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8月112015年7月6日生猪价格的有哪些人?

8月20日出生,8-20缘分生日大集合 —【人人网 校内】同生录
北京天津上海重庆
河北河南云南辽宁
黑龙江湖南安徽山东
新疆江苏浙江江西
湖北广西甘肃山西内蒙古
陕西吉林福建贵州
广东青海西藏四川
宁夏海南香港澳门台湾
中国人民大学8月20日清华大学8月20日北京邮电大学8月20日吉林大学8月20日吉林大学8月20日中国人民大学8月20日同济大学8月20日北京化工大学8月20日中科院8月20日哈工大8月20日兰州大学8月20日南京大学8月20日东北林大8月20日中国农业大学8月20日对外经贸大学8月20日北京交通大学8月20日山东大学8月20日山东大学8月20日吉林大学8月20日
8月20日 出生的用户都来自哪里?
8月20日 出生的用户年代分布是?
8月20日 出生的明星/名人
韩国男歌手、演员日主持人日台湾歌手日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日8月20日 去世的明星/名人联共(布)党内反对派首领日德国细菌学家日法国政治家日德国哲学家日8月20日 历史大事纪美杂志公布最新大学排行榜 哈佛和普林斯顿并列榜首 马德里机场空难153人丧生 西班牙国悼3天 胡锦涛会见孟加拉国总理 我国正式建立集中统一的国家认可体系 中德首次联合发行邮票首批稽察特派员赴企业实地稽察《汉语大词典》光盘问世瑞士发生历史上最严重的空难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成功李大钊纪念馆在乐亭落成开馆 全球汽车电话系统启用 奥斯陆协议签订我国最大海上油田投产大亚弯核电站一号机組並网发电成功 苏联国内采取一系列针对苏共的措施 中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沈大高速”正式全线建成开放通车 两伊正式实现全线停火 街机“街霸一代”发售 8月20日 出生的达人寻找更多缘分
看人人网上谁和你同名同姓
看人人网上还有哪些同学和学长
看人人网上还有哪些同事
查找你的生日
8月20日 生日密码
星座狮子座
生日花食用蒲公英
诞生石玛瑙
7月23日-8月22日
星座属性火相星座
守护星太阳
幸运日星期日
幸运色红色
性格特点:讲究气派华丽的星座。狮子是森林之王,理所当然喜欢呼朋引伴,有些耐不住寂寞。他们有冲劲,虽然粗枝大叶,但为人讲义气,也蛮有人缘。
狮子座今日运势:综合指数
朋友间有人长期处不来或为了什麽事长久以来有心结的话,今天的你正是他们之间的化解恩仇的最佳调解人。
由你出面穿梭说项,问题将可顺利解决的暗示。不仅获得双方感谢,对往後的人际关系也有很大帮助呢
狮子座和其他星座的配对指数!
最受关注生日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与许凯同名日出生的人有_百度知道
与许凯同名日出生的人有
有性别分布。HAPPY SEARCHING,也因为每时每刻的生老病死等具体情况导致信息的不准确,无非是想了解下同名同姓的多不多,其实这样说不错,网上很多人都说不准确,还有各地区分布,感觉还是找人网比较靠谱,但没有任何意义,自然是正常的~~~~~~~~~~~~~~~~~~~~~~~~~~~~再回到原题,还是请朋友找时间自己去查询吧,有年龄分布。既然大家在问,不就是为了参考作用吗 ~~~~~~~~~~~~~~~~~~~~~~~~~~~~因为找人网经常性不稳定。查了很多网站,也好做个取名的参考,还有同年同月同日生分布当然因为各地统计系统的不完善。比如黄雪有8711个同名比如李冰有42984个同名比如张辉有121111个同名该站不仅仅有同名统计查同名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8月23日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2000年农历6月11日中午1点35分生人命运 - 百度_百度知道
2000年农历6月11日中午1点35分生人命运 - 百度
7两金[高官禄厚学业饱满之人] 此命推求旺末年。平生原有滔滔福算得您的命重为4。上文释义,没什么大成就,妻荣子贵自怡然,就是有时赚到不少钱也容易亏掉,但生活过得丰衣足食,可卜财源若水泉:您年轻时做事一般般,到晚年才事业有成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6月11日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503 Service Unavailable
No server is available to handle this request.南京师范大学_百度百科
南京师范大学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南京师范大学,简称“南师大”,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江苏省属重点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的主源可追溯到1902年创办的,该学堂是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祥地之一,后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国立、国立第四、国立、国立、国立、南京大学等时期;其另一源头为1888年创办的,后发展为私立,1951年与私立(曾称私立金陵女子大学)合并,成立公立金陵大学。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在原南京大学、金陵大学等有关院系的基础上组建南京师范学院,校址设在原金陵女子大学校址。1984年改办成南京师范大学。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高校行列。2000年并入。2014年入选“”。南京师范大学拥有仙林、随园、紫金三个校区,随园校区有着“东方最美丽的校园”之美誉。学校占地面积2009906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053697平方米。设有二级学院25个、独立学院2个。共有在职教职工3255人,在校普通本科生16425人,在校研究生共9836人。(数据截止日期: 日)[1]
三江、两江师范学堂建立
两江师范学堂
学堂自1902年筹建,至1912年停办,历时近十年,尤其是在主持校政后,亲赴日本考察教育,回国后为学堂办了许多实事,使规模得到较大发展,在校学生达千余人。李瑞清的办学宗旨是:视教育若生命,学校若家庭,学生为子弟,始终不渝。他亲自书写校训:"嚼得菜根,做得大事。"在他悉心主持下,学堂十分重视科学、国学、艺术,不仅延聘中外著名教师来校任教,还重视开设技能学科和实验,为学堂购置农场百余亩,耕牛数十头,供农学博物科学生实地试验之用;设置画室及工场等设备,供图画手工科学生使用;购置仪器、药品,设实验室,供理化科学生实验用。
学堂教学成绩卓著,学生考试成绩为江南各高等学校之冠。为江南三省培养了第一批优秀中、小学教师。著名生物学家、国学大师、等就是两江师范学堂早期毕业生中的佼佼者。[2]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成立
金陵大学及其教育学科
1911年冬至1912年初,美国8个传教会在上海聚集一堂,制定在长江流域开办一所女子大学的计划,并向在这个地区工作的传教士发出倡议。1913年夏,由美国北长老会,北浸礼会,南、北卫理公会,基督会等各选3人,组成校董会,是年11月13日,校董会公推北长老会代表德本康夫人为扬子江流域妇女联合大学校长。1914年11月教会的管理董事会正式通过以名称代替扬子江流域妇女联合大学名称。
1915年9月,金女大租用南京绣花巷李氏宅院为临时校址,招生开学。创建初校内设文、理两科。1919年6月,金女大有了校徽、校歌、校色(紫色)、格言(厚生)。同年夏,德本康夫人去美国筹集建校基金,于1921年在陶谷(宁海路南端西侧)购地建校(今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1923年7月学校迁入新址。1924年秋,校内设英文、历史、社会学、数理、化学、生物、体育、医预科等9个系科。同时添设附属实验中学,作为毕业生实习教学场所。1927年增设国文系。1928年,德本康夫人辞去校长职务,校董会推选金女大首届毕业生、留美获博士学位的为校长。
1930年12月,金女大立案照准后,改名为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抗日战争爆发后,分散在上海、武汉、成都三地办学。1938年1月集中迁至四川成都华西坝。1939年添设家政系。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9月在南京原址招生开学。至1950年,全校设系科为:中文系、外文系、社会学及社会工作系、历史系、音乐系、体育系(体育专修科)、生物系、化学系、家政系(1951年初改为儿童福利系)、地理系、托儿工作专修科、医预科、护预科。在校生达223人。金女院累计毕业生达994人。[2]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成立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创建
1912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即推举著名教育家为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他就任后,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教育的主张,颁布了诸多教育法令。一时间,全国各地办学之风盛行。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校长贾丰臻等联合上书教育部和省公署,建议早日在南京筹建高等师范学校,以培养中等学校师资。(据日,《江苏巡按使韩国钧委任江谦(原江苏教育司司长)为校长筹备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记载:"就任两江优级师范学校校舍,详加察勘,能否修葺一部分,勉应目前之用。""务尽本学年筹备完竣,以便定期开校"。)不久,调赴安徽,江谦未到任。继任江苏巡按使到职后,重申前任已定计划,复经教育部批准,正式任命江谦为校长,并令其迅速到省筹备一切,以便如期开学。(在《江苏巡按使齐耀琳饬江谦筹备开学文》中,进一步明确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办学宗旨"高等师范学校一方培养中等学校师资, 一方并为中等学校学生推广升学之途,关系全省教育根本。")江谦遂于1月17日到宁,18日即前往原两江师范学堂,勘察校舍,筹划修葺教室等事宜开办初,南高师筹备处设在省议会内。日迁入两江师范学堂旧址。
江谦任职后,即延聘留美博士郭秉文来校任教务主任,聘留美教育学士陈容为学监主任。并聘前教育部视学袁希涛、省教育会副会长黄炎培、省教育会会长沈恩孚为评议员,为筹划创办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集思广益,商讨办学事项。
南高师在校长的精心筹划和全体筹备人员的努力下,于1915年夏,所需修葺添置事项相继完成,任课教师先后受聘到校。并拟定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简章》以及《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招考简章》。遂于日公开招考。报考学生共有534人,来自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广东、四川、贵州等省,其中江苏考生最多。首届招生共录取126人,实到110人。于9月10日开学上课,9月18日举行开校礼式,邀请省长齐耀琳等地方官员莅临学校,参加典礼。至此,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正式成立。到1921年时,南高师的教师,已有102人,其中教授55人,外籍教授3人,教授占教师总数的56.8%,教师中曾在国外留学的有30多人。其中有许多长期从事师范教育的著名教授,如、、、徐则陵(养秋)、等。
日,郭秉文校长在南高师校务会议上提出,就南高师校址及南洋劝业会旧址建立一所国立大学的议案,得到与会者一致赞同。随即着手筹备。12月7日,国务会议通过,在南京建立。12月15日,国立东南大学筹备处正式成立。日至26日国立东南大学、南高师同时招生,国立东南大学招收新生130人,南高师招收新生119人。1922年南高师停止招生,其最后一批学生17人,于1926年毕业。
1925年1月至1927年4月,国立东南大学在的命令下,曾三易校长,引发了风潮,持续三年之久。最终因正局动乱,被迫停办。日,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派员来校接收。[2]
国立中央大学成立
1927年4月,国民政府定都南京。6月9日,教育行政委员会仿法国教育制度,颁行大学区制,江苏、浙江两省先试行。以国立东南大学为基础,将江苏的河海工科大学、政法大学、医科大学、南京工业专门学校、南京农业学校、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和上海商科大学、上海商业专门学校等九所高校与主持江苏省教育行政之教育厅合组成。8月,奉中山大学区行政院令,省立第四师范附设的艺术专修科,归入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原国立东南大学教育科)。教育学院设教育学系、师资科及附设教育各专科(体育专修科、艺术专修科,军事教育科),院长为。
日,国民政府大学院大学委员会议决,将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改名,并兼负江苏教育行政职能。更名江苏大学后,受到全校师生普遍反对,引起罢课等风潮。5月16日,依照大学院大学委员会议决,将江苏大学改称为,仍兼负教育行政职能。
日,国民政府令改大学院为教育部。日,教育部令,停止"大学区制",中央大学区限于年底停止。自此,中央大学为纯学术机关,不兼负教育行政职能。[2]
抗日救国运动中的解散与整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大进步师生在南京地下党的组织和领导下,发动抗日救国运动,抗议国民党政府坚持内战,对日本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12月17日,全国各地来南京学生近万人联合举行总示威游行,中大有1000余名学生参加,遭到残酷镇压,发生了震惊中外的""。
1931年底,中大校长引咎辞职。1932年,中大数次发生更易校长遭到学生强烈反对甚至驱逐校长的风波;同时,由于政府拖欠学校教工三个多月工资,引起教工强烈不满,中大教师组织"中大经费独立运动委员会",向教育部索付欠薪。上述这些事件触怒了当时任教育部长的朱家骅,在国民党中央的支持下,于同年6月底,训令中央大学暂行解散,学生全部离校,听候甄别。7月2日教育部派接收委员4人到校接收。6日成立中央大学整理委员会,整理校务。8月26日国民党政府任命为中大校长。9月10日中大举行甄别学生考试,开除学生19名。10月11日,中大学生全部返校上课。[2]
重建中大后的教育学院
罗家伦就任中大校长后,就宣布他的治校方针是"安定、充实、发展"。他认定这三个目标去开展各项工作,使中大在国难深重之际有所发展。
根据中大整理委员会议决,将教育学院的教育原理、教育心理、教育行政、教育社会4个系改并为教育学系。自1933年起另设师资专修科,凡各学院毕业学生有志中等学校教员者,得在教育学系肄业一年,修习特定科目后,由学校给予证明。原有艺术教育科、艺术专修科改并为艺术科。体育专修科并入体育科。卫生教育专修科改为卫生教育科,学制由二年改为四年。理学院心理系与教育学院、教育心理系合并为心理学系,隶属教育学院。
1933年3月,校务会议议决:彻底修建中央大学最旧之建筑南高院,为教育学院加建教室及实验室;同年6月,又经校务会议决定,改建梅庵,为教育学院艺术科音乐组教学用。日,校务会议议决,核准教育学院试办教育实验所。5月,开办中等学校理科教员暑期讲习班。1936年6月,教育学院教育实验所主持中学英语测验结束,历时4年,遍及10余省。接着,又开始研究高中数理化测试问题。其时教育学院的师资实力较强。有专任教授、副教授21人,兼任7人;专任讲师9人,兼任3人;助教20人,合计教员60人。此外,教育学院附属幼稚园、小学、中学实验学校也有了扩充,有教员76人,助教4人。[2]
抗战期间西迁重庆后的师范学院
1937年的"七·七"和"八·一三"爆发后,战火逼近南京,中央大学连续四次遭敌机轰炸,学校损失惨重。为此,中大决定西迁重庆,附属实验学校迁安徽屯溪。同年12月1日,中大在重庆沙坪坝新址开学。此时,教育学院设有教育学系、心理学系、体育科、卫生教育科、艺术科。
1938年8月,奉教育部令,中央大学教育学院改为师范学院。附属学校由安徽屯溪迁至贵阳。至1941年8月师范学院接受重庆青木关第十四中学为中大附中,原附属实验学校归贵阳。
教育学院更名为师范学院后,除保留原教育学院系科外,增设国文、英语、史地、数学、理化、体育和公民训育7个系。 1939年5月,教育部长陈立夫视察中大,提出要师范学院筹建童子军专修科。至8月,师范学院已设有10个系、3个专修科。即:教育、公民训育、国文、英语、史地、数学、理化、博物、体育、艺术等系以及体育、史地、童子军等专修科。原心理学系改属理学院。 1944年9月。师范学院研究所,除原有心理学部外,增设教育学部。日,增设艺术学部。
日,为了在课程开设和师资上,节省人力、物力,经校行政会议通过,对师范学院一部分系科进行改并。公民训育系并入教育系;童子军专修科并入体育系;国文系并入文学院中国文学系;英语系并入文学院外国语文系;史地系分别并入文学院历史、地理系;数学系并入理学院数学系;理化系分别并入理学院物理、化学系;博物系分别并入理学院生物、博物系。至此,师范学院只保留教育、艺术、体育三系和附设体育专修科,此一体制一直延续到复员南京后。
师范学院从1938年至1945年,共四届毕业生,输送中等教育人才约500人,高级研究人才(研究生)10人,为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 自1937年至1945年,中央大学西迁重庆后,在办学条件,生活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教学科研,在学科设置,师资队伍及学校规模等方面都有了较快的的发展。[2]
抗战胜利复员南京后的师范学院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9月,中央大学成立复员计划委员会。校长为主任委员。师范学院体育系主任江良规、教育系教授胡家健为副主任委员。经过几个月的筹划,于1946年5月,全校师生分八批,分乘水陆空各种运输工具,返回南京。最后一批于7月底到达。图书仪器设备等在10月中旬陆续返回。10月,原附属实验学校由贵阳迁回,为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附中,由教育系教授出任校长。
日,中央大学复员就绪,开学上课。师范学院设3个系、1个专修科。教育学系主任徐则陵(养秋);体育系主任江良规;艺术系主任吕斯百,分绘画、音乐组;体育专修科主任由江良规兼任;师范学院院长为罗廷光(炳之)。师范学院各系,除体育系在体育馆,艺术系的音乐组在梅庵外,其余各教研室、教室、绘画室等均在南高院。共有学生377人;教师82人,其中教授32人,副教授12人,讲师12人,助教23人,兼任教授3人。
1947年3月,奉教育部令,师范学院设置管训部。聘教育系教授赵冕为主任。但因管训部之具体办法教育部迄未颁布,遂先成立师范生指导委员会,代替管训部之组织。同年,师范学院院长罗廷光(炳之)辞职,由徐养秋(则陵)继任。[2]
南京大学师范学院
日,南京解放。5月7日,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通知,中央大学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赵卓任军代表。8月8日,南京市军管会文化教育委员会通知,国立中央大学改名为。8月12日,国立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成立。
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成立后,任命为师范学院院长。师范学院设教育学系、艺术学系(绘画组音乐组)、体育学系(含体育专修科)。有附属中学、四牌楼附小、丁家桥附小。师院在校生有326人。另有志愿生281人,合计607人、师范学院教职工79人(教员57人,职员7人,工友15人)。
在这期间,华东地区高校进行局部调整。1949年10月,上海国立师专、上海市立体专、上海市立幼专三校学生共300人并入南京大学师范学院有关系科。1950年9月,安徽大学艺术组并入师范学院有关系科。1950年10月,接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通知,校名去 “国立”两字而径称“”。
至1952年6月,南京大学设文法、师、理、工、农6个学院,共37个系。其中师范学院为5个系2个专修科,即:教育学系、幼稚教育学系、美术学系、音乐学系、体育学系、体育专修科、地理专修科。各学系毕业年限为四年,各专修科毕业年限为二年。[2]
公立金陵大学诞生
1950年12月,美国政府宣布冻结中国在美国的资金。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下令冻结美国在中国的财产,并颁布"关于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文化教育救济机关及宗教团体的方针的决定"。日,教育部根据政务院决定,发出《关于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教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关的指示》。16日,教育部召开处理接受外国津贴的高校会议。会议期间,美国基督教大学联合会托事部电邀各校派代表去香港与托事部代表商谈津贴费事宜。金大师生通过决议,不予回复,表示与美国教会断绝一切关系。会后,金大与金女院进行酝酿协商,决定由政府接管,两校合并,改为公立金陵大学。
日,华东军政委员会批准金大与金女院两校合并筹委会委员名单。日,华东教育部批准两校合并筹委会关于系科调整及招生计划。在两校合并后,仍设文、理、农三院共23个系、6个专修科、2个部。日,华东教育部批准金大与金女院合并方案,合并后仍名金陵大学。文学院设在原金女院校址,称金大宁部(宁海路);理、农学院设在原金大校址,称金大津部(天津路)。9月15日,华东教育部批准新的公立金陵大学由,、戈福鼎、樊庆笙、陈中凡、陈纳逊、高觉敷以及其他教师、学生代表共13人组成校务委员会。李方训、吴贻芳为正副主任委员。两校合并后,教职工为397人,在校学生为716人。公立金陵大学至1952年6月院系调整后结束。[2]
南京师范学院的建立
1952年7月,教育部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的方针,进行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按照华东区的院系调整方案,南京大学、金陵大学两校校务委员会举行联席会议,分别组织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南京农学院和南京师范学院建校筹备委员会。南京师范学院以南京大学师范学院和金陵大学教育系、儿童福利等系科为基础与上海震旦大学托儿专修科、广州岭南大学社会福利系儿童福利组、南京师范专科学校数理班合并改建而成,院址设于原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现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分别于11、12月任命陈鹤琴为南京师范学院院长,吴贻芳、纵翰民为副院长;任命高觉敷为教务长,胡颜立为总务长,熊子容为图书馆长。设立政治辅导处,白沙任主任。
南京师范学院初建以原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校产为基础,拥有土地191亩,校舍建筑面积中教学、办公用房为9448平方米,学生宿舍5837平方米,教职工生活用房5616平方米。实验室4个,仪器700余件。图书馆藏书及资料11.7万余册。到1956年,教学、办公用房增加8519平方米,师生生活用房增加1211平方米,另建保建所、琴房、解剖室、温室、洗衣房和浴室。图书馆藏书及资料25万余册。
1955年,根据中央教育部指示,为集中领导力量办好几个系科和文理分科的原则,南京师院与江苏师院相关系科进行调整。江苏师院的中文、生物、地理、美术系科并入南京师院,南京师院的数学、物理系科并入江苏师院。调整后,南京师院设中文、教育、幼教、地理、化学、生物、美术、音乐等八个系,中文、地理、生物、美术、音乐等五个专修科,并开办高师函授教育。[2]
改革中继续发展
1960年南京师院根据中央关于高等师范学校必须成为教育革命的学校、文化科学知识质
量要迅速赶上综合性大学水平的指示,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这一时期,教学和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在校学生数由1956年的2015人增至4396人,函授生达3000人,还创办了多科性业余大学招生842人,举办了农业高中师训班等。
1965年,在句容设立南京师院分部,中文、政教、生物三系200多名学生在句容分部进行半耕半读。
1969年12月,经江苏省革委会教卫办决定,江苏教育学院及江苏函授大学部分系科并入南师。南师的音乐、美术两系于1969年11月并入江苏省革命文艺学校(原南京艺术学院),1972年,两系又重新归属于南京师范学院,1976年,南京体院部分教职员调入南师体训组,不久与公体室合并建立体育系。
1972年,学校恢复招生。从1972年至1976年的五年中,共招收五届工农兵学员3755人,学制为三年,为江苏省中等学校培养了一批师资。
1984年南京师范学院改名南京师范大学,简称南师大。
2000年原化工部所属“”并入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逐渐建成以师范为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2]
近些年来,学校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6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4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资助项目1项;在国
际权威学术期刊《》和《》上发表第一作者单位论文5篇,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4项、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第一单位),5部专著入选“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文库”,科研成果入选2008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
南京师范大学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国教科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农业部专业分析中心、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体育文化重点研究基地、全国妇联妇女与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江苏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各1个。
拥有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2个,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3个,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人文社会科学校外研究基地1个,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中心、江苏省老年学研究基地各1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11个、工程研究中心5个,江苏省工程实验室4个,江苏省渔业重点实验室2个,江苏省科技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个。[3]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医药功能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5]
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三维打印装备与制造重点实验室[6]
江苏省工程实验室:江苏省智能信息技术与软件工程实验室、江苏省水土环境生态修复工程实验室、江苏省电气装备电磁兼容工程实验室、江苏省能源系统过程转化与减排技术工程实验室[6]
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5]
江苏省渔业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水生甲壳动物病害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水产生物饵料重点实验室[5]
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南京管理信息化工程中心、南京市微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萃取分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
部级:道德教育研究所、联合国农教中心、全国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5]
江苏省级:、创新经济研究院、江苏省老年学研究基地、语言信息科技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心、司法现代化研究中心、江苏城乡一体化研究基地、江苏民营经济研究基地、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中心、江苏艺术强省建设研究基地[5]
馆藏资源:
馆藏纸本文献总量274万册,居江苏省高校第二位。馆藏文献种类覆盖哲学、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门类,馆藏文献学科体系完整,结构合理,适应综合性大学的办学需要。 形成专业特色:五个学科的文献种量居全国大学图书馆前20位,其中,生物学科类(包括心理学)居第2,语言文字类居第8,文学类和教科文类同居第12,艺术类居第20。
国内出版的工具书基本上都有收藏;国外有影响的一些大型工具书也有收藏,如《不列颠百科全书》、《美国百科全书》、《苏联大百科全书》,还有一些专业性的检索工具书。
古籍藏书12万余册,其中线装书11万余册,被收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有190种、3000多册,其中孤本明末刊孚中道人的《且居批评息宰河传奇》、明天顺间刻本《宋学士文集》等,弥足珍贵。另有《四库全书》、民国时期教育学文献收藏、《方志丛书》等古籍影印精装本1万余册。2008年,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并有13部古籍入选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为江苏省高校之:电子资源建设正加快进行。南师大先后引进各类大型光盘数据库和网络数据库70余种,内容覆盖文、史、哲、社科、心理学、理工、艺术等学科,实现了网络共享,读者可通过校园网进行检索、查阅。
学术期刊: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7]
金陵女子学院
强化培养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
国际文化教育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外国语学院
社会发展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理科
数学科学学院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地理科学学院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体育科学学院
 【资料来源于学校官网[8]
。其他机构(党政部门、教辅单位、群团组织、经营部门、附属单位)详见[8]
截止日共有在职教职工3241人,其中正高级职称536人,副高级职称888人;专任教师1821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5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名,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名,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名,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教学名师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3人,中科院“百人计划”人选1人,中组部“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人选2人。[3]
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3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计划3门,国家特色专业8个,教育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7门,“十二五”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8本,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1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国家理科基础学科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
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地、国家体育与艺术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各1个。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被教育部评为优秀,被列为江苏省内本科自主招生试点单位;学生在“挑战杯”等全国竞赛中多次获得特等奖或一等奖,3篇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论文。[3]
南京师范大学充分发挥“”建设的主导作用和学科学位点建设的龙头作用。截至2013年4月,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学科6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7个,江苏省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5个,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18个;2011年获批成为研究生院试点建设单位,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2个,覆盖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专业13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7个,覆盖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专业199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本科专业9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个。学科已涉及哲、经、法、教、文、史、理、工、农、医、管、艺等门类。
国家重点学科:、、、、、动物学[10]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法学理论、课程与教学论、人文地理学[10]
一级学科博士点:法学(Y)、马克思主义理论(Y)、教育学、、数学(Y)、地理学、生物学(Y)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序号学科代码学科名称门类所在学院审批时间1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国语言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可授管理学、工学学位)
音乐与舞蹈学
戏剧与影视学
资料来源于硕士点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序号学科代码学科名称门类所在学院审批时间1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国语言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
新闻传播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
管理科学与工程
应用经济学
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测绘科学与技术
环境科学与工程
食品科学与工程
音乐与舞蹈学
戏剧与影视学
资料来源于
南京师范大学一贯重视与海外的交流与合作,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学校是改革开放以后全国首批对外开放大学,是国家设立的对外汉语教学基地、首批华文教育基地和港澳台地区幼儿教育培训基地;设有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南京基地、法国文化研究中心及南京法语培训中心、意大利文化研究中心等国际性研究和教学组织。在美国北卡罗来那州立大学、佩斯大学和法国阿尔萨斯大区建有3所(学堂)。与13所海外大学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海外学习计划学校37所。与世界上31个国家和地区的159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聘请外国专家400余人,其中长期专家56人。有来自123个国家和地区的长期留学生(学历生)1300余人,每年接收外国留学生1700余人。[3]
(数据截止日期: 日)
与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培养本科生
2006年以南京师范大学与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培养形式招收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四年制本科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承担教育教学、学生管理等任务和提供教学、生活条件保障,南京师范大学负责教学质量监控、学位课程考试、学籍学历电子注册、以及毕业文凭、学士学位和工作派遣证发放等工作。学生完成全部学业,符合毕业条件者,颁发南京师范大学全日制普通本科毕业文凭,并在所学专业上注明两校联合培养。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授予南京师范大学学士学位。
截至日,南京师范大学领导有:[11]
校长、党委副书记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党委副书记
副校长、党委常委
党委常委、总会计师
☆院系调整前教育(师范)科历任负责人
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监督兼长教育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兼长教育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专修科、国立东南大学教育科主任
国立东南大学教育科主任
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师范学院院长
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院长
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院长
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南京大学师范学院院长
☆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学院)独立建校后历任校长
南京师范学院
1952年11月—1963年
1963年—1978年5月
1978年5月—1983年8月
1983年11月—1984年2月
南京师范大学
1984年2月—1991年6月
1991年6月—1996年7月
1996年7月—2002年4月
2002年4月—[13]
☆院系调整前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及其前身历任校长
三江师范学堂
1902年5月—1907年4月
1904年12月—1905年
两江师范学堂
1905年—1911年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14年8月—1919年9月
1919年9月—1923年7月
国立东南大学
1923年7月—1925年
国立第四中山大学
1927年6月—1928年2月
国立江苏大学
1928年2月—1928年5月
国立中央大学
1928年5月—1930年11月
1930年11月—1931年
1932年8月—1941年8月
1941年8月—1943年
1943年—1944年
1944年—1945年
1945年—1947年
1948年8月—1949年6月
国立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南京大学
校长1951-[12]
☆及前身历任校长
1888年—1896年
1896年—1907年
1907年—1910年
私立金陵大学
1910年—1927年
1927年—1951年
1951年—1952年[12]
任教(教务主任)
中国近代教育家。1896 年毕业于上海清心书院。1908 年赴美国留学,获伍斯特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博士学位。1915 年起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校长和国立东南大学校长。主要著作:《The Chinese System of Public Education》。[14]
任教(校长)
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先驱之一。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代表作:《绕音》、《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歌》(今《南京大学校歌》)。[15]
近代著名教育家、书法家、美术家。中国近现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改革者,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先驱,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开拓者。[16]
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诗人。民主战士。
任教(中央大学艺术科教授)
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17]
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之一,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中国画家,工艺美术家。[18]
任教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奠基人,著名文学评论家,教育家,诗人,著名西洋文学家,国学研究大家。
中国近现代教育家。1914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硕士学位。
世界著名苔藓植物学家,中国苔藓植物学研究的奠基人。教育家。1931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生物系。1939年获德国柏林大学理学博士学位。主要著作:《中国藓类植物属志》。中国地理学家。1934年中央大学地理系毕业。1936年赴英国进修,获硕士学位。1939年回国后曾任中央大学地理系教授、系主任,南京大学地理系主任,南京师范学院地理系主任。[19]
中国现代心理学家、心理学史家。主要著作:《》、《心理学史讲义》、《心理学史》、《现代心理学》、《群众心理学》、《心理学名人传》、《教育心理学》、《精神分析引论新编》、《心之发展》、《》、《西方近代心理学史》、《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研究》、《》、《高觉敷心理学论文选》、《》。[20]
著名现代教育家。1931年获硕士学位后,应国立中央大学之聘返国任该校教育学院副教授,翌年升为教授,兼教育社会系主任及本校实验学校(包括附中、附小)校长。1933年改任院长。[21]
1981年12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
中国国际金融公司(中金公司)董事长。原副主任。[22]
1976年1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外语系
著名经济学家,党委书记。经济学博士,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年经评审获得博士研究生导师资格。[23]
外国语学院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党委书记。1987年获得英国伦敦城市大学工商管理学硕士学位。2000年获得英国伦敦城市大学名誉博士学位。[24]
1984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开创了“”、“3C模式”、“5315工程”、“3C+模式”、“旗舰店战略”、“后台战略”等系列经营管理创新模式,领导开发了全球领先的SAP/。[25]
南京师范大学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专业研究生班
侵华日军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兼任常务副会长、南京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研究会会长、南京国际和平研究所所长,以及、日本史学会、台湾问题研究会等学会理事。南京市人大代表,曾获“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先进工作者”、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南京好市民”等荣誉。
1992年9月就读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专科函授班
著名主持人, 主持过节目《》《》《》《》。1971年10月出生于重庆市。 后就读于、三中、七中、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共哲学研究生专业。 2003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新锐主持人”、“中国百优。、2009年 主持江苏卫视《绝对唱响》、《名师高徒》, 2010年主持《非诚勿扰》收视率在全国同时间段获得第一,节目受到观众和网友的广泛关注。[26]
南京师范大学拥有仙林、随园、紫金三个校区,随园校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着“东方最美丽的校园”之美誉。学校占地面积2009906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053697平方米。
位于宁海路122号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内的私立建筑群是民国教育建筑遗存。金陵女子大学于日在南京绣花巷正式开学。1921年在陶谷购地10.6公顷(即10.6万平方米),聘美国建筑师墨菲与中国建筑师吕彦直设计新校舍,由陈明记营造厂承建。1922年动工,1923年建成100~600号楼。1924年建成700号楼。1934年建成图书馆、大礼堂。校园按东西轴向布置,平面对称,中心为大草坪。中国宫殿式建筑风格,钢筋混凝土结构。其中100号楼又名中大楼,主体2层,下为接待厅,上为室内运动场,另
南师大老区图书馆
有地下室,建筑面积1432平方米,现用途不变;200号楼为科学馆,主体2层,建筑面积1541平方米,现为国际交流学院;300号楼为文学馆,兼作行政楼,主体2层,建筑面积1492平方米,现为办公楼。400~700号楼为学生宿舍,主体2层,建筑面积皆为1151平方米,现400号为数学、计算机科学院,500号为外语学院,其余为办公楼。图书馆建筑面积1397平方米,现为华夏图书馆楼。大礼堂建筑面积1444平方米,兼作音乐教室,主体2层,现为教工活动中心。2002年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形成了三区七馆的分布格局:随园校区随园图书馆(文学图书馆)和华夏图书馆(教育图书馆);紫金校区紫金图书馆(工科图书馆);仙林校区敬文图书馆(总馆)、社科图书馆(含密集书库)、数理化图书馆和生地图书馆,总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
敬文图书馆(总馆)
仙林校区的敬文图书馆得益于香港朱敬文教育基金会慷慨捐助,并以已故著名教育实业家朱敬文先生名字命名。该馆建成于2001年4月,位居校园的中轴线上,背倚青山,遥对校门,占地52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0800平方米,是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的中心馆。敬文图书馆的布局和设施体现了以人为本、方便读者的理念,实行书刊开架借阅、藏书借阅一体化服务模式。部分楼层和阅览室还设置了休息讨论区域,为读者提供了充分的活动空间。文献收藏的重点是为教学服务的文理科中外文书刊、工具书,社科和理科中文样本图书、教学参考书和本校教师著作等。
随园图书馆(文学图书馆)
随园图书馆位于随园校区西山上,馆舍1984年建成,建筑面积5300平方米。随园图书馆主要为本科生、研究生及教师提供所需的中外文书刊,收藏的重点以文史为主,有古籍、工具书、文科期刊样本、文革前及民国期间出版的文献、本校博硕士学位论文等。
华夏图书馆(教育图书馆)
华夏图书馆位于随园校区大草坪旁,馆舍建于1933年,建筑面积1732.7平方米,原为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图书馆。1988年5月得益于香港华夏教育基金会捐助,建成国内第一所面向全国基础教育、师范教育的专业图书馆。经过文献布局的调整,该馆收藏中文人文样本图书、港台版图书等,是江苏省高校文献信息保障系统教育学文献中心。
紫金图书馆(工科图书馆)
位于紫金校区的紫金图书馆前身为南京动力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2000年院校合并后成为南师大图书馆重要组成部分。馆舍建成于1988年,建筑面积4900平方米。馆藏以工科为主,同时藏有《中国国家标准》、《中国专利文献》等文献资料。江苏省高校文献信息保障系统文理科中文图书采编中心设在该馆。
生地图书馆
生地图书馆位于仙林校区北区行远楼西侧,建成于2006年,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为我校第一座研究型专业图书馆。主要收藏生物、地理类中外文书刊资料,现有中外文书刊4.5万册,中外文现刊392种。
社科图书馆(含密集书库)
社科图书馆位于仙林校区行敏楼一楼南侧,建设面积1100平方米,日对全校师生实行试开放,重点面向公共管理学院、商学院和法学院提供学科专业服务。馆内设有温馨休闲读者交流空间,小型课题研究室6间,多功能研讨室2间,多媒体培训室1间,检索机4台,多媒体电脑12台,提供读者自带计算机设备的接入信息点约200个,阅览座位约250个。现有中外文书刊4.2万多册,中外文现刊175种。
数理化图书馆
数理化图书馆位于仙林校区行健楼二楼北侧,建设面积1500平方米,日对全校师生实行试开放,重点面向数学科学学院、物理科学学院、化学科学学院和计算机科学学院提供学科专业服务。馆内设有温馨休闲读者交流空间,小型课题研究室7间,多功能研讨室1间,多媒体培训室1间,检索机4台,多媒体电脑12台,信息点约272个,阅览座位约270个。现有中外文书刊5万册,中外文现刊350种。[27]
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
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
南京师范大学(紫金校区)
正德厚生 笃学敏行
扬子滔滔,钟山巍巍,壮我心胸!三江创业,校史峥嵘,薪火相继,前景恢宏!严谨朴实,唯真理是从,奋发奉献,青春永无穷!
扬子滔滔,钟山巍巍,壮我心胸!培育英才,师范光荣,振兴中华,道远任重!展翅翱翱,向万里碧空,桃李芬芳,清誉满寰中![28]
南京师范大学的校徽以绿色调为主,1902说明了它的创办历史,上面三座古老、对称的房子勾勒出了一个南师大的形象,再上面的草与花给人以积极奋发向上的基调,周围以中英文标以“南京师范大学”,整个画面简洁明了。[29]
.南京师范大学官网[引用日期]
.南京师范大学官网[引用日期]
.南京师范大学.[引用日期]
.虚拟地理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引用日期]
.南京师范大学[引用日期]
.南京师范大学科技处[引用日期]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引用日期]
.南京师范大学.
.新华网[引用日期]
.南京师范大学学科建设管理办公室[引用日期]
.南京师范大学[引用日期]
王德滋,龚放,冒荣.南京大学百年史.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04
.无尽的爱纪念网[引用日期]
.无尽的爱纪念网 [引用日期]
.江西文明网[引用日期]
.新浪网[引用日期]
.中国青年网[引用日期]
.慈溪市人民政府网站[引用日期]
.全球花木网[引用日期]
.温州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罗德真,罗一真.秉烛沧桑——教育学家罗炳之: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新浪财经[引用日期]
.南京师范大学110周年校庆办公室[引用日期]
.人民网[引用日期]
.河北大学工商学院校报《工商学院报》 [引用日期]
.凤凰网[引用日期]
.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引用日期]
.新华日报[引用日期]
.中国教育网[引用日期]
通过高考志愿填报系统测...
提供资源类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5年7月2日生猪价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