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选生烟种子和王苗苗 虞姬

拥有1个小站,订阅10个话题,关注51个小站
老马说 会有期待 希望小站有改变
我知道 自你让我当上管理员之后 我是把它当作自己的一部分的 只是如此不堪 被琐事打败 人越活越难 正一步步走向这个&难&字 稍有时间 就会来小站 也是同样的期待
发段文字 余秋雨的 今天翻到以前的日记 里面记下的
不管你今后如何重要,总会有一天从热闹中逃亡,孤舟单骑,只想与高山流水对晤。走得远了,也许会遇上一个人...&
& & & 老马说 会有期待 希望小站有改变& & & 我知道 自你让我当上管理员之后 我是把它当作自己的一部分的 只是如此不堪 被琐事打败 人越活越难 正一步步走向这个&难&字 稍有时间 就会来小站 也是同样的期待&& & & 发段文字 余秋雨的 今天翻到以前的日记 里面记下的& & & 不管你今后如何重要,总会有一天从热闹中逃亡,孤舟单骑,只想与高山流水对晤。走得远了,也许会遇上一个人,像樵夫,像路人,出现在你与高山流水之间,短短几句话,使你大惊失色,引为终生莫逆。但是天道容不下如此至善至美,你注定会失去他,同时也就失去了你的大半生命。&& & & &&
想想也有五年多了。
号。一直很清楚的记得这日子。因为这是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的前一天。正在带妆彩排。在台里300平米演播室。和那时《身边》的一堆同事。为了第二天下午四个小时的倒计时特别节目的直播,大伙儿都在。当时,一点也没想到,这会是我和朝夕相处多年的团队,最后一次以这种方式相聚在一起。
米兰昆德拉在《告别的聚会》里说过大概这个...&
& & 想想也有五年多了。
&&&&2007年8月7号。一直很清楚的记得这日子。因为这是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的前一天。正在带妆彩排。在台里300平米演播室。和那时《身边》的一堆同事。为了第二天下午四个小时的倒计时特别节目的直播,大伙儿都在。当时,一点也没想到,这会是我和朝夕相处多年的团队,最后一次以这种方式相聚在一起。
&&&&米兰昆德拉在《告别的聚会》里说过大概这个意思的话:最好的告别,就是你俩话正说到一半,突然有个事把你叫走了。话头还撂在那儿,原打算待会儿继续的,却就此天人永隔。当时读到时只觉得诗意,现在明白,是天意。天意呢,就是那个总会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刻,以一种你意想不到的方式,迅疾而至的东西。
&&&&下午两点多,台办来叫人。到了电梯间,正碰上当时的奥运节目部主任杜研,我的直管领导。也是被时任总编辑Z先生叫去问话的。当时看着杜主任,满是心里咯噔一下的表情。想来他看到我时也差不多是那咯噔一下的样子吧。
&&&其实,不好的预感这几天一直都在。而事情的缘起怕是要从更早些时候说起。
&&&整整一个月前的7月8号,生活频道的《透明度》栏目报道了据称是市民举报的早摊点出现废纸和进肉馅的劣质包子,也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纸包子&。现在想来,那档节目做的堪称详尽,从市民的举报,到栏目组安排记者到事发地进行暗访,随后联系属地的工商所做了突击检查,该摊贩因为没有营业执照和卫生许可证被取缔。直到节目最后,区卫生防疫部门的执法人员提醒观众识别纸质包子馅的方法。
&&&&隔日,《北京新闻》以纸箱馅包子流入早餐点为题报道了此事。随后多家中央和地方电视台、报纸转载了此报道。台里的十多档新闻类民生类节目也进行了转播和转评。同时,一些外媒如ABC、CNN、BBC跟进关注了此事。7月16日,有报道称,纸馅儿包子摊主仍然在逃,食品安全办公室抽检了全市23家早餐摊点未发现纸馅儿包子。有餐饮业者表示,相关报道对生意有影响。7月18日晚间,《北京新闻》称纸馅儿包子被认定为虚假报道。摄制者已被警方刑事拘留。北京电视台向社会深刻道歉。
&&&&事情到了这一步,对于公众来说,结束了。事情到了这一步,跟我个人也还扯不上关系。除了当时我担任制片人的《身边》栏目也在转评转播的热潮中转评了一下。按如今的网络语言,顶多也就一打酱油的介入程度吧。连单独挨个批评的格也都够不上。大家全部的注意力,除了每天都有的涉及生活频道的人事变动、事后追究和栏目调整的各种大道、小道消息外,唯一需要严防死守的,就是但求无过四个字。
&&&&说起来呢,也是很有喜感。就在纸包子报道前后这风云突变这半个月,我个人其实并不在岗位上。甚至不在北京。那时市里头有一个&四个一批&的培养计划。四个一批,听说过么?是全国文宣系统的一项人才工程,据说是要着力选拔培养一批名记者、名主持人、名出版家、名艺术家。作为工程,总需有各种有待擢拔的苗子,于是台里不知怎么轮到我作为苗子之一,参加了第一期的培训。第一期,一般都是很受重视的。这一次也不例外。培训共脱产三周。前半程北京学习,后半程港澳观摩。当时作为一档周播节目和一档日播节目的制片人,另外每周还要主持8期节目,每天可想而知的各种忙乱各种台前幕后的辗转。当时调侃自己,一睁眼就是事,一闭眼就是梦。没有休息日,没有节假日,满脑子只剩下节目的吞吐量。而这样日以继夜的生活,已经如此这般地过了四年。放下90多人的团队和每周250分钟节目的制播,一走20天,对于我,也是第一次。确实不能不说有点借此机会偷口气的心思。
&&&&&所以说,纸包子东窗事发和几乎整个发酵过程,还是后来在网上得知周全的。当时在香江之畔,只隐约听说了了个大概。而当我八月初回京时,《身边》栏目风云突变,是因为与纸包子全然无关的另外一篇报道。
&&&&&我6号回京一下飞机,就被直接叫回了台里。说身边的一期节目出事了。在全台的编前会上刚挨了点名批评,要求栏目组马上整改并出具此事的处理意见。为此部门主任几乎一整天在身边转悠。看起来忧心忡忡。记得进到办公室已经晚上八九点,一屋子人,见我回来,鸦雀无声,栏目组里肃穆的一塌糊涂。放下行李就冲进机房,看到底是哪个节目惹了什么事。一看内容就把我看乐了。原来是在我出差这期间,接了一大妈打来的热线,购买了一台著名的H家电,结果制冷系统出了问题,找厂家无果大妈投诉到节目组。栏目组找到厂家的售后部门,给大妈修好了。完了。
&&&&&我问这节目怎么了?台里说是批评报道。现在台里的规定是所有的批评性报道都停,所以身边这叫顶风作案。但是栏目组觉得这不是批评报道,有问题,有解决,顶多算中性报道。如果是批评报道,部门领导审片时也会把关。部里也给台里写了此节目并非批评报道而是中性报道的情况说明。
&&&&说完大家又都沉默下来等着我拿主意。记得我首先严肃批评了搭档多年的老郭,是不打勤不打懒就打你这不长眼,这日子口没见头头脑脑头上都高悬着别再出事四个大字风雨飘摇呢么。唱赞歌,就说好听的不会啊,赶这节骨眼做这种选题,亏你受党教育多年。第二,千万别再执拗是不是批评报道这事了,台里既然已经定性,只怕这一刀躲不过。马上给台里写编辑停职主编制片人罚薪的栏目组处理意见,明天上交,看能不能饶得过。第三,制片人也就是胡老师本人,做深刻检查。大家听我的口气还在调侃老郭,也都松了口气,老郭也表示谁再做问题报道谁孙子。因为第二天还要直播彩排,大家一阵哄笑散了。我一个人留在组里,连夜写检查。记得那个晚上,办公室突然就安静下来那一刻,一下子显得好大,好亮,万籁俱寂。我的笔在稿纸上腾挪着,沙沙的响,活象砧板上一尾跳跃的鱼,看似很轻快有力的,挣扎。
&&&&&后来想,这检查应该好好留着。这几乎是我为这家供职16年的传媒机构贡献的最后一篇稿件了。而其中各种心甘情愿的言不由衷,也是中国媒体人的具足体验。
&&&&&其实,检查和情况说明甚至部门内部的处理处罚都已经不必了。第二天,台里紧急召开了编务会。专门研究如何处置身边,和责任人。
&&&&&于是就有了倒计时一周年的前一天,下午两点多总编的召唤。七楼总编辑办公室。七楼还是八楼来着,忘了。十几年期间只去过有数的几次。我和杜主任,敲门。进门。站在门口。之后发生的一切,定格在我一向迷糊而健忘的内心里,再未曾忘,随着岁月,反倒日渐清晰。
&&&&总编辑Z先生站在大班台里。面色凝重。他请我们坐。声音有些生硬。我们面面相觑。
&&&&&Z先生说,鉴于局阅评员注意到近期身边栏目的一期节目中,关于H冰箱的一则批评报道,不负责任地抹黑民族品牌,并引发了该品牌在欧洲国家销售的不畅和退货情况,对我国民族企业走出去产生了不良影响,是错误的媒体导向。特出具阅评意见,报北京电视台领导望与重视严肃处理云云。
&&&&记得小时候看鲁迅文章,知道了有个词叫骇笑。但一直不能体会这会是一种什么心情下的表情。直到那天,听了总编转述的阅评员意见,我想,我当时大约是骇笑了。
&&&&当然,还没完。
&&&&我开始感觉到自己心脏在跳。
&&&&Z先生接着说,鉴于,阅评员的意见和身边栏目中屡次批评报道导向错误的情况,经编委会讨论通过特作如下决定,撤销胡紫微的制片人职务,停职检查。作为栏目主持人继续工作。
&&&&记得当时杜研主任一下子站了起来,好像是跳了起来,跟总编辑很着急的讲着什么。讲了好多话,我听不清,只觉得远远的,高一声低一声。停了一会儿,好像重新又能听清了。听着杜主任为我争辩平时工作如何勤力,如何常年无休尽职守责,收视如何好,为台里创收如何有功劳。。。很奇怪的是,当时心情其实有一种很奇特的平静。而且轻松,眼前一片澄明。甚至觉得杜主任急的那样也是关心则乱。这些事,领导能不知道么。但是,当然了,心灵的澄澈,并不能阻止住自己的四肢象树叶般的抖。为了平复自己颤抖的四肢,长长的呼气。心里不停在说,大爷的,不许哭。
&&&&后来,两个站着的领导渐渐都不再说话了。就那么看着坐着的我。是不是该我发言了呢。还是因为我的脸色太过难看。我也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因为没有经验,也因为担心自己一张嘴就会语不成句。
&&&&好像过去了半辈子那么久。两位领导还是看着我。看来,作为被宣布的人,我必须要有所表示,一切才好结束。
&&&&我站起来。我说了三点。我竟然还记得说首先,其次,第三。后来我明白了,当一个人无比混乱的时候,往往会说我简单说三点。
&&&&我说,首先,感谢台里这么多年对我的培养和任用。第二,H事件,我负全部责任,领导责任和直接责任。听凭台里的处分。只是希望到我为止,不要再追究其他同事和栏目。这是大家的饭碗。这算是我仅有的一点个人请求。第三,我希望就此错误做彻底的反省。主持人工作请台里另外安排其他同事承担。
&&&&听了我的一二三,Z总编跟了一句:台里的意思,主持人你还是可以照常的。我说:我累了。Z想了一会儿,说:那,尊重你的意见吧。
&&&我和杜研走出总编办公室,电梯到一楼。一路无话。一起回栏目组。在紧挨后门的过厅里,挂着一溜台里主持人的照片。我的照片在紧左边。就在那里,忽然迎面碰上了梁言老师。梁言是电台体育名嘴,也是身边的常设嘉宾,多年蒙他帮忙,半师半友,很是熟悉,熟到他那著名的绰号梁叔,就是我起的。一看到梁叔,不知怎么的,好像突然一下子回过神明白过来,我将永远的离开我参与创办朝夕相守五年的《身边》栏目。我生命中的一个段落,结束了。
&&&&很突然的,心里难受极了,悲从中来,就那么站在他对面,放声痛哭。我想梁叔是吓坏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站在那里,一直拍着我的肩膀。现在想起来,在BTV&老台主楼的门口,曾经十六年无数次走过的地方,在一个盛夏的下午,伴着阵阵寂寞的蝉鸣,两个并不相干的男人,陪着一个痛哭的女子,度过了她生命中某个告别的时刻。
&&&&站那儿哭了很长时间,但是,很值得。因为从那以后,再没为此事掉过一滴眼泪。PS,后来我跟梁叔见面也再没提起过那个下午。我想他是怕我耿耿于怀。而我是怕他难过。说回来,那天应该鼻涕眼泪油彩脂粉的胡乱蹭了梁言老师西装一身吧,也不知回去怎么跟嫂子瞎编理由的。呵呵。今天一并做个说明。致谢并致歉。
&&&&分手时,梁叔从杜主任那儿约略知道了事情的大概。也是默然。问我有什么需要他做的。我说也没什么,就是请他先不要告诉张老师这变故,明天他也有直播。
&&&&那天傍晚,我离开了身边,嘱咐老郭三件事。第一,赶紧把停职的同事叫回来上班把原打算提交给部门的一系列处罚意见销毁。这事不要再提。二,配合新的制片人工作,交接时保证播出安全。三,让同事方便时帮我把个人东西送回我家。从此,我个人也没再跨进过《身边》办公室。
&&&&后来听说,老郭在那天傍晚台里领导召开的新制片人任命会上,哭了。他在会上发誓说那期节目与我完全无关,我出差在外并没有参与选题录制编辑和审查任何环节,都是他自己的责任,希望领导体察实情。撤销对我的处分。但是覆水难收。3天后,老郭辞职,比我还彻底的离开了我们共同创办的身边和北京电视台。听到这个消息,我们见了一面。彼此都说了些负气的话。我说你这是为全自己内心的安宁,把我至于不仁不义的境地;把身边一帮子兄弟撒手不管,是个混蛋。老郭说我平时好像个侠女,关键时刻什么也豁不出去也就认识瓶瓶罐罐的一大俗人,孬种。之后不欢而散,几乎一年没有再联系。但是在这一年中的每一天,我都不曾忘记,这个混蛋,会是我一生的挚友。
&&&&另外值得一提的事,停了我的职之后,身边的其他同事和栏目本身没有受到更多追究,接手的制片人也叫张斌,来后第一次讲话跟大家说,我是来临时替胡老师看摊儿的。我们一起等她回来。张老师是厚道人,对大家也很仁厚。身边栏目得以在较长时间维持着原来的影响力和不错的口碑,要感谢他的延续。在他升任频道副总监后,身边栏目诸多辗转,已不复当年。人员几乎流散殆尽,倒是只有那位令我命运逆转的同事,作为硕果仅存的身边元老,至今还在身边坚守。北京卫视的早间偶尔还可以看到她做出镜记者的身影。人生如戏。
&&&&&后来,主管我们部门的老领导&&也是北京台为数不多的从内心里引为恩师的人&&朱江副总编,曾经约着见过一面。大概在07年12月上旬的一个周日。先问我的近况,告诉我台里面之后对于我并没有任何处分的决定。又说部里很忙,建议我回来上班。朱总从来没有跟我提起的是,在我离职后,为了我的处理决定他为了很多难,跟Z总编几近翻脸。我又怎么能让领导间因我的回归再生嫌隙呢。我说想借此机会调养一下身体,想要个孩子。请他体谅。朱总说体谅体谅。我说辜负辜负。那天他说,电视主持人很多,但是向我这样的广谱型的主持人不多。再经炼历,也许会在主持这条路上走得很远。以前从来没听说过什么叫广谱型主持人,感到很新鲜,也觉得有点像我似的,所以一直记着。
&&&&分手后,我一个人走在阜成门大街上,记得那天太阳特别好,虽然已经到了冬天,走着走着,还是觉得周身热乎乎的。心里很静,想着以后的日子,巴望着岁月静好,觉得可能我一生中最重要的坎儿就这么迈过去了。谁能想到,真正的命运,我尚缘铿一面呢。谁能想到,这个无常的存在,此时恰巧就在前面不远处的拐角,正在向着我,旖旎而来。
1,说说阅评员。我想我不是第一个因为阅评员的阅评意见而离开工作岗位的媒体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个。阅评员是我们这里独具特色的媒体管理角色。它没有任何显在的权力,又有着大无其外的作用。大到也许一篇文章,就可以葬送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它主要由退休的媒体人士构成,唯一的任务就是看电视,看报纸,看影视剧,观察一切媒体产品,并且把不符合导向要求的篇章,以阅评意见的方式呈送宣传主管部门。这是一个很特别的群体,虽然对于它所监控的媒体经常可以一言兴废,但是从无义务对自己的表达负责。当一个人,一个组织并不需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时,总是会走向邪恶。概莫能外。个人认为,加诸于媒体的阅评员制度,是我们这个社会最不堪的那个部分里,最幽深的一种黑暗。这里有体制的原因,也有体制所扭曲的人性的折射。阅评员都是由所谓退下来的资深媒体人构成的,他们一辈子被管束压抑扭曲,但是在风烛残年,他们仍然甘之如饴地领受着毁了他们一生的那个势力的召唤,主动地把自己的余生跟这个原本应该深恶痛绝的丑恶捆绑在一起,跪求豢养。因为是内行人,所以发现所谓导向差池时往往眼光更精准,因为是内行人,所以在出具所谓阅评意见时更能言中关隘。并且在需要射杀自己的同类时,并不会把枪口抬高一厘米。
2,说说拍板的人。对于时任总编辑的Z先生,当时不能不说是感到很诧异的,竟然可以拿一些根本站不住脚的荒唐理由就这样毫不犹豫地剥夺别人的职业尊严,而这一切不过是因为恐惧。并不见一丝担当。现在想来是未免过于自怨自艾了。在一个狼奔豕突的社会里,大家不过都是自求生路的可怜虫吧。谁会担待谁呢。鸟为食亡。据说后来这位总编辑也因为旁的什么黯然离开了这个岗位。有过去的同事赶紧第一时间告诉我替我开心。可是,又有什么可开心呢。只不过又一次印证了,在这样一个外无操守内无温暖的环境里,大家都会付出代价。或早或晚。
3,说说事情本身。至于因为报道产品质量问题而下岗这事,也有同事和上司为我鸣不平,现在评估起来履行的是完全正当的媒体监督责任,完全是冤假错案,应该给个说法。也有同行赞我不失风骨,高风亮节。对于这事我本人是这么看的。常年从事中国特色的媒体报道的,都知道这句话:收视率是生命线,导向是生死线。媒体人在这两者之间挣扎,与钻进风箱的老鼠,在境遇上本也没什么不同。我当年确实是倒在生死线上,现在想来,却也没什么可悲壮、可炫耀的。回想当年,更没有什么以一己之身捍卫公众的知情权这样的职业上的自觉。一切不过是因为,我们是吃媒体这碗饭的,收视率是你存在的不二前提。都知道坏消息是好新闻的道理,于是在具体的选题操作上,总是不自觉的倒向揭示。倒向挖掘。倒向质疑。而不是倒向讴歌,倒向弘扬,倒向教化。至于不愿意吃相太难看,那倒是见仁见智了,你觉得这样说话已经属于寡廉鲜耻,而他觉得这才叫忍辱负重。各见本心罢了。至于要个&说法&呢,就像我在微博里说的,这个神奇的国度,你可以得到很多东西,唯独要不到&&说法。&
4,说说自己。听说情急之言,最能表明你是什么样的人。过了这几年,有时回想起自己遭遇职业变故时,对我当时的命运执掌者所说的那几句话。也试着分析过,自己骨子里到底是个什么人。首先,我,可能我这一代人都逃不脱的是,我们所受的冠冕堂皇的教育是深入骨髓的,也就是所谓喝狼奶长大。我从此自知我其实是自己所厌憎的那一堆人中的一个。那种标记就是,哪怕在一个最狼狈的时刻,也要求自己象外交部发言人那样虚与委蛇的开场白;再者,毋庸讳言,内心里我恐怕是有着某种追求悲情的情结,说白了就是总要当&大家撤退我掩护&的救世主的角色,并不管看上去是不是有点自不量力,是不是有点幼稚可笑。这样的悲情也许会伴我一生,为需要的人,相呴以湿;至于最后表达的不再主持这事呢,令所有人很意外,但这就是我。当时情急之间脱口而出,但是对于这个决定,直到如今,从没有过一丝一毫的后悔。这里不能说没有一点负气,但是成分很小。就此称量自己,总还是有些不愿变通的东西在那里吧。也就是说,在人生某些艰难的时刻,我是那种也许没有办法不屈从,但你也无法令我不藐视的人。从骨子里讲,我无惧对峙。有时候觉得,也许只有这一点可以告慰自己时常弯曲的双膝,我的内心还是站立的。
5,最后,说说纸包子。当爆出纸馅儿包子是一出自导自演的所谓假新闻时,我的内心是很震动的。一个以揭露假冒伪劣的节目,却公然造假,本身就是一件很荒唐的事。制假贩假,与你所揭露的又有何异。不用说,制播假新闻,对于媒体操守是一种亵渎,对于业内揭示性新闻和监督类报道的打击更是假以时日亦不能稍作弥补的内伤。另一方面,相当吊诡的是,相关部门联合司法以雷霆之势处置此事之后,电视里报道的假一下子少了。而生活中的假却日渐猖獗。三聚氰胺,皮革奶,瘦肉精,塑化剂。。。几乎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得知有一种吃食内含有致命的毒素。而这些毒素对公众的戕害无不比纸包子令人扼腕百倍。从08年后,我们身边的食品安全局面日渐恶化。除了那个万恶的但已为他的造假付出足够代价的透明度的记者本人之外,我不知道,面对着这几乎无孔不入的毒,我们是否还需要去诅咒其他什么人。至于纸包子事件本身,我不知道内中是否还有隐情。但是如果有,希望在我们的有生之年,能够从容得知它的来龙去脉。真相不在当下,但是相信我们见得到。
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谁在决定我们的命运?
在悉尼生活几年后,一次回北京有人问我,澳大利亚和中国最大的不同在哪里?想了良久,我说:&在澳大利亚,做错一件事,得罪一个人,通常不会改变你的命运。在中国,得罪某个人或者做错一件事甚至一个偶发事件,都可能改变你的命运&。朋友连连称是,当时在座的就有一位读大学时因年少轻狂得罪系主任而差点拿不到毕业证。这是好几年前的...&
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谁在决定我们的命运?
在悉尼生活几年后,一次回北京有人问我,澳大利亚和中国最大的不同在哪里?想了良久,我说:&在澳大利亚,做错一件事,得罪一个人,通常不会改变你的命运。在中国,得罪某个人或者做错一件事甚至一个偶发事件,都可能改变你的命运&。朋友连连称是,当时在座的就有一位读大学时因年少轻狂得罪系主任而差点拿不到毕业证。这是好几年前的对话,我一直记得。那之后我问过自己很多次,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胡紫微老师的《忆旧》谈到一期她没有参与,也没有政治性的节目,因为报道了某台国产冰箱的修理过程,她被撤销制片人职务,停职检查。其后,负责该期节目的同事也因此辞职。局外人来看,这事情自然是荒唐到了让人笑不出来。但它却是实实在在的发生,并且只是诸多荒唐中的一例。在紫微老师的笔下,《忆旧》的每个人都那么自然,有血有肉,是你是我。每件事情都那么真实,你能感受作者的心跳和心酸。没有仇恨,没有抱怨,《忆旧》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时代的荒诞,而这种荒诞又以最正常的方式时时出演,以至于每个人都在恍惚中觉得这种荒诞是正常。所有在其中的人都接受了这种荒诞。甚至所有的聪明人,所有的好人,有操守的人似乎都知道抗争是没有用的,都以各自的方式(包括英雄主义的方式)屈从了。而最后,我们却未必知道自己屈从的到底是什么。当看到&内心里我恐怕是有着某种追求悲情的情结,说白了就是总要当&大家撤退我掩护&的救世主的角色&,我真心为紫微老师叫好。《忆旧》这种真诚和反思,这种坦白更让它和其它类似的文章本质不同:悲天悯人,正视自己。
紫微老师说&外无操守内无温暖的环境里,大家都会付出代价。或早或晚&。确实,在今日之中国,操守和温暖越来越少,若将吾国吾民述为三端,一端焦虑,一端颛蒙,一端悲悯存故国,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明哲保身。恐惧于或早或晚我们无法预测的代价和结局,安全感开始缺失。对于学法律的我,这&或早或晚&的结局和安全感的匮乏却不是因为缺乏操守和温暖,而是因为缺乏一个制度,一个规则。《忆旧》中有人给了温暖,也有人在坚持操守,但是,他们以及他们之后的人是否能逃脱&或早或晚&的结局靠的却是运气。某个领导的道德和良心,抑或操守,这只是是&人治&。即便有人坚守,如何能提供给所有的人安全感?如何给坚守的人安全感,而非悲壮感?这里所说的制度,我想讨论的制度,并不是关于政治取向的。它可以与政治取向无关,它是关于把所有的程序和规则落到纸上,把所有的要求透明化。制度化,透明化,法律化并不是西方特色。观中国历史,战国韩李的帝王制民之法虽非现代意义的公民社会之法,但它也不该是朝令夕改,朝有夕无,朝闻电话夕删榜文的。到了《楚汉传奇》中赵丞相当政期间,法家的那一套白纸黑字的规则才致毁于一旦。而唐宋时代,伴随经济的发展建立了相对完整的法律制度,并经历了从唐代明君&以人为镜&的人治德治到宋代君相权力平衡的规则的设立。
&收视率是生命线,导向是生死线& 。即使我们同意&导向&不可违抗,《忆旧》中并没有一个人是刻意选择对抗这种&导向&的,更没有人是希望对抗这&导向&而成为英雄离开节目组的。紫微老师甚至说当时是非常时期,大家都是&但求无过&。从文中不能看出禁止&批评性报道&的&导向&是谁决定,以什么方式传达,由谁负责定义解释。更没法知道,在某个领导决定了那一期节目是&批评性报道&,决定了对个人的处理后,有没有程序供当事人申辩以及寻求法律救济。南周事件后,有人讨论&党管媒体&。我不想讨论党该不该管媒体,我只想说&党管媒体&也就意味着不是某个人管媒体。那就该以党一贯宣称的公开透明民主公正的形式,以书面公开传达。不论事前审查还是事后审查,不论对个人的处理,对节目的安排还是对某篇文章的修改,都必须依据行为之前已经存在的法律、内部规定或合同,以书面形式作出结论和传达,都必须有申辩、内部申诉和法律救济途径。中国社会不该是一边叫嚷着&党管媒体&不可动摇;一边信誓旦旦&中国不存在新闻审查制度&。如果节目真的违背了明文规定的&导向&,BTV想胡紫微停职检查也不是不可以,他们该出具正式的文件,说明节目违背了哪份文件指名的哪个&导向&,依照劳动合同的哪条哪款胡紫微应当承担责任。很多人会告诉我,这在中国是不可能的。我想说,希望每个人有操守在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需要制度。制度并不能保证一切公正,但它可以保证每个人都有个说法。只有如此,当每件事情,每个说法都要落实到白字黑字的时候,很多人是会怕的,所以他们急着说&中国不存在新闻审查&。
读到紫微老师在Z总编的办公室&为了平复自己颤抖的四肢,长长的呼气。心里不停在说,大爷的,不许哭&,她没哭,我哭了。我知道那是怎么一种感觉,那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懂得。面对看似强大的掌握你命运的人,你知道他的怯弱与恐惧,你心中充满蔑视,但对方无视你的蔑视。那粘稠的空气凝重的氛围那份委屈压得你忍不住颤抖,但你不能哭,你不屑于在这样的人面前哭,你不能思考也无需思考,因为你必须用最高贵最完美的姿态结束这一切。只有在你信任的自己人面前,你的眼泪才会放开流。紫微老师拒绝了继续做主持,那是宁为玉碎的坚持,面对侮辱与不公,选择以完美的姿态谢幕。除了负气、委屈和由此带来的疲惫,或许潜意识里也试图以这种完美给对方的恐惧和明哲保身一记响亮的耳光。然而,对方是不会收到这一记耳光的。这世界上真的有一种人不知道什么叫尊严,他们只知道生存。为了保全自己,他们不仅揣摩&圣意&,更希望能做得比&圣意&所希望的更好,所谓民间常说阎王好过,小鬼难缠。然而,就是他们,因为没有制度保障,也不知道哪一天也难逃&付出代价&的结局。
《忆旧》中一件改变了两个人和一个节目命运的&小事&或许折射了这个国家在某个特定时期的特点。在一个无法预见自己行为后果的国家,人人自危,而人人也都有可能成为受害者。在道德和操守沦丧的同时,我们的安全感也在消失。所有的人都屈从了,屈从于一个看不见的&无制度&。我们看到了悲壮和豪情,但没有看到抗争。当我们看不见对手,当对手是一个无形无常的制度,一个圣意难测的制度,一个一句说法都不屑于给你的制度,我们不知道该如何抗争,我们更无法取胜。我们甚至想做秋菊而不可得,因为即使冤有头,你会发现那个头头也正被压抑着、挣扎着、委屈着。到头来我们会凄惨地发现,真要应了胡锡进主编所说的&允许它按现实主义节奏前进&。而这不过是验证等死的现实主义、悲催的现实主义、奴才的现实主义。制度的缺失和不透明所导致的不确定性和安全感的缺乏也是我从感性角度所理解的中国和澳大利亚的根本区别。澳大利亚人的安全感几乎泛滥。所以在这里,除了看电影,普通人都没有太多机会感受悲壮和痛苦。这种安全感来自于健全的制度和保障体系,来自于对法律和公正的信心,来自对公众价值观的信任,来自能够预见自己行为的法律后果并寻求相应的帮助。而这一切,在中国都几乎不存在。上个微博,我们可能被删帖禁言封号而得不到任何理由,而没有任何没有制度提供给我们的保障和救济。我第一次被新浪删帖后曾依微博上提示的程序去申诉。这个我认为最正常不过的行为,后来被所有国内的朋友嘲笑。我无法承认自己的幼稚,却不得不承认离开中国太久了,久到了我很自然地相信制度就是制度,久到了相信新浪可以删我的帖子,但也必须给我个说法。当然,如果你是《环球时报》的忠实读者,你会觉得这一切都很正常。在环球的论调中,任何国家任何制度都是有腐败、有漏洞的,所以,我们这个社会这个国存在的问题都不算病,即使有病也是无关痛痒的,不仅不该去批评而是该去山呼万岁的。赵高敢指鹿为马,绝不是那头鹿真的帅得像马,而是一敢欺二世皇帝之颛颛幼弱,二敢辱朝野上下之明哲保身。他以为他能渔利,他却是到最后也得被钓了鱼。当这个社会越来越多赵高的时候,盛世&和谐&,也让我们在五年后都无法知道&纸包子&的真相。在公信力丧失,行为毫无标准和规则的社会,某个人的操守和坚持,只能让他成为悲壮的英雄。他们的故事让我们感动落泪,却不能给我们慰籍和安全感。我们需要的,是每个英雄,每次抗争,每个人都能为推动制度的建立作一点努力。我们需要肇建起一个让每个中国人&做人&的规则,让说真话有操守的人不至于成为&烈士&。我们需要一个制度,给每个人安全感,让我们可以预见自己行为的后果。
紫微老师在2007年8月的那一刻离开并华丽转身,那是对自己才情能力的自信,对尊严的坚持,也是因为不等着钱买米下锅没有孩子嗷嗷待哺,因为在那一刻她还有经济和家庭的安全感。这或许是不幸中之幸。她所付出的代价每个人或早或晚都会以某种方式经历,然而,你我却未必都有如此幸运。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一份工作,一个住所,孩子要上学老人要看病,面对责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是那么容易说的一句话。我们中的很多人不得不更彻底地屈从于现实,屈从于某种势力某个人。不需要说2007年这事发生时紫微老师已经得过多少奖,她在北京乃至全国如何家喻户晓。因为一件自己没有亲身参与也没有任何政治性的事件,她的职业生涯被改写,也只能在五年之后,写下一段文字来回忆和纪念那段日子。不论紫微老师为何选择现在写这篇博客,我相信这件事情她或许没有回想过,但她一刻也不曾忘记过。坐下来记录往事时,会有辛酸,有悲壮,甚至有眼泪,但记录并公开也是再一次面对过往,是给自己一个交代。紫微老师说她从来没有后悔当年表达不做主持人的决定,我懂得。但我也相信,如果人生可以选择,她一定愿意选择这件事情从来没有发生过,她没有在Z总编的办公室里发抖,她也没有在《身边》热播的时候离开。或许,如果没有这一切,很多很多之后的事情都会改变。
读《忆旧》,时时提醒我中国需要一个制度。没有一个健全透明的制度,我们的今天和文革也只是程度的不同,而没有本质的区别。没有制度,我们拥有的一切随时可以失去。很多人为了生存一步步放弃尊严和操守;而坚持操守的人往往不战而成&烈士&。在所有人都向往一个更美好的中国的时代,让我们呼唤一个制度,一个公开透明可以监督可以实施的制度。让我们从每一天做起,让我们问责失误的官员,监督公款的去向,要求公开公务员的录用程序和官员的财产,让我们要求一个说法,让我们不再嘲笑一些人坚持的幼稚,让我们为自己已经习惯了荒唐和错误的现实主义而感到耻辱,让我们支持那些为建立制度实现制度而努力的人们。让我们面对问题时,不仅思考操守与道德,思考人情和面子,也更多思考如何肇建一个规则,一个制度,一个有担当的社会。唯有如此,明天才会更美好;唯有如此,每个人才能有尊严有安全感地&做人&。
后记:紫微老师写了篇后记快赶上正文长度的博客,我也啰嗦几句。读《忆旧》,眼睛两次湿润。落泪,因为懂得。
日前我曾发微博谈论我如何看待做人选择&为玉碎&还是&为瓦全&。《忆旧》中一个&为全自己内心的安宁,把身边一帮子兄弟撒手不管&的&混蛋&和一个&平时好像个侠女,关键时刻什么也豁不出去也就认识瓶瓶罐罐的&&孬种&,两个太爱自己的人,都选择了一种英雄主义,一种悲壮,选择了为玉碎。这不是一个需要伟人需要英雄的时代,《忆旧》中没有伟人没有英雄。但并不是说,这个时代没有些平凡的人正以某种英雄主义做着&伟大&的事,虽然这些事于他们只是出于直觉,或者只是希望回首往事时,可以尊重可以微笑面对曾经的自己。藉此小文,对那些坚持自己的人,对紫微老师,对她笔下的老郭和朱江副总编,表达我的敬意。我也想对有良知尽职做好本职工作的杜研老师和身边节目的继任张斌先生表达敬意。最后,我对梁言老师的西装表示哀悼。你看,受紫微老师影响,我一紧张,也说三点。
紫微老师对她所经历,所描述的事件并没有做过多解读。于是有了不同版本的试图解读,包括我的这篇短文。她不需要解读,作为当事人,真实地记录过去就是对历史最好的注脚。
注:转这篇文章是因读到胡紫薇的《忆旧》时内心的不平静,很直白的叙述,没有过多修饰。可是只一天此文被删,后悔自己当时并没存留,只能找到这一篇了,问一问什么时候在中国大地上会有起码的言语自由。
我希望躺到手术台上,胸被打开让别人看。我的好,我的坏,我的异类,我的虚荣,我的自私,你们都可以拿去看。我们都是一样的人,只是经历不一样,我的怨恨,我的骄傲,我的不真实,我想要的伟大,都可以拿出来跟你们分享。
小时候有年夏天,有一天大姨买了西瓜回来,我们照例把西瓜放进了水井,之后坐在井边的凉板上,等待被井水浸得透心凉的冰西瓜。但是舅舅的出现却改变了这样一个平...&
& & 我希望躺到手术台上,胸被打开让别人看。我的好,我的坏,我的异类,我的虚荣,我的自私,你们都可以拿去看。我们都是一样的人,只是经历不一样,我的怨恨,我的骄傲,我的不真实,我想要的伟大,都可以拿出来跟你们分享。&& & 小时候有年夏天,有一天大姨买了西瓜回来,我们照例把西瓜放进了水井,之后坐在井边的凉板上,等待被井水浸得透心凉的冰西瓜。但是舅舅的出现却改变了这样一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傍晚,让我一辈子都记住了那个,那个充满了热气,期待着西瓜的傍晚,记住了石缝中流出水的声音。因为,那一天,爸爸和妈妈离婚了。&& & 离婚在我们那个地方是比较少见的。小朋友因此不带我玩儿,欺负我。于是心里很自卑。在我小时候,是希望有一个人站出来帮帮我的。但是没有,一个也没有。于是我希望自己变得强大。因为我从小是被欺负大的,对于弱者,我有一种天生想要去帮他的情愫,就好像我在帮小时候的自己。我小时候特别想成为超人,我觉得,当有些人需要我的时候我就出现,是一件特别伟大的事情。&& & 小姨的男朋友去找了一辆旧车,36000块,那个钱全部是我们的钱。我妈、我继父借钱凑到的。结果买的是辆破车,买过来便开始修,我们本来的梦想是借了钱开始挣钱,结果老修老修。从那以后我们家就一落千丈。在我们家反目的时候,妈妈到菜市场捡那些烂菜,她掉头发,她半夜在房间里哭。
&& & 有一段时间,大弟弟跟着我的爸爸和继母生活。那时候他才10岁,我爸爸开一个修理厂,一个10岁的孩子起来巡夜,你可以想象吗?就跟我儿子现在一样大。他住的地方有一部公用电话,平时有人打电话,他可以收一点钱。一年春节,弟弟从修理厂走了3站地来到妈妈家,不舍得坐公共汽车。一进家里,掏出一些零零碎碎的钱给妈妈说:&妈妈,给哥哥跟小弟买肉吃。&
&& & 在重庆读职业高中,一边读书一边打工。好容易找到一个在夜总会当服务员的工作。特别羡慕在台上唱歌的人,唱几首歌就走,收入又高,时间又短,还不影响学习。我想学唱歌,但没有钱。&& & 19岁那年,报考东方歌舞团。结果我考上了。到北京住单位宿舍,我很满足。很喜欢北京,经常一个人在胡同里乱窜。我特别能走,可以从东三环走到颐和园。有一天晚上,我一个人在长安街上走,看到高楼大厦里的万家灯火,心里突然涌上一个强烈的念头,一定有一天,有一扇窗是我的。&& & 第二年,一个跳舞的同事叫我陪他去考北京电影学院。我只是陪他去。当时那个同事非要让我也报名,我说我不感兴趣,并且还要交几十元的报名费太不划算了。他说他借给我报名费。接到北京电影学院录取通知书,第一眼看到的是8000元学费。我找朋友介绍到夜总会去唱歌,拼命去唱。临近报到前几天,还是没攒够。一个朋友的朋友无意中听说了这件事,主动借给我3000元,还说不用挂在心上。我永远记着这个朋友。这种仗义的气度,也很深地影响了我。
& & 到了大三以后,我慢慢接了一些广告,有了一点收入,终于有钱在北京租房子。这个租来的空间就是我的王国,我在那里发呆、看碟、打坐。经常在家里蹲在地上擦地,我有一些小洁癖,希望我拥有的第一个租来的房子每一个角落都是干净的。没戏拍的时候总在那里宅着,哪儿也不去。&& & 大学时代,生活压力很重,每天晚上都去唱歌,总是缺觉,加上营养不良,看起来总是病恹恹的。有一年,许云帆回东北老家,回来的时候,很不经意地扔给我一个袋子,表情很冷静,&坤,给你的!我爸爸说这个好,我拿过来给你。&我打开一看,是一支细细的人参。现在那支人参还在我家里,已经10多年了。
& & 我把欧洲回来省下的5000块钱塞给了大弟弟:&你要存一部分。万一妈妈的生活费用完了,这个钱可以应急。另外你现在交朋友了,给自己买点衣服。&很多年后我才知道,弟弟一直存着那笔钱,一分都舍不得花。这就是我弟弟。
& & 那时候很拧巴,明明负担很重,却不愿意告诉同学,还故意装出一副很高傲的样子,实际上心里非常脆弱、自卑。有个牛肉拌饭,8块钱一份,我很爱吃,就是蹭。我蹭饭的方式还蛮骄傲的,并不是讨饭吃的感觉,总是跟同学说:你请我吃,我下次请你啊。但我的下一次老是遥遥无期。后两年好点了,我记得特别清楚,早上起来,叫上几个要好的朋友,他们都不知道为什么,我说:我请你们吃牛肉拌饭。&
& & 我们班史光辉有一次请我们几个同学去吃铜锅涮肉,那是我第一次吃涮肉,这么好吃!但是我觉得总吃人家的不好意思,明明觉得涮肉好吃,却不怎么动筷子,忙着跟人家讲话。史光辉三杯酒下肚,&啪&的一下把筷子一拍说:&陈坤!你必须把这一盘肉全部给我吃了!你要敢想其他的,我饶不了你!&
& & 我大学时候很少早退,特别记得的一次早退,是因为赵宝刚导演拍《永不瞑目》的时候来我们学校选角。我想,这么好的事怎么能轮到我呢?所以我走了。
& & 《像雾像雨又像风》是赵宝刚导演找我演的。当时所有人都觉得我演不了陈子坤,但是宝刚导演相信我。所以哥们儿命还是挺好的,总是在路上遇见贵人。宝刚导演说话带刺儿,有一次说:&你啊,你只能演这种小修表匠什么的,少爷演不了!&当时刺激了我一下。我演陈子坤的时候,有一次穿少爷的西服,宝刚导演开着玩笑说:&你看你哪像少爷,你看陆毅,多有贵气!&我就咬紧牙在那儿说:&你等着!&
& & 拍《像雾像雨又像风》我拿了9万块钱!第二天就去邮政局给妈妈寄了4万块。那个时候家里欠了一万多的债。剩下的5万多块有2万交了出国的押金。留了1万块给自己作为后续的生活费。我从小就想当设计师,有一次有一个朋友住在法兰克福,进法兰克福机场的时候就非常犯贱,机场里到处飘着奶酪和很香的面包味,我就使劲去闻那个香味。我在那边非常节约,吃个冰激凌会考虑吃一个球还是两个球。&紧着花&这个过程让我觉得很快乐。我去了北欧的那所设计学院。我从小就想当设计师。那个学校,我非常爱,那是我梦寐以求读书的地方。
&& & 可是我去到那里的第一刻就知道了,我根本不可能在那里读书!生活费很贵,而且不允许学生打工。后来我终于面对现实,我不可能读的,因为我支付不起。回到北京我在朋友面前还假装很开心的样子,只当去欧洲旅行了一趟。没有人知道,我的心里其实很难过。
& & 好像是一夜之间,大家都认识我了。原来因为SARS的缘故,所有人都待在家里不出门,而电视台都在放《金粉世家》。于是给母亲买了一套大的公寓,给自己也买了一套公寓,弟弟结婚再买一套房子。这样的一个物质实现带给我的冲击无比巨大。我有点晕眩,同时也隐隐地焦虑。常常在想:要接哪部戏能让我更红,赚更多的钱。欲望占据了思想,但那时,我并没有意识到。
& & 我十几岁的时候是有计划的:以后要分期付款买个房子,努力工作去还款,要去旅行,去吃好吃的,吃涮羊肉。突如其来的财富和名声打乱了我从记事以来对人生的计划,而且它们强大到足以消灭我作为一个普通人自我进取的希望和快乐。
&& &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害怕好事。一到好事我就紧张。我的职业是突如其来的暴发户。从年,我的内心一直都恐慌不定,每次离开家的时候就特别恐慌。我觉得现在拥有的一切都不属于自己!有一天我开车在路上,突然间觉得特别害怕。那天回到家里,第一件事就是把我所有的银行卡全部交给我的家人,把卡的密码告诉他们,怕自己有一天会突然死掉。
& & 2007年,我开始寻找一个方法,让我放松和平静下来的方法。也许有的人会欺骗自己,告诉自己说&我很厉害,这一切本该属于我&。我做不到。我不能假扮&我比别人强,所以这些东西就是我的。2008年,某一天,我豁然开朗,心里生出了一个强大的信念:我的生命中不光有我的家人需要照顾,还有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帮助他们的生活远离痛苦,帮助他们的心态远离灰暗。这才是我未来真正要去努力的方向。拿到了名和利,你多做好事不就行了吗?做对得起你心灵的事情。
& & 男人好看,年轻的时候是敲门砖,在演艺圈、在生活当中都是这样。人都天生会选择一个好看的人在一起。我现在应该保持更美貌的一个形象。要真的让我发胖到特别厉害,我有点舍不得了。虽然在戴有色眼镜和世俗的判断里面,男演员长得漂亮就没有演技。要不要为了证明在这个职业里面是实力派,比偶像派高,我就把自己弄得很胖很丑,这曾经困扰过我几年。
&&& & 我刚成名不久,有一次参加一个国际电影节,在后台遇见一个很有地位的女演员。我上去很有礼貌地握手说:&你好,我是陈坤,很高兴认识你。&那个女演员缓缓地转身,轻描淡写地瞟了我一眼,冷冷地&哼&了一下。我笑了笑没说话,面不改色地往前走,其实心里已经翻了好几遍了。
& & 我有一个不太好的毛病叫&记恨&,那件事让我记恨了很多年。那种刻骨铭心的憎恨和愤怒一直憋在我心里,化成一种动力,催促我不断地强大。
& & 几年后,我突然发现理解了那个女演员。也许在她心里,我是一个靠脸蛋成名的空架子。到今天为止,假如一个没实力但人气很旺的明星,在我面前&得瑟&,我依然很不给面子。如果对方发愤图强,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 & 我很喜欢挖掘人身上的闪光点,李宇春身上就有。拍《龙门飞甲》,她一来就拍沙漠的戏,很冷很苦,这孩子一句话不说,认认真真地拍。那一刻我就知道了,这还真不是一个不珍惜机会的人。有一天我们拍大场面,宇春晕倒了,起来的时候,也是很酷地说:&我没事!&
& & 在明星的光环下,我想,最大的考验就是荣辱。明星就像天上的星星,正因为够不到,所以每一个人都好奇,每一个人都想摘。他们怎么也不相信,其实我就是一颗石头。
& & 有一天,我在外面谈事情,一个不认识的人走过来想和我拍照,我客气地说&现在不方便&。那个人一转身,嘟囔了一句:&哼!不就是个戏子吗?牛什么牛!&我站起来冲他喊:&你说什么?!&但那个人没有回头。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是跟&戏子&这两个字过不去的。为了对抗这个有侮辱性的称谓,我拼命地看书、学习。后来我尝试着去思考,我反应为什么那么激烈,是不是因为我不够强大,当我强大的时候,我就能承受任何人对我的侮辱谩骂。同时我也看清了,对方骂你,正是他内心自卑的表现,当他不能战胜你时,就用赤裸裸的、刻意强加在你身上的东西来挫伤你。
&&& & 我用了10年的时间和演戏这件事&和解&。《画皮》之后8个月,我把自己关在家里,认真思考和反省。我忽然发现,我从来就没有热爱过表演。同时我脑中再次跳出这句话:命运既然把我带到了这条轨道上,我应该去接受它。从我出道以来,一直在演主角,从未体会过配角的状态。我要去尝试,去探究。《让子弹飞》里的角色是我自己&争取&到的。有一天我问姜文:&我这样的偶像演员你敢用吗?&把姜文吓了一跳:&这么小的角色你来吗?&
& & 小时候面对媒体开不得玩笑,特别尖锐,那是一种貌似强悍的自我保护。现在会主动讲自己的缺点。比如人家问我:&跟个子高的女演员拍戏,怎么办?&&踮跟呗。&
& & 2010年,成立自己的工作室&东申童画&。从那一天起,我真正从男孩变成一个男人。有一天我发现了,我长大了,强大到可以保护自己。然后我发现,我成为了小时候希望出现的保护我的那个人。
& & 有一次,我们去香港给徐克的太太过生日,很多业内资深人士都到了,我能看见他们对老爷(徐克)的尊敬。我知道,这需要岁月来积累。那一天周迅也去了,我和小迅说:&我们老了以后也要这样。&
& & 很多人都告诉我,生活应该怎么过,抽什么牌子的雪茄,喝什么牌子的香槟和红酒,我听不进去的。我觉得,有这个必要吗?花一千块喝一支香槟,花一万块买一支红酒,疯了吧?也许在一些&贵族&阶层看来我是个没有品位的人,洗澡的时候还是会随手关水,走到另一个房间还是会随手关灯,没有吃完的东西还是会打包回去。我曾经以为,这种&节约&的观念是因为过去贫穷的缘故,或者1970年代出生的人大多有一种危患意识,但直到开始在西藏行走,不断观察自己,才明白,在更高的意义上,我是一种潜意识里的自我约束行为。
& & 走到今天,我才真正认清了明星的本质,也认清了名利的虚妄。既然我现在拥有这个&光环&,不如用它去成就一些好的事情。
& & &行走的力量&去年第一年做,花了10个月。这次我又一年没拍戏,全部时间在做。这个抽象的东西很慢,我都有点着急了。这次行走的过程里,我在思索行走这个方式是不是适合这个时代,或者当下社会。我在想,是不是应该拍戏多赚一点钱,让我更有名一点,有可能我上杂志了,更有影响力的时候,再来推广&行走的力量&?但是最后我发现,可以两手,因为我是个贪婪的人。
& & 我很好胜,但不是说我要拿第一名,而是我要认可我自己。我不服的不是输,是明明我能做到,但我没有坚持做到。以前三里屯有一个老董,酒馆里的一个台湾人,会算紫微斗数。那时候我还很小,二兮兮地跑过去算,他算了一个星期,送我4个字:破屋重筑。破烂的屋重筑。你想想这4个字,太像我了。&
总有些这样的时候
正是为了爱
才悄悄躲开
躲开的是身影
躲不开的 却是那份
默默的情怀
月光下踯躅
睡梦里徘徊
感情上的事情
常常说不明白
不是不想爱
不是不去爱
总有些这样的时候
正是为了爱
才悄悄躲开
躲开的是身影
躲不开的 却是那份
默默的情怀
月光下踯躅
睡梦里徘徊
感情上的事情
常常说不明白
不是不想爱&
不是不去爱
爱也是一种伤害
约翰尼与薇诺娜初次相见是在一次影片首映典礼上。当时薇诺娜正去取一杯可乐,&爱神&使他俩互相认出对方,只四目相交,匆匆一瞥,外界的一切便在彼此眼中倏然消失。数月后,他俩便开始了爱情的程。在《剪刀手爱德华》一片中的默契配合,使他俩的恋情更深了,约翰尼在右臂上刺了&永远的薇诺娜&几个字,以示对爱情的忠贞不二。薇诺娜起初还以为那是贴纸,千方百计想把它擦掉,当她意识到...&
& & &&约翰尼与薇诺娜初次相见是在一次影片首映典礼上。当时薇诺娜正去取一杯可乐,"爱神"使他俩互相认出对方,只四目相交,匆匆一瞥,外界的一切便在彼此眼中倏然消失。数月后,他俩便开始了爱情的程。在《剪刀手爱德华》一片中的默契配合,使他俩的恋情更深了,约翰尼在右臂上刺了"永远的薇诺娜"几个字,以示对爱情的忠贞不二。薇诺娜起初还以为那是贴纸,千方百计想把它擦掉,当她意识到只是徒劳时,惊得目瞪口呆。更令人叫绝的是,约翰尼表示死后要将刺了字的皮肤揭下留给子孙后代。&
& & 不仅是"爱德华"这个角色与众不同,更由于薇诺娜参演的缘故,约翰尼对《剪刀手爱德华》这部影片情有独钟、十分偏爱。他说:"能和心爱的人一起工作,而且还有钱可赚,那种感觉简直是棒透了!"在炎炎烈日下,他整天穿着从头包到脚的黑皮衣,手戴12英寸长的"剪刀手"而毫无怨言,至于每日早晚要花很长时间很大功夫上妆、御装和苦练使用剪刀手的艰辛,则更不在话下。在爱的绿荫下,他心里流淌着不竭的甘泉。 &
& & &" I knew right then,' adds Johnny. I knew then I had falling in love with the love of my life"----Johnny &&
  & I thought maybe he would be a jerk,' says Winona. `I didn't know. But he was really, really shy and far from any jerk..' ---Winona&&
  (&我知道正是那个时候。&约翰尼补充道:&我知道那以后我爱上了我生命中的爱人。&&&约翰尼&&
  &我原以为他可能是个古怪的人。&薇诺娜说,&我不知道,但是他真的真的最非常害羞,一点也不古怪。&&&薇诺娜 )&& &
& & & 1989年,德普遇见薇诺娜.&那一刻就像电影中一样,所有东西都逐渐模糊,而只有她是清晰的.&德普这样说.而薇诺娜说,那一刻,分明只有几秒钟,却能感觉到时间像静止一样停滞.&&
& & & 一个是正在上升的女星,&全世界最幸运的女孩&;一个是性格男星,正被注视着的叛逆男孩.一见钟情.&&
   &那一年,薇诺娜17岁.关于她的海报挂满美国各地.她是大众情人,她的美丽打动着所有影迷的心-----无论他们爱不爱她的电影.没人注意她的不快乐,没人能深刻的理解她的童年,没人知道,从13岁她便在镜头前NG,ACTION声中度过.她说,她是没有青春的孩子.&&
   &那一年,德普25岁.年纪轻轻,却已结婚又离婚,并有两次订婚.他文身,吸毒,组摇滚乐队,不懂得结婚与订婚间的区别.他叛逆,拒绝传统,并反抗一切.&&
   &他们的相似在于,表面风光,内心却苦闷无比.&&
   &也许,就因为这个,他们心灵相通,互相理解,并疯狂相爱.&& &
   &德普曾这样形容他们的爱情."跟她在一起,与以往的感觉完全不同.我觉得,之前我从未真正的与别人交往过.Lori,我的第一个女友,她很好,但似乎并不是真的爱我.Sherilyn 欺骗过我,而我也似乎不在乎她.Jen,我们建立深厚的关系,但仅仅是某种关系,我们没有任何实质的发展.而薇诺娜,她是不同的.她是我的一切,她是我的心,我的灵魂,她是我未来的妻子,我孩子的母亲,我们家的主人.没有人可以替代她的位置.相信我."&&
   & &剪刀手爱德华&上映后,两位主角的关系大白于天下,并被炒作的沸沸扬扬.他们肆无忌惮的对着记者宣泄自己的情感.是的,他们相爱,天下人都为之而感到幸福.而没有人想到,不幸的种子,正是这样悄悄种下. && &
   & 18岁,薇诺娜迎来了事业的最高峰.而她的抑郁也达到了极点.她曾在凌晨两点对着写有"薇诺娜,世界上最幸运女孩"的广告牌痛哭失声.而此时,德普努力的分担着她的压力,并对这种痛苦感同身受."我很害怕她会死去,每当她看起来不太好时,我都会因担心她所受的苦难而哭着睡着。我不知道如果我的生命里没有了她我会怎么办。"&& & &
   & 他照顾她,在她难过的时候,用手指插进她的喉咙,帮她吐出来.人人都说,在他的照顾下,她在逐渐好转.他们开始形影不离.在洛杉基,他们有了一栋房子,然后他们计划着再买一间阁楼.德普做早餐,而他们一起在床上享用.他们一起收拾器皿,德普负责清洗,而薇诺娜将它们弄干.尽管是明星,他们却有着普通情侣般的生活.而不同,也许就在于,他们比别人更加浪漫和疯狂.&& & &
   &&她已经完全迷上他了.只要有他在身边,无论何时何地,她都会完全的拥入他怀中.&当时的采访中,有这样的描述.&& &&
   &他们是那么恩爱,以至于对着记者的采访记录述说衷肠,面向镜头,旁若无人的拥抱依偎.他们不能忍受分离,每次单独排戏,薇诺娜总要留些纪念物在身上,就好象德普陪在身旁.然后他们憧憬结婚,薇诺娜梦想着一次蜜月旅行,德普计划着两人一起离开美国,到处漫游,躺在沙滩上喝烈酒.事实上,他们确实准备了订婚戒指.而德普则做了更疯狂的事.他带着薇诺娜去文身,她看见她的名字是怎么样永远的留在了他的身上.75美元,"winona forever".&&
   &我从来没有成为那些喜欢出去疯并且想在别人面前控制一切的男孩中的一个。当你在成长时会经历一系列判断错误。没有坏的选择,只有错误的选择&&人总会犯错误。我们先前的关系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深厚,但是我在过去27年所经历的任何事情都无法与我同薇诺娜在一起的感觉相比。你能够想象一些真实的事情,但那完全不同于你真正地去体验它。事实是相当有力的&&相信我,这个&永远的薇诺娜&文身不是我轻率地做的一件事,她的眼睛可以杀了我&&&德普这样谈论这件别人眼中似乎疯狂的事.面对采访者,他甚至说过这样的话,当他死后,将把文身淹制起来,送给薇诺娜和她的孩子们.而文身的计划,他其实已经思考了五个月.&& &&
& & & 童话之所以会被称为童话,也许就在于它的短暂和不真实.德普和薇诺娜的故事也是如此.他们的爱情只延续了四年.四年中,他们忍受着媒体的追捧和诽谤.他们的爱情被不负责任的夸张和扭曲.媒体解读他们的爱情,又制造着矛盾.因为两人的关系实在太完美,媒体甚至自己编造虚假新闻.两人最终和平分手.而整个故事最悲惨的那部分,莫过于,分手后,他们依然相爱.&& &
   &而薇诺娜,她是不同的.她是我的一切,她是我的心,我的灵魂,她是我未来的妻子,我孩子的母亲,我们家的主人.没有人可以替代她的位置.& &
    过了许多年,提起那段分手的往事,两人仍唏嘘不已.分手后,某次记者穷追猛打下,薇诺娜曾慌张的说下这段话.&关于我们之间的事情,你还要让我说什么?如果我恨德普,也许我会有许多话想说.但是,我仍然爱着他.对于我,他是最好的那个.而我只能尽量不去想这些事.&&&
   &&遇见德普的时候,我还是处女.他改变了我一生.他是我最初的所有.他给了我第一次真正的吻.他是我第一个真正的男友.他是我第一个依靠.所以,他将留在我心里,到永远.&&& & &
   &而德普,过着更加放任的生活.对于他来说,薇诺娜是他前三十岁人生中最初与最后的爱.从此,他遇见一个又一个长相气质酷似薇诺娜的女人.面对采访,他说是自己搞砸了那段爱情.&当我想到薇诺娜的眼睛.Take My Breathe Away的曲子就会在我心中响起.&那首歌,是属于他们的主题曲,在他们的爱情中,这首歌被一提再提.&每次听到这首歌,我和薇诺娜的往事都会重会心中.事实上,89年到93年的那些歌,总会让我想到我和薇诺娜在一起的日子,那段时间,我真的很幸福.&分手四年后,提到薇诺娜,德普依旧这样说.再然后,他结婚,生子.往事被深锁在心中.对于薇诺娜,他终于做到只字不提.&& & &
   & 但大家都说,德普不可能忘记薇诺娜.人们都说,薇诺娜是德普最初的爱情,他只是把她放在心里最隐秘的角落.甚至蒂姆波顿,德普的老朋友,也说过这样的话,&我相信德普仍会与薇诺娜在一起.也许不是现在,而是将来的某个时刻.虽然德普已经有了两个孩子.&在波顿眼里,他们是这般的天造地设.&他们爱的绝望.甚至当他们已经分手很久,德普都不愿承认已经分开这个事实.&&& &&
   & 波顿说,德普想要个孩子.事实上,德普经常憧憬做父亲的那一刻.&我要给我的孩子看剪刀手爱德华.我的孩子会说,爸爸,你和妈妈在那部影片中真是太酷了!&他甚至计划着为未来的孩子戒烟,怕自己成为孩子眼中的混蛋父亲.而德普现在真的有了一儿一女,只是他们的妈妈,不是站在剪刀手身边的那一个.&& & &
   & 尽管经过了很多年,人们仍然希望薇诺娜和德普可以复合.他们的朋友做出过很多努力.波顿曾怂恿克里斯蒂娜里奇跟德普谈谈_他们是至交好友,人们希望薇诺娜能回到德普身边.之后的日子,人人都知道薇诺娜过的并不好,她传出过许多诽闻,但无一长久,而事业也渐入低谷.德普也一样.当他跟名模凯特莫斯共同出现在人们视野中时,谁都能发现,这不是从前的德普,就好象从前那个德普已被薇诺娜永远的带走了.&&
  && 而德普自己也期待着与薇诺娜的另一次合作.他们在一起筹划着拍一部叫<Just Be Together>的电影.在他眼中,薇诺娜永远是最好的演员.为了第二次合作,他宁愿去等.他们有过愉快的谈话,德普期待着&未来的某天,有些什么可以再次发生.&甚至薇诺娜也做出过愉快的回应.&&
  && 但是,他们之间,终究什么都没再发生.&&
  && 2001年,薇诺娜带着未付款的衣物走出服装店.举世皆惊.谁都不理解为什么心中如此完美的偶像会堕落到做偷东西的贼.人们说她是想引起人们的注意.她因偷窃走上法庭,那段时间她频频暴光,负面新闻连连. 而德普在她最痛苦的时期站了出来.他送她一打粉红色的玫瑰.还有一个字条.上面写道:"不要烦恼.这种麻烦,总会在最出色的人身上发生.祝你在法庭上有好运.我相信你."&&
  && 而从那以后,德普完整的洗去关于薇诺娜的文身.与妻子,儿子,女儿,隐居法国,归于平静安稳的家庭生活.德普的名字,再没有过与薇诺娜同时出现在小报上.&&
  && 从此,再也没有人用 Babydoll 和My Tattooed Bad Boy互称对方.这段小插曲,成为德普和薇诺娜最后的传奇.&&
  && 而好来坞的电影圈中,再没出现过如此疯狂,炽热,完整的爱情故事.&&
  && &"我想为她去死.我是这样的爱她.我不知道没有她,我该做什么.我希望我可以吻遍她的所有疼痛,使它们消失,停止,不在出现在她身上.若她因此而哭泣,而我不知所措,我情愿杀死自己.我爱这个女孩,我爱她超过我爱自己."------约翰尼德普 (1989年,12月)&
  && 约翰尼得普开车拉着荣获奥斯卡影后提名的玉女薇诺娜,带着身后的狗仔队飞驰在一条乡间的小路,先是从一只猫身上轧过去,然后在记者镜头下与薇诺娜激吻,接着告诉她以后离我远远的,就在薇诺娜愤怒地跳下车时,突然发现眼前巨大的广告牌子上写着,薇诺娜,我永远爱你,落款约翰尼得普。&
他们也曾摇滚过 那是最好的时光
他们也曾摇滚过 那是最好的时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苗苗幼儿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