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镇宁县人民政府网站三月初三是什么节目

布依族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布依族[bù yī zú]
布依族,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有287万余人。现位居全国56个民族人口排名第12位。贵州省的布依族人口占了全国布依族总人口的97%以上,是布依族最主要的聚居地。主要聚居在省内和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安顺地区的黄果树大瀑布所在地——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在贵阳市也分布着10余万布依族,六盘水的盘县、六枝以及毕节地区织金县也有布依族聚居,省外的布依族散居于云南、四川、越南北部等地。布依语属壮侗语族,有本民族古文字,20世纪50年代又创制了拉丁布依文。布依族以农业为主,布依人的祖先百越民族最先发明了水稻种植,为世界稻作文明作出重要贡献。享有“水稻民族”之称。秦汉时期布依区的社会生产力已相当发达。布依族由古代百越人演变而来。唐代史称“西南蛮”,宋元以后汉族史籍中称“”、“仲家蛮”,明、清称“仲蛮”,解放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族”、“土边”、“本地”、“绕家”等[1]。布依族大部分以“”或“布越”自称。“布”是“人、民族”之意,“依”即“越”,是布依族族名专称。“布依”就是“依人()”的意思[2]。1953年,贵州省各地布依族代表经过协商,根据本民族的意愿,正式统一用本民族共同自称“Buxqyaix”(汉语音译布依)为族名[1]。外文名布依文“Buxqyaix”人&&&&口约287万(2010年)人口分布贵州,云南,四川,等语&&&&言文&&&&字古布依文、拉丁新布依文信&&&&仰,,多神崇拜别&&&&称团结的民族,勤俭的民族节&&&&日,,满年著名歌曲《好花红》、《桂花开放幸福来》著名景点黄果树瀑布、荔波世界自然遗产民族美食五色糯米饭,褡裢粑,粽子,狗肉人文始祖布洛沱(布依文Bauslegdoz)历史事件清嘉庆布依族“南笼起义”人口分布贵州、云南、四川、越南国宝曲艺八音坐唱、布依戏、布依盘歌
布依族分布图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2870034人,占全国人口比0.2153%[3]。中国的布依族主要分布于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其中以贵州最多,大部分聚居于、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和贵阳市,在、、、、及云南的、四川的、会东、普格等地也有分布。[4]
布依族有一小部分居住在越南,大约于200多年前从中国移民。[5]历代政策
唐代中央朝廷在布依族地区设置羁縻州县,以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刺史,世袭其地。五代时,增设了“”土司。宋朝继续推行“”,元代置、、军民府等。
明朝和清朝初期,更加完备,土司和土官占有领地内全部田土,将属民世世代代束缚领地上。
到,随着布依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司境内的属民也日益发生两极分化,人口大量增加,开始出现了租佃和买卖田土的现象。
布依族地区部分富裕的土官、把事及少数占有较多田地的属民,还有汉族地主和高利贷者形成了新的地主阶级,实物地租也逐步取代劳役地租。雍正五年(1727年),清王朝采取大规模“改土归流”的政策,客观上确立和发展了布依族地区的封建地主经济,加速了领主经济的崩溃,土司制度也随之消亡。[4]
布依族自宋代起,历朝都有反抗封建统治阶级剥削压迫的起义斗争,清代嘉庆年间的“”就是由布依族少女领导的起义,充分体现布依民族反抗暴政、追求幸福生活的民族精神。起义持续数月,声势浩大,震惊清朝廷,起义被镇压后嘉庆皇帝下旨将当时的起义爆发地“”更名为“”。在近代史上,又进行过反对外国教会,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及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6]秦、汉时期,区的农业生产已有所发展,但比中原地区落后。随着秦汉封建势力的伸入,客观上促进了布依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的生产关系随之逐步确立。大约明末清初的时候,布依族的社会生产力又有了新的发展,农具中锄头的重量和长度都普遍增加了,锄口也由过去的贴钢改进为夹钢。
随着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改进,生产的进一步发展,随之产生了地主经济。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势力开始侵入黔南,促成了布依族地区封建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逐渐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布依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革,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废除了产生民族压迫和封建剥削的根源。
党和政府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大力帮助布依族人民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在布依族地区初步形成了医疗保健网,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的身体健康[4]。出土文物
布依族先民一般认为是由“”的一支发展而来,上古时就生活在今贵州地区。建国后在、、等地区发现40余种“有段石斧”及“几何印纹陶”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即是力证,时间是自殷商至战国初期。
春秋战国时期
布依族祭坛据《》记载,、、流域是布依族先民人的发祥地。红水河古称,春秋时以江名国。《贵州古代志》考其国境包括今乌江以南延展到两广大部分地。战国时牂牁国衰,其北部夜郎,以至西汉末年,分布在这一地域的布依族先民,是古夜郎国的主体民族之一,仍处于奴隶制社会阶段。[7]
东汉至两晋南朝,布依族被称为“僚”。唐、宋、元时期则为“番”、“番蛮”、“西谢蛮”、“南谢蛮”等。隋唐时期,封建领主经济兴起,王朝始给布依族首领封号,实行羁縻政策。
自明、清迄建国前称“”、“仲苗”、“仲家苗”、“”等。同时在本民族内部,复又有很多互称。如望谟县称彼此为“濮拉”,县境内的各区之间的布依族又称彼此为“濮洛”、“濮榜议”,贞丰县称册亨县的布依族为“濮央”,册亨县和罗甸县称望谟县的布依族为“濮曼”等等。
1953年经本民族共同商议,一致同意以本民族的自称为族称,统称为“布依族”。布依族的原始宗教信仰主要有、、及等。布依族信仰祖先和多种神灵,这可能是原始宗教信仰万物有灵的残存,同时也反映出古代农耕民族的某些意识特征。
布依族”“要祭祀“”,保佑全寨安宁,杀鸡敬祖,吃两色(白、黑)糯米饭,“”祭、土地神和,祭毕用鸡血沾上各色纸旗,或做成大鸟形分别插在各块田中[8]。摩公祭祀
摩教至今仍是大多数布依族群众信仰的传统宗教,它是一种介乎于原始宗教和神学宗教之间的准人为宗教。摩教有专门的宗教职业者布摩,其宗教职业者分为“布摩”和“摩雅”[9],布依族人称之为“老摩”或“摩公”。
不仅有较为完备的祭祀经典--摩经(被称为“”之一),还有比较固定和规范的宗教礼仪。举行祭祀活动除了要履行一定的宗教礼仪外,还要辅以对摩教经典的诵读。典籍浩繁的摩经,大致可分为用于丧葬超度活动中的多卷本《殡之经》、《》等,也有用于驱邪祈福禳灾等目的相对应的种类繁多的各类杂经。[10]布依族的神话传说丰富多彩。民间广泛流传的神话、故事、童话、寓言、谚语、诗歌等口头文学,传述着古老的民族历史,歌颂着人民的勤劳勇敢,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和残暴,展望着新社会的幸福和光明。其题材广泛,意境优美,内容健康,语言生动,富于想像力。神话传说如《洪水潮天》、《十二个太阳》、《赛胡细妹造人烟》、《卜丁射太阳》、《茫耶寻谷种》、《黄果树瀑布的传说》等都是人们喜爱的作品[11]。
布依族使用的,属于属壮侗语族,实际上与壮语的北部方言是同一种语言。
由于布依族与汉族长期的文化接触和交流,因此布依语词汇系统中有不少汉语借词。布依语有完整的语音系统、丰富的词汇和富于表现力的语法结构。尽管布依族人口众多,居住地区广,但其语言在布依族内部,只有土语之分,没有方言之别。布依语内部比较一致,差异小,按照语音特征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土语区[12]。
第一土语区
使用人口最多,主要分布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南部,与广西壮语北部方言的桂边土语、桂北土语可以直接通话。布依语的标准音点便是第一土语区的望谟布依语。
第二土语区
使用人口为其次,主要分布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贵阳郊区,与第一土语区可以直接通话,与广西北部壮语方言也十分接近。
第三土语区
使用人口最少,主要分布于贵州省镇宁、关岭、紫云、晴隆、普安、六枝、盘县、水城、毕节、威宁一带,这个土语区的语音有着比较独特的特征,但与第一土语第二土语也能相互通话。
2012年望谟布依族“三月三”文化节,布依族、壮族文化专家学者达成“望谟共识”,决定共同为开通“布依壮语卫星频道”而努力,以保护和传承二族共有的珍贵母语文化。布依族的古文字分为:方块型、拼音型、符号型三大类。
1、方块型古文字
日至17日,来自滇黔桂等省(区)100多名专家学者汇聚荔波,研究中国布依族古籍及古文抢救工作。
布依文、汉文《望谟共识》2007年至今,布依族研究学者通过在荔波布依族聚居地区调查,征集到布依族傩书古籍原件1000多册;研究发现,散存当地布依族经书、傩书手抄文字中有很多的古文字与已发现确认的古壮族文字相似;经国务院批准,荔波县选送的布依族傩书、经书《献酒备用》、《接书神庙》、《接魂大全》、《关煞向书注解》等10部布依文古籍先后入选第二、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还有6部古籍正在申报待批中。该县申报的《布依族古文字表》于2008年被国务院发文公布单列为第13项文种,名为“布依文”,2011年上半年中央民族大学博物馆陈列了全国20多种文字,荔波布依族古文字名列其中。[1]截至目前,荔波布依族文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典籍名列全国之最。这样,荔波布依族古文字首次在国家级文化空间面世,布依族成为我国有自己传统文字的18个民族之一。“布依族中发现了几种古文字类型,主要用来作为占卜文字,记录《摩经》,创作民间文学作品等等。布依族古文字,除了流行于六盘水一带的‘波拉’文字属于拼音文字,产生比较晚以外,其他类型都与汉字有关,具有悠久的历史。”省布依学会副会长周国茂说。布依族古文字是布依族古籍的载体,它承载着布依族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过去虽然陆续发现和搜集了一批资料,一些学者也开展了一些研究,发表了一些成果,但从各地陆续发现布依族古文字资料的情况看,布依族古文字还需要进一步调查、搜集、整理、标音、释义和深入研究。
2、拼音型古拼音文字
2.1、CV型文字。
它是受伯格里苗文的启发而被创制出来,由声母和韵母两个部分组成。声母较大,韵母较小,声调通过将韵母标在声母顶端和右侧不同的位置上来表示。声母符号有35个,其中9个还无法确定音值;韵母符号26个,其中单字母符号11个,组合符号15个。CV型文字利用有限的符号记录大量的布依语的发音,具备了所有拼音文字所共有的优点,与“汉字”、“类汉字”(即方块布依字,笔者注)相比,它在记音方面更加准确.也更加便于学习和掌握。不过,作为一种民间自发使用的文字符号,它还存在很多缺点.可归纳为以下两条:一是声韵母的读音缺乏一定的稳定性。有些声母或韵母在相同条件下有多种读音,不同的声母或韵母在相同的条件下也可读同一个音;二是声调的表示法和读法也很混乱,文字声调的标法给书写带来了较大的麻烦,因为书写时的一点点失误都将会使人产生错误的理解。
2.2、外国传教士创制的拉丁字母文字。
1904年印行的布依语《圣经》
这种拼音古文字的创制缘于天主教在布依族地区的传播。清康熙四十三年(1714年),天主教传人贵州。当时,意大利耶稣会士都嘉禄兼任贵州首任代牧时,派遣法国遣使会士亚比亚立等到贵州考察而天主教正式传人布依族地区,则是在其传人贵州约90年以后,即1797年—1800年间。当时,传教士以省城贵阳为中心,以黔西南为重点,奔赴于古驿道两旁的布依山寨。为了让布依族信教群众更好地理解圣经“十诫”的基本要求,便于布依族群众熟悉道理,使基督深入人心,并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从而达到文化上的改观,西方神职人员使用拉丁字母创制了布依文字。
3、符号型布依文
在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新发乡花园村一带的布依族“布摩”当中,使用一种比较特殊的文字记录当地的“摩”经。这种文字比较独特,还夹杂少数象形字,还无法定性,暂且称为“其他文字符号”。贵州省博物馆保存的布依族宗教古籍《布依族白摩书》抄本所使用的文字也属于这一类型。1、50年代的老拼音布依文
1956年11在贵阳市召开的布依族语言文字问题科学讨论会上,决定采取布依文和壮文联盟(布壮文字联盟)的方针,并通过了《布依文方案(草案)》,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以贵阳附近的龙里县羊场镇话(属布依语第二土语区)为标准语。该方案经原中央民委批准,自1957年开始在布依族地区试验推行。由于政治原因,推行工作于60年代中断。老布依文和老壮文十分接近。
2、新布依文新拉丁布依文的运用(4张)
1981年,参加《布依族简史》讨论会的布依文谚语代表认为布依族文字应根据布依语的实际情况制定,建议以布依族较为集中、语音较有代表性的望谟县复兴镇话(属布依语第一土语区)为基础,修改布依文方案,最后拟订了《布依文方案修改草案》,报贵州省民委审定。“修改草案”经贵州省民委审定后,自1982年开始在布依族地区试验推行。根据试验的反馈,贵州省民委于日至23日召开修改布依文方案的座谈会,拟订了《布依文方案(修订案)》。该方案一直沿用至今。现行的布依文和壮文有一定差别。布依月琴布依族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彩。传统舞蹈有《》、《织布舞》、《狮子舞》、《糖包舞》等。传统乐器有唢呐、月琴、、木叶、笛子等。地戏、花灯剧是布依族人喜爱的剧种。大歌和小歌是流传于的具有多声部结构的两种歌唱形式;盘歌则用唱歌来盘问对方,随机应变互相问答,天文地理山川草木皆可入歌。民间流传的有神话、传说、故事、寓言、谚语和诗歌等。由农家自己纺织的布依土布久负盛名。专门生产布依织锦、蜡染布和民族工艺服装的企业相继建立,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和欧美等地。黔西南地区的布依族音乐“八音坐唱”有“声音活化石”、“天籁之音”之称[13]。吊脚楼
吊脚楼居住在贵州流域的布依族房屋多为,古称干栏。楼底圈牲口、堆杂物,楼上住人。在一带的布依族人就地取材,利用当地丰富的薄石材,在的基础上改建,除和外,整座房屋全用石板建成。来到,就像进入了王国,这种房子整洁优美,冬暖夏凉,防风防雨又能防火。流域还是中国最重要的林区之一[14]。
布依族石头寨石板房布依族居住的显著特点是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多为干栏式楼房或半边楼(前半部正面是楼,后半部背面看是平房)式的石板房。贵州的、安顺等布依族地区盛产优质石料,而且还有可一层层揭开的薄厚基本均匀的平整的大石板,这种薄片石来源于水成页岩。当地布依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石料修造出一幢幢颇具民族特色的石板房。石板房以石条或石块砌墙,墙可垒至五六米高;以石板盖顶,铺成整齐的菱形或随料铺成鳞纹,石头民居不仅不透风雨,而且古朴美观,屋顶举重若轻,安居而不压抑。总之,除檀条椽子是木料外,其余全是石料,甚至家庭日常用的桌、凳、灶、钵、碓、磨、槽、缸、盆等,都是石头凿的。一切都朴实淳厚。这种房屋冬暖夏凉,防潮防火,只是采光较差[15]。
县府所在地,绝大多数房屋都是石头建造,三四层的就有几十栋。由于石料是浅灰白色,加工后更显晶洁,所以白天看镇宁,银光闪烁;月夜看镇宁,凝霜盖雪。为此,古有“银镇宁”、素有“银色镇宁”之美誉。该镇的石建筑,历史悠久的已有600多年的风雨历程,所以既堪称为凝固的音乐,又可当作。 布依族的久负盛名。早在宋代就有贵州特产蜡染布的记载。清代史书上所说的“青花布”,就是蜡染布。布依族姑娘从十二三岁起,便开始跟母亲学习蜡染技术。先把蜜蜡加热熔为蜡汁,然后用三角形的铜制蜡刀蘸蜡汁,在自织的白布上精心描绘各种漂亮生动的图案,再放入蓝靛缸中渍染成蓝色或浅蓝色,最后将布入锅煮掉蜜蜡,捞出后到河水中反复荡涤,晾干,就成独具特色的蜡染工艺品。其中不少佳品现展出于北京博物馆[16]。
做成的蜡染布料,图案丰厚朴实,绘画活泼豪放,并呈现出独有的龟纹(亦称小波纹),具有机器所不能代替的。
不同地区的蜡染艺术有不同的风格:有的爱以花、鸟、虫、鱼作蜡染图案,构图大胆,形象生动;有的却以结构严谨、线条细腻为特点;有的取材于龙爪花和茨藜花,色调粗犷明快……蜡染艺术不仅美化了人们的生活,也丰富了中外妇女的衣着。
近20多年贵州还建了些蜡染厂,有专门的美工设计师创作绘制出新的图案。各种人物、动物的形象更为丰富,而且色彩也趋于多样化。
蜡染布多作妇女头巾、衣裙、围腰及被面、门帘、窗帘之用。有些工艺水平较高,图案非常新奇精美的,也被当作艺术壁挂来装饰居室客厅及宾馆饭店。布依族妇女还在蜡染衣裙上再加刺绣,更加风采迷人[17]。
除蜡染之外,布依族民间传统工艺还有、、刺绣、木雕、石雕、等[18]。 布依族的服饰很有特色。服饰多为青、蓝、白几种颜色。男子的服装式样各地基本相同,多包头帕,有条纹和纯青两种;衣服为对襟短衣,一般是内白外青或蓝,裤子为长裤;老年人多穿大袖短衣或青、蓝长衫,脚上穿布统袜。现代布依族妇女的服饰各地不一,妇女着大襟短衣,部分着百褶长裙。在布依族聚居的一带,少女喜穿滚边短衣,系绸缎腰带,头戴织锦头帕,以粗发辫盘扎头巾,额上为织锦图案和数圈发辫,下穿裤子,着。青年女性穿蜡染,斜襟短衣,绣花盘肩,用各种花线沿衣肩绣成两排小正方形的半圆形图案,领圈两边抛花织锦,颜色醒目;衣袖中间为织锦,上下两段是蜡染;衣服下摆为一寸左右的织锦镶边,胸前戴绣花或织锦长围腰,系浅色绸缎腰带;头戴织锦头巾,耳边垂着一束各色线做成的耍须。已婚者的头饰戴“更考”,以壳和布匹制成,形如撮箕,前圆后矩。每逢盛大节日或宴会时,妇女仍均喜佩带各式各样的耳环、戒指、项圈、和手镯等银饰[19]。布依族特色饮食布依人以大米、玉米为主食,小麦、高粱、薯芋和豆类为辅。有木罐、鼎罐炊饭,油焖饭、二合饭(大米掺玉米碎,也叫)、包谷粑、米粉、二块粑、豌豆粉、米豆腐等花色品种。其中,糯米制的汤圆、花米饭和芝麻油团粑最为知名,多用于祭祖或宴客。
他们的肉食主要来自家畜和家禽,还爱捕食松鼠、竹鼠和竹虫。烹调方法多为烧、煮、爆、炸、腌、冻,一般不吃生食。
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每年秋收之后,家家都要酿制大量的米酒储存起来,以备常年饮用。布依族喜欢以酒待客,不管来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酒为先,名为&迎客酒&。饮酒时不用杯而用碗,并要行令猜拳、唱歌。
布依族传统小吃很多,善做米粉、二块粑、豌豆粉、米豆腐等。布依族豪爽好客,特点是在每年农历“”、“”、“四月八”、端午、“”、“”、中秋等都隆重过节,四月八”很多布依族都用枫香叶、黄饭花、染箪花等各种植物枝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做花招待客人和分送给亲朋好友[12]。布依族少女吹木叶布依族人好客、热情、大方、真诚,凡来到山寨的,亲朋故旧、素不相识的,一律会以酒相待。布依人很讲礼,不欢迎满嘴脏话、举止粗鲁的客人。
布依族家庭都是分居另住的。但尽管兄弟分居,在分配财产时,要留给父母养老田,由兄弟轮流耕种。父母去世后,养老田转为上坟田,供清明时节扫墓之用。使子孙后代永远铭记长辈们的谆谆嘱托和养育之恩。 布依族婚姻实行自主婚。接亲时要,俗称对姐妹歌。新娘到男方家的当天晚上,要举行唱荷包歌和要荷包的活动,有“一夜荷包一夜歌”的说法[1]。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吃新节、七月半等。“三月三”是布依族的传统盛大节日,农历三月初三稻耕开始,要祭、土地神和祖先神及稻米魂,制作五色花糯米饭供奉;黔西南州一带,男女青年要聚集在“查白歌场”玩山对歌,参加者达数千至上万人。很多未婚男女青年通过吹木叶、对歌,相识、相爱、订终身[20]。大年初一,不开箱柜,不扫地,不梳头,不晒晾衣服。初一到初三不动土,正月十五不动刀,菜也只能用手扭断。禁在村前村后埋坟.扫寨时禁外人入村,驱鬼时禁外人进家门。禁已出嫁的姑娘在娘家生小孩。家有产妇,在门口挂红布和篾帽拒人进家,男子不得进人妇女分娩的房屋。禁在屋内吹口哨、唱情歌。非正常死亡的人,忌以鼓声报丧[21]。
到布依族人家中做客,不得触动和供桌,火塘边的忌讳踩踏。布依族习惯以酒敬客,客人或多或少都应喝一点。布依族村寨的山神树和大罗汉树,禁止任何人触摸和砍伐。布依族送礼必须送双数。孩子体弱多病,父母就要给他寻找保护人干爹、干妈。寻找干爹、干妈有两种方法:一是择日在家等候,3天内第一个登门的人,即为孩子的保护人;二是择吉日由父母领着孩子,在路上等候第一个过往的行人,即为保护人。部分布依族分支族人不吃狗肉,一种解释是狗曾经救过其祖先,另一种解释是人类以前并无稻谷,是狗从天神的晒谷场带回稻谷给布依族人,使得布依族成为人类中最早种植水稻的“水稻民族”。部分布依族分支族人不吃鱼肉,因为相传布依族最早的母亲是龙王的女儿——一条神鱼[22]。每年农历至二十一举行。“跳花会”是男女青年的,规模盛大,参加人数过千,很多未婚男女青年通过吹木叶、对歌订终身[23]。五色糯米饭“”是布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相传有一家三个亲姊妹同嫁在一个寨子里,日子过得都很好。有一天,外公想去看看外孙,三家的外孙们听说后都争着要外公先到自己家去。外公说,在三月初三那天,你们把自己做的最好的糯食带到寨子路口,看谁家的味道好我就先到谁家去。这天,大女儿家炸了油团,二女儿家打了,三女儿家做了,外公来到寨口,把三家的东西打开一看,五色糯米的色泽鲜艳,味道清香,他最喜欢,于是就先去了三女儿家。从这以后,每到农历三月初三,布依族家家户户都要做花糯米饭来招待,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年一度的三月节[24]。布依族传统佳节“”是布依族人民的传统佳节,由于居住地区不同,过节的日期也不统一,有的地区六月初六过节,称为六月六;有的地区六月十六日或农历六月二十六日过年,称为六月街或六月桥。布依族人民十分重视这个节日,有过“小年”之称。节日来临,各村寨都要杀鸡宰猪,用白纸做成三角形的小旗,沾上鸡血或猪血,插在庄稼地里,传说这样做,“天马”(蝗虫)就不会来吃庄稼[25]。是贵州地区布依族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届时有周围10多个县乃至云南、广西的各族群众数万人参加,规模可谓盛大。王囊仙
布依人的英雄女儿——王囊仙王囊仙(),女,布依族,本名王阿崇(又作阿从),自幼习武,能以为人治病,以宗教形式组织布依族人民起义,民间称为囊仙(,意为仙姑);二年正月初五(1797年)起事,号称皇仙娘娘,其军最多时达数十万众,义军先后攻下普坪、、、,直扑、、等地,各地的布依族、苗族、彝族人民纷纷,直指省城贵阳;派大军镇压,使布依军渐陷困境,逐步退守;攻陷布依军根据地,生擒王囊仙等;用囚车押送北京,于农历十一月初七(日)将王囊仙处死,时年仅二十岁[26]。
清代嘉庆年间南笼布依族大起义是嘉庆年间的历史大事之一,布依族因此在清朝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清朝统治者在贵州推行“”政策后,加剧了剥削和民族压迫;清代官吏、地主、者纷纷进入布依族居住地区,与当地农村中的、亭目、把事勾结起来共同剥削、压迫农民,霸占了大量土地的土司,不仅强迫农民种靠“印田”,而且平时要强迫农民为其服各种劳役,以供其婚丧、宴客、住、行及一切吃喝玩乐使用。封建地主、官吏、甚至差役兵士也利用一切机会敲诈勒索人民,连穿也被指为“违制”而受罚。在残酷剥削之下,清二年(1797),暴发了以布依族为主体,有苗、汉各族人民参加的反清起义——南笼布依族起义——起义斗争历时8个月,震惊清廷,是清朝时期贵州一次震动面大,影响深远的农民革命斗争,也是布依族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起义。
()清贵州南笼(治今)人,又名德明,号七绺须。布依族。善拳能医。由于不满土官、流官、地主、高利贷者对布依族人民的残酷压迫,在影响下,于二年(1797年)2月,联合王囊仙等组织本民族人民共同发动反清起义。义军势力全盛时期,占领了西北至今、黔西,西抵云南边境,半个贵州及广西、云南部分地区。
元朝罗斛县(今贵州罗甸县)人。布依族农民起义军领袖,性格豪放,专为穷人打抱不平。
(?—1941)贵州省人。民国时期黔西南地区的实力派人物。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争取下,一度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革命形势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对革命队伍的建设作出了贡献。1934年,王海平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对内战”,“北上抗日”的主张,参加了由共产党组织的抗日民主联军,并从组织上和思想上改造他的部队。王海平作为一个布依族地方实力派人物,积极追求进步,向往光明,是值得称道和怀念的。
()字之偲,别号紫泉、郘亭,晚年又称眲叟。嘉庆十六年出生于布依族史上享有盛誉的莫氏之家。莫友芝在诗词、目录校勘和声韵训诂方面有较高建树,在书法上面造诣较深,是年间著名的书法家、藏书家。
,布依族,外号“陆麻二”,1901年出生在贵州省镇宁县。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组织农民武装,成为劫富济贫、保卫家乡的农民领袖。
程莲珍()又称陈大嫂,乳名程幺妹,布依族,贵州省广乡顺朝摆村人。少女时由于长得窈窕高挑,皮肤细嫩白皙,面容清秀,被当地群众称为大美人。1957年冬,程莲珍安排进县城当工人。日,成为县政协委员。日,程莲珍病故[26]。
程莲珍,是被称为“宜林山国第一美人”的布依族女匪首,当年丰姿绰约,跃马驰骋在贵州峻岭之中,她双枪神射、胆略过人、心机多端,历经了新旧社会的人间风雨……解放初期,在解放军3年多的剿匪斗争中,“女匪首”屡屡侥幸漏网,并使解放军战士伤亡,某部司令员为此引咎写下辞呈。当女匪首被捕获要枪决时,毛泽东主席认为难得有个女匪首,还是少数民族,就对她宽大处理。程莲珍由此获释,后来她积极配合解放军进行剿匪斗争,屡立战功,被人称为“女孟获”。
&女孟获&的故事最早由布依族作家王廷珍发表在1989年8月四川《处女地》杂志上,题为&毛泽东片言释女匪& ;2003年,王廷珍再次以&女孟获&故事为素材出版了长篇小说《一个女匪首的传奇经历》;2005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王廷珍和周唯一合著的《风雨莲花--被毛泽东义释的&女孟获&传奇》。这两本书均由当年亲自处理过程莲珍问题的见证人、原贵州省政协副主席王思明写序,成为仅有的两部真实反映程莲珍传奇经历的纪实小说。
程莲珍是个传奇人物,以她的传奇故事为蓝本编成10集电视剧《女匪首》,于2008年在电视荧屏上播映。2009年改编拍摄40集连续剧《最高特赦》(又名)。由演女匪首。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