有谁知道长大电视剧第二部王松死的时候放的背景音乐是什么?

最新快讯 TOP10
ID文章标题
娱乐八卦TOP10
ID文章标题
ID文章标题有谁知道长大电视剧王松死的时候放的背景音乐是什么?_百度知道
有谁知道长大电视剧王松死的时候放的背景音乐是什么?
我有更好的答案
剧透我一脸…那货不是有合适的肝源了吗?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背景音乐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版权所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547|回复: 1
高洋死后的北齐帝国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高洋死后的北齐帝国
  高洋在位期间,北齐的国力一直在上升。最主要是因为,北齐还处于豪门贵族、军政大佬联合执政的格局之中。而这种格局一直没有被打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高洋的理性。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高洋利令智晕(或是试图冒险)去全力打击、压制自己母亲、强势弟弟、侄子们的势力,会是什么结局?我估计,就算高洋胜利了,这种胜利也足以让北齐伤筋动骨。如果他失败了,那就什么也不用说了。
  如果高洋也像他弟弟高湛后来,一味的加强宫廷政治,应用这种下三滥的套路加强皇权。我估计就算他胜利了,北齐的政府的整体素质也会迅速下滑的。
  但是无论高洋如何隐忍、刚强,也无法改变北齐政治局势越来越残酷、混乱的趋势。这个格局,恐怕在高欢、高澄手中就已定形了。
  其实,在贵族政治下,我觉得最优雅的、最优秀的权力者,就是王导那样的人,他们有着争夺第一的实力、能力,但是他就是愿意退居第二。因为,他们有着争做第一的实力、能力,却退后一步,于是让帝国可能变得越来越残酷、紧张、混乱的格局,有机会变得和缓起来。
  而北周最后能战胜北齐,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宇文泰也有王导的类似的气度,我们知道,宇文泰似乎从来没有强行凌驾于其它几个大佬之上。所以,宇文泰死后,人们说起于谨、独孤信时,也是他一直与宇文泰等夷。关键是后来的于谨,更显然有着王导的风范,于是北周帝国的政治斗争变得就远比北齐要和缓的多。
  许多时候,大家都适当的退一步,整体就可以获得最大利益;许多时候,大家都适当的退一步,大家就都不用陷入残酷的、你死我活的冲突之中。问题是,在利益面前,大家从来都是拼死向前的,而且常常变得连基本的判断力也会丧失。关于这一点,西晋的诸王之乱,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更关键的问题是,在大家都玩命向前冲的背景下,许多时候你的理性,只会让你最先被淘出局。于是,在这种背景下,真正能保持理性的人,就会变得非常罕见。
  小皇帝高殷之死
  高洋在世,就对帝国的权力布局,有一种说不出的恐惧。因为,一切是显然的。他一直没有力量削弱自己强势弟弟、侄子们的力量。在这种背景下,除非他的儿子,是强势的人物。否则,他的儿子就算当了皇帝,也只是死路一条。所以,他希望自己的儿子,也会像他一样钢强、精明、有魄力。但是,他的儿子,太让他失望了。因为,他的儿子太文弱了。
  虽然从冠冕堂皇的角度去看,高洋的太子,是一个非常合格的皇位继承人。据《资治通鉴》记载:太子高殷,自幼温尔雅,通达事理,礼尊文士,喜好学问,留心时政,有很好的声誉。但是,高洋知道,自己的太子如果当了皇帝,恐怕只会引来杀身之祸。
  高洋曾让太子高殷,亲自杀一个囚犯。但是,太子高殷就是不敢去杀。最后在高洋的逼迫下,太子终于去杀这个囚犯了,却是恐惧的不知所措,拿着刀连砍两三次,就是砍不死囚犯。看到太子这样软弱,高洋恨得直拿鞭子抽他。而太子对此,更是又惊又吓,于是病了很久。
  我们通常,只是从这个故事中,看到了高洋崇尚血腥、暴力。但是,从更深层次原因去思考。在那种年代,一个人如果连亲手杀人的勇气都没有,还靠什么当皇帝呢?
  像高洋这种人,骑上战马,就是一个优秀的军事统帅,坐在朝堂上,就是一个优秀的执政官。退居幕后,就是人见人畏的统治者。就是如此,高洋死的时候,也怕自己的孤儿寡母会死于非命。
  是的,从大道理上讲。高殷的文弱、仁慈、知书达礼,证明他更像一个合格的统治者。问题是,在当时那种背景下,像高殷这样的人,坐到皇位上,恐怕只有死路一条。
  高洋因为太子高殷不敢亲手杀人,所以就气得一个劲用鞭子打太子。恐怕只因为他哀太子的不幸,怒太子的不争。因为,这样的太子,恐怕只能在自己父亲的保护下生存,如果他父亲死了,等待他的,恐怕只是任人宰割的命运。
  这个故事,似乎证明了高洋崇尚血腥、暴力。但是,在当时的背景下,对一个统治者而言,崇尚血腥、暴力似乎是必须的。
  因为,在皇权衰弱,众多军政大佬、皇族亲王虎视眈眈的背景下。一个皇帝如果害怕血腥、暴力,靠什么让他们乖乖听令于自己呢?
  甚至而言,后来娄太后、高演、高湛等人敢公然发动政变,就是因为高殷(高洋的太子)太软弱了。如果小皇帝也是高洋那种人,人们在公然叛乱时,自然得考虑好后果;但是因为小皇帝是一个文弱之极的人,人们在叛乱时,自然就不会有太多的顾虑。
  在最后时刻,高洋的嫡系将领,依然希望小皇帝可以下令,继续做最后的一博。但是,小皇帝终于不敢下令。
  《资治通鉴》是这样记载这段内容的,“武卫将军娥永乐,武艺超群,一向受到齐显祖高洋的厚待。他拔刀出鞘寸余,仰视嗣主,齐主却不瞟他一眼。齐主本来口吃,说话迟钝,仓猝之间不知所言。太皇太后叱令披甲执杖者退下,可是娥永乐等不肯退下。娄氏便又厉声道,“奴辈不听我令,马上教你们脑袋落地!”卫士们这才退下。娥永乐纳刀还鞘暗然泪下。
  其实,高洋的母亲、两个强势弟弟可以全胜收场。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小皇帝缺乏足够的狠劲。如果小皇帝也是高洋那种人,结果可能就是另一种样子。因为,小皇帝如果是高洋那种人。在当时的背景下,就算失败,也会让对手付出惨痛的代价。
  当然了,从帝国的角度去看。小皇帝的这种软弱也是件好事。如果小皇帝真是高洋那样的人,帝国经过这样一次大火并,恐怕北齐帝国当时就会陷入危机四伏之中。因为,小皇帝的软弱。所以帝国的这次内哄,意味着帝国只是经过一场有限的火并,重新确立了一个新皇帝罢了。
  看到自己这儿子,这样文弱、仁慈,高洋一度想重新布局。高洋活着的时候,一再说希望自己弟弟高演,可以继承他的皇位,这应该不是一种简单的客套。而是因为,高洋既然无力压制这个强势的弟弟,而太子也实在不会成为一个强势的政治人物。就不如作个顺水人情,让高演继承皇位。否则,等着高演强行夺取皇位,高洋一系,就会受到致命的打击。
  但是,高洋终于没有这样豁达。就好像一个人,辛辛苦苦的积攒了下大笔财富。他虽然明知道,自己儿子无法守住这笔财富,但是也会忍不住想把这笔财富留给自己的儿子。
  更主要的是,高洋作为皇帝,高洋一系自然是帝国最强大的势力。就算高洋愿意让自己弟弟继承皇位,高洋的嫡系也不愿意出现这种结果。因为,如果高洋的儿子继承了皇位;那高洋的嫡系就会在帝国继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继承皇位的人,是高洋的弟弟,那高洋嫡系的军政地位就会下降。因为,到时帝国的权力重心,就会向高洋弟弟的嫡系那里转移。
  关键是,高洋也觉得,如果出现奇迹,自己的儿子,也可以控制皇权。所以,高洋明知道,自己儿子继承皇位,只有死路一条,终于还是让自己儿子当了太子。
  但是,高洋临终前,还是发现,他的儿子,绝不自己强势弟弟的对手。于是他就对自己强势的弟弟(高演)说,“如果你想当皇帝,就当吧。但是,请你不要杀我儿子。”
  问题是,高洋既然把儿子扶到了,那个高处不胜寒的、危机伺服的位置上。自然只能让自己儿子,接受不可知的、悲惨的命运。
  皇位,并不是谁也可以爬上去的。
  庄子的寓言中。有一个人得到了骊龙之珠。他的父亲让他把这颗宝珠毁了。
  一个人,拥有了自己根本无法控制的权力、财富、地位时,通常不是什么幸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你握着大家都想窥视的东西,却又缺乏控制它、保护它的能力。等待你的,恐怕只是不幸!
  一个人拥有了皇位,却缺乏足够的实力、能力,那等待它的通常就是死于非命。关于这一点,翻开南北朝的历史,几乎很少有例外。但是,人们常常也无法拒绝皇位的诱惑。许多人明知道,自己儿子当皇帝的结果,就是死路一条,但是依然会想尽办法让自己继承皇位。
  高洋死时,显然没有巩固了皇权。所以小皇帝一继位,马上面对着一种无法控制的局面。因为他的两个叔叔(高演、高湛)太强大了,强大的足以让他一点安全感也没有。于是就在杨愔的协助下,开始压制这两个强势皇叔。但是,杨愔的这种努力,显然是有些想得太乐观了。因为高洋都无法做到的事,凭小皇帝哪能做到呢?
  高洋死前,大约就为小皇帝留了上中下三计。
  上计,自然就是主动交出皇权。这有可能保留自己的性命。但是,高洋的嫡系力量,显然不愿轻易接受这种安排。
  中计,自然就是尽力与强大的皇族亲王并存,通过种种有效布局制约高演、高湛。这样做,虽然胜利的可能性并不大,但是,与这两大强势亲王的矛盾,不会完全激化。
  下计,自然就是全面瓦解两大皇族亲王的权力。
  基于高洋的想法,应该是倾向于上计的。换而言之,他可以清晰的看到。自己都无法做到的事,他的儿子更无法做到。但是,出于私心本能,他还是忍不住选择了中计。换而言之,高洋并没有铲除自己的强势弟弟,也没有让自己儿子交出皇位。
  而高洋的亲信,在高洋死后,却显然选择了下计。换而言之,他们开始全面压制,强势的皇族亲王。
  许多时候,我们不知道采取冒险一击的后果是什么。许多时候,人们考虑的越简单,越容易倾向于认为,只要自己冒险一击,就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而且是乐观的后果。
  高洋活着,如果对强行扩张皇权充满乐观,也会采取类似的方法(清洗强势的皇族亲王)。当然了,恐怕也会出现类似的结果。事实上,这也才是高洋一直不敢压制、打击自己母亲、强势弟弟的主要原因。
  小皇帝在杨愔的支持下,去压制、打击太皇太后、强势皇叔。结果,就是遭到了整个皇族的迎头痛击。在这种背景下,高洋的嫡系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小皇帝退出了政治舞台。
  杨愔作为高洋一系的领衔人物,有着过人的道德、才能、器量。所以,太皇太后(高洋的母亲)最初也认为,应该饶恕杨愔。但是,杨愔终还是被杀了。
  杨愔所作的事,从理论上只是忠于小皇帝。而且杨愔的治国能力,是得帝国上下高度认可的。高洋让杨愔充当执政官结果,就是人们虽然不认可高洋,却认可当时北齐的政事。“高洋把政事委托给杨愔处理,杨愔总揽国务大权,尽心尽力的治理国家,所以当时的人都说上头的君主昏昧,下面的政治却清明”。而且,后来的北齐帝国,再也没有出现一个杨愔这样优秀的执政官。
  皇族在清理高洋嫡系时,把这样一个极具人望的大臣杀了。自然不能不对天下有所交待。于是,娄太后在哭吊杨愔时说,“杨郎是忠而获罪”。并为杨愔制造了一只金眼珠(杨愔的一只眼珠,在拘捕时被打得落掉出),亲自塞进杨愔的眼眶内,说,“聊以表示我哀惜的心意。”
  而常山王高演(不久后的孝昭帝)也表示,自己非常后悔杀了杨愔。于是,就借小皇帝的名义,公布杨愔等人的罪状(证明清除高洋嫡系是合法的)。并宣称,绝不追究他们亲属的罪责。但是,最后依然追究了他们亲属的罪责。虽然在人们劝说下,常山高演对他们的亲属采取了宽大的处理。但是,处理的结果,依然是非常残酷的。
  据《资治通鉴》记载:常山王高演也懊悔杀了杨愔。于是假天子之命,公布杨愔等人的罪状,并宣布:“罪止于各人本身,家属一律不问。”但隔不多久,却又按簿籍各收录五家,经常山王友王晞极力谏阻,才下令只收录罪犯本人一房的亲属,孩幼统统处死、罪犯的兄弟都革除官职。
  当高洋为太子不心狠心手辣而感到生气、失望时。我们也许只会觉得,高洋是一个暴君。但是,高洋太子当继位的结果,就是高洋家破人亡了,高洋的嫡系也都家破人亡了。事实上,只有当我们把视角放在那个残酷的政治舞台上,才会真正理解高洋的心情,与高洋的行为。
  因为帝国是由众多自成体系的、拥有强大实力的豪门贵族、军政大佬联合控制。所以,无论谁登上皇位,也无法削弱它的残酷性。
  孝昭帝高演,通常是以仁慈、理性的形象出现在历史书上。但是,高演夺取权力后,对高洋嫡系,也是采取了斩草锄根的态度。虽然,他承公开许诺,绝不扩大打击范围,但仍然扩大了打击面。
  虽然,高演当皇帝后,娄太后一再告诉高演,绝不可以让从前的小皇帝(高洋的太子高殷,也就是高演的亲侄子),有任何意外。但是,高演还是把从前的小皇帝杀了。
  高洋虽然残酷,但是,从来没有开启嫡系兄弟(同母弟弟)之间的残杀。而高演终于拉开了它的序幕。所以,娄太后听到从前的小皇帝被杀,顿时生气了。
  娄太后本来是看望重病的高演,但是听到这件事后。就对高演说:“你活该得病得要死!”于是,看也不看高演,掉头就走了。
  高演仅仅当了一年皇帝就死了,所以高演是北齐几个皇帝中,历史形象最好的一个。虽然他也做过一些残酷的事。但是,我相信,如果他再多活几年时间,他的历史形象也会彻底毁了。因为,在那种残酷的政治格局下,谁也难以保持一种优雅、从容、理性的样子。
  孝昭帝高演之死
  高演当了皇帝,仅仅一年就病死了。据说,是因为他杀自己了侄子(也就是小皇帝高殷),所以内心愧疚,于是病死了。但实际上,高演之死应该只是偶然。
  历史书这样记录这件事,只是为了突出皇权的神圣性。
  高洋与这两个同母弟弟的权力之争,一直处于隐含之中。因为,历史上的高洋是一个昏君、暴君,所以高洋对他两个同母弟弟的打击,就成了昏君猜忌贤明、忠心的臣子。尤其是有关高洋与高演的故事,更充满了这种色彩。
  其实呢?事情的真相远没有这样简单。
  史书上是这样记载高洋与高演之间的关系。“常山王高演因为文宣帝高洋沉迷于酒,忧愤之情流溢于言表。”“高演又暗中撰拟事务,准备进谏,王宫属僚王昕认为不可。高演不听从,仍伺机直切诤谏,果然惹得文宣帝高洋勃然大怒。高演生性严厉,原先当尚书令时,尚书郎中处理事情稍有差误,他便加以杖刑;手下的令史若有作奸犯法,他立即拷问鞭打。现在,文宣帝召高演站在面前,用尖刀对准他的胸肋,另召被高演处罚过的人,把刀架在他们的脖子上,逼迫他们说出高演的过错。但是,这些人都没有说高演的不是。文宣帝这才放过高演。”
  “过了三年,高演又因为直谏苦争,遭受一顿毒打,于是闭口绝食,类太后日夜哭泣,文宣帝也不知如何是好。”“后来,高演又伺机苦苦进谏,文宣帝高洋就命大力士反绑高演,自己拔出长剑,剑锋对准高演的脖子,骂道,你小子知道什么?是谁叫你来指责我的?高演说,天下的人都闭口不言,除了我谁还敢说话。文宣帝吩咐左右乱打了他数十板,直等文宣帝高洋醉倦入寝,高演方得脱身。”
  因为高洋是以一个暴君的形象出现。如果单纯的看上面的内容,我们自然会觉得,高演这样劝谏高洋,肯定都是为了帝国的根本利益。
  实际上,真实的情况绝没有这样简单。
  事实上,高演当时是作为军政大佬的代表人物出现。所以,他劝谏的内容,不论怎委婉,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阻止高洋扩张皇权。事实上,也正是因为这种原因,高演一直可以作为帝国的二号人物存在,而高洋也无法强有力的扩张皇权。
  如果大家认为,我上面的观点只是猜测,那我们不妨再看看《资治通鉴》的这段话。“高演录尚书事时,朝臣授职为官的,都到高演府第谢恩;离京赴任的,必到高演府第辞行”。后来,在王晞的劝说下,高演不再这样做了。因为,这样做下去,有可能会激化自己与高洋的矛盾。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来,高演当时的权势有多大。更主要的是,这种权势,显然不是臣子应该拥有的权势。一个臣子拥有这种权势,本身就证明他拥有与皇帝分庭抗礼的力量。也正是因为这种原因,所以高洋临死前,才对高演说。你想当皇帝,就去当吧!但是,请你千万不要杀我儿子。
  高洋与自己弟弟高演一直明争暗斗,虽然他一直拥有咄咄逼人的攻势,但是,他最后还是承认自己失败了。事实上,他就是失败了。
  高洋与高演相争时。因为高洋是皇帝,所以占据法理的优势;而且高洋又是疯狂与理性并存的人物,所以占据的优势就更明显了。但是,因为高演的行为,代表着皇族、豪门贵族、军政大佬的共同利益,所以高演可以获得这些人,各种形式的支持。
  在这种背景下,高洋虽然一再咄咄逼人,而高演一再受到高洋的打击、压制,但高演依然是帝国的二号人物,并且一直对高洋构成无法去除的威胁。而高洋死的时候,也没有改变这个事实。
  只有我们能正视,高演一直拥有让高洋恐惧不已的实力。才能真正理解他们高洋、高演兄弟之间的真正的关系。
  换而言之,高洋一直想压制、削弱高演的权力、地位,但是一直是力不从心;高演虽然一直受到高洋的打击、压制,但他一直都是高洋最危险的敌人。
  只是,高洋为了让自己可以处于优势,所以就一直装疯卖傻;而高演一直一板一眼的应对高洋的进攻。最后,人们总感觉高洋是坏人,而高演是好人。实际上,在那种残酷的政治舞台上,我们很难指望一个人是真正的好人。
  高演的历史形象没有完全被毁,是因为高演夺取权力后,很快就死了。否则,高演的历史形象,也必然是一个昏晕、残暴的样子。因为,高演刚刚夺取权力,就对高洋的嫡系进行了残酷的打击。而且不顾母亲的劝阻,把小皇帝(也是他的亲侄子)杀害了。关键是,种种迹象也表明,高演也变得越来越像高洋了。
  据《资治通鉴》记载:显安回答说:“陛下(孝昭帝高演)从前看到文宣帝(高洋)用马鞭打人,认为不对。如今您当了皇帝后,自己也这样打人,这不是有妄言吗?”
  因为,高演是以正面形象出现的。所以,在这个故事里,高演是欣然接受了显安的劝谏。表面上,高演比高洋优秀。但实际上,他们之间并不会有本质区别。因为,在那种权力的漩涡中挣扎的久了,高演恐怕也会变得越来越残暴、不可理喻。
  我们且不说,高演当皇帝不久后,就违背诺言杀了小皇帝(小皇帝是他侄子,而且高演在当皇帝时,也答应自己母亲,绝不杀害自己这个侄子)。就说高演对自己弟弟的态度,也足以证明,高演已变得越来越残酷了。
  高演在篡位时,为了能确保控制局势。所以就许诺,让高湛当皇太弟。但是,等他当皇帝后,却显然又想让自己儿子继承皇位了。于是,就让自己的儿子高百年当了皇太子。当然了,为了保证自己死后,自己的孤儿寡母不受人欺负,所以高演对高湛也开始磨刀霍霍了。
  高湛对高演的猜忌,内心也是充满了恐惧。于是,高湛就问自己的亲信,我应该怎么作?
  他的亲信,给他出了上、中、下三计。
  上计,就是主动交出全部权力,远离政治漩涡。
  中计,就是主动削弱自己的权力,削除皇帝的猜忌。
  下计,就是打着维护从前小皇帝(高殷)的旗号,把他哥哥高演干掉。
  高湛对下计,那是怦然心动。事实上,高演杀从前的小皇帝(高殷),也与此有关。因为,既然高湛一系可以想到利用小皇帝的旗号;那高演一系自然也知道,有人可能会利用小皇帝的旗号。在这种背景下,高演自然不敢对小皇帝手下留情了。
  不久后,孝昭帝高演死了。高演临死前,看到自己的太子,缺乏控制局势的机会。所以就留下遗诏给高湛,让他来继承皇位。并写了一封私人的信件,告诉高湛,你想当皇帝就当吧。可是请你放过我的儿子。高百年(高演的太子)无罪,请你给他找一个好地方安置,千万不要向我学习。
  想当年,高洋也是这样恳求高演的。但是,高演当皇帝后,还把高洋的太子高殷杀了。
  高湛接到高演的遗诏与信件,感到非常高兴。但是,也有一种说不出的恐惧,因为,这也可能是自己哥哥给自己设的圈套。换而言之,他的哥哥根本就没有死。只是为了把自己骗出老巢,才编造这种诱人的故事。
  于是,他就让自己的亲信,到晋阳打开高演的棺材,确定高演真的死了;并派自己的亲信入宫,撤换了宫廷的禁军,才前去继承皇位。
  《资治通鉴》是这样记载这件事的。赵郡王高睿先派黄门侍郎王松乘驿车快速到邺都,宣讲肃宗高演的的遗诏,高湛仍怀疑其中有诈,便密遣亲信到晋阳停放肃宗高演殡柩的地方,要他开棺验看高演是否真的死了。使者回报属实,高湛欢天喜地的前往晋阳,并派河南王高孝瑜提前入宫,撤换宫禁卫队。十一日,齐世祖高湛在晋阳南宫即帝位。
  从这些事情,我们可以看出来,当时高演、高湛兄弟的矛盾有多深,彼此的猜忌有多深。如果这种状况再持续下去,他们兄弟两个,谁杀了谁也不是新鲜。
  关键是,如果高演在皇位上坐的久了。为了维持皇权,也会用各种端不上大雅之堂的方法。
  比如,铲除可能对自己构成威胁的皇族亲王、军政大佬。重用出身底层的亲信(也就是传说中的小人),还有可能加强宫廷的力量。后来的武成帝高湛就是这样做的。
  因为,高演死得比较早。所以,许多巩固皇权的举措,都没有来得及去作。但是,也正因为如此,他的历史形象就得到了保证。
  从某种意义上,高演、高湛兄弟已陷入了不得不手足相残的死结之中。但是,高演的早死。让这个死结突然打开了。因为,高演临死前,主动让高湛当皇帝,所以帝国躲过了一次火并。我们可以想象,如果高演自不量力,非要让自己儿子继承皇位,帝国自然还得来一次大火并。换而言之,高湛自然会发动政变,把高演的嫡系力量来一次清洗。
  虽然高演主动让自己弟弟继承了皇位,但是,他的太子依然没有躲过被杀的命运。
 我的新浪微博:
我的新浪博客:
理性思考,文明发表,传播正能量,做中国好网民,为中国梦添砖加瓦。
高洋在位期间,北齐的国力一直在上升。
理性思考,文明发表,传播正能量,做中国好网民,为中国梦添砖加瓦。电视剧长大 王松要移植的肝是谁的,为什么叶春萌说对叶启明公平吗,谁是叶启明_百度知道
电视剧长大 王松要移植的肝是谁的,为什么叶春萌说对叶启明公平吗,谁是叶启明
提问者采纳
法院判叶春萌爸爸的死由于自己疲劳驾驶导致的,叶春萌爸爸就是因为王松才死的,不知道是谁,移植不了,叶春萌说王松找到肝源对叶启明不公平,肝冰冻的时间过长,撞死了开卡车的叶春萌的爸爸叶启明,第一个人准备移植肝给王松的,王松是要移植一个陌生人的肝,王松酒驾,有两个人,so,又出现了合适的肝源,最后飞机晚点,又过了一段时间叶启明是叶春萌爸爸,这不重要,但因为王松有钱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的解决了我的问题!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大电视剧第二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