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雪后书事二首赏析表现了梅花的什么品格和什么精神

专题15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2014年高考语文三轮复习精品资料(解析版)
文字介绍,需要完整内容请下载!
2014年高考三轮冲刺必备之核心考点总动员
【高考真题再现】
1.(2013o安徽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来源:]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8.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
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
9.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4分)
(1)这是个山中秋夜,明月高悬斜挂在墨绿的山边,皎皎如烛光,真是一幅天然墨
水画,带着秋意的霜风不时拂动着翠竹,摇曳不定的翠竹发出的簌簌声无意惊醒了正在
栖息的山鸟,它扑楞着从一树飞向别一树!这大自然的一动一静,都被我这个半夜还未
眠的独宿诗人感知到了。这首诗奇妙处,就是仅仅用二十字,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此时无
声胜有声的诗情画意场景,在这诗情画意中,你不仅仅是在读一首五言绝句,而是在随
着诗人的脚步,与他同置山中,与他共鸣,随着他的视角,静静独宿在山中,用整个身
心去聆听和感知大自然的一动一静。韦应物《秋斋独宿》所描写的显然不是作为刺史的韦
应物的生活情趣,而恰恰像是个恬淡自适的幽人逸士所追求的生活境界。这种境界与禅
子追求的恒常清净、自我解脱的境界并没有什么不同。
(2)赵秉文(1159-
1232),字周臣,号闲闲,磁州滏阳人。登金世宗大定二十五年(1186)进士,累官至礼部
尚书,历仕五朝,宦海沉浮,居官廉明,直言敢谏,死而后已。是金代后期的着名文
家,继党怀英之後与杨云翼同为文坛领袖。主张宗唐复古、倡导风雅,大力纠正章宗后
期浮艳尖新的创作倾向,为金代后期文的正确发展作出了贡献。
2.(2013o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运用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描述,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
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
,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
3. (2013o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7分)
秦中吟歌舞
(唐)白居易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
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
秋宫为主人,廷尉居上头。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岂知阌乡①狱,中有冻死囚。
〖注〗①阌(wén)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详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
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
21.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名句“
”一脉相承。(2分)
【答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解析】该题把诗歌主旨的理解与名家名句默写结合起来,既考查了考生的诗歌理解能
力又考查了考生的知识面。诗歌最后两句狱中冻死囚与前面公侯贵族在雪天歌舞升平
的现象形成鲜明对比。
【考点定位】评价文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22.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5分)
【答案】①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兴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说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
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②从艺术效果看,前面
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
,震憾人心。
【考点定位】鉴赏文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深度剖析】
一、诗歌的表达技巧(常用)分类
(一)修辞手法
1.常用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对比、反问、设问、双关、互文、反复等。
如,杜牧《江南
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作者写的
是江南春天的景象,诗中的“千里”使用了夸张手法,写出了江南的广阔和春意盎然。这
样写可以引起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使诗歌更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再如,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陶者和
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
人民的深切同情。
白居易《琵琶行》“终岁不闻丝竹声”、“
门前冷落鞍马稀”
,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诗中分别以“丝竹”代音乐
,以“鞍马”代客人,以“杜康”代酒。
2.常用修辞格表达效果
比喻、比拟: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了感染力。比喻用在议论中使深奥的
道理浅显化,易于理解,接受。
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生动活泼,含蓄曲折地表达微妙的神态和情思。
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互文:使语言明快,结构工整,声韵和谐,节奏明快。
(二)表达方式
1.记叙,如“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意思为“藕红
花残时,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2.描写,如孟浩然《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写出旷野无垠远处天空比
树木还低,江水清澈更觉月与人意合情投。
⑴正面描写,如白居易的《杨柳枝词》中的“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正面描
写了春天柳树的婀娜姿态。
⑵侧面描写,如王昌龄《从军行》中的“红旗半卷出辕门”,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写
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行军;另一方面是写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突出出
⑶白描,如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以
白描手法写生活中的小景,形成一种别有情趣的美感。
3.议论,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4.抒情,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⑴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
足”,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⑵间接抒情
①借景抒情
如,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
钟声到客船。”这首诗就是诗人张继在国家遭受战争、自己赶考落榜,处于痛苦、彷徨、
忧愁和无奈之时,借景抒情之作。
②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
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
气满乾坤。”此诗以梅自喻,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
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三)表现手法:
如: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用了“庄周梦蝶”和“望帝啼鹃
”的典故。
①正衬,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
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
五岳、天台来正面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
②反衬,如诗句“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以动写静,愈见其
3.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主要有三种情况:写景为实,抒情为虚;物象为实,想像为虚;正面
为实,侧面为虚。如: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实)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虚)”再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
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
手法,“巴山夜雨”是写实,“共剪西窗烛”是拟虚.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构成了完美的意境
,表达了盼望与妻子团聚
4.动静结合
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
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其中的三、四两句:“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一静一动,雄浑开阔,令人称道。
(1)先抑后扬,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
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前两句写诗人兴致高昂、慕名游园,然而,乘兴到来却
不能如愿以偿,一扇冰冷的柴门把满腔的热情挡在了胜景之外,好不扫兴。后两句却兀
地一转,以一枝出墙的红杏写出满园的春光,游园不值,却又另有所得,前面遗憾,后
面高兴,情绪在先抑后扬的落差中跌宕,春色在由喜转忧再由忧转喜的变换中更加美丽
(2)先扬后抑,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
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整首诗先紧紧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再盘马弯弓
,引而不发,及至捧到高处,却顺势一撒手,任其摔落,于是,前面的褒扬一并转化为
贬抑的势能,正所谓“捧得愈高,摔得愈惨”,诗人对当政者崇佛媚道、不任贤才的讽刺
也就更加深刻、更加有力。
如,刘禹锡《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
里一青螺。” 诗歌选择了月夜遥忘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
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7.其他的表现手法还有:联想、烘托、对照、铺垫、总起、点面结合、前后照应、
铺陈渲染、借古抒怀、借古讽今、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想象、卒章显志、即
事抒怀等等。
这里要说明的是:诗词的表达技巧很多,以上所列只是在高考中常见的一些。而不同
的技巧之间也有相通之处,因此在鉴赏技巧的时候要注意,一首诗或词的表达技巧往往
不是单一的,在作具体分析时,应该多方面地去想一想,不要漏说最主要的技巧,同时
分析要尽量具体些,说出道理来。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
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后面两句。可以作如下的分析:
(1)以乐景写哀情。花开鸟鸣本是令人喜乐之景,但由于战乱不断,家庭离散,诗
人见乐景而倍生伤痛之情。
(2)这种乐景写哀情也可以说成是反衬。以乐景反衬哀情,以倍增其哀。
(3)如果答拟人手法,也未尝不可。诗人感时伤别让花也溅泪,鸟也惊心,是诗人
移情入景,将自己的主观感移到花鸟身上,从而表现出诗人伤痛之深。
二、规律总结
1.答题技巧:
如果对所给诗歌的表达技巧进行赏析,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①从炼字角度:着重分析该字的表达效果对主旨所起的作用。
②从名句角度:着重分析该句的情感哲理所在对主旨所起的作用。
③从修辞角度:审清修辞手法,该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起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④从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⑤从表现手法:辨明表现手法,如化用典故、想像等。
2.常见题型及答题步骤
⑴提问方式:
在高考试题中往往综合出现,很少孤立地命题,往往命题为: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
的?有何效果? 试分析本诗中使用的手法。诗中用了哪些手法(修辞手法,或表现
⑵答题步骤:
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
①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明手法)
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阐运用)
③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分析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及旨意。(析效果
⑶公式: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应试技巧点拨】[来源:|||||]
1.广泛阅读,注重积累,培养扎实基本功。
平时复习中只有广泛阅读和积累古诗词,培养诗词鉴赏扎实的基本功,考场上才能快
速悟得所考诗词中的真谛,准确地理解原作的精髓,提高答题准确率。对于“鉴赏
诗歌的表达技巧”这一考点,要多积累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相关
术语,掌握各种常见手法的表达效果,为高考做充分的准备。
2.熟悉高考,把握规律,掌握答题方法。
历年高考诗词鉴赏中的技巧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做高考题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
熟悉游戏规则”,所谓“游戏规则”就是命题规律和解题方法。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
三年的高考题)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了解高考诗词技巧类试题的考查频率和考查热点,
另一方面,通过分析近几年高考诗词鉴赏技巧类题目,可了解一些题目的常规问法及答
题模式 ,掌握常规的出题角度,在备考中加以强化训练,提高复习的效率。
3.审题,掌握要领,规范表达
(1)仔细审题,明确要求,确定方向。
①审准题干。
首先看清题干要求,是笼统地考查“手法”、“技巧”,还是考查某个具体的“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
确定考查的题型,这样才能确定好答题的方向,防止犯“方向性”的错误。
如果是笼统地考查“手法”、“技巧”,就要看准提问时用了什么概念,
如果是“艺术特色”,知识面较广,可以从表达方式、表现方法、修辞方法、语言特色和
篇章结构等方面考虑组织答案。如果是“表达技巧”,主要从表现方法、修辞方法等方面
考虑组织答案,也可以涉及篇章结构。如果是“表现方法(表现技巧、写作技巧),主要
从表现方法、修辞方法等去考虑组织答案。如果是”构思上的特色“,主要从篇章结构方
面去考虑组织答案,可以涉及有关的表现方法。但不管哪一种情况,一定得抓住特色作
②审读诗词
仔细阅读考卷所提供的诗词,按照题目——作者——正文——注释的顺序,把握意象,品悟
意境,体会情感,总结表达技巧。
(2)理清思路,仔细推敲,规范表达。
在审题、读题的基础上,根据已确定的题型,理清自己的解答思路,确定答题步骤。
然后,仔细推敲语言,运用相关术语,规范表达。
【名校热题演练】
1.(14届河南中原名校联盟高三第一次摸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呈洛滨、筠溪二老
[南宋]张元干
清夜沉沉,暗蛩啼处檐花落。乍凉帘幕,香绕屏山角。
堪恨归鸿,情似秋云薄。书难托,尽交寂寞,忘了前时约。
[注]洛滨、筠溪:均因主战为秦桧所忌,不久被罢职,与苏迟、叶梦得、张元干、富
柔直等交游唱和。
⑴分析词人在上阙是如何体现清秋的幽静夜色的。(5分)
考点:鉴赏文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⑵结合词的下阕分析词人所表现的感情。(6分)
【答案】下阕重在抒情,“堪恨归鸿”运用了比喻、拟人手法(1分),词人埋怨归鸿情薄
,暗含被排挤、罢职而产生的对人情世态的慨叹(2分);由于中原阻隔,归鸿又不
传书信,无法寄生传语,就只能忘掉前约、任凭寂寞。下阕也抒发了词人被人排挤,
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恨不见中原收复的失望、无奈的苦闷寂寞之感(3分)。
(14届江西师大附中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题。(8分)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①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 ①挼:读ró,“揉搓”之意。
⑴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
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3分)。
【答案】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常插梅花醉”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1分)“
赢得满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1分)“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
晚年没有心思赏梅。(1分)
⑵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5
【答案】a采用了对比的手法,(1分)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
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
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2分)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
经磨难的忧郁心情。(2分)
b运用了衬托的手法,(1分)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以昔衬今,(2分)表现出当时
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今昔之感和家国之忧)(
试题分析:脑中要有一些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
比、渲染、修辞手
3.(14届四川德阳高三二诊)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1)~(2)题。(8分)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杜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本诗作于杜牧任宣州团练判官期间,当时杜牧常去城中开元寺游赏。此篇抒写俯瞰宛溪
、极目五湖的今古感慨。(范蠡:辅佐越国勾践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
泛舟五湖,经商成巨富,自号陶朱公,后人尊称“商圣”。
(1)本诗中间两联采用了什么手法来描绘景物?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手法,(1分)诗人抓住山色之间飞鸟来去之态,秋雨连绵
家家挂上天然雨幕之形;绿水之畔人歌人哭,楼台夕照竹笛悠悠之声。(2分)视觉
与听觉有机结合,形态与声音相得益彰,描绘了一幅安静祥和的湖光山色图。(1分
)(也可以答“动静结合”的手法,简析略)
考点:鉴赏文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本诗结尾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尾联简要赏析。(4分)
【答案】本诗结尾抒发了作者对古人的缅怀思慕和弃绝官场、纵情山水的情感。(2分)
作者从上面两联的眼前安静祥乐之景而想到曾经功勋卓绝却功成身退、泛游五湖的范
蠡,在烟树参差之中,油然而生弃绝官场、纵情山水之情。(2分)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14届江苏苏州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1)~(3)题。
东出盘门刮眼明,萧萧疏雨更阴晴。
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万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羁苦俗人轻。
无穷好景无缘住,旅棹区区②暮亦行。
注:①苏舜钦,字子美,北宋诗人,诗与梅尧臣齐名,世称“苏梅”,这首诗是诗人过
苏州时流连光景之作。②区区:既“仆仆”,形容旅途劳累困顿。
⑴诗的颔联写景,颇具特色,请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运用拟人手法,写绿杨白鹭的自得,写山水有情;(2分)以色彩表现美景,“
绿杨白鹭”“绿”“白”相间;(1分)远近结合,“近水”“远山”结合,画面生动。(1分
)[来源:++]
⑵“万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羁苦俗人轻”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答案】坦然面对自然和人生的盛衰;(1分)对自身“羁苦”被俗人所轻的自嘲。(1分
试题分析:这道题比较直观,从字面意思可以看出作者坦然面对自然和人生的盛
衰,对自身“羁苦”被俗人所轻的自嘲。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⑶评论家认为,此诗“以清切闲淡为主”,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意象清新:选取“绿杨”“白鹭”“近水”“远山”等意象,气清水秀,别有韵致;语
言朴素,不肆雕琢,清新自然。情感平实,坦然面对万物变化和人生盛衰。
(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
5. (14届河北唐山高三摸底)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南安军① (宋)文天祥
梅花②南北路, 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  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  城郭一时非。
饥死真吾志, 
梦中行采薇③。
【注】①诗人被俘押解北上,途经家乡江西南安军,曾绝食。②梅花,指梅岭即大庾岭。
 ③商亡,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逃进首阳山,采薇充饥,最后饿死。
⑴请简要说明诗人“归乡如不归”的原因。(5分)
【答案】被捕归来,壮志未成,(1分)无颜见家乡父老,(2分)不如战死沙场(2分)
⑵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运用了对比的手法,(2分)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已面目全非进行对比(2分)
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2分)(或答“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
,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也可)
(14届天津一百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1)~(3)题
。(10 分)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家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注】章台:即楚灵王行宫章华台,故址在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南。
⑴这是唐朝诗人韦庄的一首诗,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属于
。根据体裁的要求,它的
联都必须是对仗句。(3分)
【答案】五言律诗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常识的题目,要抓住重点记忆。
考点:识记文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⑵“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赏析其作用。(3分)
⑶本诗的题目为《章台夜思》,有人认为这首诗全篇未现一个“思”,却“秋思”不断,令人回
味,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阐述。(4分)
【答案】同意。本诗以“夜思”为题,全篇虽未现一个“思”字,却选取了一系列引人“思”
的意象,如“清瑟”、“遥夜”、“孤灯”、“残月”、“故人”、“秋雁”等,展现了“思”意境
。诗的三、四联更是直接描写“思”的内容:时当秋节,芳草已暮,韶华已逝,故人不
来,乡思难寄。诗人将自己的无限秋思展现在读者面前,表达了怀人思乡之情,感情
真挚,悲凉凄楚,叫人肠断。评分标准:“同意”得1分;能指出“选取了引人‘思
’的意象”(或“三、四联直接描写‘思’的内容”)得1分;举例准确得1分;“思”的内容
表述正确得1分。如果不同意,可自圆其说,按此给分。
7. (14届哈师大附中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1)~(2)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②老莱衣:相传春
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
⑴请简要分析颈联在写景上的主要特色。(6分)
【答案】①以静衬动(1分),“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
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2分)。
②寓情于景(1分),“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吹骨、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表
达诗人因友人离去的孤寂伤感之情(2分)。
③虚实结合(1分),“黄牛峡静滩声转”句属虚写,写诗人想象韩十四坐船过黄牛峡的情
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属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2分)。
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1分),“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形象描绘韩十四一路
辗转旅途艰险的情形;“白马江寒树影稀”则从视觉角度描绘了当时的离别之景(2分
考点:鉴赏文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⑵请结合诗句,概括诗人抒发了哪些感情。(5分)
【答案】①“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表现了对战乱导致生灵涂炭的忧愤之情;
②“我已无家寻弟妹”表现了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③“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
寒树影稀”表现了对因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④“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
勉励之情;⑤“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
[来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8. (14届吉林高中毕业班摸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银河①宛转三千曲,浴凫飞鹭澄波绿②。何处是归舟,夕阳江上楼。
天憎梅浪发③,故下封枝雪。深院卷帘看,应怜江上寒。
[注]①银河:天河。借指人间的江河。②浴凫飞鹭:凫:野鸭。鹭:白鹭。③浪发:滥
⑴这首羁旅词中的“天憎梅浪发,故下封枝雪”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拟人手法。作者说上天憎恨梅花滥开(开得茂盛),所以下起大雪封住梅花树
枝,实则写出了春寒料峭(强调寒冷亦可),衬托出远在异地漂泊之人的凄寒苦楚。
或是:借景抒情(以景写情)。作者描写了梅花绽放之际,天降大雪。天气越发寒冷袭
人,让远在异地之人倍感凄寒苦楚。(6分。手法2分,景2分,情2分)
⑵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这首词表达了作者自己在外漂泊的孤寂和对妻子的思念之情。(3分,漂泊+孤
寂+思念)初春时节作者思家无奈路途遥;天降大雪更惹家人牵挂。(2分)(5分。
意思接近即可)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情感,当然结合诗词内容看本词两个角度,一是自己的思乡怀人,
一是自己的家人感念漂泊在外的游子。作者自己在外漂泊的孤寂和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初春时节作者思家无奈路途遥;天降大雪更惹家人牵挂。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14届湖北孝感高三第一次统考)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8分)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注】本诗选自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人当时旅居在夔州西阁楼中的
,他从霜雪之夜的所见所闻,联想到当前国家时事和自己衰老多病飘泊天涯的生活,心
情异常沉重,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杜甫在这首诗中感慨万千,请联系具体诗句,说说诗中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悲慨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⑵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创造了一种悲壮雄浑的意境,请说说诗人在此
联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4分)
【答案】此联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视听结合,时空结合,对偶
,拟人等。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
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
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
;第三是修辞。此联手法多样,结合语境具体解释。
考点:鉴赏文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届广东海珠区高三上综测二)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1)~(2)题。(7分)
题青州兴龙寺老柏院
南邻北舍牡丹开,年少寻芳日几回。
唯有君家老柏树,春风来似不曾来。
⑴ “春风来似不曾来”有两层意思,请具体说明这句诗含有哪两层意思。(3分)
【答案】一层意思是就老柏树而言,表现老柏树不受自然条件的干扰,无论春风来还是
不来,它都始终保持自己原有的四季常青的风姿;(1分)另一层意思是兴龙寺主人
从容淡定,荣宠(春风)不惊。(2分) [3分。表层意思1分;深层含义2分。]
⑵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回答。(4
【答案】主要运用了反衬(衬托、对比)的表现手法。(1分)这首诗用世人对牡丹趋之
若鹜来反衬(衬托、对比)老柏树在春风到来之时保持这原有的姿态,(1分)突出
了老柏树的超然物外、从容淡定,(1分)表达了作者对老柏树不受环境影响,淡定
从容精神品质的赞叹。(1分)(或)双关,“春风来似不曾来”既写老柏树四季常青
,不受外在环境变化的影响;又突出了寺院主人淡定从容的高尚品质,一语双关。(
或)象征(以物喻人),如牡丹象征富贵,寻芳牡丹象征追求功名富贵,老柏树象征
寺院主人等。(或)托物抒怀,如借老柏树在春风到来时依然保持自己原有的风姿,
抒发了对超然物外、淡定从容品质的歌颂和向往。
[4分。反衬、衬托或对比1分,分析到位3分。]
考点:鉴赏文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原创预测】
1.阅读南宋李好古的词《江城子》,然后回答(1)~(2)题。(7分)
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
慨,漫悲凉。
少年有意伏中行①,馘②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欲上治安③双阙④远,
空怅望,过维扬。
注:①中行:即中行说(hōnhán
Yè),汉文帝时宦官,后投降匈奴,成为汉朝的大患。
②馘ó:战时割下敌人的左耳以计功。
③治安:指西汉贾谊的《治安策》,内容是评议时政。
④双阙:本为宫殿前左右各一的高台。这里借指帝王上朝之处。
⑴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列举出两种,并作简要分析。(3分)
【答案】①借景抒情。作者运用“平沙浅草”“路”“波”等景物描写,形成辽远、凄迷的意境
,抒发了对国事的担忧、惆怅之情。
②运用典故。作者运用了“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等典故,书
写了自己年轻时的雄心壮志。③直接抒情。作者直接运用“徒感慨,漫悲凉”“空怅望”
抒发悲伤、惆怅之情。④对比。作者把年轻时的远大理想与现在的愿望成空进行对比
抒发出壮志未酬之慨。(答到两种就O)(3分)
试题分析:本题所问“徒感慨”“空怅望”,其实已部分回答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即“感慨”
“怅望”。其实本题要结合词的具体内容和注释详细分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来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1)~(2)题。(8分)
过裴长官新亭
茅屋多新意,芳林昨试移。
野人知石路,戏鸟认花枝。
慢水萦蓬户,闲云挂竹篱。
到家成一醉,归马不能骑。
1. 这首诗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3分)
2. 颈联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写景,请任选两个角度简要分析。(5分)
【答案】①运用白描手法,通过“慢水”“蓬户”“闲云”“竹篱”等意象,勾勒出一幅清丽、宁
静的画面,给人以
3.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7分)
【宋】石孝友
愁云淡淡雨潇潇,暮暮复朝朝。别来应是,眉峰翠减,腕玉香销。
小轩独坐相思处,情绪好无聊。一丛萱草①,数竿修竹②,数叶芭蕉。
注:①萱草”又名“谖草”,古人以为此草可以忘忧。②杜甫《佳人》诗中有“天寒翠袖薄,
日暮倚修竹”之句。
⑴本词上片诗人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选择其中的一种简要分析。(3分)
【答案】①情景交融。(1分)“云淡淡雨潇潇”应和“愁”字,(1分)“暮暮复朝朝”
既写出阴云密雨时间之长,更体现了抒情主人公难耐的心绪,表达出对心上人的强烈
思念之情。(1分)
②想象(从对方着笔、虚实结合)(1分)。作者遥想情人,推想她别后容态变化,想必
陷入离别痛苦中的她,独居无侣,无心梳妆,“眉峰翠减”;而且随着无休止的思念,
定会容衰体瘦,“腕玉香销”。(1分)诗人从对方着笔,寄托自己的无穷思念。(1分
③比喻。(1分)把眉比为山峰,无心梳妆,如山峰“翠减”,腕如美玉。(1分)生动形象
地表现出心上人的美好和对自己的强烈思念之情。(1分)
④叠词连用(1分)。“淡淡”写阴霾的天色,“潇潇”状雨脚淅淅沥沥绵密不歇;“暮暮”“朝
朝”一天又一天,写阴云密雨时间之长;(1分)叠字的连用,烘托渲染了阴郁沉闷、
迷蒙伤感的气氛(1分)。
然旧事心上来,无言敛皱眉山翠”。“腕玉”即玉腕的倒置。秦观《满庭芳》:“玉腕不
胜金斗”。三四两句借用两个比喻总写人的无心打扮,懒于梳理,抒发强烈思念之情
。古云:“女为悦己者容”。《诗·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
适为容!”这是男方设想对方“别来应是”如此,由于“心已驰神到彼”,故“诗从对面来
”。此为虚实结合。
考点:鉴赏文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⑵结处三句 ,“萱草”“修竹”“芭蕉”,一句一景,而含不尽之意,试简要分析。(4分)
【答案】作者相思心切,既得萱草,也不能解忧,加倍突出忧思的绵绵无尽,难排难解
。(1分)“修竹”引自杜甫诗句,只见“ 修竹
”而不见美人,自然会触目伤怀。(1分)“芭蕉”,更是助愁添恨的景物。”
(1分)在寂寞的相思中,这三个意象
,一句一景,却不是简单的罗列,无不关合着忧思,添愁加恨,更加充分表现了诗人
对心上人的无尽思念。(1分)
考点:鉴赏文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
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2)题。(8分)
游庐山宿栖贤寺
古屋萧萧卧不周,弊裘起坐兴绸缪。
千山月午乾坤昼,一壑泉鸣风雨秋。
迹入尘中惭有累,心期物外欲何求。
明朝松路须惆怅,忍更无诗向此留。
⑴第二联从哪些角度来写庐山夜色?请作简析。(4分)
【答案】上句:视觉(静景),写山中月色,(2分);下句:听觉(是动景),写山间
泉鸣,(2分)
试题分析:此题首先品读第二联,“千山月午乾坤昼,一壑泉鸣风雨秋”,从诗句中找出
描写庐山夜色的关键词加以体会即可,如“山月”是从静态来描写月色,属于视觉;“
泉鸣风雨秋”是从动态来描写山间泉鸣,属于听觉。故答题时,可从视觉、听觉或者
动静结合的角度来组织答案。
考点:鉴赏文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⑵最后两联作者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直抒胸臆(1分),最后两联说自己为尘世所累而不想有所求,穿越松柏蔽空的
山路会惆怅不已且一定要题诗留念,(1分)体现了诗人对世俗的厌倦,对淡泊生活
的追求,对庐山清幽之境的留恋。(2分)
5.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题(11分)
送魏十六还苏州
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
【注】作者的朋友魏十六曾从苏州到毗陵(常州)方向来拜访他;魏十六返回苏州时,
⑴请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表达了送别友人时内心的沉重与感伤,也表达了设想别后而流露出的留恋、孤
独和惆怅。(答出一点给2分,语意完整给1分)
试题分析:此类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着诗歌注释来了解诗歌的写作
背景,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加以分析,如“沉沉”表现了送别友人时内心的沉重心情;
“白云”写出了作者回首时只见白云不见友人的留恋和感伤。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6分)
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有利于表达对友人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乙亥岁除渔梁村
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岁月频。
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
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领略春。
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
[注]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是农历乙亥年。这年十月,秦桧死了,在舆论压力下,高
宗召回一些受秦桧打击迫害的官员。作者也奉诏回朝,大年三十行经闽北渔梁村时写下
了这首诗。
⑴这首诗颈联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5分)
【答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1分),“云容山意商量雪”描绘出乌云堆积山头,酝酿
着一场大雪的景象,“柳眼桃腮领略春”形象的描绘出桃红柳绿、春回大地的景象(诗
意解说1分)。(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方法”或“眼前的彤云密布与想象中的春回大地
的美景互相映衬”并合理分析也可)彤云密布衬托出诗人飘泊羁旅的艰辛和前路难测
的忧虑;“柳眼桃腮”则用旖旎春光象征诗人对未来的希望,表达了诗人遭长期贬谪后
被重新启用的喜悦心情。(情感2分,其中分号前后各1分,加点词语或近义词答出任
一个即可)
2014年高考三轮冲刺必备之核心考点总动员
【高考真题再现】
1.(2013o湖北卷)下列各组词A
2014年高考三轮冲刺必备之核心考点总动员
【高考真题再现】
1.(2013o湖北卷)下列各组词A
2014年高考三轮冲刺必备之核心考点总动员
【高考真题再现】
1.(2013o四川卷)下列词语中A
2014年高考三轮冲刺必备之核心考点总动员
【高考真题再现】
1.(2013o四川卷)下列词语中A
2014年高考三轮冲刺必备之核心考点总动员
【高考真题再现】
1.(2013o北京卷)依次填入句
2014年高考三轮冲刺必备之核心考点总动员
【高考真题再现】
1.(2013o北京卷)依次填入句
2014年高考三轮冲刺必备之核心考点总动员
【高考真题再现】
1.(2013o湖北卷)下列各项中A
2014年高考三轮冲刺必备之核心考点总动员
【高考真题再现】
1.(2013o湖北卷)下列各项中A
2014年高考三轮冲刺必备之核心考点总动员
【高考真题再现】
1.(2013o安徽卷)某校利用宣8
2014年高考三轮冲刺必备之核心考点总动员
【高考真题再现】
1.(2013o安徽卷)某校利用宣8
2014年高考三轮冲刺必备之核心考点总动员
【高考真题再现】
1.(2013o辽宁卷)仿照下面的6
2014年高考三轮冲刺必备之核心考点总动员
【高考真题再现】
1.(2013o辽宁卷)仿照下面的6
2014年高考三轮冲刺必备之核心考点总动员
【高考真题再现】
1.(2013o北京卷)给下面语句
2014年高考三轮冲刺必备之核心考点总动员
【高考真题再现】
1.(2013o北京卷)给下面语句
2014年高考三轮冲刺必备之核心考点总动员
【高考真题再现】
1.(2013o江苏卷)有研究者对2
2014年高考三轮冲刺必备之核心考点总动员
【高考真题再现】
1.(2013o江苏卷)有研究者对2
2014年高考三轮冲刺必备之核心考点总动员
【高考真题再现】
1.(2013o山东卷)阅读下面的9
2014年高考三轮冲刺必备之核心考点总动员
【高考真题再现】
1.(2013o山东卷)阅读下面的9
2014年高考三轮冲刺必备之核心考点总动员
【高考真题再现】
一、(2013o北京卷)阅读下面的
2014年高考三轮冲刺必备之核心考点总动员
【高考真题再现】
一、(2013o北京卷)阅读下面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和李上舍冬日书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