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7米奇影院哥哥妹妹叫卫平妹叫什么名好听

忆文 | 梅家往事:梅兰芳外孙范梅强的家族记忆!舞台之下的梅兰芳是这样的……-作家文摘-微转化
《作家文摘》以&博彩、精选、求真、深度&为办报原则.历史真相揭秘,政治人物兴衰,名家妙笔精选,焦点事件深析.每周二、周五出版,欢迎您订阅2014年《作家文摘》!
这六种女人再干净都不要睡,谁睡谁倒霉!
[广告][广告]●●●●●●●●●●●
热门公众号Accounts
精彩内容热门推荐
十分感谢和欢迎您关注我们
啪啪啪! 两性话题,两性知识,荤段子、教育视频,么么哒,想了解秘密进来嘛!小编提醒观众自带纸巾,欢淫进入!
gaoyibenditong
?高邑?本地通,给你一个精彩的?高邑?资讯平台
为?警察?发声,为正义代言!
?弘文?商学院作为中国首家由金融人资系统和社会多方力量联合发起的专注在校大学生生涯规划、创就业能力提升的王牌教育服务平台,?弘文?商学院用金牌服务【精品小班】为您银行之路保驾护航,精致到极致,?弘文?总相伴.
以优秀的文化引领,以?健康?产品助力,以良好方式生活!弘扬中华优秀的养生文化,创造平衡、富足、和谐的?健康?人生!
嗨夜主播唱精品嗨歌!
我是亲吻?郴州?,我可以及时翻译,还可以查周边、查天气、查邮编、查电话、查公交、查地址、查百科、最新新闻、政务社区资讯第一时间送达…商务合作:
mianxian666
吃喝玩乐在勉县-关注之后在勉县看新闻、找工作、找对象、找房子、团购优惠一站式服务.
传播政策的窗口,学习知识的课堂,培训技能的学校,传递信息的阵地.
忆文 | 梅家往事:梅兰芳外孙范梅强的家族记忆!舞台之下的梅兰芳是这样的……
阅读&35719&发表& 16:05:29
1894年的今天,梅兰芳出生于北京梨园世家。自10岁登台,他便将人生托付给了戏,眉尖若蹙眼若秋水,绝世名伶,令全世界如痴如醉。他不曾以“大师”自居,还说,“我是个拙笨的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对待艺术较真严苛,而舞台下的梅兰芳却温厚谦和,这种性情也影响了整个梅家。一起来看这篇梅兰芳的外孙范梅强的文字。1梅家三代 我是1957年生人,生在上海。两岁时和妈妈到北京,我一直生活在梅家,所以我这个外孙也随着其他孩子一起叫外公外婆为爷爷奶奶。范梅强 梅兰芳和奶奶福芝芳共生育了9个孩子,活下来的是老四、老五、老七和老九,我妈妈(梅葆玥)是老七,老九就是梅葆玖。家里人记忆最深的是老三,七八岁时得了白喉,当时白喉是传染病,没救过来。据说老三和爷爷长得很像,那时已经在跟着大人学身段了。 我妈妈是震旦大学,也就是现在的复旦大学文理系毕业的。除了上大学,我妈妈喜欢京剧老生,舅舅梅葆玖学了男旦。这不是故意安排的,学京剧是要按照自身条件选择的。我妈妈大嗓比较好,适合唱老生。福芝芳与孩子们 我的大舅舅是同济大学建筑系毕业,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建筑设计院任工程师,北京的十大建筑之一军事博物馆他参与了设计。 二舅舅叫梅绍武,燕京大学毕业,专业是西方文学。他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的研究员,经常写作和翻译文章,也写了很多回忆父亲梅兰芳的书。梅兰芳的全家福 到我这一辈我们家一共有七个小孩:三个孙子、三个孙女加我一个外孙。我们家起名字挺顺应时代的。大哥哥叫卫平,他是1952年生人,正是朝鲜战争的时候,卫平就是保卫和平的意思。二哥哥叫卫华。三哥哥出生时,爷爷正去日本访问,所以就起名卫东。大姐姐叫卫文,大妹妹叫卫红,这两个名字当时都很红,小妹妹名字是卫丽。他们都是卫字辈的。我的名字取妈妈爸爸各一个字。2爷爷不会说扎人家耳朵的话 我印象中的爷爷特别谦和。小时候我们兄弟姐妹七个经常排成一串,在晚饭后去找爷爷要糖吃。很遗憾的是,我没有一张和爷爷的合影。其他孩子在爷爷被采访的时候,都和爷爷有过合影,我因为上幼儿园之类错过了。 那时候住在护国寺,为的就是离人民剧场近,演出方便。我还有些印象,大人演戏我就在后台玩,有一次还差点儿爬到台上去了,搞得观众笑场。还记得我小时候很喜欢到爷爷屋里,从他的展示柜里找好玩的东西,那些都是他从世界各地带回来的纪念品。梅兰芳指导梅葆玖吊嗓 爷爷是心脏病突发去世的。之前已经约好越南总理范文同来家里拜会,虽然爷爷突然离世了,这个约还是要进行下去。我记得是周总理陪着范文同到家里来的。我奶奶说,我那个外孙和你一个姓,也姓范,抱他出来和你见一见吧。于是把睡梦中的我叫起来,换了身衣服,出来见客。 从梅巧玲(梅兰芳祖父)到梅兰芳,梅家都是性格温和善良的人。比如有人想请爷爷给指教一下,他从来不会说你这么演不好,那么演不对,而是说我在台上是这么演,我觉得这么演更合理,从来都是建议的口气。爷爷碰到票友向他请教,他会说,你是业余的,唱到这样已经非常棒了,我演出的时候这个地方我是这么唱的,我觉得这样行腔更合理。如果是专业的演员向他请教,他会说,今天因为我在这儿,你有些紧张,以后多多实践就好了。总是鼓励人家,不会说扎人家耳朵的话。3&言慧珠你没有你先生的仙气儿& 梅兰芳画画很好,像虞姬戏服上面的兰花、梅花都是他自己设计的。其实艺术本身就是相通的。他有一度非常迷画画,花费很多工夫。齐如山就劝他,说你是唱戏唱成梅兰芳的,画画画不成梅兰芳,它可以作为你戏之外修养的辅助,画画有张大千、齐白石呢。梅兰芳的画作 还有一个故事,也是我奶奶总津津乐道的。言慧珠是爷爷最喜爱的一个女弟子,学梅派学得最为完美。言慧珠学了一出《洛神》,没公演之前进行了一次小彩排,请了好多老先生去看,演完就请老先生们指教一二。其中一位老先生就说,扮相、身段哪儿都好,就是没有你先生的那股仙气儿。言慧珠回家一想,我演的是洛神,没有仙气儿,那不是最大的失败吗?梅兰芳(左)与言慧珠同台演出 之后言慧珠专门去请教那位老先生,请他说说仙气儿是怎么来的。老先生让她问梅兰芳去。梅兰芳说我也没什么特殊的,就是你那么演的。后来老先生指点言慧珠,说你先生会画画,会写字,会弹钢琴,这些你会吗?你有没有你先生的这些素养?所以素养是滴水穿石的,不是立竿见影的。4齐如山走了,爷爷就一直坐在椅子上发愣齐如山走了,爷爷就一直坐在椅子上发愣 电影《梅兰芳》上映后,好多人就问我梅兰芳和齐如山的关系是怎样的,实际上他们两人没有隔阂。齐如山希望梅兰芳跟他一起去台湾,他希望梅兰芳继续创作和唱戏,但梅兰芳说京剧姓京,我跑到说闽南话的地方唱给谁听? 我后来看过齐如山的女儿写的齐如山回忆录,说两个人那时每天都见面,一起说戏,关系特别好。两个人因为去留问题争论了好长时间,分别时,齐如山来家里,也没太多话,呆了一会儿就要走,我爷爷也没送出来。家里佣人于妈想留齐如山吃饭,齐如山拽着于妈的手说:我要出趟远门,就把大爷交给你了。齐如山走了,爷爷就一直坐在椅子上发愣。齐如山与梅兰芳(左) 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去世。齐如山当时在台湾家里,他的女儿进门说:不好,梅兰芳去世了。据说当时齐如山“啊”了一声,也愣住了,就让屋里人都出去,他要自己呆一会儿。他在书房里通宵达旦写了一晚上,写白了头发。第二天一早,交给女儿一篇纪念梅兰芳的文章,让她拿到《中央日报》发表,《中央日报》全文登载。每次说到这些我都会很难过,这老哥俩儿是一种什么样的交情!5奶奶说:可惜孟小冬没给大爷留下一男半女齐 我的大奶奶王明华曾经生养了两个孩子,生第二个的时候子宫摘除,无法再生育了,让人心酸的是两个孩子又先后夭折了。爷爷周围的人觉得梅兰芳的艺术必须得有人继承,于是撮合了他和福芝芳的婚姻。我奶奶19岁进梅家门,生的第一个孩子抱给王氏夫人,说大奶奶,这孩子是我给您生的。梅兰芳与福芝芳 福芝芳的月子是在王氏夫人房里做的,王氏夫人给小孩织了一身小衣服,出了月子又把娘儿俩送回来。这是过去的妇女,她们的关系是这样的。电影《梅兰芳》这一段拍得不好,生活中她们俩根本不是“刀光剑影”的那种样子。我奶奶也是一个性情很温和的人。 孟小冬后来在台湾出的磁带,我妈妈很爱听,但都是背着我奶奶听。有一天,我奶奶向我要,听完以后奶奶说:她这两口唱得还真不错,可惜没给大爷留下一男半女。孟小冬 我觉得奶奶能说出这几句对孟小冬的评价很不容易,包括后来她听从我爷爷的话将家里的文物全部捐出,这些事让我觉得她很伟大。
评论Comments
微信公众号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时间:9月27日地点:西城区第一图书馆演讲人:范梅强为纪念梅兰芳诞辰120周年,西城区第一图书馆自今年8月起,连续举办《梅兰芳的艺术精神》、《百年梅学》、《我的外公梅兰芳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回忆我的外公梅兰芳-北京青年报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热门文章最新文章回忆我的外公梅兰芳
梅葆玖(左三)、梅葆玥(右三)在上海首次登台演出,梅兰芳(左二)、福芝芳(右二)出席  时间:9月27日
  地点:西城区第一图书馆
  演讲人:范梅强
  为纪念梅兰芳诞辰120周年,西城区第一图书馆自今年8月起,连续举办《梅兰芳的艺术精神》、《百年梅学》、《我的外公梅兰芳》、《梅兰芳居住过的地方》四场讲座。本版选发《我的外公梅兰芳》一场,以亲人的视角带我们贴近一代京剧大师。
  小舅舅葆玖也患白喉,奶奶福芝芳一听就晕过去了
  我是1957年生人,生在上海马思南路87号。两岁和妈妈到北京,爷爷梅兰芳在我四岁时过世了。我一直生活在梅家,所以我这个外孙也随着其他孩子一起叫外公外婆为爷爷奶奶。
  梅兰芳和奶奶福芝芳共生育了9个孩子,活下来的是老四、老五、老七和老九,我妈妈是老七,老九就是梅葆玖。家里人记忆最深的是老三,七八岁时得了白喉,当时白喉是传染病,没救过来。据说老三和爷爷长得很像,那时已经在跟着大人学身段了。后来有一次小舅舅葆玖高烧,大夫来家一看,说也是白喉,我奶奶福芝芳一听就晕过去了。好在那时候有了盘尼西林,葆玖打了那个针慢慢痊愈了。
  我妈妈是震旦大学,也就是现在的复旦大学文理系毕业的。除了上大学,我妈妈喜欢京剧老生,所以,她学了老生,舅舅梅葆玖学了男旦。这不是故意安排的,学京剧是要按照自身条件选择的。我妈妈大嗓比较好,适合唱老生。妈妈的开蒙老师是李桂芬老师。李老师和我奶奶福芝芳是坤班的同学。我妈妈已经过世14年了,过世时整70岁,因为癌症去世的。
  我的大舅舅是同济大学建筑系毕业,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建筑设计院任工程师,北京的十大建筑之一军事博物馆他参与了设计。现在他已经过世了。
  二舅舅叫梅绍武,燕京大学毕业,专业是西方文学。他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的研究员,经常写作和翻译文章,也写了很多回忆父亲梅兰芳的书。他也已经过世了。
  到我这一辈我们家一共有七个小孩:三个孙子、三个孙女加我一个外孙。
  当时我们家住在护国寺,两进院落,前院接待客人,后院自己住。印象中爷爷特别忙,不是开会就是接待客人,一般到晚饭的时候才能有些空闲,和我们有些交流。那时候爷爷身体很好,老穿一身中山装,说话细声细气的。
  我们家起名字挺顺应时代的。大哥哥,就是梅家的长孙,叫卫平,他是1952年生人,正是朝鲜战争的时候,卫平就是保卫和平的意思。二哥哥叫卫华。三哥哥出生时,爷爷正去日本访问,所以就起名卫东。大姐姐叫卫文,大妹妹叫卫红,这两个名字当时都很红,小妹妹名字是卫丽。他们都是卫字辈的。我的名字取妈妈一个字爸爸一个字。
  爷爷不会说扎人家耳朵的话
  我印象中的爷爷特别谦和。小时候我们兄弟姐妹七个经常排成一串,一个揪着一个,在晚饭后去找爷爷要糖吃。很遗憾的是,我没有一张和爷爷的合影。那时候照相还是很金贵的事情,但是我们家其他孩子在爷爷被采访的时候,都和爷爷有过合影,我因为上幼儿园之类的事情都错过了。
  那时候住在护国寺,为的就是离人民剧场近,演出方便。我还有些印象,大人演戏我就在后台玩,有一次还差点儿爬到台上去了,搞得观众笑场。还记得我小时候很喜欢到爷爷屋里,从他的展示柜里找好玩的东西,那些都是他从世界各地带回来的纪念品,我经常找一样拿在手里坐在爷爷的怀里摆弄。
  爷爷梅兰芳过世的时候我四岁。他是心脏病突发去世的。之前已经约好越南总理范文同来家里拜会,虽然爷爷突然离世了,这个约还是要进行下去。我记得是周总理陪着范文同到家里来的。我奶奶说,我那个外孙和你一个姓,也姓范,抱他出来和你见一见吧。于是把睡梦中的我叫起来,换了身衣服,出来见客。周总理和范文同都穿着浅灰色的衣服,见我被抱出来,就过来逗我说话。
  我对爷爷的直观印象不是太多,毕竟那时候太小了。但听我奶奶和爷爷的老秘书许姬传爷爷说过很多。
  我们在护国寺一共住了十多年。到日,我记得非常清楚,就被红卫兵抄家了,并且勒令一星期之内搬出。正好之前我奶奶在西城区旧帘子胡同买下了一处小四合院,于是全家搬到了那里,从此就没有再回护国寺旧居。后来落实政策政府曾经问过我们家要不要再回去,奶奶觉得是伤心之地,不愿再回去,但提出了一个请求,希望将护国寺旧居建成梅兰芳纪念馆。
  从梅巧玲到梅兰芳,梅家都是性格温和善良的人。比如有人想请爷爷给指教一下,他从来不会说你这么演不好,那么演不对,而是说我在台上是这么演,我觉得这么演更合理,从来都是建议的口气。爷爷碰到票友向他请教,他会说,你是业余的,唱到这样已经非常棒了,我演出的时候这个地方我是这么唱的,我觉得这样行腔更合理。如果是专业的演员向他请教,他会说,今天因为我在这儿,你有些紧张,以后多多实践就好了。总是鼓励人家,不会说扎人家耳朵的话。
  报考中国戏曲学院,我妈妈说:你别丢人了
  我是恢复高考后1978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1982年毕业,和妈妈一样,也是学的老生。好多人问我,为什么不学旦角?还是因为先天条件决定的。
  我为什么学了京剧呢?其实如果没有“文革”后恢复高考,我也学不了。因为学戏是要从小学的,我正式学戏已经不早了,是从高中开始的。但是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妈妈在家吊嗓子、练功,我在旁边画画啊、玩儿啊什么的就听着,长年累月的就熏会了不少。
  1978年中国戏曲学院招生时,我和妈妈说,我要考中国戏曲学院。我妈妈当时就说:你就会唱点现代戏还想考戏曲学院?
  但我还是自己报了名。面试的时候我就唱了一段现代戏,当时的老校长史若虚问:你会不会唱老戏呀?我说我妈妈会的我都会。于是就唱了一段,有的老师听了说还真像他妈妈。这样初试就过了。回家后我告诉妈妈初试通过了,我妈妈又赶快在复试前教了我一些。
  我妈妈是新中国成立后毕业的第一批大学生,毕业后就分配在当时的中国戏曲学校做国语教师,所以中国戏曲学院的很多老师是我妈妈过去的同事。我在戏曲学院四年遇到很多好老师,那四年真是如饥似渴地学了很多老戏。
  我毕业分配时,中央电视台刚成立戏曲组,老导演莫萱到我们学校拍“文革”后第一批毕业的戏曲人才的纪录片。拍纪录片的同时就注意到我,于是和我妈妈商量,想让我到电视台当导演。我妈妈觉得我学的是演员,当导演不对路。老导演说虽然是放弃了舞台,但却可以将我们的京剧艺术更好地传播出去。所以毕业分配我就到了中央台,之后又出国留学、工作了几年。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成立后我又回到台里,到如今,一直在戏曲频道做导演,做戏曲传播的工作。
  王明华王氏夫人常与爷爷一起研究化妆
  梅兰芳出道的故事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他19岁就能挑头牌唱戏,要感谢的一个人是王凤卿,唱老生的。在梅兰芳之前都是老生挂头牌的,以老生为主。王凤卿带梅兰芳到上海,那时他的年纪有些大了,梅兰芳却是正当年,漂亮,嗓子好,身段也好,所以很多上海观众听完梅兰芳唱,不等大轴王凤卿出场就都抽签了。
  王凤卿特别开明,就去和老板说,我想和梅兰芳掉个个儿,梅兰芳唱大轴子,我唱倒第二,这样客人不就不走了吗?老板不同意,说包银怎么给呀?王凤卿说我的包银拿一部分给梅兰芳。后来老板给了他们俩同样的大轴包银。现在在梅兰芳纪念馆里可以看到梅兰芳签的第一张演出合同,那上面包银是多少写得很清楚。从此梅兰芳一直唱大轴子,唱了一辈子。我看到这些资料、听奶奶说这些事,就很明白,戏曲界不是教会了徒弟饿死师父,相反,老一辈看到有光彩的年轻人是会去提携的。
  梅兰芳和杨小楼同台时,正是梅兰芳如日中天的时候,那时杨小楼已经上了年纪,梅兰芳就琢磨着请李世戡写一出能和杨小楼合演的戏。李世戡我们家叫他李三爷,文笔非常好。李世戡就将之前多本的《楚汉争》整理成一晚上演的戏,《霸王别姬》是其中一折,是戏核儿。两个人有了很精彩的合作。现在到梅兰芳纪念馆可以看到梅兰芳演《霸王别姬》时亲自设计创新的戏服和头饰。
  我的第一个姥姥王明华王氏夫人,她精通化妆,经常在后台帮爷爷贴片子、插头花,两个人经常一起研究,慢慢地一些老的样式都做了改进。从这方面来讲的话,梅兰芳是一个特别有心的人。
  言慧珠你没有你先生的仙气儿
  我觉得一个人的成功不是一个人的事,他的身边一定有很多人在帮衬和影响着他,但愿意帮助他的人一定是觉得他是一个有才华的人才会那么做。梅兰芳也得到过很多人的帮助,如齐如山、罗瘿公、李世戡、冯幼伟,等等。
  梅兰芳画画很好,像虞姬戏服上面的兰花、梅花都是他自己设计的。其实艺术本身就是相通的。他有一度非常迷画画,花费很多工夫。齐如山就劝他,说你是唱戏唱成梅兰芳的,画画画不成梅兰芳,它可以作为你戏之外修养的辅助,画画有张大千、齐白石呢。
  还有一个故事,也是我奶奶总津津乐道的。言慧珠是爷爷最喜爱的一个女弟子,学梅派学得最为完美。言慧珠学了一出《洛神》,没公演之前进行了一次小彩排,请了好多老先生去看,演完就请老先生们指教一二。其中一位老先生就说,扮相、身段哪儿都好,就是没有你先生的那股仙气儿。言慧珠回家一想,我演的是洛神,没有仙气儿,那不是最大的失败吗?
  之后言慧珠专门去请教那位老先生,请他说说仙气儿是怎么来的。老先生让她问梅兰芳去。言慧珠就去问,梅兰芳说我也没什么特殊的,就是你那么演的。后来老先生指点言慧珠,说你先生会画画,会写字,会弹钢琴,这些你会吗?你有没有你先生的这些素养?所以素养是滴水穿石的,不是立竿见影的。
  梅兰芳喜欢养牵牛花,他到处去搜集种子种在小院里。牵牛花的颜色是渐变的,演《天女散花》时长绸就借鉴了牵牛花的渐变色。每当牵牛花盛开时,爷爷就会把齐白石老先生请来观赏,齐白石画牵牛花就是到家里看花后得到的启发。
  齐如山走了,爷爷就一直坐在椅子上发愣
  有人说梅兰芳是创新,梅葆玖是继承,这话一点不假。舅舅和我妈妈最好的年龄都在“文革”期间。当时进行戏改,男的不许演女的,女的也不许演男的,所以他们俩的京剧事业那时就都停止了。到“文革”结束,妈妈和舅舅将京剧事业再捡起来时,都已经四十好几岁了,所以他们说:不是我们不想有更多的作为,四十多岁再重新开始,我们能再唱出来就很不容易了。从这一点上说,爷爷当年四十多岁能很好地恢复起来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电影《梅兰芳》上映后,好多人就问我梅兰芳和齐如山的关系是怎样的,实际上他们两人没有隔阂。齐如山希望梅兰芳跟他一起去台湾,他希望梅兰芳继续创作和唱戏,但梅兰芳说京剧姓京,我跑到说闽南话的地方唱给谁听?
  我后来看过齐如山的女儿写的齐如山回忆录,说两个人那时每天都见面,一起说戏,关系特别好。两个人因为去留问题争论了好长时间,分别时,齐如山来家里,也没太多话,呆了一会儿就要走,我爷爷也没送出来。家里佣人于妈想留齐如山吃饭,齐如山拽着于妈的手说:我要出趟远门,就把大爷交给你了。齐如山走了,爷爷就一直坐在椅子上发愣。
  日,梅兰芳去世。齐如山当时在台湾家里,他的女儿进门说:不好,梅兰芳去世了。据说当时齐如山“啊”了一声,也愣住了,就让屋里人都出去,他要自己呆一会儿。他在书房里通宵达旦写了一晚上,写白了头发。第二天一早,交给女儿一篇纪念梅兰芳的文章,让她拿到《中央日报》发表,《中央日报》全文登载。每次说到这些我都会很难过,这老哥俩儿是一种什么样的交情!
  “啪”,扇子合起来,胡子刮掉了
  在梅兰芳蓄须明志时期,有一段时期梅兰芳和家人在香港住了一段时间,主要也是为了躲避战乱。当时香港日本驻军找到梅兰芳说请您过去。去了后在大厅里坐了一天没人理,第二天还叫你去,还不理你,实际上就是日本人的心理战。没办法,梅兰芳只好辗转回内地。日本人知道他上了飞机,很不高兴。
  梅兰芳回到上海为了不参加日本人组织的演出,故意不惜伤害自己打伤寒针高烧不退。日本人不相信,派了个军医到家里亲自查看。其实军医一看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但是他说我们都非常崇拜梅先生,敬重您的艺术,请您好好养病,我给您开最好的药,不能总这样烧。结果他回去就说梅兰芳是真的病了,我们家才逃过一劫。所以奶奶总是说:梅兰芳的人缘儿真是好啊!
  抗战胜利那天,好多人到我们家里庆祝。爷爷下楼时拿了一把扇子挡着脸,到大家面前时,“啪”,扇子合起来,胡子刮掉了!
  梅兰芳的艺术,如果没有那场战争,他应该会有更多了不起的创造。
  1924年爷爷第二次去日本,在那儿得了肠胃炎。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位叫今井的汉方医生。这个老医生特别好,让梅兰芳住到他的家里,给他配专门的药,悉心调理。病好了分别时,梅兰芳挺动情,说老先生您对我这么好,不知道怎么感谢您。以后我再来日本时给您带点什么好呢?老先生说喜欢中国景泰蓝的袖扣。1956年,梅兰芳第三次组团到日本演出。到东京后,梅兰芳就请人寻找今井老人,但老人早已经去世了,老太太还在。于是爷爷到老先生家中探望,在老先生灵位前,拿出那副准备了多年的景泰蓝袖扣说:我一直记着这个事,我来晚了!
  奶奶说:可惜孟小冬没给大爷留下一男半女
  我的大奶奶王明华曾经生养了两个孩子,生第二个的时候子宫摘除,就没办法再生育了,让人心酸的是两个孩子又先后夭折了。爷爷周围的人觉得梅兰芳的艺术必须得有人继承,于是撮合了他和福芝芳的婚姻。我奶奶19岁进梅家门,生的第一个孩子抱给王氏夫人,说大奶奶,这孩子是我给您生的。
  福芝芳的月子是在王氏夫人房里做的,王氏夫人给小孩织了一身小衣服,出了月子又把娘儿俩送回来。这是过去的妇女,她们的关系是这样的。电影《梅兰芳》这一段拍得不好,生活中她们俩根本不是“刀光剑影”的那种样子。我奶奶也是一个性情很温和的人。
  孟小冬后来在台湾出的磁带,我妈妈很爱听,但都是背着我奶奶听。有一天,我奶奶向我要,说小子把她唱的带子拿来给我听听。听完以后奶奶说:她这两口唱得还真不错,可惜没给大爷留下一男半女。
  我觉得奶奶能说出这几句对孟小冬的评价很不容易,包括后来她听从我爷爷的话将家里的文物全部捐出,这些事让我觉得她很伟大。
  现场提问
  提问一:我知道梅先生做人的礼数是非常到位的,能不能再讲一讲这样的故事?
  范梅强:这样的故事挺多的,比如他对待他的启蒙老师。第一位启蒙师父教了他一星期后,看他连一段都学不下来,就说:老天爷没赏你这碗饭,就不教了。好多年以后,梅兰芳已经成名了,在一个场合两个人见了面,梅兰芳快步走上前,当众介绍说这是我的启蒙老师,那位老师很不好意思,但也是很感动的。
  提问二:请问您在日本学的什么专业?梅先生的后辈中还有什么人在学戏?
  范梅强:我在日本学的是书道美术教育。孙子辈里曾正式学戏的就我一个人。表哥梅卫华的儿子梅玮毕业于北大文学系,现在梅兰芳纪念馆任职,也学过一些梅派戏,嗓音很像他玖爷爷,唱得也不错。
  录音整理/李肖 供图/范梅强(来源:北京青年报)
本文来源:北青网-北京青年报
关键词阅读:
不做嘴炮 只管约到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777米奇影院哥哥妹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