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来了海选模式是怎样的?就还是像以前的选秀节目一样简单表演才艺表演么?唱歌或者跳舞什么么?

有哪些电视台选秀是才艺表演的而不是唱歌的!!!_百度知道
有哪些电视台选秀是才艺表演的而不是唱歌的!!!
有哪些电视台选秀是才艺表演的而不是唱歌的!!!
提问者采纳
去湖南卫视
比较多有个 越跳越美丽忘了是哪个电视台的了
好像是东南、浙江??那个是比跳舞的网络报名也行啊从网上找个选秀的比赛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才艺表演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选演员的那种啊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如何评价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
中国好声音 120713
/v_show/id_XNDI3MTQyMDI4.html
按投票排序
其实中国现在的选秀节目都在copy国外的,比如说中国好声音就是用the voice的版权,然后激情唱响就是X Factor.中国如果自己做选秀节目做不好,还不如直接copy国外的模式.至少在盲选阶段,我们看来是只凭声音来判断的,这在中国选秀已经算是前所未有了看了第一集,许多桥段都有效仿各个国家The Voice桥段的嫌疑,比如说那英上台和选手合唱,在美版第二季,Christina就这么做过.女孩子赤脚上场,也令人想起英版的赤脚歌手.评委安排的模式三男一女,也是效仿主流国家的评委模式(因为我看到越南的模式是二男二女).虽然不能说他们就是借鉴了欧美模式(有可能那英就是想上去唱两句呢)但是也从侧面说明这可能是中国选秀节目和国际接轨的一个开始抄就抄呗,我觉得抄没什么不可以.至少保证了娱乐性,也"看来"还算公平,那就够了.至少不是一群自称"专家"的大爷大妈做评审,也不是会有一堆脑残粉的年轻男女在台上,就真的已经是进步了.所以个人认为中国好声音是个不错的节目,如果能做出自己的特色也挺好,做不出只能模仿国外,也已经不错.
前一段时间才看过韩版the voice,看了中国好声音第一集之后,感觉还不错,就简单地跟韩版比较着来说好了。
首先,从杂七杂八说起。片头的“the voice of China”和声、选手在阴影区接受采访、菱形舞台、舞台后面拿着话筒比V的模型、四个评委三男一女、评委的坐席是红色靠背底部写着“I WANT YOU”,这些都跟韩版的一模一样。但是我觉得这个并不算作抄袭,因为中国好声音是买的the voice的版权,所以我把这些设计理解成the voice的一种标志性细节,它们是带有绝对的标签的。没看过节目的人会对细节产生好奇,看过其他国家版本的人会马上明白评选的形式。
第二,说一下盲选。盲选,首先给人的感觉很真诚。评委不会因为选手的经历、外貌的因素而考虑他通不通过,而是单纯听声音。等评委选择了他,他再道出自己的故事,这样的顺序更能让观众动容。韩红曾经在某个选秀节目现场说过,“唱歌就是唱歌,不要打感情牌”,就是这个意思。不过,中国好声音跟韩版的相比,选手唱歌的时间长了一点,这样也给了评委更多的时间去判断和选择。其实,有些选手唱得好,评委未必会转过来。这并不代表选手唱得不好,而是评委们有自己的考量。
第三,猜一下接下来的节目内容。就我看韩版的经验来说,盲选四五期节目之后就确定每位评委的团队成员。接下来就比较残酷了,队内厮杀,一对一。这个比拼阵容,是评委自己选,评委来规定他团队的A和B比,两人对唱一首歌。从这一期开始,每位评委身边会多一个一起训练团队成员的老师,帮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实力。四位评委和四位老师看完选手的演出,都可以发表各自的意见,但最终选择权在选手所属团队的评委手上。等杀得剩下16强之后,开始直播赛比拼。直播赛中,评委只负责点评,投票权交给观众。最后一期直播赛,观众直接从4强选手中投票选出冠军。
第四,说一下我个人的感想。其实这个节目的最大看点就是打破了之前国内歌唱选秀节目的常规,尤其在超女快男越来越走下坡路的今天,观众不是不喜欢看全民选秀,而是对形式过于疲劳。盲选由于增加了一些公平性,评委们在抢人的时候又增加了娱乐性,尤其是选择与被选择环节中选手与评委的微妙关系,观众当然就会觉得节目新颖,觉得选手真实,觉得评委不假模假式。所以中国好声音第一集播出获得了这么大的反响,是有其必然性的。但是在以后的节目中,能不能继续保持这种套路走下去,让这个节目彻底一战成名,还都是未知数。不过我很喜欢看前期的盲选,因为会出现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声音。其实,中国好声音直播那天我压根没看,第二天看见人人上好多同学分享了关于中国好声音的视频,点进去看了才知道是the voice的中国版,然后才去网上看的。【我就是单纯吐槽一下“中国好声音”这个名字←_←】
这套模式早已有之了嘛:当我初到北京时是光绪三十年顷,在戏院里见有许多当时的王公们,都脸朝侧面而不朝戏台,后来才知道这是因为他们所注意的只是唱者的音调如何,而不在于他的表演怎样。西皮二簧甚至昆曲的词句,大半都作得不好,不通顺,然而他们是不管那些的,正如我们听西洋洋片,多半是只管音调而不管意思的。
——周作人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国好声音」,这名字起得贴切。因为在好音乐中,声音(歌喉)的重要性——特别该档节目所推崇的那些「声音」,实在没那么高。所以,中国好声音,无关好音乐。
转一篇自己之前随便写的感想。谈不上什么评价。大家随意看看,欢迎探讨。看中国好声音之前没看过原版的Voice,也很久没关注选秀节目了。好声音的前几期给我很好的印象,这种印象归结成两个字就是『自由』。选手很自由——因为导师们不会去看他们的面容,他们只需要focus on their voice。评委也很自由——因为刚开始受比赛规则的约束比较小,单单地用声音是否好坏来判断,而不需要考虑其他的问题(比如学员要招满了)。可以说前几期的节目策划地都很不错,因为『自由』,气氛相当轻松,可以用『享受』来形容看节目时的感受。——这有一部分取决于Voice的『评委背对选手』的比赛规则。然而从第5期第6期开始,我开始觉得《中国好声音》仍然逃不出选秀节目的怪圈(或者说收视率漩涡)。这节目开始渐渐汇入选秀节目的主流,开始变得拘束、复杂、匪夷所思,观众不再震撼、感动,而渐渐转入吐槽模式了。因为,各方面的因素开始对声音的『单纯选拔』造成了约束。比如后期出现的很多选手,都是好的不能再好的声音了,他们不值得被淘汰——但是比赛规则规定,导师只能收固定数目(14位)选手,而那时他们的队伍已经快要满员了。再 比如昨天的刘欢队伍PK赛中,为什么实力强的选手要在一起PK,然后其中一个相对稍微差一点的好声音一定要被『遗憾淘汰』。其实细想一下,这都是所谓的选 秀节目的『潜规则』——如果一个超强的跟一个超弱的选手在一起唱,如果观众只要听一句就知道结果,谁还会去贡献收视率呢?这个所谓『潜规则』的另一种表示 是,电视台做节目,最重要的就是讲究一个悬念,节目没有悬念,悬念不强,就不是好节目——就算节目过程中会产生不公平,就算结果并不是观众所预料的、事实 所展示的。正是因为这种束缚——来自规则本身,来自电视台收视率的考虑,来自各种各种——让一个打着『选出中国好声音』**的选拔节目变 了味道——而这对于其他选秀节目同样适用。这便是我上面所指的『怪圈』。于是观众看到最后,就会发现节目不再像前面几期那样自由了,因此也不再享受节目带 给他们的Entertainment,反而是心中充斥着压抑、困惑与莫名其妙。所以我终于明白,中国好声音也不过如此。选秀节目再改编的天花乱坠,也逃不出『选不出最好结果』的怪圈——更何况,艺术这个东西,本没有好坏之分,本没有"best"这个概念。那,我们还玩什么劲儿呢?所 以现在,我有一个很不切实际的感想——我真希望节目可以停止。那些被选中的选手不要再继续进行PK了。唱歌这件事情并一定要争个你死我活,并不是一定要选 出NO.
1。我真希望四名导师选了歌手之后,选了就选了,不要再有PK的续集——所谓的续集,我希望是每一位被选中的选手跟导师一起合作一张专辑,或者合作一场演 唱会,这样就足以了,这样对中国乐坛来说就足够了。可是这样对电视台来说太不足够了。他们辛辛苦苦捧出来的选手和悬念,怎么可能戛然而止说停就停呢。电视台不管他们的节目带给观众轻松、自由,还是困惑、压抑,他们只要收视率。叹气。所以我决定,看到张玉霞出局那一场之后,就不会再follow任何选秀节目了。(张玉霞目前还没出局,但我有预感,快了。不要对她有什么奇迹性的幻想了——好声音到最后还是赢不过好外型。)最后,有人这样评论:这年头,连奥运会都做不到公平公正公开了,一个中国的选秀节目又有什么可奢求的呢?就是这样。摊手。
当知道有中国版《The Voice》时,我还是很期待看看正版节目《中国好声音》(《The Voice of China》)的效果如何,毕竟我们中国终于开始不走山寨道路了。在电视上看过第一期后是觉得很赞,尤其是选手水平和评委的互动,但觉得还是差了点什么,在某些环节上会觉得没劲。有悬念是最好的,实力均衡才有看头,可是几乎每个选手都选择那英也太没劲了……的确,杨坤和那英摆在我面前时,我当然是选那英,虽然两个都是唱流行的,但是那姐又拿台湾金曲奖,又在香港红磡体育馆和台北小巨蛋开唱,杨坤哪能比啊,或许是评委的知名度决定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我看节目时一直想着美国《The Voice》的环节,浙江卫视保留了“盲眼视听”的环节,从弱化主持人、强化评委互动等角度上保留了美国版节目的原汁原味,这在中国电视节目中是让观众容易接受、耳目一新的。同时,我很自然的对比了美国版和中国版节目的评委,于是发现问题不是出在实力均衡上,而是音乐风格的均衡上,这既是指选手,也是指评委。首先,美国版的评委有:Christina Aguilera——流行歌后,多次格莱美奖得主,外型非常性感(与那英的说话风格很像);Adam Levine(Maroon 5主唱)——知名美国摇滚乐队,获得多次格莱美奖,说话少但狠话多,音乐品味独特且挑剔;Cee-Lo——老牌嘻哈说唱歌手,2011年格莱美得住,外型粗壮的黑人;Blake Shelton——美国知名乡村音乐歌手。在回头看中国版的评委们是挺大牌,但应该没有哪个选手是直奔着庾澄庆来的,或是说没有谁是杨坤的超级粉丝;而在美国版节目中,每个评委都有着自己的固定粉丝群,选手们几乎都有自己的目标评委老师,并且在音乐风格上较均衡,所以节目效果会很多样,例如冲着Adam来的摇滚歌手,结果Adam没有转身,却被性感的Christina纳入旗下,导致后面的对抗更精彩。因此答案出来了,我们的选手都是唱流行歌曲的,自然选择天后那英的较多。其实从央视的青年歌手大奖赛中可以看出,我们中国歌手大赛很自然地将组别分为通俗、民族、美声以及原生态,但受市场导向的《中国好声音》比赛中,我们随不强调那些较不流行的音乐风格,但多融入一些摇滚、嘻哈风格还是很可行的,至于评委音乐风格的均衡问题,要是换汪峰入座也会好很多……纵然选手们都有好实力,但如果是每个评委老师带领10个学员的话,那英在第二集就满员了,杨坤大概还要等十集吧,而那英的学员是非常主动的选择,杨坤的学员则是没有其他选择的选择。
這是電視歌唱節目,不是音樂評論節目。
“中国好声音”决赛结果是当下社会的真实写照:哈林代表的自由、异端,杨坤代表的草根、奋斗以及刘欢代表的专业、学术,最终都敌不过那英所代表的平庸肤浅的“主流”。不过,电视是一个世界,网络是另一个世界,在真正代表未来的网络世界里,我们心底有自己的冠军——自由率性多元的吴莫愁。有图为证。
我个人觉得是没有考虑到中国观众的实际,国内观众不像国外观众会起立鼓掌欢呼,尤其是中年人。大多数人习惯于冷静,最多拍手鼓掌。买来国外的版权不意味着要一模一样的复制,如此呈现的效果会很“假”。
刘欢:毁人不倦,毁了不少好歌手,人家本来唱得很好,到他这里都不会唱了。教学水平不敢恭维。接下来大家就不要再选他了。杨昆: 多年单身老男人私心太重,力保丁丁晋级,直接导致我不想再看下去。那英:多年单身老女人,留下的全男的,女学员就不要再选他了。庾澄庆:不介意牌烂,只在意感觉,挖掘潜力功夫一流, 真艺术。吴莫愁的看第一遍吓住了,再往后越看越有味道。媒体评委投票太扯淡,直接自降身价变超女
刚开始看着还不错后来就讲故事就多了但目前来说还可以 接着看等变成故事会的时候就换台吧
买了The Voice的授权,出身干净,挺好。模式很新颖,但总觉得各位老师转得太随意了呢。。。。。最后进入团队要干嘛还是没说清楚啊。。。不过毕竟只有一期似乎节目时间有点长。。。。。一个半小时,那加上广告不得俩小时啊。。。每一期人有点多吧。。。看到后面就直接快进的,只想听选手唱歌然后看几个老师转过来,再往后选手跟了哪个老师也没兴趣知道了。。。觉得最不妥的是,前面背对听歌的时候感觉很认真很严肃,然后一点评开始就觉得嘻嘻哈哈不正式。。。。。。。这个感觉断裂很奇怪啊。
几个亮点:
1. 评委先背对歌手,评委只能凭听到的声音选择歌手;
2. 歌手如果被多个评委拍下,评委之间需要互相竞争歌手;
3. 个人理解,该节目对参赛歌手没有“大学本科学历,英语四六级,音乐专业科班出身”之类操dan的标准,有利于原生态有实力的歌手脱颖引出。
前两点关乎对选手的尊重,第3点关乎制度设计,真正通过赛马选来选赛手,而不是头上的光环。
后期剪辑的确很好,第一场录制不是很顺利,由于是东方卫视达人秀的团队在做,并且盲选之后的看点原版都未能解决,所以极有可能遭遇瓶颈,期待
看过一期,有一点看得不太爽:评委转来转去太抢戏了,抢人环节更是喧宾夺主,焦点本应该是台上的声音啊。
相对于之前的所谓海选啊、包装啊,各种华丽的节目啊,这个节目是反其道而行之。简单地说,无非就是观众想换换胃口了。比如,大家都在吃东西,吃了一个月的山珍海味,但明天有个人换换野菜吃,并且说,这个野菜才叫美味啊,你们吃山珍海味真是太没品味了。于是乎,一窝蜂地,大家都吃野菜了,并且都齐口称赞野菜好吃。而这个的情况大抵如此。
不討論”山寨“還是版權引進的問題,就節目本身的設置而,我覺得主要有兩個特點:1)選手的歌唱水準比各類選秀節目要高,體現在選手的選拔方式以及評委盲選,評委盲選同時也是節目的噱頭;2)選手反選評委的環節設置,選秀節目是沒有這個環節的,這個和非誠勿擾、非你莫屬差不多的。首先是選手令人驚艷的演唱,接下來就看選手反選環節評委之間的爭奪時的各種搞笑,這兩點是好聲音吸引人的地方。之前的選秀節目的輪番轟炸實在是讓一些觀眾產生了審美疲勞,好聲音的確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再輔以微博上的瘋轉,迅速火了起來。但我覺得之前的選秀節目更具有話題性和延續性,似乎更能抓住觀眾,比如選手各有特點,水平參次不齊,容易引發爭議;有較長的跨度,對選手的包裝炒作能挖的更深;晉級規則本身就像連續劇一樣逼著關政一集一季地看,即使支持的選手被淘汰了,還有機會復活呢。。。擔心好聲音的強勢不能延續,畢竟大眾的需求並不一定只是真正的好聲音。
中国好声音在本质上依然是大型电视音乐选秀节目,依然是采用了商业化的运作模式,但是其与其他选秀不同在于它是制播分离的,并且是引进的国外版权,在内容上更优质一些,形式上具有创新性,但是随着第一季的完结我们也看到了它暴露出的问题。首先,选秀的形式从超女之后在中国没有再东山再起过,好声音算是在困境中奋起,只不过它没有坚挺多久就因过度的商业化埋没了。好声音出现在社交媒体发达的今天,民意的表达更自由和方便,电视和手机已经不再是大众意见的唯一舞台,社交媒体上也充斥着大众的呼声,而这些呼声被99家媒体劫持了,媒体为何可以去被当作裁判?它们是否具备这样的资格实在让人质疑,最终的结果也不那么尽如人意。第三,好生音学员的出路又会是如何呢?是不是和曾经的超女快男一样背着选秀的标签在音乐圈不温不火呢?好声音这场音乐春晚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关于选秀,关于电视,关于民意的思考,
“中国好声音”里很多歌的歌词很好,在这个时代,歌词,象是大众哲学、大众诗歌
在宾馆无聊把玩了许久电视遥控器,无论看不看也喜欢开着听声音的感觉的我也是太久没看过电视了。换了一圈频道后渐渐开始感到一个现象,曾经轰轰烈烈的电视选秀轰炸淡出了荧屏。整个2013年夏天开始,只要打开电视,无论如何换台,几乎都逃避不掉这到处充斥的毫无特色的选秀节目,即使是去年口碑反响普遍不错的“中国好声音”,在今年的选秀大战中也显得后劲不足。这不得不让人怀疑,一个流行音乐十分落后的国家,怎么会涌现这么多唱歌选秀节目。从超级女声首先火爆,逐渐延续至2013年集群式爆发,并且形式上无一例外的互相抄袭,它何时再能一地毯式轰炸的方式再次出现在电视上还是个未知数,这要问问那些急于开拓市场的含金量不高的二类品牌,看看他们的广告预算里有没有投放选秀节目的开支。说来奇怪,全世界叫得响的选秀节目加一起也不过几个,但是中国的电视上却有十几个,多数电视台完全没有操作选秀节目的经验,都是霸王硬上弓,甚至几乎完全一样,随便找些酒吧路边卖场就可以包装,做出来的节目可有可无。如果以人口比例来算,中国可能是世界上歌手出才率最低的国家,不跟欧美国家比,就跟自家的港台地区比,你就知道13亿人口为什么出不来几个会唱歌的。如果列出一些原因的话,流行音乐和中国足球有很多相似之处,那就是没有形成这个行业的完善体制,目前中国内地从事娱乐行业工作的艺人以及大专院校、艺校等打算从事演艺行业的人,加一起据说也上百万了。如果纯粹按照这个数字来估算,别说十几个选秀节目,就是一百个选秀节目也够用的。可事实是,这些参赛选手大都毫无特色,能敢于走上选秀舞台的人,大都带着一些目的,比如有人就是想打酱油,“我也是曾经上过电视的人,我和某明星见过面的”,有人也的确想一举成名。这并不代表条件好有天赋的人都能聚集到舞台上,能满足条件好有天赋又想上选秀节目的人只是少数,能符合电视台要求的选手又是少数中的少数,这样一算,就凤毛麟角了。选秀年年有,十几家电视台一起找选手,就变成竭泽而渔了。电视选秀并不管人才挖掘与培养,它只关注节目能否做得好看,提高收视率,获得广告收入,只是客观上通过炒作式传播让参赛选手获得知名度而已。这种做法对音乐人才的挖掘就带有强烈的破坏性。一个歌手能从默默无闻到成为明星,都是有规律的,为了电视节目拔苗助长的做法,把种树当成种麦子,最终这些歌手只能成为麦子,当下一茬麦子收割之后,前一茬的就过时了。并且从选秀舞台上被炒作起来的热门歌曲也一定程度上摧毁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审美观,这类歌曲几乎无一例外的以嘶吼,尖叫,扯嗓门为卖点。毫无疑问,这种对音乐歌曲的夸张叫喊可以急剧拉高听众的心里,快速进入High的状态,甚至有一大部分歌曲火爆的原因就是其竭斯底里的叫喊声让人误以为这就是一种摇滚范。他们从来没考虑过歌曲和歌词本身所传达过的任何意义,只需将词离奇的变调,大声喊出,镜头在给其一个深刻的特写,给观众一个莫名其妙的陶醉表情,仿佛叫声就成了艺术。我能感受到的只有音乐艺术正在被恶俗所蹂躏、践踏。更有甚者却以此为美,使其洗脑一般流传到了整个中国。但不出意料的,这种歌曲也只是热门,只要随着其他洗脑曲的更替,这些被奉为所谓经典的曲子从此再也不会被人们所想起,歌手也从中赚到了足够的钱。观众也从来不去想将来还会不会出现一个重量级的歌手,电视台更不会去想这些从电视台走出来的人是否能成为一个明星,于是这种选秀就变成恶俗成功学的样板,你不用努力但是能有一个好结果也是成功。为什么选秀选了十多年,没有出来一个可以跟那些坐在导师位子上平起平坐的歌手呢?五年出不来一个正常,十年出不来一个还正常吗?也许有人可以远从李宇春近从吴莫愁的成功案例来证明选秀还是可以选出来好歌手的。那么,这些选秀歌手有代表作品吗?他们出版的唱片都卖掉了多少?他们的实力和艺术创造力真的能留下来让人说点什么吗?再过十年后,仍能有人在路边的店里听到他们的歌吗?没有,完全没有,他们除了是八卦公共话题就再也没有任何值得称道的地方了。当有一天他们不再成为话题,他们就没有任何价值了。电视选秀制造出的这些话题人物从一开始就偏离了音乐,他们以唱歌的方式成名,却又远离了音乐,或者说,他们只是利用音乐为工具淘金罢了。我们回看真正的歌手,曾经的黄家驹,拥有真正天妒的才华,也有对人生坚韧磨砺出的情感,在香港地下演出,不曾有资金做任何宣传,也没钱出唱片卖到内地,其音乐竟靠口口相传,传播只大陆和日韩等其他亚洲国家。在20多年后其音乐作品和精神仍在一代代人之间流传。更多的张国荣、近至现在的陈奕迅等更多例子无出其右。电视台经过十年选秀也摸索出一些规律,必须挖地三尺找出一些有辨识度可成为话题的人物来吸引观众参与进来,所以,从李宇春成名开始,选秀节目对某些方面具有可辨识度的选手偏爱有加,至于唱的咋样,那是次要的事情,我们都知道大多数歌手的唱功简直不如一个普通音乐学院的普通学生。“中国好声音”这类节目恰恰为这种可辨识度找到了最好方式,它对过去只看歌手形象来判断市场价值来说的确是个进步,但是掩盖不住选秀节目天生的缺陷,它把唱歌艺术简单地变成是否能炒作一个标准。从现在网友们对选秀歌曲吐槽为“最强比惨王”我们也能从中看出,选手们刻意、虚假的利用人们的同情心为自己制造,提高可辨识度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境界。选秀节目造成的最大恶果就是让歌手变得越来越单一化。作为选手,你参加比赛的时候不能唱自己的歌曲,因为导师们没听过,无法马上做出判断。你也不能唱导师们不熟悉的音乐风格的歌曲,这样会让他们露怯,点评起来语焉不详,如果有那么几次,观众就会觉得导师知识面狭窄,不专业。你不能得罪导师也不能得罪节目组。你只能选唱那些俗而不烂,导师一听前奏就知道是什么的歌曲,如果你再做出一些改编,可能会有更好的印象分……一切都像电脑程序一样严谨。这些都给毫无特色的华语流行音乐奠定了更加毫无特色,只会大声叫喊风格的基础。所有中国电视荧屏上可见的选秀节目无一不是照办西方人发明的唱歌比赛节目,在他们的环境背景下,这类节目不至于对音乐本身带来破坏。人家不流行唱卡拉OK,翻唱歌曲是一种有底蕴的商业行为,每年出版的唱片中有接近1/4的曲目来自翻唱,他们有经验知道如何演绎一首歌曲。他们的音乐类型和风格比较多,电视选秀仅仅是为唱片行业提供一些可能的后备人才。唱片业有很多选材手段,可以保证音乐风格的可持续性。我们却不具备这样的基础,具备的是花钱购买电视节目模式的能力,我们有的只是钱。通过电视节目去强化音乐中的某些元素,让表演艺术变得愈发乏味,让观众的音乐美学判断变得更加单一,并且不断强化华语流行音乐的两种风格——男歌手风格和女歌手风格。参加选秀比赛的选手们可不都是来“打酱油”的,对面座位上的导师们的职业生涯对他们有足够的吸引力,他们希望通过选秀节目能脱颖而出,成为下个时代的明星,这无疑让选秀节目逐步沦为廉价成功学的名利场。过去通过选秀节目成名的歌手,也会用强有力的事实告诉后来者,你也可以像我这样。已经被无数次吐槽的“中国好声音”之类的选秀节目们的导师们特别爱问选手们一个有标准和正确答案的废话问题:“你的梦想是什么?”所有选手的回答也都毫无特色,无一例外是站在这个舞台上展示自己,抹着眼泪表示不能辜负自己曾经遭受的歧视,希望自己站在更大舞台上,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电视节目不会帮助这些选手实现所谓的音乐梦想的,他们也仅仅能提供一个舞台,让更多的人认识他们而已。当然,电视的传播力量可以让部分选手有机会证明自己的商业价值,改变他们的命运。真正能实现他们梦想的是另一套机制。不幸的是,这套机制早就不复存在了。当有一天我们去核实这些选手在比赛时面对导师的提问,做出那些坚定不移、信誓旦旦的回答,看看有几个真正实现了呢?坐在导师位子上的歌星们,无一例外都是唱片时代成名的。他们得益于唱片时代的商业机制,让他们从默默无闻一步步走向成功,获得大众认可。这个唱片机制可以让一个歌手的综合能力得到最全面的体现,将他们的演艺生涯延续到最大限度。时至今日他们也大抵都只是扮演了跳梁小丑的角色,在评委席上对莫名其妙的歌声挤眉弄眼,拍手叫绝。这一切着实让人心中泛呕。如今,整个华语歌坛的唱片业基本名存实亡,挖掘培养人才的体系没有了,有音乐梦想的人都挤到电视选秀节目上,试图通过这个平台找到实现梦想的机会。问题是,电视选秀相对那些有梦的人来说就像是卖假药的,先给你制造很多美不胜收的幻觉,随着这一季选秀的结束,选手们也就到了梦醒时分,多数人会感觉像被晃点了一次。幸运的选手可能获得几个广告代言,象征性地唱几首歌,挣点钱,也就到这儿了。一方面,选秀节目前所未有地搭建了展示演唱人才的平台,让能出来的人都迅速出来,而另一方面,能让这些人才资源体现其真正价值的机制却不复存在了,充其量只是一个逗你玩。当梦想被选秀绑架,它就变得庸俗了。如果说现在很多参赛选手不知道自己的梦可能在选秀节目中被撞碎,还带着单纯的目的参与,那么近几年的选秀节目制造出来的娱乐明星,他们的成功范例可能在悄悄地改变着他们的价值观,让他们慢慢放弃实现梦想的过程,而迅速去追逐一个很现实的结果。也许有一天,一个貌似答非所问的对话可以证明其内在逻辑是合理的:“你是如何成为一个著名的厨师的?”“因为我参加了一次歌曲选秀节目比赛。”
刨除是不是山寨这个问题,目前看来,这个选秀的选手唱歌水平是质量最高的,都很有实力有特色,每个人的特点都很鲜明。但有几个问题:第一,评委的团队真的需要很多的歌手么?他们加入评委的团队之后能做些什么呢?第二,他们是如何海选的?第一期确实好,之后会不会越做水分越大?第三,每个评委的名额有多少?第四,选手去参加比赛,可以放弃选择评委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才艺展示表演什么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