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浔到厦门六鳌沙滩怎么走

杜浔镇   
  杜浔镇为漳浦县南部历史悠久的商贸集镇,地处古雷、沙中心。北隔梁山山脉与盘陀镇及大南坂农场交界,东隔梁山余脉与霞美镇及下蔡林场相邻,西与沙西镇相接,南接杜浔盐场和古雷半岛,镇建成区由文卿、范阳、正阳三个行政村和一个居委会组成。?
  明代,杜浔部分地方属九都,部分属十都。清代设保甲,杜浔东部的正阳(今近城)、田边、院前、桥头、西浯等保属九都,下卢(今范阳)、旧城(今文卿)等保属十都。民国时期统属第二区(又称南区)。民国二十九年成立杜浔镇,只辖镇区南门、下角、顶角、下东、顶街、三股、大学、灰埕、下雄、城内10保。民国三十三年,埭头、后因二乡并入杜浔镇,全镇并编为范阳、文卿、原性、过洋、后因、北坂、路打、新墟、城里、徐 钅 监、山上、林仓、后姚、路边、院前、西林16保,人口22958人。?   新中国初期,杜浔属第七区,辖杜浔镇及后姚、山上、城里、前田、山仔、旧厝、溪?、楼内、过洋、路边、下高11乡。1956年改为杜浔区,辖杜浔镇及院前、山东、塔岭、后因、高山、徐坎、北坂、过洋、屿头、沙西、下寨、北旗12乡。1958年10月成立杜浔人民公社,辖域如杜浔区。1961年划出高山、蓬山以西各大队设沙西公社,杜浔公社辖正阳、路打、湖里、路边、林前、城里、范阳、文卿、林仓、北坂、城外(后改为近城)、徐坎、院前(后改为院边)、后因、后姚、过洋等16个大队及一个居委会。1984年8月大队改为村,公社改为乡,1988年5月乡改为镇。现全镇常住人口6.1万多人,其中农业户97%,非农业户3%。?
  省道漳东线横穿镇境,1994年铺设柏油路面。2001年开始陆续铺设水泥混凝土路面。县道杜古线于1956年2月开通,1994年铺设柏油路面。乡村公路四通八达。漳诏高速公路通过镇境,并在境内设一个互通口。开工的新杜古线,从高速公路互通口为起点,经杜浔院边、后姚、湖里、北坂沿古雷半岛东面直通至半岛南端。新杜古线为二级公路,路基宽23米,路面宽15米,工程可望于2003年建成通车。杜古线在杜浔镇境内长8公里。?   有4500千瓦的变电站及500千瓦的水电站各一座。日供水3000吨的自来水厂一座。程控电话容量20000门。?   有镇医院一所,村医疗所16所。有广播电视站。有民间业余潮剧团、舞狮队、舞龙队。?   漳浦四中(完中)设在本镇,并有镇初级中学2所,小学16所。?   漳浦四中,校园面积82671平方米,建筑面积16180平方米,设44班,学生1645人,教师162人。?   浔阳中学,校园面积16960平方米,建筑面积2065平方米,设22班,学生1046人,教师49人。?   龙山中学,校园面积6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48平方米,设20班,学生1117人,教师54人。?
  有耕地4.39万亩,山地3万多亩,浅海滩涂1.4万亩。经开发,已形成四个生产基地:①万亩“吨粮田”生产基地。②万亩水果生产基地。③万亩蔬菜生产基地。④万亩水产养殖基地。?   为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2001年已按计划完成沙(西)杜(浔)片万亩现代化示范园区杜浔区域的建设任务。投资投劳修建机耕路9条10.1公里,开挖排灌渠5条,计3.17公里。推广种植优质水稻1.6万亩。在万亩水果中,新发展优质水果2000亩,高位嫁接优质龙眼1000亩。调整虾池养殖结构2000亩。发展食用菌10万平方米,花卉面积150亩,全年蔬菜生产面积近4万亩。?   2001年,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9010万元,全年完成地国税税收56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86元。?是漳浦南部商贸中心,街市商店林立,市场繁荣。有个体工商户494家。老字号食品:。?   花岗岩蕴藏量丰富,钾长大斑晶玫瑰石远近闻名。?   镇办有文卿、近城、路打三个工业园区,已有冷冻食品厂、罐头厂等民营、“三资”工业企业12家入户工业园区,并建成投产。2001年在高速公路互通口处开辟工业园区。?   三资企业有:立兴罐头食品有限公司、三益石业有限公司、联侨食品有限公司、仁宝食品有限公司、恒鸣食品有限公司等。
  行政村?(或居委会) 所辖自然村或居民点   文卿村 文卿
范阳(下卢)   正阳村 下东、后壁学、草仔市、顶街、街仔头、河仔、康厝、翁厝、埕仔顶、下尾许、新村、刘厝埔   后因村 崎圳头、河城、田墩、下高、下薛、宅里、前陈、后因   徐坎村 宜隆、雉川、陂仔、徐坎   路边村 路边、东山园、六高尾、后埔、水港、顶学、、土楼、桃仔园、山门、   南山   过洋村 过洋、后岭、后埔顶、后尾寮、下林、交口、凹仔墟、新社、凤过山、径口、   龙潭   院边村 过田、下黄、院前、刺里、田边、后完、溪?、高山边   林前村 林前、下吕、山里、林口、西关   近城村 楼内、城内、白灰、后巷、青阳院、下河、顶东、下尾雄   后姚村 后姚、下张、石路头、前埔、坑边、桥头   路打村 路打、卢厝堂、后高、园中央、山上、东坂(馆)庙、园头、宅兜   林仓村 后园、西浯、林仓   城里村 城里、埭头、埭里、山东   湖里村 湖里、新厝、下寮、店后    头前、北坂、中科、二龙埔、葛仔、前田、后厝   
各居委会概况
  1、??   文卿村在杜浔镇建成区内,处镇内西和北部,村北部有一小山丘,叫新德山(青竹山),现为漳浦第四中学校园,省道漳东线通过村境,并有县道杜古线公路通古雷,与邻近各村的乡村道路四通八达。?   政区沿革?   文卿村为邱姓聚居地,始祖邱韩保,谥号文卿,开基于元代,明代建杜浔城,故清代为“旧城保”,民国时期始以“文卿”为保名,属漳浦县第二区(又称南区)杜浔镇。解放初为第七区(杜浔区)文卿乡,1958年9月公社化后为杜浔公社文卿大队,1989年杜浔公社改为杜浔镇,文卿大队改为文卿村。?   人口及姓氏源流?   文卿村现有1300户,5250人,以邱姓为主。始祖邱韩保,谥文卿,原居漳浦县二十八都南炉(今属龙海市东泗乡西岭村),于元朝任潮州路揭阳县主簿,归休居杜浔,后裔衍成大族,建祖祠“衍庆堂”。?   经济概况及社区建设?   全村耕地1994亩,其中水田1331亩,农地663亩。主要种植水稻、花生、番薯、蔬菜,有山地,主要种植荔枝、龙眼、桃、李等果树。水利条件较好,灌溉有保障。改革开放后发展了个私企业,主要有联侨食品速冻厂及立兴罐头食品厂2家,年上缴税收一百多万元。从事交通运输业和开店经商者甚多。村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电视基本普遍,三分之二家庭安装程控电话。1998年建一条环城路,交通更为便利。?   教育设施?   文卿小学创办于1981年。校园面积11190平方米,三层教学一座,建筑面积2613平方,标准教室。设15班,教师28人,学生606人。?   名胜古迹?   杜浔城,明代建筑,现存一座城门。?关帝庙,建于明万历年间,据传为所建。?   古代人物?   邱 峻,明成化十三年中式举人,任浙江义乌知县。?   邱时庸,嘉靖十九年中式举人,任广西庆远府(今宜山)通判。?   邱汝材,万历八年进士,任浙江永嘉(今温州)知县。?   邱懋炜,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历任兵科给事中、广东参政。归家后,增筑杜浔城,修造通县城道路,率乡兵击退海盗郑芝龙进犯。??   2、
??   范阳村位于杜浔镇建成区内,处镇内东南部,地势平坦,人口密集,(与正阳、文卿三村连成一体,构成杜浔镇区)。源自梁山的杜浔溪从村西流经入杜浔港,自明代以来,丰饶富庶,人文鼎盛。?   政区沿革与姓氏源流?   清代属十都厦卢保,民国时期为杜浔镇范阳保,新中国初期属第七区杜浔镇所辖,1958年9月属杜浔公社的范阳大队,即现在杜浔镇范阳村的前身。?   现范阳全村1560户,6608人,人口密集度为全县农村之最。姓氏有卢、陈、许、高、翁、梁等,以卢姓为主。卢氏祠堂座落在村中央,始建于明代。现村人集资修建,辟为老年人协会活动中心。陈氏传入杜浔比卢姓更早,明宏治十八年出进士陈琛,任苏州府推官,大理评事等职。陈姓传裔于古雷岱仔等处,现住范阳的陈氏仅20户、100多人,祖祠已坍废。许姓居中许,明万历间,许士永中式举人。其他高、翁、梁等为后来者,人数很少。?   杜浔“范阳”名称的由来:“范阳”在北京附近,今涿县一带,古为燕国之地,汉代置涿郡,大将卢绾封燕王于涿郡,后裔从那里发祥。三国曹魏改涿郡为范阳郡,唐代为方镇名,“”为全国最大的望族之一,族裔遍传全国各地,皆以“范阳”为郡望。?   村浔卢氏如金为开漳始祖。卢如金,河南光州固始人,唐总章二年随陈政入闽平乱,佐陈政之子陈元光建立漳州,继陈元光为漳州第二任刺史,传裔墨溪(今属芗城区天宝镇)。杜浔卢氏始祖裕庵(谥号),于明代正德初年(1506年)自墨溪卢来杜浔开基,万历四十四年出进士鳌,官至吏部郎中。杜浔卢氏大部分属裕庵后裔,少数自竹屿分衍而来。?   经济状况与基本设施?   全村耕地3324亩,其中水田2986亩,农地338亩。农作物有水稻、杂粮、蔬菜,稻谷年产量约2400吨。丘陵山地在桃园山等处,面积约120亩,种植水果。工业以手工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如碾米厂、米粉厂等。?   范阳小学创办于1965年,校园面积3065平方米,建筑面积1065平方米,设17个班级,学生671人,教师30人。?   改革开放后,于1980年架设了输电线路,家家用电照明,电视基本普及。1989年建设环城公路,总长3?72公里,是杜浔通古雷、沙西的主要通道,从范阳村南通过。1993年通程控电话,现有电话机1200台,基本实现户户有电话,部分村民有手机。大部分村民建了新房,添上家用电器。部分村民搬到漳云线和杜古线公路边建楼房,发展商业和第三产业。?   名胜古迹?   节孝坊,清乾隆间为卢鸿答未婚妻林氏立,今残存。?   古代人物?   陈 琛,明宏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任苏州府推官,升大理寺评事。?   许士永,居下卢中许,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举人。?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任吏部郎中。?   3、??   正阳村位于杜浔镇建成区内,处镇内东部,西与文卿、范阳二村为邻,东与近城村相邻,南与后姚村为邻。省道漳东线从村北通过,县道杜古线从村东经过,与文卿、范阳和居委会构成杜浔城镇。?   政区沿革?   清代的正阳保在今近城村,为洪姓聚居地。洪姓逐渐传衍到杜浔镇内东部,与许、黄、柯、刘等姓共处,而洪姓最多。民国二十九年成立杜浔镇,镇区内设10保(包括今近城村),民国33年并为范阳、文卿、原性3保,原性保清代为霞美(下尾)保,原为许姓聚居地,有“下尾许”之称,民国时期洪姓成为主要姓氏,以洪姓始祖原性(谥号)为保名。解放初属第七区(杜浔区),1958年9月属杜浔公社正阳大队,1984年,公社改为乡(1988年8月乡改镇),正阳大队改为正阳村。?   姓氏源流?   正阳现有洪、许、李、刘、黄、柯、卢、姚、张、谢、俞、高、院、陈、蔡、庄、康等三十多个姓氏。洪姓于明代从海澄县(今龙海市)河福传来,河福洪姓从长泰史山传入,为宋乾兴年间长泰知县洪仁燧(苏州人)的后裔。柯姓从绥安镇溪南村传入,溪南柯于元代从同安传来。黄姓是宋理学大儒黄干(勉斋)的后裔,黄干原居闽县,其孙黄冽井移居潮州海阳县孚中乡,传裔杜浔。许姓居杜浔镇内“下尾”地方,称“下尾许”,其祖于明代自海澄(今龙海)徐翔来,为陈元光副将许天正的后裔。高姓来自本镇宅兜,为南宋名士高东溪后裔。俞姓由本镇路边村山门社迁来。山门俞姓之祖来自福州东街口。姚姓自本镇后姚村迁来。刘姓自本镇北坂传来,聚居处称刘厝埔。正阳村现有1000户,3985人,分布在下东、后壁学、草仔市、顶街、街仔头、河仔、园顶、康厝、翁厝、埕仔顶、下尾许、新村、刘厝埔等(现除下尾许社,其他村落已连成一片)。?   经济状况与基本设施?   耕地1784亩,其中水田1435亩,农地349亩。农作物有水稻、蔬菜、果树等。正阳村所培育的各类蔬菜苗(方言“菜栽仔”)闻名遐迩。有拖拉机10部,并有客车几部,从事运输。不少农户已改行个体工商业,从事经商做生意。?   输电线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已架通,家家用电照明,电视、程控电话基本普及。?   杜浔中心小学设在村辖域内。创办于1910年,现校园面积128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662平方米。设30个班级,有教师74人,学生1214人,?   4、??   后因村位于杜浔镇西北部,东邻路边村,西邻徐坎村,南邻文卿村,西南邻沙西镇高山村。源自吴公山的杜浔中溪流经本村,过文卿,范阳,至杜浔盐场附近注入海域。?   政区沿革?   民国29年属后因乡的后因保,民国33年,后因乡合并于杜浔镇。新中国初期属第七区(杜浔区)的后因乡,1958年9月为杜浔公社的后因大队,即今杜浔镇后因村的前身。后因村辖崎圳头、河城、田墩、下高、下薛、宅里、前陈、后因8社。现共有953户,4113人,其中,崎圳头98户,505人;河城63户,241人;田墩186户,882人;下高128户,416人;下薛114户,435人;宅里88户,382人;前陈142户,645人;后因126户,596人。?   姓氏源流?   崎圳头为黄姓聚居地,祖上源自沙西高山。田墩为余姓聚居地。河城余、陈二姓各居其半,余姓为田墩二房分传。田墩余姓始祖来自惠州。后因社为陈姓聚居地,祖先源自赤湖后溪,后溪系赤湖万源(道)所分衍。宅里(下陈)、前陈亦陈姓聚居地;下为薛姓聚居地,后皆成陈姓聚居地。宅里、前陈、下高、下薛,河城陈姓为后因所分传。?   经济状况与基本设施?   全村耕地2670亩,其中水田1868亩,农地802亩,山地近百亩。主要农作物水稻、蔬菜、豆类、果树。果树以荔枝为主,面积约千亩(1?6万株),其次龙眼,约50亩(1千株),菠萝也有50亩。?   农田靠林水库左干渠灌溉。水利条件较好。村北有龙峰水库(小二型),源于梁山南麓内经高山等处的杜浔溪从村东往东南汇入杜浔港。?   建村道(土路)长8公里,机动车辆可以通每个自然村。?   后因小学,址在下薛,校园面积5415平方米,建筑面积1974平方米,设14班,学生557人,教师19人。? 村卫生所。?   全村有外出当干部、职工者30人。经商者40户。从事运输业者多户,有机板车9辆。到厦门、晋江、深圳等地做工者250人。?   全村饮用井水,以电灯照明,电视普及率70%,电话普及率50%。?   古迹及风俗?   后因有陈姓祖祠一座,崎圳头有黄姓祖祠一座,田墩有余姓祖祠一座。田墩每年农历二月十一日庆“夫人妈”寿诞。?   5、??   徐坎村位于杜浔镇西部,西与沙西镇蓬山村交界,北有祖妈林水库,东与本镇后因村为邻,南与沙西镇高山村接壤。?   政区沿革?   明清时代属漳浦县十都。民国时期属第二区(南区),民国二十九年设徐 钅 监保,属后因乡,民国三十三年并属杜浔镇。解放后属第七区(杜浔区),1958年10月属杜浔公社徐坎大队,今杜浔镇徐坎村。?   姓氏源流?   徐坎村辖宜隆、雉川、陂仔、徐坎4社(自然村),总人口630户,2828人,其中徐坎社535户,2409人,宜隆社26户,118人,雉川社52户,235人,陂仔社   17户,66人,皆黄姓聚居地,开基于明代,由邻近的高山村分衍,高山黄氏是邵武峭山   公后裔。?   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   位于徐坎村北的祖妈林水库为中型水库,建成于1976年6月,集雨面积40平方公里,总库容3508万立方米,总干渠长0?3公里,左干渠长13?3公里,右干渠长18?6公里,支渠10条共长18?5公里,灌溉杜浔、沙西二镇农田3?2万亩。?   全村耕地有1102亩,其中水田802亩,农地300亩,种植水稻、花生、番薯等。有大片山地,种植荔枝、龙眼、桃李等果树及造林。水利灌溉条件较好。源于梁山南麓经祖妈林水库调节后入西溪,西溪上游从村东经过向南汇入杜浔港。?   徐坎小学,设10班,学生323人,教师11人。?   名胜古迹?   阜安楼,在徐坎自然村东南600米处,为三合土四层楼,面积约半亩,建于清乾隆二年(1738年),楼墙尚存。?   宜隆宫,在宜隆自然村,建于清乾隆年间,祀“关帝”,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为“帝君圣诞”,香火很盛。?   古代人物?   林 梅,出生于沙西蓬山村打山,建居于徐坎,后裔迁霞美埔上。明嘉靖八年进士,官南京礼部郎中。?   林 煜,梅长子,明嘉靖三十一年举人。?   黄时中,清嘉庆十六年进士,恩赐翰林院检讨。?   6、??   路边村位于杜浔镇北部丘陵地带,东、北邻过洋村,西邻后因村,南邻文卿村。源于梁山南麓的杜浔溪流经本村,至杜浔盐场附近杜浔港汇入东山湾海域。?   政区沿革?   路边民国时期属杜浔镇的路边保。新中国初期属第七区(杜浔区)的路边乡,1958年9月属杜浔公社的路边大队,今杜浔镇路边村。村辖路边、东山园、六高尾(陆鳌尾)、后埔、水港、顶学、黄金坂、土楼、桃仔园、山门、南山11社。共870户,3605人,其中,110户,608人;东山园150户,780人;六高尾130户,765人;后埔10户,40人;水港101户,508人;顶学40户,160人;黄金坂31户,120人;土楼78户,315人;桃仔园6户,25人;山门11户,35人;南山75户,106人。?   东山园、六高尾、后埔、路边、顶学为陈姓聚居地,祖祠在路边社,祖先来自旧镇白沙。南   山为洪姓聚居地,祖先来自清代正阳保(今近城村)。水港为何姓聚居地,祖先来自官浔。   山门原有俞姓聚居,后俞姓迁杜浔镇内,今为朱姓聚居地,桃仔园为林姓聚居地,黄金坂为黄姓聚居地,源流不详。?   经济状况与基本设施?   全村有耕地2960亩,其中水田1637亩,农地1323亩,有山地。主要农产品稻谷、蔬菜、水果。年产量(正常年份):稻谷1500吨,蔬菜3000吨,水果150吨。   大多数自然村水利灌溉条件较好,源于梁山南麓的杜浔溪从土楼社和水港社之间经过,向南   流入杜浔港。?   有石陂10座,拦水灌田。可通汽车的村道连通各自然村。?   路边小学,校园面积5015平方米,建教室2座20间,建筑面积1813平方米。设14班级,学生503人,教师18人。全村累计大中专毕业及在校生43人。?   古代人物?   陈 琏,清乾隆十七年第一名武举人,称“武解元”。?   陈 王 英,清乾隆二十七年武举人。?   7、??   过洋村位于杜浔镇北部,北靠梁山支脉吴公山(海拔679米),南邻路边村,西邻后因村,东邻近霞美镇黄埔村。革命老区。?   政区沿革与姓氏源流?   民国时期属杜浔镇过洋保。新中国初期属第七区(杜浔区)过洋乡,1958年9月属杜浔公社过洋大队,即杜浔镇过洋村。村共辖过洋、后岭、后埔顶、后尾寮、下林、交口、凹仔墟、新社、凤过山、径口、龙潭11社。现共有950户,4016人,其中,过洋362户,1574人;后岭65户,284人;后埔顶47户,195人;后尾寮48户,192人;下林54户,220人;交口37户,173人;凹仔墟160户,661人;新社25户,118人;径口96户,419人;凤过山41户,192人;龙潭11户,68人。?   过洋、后岭、后埔顶、后寮尾、下林、交口、凹仔墟、新社8社为洪姓聚居地,祖先来自清代正阳保(今近城村)。凤过山、径口2社为黄姓聚居地,其中,径口社黄姓祖先来自徐坎村宜隆;凤过山黄姓祖先来自旧镇。龙潭为蔡姓聚居地,祖先来自县城南门外。?   经济情况与基本设施?   全村有耕地3100亩,其中水田2261亩,农地839亩,有大片山地。耕地以种水稻为主,杂粮为次。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开山种果,已种植荔枝3800亩,年产100万斤;龙眼500亩,年产14万斤;枇杷300亩,年产1万斤;杨梅1000亩,年产30万斤;桃李1000亩,年产10万斤。?   各社皆通电照明(地处边远山岖的龙潭、新社二自然村(老区基点村),通电)。全村已安装电话机620部。有摩托车700辆。?   村道(土路)宽6米左右,长13公里,连通各自然村,并与路边、后因连接。?   老鼠穴水库,建成于1956年5月,库容100万立方米,由县主持建成,灌溉过洋一带农田;村建石陂5座,水田旱涝保收。大部分自然村水利灌溉条件较好。?   过洋小学,原利用祠堂为校舍,1990年建新校舍。校园面积6472平方米,教学楼一座,建筑面积2251平方米。在新社、龙潭、后岭各设一个分班,全校共有19个教学班,学生622人,教师21人。?   古迹?   龙兴寺,在过洋社,祀佛,始建于元代,明宏治十四年重建,近有简建。尚存弘治十四年雷州知府赵浑及万历二十四年户部左侍郎所撰《重兴龙兴禅寺碑记》各一通,及重建龙兴寺的正冈和尚墓塔一座,具有文物价值。?   鹿坑岩,在后岭,祀如来佛及观音菩萨,始建于清康熙年间,近来重新修建。尚存康熙年间桐乡知县蔡可远所撰《鹿坑岩院汤道士记》石碑一通。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下郑庙,在凤过山,祀“辅胜将军”(陈元光的部将),近有重修,香火颇旺。?   龙迹亭,在新社(后井水库边),始建于清顺治年间,原祀观音菩萨,称大士亭,后坍废,近来重建祀佛,称“小西天”,尚存顺治年间《建大士亭碑》一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万一座。??   8、??   院边村位于杜浔镇东部,东与霞美镇相接,西与本镇近城村为邻,北隔大旗山(海拔177米)与霞美镇黄埔村交界,南与本镇林前村毗连。省道漳东线公路穿过村境,漳诏高速公路在村境设互通口。杜浔镇新杜古线从互通口处为起点。已在互通口附近择地2300亩辟为工业园区。院边村将成为漳浦南部的交通枢纽和作为新兴的工业园区载体,其前景十分看好。?   政区沿革与姓氏源流?   院边村原为杜浔公社院前大队,1981年11月,为避免与沙西院前、深土院前两大队同名,改为院边大队,院前自然村则仍用旧名。?   宋代属常乐乡绥康里,明清时代属九都。清初顺治年间编为“田边院前保”,康熙十九年改为院前保。民国29年属白石乡院前保,民国32年,白石乡合并于霞美乡,院前保随之归属霞美乡。民国33年,院前保改属杜浔镇。解放初,原院前保分为前田乡和溪?乡,属第七区(1955年12月改名杜浔区)管辖。1956年设院前乡(林前乡并入)。1958年3月,撤区,院前乡合并于塔岭乡。1958年9月属杜浔公社塔岭管理区院前大队,1961年7月撤销管理区,院前大队仍隶属杜浔公社。1981年,院前大队改名近院大队。1989年,杜浔公社改为杜浔乡(1988年5月改为镇),近院大队改为,辖过田、下黄、院前、剌里、田边、后完、溪?、高山边8自然村。共654户,2772人,其中,过田55户,212人;下黄70户,289人;院前97户,402人;剌里仔120户,510人;田边190户,916人;后完11户,45人;溪?75户,298人;高山边36户,143人。全村大部分姓洪,从近城村(清代正阳保)分衍。?   经济概况与基本设施?   全村有耕地2623亩,其中水田833亩,农地1790亩。山地宜林造林,宜果种果。农作物有水稻、番薯、花生、黄豆、各类蔬菜。水果有荔枝、龙眼、枇杷、杨梅、桃李等。过去,由于农业单一种植且水利灌溉条件较差,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农民生活水平不高。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结构调整日趋合理,农产品种植的多样性与市场化,使农业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村内又陆续创办以水果蔬菜加工、营销为对象的腌制厂、果蔬烘干厂、冷冻厂和合资蔬菜加工出口公司,蔬菜水果营销专业户(4户)。又办机砖厂、石料厂各一家。富余劳力外出务工者150人,全村经济情况、村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现全村拥有程控电话550多部,手提电话400多支,电视机560多台,摩托车600多辆,其他家用电器逐年增加,液化燃气已陆续进入农家厨房。?   省道漳东线及漳诏高速公路从村境经过,高速公路在村境设互通口。互通口又与省道和新杜古线相连接,道路交通十分方便,随着口经济区的开发建设,这里将成为漳浦南部的交通枢纽。?文教概况?   院边小学,校园面积5568平方米,建筑面积1338平方米,设9个班级,学生342人,教师9人。全村累计大中专毕业生15人,中小学教师者16人。?   名胜古迹?   “高山边”自然村以在一座名叫“高山”的独立小山丘边得名。山上原有清代墩台,遗址尚存。?   高山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982年重建,香火颇盛。?   田边社有陈圣王庙,内有一棵古木棉树。?   9、??   林前村位于杜浔镇东部,北邻院边村,南邻湖里村,西邻近城村,东邻下蔡林场。有杜浔——林前、桥头——下蔡、岭下蔡——下吕等乡村公路经过本村,并与省道漳东线、县道杜古线相接。?   政区沿革?   清代为九都高山塔保,民国时期为杜浔镇院前保,新中国初期属第七区(杜浔区)院前乡,1958年9月属杜浔公社院前大队,1961年7月从院前大队分设林前大队,现为杜浔镇林前村。村辖林前、下吕、山里(山仔)、林口、西关5社。共664户,2816人,其中,林前社184户,739人;下吕202户,844人;林口129户,582人;山里(山仔)81户,344人;西关68户,307人。?   姓氏源流?   林前社为卢姓聚居地,祖源同范阳村。?   下吕社多数姓吕,少数姓何。吕姓开居于明代,开基祖来自六鳌大澳(大澳明代属陆鳌守御千户所,为军籍人士所居)。下吕吕姓传裔大南坂瓷窑等处。?   林口社有洪、郭、柯等姓;山里社有洪、林等姓;西关社有洪、蔡等姓。洪姓从近城村(清正阳保)传来,林姓从霞美村传来,蔡姓从霞美下蔡村传来,郭姓、柯姓均由正阳村(民国原性保)传来。?   经济状况与基本设施?   全村有水田966亩,农地1519亩,并有山坡地和滩涂。每年生产粮谷125万公斤,蔬菜几百万公斤,水果10多吨。村内有从事运输的机板车1辆,手扶拖拉机10辆。外出经商者十多人,外出做工者一百多人。?   过去由于农业的水利灌溉条件较差,经济发展比较缓慢。改革开放以后,蔬菜、水果等农副产品畅销及外出务工劳务收入,村民生活改善。家家户户有电灯,电视普及率40%,有200多户安装电话机。25%的户有摩托车。2002年开建的新杜古线公路经过村境,建成通车后,林前村经济情况会有新的发展。?   林前小学,以前利用祠堂为校舍,1960年建土木结构的平房校舍200多平方米,1993年选址在村庄中心点建新校舍,现校园面积8125平方米,建筑面积1389平方米。设10班级,学生383人,教师12人。?   10、??      近城村位于杜浔镇中部,现为杜浔镇政府所在地。东邻林前村,西邻正阳村,南邻后姚村,北邻路边村。东边有高塔山,北边有狮头山(小山)。省道漳东线从村境经过。?   政区沿革与姓氏源流?   明代属九都大洋社,建后葛巡检司司城,清代为正阳保。民国29年属杜浔镇城内保,民国33年合并于原性保。新中国初期属第七区(杜浔区)城外乡,1956年合并于杜浔镇。1958年9月属杜浔公社城外大队,1981年11月,为区别于旧镇公社城外大队,遂改名为近城大队,现为杜浔镇近城村。村辖楼内、城内、白灰、后巷、青阳院、下河、顶东、下尾雄8社。现共有1100户,4625人,其中,楼内258户,1057人;城内227户,985人;白灰65户,248人;后巷190户,834人;青阳院93户,448人;下河176户,802人;顶东26户,140人,下尾雄34户,148人。?   8社基本为洪姓聚居地。下尾雄社原为王姓聚居地(称下尾王,谐音为下尾雄),现洪姓8户,39人,王姓26户,109人。顶东社有洪姓17户,96人,张姓9户,44人。王、张两姓源流不详。洪姓开基于明代,开基祖君志,与子原性,来自海澄县(今龙海市)河福。河福洪姓则源自长泰史山,是北宋乾兴年间长泰知县、江苏吴县人洪麟(字仁燧,号介疗)的后裔。洪姓在此(明代大洋社,清代正阳保,今近城村)发祥,传入杜浔镇内今正阳村(民国时期原性保)一带,及过洋等地,为杜浔镇邱、洪、卢三大姓之一。?   经济状况与基本设施?   全村有耕地3184亩,其中水田1349亩,农地1835亩。主要种植水稻、蔬菜、番薯,农地部分种植荔枝、龙眼等果树。?   有医疗所一所。有从事运输的机板车10辆,手扶拖拉机5架。有修车店2家,小型碾米厂2家,经营蔬菜运销户3家。个体工商户15家。外出做工者1300人,劳务输出国外1人。全村饮用井水,以电灯照明,电视普及率60%,电话普及率70%,有手机100多部。?   修建村道(土路)4条,宽8米,共长5千多米。内以连通各社,外以周边各村和省道漳东线连接,道路交通方便。?   ,校园面积5640平方米,1993年建新校舍,建筑面积2023平方米。设15班级,学生570人,教师28人。全村累计大中专毕业及在校生80人。?   古迹、风俗?   明代后葛巡检司城,在今城内社(或楼内社),尚存部分残墙。?   杜浔洪姓总祖祠,在楼内社。?   正阳宫,在公路边,始建于清雍正年间,祀玄天上帝。?   青阳院,在青阳院社,始建于宋淳熙元年,历代修建,今尚完好。原来佛院边有建于元代的“开漳圣王庙”,清代已坍废,今尚存庙碑一座。?   全村有古榕5株。?   农历正月十六日为玄天上帝庆祝寿诞。???   11、??   后姚村位于杜浔镇南部,东邻林前村,西邻范阳村,南邻路打村,北邻近城村。新、旧杜古线公路从村境经过。?   政区沿革?   清代属九都桥头保。民国29年属埭头保,民国33年,埭头乡合并于杜浔镇,后姚保合并于路打保。新中国初期属第七区(杜浔区)后姚乡,1956年与城里、路打一同合并于山东乡,1958年9月属杜浔公社后姚大队,今杜浔镇后姚村。村辖后姚、下张、石路头、前埔、坑边、桥头6社。现共有720户,3034人,其中,后姚120户,700人;下张、石路头130户,650人,前埔80户,450人;坑边85户,460人,桥头290户,1040人。?   姓氏源流?   后姚社原为姚姓聚居地,故称后姚,有姚姓祠堂一座。今后姚为姚、洪二姓所共居。下张社原为张姓聚居地,今为林、洪二姓所共居。前埔社亦林、洪二姓共居。坑边社为洪、陈二姓共居。桥头社为黄姓聚居地。姚、林、陈源流不详。洪姓源自清代正阳保(今近城村),黄姓祠堂“明德堂”门联“承派坂头连浔海,插天麟角并梁山”说明始祖来自石码坂头,开基衍族于梁山余脉麟角山下桥头。约开基于元代,明代建有城堡(今无存)。?   经济状况与基本设施?   全村有耕地2111亩,其中水田832亩,农地1279亩。有山地和一些沙质滩涂。农作物有水稻、番薯、花生、蔬菜及荔枝、龙眼等果树。主要经济来源靠农业。外出承包小工程2户,外出打工者30人。农业灌溉条件极差。?   供电情况正常,家家用电照明,全村有电视机450多台,电话普及率80%,手机户普及率30%,摩托车户普及率20%。?   后姚小学,校园面积6885平方米,现建新校舍,建筑面积1569平方米,设11班级,学生383人,教师12人。?   古代人物?   黄廷金,桥头社人。明万历十三年举人,官太州。?   12、??   路打村位于杜浔镇南部,东邻东岭及城里村山东社,西邻林仓村,南邻城里村,北邻后姚村。县道杜古线从村境经过。?   政区沿革与姓氏源流?   民国时期为路打保,民国29年属埭头乡,民国33年埭头乡合并于杜浔镇。新中国初期,路打属第七区(杜浔区)山上乡,1956年合并于山东乡,1958年9月属杜浔公社路打大队,现为杜浔镇路打村。村辖路打、卢厝堂、后高、园中央、山上、东坂(馆)庙、园头、宅兜8社。共780户,3056人,其中,路打社130户,580人;卢厝堂100户,480人;后高15户,80人;园中央30户,120人;山上190户,800人;东坂庙60户,250人;园头55户,240人;宅兜100户,480人。?   路打、卢厝堂、园中央、后高、宅兜5社为洪姓聚居地,其祖来自清代正阳保(今近城村)。其中,后高、宅兜原为高姓聚居地,为宋代名士高东溪后裔。高东溪传在龙海、南靖、云霄及广东惠来、潮阳,江西永丰,香港、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地的后裔很多,传在漳浦县城的也有一些,守祖者今不多。园头、山上为林姓聚居地,祖先一说来自莆田,一说由深土路下分传而来。东坂庙原名东馆庙,以庙名为地名,讹音东赶庙、东坂庙,为聚居地,源流不详。?   经济状况与基本设施?   全村有耕地1507亩,其中水田1000亩,农地507,主要种植水稻、番薯、花生、芦笋及其他蔬菜。?   有医疗所1所,有季节性蔬菜加工厂2家,日用品及食杂小店和摊贩50多家,淡水养殖业5户,短途运输户10户(机板车6辆,手扶拖拉机15辆),修车店3家,饮食店1家,外出做工者300人。?   农户都饮用井水,都安装电灯,电视机普及率80%,电话机普及率70%,有手机200支。?   村道宽8米,长3公里,(土路)接杜古线公路。?   路打小学,校园面积4790平方米,1995年建新校舍,建筑面积1983平方米,设14班级,学生504人,教师15人。?   古迹、风俗?   园头有林氏祠堂和马王公庙,宅兜有及祀岳飞及高东溪的双忠庙,山上有林氏祠堂2座,卢厝堂有祀“太子爷”的金山庙,东坂(馆)庙社有东馆庙,古称浮山神庙,祀“玉圣尊王”,宋高东溪为庙撰写《东馆庙记》。自农历正月初九至十八日,各社分别迎神。?   古代人物?   高登、字彦先,号东溪,宅兜社人。宋绍兴二年进士,任广西古县知县,得罪,被编管于容州至死,归葬漳浦县城东郊。?   13、??   林仓村位于杜浔镇南部滨海地带,北邻范阳村,南邻杜浔盐场、六,东邻路打村,西邻沙西镇庄前村。村境地势平坦,小溪流小河沟环绕,村前村后各有一座低山丘,分别称为前头山、后壁山,中间为大片“田洋”。?   政区沿革?   清代为九都西浯保,民国时期为杜浔镇林仓保。新中国初期属第七区(杜浔区)路打乡。1958年9月属杜浔公社路打大队,1961年7月成立林仓大队,今杜浔镇林仓村。村辖后园、西浯、林仓3社,现共有700户,3100人,其中,后园社150户,710人;西浯社285户,1270人;林仓社265户,1120人。?   姓氏源流?   林仓社为刘姓聚居地,其祖来自北坂。后园为陈姓聚居地。西浯陈、吴两姓共居,两姓各有祠堂一座,陈姓之祖来自蓬山;吴姓与云霄白塔、平和壶嗣、诏安西潭等地吴姓同是源自马口,为南宋莆田状元之孙吴强老的后裔(莆田吴姓开基祖吴祭,于唐末从河南固始县随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   经济状况与基本设施?   全村有耕地1746亩,其中水田1443亩,农地303亩。有小片山地。主要农产品稻谷,番薯,豆类,洋葱、芦笋、番茄及其他蔬菜。?   建三个自然村田间道路宽8~10米,长约3000米,与排灌沟渠相配合,利于耕作管理和排灌。建乡村公路一条,从林仓、西浯经后园至路打与杜古线公路相接。“沙杜片”万亩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的建设使林仓的农田改造、田间交通道路标准化,大大改善农作环境、生态环境、经济效益。?   林仓小学,校园面积8268平方米,建筑面积1916平方米。设13班级,学生499人,教师16人。全村累计大中专毕业及在校生20人。?   古迹?   西浯有吴姓、陈姓祖祠各一座。?   王公庙一座,祀开漳圣王陈元光。?   14、??   城里村位于杜浔镇南部,东邻湖里村,西邻林仓村,南邻杜浔盐场,北邻路打村。发源于霞美镇山岭与后寮之间的东港溪自北向南流过东山岭下,经本村,至杜浔盐场附近入于东山湾海域。杜古线公路经过本村。?   政区沿革?   埭头于明代建城堡防倭,故称城里(康熙《漳浦县志》卷五记载:“埭头土堡,在九都”,今尚存若干段残基)。民国29年属埭头乡所辖的埭头保,民国33年埭头乡合并于杜浔镇。新中国初期属第七区(杜浔区)城里乡,1958年9月属杜浔公社城里大队,今为杜浔镇城里村。村辖城里、埭头、埭里、山东4社,共589户,2695人,其中,城里114户,530人;埭里147户,621人;埭头189户,960人;山东130户,584。?   姓氏源流?   城里、埭里二社为林姓聚居地,埭里有林氏祠堂,祖源同湖里村。埭头以刘姓为主,原自北坂;蔡姓次之,源自下布(今属大南坂农场下楼作业区);林姓4户,洪姓3户,卢姓1户,由附近村庄迁来,张姓1户,是“上山下乡”留下的。山东社原是杨姓聚居地,后有洪、黄、李三姓入居,杨、洪二姓皆有祠堂一座。洪姓源自正阳。杨姓奉南宋大臣(号称丞相)山东泗水人杨维邦为始祖,故村名“山东”,山名“山东岭”。谱载,南宋末年,维邦随少帝(端宗)赵 日 正 南下,死于船中,于古雷停靠时,尸体火化,由儿子杨考、杨敞背骨灰葬于鸡母岫山(今山东岭),杨考、杨敞定居山下,子孙繁衍成村,传后裔于六鳌及绥安镇后港。?   经济状况及基本设施?   全村有耕时1639亩,其中水田1123亩,农地516亩,主要种植水稻、番薯和芦笋等蔬菜,并种植龙眼等果树100亩。有淡水养鱼业17家,芦笋罐头厂2家,个休工商户15户,用于运输业的机板车1辆,手扶拖拉机10辆。机动车修理店6家,外出做工者150人,劳务输出2人。?   户户以电灯照明,电视及电话普及率为85%。山东社饮用井水,其他各社饮用溪水。?   修村道及田间道路长约10公里,宽6米。?   有村医疗所一所。?   城里小学,校园面积4610平方米,1995年建新校舍,建筑面积1314平方公里,设9班级,学生312人,教师11人。全村累计有大中专毕业及在校生25人。?   古迹与风俗?   全村有古榕8株。山东有马王公庙,祀陈元光部将马仁;埭头有辅胜公庙,祀陈元光部将李伯瑶。自农历正月十四至二十日,各社分别进行迎神活动。?   山东社土地公庙前有明、清石碑各一座,记载修建东港水利工程之事。?   15、??   湖里村位于杜浔镇南部,东临海域,西邻城里村,南邻北坂村,北邻后姚村。有乡村公路经城里与杜古线公路相接。?   政区沿革及姓氏源流?   民国时期属杜浔镇城里保,新中国初期属第七区(杜浔区)城里乡(1956年城里乡合并于山东乡),1958年9月属杜浔公社城里大队,1961年7月成立湖里大队,今为杜浔镇湖里村。村辖湖里、新厝、下寮、店后4社,共640户,2740人。?   湖里社260户,1070人,林姓为老住民,现有250户,1030人,来源失传;刘姓有10户,40人,源于北坂。新厝社195户,900人,林姓有172户,800人,由湖里社传衍而来;洪姓有23户,100人,由正阳分传而来。下寮75户,280人,林姓有60户,210人,由湖里社传来。张姓15户,70人,来源不详。店后110户,490人,有林、黄、陈3姓,户数人口数大抵相等,林姓自湖里社传来,黄、陈二姓来源不详。?   经济状况与基本设施?   全村有耕地1853亩,其中水田350亩,农地1503亩。主要种植水稻、番薯、蔬菜、花生、西瓜等。有海水养殖场一处,有牡蛎吊养养殖户10户。有淡水湖一处,淡水养殖户6户。?   村有医疗所一所,有日用品及食杂小店10家。有用于运输的板机车2辆,手扶拖拉机40辆。?   家家饮用井水。户户安装电灯,电视和电话普及率70%,有手机150支。?   建乡村公路接旧杜古线公路,长1.5公里,宽10米。建机耕路10条,宽4米,通田间以至海边。新杜古线从村境通过。湖里小学,校园面积4500平方米,1998年建新校舍,建筑面积1450平方米,设9班级,学生348人,教师12人。全村累计有大中专毕业及在校生40人。?   古迹及风俗?   王公庙一座,祀“罗林圣王”和王妈、元帅,未详是什么神。农历正月初九日起,各社轮流作迎神活动,新厝初九日,店后、下寮十五日,湖里二十日。?   全村有古榕树2株。?   古代人物?   林有初,明万历七年举人,益阳知县。?   林应聚,有初子。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宁波兵备副使。?   民国时期人物?   林安国,漳浦官督民办汽车路公司经理。主持修建县城至象牙庄、旧镇至佛昙的公路。?   16、北坂村??   北坂村位于杜浔镇最南端,地处古雷半岛的顶部。南与古雷镇西林村交界,西与杜浔盐场接壤,面临东山内湾(前江),东临浮头湾海域(后江),北与城里、湖里两村为邻。杜古线公路通过村境。?   政区沿革与姓氏源流?   北坂原名涵头,明清时代属漳浦九都,清代设涵头保。民国时期属第二区(南区),民国29年设北坂保,属于埭头乡,民国33年并属杜浔镇。解放初属第七区(杜浔区),1958年10月属杜浔公社北坂大队,今属杜浔镇北坂村。村辖头前,北坂、中科、二龙埔、葛仔、前田、后厝7社,共600多户,3000多人,除北坂社180户以外,各社都在100~120户之间,人口相差不多。?   北坂为刘姓聚居地,其祖,于宋末自莆田涵江前来开基。涵江刘氏为唐代光州固始人刘韶的后裔。刘韶以进士于天宝八年来任泉州别驾,传裔于莆田。?   经济状况与基本设施?   交通便利,村村道路相通,并都有简易公路连接杜古线。耕地2040亩,其中水田730亩,农地1310亩。水产养殖基地3000亩,沿海防护林带有林地3500亩。主要农作物番薯、水稻和芦笋、红萝卜、西瓜、葱蒜、豆类、及其他蔬菜;主要水产养殖品种有泥蚶、花蛤、青蟹、对虾,近年来,青蟹养殖有所发展。有个体商业户10家,并有手扶拖拉机9架从事运输。村民经济来源比较稳定、可靠,很少出外打工。农户程控电话普及率85%。输电线路于1985年架通,家家用电灯照明,现闭路电视基本普及。?   北坂小学,校园面积5960平方米,原旧校舍于1989年拆除,重建一座三层教学楼,面积1842平方米,有10间标准教室,其余作为教学办公及教师宿舍。设13班,学生483人,教师16人。?   文物古迹?   妈祖宫一座。?   古代人物?   刘庭芥,万历五年进士,历官廉州、绍兴知府。?   ,庭芥弟,万历四年中式第一名举人,称解元;万历八年进士,会魁,未仕而卒。?   ,庭芥从弟,万历八年进士,官云南提举学政,升参议。?   17、??   杜浔居民委员会成立于1956年,起初395户,2485人,80年代“上山下乡”时剩下800人左右,90年代回居原地者1800人,至今增加到810户,2795人。?   部分居民为各部门人员和职工家属,一部分是个体工商户、小商贩和服务行业从业人员。有办罐头厂者1户,办酒家者1户,个体工商户50户,从事运输业15人,有货车4辆,轿车2辆。补鞋匠4户,外出做工者250人,在本地做工者10人。每年有10人左右考上大中专。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770多万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9次
参与编辑人数:9位
最近更新时间: 04:57:03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杜浔加拿利海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