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里没有谁对谁错。

在组织或者机构中常听到谁对谁负责,比如“美国总统对宪法负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人民负责”,这里的“负责”是什么意思?
按投票排序
全体人民是个虚化的概念,同样的虚化概念是集体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这些说法一方面严重混淆了概念的范畴和内涵,看似确认了责任主体,其实根本无法明确,等于没有确定的主体承担权利(义务当然会想办法让你承担的)。另一方面十分有利于利益群体裹挟民意,为己谋利。即使中国宪法目前处于束之高阁的尴尬处境,也应该是最终的责任主体,所有政府单位都应该对其负责,在宪法规定的权限内行使政府权力,不然政府权力真是大的没边儿了。
这里所称的“负责”主要是确定一种权利义务关系。最早根据《社会契约论》,政府的权利是全体公民赋予的,因此民众有权利管理国家,有权利监督政府,要求不合理的政府解散并组建新政府。你所听说的,更多的应该是议员、州长、总统对选民负责,这就是说选民利用手中的选票,将自己对于国家和政府的管理的权能统一集中于所选的议员、州长、总统身上,形象一点说的话,这些职位都是选民的权利集合体,由这些职位上所在的人来代表选民统一行使权能,因此无论是议员、州长还是总统,必须对于选民或全体民众负责。而“美国总统对于宪法负责”,则是因为美国宪法是整个美国最根本的大法,规定了美国全体所有的事务,宪法规定了美国的选举制度,选举制度选举了美国总统,美国总统受到美国宪法的制约,因此美国总统必须对于宪法负责,而且不仅仅是美国总统,国会、联邦最高法院全都要对美国宪法负责。而对于中国…………公民直选出县级人大代表————县级人大代表间接选举出市级人大代表————市级人大代表间接选举出省级人大代表————省级人大代表间接选举出全国人大代表,所以依照这个逻辑,全国人大代表就代表了全国人民(其实应该是公民)……所以会说全国人大代表对全体人民负责。但是那些全国人大代表都是些什么人?对于他们我们是否认同?他们没有经过全体人民的选举,又如何能够从心里对于人民负责?事实上他们又是否做出了对于人民负责的事情?没有做出对于人民负责的事情,又如何能够称得上是对人民负责?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12月3日晚,卸任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一职后,俞可平在北京大学公开演讲,题目是《政治学的公理》。
  政治学的历史非常悠久,是历史最悠久的学科之一。
  这门学科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00多年。他是许多学科的奠基人,写过很多书,其中一本叫作《政治学》。
  如果问亚里士多德,这么多学科,哪个学科最重要?我相信他一定会说政治学。他在《政治学》说,政治学是&master science&,即&首要学科&或&主导学科&。为什么?因为政治学关系到共同体的善或者公共利益。
  27年前,我在北大给学生讲课,讲到政治学、经济学和伦理学的区分。我说,经济学主要研究怎么以最低的成本生产更多的产品,以最低的投入产出更多的效益,产品生产出以后怎么分配,是政治学的事情。
  政治学有许多的定义,在世界范围内来看公认度最高的一个定义是:政治是关于重大利益的权威性分配。在国内也是这样,如果走上工作岗位,你的领导说什么什么很重要,要从政治的高度来对待,这就是最重要了。
  去年有位法国的经济学家写到,经济学已经不讲分配了。当经济学一讲分配的时候,经济学就不是纯粹的经济学了,叫政治经济学。
  政治与人的根本利益相关,不同的利益就会有不同的立场,从而形成不同的观点。因此,对政治学的公理很难形成共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在政治学中普遍存在。
  政治学确实很复杂,但政治学有自身的公理。如果违背了这些公理,无论是谁都会受到惩罚。
  1谁生产权力,权力就对谁负责
  举个例子,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官员是人民的公仆。按理,公仆应该听主人的话,可是,你看很多官员对上唯唯诺诺,对主人百姓则颐指气使。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现在一些官员的选拔制度,违背了一条政治学公理:谁产生权力,权力就对谁负责。
  如果这个官职是老百姓给的,那这个官员就必定听老百姓的话。如果这个官职是上级领导给的,那他当然就只对上言听计从了。
  2执政能力与制度设计:政须出一门
  现在,官员队伍很庞大,这么多的官,还非常辛苦。
  北大有个博士做过调查,某省县级层面的机构就有124个。但那么多官,大家依然非常辛苦,有句话说是&5+2、白加黑&。经常听官员讲,礼拜六保证不休息,礼拜天休息不保证。有一次,我到一个地方去调研,地方一个很重要的领导跟我讲,他说我想不清楚,我们一些干部&从早上鸡叫干到晚上鬼叫&,有忙不完的事,怎么老百姓还是不满?
  为什么?这就是因为我们相当部分的制度设计违背了政治学的一条原理:执政能力与制度设计密切相关:政须出一门。如果一件事有好多部门管理,那么效率肯定低。
  大家都是读书人,就拿出书做个比方。要按出版规定,出书要报选题,好多选题出版社自己不能决定,比如说宗教主题的要到宗教局去审,外交议题的要到外事部门去审,民族主题的要到民委去审,领袖人物的要到党史办去审。稿子交给出版社,出版社拿不定主意就交给主管部门的领导,主管部门领导看完再送给中央有关部门,然后这些领导一本一本审。你看看,出版社出本书要经过这么多部门,有这么多人审阅,官员当然忙不过来。
  3由上及下的决策指令与 由下及上的决策效果信息不能走同一管道
  还有另一种现象,上面领导到下面去调研发现很多数据不真实,有水分。中央领导去地方调研,地方肯定要做准备,但很多准备其实是造假,有的连&群众&都是干部扮装的。有的地方,白天开会讲一套,到了晚上,私底下又会说,白天讲的不算,现在和你讲些真实情况。
  大家都想讲真话,可是为什么真话这么难?因为我们的不少制度设计,违背了另一条政治学原理:由上及下的政策指令信息与由下及上的政策效果信息不能走同一条管道。谁要是违反了这套规律,毫不例外,得到的信息在相当程度上是不真实的。
  我想中央肯定不希望下面的干部说假话,老百姓也不喜欢干部说假话,不希望政府说假话。但是想一想,如果我是这个政策的制定者和实行者,又要我来评价这个政策的效果,要是我说这个政策效果不好,这不是打自己耳光?如果这个政策不是我制定的,是上级政府制定的,我去实行,如果其他部门或地方都说好,就我说这个政策不好,上级部门会不会说我执行能力不行?于是假话就难以避免。
  4权力须受到制衡,并形成封闭的环
  还有一个现象是,贪污腐败,现在整治力度很大,抓起来的&老虎&有100多个。其实,历届领导人都非常重视反腐。3年前,我的一个博士后专门梳理过党内法规,一共有102条党内法规是与廉政有关的。详细到管到你吃饭,&四菜一汤&还是&三菜一汤&。这么严,为什么还有贪官?
  作为一个政治学者,我们看到的是制度问题。如果几个官员腐败,那确实是他信仰缺失等等,如果是一片官员腐败,那肯定是制度出了问题。正像一个鱼塘,有几条鱼死,那可能是鱼本身的问题;便若有成片的鱼死亡,那必定是鱼塘的水有问题了。有人认为说制度问题就是贬低我们自己,其实并非这样。说制度有问题不是说我们的基本制度有问题,而是指那些具体的权力监督与制约制度出了问题。
  权力必须受到制衡,这句话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后面还有句话很多人不知道,权力不但要受到制约,而且还要形成封闭的环。不能有一个环节缺失,只要有一个关键环节缺失,那么其他的环节都无效。特别是对第一把手的制约,缺漏太多。
  这两年,第一把手腐败的案件大幅度上升。其中有不少地方的政协领导出了问题,不了解中国政治的人,以为政协腐败严重。实际上,这些出事的政协领导此前多半担任过地方的书记,犯案多半是在他任第一把手时。
  5下属权利原则
  在民主政治条件下,官员权力的上下级关系并不等于官员权利的上下级关系。上下级官员之间的权力是不对等的,但他们作为公民的权利是平等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官大一级压死人&的现象比比皆是。
  有些上级领导对下级可以为所欲为,下级在上级面前有时失去了自己的基本人格,如颜卑膝者有之,人身依附者有之。为什么下级和上级,会变成这样一种关系?因为,我们的有些制度违反了政治学中的&下属权利原则&。
  也就是说,在行政体制内,权力有等级,行政有等级,这是现代政治基本的特征,也很正常。但是,公共权力的行使需要等级科层,不等于上下级官员之间在公民权利上的不平等。即使是下级,他也拥有自己的正当私人权利,其人格是独立的。
  我们的许多制度设计违反了下属权利原则,例如,不同官员级别不仅薪水不同,而且在退休、住房、用车、医疗等方面都有不同的待遇,这种制度设计完全没有体现出&下属权利原则&。许多发达国家,在宪法里面都有这样的条文,就是下级也有自己的人格,有自己的权利,对上级履行公共职能的时候应当尊重上级,但你不能动不动就侵犯我作为下级的正当权利。
  6每个官员都有自己的&理性&
  现在政治生活中有一个非常头疼的问题,就是公共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合法化,最后是合法利益个人化。同样是政府的官员,同样是处长,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比较大,这也是为什么今年开始中央推行新的《公务员法》,要把公务员的收入规范化。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有很多巨大的成就,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改善了,社会进步了。但是,不同的利益群体事实上也已经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有些群体掌握着决策权,在制定政策的时候自觉或不自觉地为自己的群体或部门利益倾斜。
  每一个官员都有自己的理性,这个理性就是每个人都会追求自己的利益,只要是合法的利益,他追求是正当的。但我们现在的许多制度设计,没有考虑官员的这种&理性&,以为我们党的领导干部都是无私奉献不计私利的。其实,官员是活生生的人,他有自己的利益,其行为遵循&理性&的原则。相应地,国家的制度设计,必须规范官员的&理性&,既保护其正当的利益要求,又防止其&理性&的过度扩张。
(责任编辑:fzxc-bjb)
近日,湖北省首例行政公益诉讼案在十堰市郧阳区人民法院公开开庭...中班社会《谁对谁错》活动设计及反思
您现在的位置:&&>>&&>>& >>
>> 浏览文章
中班社会《谁对谁错》活动设计及反思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 &&&
中班社会《谁对谁错》活动设计及反思
中班社会《谁对谁错》及反思【活动设计背景】 &&&&& 班里有一半以上的是留守幼儿,平日里,家里的老人还要忙农活,对于孩子的管教,他们的想法都是教到老师手里教就好了,所以很多孩子平日里都还没养成一个良好的卫生习惯。 【活动目标】 1、使幼儿了解乱扔垃圾造成危害健康的严重性。 2、让幼儿学会讲究卫生,不乱扔垃圾,随地吐痰。 3、鼓励幼儿平时要讲究卫生,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乱扔垃圾造成危害健康的严重性 2. 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活动准备】 情境图片6张 【活动过程】 一、 看图讲述 教师把图片拿在手上,一边讲述,一边轮换图片(教师:“小朋友,下面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小,你们听了,把看到的,听到的,告诉老师故事里面都有谁,他们在做什么,谁做错了,谁又做对了。小明喜欢边走边吃香蕉,吃完后将香蕉皮朝地上扔;小红喜欢拿着可乐边走边喝,喝完后将可乐罐朝地上扔;小芳流鼻涕用纸巾擦,擦完后把纸巾扔进垃圾箱里。) 二、看图判断 教师引导幼儿看图说一说:谁对谁错(教师:“小朋友,你们看,图片的故事里有谁呢?他们在干什么?谁做对了,谁又做错了呢?为什么?)   三、看图比较 教师讲述乱扔垃圾影响健康的危害,并把图片贴置于相应乱扔垃圾的图片下。提问小朋友知道乱扔垃圾会给别人的健康带来了什么危害了吗?   四、教师与小朋友交流 教师:“小朋友,你们平时应该怎么做呢?能不能随地乱仍垃圾?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呢?还有,平时去到别人家做客能不能随意呢?
使幼儿了解乱扔垃圾造成危害健康的严重性是幼儿必要学习的基本常识,此活动设计能让幼儿学会讲究卫生,不乱扔垃圾,知道应该扔到指定的垃圾箱里。经过本节课,幼儿学会了如何正确地处理垃圾,不乱扔,吐痰应该用纸巾。课堂教学环节进行顺利,但也存在缺陷,教师语速稍快了点,幼儿无法很快地回答问题,预期效果不是很好。因此,建议自己的教学语速放慢点,这样更能把课上得完整。
相关幼教资料:
上一篇:下一篇:
最新幼教资料
推荐幼教资料谁对刘源有“再造之恩”?
撰文|高楼刘源将军虽然已经离开军队领导岗位,但是小伙伴们对他的关注热情没有减退。全国人代会闭幕的当天下午,刘源回到首都师范大学,将自己的上将军服捐赠给母校。此事一经校内媒体公开,立刻迎来围观点赞无数。刘源(左)刘源将军说,军服象征着忠勇、责任、义务与荣誉,自己虽然告别了原职,但国家如果有什么需要的话,他还要披挂上阵,继续付出、奉献,甚至牺牲生命,这是作为一个军人的义务,同时也是一种荣誉。母校对他有再造之恩,教给了他责任、忠勇与效忠,所以他要回报学校,将自己珍爱的军服献给学校。 刘源特意嘱咐学校领导,仪式务必简单低调,不要浪费人力物力。长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听同学们说,将军很有亲和力,还提出要和当年的老同学们去学校食堂“搓一顿”,聊一聊上学时的往事,由此看得出刘源对母校有很深的感情。不过,他所说的“再造之恩”,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1977年恢复高考时,正在北京起重机厂当学徒工的刘源决定报考。当时他的父亲尚未平反,母亲仍在狱中。因为“超龄”,刘源的申请被退回,但许多比他年纪大的人都有报考资格。他不得已给邓小平写了封信,10余天后,厂里通知他可以报考了。 当年高考后,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师周兴旺负责招生。刘源手写《光荣属于母校》据《党史纵览》报道,北京市高招办的领导让周兴旺在几份档案中选一份,他看中了刘源。 档案拿在手里,周兴旺知道自己不能做主,要回学校汇报。因为怕丢失,这份档案就在他家防震棚里架高的双人床上过了一夜。 到底录不录取刘源?当时学校的领导机构“革命委员会”专门开会研究此事。革委会副主任崔耀先在会上说,这个学生在农村插过队,是因为肝炎被退回北京养病的。这个身体呀,能过关吗?得让他去医院复查。身体行的话,没有理由不让他上吧? 这句话实际上是打了个擦边球,将政治问题变成体质问题,只要体检过关,就能上学。 于是,周兴旺带着刘源来到同仁医院,安排了一场只有一个学生的特殊体检。直到此时,刘源开始相信,上大学真的“可能有戏”。 1978年初的一天,刘源终于收到录取通知书,他清楚地记得,3月8日,自己正式入学。其实,当年刘源报考的第一志愿是北大哲学系,第二志愿才是北师院历史系。虽然考试分数过线,但北大不敢招收这个身份特殊的学生。刘少奇平反后,北大曾经派一位老师专程找到刘源,问他:“你还想上北大吗?这是你原来报考的大学。”那位老师话说得很真诚:“当时没收,确实不对,现在也许可以补救一下吧。原来你报的哲学,现在上的历史,你愿意上哲学还是历史?” 刘源没有选择转校,对于给予自己录取机会的母校,他心怀感激。我们常说,今日我以母校为荣,明日母校以我为荣。刘源身居高位,仍感念母校的帮助和栽培,并以实际行动回馈母校,堪称不忘本、懂感恩的楷模。值得注意的是,刘源回馈母校,并不是搞排场,动用公权力和公共资源给自己谋名,他捐赠的是私人物品,朴实无华而又情真意切,这才是共产党人应该讲的“人情味”。目睹将军回校的全过程,许多在校的小伙伴都说,终于明白将军当年面对奸邪为何能够奋不顾身、敢于亮剑了,他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退休不忘学校再造之恩,在职不忘党的培养之恩!资料来源:“首都师范大学”微信公众号、《党史纵览》、《中华儿女》等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责任编辑:merlinxiang]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欢乐颂谁和谁是一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