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丰县大塘埠镇新龙村大塘祖籍的作家

  据我的研究,就南方各地“方言”而论,粤北南雄市和闽西宁化县都属于“大赣南”的范围,前者诞生了席卷岭南的广府话,即粤语,广东话,或者白话;后者诞生了风靡粤东,闽西,台湾和东南亚的客家话;而现在的赣南地区,也孕育了成百上千种方言,统称“赣南话”吧。
  总之,广东话,客家话和现代的赣南话,延续和发展到今天,虽然不尽相同,腔调各异,但发音的口型,方式却类似,稍微练习一下,就能互相勾通。
  因此说,现代的赣南话,虽然分很多种,但都是源远流长,道不尽其中的历史沧桑。但不要以为同属“大赣南”范围内的说广东话的人,和说客家话的人,比总体庞大但细分
  后成小众方言的,各种各样的赣南话说的人多,就把赣南人说成是广府人或者客家人。
  现代赣南文化不应偏向广府文化或者客家文化,要拥有独特的文化特色,要有“南方百语”之母姿态屹立于华南。否则,把赣南归属于广府或者客家等太族系的某一支的文化的一部分,就是文化方面的“自我矮化”,对赣南文化的繁荣产生不利影响。
  在“大赣南”孕育的众多族系中,最令人敬佩的是广府人。首先,广府话成为我国众所周知的最重要方言之一,而且这种方言带有“古音”,如果用于朗诵古文,或者作为古装戏中的人物语言,就别有一番风味,例如粤语《三国演义》电视剧中人物对白,就比普通话电视剧的自然很多,丝毫没有娇弱造作的痕迹。其次,广府文化非常繁荣,而且流传甚广,更重要的是层次很高,决不会摆弄“镰刀锄头犁耙和烂箩筐”作为其文化的象征,而是以拥虿者甚众的“粤剧”和风靡全国,时常有人翻唱的粤语歌曲最为国人熟悉,此外,“粤菜”是我们重要的菜系之一,最许多人最喜爱的天下美食。
  现代赣南的方言成百上千,各有差别,那些鼓吹“大一统”的人,无视这种差别,就是不愿面对事实,就是主观臆断,就是搞小区域,小方言,小文化的“霸权””。说什么赣南各种方言相能能听懂,能沟通,但是你们知道其间的差别,就会分割出不同的情感吗?每个人都只会对自己邻乡故居,亲朋故友共同的乡音才会有情感,而各个赣南方言之间,与对广府话和客家话之间是等距的,所以每个人对自己所说的方言才会感到真正的亲近,对别的赣南方言,对广府话,对客家话,如果与自己所说的话有差别,哪怕是很细微的差别,你所产生的情感的强烈程度就会有所不同。
  本人与父母所说的家乡话,属于赣县北路话的一种。赣县北路,包括赣县北部好几个乡镇。别的乡镇我不了解所以不敢乱说,而我所在的乡镇里,墟镇上的方言,与东南西北各个方向5里路远的村子里的方言都很大差别。我只对墟镇上的方言具有特殊的情感,对5里路远的村子里的方言的情感,与对广府话的情感是一样的。所以,墟镇上的人们发出的,才是我的乡音,倍感亲切。
楼主发言:313次 发图:
  以上,都是在大江赣坛上的即兴发言,但还有一些段落提交上去后没有发表出来,象是被大江赣坛“吞了”。总给教训,就是在提交前先“备份”。天涯赣坛没有这个危险,这就好。
  我个人认为,对于方言、就让他自生自灭好了,因为如果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这样的话大家走在一起都听不懂,所以我个人认为,方言只是生活当中的一个润滑剂,茶余饭后的一种消遣,实在没有必要花精力和财力去推广的  
  @赣州一笑 一笑是赣州土族整两句如何?
  客家话的确太杂了,不利于推广  
  楼主有思想!许多观点与吾不谋而合。  赣南话的提法符合事实,但大方言区改还是客家话,这是无奈,也是全国研究方言者的共识。  打造南方百语之母的观点很新颖,但却要许多理论和事例来支持,工程不小,任重道远。
  楼主文中的谬误之处
对客家话客家历史或者语言发展史甚或地方史了解得多一点的人 都可以甄别一二
能否在修正一下明显错误后再进行深入探讨呢
至于什么错误 请自己百度或者进行相关资料查阅后再发表 否则贻笑大方了
  赣州是认客家话的人多吧  
  楼主偏激了  
  胡言乱语  
  混天涯十几年 今天第一次遭遇被删   
  没有赣州官话和信丰官话两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赣州将不再是赣州,信丰将不再是信丰,虽然我的母语即不是赣州话,也不是信丰话。我只对赣南文化(或者文明)的发展强烈关注。
  从赣州石城县城南上G72泉南高速公路,向东行驶30分钟左右,你就能到达福建省宁化县内的石壁村——客家祖地。  以下是谷歌地图中文版的截图,明确标识了“客家祖地”所在地,说明这个“客家祖地”是世人所公认的。    
  客家人起源于闽西宁化县石壁盆地,因人口膨胀和土地狭小,就向外扩张,最终趁蒙元灭宋之际粤东人口大减而占据粤东,崛起于南方客族系之中。
  客家人在闽西的分布图:  
  客家人在粤东的分布图:  
  象福建宁化县石壁村的地势地貌,在我们赣南能找出无数个。既然那个石壁村能孕育一个说相同方言和有相同习俗的族系,那么我们赣南也绝对可以产生类似的,有许多共性的族系。只不过,由于各种巧合和原因,赣南众多的族系没有向外扩张而已,大部分守在祖先遗留的土地上几百上千年。而宁化石壁的客家人族系,不断地向各地扩张而壮大,其中粤东的梅州成了客家人的“客都”。
  举例说明什么是“客家人”。现代著名的客家人有李光耀,祖籍梅州大埔县;潘逸阳,广东惠阳人;万庆良,广东五华人,等等。
  客家人是中原逃避战火流落各地客居他乡形成的族群,这是历史常识。楼主说起源福建有点胡说八道吧  
  实话说,这个帖子引起了我的兴趣 ,赣版很久没有这种帖子发布了,从形式和内容来说,这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若按照我的风格,肯定是漫无边际地来描述这个问题,一定意义上来说,这又是一个颇显专业性和学术性的一个文化课题,搞得不好还会类似于曾经遍布论坛的“地域帖”一不小心会引起激烈争论。单就本版范围内,龚文瑞先生、赣州黄秋生先生、真康师傅先生、古山道人先生、甚至在本版偶尔冒泡的朱强先生以及打呱佬先生,对客家文化都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比较,并在本版有过论述和探讨,上述先生治学严谨,语言缜密,资料翔实,注明出处,与版友互动频繁并放下架子就不同观点可以进行平等交流,绝看不到谩骂以及自以为是的臆断和高高在上的指责。  楼主同时发表在大江论坛的本帖,我在楼主标题的指引下特意去那个我不喜欢的论坛逛了逛,至于为什么不愿意逛那边,因为大江是一个半圆与粪青扎堆的地方,一进去我还以为误入百度帖吧了。所以楼主的帖子在大江也是不太受待见,从你跟跟帖的人互喷就可以看出来,对于楼主在大江的遭遇我表示遗憾。相对于大江的活泼生动有趣,赣州版的版友们是冷峻有度有节的,所以楼主在这里感受如沐春风。
  刚好楼主研究的这个话题恰是我也感兴趣的,我也就班门弄斧一下,希冀与楼主进行一点平和的探讨,不知楼主意下如何?
  想问楼主赣南是不是客家人多?  
  活在当下经常有各种“被”,只是被“客家话”楼主就满腹牢骚
  因此议,题目太大;  且流派众多,各自表述,纷论络绎,莫可究诘,故(道人)只能简言之。  客赣方言早期为一体,  都属于古赣语--南下至江西(赣北、赣中)的北民带来的北方话在楚语一支即傒语的底子上形成的古代江西方言,  后来异地分居,各自发展:  赣北、赣中等地的古赣语因为处在开阔的近江、近湖地带而以开放式方式发展演变(大量吸收它北方的方言的成分),形成现代赣语--赣方言;  后随客家先民进入赣南、  闽西的古赣语由于处在闭塞的山区而以封闭式方式发展演变(保存了多得多的古赣语成分),形成客家话(后来随移民延伸至粤东、粤中),  它们  最终一分为二是由于方言差距的拉大。
  赣江流域与客家的迂徙 :  我们  习惯上称客家民系形成以后生活于客家地区的居民为客家人。  客家民系的形成,  基本的地域标志在闽西,时代大致在两宋。  赣南与粤东北大部分当今客家人聚居地,  则是  客家民系形成之后在地域获得充分发展之结果。  因此,  所谓客家先民主要指自北而南迁徒。
  @古山道人 古老师分析还是中肯靠谱可信的;为什么不说是确定呢?因为这事根本确定不了。楼主把被客家了上升到侮辱祖先我认为大可不必;因为不管是那个族群的人都不敢说他身上流淌的血是纯正%100那个族群的血;中国那么多民族经几千年的演化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衣冠南渡,亦作衣冠南度。语出唐史学家刘知几《史通》“邑里”篇。该文原仅指西晋末天下乱,中原士族相随南逃、中原文明或中原政权南迁。后衣冠南渡逐渐演化为熟典,代指缙绅﹑士大夫等避乱南方并落地生根的之事件。  中国历史上有3次因动乱而发生的大规模人口南迁现象,分别是:西晋末晋元帝渡江,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唐 "安史之乱"后,中原士庶避乱南徙;北宋末,宋高宗渡江,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其中,史学界亦有只认可西晋末与北宋末这两次为“衣冠南渡”,但在文学应用上,三次都冠以“衣冠南渡”者比比皆是。
  @柳岸晓鸣
  上楼所言“衣冠南渡”,本意是批大家族,士族(贵族)的南迁。这些家族之大,往往几个大家族就是整个村子里人。因此,衣冠南渡就是北方中原地带整个村子的人南迁。  相同村子里的人是操相同的口音和方言的,但同县不同村,或同州(中原各州或郡)不同县,口音或方言却不尽相同,甚至差异很大。  因此,三次“衣冠南渡”之后,北方不同村子的人群迁移至南方不同的区域,例如“大赣南”各地,因为古时交通不便,山河阻隔,所以在各地沉淀下来之后,形成了“大赣南”不同的方言。  或许是南迁的某支村民群体,深入至闽西石壁村,他们的方言才形成了“客家话”。  我认为这样的解释才比较合理。
  中国历史上人口迁徙的流向:  在南宋以前,是以北方人口的南下为主。  其中  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和北宋末的金兵南下,曾形成两次大规模的北人南迁。  元、明、清大规模移民的流向是由东向西的人口流动,即“湖广填四川”。  汉武帝时:  从元朔二年间(前127年)到元封元年(前110年)的20多年的时间里,完全由政府实施的移民不下120万。  移民迁移的距离最远的有二三千公里。当时汉朝的总人口大约是3600万,移民占总人口的三十分之一。  明朝初年:  实施大规模移民,一部分是通过行政手段强制实行,或通过军事驻防的方式安置,大部分是通过官方给予优惠政策的方式引导实行的。如:将江南的富户和无地农民迁至今安徽凤阳一带;通过设立卫、所的方式将军人及家属迁往全国各地驻防;将从塞外投降或被俘的蒙古军民安置到北方各地等。军民移民总数达1100万,约占总人口的16%。  清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  制订优惠政策,鼓励移民迁入四川,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由湖南、湖北、广东等地迁入四川的移民及其后裔达到600多万,占当地总人口60%以上。  1860年起清朝开放东北的“封禁地”,以后又采取鼓励政策,山东、河北及北方各地的移民大批迁入东北,至清末,移民累计超过1000万。  南北朝时期:  永嘉南迁,从4世纪初的西晋永嘉年间到5世纪中叶的南朝宋元嘉年间(307—453年),南迁的移民络绎不绝,但集中的高潮有四次:  第一次,永嘉初,  今河北(以下提到的省名均系今名,不再一一注明)、山东、山西、河南以及江苏、安徽二省淮北部分的流民相继渡淮河、长江南迁。  东晋元帝太兴三年(320年)在建康设置了第一个侨县—怀德县,以安置流民。以后.又陆续设置了徐、兖、幽、冀、青、并、司诸侨州郡县于长江南北。  第二次,东晋成帝初(326年后),  江淮间大乱.淮南居民以及原来侨居在淮南的北方人纷纷波长江南迁。  第三次,东晋成帝末(362——365年)及以后一二十年间.  中原战乱不断,关中所遭破坏尤其严重,今陕西、甘肃境内的入口南迁汉水流域,一部分进入四川盆地。  第四次,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424—453年)和明帝泰始年间(465—471年),  一度由宋武帝收复的中原地区重新失陷,淮北各州也由北魏占领,大量人口渡淮南迁,因而在淮南新设了司、兖、徐、青等侨州及其他一些侨郡县。氐人的战乱还迫使关陇流民南迁汉水流域和四川北部。  这几次移民高潮历时100多年.  但移民南迁的路线前后大致相同,主要有东西二线:  东线以循邗沟和淮河流域东南向的支流为主,向东南方向迁移,因此处于邗沟南端的今江苏扬州及其长江对岸的今镇江、常州一带成为山东及苏北移民的集合地。河南人也大多向东南迁入安徽,而不是向正南进入湖北;西线的水路是循汉水南下,所以沿汉水的南郑(今陕西汉中)和襄阳成为移民重要的集散地。陆路则取金牛道(南栈道)进入四川。  按今地划分  接受移民最多的是江苏省
在今南京、镇江、常州一带最为集中,苏北地区则以扬州、淮阴等地为主。移民的来源,山东占了一半以上,  其次是河北、河南、山西、陕西;而本省和安徽的淮北部分也是移民来源之一。本区之所以能接受最多的移民,固然有其很多地理上的优势,但最主要的因素还是东晋至南朝定都建康所形成的吸引力。  第二位是安徽。  其境内的移民来自北方,以河南为最大部分,其次为河北、山东、山西。本省淮北的移民也占相当大的比例,少部分来自江苏北部。侨郡县大多散处于江淮之间,江南仅在今芜湖附近。  湖北境内长江上游今江陵、松滋一带的移民主要来自山西、陕西、河南,少量来自安徽和江苏的淮河流域:长江下游今武昌、黄梅一带的移民大多来自河南,也有一些安徽淮北的移民。但湖北接受移民的主要地区还是汉水流域,上自今郧西、竹溪,下至今宜城、钟祥,而以襄阳为中心。来自陕西的移民数量最多,其次是河南、甘肃,再次为河北、山西、安徽、四川。  江西、湖南二省距中原已远,移民到达的较少,仅在北部一小部分设置了几个侨县。  河南南部淮河流域也设有若干侨县,主要安置本省北部流民,其中也有少数来自陕西、甘肃及本省南部邻区。  陕西秦岭以南的汉中地区安置的移民几乎都是来自甘肃、四川和本省北部。  山东今黄河以东南地区因一度为南朝宋所有,所以也曾设置侨州郡县,接纳的移民以河北的为主、其余为河南北部及山西移民。  总而言之,移民迁入地可以分为东西二区:  东区包括长江下游及淮河流域,以接受黄河流域下游及今山东、河北及河南东部的移民为主。  西区包括长江流域上游及汉水流域,以接受今甘肃、陕西、山西及河南西部移民为主。移民总数在700万。  唐:安史乱后中原汉族的南迁  李白《永王东巡歌》诗云: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分布广大南方地区。  南迁路线主要有东、中、西二路。  东路自华北平原进人淮南、江南,尔后主要经皖南、浙西金衢盆地进入江西。  再分二支,  一支南下岭南;一支翻越武夷山进入福建。  东路  以当时全国交通命脉大运河为主干,兼用汴河、泗水等河流,构成一条宽阔的西北—东南向的水运交通带,将华北平原与淮南、江南连接起来,并向南延伸到江西、福建等地。大批难民涌向淮南、江南、江西,不依赖运河是难以想象的。  中路  自关中和华北平原西部进入今南阳、襄阳一带,尔后南下,穿过湖北南部和湖南全境,进入岭南。  西路  自关中越秦岭进入汉中地区和四川盆地,需经褒斜道、子午道等栈道。这些道路崎岖难行,但因与长安近在咫尺,一旦都城危急,统治者仍不得不率领文武百官、平民百姓踏上艰难的旅途。  此次南迁历时一个半世纪,直到北宋初年,人数不可考,但完成了中国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  宋,金对峙时期:靖康乱后的南迁。  客家南迁  这次南迁,持续—个半世纪,其中规模较大、人数较集中的迁移大致有七个阶段:  第一阶段,  靖康元年至绍兴十一年(年)。靖康以后北方人民南迁以本阶段人数最多,短短十余年,“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绍兴十一年,宋金和约达成,和约规定南宋不得接收金朝“逃亡之人”,南迁的浪潮始告消退。  第二阶段,  绍兴三十一年至隆兴二年(年)。金主完颜亮破坏宋金和约,大举南侵。  第三阶段,  开禧二年至嘉定元年(年)。  第四阶段,  嘉定十年至十七年(年)。  第五阶段,  绍定四年至端平元年(年)。  第六阶段,  端平二年至景定元年(年)。  第七阶段,  德佑二年至宋亡(1276——1279年)。  此次南迁路线与唐后期同,南迁大约500万。  南宋的内部移民:  一是江西路、两浙路福建路迁入淮南东、西路;  二是福建外迁潮州、梅州,广东西部沿海、海南岛沿海、广西沿海,以及澎湖和温州。  三是江西西移湖南,其次北移湖北鄂东山区和江汉平原边缘及安徽宿松。  四是江西东南及福建西南汀州客家南迁广东东部梅州。
  @柳岸晓鸣   江西棚民与客家人:  赣南山区来自福建汀州和广东;  赣西北类似,但形成“南客北湖”局面;  赣东北,以福建与本省南丰为主,另有徽州人,直到浙西浙南。  “迁海令”迫返迁:  清统治者颁布“迁海令”,赣南客家人迫于清廷压力而返迁其祖居地陕南。  按“迁海令”的规定,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各省,划地为界,令居民限时迁出。  “初立界去海二十里,犹以为近也,再缩二十里,犹以为近也,又再缩十里,凡三迁而界始定。”  赣南客家人的迁移史,本就是注满了华族血泪的一部辛酸史册!  =======================================================
  大致可以这样说:南迁的北方移民不是都叫“客家人”,而是其中的一支,聚集在闽西宁化石壁盆地的,才是“客家先民”。  千万千万不要弄错了,否则就是不尊重历史,和乱戴帽子,乱贴标签。
  我将把我的族谱的开篇贴上来,我的家族是北宋和南宋之交定居赣南的。
  学习  
  @柳岸晓鸣   客家是中华民族的一支,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泛,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  现代的客家人,是中原移民的后代,由中原移民实边,中原汉军戍边,汉官治边,汉民迁徙南方而成。  客家先民、客家族群、客家人,皆可简称客家。其核心是中原移民,其实质是中原汉人血统。  爱好迁徙,是客家的一大特点。由于客家移民世界,且在海外商界颇多成功者,因此亦有“东方犹太人”之称。
  @柳岸晓鸣   客家先民  由中原大批南迁始于何时?学术界众说纷纭。  有人  认为始于秦,  有人  认为始于汉及三国,或东晋,或唐五代,或南宋。  因而  形成客家大迁移有:二次说,三次说,五次说,六次说等。  二次说者,  如《新华词典》:“四世纪初(西晋末年)和十二世纪初(北宋末年)黄河流域大批人民迁移至南方,为了区别于本地居民,故称为客家。”  三次说者,  如《辞海》:“相传在四世纪初(西晋末年),……至9世纪末(唐朝末年)和13世纪初(南宋末年),又有大的汉人南迁粤、闽、赣……”。  五次说者,  如1930年代的客籍民族学家罗香林为代表的研究学者认为,客属民系自晋朝以来,一共经历了五次在规模的迁徙。除了前三次外,后两次为:清朝初年和清朝中后期至现代。
  @柳岸晓鸣
  @柳岸晓鸣   笔者认为,  客家国迁徙移入地不同,各族群迁徙情况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比如赣南,可是二次说;  对于闽西,粤东,可是三次说:  对于四川而言,可是四次说:  对于粤中,司为五次说。  但对于粤西桂南不同的客家族群,则有5至9次说。
  @柳岸晓鸣   秦末,  中原动乱而岭南偏安,入迁岭南的客家先民不返回中原,而在岭南站稳了脚跟。  例如,  《钦州宁氏族谱》载:  “至秦始皇平六国后,使任嚣、赵佗定百粤,谪中原50万人戌守南粤,我君(即宁逵)因公以戌。”  宁氏之后裔散居于博白、浦北、灵山一带。  又如:  博白、廉江、高州的揭氏,皆为秦代开凿灵渠的史禄之后裔。  江西丰城《揭氏族谱》载:  史姓为创造文学的史官仓颉之后裔。  史禄秦监转饷,禄孙焕食爵豫章,曾孙定,后元已卯(公元前162年)十一月十六子时生。”史定为史焕之长子,因平定两越有功,诏封安道侯,世袭揭阳令。  相传  史定因平叛有功,汉帝要嘉奖他,他却婉言谢绝,只奏请汉武帝为他赐姓改名。汉武帝不解,问其原因,史定答:“史和死,矢(屎)偕音,即难听,又不吉利。”汉武帝见他在揭阳县任职,作战又多谋勇猛,遂下诏为其赐姓“揭”,改名“猛”。  博白、廉江、高州《揭氏族谱·源流概况》载:  “自史定被汉武帝封为安道侯,赐姓揭,赐名猛之后,揭氏以此而奠,后代代相传。”博白、廉江之揭姓人,至今还操客家话,可以佐证秦朝移民实边的中原人为客家人。  有一种观点说:  “在南迁的汉人中,只有闽粤赣系和源自这一系人,才称为客家人。”  其观点未免偏颇。
  @柳岸晓鸣   本来就不是“血缘论”者,只承认一个“文化认同”的重要性。但“赣州客家化”的推动者,却从上述两个方面推动“客家化”,一是标识其“中原人血统”,二是抬高“客家文化”,以强制赣南非客家人的“客家文化”认同。所以在下表示强烈愤慨。  ~~~~~~~~~~~~~~~~~~~~~~~~~~~~~~~~~~~~~~~~~~~~~~~~~~~~~~~~~~~~~~~~~~~~~~~~~  文化跟血缘其实也没什么不同;中华文明本就是多民族交融的结果;比如中国有道家法家儒家诸子百家什么的;儒家为主导其它什么家也在啊!汉民族为主导其他民族也在啊!谁敢说谁一定是%100是汉人血统呢?文化也一样没什么正统不正统;我们很多的日常用语文化是来自日本;难道我们就变成大和民族了?你是什么族还是什么族;并没有谁强制谁认同那一种文化;赣州客家化的推动者我想只是权衡了现时的环境认为客家化更适应赣州的经济民生而做出以这种文化为主导的决策;就好像汉朝以儒家思想为汉文化主导一样;这有什么好愤慨的;这只是政府的一个主政方针,至于能不能为经济民生带来什么;以后才知道。
  @柳岸晓鸣 古老师科普的这些基本是有据可查的;楼主还是继续再研究研究吧!说客家人是客居他乡的人不是望文生义;而是考古历史学家对客家这族起源的共识;不一定事实真相就是这样;但事实真相谁又绝对搞的清楚呢?楼主有点恨屋及乌了;因为不满意政府把赣州客家化就不愿意承认这些历史早就有定论的事情钻牛角尖了。
  自从昨天我抛出我的设想后 本帖逐渐进入热烈讨论状态
并直接催生了古山道人老师的新帖
综合看了楼主的跟帖后 我收回我之前想和楼主进一步探讨的想法 并对把古山道人老师“拉下水”表示歉意 但感谢古山道人老师新帖里的科普   
  第一世祖万一郎公传  宋进士,正公子名瑞春。宋景祐四年丁丑正月初十日午时生。  宋元丰八年乙丑登进士第,任浙江绍兴府山阴县知县,升江西虔州太守。  因抚寇,道经堑村,爱其地势宽广,山川秀丽,四面平岗,堪为良田。遂开疆辟土,筑室于横X(上“山”下“合”,不知为何字),更其地名曰玉田村。  解甲后携家而居焉。而黄土岭,文溪,白沙水暮洞,留溪,皆公名之也。  公之遗言曰:“吾登进士第,历官至太守,宦途数十余载,愧乏善政,臻君无术,今遂辞仕隐居。闻我主蒙垢,天下扰攘,吾虽老死牖下,于心实怀惭愧。惟愿我之后裔,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育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尔辈记之,永为家训,是为至嘱”。  宋靖康元年丙午二十日了时殁。
  我的家族世居赣县近900年,如今在世的后辈子孙也达千余人,今年清明节前,在世祖祠堂聚会,大摆宴席50余桌—这还是留守家乡的人士的聚餐。  请问,我的家族还是“客居”吗?我们是“客家人”吗?跟闽西石壁的“客家祖地”有半点关系吗?
  @柳岸晓鸣 古山道人借用现有的史料来佐证;在你的眼里是“插科打诨”;好吧!我支持楼主你是对的;你是最棒的。问题来了;你借用你家的族谱佐证这又算什么呢?别人拿出根据一二三;你又说别人只会复制粘贴他人的道听途说史料。我想问那你的家谱不是你先人留下的史料;是你自己亲自掘自家祖坟考据出来的结果?历史本就是“道听途说”;只不过是当下人用科学的方法去考古挖掘寻找证据然后客观分析那一种“道听途说”更接近历史真相;尽量的还原历史的真面目;真正的历史真相早已埋在土里只有天知道。
  @古山道人 这位老师与 @我就是那么拽 赣版的哥很可爱;你俩可是华山论剑的主;还和占山为王的绿林好汉比什么武呢?赢了大家也会说你俩胜之不武;还可能会说欺负弱小;再说你们根本就赢不了;你们跟楼主根本就不是一种打法;你们是点到为止打的是上三环;楼主是以命相搏;专攻下三路。你说你是男的;他说你穿着衣服看不出来;你脱完衣服来证明;他说你们在泰国做过变性手术。总之说什么楼主都是对的你们都是错的。
  @真康师傅  :本人斗胆请康老就楼主文中的谬误之处进行点评 康老出马 可以正本清源 还历史最大限度的本来面目 否则将以讹传讹 占据赣州版版面贻笑大方 
  @章仁贡 赣版的大哥这次就很低调;我更愿意相信大哥可能是赣州真正的土族对这话题不好说什么;也许大哥早就知道楼主只是嘴上说真理可以越辩越明的主;事实根本就不是真理可以越辩越明的人;所以选择沉默。楼主刚开始摆出一副说道理的样子;最后却越说越没道理的话;这也暴露楼主真正的意图其实根本就不是来说理的;只是不满赣州被客家化了自己又无能为力;心里哪个苦呀!所以就想来网上找点安慰罢了。
  转载自大江论坛:  新闻:@柳岸晓风 在天涯赣州  @柳岸晓风在天涯赣州开帖---探讨“大赣南”孕育的各种方言和文化的差别。  @古山道人开科普帖---风吹雨打根亦壮,艰苦卓绝创业难 (浅议客家人之历史)。  据内幕消息,天涯赣州近日将有大神与 @柳岸晓风 进行客家文化全面辩论,欢迎大江论坛各位网友前往天涯赣州指导及交流,以此加强本地论坛的互动。
  好呀,欢迎关注本楼,让所有赣州人了解客家人的祖地是在“福建宁化石壁”,如果你的祖籍跟那里没有关系,那么你就是赣州的“伪客家人”。
  明说吧,那位落马的潘长官才是真正的“客家人”,当道之时,把“客化赣州”的工程搞得轰轰烈烈,在这客家人历史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想必他在秦城望月之时,也是心系客家大业吧。
  映翠:
14:36:27.5
评论   请谁出来都没戏;装睡能叫的醒吗?再说康老写“大爱赣州'众志成城"什么的还是一极棒的;这种“抡刀砍杀须放胆”的活康老还真不行;楼主一招”猴子偷桃“就够康老受的了。康老应该也是赣州土族吧   、---------  别用年龄来束缚康先生的言论和思想。在真理面前,不分年龄,族群,学历及阶层等。康先生和章贡兄的沉默,我想他们是不想搅入这意义不大的“客”与“非客”的纷争去吧。但是沉默不代表他们对“客化赣州”的认同。
  以下摘录自@真康师傅 在邻楼的发言,道出了“客化赣州”的历史真相:  关于客家问题,国内学界自有争论。但在赣州一隅,形成共识还是1980年代以后的事情。  赣州经济欠发达,招商引资需要平台,学者和官家共同发力,把赣州最终打造成了——中国赣州 客家摇篮!至于成果如何,自有统计局知道。  这句8个字的口号是本师傅的作品。2004年19届世界客属恳亲会在赣州举行,官方全球征集主题词和文宣口号。我的作业在3千多稿件里被评为第6名,政府奖励官银500。  谚云,存在就是合理。既然客家概念在赣南已深入人心,既然在对外交往有所好处,那就顺其自然好了。记牢客家人的理念、优点、精神,记住那些正能量的东西。  只是域内还有不少人,自己不认同是客家人的,自然也可以继续开心生活工作。大家既不以是客家人为荣,也不以非客家人为耻。如同广州、香港、台湾乃至海外,彼此会同一方言,以同一族群民系认同,互相扶持,相互关爱,也就在自然不过。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自古皆然。我对学术讨论的的看法是:  有话好好说,  莫要气不过。  大伙一块玩,  赣版红红火。  彼此同一家,  康健又快乐。  学术水很深,  摸石可过河。
  对 @真康师傅 的发言,本楼主有话说:  柳岸晓鸣:   19:27:18 评论  谢谢康师傅道出了内幕,本人早就怀疑“客家赣州”是纯人工打造的产品,只为了“钱”一个字,哪管历史的真实和文化的内涵。为了区区赏银500,多少类似康师傅的赣州才子学人累弯了腰!众志成城就是为了演一出戏,骗得真正的客家人打开了腰包。高,实是高!,  柳岸晓鸣:   19:39:11 评论  可是众才子知道“客化赣州”的文化后遗症吗?把一种习俗抬举到文化的层次,只能使原有的文化沉沦,流俗……,要让赣州的文化重新紧跟时代的步伐,脱俗上进,将是百年大计。在下不才,将开贴与各位探讨什么是真正的文化,及主流文化的发展趋向。
  哈哈,楼主把我放到火上烤了!我是来做和事佬的,大家还看不出吗?  我1986年起从事专门的地方文化工作至今,年协助赣南师院郑才教授和江西大学刘纶鑫教授把赣州各县的方言全部调查清楚,写出了至今全国最权威的《赣州地区方言志》。期间,对各县的人口迁徙情况,通过查姓氏族谱,有了最直观的了解。记得某年骆炳峰还是市委常委秘书长,他一个电话找到我部门老大,老大是江西师大历史系的高才,但他没有把握,于是请本师傅出马,跑到骆的办公室,看他们新出的族谱,替他搞清了,赣州他这一辈的是骆宾王的第33代孙。不客气的说,查族谱,进行田园作业,在赣州我是师嗲级的。  确定是否客家人,看祖宗来自何处是一方面,但所说语言也是区分理由之一。赣州客家话分了3个片,河东,河西和环形片,这是专家的意见。在我的调查期间,明确说自己是客家人的,只有上犹,崇义和石城等地,期间,客家情节最重的,最肯定的,是上犹营前人。这是我知道的真实情况,不带任何站队之意。  记忆里最早找我要资料,约我一起从事研究的是冶金学院现理工大的钟小平君。但后来以权威自居的则是赣南师院的罗勇教授。  我是一个爱玩的角,没有静心向学的天分。2004年的经典,是我较早接触客家概念的因果。当时在理工大的同学要我替他交一份材料到世客会筹委会应征,并嘱我给一看。我看过后有点摸不着头脑,一个电话去问,他说某日赣南日报有征稿通知,看过后我告知有点太远,同学将我军说:那就你来!我想不就是一句口号吗?本党以口号起家,我等自小受口号熏陶,于是略作思考,火花一冒,“客都”有了,“祖地”有了,咱江西赣州有啥,搞嘛?井冈山是革命摇篮,瑞金是共和国摇篮,赣州就叫客家摇篮更干脆。接着,再加4个字,中国赣州,最后变成一一中国赣州,客家摇篮!主题词和说明文字加起来半页稿纸,最后在海选中脱颖而出,其后,更被尊为主要口号,放到南门口,赣州饭店和市府南大门等显眼之处,已是后话,赏银500,发本证书,我领了。后来叫去龙南作贵宾游玩,我没去。在同一天里,却和朋友去了遂川爬巾石山。  岁月悠悠,前5名口号我还记得一个主题词,“客家亲,摇篮情”,其他不知是啥了?本师傅的专利,为赣州做了多少贡献也不得而知。反正事实已是《中国赣州,客家摇篮》了。  看楼主的帖子,前面有许多网友叫我发话。我不知说些什么,陈述一些我知道的事情,也顺便给自己打打广告。  楼主说我等文人为啥累弯了。在此我要说明一一你才是累弯了腰!  我还是认为,大家秀文,彼此要客气,不要火气。有不同的声音是好事!中国的事情坏在哪里,我认为是“谁的官大,谁说了算”!  这里是市民大众论坛,要摆谱,来市府。我请你们喝杯春茶!
  开帖之前我谈谈我的感受和跟帖交流原则吧:有话好好说,你可以不认同我的观点和说法但请捍卫我表达意见的权利,同理,我也要求大家这样对待楼主,一定别充斥谩骂和各种人身攻击,然后恳请大家平和指出双方说得不对或偏颇的地方。这是一个公共论坛,大家只是在闲暇之余才会到这里逛逛,生活中已经充满了各种无奈,网络带给大家更多的是放松和各种便捷资讯。在即时通讯软件当道传统BBS论坛日渐式微的大背景下,能够坚守论坛这块阵地,说明大家还是有个共同的情结在里面,说了这一堆,其实期望大家能够求同存异,各抒己见头脑风暴之余总会碰撞出一点真知灼见出来。
  拽哥的重要讲话,  代表了俺的心声。
  郑重声明:本人以下跟帖内容,举证的资料多沿自研究客家迁徙史、客家发展史和客家民俗的历代客家研究人员的著作以及客家区域内历朝历代可查询到的地方志和网络可以查询到的各种资料以及百度百科、百度词条、维基百科。感谢上述材料出处,本人非专业历史研究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引用资料或者举证时难免存在错误,请大家及时勘误,再次致谢!  胡适说过:"实在是我们自己改造过的实在。这个实在里面含有无数人造的分子。实在是一个很服从的女孩子,她百依百顺地由我们替她涂抹起来,装扮起来。好比一块大理石到了我们手里,由我们雕成什么像。"(《胡适作品集》第四集,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86年10月),这就是我们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的原出处,人云亦云的多了,“小姑娘”之说反而代替了原话流传甚广,又云:“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当权者想怎么编就怎么编”......拨开历史的迷雾,希望可以与大家一起探寻关于客家人身上的一些奥秘。
  寻根是人的天性,即是寻找生命的来龙去脉。“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是谓“寻根”;“草木祖根,山祖昆仑,江海祖源”,是谓“问祖”。“寻根问祖”不在祈福于祖先,而在明白我们的自身:我们与祖先血脉相连,祖先曾经的苦难与辉煌,一定会通过这血脉,流传到我们现在。在口口相传中,沿自中原,汉族正统的说法已深深的在血液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楼主在大江论坛的标题是《“大赣南”孕育了广府话,客家话和成百上千种现代赣南话》,在本版的标题是《与大江赣坛同步,探讨“大赣南”孕育的各种方言和文化的差别》,两个标题略有不同,但是都讲到一个共同点即“语言文化”,楼主行文至目前,真正涉及到语言和文化的篇幅似乎不多,更多的是与跟帖的人的博弈,话语里面的任性与超脱跃然纸上,楼主强调更多的是要求跟帖者出示证据,通览全帖,楼主出示的证据里面目前能够知道的是只有你的族谱才是你目前注明了出处的证据,其余的论述里主观性极强。楼主的论点简而言之即是赣南话是南方(你的本意是华南地区吧)百语之母,但是你实际论证的是赣南大多数人不是客家人,你目前最直接的论据是你的族谱。
  有看头.
  其实细心的版友们都已经发现了,楼主发布在大江论坛的帖子,甚至是标题都是说不通的,换言之,在一个错误百出的标题下楼主殚精竭虑的是对“被客家”的极端愤慨,全然不知未开篇就已经说错话了,所以之前我已经提醒楼主要知道自己错在哪。
  楼的意思就是说赣南很多说客家话的地区其实不是真正的客家人,是被客家的人。一句话就是只要你查祖宗八代不是福建宁化石壁出来的就是被客家了的客家人,逻辑简单粗暴。最后不管你拿出什么证据他就一句,,道听途说,,不承。他说的证据你们就必须的认,见过横的没见过这么横的,难怪大江网友不待见他,楼主以为自己是谁啊?  
  第一个错误:“大赣南孕育了广府话、客家话和成百上千种赣南话”。  众所周知,学术界与史学界对广府话,也即平常所言之粤语,英文叫Cantonese,正名该称[粤方言],也叫白话的由来已经达成了共识。粤语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较为复杂、保留古音特点和古词语较多、内部分歧较小的一个方言。分布在广东大部分地区和广西东南部,以广州话为代表。粤语可说是保存着我国最早的“普通话”。   讨论粤语的形成地,首先要弄清粤语从何而来。有人以为粤语来源于古代岭南“百越”语言,这不合乎事实。粤语确实保存着某些古代岭南“百越”语言的因素,但它的主要来源,则是古代中原一带的“雅言”。   雅言的基础是以黄帝为首的华夏部落联盟使用的原始华夏语。到了周朝,便发展成为中原一带的民族共同语,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普通话”。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方言不同,而官方交往,文人讲学,祭祀活动,都使用雅言。孔子就说过:“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秦朝征服“百越”之地,征发原六国的逃亡者以及赘婿、贾人到岭南作“垦卒”。这些垦卒“来自五湖四海”,互相交际必须使用雅言。但由于垦卒独自屯田,因此他们的语言只在屯内通行,并未在整个岭南地区传播。直至赵佗建亢南越国时,也采用百越土著的服饰和生活习俗,讲百越土著的语言。可见雅言并未在岭南通行,只是出现了少数面积很小的“雅言岛”。雅言在岭南传播,始于西汉平南越国之后。汉武帝设“交趾刺史部”监察各郡,东汉撤交趾刺史部设置交州,交趾刺史部和交州都是汉人政权,官方交际必须讲雅言。交趾刺史部和交州的治所大部分时间设在广信,雅言就首先在广信使用。广信又是岭南早期的商贸重镇。汉武帝派使者从徐闻、合浦出发,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以丝绸、瓷器、杂缯等购回明珠、璧琉璃、奇石等海外奇珍,经南流江——北流江和鉴江——南江两条贸易通道输入广信,再经贺江——潇水输往中原。中原传入的雅言通过商贸活动而逐步通行于这一带。   广信还是岭南早期的文化中心。东汉时期,一大批文人学者以这里为阵地,开展文化活动,设馆客授生徒。其中最突出的是经学家陈元和士燮。陈元被誉为“岭海儒宗”,晚年回广信办学,成为岭南文化的先驱者之一。上燮担任交趾郡太守40多年,还一度“董督七郡”,不少中原文人慕其名前来依附,他们来往于交趾、广信等地,以讲学为业。这些文人在传播中原汉文化时所使用的,当然是有汉字作为纪录符号的雅言。土著居民在学习汉文化和汉字之时,也就学习了雅言。这些土著居民的语言本来干差万别,互相无法通话,又没有文字,因此除了跟汉人交往时使用雅言之外,部落之间交往也不约而同地借助雅言。这么一来,雅言便成为各土著部落的共同语,就像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交往都使用雅言一样,形成双语制,在自己部落内使用自己的母语,对外交往则使用雅言。同时,古百越语言中一些因素,也为汉族移民的语言所吸收,从而逐渐形成为汉语的一支方言——粤语。   粤语形成之初,跟中原汉语差异并不明显。到晋朝以后,先有“五胡乱华”,接下来便是长达200余年的南北分治。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对那里的文化和语言带来巨大的冲击,从周朝以来一直作为民族共同语的雅言逐渐消失。在这—。时期,岭南地区保持较为稳定的局面,由中原雅言演变而成的粤语没有发生中原汉语那样的变化,一直保持着原来的音系。正如李如龙教授所说;“中古之塞擦音声母的分化,鼻音韵尾的合流,塞音韵尾的弱化和脱落、浊上归去、入派三声这些在许多方言普遍发生的变化都被粤方言拒绝了。”(《方言与文化的宏观研究》)因此,雅言在今天的北方和中原已经荡然无存,它的大量因素却保存于今天的粤语。   封川话浊塞音:早期粤语的活化石   粤语保存着占代雅言的大量因素,可以通过粤语与《切韵》音系的对照证实。《切韵》是我国最早一部音韵学著作,成书于隋朝初年,所记录的是南朝时期读书人的音系,也就是晚期雅言的音系。以《切韵》音系跟今天汉语七大方言进行对照,可以看出,保存这个音系最多最完整的是粤语。以古代的入声为例,北方的汉语方言由于受游牧民族语言影响,塞音韵尾普遍脱离,因此,现在这?—带的人们完全不知道入声是怎么一回事。其他汉语方言虽然保存一些入声,却不完整。粤语由于拒绝了“入派三声”这一变化规律,所以保存着古代的全套入声,同鼻音韵尾整齐对应。   在粤语的形成地封开一带,古代雅言音系的因素保存得更为明显。《切韵》音系中有一套浊塞音声母,这套浊塞音声母在汉语大多数方言中已经消失在今天的粤语广州话亦已无存。然而,这套浊寒音声母在封开的粤语中完整保存。更令人注意的是:在封开粤语,不仅在《切韵》中念为浊塞音“并”、“定”、“群”母的字仍然读为浊塞音,而且有些在《切韵》中已经念为清塞音“帮”、“端”、“见”母的字也读为浊塞音。我们知道,“浊音清化”是汉语声母演变的一条规律。根据这条规律,浊塞音声母越发达,其年代便越久远。封开粤语浊塞音比《切韵》音系发达,说明它保存着比《切韵》成书年代更早的音系,也就是两汉时期的雅言音系。所以说,它是古代雅言不可多得的活化石,也是早期粤语的活化石,是粤语形成于古广信的见证。
  当下对历史的回溯,  是一件必须十分审慎与严肃的事情。  因而  也必须与先祖的遗迹和历史资料对话,必须与几乎被时光掩埋泯灭的千年民间传说和宗教神话对话,穿越地域和时空,到达未知和尽头。  因此,  她不是一次单纯的理论立据求证的历史考察报告,  更不是  一份楼主所出示的证据里面之目前能够知道的你的族谱!  而应是  一次深入及物的框架结构之探索与最终征服,  是一次  深入解读华夏民族之客家的社会结构、伦理秩序、价值体系、文化理想、宗族维系、祖灵崇拜的奥秘的史实试验与突破。
  第二个错误:在本帖的第一自然段的论述中, “据我的研究,就南方各地“方言”而论,粤北南雄市和闽西宁化县都属于“大赣南”的范围,前者诞生了席卷岭南的广府话,即粤语,广东话,或者白话;后者诞生了风靡粤东,闽西,台湾和东南亚的客家话;而现在的赣南地区,也孕育了成百上千种方言,统称“赣南话”吧。” 粤北南雄市与闽西宁化县都属于“大赣南”区域,这个结论明显是错误的,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南雄在历史上的归属吧:(以下资料来自公开的南雄地方旅游宣传册的介绍文字)  南雄地域,春秋为百越地,战国属楚,秦属南海郡,两汉为南野县,属豫章郡。东汉顺帝建康时属桂阳郡之曲江县。  三国孙吴时南野县属庐陵郡,吴景帝永安六年(263年)分南野置始兴县,南雄地属之。吴末帝甘露元年(265年)分始兴置斜阶县,南雄地属之,隶于始兴郡。  晋废斜阶复南野,改属庐陵郡。南朝宋因之,齐复置令阶县,梁复置安远县,均辖南雄地。陈改安远县为安远郡,隶属东衡州,即韶州。  隋废诸郡,改安远为大庾县,隶于广州总管府。旋废大庾入始兴。  大业三年(607年)属南海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属番州,不久更名为东衡州。  贞观元年(627年)改为韶州。光宅元年(684年)划始兴县的化南、横山两乡置浈昌县,因境内浈、昌二水而取名。县治设在今雄州。  南汉乾亨四年(920年)在浈昌县置雄州,辖浈昌、始兴两县。  宋开宝四年(971年)改雄州为南雄州,与河北雄州别,属广南东路。  天圣元年(1023年)因避仁宗赵祯讳,改浈昌为保昌。  宣和二年(1120年)赐保昌为郡。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南雄州为南雄路,领保昌、始兴两县。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路为府,辖保昌、始兴两县,属广东道。  洪武二年改行中书省,九年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南雄府属相随。  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改府为直隶南雄州,直隶广东布政使司,裁去保昌县,领始兴一县。嘉庆十六年复升为府,次年又降为直隶州,直至清末。  民国开始,改南雄州为南雄县,隶属广东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沿袭不变。  1958年12月,南雄县与始兴县合并称南雄县。  1960年10月复分为南雄县、始兴县,隶属广东省韶关专员公署。  1982年6月实行市管县体制后,隶属韶关市。  1996年6月,撤县设市(县级),由韶关市代管。
  南雄在历史上确实曾归属于豫章郡与庐陵郡,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赣州的历史沿革:  赣州之名,始自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改虔州为赣州。历有二说:一因州治赣县而得名;另说章、贡二江在州治合流之故。赣州在春秋战国时,先后为楚地、吴地、越地。秦时属九江郡。汉时先属豫章郡(赣、雩都、南壄县地),后属庐陵郡。三国东吴嘉禾五年(236年)析庐陵郡置庐陵南部都尉,治雩都,属扬州。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改为南康郡,移治赣(今章贡区年),属江州。隋开皇九年废南康郡置虔州,大业初复为南康郡。唐置虔州,贞观元年(627年)属江南道,开元二十一年属江南西道。五代梁属百胜军,五代南唐改称昭信军。宋初复称虔州;淳化元年(990年年)析虔州之南康、大庾、上犹3县别置南安军。绍兴二十三年改为赣州,属江南西路。元为南安、赣州路,属江西行中书省。明为南安、赣州府,属江西承宣布政使司。清沿明制,增设宁都直隶州。民国时置赣南道,分为赣南、宁都两专区。  1949年8月赣州各县先后解放,设赣西南行署区,辖赣州、瑞金、吉安3专区:赣州专区辖赣州市和赣、大庾、安远、虔南、崇义、龙南、定南、南康、上犹、信丰10县,;瑞金专区辖广昌、雩都、石城、会昌、瑞金、宁都、兴国、寻邬8县。  1949年11月撤销赣州专区,所属市、县直隶赣西南行署区;瑞金专区更名为宁都专区。日撤销西南行署区,恢复赣州专区,今赣州各县分属赣州专区、宁都专区。日,宁都专区并入赣州专区,广昌县划归抚州专区。  1954年5月改称赣南行政区,广昌县来属。1957年雩都、寻邬、虔南、大庾县分别更名为于都、寻乌、全南、大余县。  1964年5月赣南行政区复名赣州专区。1971年1月改称赣州地区。1978年8月设立赣州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10月广昌县划归抚州地区。1994年瑞金撤县设市。1995年南康撤县设市。  1998年12月,国务院批准赣州地区撤地改市,原赣州市改为章贡区,管辖范围不变。日,地级赣州市正式挂牌成立。
  从上面南雄与赣州的历史沿革中可以发现,南雄与赣州在历史上确实曾经归与豫章郡与庐陵郡,可是那时候大一统的赣南在行政区划上还没有形成,后世赣南的很多县域还归属于不同的地方管辖。
  下面再来看看宁化在历史上的归属:  唐乾封二年(667年)以黄连峒置黄连镇,开元十三年(725年)  升为县,天宝元年(742年)改名宁化县,历属建州、汀州府(临汀郡)、汀漳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境内分设宁化、彭湃、泉上苏区县。日和平解放,历属永安专区、龙岩专区、三明专区(地区)、三明市。1959年2月至1961年6月曾与清流县并为清宁县。现在隶属于三明辖下。
  从上述公开可查询到的资料可以得知,南雄和宁化历史上从来就不属于“大赣南”,当然,如果有人非得强词夺理说,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俩地方属于中央苏区,这确实是很大很大的南赣!
  一叶障目,以偏概全的一本家谱,却让你深陷於泥淖而不能自拔!  寻找历史上  中原人南迁的足迹和踪影,  走过  相关的胜迹、遗存、宗祠、寺庙、小镇、港口、街巷、村落和民居,  走访  那些学者、专家、知情者和普通人,  在那些  具体物象和抽象血脉的触摸和感觉、  我们  认真辨认与聆听体味着一个词的含义:  除了出生地,  一个人有着很多的故乡,  她,  既有地理意义上的,也有精神意义上的。  久而久之,  故乡,她成了我们纯粹精神的虚拟和象征,心灵的神往和记挂。  一个渴望的空间,  一个梦想的一部分,  一个能够找到‘自己’的身份地。。。。。。  面对史料,  我们似乎会听到祖先们的呐喊、奔跑与呻吟且夹杂着战马的嘶鸣!  在车轮的滚动下,  惊雷、  狂风、  暴雨、  闪电丶  和着哀绝的歌声与悲哭在诉说着"客家人"一切的一切!
  @柳岸晓鸣(在“大赣南”孕育的众多族系中,最令人敬佩的是广府人。首先,广府话成为我国众所周知的最重要方言之一,而且这种方言带有“古音”,如果用于朗诵古文,或者作为古装戏中的人物语言,就别有一番风味,例如粤语《三国演义》电视剧中人物对白,就比普通话电视剧的自然很多,丝毫没有娇弱造作的痕迹。其次,广府文化非常繁荣,而且流传甚广,更重要的是层次很高,决不会摆弄“镰刀锄头犁耙和烂箩筐”作为其文化的象征,而是以拥虿者甚众的“粤剧”和风靡全国,时常有人翻唱的粤语歌曲最为国人熟悉,此外,“粤菜”是我们重要的菜系之一,最许多人最喜爱的天下美食。  现代赣南的方言成百上千,各有差别,那些鼓吹“大一统”的人,无视这种差别,就是不愿面对事实,就是主观臆断,就是搞小区域,小方言,小文化的“霸权””。说什么赣南各种方言相能能听懂,能沟通,但是你们知道其间的差别,就会分割出不同的情感吗?每个人都只会对自己邻乡故居,亲朋故友共同的乡音才会有情感,而各个赣南方言之间,与对广府话和客家话之间是等距的,所以每个人对自己所说的方言才会感到真正的亲近,对别的赣南方言,对广府话,对客家话,如果与自己所说的话有差别,哪怕是很细微的差别,你所产生的情感的强烈程度就会有所不同。)  注:楼主在此借"广府人"之名来模糊"客家人"之文化传承的事实真相!  客家话  她不是普通的方言,它承载着古老的中华文明。  客家话中  有大量的古代汉语,这在全国8大方言中,是遥遥领先的。  有不少学者认为,  客家本来就存在北方, 是生活在北方的“土著”居民, 汉民族中的一支民系, 无所谓南迁以后才逐步形成的问题。  只是  在漫长的往南迁徙过程中, 客家人和百越诸族互相交流、互相影响和互相同化,;  有的  转化为汉民族的其它民系或其它民族的成员,   有的  则在交流过程中影响和同化了别的民系或民族的居民, 保留了客家的本色, 即今日遍布海内外的客家。  绝大多数地区的客家人,  死后都有“过黄河”的习俗,因此,他们的爱国爱乡的思想特别强烈。  海内外  不少学者说客家话是唐朝的官话。  台湾省新竹市客家公共事务协会创会会长邱从容日举行《唐朝官话的研究》新书发表会,  书中研究指出客家话是汉语的源头,其他汉语方言都是客家话分出去的简化音。  “民政处”赖志祥致词表示,  身为客家人的市林政则相当推崇邱从容对于推动客家事务尽心尽力,花了整整四年时间,以《汉和辞典》为主要工具从事研究,让大家有机会对客家话以及其他汉语方言更加了解。  台湾“国立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张维安表示,  这本书的发表将在学术界带来冲击,引发对于客语研究的兴趣,也祝福新书在市场上受欢迎,让在地文化发光。  《唐朝官话的研究》一书内容指出,  从唐朝到现在经过千年岁月,客语无须转韵换声,依然能和当时传到海外而被保存流传至今日的日、韩语、越南的汉字语音吻合。  邱从容以《汉和辞典》为主要工具,  利用日文中保留的汉字语音开始研究,并运用韩语、越南语等的汉字语音作为辅助,和各汉语方言,包含客家话、闽南话、广州、吴方言、福州方言、赣方言等,从实际的语音上做各种声韵特征的比对、归纳与整理语音溯源的分析。  从《唐朝官话的研究》一书中比对的结果可以看出,历史上韩国的汉字语音有三大入声特征“p、l、k”韵,传入越南的是「p、t、 c、ch」韵(c、ch实际音是k韵音),传入日本的汉字语音的入声特征为“fu、tsu、ku、及ki”(也就是p、t、k),都跟客语明确的入声韵「p、t、k」字音互相对应,声韵字音也最为相似。  例如“日”字,日语汉音是nitsu,客语则是ngit,入声互相对应,而日语的ni则是客语ngi的简化音。又如“踏”字,日语汉音是tou(tafu),客家话则是tap,也互相对应,而且字音几乎一模一样,证明客语的确是影响日本汉字语音的语言,也是更源头的汉语音。  历史上  日、韩两国主要在唐朝时代派了大量的留学生到安学习汉语,  而越南  也早在汉朝开始就持续受到汉语的影响,  邱先生  认为既然能证明客语是跟日、韩及越南语音最为相似的汉语,  那么  客语在唐朝不就是唐朝的官话?  除非能找出整体性比客语更为接近日本汉语的具体语言,才能否定这样的论点,相信在学术界能带来另一方向的思维。  不管怎么说,  客家人来自中原,(客语)客家话在汉语八大语系中古代汉语遗存最多是一个全世界学者公认的事实。  群星灿烂、英才辈出的客家民系,正反映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无比的包容。  而同处广东的广府民系,  其语言和人群,是古越族被汉族同化以及不少汉人融合于其中而不断形成的一个群体和语系,广府民系和闽语民系,在南宋末年才形成。  这于2000多年前,  客家人的祖先已经抵达广东(秦汉军队),其语言2000年来没有太大变化就可以证明,客语的古老和渊源十分久远。
  一早起来逛天涯,读到拽哥和古道兄弟的文字,倍觉欢欣。  把自己认同的资料拿来,抒发自己的见解,是一种友善有品位的做派。拽哥顺势把赣州的历史沿革梳理一遍,给许多人启了蒙。  文中说的李如龙教授,是当今方言学界的大腕。1988年他来赣州调查客家话,我跟他一起多日。赣州官话的发音是我就方言调查字表念的,他和研究生邵宜一同记录。  古道举例的日语发音,当年刘纶鑫教授也说过一些和赣南接近的。比如“是”,赣南话多数地方叫“嘿”,日本鬼子也叫“嘿”。记得电影里,大官训军曹,耳光连连一边骂,挨打的则是口中不停重复一一嘿!嘿!(是,是!)。我和刘都不懂日语,当年我们对这个生动的个例,十分开心。  往事如烟,当年的猛哥,现在已是心平气和的老甲鱼了!  问候各位网友,大家早上好!
  前面评论不了,所以在这里补评一下:  我就是那么拽:
00:27:08.693
评论   哦,除了族谱就是谷歌地图里对宁化石壁的称呼“客家祖地”,因为谷歌地图里这样标注了,所以楼主言之凿凿“举世公认”!拜托楼主得闲时查证一下谷歌公司什么时候成立的,“客家祖地”之说又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福建宁化在客家文化宣传方面确实树立了一个标杆,这确实值得称道!   评论:  @我就是那么拽 网络时代,有很多种方法去求证,你不信谷歌的话,可以去福建宁化县吧,或者当地其他论坛去辩论,甚至可以去告他们诽谤你们祖先的名义。去“客都”梅州吧或其他当地论坛也行。祝你为你祖先名义而战时,能赢。  ---------------  臭屁虫V:
00:57:55.957
评论   真不知族谱可信度有多大,古时草莽皇帝为抬高天子血统还纂修族谱呢。   评论:  很欣赏你“怀疑一切”的辩证思维方法,相信你对当今的一切文史和政治教科书都持怀疑态度,和我一样,呵呵。要让我相信某些史实,不是那么容易。我们是同道中人,握手。
  楼主开始抓字眼说气话了;你说你这点水平也敢来天涯踢场子;呵呵!
   10:27:03.577
评论  呵呵,语言区域和行政区域不一定相符,例如,东北三省说相同的“东北话”,川,黔,滇,渝三省一市都说“四川话”,在本楼我们研究的是“语言区域”,你看不懂吗?如此简单的问题,你却犯严重的错误,让我说你什么好呢?  =======@柳岸晓鸣
:“语言和行政区域不一定相符”,这句话我也高度赞同,因为客家话恰好就是在赣粤湘闽集中连片的存在着,至于西南官话和东北话亦是如此。在本楼研究的是语言区域,这是你的初衷,你的下一句接着说的就是广府话沿自粤北南雄,关于广府话的论述,我的观点在上面已经论述过了,想必楼主是不会去看的,也是不会相信的,所以选择不回应?!
  好热闹哦!楼主有点无语了,呵呵  
  蛮热闹的  
  @柳岸晓鸣 赣南需要“良好教育养成”的人,否则,什么问题都没法讨论。——楼主说这句话不脸红吗?这些史料这些文献一直就在这里;你就是选择无视。你自己对文化都不尊重还好意思谈“良好教育养成”的人;这跟大监谈性生活有什么分别。
  @柳岸晓鸣 那麻烦楼主上传你做研究的笔记啊 资料 书籍给大家学习学习如何——没有别BB了
  @真康师傅 一出手,果然立马见功效。楼主我心平气和地表示:不再花太多时间和精力去争论客家不客家的问题了,应该花时间去思考赣州文化的发展前景,并且尽量做些事情。  但是楼主我坚决不承认自己是客家人,也否认赣南人的主体是客家人。  因为客家人身份档次太低,配不上我,李光耀都弃之如敝履,我会视之如宝物吗?所以,谁说我是客家人我就会跟谁急。  还是我以前曾经说过的那句话来结束:任何人有权利认同自己是客家人,但是绝对没有权利去指认别人是客家人。
  @柳岸晓鸣 楼主你家人喊你回家吃饭;回去吧别在这里献丑了;纵观你跟赣版的哥 @我就是那么拽
辩论;说正经的说不过;吵架又吵不赢;你都愁死我了。
  小时候听说 建国初和上世纪赵紫阳同志主政南粤时想把赣州邻近广东的县划归过去,报国务院不批,哎呀,当时听到这样的事情真是气坏我了,当时想,要是划过去的话该多好啊!我都成了广东人了,广东人哎!那是多好的地方多高级的待遇啊!后来读了点书,知道了珠玑巷,知道了广府,看过很多族谱后也曾YY过,哎,老祖宗当时咋不先到珠玑巷啊,然后迁到广州去啊,我那不就成了广府人啊!......
  @柳岸晓鸣   客家不客家,  都在赣州Mia(赣州话,靦,呆着)。  楼主搞研究,  弘扬赣文化。  映翠来跟帖,  不要歪(yy)人家。  露了一回脸,  秘密笑哈哈!  (首先表态:楼主发帖,大获成功,祝贺!  打油诗解:无论各自是否客家人,大家都还是在这里生活。  柳生爱做学问,就回去好好研究如何弘扬赣南本土文化吧。  届时我可以推荐您,看看是否也整点银子花花。  凡事见好就收,人家说话,让人家说去。  如果映翠是美女,那同时也是赣版的大众情人之名流,  您歪歪人家,拽哥等一定不会放过你的。  到时结果可能是——晓得苦哦!  您呀,露了脸,爽了,  那就一边窃喜去吧。。。)
  @柳岸晓鸣 同是赣州土族楼主跟康老师傅差距怎么就那么大呢?楼主丫的辨不过哥就想在妹身上耍流氓拿回点脸面;问题是你丫的有脸不?男人顶天立地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你妈没教你吗?还G潮;你丫的知道G点在那个位置吗?回去跟你婆娘搞清楚再来谈G点吧!还喜欢什么辣妹;你丫的也配?耍流氓的姿势都耍的这么难看;真不让人省心。意淫都意淫的这么没品味;还敢开帖说什么赣南文化。见过不要脸没见过你丫这么不要脸的。
  突然想起那只狐狸,好吧就挪用 @狐狸军曹 言论来教训这牛B哼哼的楼主:  我不是人类法官 我只是自私俗人 做不到不偏不倚 只能够有一说一 ,我坦白 我不是一淡定自如的人 群众的看法我没法视若无睹 可我跟另外不淡定者的不同在于 我会在无理智吹捧者那儿发现自己的脑残之处 在无善意谩骂者那儿坚定自己的可取之处 然后继续活 使劲活 活成我应该是的样子和希望是的样子 其实在意没什么不好 只是看你怎么用罢了。  我关注那些段子无数才情横溢的人 也热爱那些自说自话平凡无奇的人 他们的身上都有光。“也许我爱的已不是你,而是对你付出的热情。就象一座神庙,即使荒芜,仍然是祭坛。一座雕像,即使坍塌,仍然是神。--莱蒙托夫” 有时我也会想 也许最后我们爱的只是渐渐消逝的年轻 以及我们生命中那些熊熊燃烧的火焰和冰冷滂沱的大雨 人人都爱那样的回忆 因为我们借此知道原来生活曾经如此沸腾。当你学会沉默时 生活才刚刚开始 生活本身 是无法被描述的 有时候 你心底里一个轻轻的叹息 都胜过千言万语 反过来 你即使废纸千言 也形容不了这个叹息。  我可以不跟傻B计较 但是对于披着”牛B”大披风跑到我面前得瑟 满地撒欢漫天丢脸的傻B人士 我非得一巴掌给你把那破布扯下来。就你那漏洞百出的方法论 逼仄狭隘的价值观 前后交织成一张在风中瑟瑟发抖四面漏风的小破布 还让你如获至宝地裹在身上 我都替你寒碜 你看看你在论坛里打了鸡血似的上窜下跳 人家还没说什么呢 你就早泄得满地都是 丢不丢脸?!看你这浑身G点的熊样吧 还真以为能用思想上遍天下人么 不还是自攻自受自脱自撸自喷自擦么 自己猥琐就罢了 非当露阴癖损害社会 赶紧的 买点米把你那小鸡喂喂饱再来见爷们。  太深奥了?好 那我们说点通俗的---男人积其一生的高潮 不过16小时 一个能活到78岁的成年男人 平均到每天是2.02秒 真所谓一寸光阴一寸金。看 生活如此美妙 何必成天被操 与其执着高潮 不如做足全套!!!  没有容人的度量 没有清晰长远的目光 就像一只愤怒的公牛 虽然猛烈 最终是会败的。
  听你这话感觉你象是赌场老板娘,去赌场踢场子我不敢,但要让你达到G潮,我相信我是有这个实力的。  这事得慢慢来,只要你愿意看,我可以邀请你当特约读者。在下除了好读书外,就是喜欢妹子,越辣越喜欢。  妹妹的体贴,温柔我很感动,哥哥我有立马和见一次面的冲动;我好想好死在你的温柔乡里啊!  嘿嘿,女人不分客家和非客家,不穿衣服的话都一样,我都喜欢。  ~~~~~~~~~~~~~~~~~~~~~~~~~~~~~~~~~~~~~~~~~~~~~~~~~~~~~~~~~~~~~~~~~~~~~  这是你丫说的话吧;这是你研究的所谓赣南土族文化?  我诱惑挑逗你?你刘德华容貌?你施瓦辛格身材?别鼻孔里插两颗大葱来假装大象好吗?
  楼主就是打不死的小强精神可嘉,但最后说出这些暧昧的话就有点配不上你要说的主题,可惜了跟你辩论的两位老师,跌份!  
  好了,@映翠 别再闹了好吗?在我看来,美国于1920年才给予女性投票权,中国长期以来要求女性学习“三从四德”,是符合“天理”的决定。
  好吧!楼主你继续
  前面很好的科普帖;后面怎么变成骂帖了?
  思想可以辩驳,不能强加  佛家来说,你妄执了  
  至于承不承认是客家人,我很大方的承认我是,我们家族谱作证,不管客家人这个群体被你怎么样的认为,同样我也不沾部分显赫的客家人的光,我都是客家人  就这么简单  
  在蒙古人入主中原,并攻取了南宋一线的地缘板块:四川盆地、江汉平原、江东地区之后,农耕文明的南宋王朝并没有就此完全灭亡。如果当时的蒙古人对于农耕属性的华夏文明,表达出合适的敬意,并做出愿意融入华夏民族的姿态,那么他们在征服了中央之国南部那几个一线的地缘板块后,应该就能够比较顺利的成为中央之国的主人了。不过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如日中天的蒙古帝国,并没有此类想法,他们甚至将华北平原大片的农田变身为牧场。出于对改变生产、生活方式的恐惧,即使是只关于心身边整个的普通农民,也必须站出来反抗这种改变了。相比之下,后来的满州人就做的更柔性些,虽然初期有过跑马圈地为种使生产关系倒退的方式,但后来的及时纠正,并主动融于华夏文化,使得这个“异族”王朝,得以存继了将近300年,以达到中国历史上,一个正常王朝的正常值。  蒙古帝国这种产尊重被征服地“地缘属性”的作法,固然让他们的统治不能长久。但就最初的军事征服来说,他们却是做的极为成功的。而那些不愿意就此改变的南宋民众,在失守了一线地缘板块的保护之后,依旧在二线地缘板块中,继续他们的抵抗事业。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之前很少被推到前台的江西、福建、广东三省,成为了双方博弈的主战场。即使是这片最后的战场,失守于蒙古铁蹄之下,残存的抵抗力量,依然在海上完成了最后的抗争。文天祥、零丁洋、涯山等颇具民族气节的符号,也成为了这段历史标记,并留存在我们的记忆当中。但如果从最本质的层面来看,之所以会有这么全面的反抗,还是基于对改变生产、生活方式的恐惧。
  正是在这一波游牧民族的全面入侵中,之前已经沉淀在赣南地区的汉族移民,被迫进行了二次迁移。这种有别于和平时期的自然渗透,造就了两个后果。一是迁移氏族,因为迁移的原因是不甘于臣服于游牧民族的统治,而变得非常强调自己的华夏属性;二是迁移的目的地,并不是所谓“人往高处走”的,向条件更好的大平原地区迁移(那里是政治征服的重点),而是被迫向更为边缘的地区转移。理论上,当时迫于蒙古人的压力,从赣南各河谷平原迁出的移民,可以向周边各方向的山地转移,但最终导致客家民系产生的那支,却是迁移到福建的那支。而赣闽交界处的“石壁村”,就是客家民系形成、扩张的地缘始点。
  虽然 @真康师傅 做了“重要讲话”,赣州是不是客家人占主体的争论已经结束,但是我觉得对客家人形成的历史有必要做点科普工作,因为赣州人受“客家人意识”浸淫太深太久,虽然此次由“客化赣州”的“系铃人”之一的@真康师傅 通过“重要讲话”来“解铃”,但是还是会很多赣州人不明真相。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信丰大塘埠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