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兰春牌香山云尖茶叶茶叶一般多少钱一斤斤?

东至茶树良种繁殖示范场
扫一扫,查看移动微站
安徽省东至茶树良种繁殖示范场是农业部重点茶树良种繁殖示范推广基地,全场总面积18900亩,其中良种茶园5000亩,年产“剑兰春”牌香山云尖系列名优绿茶、红茶、珠茶150万公斤。年繁育无性系茶树良种苗木2000万株,可预约繁育品种近百个。
●为您提供优质无性良种茶苗及母穗
2005年秋—2006年春提供苗木品种:
舒茶早、平阳特早、乌牛早、龙井43、龙井长叶、仙寓早、福安大白茶,另有珍贵品种:日本薮北种、凫早2号、金观音、黄观音、悦茗香、黄玫瑰、多抗香、辐射早、大红袍系列等。
2005年秋季提供母穗品种:
乌牛早、平阳特早、白毫早、舒茶早、龙井43、龙井长叶、仙寓早、锡茶5...
还没有发布产品
还没有供应信息
还没有发布产品
还没有添加新闻资讯
技术支持: &当前所在位置: ->
池州市农村沼气工程建设规划
作者:管理员&&&&来源:本站&&&&浏览:82&&&&发布时间: 22:33:28
池州市农村沼气工程建设规划
一、规划摘要
1、规划依据:农业部和国家发改委《关于做好农村沼气工程建设规划编制和开展互查互学工作的通知》(农办科[2009]25号);《关于做好农村沼气工程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农能办函[2009]09号);《池州市国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和《池州市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十一五”规划》。
2、规划期:年。
3、建设任务及目标:到2015年,池州市沼气建设达到以下目标:新建户用沼气2.53万户,适宜建设农户入户率由目前的35%提高到67%;新建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454处,全市小规模养殖户的普及率达75%;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30处,全市养殖3000头以上猪、牛、羊企业普及率达50%;新建乡村服务网点329个,普及率达100%;新建校园沼气项目109个,普及率达25%。;新建县级服务站4处;新建市级农村能源技术服务总站1个。
4、主要建设项目:农村户用沼气、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大中型沼气工程、沼气服务体系、沼气科技支撑体系。
5、建设内容及规模:户用沼气2.53万口,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454处,大中型沼气工程30处,乡村沼气服务网点329个,校园沼气109个,县级服务站4个,市级沼气科技支撑体系1个。
6、项目布局:户用沼气重点安排在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退耕还林村、血吸虫防治村,扶贫村;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主要安排在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大中型沼气工程安排在规模化养殖企业;乡村沼气服务网点安排在户用沼气建设入户率高的村和沼气建设重点村。
7、投资估算:项目总投资26970.9万元。其中:户用沼气7590万元;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6810万元;大中型沼气工程6600万元;乡村服务网点2335.9万元;校园沼气项目1635万元;县级服务站800万元;沼气科技支撑体系1200万元。
8、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26970.9万元,其中:申请中央投资12465万元,地方配套6159.5万元,农户自筹4800万元,乡村服务网点自筹690.9万元,企业自筹2310万元,校园自筹545万元。具体为:
1)户用沼气:总投资为759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投资3036万元,地方配套2024万元,农户自筹2530万元。
2)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总投资为681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投资2724万元,地方配套1816万元,农户自筹2270万元。
3)大中型沼气工程:总投资为660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投资3300万元,地方配套990万元,企业自筹2310万元。
4)乡村服务网点:总投资为2335.9万元,其中:申请中央投资1151.5万元,地方配套493.5万元,网点自筹690.9万元。
5)校园沼气项目:总投资为1635万元,其中:申请中央投资654万元,地方配套436万元,学校自筹545万元;
6)县级服务站:总投资为80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投资600万元,地方配套200万元。
7)沼气科技支撑体系:总投资为120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投资1000万元,地方配套200万元。
9、效益分析:全市农民纯收入每年增加105元。所有建设户均能具备生态农业发展要求。
二、建设基础
(一)发展现状
1、农业资源情况
池州市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安徽省西南部,东经116038′—118010′、北纬29038′—30051′之间,自古素有江南“鱼米之乡”之美誉。1989年池州复建地区,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地建市,辖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和九华山风景区管委会、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池州站前区管委会,下设45个乡(镇)、8个街道办事处、87个居委会、587个行政村;总人口158万人,人口密度185人/km2,农村人口126.08万人,占82.83%,劳动力人口105万人,占总人口的68.35%,其中农村劳动力占62.5%,由于经济欠发达,目前约有25万以上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 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758元。
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九华山,省级风景名胜区齐山—秋浦仙境、溶洞群及大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升金湖和牯牛降,省级自然保护区—老山和十八索,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10%。
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影响明显,该市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约16.5℃,年均降水量1400~2200mm,年均日照率约45%,年均无霜期227天。
境内水源充足,长江干线流经池州145km,年平均径流量9000亿m3;境内有10条主要河流,年平均径流量71.9亿m3;另有8个中小湖泊,377座中小水库和上万个蓄水塘坝,总蓄水能力近10亿m3。
生物资源丰富,有林地达,森林覆盖率达57%,林木蓄积量为1430万m3,共有乔木110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树种达26种;共有陆生脊椎动物430余种,其中国家保护的珍稀野生动物69种;共有药用植物280多科1300多种,其中名贵药材几十种;秸秆、薪柴、粪便等生物质能的利用潜力为50万吨标煤/年。
地貌类型多样,以山地丘陵为主。其中:山地面积2225.99km2,占全市总面积的26.6%。在山地中,主要以低山为主,低山占山地面积的88.1%。丘陵面积3406.45 km2,占全市总面积的40.7%。以高丘为主,占丘陵面积的71.7%。平原面积2104.86 km2,占全市总面积的25.1%。岗台地面积637.35 km2,占全市总面积的7.6%(见下图)。
(地貌类型结构饼状图)
国土总面积8357.94km2,宜林地,占54.29%;耕地134548 hm2,占16.10%;园地30860.25 hm2,占3.69%;水域86202.06 hm2,占10.27%;草地4455.92 hm2,占0.53%;居民点和工矿用地32020.01 hm2,占3.82%;交通用地面积7394.80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0.88%;未利用土地88120.07 hm2,占10.50%(见下图)。
(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图)
大宗农产品生产以水稻、油菜、棉花、茶叶、蚕桑、鱼类、珍珠等为主,林业以松、竹、经果林为主,畜牧业以猪、鸡、鸭、牛等家禽养殖为主。
2、生态环境状况
池州市低山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67.3%,主要分布于中南部,西北部沿江地区为平原圩区。耕地与水域相对集中北部平原圩区,林地和园地主要分布于中南部。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农业生产传统性强,乡镇工业发展滞后,农村生态环境总体水平优良,农业自然生态系统呈良性循环态势。但农业环境污染状态不容乐观,有逐步加重之势。具体表现在:
①农用化学品污染。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要,单位面积化肥、农药和农膜等农用化学品使用量出现较大幅度增长,使用面积占耕地总面积比重快速上升,2008年的化肥施用量达504.3 kg/hm2,是1986年的1.46倍(见表一)。
农用化学品过量大面积使用,对农村水体和土壤产生一定程度影响,全市南部山区农业环境较好,水体、土壤受污染程度低,中北部地区污染较严重。根据环保部门监测,秋浦河、黄湓河、九华河上游水质为Ⅱ类以上,中下游河段水质多为Ⅲ级。
②畜禽粪便污染。
由于畜禽养殖与农业相结合,畜禽粪便绝大多数作为肥料还田。一些规模化养殖场有效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沼气,或作为有机肥向农户出售。根据池州市环保部门调查,规模化养殖企业或养殖大户畜禽粪便处理率达80%以上,污染面积控制在15hm2左右,对环境影响较小,但流失到河流中,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③农村生活污染。
农村生活污染来自生活垃圾、能源利用和农业废水。农村生活垃圾大多用来堆肥,基本上不会产生环境问题。池州市农村生活能源以薪柴为主,农户使用沼气和液化气在逐年增加,煤炭等高污染能源使用量小,利用薪柴对对生态环境的危害较大,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
表 1: 主要农用化学品使用基本情况
项目 化 &肥 农 &药 农 &膜
使用总量(吨)
单位面积使用量
使用面积占耕地总面积比重(%)
池州市委、市政府将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在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四次会议上提出,继续推进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完善沼气服务体系建设,市政府将沼气国债项目建设任务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考核。几年以来,全市各地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扎实推进沼气国债项目建设,以户用沼气为纽带,以庭院经济为载体,大力开展沼气综合利用,发展有机、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创建文明清洁乡村。通过强化领导,创新机制,上下联动,整体推进,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在省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与指导下,我市全面推进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到2008年底共建成“三结合”沼气池近74170口,入户率达24%以上,建池总量位居全省第二,入户率位居全省首位。“一池三改(改厨、改圈、改厕)”到位率达到73%,可使用率98%。贵池、东至、青阳相继实现了“万池县”目标,建设乡村沼气服务网点272个,贵池、东至、石台、青阳初步形成以县为单位,乡镇、村为基础的沼气服务网络,开展日常管理、维护和技术培训等活动。据测算,全市年产沼气4100万立方米,改良土壤18939.7公顷,提供无公害食品吨,沼气综合利用直接带动农民增收13722.2多万元,农民人均增收95多元。
(二)进一步发展农村沼气的必要性、迫切性
1、发挥农业资源优势,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最佳选择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困扰“三农”的最突出问题是农民增收问题,各地都在寻求新的增长点、增长源。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是一项跨行业、跨部门的系统性、社会基础性建设事业,寓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于一体,能直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是国家目前扶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性政策。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着眼于挖掘农户基本生活、生产单元内部潜力,引导农民改变落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农民不但生产发展、收入增加,而且科技素质明显提高,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户建一口8立方米的沼气池,平均每年可节支1000元。若加上对畜禽养殖、庭院种植发展的拉动效益,农民户均可增收节支3000元。池州市是一个传统农业地区,80%人口生活在农村,综合经济实力不强,农业和农村经济不发达,但生态环境保护好,为发展生态农业、生产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提高农民收入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池州市主动适应新形势发展,建设生态家园示范市,全面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带动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佳选择。
2、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区,全面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的具体行动
池州市是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如何把示范区建设向纵深推进,发挥生态特色优势,走产业化的路子,提高产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是地方党委政府一直在探索和思考的问题。生态经济的核心是运用循环经济的原理合理配置资源,改善生产和生态结构,实现无污染、无废物,做到优质、安全、高效,以促进可持续发展。这些功能性的目标,在实施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用沼气取代薪柴,促进森林植被的保护,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用沼液替代部分农药和化肥,降低农残,减少农业的面源污染,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这些都是发展生态农业最核心的要素。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还能把千家万户的农民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让广大农民群众都参与发展生态农业,这也为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开辟了新途径。
3、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
由于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化学品使用量大幅度增长,对农村水体和土壤产生一定程度影响,全市南部山区农业环境较好,水体、土壤受污染程度低,中北部地区污染较严重。根据池州市环保局监测,秋浦河、黄湓河、九华河上游水质为Ⅱ类以上,其中下游河段水质多为Ⅲ级,甚至Ⅳ级。农村地区能源供应与消费一直以生物质资源为主,薪柴的过度开发造成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大量的农业秸秆被作为燃料在低效率的炉灶中直接燃烧掉,养分不能还田,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通过建设生态家园,大力发展沼气,既有效地解决了农村燃料问题,又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的生计问题。据测算,建造一口沼气池,每年节柴2吨以上,按每亩林地每年生长量0.5吨计算,相当于封育了0.3公顷山林。因此,开展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既确保农民的近期利益,同时也保证农民的长期利益,可以同农村经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切实解决农民群众吃饭、烧柴和增收等实际问题,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4、加快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
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新世纪前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概括起来就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要同步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增收。池州市地处中部地区,是一个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镇化水平较低,农村人口占80%以上,农业比重较大的地级市,全市农村剩余劳动力有40多万,如何摆脱贫困,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池州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和着力点。以沼气建设为纽带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的实施,既有利于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又有利于推动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农村社会的进步。把沼气建设与农村改水、改厕、改栏、改厨结合起来,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户房前屋后脏、乱、差的面貌,改善农村公共卫生环境,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同时可延长农业产业链,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最终实现农业人口非农化和农村社会城市化。
(三)农村沼气建设需求分析
我市农村沼气建设需求较大,建设条件适宜,具体分析如下:
1、区位条件优越,生态农产品市场前景好
池州市地处安徽省皖南西北部、长江南岸,东部通过长江黄金水道和318国道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紧密相联,西与江西省接壤,属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向中西部转移的前沿地区。即将建设的铜九铁路(铜陵—九江)、沿江高速公路、合黄高速公路(合肥—黄山)及合景高速公路(合肥—景德镇)经过市域,将池州与安徽省、长江三角洲经济区融为一体。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人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高,为池州市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业产品提供巨大的市场,从而进一步调动农民建设生态家园,发展生态经济的积极性。这种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能很好地把生态家园富民工程落到实处,在全国能起到示范作用。
2、生态环境地域类型多样,示范性广
池州市生态环境好,森林覆盖率已达57%,拥有牯牛降和升金湖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个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一个4A级九华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境内地形复杂多样,自东南向西北依次为中低山、丘陵岗地、平原圩区三大地形区。各区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具有鲜明的特色,农业经济类型和水平差异较大,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模式多样,有利于在全国尤其是南方与之相似地形区和类型区产生多样化、全方位示范效应。
3、资源优势明显,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空间大
池州市生物物种多样,特色农业资源优势明显,在高效生态农业建设方面,通过多年发展,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效。初步形成了南部中低山区茶叶、中药材生产基地,中部丘陵山区以板栗为主的经果林生产基地,北部圩区的粮食、油菜、棉花等生产基地,有力地带动了农、果、牧、工、商全面发展。丘陵地区以地方土鸡养殖为主的林网养殖业发展迅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培育了一批生态庭院经济发展大户和一大批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品牌,全市已有池州九华冷冻食品有限公司、安徽天方茶业(集团)公司等近10家企业获得了绿色有机食品生产认证。石台县“佛霞牌”牯牛降野茶、东至县“剑兰春牌”香山云尖茶、“九华牌”冷冻山芋和粉丝等5家企业5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农业内部结构又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分别占农业增加值的52%和26%,农村沼气发展具有产业支撑。
4、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起步早、基础较好
2001年,我市向农业部申报了《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示范工程项目》,出台了《关于在全市组织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的意见》(池政[2001]55号),在全市15个乡镇48个村开展试点建设。在试点中,得到张平副省长的支持和肯定,由省财政拨款50万元用于试点建设,其中贵池区江口三范村建设模式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肯定。
2003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的意见》(池发[2003]8号)文件,确立2007年把池州建成“全国生态家园示范市”的目标,市委、市政府连续三年召开电视电话会,进行动员和部署,下达年度计划,与各县区签订责任书。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怀西在农业部领导陪同下先后两次来池州检查工作时,提出民进中央、农业部共同支持池州建成国家 “生态家园示范市”这个要求,市政府编制了《池州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示范市建设规划》,以池政办[2004]30号文件下发,同时上报民进中央和农业部,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规划要求,到20010年,全市可建设农户户用沼气入户率达30%,同时开展沼气综合利用,发展有机食品,促进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市人大、市政协的高度关注,多位领导相继深入农村进行调研指导,在肯定成绩同时指出问题。市直各有关部门也积极从办公经费中挤出164万元支持沼气池建设。相关部门还从农业综合开发、水保、农村改水改厕等经费中切块安排用于沼气池建设。
2004年上半年,根据国债项目建设要求和存在的问题,市政府在全市组织开展“回头看”活动,认真整改,使建池标准、沼气入户使用率明显提高。
2005年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实施2005年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的意见》(池发[2005]8号)文件,全面部署建设一批有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典型。
2006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开展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提高年活动的实施意见》(池发[2006]9号)文件,自2006起,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四次会议上提出,继续推进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完善沼气服务体系建设,市政府将沼气国债项目建设任务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考核。明确稳定发展速度,提高建设质量、服务水平、沼气综合利用效益。建立健全了领导与组织机构,市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市长为组长,市委宣传部、财政、环保、发计委、农委等15个市直部门和单位为成员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各区县和各乡镇也成立由主要领导负主责的领导组织。同时,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发动,群众要求建设的热情高,项目实施顺利,建设进度较快。各级能源办围绕工程建设,广泛地、多层次地举办农村能源技术培训班,农民群众积极报名,2001至2008年先后有15985人次参加各类培训班学习,其中有568人获沼气建设施工资格证书。
三、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全市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巩固建设成果、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技术和体制机制的同时,加快普及农村户用沼气,加大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大中型沼气工程的建设力度,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带动产业发展升级,构建清洁经济可持续的发展农村能源体系,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发展循环农业,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农民收入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为生态池州建设基础工程。
(二)基本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农户自愿的原则。充分考虑各县、区农业生产生活方式、不同沼气项目的适宜性和当地财力,尊重农民和养殖业主意愿及其种植、养殖习惯、现有配套条件,科学规划沼气建设项目、内容、规模和进度,选用与地区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的生态家园模式及配套技术。
坚持统筹兼顾、合理布局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考虑农村户用沼气、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大中型沼气工程和服务体系建设,兼顾发展其他不同类型、不同原料的适宜沼气工程;对各类沼气工程建设要合理布局,做好与已有建设项目和相关规划的衔接,避免重复建设。
坚持政府引导、业主主导的原则。农村沼气建设总体以地方为主,特别是以农户和养殖企业为主,政府在政策、资金和服务等方面对沼气发展给予扶持和引导,推动农村沼气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保证质量、注重效益的原则。不断总结经验和分析存在的问题,强化措施优先保证项目建设质量,切实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落实持证上岗,坚持发展速度与建设质量的统一。同时,加强沼气综合利用的技术普及,拓展沼气功效,强化综合利用的服务质量和效果,确保沼气效益充分发挥。
(三)建设目标:
到2015年,池州市沼气建设达到以下目标:
1)户用沼气:新建户用沼气2.53万户,其中贵池区1万户,东至县0.93万户,青阳县0.6万户。全市适宜建设农户入户率由目前的35%提高到67%;
2)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新建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454处,其中贵池区138处,东至县260处,石台县6处,青阳县50处。全市小规模养殖户的普及率达75%。
3)大中型沼气工程: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30处,其中贵池区10处,东至县12处,青阳县8处。全市养殖3000头以上猪、牛、羊企业普及率达50%。
4)乡村服务网点:新建乡村服务网点329个,其中贵池区120个,东至县161个,石台县8个,青阳县40个。全市普及率达100%。
5)校园沼气项目:新建校园沼气项目109个,普及率达25%。
6)县级服务站:新建县级服务站4处,分别为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县级沼气服务站。
7)沼气科技支撑体系:新建市级农村能源总站1个,主要从事生物质能源科研、新技术试点示范、技术培训、农村新能源推广研究、为县级服务站提供技术支撑。
四、农村户用沼气
1、建设要求: 沼气池建设与改厕、改厨、改圈同步规划、同步施工。同时,根据各县区的自然、经济条件和农业产业结构,将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与农业生产发展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建设“四位一体”和“猪-沼-果”等能源生态模式。
2、建设内容:农村户用沼气的基本建设单元为“一池三改”,包括户用沼气池和改厕、改厨、改圈。
3、建设规模:全市共新建户用沼气池2.53万户,其中贵池区1万户,东至县0.93万户,青阳县0.6万户。
4、建设标准:沼气池建设容积为8立方米,池型为低层出料常规水压型沼气池,主池以混凝土整体现浇为主,采用模具施工;改厨标准为厨房面积2个平方米,室内灶台砖垒,台面贴瓷砖,地面硬化;改厕标准为建可冲式厕所,畜禽粪便自流入池;改圈标准为畜禽舍12个平方米,圈舍与沼气池相连,水泥地面,混凝土制板圈顶,配备水冲设备,使粪便污水自流入池。
5、建设布局:户用沼气重点安排在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退耕还林村、血吸虫防治村。
五、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
1、建设要求:在人畜分离、实行小区集中养殖的村以及养殖相对集中的村庄,以畜禽粪便污水为原料,建设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在不养殖或秸秆资源丰富的地区,以秸秆为发酵原料,建设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向不养殖农户提供沼气。
2、建设内容:养殖小区沼气工程以“一池三建”为建设单元,包括沼气发酵池、原料(粪便或秸秆)预处理(沉淀、调解、进出料、搅拌等装置)、沼气供气(沼气净化、储存、输配、计量和利用装置)和沼肥利用设施(沼渣、沼液处理及综合利用装置)等。土建工程主要包括沼气发酵池、贮气水封池、前处理池、沼液贮存池、保温室、沼气管网等;设备主要包括泵、流体管网、电器控制、脱硫塔、沼气灶具、检测设备等。联户沼气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沼气池、贮气柜、沼气管道、灶具、粉碎机、预处理池等。
3、建设规模:全市新建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454处,其中贵池区138处,东至县260处,石台县6处,青阳县50处。
4、建设标准:养殖小区集中供气沼气工程按供气50户为基本建设单元。秸秆联户沼气工程以供气5户、养殖联户工程以10户为基本建设单元
5、建设布局:养殖小区沼气工程重点布局在人口较为集中、养殖污染较为严重的区域;畜禽粪便原料型联户沼气工程重点布局在养殖相对集中的村庄,以养殖大户为核心;秸秆原料型联户沼气工程重点布局在不养殖或秸秆资源丰富的村。
六、大中型沼气工程
1、建设要求:大中型沼气工程重点发展养殖场大中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项目承建单位应具有较强的自筹资金能力。
2、建设内容: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沼气厌氧发酵池、原料预处理、沼气利用、沼肥利用设施,以及附属配套工程等。
3、建设规模: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30处,其中贵池区10处,东至县12处,青阳县8处。
4、建设标准:高浓度厌氧消化工艺模式采用CSTR和HCPF厌氧消化器,年均池容产气率≥0.8 m3/(m3od),挥发性固形物去除率≥70%;低浓度厌氧消化工艺模式采用UASB和AF厌氧消化器,年均池容产气率≥0.3 m3/(m3od),化学需氧量去除率≥70%。
5、建设布局:大中型沼气工程重点布局在本市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企业。
七、校园沼气工程
1、建设要求:在有条件的学校可建设种植、养殖基地,形成“畜(禽)—沼—果(菜、草)”等生态循环系统,可增强学校的生态效益和自身造血功能。
2、建设内容:建设内容包括改建厕所、配置沼液回冲或水冲厕所设施和沼气工程等。
3、建设规模:全市新建校园沼气项目109个。
4、建设标准:参照《“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沼气建设技术指导参考》和相关标准。
5、建设布局:重点布局在无水冲式厕所,生活垃圾及污水问题较为严重的农村中小学。
八、沼气服务体系
(一)乡村服务网点
1、建设要求:每个网点具有为300-500沼气户服务的能力,至少配备1名技术服务人员。
2、建设内容:每个网点具体建设内容为“六个一”,即一处服务场所、一个原料发酵贮存池、一套进出料设备(进出料车、真空泵、储液罐等)、一套检测设备(甲烷检测仪、便携式酸碱仪等)、一套维修工具(防爆灯、防护服、维修工具等)、一批沼气配件,做到服务有人员、有场所、有设备、有配件、有原料。
3、建设规模:新建乡村服务网点329个,其中贵池区120个,东至县161个,石台县8个,青阳县40个。
4、建设标准:按照农业部、国家发改委制定的《全国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方案(试行)》标准进行建设。
5、建设布局:重点以沼气国债项目村为依托进行建设。
(二)县级服务站
1、建设要求:县级服务站主要受管理部门委托对乡村服务网点实施管理,开展技术轮训、巡回检查、应急处理、配件供应、大修服务、试点示范、循环利用等方面的服务。
2、建设内容:主要配备沼气技术巡回服务多媒体车、大功率远程进出料车、应急处理专用摩托车、培训和教学设施设备、实训场地及工具、维修工具和检测仪器、“一站式”服务业务用房等。
3、建设规模:新建县级服务站4处,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各1个。
4、建设标准:按照农业部、国家发改委制定的《全国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方案(试行)》标准进行建设。
5、建设布局:选择具有区位优势、具备专业知识和服务能力的推广、培训、企业、协会等各类服务组织,作为县级服务站进行建设。
九、沼气科技支撑体系
1、建设要求:通过生物质能源科研、新技术试点示范、技术培训、农村新能源推广研究、为县级服务站提供技术支撑。
2、建设内容: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教室、操场、工程微缩模型、不同阶段沼气池半成品、建池模具和工具、沼气配套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必要的办公设备等
3、建设规模:新建市级农村能源总站1个。
4、建设布局:从具备条件的推广、培训、科研、教学等机构中选建和合建。
十、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1、补助标准:户用沼气每户投资3000元,中央1200元,地方配套800元,农户自筹1000元;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每处投资15万元,中央投资6万元,地方配套4万元,农户自筹5万元;大中型沼气工程,每处220万元,中央投资110万元,地方配套33万元,企业自筹77万元;乡村网点每个投资7.1万元,中央投资3.5万元,地方配套1.5万元,网点自筹2.1万元;校园沼气工程每处投资15万元,中央投资6万元,地方配套4万元,农户自筹5万元。县服务站每个投资200万元,中央投资150万元,地方配套50万元;市科技支撑体系投入1200万元,中央投入1000万元,地方配套200万元。
2、投资估算:项目总投资26970.9万元。其中:户用沼气7590万元;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6810万元;大中型沼气工程6600万元;乡村服务网点2335.9万元;校园沼气项目1635万元;县级服务站800万元;沼气科技支撑体系1200万元。
3、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26970.9万元,其中:申请中央投资12465万元,地方配套6159.5万元,农户自筹4800万元,乡村服务网点自筹690.9万元,企业自筹2310万元,校园自筹545万元。
1)户用沼气:总投资为759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投资3036万元,地方配套2024万元,农户自筹2530万元。
2)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总投资为681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投资2724万元,地方配套1816万元,农户自筹2270万元。
3)大中型沼气工程:总投资为660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投资3300万元,地方配套990万元,企业自筹2310万元。
4)乡村服务网点:总投资为2335.9万元,其中:申请中央投资1151.5万元,地方配套493.5万元,网点自筹690.9万元。
5)校园沼气项目:总投资为1635万元,其中:申请中央投资654万元,地方配套436万元,学校自筹545万元;
6)县级服务站:总投资为80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投资600万元,地方配套200万元。
7)沼气科技支撑体系:总投资为120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投资1000万元,地方配套200万元。
十一、项目组织实施
(一)项目组织
1、市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农委、财政局、国土局、建委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加强对项目实施的组织领导。县(区)、乡(镇)两级政府也相应项目领导小组并设立办公室。
2、市农委负责项目的总体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各县(区)农委负责本县(区)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市农委能源办负责编制总体项目实施方案,各县区农委能源办负责编制本县(区)项目实施方案,并组织施工建设,加强项目的日常管理。县(区)农村能源技术推广站负责沼气技术的推广与运用。
(二)项目运行
1、实行项目公示制。对项目投资规模、建设内容、项目物资采购等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公示,广泛接受社会监督;严格项目资金的使用管理。对项目建设资金设立财政专户专款专用,履行严格的审批手续;对土建工程实行职业准入制。采取招投标的办法确定有资质的专业施工单位进行施工。对所有仪器设备均采取公开招标的办法进行采购;建立项目建设进度月报制,及时掌握建设动态,加强对项目建设过程的跟踪指导与监管。
2、市级农村能源总站和县级服务站以及乡村服务网点均自负盈亏,独立核算,归口市农委各县(区)农委管理,市农委能源办负责全市服务市场的监督管理,各县(区)农委能源办负责本县(区)服务市场的监督管理,各县(区)农村能源技术推广站负责沼气技术的指导和推广。
3、沼气服务人员从经过专业培训、持有国家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的沼气生产工中择优选拔,要求同意和服从统一管理,热爱沼气事业,服务意识强,熟练掌握沼气池配套系统使用、安装、维护、故障排除技能及相关知识。
4、与沼气用户签订服务合同,落实服务承诺。对建沼气池农户进行登记造册,建立服务卡档案,做到随时记录,随时查询,随时服务。本着农户自愿原则,向沼气用户收取适当的服务费,以维持服务网络的正常运转。
5、加强服务制度建设,完善服务公约,明确服务项目,制定收费办法,力求服务公开、透明。
十二、经济社会效益及环境影响
(一)经济社会效益。沼气建设户用沼气烧饭、点灯,沼液替代化肥、农药等节约了农本支出,而且通过沼气的综合利用,提升了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沼气用户年均节本增收达到2000元。通过农村沼气建设,对畜禽粪便实行资源化利用,可清洁环境,降低人畜发病率,同时使农村妇女从烟熏火燎的厨房中解脱出来,提高生活质量,推动农村社会文明进步。通过农村户用沼气池、大中型沼气工程以及乡村服务网点等项目建设还可拉动内需,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减少待业人口,促进社会稳定。
(二)环境影响。沼气池每口年均产沼气2154万立方米,相当于替代1.692万吨标准煤,可减少8.113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可替代薪柴和秸秆8.393万吨左右,相当于19.58万亩薪柴林的年生产量,可减少水土流失17.9万吨,农户增产节支76万元。有效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十三、保障措施
1、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农村沼气建设的重大作用和重要意义,充分调动农户和全社会参与农村沼气建设的积极性。
2、对工程建设实行职业准入制,聘请有资质的专业化施工队伍进行施工,并签订施工合同,实行合同化管理。
3、建立建设进度月报制,及时掌握建设动态,加强对项目建设过程的跟踪指导与监管。加强对沼气综合利用技术的培训与推广运用,着力提高农户的科技水平。
4、经常组织开展项目建设的督查工作,发展问题及时协调解决,保证立一个项目,建成一个项目,发挥一个项目效益。
5、严格项目资金的使用管理,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
6、把相关涉农项目结合起来,进行资源整合,利用全社会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投身农村能源建设。
十四、附表
1、《池州市 年农村沼气建设基础及建设需求表》
2、《池州市 年农村沼气建设目标表》
3、《池州市年农村沼气建设任务及投资需求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最贵茶叶多少钱一斤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