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自杀日记歌词予防ウサギ/自杀日记歌词预防兔中文歌词

自杀预防手册 -
预防自杀图书
每年,全世界有几百万人试图,其中有近100万人自杀成功。在中国,自杀已经成为15 ~34岁青壮年的首要死因。 由精神疾病导致的死亡动机,仅仅是自杀的部分原因。要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人们需要有执行自杀计划的决心。这种决心取决于诸多因素,例如冲动、无所畏惧、能够忍受疼痛等。 最新研究显示,无所畏惧是有条件的:有疼痛体验的人,无论是被他人虐待还是,都会逐步提高对不适感的忍受能力,他们通常对自残的念头也习以为常。 有时候由酒精或者其他物质导致的较弱的冲动控制能力,也可能会引发自杀行为。
自杀预防手册 -
自杀行为割脉
每年,全世界有几百万人试图自杀,其中有近100万人自杀成功。在美国,自杀是排名第11位的死亡原因,在15~24岁的青少年中,自杀排名第三。而在中国,自杀已经成为15~34岁青壮年的首要死因。约翰斯o霍普金斯大学布隆伯格公共卫生学院(Bloomberg School of Public Health)伤害研究与政策中心近期发布了一篇报告,涵盖了1999年到2005年的数据。根据这份报告,近10年来,美国的自杀率首次出现增长,这主要是因为40~ 64岁的白人自杀行为增多。现在经济危机又为这一问题推波助澜:2009年4月,美国抵押贷款融资巨头房地美(Freddie Mac)自杀身亡,与此同时,许多在经济危机中破产的人也选择了自杀。2005年开通的美国政府全国预防自杀求助热线的求助记录数据显示,2009年8月有57 625个求助电话打进来,而 2008年8月这一数字为47 191。 缘何如此,研究人员正在进一步完善传统的观念:哪些人是具有顽固自杀念头的高危人群,如何预防这类人群的自杀行为。确切地说,研究人员发现死亡的动机,无论是抑郁还是其他与生活环境相伴随的心理障碍,都只是自杀的部分原因。“事实上,每一个自杀的人在终结生命的时候都有心理障碍, ”《为什么要自杀》(why people die by suicide)和(myths about suicide)两本书的作者、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oEo乔伊纳(Thomas E. Joiner)说,“但仍有上千万有心理障碍的人并没有自杀”。是什么阻止了他们自我了断呢? 光有死的想法并不足以导致自杀。要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人们需要有执行自杀计划的决心。这个决心取决于多种因素,例如无所畏惧、能够忍受疼痛、冲动行事等。最新研究显示,这种无所畏惧是有条件的:有过疼痛体验的人,不管是被他人虐待还是自虐,都会逐渐提高对不适感的忍受能力;他们也习惯了受虐的念头。他们的冒险尝试也会导致自杀。有时候由酒精或者其他物质刺激所导致的较弱的冲动控制能力,也可能引发自杀行为。 “从来没有人会单单因为一件事就去自杀, ”美国物质滥用与心理健康服务局(U.S. Substance Abuse and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dministration)自杀预防部的首席公共健康顾问理查德o(Richard McKeon)说:“大部分失业者或者流离失所的人都没有自杀。”但如果他们感到非常羞愧和无助,并有了结束生命的决心(有人称之为勇气),他们也许就会发现自己正处于危险的自杀风暴之中。 专家正在用这个有关自杀风险的新理念来鉴别最有可能自杀的人群,进行预防性治疗。同时研究人员也开始重新关注那些使自杀行为难以实施的干预措施。
自杀预防手册 -
富士康跳楼案
平均而言,有重度抑郁家族史的人大脑右半球皮层变薄28%。这个结构特征可以作为预测抑郁的信号。 长久以来,自杀研究者都倾向于研究那些使人们感觉想一死了之的社会因素和精神疾病,例如。但是现在,他们又发掘了一些新的线索,帮助他们鉴别已经失去活下去的勇气并最有可能实施自杀计划的人群。其中一个风险因素就是家族史。在2002年一项针对4 262名丹麦自杀者进行的研究中,丹麦奥胡斯大学的秦萍和同事认为,有自杀家族史的个体自杀风险会提高2.5倍。美国女作家西尔维亚o普拉斯(Sylvia Plath,她将自己的头塞进了煤气炉中)的儿子尼古拉斯o休斯(Nicholas Hughes)在 2009年用双手向世人证实他遗传了母亲的倾向:他自缢身亡。 最近一项研究结果令人瞩目,揭示出重度抑郁在解剖学上的警告信号,因此这也成为了未来死亡欲望的征兆。2009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以及纽约州立精神 病学院的精神病学家布拉德利o彼得森(Bradley Peterson)利用磁共振扫描技术对比了 66名有重度抑郁家族史的人以及 65名没有此类家族史的人的大脑结构。结果显示,平均而言有家族史的人大脑右半球皮层平均薄了28%。而且,重度抑郁患者的后代中有超过一半的人,大脑中 出现了这种结构变化,最早 6岁就已经出现了。 变薄的大脑皮层可能会扰乱人们注意以及诠释社会和情感线索的能力,从而增加抑郁的风险。彼得森说:“右半球的脑皮层越薄,人们遭遇的认知问题就越多,例如 对社会刺激的注意与记忆变差。”他的理论认为,出生在抑郁的家庭会使右脑皮层变薄,但他不确定是基因的原因还是环境的影响;变薄的皮层反过来会导致个体不 能正常地加工处理社会刺激、人际关系出现障碍、抑郁,以及最常见的自杀。 人际障碍往往会导致自杀。2009年8月,美国 48岁的乔治o(George Sodini)在杀死3人后自杀。在他的个人网页上,他抱怨多年来 死亡的意愿并不足以导致自杀行为。要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人们需要有执行自杀计划的决心。理查德o麦基翁认为, “从来没有人会单单因为一件事就去自杀”。
自杀预防手册 -
自残的人因为习惯了疼痛和受伤的感觉,所以更有勇气执行自杀计划。 过去几年来,研究人员探索自杀原因的线索并没有局限在精神疾病、个人问题以及其他死亡动机等方面。美国心理学家马修o诺克(Matthew )认为,重度抑郁是自杀念头最强有力的一个预测指标——不过对于那些真正“尝试自杀”的人来说,重度抑郁并不是有力的预测指标。研究自杀的科学家目前正在研究自杀行为的诱因:是什么导致人们伤害自己? 2000年,美国的约翰o布莱克韦尔德(John Blackwelder)因为恋童癖()被囚禁,他想自杀,但因为太害怕而放弃了。最后,他勒死了同狱一名已经定罪的杀人犯雷蒙德o 威格利(Raymond Wigley),试图以此获得死刑。他的策略奏效了:2004年 5月 26日,佛罗里达州通过注射处死了 49岁的布莱克韦尔德。乔伊纳解释说:“他想自杀,但又下不了手,于是他就想办法让佛罗里达州政府来帮他完成。” 跟其他许多案例一样,这个案例中缺少了一 个重要的因素:无所畏惧。任何一个人,无论他(她)多么渴望死亡,但如果因为太胆小而做不到故意伤害自己,他(她)真正尝试自杀的可能性就不大。是什么原 因使人有足够的勇气敢于尝试自杀呢?其中一个答案是经验。乔伊纳认为:“任何使人们习惯疼痛、受伤或者死亡的经验,都有可能使他们越来越无所畏惧。”这类 危险的、的——同时使人们更加无所畏惧的——实践经验包括静脉药物注射、非自杀性的自我伤害以及不成功的自杀尝试。 确切地说,如果反复接触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人们就会更容易产生自杀的念头。在 2008年《咨询与临床心理学》期刊发表的一项研究的摘要中,乔伊纳和同事写道:“疼痛和刺激性的体验,包括曾经的自杀尝试,会帮助人们提高自我伤害的能 力。” 其他形式的自我伤害行为可能同样会为自杀做好准备。在2008年秋季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巴黎圣安妮医疗中心的研究人员分析了26年的相关文献,以调查自残(self-mutilation)与自杀之间是否存在关联,以及存在怎样的关联。文献内容涉及自杀、自残(包括刀割、挫 伤、烧烫、撕咬、撞头等)以及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精神病学诊断概念,表现为情绪、人际关系以及行为的不稳定)。他们报告称,BPD患者中有一半以上的人会故意伤害自己,5%~ 10%的人死于自杀,这一比例比普通人群高 400倍。这个结果暗示,自残,尤其是患者的自残行为,是导致自杀的一个危险因素。作者写道,存在这种相关性的原因可能包括自残者不断增长的攻击性,以及对自己行为致命性的低估。 实际上,即使一个人并没打算自杀,对疼痛和伤害无所谓的态度也可能致命。美国布朗大学的心理学家雪莉o延(Shirley Yen)认为,大多数自残的人其实并不想自杀,但讽刺的是,他们想通过这种方法让自己感觉更好一些。延解释说,在某些案例中,身体上的疼痛可能缓解了精神 上的麻木;在另一些案例中,这种疼痛盖过了心理上的疼痛。但接下来,自残者偶尔会走向极端——对自己的伤害越来越严重,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受伤的感觉——却低估了死亡的风险。有时候这种行为就会以悲剧收场。
自杀预防手册 -
更强的疼痛忍受能力与冲动的性格,使男性比女性更容易采取最致命的手段自杀。 暴力虐待也会使一个人对疼痛和伤害习以为常。在2007年发表的一项回顾性研究中,乔伊纳和同事分析了美国国家共病研究数据(National
Survey data),发现有迹象显示,相比非暴力的性虐待和语言虐待,童年时期遭遇的暴力性虐待和身体虐待更应该被视为导致将来自杀的高危因素。哈佛大学的诺克在 谈及乔伊纳等人的工作时指出,“被虐待以及自虐的人可能已经习惯了疼痛的感觉,所以他们能够将自杀的想法付诸行动” 。 这样的一些经验甚至可能蚀刻入大脑。在2009年的一项研究中,麦吉尔大学的遗传学家(Moshe Szyf)和同事证实,童年时期遭受虐待的自杀者大脑细胞 DNA上似乎产生了独特模式的遗传外 标记(epigenetic mark)。这些研究突显了受虐经验和自杀行为之间的生物学联系,尽管这些后天形成的变化是否能够引起抑郁或者自杀的勇气,抑或二者兼而有之,我们还不清楚。 还有些人因为经历过其他形式的困难而能够坚毅地面对自杀。厌食症()患者通常比饮食习惯健康的人自杀风险更高,这或许是因为他们更能忍受 饥饿引起的痛苦。同样地,其他自残者(比如用刀割伤害自己的人)也因为更能忍受疼痛而面临着更高的自杀风险。在2008年针对厌食症患者自杀的9个案例进行的一项研究中,乔伊纳和合作者总结道:“神经性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患者可能在病痛折磨的过程中适应了痛苦的体验,因此能够采用非常致命的方式自杀。 ”《情感障碍》期刊 2008年刊登的一篇文章称,一位厌食症患者进入的公共休息室,用毛巾塞住了通风口和门下,然后点燃了垃圾桶。两个小时之后被人发现时,她已经死于中毒。 其他饮食障碍也可能导致自杀,当然这也与抑郁症有关。美国州立韦恩大学社会学家史蒂文o斯塔克(Steven Stack)表示,饮食障碍患者比饮食正常的人自杀风险高 23倍——根据这一统计数值,似乎相比抑郁,饮食障碍能更好地预测自杀。 对疼痛更强的忍受能力或许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男性比女性更有可能自杀成功。对伤痛更强的承受力以及更强烈的求死之心,可以使男性采取最致命的自杀手段。研 究显示,相比药物自杀,男性更青睐用手枪结束生命。2009年2月,有研究人员报告称,男性比女性更有可能向自己的头部开枪。在1997年到 2005年间发生在密歇根州韦恩郡的 807起枪械自杀案中,斯塔克与同事调查发现,开枪射击自己头部自杀的女性人数是男性的一半。对疼痛和毁容的担心,以及较弱的死亡决心,使女性较少使用如 此致命的武器自杀。 往往男性比女性更冲动,这也加剧了自杀问题。毕竟,释放压抑使自杀的计划更容易实施。情绪失控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物质滥用,例如酒精。酒精很容易使人失控, 过度饮酒的人自杀风险很高。事实上,《美国精神病学期刊》2003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酗酒者被诊断为酒精中毒之后,有4.5%的人在5年之内试图自杀。其他研究也显示,寻求治疗的酗酒者中,有 40%的患者报告称,他们曾试图自杀——这一数字比一般人群高6~ 10倍。“他们用给自己壮胆来实施自杀计划,”黑兹尔登成瘾治疗项目的首席医疗长官马文o塞佩莱(Marvin Seppala)如是说。这一非营利性项目设置在明尼苏达州、俄勒冈州、伊利诺伊州以及纽约州。 冲动的性格可能会在心理上有助于人们结束自己的生命。“如果一个人冲动,他就会觉得自己经常处于令人痛苦或富于挑衅的情境中,”乔伊纳说,“这些情境反过 来会使他适应痛苦和恐惧。所以一旦当他有了死亡的欲望,他就不会害怕自杀。 ”(不过乔伊纳也提到,由此导致的自杀并非冲动而为,而是有计划的行动。) 当然,冲动仅仅是导致自杀的部分原因 ——有些人认为它只是一小部分原因。2009年,美国的研究人员报告称,比起在冲动性中得分更高的人群,在恐惧、愤怒和压力等负面情绪中得分高的 人更有可能尝试自杀。然而,冲动性可能和其他这些特征共同作用,从而增加了个体自杀的风险。
自杀预防手册 -
自杀对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心理、社会和上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每一位自杀者最起码严重影响到6名亲友。因自杀行为造成全球范围的经济损失,合计占全部的2.5%。在中国,每年13.5万未成年的孩子经历母亲或父亲死于自杀的伤痛,1500多万自杀死亡者的亲友因无法面对亲人的现实,接受过各种类型的心理帮助。 但是,我们对于自杀事件往往有不当的反应,许多是源于我们对自杀存有一些误解,例如:认为青少年人并没有重大的忧虑,应不会自杀;或自杀者一定是有精神病等。下列将列出一些常见的误解,以便我们对自杀行为有进一步的认知。 1、“自杀事件一般都是无迹可寻的"或"表明想自杀的人通常不会自杀” 自杀者的亲人、朋友等一般对自杀者的自毁行为都会感到意外及诧异。其实大部分的自杀者都有明显或间接的求助讯息。例如与好友道别、将事情安排妥当。据一项调查老人自杀的报告显示,有70%的老人在自杀前曾经向身边的家人及朋友显示其自杀的意图;而有30%的老人曾多次向家人或其他人以不同方式表示其自杀的意图。其实自杀者在作最后的决定前,很大程度上会表现出内心的痛苦及犹豫,若自杀者身边的人能及时察觉并加以援助,可能会减少悲剧的发生。 2、“自杀未遂者并非真正想死” 事实上,部分自杀未遂者死亡愿望很强烈,只是自杀的方法不足以致死或抢救及时,这些人再次自杀的可能性最大。所以,当我们面对别人透露自杀意念时应以严肃及谨慎态度处理。 3、“下决心自杀的人都是坚决想死的” 事实上许多自杀者在行动前常常是矛盾重重的,他们只是拿死亡下赌,看看有没有人来挽救他们,很少有人是在不让别人知道他们的想法的情况下自杀的。 4、“情绪好转后自杀危机减少” 一些情绪极度并有自杀意念的病人,有时情绪会突然好转,可能令人误以为他们的自杀危机已减低,许多时候,病人就在众人放松防范时,突然自杀。其行为令人难以理解。其中一个解释是当一个人面对生死难以抉择时,可能会极为困扰。但当他一旦选择了自杀,像已放下心头大石,情绪反而较为平静。而且当病人死意甚为坚决时,他可能会尽量掩饰这决定。工作人员在此时应更加应该小心分辨及了解。 5、“一般人永不会有自杀的念头” 很多人可能认为除了少数人外,一般人是不会有自杀的念头的。在一些外国的研究中显示,30%-50%(有部分甚至高达80%)的学生或成年人,表示曾有一次或多次自杀的念头。对于性格健康成长、家庭关系良好及有足够支持系统的人,其自杀念头稍现即逝,较少会发展成真正的自杀行为。相反,对于性格成长及精神状况已存有问题者而言,在缺乏支持及关怀下,其自杀意念则极有机会转为具体的自杀行动。 6、“一件小事也足以令人寻死?”
我们在新闻报章上经常看到一些人的自杀行为是因为轻微争执或挫败事件引致,例如曾报道一女生因被老师及同学怀疑她偷东西而寻死。其实自杀行为并不能以单一件事去理解,因为自杀者长期面对的压力或被其它所困扰的问题经常被忽略。该次引发自杀行为的事件其实是一条导火线。若自杀者的根本问题未被察觉以致得不到妥善的处理,另一次简单的小事亦可能再次引发自杀的行为。
7、“有自杀行为者不需要精神医学干预” 事实上自杀者即使不能被诊断为精神障碍,至少其心理状态是极不稳定的。因此,在处理自杀者躯体问题的同时,应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和适当的精神药物治疗。 8、“自杀者都有精神病”
事实上并非如此,给自杀未遂者贴上“”的标签,会使他们觉得受到了侮辱和歧视,往往成为他们再次自杀的原因。 9、“不能与有自杀可能性的人谈自杀,否则会促发他死亡” 事实上跟可能自杀的人讨论自杀的问题,可以及时发现他的自杀企图,对其自杀的危险性进行正确的评估,使他体会到关爱、同情、支持和理解,因而不会促发他自杀。当然,谈话时要注意方式方法,在涉及有关自杀的方法、手段时要谨慎。
自杀预防手册 -
消除人们自杀的动机,并为自杀行为设置障碍,可以有效减少自杀事件。 死亡动机和执行死亡计划的勇气是自杀行为的两个必要因素。专家称,要防止这种可怕结局的出现,就要与这两个因素作斗争。针对第一个因素,美国联邦政府想要 从青少年入手。2009年,美国物质滥用与精神健康服务局发起了LAUNCH(Linking Actions for
Needs in Children’s Health,儿童健康中未满足需求的联合行动)项目,旨在促进 8岁以下儿童的生理、心理、社会和行为健康。这个项目以处境危险的儿童为目标,无论他们是否遭受抑郁的折磨,都要致力于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 大脑右半球皮层变薄是识别将来可能出现抑郁症的一种方法,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彼得森研究小组正在将这种方法用于早期诊断有抑郁症家族史的个体。彼得森 说:“除了出生在一个抑郁家庭以外,没有其他检验方法比查看大脑皮层更适用了。”他还补充道,有这种大脑结构的人一生中遭遇抑郁的可能性有80%。因此, 这些人或许应该接受预防性的药物治疗或者心理治疗。 健康护理培训人员在防止抑郁引发的自杀方面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德国纽伦堡,一个小组通过培训抑郁初级护理医师,并鼓励他们将有自杀意向的人带入急诊 室,减少了自杀事件的发生。考虑到成瘾问题可能会提高人们自杀的风险,许多专家也建议培训自杀方面的成瘾治疗专业人员。 同样,患有饮食障碍或者具有饮食障碍风险的年轻人也需要专门的自杀治疗。(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研究员、健康经济学和风险行为学专家达维尔o达瓦(Dhaval Dava)认为,当前扭曲的体型审美观往往残害着青春期女孩,矫正这种审美观将对预防可能导致自杀的疾病大有裨益。此外,饮食障碍患者中有 1/4的人有自残行为,他们应该受到警告:他们很有可能会意外地结束自己的生命。 其他一些方法没有改变人们的生存欲望,但也防止了自杀行为。严格限制酒精使用的法律似乎降低了自杀率。在 2009年《美国公共健康期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美国的研究者威廉o普赖德莫尔(William Pridemore)和同事发现,斯洛文尼亚颁布了一项新的政策限制酒精销售的时间和地点,并规定饮酒的最小年龄为 18岁,此后这一地区男性和女性的自杀率都显著下降。 使自杀难以实施——减小所谓致命手段的接触范围,也能够降低自杀的发生频率。在 2007年的一篇研究综述中,丹麦哥本哈根的精神病学家发现,严格限制枪支、家用天然气、汽车尾气中的有毒气体、巴比妥酸盐()等 的使用,与自杀率的降低有关。1998年,英国通过法案,规定普通商店中销售的乙酰氨基酚每包最多只能含 16片,药店销售的乙酰氨基酚每包最多只能含32片。此后,由于过量服用非处方药物而中毒身亡的情况减少了。 设置也可以降低自杀的发生频率。如果在美国旧金山金门大桥(Golden Gate Bridge)下设置防护网,人们就不能跳桥自杀。多数人也不会转而选择另一种自杀方式。的心理学家马克o赖内克(Mark Reinecke)说:“大多数人是不会执行另一套自杀方案的。”在无味的天然气中添加难闻的化学物质,可以避免人们因吸入过量气体而死亡。《柳叶 刀》(Lancet)杂志2009年 4月发表的一篇综述显示,当英国供应的燃气从有毒的煤气改为无毒的北海天然气后,英国的自杀率显著下降(20世纪 60年代初,煤气是英国最常用的自杀手段)。 这些措施非常重要,毕竟我们不可能识别并阻止每一位有自杀风险的人。尽管一个科学工作小组已经提出了一系列的危险征兆,但延说:“我们还不能很好地预测自杀行为或自杀企图。”
识别出潜在的自杀者,对防止他们实施自杀计划至关重要。美国犹他大学社会学与行为科学学院院长戴维·拉德(David Rudd)认为,尽管抑郁使人们长期处于自杀的危险中,但某些独特的行为举止标志着他们很快就会采取行动结束自己的生命。拉德领导的由美国自杀协会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组成的联合工作小组列出了一系列最显著的自杀信号,其中包括:&处理好事务:更改可能是为死亡做准备。 行为鲁莽:人们可能通过高速驾驶或者闯红灯来显示求死的决心。鲁莽行为逐步升级说明他们是真的不想活了。 情绪变化剧烈:从一种消极情绪突然转变为另一种消极情绪,比方说从极端低落突然转变为焦虑或不安。 讨论自杀:多达85% 的自杀者在自杀前都曾告诉某人他们自杀的计划,或者在诗歌、歌曲或者日记中表达他们的想法。青少年甚至会留下日记给父母或者老师看。 认为自己没有价值:尤其是受虐者经常感到无助和惭愧。 丧失生活的兴趣:当一个人不再关心曾经对他非常重要的活动或者事件时,这种空虚感就是抑郁加重的一个信号。 国际自杀预防模式&自杀已成为世界许多地方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几年前WHO就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并开始开展一系列活动来提高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与了解。在2003年自杀预防研讨会上,由、国际协会、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澳大利亚政府卫生管理部门及自杀预防研究所、美国自杀预防基金会等国际预防自杀工作的十几名专家介绍了他们在自杀研究预防中的方法和经验。目前国际上已经形成自杀的三级预防模式,所谓一级预防措施,是指为防止引起致命后果的行为而采取的措施,目标在于降低自杀死亡率,这些措施包括治疗精神疾病患者、控制枪支、家用和排出废气的去毒化处理、有毒物质获得途径的控制、缓和新闻报道等。有关研究表明,减少自杀手段的可获得性,如在一般人群中有效地控制毒物的使用可降低自杀率,也不会造成其他自杀方法使用的增加。二级预防指对处于自杀边缘的人进行早期干预,其措施包括自杀或危机干预机构的建立、控制造成自杀的便利途径、加强急诊服务等。
三级预防则指对曾经有过自杀未遂的人防止其再次出现自杀,其措施包括:(1)心理咨询和早期危机干预;(2)加强对高危个体的药物和心理治疗;(3)开展对导致自杀的环境因素的研究,并通过诸如职业训练、提高教育文化水平、调整易导致自杀的亚文化心态等措施以尽量减少环境文化对自杀观念或行为的影响,从而有效地预防自杀和矫正歪曲的行为方式。国外就有多方面机构和协会参与自杀预防,例如美国国家自杀预防资源中心、美国自杀预防基金会、澳大利亚自杀研究与预防研究所和等。开展自杀原因和自杀预防的研究工作的协调工作,有效地宣传卫生知识非常重要性,为不同种类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提供培训,更好地识别和处理自杀高危人群,监测普通人群的自杀死亡和自杀未遂特征。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770多万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7次
参与编辑人数:1位
最近更新时间: 13:09:12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当前位置: &
suicide prevention是什么意思
中文翻译百科解释自杀预防:&&&&n. 自杀;自杀者;自灭(行为)。 commit sui ...:&&&&n. 1.阻止,制止;妨碍,阻碍;妨碍物。 2.预防;预 ...
例句与用法1.Steering committee on elderly suicide prevention programme统一评估机制推行督导委员会2.President and ceo , suicide prevention international ,防止自杀国际总裁3.Samaritans 24 - hour multi - lingual suicide prevention service , the撒玛利亚会24小时多种语言防止自杀服务4.Samaritans 24 - hour multi - lingual suicide prevention service , the撒玛利亚会24小时多种语言防止自杀服务5.Suicide and suicide prevention in hong kong paul yip , ph . d . , hku香港大学香港赛马会防止自杀研究中心总监叶兆辉博士6.World suicide prevention day世界预防自杀日7.Provide educational training for young people self - inflicted injury and suicide prevention办理青少年自伤、自杀防治教育训练。 8.An elderly suicide prevention programme will also be established to help elders with psychiatric problems医管局会制定防止长者自杀计划,协助有精神问题的长者。 9.The elderly suicide prevention hotline was extended to 24 hour service in early 2004 . building society for all而珍爱生命长者热线亦于2004年年初延长至24小时服务。 10.We provide the public with the education on self - protection , suicide prevention , etc . along with educational training办理生命教育、生命保护与自杀防等相关宣导教育与训练活动业务。 &&更多例句:&&1&&&&&&
相邻词汇热门词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预防自杀日是指娜一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