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曝光不足的照片档位时,光孔不够用时,怎么调整

单反技术入门(―) (原理出发,事半功倍) 即只有一个镜头, 且镜头后有反光镜将来自镜头的光线反射 单反是单镜头反光相机的缩写, 到五棱镜, 经五棱镜折射到取景器窗口。 这样, 拍摄者通过取景器可看到来自镜头的影像了。当快门按下时, 反光镜会迅速升起, 来自镜头的光线此时直接照射在胶片上, 从而完成拍照。 在数码相机中,CCD 或者 COMS 感光器件代替胶片来捕捉影
像。在理论上,人眼看到取景器中的与感光器上的影像完全相同,这是单反相机的最大优点。对于现在的数码单反和普通数码相机来说, 除了体积和取景不同外, 最大的差异就是感光器 的大小了。见下图,面积最小的三个颜色是普通数码相机所装备感光器的实际大小,而大的 感光器偏小将直接影响到成像质量, 这也是普通数码相机的成像 那些都是数码单反装备的, 质量不如数码单反的根本原因。 虽然这不是绝对的, 理论上普通数码相机也能装备大面积的 感光器,但现阶段还只有索尼 R1 一个例外。注:感光器件也即数码摄像机感光成像的部件,能把光线转变成电荷,通过模数转换器芯片 转换成数字信号。目前数码摄像机的核心成像部件有两种:一种是广泛使用的 CCD(电荷 藕合)元件;另一种是 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导体)器件。两种感光器件的不同之处:由两种感光器件的工作原理可以看出,CCD 的优势在于成像质量好,但是由于制造工 艺复杂,只有少数的厂商能够掌握,所以导致制造成本居高不下,特别是大型 CCD,价格 非常高昂。在相同分辨率下, CMOS 价格比 CCD 便宜, 但是 CMOS 器件产生的图像质量相比 CCD 来说要低一些。到目前为止,市面上绝大多数的消费级别以及高端数码相机都使用 CCD 作 为感应器;CMOS 感应器则作为低端产品应用于一些摄像头上,若有哪家摄像头厂商生产 的摄像头使用 CCD 感应器,厂商一定会不遗余力地以其作为卖点大肆宣传,甚至冠以“数 码相机”之名。一时间,是否具有 CCD 感应器变成了人们判断数码相机档次的标准之一。CMOS 针对 CCD 最主要的优势就是非常省电,不像由二极管组成的 CCD,CMOS 电 路几乎没有静态电量消耗,只有在电路接通时才有电量的消耗。这就使得 CMOS 的耗电量 只有普通 CCD 的 1/3 左右, 这有助于改善人们心目中数码相机是&电老虎&的不良印象。 CMOS 由于电流变化过于频繁而过热。 暗电流抑制得好就问 主要问题是在处理快速变化的影像时, 题不大,如果抑制得不好就十分容易出现杂点。此外,CMOS 与 CCD 的图像数据扫描方法有很大的差别。例如, 如果分辨率为 300 万像素, 那么 CCD 传感器可连续扫描 300 万个电荷,扫描的方法非常简单,就好像把水桶从一个人 传给另一个人,并且只有在最后一个数据扫描完成之后才能将信号放大。CMOS 传感器的 每个像素都有一个将电荷转化为电子信号的放大器。因此,CMOS 传感器可以在每个像素 基础上进行信号放大, 采用这种方法可节省任何无效的传输操作, 所以只需少量能量消耗就 可以进行快速数据扫描,同时噪音也有所降低。这就是佳能的像素内电荷完全转送技术。影像感光器件因素:对于数码相机来说,影像感光器件成像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感光器件的面积; 二是感光器件的色彩深度。感光器件面积越大,成像较大,相同条件下,能记录更多的图像细节,各像素间的干扰 也小,成像质量越好。但随着数码相机向时尚小巧化的方向发展,感光器件的面积也只能是 越来越小。除了面积之外,感光器件还有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色彩深度,也就是色彩位,就是用多 少位的二进制数字来记录三种原色。非专业型数码相机的感光器件一般是 24 位的,高档点 的采样时是 30 位,而记录时仍然是 24 位,专业型数码相机的成像器件至少是 36 位的,据 说已经有了 48 位的 CCD。 对于 24 位的器件而言, 感光单元能记录的光亮度值最多有 2^8=256 级, 每一种原色用一个 8 位的二进制数字来表示, 最多能记录的色彩是 256x256x256 约 16,77 万种。对于 36 位的器件而言,感光单元能记录的光亮度值最多有 2^12=4096 级,每一种原 色用一个 12 位的二进制数字来表示,最多能记录的色彩是 96 约 68.7 亿种。举例来说,如果某一被摄体,最亮部位的亮度是最暗部位亮度的 400 倍,用使用 24 位感光 器件的数码相机来拍摄的话,如果按低光部位曝光,则凡是亮度高于 256 倍的部位,均曝光 过度, 层次损失, 形成亮斑, 如果按高光部位来曝光, 则某一亮度以下的部位全部曝光不足, 如果用使用了 36 位感光器件的专业数码相机,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单反技术入门(二) 曝光: 照片的好坏与曝光量有关,也就是说应该通多少的光线使 CCD 能够得到清晰的图像。曝光 量与通光时间(快门速度决定) ,通光面积(光圈大小决定)有关。 曝光英文名称为 Exposure,曝光模式即计算机采用自然光源的模式,通常分为多种,包括: 快门优先、光圈优先、手动曝光、AE 锁等模式。快门:在摄影术最初发明的那些年, 拍张照片曝光时间一般都需要好几分钟, 大部分照相机是不需 要快门的,开始曝光的时候把镜头盖取下,然后看表,五分钟后盖上,照片完成。 后来,胶片的感光速度越来越快(ISO 越来越高) ,曝光时间变为一分钟,几秒钟,1/10 秒 甚至几百分之一秒, 这时候用手取镜头盖就不够快了。 我们需要一个能准确控制曝光时间的 电子快门, 以及电子机械联合快门等很多种类。 东西, 这个东西就是快门。 快门有机械快门, 定义:快门就是相机里控制曝光时间的装置。 这里顺便介绍一下安全快门速度。 在使用 135 相机拍摄的时候有一个手持相机拍摄的安全速 度原则:安全速度是焦距的倒数,如果使用 35mm 镜头,快门速度不得低于 1/35 秒,使用 200mm 镜头时速度不得低于 1/200 秒,否则图片就可能糊了。 光圈:所有相机都基于小孔成像原理:拿一个密封箱子,在任何一面钻个小圆孔,然后把有孔的这 面对着窗外,窗外的景象比如一棵树什么的,就会在圆孔对面的箱内壁生成此树的倒影。假 如我们在内壁涂上感光材料 (装上胶卷或 CCD) 这个有孔的箱子就是一台完整的照相机了。 , 这就是针孔相机。既然一台照相机可以不需要镜头, 为什么现在的相机前面不是一个小圆孔而是几块玻璃呢? 而且这几块玻璃(镜头)还卖得那么贵!这是因为小孔要成像的话,孔必须很小,这也是针 孔相机名称的来历。如果孔开得和门一样大,这个孔就成不了像。所以我们没有小门成像一 说。孔小进光量就小,所以玩针孔摄影非常锻炼人的耐心,一张照片曝光几分钟到几个小时 都常见。而且,由于光的衍射干扰,针孔相机拍的图片都不够清晰,如雾里看花一般。没有人原意花几个小时去拍一张模模糊糊的照片, 我们要想办法加大进光量。 有什么办法能 够把这个小孔开大而又能生成清晰的图像呢?人们马上就想到了凸镜的聚光功能。 把玻璃凸 镜装到大孔上,问题不就解决了?确实如此。 相机镜头就是这样诞生的。 今天数码相机的各种镜头都是几块凹凸镜的排列组合, 然后外面用塑料或铁皮一包。有了镜头,小孔成像的这个孔 C 也就是下文中的光圈C 就不 再是针孔了,它变成了洞。洞变大了,进光量问题解决。但有时候问题又来了:我们并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大洞。比如 夏日沙滩上烈日当头,四处白花花一片,为了分清到底是人肉还是白沙,我们需要眯着眼睛 仔细观察。镜头是照相机的眼睛,这时候相机也需要眯起眼睛。很显然,为了应付不同的光 线强度,我们还需要给镜头装上能够调节这个洞的大小的装置,以便在强光时缩小为针孔, 弱光时开成大洞。这个装置就是光圈。光圈英文名称为 Aperture。一组凹凸镜再加上光圈就 诞生了完整的镜头。 定义:光圈就是镜头里调节进光孔大小的装置。 常见的光圈值如下: F1, F1.4, F2, F2.8, F4, F5.6, F8, F11, F16, F22, F32, F44, F64。 每两挡相邻光圈值之间进光量相差一倍。 例如光圈从 F4 调整到 F2.8,进光量便多一倍;从 F2.8 到 F2 又多一倍。 也许您已经看出来了,光圈值和光圈实际大小是相反的,进光量最大时光圈为 F1,最小时 为 F64。对 135 相机来说大多数镜头的最小光圈为 F22。 既然光圈可大可小,那多大的时候镜头的成像质量最好?根据上图,最小光圈 F22 时光圈 跟针孔差不多,数码相机成了针孔相机,前面说过针孔成像好不了;光圈最大的时候小孔又 变成了大门,成像也差。所以,根据中华民族传统的中庸之道,请牢记:重要结论:镜头在中等光圈的时候成像最好(图片最清晰) 。 如果是 135 数码单反,中等光圈为 F8 或 F11。小数码 DC 要看具体机型,如果可选光圈值 在 F2.5 到 F8 之间,中间的 F4.6 为最佳光圈。假如光阴似水,镜头的光圈就是水龙头,它控制着水流(进光量)的大小。对于镜头我们当 这就如同家里的水龙头, 虽然平时我们刷牙洗脸从不把它开最 然是希望它的光圈越大越好, 大,但万一有一天家中失火,我们会立即把龙头拧到最大,并且痛恨当初为什么没有装一个 大点的水龙头。一个镜头最大光圈时成像并不好,平时我们一般少用最大光圈;但在特殊弱 光又不准使用三脚架的情况下, 比如深夜的街头纪实抓拍, 我们一定会毫不犹豫地使用最大 光圈,并且后悔当初为什么没买一支大光圈镜头。快门和光圈优先: 各级快门速度 快门速度单位是“秒” 。专业 135 相机的最高快门速度达到 1/16000 秒。常见的快门速 度有:1 1/2 1/4 1/8 1/15 1/30 1/60 1/125 1/250 1/500 1/0 等。相邻两级的快门速度 的曝光量相差一倍,我们常说相差一级。如 1/60 秒比 1/125 秒的曝光量多一倍,即 1/60 秒 比 1/125 秒速度慢一级或称低一级。1/60 秒的曝光量是 1/125 秒曝光量的 2 倍快门先决曝光模式 由我们先自行决定快门速度后,相机测光系统依当时光线的情形,自动选择适当的光圈 f 值(可为无段式的 f 值)以配合。设有曝光模式转盘的数码相机,通常都会在转盘上刻上’s’ 字母来代表快门先决模式。 快门先决模式适合于需要控制快门的摄影。 利用高速快门可凝结 动作,利用慢速快门可令行驶中的车辆变成光束。快门延迟 相机按下快门,这时相机自动对焦、测光、计 算曝光量、选择合适曝光组合…进行数 据计算和存储处理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快门延迟。 为了得到正确的曝光量,就需要正确的快门与光圈的组合。快门快时,光圈就要大些;快 门慢时,光圈就要小些。快门优先是指由机器自动测光系统计算出曝光量的值,然后根据你 选定的快门速度自动决定用多大的光圈。 光圈优先是指由机器自动测光系统计算出曝光量的 值,然后根据你选定的光圈大小自动决定用多少的快门。拍摄的时候,用户应该结合实际环 境把使曝光与快门两者调节平衡,相得益彰。 光圈越大,则单位时间内通过的光线越多,反之则越少。光圈的一般表示方法为字母“F+数 值”,例如 F5.6、F4 等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数值越小,表示光圈越大,比如 F4 就要比 F5.6 的光圈大,并且两个相邻的光圈值之间相差两倍,也就是说 F4 比 F5.6 所通过的光线要大两 也就是允许光通过光圈的时间, 表示的方式就是数值, 倍。 相对来说快门的定义就很简单了, 例如 1/30 秒、1/60 秒等,同样两个相邻快门之间也相差两倍。 光圈和快门的组合就形成了曝光量,在曝光量一定的情况下,这个组合不是惟一的。例如当 前测出正常的曝光组合为 F5.6、1/30 秒,如果将光圈增大一级也就是 F4,那么此时的快门 值将变为 1/60,这样的组合同样也能达到正常的曝光量。 不同的组合虽然可以达到相同的曝光量,但是所拍摄出来的图片效果是不相同的。 快门优先是在手动定义快门的情况下通过相机测光而获取光圈值。 举例说明, 快门优先 多用于拍摄运动的物体上, 特别是在体育运动拍摄中最常用。 很多朋友在拍摄运动物体时发 现,往往拍摄出来的主体是模糊的,这多半就是因为快门的速度不够快。在这种情况下你可 以使用快门优先模式,大概确定一个快门值,然后进行拍摄。因为快门快了,进光量可能减 少,色彩偏淡,这就需要增加曝光来加强图片亮度。物体的运行一般都是有规律的,那么快 门的数值也可以大概估计,例如拍摄行人,快门速度只需要 1/125 秒就差不多了,而拍摄下 落的水滴则需要 1/1000 秒。 手动曝光模式: 手控曝光模式每次拍摄时都需手动完成光圈和快门速度的调节, 这样的好处是方便摄影师在 制造不同的图片效果。如需要运动轨迹的图片,可以加长曝光时间,把快门加快,曝光增大 (很多朋友在拍摄运动物体时发现, 往往拍摄出来的主体是模糊的, 这多半就是因为快门的 速度不够快。如果快门过慢的话,那么结果不是运动轨迹,而是模糊一片) ;如需要制造暗 淡的效果,快门要加快,曝光要减少。虽然这样的自主性很高,但是很不方便,对于抓拍瞬 息即逝的景象,时间更不允许。 AE 模式: AE 全称为 Auto Exposure,即自动曝光。模式大约可分为光圈优先 AE 式,快门速度优先 AE 式,程式 AE 式,闪光 AE 式和深度优先 AE 式。光圈优先 AE 式是由拍摄者人为选择拍 摄时的光圈大小,由相机根据景物亮度、CCD 感光度以及人为选择的光圈等信息自动选择 合适曝光所要求的快门时间的自动曝光模式,也即光圈手动、快门时间自动的曝光方式。这 种曝光方式主要用在需优先考虑景深的拍摄场合,如拍摄风景、肖像或微距摄影等。 多点测光: 多点测光是通过对景物不同位置的亮度,通过闪光灯补偿等办法,达到最佳的摄影效果,特 别适合拍摄别光物体。首先,用户要对景物背景,一般为光源物体进行测光,然后进行 AE 锁定;第二步是对背光景物进行测光,大部分的专业或准专业相机都会自动分析,并用闪光 灯为背光物体进行补光。 什么是曝光补偿(数码相机中) :照片的明暗程度反映了拍摄者的意图 只要不处于特殊的拍摄环境或者手动曝光拍摄模式下,拍摄者在使用 EOS 系列数码单反相 机时只需要释放快门就可以得到亮度合适的照片。 这是因为在各种拍摄模式下相机会自动运 算得出曝光值,拍摄者无需自行测定周围的亮度,决定适当曝光值(光圈值、快门速度和 ISO 感光度的组合) 。 曝光补偿就是有意识地变更相机自动演算出的“合适”曝光参数, 让照片更明亮或者更昏暗的 拍摄手法。拍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调节照片的明暗程度,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等。一 般来说相机会变更光圈值或者快门速度来进行曝光值的调节。在拍摄模式为光圈优先自动曝光模式(Av)时,改变的是快门速度,在快门优先自动曝光 模式(Tv)下,改变的是光圈值。另外,在程序自动曝光模式(P)下,相机能够根据周围 亮度,巧妙地变更光圈值和快门速度的组合进行曝光调节。在拍摄时可以对图像进行正向或者负向曝光补偿。 需要注意的是设置好曝光补偿后即使关闭 电源后再开机,其设置也不会解除。所以如果进行曝光补偿拍摄,原则上在进行拍摄后要将 曝光补偿参数还原到±0EV。把握曝光补偿的强弱导致的变化: 上面排列的图例, 是将相机设置为光圈优先自动曝光模式, 并使用曝光补偿功能分级改变照片亮度进行拍摄的。和相机判断为“合适”曝光值的照片(无 曝光补偿:±0EV)相比,不管是正向曝光补偿还是负向曝光补偿,补偿值越高,亮度变化 就越明显。不难发现仅仅 1/3EV 的补偿也会产生亮度差。相机计算出的曝光值并不是绝对正确的。另外,相机计算出的“合适”曝光值和实际见到的美丽效果也不一定一致。拍摄者可以根据自 己的主观意志判断究竟什么程度的亮度最合适。 相机计算出的“合适”曝光参数归根结底只是 一个参考标准,最终还是根据拍摄者的意图来进行补偿。 图片质量与 ISO: ISO 是一个曝光率极高的词,刚才我在超市买饼干的时候就看见包装袋上写:本公司已通过 ISO9001 质 量 体 系 认 证 。 这 个 ISO 是 国 际 标 准 组 织 的 缩 写 ,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 国际标准组织制定饼干管理标准,也制订胶卷的生产标准,所以货架上的胶卷有 ISO100, 200 和 400 的几种,这就是感光速度不同的胶卷。 ISO 感光度是 CCD(或胶卷)对光线的敏感程度。如果用 ISO100 的胶卷,相机 2 秒可以正 确曝光的话,同样光线条件下用 ISO200 的胶卷只需要 1 秒即可,用 ISO400 则只要 0.5 秒。 在数码时代,数码相机的主菜单里都有 ISO 选择,100,200,400 或者 800,这和胶卷上的 一样。看机型不同,低的到 ISO50,最高有到 25600 的,数字越大越敏感(感光度越高) 。单反技术入门(三) (焦距) 焦距本来是一个光学中的量, 当一束平行光以与凸透镜的主轴穿过凸透镜时, 在凸透镜的另 一侧会被凸透镜汇聚成一点, 这一点叫做焦点, 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就叫这个凸透镜的 焦距。一个凸透镜的两侧各有一个焦点。光心:可以把凸透镜的中心近似看作是光心。 我们用的照相机的镜头就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片(或是数码相机的感光器件)就处在这个 凸透镜的焦点附近,或者说,胶片与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大至约等于这个凸透镜的焦距。 凸透镜能成像, 一般用凸透镜做照像机的镜头时, 它成的最清晰的像一般不会正好落在焦点 上,或者说,最清晰的像到光心的距离(像距)一般不等于焦距,而是略大于焦距。具体的距 离与被照的物体与镜头的距离(物距)有关,物距越大,像距越小,(但实际上总是大于焦 距)。 由于我们照像时,被照的物体与相机(镜头)的距离不总是相同的,比如给人照像,有时,想 照全身的,离得就远,照半身的,离得就近。也就是说,像距不总是固定的,这样,要想照 得到清晰的像, 就必须随着物距的不同而改变胶片到镜头光心的距离, 这个改变的过程就是 我们平常说的“调焦”。 调焦的目的就是根据不同的物距,使实像落在底片或者感光元件上。 摄影术中的“调焦”,是指改变(或说是改变)镜头在景物和记录面(胶片,CCD、CMOS) 之间的位置, 以使镜头两侧的一对共轭焦点中的一个落在景物上而另一个落在记录面上。 在 “调焦”过程中,镜头的焦距不变(这用定焦镜头理解就更容易,现代变焦镜头也一样) 。 从上边的叙述来看,一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个固定的数。也就是说,一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不 能调整的。一定要纠正“调焦是改变焦距”这个错误理解。切记!调焦不改变镜头焦距。 改变“焦距”就会改变视角:焦距越短视角越大,焦距越长视角越小。你只要看看视角是否有 很大变化,就知道“调焦”是否改变焦距了。 相当一部分相机的镜头的焦距也是不能调整的, 称之为“(固)定焦(距)镜头”, 所以说, 上述(我 们平常)所说的“调焦”,并不是真的调整镜头的焦距!只有另一部分相机,它的镜头是“变焦 镜头”,就是那些能够“变倍”的镜头,用那样的相机在进行变倍时才是真正的“调整焦距”!我们通常的对某一物体拍照,就是要把这物体拍清晰,叫做对焦。所谓调焦是包括调变焦和调对焦:变焦是指:根据你的需要,拉近或者拉远所要拍摄的物体。而对焦是指:找准被拍摄物体的 最清晰点。两者统称调焦。当然,数码相机如果放在自动对焦档的,那就只要调变焦就行。 镜头上的刻度都有 0.X -无限远, 无限远的点成像清晰的像距最短(定焦标准头), 假如你要拍 3 米的物体,就把刻度调到 3 米的位置(现在很多自动头没有了),实际上你调的是镜头中心 到焦平面的距离(像距)。 什么是光学变焦?什么是数码变焦?摄录机的光学变焦是依靠光学镜头结构来实现变焦, 就是通过镜头中镜片组的移动来使要拍 摄的景物放大与缩小,这是一种“真实的放大”。 但理论上变焦倍数越大, 镜头成像质量越低且越容易抖动, 因此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在成像质 量和变焦倍数之间取得平衡。数码变焦实际上是通过插值算法将画面放大, 理论上可以达到无数倍, 但成像质量也随之变 差。自动调焦就是指, 自动判断拍摄者所拍摄的主体, 以某种方式判断相机与拍摄主体之间的距 离,驱动马达将镜头的对焦装置推到与之相应的距离刻度以求“胶卷/ccd”上的拍摄主体成清 晰的图像。”比如,在你使用数码相机的时候,第一下轻按快门时先是相机进行自动对焦, 然后再按下快门才是拍照。 理想凸透镜成像公式:1/u + 1/v = 1/f,其中 u 是物距,v 是像距,f 是焦距 “变焦(Zoom)”一词是指改变焦距 f。只有变焦镜头的焦距才能被改变,定焦镜头的焦距是 固定的。 “调焦(Focus)”或“对焦”一词习惯指改变像距 v,也就是改变镜头光心到底片平面的距离。 除了一些低档傻瓜机镜头没有调焦机构,不能改变像距外,所有镜头,无论定焦变焦,都可 以改变像距。 “焦点对在 xxx 上面(Focus on xxx)”这个习惯说法,是指通过“调焦”,即改变像距 v,使之 与景物 xxx 到镜头的距离 u、镜头焦距 f,满足成像公式 1/u + 1/v = 1/f,也就是景物 xxx 能 在底片上清晰成像。 有关单反镜头焦距: 标注的比如 18-55mm/f2.8-4 表示的是这是一个变焦镜头, 镜头焦距可以从 18mm 变到 55mm。还有一个概念就是对焦范围, 也就是这个相机能拍摄在这个范围内的物体, 比如广角端拍摄 范围是 0.3M~无穷远,说的是这个相机可以拍摄距离相机 0.3 米~无穷远的物体拍摄清楚, 如果物体在 0.2 米处则无法清晰成像在感光芯片上,这主要和相机控制的透镜距离底片的距 离行程有关系。 至于镜头后面的 F3.5-5.6 是指光圈大小,光圈越大数值越小,比如 F1.4 的光圈要大于 F5.6 的光圈。 光圈的定义是:焦距除以镜头通光孔径尺寸得到的数值,比如镜头焦距是 300,而镜头的通 光孔直径是 30 则光圈值是 F=300÷30=10通光孔径越大,照射到底片上的光线越多,曝光所需时间也就越短,这就是大光圈镜头用高 速快门就可以拍清楚照片的原理。举例:同样接满一杯水,水龙头开的越大,接满所需时间 就越短。 f3.5 5.6 是变焦镜头上的光圈值,它说明这只镜头的最大光圈不是恒定的,如果你看到镜头 上标的光圈值只有一个,如 f2.8,就说明这支镜头是恒定光圈,无论在什么焦段上它都能开 到 2.8 的最大光圈。 18-55 属于广角短焦距变焦,适合拍风景,例如,你站在山上,想拍下更大面积的景色。 18-105MM 属于广角中焦,就是除了取景角度大外,还可以延伸到中焦,例如你离被摄物体 5 米远,想在照片上看到更大的被摄物体,就可以把镜头定位在 105,相当于 18mm 的 6 倍。 200mm 以上是长焦,可以放大更远处的景物,例如十米外的鸟。具体的来说,18mm 相当于你两支眼睛都睁看并看前方,所看到的一切。100mm 相当于你 闭上一支眼睛所看到的景物(比两只眼睛窄很多吧?)200mm 或更高相当于你在使用望远 镜在看影物,很远的东西通过望远镜就像在眼前或拉的很近是一个道理。 之所以有 18-55 或 18-200 是变焦比,例如,18-200 适用的场合就比 18-55 更多,因为 前者比后者多出来 55~200 的这一块儿。单反技术入门(四)(景深) 景深是指在摄影机镜头前, 沿着能够取得清晰图像的成像景深相机器轴线, 所测定的物体距 离范围。在聚焦完成后,在焦点前后的范围内都能形成清晰的像,这一前一后的距离范围, 便叫做景深。 在焦点前后,光线开始聚集或扩散,点的影像变成模糊的,形成一个扩大的圆,这个圆就叫 做弥散圆。 在现实当中,观赏拍摄的影像是以某种方式(比如投影、放大成照片等等)来观察的,人的肉 眼所感受到的影像与放大倍率、 投影距离及观看距离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弥散圆的直径小于 人眼的鉴别能力, 在一定范围内实际影象产生的模糊是不能辨认的。 这个不能辨认的弥散圆 就称为容许弥散圆(permissible circle of confusion)。在焦点的前、后各有一个容许弥散圆。以持照相机拍摄者为基准, 从焦点到近处容许弥散圆的的距离叫前景深, 从焦点到远方容许 弥散圆的距离叫后景深。 从公式可以看出,后景深 & 前景深。 由景深计算公式可以看出, 景深与镜头使用光圈、 镜头焦距、 拍摄距离以及对像质的要求(表 现为对容许弥散圆的大小)有关。这些主要因素对景深的影响如下(假定其他的条件都不改 变): 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1)、镜头光圈: (2)、镜头焦距: 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小;焦距越短,景深越大; 距离越远,景深越大;距离越近,景深越小。 (3)、拍摄距离: 在进行拍摄时,调节相机镜头,使距离相机一定距离的景物清晰成像的过程,叫做对焦,那 个景物所在的点,称为对焦点,因为“清晰”并不是一种绝对的概念,所以,对焦点前(靠近 相机) 、后一定距离内的景物的成像都可以是清晰的,这个前后范围的总和,就叫做景深, 意思是只要在这个范围之内的景物,都能清楚地拍摄到。 景深的大小,首先与镜头焦距有关,焦距长的镜头,景深小,焦距短的镜头景深大。其次, 景深与光圈有关,光圈越小(数值越大,例如 f16 的光圈比 f11 的光圈小) ,景深就越大; 光圈越大(数值越小,例如 f2.8 的光圈大于 f5.6)景深就越小。其次,前景深小于后后景深, 也就是说,精确对焦之后,对焦点前面只有很短一点距离内的景物能清晰成像,而对焦点后 面很长一段距离内的景物,都是清晰的。 以持照相机拍摄者为基准, 从焦点到近处容许弥散圆的的距离叫前景深, 从焦点到远方容许 弥散圆的距离叫后景深。 从公式可以看出,后景深 & 前景深。 由景深计算公式可以看出, 景深与镜头使用光圈、 镜头焦距、 拍摄距离以及对像质的要求(表 现为对容许弥散圆的大小)有关。这些主要因素对景深的影响如下(假定其他的条件都不改 变): (1)、镜头光圈: 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2)、镜头焦距: 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小;焦距越短,景深越大; (3)、拍摄距离: 距离越远,景深越大;距离越近,景深越小。 单反技术入门( 镜头详解) 单反技术入门(五) (镜头详解 镜头详解 镜头焦距与成像关系: 焦距长短与成像大小成正比, 焦距越长成像越大, 视角越小, 焦距越短成像越小, 视角越大。 镜头的焦距不同, 在相同位置拍摄的图像是不同的。 那么它有什么规律呢?本章我们来探讨 一下。镜头可以将我们的视野进行压缩或者扩展, 可以将远方的景物拉近, 也可以为我们展现广阔 的天地。我们可以将长焦镜头想像成望远镜,而广角镜就成为视野扩大器。 在光圈一定的前提下,焦距越长,景深就会越浅,焦距越短,景深就会越大。我们可以利用 这个特性对背景进行虚化处理,也可以利用短焦距加大景深,使前后物体都清晰。 长焦镜头对景物有收缩作用,可以将大片的树收缩到一起,给人的感觉是树林非常密。而广 角镜头则可以将物体进行拉伸, 特别是边角处。 现在有很多摄友利用广角镜头的变形特性拍 摄美女,可以将美女的腿部拍得非常细长!! ! 现代镜头都对畸变进行了纠正,但畸变依然是存在的,我们可以使用 Photoshop 对畸变进行 纠正!! ! 在相同的构图前提下, 长焦镜头拍摄的背景部分很小, 这样方便我们将不需要的物体排除在 构图之外, 而广角镜头则可以收纳更多的背景, 在进行构图时要注意是否有不相干的东西入 镜了。 在相同的构图前提下, 长焦镜头比广角镜头离主体要远得多。 这样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会受限 制。比如说拍风景时,想将整个建筑拍下来,但身后就是悬崖,退无可退。此时我们可以换 用广角镜头进行拍摄,很简单就将主体纳入视野。 什么是标准镜头、长焦镜头、短焦镜头和变焦距镜头?各有什么用途和优缺点? 一个摄影镜头,也像凸透镜一样,也有标准、长、短焦距之分。 焦距的长度=成像画幅的对角线的叫标准镜头。 135 相机的画幅的对角线 58mm,135 相机的标准镜头是 58mm ,而 120 相机的画幅对角线 是 75mm,它的标准镜头是 75mm。 长于叫标准镜头的叫长焦距镜头, 短于标准镜头的叫短焦距镜头。 不同焦距的镜头有不同的 造型特点,比如短焦距镜头有视角广、景深大、透视效果大、影象小等特点。这些特点用于 创作上,就是造型手段。 焦距可变的镜头叫变焦距镜头,最短的焦距和最长的焦距之比,叫变焦距镜头的变焦倍数。 变焦倍数越大在相同的拍摄距离下,景别变化越显著。从焦距角度来讲,具有广角的大变焦 距倍数的镜头最好,主要用在专业摄影,成本高价格也最贵。 变焦镜头: 变焦镜头是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变换焦距、 从而得到不同宽窄的视场角, 不同大小的影象和不 同景物范围的照相机镜头。 镜头的使用: 使用变焦镜头进行聚焦时,最好考虑首先将影像调至最大处进行聚焦;也就是说,使用镜头 的最长焦距端聚焦。然后,再把焦距变小到拍摄时所期望的焦距上。在此过程中,所有焦距 上的影像始终保持清晰. 运用这种技术, 由于是在尽可能最大的影像下聚焦, 所以能够更容易地观察到影像细节是否 清晰,因此也是最为精确的聚焦方法。 变焦镜头注意: 有些变焦镜头需要转动两个单独的控制环,一个环控制聚焦,另一个环控制焦距。这种结构 布局的优点是一旦完成了聚焦,不会因调整焦距而意外地改变了焦点。 其他的变焦镜头只需要移动一个控制环,转动它进行聚焦,前后滑动它即可改变焦距。这种 “单环”变焦镜头对于操作来讲往往更快捷和更方便,但通常也更贵一些。需要注意,改变焦 距时,不要失去清晰的焦点。 随着镜头制造水平的提高, 现在的摄像机广角镜头最短焦距已经达到了 4 毫米 (能摄取距摄 像机 1 米远的身高 1.8 米的人全景) ,而长焦镜头的最长焦距能够达到 1100 毫米以上(能摄 取距摄像机 300 米外身高 1.8 米的人全景) ,这是非常惊人的,在以前根本不敢想象。 另外, 对于变携式镜头, 根据调焦组镜片在调焦时的移动状态可分为内聚焦镜头和外聚焦镜 头。 内聚焦镜头调焦时, 调焦组的前三片镜片中的最前面一片固定不动, 只有中间一片或后面一 个镜片移动,因而固定在其套筒上的遮光罩不随调焦转动,允许遮光罩做成方形口,能更有 效的减少杂散光,提高图像质量。但内聚焦镜头要求双层套筒结构,对机械精度要求较高。 外聚焦镜头调焦组的几片镜片和遮光罩都固定在一个套筒上, 几个镜片同时移动, 遮光罩也 随之移动, 因而只能安装圆形遮光罩, 减少杂散光效果不如方形遮光罩, 但是机械结构简单。光学变焦就是通过移动镜头内部镜片来改变焦点的位置, 改变镜头焦距的长短, 并改变镜头 的视角大小,从而实现影像的放大与缩小。上图中,红色三角形较长的直角边就是相机的焦 距。当改变焦点的位置时,焦距也会发生变化。例如将焦点向成像面反方向移动,则焦距会 变长,图中的视角也会变小。这样,视角范围内的景物在成像面上会变得更大。 镜头的调节: 变焦距镜头的日常操作是调光圈和变、聚焦,但为了保证变焦距镜头正常工作,后焦距的调 节、倍率镜以及超近摄镜的使用、中性滤色片的使用技巧和光圈跟踪的调节就很重要。 后焦距的调节: 在镜头新安装到摄像机上或在变焦距时图像清晰度随着焦距变化的情况下,需要调节后焦 距。 调节方法如下: 拍摄一幅具有不同细节的图像(最好是专用的测试卡) ,物距为 3 米~5 米,调节光圈到合适 位置,使得寻像器上得到清晰的图像。 在最长焦距下用调焦环将图像调到最佳清晰度。 在最短焦距下调节后焦距环, 使图像清晰度 最佳。在调节后焦距环时,要先将锁定螺丝松开,然后才能转动后焦距环。 重复前两个步骤,直到焦点准确跟踪,在变焦距时图像清晰度始终保持不变,然后拧紧后焦 距环的固定螺丝。 倍率镜的使用: 一个变焦距镜头的焦距,其连续调节的范围是有限的,比如一个 21×7.5 的变焦镜头可以从 7.5 毫米(可以得到的最大视角的焦距)变换到 157.5 毫米(可得到的最长焦距) ,它的变焦 距倍数为 21,若将倍率镜(EXT)选择开关从×1 档换到×2 档,其变焦倍数仍然是 21,但 是焦距变化的范围改成了 2×(7.5~157.5)=15 毫米~315 毫米。 使用倍率镜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加入倍率镜后,镜头的相对孔径减小,到达像面的光通量将减少到原来的 1/4,因此,光圈 需要加大两档。在光照较暗的时候不宜使用倍率镜,否则拍摄的图像将发暗。 变焦镜头使用倍率镜后,所拍摄图像的透视畸变和几何畸变将变大。 单反技术入门(六) (对焦) 拍摄照片时,被拍摄物体清晰成像,叫做合焦。对应的说法为跑焦,通常是大光圈镜头在最 大光圈时,由于景深极浅,对焦系统的任何一点误差都会被发现出来。简单说就是显示对焦 成功,但是实际焦点和设定焦点有偏差。比如你对着一个斜放的直尺对焦,你的对焦点是对 5cm 处,相机自动对焦显示合焦,但拍出照片发现焦点是 4.5CM 刻度(最清晰的点) 。 通常 DSLR 都有专门的测试方法,比如斜面 45°测试等,这些是衡量一款相机对焦系统以及 镜头最重要的一部分。 合焦偏移:用一个对焦点对好焦以后,为了构图等原因,移动相机,这时对焦其实已不很准 确了。但假如想使整个背景虚化,又不用手动对焦,那就先对焦一个近处的物体,再去拍摄 远处的风景,这样风景就被虚化了,说白了就是对好焦去照别的物体,在新闻摄影这方便面 应用的挺多。 自动对焦: 目前大多数数码相机的自动对焦,都采用被动式:即直接接收分析来自景物自身的反光,利 用相位差原理进行自动对焦的方式。 这种自动对焦方式的优点是自身不要发射系统, 因而耗 能少,有利于小型化。对具有一定亮度和反差的被摄体能理想的自动对焦,在逆光下也能良 好的对焦,且能透过玻璃等透明障碍物对焦。 个别高档数码相机也同时结合了主动式自动对焦方式, 即相机上有红外线或超声波甚至 激光发生器, 发出红外光或超声波到被摄体, 相机上的接受器接受反射回来的红外光或超声 波进行对焦,其光学原理类似三角测距对焦法。主动式对焦由于是相机主动发出光或波,所 以可以在低反差、弱光线下对焦,而且对细线条的被摄体和动体都能自动对焦。恰好弥补了 被动式自动对焦的不足。 最常见和简单的自动对焦方式是中央单点对焦。 即将画面中心部分作为对焦区域, 一般 在数码相机的取景器(或液晶显示屏)中央有红色的标志“[ ]”。这个区域称为 AF 区域。中 央单点对焦能适应大多数拍摄情况,但要求要把对焦目标放进 AF 区域内,也存在很大的局 限, 因为我们在构图时需要聚焦的主体不一定总在画面的中心区域。 因此现在很多较高级的 数码相机都支持多点自动对焦。比如佳能 PowerShot S45 就支持多达 9 点的人工智能自动对 焦(AiAF) 。 对于多点自动对焦也不能一概而论, 我们还要分清其对焦点是否能手动选择。 在多点自 动对焦的基础上,现在还有产品采用了更为高级的 FlexiZone AF/AE 技术,即可以在全画面 任意位置手动选择对焦点,这无疑大大扩展了画面的对焦区域和构图的灵活性,使用 FlexiZone AF/AE 技术,即使取景器画面中的焦点的位置及曝光重点偏离中心甚至在边缘, 相机也可以完全控制。这一自动对焦技术,完全超越了传统相机的固定式多点自动对焦。 区域自动对焦和景物跟踪自动对焦功能使相机能够通过三维空间为拍摄提供相当精确 的对焦操作。如果要拍摄移动景物,则可以激活景物跟踪对焦系统,激活的自动对焦传感器 可以显示对焦框并随着景物的运动而移动。 包围对焦功能,对于选定的焦点,可拍摄 3 张照片,一个在选定焦点之前,一个在选定 焦点之后,特别适合于难以精确对焦的微距摄影。佳能相机还有连续的 AF 模式,使得相机 能够自动连续聚焦,而无须中途按下快门释放按钮,连续的 AF 模式对拍摄移动的目标非常 有用。 对焦锁定功能即在半按快门的同时,使主体处在 AF 区域内,这时就锁定了被聚焦物体 的位置。然后,一直保持半按住快门按钮,重新构图,再按下快门即可拍到所选择主体清晰 的画面。而且大多数产品在锁定对焦的同时,也锁定曝光量,确保用户能够得到对焦及曝光 都正确的照片。 手动对焦: 手动对焦, 它是通过手工转动对焦环来调节相机镜头从而使拍摄出来的照片清晰的一种 对焦方式,这种方式很大程度上面依赖于:人眼对对焦屏上的影像的判别、拍摄者的熟练程 度甚至拍摄者的视力。 早期的单镜反光相机与旁轴相机基本都是使用手动对焦来完成调焦操 作的。现在的准专业及专业数码相机,还有单反数码相机都设有手动对焦的功能,以配合不 同的拍摄需要。 多重对焦: 很多数码相机都有多点对焦功能, 或者区域对焦功能。 当对焦中心不设置在图片中心的 时候,可以使用多点对焦,或者多重对焦。除了设置对焦点的位置,还可以设定对焦范围, 这样,用户可拍摄不同效果的图片。常见的多点对焦为 5 点,7 点、9 点、11 点对焦。 多点对焦只是相机通过对物体多个部位进行的平均对焦(保证其足够清晰) ,若你想让 3 个 都清晰你可以通过对焦点偏移到其中一个物体上, 最好是中间的那个上, 然后用尽量小的光 圈保证足够的景深,那需拍的多个物体就清楚了! 对焦方面有几个问题: 一,对焦模式 二,对焦区域模式 按 D90 的来说,对焦模式有 AFA AFC AFS AFA 是自动,AFC 是连续,AFS 就是单次对焦, 这个是比较容易明白的。 区域模式其实也不难理解,其实就是自动选择对焦点的问题,感应的区域大小或位置,不过 这个对焦系统在光线不充足的情况下,或者物体反差太小的情况下有可能不好使。 动态区域自动对焦是透过「多重选择器」挑选相机的 11 个对焦感应点中的其中之一-由特定 感应点进行对焦,就如同「单区域自动对焦」一样,但如果被摄物体突然移开选定对焦感应 点,在你还来不及重新调整之前,所有其他对焦感应点都会启动,协助追踪被摄物体。对于 相机的 11 个对焦感应点, 你需要挑选某个感应点进行对焦, 但记住另外 10 个感应点也同样 处于启动状态。 对此我做了一个测试,设置在动态区域对焦和 AF-C(连续伺服自动对焦)上,对焦区域选 择设为:正常区域(11 点) 1、焦距 70mm 时对 3m 以外的向我慢慢靠近移动的人,用中心对焦点对着他,半按快门对 焦,连续对焦开始起作用了,当人和我的相机距离改变时对焦保持跟踪着他,取景器中合焦 指示灯一直绿灯,一切正常。 2、这时候此人突然改变行进方向,转向右方走去,脱离了中心对焦框,我在取景器里看到 他压上中心点右边的对焦框, 可相机却并没有像我所希望出现的自动改变对焦点, 用右边的 对焦点继续跟踪此人,还是中心对焦点在起作用,没有自动调整。于是中心对焦点由于此人 的脱离,继续向后方的景物对焦并合焦。 1、AF-C 模式,多次对焦,主要用于拍运动的物体。 2、AF-A 模式兼有 AF-C 和 AF-S 的功能,常用。在该模式下选用 3D 对焦,半按快门对焦 测光后重新构图时,相机的焦点会自动跟踪原对焦点,只要原对焦点能保持在相机 11 个点 的之一上,拍出的照片一般不会跑焦糊片。局限性在于:被拍摄物如果色彩不够鲜明或对比 度较低,3D 追踪的效率会大打折扣,往往会跑焦,造成焦点不实,糊片。 3、AD--S 模式,单次对焦,半按快门对焦测光后,只要保持半按快门不松,重新构图,焦 点不会变,拍出的片子的焦点仍保持在原对焦的被拍摄物上,片子主体清晰,这是利用了 AD--S 模式单次对焦的特性。局限性在于:比较适合拍静物。 4、对焦测光后重新构图拍摄,最可靠的方法还是使用锁定功能,即在半按快门的同时按 AE-;/AF-L 按钮并保持直至重新构图拍摄完毕。 如果追求整体画面清晰,无疑是用矩阵测光,如果追求别的效果,就不好说了,要根据拍摄 意图选择测光模式。 比如你想拍一朵花蕊,而 AF-A 会自动寻找他寻找到比较好对焦的地方对焦,AF-S 是你想 对那里,然后直接对。 1、静止对象的拍摄 Ken 认为,一般的静止对象拍摄尽管用默认设置拍摄即可,但如果你想对焦画面中某一个对 焦点(D90 的取景器中有 11 个对焦点) ,只需要将自动对焦的模式选择为自动区域对焦模式 中的单点对焦模式即可, 然后在激活这些对焦点的情况下拨动多功能选择器进行选择。 所谓 激活对焦点,其实我就是半按下快门实现的。 2、移动对象的拍摄 Ken 认为,一般的移动对象的移动轨迹完全在 D90 默认设置的掌控之下,但如果在你与你 想拍摄的对象之间还存在一些其他人或物时, 需要像第一种拍摄静止对象一样选择单点对焦 模式。比如上图,只要告诉 D90 把单点对焦在婴儿身上即可,如果不告诉 D90 的话,它或 者大多数相机常常会对焦在妈妈的手臂上,因为手臂比婴儿离镜头更近一些。 3、运动对象的拍摄 跟前两种情况一样,Ken 认为对于运动对象大多数情况下可以使用 D90 的默认设置。但是 如果整天拿着 D90 拍摄运动对象,Ken 建议使用 AF-C 自动对焦模式,这种模式就是跟踪运 动对象的自动对焦模式。在拍摄运动物体中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你想聚集于某个运动员时, 这时可以选用自动区域对焦模式中的 3D 跟踪模式,用这种模式,D90 能跟踪你想对焦的运 动员, 不论他离你忽远忽近忽左忽右, 只要在你的构图范围中都没有问题对他进行自动对焦。 用 AF-S 单点对焦,怕对不准可以多半按几趟,直到看起来满意,构图方面,一般喜欢先构 图再对焦。 大光圈的时候就不要先对焦再构图了, 不然主体很难确保还在那个对焦位置的平 面上从而留下对焦不准的印象。如果有那需要的话,不妨手动对焦了。 最准确的是中间那点! 即用 AF-S,特别是是 F1.4 对焦,其它周围的都不太精确!微距拍摄就是 AF-S 单点。 AF-A: 最近主体,转盘上的人像模式! 但是,如果你几个人,前后不一,它无法识别!所以,还是 AF-S 靠普。 动态区域: 适应于 AF-C(连续对焦)的移动/运动主体! 合焦精度不是那么准确,低档机令人失 望。 基本只用: AF-S 单点自动对焦的。关于各种配合的对焦,做过一个实验,让拍摄主体前后运动(把一个带字的积木放在家里的 秋千上) ,然后把景深设置的很浅,用各种对焦配合拍摄,看对焦的效果。结果总结如图, 给大家参考一下。 单反技术入门( (测光) (测光 单反技术入门(七) 测光) 测光,是计测合适曝光的过程。只有通过测光获得正确曝光,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照片。 首先我们要明白和测光相关的 3 个概念。 曝光:是胶卷或者数码感光部件(CCD 等)接受从镜头进光来形成影像。我们在照相的时 ;反 候,如果照片中的景物过亮,而且亮的部分没有层次或细节,这就是曝光过度(过曝) 之,照片较黑暗,无法真实反映景物的色泽,就是曝光不足。正确曝光:什么是“正确曝光”?正确曝光是相对的,在同样的光照条件下,物体的浅色部 分和深色部分的反光度不同,要用胶片(或 CCD 等电子感光器件)正确的表现出物体,针 对浅色和深色部分的曝光量也是不一致的。也就是说,在同一拍摄取景范围内,只要物体反 光度不用,必然有部分曝光不足或曝光过度。所以在这样情况下,只要我们想要表现的主体 曝光正确,这张照片就可以说是曝光正确。现在的相机基本上都有自动测光功能,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让我们拍摄到曝光合适的照片。 但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出现曝光让人不满意的片子。往往是我们人眼能够看到的景物,拍出 照片后,差距会非常大。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还要了解一个概念:感光宽容度。从最明亮到最黑暗,假设人眼能够看到一定范围,那 么胶片(或 CCD 等电子感光器件)所能表现的远比人眼看到的范围小的多,而这个有限的 范围就是感光宽容度。了解这个概念之后, 我们就不难了解, 为什么在逆光的条件下, 人眼能看清背光的建筑物 (暗) 以及耀眼的天空云彩(明) 。而一旦拍摄出来,要么就是云彩颜色绚烂而建筑物变成了黑糊 糊的剪影,要么就是建筑物色彩细节清楚而原本美丽的云彩却成了白色的一片。举例:因为明暗反差过大,云层曝光正确的同时,建筑严重曝光不足,色彩细节全无,成了 黑色的剪影。 (但这正是图片想要表现的效果,所以尽管建筑严重曝光不足,这张图片仍然 可以说是“曝光正确”的片子。利用了“感光宽容度”原理,正确的曝光云层,而让建筑成 为剪影,使片子有一种神秘而又威严的感觉)如果需要将建筑色彩细节能够表现出来,那么 天空就会全白的一片。可见,合理利用曝光,能够创造出不同感觉的照片。测光模式:了解前面“曝光”“正确曝光”“感光宽容度”之后,让我们来了解相机的测光 、 、 模式。现在地单反相机和数码相机基本上都有以下 3 种测光模式: 1、平均测光:对整个取景区平均计算测光值。 这是一般相机默认的基本测光模式,使用率最为普遍。在取景范围内光线比较均匀,明暗反 差不大的情况下,几乎都能让你得到一张满意的照片。 2、中央平均测光:对取景范围中的 10-30%计算测光值。 当需要表现的主体在取景范围中间部分, 而环境明暗与主体有较大的差别时, 选择中央平均 测光,仅对中央大部分区域测光,能使主体的曝光较为准确。 3、点测光:又称重点测光,是对取景范围中的 1%-5%区域内测光。 点测光模式用的极少,也不易掌握。但在某些情况下,点测光却能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了解 在何种情况下应该使用点测光,并能正确使用点测光,一方面可使主体曝光精确,另一方面 利用“感光宽容度”来创造出现实中无法看到的奇妙图片。以下,将对如何用好点测光模式进行图例说明。点测光模式适用的情况: 点测光方式在取景内光线分布不均而且反差很大的情况下适用。 这 种情况如果不用点测光, 可能会造成需要表现的主体曝光不正确, 太亮至白或者是太暗没有 细节。曝光锁定:在使用点测光模式前,需要了解曝光锁定的使用。相机点测光的测光点在取景区 的中心。使用点测光的时候,需要把取景区中心点(点测光的测光点)对准需要表现的主体 来测光。如果在你想要表现的取景中,表现主体并不在中心点,可以先用点测光的测光点对 准表现主体进行测光, 并使用相机的曝光锁定功能锁定对主体测光的数据, 最后根据自己的 想法,重新构图,对焦后按下快门。大多数相机的曝光锁定都有专门的按钮,能够使我们得以轻松的在曝光锁定后重新考虑构 图。 但也有一些相机曝光锁定和对焦都是通过半按快门实现, 假如测光点和对焦点并不一致, 例如测光点是太阳边的云彩,而对焦点是建筑物,就需要先对云彩点测光后曝光锁定,然后 重新构图对建筑物对焦。 有些相机不能提供单独的曝光锁定和对焦锁定, 也可以先对主体点 测光后记下曝光数据,然后把相机的拍摄模式设置为 M 档,按点测光的数据设定曝光数据, 然后进行构图和对焦。 举例 1:拍摄荷花时,从取景环境看,需要表现的主体荷花较亮,而荷叶等较暗,且茎杆参 差影响构图。如果按照平均测光,那么平均测光值就会偏向较暗环境的光线强度,拍摄得到 的结果是花叶、池塘曝光正确,而我们要表现的主体荷花确是惨白一片(曝光过度) 。拍摄片子的时候,因为荷花反光较多,荷叶和池塘反光少,利用相机的点测光功能,对主体 荷花花瓣进行点测,就能对荷花正确曝光,突出荷花色彩好细节佳,而池塘曝光不足,黑暗 掩盖了层次的茎杆,更好的强调了主体荷花。 举例 2:一部置于屋内的自行车。大概是下午的时候,屋里没有开灯,阳光从门外照进来。 在取景范围中,光线分布极不均匀,反差比较大(肉眼能够清楚的看到自行车轮胎和车后面 的背景) 。拍摄的时候,点测亮部的钥匙,锁定曝光后,重新构图。因为前面的反光比较强,导致背景 几乎纯黑一片,使画面相当地简洁,突出自行车局部的线条和弧度。事实上,这也是摄影的 魅力所在。它反映的虽说是真实,但由于胶片(或 CCD 等)感光宽容度太窄,又与真实看 到的不一样。可以说,如果不是用相机拍摄,肉眼是看不到这样的效果的。通过对感光宽容度的了解,预测拍摄的效果,利用点测光,从而在杂乱、平凡的景物中,提 炼出有意思的片子。 举例 3:拍摄人物的时候也要注意测光,人像摄影最重要通常就是表现人的脸庞。 摄影创作中实用测光六法:在摄影创作中,曝光时遇到的情况是复杂多变的,被摄体影调、亮度、氛围、质量以及色彩 的纯度等等千变万化, 与如何选择准确曝光密切相关。 在这里, 提供六种测光的方法供参考。一、平均测光法是在拍摄点用机内测光装置中的中央重点平均测光功能对准被摄体直接测光, 它得到的是被 测量的景物范围内各种亮度的平均读数。这种方法有利于保证使整幅底片得到适当的曝光 量,使整幅底片的密度不薄亦不厚。如果被摄体的明暗分布比较均匀,而且反差不大,用这 种平均测光法极易获得良好的效果。二、照顾重要的暗部阴影法采用这种测光方法, 可以准确地控制画面中最主要的物体影像重要阴影部分的影调, 使这些 部分的影调和层次表现适当。当画面中阴影部分占据很重要的部位时,如山峦的阴影部、逆 光照明的室内景物、逆光人像,宜采用这种方法确定曝光。具体做法是:用反射式测光表 用反射式测光表或照相机的测光系统单独对准被摄对象重要的阴影部分测光, 用反射式测光表 但不按照测光表直接指出的读数曝光,而是比测光表指出的曝光量再减少 1 级、2 级或 3 级 进行曝光,将测量的该部位表现成较暗的影调。在这种情况下,要比测光表提供的读数减少 曝光。对于黑白和彩色负片来说,比测光表指出的曝光量减少 3 级以内,仍然可以记录下层 次;彩色反转片减少曝光要控制在 2 级之内。三、考虑亮部影调法这种方法不是重点考虑被摄体暗部的影调, 而是从增强或削弱景物的反差需求出发, 让主要 景物亮部将再现为什么影调作为思考的重点, 比如, 拍摄一幅顺光或前侧光照明的近景人像, 或者拍摄雪景, 您打算将人脸的亮部或大雪覆盖的地方再现为中级影调还是较亮、 较明快的 影调,就会用到这种方法。具体做法是: 用反射式测光表或照相机的测光系统单独对准被摄体的亮部测光, 取得测光读 数后,并不按照读数曝光,而是将曝光量再增加 l-2 级。拍雪景以及其它高调景物,也应比 测得的读数额外增加曝光。四、掌握亮度范围法这种方法是分别近测被摄体亮、暗两部分的亮度,然后,根据胶卷的宽容度,确定适当的曝 光。假如您测量被摄体的亮面,应该用 F16 曝光,而测量暗面,应该用 F4 曝光,那么,您 可以折中用 F8 去曝光。这样,亮面曝光过度 2 级,暗面曝光不足 2 级,都能够记录下丰富 的层次。 根据黑白与彩色负片的宽容度,亮部曝光只要不超过 3 级,暗部曝光只要不少于 4 级,底片 上仍然是有层次的。一般说来,如果底片的显影正常,黑白和彩色负片亮部的亮度超过 3 级,暗部的亮度不足 3 级,是能够有层次的。彩色反转片所能记录的影调范围不超过 1:50。五、灰板法这种方法不是用测光表直接测量被摄体的亮度, 而是测量有中级反光率的表面, 依照测得的 读数曝光。这样,被摄景物中标准亮度的表面(中级灰表面)在照片上再现为中级灰影调, 比它更暗或更亮的表面, 则获得比中级灰更暗或更亮的影调。 最标准的中级灰表面是反光率 为 18%的摄影测试灰板。将这样的灰板放置在被摄体的位置,并使它受光均匀,然后用反 射式测光表对准它测量,并按照测得的读数曝光,会使被摄体得到正确曝光。这种测光方法, 与亮度测光表所得的结果是一致的。 因为它能正确再现出被摄景物中明暗各 部分影调的深浅,尤其适合于彩色反转片的拍摄。 如果没有反光率为 18%的灰板,摄影者可以用测光表测量自己的手背代替灰板,因为它们 的反光率接近。根据手背的亮度曝光,被摄对象各部分的明暗关系也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六、测量代用目标法当被摄对象离照相机很远, 不可能靠近被摄体测量局部的亮度时, 可采取测量代用目标的方 法,就是从近处选择一块与远处的被摄体亮度相当的代用目标,直接测量它的反射亮度,以 代替对远处被摄体的测量。比如测量近处的雪,代替在远处山峰上同样明亮的雪;测量近处一棵大树的树干或丛叶,代 替河流对岸的树木。不过,采用这种测光方法,要注意代用目标和实际被摄对象的受光情况 必须一致,而且勿使背景影响它的读数,才能获得准确的结果。 单反技术入门(八) (白平衡详解) 白平衡是描述显示器中红、绿、蓝三基色混合生成后白色精确度的一项指标,通过它可以解 决色彩还原和色调处理的一系列问题。 白平衡的基本概念是“不管在任何光源下,都能将白色物体还原为白色”,对在特定光源下拍 摄时出现的偏色现象,通过加强对应的补色来进行补偿。 使用胶片相机时,为了对这些偏色进行补偿,拍摄时要用各种彩色滤镜。数码相机的基本原 理与其类似,白平衡功能就相当于彩色滤镜。但在彩色滤镜中并没有类似“自动白平衡”的滤 镜,在这一点上两者有很大区别。一般使用时选择自动白平衡(AWB)就足够了,但在特 定条件下如果色调不理想,可以选择使用其他的各种白平衡选项。 许多人在使用数码摄像机拍摄的时候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在日光灯的房间里拍摄的影像会 显得发绿, 在室内钨丝灯光下拍摄出来的景物就会偏黄, 而在日光阴影处拍摄到的照片则莫 名其妙地偏蓝,其原因就在于“白平衡”的设置上。 白色是指反射到人眼中的光线由于蓝、 绿、 红三种色光比例相同且具有一定的亮度所形成的 视觉反应。我们都知道白色光是由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光组成的,而这七种 色光又是有红、绿、蓝三原色按不同比例混合形成,当一种光线中的三原色成分比例相同的 时候,习惯上人们称之为消色,黑、白、灰、金和银所反射的光都是消色。 通俗的理解白色是不含有色彩成份的亮度。 人眼所见到的白色或其他颜色同物体本身的固有 色、照相机光源的色温、物体的反射或透射特性、人眼的视觉感应等诸多因素有关。 当有色光照射到消色物体时, 物体反射光颜色与入射光颜色相同, 既红光照射下白色物体呈 红色,两种以上有色光同时照射到消色物体上时,物体颜色呈加色法效应,如红光和绿光同 时照射白色物体,该物体就呈黄色。当有色光照射到有色物体上时,物体的颜色呈减色法效 应。如黄色物体在品红光照射下呈现红色,在青色光照射下呈现绿色,在蓝色光照射下呈现 灰色或黑色。 所谓色温,简而言之,就是定量地以开尔文温度(K)来表示色彩。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开尔 文认为,假定某一黑体物质,能够将落在其上的所有热量吸收,而没有损失,同时又能够将 热量生成的能量全部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的话, 它便会因受到热力的高低而变成不同的颜 色。例如,当黑体受到的热力相当于 500― 550℃时,就会变成暗红色,达到 ℃ 时,就变成黄色,温度继续升高会呈现蓝色。 光源的颜色成分是与该黑体所受的热力温度是相对应的, 任何光线的色温是相当于上述黑体 散发出同样颜色时所受到的“温度”,这个温度就用来表示某种色光的特性以区别其它,这就 是色温。 打铁过程中,黑色的铁在炉温中逐渐变成红色,这便是黑体理论的最好例子。色温现象在日 常生活中非常普遍, 相信人们对它并不陌生。 钨丝灯所发出的光由于色温较低表现为黄色调, 不同的路灯也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天然气的火焰是蓝色的,原因是色温较高。 正午阳光直射下的色温约为 5600 K,阴天更接近室内色温 3200K。日出或日落时的色温约 为 2000 K,烛光的色温约为 1000 K。这时我们不难发现一个规律:色温越高,光色越偏蓝; 色温越低则偏红。某一种色光比其它色光的色温高时,说明该色光比其它色光偏蓝,反之则 偏红。 由于人眼具有独特的适应性, 使我们有的时候不能发现色温的变化。 比如在钨丝灯下呆久了, 并不会觉得钨丝灯下的白纸偏红, 如果突然把日光灯改为钨丝灯照明, 就会觉查到白纸的颜 色偏红了,但这种感觉也只能够持续一会儿。 摄像机的 CCD 并不能像人眼那样具有适应性,所以如果摄像机的色彩调整同景物照明的色 温不一致就会发生偏色。 那么什么是白平衡呢?白平衡就是针对不同色温条件下, 通过调整 摄像机内部的色彩电路使拍摄出来的影像抵消偏色,更接近人眼的视觉习惯。 白平衡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在任意色温条件下,摄像机镜头所拍摄的标准白色经过电路的调 整,使之成像后仍然为白色。这是一种经常出现的情况,但不是全部,白平衡其实是通过摄 像机内部的电路调整(改变蓝、绿、红三个 CCD 电平的平衡关系)使反射到镜头里的光线 都呈现为消色。如果以偏红的色光来调整白平衡,那么该色光的影像就为消色,而其他色彩 的景物就会偏蓝(补色关系) 。 摄像机在白平衡调整容度之内不会“拒绝”放在镜头前面的被调校景物, 就是说镜头可以对着 任何景物来调整白平衡。大多情况下使用白色的调白板(卡)来调整白平衡,是因为白色调 白板(卡)可最有效地反映环境的色温,其实很多时候某种环境下白板(卡)并不是白色, 多多少少会偏一点蓝或其它的颜色, 经验丰富的摄像也会利用蓝天来调白平衡, 从而得到偏 再使用的时候就会大胆地尝试不同的效果, 红黄色调的画面。 搞清楚白平衡的工作原理之后, 丰富了摄像创作。 在生活中日光的色温是不断变化的,可以说没有两个地方的色温会完全一样,不同的地域、 季节、地面 白平衡环境、天气、早晚等等都会对色温造成影响,还有大量的人工光源,色 温也不尽相同。 摄像师调整白平衡的方法大体分粗调、精细调整和自动跟踪(ATW)三种: 粗调指在预置情况下改变色温滤光片,使色温接近到到3200K 的出厂设置; 精细调整是指在色温滤光片的配合下通过摄像机白平衡调整功能, 针对特定环境色温得到一 个更为精确的调整结果; 自动跟踪是指依靠摄像机的自动跟踪功能(ATW) ,摄像机自身根据画面的色温变化随时调 整。 以3200K 色温条件下设置的蓝、绿、红感光平衡。当环境色温为3200K 时,摄像机 色温滤光片放置在3200K, 景物可以得到正确的色彩还原; 当环境色温为5600K 时, 摄像机色温滤光片放置在5600K,景物可以得到正确的色彩还原。 当环境色温在3200K 上下1000K 和5600K 上下1000K 范围内, 利用白平衡 预置功能可以得到人眼可以接受的色彩还原, 由于色温偏差不大, 使拍摄出的画面呈现出细 微的色彩变化。 这有一个好处, 不同的生活环境本身会由于环境色和照明差异的影响而色彩 基调不同, 如果到处调白会使不同的环境呈现单一白光照明的效果, 而利用白平衡预置则可 以保留这种丰富的色彩变化。 一般精细调白的方法: 在拍摄环境中以顺着拍摄方向的调白板(卡)来调整白平衡。这是一种普遍的情况,还有几 种非常灵活的精细调白方法。 利用一块透过性良好的标准白板, 把它置于紧贴镜头的前面, 在拍摄环境中对着光源照明方 向或对着主拍摄方向来调整白平衡, 专业的摄像机会给出一个色温读数, 比如是5000K, 如果希望拍摄还原正常的画面就以这个白平衡结果来拍摄。 在摄像创作中, 有时希望得到色彩偏差的画面来达到创作目的, 这时可以利用任何景物来调 整白平衡,被调白景物的色温同画面的色彩偏差呈补色关系,既以红色调白画面偏向青色, 以绿色调白画面偏向品色,以兰色调白画面偏向黄色。 白平衡自动跟踪功能(ATW)是随着镜头摄取景物的色温变化而时实调整,如果一个推镜 头或摇镜头由于被摄景物的色温(镜头摄入景物的色温同环境照明色温是不同的)变化,会 使画面在一个镜头内发生色彩变化。 如镜头由人物全景推近脸部特写, 因为景别的变化摄入 镜头的色温会不同, 画面中人物的肤色也就会发生变化, 所以非特殊情况不建议使用该模式。 分档设定白平衡, 是按光源种类分和色温值分两类。 现在大多数数码相机都是按光源种类分 的这类。 在相机上分别设有日光、阴天、日光灯、白炽灯、闪光灯的图标档位。拍摄时只需将拍摄时 的光源种类和相机上的白平衡档位相吻合就可拍出较为准确的色彩。 但由于分设档位少, 分 设档位的精度不高,在一些特殊光照条件下拍摄就不能准确的记录色彩。 按色温分类的白平衡, 理论上讲其精度要高于按光源种类分档, 但它要求使用者要记住各种 光源的色温值。 拍摄对象可能被多种不同的光源照射,包括太阳光、白炽灯和荧光灯灯光。 虽然对于肉眼而言, 所有这些光源都可能呈现为无色, 但实际上它们发出的光线却具有不同 的色彩。 数码照相机中的影像感应器将如实地再现这些色彩差别, 从而未经进一步处理时, 照片色彩 将根据光源的不同呈现变化。 自动白平衡可自动处理图像以去除不需要的色彩氛围, 例如, 加深白炽灯灯光下所拍照片的 蓝色以纠正此类灯光的泛红氛围。 通常情况下,使用自动白平衡可拍出满意的照片效果,拍摄者无需担心灯光类型。 若使用自动白平衡未能拍出满意的效果, 拍摄者可根据天气或光源从多种固定白平衡选项中 进行选择。拍摄者也可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选择直射阳光或白炽灯灯光的设定,以将特殊 的红色或蓝色氛围应用到图像中。 单反技术入门( (内置闪光灯) (内置闪光灯 单反技术入门(九) 内置闪光灯) 闪光量:设定每次击发闪光的强度。闪光次数:设定单次曝光里击发闪光的总次数。频率: 在秒内能够闪光几次的设定。 重复闪光,即多重闪光,亦称频闪曝光,是指在某次曝光中时间等分地多次闪光的功能。这 种功能可以实现对某一运动主体的多次定格, 实现特殊的效果。 比如, 乔丹飞身扣篮的动作, 就有人利用多重闪光功能,拍出了一张包含多个乔丹身影的照片。 闪光次数/频率=曝光时间 例如,闪光次数为 8 次,频率为 2HZ,则曝光时间应该是 4 秒。此时,照片上应该有运动 主体的 8 个影子,因为该主体经过了闪光灯的 8 次定格。如果你只需要 4 个影子,那么可以 把曝光时间设定为 2 秒,或是把频率降低为 1HZ。使用这两种方式拍摄出来的照片是有些 许不同的,你略微思考一下就明白了。 而闪光量是指闪光灯的输出光量。 通过控制一个输出功率与最大功率的比值, 配合闪光曝光 补偿,可以实现对于输出光量的精确控制。 然而这些都是你使用手动闪光时才需要考虑的。 使用 ETTL 闪光时, 只要经过了闪光灯预闪 测光,相机会自动确定所需要的输出量,你按下快门就可以了,非常简单。 用 P 档,以及上网查了 D90 的闪光灯同步速度及其功能。我自己也用指数 58、42、20 三 种闪光灯试拍。 D90 的同步为 1/200, P 档是相机根据环境光自动调整快门速度及光圈(有装闪光灯时也一 而 样)。 D90 有慢速同步功能,也就是低於 1/200 以下都能同步。 室内光线比较暗的环境下拍人物,内置闪光灯效果太“硬”。如果以拍人物为主,闪光灯要指 向天花板,最好同时加装柔光罩。 闪光灯灯管的发光量和色温是随着使用时间衰减的, 而灯内的控制系统还是按原来的标准计 算,这就造成曝光不足和偏色。 想学习拍高速水滴,快门速度调至 1/1000,打开内置闪光灯后,就无法高速,快门速度强制 调到 1/200。看了下用户手册,好像使用内置闪光灯时,最快的速度只能是 1/200,不用闪 光灯 1/1000 拍摄,ISO 要调到 3200 才能清楚,可是噪点一塌糊涂。难道只能用外置闪光灯 才能解决吗?有什么其他办法嘛?如何满足 1/1000 的高速和内置闪光同时使用呢?? 内闪只能到 1/200,高速同步实际是闪光灯发光方式问题,对灯的要求很高,内闪就是想高 速硬件条件也不允许。 增加了好几个光源,毕竟不如闪光灯来的厉害。 单反技术入门( (存储格式解读) (存储格式解读 单反技术入门(十) 存储格式解读) 尼康数码相机通过照相机菜单,可以选择不同品质的影像。根据所使用的照相机,提供不同 格式、尺寸的影像。他们分别是: JPEG (Joint Photographic Experts Group 联合影像专家小组):此格式影像支持各种各样的平台和应用, 也是目前互联网发布中最常用的文件格式, 适用于 电子邮件、小型数码相机。如果小尺寸文件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则大多数尼康数码照相机 提供该格式的有三种影像品质,精细、一般和基本。JPEG 影像构建于 RGB 数据并以 8bit 格式存储在照相机上。 结合图像尺寸的选项(小、中、大) ,JPEG 文件的尺寸从 65KB 到 6MB 不等。此文件格式 足以满足输出低分辨率并以电子格式发布的影像。然而,请注意,压缩图像所导致的信息丢 失是不可恢复的。由于 JPEG 影像采用有损压缩,意味着影像精度在保存的时候就丢失了。当以&Fine&高精度保存影像时,实际丢失的品质微乎其微,不过请注意,JPEG 压缩的损耗 是累积的, 这意味着如果您打开 JPEG 影像并编辑(剪切、 改变颜色、 重置大小等等)后以 JPEG 保存,更多的影像品质将被丢失。因此,最好不要重复地保存 JPEG 影像。 TIFF (标记图像文件格式): TIF 影像是一种可显示所有影像细节的品质无损压缩影像。TIFF 影像非常大,会占用大量 存储空间,并且在保存到记忆卡时需要较长时间。当照相机生成 TIFF 影像时,照相机从图 像传感器中直接获取 RAW 影像,根据照相机菜单的设定转换成 TIFF 格式。TIFF 有两种格 式: RGB-TIFF 以 8bit 保存非压缩影像,以获得高品质以及大尺寸文件。TIFF 用于保存和输出印刷用的高 品质影像。此格式影像支持各种各样的平台和应用。 YCbCr TIFF (D1, D1X, D1H, D2H, D2Hs and D2X) 影像以非压缩 TIFF 格式保存。影像数据以一个亮度(Y)和两个色彩通道(Cb and Cr)保存,而 非三个色彩通道(R-G-B)。两个色彩通道与亮度通道占用同一个空间,因此文件大小为 RGB-TIFF 的三分之二。YCbCr 模式和 RGB 有相同的影像品质,但占用的文件空间更小, 因此有效得多。如果您想要高品质并且占用空间最低的非压缩文件格式,请使用 YCbCr。 不足之处是,此格式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并且需要使用插件才能浏览。在尼康 Nikon view 4/5/6 或者 Nikon Capture 2, 3 和 4 中提供该插件。 RAW:影像是直接从相机影像传感器保存到记忆卡的纯数据。 使用其它影像格式时, 相机处理原始 数据,并将其转换为 TIFF 或 JPEG,但使用 RAW 模式时,将保存纯数据,并可在稍后进行 编辑。由于未作任何更改,因此稍后有更多机会编辑文件。RAW 影像必须使用专用软件转 换为可打印的格式(如 TIFF) 。 NEF (Nikon Electronic Format 尼康电子格式): 尼康将保存成 RAW 格式的影像叫作“NEF”文件。尼康 RAW NEF 文件可在 Nikon View Editor、Nikon Capture Editor 或 Nikon Adobe Photoshop 插件中进行编辑。 因为 RAW 数据采用了 12bit 数据格式,并完全来自相机传感器,因此可进行多次更改,而 不会降低品质。并且较之 8bit 影像具有更多的色彩,令您可以做出色的调整以及获得更好 的阴暗部分的细节。您可以使用以上所列软件,改变拍摄的白平衡、调整曝光补偿及基本颜 色、锐利化和锐化程度控制。 许多用户将他们的 NEF 文件视为数码“底片” 。经过后期加工后,保存为 TIFF (或者 JPEG) 用于印刷。
单反相机原理及其基本定义大全―汇集和整理大量word文档,专业文献,应用文书,考试资料,教学教材,办公文档,教程攻略,文档搜索下载下载,拥有海量中文文档库,关注高价值的实用信息,我们一直在努力,争取提供更多下载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ps曝光不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