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开头是last night 鼓点节奏很重 女生唱的、中间部分好像是make all right、

求一首中文歌 歌词高潮部分有两句的结尾分别是honey和baby 不是重复这两个英文 音色有点娃娃音的女生唱的 鼓点很重 可以加分别跟我说外文歌 不知道的就别回答 骂你好受啊
求一首中文歌 歌词高潮部分有两句的结尾分别是honey和baby 不是重复这两个英文 音色有点娃娃音的女生唱的 鼓点很重 可以加分别跟我说外文歌 不知道的就别回答 骂你好受啊 20
不区分大小写匿名
ghjjjjjjjjjjjjjj
你找到了吗?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音乐领域专家如何评价Taylor Swift的新专辑《1989》?
从已释出的《Shake It Off》、《Out of the Woods》、《Welcome To New York》三首单曲可以感受到明显的流行风格,她以后的方向是否会完全脱离乡村路线?
按投票排序
每一个农村出身的人,想必都曾或多或少有过,无可救药的对城市生活的迷恋。那么,Taylor Swift在“Welcome to New York”这首描述城市灯火的歌中所透露出的一丝丝咄咄逼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可以谅解的事了。我们必须往前看。现在的 Taylor 已经不是 2008 年的她了——那个悲伤就逆流吉他,或是穿着乐队制服、戴副黑镜框、被班上其他女生欺负的书呆子了。甚至连 2012 年的她都不是——那个小心翼翼地在 Country-Pop 和 Dubstep 间走钢丝的她。都已经不是了。现在 Taylor 终于可以毫不掩饰地一脑袋扎进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 80 年代 Pop 里了。如果说“Red”是她和 Pop 签订的双边合作协议,那“1989”简直就是一篇完整的婚姻誓词。但是必须承认的是:她从 2005 年保持至今的那种,仿佛已经充满气的气球一样的少女的敏感,仍然可喜地被留存在“1989”中。在专辑出来之前,一直隐约地害怕专辑会 Pop 成一堆“22”的复制品——害怕会像它一样折中主义而显得平庸,不过“1989”的效果是出人意料的。“Out of the Woods”和“Style”都在闪闪发亮的 synths 和拥有巨大“场”感的 bass 中迸发出前所未有的能量,听感仿佛是开足马力在深夜中穿行,与此同时,它们也为“1989”贡献了最富自信的旋律。尤其是“Style”,它的编曲相比之下要更为精巧,配合也许是 Taylor 最为 sharp 的songwriting,轻易成为迄今为止 Taylor 最为成熟的歌曲。但是 Taylor 的声音却并没有相匹配地变得更加成熟。“Out of the Woods”则有着难以匹敌的推进感,与歌名相同的 hook 不停重复,这些都是以往的 Taylor 少见的手法。拥有与此类似手法的 “The Edge of Glory”似乎技高一筹。此外,在“This Love”和“I Know Places”中,你还是能找到那出似曾相识的心碎苦情戏码,有所变化的则是很难再找到像女生日记一样的“All Too Well“或者”Enchanted“的“写实感”。再或是一如既往自嘲的“Blank Space”,更或是本是为了反击 Katy Perry 结果听起来反倒像 Katy Perry 上身的“Bad Blood”(如果 Taylor 的声音能有 Katy 一半有力就好了),这些都是在“1989”当中令人感到兴奋的元素。更不用提专辑开篇曲“Welcome to New York”了,“Everybody here wanted something more”一句则是与 Country 说再见的勇敢宣言。编曲上,更是精简到了只有 clap、bass、synth的地步。让 Taylor 本来略显孱弱的声音在这首歌中显得笃定坚实。从这些曲目来讲,Taylor 与之前的自己最突出的变化,是变得更加简洁有力了。当然,“1989”当中还有一些听起来更实验的部分。“Wildest Dreams”像是上班路上意外捡到的一张 Lana Del Rey 的曲谱,不过它副歌中犹如高潮一般而令人心碎的喘息仿佛能让 Taylor 的一抹红唇浮现于眼前。为专辑结尾的“Clean”则更加跳脱众曲——那股诚意简直都能随着旋律从耳机中倾泻而出。Rain came pouring down when I was drowningThat's when I could finally breatheAnd that morning, gone was any trace of you, I think I am finally clean“Clean”中的这段歌词是整张专辑的亮点。当然“1989”也有令人感到失望的部分:“All You Had to Do Was Stay”感觉是“Red”的弃曲;“How You Get the Girl”不管从哪方面都是比较外行的作品。总结下来的话,能够感到 Taylor Swift 在重鼓点的使用上越加频繁,企图以此来塑造与以往不同的力量感。但是说到重鼓点,我更怀念的是“We Are Never Ever Getting Back Together”中 drum 那简直达到生命大和谐的效果——首先 Taylor 牛逼地创造当年 hook 的最长记录(8个词),其次在 hook 中每一下鼓点都起到了断句的作用“ We (dong!) are never ever (dong!) ever (dong!) getting back together (dong!)”,每一次击鼓都是 hook 推进的台阶,直到最后一次击鼓与 together 相逢的一瞬间,那感觉简直比听 Busta rapping 更爽!在“1989”中,我就再没见到如此绝妙的 drum 了。最后要说说首单“Shake It Off”。这首初听让我想起了 Alphabeat 的“Fascination”。Upbeat 伴随 clap、反拍节奏、萨克斯,在bridge部分一惊一乍的“ooH!”和“waH!”(……),这些元素塑造出来的80年代感是最符合专辑封面那种宝丽来褪色泛黄感的。这首歌的 catchy 毋庸置疑。值得关注的一点在于,Taylor 在这里大谈特谈的“I don't give a shit”、“老娘就是老娘”观点,是不是一颗 Gay Icon 新星诞生的前奏……
题主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专辑还没发行,歌没出全。如今出全了,我想问上面说霉霉变了的各位,她真的变了么?我反正是觉得她没变,觉得她一直都是霉霉,即使出村了变流行了,她歌里最重要的东西——她的歌词和她那种对情感情绪强烈的表达,没变。这两点让她的歌给人种很personal、intimate的感觉,让听者觉得离作者很近。你会觉得她的歌虽然说的是她的故事,但好像也是在讲你的故事,尤其对年轻女生来说。歌词上来讲,这张专,即使她转流行了,她的歌词一样赞。即使是旋律节奏很high的歌,像style,也是 “you got that James Dean day dream look on you eye and I got that red lip, classic you got that long hair, slicked back, white t-shirt and I got that good girl faith and a tight little skirt",怎么说呢,就听了很让人有画面感,又很窝心~而绝不是那种整曲都“oh baby we can dance all night, we'll be young forever”之类毫无意义的歌词。比如Blank Space,“Cause I love the players and you love the game”,歌词俏皮贱萌到不行。比如 Out of the woods ,bridge那里几句话就讲了个故事,说这首是复读机的,seriouly?这首歌绝对不是没有意义的复读。比如Wildest Dreams,“Say you'll remember me standing in a nice dress staring at the sunset Babe. Red lips and rosy cheeks say you'll see me again even if it's just in your wildest dreams”。简简单单两句话,画面感却爆棚,我感觉我都能想出MV啥样。比如New Romantics,听到high时我简直想把“Heartbreak is the national anthem, we sing it proudly”纹身上。情绪的强烈表达更是没变。比如,Style 这首歌,用霉霉自己的话来讲就是“你生命中总会有那么个男生,你虽然可能最终不会跟他在一起,但总有那么个时刻你觉得你们是如此的搭调,你觉得他会冲进你的婚礼现场把你抢走”(大意),我觉得这首歌对这个情绪的表达实在是太精准了,我每每听这首都有种我是偶像剧女主角的短暂幻想(男生可能觉得这种幻想很可笑,不过我敢说几乎每个女生都有过这种时候)。比如 Bad Blood,国外歌迷的评价是“听完后想冲到大街上踢爆垃圾桶”,不管这歌是写谁的吧,反正以后我只要愤怒了这首歌绝对是我首选,然后边听边捏泡泡!比如 Blank Space,我甚至可以看到霉霉深夜两点拿着小破笔边写边冷笑,然后想你们不是黑老娘么,这回不用你们了,老娘自己写歌黑自己!也正是因为这两点,她之前才能收获那么多粉丝;而这两点并没因为她出村了就消失,所以即使她转型了,粉丝依然不减(专辑发售第一天美国本土销量60万+,对这个数字没有概念的请去查今年其他歌手专辑销量)。霉霉曾说过,她的专辑其实就是她的日记,所以很多几年前就开始喜欢她的歌迷算是跟她一起成长的。她们听着她的歌生活,难过时开心时愤怒时恋爱了失恋了都可以找到对应的歌。日本有所谓偶像陪伴成长,我想说霉霉这才叫真正的陪伴成长——十几岁时写学校、写小男友、写欺负自己的人,那时的歌迷也都是学校的学生,有什么情绪用语言表达不出来时,听霉霉一首歌就好了;现在霉霉从纳什维尔转战纽约,长大、成熟了,歌也成熟了,歌迷呢,也都慢慢长大,不再是 kids,而是 young ladies 了,霉霉写的内容她们依然能感同身受。如果你仔细看霉霉这几专的歌词,你会发现她确实在慢慢成长。我觉得她之前真的是那种天真浪漫,充满幻想的小女孩儿;现在长大了,还是个浪漫主义,不过更冷静,更独立,更勇敢。比如同是表达对别人的刻薄不满的歌,Speak Now 里的 Mean,她说的是“Why you gotta be so mean?”,而到了1989,无论是 Shake it off 还是 Blank Space 都能看出她已经学会调侃别人的刻薄了——既然你不能阻止流言蜚语,那就甩一甩。像写感情的歌,Taylor Swift、Fearless 时期,她的情歌真是满满的梦幻泡泡那种,即使是写暗恋、痛苦,都是粉红色的。Speak Now、Red 时期,她在一段感情结束后更多地是......哈哈其实就是怨别人啦。1989这专里,你会发现她面对感情时淡然了很多,思考一段感情的时候更多是站在两个人的角度,而不是自怨自艾,甚至表达了有时候生活不需要两个人才完整,一个人也有一个人的精彩。(这段只是说我个人的大概感受,不是说每首歌都符合哈)我在tumblr上看到好多歌迷,是从十几岁开始喜欢霉霉,跟霉霉一起成长,现在都上大学了或者工作了,从Tim Mcgraw 到 Welcome to New York,还是那么喜欢霉霉。还有我 tumblr 主页上的好多女生,根本不是霉粉,一年到头也不会转发一条关于霉霉的,这两天却都在晒自己买的1989......(搞得我打开主页还以为我进了 Taylor Swift 的 tag)这就是霉霉的能量,转不转流行其实不重要,只要她的创作不变,她的歌词不变,她歌里的那种情绪表达不变,就总有那么多女生能 relate。男生们可能觉得这很肤浅很可笑,很“小女生”,但这世界上的情感从来不分三六九等,你的英雄拯救世界一点都不比我的直击灵魂的温暖安抚更伟大。总有人说霉霉的歌就是小女生嘛,一点都不“霸气”、“大气”,我想说在歌词里只空虚地叫嚣“宝贝我们是最棒的我们能统治世界我们最牛”那不叫霸气,那叫没词可写了。那些被奉为经典的歌曲,更多的还是讲普通的爱情、亲情和琐碎的生活小事,正是这些大家都经历的事才让一代又一代的人对歌曲产生共鸣。所以就算霉霉的歌“小女生”吧,也正是这么种“小女生”的情绪才让这世界变得更美好。从这点上来讲,不管霉霉以后是红还是flop,我都希望她能继续写歌继续唱,直到有一天我们都是大妈(也有大爷^_^)了,霉霉也变成霉大妈,她还是能抱着吉他写歌。年轻时她写爱情写幻想,大妈时估计会写小孩儿写老公抱怨下世风日下~我们下班后还是能听听霉霉的歌,抱怨大白菜它怎么又涨价了时也能有首歌作为 BGM 给我们泄愤。贴上滚石给 1989 Review 里的一句话:Deeply weird, feverishly emotional, wildly enthusiastic, 1989 sounds exactly like Taylor Swift, even when it sounds like nothing she's ever tried before.再贴上 1989 歌本上霉霉写的一段话:I’ve told you my stories for years now. Some have been about coming of age. Some have been about coming undone. This is a story about coming into your own, and as a result...coming alive.I hope you know that you've given me the courage to change. I hope you know that who you are is who you choose to be, and that whispers behind your back don't define you. You are the only one who gets to decide what you will be remembered for.From the girl who said she would never cut her hair or move to New York or find happiness in a world where she is not in love...Love, Taylor最后,Long live,你霉的歌~
挺不错。作为主流流行专辑,1989没有大问题,调整心态后(我的意思是“作为路人”)收听还有亮点。相比其他同龄Teen Pop Star“步子太大扯到蛋”,Taylor以“碎步小跑前进”的方式转型,多年后大家回头一看:嚯!她已经走出那么远了!对于这次转型,除了个别老粉丝喊着“我还是更爱06年的她!”,大家都挺心平气和,毕竟有前面专辑作铺垫了。我从Fearless起就将她视为(青少年偶像)流行歌手,所以1989成为一张Pop专辑是顺理成章的事。与其老被人用“伪乡村”黑,干脆放开手脚大干一场,而且新专辑干得不错。1989成为了一张融合合成器流行、电子、新浪潮,带有八十年代复古气息的…跳舞(?)专辑。以首单Shake it Off为代表的快歌都是重鼓点、快节奏,听着就能跟着摇头抖腿。那个抱着吉他边弹边唱的小菇凉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手舞足蹈的…大菇凉。听着专辑中的一些曲目,我就想:今年高中篮球比赛的啦啦队背景音乐不缺啦!专辑的制作人有著名舞曲制作人Max Martin,他制作了水果姐的棱镜专辑。相比棱镜又冷又硬的Euro-Pop风格,1989的风格要软化和温暖许多。缺点是青少年偶像团体最爱的Dance-Pop的影子就浮现上来(Max Martin为BSB制作过歌曲),尤以All You Had to Do Was Stay和How You Get the Girl为甚,这对于一直希望摆脱Teen Pop Star标签的Taylor并非好事。和Fun.吉他手合作的两首Out of
the Woods和I Wish You Would挺不错,八十年代复古气息浓厚,而且终于能听到吉他了。这两首的质量能往前排。和Ryan Tedder(为毛他往谁的专辑都要参合一脚?)合作的Welcome to New York和I Know Places表现平平,不知是旋律一般还是制作问题。Ryan Tedder习惯把歌曲一律整成高大上风格,铺以沉重的鼓点,听多了颇令人厌烦。好在用Clean收尾,让专辑有始有终。作为一张流行专辑,1989很“好听”,Taylor Swift旋律创作能力使其能撑到第五张专辑,虽然1989缺少We Are Never Ever Getting Back Together和All Too Well这样一听就让我欲罢不能的歌曲——不过这两首本非寻常可得——整体质量能维持住。专辑中的一些曲目依然带有Teen Pop的某些影子,算是一点缺憾。另外也许你从专辑中能听到Lorde、Katy Perry乃至打雷姐,这可能源于制作人的过度制作,并非Taylor Swift的问题。至于“重复副歌最后一句”(她把“Are we out of the woods yet?”这一句到底念叨了多少遍啊…),很多人都吐槽过,我就不说了。同样是滚石四星跳舞专辑,1989比马老五的V可听性强不少(啊!滚石我不懂你的心!);同样是Teen Pop Star出身的第五张专辑,Taylor的明星之路比艾薇儿顺畅得多(艾薇儿运气不好啊唉~~)。转型问题是很多歌手栽过的坑,Taylor在这一点没吃亏。我记得她刚出道时,评论视其为Dolly Parton或Joni Mitchell的继承人,如今Laura Marling占据了“Joni Mitchell继承人”的那座山头,而看Taylor如今的趋势...难道她想成为麦当娜麦奶奶?她也承认1989的部分灵感来自麦奶奶。每个有点追求的女歌手都希望成为麦奶奶,也许她有这个野心,但是她不说。总之,如果满分是五星,三到四星是公允的分数(依据你对她本人的好恶上下浮动)。再过个几年,等我们回头一看又会发现:嚯!她又走出那么远了!这不是很有趣的事吗?
倒是希望她大大方方流行起来,之前那种teen country pop多无趣啊。这种转型就类似teen pop偶像的潜规则,霉霉虽然没有像布兰妮擦妈麦粒她们那样脱衣服吐舌头卖性感,但本质上都是在让自己变得更entertaining更娱乐,作为观众当然是感觉越爽越好。我已经开始有路人转粉的趋势了= =
作为一个从08年开始关注Taylor的人,很难孤立地评价这一张专辑,只能把它放在Taylor这五张专辑的演变过程中来看。我个人认为,真正喜欢Taylor头两张专辑甚至头三张专辑的人,应该是很难喜欢她这张"first documented, official pop album"的。首先,1989的首单Shake It Off完全就是一首洗脑歌,从作曲和作词的路数上来看,前几张专辑里基本上找不出一首相似风格的歌来。而这张专辑里还有好几首这样的东西(Welcome to New York, All You Had to Do Was Stay等)。洗脑歌是时下的潮流,相同旋律相同歌词的不断重复,前期歌曲中的那种意韵很难通过这种形式体现出来;有人说歌曲传达的是一种积极的"message",倒不如说是在喊口号,难以让人产生共鸣。反观前期的乡村歌曲,每首歌都是一个故事,而且讲故事的方式巧妙而婉转。Taylor在新专辑里好像不讲故事了,或者说,我完全听不懂她讲的新故事了。其次,编曲上的差异导致伴奏在音乐中的作用大变。头几张专辑里过门是歌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吉他、班卓琴、曼陀林跟Taylor的歌词一起讲故事;1989里的电音只是在伴奏。简单地说,这就是Nathan Chapman和Shellback的区别。第三,这张专辑跟她的头几张专辑相比,其中包含的人生观已经完全不同了。前期的歌曲站在一个平凡姑娘的视角看世界,对待生活,去听Tim McGraw, Outside, You Belong with Me, Fearless,能听到的是成长中的探求、期待和进取,善意而勇敢地对待外界。这些歌曲时不时能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回响。现在我从她的新歌里听不到这些了。我听到的是一个极为遥远的大明星带着精致的头脑成功地活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上。你可以说这正是她成长的结果,但这种变化通过音乐的方式只给我带来了不安感,如果这就是“成长”,那么,“成长”并不美好。总之,即使不从转变曲风的角度去看,1989里的Taylor也不再是那个会讲故事的Taylor了。题主问会不会完全脱离乡村,我觉得应该不会。Taylor唱pop, synthpop其实没有什么优势。即使现在能凭着惯性再火一阵,过不了多长时间可能还是要回归乡村,但至少短期内应该很难回头吧,我相信很大程度上是生活境遇的变化导致她音乐的变化。其实Red已经是大半张pop专辑了;可以把Speak Now当中的Long Live看作是一首总结她前期音乐生涯的里程碑式的歌曲:移高山,斗恶龙,曾经的无名小辈站在了世界之巅。当然这一切都是那个弹着吉他讲故事的Taylor办到的。
与Taylor一起出生在1989年,知道这张专辑的名称时已充满期待。后知因为版权问题,没有办法在各大音乐网站上下载,从朋友那里拿到了的CD翻录版,细听觉得还是极好的。先比较一下Taylor第一张专辑里的造型和这一专辑里的造型第一张是Tim McGraw那首歌MV截图,第二张是Blank Space的MV截图,改变最大的是嘴唇的颜色,以及服装打扮。Taylor已经不再是穿着牛仔裤,抱着吉他弹唱的小姑娘,而成了一个霸气十足充满女人味的女王。第一张是Tim McGraw那首歌MV截图,第二张是Blank Space的MV截图,改变最大的是嘴唇的颜色,以及服装打扮。Taylor已经不再是穿着牛仔裤,抱着吉他弹唱的小姑娘,而成了一个霸气十足充满女人味的女王。所以走Pop风格,也是大势所趋,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想想她之前很多歌其实也都是POP风格,但是也很好听。问及她为何会转风格时,她的答案是上一张里面的I knew you were trouble在某pop榜单里停留了许久,她觉得原来自己也是可以做POP的,为什么不尝试一下呢?跟从前的专辑相比,写给确切EX-BF的歌已经减少了许多,除了Out of the Woods和Style是写给Harry Styles的之外。也许是因为她最近谈恋爱不多。(说实话我挺喜欢她写给前男友的歌的,尤其Back to December)Taylor说这张专辑取名1989除了因为自己是1989年出生的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专辑整体风格要走80年代的复古流行曲风。很明显她做到了,专辑有很多的歌听起来都有一种80年代的迪斯科的感觉。我一直在想这种感觉是如何营造的,除了编曲加入了许多节奏清晰的鼓点之外,还有taylor创作上的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歌词中的单字出现很多,许多都是一个词一个词地出现,而不是连贯的整句。比如:Shake it off:The haters gonna hate hate hate hate hateShake it off, off off off...Blank SpaceMagic, Madness, Heaven, Sins...WonderlandIn, in, in, in, in, in Wonderland...即便有些是整句,也非常注意让一些词一字一顿地分开唱,比如:Welcome to New YorkWel-come to New York, wel-come to New YorkStyleWe never go out of style, we never go out of style谈谈专辑里的一些歌曲1. Blank Space,这是我的最爱,自嘲自黑,反而成了最好的反击。Cos you know I love the playersAnd you love the game……Got a long list of ex-loversThey will tell you I'm insaneBut I got a blank space babyAnd I'll write your name……看了这首歌的MV,对这首歌更是欲罢不能。2. Welcome to New York这是一首很成功的洗脑歌,只要听过一次,副歌的旋律就记住了,歌词简单而且旋律很容易上口。有一天我跟朋友走在路上,突然就哼起了“welcome to New York, It‘s been waiting for u...”,突然引发了大合唱。只要听过的人,都能记住这旋律。3. Style & Out of the Woods这两首写给Harry Styles的歌,都表达了彼此分分合合,不如相忘江湖的情感。这种态度其实与之前的歌曲不太相同。以前的歌曲多半是怀念、控诉、不舍。如今更多的是一种云淡风轻的态度。两首歌的旋律听来也没有什么悲伤情绪,唱腔也平淡。Are we in the clear yet? In the clear yet? Good4. Shake it off这是整张专辑最先曝光的歌,表达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并教会年轻人,在遇到烦恼困扰时应该懂得Shake it off,因为你无法让每个人都满意,因为The haters gonna hate hate hate hate...接下来谈谈她唱腔的小改变:在刚放出Shake it off时,我已细心听过这首歌,无疑,她的唱腔有发生一些细微改变。这首歌里,某些地方有气音挤压而出的沙哑声,这是在以往的歌曲中没有出现过的,举例就是以下黑体歌词:I stay out too lateGot nothing in my brainThat’s what people saymmm mmm……That’s what people saymmm mmmBut I keep cruisingCan’t stop, won’t stop movingIt’s like I got this musicIn my mind Saying it’s gonna be alrightCuz the players gonna playplay play play play And the haters gonna hatehate hate hate hate Baby I’m just gonna shake shake shake shake shakeShake it offI Shake it offHeartbreakers gonna breakbreak break break breakand the Fakers gonna fakefake fake fake fakeBaby I’m just gonna shake shake shake shake shakeI Shake it offI Shake it offI never miss a beatI’m lightening on my feetand that’s what they don’t seemmm mmmThat’s what they don’t see……另外很多歌曲里,Taylor也尽量将唱腔变得更加厚实,似乎要去掉其细腻的部分,也许是曲风的原因,比如bad blood,wonderland之类。总的来说,作为一张POP专辑,无论从创作还是整体视听感受来说,都树立了一种风格,即便是编曲不同,一听,还是能认出是她的歌。不管她日后走什么风格,她的创作仍会让她与一众艺人区分开来,独树一帜。彩蛋:Wonderland听听这两句:Didn't they tell us don't rush into thingsDidn't you flash your green eyes on me听来跟Miley Cyrus的Wrecking Ball的开头是不是差不多?
再见,乡村, 你好,纽约
WELCOME TO
!今天是10月26日,专辑正式发行应该是27日。但是网络上已经有了 泄密版 ,循环播放了几遍,相比于上张 RED 四专 的 乡村混POP 风格,五专 1989 ,霉霉是彻底转POP了 ,可以用新专的歌曲来形容 ,应该就是
WELCOME TO
YORK 了吧从刚开始的 SHAKE IT
OUT OT THE WOODS ,还很担心霉霉对于POP的理解不会就是 一句歌词重复三四遍吧~~~
至到今天刚听完整张专辑,只能说
霉霉,你没让我失望!等了两年的五专 ,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当然,也要感谢Max的协助~~~~~~` 专辑的第一首歌是 WELCOME TO NEW YORK !就是大大方方的告诉大家,霉霉我要转POP了!“ 既然要做流行音乐,那我就要做到极致。坚决不拖泥带水!”
哈哈哈 这应该是霉霉的心里话吧。。 普通版本的最后一首歌是 CLEAN
,听完的感受就是 从前奏开始
在经历了漫长的一段雨季后 的 清晨,迎着阳光
推开窗户,看到蝴蝶 和 朝阳
开始呼吸新鲜的空气(当然不是在北京哈),城市慢慢开始苏醒,美好的一天生活又开始了,生活真美好~~~我最喜欢的是 STYLE 。 THIS
LOVE 。CLEAN 。OUT OF THE WOODS 。HOW
GIRL。ALL YOU HAD TO DO IS STAY STYLE的风格个人感觉非常适合霉霉 ,带点复古的味道在里面。好想开着车弛骋在空无一人的美国西部道路上!很耐听,一直循环~~~~~~ 嘿嘿嘿
给哈卷写的 OUT OFTHE WOODS
还是写给 哈卷的
有种大气磅礴的感觉 ,中间重复部分也不会觉得乏味。THIS LOVE 刚开始听 有点小压抑
小伤感在里面。 特别是到 THIS LOVE IS GOOD,THIS LOVE IS BAD,THIS LOVE IS A
LIFE BACK FROM THE DEAD
CLEAN 真的很喜欢的一首
RAIN CAME POURING DOWN WHEN I WAS DROWNING,THAT‘S WHEN I COULD FINALLY BRENTHE。感觉霉霉真的很喜欢蝴蝶`ALL YOU HAD TO DO IS STAY
听完一直在回荡 STAY STAY
STAY 。。。说不上来为什么会喜欢这首歌 ,有点别样的小情感在里面吧 怎么说呢
从很早就开始喜欢霉霉了
她是走乡村也好
只要是好听的
用心做的音乐
都会一直支持下去。明天就是27号了
专辑正式发行的日子
也到了告别 RED 的时候了 。再次感谢 RED 的两年陪伴 。也恭喜霉霉转型成功!(不管别人怎么看,反正霉霉在我眼里 ,就是转型成功!撒花~~~)最后说一句 虽然网上有个泄密版
但是我还是会去买专辑的
希望大家也支持一下!!
于 VENEZIA
taylor swift的脑残粉来答。先说全专听完的感觉:惊喜!简直不能再惊喜!太棒了!shake it off 放出来的时候,感觉就是三星半的样子,这首歌写的时候就是拿来打单用的吧,所以旋律爪耳,但是歌词显得口水简单,但这是pop大部分歌的缺点。out of woods作为宣传单第二个放出来,有四星半了!好大气的编曲,加上歌词终于不那么水有了内容,其实是又有了几分期待的。然后welcome to New York出来之后,简直是特别的失望,有的人说这首歌能打三星(好像Billboard给了三星),但个人觉得只有两星的样子。个人觉得这首歌都放出来了整张专辑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啊!但是——听完全专实在太惊喜了,因为这首是全专最烂的歌……简单说说剩下未放出来的歌(个人口味):最爱:Wildest Dreams
这首歌处理的现实与梦幻相结合的感觉,歌词也恢复了霉女一贯的水准,副歌那几句:say you'll remember me , standing in a nice dress staring at the sunset babe ,red lips and rosy cheeks
say you'll see me again ,even just in your wildest dreams .简直美哭啊!五星推荐。四星半推荐:I Know Places (也好爱这首)
Blank Space
How you get
I Wish You Would
Wonderland (不知为何,我也好爱略诡异的这首)
This Love四星推荐:Clean
All You Had to do Was Stay
New Romance
You R In Love——————最后谈谈,从一专听到五专,我几乎会唱霉女的每一首歌,包括不收录在专辑中的,想告诉大家的是,我觉得对于霉女来说,是什么风格真的不重要,因为好音乐是没有界限的。她出道的时候,没有公司相信乡村音乐会有青少年市场,但是她打开一个那么大的市场;现在转作流行风格的音乐,我想说的是,或许过几年她会做摇滚呢?那又怎么样?只要歌曲上乘大家就会买单。最难得的是,霉霉一直都不忘初心,那就是一颗追逐音乐和梦想的心,这才是最珍贵的地方。
从Tim McGraw开始,她的歌也听了八年。到了今年,听说两年一出的新专辑要转流行了,百感交集。这么多年来,从一开始的吉他到后来越来越复杂的电音元素,要说听不出来taylor歌里越来越浓的流行味道,那是骗自己。但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样,始终希望这一天晚点来。我听taylor的第一首歌,是fearless。那时候有个和她差不多是唱country的歌手也出道了,叫Carrie Underwood。不巧的是,我听了她的before he cheats作为第一首歌。我和我同学都觉得,这姑娘身上流行乐味道太浓,加上她当时第一张专辑就签了某大唱片公司(记不清了),相比之下,taylor签约的Big Machine Records实在是默默无闻,于是我们不约而同地认为,taylor在那群青春明星里会是与众不同的一位。一个小插曲。大约08年的时候,我曾经有幸在某杂志上读到过一篇对taylor的介绍,这在当时来说是很意外的了。介绍上大致就是说,这个小姑娘多有潜力云云;但其中有一句话很重要:泰勒和其他明星偶像不同,她身上没有负面消息,所以当孩子们说喜欢泰勒的时候,家长反而会感到放心。嗯,大概就是这样。我记得taylor以前的造型真的很难看。小眼睛,大额头,龅牙还有婴儿肥。头发像卷毛狗一样,乱糟糟地披肩上。正巧那时我朋友问我,喜欢听谁的歌,我就给她看了tears drop on my guitar的mv。看完后她用一种略带惊异的眼神看着我说,原来你喜欢这种丑丑的女生。后来注意到taylor变漂亮,已经是ours的MV了,中间有大概一年时间没听过她。本来只是觉得ours听起来不错,结果在YouTube上一搜,发现taylor已经这么漂亮了,惊喜之外其实还有点我家有女初长成的感觉。就像taylor二次发育的胸部一样,听她歌的人都知道,taylor转入流行只是迟早的事——事实上,这么多年来用类似于teenpop的歌霸占格莱美乡村奖也有点缺德了——但始终鲜有人说破。为1989造势的时候,taylor接受采访说,新专辑会是一张流行专辑。消息出来后,像我一样听了这么多年她的歌的人都不觉得有什么好失望的,毕竟都是预料之中了,只是心里有些空空荡荡。也是,这么多年听下来,习惯了从她歌里找找前男友(们)的存在感,也习惯了那种始终和流行乐坛有一定距离的清新女声,结果到了新专辑里,只有blank space里面那句“And I‘ll write your name"能让我依稀瞥见一点过去的影子。不知道其他人怎么想,但寡人的心好痛。
没有RED好听,就这样。
自问自答一下,由于写不出像模像样的乐评,邀请的几位知乎乐评人又一直也没回应,只好找了一篇滚石杂志的乐评供大家参考,这篇乐评重点推荐了专辑的"How You Get the Girl," "This Love," "Clean",对整张专辑以及她的风格转型的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When it comes to Taylor Swift and supercatchy Eighties pop gloss, too much is never enoughWhen Taylor Swift decides to do something, the girl really knows how to overdo it. So on her fifth album, when she indulges her crush on Eighties synth-pop, she goes full blast, spending most of the album trying to turn herself into the Pet Shop Boys. 1989 is a drastic departure – only a couple of tracks feature her trademark tear-stained guitar. But she's still Taylor Swift, which means she's dreaming bigger and oversharing louder than anyone else in the game. And she still has way too many feelings for the kind of dudes who probably can't even spell "feelings."Swift has already written enough great songs for two or three careers. Red, from 2012, was her Purple Rain, a sprawling I-am-the-cosmos epic with disco banjos and piano ballads and dubstep drops. But as every Eighties pop star knew, you don't follow one epic with another – instead, you surprise everybody with a quick-change experiment. So rather than trying to duplicate the wide reach of Red, she focuses on one aspect of her sound for a whole album – a very Prince thing to do.Max Martin produced seven of these 13 songs, and his beats provide the Saturday-night-whatever soundtrack as Swift sings about the single life in the big old city she always dreamed about. In "Welcome to New York," she finds herself in a place where "you can want who you want/Boys and boys, and girls and girls." She hits cruise mode on the floor in "Blank Space" ("I can make the bad guys good for the weekend") and the hilariously titled "Style," where she swoons, "You got that James Dean daydream look in your eye."The best moments come toward the end, when Swift shakes up the concept. "How You Get the Girl" mixes up the best of her old and new tricks, as she strums an acoustic guitar aggressively over Martin's expert disco surge. "This Love" brings back her most simpatico producer, Nathan Chapman, for the kind of tune that they were just starting to call a "power ballad" in 1989. (The precise equivalent would be Bon Jovi's "I'll Be There for You.") On the killer finale, "Clean," English singer Imogen Heap adds ethereal backup sighs to Swift's electro melancholy ("You're still all over me like a wine-stained dress I can't wear anymore").If there's nothing as grandiose as "All Too Well" or "Dear John" or "Enchanted," that's because there wasn't meant to be. 1989 sets the record for fewest adjectives (and lowest romantic body count) on a Swift album. Most of the songs hover above the three-minute mark, which is a challenge for Tay – she's always been a songwriter who can spend five minutes singing about a freaking scarf and still make every line hit like a haymaker. But if you're into math, note that the three best songs here – "How You Get the Girl," "This Love," "Clean" – are the three that crash past four minutes. This is still an artist who likes to let it rip. Deeply weird, feverishly emotional, wildly enthusiastic, 1989 sounds exactly like Taylor Swift, even when it sounds like nothing she's ever tried before. And yes, she takes it to extremes. Are you surprised? This is Taylor Swift, remember? Extremes are where she starts out.
打算彻底放弃中国唱片市场吧?
作为路人,而且只听了流出来的几首。 表示旋律真不如红,不知道是不是不适应这种完全pop状态下的ts,从声音到mv的扮相,舞蹈什么的。 感觉前奏没个吉他伴奏就浑身不舒服。
其实这张专辑,在天朝最惨的就是名字。 百度根本搜不到有木有,百度出来第一条就是人民日报的某政治风波啊。
我个人还是蛮爱她现在的风格的。上一张专辑里面的we are never ever getting back together.
22和i know you were trouble说实话让我很是惊艳一把…新专目前只出来2首,shake it off 歌词其实蛮不错,多听几遍会觉得很洗脑。out of the woods 个人觉得很一般,曲风不合我胃口,bad blood 貌似快出来了,和水果撕逼的歌,歌词你可以好好看看?_?
看了以上很多的对于这张专辑的想法 感觉有些愤慨 就专门注册了个知呼 好能客观地从一个“霉黑”的角度好好审视一下这张专辑
。首先关于泰勒出村这个问题 很多人到现在还不忘在评1989的时候加上俩句“泰勒要做流行专辑了 小村姑要出去了 这小嗓子唱pop可以吗 比得过katy perry嘛” 首先你要知道泰勒什么时候进的村 有什么时候偷偷摸摸的出了村(或者换一个角度说:泰勒到底什么时候就透露出他不想当一个单纯的乡村女歌手?如果你真正认真听了泰勒从首专到现在的所有歌曲 你当然就会知道这个源头从fearless就已经形成了 所以出村这个话题在明眼人眼里 真的连谈资都算不上了 人家二专就已经有出村的念头了 你们还bb这个话题烦不烦) 所以fearless之后到speak now再到最后的red有很多人都发现“艾玛 咋觉得这泰勒的曲风不太对啊 和Dolly Parton奶奶差之千里 就算和Miranda Lambert这种类似songwriting的村姑也差很多” 也因此很多人宣称泰勒做的是伪乡村——但是,这位客官你真就说对了 ,公交她做的就是伪乡村,如果你说第一张专辑还有一些乡村根源性的话 那第二张就是小妮子正式摆脱这种根源性的起始(很多人都觉得是个人 男的带个牛仔帽 女的穿个牛仔靴 拿个班卓琴卜楞几下就叫乡村乐了 我觉得我码的这些东西你不用看了 就是这么任性) 但是需要注意一点的是 泰勒的songwriting本身就是乡村根基的一种很证明的表现,所以你说她不是乡村歌手也是不对的。曾记得有个在美国上音乐产业专业的大学生在课堂上教授问了他们一个问题 :“ 现在的主流歌手中谁为成为一个像bruce springsteen这样具有美国对外输出型的rock icon巨星 ”(我当然知道他是加拿大人 为了避免有人那国际做文章 我先说出来 而且问题大意是这样 被我修改了一下 更方便我论述 你要是觉得我故意串改人家问问题的初衷 bite me)当然布兰妮除了个不瑞妮剪就flop的没影了 rihanna自己不走心 并且虽然先天条件很好 但是注定与rock icon无缘 顶多一个唱白人歌曲唱的很好的pop queen,katy perry是谁?以上都不是那是谁?当然是我们的公交小霉女泰勒斯威夫特喽(当时就觉得这个叫兽很有想法 想跑去美国跟人家学做菜呢)好的 我们来谈谈为什么 为什么Taylor这个公交女会担上这么一个大旗呢 因为一种独特性 在泰勒之前 没有任何一个人像泰勒一样 以自己最平滑朴实的songwriting将不同流派整合在一个乡村的外壳里(而这也构成了她从始至终跟其他同辈乡村歌手区分出来的personality,一种同时拥有乡村月七大姑八大姨小红小明二嘎子的碎碎念的乡村根基和普罗大众的流行性)没有 你不需要跟我扯Joni Mitchell更不要说什么Dolly Parton(我很奇怪最高回答里把她俩扯在一起是什么意思 一个乡村vocalist 一个songwriter 俩者有什么继承不继承的关系 你说joni我量你有常识 dolly你就太贻笑大方一点了) 有媒体说她是Joni Mitchell的接班人是因为taylor作为现阶段主流女歌手中 songwriting(注意这里不是水平 而是personality 在乡村中songwriting水平miranda和最近有点冒头趋势的kacey都不输给她)最有希望接近Joni Mitcehll的人 所以在上面还在着重扯泰勒旋律掌控能力强的人都歇歇吧plz。好了说了这么多关于泰勒这个艺人本身的问题 我想我还是切回正题 说说1989这张专辑 说这张专辑之前 我还是要先跑题一下 说一下“姨妈红”这张专辑 滚石以前在评价克里斯蒂娜阿奎莱拉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想知道一个艺人在乐坛混得怎么样,就看看Max Martin给她的歌单是什么就好”下一句话我就不说了 太mean容易引战 而从red这张专辑我们可以看出来 Max Martin对于泰勒的精准洞悉 在没有局限泰勒的songwriting空间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流行性 丢掉了泰勒一贯专辑里温暖流畅的原生乡村系chorus 转而用冰冷质感的较为细碎的东西替代了他们(但电音的少量应用以及占据大部分的乡村器乐也证明了她对这张专辑的风格变化仍然是谨慎的 )Red I knew u were trouble 以及state of grace都能够很好的展现这一特点(WRNEGBT和Shake it off都是专辑中先行用流行度打开市场的排头兵 但并不是能窥见其大方向改变的真正曲目 正如i knew u were trouble和out of the woods都是两张专辑中最好最有野心最能体现他专辑转型方向的的两首歌 许多人却当耳边风 讽刺)讲到刚才是将我对泰勒这个艺人的音乐发展做一个很不系统很简略的的总结, 现在说说1989这张专辑吧,其实泰勒这种艺人注定专辑难听不到哪里去,songwriting在那里摆着,水平也没怎么浮动过,滚石一辈子4星,RC一辈子A-,一个当下主流歌手保持综评不低于75用手的数得过来了,插图太慢,这些图我就不插了。所以1989也一样,虽然风格回归80年代电子流行,但仍是一张当下不可多得的好流行专辑。但仍然继承了她一贯的血统,没有feat过多牛鬼蛇神,没有过度树立icon形象,相反整张专辑充满了对于她负面舆论评价的回应,非常聪明,也非常讨喜。就直接挑专辑里比较好的几首歌说,最好的是out of the woods和welcome to new york,而很好笑的事,周围的人对于这两首歌的评价也是最两级的,不喜欢out of the woods的人和觉得welcome to new york很无聊的人也很多,这都很正常。首先welcome to new york用贯穿整曲的8
0年代的合成器揭开了整个专辑,而合成器chorus也成为了泰勒至今最成功的chorus之一,泰勒的vocal表现没有什么可挑的,非常完美,机械感中带着每个人踏上new york的欣喜感,而最好的一句自然是“Everybody here was someone else before,And you can want who you want,boys & boys and girls & girls.”详细的意思我不深说了,大家都懂。然后out of the woods,很多人不喜欢他是因为他的压迫感,而这首歌恰恰在于那重复的“r we out of the woods?r we in the clear yet?”那种对于男女感情走入森林的困惑与担心,那种悬着一颗心的担惊受怕的情形,他家可以关注一下这首歌中流露的情感(一贯写ex的歌曲中除了back to december,基本都是怀有比较明显的负面情绪的),而这首歌将主要的侧重点放在了两人关系的发展上,走出森林,u cry baby i did too,最重要的一句“the monster turns out to be just tree”这句或很明显的表现出泰勒对于感情的想法比以前那种绿茶怨妇的态度好了很多。至于其他的歌曲我就不说了,因为没什么好说的,在整个合成器80年代的框架下,填充标志性的songwriting之后的pop和ballad,all too well。我是想到那就说打哪里,所以完全在跑题,最多是在对上面一些答案(尤其同意最多的那个)的一些错误观念的纠正,有没有人看,有没有人理解,也就这样了,说出来了就是舒坦啊有木有哈哈哈哈
可能是现在没有男朋友。
在我看来,只要唱的好是什么流派完全不重要
大部分歌很抓耳不提,就是听到wildest derams 的时候有种打雷姐的感觉,感觉和打雷姐的 without you 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木有,有木有!
脑残粉觉得太棒了,合乎口味,最神奇的事刚开始不太喜欢的一两首现在成整专最爱。脑残粉再加一下,我爱上了甩甩甩,是的我以前挺嫌弃的。。今天觉得好听!好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鼓点强的纯音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