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狼图腾电影预告片反映当代社会什么

华夏文明网:传播文明、引领风尚,促进社会文明水平和公民文明素质的提高。
《狼图腾》的狼,到底能驯不能驯?
《狼图腾》电影一上映,大家立刻发现一个重大的槽点:影片似乎一直在暗示,狼是不能驯的。所以你用三年时间训练一种动物,到了足以拍电影的程度,然后用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它不能驯?
而且它偏偏还是一万五千年前人类驯化的第一种动物?它的后代——狗——还被称为人类最好的朋友?
好吧,以上吐槽并不完全严谨,毕竟一只现代的狼确实不适合当宠物。这是因为,驯和驯是不一样的。
狼图腾中的狼演员。图片来源:豆瓣电影
驯服和驯化:改变心理vs改变天性
无论是电影业还是马戏团,都有大批大批的动物演员。狮子老虎大象能表演出许多精湛的把戏,但是养它们当宠物的却极其罕见。成本高昂当然是关键因素,但这成本里有一项却很容易被忽视——这些动物必须由专业驯兽员照料,普通人没法弄。相比之下,不需要太多的知识也可以养一只狗、一头牛或者一匹马。
区别在哪里?那些动物演员们只是“驯服”和“训练”,而猫狗牛马则是“驯化”。
驯服(tame)和训练(train),发生在个体层面。大多数动物的天性是怕人的,而驯服就是通过人为干预而压制这一天性,让野生动物动物能够忍受人的存在;训练更进一步,是教动物学会特定的行为。
动物都会趋利避害,都知道挨鞭子会疼。听话就有东西吃,不听话就挨打,这个道理不需要多复杂的大脑就能明白——而很长一段时间里,驯兽员正是利用这一点让动物学会表演。一只马戏团的狮子,和野外的狮子,从生理上讲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但是马戏团的狮子,脑海中却深深根植了对驯兽员的恐惧。
在表演中,如果狮子的动作不够及时,驯兽员通常都要挥一下鞭子——这是明确无疑的警告。虽然整体而言现代马戏团比过去使用的硬暴力已经大为减少,但很多地方依然是存在的。
正因此,野生动物表演始终是一个有问题的领域。违反动物的天性,改变动物心理状态和行为,哪怕是好的野生动物驯兽师在动物福利上都不能说完全干净,何况现实往往都藏在幕后无人知晓。
在马戏团中表演的狮子就是驯服和训练的结果,它们表演者做出的动作大都有违其天性。图片来源:
也因此,让动物维持这一微妙的状态需要专业人士。普通人不可能随便抱起一只野生动物养几年就和它亲密无间;就算照顾它无微不至,青春期通常也是个绕不过的坎。无数试图把灵长类当宠物养的主人,都在“小萌猴”性成熟之后被迫把它送给收容所;硬要养在家里的,往往惨遭“宠物”攻击,血肉横飞。
但是,如果我们直接改变它的天性呢?让它变得天生性格温顺,喜欢和人相处?这样不但不至于违逆天性,普通人也可以和它相处了。
驯化(domesticate),就是这样一个改变天性的过程;人们不是试图改变单个动物,而是通过长期的选育,改变一支动物的遗传属性。常见的家禽家畜宠物,大多都是驯化的结果。这些动物在遗传上已经和祖先不同了,有时我们甚至会把它们划分为一个新物种,但有时候则依然归给原来的物种。狗和狼,就是后面这个状态:灰狼的拉丁名是Canis lupus,而狗的拉丁名是Canis lupus familiaris,算作灰狼的一个亚种。
历史上人类驯化动物,往往都耗费成百上千年。现代驯化的进度其实是加快了,银狐的驯化在几十年里就有了重大的进展——不过,驯化依然是成本极高周期极长的买卖,很少有人真的去做。对于想要异种动物演员的人来说,明显驯服+训练便宜得多。
狼:既能被驯化,也能被驯服
对于狼来说,这两种“驯”都发生了。历史上人类用几千年时间把一群狼驯化成了狗,而今天人类用几年时间把几只狼驯服到足以拍电影,二者当然不矛盾。
现代的狗全部来自于一次驯化努力(狗很可能被驯化了多次,但别的驯化结果没能存活到今天),这一事件也许发生在1-2万年前的某个时期,这比农业的诞生还要早。严格来说,狗并不是驯化自现代的灰狼,应该说狗和灰狼有共同的祖先,那个祖先和今天的灰狼很像,本文全部以“狼”称呼。
人是怎么迈出驯化狼的第一步的?原始人类应该不会大费周折地故意去抓狼来进行训练,但有研究者猜想,最初的狼可能是为了翻捡人类留下的食物残渣而主动接近人类,那些不太怕人的狼也许因此更加繁盛,并逐渐和人建立了早期的合作关系。这在理论上说得通,不过很难验证。
驯化的结果是,狼的体型变小了,毛色变得更加多样,下巴缩短、牙齿缩小,一些特有行为消失,脑容量降低——没错,狗的脑容量低于狼。但这不意味着狗“笨”,只是不同的智力类型而已。论警惕性和部分感官敏锐度,大多数狗可能不如狼;但论善解人意、接受训练完成任务,狗可比狼出色得多(至少大部分狗的品系是这样??)。
至于驯服和训练,就更加不是事儿了——狼绝对算不上最不合作的动物,好莱坞使用狼作为动物演员有很多先例,有动物训练公司专门为电影业准备。当然,驯出来的狼(甚至是狼血统比例较高的狼狗杂交品种),是绝对不能当宠物对待的——这既是为了人好,也是为了它自己好。
一般来说,驯狼的基本原则是:
开始要早,尽可能在14天大之前就由人养大,和母狼基本隔绝,以便让小狼适应和人相处;
为了小狼的心理发育,必须一次养两只以上,有同类的陪伴;
驯兽员应当做好和狼陪伴终生的准备;
应当有足够大的开阔场地和足够坚固的栅栏,绝不可养在城市里;
驯服的狼依然有狩猎本能和社会地位本能,攻击的可能性永远不会完全消失。
硬要说什么不可驯的话,可能只有已经成年的狼难以驯服了。但这也算不上什么独一无二的特点,成年野生动物都不好对付。狼的驯服已经相当成熟,得到狼崽并不难,何必舍近求远呢。
电影中,北京知青陈阵的狼就是从小开始养的。图片来源:豆瓣电影
不是所有动物都能驯化
让野生动物表演,既困难又有福利问题,普通人当宠物养更是不可能。那这些萌萌的动物,为啥不能都驯化呢?
可能没法断言说哪种动物绝对不能驯化,但不同动物的驯化难度确实差异很大,而驯化完了能做什么用途的差异也很大,结果是绝大多数动物驯化都是不划算的。
比如食性问题:驯化动物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充当肉食,但如果这动物本身就吃肉的话就没有意义了,食物链能量损耗太大。这使得大部分被驯化的动物都是吃素的。狼天生就有一定杂食性,狗的杂食性更强。
比如生长速度问题:大象始终没有驯化,几乎每一只役用大象都是从野外捉来然后经过驯服和训练的(过程中要经历囚禁、挨饿和殴打,并不怎么美妙)。这是因为大象的成熟实在太慢了,花10年把它养大远不如去野外捉划算。
比如性格问题:虽然凡是大型动物基本都能杀人,但有些动物的性格实在太暴躁,斑马和灰熊就是这样失去了得到驯化的机会。而另一些动物则太胆小太容易受惊,大部分鹿一觉察到丝毫危险就飞速逃走的特点也让驯化变得困难重重。
比如种群结构问题:我们希望被驯化的动物承认人类是它们的首领,如果这种动物原本是群居的而且有一定的等级结构那最好不过;相比之下独居动物很难集中放牧也很难学会顺从。
比如繁殖问题:有些动物无法在众目睽睽之下交配,有些动物的求偶仪式太过华丽复杂;比如猎豹要在几十公里范围内奔跑数圈,这对圈养太过困难。
在英国殖民时期,印度皇室曾饲养亚洲猎豹(Acinonyx jubatus venaticus)用于狩猎活动,但这些个体都来自野外捕捉,猎豹也一直没有被驯化。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说实话,如果对照一下上面这几条,狼还真是比较适合驯化的动物,也难怪它成为了第一种驯化物种。坚持狼不可驯的人也许会感到失望,但我觉得,神化一个物种实在没有意义——毕竟,就算狼身上真的体现出了什么“美好”特质,它们自己也意识不到这特质的好处。将价值投射到动物身上的,最终还是人类自己。
电影至少有一点是对的:一只现代的狼并不适合给一个普通的人做宠物。如果对此有疑问,可以阅读动物学家帕特·塔克撰写的小册子《能把一只狼变成一条狗吗?》 ;如果嫌太长不看,那么简单的回答是:你(几乎肯定)做不到。
文章题图:豆瓣电影
下一篇:暂无
注:如发现本站有不良信息,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QQ。 备案号:陇ICP备号||||||||||
最新播报:
电影《狼图腾》多了一点爱情戏
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携《狼图腾》三位主演亮相。
本报讯(记者 周南焱 实习生
袁云儿)十年前,姜戎的小说《狼图腾》曾掀起一股“狼旋风”;十年后,电影《狼图腾》将于大年初一登上大银幕。昨天,该片在京举办全球首映礼,导演让·雅克·阿诺携主演冯绍峰、窦骁、昂和妮玛等人出席。阿诺透露说,和小说相比,这部电影增加了原著中没有的爱情戏份,并且这些改动都得到了姜戎本人的同意。
《狼图腾》讲述了冯绍峰和窦骁饰演的两位知青,在内蒙古插队时与群狼之间的一段刻骨铭心的故事。阿诺回忆说,当初自己仅仅看了小说的三分之一,就决定接下这部电影。在他看来,这个故事既有娱乐元素,又非常感人。阿诺擅长拍摄动物电影,此前他的合作对象曾有熊、虎等,但拍狼还是第一次。对此,他幽默地表示:“我既享受跟两条腿的人拍电影,也享受跟四条腿的动物拍电影。挑战当然有,但是这个行业就需要挑战,导演和演员都喜欢完成不可能的任务。”
这部影片在拍摄之初,就因为养了一群真狼而引发关注。阿诺介绍说,这部电影98%的戏份都是实景拍摄,出现在片中的狼全部都是真狼。为了拍好狼戏,剧组于七年前买来了刚出生4个月的小狼,并请到号称“狼王”的加拿大驯兽师安德鲁·辛普森,搭建狼圈,悉心照料,等待小狼长大,一等就是两年半。全片最精彩的桥段“狼马大战”,动用了40匹狼、200余匹马,600多名工作人员在内蒙古的风雪夜里艰苦奋战。
片中和狼对手戏最多的演员,当属冯绍峰。他感慨说,自己当初刚接下电影的时候,根本无法想象要和狼生活在一起,结果他的第一场戏就是深入狼圈,和20多匹狼打成一片。但出乎意料的是,冯绍峰和狼的“合作”,从一开始就比较顺利。“可能是因为我把它们当做朋友而不是宠物吧。”
冯绍峰和狼“交朋友”的方式也很简单,喂吃的、打扫狼圈、和它们玩。其中一匹叫做西索的小狼,还得到了冯绍峰特别的眷顾。西索是一匹早产狼,在一群狼宝宝里,它年龄最大,但是个头最小。“它老撞东西,后来才知道原来它是眼睛看不见。”因为这样的缘故,冯绍峰对西索给予了最多的同情和关爱,每次给它切肉的时候都会多切一点,所以最后西索和冯绍峰的感情最好。“只有我喂东西它才吃,导演喂它都不吃。”
作为一部根据文学名作改编的电影,《狼图腾》能在多大程度上还原小说中的内容,自然受到原著粉丝的关心。阿诺表示,文学和电影不一样,“要是把整部小说都拍下来,能拍100部电影”。因此,他主要致力于浓缩小说的精华,并保持电影的连贯性。阿诺特别感谢了小说作者姜戎,称电影所有的改动都经过了作者本人的同意。姜戎虽未在首映礼现场露面,但他曾评价本片,“把狼的自由独立、桀骜不驯、顽抗不屈、愤怒复仇、多疑忧郁、团队互助等复杂的精神气质展现得惊心动魄,给人以裂骨刺心的视觉冲击和灵魂惊怵。”
[责任编辑:
来源:新闻热搜榜先睹为快《狼图腾》————观电影《狼图腾》有感
& 真没想到,昨天在世博园附近的保利国际影城准备观看电影《狼图腾》时,自动取票机前排起了长龙,走进放映厅,竟然座无虚席,这也让自己深感意外。
《狼图腾》是中法合拍的一部电影,改编自同名小说,采用3D实景拍摄由法国导演执导,、、昂和妮玛、等演员主演。故事主要叙述了1967年,北京知青陈阵(冯绍峰
饰)和杨克(窦骁 饰)以知青的身份来到了内蒙古额仑大草原插队,结识了蒙古族牧民毕利格(巴森
饰)、噶斯迈(昂哈尼玛 饰)一家,也见识了草原上最令人敬畏的动物:狼。在与狼群的接触过程中,陈阵对这一物种有了强烈的兴趣,甚至有了想自己养一只小狼的念头。&
就在此时,一群外来人贪婪地掠夺了狼群储存过冬的黄羊,打破了狼群和牧民之间的生态平衡。而以场部主任包顺贵(尹铸胜
饰)为首的生产队员更是发起了一场灭狼运动,让狼群和人类之间的关系陷入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因而出现了影片中“围攻黄羊”、“狼马大战”和“夜袭羊圈”的悲壮场面。“狼马大战”场面最为惊险和让人震撼。淋漓尽致地还原了这个突出展现狼性、以及狼群超高团队协作力和战斗力的情节。这场狼群报复性的厮杀发生在一个寒风凛冽的暴风雪之夜,在群狼的追逐包围下,狼、马、人混战一团,无数惊马在夜里狂奔直至冲入冰湖中,场面惨烈。
影片还详细地描述了陈阵私养小狼崽,在此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这部电影称得上一部宏篇巨作。导演来自法国。他对原作《狼图腾》有着很高的评价。他说这部小说有着浓厚的文学性,他把小说改编成电影,是向原著致敬。原著作者对狼的社会性有深入的分析,并将狼群社会与人类社会联系起来,赋予深刻的文明反思。他还从中读到了中国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期盼。所以《狼图腾》的故事,不仅仅属于中国人,应该是一部面向世界的电影。他选择了四位作者合作编剧,剧本主框架由他本人和一位法国老搭档商定,前后写了三稿,中方编剧芦苇也有一段在边疆插队的经历,为剧本提供了精准的中国视角和浓烈的边疆情怀。后期润色阶段,他又邀请了一位澳大利亚作家加入。当然,在拍摄过程中他又对剧本进行了许多遍修改。可以说,剧本融合了中西方剧作家共同的智慧。
《狼图腾》采用了大量的真景实拍,草原狼部分从筹备到拍摄更是历时七年,95%以上的戏份都是真狼实景拍摄。在影院中,观众被环抱式的弧形大银幕环绕其中,会感觉自己置身于四季变换的大草原中,头顶是湛蓝的天空,眼前是一望无际的草原和碧绿湖泊。基于独特的影院设计,巨幕3D的观感更自然立体,电影场景的视觉距离很近。在这里,陈阵(冯绍峰饰演)与狼群和小狼的几次亲密接触,无论是初遇群狼环伺的惊险,还是最后送别小狼的经典场景,观众会感觉与狼群的距离就在咫尺之间,会细腻地感受主角与狼之间微妙的关系。整部电影场面激烈壮观,同时也渗透着狼群的智慧、勇敢和狡黠。原著作者姜戎曾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给予电影很高的评价,他写道:相比之下,我在小说中有关狼眼的文字,则逊于阿诺的电影画面的力量。
&&许多人用“《狼图腾》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出我们的诸多不足。”来评价这部原著和改编后的这部电影。也有人说:“狼既有九曲回肠的温柔,又有它的奋不顾身,也有它的穷凶极恶。穷凶极恶是为了种族的繁衍,不是为了种族的奢侈,它吃饱了就完了,不会太浪费资源。”“狼的世界折射出我们的世界,这个世界就是要团结合作。”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狼图腾电影预告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