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刘胡兰 真相剧搬进校园有何好处

当前位置:
> 校园小记者辅导讲座:新闻写作
校园小记者辅导讲座:新闻写作
日 08:11:22 来源:
访问量:1425次
&校园小记者辅导讲座&
一、新闻报道的定义
在我国新闻学术界,最权威的新闻定义,是1943年陆定一提出的,&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范长江也对新闻下了一个定义,&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王中教授引入传播学概念,把新闻定义为&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布&。另外甘惜分教授把新闻定义为&报道或评述最新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
&& 总之,新闻报道是最近发生的新鲜事实的报道。
二、新闻报道的含义
  所谓新闻报道,就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的本源是讲究用事实说话,新闻是对客观事实进行报道和传播而形成的信息,反映在新闻信息中的内容必须对事实具有真实传达。
但是,客观事实本身不是新闻,被报道出来的新闻是在报道者对客观事实进行主观反映之后形成的观念性的信息,是记者把自己对客观事实的主观传达出来而产生的信息。
四层含义:
1、必须是新近发生的事情;
2、必须是已经发生的事情;
3、必须是真有其事;
4、经过传播的事情。
三、新闻报道的特点
新闻报道的特点是用事实说话。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其中最重要的是真实性。
真实、新鲜、重要、趣味、可读,时效性极强。
1、真实具体;
2、反应迅速;
3、观点明确;
4、语言简洁。
四、新闻报道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教材把它们概括为&6W&,即:谁(Who)、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为何(Why)、结果如何(How)。
换一种说法就是人物、时间、地点、经过、原因、结果。如果把这六要素串起来,概括成一句话,就是一句通俗易懂的句子: 某人某时在某地做了某事出现了某种结果。
一篇新闻报道,无论是消息,还是通讯、&
通过对这六要素的把握,我们面对一篇新闻,可以很迅速地把握其主要内容。
五、新闻报道的构成
新闻报道=标题(引题+正题+副题)+导语+背景+主体+结语
&&不一定全出现,但正题、导语、背景和主体是必须有的。
六、新闻报道的分类
  1.按照新闻事实发生的地域和范围来分,有国际新闻和国内新闻。
  2.按照新闻的性质来分,有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科教新闻、军事新闻、社会新闻、文艺新闻、。
  3.按照新闻的特点来分,有事件性新闻与非事件性新闻,单一性新闻与复杂性新闻,动态性新闻与静态性新闻,本体新闻与反应新闻。
  4.按照新闻的题材来分,有典型报道、综合报道、述评性报道、批评性报道。
  通讯是由消息演变而来,因篇幅可稍长,能对新闻事实进行更具体、形象、生动的报道,通讯又可分为特写、
  是以新闻事实为依据带有议论性质的新闻,它以新闻性为主,述评性新闻不同于评论。不同文体的语言有不同的特点。
七、新闻报道的基本方法
  1.概括事实
  任何新闻报道都离不开对客观事实的概括,这不仅因为要用语言传达客观事件的总体情况和来龙去脉,还因为新闻一般要求精炼、简明。对新闻事实的概括要立足全局,抓住特征,正确反映整体。
  2.精选事例
  在报道中,结合对事实的概括报道,选择一定的具体事例,既能提示新闻报道的主体,又能使报道生动感人,这些事例不应随便选,而应具有典型性、具有鲜明个性、能够说明问题、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3.再现场景
  再现场景就是将新闻事实的现场情况逼真地描写出来,产生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效果,从而增强报道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4.对比衬托
在新闻报道中使用对比性材料能够更明确地表达记者要说的话,比如揭示新闻事实的意义,突出新闻事实的变动程序等。
八、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1.新闻六要素必须明确无误。即新闻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经过和事情发生的原因必须具体、确凿、不能含糊不清。
  2.新闻事实不能是&合力想象&式的报道,更不能搞&创作&式的报道,包括发生的环境和条件、过程和细节、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心理活动和思想活动)必须属实。
  3.新闻中引用的材料都必须有根据,包括数字、引语、用典以及其他背景。
  4.新闻中对事实的解释和说明,必须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不能夸大,扭曲或变形。
九、新闻报道的时间性
  新闻报道的时间性指的及时性、时效性、时宜性。
  1.新闻报道必须迅速及时。
  2.报道新闻要在真实、确凿和不泄密的基础上求快。
3.要注意掌握新闻报道的时宜性。
十、我国新闻报道的特点及体现
  1.新闻报道中要体现正确的政治立场、观点和方法。这一点体现在记者对待新闻事实的报道立场、分析方法与所持观点方面。
  2.新闻报道要密切结合当前形势、任务,有的放矢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报道的主题方面。
3.新闻报道要正确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新闻报道内容方面。
十一、如何写好新闻报道
  新闻语言的特点是四要素:具体实在、简明精炼、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在报道新闻事实时少用概念化语言和模糊性词语,尽量使用意义鲜明的动词、含义确切的名词和数词。写作手法讲究平实、结构简单明了、用词通俗和口语化。
  新闻报道与文学作品、评论文章、理论文章不同,它的主要内容是对事实的报道,记者的观点、感情也要通过对事实的报道来体现。但是,新闻报道用事实说话,并不是绝对排斥议论和抒情,有时在报道事实的同时适当加上一两句精辟的议论,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理解新闻事实;真诚而自然的一两句抒情,可以增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
十二、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
  1.初次接触,不明要求
  2.作风浮夸,粗枝大叶
  3.知识不足,真假难辨
  4.道听途说,不经核实
  5.追求生动,合理想象
  6.急功好利,夸大事实
  7.移花接木,牵强附会
  8.沽名钓誉,胡编乱造
十三、怎样用事实说话
  1、精选事实
  2、多细节,少议论
  3、多解释,少晦涩
  4、插叙场景、背景和人物形象
  5、尽量用第三人称说话
6、要注意报道的平衡性
十四、对事实的要求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
新闻写作,实际上就是客观地记叙事实、评述实事。
写新闻只有交代清楚人物、时间、地点、原因、过程等,才能使读者、听众和观众觉得新闻实实在在,可感可信。
1、事实要典型&&代表性。要选择那些最能体现主题思想的事实,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事实。要在大量具体的事实中选取
  2、事实要生动。新闻事实本身要有新意,生动感人,同时还要生动地描写情节和细节,要善于用巧妙的方法叙述新闻事实,避免生硬、刻板、老套。如可用再现某些场景的方法;渲染气氛、加深印象、
  3、事实要新鲜。这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新闻姓&新&。只有新的东西,才能为读者提供信息。新闻要指导实际工作、实际生活,而实际工作和实际生活总是在不断前进、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
在新闻写作中,要突出&新&字,把客观事物的最新变化、最新发展告诉读者、听众、观众,给他们以鼓舞、启发和教育。
十五、新闻报道的结构方式
新闻报道格式一般情况可以分为以下四类:倒金字塔式、正金字塔式、折衷式、平铺直叙式等写作型式。
(1)时间顺序式结构
教材P16中的《刘胡兰慷慨就义》:
▲新华社晋绥日电讯《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消息写刘胡兰就义的经过为五问五答(原文未分列)。
阎军问她是不是共产党员,她答&是&。
又问:&为什么参加共产党?&
&共产党为老百姓做事。&
&今后是否还给共产党办事?&(&是否&是书面语,改为&还给不给&更好)
&只要有一口气活着,就要为人民干到底。&
&只要今后不给八路军办事,就不杀你。&
&那是办不到的事!&
&你真的愿意死?&
&死有什么可怕!&&要杀由你吧,我再活17岁也是这个样子。&
刘胡兰的回答,充分揭示了她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和崇高气节。
  明确:《刘胡兰慷慨就义》一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是一种把六要素顺次串起来的结构方式。
(2)&倒金字塔&结构
&倒金字塔&结构的新闻,最重要、最新鲜的信息放在开头,后边的材料按照重要性程度依次递减的顺序依次排列,因此如果从尾部删起,逐段去掉后边的段落,并不会影响新闻主要事实的传达。从这篇文章看,最后一段叙述的是新闻的背景,属于辅助性的材料,倒数第二段则是对事件的具体展开,分别删去,不影响事实的传达。我们在报纸上常常看到的&一句话新闻&实际上就是这种没有具体展开,不加新闻背景的报道形式。
教材P16中的《鲍威尔宣布辞职》: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钟秋):美国国务卿鲍威尔15日宣布,他将辞去国务卿一职。鲍威尔因此成为布什总统连任后辞职的首位核心内阁成员。据悉,布什已经发表声明,接受鲍威尔的辞呈。分析人士认为,鲍威尔的辞职标志着布什第二个总统任期内的内阁大换血正式拉开了序幕。
鲍威尔当天早上在国务院对他的高级助手们宣布了这一决定。随后,在国务院的新闻发布会上,鲍威尔称,现在大选结束了,该是他辞职的时候了。他还表示,在新的国务卿人选得到参议院确认之前,他将继续有效地履行职责,包括陪同布什总统前往智利参加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以及出访中东和欧洲。他估计新旧交替大约需要几周甚至两个月时间,因此他本人预计将在明年1月离任。
布什当天在接受鲍威尔辞职的声明中说,鲍威尔是一位士兵、外交家、政治家和伟大的爱国者。他高度评价了鲍威尔为美国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军事行动、以及反恐战争等方面争取盟友及其对中东和平与民主所做的贡献。
布什赢得连任之后,舆论普遍猜测,鲍威尔将是布什第二任期内第一个&出局&的内阁成员。不过,他本人在去留问题上一直保持低调,近来甚至还发出&模糊&信号。最近几周来,鲍威尔曾公开表示,他仍有可能留下继续服务,因为他&跟总统合作愉快&。尽管如此,据透露,鲍威尔仍于12日向布什递交了辞呈。鲍威尔在信中感谢布什的信任和器重,并表示非常荣幸成为美国反恐、解放阿富汗和伊拉克人民等行动中的一员。
对于鲍威尔的辞职,国务院内部反应不一。一部分人认为,鲍威尔善于听取专业外交官的意见,又实施了一些技术革新,给国务院的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另一些人认为,在以强硬派为主的布什政府中,鲍威尔对布什外交政策的影响力似乎有限。分析人士认为,鲍威尔辞职实属无奈。
鲍威尔属于温和派。四年来,他一直都在保守的&鹰派&的包围和打压下,与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副总统切尼等常有分歧,不但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处理国际事务,还经常要为后者的错误&背黑锅&,因此即使保守派还能容他,他自己也受不了。鲍威尔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他早已与布什总统就去留问题讨论过几个月,现在决定离开是符合双方和国家利益的。
布什赢得连任后,一些内阁成员已陆续提出辞职,如司法部长阿什克罗夫特、商务部长埃文斯等,这次和鲍威尔同时递交辞呈的还有教育部长、能源部长和农业部长等。至此,在布什第一个任期的15名内阁成员中已有6人宣布辞职。随着这些内阁成员的辞职,布什第二任期的组阁情况将逐步明朗。
据白宫高级官员15日透露,布什总统有可能16日提名现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担任国务卿。而赖斯的副手哈德利则将接替赖斯出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
明确:《鲍威尔宣布辞职》一文是典型的&倒金字塔&结构,文章一下来就点明了最重要的信息&&&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已于12日向布什总统递交了辞呈&,突出了新闻六要素中的&What&(什么)这个要素。
十六、新闻报道的语言特点
文学作品要运用形象的语言,科学论文要运用
第一个特点是具体:新闻和质朴,因此,新闻报道更多地运用
第二个特点是准确:新闻必须符合事实本身的实际情况,不能含糊其词,不能模棱两可,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
第三个特点是简练:新闻要求快,要求迅速及时。这就决定了新闻语言要简明扼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怎样才能把新闻写得简洁、精炼呢?
1、做到&三个一&:一条新闻只报道一件事实或只写出一个人物。这样,内容和结构都比较简单,容易做到条理分明、头绪清楚。如果报道的事件比较复杂,牵涉到的人物较多,可以采用分解报道的办法,化长为短,
2、直接写事实。不要穿靴戴帽,要学会精选事实,让事实说话,把事情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干净利落。
3、叙述事实不要作过多的解释。
第四个特点是通俗:新闻是人们普遍关心的事实,有群众性。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识字不多的人,都要通过媒体了解国内外大事。要用最接近口语形式的,尤其是广播、
十七、新闻报道的写法
消息通常由两部分或三部分构成:导语+主体,导语+主体+结尾。
消息结尾收束全文,但不是每一篇消息都要写上结尾,不能认为消息的最后一段就是结尾。没有结尾并不影响消息叙事的完整性。当今消息写作的趋势是只有必要时才写上结尾。
消息背景对表现、揭示新闻主题非常重要,但不是每篇消息都需要背景。背景不是独立的结构部分,一般穿插在消息主体之中,有的则写在导语或结尾之中。背景材料有时是一个或几个独立的段落,有时是穿插在消息导语、主体、结尾中的一句话或几句话。
消息大多采用倒金字塔结构,这种谋篇布局方法符合读者急欲了解最重要最新鲜事实的阅读心理,也为编辑删改消息稿提供了方便,当一篇消息需要压缩时,编者就从后边往前删起,一直删到只剩导语,也还能作为一条简讯发表。不过,这种情形是很少的。如果没有主体段落,严格说来就不成为消息了。
&★新闻报道的格式:
引题:&□□□□□□□□□
正题:□□□□□□□□□□□□□□
副题:&& &&□□□□□□□□□□
【本报讯 记者XXX】□□□□□□□□□□□□□□□□□□□□□□□□□□□□□□□□□□□□□□□□□□□□□□□□□□□□□□□□□□□□□□□□□□□□□□□□□□□□□□。&&导语
□□□□□□□□□□□□□□□□□□□□□□□□□□□□□□□□□□□□□□□□□□□□□□□□□□□□□□□□□□□□□□□□□□□□□□□□□□□□□□□□□□□□□□□□□□□□□□□□□□□□□□□□□□□□□□□□□□□□□□□□□□□□□□□□□□□□□□□□□□□□□□□□□□□□□□□□□□□□□□□□□□□□□□□□□□□□□□□□□□□□□□□□□□□□□□□□□□□□□□□□□□□□□□□□□□□□□□□□□。&&主体
□□□□□□□□□□□□□□□□□□□□□□□□□□□□□□□□□□□□□□□□□□□□□□□□□□□□□□□□□□□□□□□□□□□□□□□□□□□□□□□□□。&&结语
学雷锋,见行动
爱心献孤儿,真情暖人心
&&市三十一中团委组织志愿者为孤儿院义捐
【本报讯 通讯员胡建英】3月4日,三十一中团委学雷锋见行动,到市社会福利中心义捐。
&上午9时30分,一辆满载着20箱食品、3145件衣物和5642件学习用品的卡车,满载着三十一中师生员工的深情厚谊运到市社会福利中心。
&三十一中团委和各学年政教领导在这次&手挽手,向前走&学雷锋义捐仪式上,向市社会福利中心转达了校领导和270多名教职员工、3600多名学生对福利中心所有孤儿的亲切问候。市社会福利中心的于主任代表市社会福利中心对三十一中的深切关爱和热心捐助表示衷心感谢。福利中心的孤儿代表也当场表示:非常感谢三十一中,长大后一定好好学习,努力成才,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和所有关爱他们的人。随后,在于主任带领下,三十一中团委一行上楼参观了孤儿们饮食起居及学习健身的房间,参观了孤儿们动手制作的手工作品。在孤儿寝室,三十一中的学生有的轻轻抱起幼小的弃婴,有的师生看着可爱而又可怜的孤儿,留下了眼泪&&
&&& 这次学雷锋义捐活动,不仅给福利中心的孤儿带来了生活和学习的物资援助,同时也使三十一中的学生深受教育。他们表示:一定要珍惜已经拥有的温暖的家庭、亲情和优越的生活条件、学习环境,像雷锋叔叔那样刻苦学习,助人为乐,报效祖国。
十八、导语的写法
导语、主体、背景、结尾段落都是为表述和说明消息主题(主旨)服务的,是一篇消息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各部分在表现消息主题的作用上是不一样的。导语是对最重要的事实的概括,这一事实材料是从全篇叙述的一系列事实中遴选出来的,或者是从主体、背景、结尾部分中提炼概括出来的,起着引出、蕴含或直接揭示主题的作用。报道从导语延展而出,报道的余下部分&&主体,对导语起详述、支持、举例和解释的作用,它还包括背景和次要材料。主体以有说服力的事实有层次地充分地揭示主题。
新闻的开头称作导语,导语是以简练而生动的文字介绍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内容,揭示消息的主题,并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开头部分,它往往是最精炼、最重要的部分。
  ①&第一代导语&:也称六要素导语或全型导语,就是消息六要素齐全的导语。如:
  本报9月22日电记者吕网大报道:我国优秀跳高(《
  六要素导语的长处是具体、完整。它可以独立成一条消息。但内容太多,主次不分,重点不突出,就像挂满手帕、裤衩到衬衣、领带一应俱全的一根晒衣绳,罗列的事实过于繁琐,行文的风格过于拖沓,故有人讥之为&晒衣绳&式导语。
  ②&第二代导语&:也称微型导语或部分要素导语,即指导语中&六要素&不全。只把五个&W&中的最重要的因素置于导语中,只有两个或三个&W&。该类导语通常突出&六要素&中最能激发人们兴趣的,或者内容最重要的就可以了。如:
  今天下午,朱建华以他有力一跳,飞过2米38横竿,再次成为全球跳得最高的人。
  ③&第三代导语&:也称丰富型导语。在&第二代导语&突出部分要素的基础上,&第三代导语&与之一脉相传,把落脚点放在了&如何去突出某些要素&上。
他平缓而有节奏地飞跑到最佳点,突然背向横竿凌空跃起,巨大身躯拖着收拢的双腿向前飞去,以这样优美和谐风姿跳过2米38高度。一个新的男子跳高世界纪录诞生了。
导语的写作要求
1、要彰显新闻价值
既然第二、三代导语都强调突出处理&部分要素&,那么我们自然会问,究竟哪此要素是需要在导语中加以突出呢?同一新闻事件的六要素中,判断哪个最为关键和重要,并无固定和绝对的标准,有时和记者所在的新闻机构的性质、观点、倾向有关,有时随整篇报道的侧重点和角度的不同而转移。所以,同一个新闻事件在不同的记者看来,需要强调和突出的重点也是不同的。比如,同是一起盗窃案,有的记者会突出&WHY&&&保安的玩忽职守;有的记者会突出&WHO&&&窃贼竟是
导语写作贵在开篇有物,切忌空洞,充满概念和口号,也不能有太多人名、头衔、单位名称,否则会挤掉或冲淡重要新鲜的新闻事实。
2、讲究语言技巧
在决定了导语中必须包括什么内容之后,如何在一个句子中尽可能着重地表述它,这就是关于导语语言的问题题。&导语不但是个句子,更是个强调性的句子。&这意味着必须把导语构思成对想要表达的主题具有最强的冲击力和最大的吸引力。在导语写作中,最有强调性的技巧应该包括&&
和消息的&&
[例1]数千名外国游客今天同北京市民一道欢度中秋节,其中还有一名曾经登上月球的
[例2] 20年前登上月球的美国宇航员XXXX和数千名外国游客今天同北京市民一道欢度中秋节。
我们发现,例2一下子就点出了&WHO&这个因素,引起人们对宇航员的注意,而在这里人物的特殊性正是整个消息最具新闻价值的地方。
②巧用动词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的本质就决定了新闻语言多用动词和动词短语。在任何句子中,动词都是让句子富有生命力的关键。通过挑选生动的、有表现力的动词,使句子获得最大限度的流动感和跳跃感,为所表达的主题造成最强的冲击。美联社1974年修订的《编辑手册》中对记者的新闻写作提出了10个要求,其中第6条明确规定:&要牢记,一个句子中至少有一个实体动词,而这个动词应当是句子中最重要的词。&有效的新闻写作所选用的动词,不仅告诉读者发生了何事,而且还能告诉是如何发生的。优秀的记者会说拥挤的车辆&窒息了&而不是&塞满了&市中心,龙卷风&蹂躏了&而不是&破坏了&庄稼,罢工的工人&大叫大嚷地推翻了&而不是&拒绝了&对方提出的一套和解方案。
例:今天下午格林尼治时间7时1964年10月16日电)
这条导语的后半部分本来可以写成&从而成为又一个掌握了核技术的国家&或&从而使中国加入到核技术领先的行列中&,&成为&&加入&虽然是动词,活性却不强,而&闯&字一下子就显得形象化,动感十足。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固然动词的巧妙使用会令导语活色生香,但记者不能为获得此类效果而背离新闻事实。在寻求说明事实的动词时,新闻的真实性和用词的准确性是第一位的。
③多用短句
用短句,这是新闻句式的重要特征。新闻界把新闻语言的简洁作为一种追求目标和新闻写作最基本的规则。在《美联社写作手册》中,&简洁&作为其中专门的一条规定:&学不会把文字写得简洁有力的人,不必想为美联社写作。&在具体的报道中,简洁明快的语言随处可见,而在一句话导语中最为明显。
今天,最后一个美国兵离开了
这样的导语可谓是简洁有力、惜墨如金的典范之作。
十九、新闻报道的表述方法
1、新闻报道必备的要素:
先看本报青年记者的一篇报道&&
市领导深入邓州城乡问计群众(引题)
落实计生政策,深化优质服务(主标题)
其导语是&市领导就实施计划生育家庭优先优惠政策问计于民、问需于民。&
消息主体部分写了市领导调研的情况,发表的意见(对以往工作的肯定)。
最后一段作为背景,交待了邓州市今年以来创建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市活动取得的成效。
这条消息存在的问题是:导语提出的问题,在主体中只有一句&问计生服务需求&,很笼统。主体部分没有&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的具体内容,失去了表述和说明主题的功能。
对计划生育群众在生产生活上实行优先优惠政策,这一制度设计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实行的效果怎样,群众有什么好建议,有什么实际需要,这应当是市领导调研的内容,也是本篇消息报道的必备要素,但主体部分并没有针对性的叙述。
采写一条消息,头脑里应该有一份报道必备要素的清单。如果思考了报道任务的必备要素,而且找到了这篇报道不同于其他类似报道的事实,那么,这篇报道已经组织得差不多了。
下笔之前应胸有成竹,写作的规则是:知道我想说什么,它应该在什么位置。经验法则是:把关于同一主题的所有内容放在一起。
报道的架构=导语+支持、解释和评述导语(主题)的材料+必要的背景+次要的事实材料
2、从一般到具体,从具体到一般
1948年11月5日毛主席为新华社撰写的电讯《中原我军占领南阳》,是一篇新闻典范之作。
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新华社郑州日电,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
最近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两星期前已放弃开封,现又放弃南阳。从此,
除江淮军区属于苏北军区管辖外,其余各军区,统属于中原军区管辖。豫皖苏区、豫西区、陕南区、桐柏区现已联成一片,没有敌人的阻隔。这四个军区并已和华北联成一片。我武装力量,除补上野战军和地方军一年多激烈战争的消耗以外,还增加了大约二十万人左右,今后当有更大的发展。白崇禧经常说,&不怕共产党凶,只怕共产党生根&,他是怕对了。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
但是随即纠正了,普遍地利用了抗日时期的经验,执行了减租减息的社会政策和各阶层合理负担的财政政策。这样,就将一切可能联合或中立的社会阶层,均联合或中立起来,集中力量反对国民党统治势力及乡村中为最广大群众所痛恨的少数恶霸分子。这一策略,是明显地成功了,敌人已经完全孤立起来。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各个孤立据点内的敌人,如像开封、南阳等处,不得不被迫弃城逃窜。南阳守敌王凌云统率的军队是第二军、第六十四军以及一些民团,现向襄阳逃窜。
襄阳也是国民党的一个所谓&绥靖区&,第一任司令官康泽被俘后,接手的是从新疆调来的宋希濂。最近
全文一段到底,一气呵成,实则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可分五个段层。第一段是导语,即消息的头一句话。高度概括,简洁明快,仅用39个字,告诉读者:我军占领了南阳。状语&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为下文展开埋下伏笔。第二段是背景。从&南阳为古宛县&到&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用历史背景、现实背景,点明我军占领南阳的重大战略意义。第三段是过程。从&上月&到&敌仅余10座。&简述我军解放南阳的经过。第四段为综述。从&去年7月&到&敌人已经孤立起来&。分析南阳解放后的中原战争形势。第五段是展望。从&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到全文结束。指明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是一篇动态消息和综合消息有机结合的范文。从动态消息看,一段导语,概述核心新闻事实。二段背景,解释事实的意义。三段主体,叙述事实发生的经过。但这篇消息并没有就此止笔,而是通过一点,纵览全局,进一步揭示&我军占领南阳&这一事实的重大意义。毛主席在写完这条新闻后,给当时主持新华社工作的胡乔木附了一封信。信中说:&请注意写些综合报道。其办法是借着一个适当的题目如占领南阳之类去写。并要各地分社负责人或党的负责人学会写这类综合性的报道,而我们是长久较缺少此类报道的。&《中原我军占领南阳》的后半部分(第四、五段),毛主席把我军解放南阳这件事,放在中原战争形势这样一个大背景中看,指出敌我力量正发生根本的变化,这正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发生的前夜。消息中指出蒋军&全局败坏&,中原&敌人已经完全孤立起来&;而我解放区(中原)已连成一片,我军&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这与导语&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遥相呼应。(也是对南阳守敌为什么弃城逃跑原因的揭示)。
美国未来学家莱斯特&布朗说:&随着专业化程度愈来愈高和社会分工愈来愈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就如同瞎子摸象那样,不能得知全貌,应该有一些人能对各种情报进行综合分析,揭示其内在联系,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公众,当今世界正发生什么事情。&
《中原我军占领南阳》中的综合报道部分,正是借着占领南阳这样一个&适当的题目&,让人们得知了当时中原战争形势全貌,知道了中原战场正发生的事情。
从具体到一般,是消息报道揭示新闻主题意义的一种方法。而常见的是,从一般到具体,导语先概括事实,然后以具体事例,充实概括性介绍。
3、大中取小,小中见大
新闻是时代的纪录。一切优秀的新闻报道都应当是反映时代风云的美文佳篇。然而,新闻报道尤其是动态消息,又都是传播新近发生的个别的、具体的、特殊的事实的。好的新闻报道是怎样反映时代特征的呢?这就必须大中取小,以小见大。鲁迅说:&太伟大的变动,我们会无力表现的,不过这也无须悲观,我们即使不能表现它的全盘,我们可以表现它的一角。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
善取现时代&巨大的建筑&中的&一木一石&,是消息写作最基本的表现手法之一。&大中取小,小中见大&的手法,其小,是指新闻事实的&一木一石&,是个别的、具体的,甚至是极为普通、细小的,也是指篇幅短小的。其大,是指落笔的&小&,不是无关宏旨的&小&,是&巨大的建筑&中的&一木一石&,透过&小&可见其&大&。
《从邮局看变化》,作者通过邮局包裹数量减少这一&小&变化,反映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年多的大变化。
威海广播电台日播出稿《荣城渔民跨国赶集 中国活鱼蹦上日本早市》,导语介绍一个令人感兴趣的事实,接着以最新变动的事实给予支持,并概括成绩。主体叙述跨国赶集过程中闯路(二段)、设点(三段)、争时(三段后半部分)、求质(讲信誉、形象),四个层次,逐步深入。取材小、开掘深,小稿件,大容量是其写作的突出特点。新闻表现的是改革开放给我国沿海渔乡带来巨大变化这样一个重大主题,选取的是一个小企业搞鲜货出口这样一件&小事&。渔乡新变化体现在敢于善于跨国赶集的,是新时代涌现的有胆有谋、有气魄、有远见的新渔民。
4、参与性表达
当今时代,公民对公共事务、社会风气的关心程度不断增强,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的议论备感兴趣,对通过法律的&外在制约&与道德的&内在制约&来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和社会行为的呼唤日趋强烈。于是,在新闻实践中,一种新的报道形式&&参与性报道应运而生。
参与性报道,先是由新闻传媒通过播发新闻或来信,而后动员和组织受众共同参与深化传播。对于记者个人,则把它作为一种表达方法引入新闻的写作或节目的制作。
参与性表达方法,指在一则新闻报道中,不只是单纯由作者直接地报道新闻事实,而是根据报道任务的要求,设计多向参与的渠道和途径,为社会各界参与创造条件,提供新闻舞台,让大家来进行评述、议论,将新闻事实的内涵、本质、社会影响充分地揭示出来。对于新闻写作,则是记者根据需要选择相关人士的意见,组织进报道中,用他们的观点、看法,来支撑、升华、深化所要表达的主题。
参与性表达方法的叙事方式,多为先开后合。即先介绍新闻事实,交代新闻来源,让有关人士获知后,不局限于事实本身,而是广开思路,进行多层次、多方位剖析,既让不同的目击者、知情者、不同身份的人,分别介绍、陈述有关情况、看法,又让相关的专家、学者、业内人士或政府官员依据政策法规、科学知识、伦理道德、行为规范,进行评述、议论,最后合拢一起,给人一个较为客观、令人信服的结论或认识。
▲新华社北京日电讯《&天体大十字&预言宣告破产》,是一篇参与性消息。导语叙述新闻事实,揭示主题。二段介绍背景。主体段三--七段,用直引、断引、意引的方式报道8位天文学家、专家、研究机构新闻官的意见,让事实说话。
据介绍,在8月18日电讯稿发出当天,新华社利用自身的优势,组织记者采访了巴黎、东京、伦敦、华盛顿的许多著名天文学专家、学者和普通群众,采访了国内北京、南京等地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有关权威人士,而后作者和编者对全部材料进行研究,精心取舍,反复雕琢,形成了这篇950字的力作。
本报今年两会报道《两会新视线》专栏刊发的4篇报道,可以说是参与性报道的创新体裁。3月30日A6版的第一篇,记者确定这一新的报道形式,3月31日,4月2日(两篇)跟进报道。
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热议启动实施&四大工程&
&&建设骨干项目 支撑跨越发展
开头两段,介绍综合性新闻事实(摘自政府工作报告)、新闻来源,主体部分,四项工程分列四个分题,分别以&报告要点&、&新闻背景&、&跑会记者&、&采访对象&、&两会热议&行文。
此后三篇报道略有不同。这三篇由于全集中于一个主题(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分题列出几个层面,介绍代表、委员意见、建议。
首篇记者创新之功不可没,这种参与性报道,不同于通讯的格式、内容,可看作参与性消息报道的变体,或可认定为参与性报道的一种创新体裁。
5、提行分段
提行分段,有助于写作的意念表述;对消息组织结构而言,它是艺术技巧问题;从方便文化水平不同的读者阅读看,它是写作的基本要求。
消息结构是由自然段组成的,但自然段并不就是结构段。有时一个自然段就是一个结构段,但更多的是多个自然段构成一个结构段落。一条消息有导语段落、主体段落、结尾段落,背景可成段落,但从背景与表述、揭示主题的关系看,它不是独立的。常见的现象是,有些人将消息的结构段落与自然段混为一谈,把一条消息写成导语段、主体段、结尾段,成两段、三段或四段(加上背景)结构,造成自然段冗长,层次不清。
▲1985年1月27日新华社《新闻稿》刊发的《中国农村改革的新动向》,全文800字,分了17个自然段,其中,15个自然段是一句一段,只有一个自然段为3句,另一个为两句,最长的自然段只有80个字,最短的仅20多个字,平均每段不到50字。由于主题重大,分段别致,被多家报纸采用。
讲究分段艺术,其好处:段落清楚,层次分明,一段一个意思,便于领会,给人印象深刻;排版效果好,避免黑压压一片,多留一些空白,便于透气;便于读者快速阅读,便于编辑安排版面作技术处理。
恰当地多分段,能使读者下意识地感到读一段得到一些&新东西&,段落的结束表明表述的这件事情、这层意思的结束。能给读者视觉以瞬间休息。自然段冗长,是作者思想认识不清的表现。
表 达 艺 术
1、可视画面
美国新闻学者托马辛&伯格谈到报道取材时说:&关键的问题是:这个材料有趣吗?它会令人感动、生气、发笑、吃惊、悲伤或长见识吗?如果是这样,你的报道必定受到广泛阅读。&题材决定可读性。但这涉及新闻观问题,更重要的是,能令人感动、生气、发笑、吃惊、悲伤或长见识的材料并不是俯拾皆是,而是可遇而不可求。
要想笔下生花,就要讲究表现艺术。列夫&托尔斯泰说明其名著《战争与和平》的力量(艺术)时说:&我不讲述、我不解释、我只是展现,让我的角色替我说话。&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新闻表达&&要展现,不要讲述。但不能绝对化。新闻不同于文学艺术,叙事是新闻写作的根本。不要讲述实际上是做不到的。问题在于,记者要努力把适合展现的事实展现出来。可视画面、现场描写、白描手法、细节表现,有相同点,也有区别,但都是&展现&新闻事实,特别是在主体部分展现事实的艺术方法。
可视画面,就是要善于捕捉精彩的镜头、典型场面并形象地再现。现场新闻、新闻实录、新闻特写、巡礼等新闻体裁作品中常有这样的可视画面。
▲新华社香港日电讯《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实录性佳作。&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晚6时15分&&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零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二十八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这些用简洁笔法勾勒的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使新闻主体具有清晰的可视性。
▲1983年8月8日光明日报刊登的《曾侯乙墓的&地下音乐厅&被搬上舞台》,消息第三段、第六段为主体段,第六段彩排现场的即景描述非常精采。&这支古乐乐队&&在吟唱屈原的诗歌《桔颂》时,琴瑟的伴奏,幽雅清丽,清澈委婉,衬托出明亮抒情的女声合唱,加上清脆的磬声点缀其间,形象地表现了桔树&独立不迁&的高洁与坚贞。在演唱屈原为悼念阵亡将士而写的祭歌《国殇》时,编钟被忧而击之,奏出深沉缓重的节拍;古琴如泣如诉,奏出悲恸哀绝的旋律;随着铿锵有力的鼓声,钟、磬合击出宽广明朗的和弦,使挽歌变成庄严的颂歌,将气氛推向高潮。&这一段精彩描述,宛若把我们带进剧场,见其美妙的舞姿,闻其动人的乐声。一些画面不仅可视而且可听。《别了,&不列颠尼亚&》也有大量可听性的语言。如&英国米字旗最后在这里降落&,&&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等,使人仿佛听到降旗声、下雨声、讲话声、升旗的乐曲声。
2、现场描写
像电视记者用摄像镜头把新闻现场的画面呈现在受众面前一样,报纸记者也可以用笔描述新闻现场最精采的场面,让读者看到画面、听到声音、嗅到气味、感受到气氛,从而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效果。现场描写为表现主题服务,增强新闻的真实感。可视画面也有把读者带到新闻现场的作用,而且成为新闻发生的情节、过程的再现。
▲1985年7月19日人民日报刊登的《罗马尼亚楼房搬家》,记者将楼房整体搬迁过程中的亲眼所见、亲身感受呈现出来,把读者带到了新闻现场。&爷爷坐在一台老式的收音机旁听音乐,妈妈在煤气灶上做饭,女儿在收拾去夏令营的行装,而这家人居住的四层楼房正在无声无息地移动,天花板上的吊灯纹丝不动。&记者以一个亲见的场画引出主题,接下来主体部分二、三、五段叙述整体楼房怎样搬家(在何种技术条件下进行)、搬多远、需多长时间,追述准备工作,需多少人参与施工,有什么好处,最后一段为背景,交待楼房搬家办法为何人设计,相关事实(已成功进行10座)。第四段又穿插一段现场描写:&记者中午在楼里拜访了另一家住户,老两口正在阳台上浇花。他们说,在楼房整个搬动过程中,水、电、煤气供应不断,除底层的药房停业外,8户居民的生活一切照常,大至衣柜,小至酒杯,室内没有一样东西移动过位置。&这段描写同前一段描写相互印证,内容更丰富,恰当地说明这项搬迁设计施工的高超水平,深化了主题。
3、白描手法&&抓住事物特征突出地写
简单几笔就把事物的特征勾勒出来,具体、形象、传神。即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朴素的语言,把生动的事实呈现在读者面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把作者的观点、倾向性寓于客观描写中,让读者自己从中得出结论。
▲新华社日电讯《陕北有煤海》,主体部分前三段都是用白描手法叙述事实。&在许多村庄,我们看到农户门前屋后堆放着煤,大大小小的矿点放着煤,有些地方造院墙、猪圈、厕所也是用煤块垒的。&(第二个分句应放在第四段开头,放在这里破坏了&将关于同一主题的内容放在一处&的法则)&在乌兰木伦河等河谷,裸露在岸边的一条条煤层呈现在我们面前。同行的人目测了一下,有的煤层的厚度达七八米,比两层楼房还高。&&在一些产煤的现场,更使我们开了眼界。其中店塔乡毛村的农民在河滩挖煤时,把河床表面薄薄的一层流沙和碎石清除掉,下面就是一大片平坦的煤田。人们在这里先挖了一尺多宽的深槽,然后就像切豆腐一样,用钢钎和镢头一块块地把煤切下来,搬上架子车运到河边。&三段分别描述地上见到的煤,河岸边裸露的煤层,眼见的农民怎样开采浅层煤田的煤。
▲1983年4月25日《南京日报》消息《似曾相识鹭归来》,导语用白描手法交待新闻要素:
何时:暮春;
何地:南京市政府大院;
何人(物):几十只尖嘴长腿、褐背白胸的白鹭;
何果:飞来觅食、筑新窝。(正值暮春,几十只尖嘴长腿、褐背白胸的池鹭,又陆续从南方飞回南京市政府大院。上午,它们越过城墙,到玄武湖觅食,下午,在参天的悬铃木枝杈上筑新窝。)
主体部分先穿插背景:池鹭是一种夏季候鸟,以鱼、蛙、水生软体动物和昆虫为食。(知识背景)市政府大院里,每年都有100多只池鹭来栖息。(历史背景)接着以白描手法写白鹭不怕人(实写人们爱鸟)。&由于从未受过人们的滋扰,它们或在树梢上扑打翅膀,或在草坪上昂首漫步,一副悠然自得的神态,即使有人从近旁走过,它们也懒得飞起,至多稍微跳开几步。&这种描写,并未说明这是爱鸟的结果,但其意不言自明。如果再讲南京市民如何爱鸟,为保护鸟类采取了什么措施,立了什么规矩,因而才会有今天的结果,那就显得多余,甚至不免画蛇添足了。
4、细节描写
文艺作品以形象生动的细节吸引人,新闻报道反映真人真事,但并不排斥细节描写。感人的细节描写,能为消息增添色彩。
▲1980年4月25日《市场报》消息《经济学家赶集》,写的是经济学家薛暮桥到北京太平庄农副市场赶集的故事,引发经济学家支持建立农副市场,以搞活流通,方便人民生活的一番话。消息中有一大段细节描写:&这位75岁高龄的老人兴致勃勃地挤进了人群,东瞧西看,问这问那。见到卖鲜鱼的,便问是怎么运进城里来的。有几个顾客正和卖主讨价还价,最后达成协议:1元2角一斤。薛暮桥高兴地说:&好,我也买一条。&卖鱼的拣了一条又大又肥的活胖头鱼,一称5斤重。薛暮桥一边付钱,一边说:&看来还是两个市场好。&买完鱼,又买了一条擀面杖。这时,一个老头叫卖挖耳勺。他赶忙过去花3分钱买下一个,说:&我很早就想买这个小东西,总买不着,今天算是盼着了&。&几个小细节,表达了老经济学家欣喜的心情和支持农副市场这件新事物的态度。
▲《似曾相识鹭归来》中也有一个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一次,日本一个友好城市代表团拜会我市市政府。两市的市长正在客厅门外的庭院里握手时,一团鸟粪不巧落在客人笔挺的西装上,我市领导身上也溅到了一点。主人脸上微露歉色。客人抬头望着那只闯祸的池鹭,却说:&南京有这样茂盛的大树,又有这么漂亮的大鸟,真是太美了。&宾主相顾一笑,便原谅了池鹭的&过失&。&鸟粪落在客人身上,主人感到不雅。谁知客人不以为然,还夸奖了一番,主客转忧为乐。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跃然纸上,有很浓的人情味,也是南京生态好的一个写照。
细节具有故事性,是小的情节,场面往往是静态的。可视画面好比是近景镜头,细节则是特写镜头。
5、使用引语
消息所传递的信息都是有根有据的,巧用引语,可以提高消息的可信性、权威性。有些解释性消息,主体部分差不多完全使用引语。在消息主体中,用引语支持、解释导语(主题)是经常采用的表达艺术。
在引语运用上要遵循这样一些原则:
一是完整性。要保持引用材料的相对完整、内容完整,力戒割裂支解。
二是准确性。直引、意引、断引都应准确。直引是直接引用原文原话,加引号标明。意引是对原文或原话的概述。要做到准确,必须弄清原意,不可曲解,要选择适当的语句进行概括。断引是直引与意引的综合运用,既有直引真实准确的优点,又有意引行文简洁、重点突出的好处。
三是得体性。引用必须结合上下文进行,使之衔接自然。又要适度,对引语的选择适当得体,只要能说明问题即可。
▲1997年7月25日《光明日报》消息《浙江:今年高考无&状元&(主标)省教委、招生办规定:不对高考成绩排队,不公布前三名名单(附题)》,主体部分用直引交待,公布所谓高考&状元&,有宣扬&应试教育&倾向,不公布,有利于向素质教育转变。意引交待,文理科前三名不一定是最好的,因为有保送生,其成绩不公布,或不参加高考。认定谁是&状元&,对保送生不公平。直引、意引综合运用,对高考无状元作了解释。
▲新华社昆明日电讯《云南的山茶展览会》,引语只有一句,却是关键人物的关键话语。&缅甸驻昆明总领事吴巴茂夫人参观了展览会后在意见簿上写道:&所有的茶花都很美丽,它们不但增添了云南的美,也反映出云南人民生活的繁荣。&这正是记者想要表达的意思。用引语有三个好处:其一是避免了作者直接议论,这样客观。其二是有力地烘托了主题。其三是开拓了意境,把花之美和山之美、人民生活之美联系起来。
选择的引语对象要具有权威性、代表性。
6、对话描写
对话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所谓对话,就是消息中人物所说的话,指两个人的对答、几个人的&会话&。有学者认为还包括个人&独白&,对的一方(可能是作者、采访者,或是其他人)不出现,但&独白&有很强的针对性,是针对消息提出的问题所说的话。
对话的作用:
一是交待情节、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新闻中运用对话艺术,主要是用于为交待和表现新闻事实服务,它可以改变第三人称叙述的平板的节奏,变得有起伏、有跳跃,给人们亲切、真实之感。
二是展现新闻事实发生的原因,深化新闻主题的有效方法。
三是窥视新闻人物内心世界、展示新闻的社会意义和时代精神的窗口。
运用对话要真实,不能杜撰;要精炼,在保证真实的前提下,要筛除多余的词句,力求用一两句对话反映一大段文字才能表达的意思;要口语化,应是完全的人物个性化语言。使用书面语、&学生腔&来写对话,会使新闻可信度、感染力大打折扣,读者不仅不信,甚至会生厌。
例如《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的对话。
▲1983年7月20日《芜湖报》消息《服务态度也要花钱买吗?》,说的是芜湖钢厂工人老谢到东风理发店理发&花钱买气受&的事。一个青年理发员见老谢不招而至,留的是难理的高平发和难刮的大胡子,心里不高兴,仅用7分钟草草理完,理得很差。老谢提意见,&小师傅,你今天真欺人,态度差劲啊。&接下来有一段对话:这位理发员白了一眼,马上回道:&态度,两角五分钱还讲态度?再给两角五分钱也不卖态度给你!&顾客一听,火了:&你这是什么话?我找你们主任去!&理发员拍着胸脯说:&我就是主任,有意见随你到哪里去提,到饮服公司党委,到商业局,随你。看你把我怎么样&&&后面的话更不堪入耳了。
两个来回的对话,老谢由不满到发火,理发员由不讲理、不把职业道德当回事到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蛮横劲儿,表现得淋漓尽致。对话当止则止&&后面不堪入耳的话就不能再写了。大锅饭体制下,服务员的服务态度之恶劣可见一斑,对话让读者看清了该服务员的内心世界。他不尊重顾客,也是不尊重自己和自己的劳动。服务态度和收费多少搅和在一起,是十分荒唐的。
7、巧用背景
新闻事实有生成过程,并且与其他事物必有某种关联。新闻背景就是对这种现象与关系的概括。
没有无背景的新闻事实,只有不需要或没有使用背景材料的新闻(消息)。有些新闻事实不交待背景无法显示其深刻意义,甚至会说不清、道不明。有时候,背景还是新闻价值的决定性因素(如本报选用华商报4月10日报道《临汾新市委书记到任》,其重要背景就是矿难多发情形之下,&晋官难当&。此前该职位空缺199天,先有&难选&问题。)
背景有对比性的、说明性的、注释性的、补充性的、知识性的,等(就作用而言)。可分为社会背景、历史背景、相关事实背景、地理背理、经济地理背景、数字背景、知识背景等。
运用背景要自然穿插,灵活就位,或明嵌、或隐入,力求使其同所要铺垫、说明的新闻事实珠联璧合,浑然一体。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日播出稿《香港热土祭撒社稷坛》,文汇报日消息《枫桥兴会扶桑客 子夜钟鸣百又八》,都是&导语+历史背景+主体&三段式,不满400字的消息。其显著特点是:小镜头、大背景,历史背景说明事实发生的原因,彰显其深远意义。主体部分是对导语的详述。《香》文历史背景是一个小故事,和今天之事构成强烈对比。《枫》文历史背景作铺垫,旨在说明张继诗早就在日本产生深远影响,今天日本朋友来访是对历史的承继。日《贵州邮电报》消息《贵州告别最后一条马班邮路》,和前两篇颇有相似之处,也是三段式,不过其背景段落稍有不同,中营区通邮历史背景介绍前,先写了晴隆县的地理背景:山岭连绵、沟谷纵横,三条大河阻隔,无路可行。
新闻事实产生的环境、历史条件、事实发生变动的过程及产生的原因,这些背景材料有时必须交待,不然,所叙事实会让人莫明其妙,产生疑惑。
8、设置悬念
现实生活充满着矛盾,挂着不少引人探索的问号,不少事件本身就有疑团,令人牵肠挂肚,只要如实记录下来,便有可能成为引人注目的新闻。
悬念,即说书人讲的&卖关子&。书说到紧要关头,危急时刻,露头藏尾,惊堂木一拍,戛然而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不怕你下次不再来听个究竟。悬念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也就是作者有意识地把具有一定异常性的结果,先来个提示或暗示,而将原因、详情暂时隐蔽起来,在受众心中悬下疑团,诱发受众探明原委的强烈欲望,待到缘由、实情抖出,不仅解开疑团,同时也抖出作品的意蕴、弦外之音。
▲1986年9月2日《经济日报》消息《在第七届世界杯体操大赛中(引)谁是&最紧张的观众&?(主)》
在第七届世界杯体操大赛中
最紧张的观众
就是运用设置悬念手法的好新闻。标题在读者心中埋下疑团,导语进而发展疑团:刘小明是何许人士?他为什么成为世界体操大赛中&最紧张的观众&。主体部分以舒缓的笔触娓娓而谈事情的始末。结尾揭晓,才知这不是一条体育新闻,而是一篇选材、角度很巧的经济新闻。
《曾侯乙墓的&地下音乐厅&搬上舞台》也有悬疑性:&地下音乐厅&是怎么回事?是怎么被搬上当今舞台的?自然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1990年5月29日《羊城晚报》消息:
他是顺德第二建筑设计院院长,经手设计的一座座格调新颖的建筑物令人击赏,法国投资者特邀他设计巴黎&中国城&。
读者你猜:他的职称是&&
开头长长的引题,给读者留下一个总印象,这是一个相当有水平的建筑设计师。主标题却给读者制造一个疑团,调动起新闻阅读欲望。用几个背景段,交待梁昆浩的学历、经历、成就,将作者观点&藏&在背景中,读者会认可作者想要表达的,这样高水平的建筑师,应该是一位高级建筑师吧。这只是猜测,疑团未解。第七段,作者以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句子揭示谜团。接着提供另一个有说服力的事实,构成强烈对比。第八段,作者通过引语,以诘问进行议论,理随事出,不吐不快。恰当的精采的议论,也是提示主题的表达方法。
&&新闻写作先讲到这里,如有问题随时可问。
&&祝小记者们佳作早成!
编辑:胡建英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刘胡兰 1996 电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