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名称及图片大全?

各类植物名称
各类植物名称【转】中国古代诗歌植物名称大对比_中国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转】中国古代诗歌植物名称大对比收藏
1、蒹葭(芦苇)出自:“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本草纲目》中,称初生的芦苇“蒹”,开花前为“葭”,花后结果实为“苇”。这就能很好的解释为什么是“蒹葭苍苍”了,苍苍是老青色的意思,未成熟的芦苇无花之时,正是其色苍苍,可我手里的很多读本都强调是深秋季节,芦花飘摇,正可象征这虚幻的爱情之花。不能不承认,芦花开遍,茎黄花白,飘摇若流风之回雪,似真似幻,确实意境优美,在这样的地方等候心爱的人,真的浪漫极了。可是,这虚幻的爱情之花何曾开过?男子单相思的那个女子啊,在水一方,可望而不可及,可思而不可得,这爱情正如那还未开花的芦苇,虽有“白露为霜”,好象是芦花已开,放眼皆白,却只是“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的开”,只不过是不能曝露在阳光下的“露花”而已,并不是“芦花”。了解了这些,才更能理解男子心中深深的苦痛,那爱情就如这苍苍蒹葭,只是萌芽;这心事就象为霜的白露,始终都还不敢吐露。是什么让他觉得“道阻且长”,是因为门第的差别吗?是相貌上的差距吗?过了千年,我们现在的爱情不也是还在经历一样的苦痛与挣扎吗?
2、卷耳 (苍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诗经幼苗嫩叶可以食用的,“滑而少味”,可做穷苦人家度荒年的蔬菜。但这篇《卷耳》里的苍耳却绝不是桌上一盘小菜这么简单,它暗示我们,这是一个贫苦人家少女的爱情,她不得不背着斜口筐在旷野里寻找可以食用的野菜(不可能是文王的后妃吧, 除非是在张艺谋的影片里玩意境,呵呵),但是田地里的野菜种类那么多,而这首诗里偏偏出现的是“采采卷耳”了?这首诗歌里反复出现了”我马虺颓”,”我马玄黄”,”我马瘏矣”,也许就在那爱人纵马离去的那一刻,马尾上的几粒苍耳跃入女子的眼帘??它们牢牢地近乎顽皮的抓住马儿的鬃毛和马尾,无论路途多么遥远,时间多么漫长,都能紧紧抓住,不放手,跟着走……卷耳无意中应对了少女心中对于爱情的渴望,—执着、不愿放弃, 还感觉有点刺手。这真是一个很完美的比兴。可以想到,那告别女子远行的爱人的衣襟上和马儿身上,都有青青的卷耳牢牢的附着,那同时也是少女的思念和爱情----不论多远,也一定要怎么带去的,再怎么带回来……. 苍耳的全草泡茶喝,能治疗中耳炎,还能煎用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2两,水煎,每日一剂).它的果实名“苍耳子”,在中药里,是以辛温解表见长的,对风寒感冒疗效好,尤其有通鼻窍的妙用,是治疗急慢性鼻炎、鼻窦炎的良药,用香油把果实微微煎至金黄,浸泡数日后,取一两滴滴入患鼻,坚持一段时间,有经年难愈的鼻病往往治愈。再想到古人把果实炒黄后去皮磨面,烤饼或蒸食吃,又充饥又预防感冒和鼻炎,不禁佩服,真算是最早的保健食品了。
3楼不顾我方一再严正交涉,宣布2楼归他所有。这是对我2楼主权的严重侵犯,是对我感情的严重伤害,是对历史事实和国际法理的严重践踏。我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抗议。  2楼自古以来就是我的,有史为凭、有法为据。我是2楼无可争辩的主人。非法窃据2楼,在危害关系大局的错误道路迈出的危险一步。3楼试图通过强化其非法立场的图谋注定是徒劳的,更是我和lz绝对不能接受的。在2楼问题上,本人绝不会退让半步。 望3楼看清局势,不要在执迷不悟。
3、芣苡( 车前草 )《芣苡》(读fou yi 否以) 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   采采芣苡,薄言掇之。采采芣苡,薄言捋之。   采采芣苡,薄言袺之。采采芣苡,薄言襭之。 ---《诗经·国风·周南·芣苡》传说一位叫做马武的汉代将领,在一次征战斗中,被敌军给围困住,军营里的人马饥渴交加,有许多战士和马匹出现尿血的症状,随军的大夫苦於无药,束手无策。有一天,马夫忽然发现,他所照顾的那三匹马,都不尿血了,精神也变得很好。细心观察马儿的活动,原来马是啃食了附近地面上,有种状似猪耳朵的野草。马夫便拔了一些草,煎水服用了几天,觉得小便变得正常,身体也好了。马夫连忙报告给马武知道,马武立即号令全军的人服用,几天之后,果然人与马都治好了。马武问马夫:“神草在什麼地方采到的?”马夫往前一指:“那不是吗?就在大车的前面。”马武哈哈大笑:“好个车前草!”故因此而得名,也因为叶子的形状长的很像猪耳朵,也叫做“猪耳朵草”。这个故事是不是真的,不得而知.但关于车前草的疗效却没有夸张,车前草清热利尿,对血尿及尿频有很好疗效,我曾经治疗膀胱癌重用至60克,症状消失很快;另外还能化痰明目,我分别以它为主用来治疗青光眼和糖尿病眼病的目胀与目翳,关键是用量要稍大,这可是我的秘方啊.关于它还能止腹泻,也有个故事,苏东坡有一次他的家人得了腹泻,他却无能为力(要知道,东坡不仅是个大文学家,还是个医术很高的医学大家,著名的《苏沈良方》就是他和沈括的著作),幸好碰到一云游的僧人,给了他一秘制药,家人用后很快就好了,苏东坡十分好奇,他化重金向僧人求得秘方,打开一看,不过是车前子磨面而已。这个方子记载在《苏沈良方》,为后人造福不少,所以,在使用它的时候,也不要忘了它带给我们的哲理:神奇的往往蕴涵在最平凡的事物中,我们所需要做的,不是等待与抱怨,而是去发现它!!
4、兰草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   ---《诗经·国风·郑风·溱洧 》         〈诗经·郑风〉里,因为男女之间自由无忌情不能禁的对话,《溱洧》成了一首在道德家眼里备受苛责的诗。现代的诗词研究大家郭沫若、闻一多、钱锺书,也在这首诗里看到了古代先民的生殖崇拜对当时民情民风的影响。但我们将摆脱道德家们的视角,以诗的品质和人心自由伸展的愉悦来走文明的变迁和植物世界不动声色的肌里。     《溱洧》里男女相会的日子,是古代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上巳节。在农历的三月三,人们随主神官,祭祀管理婚姻和生育的神灵---高禖(音同媒),同时焚香草,庇除灾邪,乞求苦难的日子里能够天降吉祥。这种节日里,因为人们对婚姻生育之神的膜拜,也为青年男女们心性沟通,互诉衷肠提供了自由的场所。这种神灵相伴的时刻,由眼睛、肌体所表达的爱情,似乎没有今天传自西方的情人节里的花瓣飞舞来得浪漫,但要比这种更多是时尚的飘浮节来的更虔诚,更神秘,更富激情。自从汉朝达官贵族将上巳节当成是炫耀富贵的戏台,这种在贪婪人心里分泌出来的虚荣中搀杂进来的无知,让上巳节的民间性,也就是作为文化流水传承接引的竹节的功用被削弱,并在时间的刻度上逐渐的消失了。   诗中的蕑,即是我们今天植物学上菊科里的兰草。当我们的先祖祭祀神灵,想要把自己心里的福愿让异界知道的时候,往往要借助天地里的某种器物,某种气味。道具之一,就是焚烧兰草,在鼓乐丝竹发出的庙堂之音里,和砖瓦木石筑起来的外在结构不同,兰草的熏香形成一种虚拟飘渺的幕幔,在这个幕幔的背后,藏着我们想象里寄托了希望的实体和空间。在古代,兰草的身上,除了藏有自然清淡久远的幽香之外,还有殊灵暗藏祝福的未知之力。佩兰而行的人,是受天降吉祥庇护的人,这是兰草身上的神性。     兰草对后世的影响力,则更多的得益于孔子的自叹和屈原的兰心。“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响彻大江南北。
5、荷华、水芙蓉、菡萏《诗·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菡萏。” 《山有扶苏》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诗经·郑风·山有扶苏》      《诗经·郑风·山有扶苏》里藏着这样一幅朦朦胧胧的图画:一个虽有点遗憾,但也心满意足的女子在想:念想,是一种无用之物吧,走过绿茸茸的灌木丛,穿过俊秀挺拔的松林间,梦里曾经遇到的那个人物始终没有见到,却在无意间遇到了这个象风摇荷花水摆游龙(指荭草)般的狂且狡谐的爱人,然而,终归还是遇到了这个让我心生喜欢的人,我且来在这花香碎草间,用男人的虚荣来调笑刺激一下这个约会总是迟到的人吧!     道德家在《山有扶苏》里看到的是对人心上善恶不辨的讽喻,性学研究者则说这首诗是古代同性之间非常态的戏词,但更多走在历史台阶上的人,则在《山有扶苏》里看到的是一个情窦已开的浓情女子戏谑情人的欣悦欢喜的情态。也正是在这份欢喜里,我才更多的去注意,长在两千多年前洼地池沼里的荷花,是如何通过时间的波动纹理,把说不尽的美,和道不透的智慧,在芙蓉色和莲子心里让我感觉到。     作为荷花故乡的中国,有着让中国人感到骄傲的独特的荷文化。荷花的身份,在自然、社会、艺术各个领域里,都有它独特的标识含义。   对入世的君子,长于污淖而独清于天时的荷花,可以映照一颗清虚正直,光明磊落,萧雅高洁的心。儒家那些治世的贤者,无不在思虑天下人心利益交变的时候,依然保持一颗淡泊宁静出于世外的莲子之心。     至于说到女子,让我们先来混淆荷花和莲花的说辞,其实,荷花和莲花指的都是一种植物,只有叶贴水面而生的睡莲和叶出水面而生的荷花之间,才有科属上的区别。古时有芙蓉貌、金莲足、水莲步的食之可化,手握成水的女子,和我们今天意义上标识了更多性符号的时尚美女的概念,有着不同时代里相似的时代意义。但在质上,“莲妹”和“美女”并不是同一层次的两个概念。前者是一个人仪容和心性的融合,而“美女”概念里浓厚的物质背景,则少了怜惜,并懂得自性的深层滋味,还需要进一步借助其它概念,才能表述现代女性美的整体内涵。说一个女子有芙蓉之貌,另外的一层意思,则是说她身具中国女性的传统之美---幽香、解语、内敛、执情、冰清玉洁。我们现在的女子,已经把“芙蓉”二字糟蹋的不成样子了。   丹青大师们笔下的荷花,多泼墨朦胧。独枝俏立的,如青春少女,斜枝承物的,则是静景中,动态自然走入画里,开始形成情景交融画面的一种暗示了。某种意义上,那些在历史上流传至今的水墨荷花图里,藏的不是自然一物,而是做画者为画为人的一颗执着不休探幽入微的心。     食文化里,我在深圳吃过旧不能忘的荷包饭,用筷子拨开荷叶,酥软米粒的清香就会在眼前飘渺升起,雅趣和胃口便一起洞开了。藕片,酸甜苦辣的吃过很多种,都是北方南方的家常菜。听朋友提起过莲花羹,我没有吃过,想象里,莲花在这样的精致菜式里,应该只是一个连接美和清雅的配饰吧。从整理出来的资料中知道,和荷有关的名菜数不胜数。关于荷花,除了它内里的美,口舌上的舒畅感,对我来说,是个新发现了。     在公园里看风摇荷花,如果不做任何联想,很自然的觉得,它的美是那么普通自然,给每一个在风雨的伞下,暖阳的光里隔拦相忘怀的人,欢欢喜喜地送来一瞥的清澈,和一望的快乐,这份清澈和这份欢喜,就在这么不着痕迹的相遇里,从我们心里被带到了无数和我们生命相连的事物中。     “莲花生”,说的是佛祖的降世。佛的一字净,也就是“空”,正是莲花所含的清净无尘中“无”的意思。佛教高僧的心在佛教典籍里被说成是莲花心,修行越高,则莲花覆盖的空的世界越广阔,莲花心一失,所谓的高僧也就和六根不净的常人没有多少区别。佛祖、菩萨脚下祥瑞之气缭绕的莲台,对一个宗教教义的宣传来说,只是一个浮在外表的象征性的道具而已。如果能够从莲台的空无里看到穿透事物本象,来去无碍的那只断执破惑的手,〈金刚经〉里“金刚”二字的含义,也就能够理解一部分了吧。这段话算是说给自己听的。
6、野葡萄  (葛藟)   绵绵葛藟,在河之浒。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谓他人父,亦莫我顾。     绵绵葛藟,在河之涘。终远兄弟,谓他人母。谓他人母,亦莫我有。     绵绵葛藟,在河之漘。终远兄弟,谓他人昆。谓他人昆,亦莫我闻。     ---《王风·葛藟》产各地,生于山坡、林边或路旁灌丛中;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四川、陕西、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安徽、山东等省。   果实味酸,不能生食;根、茎和果实供药用,治关节酸痛;本种生长健壮、病虫害少,作葡萄砧木有寿命长、丰产等优点。所谓“葛藟”,说的更准确一点,应该是属于藤本植物的“藟”,普通老百姓叫它“野葡萄”。熟悉诗词文赋的话,“葛藟”这个名字会让人的唯美寄情的诗性意识从苍茫烟雨浸透的大地上飘渺扶摇起来,而“野葡萄”这个名字不需要任何的想象和自恋情节,它属于一切想到它看到它的人,在朴实粗砺的形态之下,有一种深藏起来的永恒性。     “葛藟”有缠绕、攀附的特点,《葛藟》中,正是利用这一点作为起兴的出发点,来思念亲人,感叹世态冷暖的。这种四野里缠绕漫生的情绪,是一种在心底里不能被遗忘的爱的镜子的反光,而斗转星移的生活,因不得以的生活,而改变了我们和骨血亲人之间的关系,寄子他人门中,这种生而为人的无奈感,正是缭绕我们心里,缠绕我们一生的,顾念所爱珍惜所爱的源泉。所谓“绵绵葛藟……”,正是无法割舍,无法忘记的柔软线条。在很多后世的诗作里,葛藟的柔弱影子后面,总隐含一种坚韧的性情,这是见到“葛藟”时,让人觉得温暖的地方。     在日常的生活里,我们总会看到脸色红润,容颜开阔,生活形态滋润自得的人。我们可能会想,福禄运命的光环正围绕着他们吧。《樛木》正是用葛藟的攀附曼木而得旺盛,来隐喻将有的复兴的美好前景。没有说出来的话是,要懂得深藏在攀附和缠绕之中的权谋和机变,也要懂得屈从。有人将《樛木》称做最早的“马屁诗”,是对文人的讽刺了。     遍布四野的野葡萄,在北方的家里,春末时开碎白花,秋上时,一串串黄豆粒大的绿果果,会变成绛紫色,果子里汁不多,味道酸里带丝丝的甜味。小时候,下午放学后,挎着个小背篓到野凹上打猪草的时候,总能采到满把满把这样的野葡萄,小小的葡萄籽会在小伙伴们抢着摘,抢着吃的游戏里,不知不觉中爬的鼻子下巴上到处都是。这是生活里连接着我的童年的野葡萄。童话里的野葡萄,存在于自然的性灵中间,它积聚了天人交汇的灵气,藏在人迹罕至的古木旷草的幽密缝隙中间,只有极少数被神灵眷顾的开悟者,才知道它有怎样的人间医道所不能获得的神奇效果,并且知道用怎样坚韧不拔的性情支持的纯爱至善才能够有幸获得它的神力的眷顾。童话里的野葡萄清凉甘甜,越是历经千年万年,就越是能够让人觉得它的性灵神秘摸测,它在永恒的时间里,在安然的等着一双跋涉过万千山岩,划开万里洪涛的,浸透了苦难,但又永远把内心的眼睛向着它的手。神光环绕的野葡萄能赐予一个被黑暗之海淹没的盲人以光明的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这是人类自身所处困境的一个隐喻,每个生命每一天所追寻的,或许正是“神奇野葡萄”的旅程。     和朋友一起喝过野葡萄酿的酒,是在远山里的农家,日常喝这种酒的是个在土地里刨挖生活的农民。他用黑色的瓷碗打了两碗酒,放到我们面前,脸上憨憨的笑里是一种歉疚,因为山林的小棚屋里在没有其它好东西了。酒入口之后生涩酸苦,留在嘴里的是一层层的粗砺,但是,这种粗砺在喝过一会儿后,能从嘴唇和舌尖上感觉到某种说不透的淳朴的甜味。喝过一些西洋的东方的有名无名的酒里,这种野葡萄酒的粗砺,和连接它的热情憨厚的笑,是现代科技里,任何严格制程都过滤不出来的一种味道。如果说饮名酒能得一点虚荣和加深一点价值不大的自恋的话,品这种酒,刚刚入口时的粗砺的不适感里,将会出现味觉上的更多层次感。这是说到酒时,总让我记起它来的一个原因。  
《易经》第四十七卦第六爻的爻词里,却告戒众人:深陷困境时,攀附葛藟,越是挣扎,越是受藤蔓缠绕和阻绊,于事无补,终会后悔。很早以前,读《易经》时,对这段爻辞的理解只是一眼看过,并没有做过多的展开,没有想到,野葡萄的藤蔓,在今天的这个下午,以其柔韧的自性的方式,却让我想到和它有关的更多东西。     遍布山野的野葡萄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植物了。生命越普通,就越具有神秘性。为什么会这样,答案总象一个迷一样。
 《易经》第四十七卦第六爻的爻词里,却告戒众人:深陷困境时,攀附葛藟,越是挣扎,越是受藤蔓缠绕和阻绊,于事无补,终会后悔。很早以前,读《易经》时,对这段爻辞的理解只是一眼看过,并没有做过多的展开,没有想到,野葡萄的藤蔓,在今天的这个下午,以其柔韧的自性的方式,却让我想到和它有关的更多东西。     遍布山野的野葡萄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植物了。生命越普通,就越具有神秘性。为什么会这样,答案总象一个迷一样。7、 蓷:救治妇仁的---益母草中谷有蓷     中谷有蓷,暵其干矣。有女仳离,慨其叹矣。慨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     中谷有蓷,暵其修矣。有女仳离,条其歗矣。条其歗矣,遇人之不淑矣。     中谷有蓷,暵其湿矣。有女仳离,啜其泣矣。啜其泣矣,何嗟及矣。     ---《王风·中谷有蓷》      《毛诗品物图考》中说:“蓷,鵻也,叶似萑,方茎,白华,华生节间,即今益母草也。”     《中谷有蓷》,算得上是一首哀妇自叹诗,但诗中流露的感情并不单单只有哀怨,还有心底里自重自醒的意识,诗中一咏三叹之间,能够听到一个遇人不淑,追悔摸及的女子的涕泪之声。已婚或未婚女子,读到这样的诗,会共一瞬声息,这是千年万年都不会改变的反照自身的同一性意识。读《诗经》里“风”、“雅”两籍中的诗,总能感觉到浓浓的母性气息,这种母性不单单是性别上的,更是文化基因里的。因为这些诗,让人不由自主的联想到繁衍的生命和柔和的性情,自然万物和人心性灵的交汇,让朴拙沉迷之心,在这些明澈的诗词面前,有一点惊喜的诧异和一抹发自身心的微笑,并感觉到世界源出的清新,这其中激荡人心的,正是我们时常觉得伟大,却又总是因为深沉之爱,而无法看的明晰的母性的真相。     “喜不露口,情悲无系”,说的是不言之喜,无着之悲,在文字中间出现,算的上是最能使人生共鸣,生叹息的所在。山中生长的益母草,本是疗养女子身心的东西,却在自身身世的悲情里,在叹息声中看其枯萎,在无法舒解的哀号当中看其逐渐风干,在黯然落泪中看其失去水色,成为无生命的死物。身体的病痛哪里低的上心里的伤痛来的浓烈,来的绝望。而诗中三次几乎重复的意象,除了加深情感的波澜之外,还有一种日常的感觉,也就是说,给了我们一种忍受这种伤痛的时间感,一种日复一日的无奈之情。这是“中谷有蓷”三次出现在我的眼前,让我感觉到自然物性之外,还能觉察出那种能够穿透岁月的时间性的神秘地方。或许,这其中还藏了音律对心灵造成的诗性和鸣的回环效果。    山谷中的益母草,作为情感抒发的起兴之物,除了在诗中展现它反照妇女悲惨身世的性灵之外,在物质的实用性上,则是医治妇女病痛的良药,更是女子娇媚容颜的保养物。广布全国的益母草,是性喜向阳的唇型科直立草本植物,在药理上,它可以调节病痛妇女的身心,有益女子养生育子。在有关记述武则天宫廷美容秘方的《外台密要》里,详细的记录了益母草配制美容秘方的方法和它的美容作用。传说,武则天常用此方,五十而有十五玉润容颜,这是益母草传奇性的一页。     益母草种在庭院里,是可以开粉红花,白萼花的普通物件,摘来做菜,则是山野地里产出来的进入我们口里的山珍。但遗憾的是,我没有吃过益母草做的任何菜式,或许它真的稀有。对顾恋自己容颜,能为悦己者容,而心生窃喜的女子,如果常吃,应该是一件益身益心的事了。
8、千年韧如丝的---蒲草扬之水   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楚。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蒲。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王风·扬之水》      诗中束薪、束楚、束蒲,指的是捆扎起来的柴禾,蒲在史料里有两种解释,一为蒲草,植物学上称为菖蒲,又名剑水草,俗名蒲草;一种解释为蒲柳,多种在河边住宅周围,又名水杨。在这篇文章里,我以蒲草为准,来记述诗性和自然流转之间在人心上的变化,并没有多少历史实证的根据。以蒲草为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熟悉长篇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喜欢其中磐石不移,蒲苇韧如丝的情意,从这一点上,让我的写作偏向了蒲草。     诗经中的《扬之水》,表露的是一个男人的心意,在文字的表象后面,是一双爱意深沉,顾念家人的男子的忧伤眼睛。用“扬之水”来隐喻一个男人存世姿态中的一种,悠扬、激荡,又有似水柔情,“扬之水”的音节滑过唇舌,一个男人的心会自动的发生丝微的变化,我想,这不单单会是我个人的感觉。     正是这样的一个男人,在日轮星瀚的日子里,远离妻子儿女,固守边戎,夕阳西下时,站在河边,看流水浮波,蒲草渐沉,思念孤守空房,看着夜晚霜月不尽愁眠的女子,随水色草叶的流转,不禁发出一声声敲击心鼓的叹息。越是读〈诗经〉,越是感觉到一种反复咏叹的音律,就越是觉得,《诗经》除了咏读,更适合于颂唱,和现代的流行歌曲相比,《诗经》的起兴,连接着自然和人最质朴的内心,这种内心情感的表露更含蓄,更空茫,更旷远,其中藏了千年、万年都说不尽的味道,有人存于世,其心相于的真挚感和无奈感。可惜的是,这种曾经在两千多年前,唱在山野庙堂的歌,历史岁月的沉沦变迁已经将它的音节敲击破碎,难以再有悠扬率真粗旷的音色痕迹了。能够让《诗经》象原初的那样传唱起来,这或许是现代史学一个有意思的课题。     在纸张印刷术发明之前,古代记述史料的材料除了动物胛骨、竹简之外,还有其形如剑,质地柔韧的蒲草。蒲草上刻字,然后卷起来,装入竹筒,作为远送传递密函的文书,蒲草在文明传承过程中,或许是扮演了竹简时代和纸质时代的一个中间替代物的角色。蒲草在民间真正的作用,不是文化上的,而是指向人们日常的生活。在《礼记》中记载,周代就有用莞编织的莞席(莞即蒲草),蒲草织品有斗笠、草鞋、草席、草扇、草帘及僧侣信徒打坐的蒲团。汉代至盛唐,除了蒲草编制蒲衣、蒲鞋外,还有蒲草编制的蒲帆。 现代人的生活中,有蒲草的茶托,蒲草的笔筒,蒲草的果篮,和用蒲草编织出来的抽象艺术品。这些散落在千家万户的蒲草物件,不仅仅单纯是自然和人发生的直接的物质联系,还有一些从内心的想象开始,连接人的秉性和思考的一些潜在物。传说伏魔鬼王钟馗是用菖蒲剑来捉鬼的,端午门眉上挂艾草和菖蒲,能够有驱邪避灾的功用。而在《孔雀东南飞》里,朱英台的早期形象刘兰芝对性情柔弱但痴爱不改的夫君说。     “感君区区怀    君既若见录    不久望君来    君当作磐石    妾当作蒲苇    蒲苇韧如丝    磐石无转移”     在这样传诵千古的诗篇里,蒲草由自然物转化成人的情感的承载物,是真挚爱恋的悲情象征。晚唐诗人李商隐的《促漏》一诗中有“ 南塘渐暖蒲堪结,两两鸳鸯护水纹”的佳句,说的是幽会男女,别离后,看蒲草暗结,鸳鸯戏水,月下孤影徘徊,来日悠悠,触景伤情的事。我们悲喜交加的人生,正是因为在其中渗入了柔韧的性情,才能让我们对生也茫茫,死也茫茫的自己,和自己心里有感怀的人和事,有顾念和寄情。这是所有诗作得以展开的底色。而柔韧如丝的蒲草,正是陪伴我们到达一个又一个人生接点的中间物,它在无声无息之间,表达了一种真挚的坚韧的希望之情。怀抱希望,人生便会总有掩藏的或者外显的让我们觉得温暖的笑脸。就蒲草,说这些,也就够了吧。
9、 萝摩(芄兰) :山间野草芄兰      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芄兰之叶,童子佩韘。虽则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卫风·芄兰》      《芄兰》在历史上流传,随人心和政事的不同,演绎出多种被解读的图象。第一个画面里,少女埋怨少年对情事的懵(meng)懂,说,你虽然穿的象个大人,可你懂得我心吗?你看起来象个可以弯弓骑射的人,可是你怎么不懂得疼爱我呢?可能是古时候年轻夫妻之间,在内室里小媳妇耍小脾气时说的私房话。用带着音律的文字,写成的诗里,一个正皱着眉头,跺着脚,鲁着嘴的爱恋中的幸福姑娘,青春的可爱与灵动的样子扑面而来。有阶级意识的第二种,说这首诗是人民对统治者骄横幼稚装腔作势不称其服的讽刺,文学多这样的解读,就意味着生命河床在逐渐干枯,生活当中轻灵柔和之水逐渐被利益和欲望的诡异裂缝吸收怠尽;第三种画面则有些现实主义的讽刺意味,指的是那些老而无能,又心绪难平的人,暗地里借这首诗来嘲笑年幼于自己的顶头上司,生活里这样的让人摇头的幽默画,真是多的数不过来。     我象喜欢《诗经》里的其它诗词一样的喜欢这首诗的音节,一咏一叹的长短音节里藏着《诗经》之所以流传千古,生命力依然如雪山流泉一样的神秘力量,面对传神、素朴、简洁的文字,平静的生命会禁不住浮现笑脸。     开启诗词音律的最初音是芄兰,“芄兰”,这样一个词,把它从实指的意义中抽离出来,单纯来吟读,就有一种轻滑快捷的余香留在舌尖上;而年轻的男女在一起,若是感到“吹气如兰”,情事的生发,就已经快到物我两忘,身心相容的地步。这让人觉得芄兰是个极神秘的词,神秘在它的音,它的味。植物世界里的芄兰,则是有对生的心脏般的绿叶,延续生命姿态的是蔓生的柔韧的躯体---植物学里,它属于藤本,又有叫“萝藦”的充满了禅意的好名字。芄兰是山野上极普通的草,在深林山地的缭绕迷雾中间,它攀延褐色的岩石上,缠绕住入云的古柏,是古冷生硬自然变得柔和和可爱的一部分原因。它开出的粉绒白花的花蕊间有点点细碎的紫色斑点,这紫斑夹在风里忽隐忽现的白色里,似乎不是天生就有,而是因为和蜂蝶相恋而生。子实装如羊角,是无数朵花在生死寻觅之后笑在藤蔓上的留存物,微风吹过时,总会把一种深藏的决绝和自傲的身影隐藏在一两片绿叶中间。     战国时燕王喜之女芄兰(历史上又叫莞兰)公主,是人间传奇中作为植物世界里的芄兰最性灵的一个对应物,她以身诱荆珂,后来又全身心爱上荆珂,荆珂赴秦刺王,她则殉情,是个让我惊讶而心里发热的形象。因为这样的故事,在两千多年以后的今天,只是作为伤悲的传奇,被搬上嬉戏众人的舞台,而芄兰之心,似乎已经闷上灰尘,在淤泥厚积的池塘里沉的不见踪迹了。
10、江离、蘼芜: 芎藭、川芎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汨余若将弗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节录《离骚》在《离骚》的开头读到江离,这个长在江边,生在江边,死在江边,永生在江边的植物,是谁人如何考证出它就是伞形科植物里的芎藭?而江离,江离的名字,不止有生命,其还有灵魂。“江”指有生命之不息,“离”则是表达着一种信念上怎样紧紧的含着生死不弃的拥抱。这些是投江的屈子所印证了的生命的光华。江离,是啊,念起江离的名字,这让我觉得,《离骚》里最早提到的自然物,或许,多多少少在诗人的潜意识里是一种心神共鸣于自然的姿态,他心里的不移之志,情感和理**割斗争的复杂,至纯之爱里的那种明晰的悲剧感的显露。爱到最深,不再有欲和予,只有独一的一个信念,那就是性命的无怨无悔的付出。    从此,汩罗河的水成了诗人永怀千古的江河,端午节的龙舟竞渡,“鼓花浪里千桨起,不为一人为一人”的节日气氛里,有温柔血性的风拂过水面,有秉直坚韧的水溅湿岸边草木,有个死去的和时空巨人角过力的敏感而柔美的人,在所有人心里悄悄的永无声息的呢喃和复活。宋人吴仁杰在《离骚草木疏》里说:    江离,芎穷也,四五月间生大叶,似芹而香,或种于园庭,则芬香满庭。    屈原的江离自然不止于庭院小径的路旁,年幼浸盈诗书,当心神游历于现实和神灵的边界,当脚步踩碎院落边地上的碎草,当草木的微香把思虑把屈原引向高远诗性的原野。可能,时常总会有江离是被折损在手边和脚下吧。进入王朝之后,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时候,溪水边,江河畔,江离熟悉的身影又和内心的影象相互映衬着扑入眼帘,所谓“骚体”,是忧虑、激情和诗性荡漾起来的一种对内心的告白和对看着国家滑向灭亡的深渊而无奈绝望的一种呼喊的抚慰吧!    浅读《楚辞》,觉得,江离之名很合于《离骚》里那份激荡的忧郁里煎熬内心的火海,那么,江离之名也必然会映衬出时间湖面上屈原披发逡巡于江边,内心笃定又神色枯蒿憔悴的倒影。屈原以诗行敏悟世界,后以诗情行走于世间,终以诗心在江中别离这个世界。毫不夸张的说,顺着这条河流,中华文明诗性驳杂丰饶的基石,获得了一份厚重纯粹的坚定。
11、留夷:芍药芍药(sháo yào)[1]名字的由来,据《本草》记载:“芍药犹绰约也,美好貌。此草花容绰约,故以为名。”芍药的别名甚多。在中国花卉绚丽的百花园中,古人将芍药推为“花相”(花中宰相),又因芍药为草本,故又称为草芍药(崔豹《古今注》)。它花大色艳,妩媚多姿,故名为“娇容”、“余容”(《名医别录》)。古时人们于别离时,赠送芍药花,以示惜别之情,所以又名“将离”、“离草”(《古今注》)。唐宋文人称芍药为“婪尾春”,婪尾是最后之杯,芍药花开于春末,意为春天最后的一杯美酒。芍药是草本花卉,没有坚硬的木质茎杆,犹如弱柳扶风、柔弱无骨般的少女,故有“没骨花”之称(《郑虔胡本草》)。因它的花有香气,有“挛夷(又名“黑牵夷”)、“留夷”(《广雅疏证》) 和“辛夷”(王逸注《楚辞·九歌》)之名。此外,古名还有“解仓”、“白术”、“犁食”、“铤”(《名医别录》)等。在国外,芍药也倍受青睐,有“花中皇后”的美称。代表含义芍药自古就是中国的爱情之花,现在也被誉为七夕节的代表花卉。西方的玫瑰是带刺的,中国的情花芍药不仅美丽,而且可以治病,它映闪着中华民族如玉如芍药一样的品德和性格,勤劳、务实,淡如芍香、柔美如玉。粉红色的芍药如天边的彩霞,亦如相恋中羞涩的少女,浪漫、含蓄是芍药映红着春天的面庞。上巳节的习俗和“赠之以勺药”的情歌,从诗经的吟唱一直沿袭到汉唐明清。古老的中国,芍药一直是爱情的旋律,浪漫的山歌。
12、茹:茈胡(柴胡),亦名地薰、芸蒿、山菜茹草饮血,以御朝夕。穷人得归,自我父师。揽茹惠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离骚柴胡名称的由来有个民间传说。从前,一地主家有两个长工,一姓柴,一姓胡。有一天姓胡的病了,发热后又发冷。地主把姓胡的赶出家,姓柴的一气之下也出走。他扶了姓胡的逃荒,到了一山中,姓胡的躺在地上走不动了。姓柴的去找吃的。姓胡的肚子饿了,无意中拔了身边的一种叶似竹叶子的草的根入口咀嚼,不久感到身体轻松些了。待姓柴的回来,便以实告。姓柴的认为此草肯定有治病效能。于是再拔一些让胡食之,胡居然好了。他们二人便用此草为人治病,并以此草起名“柴胡”。柴胡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干燥根或全草。主产于湖北、江苏、四川等地。性味甘、辛。功能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汉张仲景的《伤寒论》中就有重点介绍用小柴胡汤来治疗寒热往来之少阳症。柴胡同时又是治疗疟疾之要药,有清热、和解、截疟的功能。 现代医学药理研究认为:柴胡主含皂甙、挥发油、脂肪油、柴胡醇、侧金盏花醇、β—谷甾醇、芸香甙等物质。有利胆、抗脂肪肝和抗损伤作用;皂甙有镇静、镇痛、镇咳、降压作用;柴胡煎剂有解热、抑郁疟原虫生长发育,进而消灭的作用。
13、兰:木兰和玉兰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蚍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代其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节录《离骚》    【注释】  汩:音古,水流迅急的样子。这里指岁月流逝。  不吾与:“不与吾”的倒装。  搴:音前,楚国古方言,拔取之意。  批():音皮,山坡。  木兰:落叶小乔木,又名玉兰、木莲。  宿莽:经冬不枯的草。楚方言称草为莽。  淹:停留。  迟暮:指老去。    【释意】  时光匆匆追赶不急啊,恐怕岁月无情不会等待我。  清晨到山坡拔取木兰,傍晚又到洲头采撷不畏寒的青草。  光阴一刻也不曾停留,春夏秋冬交替转换。  想到草木的凋零,便担心美人不可避免的要老去了。        闻香知人,寻水探幽,古籍馆里的木兰树影里投下的是一点知性的影子,可能这影子里有屈子的一点秉性,木兰和诗书里的秉性天然是亲近的相合的。    《离骚》里说,“朝搴批之木兰兮,夕揽洲只宿莽”。汉朝的王逸在《楚辞章句》里注释说:“木兰去皮不死,宿莽遇冬不枯,言己,旦起升山采木兰,上事太阳,承天庆也。夕入洲泽,采取宿莽,下承太阴,顺地数也。动以神诋自劝悔也,以喻谗人难欲困己,己受天性,终不可变易也。”这样的解释给木兰以刚直俊朗的性情,在和玉兰花所标记的阴性,两者的组合,为中国历史上创生出奇女子花木兰打开了一个绚烂多彩的通道吧。    时光的易逝自然让人感到紧促和伤感,因为那是一种归去,一种永不在有。在这种时光的流逝里,屈原的伤感却是心志的不移。这种激情点燃着一个几千年不曾老去的文化。应该在所有的悲感面前抬起头来。    雨后的玉兰花覆上一层薄薄的轻雾,我在不多的几年读书时光里,每到春天几个独特的日子,穿过学校一片白玉兰盛开的的树下,悬垂的沉甸甸的玉兰花上满是露水,它们晃动在我的眼前,一种美的眩目,一种清苦学习中的辛苦的沉积在心底永没有浮在嘴唇上的恋情,就引起我一种说不出来的愁绪。这种愁绪,必然会和美人一起迟暮了去。    人群和自然世界混同着交融着生活在一起。我倾慕的法国作家玛格丽特·尤瑟纳尔在她的《北方档岸》中写到自己的祖父米歇尔·夏尔时说到:在我们熟视无睹的草木的躯体里,隐藏着许许多多我们知晓却又未必愿意明言的神秘世界,丑陋,悲欢……但最终是带着只有我们和它们相互才能明白的倾诉过的话语,相互死去,又相互再生,一次又一次神奇的象末路人一样的相遇。把草木只是当成草木,把我们自己想成一种并不存在过的对万事万物的主宰,用这种习惯我们生活了很多很多年。但,归根结底,面对自然的变化,草木和人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除了梦。    是啊,除了梦,一切想象都是梦,玉兰花在春天短促而又使世界为只欢欣雀跃的“微风吹万舞,好雨尽千妆”是梦,花消失之后,隐藏在木兰树身里的坚韧勇健不输与人的那种性情上的纠葛是梦。    “翠条多力引风长,点破银花玉雪香。  韵友似知人意好,隔帘轻解白霓裳。”    注:明,沈周《咏玉兰花》诗     如果有一点心有灵犀的爱的话,恢复女儿身的花木兰该也是这个样子在做自己人生的清梦吧。PS:木兰花树,也可以叫白玉兰。
14、椒:花椒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芷?古人说:“不知诗,无以言。”也就是说,先秦时代,《诗经》不仅是怡情的文学作品,还是一本包藏世道人心的言志之书和哲理之书。《诗经》对《楚辞》的影响,细读《楚辞》,到处都能够看到。屈原的伟大在于,他不仅在自己的诗中塑造出一种人格,这种人格影响国人两千年,一直到现在,将来也必然会影响下去,那就是对道的认可,对德的坚守,在具体的时间里,则是期望国家的长治久安,繁荣昌盛。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立的起来的诗人和文学家,他开创了影响后世文体深远的楚辞格律。花椒,是芳香而隐含辛辣的植物,它生美好的果实,身子上布满尖刺。白芷能散发柔和的醇香,却是能够用善念和爱把美好的一切散发到久远的一种秉性。运动变化的激荡和安静柔和的固守,两者缺少任何一样,天道正常的运转就被破坏,所谓命运的流转,也就走上一条不归路了。一个开明的君主,懂得德行的重要,也知道如何把握它,尧舜先王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天下在他们手里国事畅明,桀纣却在猖狂不羁的心性里,只谋求变化的动荡,只谋求使人毁灭的贪欲,最终让自己寸步难行,给天下百姓带来灾难,这是只懂得辛辣和刺激,不懂得安静和固守的缘故。
不知道楼主在说什么,看起来很2b的样子,先留名吧,万一火了呢?
15、扶桑:日出东方和神木之南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  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  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  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  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  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  ---节录《离骚》《离骚》是最早记载扶桑的历史文献,《离骚》里的扶桑只系了几匹天马的马缰绳就消失不见了,或许它知道自己本是天地宏大舞台上微不足道的配角,有和没有本没什么要紧。但每个物种总有其存在的价值,它的存在必然既证明自己的花的颜色和太阳是有关系的,自己的枝干对驰骋天马歇息下来时是有些约束力的,也见证对阳光最早的珍贵记忆来自与扶桑的眼睛。对于见证第一缕阳光穿透整个天地的过程,大地生灵中的学究对它必然是感兴趣的。    它一出场就长在神国,这就证明它在大地上生长就必然带着某种无法明言的神秘性。作为东方日出地点的一个标识,它被阳光神奇的染成赤红色(而不是所谓的金黄色,当然,黄色的扶桑花不是不存在的,只是数量非常稀少),因此扶桑又有被叫做朱槿、赤槿。日本被称为扶桑国,一方面是神木扶桑里预示太阳的某种恩赐和眷顾,令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日本文化的根基来自于中国的一个深远源头。    《离骚》,或者说是屈原,为扶桑的出场铺设了一个多么瑰丽宏大的舞台。不仅是扶桑,登上这个舞台有生命无生命的一切,都被赋予了一种不断复活的气质,这气质自然来自诗人屈原的心性,来自他的某种茫然和彷徨,来自他不舍上下的求索,来自某种破灭和复生,来自彻底的绝望和永不熄灭的希望编织出来的一张生命之网,来自痛心疾首的失去和无怨无悔的坚持,来自于冰凉的死和温暖的生,来子一种永不停息相互传承的脉搏,来自一场哭泣中的泪,来自无不使人动容的蔑视死神的一末笑。  我很喜欢屈原的这一场乱梦,他在恍惚间,在梦里,从阴险小人霸占了道义和国事的让人绝望的现实中挣脱出来,他在天宇间奔驰,但他心里遗落不下的依然总有一个被人嘲笑被人陷害的人间。    在摘录的诗中,用蕙草擦去挂在脸上的泪水,但对生不逢时的叹息和哀痛又让泪水奔涌,湿了衣襟。屈原说,哪里是我的正道啊,让我飞到天上:    早晨,我从九嶷山下的苍梧出发,那里是下葬过先贤舜的地方,  傍晚时分,我的龙凤云车就已经把我带到了昆仑山上的县圃。  在神灵出入的大门口,想要稍做停留,歇息片刻,我是想要碰到什么能懂得我心的人吗?  但是不知不觉天色已经晚了,我要重新启程赶路了。  我让驾驶着我的太阳神之车的辕手羲和走的尽量慢一点,  在靠近日落神山崦嵫山的时候,不要太急于靠近。  我总觉得这路途漫漫,没有尽头,不是这路真正太远,而是我担心我在天地间寻找探索的不够,我担心因为我的疏忽而错失了那个真正能够使我施展抱负的人。  天马也会疲惫,太阳也要喘息,羲和啊,让我们暂且到天池边,饮饮马,让天池里的水,把我们身上的尘埃和汗滋洗去,让我摸一摸这栓马的扶桑,让我体察阳光最初保存在几棵植物里的温度。  这几枝扶桑的柔枝,让我们暂且逍遥自得的看一看天池的水木,看一看天上天下翻涌跌荡的流云,让我的心暂时得一点小小的安静和平复。  该启程了,羲和,我们重新上路。  我的朋友啊,月神望舒,你是什么时候来的,你总在天上和我相遇,我却在大地上,等着和你相会。唉,暂时,请你在前面为我的车开路,看来天宇里也是处处藏着暗流的。还好,我遇到了你。  我的朋友啊,风神飞廉,你躲在我的身后看护我,我也是知道的。  凤凰,请为我高声鸣翔,请为我驱除暗氓,请为我驱除寒流,你是我勇武真诚的朋友啊。  只有雷神你,你懒洋洋的,即使这样,你也是我难得见上一面的朋友,没有准备好就不要忙着去准备什么了,如果你没有睡够,请到我的身边来继续酣睡吧。  凤鸟在我的车顶上,请你们日夜飞腾不要停止,旋风啊,驱动我的飞车不要停歇,我要在流云涌动的热情里奔向那天际最高的天门。  啊,云啊,七彩的流澜,你们上下飘荡,使我心激荡,神也安。  但是,天门为什么依然闭的那么紧,为什么,守门的天神,他斜眼看我,不理不睬,是我走错了路,还是他没有能力分别有贤德的人?我飞过日出东方,我绕过神木之南,天门啊,你究竟开在何方?    扶桑,朝开暮合,正和人心上潮起潮落的希望一样。这是多么的唯美啊,这就是爱情啊!不经让人想起了《致橡树》了。很让人想到木槿。在城市两边的街道绿化带上,总看到朝开暮合的木槿。
16、蕙:九层塔    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  揽茹蕙以掩涕兮,粘余襟之浪浪。  ---节录《离骚》蕙是《楚辞》里出现次数最多的香草之一。从诗人的胸臆出发,屈原一会儿徘徊在自己所种的百亩蕙草中间,一会儿,荏苒时间的流水又把他带到香草变成枯茅的境地里。在曾经辅助国君的时候,他觉得,道德可立,天道可行。这是多么美好的梦想。    梦想越美好,可能这样的梦就因为缺少现实的撞击和打磨而越容易破碎。但,越美好的梦想,就更应该不能因为容易破碎就要轻易放弃对它的坚持……但,坚持,在现实里,要摆脱一切纠葛,要蔑视一切私欲和丑恶,要把一切嫉妒中伤当成是一种激励……还有暗箭的流矢,不经意间就会有死亡的深渊,从梦的中心被贪欲横流恶行遍地的手推向梦的边缘梦的破灭,梦被窒息,就如同薰香的香气不再在空气中扩展流淌,只有诗人隐隐做疼的心和它做伴,这样的薰香还不如从来没有出现在这个世界上。    一个诗人用蕙草擦拭绝望的眼睛,流水沾湿了九层塔上一层一层的塔楼,打湿了衣襟,滚落到地面,沾湿了一星半点的泥土,有些泪溅入奔流的江河,没有人知道这些泪的归处。    但是,请记住,没有被诗人的死碾过,没有被诗人的泪沾湿过,一个有着延绵几千年文明的河山,就会少去一些感怀,少掉一些留连,少却某种玉一样温润的固执,少了一些九转回廊一般的叹息,缺了一些驻足于真实边界的勇气。说到底,我们文明的躯体会少掉一些血气,显出某种懦弱的苍白,显出某种色彩单一的无法持久的喜悦。当我们悠游于内在的长河,行走于广阔无垠的土地上时,我们那种关于从容的繁复,就不会那么有底气,在我们行动节律看不见的影子里就不会感觉到曾经沉淀有多么殷实富足的平静。    《离骚草木疏》辑录王逸对蕙的解释:“蕙,香草,以喻贤者……依所种香草的气息,循行仁义,以身勉力,朝暮不倦。”他又描述蕙的自然形态:“蕙,洁草,似兰,绿叶,紫茎,生平泽中,花春开,兰先蕙后,皆柔杆,兰一杆一花,蕙一杆五六花。”    “蕙一杆五六花”,对九层塔来说,旧时所指的一杆,也就是现在植物学上的术语一轮,一轮五六花,就是一杆上五六枝花,每枝花,开的不绚烂,开的不张扬,惟独形式上是当仁不让的,内敛并不是一种沉默,它自然拥有展示自己个性的适宜的方式,这就是九层塔。这里头一定有某种生命融合于自然的神秘因子,“九”在中国文化里是天,是乾,是某种及至,柔和的香,内敛的感受美的敏感的心,精神上的真知在我心的对内心之梦的赤诚,一种强韧的如水一般的爱。这些在屈原的性格里变成了酷烈高昂的诗人的情怀,这情怀是和天地有所交织,相互有所应答,因此,在生命和理想之间的天平上,悲剧的唤醒式的激发的因此是平静的选择显出一种众人为之神晕目眩的诧异。在太平世道里,仁爱理法谋略在社会中如奔驰的流水,因此,《楚辞》和屈原的死是考据式的,这种接触伟大诗人的方式,可以洗涤日常生活淤积在心里的污垢,可以怡情我们因为欲望时刻爬行地面而日渐低落衰微的人格,可以使以利而来从欲而往的心趋向一场春雨的安静和一缕绕过枝头挂上心坎的秋风。但在战乱沦落,肉体和心灵都被践踏成碎末的世道里,诗人之死的情怀会逐渐在我们的血液里复活,那个闻过百亩薰香,那个用蕙草擦拭泪眼,那个驱马走过香草林泽,那个环佩蕙草,为着心灵的自由,为着人世的理想,在龙凤的彩车上逡巡于天际的追寻着自由的人,他的死就会成为我们的活,他的曾被视做软弱的就会成为我们的刚强,他的对世间透彻敏悟的高远的心灵就会转化成我们在激荡年月里凝聚力量的谋略和执行力。    当我漫无边际做这样狂想的时候,蕙草的清香也飘渺在我的鼻息里。我坐在一个很大很大的安静房子里,我读着屈原,看着他手里拿着蕙草——想着他怎么会这么忧伤,他怎么会情不自禁的掉泪,以至对着要把他驱除出那个世界的天地落下痛心的泪水?    北岛的那句如黑夜苍穹上星星一般的诗:为什么会对着这片土地长流泪水,因为我对它爱的深沉。    这不是没有由来的诗,这诗里有在沉寂中复活过来的一滴泪珠。    “泪水”用“浪浪”两个字形容,真是一种绝望的使人心颤抖的冰凉在煎熬着一颗诗人的心!    古时王宫贵室,沐浴时,用蕙草做净身的香料,寻常百姓家也习惯把蕙草缝到坐褥里。而所谓“发丝如柳烟,发香如晚霞”,说的正是香草美人那种离人忽远忽近的笑。    觉得,九层塔真是个形神兼备的好名字,所谓的香草美人,不管再怎么香,再如何美,单纯的柔美总是一种太小的格局,吸引人的魅力也总是欲望多尊重少。九层塔则给香草以庄重,给美人以端庄,直觉得,伴子之侧,可以一同走天涯,执子之手,可以无悔共人生。
17、胡:大蒜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 大蒜[1] 出自《本草衍义补遗》。陶弘景:今人谓葫为大蒜,谓蒜为小蒜,以其气类相似也。大蒜原产于亚洲西部高原,也蔓衍于中亚地区。张骞通西域,携回大量域外物种,大蒜也是其中之一。大蒜传入中国后,很快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美蔬和佳料,作为蔬菜与葱、韭菜并重,作为调料与盐、豉齐名,食用方式也多种多样。 西晋时,老百姓已常食大蒜。晋惠帝逃难时,就曾从民间取大蒜佐饭。《太平御览》记:“成都王颖奉惠帝还洛阳,道中于客舍作食,宫人持斗余粳米饭以供至尊,大蒜、盐、豉到,获嘉;市粗米饭,瓦盂盛之。天子啖两盂,燥蒜数枚,盐豉而已。”南北朝时,食蒜之例趋于多见。《南齐书·张融传》载:“豫章王大会宾僚,融食炙始毕,行炙人便去,融欲求盐、蒜,口终不言,方摇食指,半日乃息。”《齐民要术》记载了一种“八和齑”的制作方式,其中重要的一味就是大蒜。其云:“蒜:净剥,掐去强根,不去则苦。尝经渡水者,蒜味甜美,剥即用;未尝渡水者,宜以鱼眼汤半许半生用。朝歌大蒜,辛辣异常,宜分破去心,全心用之,不然辣,则失其食味也。”制作中,“先捣白梅、姜、橘皮为末,贮出之。次捣粟、饭使熟,以渐下生蒜,蒜顿难熟,故宜以渐。生蒜难捣,故须先下。”可以看出蒜是八和齑的主味之一,为首选佳佐。唐代人民食蒜之风大兴,好蒜者触处可见。《广五行记》载:“唐咸亨四年,洛州司户唐望之冬集计至五品,进止未出间,有僧来觅,……曰:‘贫道出家人,得饮食亦少,以公名故相记,能设一鲙否?’司户欣然。既处置此鱼,此僧云:‘看有蒜否?’家人云:‘蒜尽,得买。’僧云:‘蒜即尽,不可更往。’苦留不可。这僧人本自讨鱼吃,却因为无蒜佐料,就不肯吃鱼。由此可见大蒜在当时人心目中的地位。”宋代人民食蒜,烹制方法更多。浦江吴氏《中馈录·制蔬》就介绍了蒜瓜、蒜苗干、做蒜苗方、蒜冬瓜四种食蒜法。“蒜瓜”条云:“秋间小黄瓜一斤,石灰、白矾汤焯过,控干。盐半两,腌一宿。又盐半两,剥大蒜瓣三两,捣为泥,与瓜拌匀,倾入腌下水中,熬好酒、醋,浸着,凉处顿放。冬瓜、茄子法。”“蒜苗干”条云:“蒜苗切寸段,一斤,盐一两。腌出臭水,略凉干,拌酱、糖少许,蒸熟,晒干,收藏。”“做蒜苗方”条云:“苗用些少盐,淹一宿,凉干。汤焯过,又凉干。上甘草汤拌过,上甑蒸之,晒干,入瓮。”宋人食蒜,或生食,或用于烹调。大蒜在食用方面的各种用途,都已被宋人掌握。元代明代时,人们烹蒜的手法比宋人更成熟,巧思出新,锦上添花。如明人高濂《饮馔服食笺》记载了"蒜梅"的做法:"青硬梅子二斤,大蒜一斤,或囊剥净,炒盐三两,酌量水煎汤,停冷浸之。候五十日后卤水将变色,倾出再煎,其水停冷浸之,入瓶。至七月后食。梅无酸味,蒜无荤气也。"清朝人食蒜,与现代几无差别,其烹制方式可分为南北两大派系。山东人丁宜曾《农圃便览》所记烹蒜法具有典型北方风味。如“水晶蒜”:“拔苔后七八日刨蒜,去总皮,每斤用盐七钱拌匀,时常颠弄。腌四日,装磁罐内,按实令满。竹衣封口,上插数孔,倒控出臭水。四五日取起,泥封,数日可用。用时随开随闭,勿冒风。”无名氏《调鼎集》记载了江浙一带的烹蒜方式。如“腌蒜头”条云:“新出蒜头,乘未甚干者,去干及根,用清水泡两三日,尝辛辣之味去有七八就好。如未,即将换清水再泡,洗净再泡,用盐加醋腌之。若用咸,每蒜一斤,用盐二两,醋三两,先腌二三日,添水至满封贮,可久存不坏。设需半咸半甜,一水中捞起时,先用薄盐腌一二日,后用糖醋煎滚,候冷灌之。若太淡加盐,不甜加糖可也。”手法细腻,加工讲究。但总的来说,南方人的好蒜程度比不过北方人,这大概是北方大蒜种植面积和产量都远超过南方的原因。
18、菽:豆类,有时专指大豆。采菽采菽,筐之筥之,君子来朝,何锡予之。虽无予之,路车乘马,又何予之,玄衮及黼。——诗经 大豆起源于中国,中国学者大多认为原产地是云贵高原一带。现种植的栽培大豆是从野生大豆通过长期定向选择、改良驯化而成的。中国种植大豆的历史有5000多年。郑玄曰:“五种,黍稷菽麦稻也。”司马迁在《史记*卷二十七》中写道:“铺至下铺,为菽”,由此可见轩辕黄帝时已种菽。”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中谈到商代(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时指出:“主要的农作物,如黍、稷、粟、麦(大麦)、来(小麦)、秕、稻、菽(大豆)等都见于《卜辞》。”卜慕华指出:“以我国而言,公元前1000年以前殷商时代有了甲骨文,当然记载得非常有限。在农作物方面,辨别出有黍、稷、豆、麦、稻、桑等,是当时人民主要依以为生的作物。”清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卷一中指出:“大豆生于槐。出于沮石之峪中。九十日华。六十日熟。凡一百五十日成,忌于卯。” 《楚辞》中的“大苦”就是豉或豉类的豆酱58。 汉代时,豆豉已经是居家必备的最重要佐食调料:“通都大邑,酤一岁千酿,醯酱千瓨……糵麴盐豉千答。”59“五味调和,须之而成”60。鉴于古代中国确切食用酱豉至少早于朝鲜半岛6个世纪以及中、朝古代文化交流极为密切的历史事实,我们有理由认为,朝鲜半岛对酱豉的利用是受到了中国文化影响的61。韩国著名食文化学者李盛雨先生认为大豆文化发源于高句丽,然后分别传到了中国和日本,是韩国的“大豆文化支配了东洋三国”“使中、韩、日三国在世界调味分布中形成了一个豆酱圈。”应当说,中、韩、日三国豆酱调味文化圈的存在是个基本事实。而且李先生和日本著名学者新井白石等的共识:日本的酱是从高句丽传去的结论无疑也是正确的62“由于大豆的栽培,公元4——5世纪时酱的制作发达起来”
19、揭车:珍珠菜。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离骚多年生草本,有匍匐根茎。茎高40—100厘米,直立、有毛。叶互生,椭圆形或宽披针形,长6—16厘米,宽2—6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楔形并渐狭成短柄,两面疏生黑色腺点。全草可入药。 珍珠菜根如人参,茎像蒜苔,叶似柳树叶,嫩茎叶口感爽滑,无异味,可凉拌、热炒、炖、清蒸、烧汤、油炸、火锅、泡茶等,适口性较好,在几百种野菜中少有。采其嫩茎叶素炒(或炒蛋)或做汤,清香鲜美,少量常吃,有益身心健康,具有活血调经、润肺、利水消肿之功效。适应于妇女月经不调、白带多和小儿疳积、水肿、痢疾等病症。常人食用有助于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可是唯有本植物不见载于主要的本草著作,备受古籍冷落。
20、杜蘅:杜衡。又名杜若、杜莲、若芝、楚蘅、山姜。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离骚杜蘅,杜若蘅芜的简称,是一种香草,开紫色的小花。 主治 胸胁逆气,头痛流涕,皮间风热等。李时珍说:“杜若乃神农上品,治足少阴、太阳诸证要药,而世不知用,惜哉。”(意思是说,杜若在《神农本草经》里列为“上品”,是治肾、膀胱诸经的要药,但是人们不知道用它,这是很可惜的。)认识杜蘅,最初是在屈原的《离骚》和他的《九歌》中偶见,芷葺兮荷盖,缭之兮杜蘅,被石兰兮带杜蘅,折芳馨兮遗所思。。。。想必诗人是借这种香草来自喻清白,洁净,芳香,不愿与世人同流合污之意吧。 一蓑烟雨,凭寄心生。 东坡曾以“一衰烟雨任平生”来表达一种人生境界,其意就是一种淡泊和宁静吧,其实东坡根本就没有做到这一点。在我眼中,东坡是豪迈的,但一点都不洒脱!他一生最大的矛盾莫过于欲仕不能、欲隐不忍,摇摆不定地徘徊在功名和退隐之间,终究也没有摆脱功名的牵绊而劳其一生。 那种“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境界可能很少有人能达到吧,或许只能用这种叫杜蘅的草儿去诠释了。 蘅芷冷香,清芬四溢。 蘅芜满净苑,萝薛助芬芳。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轻烟迷曲径,冷翠滴回廊。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 曹公笔下的红楼中有一建筑物叫“蘅芜苑”,其正名是“蘅芷清芬”,为薛宝钗在大观园里的居所,据说此苑遍地种植着杜蘅,其香气静静的缭绕于各个角落,淡雅宜人,清香无语。宝钗的居室内的陈设也可谓极其精简,似与杜蘅的氤氲不谋而合,或许都是在以一种淡泊、冰冷,以静默的冥想表达质朴而又意蕴丰富的内涵吧。这种内涵可能就是后世流行的极少主义风格,其文化底蕴就是以理性甚至冷漠的姿态去对抗浮躁,这同密斯的“少就是多”的名言是有着内在的共通性的,一直为我所欣赏。 花开花落,净若菩提。 花开花落,缘生缘灭,百转千回也终不过是一粒风中拂过的尘,没有谁是谁的谁,尘埃已落定,草芥得菩提,澄光瑕秽,净如琉璃,以一颗涅磐之心重新面对人生的此起彼伏,生活终将归于平淡,人也终将归于平淡,一如平实淡定的杜蘅花。忽然想起《山海经》上说,天帝山上有一种草,状如冬葵,味道如芎藭,马吃了可以健步如飞。杜衡,又被叫做马蹄香,这和它的叶子形状有关,也和叶子的功能有关。马步子迈的矫健,必然心里是舒服的,马蹄香,就是饱含着欢跃愉快和希望的马的步伐。古代,驱谴马的,自然是人。    和清香四溢欢欣宁和的背景相反照,写《离骚》的人,自然,数不清的磨难一层一层加诸身心,所有希望的火焰都要一点一点被可怕的时代的巨口所吞灭。     有贤德有识见的先贤,他能行止,立言,立德,在历史中获得自己确定的地位,不是他祖宗好,而是他有一颗雄鹰一般的心,他有一个和天下一体的观念,和他“行胜于言”的创世之力。富贵之家的财富,是代代相传的用经验和性命积累下来的家训,贫寒之家的财富,则是万事从头的勤勉、坚持,去破开一切生命阻隔的勇气和信念。    生命的云烟如同河流,总有说不清的变换,常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说的该是河水力量在时间里神秘的转移。人能够把握这种转移吗?可以有这样的梦,但更为重要的还是保持一种时时刻刻的自守,保持一种中正的反省,这是人唯一能够做到的正确的事情。    “小人当道,世事混乱”,如何能够这样,上位者失明,上位者淫弱,大义至理不在庙堂,这种情形,一个国家怎么能够不昏败,不灭亡。    “屈原死十年,楚为秦所灭。”迟早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了。    如果屈原不是一个纯粹的诗人,如果他是一个苏秦张仪那样个人利益第一的权谋家,至少,他是个能够执行自己想法的如管仲李斯一般的人物,如果他在那些居高位只指个人私欲没有远见看不到全局能够稍微做到内敛,做到底上一头。他该不会被驱赶出朝廷,“饮长河风,做叹息事”,他也不会心如赤链,泪如珠帘。被驱赶出朝廷的屈原,在一望无际铺满香草的原野上徘徊,他为什么能够认可这些草木顺从季节变化的凋零,却鄙弃它们长到半途而自身腐烂变质?他为这样曾经兰质慧心的人物发生的这样自毁道义和为人准则的行为感到痛心,他看到的不单纯只是个人的变化,还有整个国家集体的一种衰败,他为某种永恒的死亡在叹息。    屈原的死是一种祭奠吧,祭奠他心中热爱的国将不存。但从更深远的意义上,他祭奠了一个诗魂的不死,对现在的我们的文明来说,这才是真正更具价值的部分。    正因为如此,杜衡,马蹄香,杜衡这个名字的一头连接着一个古代伤而不死的屈子,马蹄香,这个名字连接着既处在一种时间的遗忘中,又不断在我们内在被激发的思考中复活过来并变得伟岸的活生生的现在。    杜衡是香草,马蹄香是美人,杜衡是根性,马蹄香里则飞腾起一种活力。    屈子所描绘的小人,这小人给世界涂抹上一层黑幕,警惕这样的人就如同警惕我们自己,这小人不在他人身上,而是时时刻刻潜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人心不是朗朗乾坤,而是一个相互轮换交替的黑夜和白昼。    看到香草美人,不知为何想到香草美人痣。深深钉入肉里的美人之痣。
好贴(*ˉ)ˉ*)
必须赞一个!
好贴!指点八方踏莎行,坐论百草满庭芳
再多说一句,难得在国吧看到这么好的帖子,国吧的风气太乱,让少数人的乌烟瘴气遮蔽了我们欣赏万里锦绣的目光。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多肉植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