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剧电视剧,里面有个国民党警官和一个少爷抢一个美女。

为什么近十年来抗战电视剧偏爱描写「纨绔少爷」「江湖大佬」参加抗日?
花花公子,江湖黑帮,这些人突然抛家散财,成为了电视剧里抗日的民间主力,这股潮流反应了编导的怎样心态?
按投票排序
159 个回答
现在的抗日剧,越来越倾向于娱乐化,“抗日”只是一个主体,用美帝的电影来说,就是“拯救地球”。你看美帝每年必然拯救多次地球,拯救地球只是一个主体,如何拯救是构成故事的一部分。为什么非要拍抗日的,中共打过不少胜仗,例如抗美援朝,中印战争,中越战争,尤其是中印战争基本上是中国大胜,为什么非要拍抗日的呢?政治正确,尽管实际上中共打的所有仗里面,以抗日战争打的最差,但是抗美援朝打的是联合国军,现在中国是五常,拿出去显摆政治不正确,中印,中越现在牵扯到外交问题,尤其是中印战争,到现在还在被印度人拿出来反复说,以至于教科书在中印战争的叙述都寥寥几笔,不好细讲那就只能拍抗日了,反法西斯,题材高大上。但是这玩意就像什么射雕,三国之类的玩意,历史就那么多,拍多了腻味的紧,观众老爷也不太买账,所以现在你就能看到许许多多的题材换个说法就加在抗日上了比如说武侠类的抗日,抗日奇侠,利箭行动之类的科幻类抗日,例如永不磨灭的番号,铁血使命情色类抗日,例如边城汉子,牺牲时装剧抗日,例如向着炮火前进动漫类抗日,例如说燃烧穿越类抗日,例如说打狗棍肥皂剧抗日,例如说正者无敌所谓的「纨绔少爷」「江湖大佬」之类的抗日剧,仅仅是抗日剧大类的一部分,类似于拯救地球这个题材。其实几乎所有的题材都能往这个上套,比如说婆媳抗日剧,农村抗日剧,都市抗日剧等等还会有足球抗日剧,玄幻类抗日剧,奇幻类抗日剧,霸道总裁爱上我类抗日剧,杰克苏抗日剧,官场抗日剧,其乐融融,岂不美哉?你们不是要看情色类么,拿去
三十年代上海小报上也是这一套啊,传奇嘛  练了多年的军人,一声鼓响,突然都变了无抵抗主义者。于是远路的文人学士,便大谈什么“乞丐杀敌”,“屠夫成仁”,“奇女子救国”一流的传奇式古典,想一声锣响,出于意料之外的人物来“为国增光”。而同时,画报上也就出现了这些传奇的插画。但还没有提起剑仙的一道白光,总算还是切实的。
以上文字引自鲁迅先生二心集里《新的女将 》一文,与本人无关……
因为影视终究还是一个视觉的艺术,并且商业影视,带有越来越多的休闲成份。而现在的观众,越来越不爱看黯淡的画面。而近几年的一剧两星时代,随着年轻观众的进入,大妈们掌控遥控器的时代已经渐渐过去,撑起收视空间的年轻一辈,更多在乎的是“服化美”“颜值佳”“摄影赞”。而且大妈也是爱看小鲜肉的好吧?还原历史的抗战剧,整天村头巷尾,灰头土脸,就算天仙帅哥扮上了,瞬间也成村姑村少。就算不说抗日剧。走写实类的片子,就算得了金马奖,观众也不卖票房的账。(无关艺术,只谈事实)人家原本长这样……人家原本长这样……「纨绔少爷」「江湖大佬」转身抗日,可以拍西装小腰、挥金如土、旗袍百乐门、进口汽车貂皮衣、外白渡桥上依依惜别、制服控国军军装。场面好看,演员爱演(身份转换大、性格转变大、形象鲜明),观众也受用。你说投资方愿 不愿意拍?当然,如果环境确实不发生在城市,那么乡土抗战剧,最受人欢迎之一的角色是土匪,因为抗战剧某种程度就是为了满足男性的荷尔蒙,没有漂亮的画面,我总可以动不动对天打上几百发子弹,想杀人就杀人吧?过一把现代的小皇帝瘾,至于后面当然是要接受革命思想的改造的,那又是另外一回事。正经的抗战剧,要么是央视黄金档预定的献礼剧,要么是大牌卡司(导演或影帝影后级男女主),不然,很难拍,很难卖。再加上越是传统的题材,就越没新意。所以《王大花的革命生涯》不搞这些,只能在人设上下功夫(潜伏、亮剑同样如此)就要弄成搞笑,不然,真没人看,真没收视。
因为人民群众就是想看黑社会和富二代的故事啊。但你又不让拍现实体裁,那就只有套个抗日的壳,来变个法子讲这些人群的故事。反正抗战在中国主流语境里是绝对的政治正确,拍完被枪毙导致投资付之东流的风险最小。抗日神剧的兴起,本质就是套壳剧的兴起。为什么现在连武侠、色情元素都进入抗日剧了?还不是因为不套壳投资风险太大么。你不给人拍真正的黑帮片,真正的武侠片,真正的三级片,最后的结果就是出现越来越多的帮会抗日,土匪抗日,神功抗日,黑丝女特务。只要有需求,就一定会有人来满足, 资本永远能找到出路。
两个原因,首先是为了逻辑自洽。按照现在的官方主流史观,“国家(民族)利益”是超越一切内部阶级矛盾的存在,战争就是单纯的国家利益争斗,抗战史则是中日两国“抢钱、抢粮食、抢女人”的高级体现。编剧导演无论水平高低,只能在这个框框里打转,生怕涉嫌影射当下,甚至不可以说共产党代表的抗日力量在抗日期间主动发起阶级斗争,“破坏统一战线”。在这个限制下,编剧自然要把多数抗日骨干都安排成民国上层人士,把家仇国恨的结合点设定为既得利益的争夺(土匪的抢劫权也是一种既得利益),从而合乎逻辑地解释他们和日本人的矛盾。贵族从军保卫自己的领地,这合情合理,但对于30-40年代的中国人民来说,日本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封建军阀、地主、买办资本家……这些内外强权是一回事,都是同时具备反动性(不给大多数人带来希望)和落后性(通过残暴手段聚敛财富)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效率比较高,打上门来要通吃,所以我们要先抗日,但这绝不意味着其他既得利益集团比日本帝国主义更好,只说明他们相对无能,害处较小。民国的统治集团,无论是白道的将军省长,还是黑道的土匪盗贼,在占有大多数财富的同时并没有做出有效投资,不能提供就业和发展,所以统统是寄生于中国人民的蛀虫。有思想的人民武装力量可以暂时容忍他们,但绝对不会因此放弃消灭国民党反动派和剿匪的既定政策,只有搞实业的民族资本家可以多合作几年。抗日剧的主角曾经都是普通工农实际上,正是因为共产党暴力改造了中国社会,破坏了原有的反动基层秩序,抗日游击队才能在敌后站住脚,解放军大军才能在根据地支持下打歼灭战,未来的中国才有能力自力更生搞工业建设,最终为世界第一工业国奠定基础。北伐战争、苏维埃共和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改革,五年计划……这是一脉相承的革命改造,都中国人民的自我解放。作为其中一个环节,抗日战争绝不是一场单纯的国家战争行动,而是底层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夺回发展希望的重要步骤——这也正是当年的人民抗日武装竭力宣扬的观点。蒋介石国民党既是法西斯主义,为什么又能抗战呢?我们回答:毛泽东同志告诉了我们,他是买办的封建的法西斯主义。因为他带买办性,所以当日本帝国主义打进来的时候,他能依靠别的帝国主义去抵抗,并利用民族救亡高潮,起着抗战的革命作用。同时,他又带封建性,所以当同盟国家渐渐重视中国民族抗战的时候,他又回到复古的排外的思想上去,起着反动的作用。并且正因为他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所以对内总是反对人民,惧怕人民,压迫人民的。他的抗战是决不会彻底的。……于是又有人问:法西斯主义是民族侵略主义,蒋介石国民党既还抗战以抵抗日本侵略者,为什么叫他做法西斯主义呢?我们回答:正因为这样,所以毛泽东同志叫他做中国的法西斯主义了。民族侵略主义是法西斯主义的一种特征,不是唯一的特征……蒋介石国民党在历史上在现在,都是向人民向劳动群众施行最残酷的进攻,以至于进行镇压革命的内战,实行疯狂猖獗的反动和反革命,成为全中国人民的死敌。只是因为中国已处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环境中,中国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无力对外侵略。有些敌人在一定条件下是有两面性的。在同他们结成统一战线的时候,有右倾观点的同志,只注意他们可以联合的一面,忘记了他们的反动性。比如抗战初期,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蒋介石集团参加了抗战,但还保有他的反动性。右倾的错误是替他擦粉,把他的反动性抹杀了。在一九三八年第二个武汉时期,说蒋介石集团不是法西斯,不是军阀,这就错了。蒋介石确有反动性,他是军阀,是法西斯,一定时候我们不去强调这方面是可以的,但是替他擦胭脂抹粉就错了。现在的文化部门不许谈这套逻辑了,就连别人指责共产党“不专心抗日”的时候,都不敢理直气壮地反驳“我们本来就不是只打日本”,而是羞答答的解释:“”,和当年改造中国社会的斗争精神做全面切割。那么就得有一套替代的说辞,这套说辞是什么呢?目前来看,他们毫无创意,直接捡起了当年蒋介石的解释,假装抗战前我们已经有一个内部矛盾相对可以忽略的国家,大家抗日就是保卫这个美好的社会。但国家毕竟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图腾,在电视情节中必须体现为具体的矛盾冲突。编剧也知道用爱情和面子解释中日矛盾太傻了,必须谈利益,那么谁会最积极地保卫自己的利益呢?谁的家族利益会和中日战争紧密绑定呢?显然是在民国已经能吃肉住大宅坐汽车的阶层。抗日剧主角的社会阶层因此越升越高,从底层工农逐渐变成了官宦富商的子弟。底层军民就算上场,也只能当无脑热血的龙套或是插科打诨的配角,绝对不会主导剧情的发展。这个转变,在台剧港片中已经出现了五六十年,在大陆影视圈现在也逐渐变成主流,可见经济基础决定文化风格。《梅花》讲述的是地主或乡绅的抗战,毕竟两岸的阶级立场不同,台湾要讲述的地主可是很慈善优秀的那种,这一点很总要,没有这样的假设,该片就没有了理论支持了。所以开篇就是林家生了孩子大摆筵席,屠夫“张一刀”上前就夸耀:“没有林老爷给我们房子,我们哪有生意做”,所以林老爷的事就是我们下人的事。林家少爷也是平易近人(不是富二代的样子),留过洋,还与日本人池田队长做过4年同窗,所以河池也登门道喜。老爷子不喜欢日本人,但也说不上反抗。你看这关系,哪有抗日的由头?既然是抗日剧,必须要找个能让富人抗日的事由,于是编剧就设计了反对“拆迁”的情节,拆的是林家的祖坟,因为挡着日本人修电缆线的道路了。看来反抗“拆迁”早就有了,还能引发抗日的激情?老爷子阻挠拆迁被杀,这不就有了抗日的借口了吗,下面就可以“报家仇”,当然顺便也报国恨。擦擦眼泪,故事很感人,可是仔细琢磨,这个影片的硬伤真的不少。真正抗日的却是民众“张一刀”,林家上下都是在“报家仇”,没有老爷子的死,哪轮到抗日一说。如果摊上一个恶霸地主,老百姓还不拍巴掌呀。影片把剧情设计到台湾,就是避免矛盾升级,应为台湾已经被日本统治50多年了,已经被日本同化了,影片中看不到激烈的民族矛盾对立(比如日本在大陆的烧,杀,强奸等恶习),遵循“你不惹日本人,日本人也不惹你”的原则,除了老爷子是主动挡道被杀,大嫂实际是被民众的误解“逼死”的。片中的国军更是看不出抗日有多积极,跟跑龙套的差不多,老大更像是穿着制服来泡妞的……该片真的很难说上是经典“抗日剧”,顶多“一个由拆迁引发的血案”。以前我们熟悉的是大陆版本的抗日电影,最近在出国的飞机上我看了8部台湾拍摄的抗日电影,看完之后作了一个对照,发现了一些非常有趣的差异。第一,题材上明显不同。大陆版本的抗日电影名字很边缘,比如《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李向阳》。而且反映的抗战多半是乡村的抗战,非城市正面抗战,比如《敌后武工队》。而台湾版本的抗日电影起名较宏观,比如《笕桥英烈传》(空军跟日本人激战)、《八百壮士》(四行仓库保卫战),还有《英烈千秋》(讲张自忠)、《梅花》、《香火》等,多半选取城市正面抗战题材。第二,人物身份选取不同。大陆拍的全是穷人的抗战,比如乡下老百姓、穷人参加革命抗战,地主老财是汉奸。而台湾拍的全是富人的抗战,比如《梅花》,讲的是绅士、大乡绅的抗战,家里几代同堂,生活很好,很体面,小孩都在国外留学等等。而《笕桥英烈传》里的人物角色也全出生于有钱人家。国民党在大陆代表有产阶级的政权,价痔徨系对富人是正面的,对富人是负面的。第二个原因是影视界自身的水平不足。“自然状态”的人类生活于一个几十人的小部落,个人和小团体的勇气和创造力是大多数成就的来源。人类在这个阶段生活了几百万年,塑造了我们的“本性”,从直觉来说,我们人类容易欣赏少数几个人的英雄主义,把自己代入侠客的传奇故事,而很难理解成千上万人动员起来的力量。所以,无论是什么文艺作品,都是展现孤胆英雄容易,塑造群像麻烦。水浒传108将,人物形象丰满的不过是十几个人,就已经被称为经典,现在抗日战争动员了上亿民众,百万军队,要基于现实反映群体的伟大力量,还想感动观众,的确比拍一部抗战背景的武侠片要困难。中国艺术圈既没有能力克服这个客观障碍,也没有聪明到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还不肯放过抗战这个热门题材,结果就是频频编造高富帅的浪漫游戏,假装这就是抗战的真实历史。就算是拍摄监管最少的广告片,也要遵循“衙内抗日、公子救国”的逻辑:,可以和对比一下。总而言之,问题出在今天的上层建筑。无论是文化官员还是影视作者,都不愿意面对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拒绝相信穷人的反抗可以带来文明的进步,潜意识中都相信道德和正义是财富的依附品。所以抗日剧宁可歪曲历史,也绝不会真实描述旧中国上层社会的腐朽堕落。相关话题:共产党明确地指出,这个国家还有希望,但梦想成真的方式不是在现有的社会结构下继续努力,而是努力打破现有结构,消灭浪费希望的少数人。为何说少数人浪费了希望?因为少数人占有了大多数剩余产品。几亿人在糊口穿衣之余,积攒起来的少数剩余财富被统治者拿走了。农村地主(不论好坏)都占有地租,城市买办垄断了大多数商业利润,这些地租和利润没有被用来投资现代经济,而是用来消费西洋商品,用来投机获利,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储存起来。所以说旧社会的统治集团既落后(通过传统方式聚敛财富)又反动(拒绝把财富投资于社会转型),只有打倒他们,中国人才有机会通过努力改变这个绝望的社会。共产党的逻辑很简单,但很有力——阶级分析符合普通人的观感;夺回剩余财富用于全社会现代化投资的方案超越了传统农民起义的老套路,提供了20世纪视角下的希望;所以迅速得到普遍认同。在已经被近代化浪潮冲击的地区,知识分子和近代人口迅速接受了新方案;在近代化浪潮还不明显的地区,共产党努力搞教育,做科普,让封闭的农业人口认识到今夕何年,认识到自己的命运和整个国家挂钩。所以共产党获得了足够的追随者,能够从中挑选最忠诚、最能干的人搭建组织架构。相反,国民党虽然也继承了列宁主义的架构,却始终企图在原有社会架构上搭建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基础,然后逐步提出改良方案。国民党强调自己是上千年来中国旧结构的继承者,把农村士绅和城市买办当做盟友,通过旧的税收结构和投机市场来收集军政资源,也继承了旧体制的反动。国民党的方案或许也可以收买一定的知识分子和近代人口,但考虑到旧体制的低效,大多数知识分子和近代人口无法被全部收买,也无法在这个体制下实现“做好人”的愿望,自然宁可站到共产党的一边。国共的组织基础因此出现了数量级的差异。从20年代到40年代,共产党的控制区虽然一直比国民党小,但如果不计算那些“全省人民加入国民党”、“到操场坐2小时,大家就都是三青团成员”的荒谬事件,只比较县区党部(党委)踏踏实实发展出来的、能掌握的党员,共产党的党员数量一直要比国民党多。所以共产党有足够的力量改造农村,接管城市现代化企业,最后打翻国民党统治。国民党则遇到了死结:组织薄弱—→无法改良基层—→资源获取效率停滞—→组织发展停滞—→组织劣势进一步加强。即便中间出现了日本入侵、美国援助这些极有利于国民党蒋介石派系的事件,陷入死循环的国民党反动派还是在40年代末被彻底赶出大陆,依靠从整个大陆撤退的组织力量到台湾去搞土改了。总而言之,解放战争的胜负,根源不在49年渡江,不在于48年发起的三大战役,甚至也不在于46年抢占东北应该快一步还是慢一步。从20年代北洋政权解体开始,共产党的胜利已经是必然趋势:正确的革命思想带来先进的组织—→先进的组织令更多高级策略和先进战术成为可能—→战场胜利保证了解放区土改成果—→最后共产党打败了买办和地主,在4亿人口面前树立了无可置疑的“解放者”和“好人”形象,自然事无不成。问题就来了,你收关税的目的不是发展国内产业,避免进口,而是为了维持你军政的摊子。这个时候,就整个政府的趋势来说,实际上就不是希望少进口,而是多进口了。逆差越大,国内产业越萧条,但从短期来说,逆差变大,进口增加,南京政府拿到的资源反而可能更多一些。至于长期的效果,那根本顾不上。所以,中国好不容易攒下的一点工业剩余,就在关税财政下变成了摧毁中国产业基础的毒品。国民党政府的强大,往往会意味着中国工业能力的相对下降。比如说前面提到的那个黄金十年,中国外贸数额暴增的同时,十年间国统区的钢铁产量反而始终保持在几万吨的水平。1927年中国钢铁产量是三万吨,到了1931年,汉冶萍公司倒闭跌到了1.5万吨,到1934年靠几个地方军阀恢复到5万吨,上上下下的波动,期间日本人在东北倒是轻轻松松搞了50万吨的钢铁产量。其实是3万吨还是5万吨,对于5亿人口的中国来说,都没啥明显的意义。5万吨除以5亿,平均每人每年100克钢铁,差不多是一个苹果手机的2/3重,体积还不如一根手指,这么点钢铁大部分还得用于军事。谈什么发展制造业都是毫无意义的。之所以制造业在所谓的黄金十年发展这么慢,甚至基础工业反而相对萎缩,就是因为在整个国家范围内的制造业增长实际上和国民政府的短期利益正好相反。国民党政府的确希望实业兴旺,但他没法和自己实际上的财政需求对抗,就像老板给你发工资,你就必须完成老板交办的任务,不喜欢也得完成,因为你不能和工资过不去。这个依赖进口关税的政府,我们过去的历史书上称之为买办性,就是靠外国商品进口代理商撑腰的本性。此外,这些外贸数字最终还是中国的农业剩余撑起来的,是地主收集起来的,所以国民党的财政基础同时也是半封建制的基层社会。再加上权贵家族的垄断性企业,我读书时历史教科书给国民党政权的定义就是:封建的、买办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你们上学的时候也背过这个名词吧。我觉得总结的非常好。我前面2万字在这里只是给这个历史教科书做一点名词解释而已。总之,国民党政府的关税财政实际上毁掉了中国发展现代经济的机会,浪费了中国几亿农民、上千万手工劳动者生产的经济剩余。这样的社会不可持续,这样的政府也不可持续。这才是中国在重庆谈判以后最大的政治矛盾,就看什么时候会爆发。到了1946年,国民党为了换美援,和美国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全面开放市场,美国商品潮水一样的涌入,短期内给国民党吃了兴奋剂,维持了内战的攻势。从几年的周期来看,完全摧毁了中国工商业发展机会和国民党在城市的执政基础,引爆了前面所说的政治矛盾。刘伯承元帅对此有一句评价,说的非常准确:国民党的失败在在军事上是偶然的,政治上是必然的 !过去有人开玩笑,说中国在二战期间“押宝”三方,中共依托苏联、蒋介石依靠英美、汪精卫依靠轴心国,无论哪一方赢了中国都是战胜国。这个冷笑话虽然对历史简化过度,但的确说明了一个事实——中国国内同时存在基于不同阶级力量的多种制度,不能简单地用国籍或者国界来划分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阵营。八路军、新四军打日本人是反法西斯,打汪伪军是反法西斯,在某些情况下,打击蒋介石集团中的法西斯成分,也是反法西斯战争,也值得我们今天理直气壮的纪念。……所谓名正言顺,纲举目张。名字用对了,政治上就不会出明显错误。本次阅兵之前,要求重组国民党军队荣誉单位受阅的说法曾喧嚷一时。但最终只邀请了国民党军老兵代表,而没有组建“国军”单位。因为按照“反法西斯”的标准来说,国民党军老兵有反法西斯战士,而“国军”整体是准法西斯政权的工具。我们决不能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的同时邀请法西斯组织参与。下次再到反法西斯战争纪念日,我们还应该这样纪念。不管欧美、俄国、台湾地区怎么拟定他们的纪念活动,中国人民应该有自己的历史观和政治正确标准。
如果你关注网络文学的话,就会发现纨绔少爷、江湖大佬本来就是热门题材。只不过跟抗日题材结合比较容易拍成电视剧播出而已,背景放在民国,也很难回避抗日。背景前移,那是古装武侠。背景后移,拍江湖大佬建国后杀贪官,我猜是播不出来的。
纨绔少爷胡歌演绎百变特工——伪装者纨绔总裁韦恩演绎正义骑士——蝙蝠侠纨绔巨头托尼演绎钢铁侠客——钢铁侠纨绔公子奎恩演绎绿帽箭人——绿箭侠总而言之,其实国内的编剧也想拍类似美帝蝙蝠侠,钢铁侠,绿箭侠这种有钱老板砸钱扮正义使者超级英雄斗反派的影视作品,但无奈广电不可能过审(除非雷锋侠,广电侠,共产侠这类的)。所以就套上个抗日的外壳,故事背景就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了,这下片子就好过审了。
这是个有意思的话题,前几天写给澎湃的一个稿子正好说的是这件事。有些话限于要求没有说尽,其实前三十年的抗日电影,反映的是工农兵文艺的审美,三十年后,这条规定已经荡然无存,娱乐至死的时代,群众要看帝王将相,要看江湖侠客抗日,已经看不上穷苦大众的”土“,你拍少爷,你拍江湖客,你能看到旗袍,你能看到西装革履,你还能看到漏大腿,你拍土八路抗日,你连感官刺激都没有。
我倒是觉得这个套路还是蛮机智的。八路新四如何英勇如何主旋律的戏路,观众老早就烦了。间谍潜伏的戏路很是火了一段时间,然后也废了。国共合作,奋勇杀敌,伪军反水,共抗倭寇。这些套路有些意思,也确实打破了一些政治宣传的条条框框,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不过,再好的套路,嚼个千百遍,也总会变烂,变俗。好的题材都被前辈拍光了拍烂了,怎么办?一些编剧剑走偏锋,手撕鬼子,裤裆藏类之类的剧就出现了。然而被骂的很惨,此路不通。或许是受到了国共合作的启发,国军将士抗日的启发,一直被宣传压制的国军可以在抗日战场上伟光正起来,那些地主阶级,黑帮,纨绔少爷怎么就不能在抗战里扮演正面角色呢?我觉得抗日战场要变平反人员战场了。国民党,知识分子,地主,黑帮,妓女,这些几十年前的牛鬼蛇神,都将会在共和国的抗战荧屏里,找回曾经的荣光。另外说一句,外国友人抗日的戏码,估计也不远了。
“时髦”与“政治正确”结合的怪胎。等等,我在介绍中看到胡歌,胡歌人在什么位置?因为现在的中国编剧都很厉害,他们把自己的情怀和感情都投入剧本当中,在你们看来这是历史剧,其实那是另一种形式的穿越剧,这是编剧想象中的英雄年代,旧时代终将过去,而他们年轻的思想可以开拓一片新天地。故事中的主角有着编剧、导演、演员投放的现代人情怀或者是英雄主义情怀。回忆下童年时与玩伴嬉戏,也喜欢搬成为国为民的英雄,端着机关枪冲锋杀敌, 找一处地方掩蔽,咬一枚手榴弹扔出去,仿佛化身为铁血真汉子,中国真兰博。况且,现代电视剧还不仅仅打算把主角塑造成兰博,加上中国武术的特技与先进的特工设定,最精致的西装以及最有风度的大衣,有时连发型也加了特技,比较之下连顺溜都是那么朴实无华。枪法如神,躲闪子弹,飞檐走壁莫奇怪去去就来,一个马步向前,一记左钩拳,右钩拳。一句惹毛我的鬼子有危险。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东亚病夫的招牌很多年前已被陈真一脚踢开。我也时刻记得吴奇隆主演的雷子枫,开着三轮摩托车夹着加特林扫射一车鬼子的模样。新四军的狙击手神出鬼没,元芳比子弹更快的速度。你们一定是觉得这些桥段很累人,但是你们有留意过抗日剧中编剧写出那充满激昂的台词吗?不记得哪一部抗日剧,有一个角色整天强调“士是不可不弘毅”,“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频频出现,厉声怒斥汉奸:“你还是中国人吗?”,这就是血性。更有一些居心莫测的年轻人不好好写剧本,明着说共产主义的好话,暗地里对其进行嘲讽,民国热绝非偶然,文艺青年大多都向往那个黄金年代,或多或少对我党进行着嘲讽,最终又令他们笔下的草莽英雄屈服于党的光辉之下,以表示自己在体制下的无奈。当你在抗日剧中听到火影忍者配乐的声音,看到鸟山明、黑崎一护的大名,随处可见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论对答,国共间谍之间的唇枪舌剑,你大概知道现在制作电视剧都是些什么样的人了。这就是为什么使用纨绔子弟、黑帮老大的原因,因为人物背景更好发展故事。关键是角色不够酷炫,你怎么能让当红小生来拍,你让当红小生演一个思想单纯的土鳖?土鳖英雄当然也不少,不过通常不具备智商,是盲目仇日仇外的角色,说白了这种角色太单调,感情不够复杂,变化性不足。现在年轻人看电视剧一定需要丰富的感情描述才能令人看下去,所以风尘中英雄给足观众江湖情怀。一个主角即便是没文化的土鳖,也要满口脏话怒骂侵略者,说起话来必须是目空一切的龙傲天,战神李云龙开启了这个潮流。纨绔子弟是那个时代奔放的一代,他们追究自由,寻求解脱,在时代背景之下,侵略者、执政者一切左右他们情感自由的势力都是他们要反抗的目标。如果以《鬼子来了》的愚昧农民马大山为主角,反映中国普通老百姓最愚昧最无知的一面,请问又哪个导演,哪个演员来支撑起这样的剧本呢?以中国电视剧投资的尿性又如何能在故事背景、道具、台词等方面做到对时代的还原呢?况且很难保证有收益。说实话,不是没有认真拍的电视剧,而是几乎没什么人爱看,你们对抗日剧的关注都是来自于那些神经病的槽点,就连网友普遍知道的雷剧实际上也没几个人会去看,大多数人也就看看截图和片段笑一笑。抗日剧目前还有一个怪病,就是女人抗日,女人撑起半边天,女人比男人更有觉悟。更重要的是剧组必须给女演员戏份,人家也许都陪你制片人、导演睡了一遍,你不给个戏份说不过来。这么脏的想法是我个人想法,绝不代表中国电视剧真实情况。我指的是给女演员戏份在中国影视圈是一种政治正确,熟悉老版《西游记》的人也知道,这电视剧莫名其妙加了些原著小说没有的女妖怪,为了让演员有表演的舞台,所以女主角被日军士兵强暴以后,将愤怒与羞辱化作为战斗的力量,瞬间杀死一群鬼子,这样的情节设计可以理解。美国电影为了政治正确,老是在电影中加一个友善黑人的角色,但这黑人往往不会是主角,黑人通常只会无私的为每一个人做贡献。生活糟糕的主角会在电影中寻找救赎,寻找重生,一个不称职的父亲,逐渐为了家人可以牺牲一切。这种政治正确与抗日剧通常会变成鲜明的对比,因为在战争背景之下,我们往往会忽略个人自由,个人情怀,唯有国仇家恨才最重要,原本生活不堪的主角投入于革命事业,才是伟大的重生。好好看看现代中国的电视剧,其实充满了现代编剧内心的声音,反映的不是当代,实则是当下。我还想纠结一下做猛兽列车封面的人是什么心态?他想让火车把主角们都撞死?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抗日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