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身体末尾上有一些触须,那是什么虫,那种虫乌龟的生活习性是什么能吃吗?生活在水田里

什么蝴蝶在早晨飞起来显得笨拙&& 地球上
什么蝴蝶在早晨飞起来显得笨拙
  地球上,一切生物的活动都与温度紧密相关,而且各种生物都有适合于自己活动的温度范围。生物的体温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内部热源,即靠体内营养物质的氧化而产生的热能;另一个是外部热源,即靠太阳的辐射热,这些外来热,对生物的生命活动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世界上的动物,可分成变温动物和恒温动物两大类。恒温动物具有相当稳定的体温。由于它们体壁外面生有特殊的隔热装置,如皮毛等,所以,内生热不易失散,能维持罗稳定的体温,如狗猫之类的脊椎动物就属于这种。变温动物,没有固定的体温。由于它们的躯体小而体表面积相对地大,体表没有良好的保温构造,体内产生的热极易失散,因此,它们的体温基本上取决于外来热。昆虫等无脊椎类动物就属于这一类。
  蝴蝶是一种变温动物,它们的体温高低,是随着周围环境温度变化的,因此,它的生命活动直接受到外界温度的支配。温度低了活动就迟缓甚至不能活动。早晨,由于气温比较低,所以,刚刚开始飞翔的蝴蝶,行动就比较迟缓,与中午相比就显得很笨拙。
雌蟋蟀为什么能听见雄蟋蟀的鸣叫声
  雄蟋蟀在格斗逞强,占领巢穴的时候会得意地鸣叫。但是,它们主要在繁殖求偶期间鸣叫得最欢,而雌蟋蟀并不会发声,但是它能够听到雄蟋蟀发出的求偶声,并循声来到它们的身边。
  有人认为,雌蟋蟀并听不到鸣叫声。而是依靠嗅觉嗅到雄蟋蟀释放出来的气味才找到雄蟋蟀的。
  经过有关人员的研究证实,雌蟋蟀的确是被雄虫的叫声吸引过去的。那么,雌虫究竟是怎样听见雄虫的求偶鸣叫声的呢?原来,蟋蟀的耳朵长在前足的膝部下边,表面有一对鼓膜,鼓膜的下面排列着几十个听觉感觉器细胞。这些细胞接受到空气中传播的声音,通过听神经传送到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前胸神经节。雌蟋蟀对5千赫兹左右的声频反应最灵敏,而雄虫求偶时鸣叫的发生频率恰好为5千赫兹。
  可是,雌蟋蟀的耳朵间的距离只有1厘米左右,这样小的间距,对不同方向来的声音的强度差异分辨力极小,无法帮助雌虫找到雄虫。原来,雌蟋蟀身上还有一个气管系统,它能够使两耳间的声音差异增大,它的气管就成了听觉系统的放大器了。据研究,雌蟋蟀的气管系统经过长期进化,其共振频率已接近了雄蟋蟀水偶鸣叫声的频率了。
蚂蚁为什么要保护蚜虫
  蚜虫是一种危害农作物的害虫,有趣的是它们却受到蚂蚁的喜欢。当蚜虫受到瓢虫等天敌的袭击时,蚂蚁即会挺身而出把它们打跑;如果蚜虫被大风吹到地上时,蚂蚁还会把蚜虫轻轻叼起来,再放到植物的茎叶上;有时候蚂蚁会把蚜虫带回巢穴中,养上一段时间再把它送回植物上去。蚂蚁为什么要如此热心地保护蚜虫呢?
  原来,蚜虫吸食作物的汁液除了滋养自己,还从肛门排出一种透明、粘稠、含有大量糖分的物质――蜜露,这种蜜露是蚂蚁的佳肴,蚂蚁为了吃蜜露,所以要保护蚜虫。
  蚂蚁不仅懂得保护蚜虫,还懂得用触角不断按摩蚜虫,促使蚜虫多分泌蜜露,然后将蜜露运回巢穴中去贮存起来,以供享用。
  有趣的是,蚜虫的蚂蚁的按摩下竟能增加蜜露的分泌。这种互利的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共生现象”。
  令人奇怪的是,蚂蚁还会不异力气修建“牧场”,来守护蚜虫,就像人类为了喝牛奶饲养奶牛一样。它们会在聚集大量蚜虫的枝条两端用粘土垒成土坝,土坝上各开一个缺口,蚂蚁们严格把守这个出入口,以防止外蚁掠夺。有时“牧场”拥挤时,蚂蚁还公将部分蚜虫疏散到新的地方,而且,蚂蚁还把蚜虫的卵保存在蚁穴中越冬,倍加爱护。春天,小蚜虫孵化出来后,蚂蚁马上就会小心地送它们到嫩枝上去生活。多么有趣的昆虫世界啊!
蝗虫为什么会成群迁飞
  蝗虫是危害农作物的大害虫,它们有成群迁飞的习性。一个大蝗虫群体往往可达到400多亿只,飞起来遮天蔽日就像飘过来的一片乌云,一落下来就会所所有的农作物啃个精光。
  蝗虫为什么会成群迁飞呢?这是它们的生活习怀和环境影响的结果。
  原来,蝗虫对产卵场所的选择比较严格,一般以土质坚硬、温度相当,并有阳光直接照射的地方为宜,这样的地方不易找到。所以,它们往往集中在一个面积不大的范围内集中产卵,在这样的小区域里温、湿度差别很小,因而卵的孵化就很一致,这样就使幼虫一开始就形成了互相靠拢,互相跟随的生活习性。
  蝗虫所以要成群活动,也与它们生理上的需要有关,它们需要较高的体温,以促进和适应生理机能的活跃。因而它们必须集群而居,彼此紧密相依,使热量不易散失。另一方面,它们迁飞时总是朝着太阳光前进,这样就能从环境中不断获取热补充。
  既然它们有成群活动的习性,所以,在它们结队飞行之前,只要有少数先在空中盘旋,就会诱导它们群起响应,并且队伍越来越大。
  农业专家曾估算,一个蝗虫大群体每天吞食的粮食达8万多吨,相当于40万人一年的口粮。多么骇人听闻的数字啊!
昆虫之间怎样交流信息
  大约4亿年前,昆虫已开始在地球上出现了。昆虫纲是动物界中最庞大的一纲。目前,全世界已知的动物约有150万种,其中昆虫竟超过100万种。多么庞大的昆虫世界啊!
  那么,昆虫之间是怎样交流信息的呢?
  昆虫之间,特别是雌雄之间的会话,是通过气味、鸣声、光、色等进行的。
  昆虫依靠气味的会话是通过触角闻味进行的。另外昆虫的口部下面还长有口须,触角和口须的表面,有许多微小的孔洞,孔洞里藏有能感受气味的细胞。同一种类的昆虫,一方嗅到对方发出的“性信息素”,就能准确无误地交尾。如果发现敌害,便放出“警报信息素”的气味,以此通知同伴。它们还能用不同浓度的气味发出集合或逃散的不同信息。蚂蚁一发现食物就从腹部的末端分泌出“路标信息素”,在地面布出一条有气味的路以告诉同伴。
  昆虫不仅能闻气味,还能分辨声音,例如,蝉和秋鸣虫的雄性是用叫声来招引雌性的。雌性的浮尘子是利用腹部振动带动稻叶和稻茎振动而给雄性信息的。
  萤火虫的会话是靠光,种类不同的萤火虫,发光的节奏也不同。蝴蝶是根据翅膀的颜色来识别同类的。
红蜻蜓是怎样来的
  每年秋天,成群的蜻蜓在湖畔和草地上盘旋飞舞,为秋色增添了一景。其中有一些体形较小的红蜻蜓格外引人注目。这红似火焰的蜻蜓是怎么来的呢?
  全世界的蜻蜓多达4500余种,红蜻蜓是其中的一种。每年6月底到7月,红蜻蜓的平原地区的池塘、沼泽或水田里完成羽化,这时的红蜻蜓身体还是黄色的,它常常停落在树叶、草地上,并不引人注目。不久,它们便飞进远离平原的山区,在那里度过整个炎热的夏季,靠大量捕食小虫为生。这时,如果我们进山去,就会看到成群的蜻蜓飞来飞去。到了9月中旬至10月,它们逐渐成熟,身体也变红了。于是,这些红蜻蜓又成群结队地回到它们的故乡平原上来,开始它们的繁殖生活。这些红蜻蜓大都是雌雄结对地飞向池塘边、沼泽地或水田里产卵。此后,它们就完成了一生的使命,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红蜻蜓就是这样夏去秋来,年复一年地迁徙,它们的迁徙距离距离有时可超过100公里呢。
  蜻蜓以蚊、蝇等小虫为食,因此,它是益虫,我们应该保护它。
燕窝是怎样产生的
  一提起燕窝,都知道这是一种滋补佳品。世界上可以吃的鸟窝恐怕只有燕窝这一种了。但也不是所有的燕窝都能吃,能吃的只是金丝燕的“燕窝”。这种金丝燕分布在亚热带的泰国、菲律宾、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等国。
  “燕窝”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金丝燕喉部的粘液腺非常发达,能分泌出粘胶性的唾液。金丝燕一口一口地把它堆集在陡峭的石壁上,做成一个大约深3厘米,内径5厘米的碗碟状半圆形的燕窝。小小的金丝燕一般体长才9厘米,对它来讲,要做成这样大的一个窝,谈何容易!
  金丝燕是雨燕科中最小的一种,翅膀尖而长,显得非常有力。它们终日在空中飞翔,捕食飞虫,它们的视力很敏锐,只要飞虫飞过,一般不易从它口中逃脱。
  它们成千上万地挤在一个岩洞里,它们的窝也做得很密,常几十个连在一起。所以,采燕窝时,往往是一找到就是一小片。但由于它们的窝做在峭壁上,采摘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电视中,我们都看见过在岩洞上采燕燕窝是多么危险的啊!
  燕窝的滋补功能是化痰止咳,为养肺的特效佳品。而且它还是宴席上的上等珍馐。因而价格非常昂贵。
昆虫为什么要蜕皮
  昆虫的生长发育与其它动物有所不同,在卵孵化出幼虫以后要经过若干次的蜕皮,才能逐渐长大成熟。这是由昆虫特殊的外皮造成的。
  昆虫身体外面的皮叫做表皮,它是细胞的分泌物,不会增长。所以,当昆虫身体长大起来的时候,这层包在身体外面的表皮就成了限制生长的障碍物,这时,昆虫不得不蜕去旧表皮,用另一层较大的新表皮来代替。在旧皮蜕去,新皮还未骨化的时候,昆虫大量吸水迅速扩大身体。昆虫每脱一层皮,不仅身体增长,内部的器官也进一步发展,同时外部形态也发生变化。
  那么,昆虫是怎样蜕皮的呢?
  昆虫生长到一定时期,受到体内分泌的一种蜕皮激素的影响,上皮细胞分泌出一种酶,使昆虫的旧皮层与真皮层细胞分离。旧皮之下的上皮层又分泌出新的表皮。最后,昆虫收缩腹部肌肉来增加胸部血压,使背身上拱起,于是旧皮沿着头和胸部背面脆弱的地方蜕去。生活在水中的昆虫,它们吸收了空气和水之后,使身体膨胀,也在皮的特别脆弱的地方裂开,以后靠蠕动脱去旧皮。
  不同种类的昆虫,蜕皮方式不大一样,蜕皮的次数和间隔时间也不尽相同。但是昆虫生长必须经过蜕皮才能逐渐长大成熟。
燕窝是怎样产生的
  一提起燕窝,都知道这是一种滋补佳品。世界上可以吃的鸟窝恐怕只有燕窝这一种了。但也不是所有的燕窝都能吃,能吃的只是金丝燕的“燕窝”。这种金丝燕分布在亚热带的泰国、菲律宾、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等国。
  “燕窝”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金丝燕喉部的粘液腺非常发达,能分泌出粘胶性的唾液。金丝燕一口一口地把它堆集在陡峭的石壁上,做成一个大约深3厘米,内径5厘米的碗碟状半圆形的燕窝。小小的金丝燕一般体长才9厘米,对它来讲,要做成这样大的一个窝,谈何容易!
  金丝燕是雨燕科中最小的一种,翅膀尖而长,显得非常有力。它们终日在空中飞翔,捕食飞虫,它们的视力很敏锐,只要飞虫飞过,一般不易从它口中逃脱。
  它们成千上万地挤在一个岩洞里,它们的窝也做得很密,常几十个连在一起。所以,采燕窝时,往往是一找到就是一小片。但由于它们的窝做在峭壁上,采摘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电视中,我们都看见过在岩洞上采燕燕窝是多么危险的啊!
  燕窝的滋补功能是化痰止咳,为养肺的特效佳品。而且它还是宴席上的上等珍馐。因而价格非常昂贵。
为什么蝴蝶飞起来没有声音
  夏天闷热的夜晚,每当蚊子飞过的时候,我们总可以听到一阵嗡嗡的声音。而且我们在花丛中看见蝴蝶上下飞舞时,却听不到任何声音。这是为什么呢?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因为一个会叫,一个不会叫。其实蚊子也是不会叫的。
  原来,我们人类的耳朵并不能听到自然界的一切声音。经科学家证明:人的耳朵只能听到频率为20-20000赫兹之内的声音,这叫可闻声。低于20赫兹的叫次声,超过20000赫兹的叫超声。次声和超声我们都无法听到。
  昆虫飞行时发出的声音,是由它的翅膀振动发出的。一般蚊子飞行时每秒钟振翅大约为600次,有些摇蚊高达每秒钟1000次,蜜蜂每秒钟振翅约300次,苍蝇每秒钟大约200次;这些昆虫的振翅频率都在可闻声之中,因此,我们可以听到它们飞行时发出的嗡嗡声。
  而白粉蝶飞行时每秒钟只振翅6次,蛱蝶振翅仅5次,这样低的频率在次声之内,因此,我们听不到蝴蝶飞行时的声音,自然就会认为它们飞行没有声音了。
  蝴蝶是一种最常见的昆虫,翅膀色彩艳丽,在花丛中翩翩飞舞,活像一朵朵能飞的花。看了令人心旷神怡。
竹节虫  蜻蜓
  是世界上最长的昆虫,体长达33厘米,多数呈绿色或黄褐色。竹节虫的外形和竹枝非常相似,爬在竹枝上真假难辨。常常在晚上出来活动,吃植物的叶子。受惊时会假死,并能喷出乳白色的液体自卫。
  头部转动灵活,有一对数万只小眼睛组成的大复眼。身子细长,两对透明的翅膀,飞起来很灵巧。脚步上长着钩刺,能在飞行时捕捉昆虫。雌蜻蜓在水中产卵,卵孵成幼虫后以蚊虫的幼虫为食物。蜻蜓是益虫。
螳螂  蜚蠊
  头部呈三角形,脖子长,转动灵活。有三对足。一对前足像两把大刀,所以又称“刀螂”。螳螂常常昂起头,抬起前足,长时间静止不动,以等待猎物。平时以蝗虫、苍蝇、飞虱以及蝶、蛾等害虫为食,是益虫。
  俗称蟑螂,身体扁平光滑,能在狭小的缝隙中自由进出。飞行的本领不高,但爬得很快,饭菜瓜果,衣物书籍,什么东西都啃咬,屎粒很臭,能传播病毒和病菌,是一种叫人厌恶的害虫。
蚱蜢  蝗虫
  头尖,身体细长,绿色或黄褐色。足三对,后足强健,跳得很快。有两对翅膀,前翅长,后翅透明。飞行时,前翅和后足摩擦,发出“札札”的声音。小蚱蜢跟母蚱蜢相像,叫若虫,只是没有翅膀,经过几次蜕皮后才变作大蚱蜢。
  有强健的后足和翅膀,能跳跃,也可作1-3天的连续飞行。主要吃稻、麦、高梁和玉米等庄稼。常常成千上只聚集在一起,形成蝗群,每到一处,都给庄稼带来极大的危害。
蟋蟀  螽斯
  俗称蛐蛐,又叫促织。体长15-40毫米,触角比身体还长。雌虫三尾,中间一尾为产卵管。雄虫二尾,生性好斗,得胜时会摩擦翅膀鸣叫。吃庄稼的根、茎和叶,是害虫。
  俗称蝈蝈,个子较大,外形和蝗虫相像,身体草绿色,触角很长。雄虫的前翅互相摩擦,能发出“括括括”的声音,清脆响亮。喜欢吃瓜果、豆类等,人们用小竹笼饲养观赏。
蝼蛄  蝉
  俗称土狗子。身体细长,翅膀短小,前足粗短扁平像铲子,善于掘土筑洞。吃麦、粟、棉花、蔬菜和烟草的根、茎以及细苗,是农业的主要的虫害之一。
  又叫知了,古代称蜩。有五只眼睛,两只复眼和三只单眼。雄蝉腹部生一对发音器,能发出响亮的叫声。雌蝉没有发音器,但尾部有产卵器。靠尖尖的针状嘴刺吸树木的液汁生活,是森林和果园的害虫。
萤火虫  田鳖
  腹部末端有发光器,能在夜里发出美丽的萤光。幼虫有一对像镰刀似的大颚,爱吃钉螺、蜗牛和其它昆虫。捕食时,先注入毒汁,再分泌消化酶,使猎物的内脏分解成液体,然后吸食。
  头部小,身体扁阔,生活在水中,呼吸管生在腹部的末端。以水中的小虫小鱼为食。性凶猛,能捕捉比自己身体大的鱼,人称“水中霸王”。雌虫把卵产在雄虫背部,直到幼虫孵化出来,因此又叫负子蝽。
草蛉  步行虫
  体长10毫米,绿色或灰色。头小,有一对发光的大复眼,翅膀阔大透明。幼虫以蚜虫、蚧虫为食,故称蚜狮,胸部能分泌臭液,击退敌害。草蛉是保护庄稼的益虫。
  又叫步甲。种类很多,身体多为黑色和黄褐色,并有金属的光泽。大多无飞行能力,主要步行,故称步行虫。多数吃昆虫,像稻苞虫、粘虫等,食量大,是益虫;少数吃果实、嫩芽和嫩根的是害虫。
龙虱  七星瓢虫
  种类很多,后足侧扁,有一丛长毛,适宜游泳。幼虫俗称水蜈蚣,和成虫一起生活在水中,捕食鱼苗和小虫,对养鱼事业有害,但龙虱可食,还能作药治病。
  体长5-7毫米,卵圆形,背面拱起像半个球,背上有七个黑斑。喜欢成群地迁飞,我国北戴河边,每年5-6月,被瓢虫遮盖,成为一大片红色。爱吃棉蚜、麦蚜、菜蚜、桃蚜等,是害虫的天敌。
为什么说瓢虫是益虫
  在夏日里,大学常常会看到一种很惹人喜爱的小虫,黄豆大小,像个半圆球,长着坚硬、颜色鲜艳的翅膀,这种小虫叫瓢虫,俗称为“花大姐”。
  瓢虫有两层翅膀,第一层就是我们看到的漂亮的外壳,起保护作用叫鞘翅。第二层在鞘翅的下面薄而柔软,是瓢虫飞行的工具。
  瓢虫的种类很多,但有的瓢虫不是益虫,比如十一星瓢虫和二十八星瓢虫,不但不是益虫反而是害虫。但是二星、六星、七星、十二星、二三星瓢虫以及大红瓢虫等都是益虫。
  有益的瓢虫喜爱的食物是蚜虫、介壳虫、壁虱等害虫。而且瓢虫的幼虫也是以这些害虫为食。瓢虫特别爱吃蚜虫,一只瓢虫一天可以吃掉一百多条蚜虫。
  介壳虫身体外面有一层蜡质,因此它不怕农药,要想完全彻底消灭它,最好的方法是利用大红瓢虫和澳洲瓢虫。它们能在介壳虫的卵壳上或蜡膜上产卵,幼虫孵化出来后,就以介壳虫子的卵或幼虫以及它的内脏为食。
  瓢虫是以上害虫的天敌,用它帮助人们防治害虫,比农药的效果好得多,因此,瓢虫是一种益虫,我们应该保护它。
金龟子  蜣螂
  俗称金大虫,种类很多。壳坚硬光滑,多数有金属的光泽,雄虫大,雌虫小。吃叶子、幼芽和花。幼虫叫蛴螬,乳白色,咬植物的根、幼苗或块茎。是农业害虫。
  又叫屎克螂。头部前面,有一排像钉耙的角,前足强壮。产卵前,先把粪便堆聚起来,用前足拍打成球形。一只在前面拉,一只在后面推,使粪球滚到适当的地点;雌虫将卵产在里面,幼虫吃粪长大。
独角山  跳蚤
  俗称兜虫。个子较大。雄虫的头顶上长着一个像犀牛角那样的长角;前胸部有个短角。样子好偈一辆黑褐色的坦克,爬行时神气活现。以树液为食,幼虫蛀食树干,是害虫。
  种类较多。跳到人畜身上,用口针刺进皮肤吸血。如果一时没有血可吸,它能耐饥不死,等待机会再吸血。不少跳蚤还是可怕的鼠疫病传播者。
家蚕  尺蛾
  是蚕蛾的幼虫,俗称蚕宝宝,以桑叶为食,经四次蛟皮后,就吐丝结茧;幼虫就在茧里演化成蛹,经过一段时间,咬破茧子变成蚕蛾,雌蛾较雄蛾为大,虽有翅膀但不会飞。蚕茧可以缫丝,是丝织工业的原料。
  又叫尺蠖,身体细长有短毛,翅膀大,休息时平平地展开。幼虫细长,爬行时把尾部靠近头部,弯曲成弓形,像一座桥,再抬起头前进,故也称步曲虫或造桥虫。尺蛾种类较多,是农林果树的害虫。
粘虫  地老虎
  全身灰褐色或黄褐色,飞行能力很强,能连续飞行七八个小时。幼虫吃麦、稻、玉米和高梁等庄稼的叶子和嫩穗,常成群结队在田地里爬行,所以又称行军虫。粘虫是农业的大害虫。
  身体粗壮多毛,晚上飞出来活动,喜欢扑向灯光。幼虫谷称地蚕、切根虫,体色灰褐,生活在低湿的杂草丛中,啃食嫩叶,常以玉米、高梁等幼苗为食,是农作物苗期的害虫。
菜粉蝶  凤蝶
  又叫菜白蝶或白粉蝶。体长15-20毫米,翅膀展开长40-50毫米,会吸花蜜,能传播花粉。幼虫淡绿色,俗称菜青虫,吃卷心菜、油菜等的叶子,是害虫。
  翅膀较阔大,色彩绚丽,后翅的外缘呈波浪形并有尾突,形成燕尾。嘴像一根盘卷的发条,可以伸缩,用以吸食花蜜。幼虫前胞有一枚臭角,受惊时发出臭气自卫。有些凤蝶是农林的害虫。
金小蜂  蜜蜂
  成虫身体很小,只有1-3毫米,有蓝绿、金黄、青黑等色。腹部有一支剑状的产卵管,用来刺死害虫,吸取其体液并把卵产在害虫体内。金小蜂最喜欢吸食棉花的天敌棉红铃虫的体液,是棉花的天然保护者。
  个子比胡蜂小,身上有黄黑相间的环纹。母蜂、雄蜂和工蜂在一起过群居生活。工蜂数量最多,负责建造巢房,采粉酿蜜,抚育幼蜂,保卫蜂巢等工作。母蜂和雄蜂只负责繁殖后代。人们饲养蜜以收取蜂蜜、蜂蜡和营养补品蜂王浆。
赤眼蜂  胡蜂
  体长0.3-1毫米,有黄褐色或赤褐色多种,单眼和复眼都呈红色,所以叫赤眼蜂。产卵在玉米螟、松毛虫等卵里。孵化的幼虫,吃玉米螟卵的营养长大,这样,玉米螟等害虫在发育中即被杀死。人们常利用赤眼蜂来防治害虫。
 个子较大,体色有黄色与棕黑色,并有横纹。头部有一对大复眼,尾部有螫针。蜂群中有母蜂、工蜂和雄蜂。母蜂产卵,工蜂饲养幼蜂和造窝等。窝用木屑等碎物造成,每小间成六角形。能吃大量害虫。
蚂蚁  蛱蝶
  体色呈黄褐或黑褐,成群住在巢里,分雌蚁、雄蚁、工蚁和兵蚁。蚁巢里有许多蚁穴,互相贯通。凭着头上的触角,互相传递信息。蚂蚁的种类很多,有的能捕食松毛虫,有的能吃甘蔗螟虫,对人类有益。
  触角很长,末端呈球形。三对足中,前足退化,没有活动能力。翅膀的颜色十分艳丽,多数是紫色或蓝色。蛱蝶的种类很多。有的后翅有尾突,爱在阳光下习舞;有的像一片枯叶。
天牛  谷象
  有一对像鞭子的长触角,翅膀坚硬,中胸的发音器和前胸摩擦,会发出“轧嚓、轧嚓”的声音。幼虫在树干中蛀食树木,会使树木枯死,是森林和果园的大害虫。
  体长3-4毫米,后翅退化,不会飞。嘴像根管子向前伸出,好似象鼻。生活在粮仓里,蛀食麦子、谷子和玉米等粮食,是贮藏谷物的主要害虫。
蚂蚁灭火记
  1985年,法国科学家曾发现一起蚂蚁救火趣闻。后来,一位英国动物学家的试验,证实了这一发现。
  英国动物学家把一盘点燃的蚊香放进一个蚂蚁巢。开始,巢中蚁群惊恐万分,约20秒钟后,许多蚂蚁见险而上,纷纷向火冲去,并喷射出蚁酸。但一只蚂蚁能够喷射的蚁酸量毕竟有限,因此,不少“勇士”葬身火海。但它们前仆后继,不到1分钟,终于把火扑灭了。蚁巢又恢复了秩序。幸存者立即把“战友”的尸体移送到附近一块“墓地”,盖上一层薄土,以示安葬。
  1个月后,这位动物学家又将点燃的蜡烛放入原来的那个蚁巢进行观察。尽管这次“火灾”更大,这群蚂蚁却已有了经验,迅速调兵遣将,有条不紊地协同作战,不到1分钟,把火扑灭了,而蚂蚁竟无一遇难,创造了“灭火”奇迹。
会放牧“奶牛”的虫
  当人们观察那些聚集在植物枝叶上的蚜虫时,会发现常有一些蚂蚁在那里忙忙碌碌,这些蚂蚁在做什么呢?生物学家经过研究才弄清,原来,它们正在放牧自己的“奶牛”呢!它们时不时地用触角拍打蚜虫的肚子,然后将蚜虫排泄出的东西吃掉,正是在“挤奶”供自己食用。
  令人生厌的蚜虫怎么会变成蚂蚁的“奶牛”呢?这是因为这两种昆虫之间存在着一种奇妙的“共生关系”。
  原来,蚜虫吸食了植物的汁液以后,一些没来得及消化吸收的汁液在酶的作用下,会变成一种具有甜味的分泌物――“蜜露”,排泄出体外。蚂蚁是喜欢吃甜食的昆虫,虽说所谓“蜜露”对人类来说是令人腻味的脏东西,可是对蚂蚁来说却是美味的珍馐。为了能经常方便地吃到“蜜露”,蚂蚁便把蚜虫像放牧奶牛一样驯养了起来。寒冬来临,为了让蚜虫的卵安全越冬,蚂蚁把它们搬进自己的窝里精心照管。春天,小蚜虫刚刚孵出,蚂蚁便将它们叼出窝,送到刚才出嫩叶的植物上去晒晒太阳,吸食汁液。为了防止夜间的低温把蚜虫们冻死,蚂蚁还不辞辛苦地把它们叼回窝里过夜。直到天气暖和了,才让蚜虫整天在外面生活。
  蚜虫的自卫能力很弱,为了保护“奶牛”不被其他昆虫吃掉,蚂蚁还要为它们站岗放哨。一旦有蚜虫的天敌来犯,蚂蚁便奋力迎战,将入侵者赶走。有时,别的蚁群会来抢夺“奶牛”,于是主人就会拚死抵抗,在两个蚁群之间爆发一场你死我活的大战。
  对主人无微不至的照料,蚜虫似乎也知道回报。它们不再把“蜜露”随便排泄掉,而要等到蚂蚁用触角拍打它的腹部时,它才排出供主人享用。
埋葬尸体的虫
  在大自然中,在许多像兀鹫、鬣狗、蚂蚁这样的食腐动物,是它们及时地清除了那些暴尸荒野的动物尸体,才防止了因尸体腐败而造成的环境污染。为了表示对它们所做贡献的肯定,人们把它们称誉为“大自然的清道夫”。埋葬虫就是它们当中的一员。
  埋葬虫是一种身体黑色带有红斑的甲虫。从它的鼎鼎大名上,我们就不难猜出它有收敛埋葬尸体的习性。
  埋葬虫是怎样埋葬小动物尸体的呢?它为什么会有这么古怪的习性呢?原来,埋葬虫的嗅觉很灵敏,当附近有小动物死去,它用触角能很快闻到尸体的气味,探明尸体的位置,然后在飞行中,用翅膀的震动声为信号,招来大批的同伴。当几十只埋葬虫汇集到尸体上以后,它们便在尸体上爬上好几圈,好像是在测量尸体的大小,考虑该挖多大的墓穴能将它掩埋似的。等到这道工序完成,所有的埋藏虫就钻到尸体的下面,齐心协力地挖起土来。它们
先将土挖松,然后用足将土向四外扒开。就这样,坑越挖越深,越扒越大,小动物的尸体就逐渐下陷,最终被埋葬在由埋葬虫建造起来的墓穴之中了。如果尸体下的土壤太硬,无法挖土掩埋,埋葬虫们还会一起用力,将尸体搬运到土质松软的地方去埋葬。
  埋葬虫千方百计地埋葬小动物的尸体到底是为什么呢。原来,它们是在为自己将要出世的儿女准备粮食呢。当埋葬虫埋葬尸体的时候,就在尸体上产下了卵。等到卵孵化,小埋葬虫一出世,就可以吃到由父母早就为它们准备好的食物――小动物的尸体了。不愁吃不愁喝,埋葬虫的幼虫很快就会发育长大,变为成虫。
吞吃“丈夫”的虫
  螳螂是人们熟悉的昆虫。夏秋季节,常可以看到它们挥舞着两只像大砍刀似的前足,捕捉苍蝇、蛾子、蝗虫等害虫。每年葬身于它那两把大刀之下的害虫真是不计其数。因为螳螂能帮助人类消灭害虫,保护庄稼,所以受到了人类的喜爱,关穷乡僻壤它们庄稼卫士的美誉。
  然而,当有人告诉你,雌螳螂是一种吞食自己“丈夫”的虫时,你恐怕会难以置信。一个专门为人类除害的“英雄”,怎么会是一个谋杀亲夫的“罪犯”呢?它太残暴了吧!不过,你听了昆虫学家的解释以后,就会明白,自己的结论下得过早了吧。
  螳螂成虫的体形是雌大雄小,可以说是“大媳妇”,“小丈夫”。秋季是螳螂繁殖的季节,到那时,雄螳螂便会主动地去寻找雌螳螂,献上自己的爱心。双方情投意合之后,雄螳螂便和雌螳螂婚配交尾。当交尾完毕之后,令人惊异的事情发生了。雌螳螂扭回头来,用自己强大的前足将雄螳螂的头牢牢地钳住,然后张开口,将自己的“小丈夫”一口口地吃掉。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这生死关头,雄螳螂竟没有一点反抗,心甘情愿地让妻子把自己吃掉。
  雌螳螂为什么要吃掉自己的“丈夫”呢?雄螳螂为什么那么痴情,甘愿被吃呢?昆虫学家揭开了这个谜。原来,螳螂婚配后,雄螳螂已经意识到天气渐渐变冷,食物不大好找了,自己也活不了多久,而雌螳螂还肩负着繁肩后代的重任。为了传宗接代,雄螳螂便以自己的身体来滋补妻子的身体,好让它产下强健的后代。雌螳螂吞吃自己的“丈夫”,完全是为了繁衍后代的需要,是亿万年适应大自然形成的习性,所以,根本谈不上什么残暴。
堪称“模范丈夫”的虫
  人们常把那些体恤妻子,勤于操持家务、照顾子女的男人戏称为“模范丈夫”。虽然,在动物世界里,哺育子女的重任绝大多数是由雌性动物来承担的。但是也有一些雄性动物像人类中的“模范丈夫”一样,挑起了养育子女的重担。昆虫中的雄负子虫,就是这样的“模范丈夫”。
  负子虫生活在池塘、河渠和水田里,是一种常见的水一昆虫。它体扁而宽,头上有一对突出的大眼睛,短小的触角隐藏在角窝内,几乎看不到。针状的刺吸式口器紧贴在胸下,看上去和蟑螂有些相象。负子虫以捕食水中的小动物为生。它那像船桨似的中后足,能使它在水中快速地游动,捕捉猎物。
  负子虫婚配后,雄虫便对妻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它不但背负着妻子在水中游动,就连捕食也不用妻子亲自动手。雌虫只要趴在丈夫的背上,不费一点力气,就可以“饭来张口”。
  新婚的蜜月过去不久,雌虫就要产卵了。它用前足紧紧抱住雄虫的胸部背板,后足撑起身体,腹部未端向下弯曲,将一粒粒卵产在雄虫的背上。产完卵,精疲力竭的雌虫是多么想见到自己的儿女啊,可是它的生命即将结束,它把卵产在雄虫的身上,就是要将养育女子的重任我给自己的丈夫。
  雌负子虫死后,雄负子虫便独自承担起养女子的重担。它背负着还未孵化的卵,继续在水中度日。数日以后,卵孵化了,一只只乳白色幼虫还要趴在父亲的背上生活上一段时间,直到它们稍稍长大,有了独立生活的能力,离开父亲各奔东西,雄负子虫才算完成了妻子托付的重任。
善使“隐身术”的虫
  当你第一次看到竹节虫的时候,一定会感叹大自然的奇妙,竟能孕育造化出如此奇特的物种来。
  竹节虫的名字十分形象,你看它,整个身子呈直杆状,丝状的触角向前直伸,三对细长的足紧紧地贴在身体的两侧,上面还有像竹节似的分节,当它停栖在竹枝上的时候,看上去就像是一小节竹枝。再加上它的体色为绿色或褐色,并且带有黄色的斑点,和竹枝竹叶的颜色十分相近,更加让人真假难辨。
  竹节虫不但外观上长得像竹枝,而且能将竹枝、竹叶的形态模拟得维妙维肖。当它在竹枝上停栖的时候,它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只将胸足伸展开,时不时地微微抖动,看上去就像是在微风中抖动的竹叶枝条一样。竹节虫有了这样能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伪装服和如此高超的伪装术,像鸟类这样的天敌是很难找到它的。即使我们人类特意去捕捉,如果不耐心地寻找,也是很难发现它的。
  竹节虫拟态伪装十分小心谨慎,白天,它从不活动,就像是根竹枝,直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它才慢慢地爬行开去寻找食物。竹节虫的食量不大,只要稍微吃点东西,填巴一下肚皮就够了。这样,它也不会因为吃得太多,使肚皮胀大,而失去模仿竹枝的效果。
  有趣的是,竹节虫即使在婚配的时候,也不会忘记伪装。它们不像其他昆虫婚配那样,雄虫爬上雌虫的体背,而是雌雄尾部相接,头部向着相反的方向,两虫连成一条直线,看上去仍然像是一根竹枝。
  竹节虫虽然栖息在竹林里,但是它却不喜欢吃竹叶、竹枝,而是在夜间离开竹枝,爬到周围的蔷薇科植物上去,吃一些叶子,天亮以前再返回到竹枝上。
似叶似花的虫
  除了竹节虾,螳螂也是一种堪称伪装大师的虫。它们千姿百态的形体和奇异多变的“外衣”,能与周围环境巧妙地融为一体,真是令人惊叹不已。它们利用自己奇异的伪装术,不但能迷惑敌害,使其难以辨别真伪,逃避敌害的袭击和伤害,还能够欺骗其他弱小的昆虫,使它们成为送上门的“食物”。
  色彩伪装是螳螂最常用的伪装手段。那些经常生活在绿色枝叶上的螳螂,它们身体的颜色都是呈绿色的。那些经常出没于褐色枝干上的螳螂,它们身体的颜色却都是褐色的。而一些专门伪装成花朵的螳螂,它们的身体颜色竟然同花朵一样,有着粉红色的色彩。螳螂有了这迷彩伪装,就会安全多了。
  形体伪装同样也是螳螂的拿手好戏。它们不但努力使自己的体色和生活环境保持一致,还极力从形状上摹拟周围的环境。叶螳螂是一种形体模拟十分奇特的螳螂。它的身体看上去就像一片树叶,不但形状模仿得维妙维肖,就连树叶上的叶脉也模仿得丝毫不差。若不是看到它在树上缓缓移动,令人真不敢相信这片“树叶”竟然是一只昆虫!
  在马来西亚有一种花螳螂。这种粉红色的花螳螂,不但身体长得十分像花瓣,就连它的那两只令人生畏的前足,也模拟得同花瓣极其相似,远远看上去就像是一朵美丽的花朵。当它隐身于花丛之中时,哪个是花,哪个是虫,真是令人无法分辨。一些采食花蜜的昆虫,被这朵“鲜花”所吸引,前来采蜜,却万万没有想到竟会自投罗网,葬身于这朵“鲜花”挥动起的两把“大刀”之下。
变色避敌的虫
  在昆虫王国里,像竹节虫、叶螳螂这样的隐身高手还有许多,它们不但在体形上模拟周围环境,而且体色也尽可能地和环境保持一致,让天敌真假难辨。枯叶蝶就是其中的一个能变色避敌的伪装高手。
  枯叶蝶又叫木叶蝶,从它的名字,人们很容易联想到树木的枯枝败叶。的确,枯叶蝶在缤纷艳丽的蝶类家族里很不起眼,但是它的隐身绝技却令人刮目相看。它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下,变换自身的颜色和形状,将自己隐蔽起来,用维妙维肖的伪装术,瞒天过海蒙骗天敌,保护自身的安全。
  枯叶蝶是怎样施展自己的隐身术的呢?原来,它的前翅形状很像树叶的叶尖,后翅很像树叶的叶柄,前后翅迭在一起,看起来酷似一片树叶。更令人惊异的是,在这片“树叶”上,还有一条条与叶脉十分相像的深褐色线条和近似于枯黄树叶的病斑,把它同树叶放在一起,几乎达到可以乱真的地步。当枯叶蝶遇到天敌追捕时,它便迅速地落在阔叶树的枝条上,用几何紧贴枝条,双翅并拢竖起,这时候,它就像一片枯黄的树叶一样,混杂在其他树叶之中,使得天敌难以分清哪片是虫,哪片是叶,失去了追捕的对象。
  当枯叶蝶在池边饮水或在树干、花朵上觅食的时候,它也会为了自身的安全,施展隐身术。它将翅平铺在体背上,用翅面遮盖住身体,这时,它的体色会和周围环境变为一致,看起来就像是一块苔藓或菌类。这样,它又能骗过天敌的视线,保证了自身的安全。
巧设陷阱的虫
  猎人的捕捉野兽的时候,常常使用陷阱。有趣的是,在昆虫世界里,也有一位善于使用陷阱捕猎的“猎手”,这就是蚁蛉的幼虫蚁狮。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位聪明的“猎手”是怎样捕猎的吧。
  蚁狮是一种在荒野沙地上常见的昆虫。它的身体很粗壮,呈灰黑色,头上还长有一对令人生畏的钳形大牙。因为它吃起蚂蚁来像狮子一样凶猛,所以,人们给它取名叫“蚁狮”。
  蚁狮是怎样巧设陷阱的呢?我们还是从它的父母蚁蛉说起吧。蚁蛉的模样完全不像儿女,它的身体细长,有两对薄纱一样的翅膀,像一只美丽的蜻蜓。产卵的季节到了,雌蚁蛉将卵产在干燥松软的沙土中。在阳光的照射下,小蚁狮很快就孵化出来了。它先用尾部向下拱,使身体退入沙中,只留头上的两颗大牙露在外面,然后不停地用大牙将沙粒向四外弹出,沙坑的口儿一点点扩大,最后终于形成一个漏斗形的陷阱。
  一切都安排好后,蚁狮便一动不动地埋伏在陷阱的底部,等候着猎物的到来。一只蚂蚁或小虫爬过来了,当它踩到松软的陷阱边缘的时候,就会随着沙粒滑跌下来。这时候,蚁狮就用大牙把它猛然夹住。要是落入陷阱的猎物能侥幸逃过这致命一击的话,蚁狮就会迅猛地摇动头部,弹射出雨点般的沙粒,击中猎物或使陷阱壁塌陷,使企图逃跑的猎物再次落入陷阱的底部。蚁狮将猎物捕获,以后,就将毒液注射到猎物的体内,把它的躯体溶解掉,然后美美地吸食一顿,最后把无用的躯壳抛出坑外。
  很快,蚁狮会把陷阱重新整修好,等待下一个牺牲者的到来。
身背“氧气瓶”的虫
  生活在陆地上的昆虫,都需要用体内的呼吸器官进行呼吸,不断地排出废气,吸进新鲜空气,以维持生命。一旦它们到了水中,很快就会因为缺氧而窒息。可是,在千奇百怪的昆虫世界里,却有一种浑身黝黑,其貌不扬的甲虫可以潜入水中很久,追捕小鱼,小虾为食,而不会被水淹死。
  这种奇异的甲虫和龙虱。你可能会想,它一定有什么特异的功能吧?对,它有这么高强的潜水本领,靠得是身上一个像氧气瓶似的“装置”。龙虱背上它,就可以像潜水员一样,在水下自由自在遨游了。
  龙虱的“氧气瓶”构造很奇特,它藏在坚硬的鞘翅下,是个专门用来贮存空气的贮气囊。当龙虱要潜水的时候,这个气囊便吸满了空气,在龙虱的腹部形成一个像氧气袋似的大气泡。比人类制造的氧气瓶更奇妙的是,这个大气泡不但能贮存空气,还能够生产生氧气供龙虱使用。原来,当龙虱刚潜入水中的时候,“氧气瓶”中的氧气大约占21%,氮气占79%,而这时,水中溶解的氧却占33%
,氮占64%,还有3%是二氧化碳。随着龙虱在水中不断地使用氧气,气囊内和水中的气体含量更加不平衡,于是,多余的氮气就会从气囊中扩散出来,而周围水中的氧气却趁虚而入,进入气囊。由于氧气向气囊内渗入的速度比氮气扩散的速度快三倍,水中的氧气就能源源不断地补充进来,供龙虱呼吸使用。一直到气囊内的氮气扩散得差不多,不能再渗入氧气的时候,龙虱才会浮出水面,重新将鞘翅下的空间贮满新鲜的空气,然后再次潜入水下遨游。
能吃金属的虫
  人们都知道昆虫是以植物或动物为食的,如果有人说世界上有能啃食金属的虫,恐怕许多人会认为是个笑谈。
  随着人类对昆虫的研究深入发展,现在有足够的事实来证明,昆虫王国里的确有几种能嘴食金属的虫。
  在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叫吴震方的人,在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年某地官府的银库丢失了几千两白银。管库的官员以为是被人盗窃,惊恐万状,怕一旦被上司知道,不但会丢官,就连性命也难保得住。于是他请了当地最有名的捕快,明察暗访,想捉住那盗取库银的贼人。谁知道查了许久,却一无所获。后来,有人在库房的墙一发现了一些闪闪发光的银粉,便顺着踪迹去挖,结果发现地下有一个很大的白蚁窝。库官怀疑白银是这些白蚁所偷,于是令人将窝中的白蚁尽数捉获,投入炉火中提炼,果然从白蚁体内炼出了白花花的银水。至此,银库被“盗”之谜这才真相大白。
  如果说白蚁吃白银是一种偶然的行为,而一种生活在日本的蝙蝠蛾幼虫却是专门以啃食金属为生。60年代,日本的通讯线路屡出故障,经过检查,原来是电线上的铅质金属保护皮不知被什么东西啃坏,造成了短路。
  后来发现,这竟然是蝙蝠蛾的幼虫搞的鬼。这种小虫,虽然仅有米粒那么大,可它头部的大牙十分厉害,能在十几天的时间里,将1.5毫米厚的铅皮咬穿。
  金属既坚硬又无滋味,那么这些虫子为什么偏偏爱吃它呢?原来,这些虫的消化器官有能够消化金属的特殊机能,所以,它们才有了这十分奇异的食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乌龟冬眠是什么样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