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长得像芹菜叶子炒鸡蛋的是人参吗??

即墨出土320克百年人参 身高半米叶像芹菜(图)--青岛新闻网
即墨出土320克百年人参 身高半米叶像芹菜(图)
04:41:29 青岛早报
  身高半米多 像棵野人参
  即墨宫先生在灵山上挖出一棵奇怪的植物 请读者和专家帮忙看看这是什么稀罕物
  “我们
在即墨灵山上发现了一棵重320克的‘野生人参’,但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品种和年岁。”昨天上午,即墨市韩村村民宫先生拨打了早报热线向记者反映说,随后记者赶到即墨对此事进行了采访。
  “人参”体重320克
  昨天上午,记者在宫先生家里看到了这棵“人参”,“人参”呈黄褐色,形如人的身体,每根主干上都布满横纹。经过宫先生现场测量,这棵“人参”最长的一根主干长53厘米,最顶端与叶子相连处直径为3厘米还多,现在的体重为320克。
  山上游玩发现的
  宫先生介绍,前几天,他和一位朋友到山上游玩,突然在草丛里发现了一棵叶子像芹菜的植物。宫先生的朋友曾经看过关于人参方面的书籍,所以认定这是一棵生长了至少百年的野生人参,他们一起将“人参”挖回了家。
  请市民帮助鉴定
  “这是不是人参?在山上长了多少年?”宫先生先后找了几名药店的专家,但始终没人能说得上来。宫先生想请早报读者和有关专家帮忙鉴别一下。如果你知道这棵植物的秘密,请拨打早报热线告诉我们。(康晓欢
王婷 摄影报道)
页面功能 &【
】【打印】【】
相关链接:
选报纸类型青岛日报 青岛早报
青岛晚报老年生活报有一种蔬菜像参须绿绿的像芹菜那样有茎就是叶子有区别是像松柏那种须的样子_百度知道
有一种蔬菜像参须绿绿的像芹菜那样有茎就是叶子有区别是像松柏那种须的样子
我不是说葱蒜 有点点香
以前家里用那个叶子煎蛋过香香的 好像外国菜有那种
提问者采纳
茴香苗吧,北方用这包包子;还有就是荷 兰芹,但是没有吃过
茴香苗 是的 没错 谢谢你了
提问者评价
谢谢你帮我大忙了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3条回答
西餐常用的香料,但好像迷迭香的叶子就是细长的,你百度搜迷迭香的图片看看是不是你说的那种。图片我传不上你说的很模糊
说是茴香苗 哈哈终于知道了 谢谢你啊
我想应该是香椿头吧
有人回答对了 是茴香苗 谢谢你了
不会是香菜吧?是吃他的茎还是叶?
参须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李玉宾老师主讲?《药象品悟课》(1) (2)
  原文地址:李玉宾老师主讲&《药象品悟课》(1)作者:闲在居士根据& 坤鹤百草堂& 博文整理自2011年10月李玉宾老师在当归中医学堂主讲《四圣心源慢慢学》以来,大家慢慢领会了黄元御老先生“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理论,领悟了脉诊、舌诊的奇妙,分享了常见病症的治则及经验。用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李玉宾老师看病的独到之处不仅源于其对“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理论的良好领悟及诊断的准确,还源于其对中药的精确把握,即从了解中药的生长环境、植物分科、外形气质、气味特征、性能功用等方面去观察、体味和把握不同于人体之气的每种中药之气,从而能更好地以药之气调人体之气。中医治病,决不是学校书本上教的哪味药治哪个病的机械对应。当归中医学堂开办的《四圣心源慢慢学》课程马上就要结束了,同学们反映希望能在李玉宾老师的指导下亲自品尝、体味一下种种中药的药性、药气。基于此,我们请李玉宾老师在坤鹤百草堂中医馆开讲此次《药象品悟课》,并特意准备了中药精品饮片,以保障教学质量。本课程小班上课,边尝、边讲、边体悟。本次课程将重点体会60余味中药,它们正是李玉宾老师的经常用药,大约占其日常用药品种的80%左右。通过课程学习,同学们将可以尝试自己潜方用药。李玉宾老师对于药象评述的精彩点滴——“人象、病象、药象,诸象相合”“每种药都是一种独特性质的气”“姜为什么辣?姜相对本气而言,流动性大。气动为阳,热了就感觉辣了”“用药是为了保正气,包括去邪的药”“辛散,既是木气升发的终点,又是金气肃降的起点;酸收,既是金气肃降的终点,又是木气升发的起点”“对神气有作用的药大部分为金石药,药气都清淡,气的状态很稳定、沉稳”“调神的药不需要很大量,调气的药需要大量”“好的中医大夫重在调好人的一身正气,而不是治疗某个症状”。李玉宾老师的诸药合一图:讲师介绍:李玉宾,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毕业,执业中医师,师从民间中医任启松老先生,深入学习以《四圣心源》为主的经典中医理论体系。李玉宾老师擅长从象的角度研究中医,指导临床。察象辨证,从象用药,诸象结合,疗效彰著。李玉宾老师著作:《破解中医治病密码——临证辨象》、《圣余医案白话讲解》,主校《四圣心源》、《黄元御读伤寒》。第一讲:甘草开课:李老师:之所以要开展品药课程,一是让大家进一步尝一尝,品一品,直接体会一下这味药,这是一方面原因。另外一个原因,这段时间,读到了六祖檀经这本书,非常有体会,觉得中医强调的是气的层面的东西,佛法主要讲的是心性层面的东西。而实际上我们对药的品尝与体会应该是我们自身心性对外界事物的一种感悟。所以,尝药的同时就牵扯到心性的问题,如果心浮气躁的时候是尝不出药是什么气。檀经这部经典可以让人明心见性,可以让心安稳下来,而药气呢,把药学好后至少对于预防疾病,在身体的层面上保持良好的状态,这样在身心两方面都有了一个比较好的调整的办法。所以,我们这个班虽然是一个品药班,以讲药、尝药为主,我个人想法是,每次讲课,我们拿出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一起学习一下六祖檀经。学佛是让人重新找回心性,学中医也是这样的,中医这种境界虽然没有佛法那么高,但是至少心性性对比较平静,比较干净,从这个层面上讲它和佛法是比较接近的,是有一些想通的地方。所以,一个人如果心态不够平静,心不够干净的话,想学好中医是比较难的,所以我觉得学中医与其说是来学一门手艺,学一个保健的方法,不如说中医就是一条修行的道路。通过学中医的过程,我们也作为一种修行的方式,因为檀经认为,生活处处有修行,并不是说非得出家,非得到深山老林去找个山洞才叫修行。不是,任何一个时刻,只要你去修心就可以了,都可以明心见性,都可以成佛。因此,我想,我们借助一块尝药、品药一起学中医的机会,一起学习一下六祖大师的檀经,一起来尝尝药,一起来体会一下自己的心性,一边学中医,一边把自己的心性也找一找,重新发现一下,应该是一个很不错的机会。这就是讲课的原起就这两方面,一个是有同学希望能把药讲一讲,一个是我本身想把檀经跟大家一起学习一下,我们大家能够往一个更好的境界上迈一步。尝药以品尝为主,以前给大家讲药,主要以讲以看为主,今天我们要亲自去尝一尝。《神农本草经》就是尝出来的,我们只是步神农后尘。尝药有一个窍门,我个人觉得尝药不在多,而在于你去品。就是说不要喝很多,一点点即可,喝多了就是药,它就去治病去了,喝少了它那种淡淡的药气,在你身体里缓缓的起作用,有它的走向,然后慢慢去体会,喝的太多就来不及体会。好比打仗,一枪放倒,没体会到这一枪是怎么来的。如果慢慢的推你一把,你就知道这一拳是怎么来的,你就知道过程是什么样。所以尝药的时候一定不能尝多。网上有人为了尝附子,都中毒了,那就有点不知深浅了。实际上尝药一点点,它的气会很通透的,马上就有感觉,所以,我们尝的药,准备的都很少,一点点。一、甘草我们尝的第一味药是甘草,我们一边尝,一边看,一边讲。另外,我们准备了打底汤,因为我们所尝的药都有偏性,品完药喝一点养养胃气,如同喝酒之前吃口饭,打个底一样。1、观形色:甘草长的不是很高,一般不会超过一米,他的叶是羽状复叶,奇数羽状复叶,一般是5-9片,不是很多,卵圆形的叶子。甘草用的是根,他的根比较直。 甘草的斜切片,外面是红的,里面是黄白色。 甘草的横切片,有一个很漂亮的菊花心,整个切片是一个很规则的圆形,圆是气比较缓和的一个表现,淡黄色是土气的一种象,所以,甘草是入中土的很好的一味药。2、药气分析:甘草的产地以前主要是在宁夏,就是黄河拐弯的地方,那个地方水土肥沃,从纬度上讲处于北半球中纬度的位置。从气候角度来讲,宁夏一年四季分明,土气比较充沛,土气最缓和,土气最足。那个地方本身就处在剧中的位置,从中国版图来讲,也是处在国家的东西版图的中间的位置,长的甘草都比较直,土壤也是接近于沙质,甘草根是很长的,非常直。甘草是豆科植物,和我们吃的黄豆是一科的。我们知道大豆是补肾的,所以甘草是偏补的,有一股补益之气。中药植株长的叶子是有规律性的,如果偶数一般来说偏藏,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奇数的复叶药性偏阳一些,偏动。所以,神农本草经讲甘草主五脏六腑,脏腑都入。3、品药交流:甘草药性很平和,问题不大,大家不用喝多,就慢慢的品一点,喝一点点慢慢品。大家尝到的甘草,味道甜甜的,带着一股香味,缓缓的,不是一喝直接就下去,它是慢慢的向下走,在胃里是一种很舒服的感觉。而且,甘草的甜味很特殊,回甘很久的,尝完后嘴里半天都是甜的。品甘草去体会它那股缓和,柔和,跟它的香味和甜味完全是一致的。正因为它有这股气,才有这种缓和的品质,缓缓的在走,在流通的过程中就有一股守护的力量。甘草水,一闻香气就特别好,甜甜的、缓缓的、淡淡的,下咽的时候感觉这个水润润的,就跟生津一样,缓缓的,两边就生津了。很甘甜,很甘润,很柔和,但是,你喝完之后,它的甜味一直留在这里不下去。甘草口感比较好,用药的时候儿童比较喜欢喝,所以,给儿童用药的时候加点甘草。4、临床应用:甘草气香,味甘,色黄,形圆,这都是外在的象,都是中土之象,都属于土气的特征,所以甘草能守护中土,能够守护土气,守护脾胃之气,所以,甘草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补益脾胃,补益一身的土气,守护土气,偏于守。所有的中药都有流通之性,流通的力量有大有小,甘草的力量相对小一些,以守为主,所以,我们用甘草的时候,主要用于虚证,有两种情况,一个是虚证,中土虚的很厉害的时候用;一个是缓和药性,所以说甘草能调和百药,药的偏性比较大的时候用甘草调和一下。大量的甘草守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有一些脾胃虚,气血虚弱的人,有时候用一般的药是守不住的,就要用甘草。案例:有一次给一个肾病的儿童,虚的很厉害,稍微一动就出虚汗,一发高烧就退不下来,就用了大量的甘草,用到了30-50克。甘草的守护的作用和人参补气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人参是比较滋润的,是入阴分的,补的是五脏内部的气;甘草是阴阳并补,把你全身的气里里外外全都守住。所以,有时候,甘草救急的效果比人参来的还要全,还要好,有时候人参都不可代替甘草补虚的效果。我们对药的把握主要从气上去体会,我们去体会甘草这股气,我们讲甘草这股气不急也不迟,很缓和,慢悠悠又很流畅,没有阻碍,慢慢的去流通,去运转,但是这股气又不会散掉;人参这股气,是一团气,它不散,如果人参之气散了,那就是虚了。所以,这股气之所以不散,是因为有一股力量守着它,那么,这股守的力量就是来自中焦,来自脾胃。甘草直入中土,守中焦脾胃,也守一身土气。如,糖尿病患者,或者一些外伤的,肌肉溃烂的,需要生肌长肉的时候,很多药用了效果不好,如果用大量的甘草打粉外敷,用香油或用蛋清调和做成甘草泥,外敷以后,再用生肌长肉的药,慢慢就会长起来。因为甘草这股气是非常纯和的土气,跟人体本身的肉(又叫坤土)是恨接近的。所以,一个药的药气跟人体的气越接近,就越容易补益中土,直入中土。如果脾胃有壅滞的话,你会感觉到他这种力量会引起中土的壅滞,如果甘草量大,就会感觉到非常迟缓,会牵扯到你的气的通行。给孩子喂奶的妈妈,很多人都有这种体会,如果误服了甘草,奶水马上就没有了。因为正常情况下奶水这股气是很通透的,是往外散的,偏散的,5克以上的甘草就会把奶收回去了,甘草守护的力量是很强的。甘草一个缓和,一个是守护。这个守护的力量不像黄连、白术等药那么急,它守护的力量也是比较缓的,但这个力量很持久,力量很明显。所以,我们用甘草能缓急,你可以把甘草当成一种很有气质能够坐阵的一个人。如,甘草可以治疗牙痛,牙痛的时候,含一片甘草就可以止痛,因为,牙痛是虚风内动,甘草就可以守住他,缓急;甘草能解毒,所谓的解毒就是缓和药性,解百毒。附子中毒的时候用甘草解毒。另外,所有补益中土的药,只要中焦没有明显瘀滞的,用上甘草效果会好很多。甘草禁忌症是什么呢?正因为甘草偏守,现在的病实证多虚证少,如果脾胃郁结较重,就不要用大量的甘草,本来中焦有郁结,有痰浊,有湿气,气郁的时候,要把病气推出去,流通开,散出去,若再误用甘草,就会留邪,所以,实证、郁结的时候不宜用甘草。虚证的时候用甘草非常好,尤其是土气虚,中土薄弱,人看着比较瘦弱,这个时候用甘草是非常好的。5、互动:提问1:是不是所有黄色的都代表是土气?大部分是,但也有个例。之所以黄色入土,是因为从颜色来讲,黄色是在可见光谱的中间的位置,所有的标准都是以人为标准,药的性味我们怎么去评判,都是以人为标准的,人本身就是属土的。内经讲“人是裸虫”裸就是土气。提问2:刚才讲到甘草入脾胃,是不是说我喝完甘草水后就感觉药气去了脾胃那里?药气主要是通过肠胃来尝,但是,不要以为只有肠胃才能品得药气。药气是无形的,如果足够敏锐的话,如果甘草水比较热,不用闻,不用喝,那股气就来了,人的身体是很通透的,就是你的身体跟天的气始终是相应的,只是你不知道而已,我们平时不去感觉,所以我们才用嘴巴去尝一尝。提问3:甘草是入胃还是入脾呢?我们尝的所有的药,都是以植物药为主,植物都是有生气的,有生气他的药气就是流通的,所以这个药呢,人体是一气周流,气无处不到,不论哪种药,药气到了身体之后,它是无处不到的,所有的脏腑都去,所有的经络都会到。那么为什么我们还有归经的说法,就是说一味药,你喝了之后,这股药气在人体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它不是均匀的哪都去。甘草这味药偏守,不是偏散,所以它偏于中焦脾胃这块。那么,脾主升,胃主降,是偏入脾还是偏入胃?那么甘草本身实际上是偏入脾,微微偏升达一些,甘草的气微微偏阳。提问4:甘草性缓,缓则入胃?从阴阳的属性来讲,凡是入胃的,都是偏阴,偏降的。凡是入脾的,都是偏阳,偏升的。那么甘草的这股气呢,总体上是偏燥的。我们现在尝的甘草量比较小,假如喝大量的甘草水,你就会上火的,因为它偏燥,微微偏温,这个品性对于中土这个阳气的守护或辅助就会更明显些。比如说,脾胃偏湿的时候,舌苔比较润,水比较多,这个时候,你用甘草,病人会感觉比较舒服。反过来,假如说胃气不降,吃多了,食积了,这时让病人喝甘草水,他会感觉胀得更厉害。甘草本身偏守,偏守的过程中是偏问偏燥的,所以,这味药,我个人理解,偏于脾阳,在守中焦的过程中,它的香燥之气,微微偏升,不是偏降,偏降就会偏泻了,所以,没有说是用甘草降大肠通便的,基本不会这么去用。都是用它来守,守的过程中就会有一股升达之力。当然,古人的一些说法呢,可能跟我们表达的方式不太一样,也不见得说的就不对。我个人认为,每一味药没有绝对的入哪个脏,哪个腑,其实,任何一味药,都是通行十二经,无处不到的。因为,一气在周流,药气肯定是在流转的,只不过是说药的本性,药气的和缓、滑利、刚济的不同,药在一气周流的过程中,在人体的分布是不太一样的。像甘草,它比较和缓,偏润,偏守,更多的是入土气缓和的中土。实际上,你说他入胃也不错,因为如果胃气很虚的时候,没有力量降的时候,你用上甘草,他的通降的力量就会加强,也就相当于入了胃了。就是说,只要是虚证,说他入胃、入脾都是对的。如果是实证的话,从这个角度来讲,甘草偏于入脾。所以,对药的体会,我个人觉得,不一定严格的去分脏腑,我主要是从药物的一个大概的层面,这样的话,你对药气的理解可能更容易把握,如果分的太细,像归经那样,有点太较劲了,不要把自己的思维拴住,不要拘泥于这个药一定走哪的,不一定,先知道它走向的大概的层面就可以了。如甘草,其实五脏六腑都入,但偏于入六腑,偏于守中土。提问5:刚才讲到甘草偏于守,偏阳,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偏守的药都偏阳呢?不是的,偏守的药,偏藏的药,更多的是阴柔酸收的药。而甘草的守护作用,还不算是藏,只是它的气走的比较缓慢,相对于那些通散的药物来说,它显得有些守的作用。走的比较慢,它的气的运行的速度跟人体正常气的周流的速度是比较接近的。就像我们喝了甘草,我们不会觉得出汗偏散的感觉,也没有发凉偏收的感觉,而是感觉很舒服,说明它的气走经的速度跟身体的气的走行速度比较一致的。之所以说它偏守,是因为讲它入中土,能够补益脾胃之气,还不是真正的往里收的那种,真正往里收的,其实算是阴药,甘草还是偏阳一些,就是说,这股气是镇守在中焦的,可以这样理解,所以,它是通过缓和的力度来达到守护的效果。提问6:生甘草和炙甘草的区别?所有生品的药,他的生气更接近于他的本性,流通生发之气更好一些。所有炙过的药,流通的力量就会削弱,就会受到一些制约。炙甘草是用蜂蜜炒过的甘草,更润一些,没有生甘草那么燥,更缓和一些,但是也更容易引起中焦的瘀滞,中焦动的更慢了。生甘草流通性相对好一些,所以,一般情况我是不用炙甘草的,如果中焦需要润养,我可以另外搭配润养的药,用些党参即可,不见得非用炙甘草。提问7:是不是药物只要炒后就会更容易被吸收?有些药长得很结实,如果直接去煎的话,煎不出药气,需要打碎,只要打碎,所有药的药气都能煎出来,并不是说炒过之后就能更好煎出药气,只要打碎,都可以的。之所以有些药需要炒,是因为有些药偏性比较大,炒的话,药性就能柔和一些,偏性小一些。跟药气是否容易出来没太大关系。提问8:生甘草和炙甘草解毒功效哪个较好?因为炙甘草是用蜂蜜炒的,蜂蜜本身也是很甘甜的,很柔和的,解毒的药一定是跟中土关系密切的药,一定是很缓和的药才能解毒,所以,甘草用蜂蜜炙过以后,加强了解毒的力量,所以,用炙甘草解毒可能会更好一些。当然用生甘草也没问题。只要是土气的药,都能解毒。干姜1、观形色:姜的叶子对着互生的,气势是冲出来的,一种往外散的象。姜用的是根状茎,姜长的不高,是矮小的植物,大概半米左右。干姜是烘干的姜。这种姜不是菜市场上买的姜,而是长得比较老的姜或专门入药的那种姜,这种姜长得很结实。我们吃的炒菜用的姜是夏秋之交收的,长得比较嫩,好吃。那么入药的姜,需要等到霜降很冷的时候才收,长得很老,比较瓷实,这个时候容易烘干,水分少。炮姜,把姜放土里炒,炒至发泡,质地就会变得很轻,把姜炒成面包状,它就没那么辣了。我们通常药用的姜是干姜和炮姜,用干姜一定要打碎。再就是四川有一种姜,品种不一样,长得比较结实,叫军姜。2、药气分析:姜生长的土很结实,很肥沃的土壤才能长出好姜,所以,姜也是入中土很好的一味药。每种植物的叶子、花的形态跟药性是息息相关的。姜的叶子细长的,如同一把剑,很犀利,所以干姜的气就很冲,很直。从姜的表面看,有一圈圈的环形纹,很多药有这个很明显的环形纹,很规则,很清晰。环形纹是药气柔和的一种表现,是入中土的一个特征。从切面上看,姜是很黄的,黄色入中土。长得圆圆的,胖胖的。3、品药交流:大家先尝一下这个姜,淡淡的体会这个辣味,它的味道和甘草就有所不同了,甘草走的比较慢,像挂在喉咙里,而它下去的比较快,而且喝了之后会觉得有一股热气,在里面慢慢往外散的感觉,有点出汗。姜长的样子就是往外散,所以喝的时候,这个气就往外冲,走的快的感觉。所以,感冒后我们都用姜汤水发汗,它这种气往会向外出来。从西医角度来讲,我们喝完药要消化吸收,经过血液循环运到哪个地方,才能起作用,按这个标准,至少5分钟见效。但是,我们刚喝完姜水,几秒钟就起效了,用西医是没法解释的。所以,中药起效不是有效成分的作用,而是靠它的气场来影响人的气的变化,进而起作用,完全是在气的层面上的一种变化,当然和有效成分是有关系的。所以说,药气是无形的,人体的气也是无形的,无形之气是很清透的,是无处不在的。所以,我们用中药调经,用药物之气调自身之气,气和气的交流,这种沟通是很自然,很直接的。姜也是如此,姜气是向外散的,你身上的气也跟着外散,所以就会出汗。我们喝完姜汤就会出汗,即便姜汤是凉的也会出汗,这种热量不是姜带过来的,只是它的气场改变了你的身体的气的运行状态,所以,会觉得热。姜的气流通速度比人体的气流通速度要快,进入人体后可让人体的气走得快,气动为阳。这种热是你自身能量的再分配,对自身是消耗的。所以,临床经常姜枣同用,用大枣补充能量。干姜,偏散,用于散寒气。吃凉的,受凉了。因为寒主收引,寒气入胃,把中焦的气凝在一块,收在一块,转不动了。就会出现痛、凉、下坠等不适,这个时候就用干姜,利用往外散的力量,一散,寒气就没有了。正常人喝了姜水会感觉热,会出汗。体内虚寒的人,喝了干姜水,会觉得很舒服,不会出汗,也不会觉得辣。4、临床应用:那么,什么时候不能用姜呢?因为姜偏散,如果中焦本身火气就旺,再往外散,就会消耗阴气。中医讲的气是阴阳和合的,不偏阴,也不偏阳,既是温的,也是比较湿润的。如果大量用姜这样发散的药,就如同烧干了锅,把湿气都散出去了,就会偏燥而生火。所以,热证不宜用干姜,主要用于虚寒证。干姜一般用量5-10克,不要用太多。干姜和生姜有什么区别呢,干姜温胃的效果好,因为老姜气流通的慢一些,但力量大,局部气流通很快,可温破,温通。生姜虽然也辣,但比较柔和,走窜的快一些,所以,生姜发汗更快。但如果驱寒,一定是干姜好。而炮姜基本没什么辣味了,很柔和,一般用于身体很虚的人,需要缓缓温补脾胃的时候用炮姜。我们主要体会干姜这种温热而散的感觉,走的范围以脾胃为主,不过一身上下其实都能到达。姜的形态很浑圆,给人的感觉就是,它有一定的范围,不会太出格,所以,姜尽管比较辣,用量大了也不会出太大意外,它的药气虽然偏散,偏快,但不至于散的太大。5、互动:提问1:中药为什么都是煮着吃而不生吃呢?地球上70%的是水,人体70%的成分也是水,生命就是这样一种状态。是以水为媒介,作为气传导的一种通路,气之所以在体内能这么好的运行,完全是因为有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所以天一生水。我们之所以用水来煎药,而不用其他液体煎药或用化学工艺萃取?只有水才能把这些气藏住,其他是藏不住的。水能含藏万物而生万物。只有水才能把药物的气带到身体里,也只有水能行气。所有的药为什么都要干燥后保存,要脱水,药才不会坏。这是因为,有水,气就流通,有周流就有变化,要么发芽,要么腐烂,就不能保持那个状态。把水去掉,气就无法动,就会始终维持在那个状态。当煎药的时候,再把它放入水中,重新用水去煮它,药物的气就又恢复了自由。所以,借助水的媒介作用,让药物的气进入人体,让它在身体里发挥作用。其实,水才是很重要的一味药。提问2:除了脾胃寒吃干姜外,身体其他部位受寒也可以吃吗?可以,姜可以散人体所有的寒气,不管在哪。人属土,一身上下都是土气,所以,中土脾胃的寒气散的最好。所以,我们更多是用它来散中焦虚寒。提问3:姜皮和姜肉属性的差异?姜皮偏入肌肤,更偏于温散机表的寒气,消机表水肿。我们知道,姜里面有很多姜丝,很平行,很结实,姜丝也是姜气在体内流通的一个表现,而且是在环形纹内部流通,所以,姜流通的力量是在人身体内部流通,顺着身体里气的通道而走,不会向外散得太厉害。用药的时候,尽量用完整的姜,不宜把皮去掉,因为姜皮主收藏,约束姜的力量的,如果去了姜皮,这种散的力量就会更厉害,就会过于发散。提问4:高良姜和干姜的区别?高良姜是另一种姜,属于姜科,高良姜植株很高,但姜较小,辣味比生姜要冲,要急,不柔和,偏性大。所以,寒性更重,需要紧急见效的时候用高良姜。但高良姜不是养人的,它偏性大,用多了会伤胃。黄连1、观形色:黄连产于海拔比较高的凉的地方,植株也非常矮小,看起来像芹菜,黄连非常苦寒。药用部分是根,根的形状像鸡爪子,又叫鸡爪连。细细的非常结实,敲不碎。黄连切开为深黄色,颜色越深,气聚得越紧。非常苦(黄连不是最苦的,马钱子最苦),闻着没太大气味。2、药气分析:黄连苦寒,苦可以尝到,寒是什么意思呢?寒就是苦味,是苦这个象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结果。黄连这股气是偏收的,收得很厉害。3、品药交流:我们品的时候,黄连没有向外散的感觉,而是收在那一小块儿,会出现冷的感觉。喝了黄连,可以喝点生姜水中和一下,一散一收。黄连这味药我们要体会它往里收的作用,聚在一块儿,不外散,会觉得有点被抓住的感觉,还有偏凉的感觉。而且它作用在局部,全身都会有感觉。如果身体很敏感的话,甚至会觉得身上的毛孔全部闭塞起来,身上有种发凉的感觉。在胃里,胃黏膜甚至会收缩,所以,胃里有火的话就可以收住。4、临床应用:黄连苦寒为什么能清热呢?因为它能把人体的气收在一起,不让气流通。所以,黄连是收藏、凝聚力量非常强大的一味药。上火了用上黄连马上就好。但黄连治疗虚火好比大炮打蚊子,虽然起作用,但是老收,就会把脾胃的阳气按压住,脾胃就运化不动了,气就会郁结,更容易生火。所以,长期吃黄连上清片的患者,最后都会上火,收的太过,物极必反。黄连苦寒清热的作用只是镇压,而没有真正去除病因,所以长期使用黄连,容易留淤(寒凉容易留淤)。黄连的苦味什么时候用呢?当体内有热毒的时候,比如一些毒疮、臃肿疮疡等火热实证,可以用黄连。可以把体内嚣张的火气收住,先控制局面,然后再想办法把热毒通透散出去。很多人认为黄连只是清火的,其实,黄连清火只是黄连收藏作用的一种体现。另外,黄连的这股收藏的力量,还可以用来收藏身体的阴气。当人体阴虚的时候,可以用黄连辅助着来收藏阴气的,比如,乌梅丸中的黄连,就是帮助收藏的。肾阴虚的时候,也可以用少量的黄连帮助收藏,不可大量,大量会造成气的瘀滞,走不动。和滋养的药,如黄精、熟地、山药配合使用,可以把阴气慢慢收进去,起到滋补之效。孙思邈《千金要方》已有相关记载。此外,干姜和黄连是临床上配伍很好的对药。黄连收的作用很明显,干姜发散作用明显,一收一散。比如《伤寒论》中半夏泻心汤的主药就是黄连和干姜,治疗脾胃嘈杂不舒服,效果极佳。就是运用黄连往里收向下推的作用,干姜往外三往上推,二者的双重作用就会把脾胃运转开。所以,当人吃多了不消化食积的时候,可以用干姜和黄连按照10:1的比例煎水喝,效果非常好。所以,半夏泻心汤这方子,其他药都不用,只用干姜和黄连就可以起效。半夏1、观形色:半夏长有三片叶子,三为生发之数,又叫三叶半夏,又叫佛焰包。药用部分是它的球状根茎。临床应用有姜半夏、制半夏、法半夏(用石灰炮制的)。半夏全国各地都有分布,以山东产量多。半夏不耐热,很娇气,需要长在阴凉地方,“半夏而枯”不到夏天就枯死了。2、药气分析:半夏闻起来没什么味,但它大辛、大热、大毒。误服半夏中毒要用生姜来解毒,生姜有散的力量,而且比较柔和,可以将局部半夏的毒性散去。干姜不如生姜散的柔和,速度也不如生姜快。3、品药交流:品尝时,很辣,火辣辣的疼,需要准备生姜解毒。4、临床应用:乡村医生一般用生半夏来救急,为“伤科圣药”。比如,在野外受伤,局部肿起来了,用生半夏的叶子捣烂敷于患处即可消肿;嗓子疼,咽喉肿痛很厉害无法呼吸时,用生半夏煎水内服,即刻消肿。半夏的是将一股很强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又辣又不容易散去,待在一处,很快局部就会肿起来。相反,如果局部肿了,半夏的这种力量就会起到消肿作用。半夏辛温,通行的力量非常大,但通行的范围很小,走得很慢,只作用于局部,有种凝聚之象。生半夏,用于中焦顽痰或外伤局部壅滞比较重(需要局部有一股强大的力量疏散通开)。半夏泻心汤,原方君药为生半夏。当脾胃有痰湿凝聚,用半夏可将痰湿揉开,力量很强大,较重的脾胃病基本都能治好,甚至像胃炎都有效。而现在的半夏泻心汤用的都是制半夏,其实完全没有半夏那种作用了,而是干姜和黄连在起作用。不过,方子作用柔和了许多,比较虚的脾胃不调、痞症用生半夏反而受不了。生半夏力量太强,用多了易伤正,所以,太虚的人不能用。临床上大多用于治疗肿瘤(顽固性郁结),尤其是消化系统肿瘤效果不错。半夏为凝聚之象,药都有它的气、味、性,每味药都是有灵性的,药物在炮制的时候是为了降低它的毒性,减少偏性。制半夏、法半夏、姜半夏已经把半夏的毒性基本去除,但保留了半夏的灵性,也就是这股收敛的作用。所以,半夏不管是生的还是制半夏还有收敛、凝聚、潜降的力量。我们可以用他这股力量来镇静安神,治疗失眠。如顽固性失眠用大量的制半夏(30-50克),久煎(40分钟以上),有很好的治疗效果。5、互动:提问:半夏消肿都是外用吗?半夏消肿一个是外用,还有内服,内服的话只能加引经药。李玉宾老师主讲《药象品悟课》(2)根据 坤鹤百草堂 博文整理人参1、观形色:古代,人参产于山西,太行山一带,叫党参。不是现在所用的党参,是产在上党的人参,不过,已经绝迹。古人参(上党人参),从地理位置来推测,其药力应该没有现代人参药力强,越是寒冷的地方,其蕴含的气越足。现如今所用人参都是东北人参,产自长白山一带,东北气候比较冷,所以,人参的气来得比较紧致,气更足。人参属于五加科植物,其叶子都是掌状复叶,每个复叶5小片叶子,5为中土之数。人参的花是开在正中间,整个植株也是跟人体非常相似。临床药用效果比较好的是林下参。林下参,分两种,一种是直接在山林中的阴凉处撒种,自然生长,长十几年,这种林下参叫子货;另外一种叫趴货,不是直接将种子种植在山林中,而是先在参园里培育,让小人参长到5-6年,然后选择比较好的人参苗,再移植到树林下,再长10年以上。这种人参的好处是成才率比较高,人参苗的质量可控,可以精选,移植后的生长环境仍接近野生,自然生长。这种人参人为干扰因素少,最接近野生,所以,它的特点是气特别干净。林下参,从形态上看,其主根是比较明确的,比较短,参须相对比较瘦长而少,参须比人参的主体要长。其次,参须上有很多珍珠点,珍珠点是聚气的地方,是一种收藏之象,与人体五脏藏精气而不泻相符,所以说人参直补五脏。2、药气分析一般的人参长到6年以上,它的气相对就比较稳了,不会有偏浮的气,也是比较纯净的。12年以上的人参,一般来说养脏腑,补五脏的效果非常好(人参直补五脏),比如一些危症、急症,需要紧急补五脏之气的时候用的人参要求至少12年以上。所有中药里面,药气与人体之气最为接近的,就属人参,尤其野山参。之所以说人参的气和人体五脏六腑的气最为接近,是因为人参的植株都是掌状复叶,每个复叶5小片叶子,5为中土之数。人参的花是开在正中间,整个植株也是跟人体非常相似。人参植株各部分都可入药,但根的药用价值最高,因为在地面以下,气偏阴,入五脏;地面以上的部分,气偏阳,走形也比较表浅。一颗完整的人参很有价值,断须其价值就会大跌。原因是人参需要这么多参须来养它,能够把气守住,是一股凝聚的力量。人参主要的药气在主体上,如果没有参须的守护,吃了以后药气很快就会散掉,消耗得比较快。有了参须的守护,这股气就会守住,不会很快散掉。一颗完整的人参才能保证这股气完整地收到脏腑里去,如果只吃参须,往里收的力量是有了,但是没气可收;如果只吃主体,没有参须,人参的气也无法收到脏腑里去,没有那么大的深度。所以,好的人参一定要整颗吃,气才是最自然,最完整的状态,气足,向里收的力量又强。3、人参生长年限及品质鉴别(1)看整体从整体上讲,一颗好人参的特征要具备:一是芦头要长;二是人参主体要小,药气比较紧凑,长得比较圆,比较饱满,表面有细细的、密密的、均匀的纹理,说明气比较足;参须细长、稀疏,珍珠点明显。具有好的药用价值人参一般不会超过10克,除非特别好,年头特别长的人参,可能会超过10克。(2)看叶子凡是开花结果的人参,其生长年限至少5-6年。人参药用,一般要求12年以上,人参的生长年限的辨别,一是可根据植株来判断。刚生长1-2年的人参只有一片叶子,3个小叶,不是5片,2年以后才能长出5个叶子的羽状复叶。一般来说,有几片羽状复叶大概就是几年,但长到6片羽复叶后,随着年限的增值,叶子数量不再增加。(3)看芦头一般辨别人参年限主要看芦头,芦头是人参叶子凋零后留下的颈痕,又叫芦腕。一般来说有几个芦头,其生长年限就是几年。10年以下8-9年的人参可根据芦腕数判断,有几个芦腕一般就有几年,但移植过的人参或年头很长的人参最早长出的芦头会蜕化融合,无法辨别,比如十几年的人参,前5-6年参苗时期的芦头基本都融合了。所以,粗略估算人参年限的时候,在可见芦头的数的基础上,大约再加5-6年。此外,年头更长的人参,芦头融合更多,就形成了鸭脖芦或雁脖芦,这部分大约占人参生长年限的三分之一,比如三十年的人参,可能只有十几个芦腕。所以,这种辨认方法只适合30年以下的人参。年头更久的人参就需要凭经验判断,包括人参的生长环境,人参的大小(自古有七两为参,八两为宝的说法)。一般来说,有8-9个芦腕的人参,基本都是12年以上的人参,气已经非常纯净,入五脏后就会非常柔和,去潜润,去滋养,不会上浮。好的人参,虚人喝了是不会上火的,起到补阴气的作用;但不好的人参,即便身体很虚,吃了同样会上火。4、品药交流好人参熬出的药液是接近透明的,几乎没有什么颜色,淡淡的黄色,味很淡,微微有股甜味,润润的,直接往五脏六腑走,非常干净,非常细腻的感觉。普通的质量较差的人参熬出的药液颜色比较浊,偏黄,颜色偏深,气味也比较冲。5、临床应用(1)好人参主要用于两方面:一是救急用,人很虚的时候,如大出血病人,失血过多,气随血脱,随血外泄,造成的严重气虚,人参可以起到救急的作用。二是可以安神,可“安魂魄,定神智,主惊悸”。凡心神不安,睡不着觉的人。因人参之气与人体脏气非常接近,可以直接补益五脏元精,“心藏神”,五脏之气充沛了,神气自然安稳。从“扶正祛邪”的治病角度来说,人参是扶正的一个比较好的补益作用的药。(2)人参用量:补气的话一般6克以上比较好,6为水之数,主收藏,小孩酌情使用。好人参可以炖汤喝,药气来的比较快;若是平时补益的话,可以打成粉做成丸药慢慢吃,效果更缓和,更持久。(3)人参的禁忌症:凡是淤结重的患者不要轻易用人参。若用了人参,气很足,又没地方可去,四处乱撞,有可能会引起意外。所以,用人参的指征就是人体真的特别虚,并且淤结不会太重时方可使用。6、其他人参的区别及价值:(1)生晒参生晒参,又叫园参(人工大棚养殖的人参)一般长到3年就可以使用。但是生晒参喝上去有股微微辣的味道,气非常浊,向上冲,吃多了会头晕、上火,感觉来的很快。好人参完全不是这样,天然人参的气缓缓的,润润的往身体里走。(2)西洋参西洋参和生晒参有什么区别呢?西洋参长得不太规则,从参气上讲,西洋参的气比较“蛮横”,很冲,很急,偏凉,不柔和,一般不主张用西洋参。但西洋参相对于生晒参来说有一个好处,其生长年限都是6年以上,气相对于生晒参来说还是比较干净的。而我们用的生晒参很少有5-6年的,基本都在3-4年。(3)移山参如果能够买到好的移山参就不要用西洋参,凡是移山参没有6年以下的,移山参与林下参的区别是,移山参是把人参苗移植到山上让其自然生长,其生长年限比较短,一般6-9年,不会超过9年,6年左右较多;林下参都是10年以上的。(4)红参红参就是用红糖煮过的普通的生晒参,药用价值更低。(5)高丽参正宗的高丽参是韩国或朝鲜当地产的人参,长的年数也比较长,基本也在6年以上。是用深加工的方法,是用红花、附子、红糖等煮泡加工,其温补力量更强,其药用价值不仅仅是人参的作用,而是符合作用。高丽参一般适合老年人,肾气弱,又偏阳虚的时候适当用点高丽参,其温补力量比较强,气又比较足。不过,淤结严重的时候也不要用高丽参。(6)池底参也就当年收获园参时遗弃的长得比较小的园参,再自然生长5-6年,其品质也不错,跟林下参和移山参的品质比较接近。这种参外观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芦头与林下参不同,林下参的芦头是一样大小,均衡的;池底参最早的芦头比较大,以后逐年长出的芦头越来越小。7、互动:提问1:人参入药时需要切片吗?一颗完整的人参,整颗、切片、打碎都可以,但一定要久煎,煎煮的时候不要开盖,要小火闷煎,把气都炖出来。提问2:人参的芦头可以入药吗?人参煎煮的时候芦头是要去掉的,人参芦头长得很紧密,微微发苦,收藏的力量过大,一般气虚的老年人催吐的时候会用。芦头泡水喝也有补益的作用。白术1、观形色:白术多产自南方,南方湿气比较重,所以它本身化湿的效果就好,抵御湿气的能力就强。白术叶子边缘有刺,外形像小蓟,花比较紧凑、含蓄,是一种收藏之象,所以白术固守中焦的效果比较好。白术的药用部分是它的块根,外形看上去很饱满,类似于握紧的拳头(固守之象),颜色为黄白色,闻起来有股香气。白术饮片为黄白色,是土气的颜色。附:苍术与白术的区别:外形与白术类似,但苍术的毛刺更密集。苍术根比较细长、分散;白术是球形拳头样,比较集中。白术质地更细腻,苍术质地粗糙。气感上苍术比较粗,更冲,更急,芳香燥烈,所以苍术主要是用来温运脾胃,当中土痰湿比较重的时候用苍术来温运中土,芳香化湿。苍术偏动、偏泻,白术偏补。饮食比较滋腻的人如果想健脾胃,最好用点苍术,不需要补。而真正脾胃虚弱的人,可以用白术。2、药气分析:好白术饮片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油点多(白术的香气就是从油点散发出来的),油点多说明气比较足(油属于肾气的表现形式,收藏力量比较强);二是有很多小孔,凡是有空洞的白术都是5年以上的白术,药劲更足,药效更绵长,偏于守。长的年头少的白术(小白术)是没有空洞的,但油点很多,所以气来得比较急,偏于运。所以,用药时可以根据临床需求选择不同生长年限的白术,若脾胃需要动的时候可以用小白术;若要补脾胃就用年头较久带有空洞的白术,偏于补。3、品药交流:白术喝起来有一股淡淡的辣味,气比较实在,守的力量偏强,气不如人参那么干净,偏浊,微微带着一股热气。4、临床应用:一味白术的效果相当于干姜、甘草、人参合在一起的效果,既可以温补脾胃守住中焦脾胃之气(一气周流的枢纽),又可以运中焦。白术可以止汗,多用于出虚汗,这种虚汗是由于中土虚弱,动的力量不足引起。用人参虽可以暂时止汗,但没有运转的力量,这时用大量的生白术(50克以上),就可以把脾胃转动起来。脾胃运转就是守护的一种表现,转的同时就起到守护作用,将气以脾胃为中心聚集,而且不会形成壅滞。所以,凡是脾胃虚弱,是需要大量白术去养,比如一些术后患者、中风患者也会出虚汗,大部分是由于中土虚不能固守引起,用白术止汗就是比较好的选择。如果出虚汗比较紧急的时候,也可以用大量黄芪,但从根本上来讲,白术固守效果更好。玉屏风散中(黄芪、白术、防风),其核心就是白术。当脾胃比较虚,中土薄弱,消化能力比较差,消瘦者,可用大量白术。如《金贵要略》中的“枳术丸”(白术、枳实)就起到这种治疗作用。白术用多了也会壅滞,引起腹满、腹胀。单方:生白术(50克以上),浓煎1-2小时,顿服,治疗老年人便秘。这里说的是脾虚便秘。主要是由于白术缓缓的温运的力量,可以把老年人脾胃缓缓转动起来,同时又有一定的补益作用,避免了在运转的过程中消耗了正气。炒白术,是用麸皮炒的,这样不易吵糊,而且增加了白术的土气,药气更柔和。炒白术偏燥、偏守,生白术偏润、偏运。腹泻的时候用炒白术,土气浓厚,更偏燥,固守的效果更好。白术的用量,饮片一般15克以上。苍术因气比较燥,用10克就可以了,儿童酌情减量。如果用于固守的话,白术必须用在30克以上。若要用白术运的作用,用量要50克以上。黄精1.观形色:黄精多产自南方,安徽九华山的黄精质量较佳。黄精植株比较细弱,叶子舒展长卵圆状,有很多平行的叶脉纹理,说明气是很柔和很通透的。花为白色的。黄精药用部分是根,形状为椭圆形(药气柔和之象),新鲜的黄精白白嫩嫩,晶莹剔透,说明气比较干净。新鲜黄精切片细腻而干净。晒干的生黄精饮片为淡黄色,比较细腻,入中土,养阴气。2.药气分析:黄精的气很柔和,相比之下白术的气有点“霸道”。黄精的药液比较油润(补肾气之象)、醇厚。黄精的气与人体之气比较接近,滋补的效果比较好。3.品药交流:黄精我们要体会它那种比较干净,比较柔弱平和、缓缓滋养的力量。和人参也有所不同,人参虽是缓缓的,但是有一股往里走的力量,无孔不入的感觉。黄精没有这股向里走的力量,而是油油的,润润的。甘草虽然也是比较平和,但甘草要比黄精的力量强很多,来得更刚健一些。4.临床应用:临床应用多是制黄精,是用黄酒或者蜂蜜炮制而成。生黄精微微偏凉,制黄精很平和。黄精养阴气效果特别好,《黄帝内经》讲“人年四十而精气自半”,就需要养阴气了。黄精很干净,很清透,又很柔和。用黄精养阴的好处就是,基本不会造成壅滞(滋补药容易阴气瘀滞),比熟地要清透些,不是很滋腻,与麦冬相比较而言又不太凉,比较柔和。所以,在身体没有明显淤结的时候,滋阴的时候首选黄精。黄精的用量也要大(阴柔的药用量都要大,量小起不到作用),一般在30-60克之间。禁忌症:凡是气郁的很厉害者不要用黄精,因为黄精有一股油润封藏的作用。山药1.观形色:山药的饮片比较细腻,质地较脆,所以山药的气比较清透,偏淡,偏散一些。炒山药颜色略黄,同样用麸皮来炒。2.药气分析山药之气比较甘淡,很平和,没有太明显的偏性,所以山药养人,适合长期慢慢调养。3.临床应用脾虚,中土阴亏的时候,用山药来养脾胃的阴气。为什么不能用黄精呢?虽然黄精有股阴柔之气,可以养阴,但还是有股收藏的力量存在,这对于脾虚的老年人或者小孩来说,承受不住这种收藏的力量,增加脾胃负担(虚不受补),这就需要甘润、平和的山药去养。《金贵要略》中薯蓣丸,是以山药为主的方子,治疗虚损。山药的用量15-30克,没有绝对的禁忌症。临床多用炒山药,很平和,生山药微微偏凉,多用于虚火明显者。如果身体虚寒,用的时候不要单独用山药,要配合温养的药,如干姜、小茴香、肉桂等。黄芪1.观形色:黄芪植株高大而开展,端庄对称,叶子是羽状复叶,叶子小而多,排列整齐。黄芪药用部分是根,一根主根直直向下生长。一般用的黄芪多为斜切片,颜色是嫩黄色,质地比较韧性,有股柔和、绵软的土气,很灵动,所以黄芪又叫绵黄芪。2.药气分析:黄芪的气略偏阳、清透、柔和。3.品药交流:黄芪和甘草都是豆科植物,品尝的时候略有些豆腥味,味甘香。黄芪的香味和甘草的香味是不一样的,黄芪的香气更浓。4.临床应用:黄芪的气清透、柔和、走动流通如同小孩喜动,《神农本草经》中说“黄芪主小儿百病”,黄芪之气与小孩身体之气最为接近,所以,小儿疾病多可用黄芪,尤其是小儿虚证。案例:大量黄芪可治疗小儿心肌炎(寒入心包),可以很好的补气。黄芪补气不同于人参,黄芪补气走的是肌表,稍微偏外,人参补气偏于补五脏之气。案例:患儿,女,全身化脓性溃疡,皮肤溃烂流脓,抗生素无效,久治不愈。每天60克黄芪,治疗2个月痊愈。通过扶正来驱邪,用黄芪来补气,补充人体正气。黄芪之气善走肌表,可长皮肤。皮肤破损用黄芪熬水外洗也有效。对于成人来讲主要治疗肌表疮疡。还可治疗手术后出虚汗,想比人参、白术来讲黄芪效果较快,90克黄芪煎服,术后出汗一剂药就见效。但是临时守住,并非治本,真正固守中土还需要白术和人参。黄芪补的是肌表与脏腑之间的流通之气,守中有通;人参补的是五脏藏的气;白术偏于守中焦之气;甘草守护全身土气。黄芪补气作用快,但气容易散掉,人参补气作用持久。禁忌症:气郁较甚者不宜使用。此时用黄芪的话,会加重郁结,有的患者会出现小便频数。黄芪过量也会引起气滞,同样可以用陈平破解。黄芪常用量30克,虚损严重可以用到60-120克。
来自:&&&《》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号:360doc
馆友评论(0)
您好,请&&或者&&后再进行评论
合作登录: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container: s,
id: 'u1442766',
scale: '20.3',
display: 'inlay-fix'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芹菜叶子的功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