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伟邦因说了什么或做了什么而类似一夜成名小说

(香港回归15年)夏伟邦:我相信香港会继续成功--港澳--人民网
(香港回归15年)夏伟邦:我相信香港会继续成功
&&&&来源:&&&&&
  香港英商会执行董事夏伟邦(Christopher Hammerbeck) 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讲述他的香港情意结。 中新社发 邓庆乐 摄
  香港英商会执行董事夏伟邦(Christopher Hammerbeck) 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讲述他的香港情意结。中新社发 邓庆乐 摄
  中新社香港6月19日电 (香港回归15年)夏伟邦:我相信香港会继续成功
  中新社记者 吴冠雄
  20年前的6月13日,当英国陆军准将夏伟邦(Christopher Hammerbeck)走出海湾战争的硝烟来到香港,香港在他看来“宁静祥和”。 他并不可能想到,自己和香港的渊源将会如此密切,他甚至成为一个华裔男孩的外公。
  “当时正是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中国的大门打开。有的港人移民去外国,但我觉得香港看上去挺正常。”夏伟邦在铜锣湾的办公室里对记者说。快70岁的他颇具风度,深色西装口袋里放着黑手帕。
  当时夏伟邦被任命为英军驻港部队的副司令兼参谋长,负责英军的撤离工作。但戎马30年后的夏伟邦,在香港回归前已经考虑结束军旅生涯。一个晚宴上,夏伟邦无意中听见英国驻港高级商务专员说,香港英商会运营状况不好,准备招募人来管理。于是他站出来毛遂自荐,1994年得到了这份工作。
  日那个雨夜,他以英商会执行董事的身份在添马舰参加英方的告别仪式,“淋成了落汤鸡”。然后他换了晚礼服去香港会所,然后去香港会展中心,目睹了主权交接仪式和新政府宣誓仪式。
  7月1日凌晨4点,他穿着晚礼服走在湾仔街头。“有什么变化吗?警察还是一样的制服,只是徽章变了。我感到一切都那么宁静。这是个好的感觉,是对香港的未来感到乐观。”
  当时英商会规模尚小,资源有限,不能为商界提供足够的服务,夏伟邦选择留在香港继续完成自己的工作。现在英商会有超过1100个会员,包括500家企业会员。“即使在1997年金融危机以及2008年金融危机时,英国在香港的投资仍保持强劲。英国商界会留在香港,不会突然一夜消失。”
  夏伟邦相信,香港与英国的经贸关系会越来越紧密。伦敦发展人民币离岸中心,进一步加强了伦敦与香港的联系。“现在香港的朋友问我,伦敦怎么样?我说跟在香港差不多,有好多华人朋友。”
  夏伟邦有两个女儿、四个孙辈生活在香港,其中一个女儿还收养了一个华裔男孩。他的办公室里摆满了家庭相片。“这里已经成了我的家,我不会离开香港。
  其他的摆设则像是他军旅生涯和中国情结的结合。书架上放着退役时同僚赠送的坦克模型。一幅描绘海湾战争的画里,他正坐在坦克中,指挥英国陆军精锐第4装甲旅“沙漠之鼠”。墙上却有一幅他从内地淘来的“古董”,画上毛泽东和意气风发的中国军人让他觉得有意思。另一边靠窗的位置摆着厦门荣誉市民的证书,按照他自己的形容,是十几年来他印象最深的记忆。
  回归十年的时候,夏伟邦曾经写过一本书,《香港回归的第一个十年》。“从我们的角度看,十年来一切顺利,所以我们给中国政府打了最高分十分。”
  到今年,又是五年过去。夏伟邦认为最大的变化之一,是香港越来越多人讲普通话。虽然现在的香港面临着人口老龄化,贫富差距加大等挑战,但他认为,香港要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和优势,并且要努力去保持。其中,法治以及廉洁的政府,是香港最关键的优势。
  “理智上说,50年完全不变是不可能的。因为中国会变,香港会变。但是我相信香港会继续成功。”夏伟邦说。(完)
(责任编辑:吕冰、邓志慧)
精彩新闻|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关注海报时尚网
当前位置:博客正文
夏伟邦:我愿在这里生活到生命最后一天
夏伟邦:我愿在这里生活到生命最后一天
  □ 文 记者/刘颂杰
香港是一个国际化的城市,香港人有一种奇特的能力,不会让任何人感到自己是一个外来人。没错,你是一个外来人,但你却从来不会有这种感觉。这就是你的城市。
  时间已经过去15年了,夏伟邦依然清晰地记得这个日子:日。这一天,英国军官Christopher
Hammerbeck第一次踏上香港的土地。他行将就任英国驻香港卫戍部队副司令兼参谋长一职。不久,这名刚刚离开中东沙漠的英国人,为自己取了一个中文名字:夏伟邦。
  在1990年到1991年的第一次海湾战争中,夏伟邦指挥的第一装甲师第四装甲旅,是英军向伊拉克发动地面进攻的先头部队。其后,战绩卓著的夏伟邦准将被英王室授予巴斯三等男爵爵位(Companion
of Bath)。
  夏伟邦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被上司选派到香港。他对这个遥远的远东城市几乎一无所知。他曾经穿过来自香港的衬衫,知道这是个生产低价服装的地方。他还听说,伦敦中餐外卖店的老板们,大多是一些经由香港来到英国的中国大陆人。仅此而已。
  夏伟邦来香港的任务是:参与制定香港主权回归时,英国驻港部队的撤离工作计划。
  了不起的“华籍英兵”  香港回归前,驻港英军总司令由港督兼任,但军队的实际指挥权由英国国防部委任的驻港英国三军司令控制。司令部以及陆、海军总部皆设在港岛中环,皇家海军驻守添马舰基地,空军总部则设于新界石岗空军基地。
  新上任的夏伟邦到中环的威尔士亲王大厦英军司令部报到。第3天的下班时间,夏伟邦下了楼,准备上车回到在赤柱(Stanley
Fort)的家。他发现,在威尔士亲王军营外面,停着一大排的车队。
  “这些是干什么的?”夏伟邦问。他身边的副参谋长回答说:这些车是准备接送下班后的军官们回家的。
  夏伟邦看着长长的车队,惊讶不已:全是军官?那士兵呢?副参谋长指了指后面。夏伟邦回头一看,那里有更长的一列车队。
  夏伟邦意识到,自己将要着手的工作并不容易。后来,他了解到,驻港英军司令部的规模差不多和英国在德国的驻军司令部相当,而德国司令部指挥的部队要比驻港英军多得多。
  驻港英军人数是由港府与英政府商定的《防务经费协议》决定的。根据日生效的协议,规定驻港英军8250人。加上在香港招聘的华人文职人员,共约1万人。从1990年代初期开始,配合英军的逐步撤离,防务经费开始大幅缩减。
  “离香港主权交接还有5年,怎样把这么庞大的部队撤离、遣散?”除了维持驻港英军的日常运转,这是夏伟邦来港后考虑的中心问题。
  夏伟邦回忆,当时英军里面有大约1350名从本地华人中招募的“香港军事服务团”,另外在添马舰海军基地内,有800名左右的华人士兵服务于三艘巡逻艇。他们被称为“华籍英兵”。在香港回归之前,他们中的大部分都要被遣散。
  夏伟邦也是华籍英兵部队的负责人,自从他认识这些华籍英兵后,这种联系一直持续到今天。他曾对本港媒体表示:驻港英军的际遇有别于英国其他殖民地,以往殖民地驻军都可以在新政权下过渡,继续为独立后的国家和人民服务,惟独驻港英军不能留下来,即使是华籍军人。
  此外,按照英军的退役制度,退伍军人除了每月领取退役金之外,应自谋职业。英军也设立了“陆海军退役安置中心”,让华籍英兵接受生存技能培训。尽管如此,大部分的士兵还是难以适应退伍前后的生活差异。电影《去年烟花特别多》便描述了一群华籍英军在香港回归前后,如何挣扎求存,调适自身适应潮流和社会的故事。
  在夏伟邦离任之前,他总共裁减了3400名军人。如今,他身兼香港退伍军人联会名誉会长,时常过问退伍军人的生活境遇与慈善福利事务。他说,“我和这些老兵保持着长期的联系,他们都是了不起的人,不仅曾经很好地服务于驻港英军,也在继续为香港做出贡献。”
  香港的魅力令人无法抗拒  1993年12月,夏伟邦决定“弃武从商”,他离开了军队,于1994年来到香港英商会工作。作为一个在军队服务20多年,仕途一片光明的陆军准将,他的这个举动有些令人不可思议。
  “的确,我的军旅生涯比较成功,很快就被提升为高级军官。”夏伟邦说:“在第一次海湾战争的时候,我指挥一支装甲旅,在酷热的沙漠里呆了很长时间。我在想,以后我将要做些什么?我参军,并没有长期在军队发展的打算。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会考虑离开军队。”
  夏伟邦来香港后,有一次参加一个晚宴,无意中听到一个英国贸易代表团的团长说,打算如何如何发展壮大当时还处于婴儿期的英商会。夏伟邦顿时感到,期盼已久的机会就在眼前。他走上前去对团长说,“如果有充足的运作资金的话,我很乐意来试一试。”
  此后,夏伟邦找到他的上司——驻港英军司令,说明了自己的打算。最终,他得到了这份工作。
  “应该说,这是我一生中做的最正确的决定了。不仅仅是因为英商会的工作有趣而富有成就,而且在我到英商会工作的这14年里,香港的确给了我和我的家庭很多很多。”夏伟邦说。
  一个原本对香港一无所知的英国军官,为何在两年后决定留在香港?在夏伟邦看来,香港的魅力实在令人“无法抗拒”。香港的一切都很人性化,生活便利。用他的话说,这是一座最为“用户友好”的城市。
  “香港人做事的效率惊人,说今天完成就一定在今天完成。这些都是很吸引人的。”此外,夏伟邦住在香港的郊区,那是一个非常安静、非常漂亮的地方,“我很愿意在这里生活,直到我生命里的最后一天。”
  最重要的是,香港是一个国际化的城市,香港人有一种奇特的能力,不会让任何人感到自己是一个外来人。“没错,你是一个外来人,但你却从来不会有这种感觉。这就是你的城市。”夏伟邦说。
  亲历回归“大事件”  到1997年香港回归,夏伟邦已经在英商会工作了3年。作为前驻港英军高级将领和英商会的负责人,他受邀出席英方告别仪式。
  6月30日下午4时30分,港督府举行降旗仪式,在这里飘扬了150年的英国国旗徐徐降下。晚上6时15分,在添马舰露天场地举行了英方告别仪式,主礼嘉宾包括王储查尔斯王子、英国首相布莱尔、外相罗宾·库克、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及港督彭定康。
  告别仪式包括传统的英军阅兵仪式,港督彭定康发表临别致词,之后由查尔斯王储代表英女王致告别词。晚7时45分,英国旗及英治香港旗,在风笛伴奏的乐曲《Last
Post》中降下。
  仪式举行时,一直下着滂沱大雨。“我全身上下都湿透了。”夏伟邦回忆说。换了一身衣服之后,他又去参加了董建华的宣誓就职仪式。
  回归后的第二年,香港就迎来了席卷东亚的“金融危机”。夏伟邦在各种场合极力“挺港”。最后,英国商界没有撤退,而是继续在香港经营。“我们很清楚,中国经济将持续快速地发展。如果你想参与这个过程,那么你就必须留在香港。”夏伟邦说,在这段时间,他还带领贸易代表团访问中国,并协助中国内地的英国商会发展。
  2003年春,突如其来的SARS袭击香港,本地商业活动受到很大影响,英商会也不例外。夏伟邦回忆说,“我们一些会员企业的员工回到伦敦去开会,结果总部的人太害怕了,根本就不愿意见他们。”
  他说,所幸这些都已经成为过去,最重要的是,这场灾难把香港的所有人紧紧团聚在一起,不光是中国人,也包括所有的外籍人士,每个人都勇敢去面对。对于灾难的严重后果,大家都很难过。但在灾难结束以后,商业活动在香港一如往常。
  2005年2月,特首董建华辞职。夏伟邦当时在传媒上对此表示惋惜,认为董建华为香港做了多项工作,带领经济复苏;董建华管治香港的7年半中,香港整体情况发展有好有坏,但有些人对他的批评过火,有欠公道。
  “我非常喜欢董建华,他是一个让人感到愉快的绅士。香港人应该对他更友善些,他让香港真正融入中国大陆,这是他对香港最大的贡献,当历史写下这一页的时候,应该公正地对待董建华。”夏伟邦认为,董建华时期的特区政府面临一系列艰难挑战。比如,要把一个已经存在了150年的政制系统变革成一个新的系统,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不应该被低估。
  回归前后,英商会付出很大努力,确保在香港回归中国的过程中,能保持一个良好的商业环境。英商会也一直积极沟通,让英国商界放心,香港主权移交以后营商环境不会有任何变化。
  10年来,夏伟邦的身影不仅仅出现在商业舞台上。在很多立法事务上面,英商会也积极参与政府的谘询。
  “我们是唯一这样做的一个国际性商会组织。去年,我们向香港政府、英国政府以及其他相关的政治团体提交了24份重要的建议文件。”夏伟邦说,“我们关注的议题很广泛,比如建筑业的失业问题,我们发现,15%的失业都是来自建筑业。所以我们也参与了与政府、立法会的对话。”
  曾荫权是一位好“公仆”
  日,曾荫权击败竞争对手梁家杰,连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在这次特首选举中,尽管明白自己不可能获胜,但梁家杰先生还是积极参选。应该说,一个有竞争的特首选举,无论是对香港还是对中国大陆来说,都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夏伟邦说。
  “大家也明白了真正的竞选辩论的重要性,它使得曾荫权必须认真考虑他的政纲。”
  夏伟邦的儿子和曾荫权的孩子曾经在英格兰上同一所学校,在来香港之前,夏伟邦已经见过曾数次。在他担任驻港英军副司令的时候,两人也多次会面。“他是香港很好的一位‘公仆’,现在他赢得了选举,有机会在一个完整的任期内继续为香港做贡献。”
  夏伟邦认为,曾荫权应该更重视加强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城市的优势。他也曾经对本港媒体说,曾荫权获任行政长官后,应减少官僚作风和阻碍商业自由流通的障碍,有一个长远和清晰的目标改善商业。
  对于曾荫权将于今年年中推出政改方案绿皮书,夏伟邦表示,香港人是很有自知之明的,他们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他们会很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现在,香港需要的是一个取得大家广泛认同的可行的解决方案。
  夏伟邦说,政治团体和商界需要相互的理解,英商会和所有的政治团体都有持续的、良好的沟通。“我们想做的是,让大家消除大财团和政府之间存在腐败的利益关系的偏见,这一点是完全错误的。”
  互利互惠的“铁三角”关系  10年来,一座独特的城市,经历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事件。回顾过去的10年,如何评价?“我觉得这个问题值得深入思考。”不久前,夏伟邦把自己的思考变成文字,写了《香港回归的第一个十年》一文。
  在今年刚刚过去的两会上,大陆高层确认了香港作为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但夏伟邦认为,除此以外,更深刻的变化是,香港对于中国市场来说,起到了重要的“商业整合者”(Business
Integrator)作用,发挥了更加广泛的区域性影响。而且,香港已经是外国直接投资进入中国的主要渠道。“这一切,都是值得我们庆贺的!”
  自担任英商会执行总裁以来,夏伟邦到过中国内地很多地方。他说,在上海,我看到了中国最现代的一面;而在中西部省份,我看到了中国最古老的一面。他还是厦门市的“荣誉市民”。
  夏伟邦承认,在彭定康搞政改的时候,中英之间的各种往来的确很困难。但香港英商会认为,商业和贸易可以超越所有其他的问题,尽管困难,他们还是寻求和中国开展业务往来。
  他认为,香港、中国内地、英国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铁三角关系”。在这种模式下,贸易、服务和投资在三方之间相互流动。香港和中国内地的各种商业壁垒正在加速消除,同时香港又能够保持其独特性,比如法治精神、信息的自由流通、简单有效的税制等等。
  “这些对于英国商界来说,非常有吸引力。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英国公司来到香港,香港英商会的海外会员也迅速增加,我们正在考虑专门在英国建立一个分会。”夏伟邦说。
来源:《凤凰周刊》2007年第15期总第256期
部分文字有所减略
Copyright &&2006- &&京ICP备号-150&&京ICP证010391号&&京公网安备:您所在的位置:
夏伟邦:我相信香港会继续成功
吴冠雄 来源:中国新闻网 
香港英商会执行董事夏伟邦(Christopher Hammerbeck) 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讲述他的香港情意结。 中新社发 邓庆乐 摄
中新社香港6月19日电 (香港回归15年)夏伟邦:我相信香港会继续成功
中新社记者 吴冠雄
20年前的6月13日,当英国陆军准将夏伟邦(Christopher Hammerbeck)走出海湾战争的硝烟来到香港,香港在他看来“宁静祥和”。他并不可能想到,自己和香港的渊源将会如此密切,他甚至成为一个华裔男孩的外公。
“当时正是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中国的大门打开。有的港人移民去外国,但我觉得香港看上去挺正常。”夏伟邦在铜锣湾的办公室里对记者说。快70岁的他颇具风度,深色西装口袋里放着黑手帕。
当时夏伟邦被任命为英军驻港部队的副司令兼参谋长,负责英军的撤离工作。但戎马30年后的夏伟邦,在香港回归前已经考虑结束军旅生涯。一个晚宴上,夏伟邦无意中听见英国驻港高级商务专员说,香港英商会运营状况不好,准备招募人来管理。于是他站出来毛遂自荐,1994年得到了这份工作。
日那个雨夜,他以英商会执行董事的身份在添马舰参加英方的告别仪式,“淋成了落汤鸡”。然后他换了晚礼服去香港会所,然后去香港会展中心,目睹了主权交接仪式和新政府宣誓仪式。
7月1日凌晨4点,他穿着晚礼服走在湾仔街头。“有什么变化吗?警察还是一样的制服,只是徽章变了。我感到一切都那么宁静。这是个好的感觉,是对香港的未来感到乐观。”
当时英商会规模尚小,资源有限,不能为商界提供足够的服务,夏伟邦选择留在香港继续完成自己的工作。现在英商会有超过1100个会员,包括500家企业会员。“即使在1997年金融危机以及2008年金融危机时,英国在香港的投资仍保持强劲。英国商界会留在香港,不会突然一夜消失。”
夏伟邦相信,香港与英国的经贸关系会越来越紧密。伦敦发展人民币离岸中心,进一步加强了伦敦与香港的联系。“现在香港的朋友问我,伦敦怎么样?我说跟在香港差不多,有好多华人朋友。”
夏伟邦有两个女儿、四个孙辈生活在香港,其中一个女儿还收养了一个华裔男孩。他的办公室里摆满了家庭相片。“这里已经成了我的家,我不会离开香港。
责任编辑:林洪熙
【字号 大 中 小】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电话:010-(白天),010-(夜间)
主办: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夏伟邦:我相信香港会继续成功 - 中国在线
> > 2012专题> >
夏伟邦:我相信香港会继续成功
来源:中国新闻网
香港英商会执行董事夏伟邦(Christopher Hammerbeck) 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讲述他的香港情意结。 中新社发邓庆乐 摄
香港英商会执行董事夏伟邦(Christopher Hammerbeck) 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讲述他的香港情意结。中新社发邓庆乐 摄
20年前的6月13日,当英国陆军准将夏伟邦(Christopher Hammerbeck)走出海湾战争的硝烟来到香港,香港在他看来“宁静祥和”。他并不可能想到,自己和香港的渊源将会如此密切,他甚至成为一个华裔男孩的外公。
“当时正是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中国的大门打开。有的港人移民去外国,但我觉得香港看上去挺正常。”夏伟邦在铜锣湾的办公室里对记者说。快70岁的他颇具风度,深色西装口袋里放着黑手帕。
当时夏伟邦被任命为英军驻港部队的副司令兼参谋长,负责英军的撤离工作。但戎马30年后的夏伟邦,在香港回归前已经考虑结束军旅生涯。一个晚宴上,夏伟邦无意中听见英国驻港高级商务专员说,香港英商会运营状况不好,准备招募人来管理。于是他站出来毛遂自荐,1994年得到了这份工作。
日那个雨夜,他以英商会执行董事的身份在添马舰参加英方的告别仪式,“淋成了落汤鸡”。然后他换了晚礼服去香港会所,然后去香港会展中心,目睹了主权交接仪式和新政府宣誓仪式。
7月1日凌晨4点,他穿着晚礼服走在湾仔街头。“有什么变化吗?警察还是一样的制服,只是徽章变了。我感到一切都那么宁静。这是个好的感觉,是对香港的未来感到乐观。”
当时英商会规模尚小,资源有限,不能为商界提供足够的服务,夏伟邦选择留在香港继续完成自己的工作。现在英商会有超过1100个会员,包括500家企业会员。“即使在1997年金融危机以及2008年金融危机时,英国在香港的投资仍保持强劲。英国商界会留在香港,不会突然一夜消失。”
夏伟邦相信,香港与英国的经贸关系会越来越紧密。伦敦发展人民币离岸中心,进一步加强了伦敦与香港的联系。“现在香港的朋友问我,伦敦怎么样?我说跟在香港差不多,有好多华人朋友。”
夏伟邦有两个女儿、四个孙辈生活在香港,其中一个女儿还收养了一个华裔男孩。他的办公室里摆满了家庭相片。“这里已经成了我的家,我不会离开香港。
其他的摆设则像是他军旅生涯和中国情结的结合。书架上放着退役时同僚赠送的坦克模型。一幅描绘海湾战争的画里,他正坐在坦克中,指挥英国陆军精锐第4装甲旅“沙漠之鼠”。墙上却有一幅他从内地淘来的“古董”,画上毛泽东和意气风发的中国军人让他觉得有意思。另一边靠窗的位置摆着厦门荣誉市民的证书,按照他自己的形容,是十几年来他印象最深的记忆。
回归十年的时候,夏伟邦曾经写过一本书,《香港回归的第一个十年》。“从我们的角度看,十年来一切顺利,所以我们给中国政府打了最高分十分。”
到今年,又是五年过去。夏伟邦认为最大的变化之一,是香港越来越多人讲普通话。虽然现在的香港面临着人口老龄化,贫富差距加大等挑战,但他认为,香港要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和优势,并且要努力去保持。其中,法治以及廉洁的政府,是香港最关键的优势。
“理智上说,50年完全不变是不可能的。因为中国会变,香港会变。但是我相信香港会继续成功。”夏伟邦说。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邓京荆
编辑: 邓京荆 标签:
那些超萌宠物的爆笑瞬间
浙江台州:浩浩荡荡“鸭”马路
友情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球成名小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