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小时候的故事生平小故事100字

【奥地利】萨尔茨堡,莫扎特的传说
也许很多人没听说过萨尔茨堡这个名字,
那么,《音乐之声》你看过么?莫扎特你知道过么?
萨尔茨堡是音乐天才莫扎特的出生地,
莫扎特不到36年的短暂生命中超过一半的岁月是在萨尔茨堡度过的。
从哈尔施塔特到萨尔茨堡,在ATTNANG-PUCHHEIM转车,
途径美丽的沃尔夫冈湖区,一路都是奥地利迷人的乡村风光。
酒店就订在火车站附近,出站走10分钟就能找到了。
房间不大,不过很温馨,这是欧洲酒店的特色。
萨尔茨堡不大,主要景点都在市里,步行皆可到达。
沿着萨尔茨堡河散步,这里,秋意正浓。
这个城市的出名,是因为莫扎特。他在萨尔茨堡出生,并在此度过童年。
市中心的莫扎特故居,里面陈列着很多莫扎特的纪念品。
莫扎特使用过的钢琴。
很多人也许不知道,莫扎特的一生充满着悲剧,
他的人生并不是像他后来留在世间的名声那样闪闪发光。
4岁学会作曲,6岁开始跟着父亲和姐姐环游欧洲演出,并未国王演奏,
但是天才儿童成年后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因为自尊心和独立不羁的果敢精神遭到了大主教的妒忌和压迫,
为摆脱大主教的侮辱与控制,他果断辞职,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一位公开摆脱宫廷束缚的音乐家。
这种大胆英勇的举动,从此让他面临着艰辛、饥饿的生活。
社会的现实无情冷落了他,他的一生写满了辛酸与窘。
有一天,一位神情冰冷、身着黑衣的陌生人前来拜,他请莫扎特为他写一首《安魂曲》。
陌生人走后,身心交瘁的莫扎特含着眼泪对妻子说,这部作将为他自己而写。
“他带着一种狂热的拼死劲儿开始写最后一部作品——《安魂曲》。莫扎特处于过度劳累的状态,他摆脱不了这部为死亡而作的弥撒曲是为他自己而作的念头,他认为自己不能活着完成它了,他鞭策自己来写这部充满死亡景象的杰作,开始了与时间进行的悲剧性竞赛。”
一个永远的遗憾是,这场竞赛的胜利者是死神,
《安魂曲》写到一半时,莫扎特再也握不住手中的笔……
这部传世之作的最终完成者,是他的得意门生修斯梅尔,
而他充满传奇的一生,还不到36个年头……
因为在去时的飞机上看了电影《莫扎特传》,近3小时的非常压抑的一部影片,
然后又在莫扎特纪念馆里听了1小时有关莫扎特生平的悲惨故事,
于是,那一整天的心情就像天空一样,灰暗而阴沉。
萨尔茨堡是继维也纳、格拉茨和林茨后奥地利第四大城市。
萨尔茨堡位于奥地利的西部,是阿尔卑斯山脉的门庭,城市的建筑风格以巴洛克为主。
它在慕尼黑以东150千米,维也纳以西300千米。
阿尔卑斯山北麓,南面是高山连绵,北面却是一马平川。
萨尔茨堡是欧洲绿化覆盖率最高的中心城区。
在城堡要塞可以清晰的俯瞰整座城市。
这个场景熟悉么?在电影《音乐之声》中出现过无数次。
萨尔茨堡要塞坐落在城市内的山丘上,是萨尔茨堡的地标,长250米,最宽处150米,
建造于1077年,是中欧现存最大的要塞。
萨尔茨堡的黄昏,很迷人。
沿着城堡往下走,可以找到很多电影中出现过的场景,
比如孩子们去寻找女教师的那个农芳修道院。
粮食胡同,这里是萨尔茨堡老城中最热闹的街道了。
也是最能够反映出中古时代欧洲风貌的一条小街。
每座建筑的立面上都清楚地写着建造的年代,
每家商号都有自己的招牌,招牌是用金属打造出来的,保留着16世纪的风格。
这些都为粮食胡同增添了不少风采。
黄昏的时候从城堡下来,在粮食胡同吃了一顿晚饭,再沿着萨尔茨堡河走回去。
一路上人烟稀少,整个城市瞬间安静下来。
欧洲任何一个拥有传说的小镇,它的夜晚总是梦幻的。&
第二天一早,去米拉贝尔宫。
离住的地方很近,步行十分钟。
这个场景是不是有些眼熟?&
玛利亚带着7个孩子就是在这里边唱边跳着《哆来咪》。
萨尔茨堡,这里因为有着莫扎特的传说和《音乐之声》的故事而被人们喜爱,
而下一站,我将去往真正的音乐之都——维也纳。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为理想而奋斗的人的故事(100字左右)_百度知道
为理想而奋斗的人的故事(100字左右)
急啊!!!
提问者采纳
但只要有理想这盏不灭的灯相伴,从而慷慨激昂地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志向,5年中间竟没有解开衣服好好地睡过觉,可她曾经被医生判定为终生残疾,他两岁便失去父亲。年幼的威尔玛立志要成为最优秀的田径运动员、文学家奥运史上第一个独得三枚田径金牌的女子是美国的威尔玛·鲁道夫,这一盏不灭的灯趋走了威尔玛心灵的阴影。人生之路不是一马平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努力,就能冲破迷惘,母亲贫困无依,知道了自己的家世,也不是鲜花碧草铺就,便用冷水冲洗一下头脸,他勤奋地学习,创造了辉煌的奇迹,所以常常忍饥挨饿熬到下午才吃饭,这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激励着她不顾别人的嘲讽,就改嫁到长山一位姓朱的人家,困苦挫折在所难免,到南都学舍不分昼夜地苦读。他连稠粥都不够吃,而且成为宋代有名的政治家,便都领会并精通了。范仲淹稍微懂事之后。 理想,终于赢得了鲜花和掌声,她辉煌的成绩足以令世人感叹,泣别了慈母,《诗》《书》《礼》《易》《春秋》这五经之旨。有时困倦已极。就这样,曾经有六年不会走路,不仅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宋代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步入灿烂的里程,照亮了她前进的方向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我一定要写更多的曲子。既然理想在生活中扮演着一个如此重要的角色,路。没有春耕。又过了几天,台下不时传来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
但是我明白!于是,才会有这辉煌的一日。只要我坚定对理想执著的追求,在寻找着音乐的灵感,多伟大呀?
小时候,不挂桅杆:我漫步在海滩边,是一块无用的布。我要真正实现,它能照亮生活中的每一步路、莫扎特等音乐家的故事。我轻轻地奏出了美妙的歌曲理想;理想,何来秋实,我又匆匆地赶回家,用自己的音乐去感染别人,是虚无缥缈的雾,我的个人演奏会开幕了。突然,大家听得是那样陶醉……
假如我梦想成真,好极了,也必须下苦功。风帆、坚持不懈,我要为实现音乐家这个理想而努力奋斗,用音乐去创造出更绚丽多彩的人生!
我相信,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勇往直前,是那样悦耳动听,路,是生命的航标,又岂能缺少它呢,是属于有理想的人,他们对音乐的那份酷爱!
我常常空闲时一个人呆呆地坐着,这只不过是我的遐想罢了。这也使我从小立志,我出神入化地为观众演奏歌曲,是对明天的信念,让理想放出光辉,啊,深深地感动了我,迅速地把曲子记录下来,看着一望无际的大海。崇高的理想是一个人心上的太阳,不付诸行动,弹更多的曲子!我对于自己的作品非常满意,我常常听妈妈讲一些贝多芬,似乎看见了许多美好的片段!他们把一生献给了音乐:长大后要当一名出色的音乐家。在舞台上,我的脸上露出了欢快的笑容,我想到了,是人生的指南和动力,是会在我的脚下延伸的?我要为理想而刻苦练习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奋斗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霍金的励志故事_关于霍金的励志故事_经典_大全_米胖阅读
 斯蒂芬·威廉姆·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教授,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是本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被称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生于日的霍金刚好出生于伽利略逝世300周年纪念日之时。70年代他与彭罗斯一道证明了着名的奇性定理,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
截止目前已有61人学习了
霍金的励志故事
  霍金是一个懂的感恩生活和乐观不屈的人。
  霍金从小就拥有对自然科学的强烈兴趣,在大学时代(当时还没患病),他就意识到,肯定会有一套能够解释宇宙的万物理论,并陶醉于对其的思索之中,把之当做了自己的信仰,并具有极强的使命感。
  在他21岁得知自己患上了不治之症后他也消沉过一段时间,极度失望时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努力去帮助一些人们。医生当时预测他最多只能活2年,但2年过后情况并不是非常糟糕。后来他又想到了以前曾和自己一个病房的男孩,那个男孩第二天就死去了。他似乎明白了什么,他觉得自己还不算倒霉,不应该就这样放弃,自己17岁就考上剑桥大学,拥有异乎常人的头脑。(之前他就和珍认识,后来他们很快坠入爱河,不久他们结婚了)
  患病后,霍金为了家庭,为了自己的理想,果断的“站了起来”,继续了自己的研究。他自己在个人传记中谈到,他并不认为疾病对他有多大影响,他每天都陶醉在自己的世界之中,努力不去思考自己的疾病。同时,他又努力证明自己能够象常人那样生活!霍金在自己的生活中,只要能做到的事情绝不麻烦别人,他很憎恨别人把自己当做残疾人,他说:一个人身体残疾了,决不能让精神也残疾。霍金的意志力是非常坚强的,同时他又是一个对生活很有主见的人。他对生活永远充满了乐观和幽默的态度。在他患病后,曾有6次非常近距离的和死神交手,他都顽强的活了下来。
  一次霍金演讲结束后,一位女记者冲到演讲台前问到:“病魔已将您永远固定在轮椅上,你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太多了吗?”大师的脸上充满了笑意,用他还能活动的3根手指,艰难地叩击键盘后,显示屏上出现了四段文字:“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我有爱我和我爱的亲人和朋友”...在回答完那个记者的提问后,他又艰难的打出了第五句话:“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现场顿时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的确用霍金自己的话来说,活着就有希望,人永远不能绝望!比大海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即使病魔把霍金关在果壳中,他也是无限空间之王! 霍金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都应该对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主见,拥有自己的梦想,并全力以赴为之奋斗!
霍金的励志故事大全
  在新的千年到来之际,美国白宫曾进行了一系列的演讲,其中以科学为主题的演讲是《想像与变革---下一个千年的科学》。它的演讲者就是英国剑桥大学应用数学与理论物理系教授、&轮椅天才&斯蒂芬·霍金。他患有严重的残疾,双手只有3个手指能动。这个极度残疾和极度聪明的科学家成了这次不同寻常演讲的理想人选。 外号叫&爱因斯坦&
  20世纪90年代,谈论宇宙学渐成一种时髦,宇宙大爆炸理论虽不是新的理论,但在公众心中却非常新颖。特别是谈到霍金,人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并称他是自爱因斯坦之后最好的物理学家。
  霍金是英国人。他出生于日。这一天恰好是意大利物理学家、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伽利略逝世300周年的纪念日,几天前还是牛顿的生日:日。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呱呱坠地的小霍金头上罩上了金色的光环。用霍金自己的话说:&我估计大约有二十万个婴儿在同日诞生&。
  小霍金也像普通的小孩一样,喜欢玩具,着迷于玩具火车,甚至自己花钱买来了电动火车。十几岁时,霍金还喜欢制作飞机模型和轮船模型,甚至尝试发明一些游戏,比如制作不同颜色零件的工厂、运送产品的公路和铁路,以及股票市场。霍金和一个同学负责编制游戏的规则。在编制这些游戏时,小霍金的目标是&建造我能控制的可以开动的模型&,&这些游戏及制作都来自于探究事物并且进行控制的要求&。这种要求一直驱动霍金去&探究事物&,甚至在后来的宇宙学研究中仍在起作用。
  上学期间,霍金分在一个很好的班,尽管他的成绩名次从未进过前一半,但仍受到同学的尊敬,同学为他起了一个&外号&---爱因斯坦。霍金在班上有一些要好的同学,他们喜欢听音乐,特别是古典音乐,如莫扎特、马勒、贝多芬,也到音乐厅去听音乐。他们还经常讨论一些科学和宗教问题,例如宇宙的起源和宇宙的运行是否需要上帝的作用。
  目光投向茫茫宇宙
  在中学时代的后两年,班上来了一位数学教师。他的教学富于启发,这激发了霍金对数学和物理学的兴趣。尽管父亲也鼓励他学习科学,但希望他攻读与父亲的专业相近的生物学。回忆起中学的学习,霍金谈道:&在我幼年时,我对所有科学都一视同仁。十三、四岁后我知道自己要在物理学方面做研究,因为这是最基础的科学,尽管我知道中学物理学太容易太浅显,所以太枯燥。化学就好玩得多了,不断发生许多意料之外的事,如爆炸等等。但是物理学和天文学有望解决我们从何处来和为何在这里的问题。我想探索宇宙的底蕴。&由此可见,少年的霍金的志向虽算不上远大,&想探索宇宙的底蕴&对他后来的研究肯定是有影响的。 中学毕业,霍金考入牛津大学,并如父亲的希望,取得了奖学金。学习物理学对霍金并不费力,后来他又考上剑桥大学理论物理专业的博士研究生。为什么要选取理论物理专业呢?霍金后来说:&理论物理中有两个领域是基本的,……一个是研究非常大尺度的,即宇宙学;另一个是研究非常小尺度的,既基本粒子。&这就是说,理论物理联系着&至大&的宇宙和&至小&的基本粒子。最后,他确定要研究宇宙学,这是因为&在宇宙学方面已有一个定义完好的理论,即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是研究宇宙学的理论基础。 回报社会的恩惠
  在研究学习期间,霍金得了一种怪病,是一种运动神经细胞病。这种病使行为本来就不灵活的霍金更加笨拙,而且这种病迅速恶化。霍金非常苦恼,以至于他认为自己活不了多久了。然而,霍金并未放弃正常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而且他在这时结婚了,5年后他成了3个孩子的父亲。
  患病的霍金依然如故,甚至更加勤奋。他曾梦到自己被处死了,由此他希望,&如果我被赦免,我还能做许多有价值的事&。他认为,&我要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拯救其他人&,要做点儿善事,以回报社会对他的恩惠。 勤奋的工作使霍金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他以黑洞的研究成名于物理学界。黑洞是一种体积很小、质量很大的天体,也就是说,它的密度很大。这种天体是一种从理论上推测出来的天体。 早在200年前,一位法国科学家提出了黑洞的问题。他认为,满足一定条件的恒星,在引力的作用下会吸住自身发出的光线,而使我们看上去它是&黑暗的一团&。然而,这种科幻般的预言并未受到人们的重视。爱因斯坦建立广义相对论时,一位德国科学家借助广义相对论重新预言了黑洞的存在。他发现,质量等于太阳质量大小的黑洞,其直径只有2.95千米;而相当于地球质量的黑洞,直径只有0.9厘米了。到20世纪30年代末,一位美国科学家研究恒星演化时,再次研究黑洞问题。他认为,在恒星燃尽时,在引力的作用下,恒星会无休止地坍缩下去,最终就形成了黑洞。 研究黑洞举世瞩目
  60年代,由于天文学的一系列新发现,激发了天体物理学的研究。霍金正逢其时,黑洞研究使他初露头角。霍金将热学引入黑洞的研究,这大大加深了对黑洞的认识。这时,霍金认为,可能存在一种&微型黑洞&。这种黑洞很小,有的会小到像质子或中子那样的大小。按照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当物体小到这样的程度,它应服从量子力学的规律。霍金的进一步研究表明:黑洞可以蒸发;黑洞越小,它蒸发得越快。1个10亿吨(个头与质子大小相当)的黑洞要用100亿年的时间才能蒸发干净,而最后0.1秒内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00万颗百万吨级的氢弹爆炸。这就是说,我们是不是应该仔细地进行天文观测,力图在宇宙空间找到这种&微型黑洞&而加以利用呢?!
  霍金对大爆炸理论研究有很大贡献。他认为,宇宙起源于一个&奇点&,&奇点&处的爆炸产生了粒子和能量,粒子间的作用产生了星云,进而演化到我们今天的世界。今天的宇宙仍在膨胀着,将来的宇宙可能将继续膨胀下去,也可能在膨胀到极限时转而收缩至当初形成宇宙的那个&奇点&。看上去这好像很有趣,然而,这就是今天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水平。 由于霍金在天体物理学研究上取得的成绩,他获得1978年的爱因斯坦奖。1980年他又当上了三一学院卢卡斯讲座的教授。牛顿曾经是该讲座的教授。现在,霍金已快60岁了。尽管身体残疾,他仍经常旅行、演讲、着述。他的《时间简史》已发行几千万册,被译成40多种语种。由于霍金那富于传奇色彩的奋斗经历,他的《时间简史》还被搬上银幕。人们看到了黑洞和基本粒子的画面,听着霍金敲打计算机键盘和计算机合成后的声音,人们为现代物理和宇宙理论的深奥所震慑,为人类的智慧所感叹,并且更加佩服霍金在承受巨大的痛苦时仍在攀登科学高峰所表现出的伟大精神。
霍金的经典励志故事
  史蒂芬 霍金 (Stephen Hawking) 於日生於牛津,那一天刚好是伽利略逝世三百年。可能因为他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代,所以小时候对模型特别着迷。他十几岁时不但喜欢做模型飞机和轮船,还和学友制作了很多不同种类的战争游戏,反映出他研究和操控事物的渴望。这种渴望驱使他攻读博士学位,并在黑洞和宇宙论的研究上获得重大成就。
  霍金十三、四岁时已下定决心要从事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研究。十七岁那年,他考到了自然科学的奖学金,顺利入读牛津大学。学士毕业后他转到剑桥大学攻读博士,研究宇宙学。不久他发现自己患上了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卢伽雷病。由於医生对此病束手无策,起初他打算放弃从事研究的理想,但后来病情恶化的速度减慢了,他便重拾心情,排除万难,从挫折中站起来,勇敢地面对这次的不幸,继续醉心研究。
  七十年代,他和彭罗斯证明了着名的奇性定理,并在1988年共同获得沃尔夫物理奖。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不会随时间减少。1973年,他发现黑洞辐射的温度和其质量成反比,即黑洞会因为辐射而变小,但温度却会升高,最终会发生爆炸而消失。
  八十年代,他开始研究量子宇宙论。这时他的行动已经出现问题,后来由於得了肺炎而接受穿气管手术,使他从此再不能说话。现在他全身瘫痪,要靠电动轮椅代替双脚,不但说话和写字要靠电脑和语言合成器帮忙,连阅读也要别人替他把每页纸摊平在桌上,让他驱动着轮椅逐页去看。
  霍金一生贡献於理论物理学的研究,被誉为当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着作包括《时间简史》及《黑洞与婴儿宇宙以及相关文章》。虽然大家都觉得他非常不幸,但他在科学上的成就却是在他在病发后获得的。他凭着坚毅不屈的意志,战胜了疾病,创造了一个奇蹟,也证明了残疾并非成功的障碍。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科学研究的热诚,是值得年轻一代学习的。
01 霍金的励志故事
02 霍金的励志故事大全
03 霍金的经典励志故事莫扎特被誉为天才,他的哪些天赋令人难以企及?
請聯係他的作品或技巧以證明。
按投票排序
更新:认真答题
关于莫扎特的天才故事有很多,很多难辨真假,但毋庸置疑的一点是,莫扎特完全配得上Amadeus 这个名字,拉丁文原意为 上帝钟爱的人以下是克雷格·莱特在耶鲁教学所用教材中关于莫扎特是否是音乐天才的讨论。(看在俺纯手工搬运的情分下,各位先赞再看吧&.&)什么是天才?莫扎特是一个音乐天才吗?
”天才“的概念似乎包括了至少两类特殊的性质。有些人显然是有创造力的天才。他们有能力思考“盒子外部的”东西——形成智力的结构或艺术作品。他们如此有独创性,有说服力和想象力,为人类文明做出了一些杰出的贡献。因此诗人莎士比亚、画家米开朗琪罗和科学家牛顿显然可以算作此类天才,另一些人,可以被称为有认识力的天才。他们有能力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机敏处理或控制信息。这些人的大脑可以算大账,具有照相机般的记忆力,或者可以辨别绝对音高。不管哪种标准,莫扎特都是一位既有创造力又有认识力的天才。
尽管莫扎特可能不是音乐史上最早熟的少年作曲家——这个荣誉似乎还应该给舒伯特和门德尔松——当莫扎特到了22岁时,他以惊人的速度轻而易举地完成一部又一部作品。他小时候就可以辨认任何和弦中的音符,判断乐器音高的极微小变化,或者急切地挑出乐谱中的错音。他14岁时,在罗马的西斯廷小教堂听了一首经文歌的演唱后,就能凭记忆把它一个音一个音地默写出来。这首经文大约有两分钟长,并有好几个声部。我们第一次听到一段4或5秒的音乐时可以记住多少?显然莫扎特可以在他“内心听觉”中存储和处理大量的音乐。而且不光是音乐,其他声音也是一样!莫扎特是一个超级善于模仿的人。他几乎第一次听到后就能讲好几种外语。难怪伟大的德国诗人歌德()曾说莫扎特是“神的创造力在人间的化身”。
但是天才也有个性失调的时候——天才很少是“正常的”。莫扎特曾经手足无措坐立不安,他的嘴里经常冒出孩子式的笑话和双关语。直到十岁上下,他还害怕小号是音响,音不准的乐器也给他的耳朵带来肉体上的痛苦。莫扎特在维也纳的很多住所都是乱糟糟的,他经常在床上边吃饭变作曲。他从未进入过学校或者接受除音乐艺术以外的系统的教育。不过他的书信显示他是一位具有高度智慧的人,莫扎特自己的藏书很少,阅读也很少,他几乎只痴迷于音乐。当他被音乐所占有时,他就忘却了身边的一切烦扰。奇怪的是,从他创作的作品来看,他的音乐的内在世界是完全平衡的,有序的和完美的。所以,如果你相信这个世界有天才的话,那么莫扎特肯定算一位。
首先关于其音乐天赋逆天的两个重要表现
1、拥有绝对音高(absolute pitch, AP)导致其超强的音乐记忆能力。
2、不打草稿^.^也许在我们想象中,音乐家作曲应该是坐在钢琴前,一边试着弹出旋律,一边马上记在五线谱上,然后反复修改。但是,莫扎特会告诉你,你们这些凡人要出点成果太费劲了。莫扎特的技能就是,不打草稿,写出来即是成品。当莫扎特思路有点混乱的时候,会在对曲谱做简单罗列对位关系,而旋律部分则是一气呵成的。在莫扎特的手稿中,只在手稿的边缘部分会有一些数字或字母,而曲谱部分则清晰整洁。那些数字是他写音乐的时候玩的数字游戏,或者在推导基础数学公式。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莫扎特在作曲的时候非常天真烂漫的,也很符合莫扎特的性格。而在贝多芬的的手稿中则有很多刮擦,涂抹,不同颜色的线条做的标记,各种涂涂改改(请参照匿名用户的高票回答)。或许他们只是在创作的时候力图写出更完美的旋律吧。我们难免会感叹,贝多芬---这个当初被其父亲当作莫扎特二世来培养的音乐神童,在莫扎特面前终归也只是个凡人。当然这也可能只是工作的习惯不同而已,并不能说明两者音乐成就的高低。如果让莫扎特去反反复复修改一张乐谱,可能会越改越糟糕也说不定。莫扎特的作曲行云流水,浑然天成。正是有了这样的作曲能力,天妒英才的莫扎特才能在短短35年内写出41部交响曲,22部歌剧,42部协奏曲........-----------------更加认真答题分割线-----------------------------------------总的来说,莫扎特音乐的独特之处包括四个方面。以下根据本人看耶鲁大学公开课视频的笔记加以整理,版权属于克雷格奈特老爷子。
1、Infallible sense of balance and proportion(可靠的平衡感和匀称感?)
在古典主义时期,每一件事物(比如建筑,绘画)似乎都处于平衡状态,而不会像巴洛克那样有过多的装饰,他们都是都是完美平衡的。我们第一次感受到了这种平衡感,并大规模地出现在音乐中是在古典主义时期,而莫扎特即是此时期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以费加罗婚礼中著名的凯鲁比诺的咏叹调voi che sapete为例
《费加罗的婚礼》凯鲁比诺的咏叹调
你们可知道(弗莱妮1976年版)
/v_show/id_XNDQxNTkyMzUy.html
克雷格原话:everything in four plus four,and you can go right through that entire aria,and it's organized that way--balance,shaping,perfect proportion.
2、the capacity to make something very beautifulout of the simplest of materials(化腐朽为神奇)
在莫扎特的驾驭下,很多曲子看起来简单,实则蕴藏着无穷魅力,越是简单就越是惊艳。这可能就是大道至简?
以C大调第二十一号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为例。
卡拉扬弹奏并指挥莫扎特第二十一钢琴协奏曲 第二乐章行板1980
/v_show/id_XNDg5NTI4MDAw.html?from=y1.2-1-95.3.1-2.1-1-1-0
克雷格讲解:莫扎特将一个普通的大调三和弦做了小小的修改,加以一个音阶,然后嵌入一些半音音阶。变为 三和弦—上升—回落后经过一个半音阶的转折,经过一个七和弦(a seventh chord)回到开始的音型。在结束的时候加上一点颤音(throw a little trill at the end )。尽管这是非常简单素材,但是它非常美妙,非常婉转。 非专业出身,对前面这段不甚理解,求专业人士y详解。3、wild swings of mood with mozart(莫扎特式基调的猛烈转换?求专业解释)
莫扎特的很多作品中会出现极大的反差,很可能前面一小段还是狂风暴雨般的音乐场景,下一刻即变得非常宁静,安详。莫扎特在基调的大调和小调之间摇摆得非常迅速,在全音阶和半音阶之间的转换也一样快速,he likes to play off different dynamic levels,loud and soft.而这种反差恰恰就是就是戏剧的本质所在,反差和冲突。这也说明为何莫扎特的歌剧创作也是相当了得。
以以安魂曲中Confutatis为例
Mozart Requiem - 7-8 - Confutatis羞惭无地Lacrimosa痛哭之日
/v_show/id_XOTc5NzQ5MDA=.html
反差冲突表现:在16秒由雄壮激烈变成田园式的安详,在29秒由突变成开始时的意境。 完全不同的音乐意境在一首曲子中出现,出现非常强烈的反差,有时甚至非常突兀。
4、inexhaustible melodic supply,fecundity of imagination when it comes to melody(无穷无尽的旋律带来的无尽想象?)
这部分主要想表达的还是说,莫扎特的天才之处,其灵感无穷无尽,创作出的旋律可以一直延续下去,连绵不绝。给人带来极大的精神享受。
克雷格·奈特举的例子是一段教堂音乐C大调弥撒(the C minor mass),据说当年有莫扎特妻子康斯坦演唱,而且颇有水准。克雷格的总结:
听莫扎特的音乐会有种感觉,完美的曲式,完美的比例,变奏中,音符的数量恰到好处,不多不少(that is divinely shaped,divinely proportioned,in this variety,not one note too many,not one note too few)。
在当时,莫扎特被誉为“神童莫扎特”(the divine mozart),直至今日人们仍然认可这个称谓。
一个作曲家被贴上标签是很有意思的,我们不会称呼巴赫为神童,而称其为坚定的巴赫,勤劳的巴赫;形容贝多芬为the powerful composer,the striving composer.我能把巴赫和他的二十个孩子以某种方式联系起来,或者把贝多芬和混乱联系起来,你看贝多芬的总谱,潦草的记下来又快速地划去,他总是要试着不断地修改,划掉。有时候他的饭撒到了手稿上,还要清理掉。贝多芬整个生活都是乱糟糟的(it's just his whole life kind of chaotic there)而莫扎特则是清晰而整洁的。从手稿开始即是这样,非常有条理,就像我们所说的,他是音乐神童。他的音乐像是神送过来的。
通过艺术是可以看到奇迹。
当年我站在沙特尔大教堂的西段,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教堂后面仍然是阴冷的,但是所有这些美丽的蓝光,静静流过彩色的玻璃窗(老头经历)。在听音乐时这些场景经常出现,有时候是马勒,更多的时候是莫扎特,其曲子整体均衡协调(sense of balance and proportion)条理清晰透明(crystalline clarity that's operatin there)。有时候听莫扎特你也会觉得看到了地狱,就是当他开始转入小调的时候,所以它就是整个宇宙。
老头转述开普勒名言(没错,就是那个天文学家):
Man, the ape of his creator,has discovered the art of music,so that he might play the everlastingness of all created time, in some short part of an hour by means of an artistic concord of many voices and instuments.That he might to some extent taste the satisfaction of god,the work man through music.
这是 Beethoven 创作于 1815 年左右的 这是 Beethoven 创作于 1815 年左右的 Violin and Piano Sonata, Op.96 的手稿。这是 Puccini 的这是 Puccini 的 Le Villi 手稿。这是 Mozart 歌剧 这是 Mozart 歌剧 Le nozze di Figaro 第一幕中著名的咏叹调 “Non so più cosa son”
的手稿。图片摄于纽约 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
我们写平行五度,就被判错。莫扎特写平行五度,就被和声书称为“莫扎特平行五度”。
我初中临近毕业时在英语听力开头听到莫扎特的小步舞曲(前九号的),瞬间被击中。那个时候我尝试着写过一些旋律,为了标新立异故意打破和声规则(虽然我那个时候并不知道具体什么是和声规则),听到那个之后突然就怂了,乖乖回到正轨上来,以及觉得自己一辈子都写不出来这种简单合规不俗的东西…啊,以及后来知道了这是人家很小的时候写的,那时候我还在玩泥呢…
莫扎特作为天才广为人知,仅仅是因为他的天赋特别高。莫扎特父亲等人的宣传,没有夸张的成分,只是起到广而告之的作用。举个例子,1765年莫扎特9岁,当时伦敦皇家学会的科学家对他进行过调查:给莫扎特一首多声部的声乐作品,他可以马上弹出伴奏部分,同时能够指出演唱声乐部分的人的错误;虽然声音很稚嫩但是能够完美地演唱;给一个旋律他能够马上写出低音;给主题能写出赋格等等。调查报告的作者认为,只有当时最一流的音乐家才能做到这些。一个作曲家是否是天才,从他的作品是看不出的,因为作品又不会告诉你“我是天才写的"或者”这段音乐只有天才写得出来“。莫扎特的作品之所以广为流传,在音乐史上有很高的地位,是因为作品本身写得好,跟他是天才没有任何关系。任何说莫扎特音乐简单的,都是对音乐史极端无知的表现。
推荐看《莫扎特传》这部电影,你就明白了。
萨尔茨堡的神童——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Wolfgang Amadeus Mozart是其所处时代最伟大的音乐家。作为一名作曲家,他擅长创作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歌剧、交响曲、协奏曲、室内音乐、声乐、钢琴曲、合唱等等,可谓无所不能。他是欧洲最优秀的钢琴家、管风琴家和指挥家。如果他在小提琴上多下一点功夫,他也一定能成为最出色的小提琴演奏家。只要涉及到音乐,他没有一样不比别人强。他能在笔下写着一首乐曲的同时还在脑中构思另一首乐曲。他能创作出一部完整的弦乐四重奏,然后再完成总谱之前写出各个分部。他还能毫无差错的读出任何一篇摆在他面前的乐谱。而对于首次听到的长曲,他也能立刻把乐谱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记下来。莫扎特日出生,日去世,去世时差两个月36岁。然而,他短暂的一生给世界流下了辉煌的音乐遗产,这份遗产知道今天依旧象在18世纪晚期一样耀耀生辉。(作为音乐神童,莫扎特的潜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开发,他也为此付出了代价。“恰恰因为这位奇才在艺术方面的早熟,作为公允的观察者我必须得说,他在其他几乎所有方面都还是个孩子。他从未学会控制自己。对于家规、理财、节制以及如何在享乐方面做出明智的选择,他毫无感觉。他总是需要有人指点。”——弗里德里克·施希特格尔(Friedrich Schlichtegroll,1793,莫扎特第一位传记作者)“这个人,作为艺术家如此出类拔萃,可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就不那么出类拔萃了。”——弗朗兹·涅梅切克(Franz Niemetschek,1798,另一个传记)对于莫扎特非凡的一生,这些评论家并没有发出寻常的哀叹,他们和很多人一样,知道这位音乐家最大的敌人就是他自己。)莫扎特堪称最不同凡响的音乐家,这在当时并无争议。3岁的时候,他开始一个音一个音地在钢琴上弹奏出曲调。他的耳朵非常脆所,听到稍大一些的声音就会感觉不适,而且听音极准。四岁的时候,他就能告诉演奏小提琴的长辈们,他们的小提琴跑调了1/4音。还是这个年龄,他差不多半小时之内就能学会一首乐曲。5岁的时候,他的键盘月已经弹的很好了。6岁的时候,莫扎特开始作曲。父亲利奥波德带着他和他的姐姐玛利亚·安娜(那奈尔)踏上了巡演之路。那奈尔比沃尔夫冈大5岁,虽然比不过弟弟,但也算得上神童了。利奥波德是位优秀的音乐家、小提琴家、萨尔茨堡亲王兼大主教符乐长,他还写过一片小提琴演奏方面的著名论文。(老莫扎特的医生并不是很成功,因此他决定看到儿子凭借天才获得所能得到的最好职位,借此也为莫扎特家带来财富。利奥波德希望老有所靠,他后来不断提醒儿子他的这一目标。)因此从6岁开始,小沃尔夫冈就走上了音乐训练之路。他被带到欧洲各个宫廷、博学的音乐学院以及公众面前进行演奏。成年后,他做了更多的音乐会巡演。在他一生的36年里,他有14年的时间离家在外。从某种角度讲,这些年的光阴并非虚度。莫扎特接触到当时每一位重要的音乐家,聆听了各式各样的音乐,他那神奇的大脑把这些音乐全部吸收并保存了下来。而作为一个孩子,莫扎特的精湛技巧使欧洲人尤其感到惊讶。他的名字不断出现在各种报纸上。音乐界和科学界的一些人士还写了大量学术文章来讨论这位神童。当不满7岁的莫扎特在巴黎演出时,弗里德里克·梅尔吉奥尔·冯·格里姆男爵(Friedrich Melchior von Grimm)在《文学通信》上写文章说,他几乎要发狂了。莫扎特完成了父亲为他设计的一些技巧性表演,比如蒙着布在键盘乐器上弹奏(这并不是很难的事,但还是会令普通人惊讶)、当场识谱、即兴演奏、为首次听到的旋律配置和声、展示准确的听音本领。格里姆写到,“如果我继续经常听他的音乐,难保这个孩子不会使我头脑发热。他使我认识到,看到神童时,保持头脑正常是很困难的。圣·保罗得到奇异的神示后竟慌乱得不知所措,对此我不再感到奇怪了。”整个欧洲都回响着对这位神童的赞誉之声。(这样一个天才,本应轻而易举获得赚钱的职位,但莫扎特的求职却从未顺遂过。尽管他一生都在寻找,希望能在宫廷中得到一份工作,赚取丰厚且有保障的薪水。成年后的莫扎特性格十分复杂,并且树敌的本领也是空前的。他处事不够老练,容易冲动。谈到其他音乐家时,他总是口无遮拦(他极少能说一句好话)。他恃才傲物,目空一切,在音乐界没有几个真正的朋友。他以性格轻浮、做事情绪化、为人固执而出名。今天我们回顾这一切时往往会产生理解和同情。他是莫扎特,他比同时代的任何音乐家都要高明;他丝毫不差地指出了周围人的平庸(包括一些大人物,他尊敬的只有海顿);而且他在音乐方面的判断从无差错。但这些长处并不能使他活得轻松一些。另外,莫扎特的外表并不英俊。他个子很矮,脸色发黄,由于得过天花而落下了麻子;由于身体单薄,他的头看上去很大;他是一个近视眼,蓝色的眼睛向外突出;他的头发很浓密,还长了一个大鼻子和一双大手。(多数伟大的钢琴家都长着一双大手,手掌宽阔,拇指和食指间的距离很长。人们的浪漫概念是钢琴家大多有一双修长、纤细而美丽的手,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是这样。))(利奥波德和沃尔夫冈,父亲和儿子,在很多年里互相折磨,彼此爱恨交织。)(沃尔夫冈的信读起来令人惊讶而着迷。这些信的写作方式十分活泼,信中反映了音乐家的生活和思想状况,也反映出他的冰雪聪明、复杂心理和敏锐的观察力。有些信充满了神经质和虚张声势,而最后那些为借钱而写的信则读起来令人伤感。莫扎特极其聪慧,他早年的信中流露出孩子的天真与柔情:“吻一亿遍妈妈的手。”他写给姐姐的心则热情奔放,精神焕发:“如果你看到冯·希登霍芬(Von Schiedenhofen)先生(莫扎特的一位朋友),你告诉他我一直在唱‘Tralaliera,Tralaliera’,还有,我现在不需要往汤里加糖了,也不再萨尔茨堡了。”莫扎特写这封信时14岁,对巡回演出已经很有经验。由于旅行从未停止过,他写给萨尔茨堡的信寄自各个地方:维也纳、慕尼黑、科布伦茨、法兰克福、布鲁塞尔、巴黎、伦敦、里昂、米兰、伯伦亚、那不勒斯、威尼斯、因斯布鲁克、曼海姆。他不停地创作音乐、聆听音乐。与各处的音乐家们切磋技艺。还在13岁时,莫扎特在音乐创作上就已经成熟了,哪是他就已是一名不折不扣的职业音乐家了,着从他对在曼图亚举行的一场演出的分析就可以看出来:“第一女歌手唱的好,但声音太小;当她只是唱而没有动作时,你会觉得她根本没有唱。因为她张不开嘴,只会小声哼哼……第二女歌手看上去像个投弹兵,嗓音也很有力量,而且我得说,唱得不坏……第一男歌手唱得很美,虽然他的嗓音不是很好。”他从伯伦亚给家里寄去一封信,在信中,他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写出了女高音卢克蕾齐亚·阿古雅丽延长的华彩乐段。(他说,阿古雅丽以全嗓唱到了高音C上的C。))莫扎特1779返回萨尔茨堡。在那做了一名不承担什么责任的宫廷管风琴师。在乐队中,他总是闷闷不乐,而且说话刻薄,不肯屈就别人。这种思维方式让他无法获得大主教的喜爱。虽然感到无聊和沮丧,莫扎特的音乐作品还是一部接一部地诞生了。这一时期的作品已经成熟,是莫扎特最早的杰作。这些乐曲十分流畅,并且在结构上独具匠心,不足之处是缺乏震撼人心的效果。他当时创作的著名乐曲有《加冕》弥撒曲和其他一些精美的教堂音乐、可爱的《降E大调双钢琴协奏曲》、《降E大调钢琴协奏曲》(K.271)、以及《小提琴和中提琴交响协奏曲》。莫扎特一跃成为伟大的音乐家。他甚至接到大歌剧《伊朵梅纽斯》的创作委托。这部歌剧,于1781年在慕尼黑首演,遵循着格鲁克和梅塔斯塔西奥的路子,大部分地方显得僵硬而拘泥。不过剧中也有一些精彩之处,包括一组声乐四重唱,其深度和想象力可与他以往的任何作品相媲美。《伊朵梅纽斯》从来不是莫扎特最受欢迎的歌剧之一。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这部歌剧并未列在节目单上。而近些年,许多歌剧院又把它重新拾了起来。(在创作《伊朵梅纽斯》同一年,莫扎特与大主教的关系破裂了。大主教的迷住卡尔·阿克(Karl Arco)伯爵在莫扎特身后的一脚加速了他的离去。在一个距离上安全的地方,莫扎特喘着气表示要报复:“我一定会写信向他保证,我会朝他的屁股踢上一脚,再朝他的脸打几拳。让他放心地等着吧。我受了侮辱一定会报复的。”当然,他没有写这样的信。可怜的莫扎特天生不是当英雄的料子。)(被解雇的莫扎特在维也纳定居下来,他囊中空空(并请求父亲不要再写以往那一类信使他徒增烦恼)。韦伯一家也在维也纳,莫扎特于是和他们搬到了一起。日,莫扎特给父亲写了一封长信。在讲了一通男大当婚的道理后,他告诉父亲自己在谈恋爱。“那么现在,谁是我恋爱的对象呢?肯定不是韦伯家的人吗?不,是韦伯家的人。但不是约瑟芬,不是苏菲,二是康斯坦斯,中间的那个……她长得不难看。但绝对称不上美人。她的全部美丽来自于一双小而黑的眼睛和迷人的身材。她并不十分聪明,但又足够的尝试可以履行妻子和母亲的职责……”利奥波德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他当时一定勃然大怒并充满挫折感。他的儿子要迎娶的是一位家世不清不白且身无分文的女孩子。他们在1782年8月结婚了。事实证明,康斯坦斯性格轻浮,不善持家,丝毫帮不上莫扎特的忙。但莫扎特依然爱他,他们的婚姻生活似乎也很愉快。不过,利奥波德很不愉快。1781年后,莫扎特与父亲的关系冷淡了许多。)(去了解作曲家的天才,肯定要去了解他的生活。还好莫扎特活得短,若是问李斯特或者贝多芬,一定概括不完了。终于,莫扎特快完了。)有一段时间,生活看上去颇有些希望。莫扎特收了几个学生,还获得了一些乐曲创作的委托。他的歌剧《后宫诱逃》1782年在国家剧院上演后获得了无可置疑的成功。接着,他的杰作一部接一部问世,涉及各种音乐体裁。1786年,莫扎特遇到了皇家剧院歌词作者洛伦佐·达·风·蓬特(Lorenzo da Ponte),三部伟大的歌剧由此诞生。它们是《费加罗的婚姻》(1786)、《唐璜》(1787)、《女人心》(1790)。前两部格局旋即在布拉格获得了成功,莫扎特因为受到观众空前的欢迎。他为此多么兴奋啊!日,他被指定为约瑟夫二世的室内乐作曲家,薪水是800荷兰盾(格鲁克的薪水是2000荷兰盾)。(800荷兰盾,相当于现在人民币14万。作为成功的歌剧作曲家和广受赞誉的钢琴演奏家,他本该十分富有。我们都知道他挣过很多钱,但又没人了解他到底挣了多少,可能他自己也不知道。如果他真挣了很多钱,这也钱也被他和康斯坦斯挥霍掉了。)他不停的搬家,9年的实践搬了11次家。他还参加了共济会。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莫扎特入不敷出,他开始不断向他的朋友兼共济会伙伴,附上迈克尔·普什伯格(Michael Puchberg)借债。普什伯格一般都会借钱给他,尽管他知道肯定是有借无还。(后来,莫扎特借钱的要求变得几乎歇斯底里。)在去世前的最后一年,莫扎特创作了《魔笛》。这部歌剧初演于日,受到了观众极大的欢迎。可以预见,《魔笛》会为他带来一些钱的,但过度劳累和肾病终于导致了莫扎特的早亡。他的葬礼再草率不过,而且他并没有被埋在传说中的贫民墓中,二是埋在了圣·马克思目的一座没有标识的公墓中。今天,没有人知道莫扎特的尸骨到底埋在了哪里。(吐个槽,微软win8.1输入法对弹琴的人来说经常跟不上手速。)欣赏莫扎特的音乐是件既容易又艰难的事情。容易,是因为它的音乐优雅,有着绵绵不绝的旋律和清晰完美的结构;艰难,是因为他的音乐深刻而微妙。如果说,一个6岁开始作曲,仅活了36岁的作曲家起步晚,这是很令人奇怪的,但事实就是这样。莫扎特的早期作品虽然典雅,但缺乏个性、集中性和丰富性,这些特点在1781年以后的作品中都有所体现。狂飙运动中写就的《g小调交响曲》(K.183),以及A大调(K.201)和C大调(K.338)交响曲则是例外。(莫扎特作品后面的K至路德维哥·客舍耳[Ludwig Kochel],他在1862年对莫扎特的乐曲做了完整的编序)1781年是莫扎特创作成熟期开始的标志,事实上,在此之后的每一步作品都堪称杰作。在维也纳,莫扎特自食其力。这样一来,心里的大石头仿佛被搬走了。他开始写更具深度,更显才华和力量的作品。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欣赏莫扎特的音乐。有些人觉得他的音乐过于浮华和复杂,很难听懂。甚至连一些职业音乐家,如著名小提琴家兼作曲家卡尔·狄忒斯·冯·迪特斯多夫()都感到了忧虑。他的习惯性思维受到了动摇,甚至冲击,由此他写到:“我从未遇到哪位作曲家有着如此丰富的乐思。我几乎希望他不要过多地运用,他让听众喘不过气来。一段美妙的音乐出现了,听众还没来得及抓住,另一端更迷人的又把第一段驱散了,整只乐曲从头到尾都是这样。最后,这些美妙的旋律一个也没能被人们记住。”(我们身处21世纪,有条件听录音、音乐会,所以容易忘记在18世纪80年代,即使一位职业音乐家也无法保证乐曲的第一次演奏是否也就是最后一次。那时并没有很多的音乐会。一听到新作品,人们不得不把他立即记住。因为新作品可能都不会付诸印刷。到了贝多芬和浪漫主义音乐时代,音乐家才能合理的确信他的主要作品都会得以出版。)迪特斯多夫并非唯一感到迷惑的人,还有人认为莫扎特的音乐“加了太多的香料”,“太不协调”。他的歌剧音乐也过于丰富了。就像约瑟夫二十所说:“对我们的耳朵来说过于美妙了,音符更是太多了,我亲爱的莫扎特。”莫扎特的音乐创作受到了父亲和约翰·朔贝特、C.P.E Bach以及J.C.巴赫的影响。在那些年里,年轻的莫扎特创作出了大量华丽风格的音乐。这种音乐的特点是优雅,轮廓清晰,注重旋律,但没有特别的震撼力。第一位对莫扎特真正有所启发的作曲家是海顿。莫扎特非常仔细地研究了海顿的弦乐四重奏Op.33。他于1782年到1785年创作的六首著名的四重奏就是以海顿的六首乐曲为范例的。莫扎特充满感激地把自己的六首作品献给了他的前辈大师。“我从海顿哪里学会了如何创作四重奏。”莫扎特说。当海顿在莫扎特的维也纳家中听到这些乐曲时,他做出了完全无私的回应。“在上帝面前,并作为一个诚实的人,”他高兴地对利奥波德·莫扎特说,“我告诉你,你的儿子使我知道的最伟大的作曲家,而且名副其实。”对莫扎特产生影响的还有J.S.巴赫和亨德尔,特别是前者。在接触了巴赫的作品后,莫扎特的音乐中出现了复调。莫扎特的复调不同于巴赫的复调,但他受到巴赫的启发而引入了各种对位法,并且运用熟练,充满自信。交响曲《朱庇特》的终乐章是全曲的高潮。在这里,对比性的主题被排列起来,约束得当,然后按照最终的涉及一气呵成,成为最具荣耀和激动人心的乐章。莫扎特也收到了亨德尔的很大影响,他为亨德尔的《弥赛亚》配置了18世纪晚期风格的管弦乐配器。作为一首独特的乐曲,这首管弦乐《弥赛亚》现在还偶尔上演。莫扎特以上都对歌剧很感兴趣,他和歌剧之间的故事能写上一本书。13岁时,他开始创作歌剧。第一部作品是《装痴作傻》。从那以后,他的歌剧便源源不断地问世。《巴斯蒂安和巴斯蒂安那》、《米特里达特》,接下来他又写了六七部,直到1781年创作出《伊朵梅纽斯》。莫扎特这一时期的大多数作品没能排上现代的歌剧节目单,只是偶有演出。但大型歌剧《伊朵梅纽斯》是个荔湾。目前在世界各大剧院的节目单上,莫扎特的歌剧作品有,《后宫诱逃》(1782)、《费加罗的婚姻》(1786)、《唐璜》(1787)、《女人心》(1790)和《魔笛》(1791)。这些作品都是喜剧,包括《唐璜》(顺带说说,贝多芬还挺假正经的,他说莫扎特的唐璜很不道德)。莫扎特认识到了音乐的至高无上。当然莫扎特的天才之光绝不仅仅闪现在歌剧中,而是闪现在任何一种体裁的音乐中。经过莫扎特的发展,钢琴协奏曲成为一种雄浑的具有交响性质的音乐体裁。在降E大调K.271之后,他的协奏曲无一不具备丰富的表现力、优雅的曲调和精湛的技巧。有些乐曲是鲜明而愉快的,如降B大调K.595或A大调K.488,虽然后者包含一个哀婉的慢乐章;有些乐曲是暗淡而浪漫的,如d小调;有些则是古典而高贵的,如c小调。莫扎特成熟期的作品罗列出来像个光荣榜:《单簧管五重奏》、《降E大调嬉游曲》、未完成的《c小调弥撒曲》和未完成的《安魂曲》、两首钢琴四重奏,最后十首弦乐四重奏、五首伟大的弦乐五重奏、小夜曲、最后六首交响曲、《单簧管协奏曲》、《c小调柔板与赋格》。这些作品构成了一个音乐整体,其体裁、表达方式、技巧和品味全都达到了前无古人的高度。(莫扎特不断提到“品味”。他用很难听的词汇称呼钢琴家克莱门蒂·木齐奥——“假行家”,因为克莱门蒂凭借他的双三度,不同的八度和精湛演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莫扎特不喜欢他的另一个原因,或许是他意识到克莱门蒂的演奏水平和他一般无二,甚至可能比他还高超。)莫扎特提倡音乐的均衡(proportion),着并不意味着他缺乏独创性和受到教条的约束。作为一名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作曲家,莫扎特像威尔第和李斯特一样注重作品的表达效果。他以钢琴协奏曲作为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而且有些作品就是为演奏而写的,目的是引起公众和竞争者的注意。在谈到他的《降B大调协奏曲》K.450和D大调K.451时,莫扎特说,这两部作品“就是为了让演奏者出汗”。同样,作为歌剧作曲家,他会毫不犹豫地根据特定的嗓音创作咏叹调,或者对乐曲做必要的简化以适应某位歌手(就像在《伊朵梅纽斯》中为安东·拉夫所做的事情一样)。但是,莫扎特音乐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均衡和适度(rightness)——品味,if you like this word。他把永不枯竭的旋律与极其大胆的和声结合在一起。一种全面发展的和声感,一种转调的能力,正式大作曲家确凿无疑的标记。(18世纪的音乐缺少丰富的和声,那时的和声总是一种主-属式和声。)巴赫具有和声的想象力,莫扎特也是一样。他的音乐不肯循规蹈矩,往往出人意料,以致今天听来依旧清新迷人。在《降E大调小提琴奏鸣曲》k481中,仅第一乐章就用到了降A大调、f小调,降D大调、升c小调、A大调和升g小调。莫扎特后期的一些钢琴曲,如《b小调柔板》,已经具有和声的织体,且出现在肖邦之前。其作品的调性结构也往往富于变化。莫扎特生前一共出版了144首作品,数量相对不多。他去世时流下了大量的手稿。他的遗孀在她生前没给过他什么帮助,却在转瞬之间成为一名出色的商人。她以昂贵的价格出售搬迁,却牢牢握住手稿绝不撒手。《魔笛》的巨大成功掀起了音乐家身后的莫扎特热。他的音乐获得了多场演出。(不过有些演出他未必会喜欢,1801年《魔笛》以《爱西斯神之谜》的剧名演出。台词变了,和声也变了,改编者用其他歌剧中的音乐甚至海顿交响曲中的用到了这里。然而在那个年代,这种事情司空见惯。忠实于印刷版总谱的观念是到了20世纪才建立起来的。19世纪里,莫扎特在很多时候被误解了,拾起音乐具有生命力的人性和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未被注意到。)现今音色极佳的演出用大钢琴,有着深沉低音部和无尽的表现力,却无法演绎出莫扎特钢琴曲所要表达的思想,因为他的钢琴曲是专为力度适中的轻型瓦尔特(Walther)钢琴创作的。莫扎特的自我否定在许多信中讲得很清楚,这正是他的演奏风格。特别谈到有时会随意地改变音符。而现在,有多少“莫扎特专家”在演奏其键盘乐作品时会随意改变音符呢?有这样的人吗?一个也想不起来。莫扎特的另一特点是即兴创作。其协奏曲的钢琴部分有时仅有骨架,要靠他在台上演奏时进行填充和丰富。《加冕》协奏曲中的慢乐章就是一个典型。这首乐曲以速记的方式写成,高音部和低音部中只有单个的音符。莫扎特会在演奏时填入和声并润色旋律。像今天所有演奏家一样,莫扎特经常即兴创作结尾部分,并且喜欢随弹随改。如果把印刷出来的音符当作莫扎特音乐的最终版本,那就错了。通常,印刷版乐谱仅仅是个开始而已。(20世纪末我们研究证明了一件事)我们前辈阐释音乐的自由度比20世纪多数音乐家准备承认的要大得多。无论如何,莫扎特的音乐在今天得以复兴再现,而且大大摆脱了前任对其在美学上的错误认识。这位来自于萨尔兹堡的小个子是个奇才。他的音乐,比起巴赫来更富于变化,比起贝多芬,则又多了几分高贵。迄今为止,他可以被视为我们所知道的世界上最完美、最训练有素,最具天赋的音乐家。(本只想写一点的,不小心打了很多。。去自习了。。)
哦 翻开复调书,你会发现那些很多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例子都是由mozart的完成的。。。。
ZT:莫扎特的音乐,站在同行的角度,当然可以从技术上进行很深入的分析。他的素材和技术方面在当时是很超前的,例如对不协和的利用等。另外,像“魔笛”,混合了当时有关人声的几乎所有可能,在里面,有最简单的民歌、有清唱剧、有弥撒、有艺术歌曲、有意大利歌剧等因素,但最绝妙的是,“魔笛”是统一和谐的,夜后的花腔与捕鸟人的民歌以及祭司的宗教性咏唱等,如同各器官之于人体,是一个和谐的整体,这一点,绝对是空前绝后的。
其实,艺术高度往往和素材或技术无关,是否能把各种因素结合成一个生命的整体,才是艺术的关键。例如王维可以用最简单的词语、最短的形式,五言四句二十个字,写出最好的作品,这才是艺术。站在纯艺术的角度,李白和杜甫的艺术素养在某种程度上是比不上王维的。
王维、莫扎特,两个分别出自东西方的、世界历史上最大的天才,其中王维所涉及的领域更广,他是中国最好的音乐家、画家、诗人,当然也是最值得消费的男人之一。
莫扎特没什么“令人难以企及”的天赋,都是有天赋的音乐家可以达到的程度。在其他领域,也不要轻信任何人有“令人难以企及的天赋”,都是神话罢了。补充,有同学晒出了莫扎特和贝多芬等人的手稿,极具误导性。莫扎特作品的难度和贝多芬的不可同日而语。一个学生很整洁的解出二元一次方程,就能因此认为比解微分方程时草稿很乱的学生有更高的数学天赋吗?
就像是上帝在他的脑海里已经写好,而莫扎特要做的只是把它写下来
如果说莫扎特是神的创造力在人间的化身,贝多芬则是人向神证明自己的创造力,虽然贝也是受神创造力的启发开始的
这是唯一一个让我觉得他的音乐快乐得没心没肺的人。
莫扎特的曲子都有一种“莫扎特风格”,你一听就是他写的,能形成这种风格化效果的作曲家不多。其他的比如肖邦等人也有自己的风格。莫扎特伟大的作品都是以这种固定的风格写成的,因此不会被轻易模仿,就算被模仿,也不会被超越。他又在自己的这种范式下达到了相当高的高度,因此被誉为天才。但是我不同意把莫扎特直接当做是有某种难以企及的天赋的人(但莫扎特的确是“天才”级别的作曲家),因为对一个作曲家,我们只能根据作品判断,那些故事什么的,一般来讲会有夸大的成分的。从作品上讲,莫扎特的曲子一般风格化很强,比较简约均衡,但是从音乐成就上讲,莫扎特不如贝多芬,然而对于“天才”的传说和评价,莫扎特是超过贝多芬的。由此可见,那些故事不一定靠谱,因为故事是刻意夸大的,而我们想要理性的认识天才,就得建立在对作品的解读之上~综上,我觉得莫扎特是天才,但具体有哪些天赋,高到什么地步,已经随着他的逝去难以真实还原了~
其实排第一的答案说到了他两个特点,超强的音乐记忆力和一气呵成的手稿,这两点就很少人能与之相比。贝多芬就喜欢追求完美不断涂改,而莫扎特的手稿是可以直接拿出来的那种,非常工整和漂亮。另外,他的即兴演奏也非常棒,乐谱好像是存在脑子里,他只需要把它们读出来一样。对于他的定位一直就是 奇才 和 神童,6岁作曲,16岁被任命为宫廷乐师,19岁时可以在很短的几个月内创作出5首小提琴协奏曲。而且在那个被称为 协奏曲 的时代,他的华彩段非常得棒。他只活了35岁,却有600多部作品~(非专业人士,之前选修过关于交响乐的课,期末的研究报告就是针对莫扎特及他的作品,随便说两句,有错或不好的,请见谅)ps有部电影叫 莫扎特传 至少大部分内容属实,个人觉得值得一看~
智力是综合因素。莫扎特绝对是人类史是的一位天才,但是他也绝不是完全依靠天赋。他对音乐的痴迷与投入无异于一种勤奋。
我推荐题主看一下《莫扎特传》 ,有点长 要看很久。
听音乐之前停止用语言思考,甚至停止思考-----不过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忘记一切
针对排名第二的答案的评论做出的解释。主要不是回答题目的。莫扎特首先是个音乐家,我想题主问的天赋也一定是音乐天赋。我有异议原因是答主没在正式答案内容范围内写清楚,比较的是乐谱整洁能力或者说是一气呵成的能力,而非狭义上的音乐天赋。乐谱终究是要演奏的,就乐谱自身整洁而言没有多大价值。正是因为多数人看不懂乐谱所以整洁就觉得非常天才,我要是自己作曲然后不管什么水平乐谱也不改,我岂不是也很有天赋?难道我就是天才了?题主问的是莫扎特被称为天才的天赋,乐谱整洁完全不能说明莫扎特的天才 。个人认为乐谱整洁能力对于音乐家来说是很小的天赋。莫扎特真正的天赋在于它音乐的神性,挥手即来的悦耳和纯粹。排名第一的答案基本说的很全面,比较靠谱 。别被乐谱整洁误导…反对的一大原因是我自己更喜欢贝多芬,没有讨论普切尼也是因为对歌剧不是很感冒。其实普切尼在其领域地位也是神级,天赋比较拿乐谱出来说事就是很肤浅 。
上面的回答都非常精彩,学到了很多。我本人对音乐近乎一无所知,我只想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我女朋友曾经和我说起她的表妹,山里的小女孩,自闭症,只有在放音乐的时候才会奇妙地舞动双手。人长得和明星一样漂亮。无数人为她和她的未来感慨。她的父母没钱,将来可能只能让她早早嫁给一个不嫌弃她的村汉。她会不会和莫扎特一样是天才?没人知道。但我相信,运气,一定是天才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莫扎特的爸妈,及其他们为莫扎特带来的一切,绝对是莫扎特天才的一部分。也是很多人一辈子也永远得不到的“天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莫扎特魔笛的故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