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句话求你讲清楚一部电视剧

电视剧《毛泽东》,一部没有拍好的传记剧
电视剧《毛泽东》(上部)终于赶在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之际隆重献播了,本人怀着极其期待的心情收看了这部所谓的大制作。不过,看完这部足足49集的传记剧,真的感到非常之失望。可以说,这是近年来有关毛泽东题材拍得最粗糙的一部。
首先,编剧上,几乎是将毛泽东时期发生在国内外的大事件都收容进去,而且占了好大的篇幅,使观众感到这只是一部毛泽东生平编年史。而且,又限于篇幅,并没有将一件件大事件的来龙去脉讲清讲透,往往是截取某一部分,蜻蜓点水,对于对历史不了解的观众来说如坠云雾之中,不着要领。毛泽东以外有名有姓的人物,重要的,无关重要的据说达900个之多,却像走马灯似的,一集有时也只有几个镜头,一闪而过,观众就像走马观花似的,并没能给观众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所以,整个剧给人的印象是散,主人公的生活细节并没有充分的得到体现。
二是主人公的历史交代不清。既然是毛泽东的传记片,对毛泽东的婚恋、家庭及直系亲属应有个基本的交代。但剧中对毛泽东第一段&婚姻,第一个童养媳自始至终没交代。对于贺子珍与毛泽东的结合时间也没交代。对于与江青相识相恋到结合更没交代,更可笑的是,在贺子珍离开后的下一集,忽然出现了毛泽东女儿要出生,毛泽东欲闯产房受阻的情节。让不知情者一头雾水,让不了解毛泽东的人会问,毛泽东与谁生孩子呀?试问?这还是一部完整的电视剧吗?众所周知,江青乃是毛泽东的夫人,后来又是“四人帮”的主犯,但要拍毛泽东的戏江青是回避不了的,早在二十年的电视剧《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江青的形象就出现了,二十年后为什么却要回避呢?毛泽东与贺子珍结合的情节在十多年前的电视剧《井冈山反围剿》交代得很清楚,而关于毛泽东与江青相识到结合的情节在十前拍的电视剧《延安颂》也交代得很清楚,但十年后拍的毛泽东传记剧居然没有交代,使这部传记剧弄得支离破碎,失去了人物传记片的应有的内涵。不仅如此,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在字幕中连无名车夫都上了字幕,唯独扮演江青的孙嘉没有在字幕中出现,这样做法,是对演员的劳动很不尊重的表现。
三是人物的年龄不符。这部剧让26岁的侯京健与60岁的唐国强出演两个时期的毛泽东,真的难为了他俩。侯京健从外形化妆到表演仍定格在在26岁的青春年华,并没能突破26岁的面貌。所以,让他演26至42岁的毛泽东则是显得稚嫩无比,稚气有余老成不足根本压不住场,没有半点领袖的气质。所以,当看到他上井冈山后的戏份就感到特别的别扭。而长征结束后的戏份换成唐国强来接演,60岁的老唐,胖乎乎,挺着个将军肚,哪像42岁的毛泽东,一付老态龙钟的样子,分明就是60岁的唐老伯了。这一转场,感到孙子一下子变成了爷爷。两个演员年龄段差距之大,也许创下了有史以来传记片之最。尽管唐国强很卖力,努力装嫩,但毕竟岁月不饶人,观众怎样都难将前后两段的戏连起来。
四是化装不给力。以前一些领袖剧之所以那么吸引人,是由于演员形神兼备。毛泽东的形象,毛泽东的特征早已深入民心。如果演员不像,化装不给力,哪演员再卖力,观众也是不领情的。这个剧,毛泽东化装造型就很不到位。先是侯京健演的毛泽东下巴居然没有那粒痣,这与以往的影视作品有太大的出入。再就是眉毛不对,毛的眉毛是内粗外淡的,但侯京健却是剑眉;二是唐国强的额头发际线留得过低。毛泽东的宽阔饱满的天庭特征没有突出来,加上唐国强的表演没有采用毛式惯用手势,使得毛泽东的形象给观众的印象更似唐本人而非毛泽东。其实,唐国强在电视剧《开国领袖毛泽东》、《解放》、《中国1945》等剧目的化装是相当到位的,很形似。本来,领袖人物出现要用肖像化装,但是这部剧在肖像化装上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准,特别是毛泽东在重庆谈判的那几集,毛泽东的化装与前后的戏的装很不一致。
五是制作粗糙。这部片套用了一些以往的影视剧镜头,如毛泽东领导井冈山反围剿,剧中毛泽东等红军还没有穿戴八角帽、红领章的红军军服,但在插入片段时红军已穿八角帽了,朱毛会师也是插入的电视剧《井冈山》的片段,所以,造成了服装的前后不一致。另一处是杨家沟会议,竟完全套用之前播出过的党的“七大”的全部镜头,将延安大礼堂搬到了杨家沟。如此硬伤,真不知一帮有名有姓的监制干什么吃的。
六是场景与史实不符。国民党“一大”是在广州召开,但会场的花纹却是只有北方才有的。毛泽东在广州主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真实的原址是在市中心的番禺学宫,而剧中的农讲所居然设在山边。再有就是黄埔军校大门后没有了校本部,也与真实的黄埔军校不符。开国大典的镜头,天安门城楼则面居然是一座大山,显然,这个天安门是在横店拍的,全世界人都知,天安门侧面哪里会有座大山呀?
七是特技太假。有一场是朱毛红军下井冈山的戏,镜头前是鹅毛大雪,但地面却没有积雪,演员身上也没有花雪,而且换另一组镜头,飘雪的形状一样没变,很显然飘雪是电脑后期加上去的,但却没做好。假得都穿帮了。
八是为迎合当下,主次不分。细心的观众会发现,这部戏毛泽东与杨开慧的戏较多也较细,而习仲勋的戏份也大大超过了其他元帅。为什么呢?我看只有两点,一是这部剧首席顾问是毛泽东的孙子毛新宇,二是习仲勋的儿子是当下的一把手。所以,编导者有意识地将这两人的戏份加大加长了。甚至连片头尾都要加进习仲勋的镜头,可见,创作者的思想有问题。
总之,这部毛泽东的传记剧拍成这个样子,真的令人很是失望。现在播出的只是上部。如果编导还是按这样的创作思想,哪根本不用拍了,将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2》直接改名为《毛泽东》下部则可以了。因为,《五星红旗迎风飘扬2》讲了毛泽东从建国后到逝世所经历的大事件。不过,《五星红旗迎风飘扬2》同样拍得很粗糙,同样很烂,唐国强扮的毛泽东的造型很不像。
为什么电视剧《毛泽东》没拍好?没制作好?为什么《毛泽东》不及王朝柱编剧的《长征》、《延安颂》、《解放》呢?说到底是出品方的创作态度问题,态度决定一切,没有正确的,实事求是的创作态度是创作不出好的作品的,更不会出精品。高希希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导演,但是这部剧却像是三流导演的作品,真的为高希希汗颜。也为唐国强大伯感到无奈。最初这部剧是60集的,现前剪辑为49集,似乎是紧凑了,却显得肢离破碎,既无新意又无艺术的亮点,真的白白糟塌了毛泽东这样好的题材,真的对不起毛泽东他老人家。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我的团剧我的团zz
标题是标题,正文是正文。不配套。但是我心疼这句话。因为我心疼他的伤心有多伤心,孤独有多孤独。    如果看了团剧,感觉不到这种孤独和伤心,我后面那一长串乱七八糟的胡言乱语就不用看了。    真的是胡言乱语,出自一个看疯了的家伙。    一、团剧剧本与小说    因为团剧播出前对该剧的完全不关注,所以对该剧的产生前因后果并不了解。看完电视后看了小说,直觉小说写得太象剧本,因此一直疑心着,这剧究竟是先有的剧本还是先有的小说?    这问题不重要。重要的是最后结局的改变,给观者的感受太不相同。    电视剧结构相对简单,前后呼应,一条主线,就是南天门。南天门上打生打死,炮灰团两次拿人命填了南天门下虞啸卿的军功。一条暗线,纠结着只是在问,国难当头,壮士赴死,大义与小利,慷慨或悲情,这一切究竟该拿什么来量?究竟是谁在量?    小说却还意犹未竟。南天门是鬼门关,是炼狱,可连南天门都收不了的人,偏偏却都还是倒下了。倒在自己拼命守护的地方,倒在自己人的手上。打生打死,枪炮里穿行只当闲庭漫步的汉子,一条一条倒下,偏就不关日本人的事。    这层意思,电视剧里只有借了老麦的口喊过,“这不公平!”    小说却足足用了好几万字,堆出一堆隔空哀叹的坟头,悬挂在读者心里,憋得连句“这不公平”都喊不出来。    所以简直要感激导演。小说的画面感并没有那么强烈,真不知道如果用光影技术全方位有声有色演一遍,观者的心会不会如被马克沁不间断强力扫射过那样,碎到要烂。    至少电视剧给了一点希望。    上峰战报里所谓的渡江侦察最后还是以损失三千条人命的总攻完胜收场。至少这一场牺牲,填平了怒江的天堑,收回了西岸的失地。这已是最大的仁慈。没有让流出的血毫无意义,没有让无尽的等待等成绝望。    电视剧演到这里便收手。转眼就是六十年后,功名利禄,尘或者土,都过去了。当年的一切,不就是为了今天?没有战争,人活着,乐或苦,喜或悲,无论怎样都好,重要的是没有战争,纵然那些忠魂只是虞啸卿嘴里的那句“我的那个师”。    那也算是炮灰们死有所值。    否则难道真的要把思考带到小说里不得不点透的最后一层?    打败了外敌,并不是拥有了真正的胜利。从一开始,我们就不是输在别人的手里。    可几乎谁都不想往这边想。承认失败已经很不甘心,承认败给自己,需要无比的自我反省的勇气,还要有愿意审视灵魂的智慧。    我们都不喜欢自省,因为指责别人要容易得多。我们一次一次走错路,但我们喜欢说,那只是因为路自己长歪了。    我们喜欢把屡战屡败说成屡败屡战,我们以为可以文过饰非,可到头来被骗到的只有自己。所以日本人败了,战争却没有结束。全国解放了,文革是一场整整十年的浩劫。    不能再往下说了,所以只有把时间定格,就让南天门见证英雄。电视剧的一声叹息,六十年后健步如飞的孟烦了是给我们心理最后的一丝安慰。
二、团剧的结构与节奏    根本没有资格来对这种专业话题说长论短,因为只是一个爱看电视剧的观众而已。但是太多人表示了对该剧结构和节奏的不满,所以也就想弱弱地说几句。    以下的分析仅仅针对电视剧,不包括小说部分。    团剧是一部主线非常清晰鲜明的电视剧。任何一个看过它的人,无论是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都能用简单的一句话说明白这部戏是在讲远征军攻打南天门的故事。    它所有的构成,都是为了打过去这个主题服务。而川军团,就是这部戏里打过去的绝对主角。从一开始,就是交代川军团的组建——顺便说一句,就我所感,片名我的团长我的团,指的就是孟烦了的川军团团长龙文章和川军团。    川军团第一次被虞收编,入缅,溃散,电视剧用了三集篇幅。之后是团长龙文章出场,他整编溃军,用的依旧是川军团的名义。所以虽然团长大人名不正言不顺,南天门那场断子绝孙的硬仗也可以算在川军团头上。    也是因此,这军功是顺理成章记录在当时的正牌川军团团长虞某人的身上。    从龙文章出场重拉出一个川军团,到第一次在南天门打到只活回十一条人命,一共用了六集,这几集里一团散沙的溃兵从羊变成了狼,川军团的浑浑噩噩听天由命的兵油子被伪团座这样的灵魂人物找回魂魄。从毫无斗志到意气风发,一个愿意死了同大家葬在一起的团长功不可没。    川军团逃下南天门,龙文章被捕、炮灰们被软禁,这是这个新拉起来一共没有几天的川军团第一次解散,从无到有,交代完来龙去脉,一共占了四十三集的四分之一。    之后是龙文章受审。    用了那么多篇幅渲染的智勇双全的英雄,总要满足大家的好奇心,摆下子龙门阵,讲清英雄出处。所有人都接近失望——英雄不问出处是句面子话,真放到眼前,听说这个短兵相接的天才只是来自一个招魂世家,已经升任师座的虞已经把不屑摆在脸上。何况还有更加不堪的军中履历,烂得拔不出泥的部队臭名远扬,连师座大人也能背出那段不思进取到极点的顺口溜军歌。而一个补袜子的军需官,竟然懂得领军打仗,师座不肯承认那是因为他还有报国之心,懂得亡国之痛。虽然那是连座下炮灰们都体会得到的。    师座断言,“你精似鬼,知道自己一个人在缅甸一天也活不下去,所以就拉上一帮人。”    于是龙文章回答他为什么不肯成仁的问题时,先说“因为我拉出来的人还没死完”,却又立刻改口“不是,是因为不想为死而死”。因为他知道,一个看谁都该死的师长眼里,对同袍生命的尊重是该死中的该死。    法庭戏用了两集的篇幅。长么?交代龙文章的出身用一句话就可以解决。交代龙文章面对虞啸卿日后的种种嬉笑、乞求、伏低做小、委曲求全,交代龙文章扛起心中千座坟头的孤独、奋力、义无返顾,所有他的心路历程,没有这两集篇幅,却无法面面俱到。    这两集是我激赏的两集,龙文章的台词是我听过的最不扯淡的豪情状语,不辣迷龙的大白话是最好的注释。而最后点睛的神来之笔出自之前一直被看低的阿译,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我一直以为编剧将龙文章定义为招魂人,是一个隐喻。    四十三集电视剧几乎每集都在寻找的,是魂。国家的魂,民族的魂,士兵们的魂,老百姓的魂。    兽医说,真是一群失了魂的家伙。    龙文章逼孟烦了找回他的魂才肯带他过江。    人若无魂,找不到回家的路。民族若无魂,大好河山半壁焦土。    龙文章招魂,他带出了一支回魂的军队。他想用他的军队为国家招魂,打下南天门。    所以这两集是全剧的戏眼,看似漫不经心搞笑胡闹,却是热闹之中见凄凉,嬉笑里面藏深意。  &&&
然后川军团重组,龙文章作了真正的团长。名正言顺,领了破烂装备破烂兵,受了裹尸布做的川军团团旗。又是一个隐喻,无头的刑天。    知道了故事结果的人,很难不最后联想到,这真是川军团的宿命。    川军团解散到重组,十一集到十七集。漫长么?比这更漫长的是人心的百变。迷龙在去留间打转、豆饼在生死间挣扎、烦了在爱与不爱间自我折磨、不辣和蛇屁股互相取暖又互相攻击、丧门星守着腰间兄弟的骨灰数着日子、阿译在一片茫然中不知所云借着篮球奋发的努力……    他们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士兵。正因为这样,才会心痛他们甘为炮灰的命运。    平静无波的假和平到此为止,日军过江,主力团溃散,川军团驻守祭旗坡。逆流而上的勇气,漏船载酒的运气,做人却如此晦气。虞师座一语成谶,龙团座开始了困守祭旗坡的炮灰团生涯。    有了兵,有了阵地,纵然缺吃少粮,没枪没弹,仗还是要打的。一片风平浪静,也就只有拿日军的漏网之鱼作半实战训练。龙团座带出了一团神经质的兵,拉屎都枪不离手。有看了剧的人在问,为什么不见戏中炮灰团出操列阵?那就再看一次团座大人是怎么日夜操练着炮灰们追击流寇的。    偷鸡摸狗、连骗带蒙,龙团座用了所有手段补给他的炮灰团。罪是他一个人受的,装孙子、骗婊子,只求能搞回点别人不要的破烂就好。    这些委屈他一个人在扛。    因为他想打过江。时时刻刻没有停止这样想。所以两岸大合唱搞联欢,歌舞升平中他上去就是一炮。他拍着心口对炮灰们说,心里痛。那是真的痛。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岸犹唱后庭花。    他的炮灰团不该是这样。    于是偷偷过江。拿着新发到的好枪,带着充满斗志的十几条老炮灰,去了西岸。带回孟烦了的父母和藏书、带回西岸百姓凄楚的盼望、带回对南天门地图的新标注、带回对西岸犹在与日军纠缠的红色游击队的敬意。    虞啸卿把枕戈待旦挂在嘴上,龙文章把打过西岸刻在心里。建团、练兵、争取武器、跪求美国人的帮助、四次过江侦察,一切一切都是为了一件事——打回南天门。    但是却不是虞啸卿的打法,不,死法。    于是推沙盘。三集篇幅,是把惨烈两个字实实在在用镜头演了出来。我很同意高人的意见,这三集,是对当年松山之战的重演。    沙盘推演后,虞啸卿从万念俱灰到两跪龙文章。龙文章从不忍手足般的同袍兄弟送命到最后毅然决然说出攻击计划,起起落落,难言的苦与涩,哀与殇。    从炮灰团上祭旗坡到老炮灰和精锐们编成一队上南天门。十八集到三十八集。二十集的篇幅。跌跌撞撞坎坷着过来,龙文章是无尽的挣扎、用尽所有力气去做事;孟烦了是生与死哈姆莱特般没完没了的怀疑和否定;迷龙是过一天就必须认真快乐抖擞精神过足了一天的幸满足;虞啸卿是苦尽甘来终于可以一战到底的豪情风发。    不能不提的是正好在中间位置的二十八二十九集。老麦同龙文章那一段接近一集篇幅的对话。从法庭开审、重组川军团到终于请来美国教官,历时接近两年,在孟烦了没完没了的扯淡中龙文章已经为再战南天门作了无数功夫。值与不值,坐视还是做事,萦绕在小哈姆雷特孟烦了心中的问题,借美国老头的嘴劈头盖脸问到尽兴。    这个最爱士兵的军官跪在地上,举手向天,却不能发出永不将袍泽兄弟们送去作筹码的誓言。因为他知道国难当头,岂能坐视?    虞啸卿的豪言壮语,永远是龙文章在身体力行。从最开始的“只要看到我,就是我的团长;看到你们,就是我的袍泽兄弟”,到“我每天只睡四个小时,枕戈待旦”,再到“国难当头,岂能坐视”。    连最后的风波亭、汨罗江,也是龙文章去趟了个够。他没作成屈原岳飞,只不过日本人的南天门没有留下他的命。
这是另一个公堂。老麦审问的是团座大人的灵魂。如果说第一次公堂审理如同闹剧,那这一次,确是实打实,捧出了心窝里的话。因为龙文章要留下老麦,因为这次他要保的是他袍泽兄弟的命。    最后的决战前,这备战的前奏悠长曲折。如果只是为战而战,何必那么事无巨细地探究人心?十集篇幅就可以把一切浓缩得简单顺溜。    但是偏偏就是这样的不紧不慢,事无巨细,慢慢悠悠,处心积虑地告诉你,这些都是人,都是挣扎着想活出个人形儿的人。有家、有老、有爱、有恨,带着最卑微的愿望,却有最崇高的勇敢。    在把自己扔进见鬼的汽油桶之前,他们都是和我们一样的人。我们也不该忘记他们是和我们一样的人。他们不是生来就该扛枪,生来就该作炮灰,生来就该被牺牲的。    真的,不该忘记,没有人理所当然就该去死,他们的舍生忘死,是我们永远不该忘记的恩泽。    这才有最后三十八天的惨烈,悲愤。    树堡里的三十八天,殊死的环境,战斗比惨烈更甚,绝望到接近崩溃。川军团再一次上到南天门,再一次陷入日军的海洋,再一次几乎全军覆没;但是再一次,一如团旗上的刑天,他们顽强到底,用枪用炮,指天骂地。    拼到最后一丝力气。    然后,援军终于出现,在迟到了三十八个日夜之后。    这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终于走出树堡的龙文章这次不用象上次渡江后那样对着南天门长跪不起。他已经尽力。死去的英魂们,终于可以还乡。    川军团的后来,电视没有再演。    六十年后,走在和平后的街道上的老年孟烦了看见了他的袍泽兄弟们。他们永远在他的身边,而且,再也不用去拿着枪打仗……    这样的结局,至少淡化了一些悲伤。虽然谁也不会说,它没有悲伤。    而这样的结构,一首一尾,两上南天门,两次耗尽川军团的生命,由川军团成立始,以川军团再次成灰止。两相呼应。这两场大战得回的,对炮灰言,是不会愧对家国的坦然,是灵魂可以回乡的平静;对虞啸卿唐基言,是恋恋红尘里最不能舍的功成名就,叱诧风云。而四十三集时时刻刻在问的,是招不回的民族之魂,究竟丢在了哪里?那蹩脚的招魂人,已用尽了全力,究竟能招回多少不该丢失的魂?    这才是超越了战争超越了时空一直问到人心底的问题吧。    所以需要四十三集。讲一个道理,只要一句话;把道理讲清楚,只要一段话;把道理讲到你的心里,让你思考,有时候,连四十三集也都不够。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美食和恋爱都关乎『情感』
  他爱你时,是真的爱你,不忍假装不爱你。
  他不爱你,是真的不爱你,不愿假装爱你。
  
  六月的第一天我拔了一颗智齿缝了两针,养伤的过程远比拔牙痛苦。只能吃流食,这一度让我萌发了一丝生无可恋的情绪。于是翻出十年前的一部TVB旧剧《美味情缘》,畅想伤愈后去我家附近馆子的美妙场景,一遍遍完善菜单,世界才再一次美好起来。
  
  仅有爱情的TVB很单调,就像迷一个帅哥拖着看一部剧终究要倒胃口一样。这部剧也延续了TVB一贯的温情,父子之情,师徒之情,品叔对百里鲜的感情;夏枯草的迷途知返,桂姐传统女性的忍让和原谅;Candy(杨千嬅)最初追求自由,后来却承担责任;石小鱼对虾头青梅竹马的爱慕;石狗公(成奎安)单纯不计代价的付出和追求;为女儿创造『花枝招展』菜式的江耀柱,一个只存在于记忆中的人物,将几个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每一个小人都熠熠发光。最后一集,花枝离开南丫岛前,对菊姐说:我记得我初来南丫岛时,什么都没有,孤零零一个人,但我现在多了一个弟弟、舅父舅母,还多了一个妈妈。
  
  电影篇幅有限,很难如电视剧用太多细节叙事。看TVB时更多看细节而非冲突,冲突能用一句话讲清,细节却只能意会。情节看过就没了吸引力,只有细节才值得旧剧重看。喜欢TVB电视剧的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变』,有时看了几集,像大梦忽醒般发现情节和人物已改变。因此马友(吴启华)和乔花枝(陈慧珊)就要比配角龙赐新(马德钟)和苏眉(陈慧珊)更值得看:配角性格上相比单薄许多,龙赐新和苏眉,同样痴情偏执又不吝心计。
  
  《美味情缘》必然要谈情。整个南丫岛于是充满爱情的气息。下面写的是马友,苏眉和花枝。
  
  我们总在不设防的时候喜欢上什么人,冥冥中避无可避,甚至莫名其妙。『一见钟情』多浪漫,倘若在影视剧里就叫做『天意』,即使终究分手也可以加上两个字变成『天意弄人』,比如马友和苏眉。相比而言『日久生情』就不够传奇了,搞不好还会被误解为『趁虚而入』,比如马友和花枝。
  
  马友初见苏眉时她刚分手,点了满满一桌菜。苏眉外表亮丽,否则只关心食物品质的大厨,即使食客浪费也不会主动搭讪。之后便是约会,看电影,他为她做菜,她记得他所有习惯,他将她并入人生规划带去北京,她马上打包行李紧随其后。此时的波折有些勉强,苏眉前男友出于妒忌,拿了他俩之前的合照告知马友:她一脚踏两船。马友未能赴约,丢了苏眉一人在机场。他留着戒指两年多,她空等失踪的恋人,留着他送他的第一件T-shirt,留着一个BB机等复Call。之所以勉强,马友与Sue的前男友素未谋面,未经核实就玩失踪玩崩溃,完全不给Sue解释的机会。
  
  马友的性格本就难相处,他可以因为客人点鱼翅捞饭就辞职,换了几家都做不长久。他的高傲,其实是不知如何与人相处。父母意外身亡,之后相依为命的妹妹也病死,已知的人际关系简单到只有师傅,师兄龙赐新和曾对他有恩惠的江耀柱(花枝父亲)。这样的马友,愿意让Sue进入自己的世界,不可不信缘。表面平静的关系实际上可能不堪一击,而且还关乎『欺骗和背叛』。这么说并不是替他辩解。马友得知Sue骗他之后,他的反应不是愤怒,不是如龙赐新挥拳打向情敌,不是争取,而是全然相信之后自我放逐。即使厨艺再高,马友与苏眉恋爱时,幼稚的很。
  
  两年后马友遇见了乔花枝,确切的说是花枝找上了马友,做百里鲜的大厨。花枝与苏眉不同,苏眉外表自信,实则偏执脆弱;而花枝待人温柔,却内心坚强,就如她的母亲:她爱上江耀柱时不知他是有妇之夫,知道真相后她没有破坏他的家庭,她也没有怨恨,而是带大花枝,教出善良女儿的母亲也是一个宽容的女人。
  
  马友与花枝结识初期,马友恶劣的性子可见一斑(但在吴启华所有角色中,我最喜欢他这一次表演,没有刻意儒雅,更像真实的人,而且是在最好的年龄):指出问题一针见血,完全不顾及别人感受。辞退品叔的那一集里,马友的不留情面导致厨房罢工,而他坚持品质不肯上菜。花枝:不管你有三头六臂,天下无敌,你一个人可以做全部工作吗?你念幼稚园时没玩过两人三足吗?花枝待人谦和有礼,却不唯唯诺诺,生人勿近的马友童鞋被幼稚园的花枝老师教育,竟然没有反驳,他那一刻必然极度挫败。
  
  马友曾对花枝说,他不是为了百里鲜的招牌才来这里的么,是因为老板。马友该是一早就发现花枝柔弱中的韧性了,那时对她却只是欣赏。女人总是会对一些巧合格外在意,比如马友忽然出现把他送到码头,比如他们都发现扇贝中的珍珠。所以她把那两颗珍珠穿在一起,好似定情信物。她动心时,他心里还有一个名字曰苏眉。
  
  苏眉与马友的爱情像火,热烈燃烧后两败俱伤,隔绝空气就熄灭了;花枝的爱情是水,自然温和却难以缺乏,水只会转化不会消失。花枝帮他打扫房间,花枝要马友戒烟,并把他所有的烟换成了话梅、泡泡糖和手指饼干,花枝像教育孩子一样教会他如何表达,如何关怀。不经意的,苏眉留下的痕迹越来越轻,离开苏眉后养成所有习惯,像吸烟一样慢慢戒掉。
  
  第14集的结尾,菊姐发现花枝是自己老公的私生女,要求她离开百里鲜。马友骑着单车赶往码头,先是犹豫,然后速度渐快,后来拼劲全力。虽说终究慢了一步,可那是马友,他师傅说的『做菜时该用武火却用文火炖』,他过于被动从不争取。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无知者无所畏惧,成长教会我们隐忍,却在爱情里变成瞻前顾后步步为营的胆小鬼。马友却开始追逐了,那一刻忽然看清自己的心,虽然还有苏眉,另一个叫『乔花枝』的女人却也是不可缺少了。
  
  之后便是恶俗桥段。苏眉得知二人因误解分手,找马友挽回,却发现马友已不爱她。爱情里时间很重要,太早或太晚都不行。苏眉再一次患上了厌食症。这个时候我开始怀疑苏眉对马友是爱情,还是不甘心。回想苏眉与马友相识的场景,苏眉失恋时喜欢用食物发泄。马友必然不是她第一个Ex,却为什么如此难忘?都说爱情里没有谁欠谁,你情我愿,但马友对苏眉有亏欠,他欠她一个『分手』。马友不是前男友,而是失踪的前男友。无疾而终的感情极具杀伤力。即使明白再相见也物是人非,可总有一个声音说着再等下去就前缘再续。这个念头两年里不停啃噬着她的心,往昔甜美的记忆反复播放,他的名字愈加深刻,等待中他甚至成为完美的恋人。其实他没那么好,你也没那么爱他。两年后,马友为了苏眉重做了菜式『眉开眼笑』,却变了味道,不是食材本身的问题,而是烹饪的人已无力让它臻于完美。他最想做菜是『天鲜配』,即使用左手也要完成,因为他在意她。
  
  虽然从不喜欢死缠烂打的女人,并对耍心机挽留爱情的女人不抱好感。但她的偏执,伤害的人只有自己。当他不爱了,你只能引起他的愧疚,再也无法令他心疼,他不能假装爱你,只能不停说『你开心就好』,不是『我中意你』。何必呢。品尝美食尚且能察觉烹调者的心意,何况恋爱。留他在身边,然后听他对另一个人表白。何必呢。他对你小心翼翼的姿态,是否令你更心酸?
  
  费云帆并不是生来就是费云帆,他是汪紫菱的王子,却可能是前度女人的噩梦。只怪你没遇见他在最好的时候,或是等不到将他从渣男改造为绅士。就像江耀柱第一集对马友说的话,即使用次一级的材料,都可以有它发挥的机会。在爱情里,没有所谓的天作之合,只是两个人愿意磨合维持他们的关系。花枝让他戒掉了烟,戒掉了些许傲慢自大,她的关怀和体谅,他每次拿出被换掉的烟盒想起她都会笑,他买下整桶鱼找到两颗珍珠,为她可以开心。在第23集中,他心疼着望着花枝说着谎话安慰别人,然后对她说了这么一段话。
  
  『这里没有人,不用再撑了,不开心就是不开心,不要逼自己。我不会让百里鲜结束。我不会去法国。我要留下来帮你。如果南丫岛找不到铺位,我们就去港岛找,只要有我和你,就一定会有百里鲜。我不会走。我舍不得你。』
  
  品尝过爱情的痛苦,不再抱有期望心灰意冷,有个人让你重新燃起年少时的热情,为了那感觉疯狂甚至不顾一切。花枝对于马友就是那样一个存在。爱一个人从不因过程长短而有所计较,争论马友曾爱苏眉或花枝谁多点没有意义,再浓烈的感情一经结束,终究不过是转瞬即逝的现实,最后留在你身边的那个人,顺其自然也好,趁虚而入也罢,才是属于你的『命中注定』。
  以前很喜欢的一部电视剧。评论写得很有感觉!
  谢谢~~!!我也很喜欢,于是又看了一遍。。。还了刻盘~~话说那是我最喜欢林峰的时候啊!!
  喜欢,写的好!!哇哇…最爱的港剧,没有之一。
  现在再看,一点都不过时~~相比而言,现在的港剧好弱!
  写得真好,但我觉得花枝好像没有那么爱马友。。。她应该是过于隐忍了吧
  暑假花了2天看完了这部剧!很喜欢 真的很喜欢 不用脑 很简单的故事
  楼主,还能写得再好一点吗?两度踩进来,第一次是因为还未重温完,看到有剧透的嫌疑(太久了,好多细节都忘了),所以匆匆退出;这次,仔细看完,叹为观止。我是个看文章只看到故事,看剧只看到剧情的人——细节,会留意,会被打动,会一遍遍反复细看,但没有联系起来的能力。只能说,这就是我想要的剧评。谢谢你,让我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和我看法如此相同,而且能够毫无遗漏地表达出来的人
  LS!谢谢!因为我们都爱这部剧啊!!!
  不喜欢滕丽名!太执着了,都过去了,人家都无感觉了,还有个高富帅不珍惜!狗血!
  是滴!还各种折磨自己啊,各种缠着马友啊!
  TVB午間劇場在做重播,太有味道了。好喜歡看以前的港劇啊。LZ的評論寫得實在太好,贊啊!
  那時候的滕麗名很漂亮。
  滕丽名演陀枪师姐1的时候很抢眼呢~~~~
  确实是林峯最好的时候,年少轻狂,幸福时光
  是啊 那个时候的林峰 阳光自然没有偶像包袱 很温情的一部剧 看完暖暖的
  @排骨君 而且搭配的千桦,比现在钟嘉欣,药包,徐子珊好太多了……
  没有刻意的儒雅,像一个真实的人。
  谢谢 ls 的蜗牛君~~~~
  最爱的港剧,没有之一。lz完全讲中心声···这部剧给我的感觉就是窝心···看完后很舒服···没有什么大起大落的情节···但却完全走进人的心,那个阳光灿烂的南丫岛,承载着满满的温情···演员都很有爱~~~这部片让我完全爱上了吴启华和陈慧珊~~~林峯和千嬅啊~~~那时真的很青春啊~~~
  寫得實在太棒~
吴启华 / 陈慧珊 / 马德钟 / 滕丽名
&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张大表讲清英语语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