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一直在周末猩猩7点还在看电视视

訂閱更多好文章,請按「讚」(Like):
比爾蓋茲的成功之道並非「膽識過人」,而是善用資源、小心翼翼!
September 16th, 2009, ,
我們都錯了。許多創業家(包括比爾蓋茲),他們的膽子其實並沒有我們想像這麼大!
前天在暢銷書作者Tim Ferriss的部落格,這位暢銷書作者正在介紹另一位作者的新作品,叫。這本書在講,你想要「大跳躍」嗎?想做出創新式的事業或舉動嗎?想要「創業」改變自己的命運嗎?這時候,你最需要的並不是膽量。
這本書…..試圖摧毀大家對於成功創業家的既有印象!
文章說,大家對創業家的印象都是「愛冒險」,所以,有些人創業到一半就打了退堂鼓,因為看到其他創業家拿房子抵押、以卡養卡養公司……瘋狂的模樣,他們發現自己做不到啊,終於放棄創業之夢,然後一嘆:「我已經不適合創業了,因為我已經有小孩,也有房貸要付……。」
我沒有X董的霸氣,沒有0董的不怕死,我不會成功的啦!不會成功的啦!
這本《Leap》書竟然給了一個完全不同的見解。它竟然說:大部份成功的創業家,其實並沒有這麼大膽,反而他們比別人更懂得小心的避開賭博的風險,一有機會,都只敢下注一點點!一開始可能先全職工作,一直到創業開始才開始辭掉工作,一腳著地,另一腳小心翼翼的試水溫,遜成這樣!這本書顯然訪問了很多成功的創業家,結果驚訝的發現,這些創業家大多數是一輩子沒有投資任何證券股票、一輩子沒有上過賭桌。到了賭城拉斯維加斯,他們只敢去拉bar,然後關在房間看電視休息。書裡面說,創業家不敢豪賭,往往是因為他們覺得以上活動他們沒有「控制權」。
還不相信嗎?也對啦,創業,其實是一個把方向盤拉回自己手上的動作,創業家的個性根本就不是賭徒型的!
而《Leap》一書最精彩的一段,就是打破了一般對於「比爾蓋茲」的印象,我大致翻譯了如下:
書中提到,比爾蓋茲於日出生。首先,他並非出生在一般的家庭,他的長輩們在美國的商界、政界以及公益界上都做過很成功的事,譬如他的曾祖父是州的政治家也當過市長,他的祖父則是國家級銀行的副總裁,而他的父親也是一個知名的大律師。當年,比爾蓋茲的父母先看到比爾蓋茲好像對科學與數學特有興趣,所以想辦法送他進入一間當時出名的嚴格的Lakeside學校,這間學校有著別的學校沒有的「好東西」,甚至在1960年代當時,就和奇異租了一年份的「大電腦」來給學生們使用--
當年的大電腦,使用方式以「時間」計,Lakeside學校和奇異租下一年的使用時間,但當時才高中的比爾蓋茲和他的好朋友Paul Allen實在對這台大電腦太有興趣,天天往電腦室跑,很快的把所有東西都學會了,也很快的在不到一個月時間就把一年份時間用光光了!還好學校對學生很好,又去向另一個組織Computer
Center Corporation (CCC)借了一些時間,而比爾蓋茲大概發現這樣下去不妥,於是想辦法駭進CCC公司的時間測量系統,讓他們可以多使用一點時間。我不確定故事提到這一段的原因是什麼,可能是想提到比爾蓋茲雖有駭客大膽的作風,但只敢在安全範圍內駭,並沒有做什麼更糟的事,所以後來他也只被禁了幾星期,換來一兩頓訓斥,結果反而因為這段經驗,為他們換來更棒的東西──CCC看到自己系統的確一直當機,就請比爾蓋茲和Paul Allen幫忙找bug,找到的話,就可以一直享有無限制的時間使用CCC的大電腦。有趣的是,這時候比爾蓋茲卻又沒有放心使用這個資源,他們馬上又找到了另一台新的電腦,這次是在比爾蓋茲的父親工作的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在學校的幫忙下,比爾蓋茲和Paul Allen以高中生的資歷就找到了第一份工作,幫這台電腦系統寫一個排程系統(scheduling system) ,就如同他們當初在CCC那台電腦操作的類似;換句話說,當年的CCC在無心之下,引導了比爾蓋茲得到他此生第一個機會與第一份電腦資源,而兩位高中生從此就拿著這第一份資源,換來了第二份資源,再換來第三份….。
故事到此,仍舊沒有任何風險。沒有賭。
然後到了1973年秋天,比爾蓋茲來到哈佛大學就讀,文章說,這部份比較像是原本他家裡就期望他做的事,而不是他勇於往上打的結果。當時Paul Allen其實也可以上哈佛,但他選擇去學更實際的東西,文章暗喻比爾蓋茲其實沒這麼敢「創業」,反而是Paul Allen真的放棄了人生中的第一個主流蛋糕、轉向他創業之路。不過還好他們兩人仍維持很密切的聯繫,甚至在比爾蓋茲大一轉大二的暑假,Paul Allen搬到波士頓,以便兩人就近密切見面!就在某次Paul Allen到哈佛的路上,他經過了一家便利商店,看到一本《Popular Electronics》的封面故事是「世界上第一個微電腦(microcomputer)工具箱,對商用電腦產生威脅」,這個工具箱叫「Altair 8800」,由一間叫MITS的公司所做。看到這篇報導後,比爾蓋茲和Paul Allen火速打電話給MITS,告訴這家公司,兩位年輕人已經做出了一套BASIC電腦程式!可以用在Altair上面!
有趣的是,文章指出,比爾蓋茲他們撒了小謊,其實他們尚未完整寫出這套軟體,他們是想「試試看」公司會不會接受,所以先試探一下,成了之後再來製作,真是非常的小心謹慎呢。有趣的是,其實MITS也是騙人的,因為該雜誌在那個微電腦工具箱還沒出來前,就先搶先報導上去,不過,MITS公司仍然硬著頭皮,請了比爾蓋茲和Paul Allen過來示範一下,於是,時間約在八個星期後(怎麼約這麼久!),八個星期的時間,足夠比爾蓋茲日夜趕工,將那套他所說的BASIC程式寫出來,由於Altair 8800並沒有給他們,所以他們也必須虛擬一下Altair 8800的環境,當他們把這套程式秀給MITS公司看,我猜想因為Altair 8800並不存在,因此MITS公司也就只能直接欣賞兩位年輕人模擬出來的DEMO,或許就是基於根本無法在市場上立刻測試,又看到比爾蓋茲這套程式或許可以為它尚未推出的Altair 8800加分(或彌補漏洞),於是MITS公司二話不說,直接將比爾蓋茲的程式,整套買了下來!文章說,這一段時刻,就是比爾蓋茲後來常說的,就在這一天,突然看到軟體可以成就一個大市場,軟體會是大商機!但注意,這一點是比爾蓋茲「觀察」來的,並不是「賭」來的;而這份「觀察」也不一定準確,因為,如果Altair 8800真的存在,或許也會間接影響它是否真的會立刻買下比爾蓋茲的軟體,比爾蓋茲沒有得到這個「突然被買下」的「指示」,是否會打消做軟體的主意?是否不會開設微軟?文章提出質疑,如果這件購買案真的讓比爾蓋茲感覺到「軟體是很有潛力的」,那麼,比爾蓋茲不應該又再等了12個月,足足一年的時間,到了他大三的時候……才離開哈佛,才與Paul Allen創立了「微軟公司」。
文章提到,事實上,中間還發生了一件更重要的事,發生了以後,比爾蓋茲才真正敢放心的離開哈佛!這次都要感謝比爾蓋茲的母親,她一直在United Way公益組織工作,做到了該組織史上第一任的全國女性會長,文章說可能是當時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慈善人士之一,當時IBM後來的兩位總裁John Opel 、John Akers,都曾經和比爾蓋茲的母親在同一個理監事會裡,比爾蓋茲的母親就近,就和這兩位IBM高層「提」了一下他兒子比爾蓋茲目前在做的事,然後IBM的兩任高階主管亦將此事傳進了IBM其他大頭目的耳朵裡。文章說,他們所知道的是,後來才過了短短幾個星期的時間,IBM就大膽的和比爾蓋茲新成立的「微軟公司」簽了一個專案,要他們開發他們第一部個人電腦的作業系統軟體,後來微軟一直保持著他們軟體的擁有權。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微軟與IBM合作的歷史,試想,如果不是比爾蓋茲母親和兩位IBM高層的特殊人脈,有一部份是否就不會發生了?一直到這時候,比爾蓋茲仍舊還沒做出任何的風險動作。
文章說,有趣的是,要等到拿到這第一個專案,讓當時的比爾蓋茲感覺到已享有一般年輕人明顯達不到的成就(幫IBM做一個專案,為一個未來產品做軟體),他,才終於向哈佛辦了離開的手續。甚至在離開的時候,他並沒有辦理「退學」,他只是以「leave of absence」之名,暫時休學;如果創業沒成功,他還是可以回來,畢業於哈佛大學,享有找不完的好工作…。
這本書可說相當震撼,但我認為那篇文章與那本書的主要目的當然並不是向世人要匡正比爾蓋茲的故事,主要是希望為其他也在創業中或想創業的人,特別是這些猶豫不前,懷疑自己能力的人,帶來一些些的鼓勵。比爾蓋茲已經是全世界最知名的創業家,但他並不是全世界最大膽的風險家,事實上他都是在幾乎「零風險」的狀態下創業的,文章說,比爾蓋茲其實是最強的「降低風險家」(risk mitigators),並充份運用身邊的資源,創造了別人沒有的機會!這本書是在鼓勵人們,不要以為自己一定得是「敢賭」的才是成功創業家,成功創業家,都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這麼「敢賭」!
這樣看起來,也對。創業家離開社會所給予他的這個「魚缸」,離開了其他領薪水、爬階級、拚證照再加EMBA的其他「魚」(上班族),跳出這個魚缸,游到自己的大海,出來創造與別人不同的新人生,或許……正是因為他/她不相信這個魚缸可以為它帶來更好的生命。這樣反過來看,上班族才是真正大膽的風險家,因為上班族們竟敢大膽的把自己前途放在某間公司、某個業界,大膽又放心的把自己的前途交給一個素眛平生的老闆或主管,或大膽的把自己的事情建築在尾牙主持人喊出的「我們明年營收破十億」的口號中……。
不過,看了《Leap》裡的比爾蓋茲的故事,我也有另一個感想──
世界真的很大,以致於消息的傳播很不正確。網路的數字也顯示,到現在大家還是喜歡看大媒體公司所發布的新聞,從來不怎麼Web 2.0。而舊媒體本來就是渲染大王,我們所收集到的所有資訊,尤其是關於名人、偉人的資訊,很有可能都是一廂情願的詮釋,講的都是我們喜歡聽的故事,而這些帶了一點錯誤的故事,又會影響我們判斷力去錯誤詮釋另一個故事。最後,比爾蓋茲和其他創業家成功的原因,根本不是當初所想的,他們後來其實看不懂為何他們成功了(或許他們真的沒做什麼事,他們只是「沒失敗」而已),所以,他們又去穿鑿附會發明另外一個故事,交給傳媒和書作者去宣傳。
這就是人生。如果,現在資訊這麼發達的時代,比爾蓋茲的故事都有這麼大的落差,那古代呢?
換句話說,有沒有可能,我們所學的、所有的故事,不只是有落差而已,而是全部都是後人自己所發明出來的?或許,從來都沒有「偉人」過,偉人的故事從來不是這麼偉大,真正偉大的,是我們口耳相傳的眾人的力量。
而自古以來,所謂的成功,真的只是充份運用身邊每一吋所有的資源,小心的「不失敗」而已。只要「不失敗」,就有機會留給世人一個傳頌的機會;只要「不失敗」,終有機會游到你夢想中的那一片大海。
「Mr.6」的本名為劉威麟,身兼公司負責人、作家、創業家,美國史丹佛電機、管理雙碩士,14歲移民加拿大,而後移居美國矽谷,互聯網經驗超過15年,出版12本書,返台後投入創投與網路產業,日開始Mr.6部落格,並於五年前與矽谷創業成功賣出公司的弟弟劉威廷共同經營「」至今,繼續深耕最愛的網路產業,助企業挑戰更高效益的網路行銷解決方案。邀請Mr.6演講或聯絡Mr.6團隊請來信:
歡迎加入粉絲團
Mr.6 本人最新文章
所有最新文章(包括圖文)
所有文章分類
Select Category
- 好課推薦&&(110)
- 內容製作者&&(11)
- 異業合作&&(29)
- 行銷趨勢座談&&(32)
- 跨國行銷分享&&(12)
- Mr.6 小語&&(9)
- Mr.6 圖文&&(661)
- Mr.6 圖文限量品&&(1)
- Mr.6 選片&&(4)
- Mr.6 startups&&(2)
- Mr.6 案例分享&&(279)
- Mr.6 故事&&(39)
- NET-MBA 六堂課&&(2)
博客&&(38)
反創新&&(7)
口才訓練&&(11)
名片網&&(3)
吃東西&&(1)
夢想馬拉松&&(11)
大數據 Big Data&&(1)
學生創新公告欄&&(2)
學說話&&(1)
學英語&&(1)
客座博客&&(8)
客座文章&&(2)
家庭&&(24)
密室遊戲&&(18)
履歷表&&(4)
上班族救星&&(4)
中小企業粉絲團&&(1)
一個人旅行&&(12)
人生志業&&(2)
人際&&(32)
人性&&(425)
二人創業&&(26)
二人部落格&&(11)
互聯網回顧系列&&(1)
企業部落格&&(17)
影片行銷&&(3)
何真真&&(2)
徵求行銷點子&&(1)
徵求Scout&&(2)
快速寫作&&(2)
快速畫作&&(5)
國際事件&&(5)
國際行銷&&(1)
到美國工作&&(7)
單身菁英交流&&(1)
善搞&&(10)
周末題&&(2)
儲備幹部(MA)&&(7)
免費講座馬拉松&&(2)
六言飛語&&(1)
創辦團隊&&(42)
創投&&(983)
創業家平台介紹&&(1)
創業家生活&&(25)
創業案例&&(986)
創意作品&&(396)
回應批評&&(3)
個人品牌&&(3)
個人成長&&(163)
短載&&(25)
神秘客&&(2)
粉絲團代寫&&(1)
素屋自拍&&(1)
綠色科技&&(1)
網站代理&&(3)
網站量產&&(20)
網路寫作&&(2)
網路商店&&(32)
網路商務&&(11)
網路公益馬拉松&&(1)
網路公關&&(1)
網路創作者&&(2)
網路行銷&&(379)
網路讀書聯盟&&(1)
網路技術&&(6)
線上行銷&&(325)
生活&&(129)
產業策進&&(1853)
無主題&&(4)
特稿&&(12)
白領專業&&(7)
Deep Life&&(4)
DISC人格分析&&(1)
職場心理學&&(8)
職場優秀&&(1)
職場生涯&&(402)
行動 Mobile&&(2)
行動行銷&&(5)
行銷心理學&&(2)
行銷馬拉松&&(2)
親子&&(45)
解文說辭&&(1)
課程:大格局&&(43)
課程:好課城&&(117)
課程:學習之旅&&(5)
課程:獲利模式&&(69)
課程:粉絲團經營&&(40)
課程:網拍&&(10)
課程:部落客&&(77)
課程:開店&&(27)
課程:自媒體&&(33)
課程:NET-MBA&&(93)
課程:YouTube影片&&(29)
資訊爆炸&&(1)
趨勢報告&&(4)
跨國行銷人&&(1)
點亮,下一個希望&&(1)
舊文分享&&(1)
開會技巧&&(4)
關於個人&&(155)
葡萄酒&&(4)
邱比特特遣隊&&(1)
自己做禮物&&(5)
自由旅行貿易家&&(3)
英語學習&&(3)
電子書&&(3)
電影鑑賞&&(2)
雙語雙文化&&(19)
Facebook&&(1)
fb-MBA&&(10)
FUNCK&&(9)
Grand Panel&&(4)
Hello Kids Today&&(19)
Internet Marketing&&(3)
iPhone&&(6)
6號肥皂箱&&(5)
6號成功分析室&&(8)
3階段公益&&(1)
Life 101&&(2)
Mr.6 專業線上到府客戶服務&&(4)
Mr.6 座談會&&(4)
Mr.6 免費支持專文&&(1)
Mr.6 白磚會&&(6)
Mr.6 視頻教室&&(5)
Mr.6行銷緒論&&(4)
Not Mr.6&&(1)
NPO/NGO&&(1)
Sweet100&&(21)
twosomestartup&&(3)
Uncategorized&&(14)
Voofox&&(4)
Web 2.0&&(75)
YouTube行銷&&(3)
業務心理學&&(5)
未來趨勢&&(1783)
未來文字&&(11)
成功案例募集&&(40)
房地產&&(13)
明日企業&&(62)
新世代座談會&&(1)
新世代管理&&(18)
新秀部落客&&(9)
新站馬拉松&&(129)
新產品接力賽&&(1)
早晨&&(12)
愛情&&(13)
整合行銷&&(58)
數位行銷&&(354)
數位永恆&&(24)
教你出書&&(5)
手機行銷&&(15)
時間管理&&(2)
2006年以來歷年文章
Select Month
February 2015 &(22)
January 2015 &(59)
December 2014 &(67)
November 2014 &(81)
October 2014 &(77)
September 2014 &(77)
August 2014 &(108)
July 2014 &(143)
June 2014 &(123)
May 2014 &(190)
April 2014 &(214)
March 2014 &(21)
February 2014 &(17)
January 2014 &(26)
December 2013 &(28)
November 2013 &(23)
October 2013 &(25)
September 2013 &(26)
August 2013 &(23)
July 2013 &(28)
June 2013 &(32)
May 2013 &(32)
April 2013 &(26)
March 2013 &(28)
February 2013 &(18)
January 2013 &(30)
December 2012 &(21)
November 2012 &(22)
October 2012 &(22)
September 2012 &(21)
August 2012 &(24)
July 2012 &(22)
June 2012 &(21)
May 2012 &(25)
April 2012 &(21)
March 2012 &(26)
February 2012 &(20)
January 2012 &(19)
December 2011 &(24)
November 2011 &(27)
October 2011 &(21)
September 2011 &(24)
August 2011 &(30)
July 2011 &(26)
June 2011 &(24)
May 2011 &(24)
April 2011 &(24)
March 2011 &(33)
February 2011 &(23)
January 2011 &(23)
December 2010 &(25)
November 2010 &(23)
October 2010 &(28)
September 2010 &(26)
August 2010 &(26)
July 2010 &(31)
June 2010 &(24)
May 2010 &(23)
April 2010 &(24)
March 2010 &(29)
February 2010 &(20)
January 2010 &(26)
December 2009 &(27)
November 2009 &(23)
October 2009 &(22)
September 2009 &(27)
August 2009 &(27)
July 2009 &(33)
June 2009 &(35)
May 2009 &(27)
April 2009 &(33)
March 2009 &(37)
February 2009 &(37)
January 2009 &(40)
December 2008 &(56)
November 2008 &(53)
October 2008 &(51)
September 2008 &(44)
August 2008 &(45)
July 2008 &(49)
June 2008 &(65)
May 2008 &(43)
April 2008 &(42)
March 2008 &(43)
February 2008 &(36)
January 2008 &(44)
December 2007 &(26)
November 2007 &(22)
October 2007 &(23)
September 2007 &(20)
August 2007 &(23)
July 2007 &(23)
June 2007 &(21)
May 2007 &(24)
April 2007 &(23)
March 2007 &(24)
February 2007 &(21)
January 2007 &(25)
December 2006 &(25)
November 2006 &(31)
October 2006 &(27)
September 2006 &(29)
August 2006 &(28)
July 2006 &(33)
June 2006 &(34)>更多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24小时热门资讯
24小时回复排行
&&冀新网备:您好, []|
比尔盖茨不让子女玩手机 绝不给留遗产
[导读]在全美国的孩子都抱着iPad玩愤怒的小鸟的时候,比尔盖茨和奥巴马的子女却被禁止玩手机游戏,电脑也仅仅是用来做功课,尽管生活富裕,盖茨夫妇对子女要求却颇为严格。
1月30日播出的NBC《今天》节目中,盖茨分享了他的为父之道据新华社电美国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曾多年蝉联世界首富,与妻子梅琳达·盖茨育有两女一子。尽管生活富裕,盖茨夫妇对子女严格要求。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1月30日播出的《今天》(又称《今日秀》)节目中,盖茨与主持人分享了他的为父之道。1968年,13岁的盖茨看着朋友、将来微软的共同创建者保罗·艾伦敲击电传终端机。这一年他开始编写程序。谈拥有手机子女抱怨“同学们都有”盖茨现年57岁,与家人住在西雅图郊外的梅迪纳湖畔。他告诉《今天》节目主持人马特·劳尔,他认为13岁是孩子拥有第一部手机的合适年龄。盖茨说,他的长女、1996年出生的珍妮弗·盖茨以及儿子、1999年出生的罗里·盖茨都是在过了13岁生日后才被允许使用手机,小女儿、2002年出生的菲比则在期待着13岁生日时得到自己的第一部手机。“我们家把13岁定为得到手机的年限,”盖茨说,鉴于这项规定,孩子们从学校回家后常向他抱怨说,“其他孩子都有手机,我是唯一一个没有手机的人,这令人尴尬”。掌控很“棘手”谈子女网上活动被问及是否掌握着孩子们的电邮和“脸谱”账号及密码,盖茨说,至少对长女不会这么做,因为“她是个独立的人”。不过他承认,对现在的父母而言,掌控子女的网上活动“一直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盖茨夫妇育有两女一子,最小的菲比到2015年才13岁谈身后事不留遗产不怕被遗忘美国《福布斯》网站去年9月19日发布全美富豪排行榜,盖茨连续19年领跑,以净资产660亿美元蝉联美国首富。盖茨夫妇先前多次提到,打算去世后留给3个子女数百万美元遗产,把其余资产捐给慈善机构。后来,他们连遗产也无意留下。“我们决定不给孩子们留财产,”盖茨说,留遗产“既不利于孩子,也不利于社会”。谈及身后事,他说,不在意去世后被世人遗忘。“我完全不需要被记住,”他说,“真正的感受取决于你完成了哪些事。如果脊髓灰质炎能在未来6年内被消灭,将是非常棒的一件事。”奥巴马家规:女儿周末才能玩手机当全世界小孩都抱着iPad过时,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两个女儿却只有到周末才能玩电脑和手机。奥巴马夫人米歇尔曾在接受采访时谈及“家规”,包括:高新科技产品只有周末可以用;大女儿玛丽亚只有在周末才可以使用手机;在非周末时间不能看电视;计算机也只能用来做功课。美国媒体称,两个“第一女儿”至今没有在公众前出过丑,她们受到良好的管教主要归功于母亲米歇尔。一些工作人员甚至开玩笑说,希望可以将自己的孩子交由米歇尔严格调教一番。
推荐微博:
[责任编辑:jojozhu]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
如果你对游戏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
单机游戏全球网游每日要闻
Copyright & 1998 - 2015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寻禅者比尔·波特:我只是喜欢过简单生活 | 人物周刊 | 阅读时间
当前位置: >
> 寻禅者比尔·波特:我只是喜欢过简单生活
时间: 栏目: 标签:
《空谷幽兰》让比尔·波特在中国一炮而红,随之而来的是全球范围的一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自称非常喜爱中国、每年都来旅行的比尔随身背一个黄色的禅宗布包,留着大胡子,笑起来眼睛弯弯的,非常可亲。十一月的北京已经有些微凉,他坐在我面前,穿一件破了两个洞的蓝色毛坎肩加短袖衬衣,看来已经跟了他很久。在之前的单向街沙龙中,他几次提及自己的前世大概是个中国人,因为喜欢喝茶,喜欢打坐,还喜欢看文言文(包括翻译),反倒现代汉语让他觉得难懂。另外,因为从小喜欢隐居,还在三十岁的时候跑到台湾的寺庙修行,最后娶了个台湾太太——如此看来这趟前世今生的缘分,走得可着实不浅。人物简介比尔·波特:美国当代作家、翻译家和著名汉学家。他将中国古代大量的佛教典籍翻译成英文,在欧美引起了极大反响。他曾经以“赤松”(Redpine)的笔名翻译出版了《寒山诗集》、《石屋山居诗集》和《菩提达摩禅法》等英文著作。从1972年起,他一直生活在台湾和香港,经常在中国大陆旅行,并撰写了大量介绍中国风土文物的书籍和游记。中文出版物有《空谷幽兰》和《禅的行囊》。《空谷幽兰》空谷幽兰,常用来比喻品行高雅的人,在中国历史上,隐士这个独特的群体中就汇聚了许多这样的高洁之士,而今这些人是否还存在于中国广袤的国土之上?这是一直在困扰着比尔·波特的问题。因此,他于20世纪80年代末,亲自来到中国寻找隐士文化的传统与历史踪迹,探访了散居于各地的隐修者,借此表达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赞叹和无限向往,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文化复兴之旅”。书中穿插了数十幅风景优美的摄影作品,这都是作者的好友、美国著名摄影家史蒂芬·R·约翰逊冒着生命危险拍摄的。《禅的行囊》“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生命的起点一路跋涉而来,途中难免患得患失,背上的行囊也一日重似一日,令我们无法看清前面的方向。在这场漫长的旅行之中,有些包袱一念之间便可放下,有些则或许背负经年,更有些竟至令人终其一生无法割舍。但所有这些,都不过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幻象罢了。”2006年春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仰慕者和研究者,比尔·波特横穿从北京到香港的大半个中国,追寻六位禅宗祖师的足迹,拜访了他们开创的六个禅宗道场。《禅的行囊》就是这次旅程的全景记录。在这本书中,比尔波特将相关的历史背景、与禅宗大师的访谈实录及有关禅宗最早的记录和自己的经历结合起来,描述了中国宗教中心发生的各种变化以及在世事变迁中保留下来的宗教遗产。翻译就是我的修行方式“我可以用一个小时只看五个字。进度很慢,可我没什么压力,写书也是自己喜欢的,因为我不用考试,不需要写论文。可是翻译的时候必须对了,因为书印出来以后,责任很大,人家看你的书,会用你的书来修行。所以我会把翻译的困难当做一个公案,这是我的修行。打坐的时候就把这个字放在心里面,看它,不去考虑,忽然‘呼!’,就懂了。”心探索:你在书中提到翻译是你的修行方式。怎么理解?波& 特:我翻译的时候,就可以听到佛陀在说话,寒山在写诗,翻译时,就好像在和他们对话、聊天,他们的智慧会渗透我的身心,我就是在修行了。像我看那些字,可以用一个小时只看五个字。(进度岂不是很慢?)很慢,我没有什么压力,我写书也是自己喜欢的,因为我不用考试,不需要写论文。可是我翻译的时候必须对了,因为要介绍给外国人,因为书印出来以后,责任很大,人家看你的书,会用你的书来修行。所以二十年来我常常用这样的方法,把翻译的困难当做一个公案,这是我的修行。打坐的时候就把这个字放在心里面,看它,不去考虑,忽然“呼!”,就懂了。所以我出版的时候不用自己的名字,用Redpine(赤松),这个代表帮忙我的那个谁,我不知道。总之那是一个管道。我翻译的时候不是靠自己的智慧,有时突然知道了。(So you are just a channel)对,有一些东西我不应该懂它,没有好好做准备、读书,可是忽然我懂了。就是这样。心探索:翻译过程中,有什么困难的地方?波& 特:除了语言之外,没有别的。我尽量多看一些注解,我现在翻译《楞严经》,对照三个中文版,还有梵文版和英文版来读。唐朝般剌蜜帝的译本,苏东坡写过序言说他很喜欢但也很痛苦,因为他是采用梵文的语法来译中文。所以我还要对照英文版来校对。我也读很多《楞严经》注解,比如印顺法师,太虚法师的注解,还有南怀瑾的注解。有问题的时候,还是有很多人会给我帮助的,比如一个哈佛大学的美国唯识学权威,还有斯坦福大学的印度哲学权威,他们都主动帮忙,前不久我刚把我的译文发给他们看。心探索:太太(台湾人)会在语言上帮助你吗?毕竟对汉语熟悉得多。波& 特:夫人不帮我。只是给我做饭,而且还是周末(笑)。那时候她周一到周五在我岳父母家里,周末我们才见面——他父母花了七年时间才同意女儿嫁给一个外国人(笑),条件是女儿要留在家里养老。不过我觉得这样子很好,如果每天面对她可能我们还会吵架、不高兴之类的。我很喜欢一个人呆着,自己做饭自己吃。这样我们结婚三十年后才住到一起。我们有孩子以后孩子还是留在她家,周末上山来看我,我住在山顶。我是他们家里的隐士。心探索:你的书在美国出版后陆续收到的回馈还蛮多的吧?波& 特:没有多少。很小一部分,喜欢的人就非常喜欢。我出了十四本书,每本每年差不多可以卖一千本,每本给我一块美金。我还有两个孩子要养,所以收入在美国非常低,政府每个月给我Foods Card,我每个月可以买三百美金的食品。所以我不用担心生计。心探索:就没想过写一本卖得好一些的书吗?哪怕是为了生活?波& 特:我不是为了赚钱。我没有兴趣。我不喜欢勉强自己。(太太埋怨吗?)以前会,现在支持我。我们结婚三十年了,大概前二十五年她一直不满意我走的路,现在她愿意接受了。因为小孩大了,她也退休了,父母不在了,她还有每个月一千块美金的养老金,所以没有钱的问题。我们过很简单的生活。心探索:你在《禅的行囊》中提到了你曾经遇到一个读者,向你表达对《空谷幽兰》的喜爱。而你的反应却不是特别高兴,你还说书出版后,就是孩子死掉了。这个想法很有趣。波& 特:有时我觉得不应该把自己写的东西拿去出版。写作的过程我很享受,而一旦出版,感觉上就好象它不再属于我自己。就好象你有一个朋友,他原来活着,现在死了。这不太好解释。我喜欢写作,而且当然不是为了钱。我写了书后,就很少再看。我会再写别的书。我很感谢人们读了书后鼓励我,很高兴我的书可以帮忙他们,然而这是他们的生活、修行,我有我的生活,我不是在大学里教书的老师,如果太关心结果我就会一直想着这个人那个人... ...最好就是:谢谢你们。然后做我自己的事。禅与道,终极目标都是Hamorny(和谐)《空谷幽兰》写道,《禅的行囊》是关于禅,而比尔眼中的儒释道并不对立,“儒家侧重于社会的和谐,道教追求身体的和谐,佛教追求心的和谐。他们的起点不一样,途径不一样,但终点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和谐。就像三个圆,慢慢扩大,圆会交融。”心探索:《空谷幽兰》是关于道教的道场,《禅的行囊》是关于禅宗的寺庙,你觉得道和禅有何区别?你对儒学有研究吗?波 &特:你说的道指的是道教的道。可以画三个圈,分别代表儒释道。他们有不同的部分,但都追求Hamorny (和谐),只是儒家侧重于社会的和谐,道教追求身体的和谐,佛教追求心的和谐。他们的起点不一样,途径不一样,但终点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和谐。我很喜欢论语,在庙里我看的第一本书就是《四书》,后来又看《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还有前汉和后汉的史书,《史记》、《庄子》、《老子》也看了,因为很有空。我看文言文比白话文要顺利得多,我上一辈子大概是中国人吧。心探索:你在《禅的行囊》中提到你有三位崇拜的禅宗英雄:寿冶和尚、憨山德清和虚云和尚。这三位是如何让你从一个西方的军校学生转而走上禅之道?波& 特:我和寿冶老和尚相遇在纽约,他不会说英文,我不会说中文。但他教我打坐,我也和他没什么言语交流,那是1970-72年,我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人类学博士,离开纽约后,我再也没见到他。他2001年圆寂,是我遇到的第一个和尚。我非常喜欢他,他很有人格魅力,是一个Example,我也要成为这样的人。1974年我在台湾读到了憨山德清的著作《庄子注解》。当时是先在佛光山住了一年,但觉得太热闹了,就去文化大学读哲学,有人给我介绍憨山德清的《庄子注解》,他的著作影响了我。而虚云老和尚,我没见到他的人也没读他的著作。而是因为认识了他的弟子,比如净慧法师和香港的意昭,他们都非常了不起,我想弟子这么了不起,他们的师父就更了不起了。而且1989年,是净慧法师介绍我去终南山采访隐士。心探索:和《空谷幽兰》里的人物还有联系吗?有很多年轻人吗?波& 特:很多已经圆寂了。但又有新的人来,现在隐士越来越多了。那里的年轻人都有三十来岁,二十来岁的我还没见到过。心探索:年轻一辈和老一辈的隐士有什么区别?波& 特:年轻一辈一定是知识分子,老一辈很多不识字。你不可以随便到山里修行,在山里修行可以说是宗教研究所,而你要先读大学(在庙里修行),才能读研究生(进山修行)。也许有些人觉得读大学就够了,而有的要读博士,就进山修行,写论文,而这个论文是写在心里面的。要通过修行,把从师父那边学到的东西消化。如果一个人,说的只是师父说过的话语,那么和从自己心里出来的东西,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者只是知识,而后者是体悟。经过山里修行的人会看得很清楚,无论看人论事,而寺庙就比较啰嗦了(笑)。心探索:禅修在美国的现状如何?波& 特:美国不多,美国禅宗大多是日本禅。我刚开始对佛教感兴趣,师父都是日本人。现今禅师都是美国人,日本人的美国弟子。而日本禅和中国禅很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日本禅可以结婚,它不需要守戒。一个修禅的地方,常常会有这些矛盾出来。而在中国,男女分开,严格守戒。心探索:所以你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来中国寻访中国禅?波& 特:不是的,当年在哥大读书时,为了拿奖学金,偶然选了中文。1972年离开哥大要去修行,恰好我有个朋友去过台湾,他推荐我去台湾。然后我写信给佛光山,他们欢迎我来。父亲给我买了单程机票,带着十三块美金,我就启程去了台湾。心探索: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和《达摩流浪者》都提到了很多禅,他理解的禅和我们理解的禅有很多不同。你觉得凯鲁亚克对禅的理解怎样?波& 特:凯鲁亚克写了一本书叫《Some of the Dharma》,是写给艾伦·金斯堡的,向他介绍佛法。凯鲁亚克的出版商恰好也是我的出版商,我读过这本书,非常美丽,也已在美国出版了。凯鲁亚克不理解禅,但他理解佛教。禅是直指人心的,佛教还有其他一些方法。凯鲁亚克是了解的,他喜欢修行但不能修行。他每日打坐,但也喝酒,玩女人(笑)。心探索:东方隐士和西方隐士有何区别? 你属于西方的还是东方的隐士?波& 特:东方隐士是社会的一部分,西方隐士是厌世的,和社会关联不大。东方隐士不是一辈子当隐士,他们是为了先增强力量,先自助、后助人。而西方隐士如果离世了,一般就不回来了。我不是隐士,我更像陶渊明,他一脚在山里,一脚在乡村,心情开朗的时候就写写诗。不过我不写诗,我翻译诗。我也喜欢朋友,可是不要太多朋友,否则跑来跑去就太累了。我不算是隐士,只是喜欢过简单生活而已。下一本书:中国的诗文化我选择了二十个人,也是和旅游结合的书。会从孔子开始,曲阜,然后到济南李清照,黄河边曹植的坟墓,欧阳修的坟墓,四十公里外苏东坡的坟墓,还有王维,接着到四川, 找李白,杜甫,陈子昂,贾岛的坟墓,然后翻过长江到屈原的坟墓,黄庭坚的故居,南京有王安石,再到杭州,找林和靖,再到钱塘寒山。心探索:《空谷幽兰》是道,《禅的行囊》是禅,下一部的主题会是什么?波& 特:诗。我选择了二十个人,也是和旅游结合的书。从孔子开始,从曲阜,然后到济南李清照,黄河边曹植的坟墓,欧阳修的坟墓,四十公里外苏东坡的坟墓,还有王维,接着到四川, 找李白,杜甫,陈子昂,贾岛的坟墓,然后翻过长江到屈原的坟墓,黄庭坚的故居,南京有王安石,再到杭州,找林和靖,再到钱塘寒山。我已经确定了主题,会选取他们生活最重要的部分,还有一些和山水有关的诗歌介绍。我还得好好做准备,我不知道我旅游的时候,会选那些诗歌,我希望选取的诗歌能和山水融为一体,互相映照。我还会访问一些人。心探索:这次旅行会有赞助吗?上两次你都没得到赞助,古根海姆基金会都拒绝了七次。波& 特:一个礼拜前是第八次申请古根海姆基金会了。不过这次有一个美国最有名的诗人给我做推荐,相信会比较有希望。不过就算没有,我也可以靠自己,三、四千美金,就可以做两个月的旅游。当然如果有赞助就更好了。(笔者开玩笑:看来我们中国的读者得多多购买这本书,通过版税来支持你。)波特:Yes,每六个月就有钱从中国来(笑)。心探索:你有一个朋友麦克,2006年自杀,遗留下了妻儿。他在遗书中提到:没工作,没钱,没希望。而你的回应是:已经有爱,为何还不知足?这是不是代表两种生活态度?波& 特:Yes,很多人一辈子被工作所主宰,失业了就打击特别大。我写这本书(《禅的行囊》)提出很多问题,但没有提供答案。朋友自杀,我很受触动,但我不能解答。心探索:这次是因为什么来中国呢?特意为了这本书的宣传吗?波& 特:天津电视台有个节目邀请我来参加,刚好我的新书也要出来,然后我想要去台湾看朋友,还要去香港接一个团,当导游。几件事都凑在一起了,就来了。十月份去香港接团当导游,在中国内地,四川、甘肃转转,大概用了三个礼拜。这几个旅客对艺术、少数民族和佛教感兴趣,也不想去旅客很多的地方。所以我选了几个地方,四川青城,看看佛教的一些石窟,过去太偏僻了,还好现在有路。然后坐火车去宁夏看一些藏传佛教的东西。带完旅行团就回美国,《楞严经》还没翻译好,明年四月就要给出版社,我得继续翻译,还能赚些钱。平时在美国,也会有大学或禅修中心来找我去讲课,还会给我一些讲课费,讲课即好玩也能赚钱。每年4月和10月,最好的旅行季节,我一般都来中国旅行,其他时间基本上都呆在美国。人生:我六十七而立比尔和三个朋友一起在台湾买地准备建一个农场,每年可以去享受一段惬意时光,喝茶,聊天,听风,看云,养猫咪。这是他们的“桃花源”,听上去很有陶渊明的意境,可是他说,我不算是隐士,只是喜欢简单生活,每个人都喜欢这样的生活。孔子言三十而立,我现在是六十七而立,变得更有自信、更空更轻。心探索:您的太太会跟你一起旅行么?波& 特:从来没有。除了蜜月旅行。因为我们对旅游的态度不一样,我旅游另外有目的,她是为了看漂亮风景,所以我们从不一起,如果旅游我可以陪她。我很喜欢自己,也喜欢自己做的工作,我非常满意,只是有点失望没有做更好一点,所以要常常鼓励自己,因为我很懒惰。心探索:你是觉得哪里懒惰?到什么程度?波& 特:我常常晚上会看电视,(这没什么过分的啊... ...)可是我的看法是修行应该每日精进,晚上应该工作、翻译,可是我会想要喝啤酒,看看棒球队或篮球队、电影,有时候跟朋友在一块聊天。特别是下午和晚上,每天早上我不懒惰。七点钟起床,八点开始工作到12点,然后去海边散步,大概四十分钟回家,洗澡,睡觉。下午三点钟起床,喝茶,享受,看一些自己早上翻译的东西。五点钟太太做晚饭,有时我会去超市买什么东西,吃完晚饭看会电视,九点到十点钟睡觉,每天的生活就是这样子,每天一样,我很喜欢每天一样。我和太太大概每三年一次会去外面吃饭。别人常常请我们去他们家,我会代替不愿去的太太。每年除了两三次大学和修禅道场的演讲,加上每年来中国,基本上不去别的地方。我和好三个朋友准备在台湾买一块地,建一个农场,给懒惰鬼的地方(笑),每年四五月可以去住,大概明年可以建好。心探索:哈哈,所以你的理想是做个快乐农夫,就像陶渊明?波& 特:对,这是我的理想。那儿有温泉,有很好的茶叶,也很便宜,在东南地区,是台湾最落后的地方,几乎跟三十年前一样。大部分都是高山族。其中有个朋友会室内设计,这样可以装潢得不贵又美观。有两个朋友很有钱,所以不用担心,我的那份可以慢慢给他们。(会给每间屋子起名字吗?)会啊,小狮子茅棚,猫咪的茅棚... ...开玩笑。心探索:这简直就是生活禅的写实代表啊!波& 特:我发现这是禅宗的一个秘密,大部分人不了解,特别在西方。他们认为禅只是打坐静修,但并不真正了解禅,其实每一分每一秒都可以是修禅。一开始应该从打坐、修禅等一定的规矩起步,到一定程度,路途和方法都可以抛掉。你慢慢会发现洗盘子时专心洗,你的心不会走到什么地方,跟打坐的心一样,这就对了。心探索:这么多年,你的禅的行囊中有什么变化么?更轻还是更重了?波& 特:以前我是跟着别人走(翻译),有时候望尘莫及,现在走自己的路,更有自信,不怕犯错了,这个是很大的区别。以前我怕怕。觉得自己是一个学生,不是一个老师,现在发现自己可以做老师了。孔子说三十而立,我…我六十七而立!(大家笑)我想因为我心比较空,没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当然每一秒也会有自己的思想出来,不过我让他们出来自己走掉——我用它们,它们不用我。所以有人问你的思想是什么我说我没有思想。这是佛教的境界,要变得很轻很空,要像一条河一样,一直流,一直流,不要怕,你会一直有东西出来。心探索:你曾写过一个“猴人”的故事(比尔在公园里遇到一个流浪汉,他讲述二战期间,作为美国大兵的他在菲律宾丛林不慎迷失,被一群在树上居住的“猴人”救活,后来一天他听到美国军队开进丛林的枪炮声,找了回去。临走前想跟“猴人”告别,但长官威胁要毙了他,只好回国。后工作不满意成为流浪汉。故事最后他告诉比尔:如果你遇到了你的“猴人”,千万别错过)——我想问的是,你找到你的“猴国”了吗?波& 特:还没有,那个地方在台湾(笑)。我把这个故事放在书末,是想说我们都有这个梦想,过一份很快乐的生活,没有那么大压力。我还是觉得人类是一直退步,大部分人以为人类进步,我认为相反。大部分的人不快乐,我觉得我们的社会走错了。可是没办法,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我学人类学最后,就看破红尘,看破了美国文化。那个时候(七十年代)的美国文化就是妄想,不管我们自己觉得怎样,如果学人类学你会发现有很多不一样的看法,不同地区的人会有不同的认知系统。没有绝对的对错,当然必须要穿衣服要有文化,可是文化不是外面的东西,如果用蛋来比喻,内核才是最重要的,最好的东西在里面。中国文化是很好的一个蛋,里面很好,美国文化是个很小的蛋(大家笑)。(来源/心探索杂志,采访/李婧、陈寿文)
继续阅读下方的推荐内容
作者:心探索杂志
我们总是太依赖外在,太相信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我们以为只要环境变得更好,我们便可以更好。而亲爱的,如果你把手放在胸口,这一刻你就可以知道,所有的感受,不来自外界,只来自内心。是你的内心,创造了你的世界。
最近我想找个实习生,就是帮组里做项目里简单的基础工作以及行政财务快递等工作,因此没有特别高的要求,只要认真细心一周能来四五天就可以了,...
我很少回情感咨询的豆邮了。我常常想问这些给我写信的人,如果你身边的人都劝不动你,为什么觉得素未谋面的我有这么大的能力,况且在我看来,你...
说古代,观念还很自然,不像现在,观念可以当绳子和鞭子,绕人三匝、外加抽打,大家都喜欢骨肉丰隆的美。比如屈原,虽然忧愤遗世,但审美上丝毫不糊涂...
我曾经说过在办公室不要轻易展览七情六欲,除了那些为业绩冲刺握紧的小拳头,和在年终总结大会上噙着的小泪花……表演也好,真情流露也好,只要与公事...
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我们从小就知道这个道理,并且常常以此安慰人,虽然效果没怎么见到过。因为这真是一句废话的真理。但是细细品位起来的...
我们从小的时候起,就接受到各种各样的教育,让我们对各种各样的事物充满了偏见。比如,蜜蜂是勤劳的,蟑螂是要消灭的,牛是忠厚老实的,老鼠是狡猾的...
我知道世界上不是没有丑陋和险恶,可是我更相信,向往善良和光明,才能够令我们不惧黑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猩猩在看电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