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选择尼康定焦镜头的选择

【转】为什么要用定焦镜头
一镜走天下,有个前提条件,就是你拍摄的对象是什么。在一机一镜的定义中,不存在 变焦镜头的内容。如果讲变焦镜头的话,也就没有一机一镜的定义。卡蒂埃-布勒松是 一机一镜的典范,寇德卡也是,他曾经长期使用一枚25毫米镜头。一般来说,人文领域 及特定的拍摄内容,一机一镜足够用。商业摄影中,一机一镜的情况非常罕见,但也不 是没有。新闻摄影中这种情况就基本没有了。 人文领域的拍摄,一般来说,主要以三枚镜头为主:28、35、50。 尼康曾想高价收购拍摄世界名人的邓伟手中的那枚标头。一般来说,选择标头,是以环 境人像为主。35毫米镜头人像与环境兼顾,28毫米镜头主要以环境介绍为主。象寇德卡 拍摄吉普赛人,介绍吉普赛人的生活环境,是衬托主题主要手法,所以他选择25毫米镜 头的广角。 有人说变焦镜头很方便为什么还要买定焦?定焦能做的变焦也能做的啊。表面看是这么 个道理,实际使用中完全两种感觉。我们知道,西洋画中,素描是基本功,那么,摄影 有没有基本功?我的理解,摄影的基本功就在这个一机一镜中。我们有时候讲镜头感, 什么是镜头感?布勒松说:“摄影家的眼睛,永远都在评估出现在他眼前的事物。他只 须移动1毫米的几分之一,便可以把线条吻合起来。他只须稍微屈膝,便可以将透视改 变。把照相机放置在离主体近一些或远一些,他便可以刻画出某一细节——这细节,既 可能相得益彰,也可能喧宾夺主。然而,对照片进行构图所需的时间,几乎是跟按动快 门的时间一样的短,因为两者同是条件反射而已。” 所谓的镜头感,就是“条件反射 ”四个字。长期使用某一焦段的镜头,譬如标头,你就学会用标头的眼光看世界。开始 的时候你还需要用手搭个方框笔划一下才能确定取景的范畴,熟能生巧后,一眼看过去 ,就知道拍摄的内容是哪些。 比较毁人的是开始就使用变焦镜头。用变焦镜头培养镜头感是件很难的事情。因为拍摄 不仅仅是焦距的问题,拍摄最重要的,是要去思考拍摄的这个过程。比如你想拍摄矿工 的生活,场景是几个矿工兄弟在炕上喝酒,屋内环境比较简陋。在拍摄这个场景时,首 先你要先找光,光是摄影的生命,你要看,我的光在哪里,最强的光线打在哪里,在这 种环境拍摄,光比很大,所以你必须要有取舍。这是第一步。第二步,你要找位置,比 如你用28毫米镜头,F8,4米外全清晰,但屋里容不下这个距离,所以你要走两步,这 个时候你就要考虑景深。景深是什么?景深就是空间感。景深可以非常非常非常切实地 影响我们对现实的观看。用普通话说,光圈先决决定一切。(谈到光圈,这是一个基本 功。比如标头,一般的练习,是在五米之内,用各种光圈拍摄物体,一米下各种光圈组 合的景深是多少,两米是多少...虽然镜头上有景深指示,但你还是要去练,这个过程 很关键,你要把这种烙印烙在脑子里。我们有时候讲艺术的创作,你连景深的范围心中 都没有数,怎么去创作?)第三步,就是所谓的决定性瞬间,在恰当的时间里按下快门 。高潮会在某个瞬间降临。 一幅好片子有没有,按下快门的瞬间就知道了。有人说胶片要等到冲洗出来才知道结果 ,那是你基本功不扎实的缘故。现在的时尚是用数码相机,如果说拍完了还得低头去看 LCD,那是你滥竽充数的结果。 从来没有一种艺术,可以在数量中找到质量。 一机一镜,开始的时候和训练自己的镜头感有关。无论你用什么机器,胶片还是数码, 训练的过程都是艰苦的,如果你用的是35毫米镜头,那么你就时刻要用35毫米的取景范 围看任何东西。看的时候要注意,先看画面的四个角,然后再看中心的内容。这个过程 很关键,要养成这个好习惯:先看四角。要用摄影师的眼光看世界。如果你是用35毫米 镜头的,那么,这个世界就是35毫米焦距的世界——直到你成为大师,这个世界才能再 次向你敞开。 看完我上述码的字,你就会知道,用变焦镜头培养镜头感,是件多么庞大的工程。不是 说不可以,不过按照一般的规律,天才总是你旁边那个的人。变焦派的焦虑是,有些东 西拍不下来怎么办?(其实变焦用久了,你也会发现,自己总是不自觉地偏好某一个焦 段的拍摄。)这个事情一点也不矛盾。对于使用定焦镜头的人,没有拍不下的内容,关 键是你想怎么拍。还是拿拍摄屋内矿工的场景打比方,用50的标头照顾不了环境的介绍 了,怎么办?没有什么好怎么办的,改变原来的拍摄思路,改拍特写或者其他。取舍只 在一忽悠间。谁也没有规定,一幅好的照片,一定一定要是什么什么的模式。模式是你 自己制订的。变焦在学习的阶段,特别限制人的思路,这也是我不主张在初学摄影的那 几年,用变焦头的缘故,因为你总是会试图用一种模式拍摄所有的内容,所以拍到一定 程度,你会发现除了家里的高跟鞋,你已经找不到新的视觉;你开始把兴趣转到摄影器 材上,然后你就会发现,玩玩器材做个逍遥派在有米的日子里也是很快乐的事情。所有 这一切,有可能仅仅是因为,从始至终,你都没有掌握自己的镜头感,你一直都在摄影 的大门外徘徊,尽管你握着1670素的马克兔,但是那个,只和你的腰包有关。数码 的危险性还在于,你可能更多地关注PS的技巧,而忘记了素材的来源。所有的素材都要 求经过你那独一无二久经训练的摄影师的眼光来裁剪。 一机一镜,怎么用都够了。 1、“一镜”可行吗? 2、“一镜”会不会比“两三镜”有明显的劣势?会不会失去很多出好片的机会? 3、“一镜”应该选择定焦头还是变焦头? 4、“一镜”选择什么焦段为好? 一镜当然可行了,比如活着的大师寇德卡和他的25毫米镜头,他早期的成名作基本都是 拜这枚二手的镜头所赐。一镜和多镜比,不是说有什么优势或劣势,纯粹是一种拍摄习 惯,一种视觉,甚至可以说是刻意地追求一种拍摄的风格。我们所说的一镜都是指定焦 镜头,至于说焦段,通常选择“一镜”的,拍摄的对象大多属于社会学、人文学领域的 内容,一般的选择就是我提到的那三个焦段:28、35、50。风光摄影及其他,不在讨论 范围内。 选择的顺序,我的理解是:50、28、35。越是广角越难拍。有时候我们听腕说,这个角 度太广了,我控制不住。这句话实际上可能牵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自身情感的因素 ,每个人都有自己熟悉的那个套路,在自己熟悉的空间构成范围内,用自己熟悉的形式 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布勒松,我们研究他的片子,会发现老兄对F8有特殊的喜 好,脱离这个套路(或者说风格),就需要有升华的契机和理由,为什么要这么拍,你 要说服你自己才行。另外一个问题是,一张片子,是用光、拍摄的主体、空间的构成这 三个摄影要素来表述,这就必然牵扯到三者间有效的排序和控制的问题。谈到控制,一 机一镜主义者对空间的形态和形式有近乎偏执的控制,还是拿布勒松打比方,这个老兄 从来不对照片进行剪裁,他认为在按动快门的那一瞬间,一切物体的排列,都已呈现完 美的秩序。 对于用惯了28毫米镜头的人来说,24毫米可能是真的太广了,而且一般来讲,在人文学 题材的拍摄中,28毫米镜头的视觉可能更为大众所接受,是一种“公众的空间”。关键 是,“广”的要求很高,对个人的艺术造诣、对社会学的理解、对美学的理解,都是一 个严峻的考验,而技术的因素,在这里,则是很小的一个因素了,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比如在布勒松50毫米镜头下拍摄的内容,其中诸多的要素排列接近完美的话,放在更广 的视觉里,比如在28毫米镜头的视觉里,可能就会因为多出的那些因素,使画面变得杂 乱无章。 28毫米不是极限,但突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50毫米镜头,是培养摄影师基本素质的最佳摇篮。在这个焦段中我们会初步感受到空间 感对我们意识的深远影响。通过这个焦段,我们开始学习看世界。时空的间隔,历史的 痕迹,行人与物体,城市与角落,等等的一切,你都要将之关联,要用这样一种基本可 以突出主体的焦段描写来概括化的视觉,将这一切关联。你开始琢磨,创造力是怎样一 种力。这个阶段里,重要的是培养自己对结构空间的理解。开始的时候可以从摄影学的 平面构图,比如黄金分割法什么的学起,随后你就可以把这种分割想象成立体的魔方, 立体魔方式的构图方式可能会起到更多的帮助作用。摄影从来就不是平面的艺术,在摄 影的构图中,你必须要用“立体”的思维方式去想象。简单地说,比如拍摄一个人,你 可以把他想象成在立体魔方中的一个点,然后你运动思维,沿着魔方的各个角度看一遍 ,你的工作,就是要寻找到那个“最佳的拍摄点”。要养成这样的一个好习惯,见到你 的拍摄的对象时,迅速地观察一下周围的环境,把周围的环境变成一个立体的大魔方, 然后你就开始想象,把这个拍摄的对象,置于什么点上;对你来说,就是从什么角度什 么机位去按动快门。这样使用上一年或者两年以后,你对自己的风格,就能有一个初步 的了解;所谓的风格,就是视觉习惯而已,你就会明白,自己可能更擅长使用什么焦段 的镜头。如果有人对你说他根本不用这样的一个过程来折磨自己,这种可能性是客观存 在的,有的人天生就有超乎常人的空间感,不过根据一般的常识规律,那个人,总是别 人。 再说一下35毫米镜头。在人文摄影中,35毫米镜头,有着近乎完美的平衡感。(许多人 对徕卡的理解就是M机+35毫米镜头。)在摄影的过程中,有些东西是很私人的,比如我 们一直在追寻的灵感。我有时候甚至想,35毫米镜头是否就是灵感的代名词。摄影这种 表现手段,实际上是用很内向的方式和观众沟通,必须借助现实的物体影象,(而不是 象画家那样可以自我创作)来表达自己的倾向。因此一个摄影师对镜头的视觉感受是非 常重视的,一个好的摄影师,要有异于常人的空间感,在这个空间(一个焦段有一个焦 段的空间感)里的任何异动,譬如稍微蹲一下身体,或者向左移动两厘米,你都要清晰 地感受到变化的细节。 这是一个非常难用的焦段。相比较50毫米视觉下的特写,35毫米镜头更要平衡28毫米空 间的构成。35毫米镜头是“大师的眼睛”,这个焦段用久了,慢慢地就容易理解事半功 倍这个成语。关于这个焦段的理解,我还需要时间。先写到这里。 学习摄影,入门很重要。摄影不是拿起相机就按快门,按动之前,你要明白很多道理。 有些道理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两年,三年,或者更长的时间),然后才能知其所以然 。要多看一些书籍,多看大师们传下的图片,同时要学习美学理论。如果你的志向是人 文摄影,那么你还要注意到,人文学是一门很深奥的科学,和人生的经历、对世界的观 点和对人生的看法,都是紧密相联的。 有机会的话,我们可以更多地探讨一些空对空的话题。对于使用一机一镜的朋友,我的 建议是从5米内学起。5米是个很有意思的空间,而不仅仅是距离。&&&&&&&&&&&
微博/aiweilee
行行走走,在路上
且行且珍惜……
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能拿什么换生命呢?
云在青天水在瓶
走走看看拍拍 在旅途中 不知何时能回家
走走看看拍拍 在旅途中 不知何时能回家
外表理性,内心感性,得过且过,终了此生
喜欢旅行,喜欢读书,身体和心灵,总有一样在路上。
微博/aiweilee
引用 曲玛丹增 的图片:
微博/aiweilee
走走看看拍拍 在旅途中 不知何时能回家
青山常在 绿水长流 去日苦多 来日方长 相聚有时 后会有期 …………
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能拿什么换生命呢?
如果有来生,我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
参与话题讨论,请先或
TA最近发表的主题
TA加入的小组
25374个帖子
1422个帖子
2211个帖子
1870个帖子
1722个帖子
2124个帖子
4383个帖子
京公网安备号
京ICP证110318号
新出网证(京)字242号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 新手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定焦镜头?
新手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定焦镜头?
  ET经常被问到类似『35mm F1.8和50mm F1.8如何选』这样的问题。那么,如何选择一只适合自己的呢?ET这里推荐大家3种方法。
『数据分析法』
所谓数据分析法就是找出现在拍摄的照片(尤其是你自认为满意的照片),哪个焦距是最常用的(最出片的)。对于Windows用户来说,方法非常简单:-打开一个存放照片的文件夹
-在空白处点击右键-&查看-&详细信息
-在标题栏(名称/日期/类型)点击右键-&其他-&勾选“35mm焦距”或“焦距”-&确定
做完以上操作后,您就能直观看到照片都是用何种焦距拍摄的了。(如果焦距非常分散,那么您还是更适合用变焦镜头)
『胶带固定法』
以18-55mm镜头为例,当我们按照镜头变焦环上的标识,将其转动到35mm位置时,它的拍摄视角就与35mm相同。所以,比如你想买一个35mm定焦镜头,不妨将手上的变焦镜头固定在35mm焦距位置上,然后出门拍一圈,看看这个视角是否习惯。
如果怕自己习惯性地去变焦,就用胶带粘死变焦环。如果你还不知道什么是变焦环,那就喜欢啥买啥吧……
『抢来试用法』
以上两种方法仅适合于手里镜头能涵盖目标镜头焦距的。如果你手里是18-55mm,打算买85mm定焦,显然并不适用。这种情况下,ET除了提醒你谨慎、谨慎再谨慎外,只能建议去找朋友、经销商『抢』一只来试用了。至于『抢』的时候给不给钱,那要看你们的关系够不够铁了。选好焦距以后,买原厂买副厂、买多大光圈就是您荷包决定的事情了。最后,再一次强调:定焦镜头与变焦镜头的最大区别在于焦距固定,而非画质好坏或者光圈大小。如果你拿两个焦距不同的定焦镜头,问我哪个画质更好,这种问题是没办法回答也是没有意义回答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定焦镜头的光圈选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