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电影是说女主不会说话,后来通过歌声飘过三十年来感动别人不去侵害他们的族人的电影,歌声飘过三十年也是没有歌词的!

中学物理网,美女人体大胆真
友情链接:好莱坞十大影后
&&&&&&&&&&&&&&&&
/ 好莱坞十大影后 
彼得大吃一惊,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离婚?为什么?我们没打过架,也 从来没拌过嘴。”“是啊,我们没打过架,没拌过嘴。我和你打架、吵嘴有 什么用呢?一点用处也没有。我们之间从来没有商量过什么事情。你从来不 买我的帐。所以我也不跟你争。意见不合,我就走开。”然而她从小就已经 依赖惯了,她还没有勇气离开彼得而独自一人去面对陌生的现实世界。她只 能等待机会,等待有人伸出手来,帮她摆脱目前的婚姻关系。禁锢太久的她 需要的不仅仅是镜头的自由了。这时是 1946 年。  1948 年春天的一个黄昏,褒曼由她丈夫彼得陪着踏进一家小小的电影院 的时候,她已经是世界影坛上最吃香、红得发紫的女演员,其他任何一位演 员要想同她竞争最受欢迎的女演员的话,肯定只能望尘莫及。这家电影院上 影的是由意大利人罗伯托·罗西里尼导演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这 部影片以它的现实主义和朴实风格扣人心弦。它和爱情、幻灭一起颤动,深 深地震憾了褒曼的灵魂。她激动不已,感动得潸然泪下。她竟有了一个想同 罗伯托·罗西里尼合拍一部影片的冲动,于是她给罗西里尼写去了一封信。 没想到命运之神却作了如此的安排,当这封信寄到罗西里尼所在制片厂的那 天晚上,电影制片厂失火了,一场大火把制片厂烧得干干净净。唯独褒曼的 那封信除了烤焦了一些之外,仍然完好无损。褒曼自己也一直对此感到惊异 不已。就这样,在 1948 年,褒曼同罗西里尼见了面,一见钟情地爱上了他, 并且决定嫁给他。她终于找到了一个她可以嫁的人了。她曾是那样急于摆脱 彼得的束缚。爱情之火一旦熄灭,婚姻就变成了束缚自由的牢笼。褒曼向彼 得正式提出了离婚。然而,彼得仍然爱着褒曼,他幻想着能把已经破碎的感 情缝合起来,他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同意离婚。直到 1950 年 2 月 9 日,他们法 律上的婚姻才得以终止。而褒曼同罗西里尼的第一个孩子罗勃蒂诺却是在同年 2 月 2 日就出生了。这使得新闻界对她的攻击又上升了一个级别。  在整个褒曼与罗西里尼的浪漫史之初,褒曼是那么单纯、不谙世务。她 天真地以为这件事不会搅乱整个世界。她没有料到作为美国电影界群星中最 璀璨的一颗明星,她真正的个人私生活已经不再存在。她的生活是属于千百 万敬慕倾心于她的影迷的。由于她历来扮演的角色已经使观众潜移默化地对 她的冰清玉洁深信不疑,特别是由于她成功地扮演了贞德,人们早已把她当 作圣女贞德的化身来看待了。她已经成为他们的偶像,他们心目中圣洁的女 神了,他们不允许任何人袤渎它、侮辱它。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临了,可怜的 褒曼却丝毫没有感觉到。当她和罗西里尼的绯闻传到美国时,好莱坞愤怒了, 疯狂了。他们象丧失了理智一样对褒曼进行攻击,因为她背叛的不只是她的 丈夫,而是所有她的观众,她侮辱了他们神圣的信念,深深地刺伤了他们的 心。从此,她的声誉一落千丈。褒曼从一片颂扬声中一下子被推到 20 世纪最 大丑闻的下坡路上去。这虽然使她的事业遭到几乎致命的打击,她却并没有 对这个世界有所怨恨,在她的心目中,世界永远是美丽的。面对所有恶意的 攻击以及不公正的对待,她感到迷惑不解。为那些因为她的原因而受到损失 的个人、遭到厄运的影片,她感到苦恼、深深的不安和愧疚。直到 7 年之后, 好莱坞才逐渐恢复了理智,人们原谅了她。1957 年 1 月 20 日,褒曼访问了 好莱坞,并且受到了影迷们的热烈欢迎。  如果说彼得曾令她感到害怕的话,那么罗伯托则帮助她走出了害怕的阴 影。罗伯托对生活采取的是一种很自由的态度,他把现实生活中的每件事都 放下了;生活具有了新的尺度,新的刺激,新的地平线,他给了褒曼从未有  过的勇气。在褒曼身上,他倾注了他全部的爱情,除了能让褒曼感到可以依 赖之外,他还为她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浪漫的气息,让她感受到爱的热烈和甜 密。罗伯托是一个勇敢的恋人,他为了爱情是准备好去牺牲的。他不顾一切、 热情地迷恋着褒曼,他需要她,他不想让她跑出他的手心,或者离开其视线。 一旦他下了决心,他的毅力之大是难以令人相信的。如果他真想做什么事, 那么什么也阻止不了他;他从来不会说:“我累了。”或者说:“这值得吗?” 他只是埋头干下去,直到达到目的才算了事。这种决心和毅力也深深地影响 着褒曼,使得褒曼在以后的艺术生涯中能不断孜孜以求而终生饮誉影坛,不 断取得新的成就。  最重要的是,在艺术的基本原则上,罗伯托和褒曼一样,都完全不能同 意好莱坞的概念,那就是为了想取得成功,你必须保持你的典型形象,无止 境地重复你所熟悉的表演。由于艺术信念上的认同,他们的心灵靠得才如此 地近。褒曼终于能找到一个艺术上的知音了,为此,她是如此的欣喜,他们 的爱也因之而得以升华。  然而,罗伯托不喜欢生活在平静中,他总是在混乱中生活,没有在混乱 他就不能生活。而褒曼却在外祖母家受到熏陶, 更喜欢过一种有条不紊 的生活。因此,他们逐渐发觉他们在生活上不能达到完满和谐,他们俩人之 间相对无言的时间越来越长,这表明他们的婚姻已经开始出现裂痕。终于, 罗伯托厌倦了当褒曼先生,他在外面另外找了一个适合于他的女人。1958 年 褒曼与罗伯托和气地分手了。同罗怕托分手之后,褒曼与拉斯·斯特密相识了。拉斯也出生在瑞典,受到的是瑞典教育,主要爱好是戏剧。相似的经历,共同的心理素质和爱好, 使他们的心灵更容易理解和接近。褒曼再度堕入情网。他们在 1958 年圣诞节 前,在卡克斯顿礼堂默无声息地举行了婚礼,因为拉斯不认为这件事非得登 在报纸上。这时候,褒曼由于《安娜斯塔西亚》、《轻举妄动》和《六福客 栈》取得极大成功,已夺回了失去的地位,成了那十年中的巨星之一。拉斯 是这样评论他们婚后的前几年生活的:“同褒曼开始在一起的时候,我觉得 自己有点惶恐不安。我热爱象一个褒曼这样身份的女人,而同她结婚的代价 是放弃安静的生活——至少放弃一部分。我一直是一个不爱出头露面的人。”1975 年,褒曼和拉斯秘密离婚了。连她的朋友们很长时间都不知道,正如同当初他们秘密结婚一样。这是褒曼的最后一次婚姻,他们的分手同样是 和和气气的。拉斯后来生活在一座他曾钟情的宁谧的小岛上,过着他向往的 安静的生活。为了一个完美和谐的世界  褒曼的一生不仅在艺术上追求真、善、美,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从未放 弃过对真、善、美的执着。  她从来不认为作为一个“人”,电影明星应该与常人有什么不同。即使 是在她成为好莱坞最夺目的明星时,她也未失去自然、朴实无华的本质。在 她身上没有一点通常电影明星所具有的那种傲慢神气,也没有一点明星的架 子。  在当时的好莱坞,电影明星都是乘坐由专职司机驾驶的黑色高级轿车。 而褒曼却拒绝这样。她不需要别人的侍候,而且也不认为显示与别人不同有  什么必要。她很长一段时间一直用着那辆用她自己的话来形容是“破旧不堪、 颜色象只老鼠、连任何人都不屑于朝车里瞅上一眼的”老爷汽车。但只要它 还能使用,褒曼就舍不得抛弃。她最喜爱的首饰是一条镀金的链和系在链上 的小盒。链上的镀金已经磨掉好几次,重新镀过好几次。每次她到镀金铺去, 铺里的人总是说:“这件东西都老掉牙了,还要镀金,真好笑。”她则说: “敝帚自珍嘛。非常感谢。”  只要是自己能做的事情,即使再脏的活,她也不认为有必要让别人帮她 去做,尽管她完全可以让别人帮她做。有一天晚上,褒曼发现别人的一辆汽 车的保险杠卡在她的汽车里了。她手忙脚乱地折腾了老半天,才成功地把它 们掰开。年近耄耋的米高梅公司摄影场的停车场管理员不无感慨地说道:“这 是我一辈子所见到的第一个不在乎用自己双手去干脏活的电影明星。”还有 一次,褒曼乘火车去某地,途中车厢里寒气逼人,没有一点吃的东西,前头 还有两千里的漫长路程,旅客们就象被困在孤岛上一样,而她却利用第一次 停车的机会,以冲刺的速度跑去买三明治,当她抱着东西回到月台时,火车 已开动了,她急起直追,一进车厢就瘫软了。如果是别的电影明星遇到这种 情况,绝不会有她那样的表现的。那是多么有失一个电影明星的风度啊!然 而,在褒曼的意识里,明星只不过是社会给她的一种荣誉而已,她从来就只 是一个“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褒曼不仅坚持正义,而且敢于维护正义,热爱正义与和平,并且从来不因为外界环境的压力而改变自己的执着和信仰。她一生都在以超乎寻常的勇 气来捍卫她的信念,从未有过动摇。1938 年,褒曼应邀到德国去拍一部由卡尔·弗勒立希所导演的片子。长期以来,德国民族都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迷信的一个民族。他们对一个人的 崇拜往往会达到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对权威的绝对服从是如此深深地根植 于德国人的脑子里,甚至直到今天,在德国最受人尊敬的仍是身着将军制服 的军人,当时的德国正置于纳粹的铁腕统治之下,大部分德国人对他们的元 首希特勒顶礼膜拜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们丝毫不怀疑他们元首的正 确性,甚至不能容忍任何对元首怀疑和不敬的行为。就是在这位点燃了有史 以来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流血最多、损失最惨重的世界大战的德国元首希 特勒的煽动和领导下,德国掀起了一股强烈的反共、徘犹、排外的浪潮。仇 恨、报复的心理恶劣地膨胀,使几乎整个德国都丧失了理智。整个德国处于 一种极度疯狂的状态,到处都弥漫着一股恐怖、阴森的气象。军国主义的野 心从这种气氛中得到了滋润、鼓舞,并迅速膨胀。1938 年的时候,苏台德区、 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均已相继沦丧在纳粹德国的铁蹄之下,犹太人遭到了 惨无人道的毁灭性的空前灾难。人类的善和美在这里遭到了玷污,人性遭受 到了前所未有的践踏。这一切都令褒曼感到悲愤;她对纳粹的种种暴行极为 深恶痛绝。她要用她的行动来表明她的这种态度。导演卡尔·弗勒立希想给 褒曼施加影响,带她出席了柏林的一次盛况空前的纳粹党群众大会。探照灯 把全场照得辉煌明亮。在一片军乐声中,希特勒跨步登上了主席台,十几个 小姑娘手捧花束蜂拥了上去;希特勒神采奕奕,容光焕发,他吻了吻这些小 姑娘,这时全场响彻一片“Sieg, Heil”(德语:元首万岁)的欢呼声, 人人都伸直手臂,行纳粹礼。唯独褒曼没有,她拒绝向这个丧失人性的恶魔 行礼。当时,纳粹密探和“耳目”无处不有,而且他们心狠手辣,稍有不慎 就会有生命危险。在那个视人命如草芥的特殊情况下,不管是谁即使违心地那样做了,今后也没有谁会去谴责她的。对于褒曼这样一个仅是在瑞典有些 名气的电影演员来说,其时能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屈服于那种绝无仅有的压 力而不去违心地做这些事情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卡尔·弗勒立希当时大 惊失色地跟褒曼悄悄咬耳朵说:“天啊!你怎么竟敢不行希特勒万岁的敬 礼?”她反驳说:“我干吗要行礼?”  虽然褒曼不能拿起武器去为正义与和平而战,但她尽她的努力做了一个 电影演员挤能做的一切。1943 年,她自愿到联合服务组织报到,为在前线作 战的士兵服务。她没有象其他演员那样到前线去只同军官娱乐,而是切切实 实一直同士兵们生活在一起,为他们带去笑声和欢乐,给了士兵极大的鼓舞、 信心和力量,为士兵们在精神上筑起了坚固的堡垒和防线。  作为电影明星,每个人都爱惜自己的声誉,褒曼当然也不会例外。但她 却不会震慑于任何邪恶势力的淫威。相反,她只会勇敢地加以反击。在好莱 坞,名人琐事的专栏作家劳拉·帕逊斯和海达·霍珀这两个女人权势大得足 以毁人前程和置人于死地,而且尤其嚣张跋扈。在一个晚上,褒曼正好和演 员琴思·蒙尔妮坐在一起。当时琴思已经怀孕,但还看不出来。而且她自己 也是不久前才知道。就因为这个情况没有告诉海达·霍珀,竟引至海达·霍 珀对蒙尔妮大发雷霆,并且威胁地厉声说道:“等你拍完下一部影片你就明 白了。可别想听我的好话!”好菜坞其他明星都对海达、劳拉两人畏之如虎, 这使褒曼深感不满,甚至达到了厌恶的程度。后来有一次,劳拉过生日,好 菜坞的明星每人都得交二十五元为她祝寿。褒曼扔掉了她接连两次发来的请 帖,并坚决拒绝前去为劳拉祝寿。褒曼就是这样坚信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为此,她会丝毫不顾社会偏见的压力,勇敢地向社会的痼疾提出挑战并勇敢地为人类的尊严与平等而呐喊。  1946 年,褒曼到纽约去排演马克斯韦尔·安德森的话剧《洛林来的贞 德》。当她刚到华盛顿的时候,就听到个令她惊讶、震憾的消息:在华盛顿 黑人是不许上剧院的!而这个戏演的就是提倡自由和人有凭良心办事的权 利,而黑人却不许到剧院看戏。这令褒曼简直不敢相信。她感到了一种莫大 的悲哀和耻辱。她对马克斯韦尔·安德森说:“真丢脸!明明知道会发生这 样的事情,还到华盛顿来演戏。如果我早知道不许黑人进剧院,我决不踏进 这个城市一步。”马克斯韦尔希望她在接见记者时别再谈论此事。褒曼很坚 决地说:“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谈。”马克斯韦尔担心这样做会毁了这个戏。 当时,二战已经结束,大量军人复员。社会提供不出那么多的就业机会,而 经济上的竞争常常是导致偏见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种族歧视和种族 偏见再度升级,而且其势锐不可挡。褒曼却全力抗拒这种偏见的压力,她只 相信人的自由和平等。在《洛林来的贞德》演出的前一天,褒曼参加了记者 招待会。她一直期待着记者提出有关的问题,可是记者并没有提出有关的问 题。大家纷纷起身告辞。褒曼突然说:“先生们,谢谢你们。可是我永远不 会再来华盛顿了。”一听这话,大家又都马上回到原座位上问道:“不回华 盛顿?为什么不回华盛顿呢,褒曼小姐?”褒曼激动地说道:“因为,如果 我早知道不准黑人进剧院,我就不会在这个地方来演戏。我受到合同的约束, 必须继续在这里演戏。可是,在黑人能与白人一样进剧院看戏以前,我是不 会再来的,我们是为所有的人演戏的。为所有人演戏!”  褒曼深深爱着这个美好的世界,并且认为人类只有通过相互之间的爱才 能达到真正的完美与和谐。她把她对人类的爱毫无保留地播撒在人们中间。    早在褒曼 18 岁拍摄了第一部影片时,一位老人从斯莫兰给她写了封信。 信很短,老人在信里说他的母牛死了,她能不能寄给他钱再买一头呢?那时, 褒曼的工资并不多,可是当天晚上,她整夜想的都是那位可怜的老人和他的 牛,第二天早晨就把钱寄给了老人。从那以后,褒曼不断地做着类似的事情。 她一直都很关心怎样给别人带去幸福和欢乐。1976 年 5 月褒曼同罗伯 托·罗西里尼离异已近二十年,这时罗伯托已临近 70 岁了,他的情绪很低沉, 因为大家好象都忘掉了他,可是褒曼却精心地安排了他所有的亲人包括他的 第一个妻子在一家饭馆里为他祝贺生日,并巧妙地给予了罗伯托一个又一个 的惊喜。罗伯托大笑得流出了眼泪,在他一生中再也没有比这次更让他快乐、幸福的时刻了。 褒曼不仅是对人类充满爱,对于动物她也同样有一颗温情的爱心。在她心目中,动物都如同人一样是具有灵性的动物,它们同样是一些美丽而可爱 的生命。任何对动物的残酷行为都令她感到难以忍受。  瘦骨嶙峋、满身疥疮的马拉着沉重的车辆,被主人不分青红皂白地鞭打 着。这样的事情,褒曼在狭窄的道路上已经碰到过好几次了。而每当遇见这 样的事情,吓坏了的褒曼就会停住车,从车上跳下来激愤地说道:“你怎么 敢这样做,马上住手!看这个可怜的牲口!它那么虚弱、瘦小,你怎么让它 拉这样重的东西呢?你应该感到羞耻??羞耻,你听见我说话了吗?”在西 班牙的时候,她从不去看斗牛。因为为了人们的欢乐,而杀死那样好看的动 物,她看不下去。如果要找到褒曼对待社会的态度的最好诠释的话,我们只能说她是和平的天使,真、善、美的女神。跋涉在通往艺术殿堂的道路上  艺术是一条源自生活的长河,人类凭着对生活本身执着的探索和追求为 它提供了永不枯竭的源泉,使它的细胞永远流动并具有无比旺盛的生命力。 就是凭着人类永恒的执着精神,褒曼勇敢地对固步自封的好莱坞提出了挑战,开创了好莱坞影坛上新的风格:真实、自然。  褒曼首先就是在现实生活中执着于真实。她从来不使用化妆品,而且从 不作任何整容手术来修整自己的缺陷。1938 年,褒曼应大卫,赛尔兹尼克的聘请到美国拍片。当时的好莱坞有一套传统的做法:不仅要发现明星,而且要“制造”明星。为此,制片人不 惜弄虚作假、夸张从事,对演员的面容、举止风度和形体特征都施以鬼斧神 工的精雕细琢来制作一个明星。赛尔兹尼克同褒曼第一次见面时就提出让褒 曼整容。褒曼坚决地予以了拒绝。她说道:“赛尔兹尼克先生,我觉得您干 了一桩大错事,您不该隔着布袋买猫,不看清货色就买进。我想您当初是在 看了《插曲》那部片子对我中意了,就派凯·布朗到瑞典去把我招聘来。现 在你一看到我的庐山真面目,处处不称心如意,都要修饰更改。所以,我宁 可不拍那部片子,我们不必再多谈了。不要再煞费苦心,大伤脑筋了。我们 彼此把前事都忘掉算了,我乘下班火车回去。”也许是注定了要由褒曼来破 除好莱坞影坛上弄虚作假,矫揉造作的陈规陋习。当时,由于拍摄了《蝴蝶 梦》、《乱世佳人》取得了巨大成功、名望已经如日中天的大卫·赛尔兹尼 克遭到如此前所未有的顶撞,惊怒之后居然象蒙受到圣迹显灵的启示一般心平气和下来,决定保持褒曼的天然本色。就这样,一个真实、自然的艺术形 象挣脱了一切陈规陋习的束缚在好莱坞脱颖而出了,为好莱坞的影坛带来了 一片新的生机与活力。  为了艺术上的进展和突破,褒曼从来不愿意接受任何有可能阻碍她的发 展的约束。她总是力图为自己保留一分自由的天空任自己尽情地翱翔。她深 深地懂得艺术只有在自由的土壤里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早在接受赛尔兹尼 克的聘请之前,美国好莱坞的福克斯、派拉蒙、雷电华和别的几家电影公司 都曾先后送来过聘书,但都只是提议签订合同的一纸聘书,而不提供角色和 导演。然而,合同一经签定,便得整整 7 年受到合同的制约,羁留在好莱坞 不得脱身,任凭电影公司的老板们摆布,完全按照他们的意志行事。也许在这 7 年中,你只能扮演侍女或男仆一类的跑龙套的角色。虽然褒曼早就向往 好莱坞了,但她绝不会拿她的艺术去冒险,也绝不希望自己的艺术生命窒息 在这种无所作为的角色中。对此类嗟来之食,她毫不犹豫地一概加以回绝。 褒曼在扮演角色的时候,从不矫揉造作,总是力求做到感情和动作的真实、自然。为此,她付出了许多艰辛的努力和巨大的代价。 一旦要扮演什么角色,她浑身就洋溢着无比的热情,她就会集中所有的精力投入到角色中去。她的潜心矢志会达到今人咋舌的地步,在拍片之前和 开拍期间,她绝不分心去想别的事情,不赴任何应酬活动,甚至一分钟都不 从拍片工作中分神出来。她几乎身不离摄影棚,甚至建议在她的化妆室里搭 床,在拍片期间就住在那里。要是制片厂不把工作干到深更半夜,她就会不 高兴。她从来不愿闲下来,她的最大兴趣就是拍电影。即便是在她的第一个 女儿皮娅出生后,还在给婴儿喂奶的时候。她就在床上躺不住了,起来东奔 西走,忙着排练她的台词。她从来不单纯为赚钱而演戏。拍片时,她首先考虑到的都是角色。艺术对于她来说比什么都重要,在褒曼看来,表演就是要发自内心,是出于本能 的反应,是出自固有的理解、感情的共鸣,自己以角色自居的心理状态和舞 台信念。她总是强调演员应该演什么就像什么。每当她扮演一个角色时,她 都会认真地对待这一角色,并能潜心专注地进入角色。在《战地钟声》中,褒曼扮演女主角玛丽亚,为了能演好这个角色,她孜孜不倦地作出了许多努力。她潜心揣摩着海明威对玛丽亚的描写,她一连 好几天关在屋子里,琢磨怎样演好这个角色。她认为:女人一堕入情网就忘 了自己,忘了自己的爱好,在她心目中没有什么比她爱的人更重要的人,她 心里只想着她爱的人,想她在他心中的地位,想着怎样才能使他高兴,她活 着只是为了适应他的需要。因此,在拍片的时候,她凝望着男主角贾莱·古 柏喜笑颜开。看到他,她心里就美滋滋的,就好象他真的是她的爱人一样。 甚至连褒曼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是在和贾莱·古柏一起拍电影。以至她的好朋 友鲁思·罗伯茨因此而不无担心地说:“真的,褒曼,你可别再那样看他了, 瞧你坐在那里看得多么出神!我知道,在影片中他是你的情人,而在现实生 活中你可不能真的爱上他!”  当然,也有褒曼不能很好地进入角色的时候,但是为了进入角色,她会 甘心付出任何代价。  在《化身博士》中,她扮演了酒巴间女侍艾慧这个角色。其中有这样一 个场面,这个姑娘要面对着面目狰狞的海德先生吓得心神错乱、魂飞魄散、 歇斯底里地瘫作一团。然而她怎么也进入不了这个情境。为了帮助褒曼进入  这情境,导演维克多·弗莱敏恶狠狠地扑了上来,一把抓住褒曼的肩胛,死 命地摇得褒曼晕头转向,并左右开弓打了她几个耳光,而且下手很重,他之 所以敢于这样做,是因为他深深知道只要能进入角色,无论怎样褒曼都不会 在乎。褒曼当时被他这种粗暴的态度吓蒙了,直僵僵地站在那里哀哀哭泣。 摄影师和在场的工作人员也都被这种阵势唬住了,一个个惊得目瞪口呆。而 这正是进入情境的绝佳时机,影片终于取得了所需要的精彩效果。褒曼不仅 不为此感到委屈,反而为她总算演好了这一个场面而感到无比的愉悦、高兴。 贞德——这位英法百年战争后期的民族女英雄,在祖国危亡之际,虽年仅 16 岁却毅然投身战斗,召集义军,并重创英军解了法国中部门户奥尔良之 围,还恢复了北方一些城市,被誉为“奥尔良姑娘”。贞德的英勇之举成了 爱国斗争的光辉旗帜,几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颂景仰。  褒曼从能记事起就一直憧憬着有朝一日能够扮演贞德这个角色。然而, 由于贞德的故事中没有爱情情节,而且这部片子故事冗长沉闷,许多制片人 认为引不起观众的兴趣而不愿拍制它。  终于,1946 年的一天,马克斯韦尔·安德森打电话给褒曼,想让她到百 老汇演个话剧。当她听说是“描写贞德的话剧”时,她激动得不能自己。话 筒差点从她手里掉下来,长期以来,她一直渴望演贞德,一直都在研究着贞 德,关于贞德的情况她几乎是没有不知道的。她随身带着一个笔记本,里面 写得密密麻麻全是关于贞德的情况。她不厌其烦地在每次排演前对马克斯韦 尔做些说服工作,最后,使修改后的剧本描写贞德的笔墨比原来大大增加, 与原来的描写贞德的篇幅占百分之三十,空论占百分之七十相比,刚好倒过 个儿。她只考虑贞德的形象——一个真实的贞德形象。在舞台上,她力求使 贞德的形象真实、自然。她始终坚守着这样一个信条:“在舞台上,你是另 一个人。你在扮演另一个人,你自己也变成那个人。”她的演出是如此精彩, 如此的真实自然,观众为她的演出震撼,继而狂热了,因为褒曼再现出了他 们心目中理想而真实的贞德。她让贞德在现实生活中起死回生了。所有对她 演出的评价都可以归结到美国最优秀的剧作家罗伯特·舍伍德的一句言简意 赅的话:“她就是圣女贞德。”褒曼成功地扮演了贞德的消息象长了翅膀一样几乎迅速传遍了世界的每个角落,在法国,人们欣喜地得知:贞德复活了。1947 年,马克斯韦尔·安德森开始把话剧《洛林来的贞德》改编成电影。1948 年《圣女贞德》拍摄成功,褒曼在电影中扮演圣女贞德。在影片发行前, 按照广告人的主意,褒曼按照贞德的行踪作了一次旅行。当她来到法国的东 雷米——贞德的出生地时,学校全部停课,让孩子们上街夹道欢迎褒曼一行, 向他们投掷鲜花,沿途所到之处,人们都把褒曼当成贞德的化身一样对待, 他们热烈地欢迎褒曼到来不是因为她是电影大明星,而是因为她扮演贞德。 好多年以后,褒曼回到法国时,海关和移民局的人员看着她还说:“啊,贞 德??,欢迎你回来。”  褒曼扮演角色时所注重的是角色本身的真实程度,而不在乎这一角色是 哪一个有名人物写的。1946 年,褒曼精湛的演技已经引起了世界范围内戏剧 家的注重。当听说褒曼将在美国第一个扮演圣女贞德的时候,肖伯纳很希望 她能演他的圣女贞德。他把自己的剧本寄给了褒曼。可是褒曼认为他笔下的 贞德与自己所了解的真实的贞德相去甚远,她最后选择了马克斯韦尔·安德 森根据她的意见改写后的剧本。对此,肖伯纳一直耿耿于怀。    1948 年,肖伯纳邀请褒曼到他家作客,当褒曼驱车赶到肖伯纳家时, 92 岁的肖伯纳早就靠在大门口里面等着了,在还没给褒曼打开大门的时候,就 向她说:“你为什么不演我的剧本?”“哦,你好,肖先生。我可以先进来 吗?”他打开大门说:“你当然能进来。我们还要一道吃饭。你为什么不演 我的剧本呢?”“我没演你的剧本是因为我不喜欢。”肖伯纳凝视着她:“你 说什么?你不知道它是杰作吗?”“我肯定她不是真正法国女孩的那个圣女 贞德。你把她写得过于聪明了。你把她的话按你的意思写了,让她说了许多 话,而这些话,真正的圣女贞德做梦也没有想到要说的。”接着她又同肖伯 纳认真地讨论了贞德,她说:“我认为贞德是一个单纯的农村姑娘。你的语 言词汇是了不起的,但那是乔治·肖伯纳的语言,而不是贞德的。圣女贞德 所说的话我可以背诵出来,因为她当时受审时所作的回答已被转译出来,而 且是个历史性的文件。她没受过教育,只是她那天赋的常识给她以勇气?? 你让她说出这样的话:‘我喜爱和男人在一起,我憎恨穿着妇女的裙子,坐 在家里纺纱织布。’然而她真正的要求确实正是这个,也就是说呆在家里, 照顾她的羊群,纺纱织布。她并不是想在战争中跑在士兵的前面。”正是由 于褒曼认真对待她所扮演的角色,仔细地研究所扮演的角色,她才能把她的 角色演得那么真实、自然。为了开阔视野,寻求更大的发展,褒曼从不局限于只演一种类型的角色,因为那样只会扼杀演员的艺术天才。她一直在尽力使自己的戏路宽一些,她 经常地演着不同的角色。在 1941 年的时候,褒曼在好莱坞已经一连演了三个类型相同的窈窕淑女。在《插曲》里她演的是温柔文雅的女钢琴教师。在《大家庭》里演端庄 贤惠的女管家,在《天堂怒火》里演的是一个落难千金。现在将拍的《化身 博士》派给她演的还是个蕴秀端庄的窈窕淑女。因为当时好莱坞时兴演员扮 演的角色固定化,观众们看某个明星的电影并不是为了看明星所演的角色, 而是为了看明星本人。在这种情形下,如果想去换演一个别的类型的角色, 就会冒着失败的危险。但褒曼坚信只有换演不同的角色,才能掌握更多的技 巧,才会在艺术上不断地超越,将自己的艺术水平激发到一个更高的状态, 从而使自己的演技更趋尽善尽美。褒曼决定在《化身博士》这部影片里扮演 那个风骚轻佻的酒巴女郎艾慧。她知道赛尔兹尼克是决不肯贸然地让他的明 星去冒险的。在导演维克多·弗莱敏的帮助下,她瞒着赛尔兹尼克试了镜头。 赛尔兹尼克早就知道褒曼的那股执拗劲儿,现在到了这个地步,他只好无可 奈何地同意了。就是因为她这种对于艺术的孜孜以求,她的艺术生命才这样持久。一直到 1979 年褒曼才结束了她的艺术生涯。凭着她对艺术的执着和孜孜以求,她 为人类的艺术天空增添了一道绚丽夺目的光环。“一位最伟大的表演艺术家”  任何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作为代价。褒曼在成 功的道路上迈出的每一步虽然并不象其他许多成功者那么艰涩凝重,却同样 地凝注了无数辛勤的汗水和努力的奋争。1941 年,褒曼通过自己的力争跳出了导演们为她计划定的高雅圈子,在《化身博士》中扮演了一个轻佻的小侍女,并在这部影片中表演得极其逼真、精彩,使这部影片取得巨大成功。她从来没有象拍这部片子这样高兴过,从 来没有象这样放得开,把自己的演技完全发挥出来。她第一次冲破了束缚她 的樊笼,朝更广阔的天地打开了一个豁口。她已经触及了自己希望内心具有 的、但是却一直不敢表现的底蕴。现在,困围她手脚的锁链已经化为乌有, 她已经可以奋飞了,她可以飞得更高了。  1942 年,褒曼主演的影片《卡萨布兰卡》荣获奥斯卡金像奖,并且风靡 一时,成了经典之作。因为它涉及到当时正在进行的战争。在胜利似乎渺茫, 失败的影子隐约可见时,这部片子在人们心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使人们心 中即将湮灭的希望再次升腾起来,对盟军正在进行的战争起到了极大的作 用。褒曼则正由于这部影片而一举成为 20 世纪电影传奇中的人物。  1943 年,褒曼国在《战地钟声》中杰出的表演被提名为奥斯卡大奖候选 人。  1945 年,褒曼因在 1944 年拍摄的《煤气灯下》这部影片中演技精湛而 第一次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同年,由她与平·克劳斯贝领衔主演的《圣玛丽教堂的钟声》又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这部影片中她扮演修女本纳 迪克特,这位修女笃信祈祷必能解决一切问题,然而这种神圣的境界并未得 到多少做母亲的天主教徒的欣赏。她们怒不可遏地对褒曼群起而攻之,谴责 她的表演使她们容易冲动的女儿受到影响,害得她们年纪轻轻就一心只想进 修道院,去过那种与世无争的幽闭隐居生活。褒曼在表演中所达到的这种近 乎超凡脱俗的境界使她身上平添了一层金光灿烂的“神圣”色彩。在好莱坞 的影业界巨子眼里,她的价值不啻于美国联邦银行所在地诺克斯堡黄金储备 的一棵摇钱树。1948 年,《游艺界日报》举行了一次全国性民意测验,对 200个 25 年或者 25 年以上影坛主涯的演员进行评选。这次民意测验把葛丽泰·嘉宝评为“无声影片时代”的最佳女演员,而英格丽·褒曼则被推上了“有声 影片时代”最佳演员的首席,胜过了史宾塞·屈赛和葛丽泰·嘉宝。当时好 菜坞流行的一则俏皮话是:“你知道吗,昨天晚上我居然看了一部没有英格 丽·褒曼的电影。”作为一个成功者,褒曼的声名在好菜坞达到了前所未有 的鼎盛时期。1949 年,褒曼的婚变给她的事业蒙上了一层浓重阴影,她的事业开始走下坡路了。对于大多数演员来说,这意味着的将是艺术生涯的终止。而且早在 1946 年美国已正式开始了黑白电视广播。此后,电视在世界各地方兴未 艾。到了五十年代美国开始了彩色电视广播。电视以其内容量大、节目丰富 多彩等诸多优点对好莱坞的电影业提出了极为严峻的挑战,已有取而代之之 势。好莱坞已经走完了它生命的夏天,无可奈何地进入萧条的秋季了。然而,1956 年,褒曼异军突起以她持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又一次征服了观众并激动了 他们的心灵。她主演的影片《安娜斯塔西亚》一发行放映,立即取得了世界 范围的轰动,褒曼重新得到了世界的认可。《纽约时报》上写道:“褒曼小 姐的表演无懈可击,表演得活龙活现,值得给予一枚学院奖。”《纽约世界 电讯》中写道:“褒曼小姐依然感情充沛,热情洋溢,同 7 年前离开美国的 时候完全一样。”《每日新闻》中写道:“如果好莱坞把更多的时间、金钱 和人力投入拍制《安娜斯塔西亚》这样的影片,那就不会象现在这样为电影 业的前途忧心忡忡了。”就在这年秋天,几乎没有争论,纽约的评论家就把 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授予了褒曼。1958 年,电影《六福客栈》使褒曼又一次得到全世界的称赞。《星期日泰晤士报》上载文道:“褒曼小姐纯朴真诚,温文尔雅,具有非凡的才能来 表达崇高的善良品质??这是她拍的最好的、最动人的片子。”伦敦《每日 简报》说这部影片是“自始至终尽善尽美的,褒曼小姐在片中的表演是她一 生中最好的——嘉宝达到顶峰以来最美的表演。”1974 年,她又因演《东方快车谋杀案》而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  1979 年,当众多的评论家欢呼她因《秋天奏鸣曲》而获得成功时,她特 别高兴。因为褒曼喜欢整齐对称,她认为自己的经历和生命即将结束,她希 望最后一次的谢幕即使不能场面激昂动人,至少也要光荣体面。各国的评论 家一致同意褒曼和利芙拍的这部影片和演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即使一 向对人轻视的瑞典评论家也一致赞扬。在美国,从《花花公子》的“动人表 演”到《新闻周刊》的“从好莱坞把她挖掘出来之后,我们甚至不记得看到 过如此动人的表演魅力”,和《新闻报》的“强烈的尽善尽美”,到《时报》 的“超级影星”,赞誉之词纷至沓来。而且,它们都一致认为利芙同褒曼的 午夜相逢那场戏将作为不朽杰作之一而永垂电影史册。由于成功地演出了这 部影片,褒曼获得了纽约电影评论家奖和意大利声望最高的影片奖:多纳莱 洛奖。  在褒曼的影坛生涯中,她曾五次被提名为奥斯卡奖的候选人,并且三次 获得了这项大奖。她还因主演电视片《梅厄夫人》而膺获艾米电视奖。由于她在电影、电视、戏剧上的巨大贡献,早在 1972 年 4 月,美国参议员查理士·H·琅西在褒曼访问华盛顿时,在美国参议院发言对褒曼的艺术贡 献作了极高的评价,他说道:“我们的文化,如果没有她的艺术才能,将会 变得贫乏,对美国公众来说,她在人们的心目中,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位最 伟大的表演艺术家。”在她生命的秋天里,她仍得到这么多的赞誉,有哪一个演员曾达到这样的成功呢?她终于实现了她的宿愿:为她童年时的梦想划上了一个完满的句 号。纯情瑰宝: 奥黛丽·赫本  欧洲某王国的王位继承人——年轻的公主到罗马进行国事访问,她被官 场的繁文缛节和侍从的管束弄得心灰意懒,十分向往外界的自由生活。某晚 她私自出去游玩,不想第二天早晨醒来却正躺在美国某报社记者的床上。这 位想获得独象新闻的记者鼓励她逃出王公贵族的包围,公主接受他的意见后 就和记者一道象普通市民一样在罗马尽兴游逛。结果两人渐渐堕入情网,无 奈贵族和平民地位相去甚远,虽说两心相印,也只得抱憾而别。这就是曾轰 动全世界、并使中国观众如醉如痴的电影故事《罗马假日》。亲爱的读者, 您一定看过这部影片,它的轰动效应来自那个天真任性、不诸世情的公主的 扮演者的精彩表演,她也因此于 1953 年荣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她,就是 著名的好莱坞巨星、世界五大女星之一的奥黛丽·赫本。她在片中那秀美的 短发型(后被称为“赫本式”)竟风靡一时,世界时髦女性争相仿效。 40 多年来,她那修长的身材、优雅的气质、来去不惹凡尘、仿如凌波仙子的形 象,一直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从芭蕾到银幕  1929 年 5 月 4 日,奥黛丽·赫本出生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一座豪华 宅邸里,这栋房子的格局相当完美。与之相毗连的是一座美丽的花园。近旁 是一个小果园,四周高高的用浅灰色石头砌成的围墙保护着这一切。赫本的父亲是英国人,名约瑟·安东尼·赫本·拉斯东,是英格兰银行布鲁塞尔分行的总经理,他相貌英俊,衣着考究,政治上是极右分子,对共 产党深恶痛绝,而对正在崛起的希特勒和法西斯主义则崇拜得五体投地。母 亲是荷兰人,名埃拉·冯·希姆斯特拉,荷兰驻圭亚那总督的女儿,是荷兰 王室直系贵族血统的后裔,所以在名字后还要加上男爵夫人的称号。与安东 尼的结合是她的第三次婚姻。赫本的双亲是荷兰贵族与资产阶级联姻的一对 不太合适的配偶。当时的布鲁塞尔是欧洲最有吸引力的城市之一,是一个充满魅力、讲究礼仪、舒适而又优雅的城市,它既不是大得令人精疲力竭,也不是小得偏僻 闭塞。这里每年都要举行国际音乐节,一年之中、不知有多少个夜晚,在这 个城市的广场上举行着激动人心的火炬游行、假面舞会和精心组织的音乐戏 剧表演,那番景象就和罗马的狂欢节差不多。另一方面,这个城市色调灰暗, 气氛严肃而富有弹性,市容清洁,却与这些狂欢活动形成鲜明的对照。在放 荡的 20 年代,布鲁塞尔竟是一块惬意的绿洲,给人们提供了高层次的音乐和 戏剧享受。因此,稳健持重。不动声色是布鲁塞尔人的性格特点。他们总是 衣冠楚楚、风度翩翩、从不酗酒,但是时机一到,他们就会尽情寻欢作乐,无所顾忌。 生身之地永远会对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正是在这种家庭和生活环境中,赫本自幼熏陶得认真严肃、气质高雅、性格坚毅,同时又能出人 意料地谈笑风生,以无限的激情拥抱生活。她冰清玉洁、朴实无华,就象布 鲁塞尔一样,集最古老久远的神秘时代的观念和奇异的现代观念于一身,她 的举止总带有一种贵族气派。  为了让赫本自幼就受到良好教育,她四岁就被送往英国一所私立学校。 赫本从小就非常文静,她一点儿都不喜欢玩具,宁愿与吱吱喳喳的鸟类、小 狗、小猫为伴,她终日沉溺于梦想。在她的幻想世界里,她总是把一丛灌木、 一棵老树或一所育儿室想象成一座美丽的城堡。赫本从小就喜欢音乐,对贝 多芬和巴赫的作品,她简直是如醉如痴。然而与音乐相比,她却更喜爱舞蹈, 看芭蕾舞剧对赫本是一种极为美妙的享受。她是她那一伙同龄少女的典型, 梦想成为一名演员或芭蕾舞蹈家。但是,能否实现自己的抱负,她没有多大 把握。这个时候,她日益从芭蕾的角度来观察自己的身体。她开始对自己的 外表不满。她特别不喜欢她的脸,因而害怕照镜子。她认为她的眼睛太大, 牙齿长得不整齐。不知什么缘故,男爵夫人没有设法矫正她的牙齿,赫本那 副有缺陷的牙齿,确实使她苦脑了大半生,而且也给摄影记者和摄影师们出 了个特殊的难题。而且她对自己的体形也感到绝望。她又矮又胖,似乎一块 饼干或蛋糕就会使她胡乱膨胀起来。从此她郁郁寡欢,且越来越孤僻、拘谨、 与人疏远,她使幼儿园里的老师们完全失掉了信心。6 岁时她父母的离异更 使她觉得分外不幸。  但是,舞蹈的魅力仍然强烈地吸引着她。九岁时,她开始正规地学习芭 蕾舞。她学习非常认真庄重,她下定决心总有一天要成为一名独舞演员,并 最终成为舞星。她对电影毫无兴趣,对超级巨星嘉宝或者凯瑟琳·赫本一无 所知,跳舞已成为赫本生活的唯一追求。不幸的是, 1939 年 9 月 1 日,欧战爆发,赫本这时本由父亲监护,但她母亲男爵夫人害怕英国会遭到希特勒入侵,便向法院提出要求监护赫本, 她从未想到荷兰也会有危险。结果。这一决定使赫本战时一直生活在法西斯 的铁蹄之下。其间,她强烈地感受了残忍而恐怖的战争和贫穷而凄苦的流浪 生活。同时这段时期正值她 10—15 岁的发育阶段,由于食品短缺,许多人营 养不良,赫本 1 米 7 的个头。仅剩一付骨头架子。战争在她身上留下了永久 的创伤,造成她贫血、消瘦、肌肉单薄无力,并且她的体型后来始终清瘦修 长,原先怎么减肥也减不下来的身体现在一下子却骨瘦如柴了。不仅如此, 赫本的全家还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她的大哥亚历山大被投入集中营,两个亲 戚被处死。赫本后来回忆说:“战争把人变成囚徒,不论从肉体上还是从精神上说都是如此。我周围有同龄人,却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的想法和我不一样。我不知怎的, 在枪炮声和杀戮面前,始终坚守着我自幼的梦想——音乐、芭蕾。”在残酷的战争面前,她的确从未放弃对芭蕾的追求。战争期间,为了糊口,赫本在公立艺术学校教女孩子学舞蹈。1951 年出版的美国《舞蹈》杂志 在对赫本的一次采访中说,她为了给荷兰地下抵抗运动筹款,曾在一些人家 里演出古典芭蕾舞的片断,当时门窗紧闭,以隔绝一切会引起注意的声音。 在这种艰苦环境里仍能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并以此来为反法西斯斗争作一点 贡献,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战争结束后,男爵夫人把赫本送到了一个白俄芭蕾舞教师索尼亚·加斯 开尔处学习。索尼亚很器重赫本,她那微微斜睨、吊眼梢的大眼睛,那高高 的颧骨,秀气的鼻子,方方的肩头,苗条的躯干和修长的腿,这一切都预示 着:这是一个舞蹈家的身材。她的舞蹈动作也不错,有很好的基本功。可是 索尼亚对芭蕾有许多新的见解,但得不到荷兰政府的支持,她的学校被迫停 办。于是赫本转到伦敦,找到了一份在教会值夜班的工作。同时,她一边当  广告模特,一边进了颇负盛名的玛丽·兰柏女士的舞蹈学校。年已 60 的舞蹈 家兰柏女士对赫本很好,但是,在这里,赫本发现,自己的舞蹈技巧不如别 的同学。加之她个子太高,她看出,自己没有担任舞剧主角的前途。同时, 多年的饥饿病侵蚀了她的身体,作为职业舞蹈演员体力不足。  经兰柏推荐,赫本参加了美国音乐剧《高扣鞋》的演出,在剧中当一名 群众演员。她舞蹈设计的动作跳得很高,转动眼珠,向前伸出手臂,演得不 坏,但赫本不喜欢这种形式,也不喜欢这种生活。她觉得她参加的戏莫名其 妙,也不能忍受同九个愚蠢的、废话连篇的女孩子共用一间更衣室的生活。 最主要的是,这个时候,赫本忽然明白了兰柏对她讲的肺腑之言。兰柏女士 的话是:“你缺少芭蕾舞家应具备的天才。”至此,赫本终于明白了,干芭 蕾这行,她永远当不成主角,永远不会成功,终于,赫本彻底放弃了当舞星 的愿望。此时,她 19 岁。  当不成舞星,就要面对现实。当时,伦敦要拍摄一部 40 分钟的电影短片, 是一部旅行风光介绍,片中需要一名会英、德两种语言的少女,装扮成空中 小姐向观众讲解风光景物。经朋友介绍,赫本前往应试。十八九岁的她,长 得文雅秀美、亭亭玉立。两位导演先后接见了她。导演林登后来回忆说:  “奥黛丽·赫本小姐光彩照人,愉快、亲切,很有教养。她象小鸟似地 叽叽喳喳,讲她的芭蕾舞训练。我呢,立刻打电话把助手叫来。记得当时我 对助手说:“快来!你看见过一个会走路的梦吗?我看见了。”另一位导演马丁则极力证明:是她第一个发现了奥黛丽·赫本。  “她走进我的办公室,说她是学芭蕾的,要找个工作。我向她解释说, 我不拍音乐舞蹈片。不过,我继续和她谈话。不知怎的,我被她那新鲜、开 朗和难以置信的微笑吸引住了。她的小圆脸上一对大而明亮的眼睛使她成了 一个小太阳!最后,我恍然大悟:她就是影片中要用的人。我就对她说,我 要让她担任一个角色。而她却回答说:不过,我不是演员啊!您会失望的。 我和她签订了合同。”这部短片,虽然再也没有听人说起过,但赫本却第一次跟演电影打上了交道。她体会到拍片的激动和乐趣。这件事也许正是她以后辉煌从影事业的 开端。从此,赫本就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一直致力于从事表演事业,但她从未正式学过表演艺术,因此,初入影坛,成绩平平,尽管有漂亮的脸蛋、 姣美的身材,也只能演些跑龙套的角色。一次,一位美国导演来伦敦为古装 巨片《你去何方》物色女主角,选中了她,尽管他反复要求,好莱坞的米高 梅公司却坚决拒用她。但赫本不灰心,拍片之余,她投师于费里克斯·艾默 门下,向她学习演戏技巧。艾默是一位有绅士派头的老演员,曾在电影《王 子复仇记》中和著名英国影星劳伦斯·奥立佛合作,饰演波多尼欧斯一角。 他教赫本用精确的英语发音,告诉她在舞台上应该有什么样的形体动作,怎 样在舞台上保持沉默——虽不说话,也让观众从你身上看见戏,让他们的视 线不离开你。  赫本潜心学习、用心领悟,从此她的演技日见长进,表演才华逐渐显露 出来。在《野燕麦》中,她还只能充当小配角,做扶持“红花”的绿叶;在《拉凡德山的暴徒》和《少妇的故事》中,她象含苞待放的蓓蕾;而在《秘 密的人》和《蒙特卡洛宝宝》中,她全力以赴,获一致好评,已能与名花争 芳斗艳。  不懈的表演实践终于迎来了幸运女神。1951 年,法国著名作家哥莱特夫 人正为自己的名著《吉吉》(又译《金粉世家》)搬上百老会舞台物色女主 角。一天,她到巴黎大旅社碰到正在那儿拍《蒙特卡洛宝宝》的赫本,哥莱 特一看到她,心中就一阵暗喜:  “对!这正是吉吉!她就是我的吉吉!象一匹小马驹那样稚嫩而充满朝 气,半是女人,半是男孩!她尚未定型,心中还不曾有作为女人的自我意识, 是个真正的处女!啊,真是完美之极!”  哥莱特力邀赫本去纽约演戏;当她们途经伦敦时,好莱坞的派拉蒙公司 对这位大名流看中的小演员也刮目相看了。例行试镜头后,便立即签约。然 而不幸的是,《吉吉》的拍摄开始很糟,赫本表现得很不理想,但中间,她 听从了导演的批评,导演的话很简单:“你得改好,要勤奋、努力。你要睡 好、吃好,把全部精力投入徘戏,以一个专业演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一席 话使赫本猛然醒悟、她变好了,而且一天比一天好。她听从了导演的建议, 她变成了真正的专业演员,终于,《吉吉》的演出十分成功,观众的掌声经 久不息,赫本尽情发挥了自己的表演才能,她成功了!成名的超点:《罗马假日》  中国观众熟习赫本,是从《罗马假日》开始,赫本辉煌事业的开端,也 通常自《罗马假日》算起,这是她的成名作,也是她的代表作,对她有着特 殊的意义。就在赫本被挑选为《吉吉》一戏的主角时,在伦敦,挑选《罗马假日》饰公主的演员的工作正在进行。起初,导演打算邀请名演员琼·茜蒙丝主演 该片,但琼想换换口味拍歌舞片,因而予以婉言拒绝。于是,导演决定采用 电影《乱世佳人》公开招聘女主角郝思嘉的扮演者的办法来挑选演员。这部片子由美国派拉蒙公司摄制,好莱坞的著名导演威廉·惠勒执导。赫本本无心去参加女主角的角逐,一来她已决定演《吉吉》,二来,俟《吉 吉》一拍完她就准备结婚,成家立业过日子。所以她对《罗马假日》毫无兴 趣。后来男爵夫人一再劝说,没办法,她才不得不去敷衍一下,即使选不上, 她也会满不在乎。测试选用的一组戏是:公主穿着睡衣,在一张大床上做仰卧起坐。赫本柔软得象只小猫,将双臂伸向装饰美丽的天花板。在此之后,她又极其自然 地、孩子气地完成了一系列规定情节,当她做这些动作时,一架摄影机正悄 悄地对着她拍摄,而她却全然不知。无论从现场还是从胶片上看,效果都是 理想的。她当选为公主的扮演者,和派拉蒙公司签订了合同。真是有心栽花 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赫本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一结果对她的一生会 发生多么大的影响。当时演记者的男主角已定下来,是好莱坞的著名影星、 风流小生格里高利·派克。  1952 年 5 月,《吉吉》演出刚一结束,派拉蒙公司就要求她赶到罗马, 参加拍摄。公司为赫本和派克举行了隆重的招待会,在罗马的“精益求精” 旅馆召开。赫本虽说主演了《吉吉》十分成功,但她同所有其他年轻姑娘一 样,对格里高利·派克非常崇拜。当时,派克刚过完 36 岁生日,高高的身材、 瘦削、英俊、作风正派、和蔼可亲,他主演过一些优秀的影片,这些影片使 他声誉卓著,成了全美国人的偶像。    招待会上,当赫本和派克握手时,她完全被后者摄服了,一句话也说不 出来。在这儿,与其说她是电影演员,不如说她是个影迷。她似乎忘了,她 自己也是今天招待会的主角之一。但派克从一开始就决定设法让这女孩子自 信。同时,就在他看见她喜笑颜开而又温柔顺从的样子的一霎间,他就明白 了:这年轻姑娘一旦作为女主角出现在银幕上,就是一颗光芒四射的明星。 导演惠勒也出席了招待会,他矮胖,长着一对招风耳,外表可爱,精力充沛, 思想慎密。  《罗马假日》的拍摄是一个苦难的历程。因为一切都是买地拍摄,所以 得清除人行道,把行人赶走,光这项工作就差点把副导演和制片主任累垮。 好,竖起路障,汽车改线,有轨电车停驶,大楼腾空,赶走游人,公共纪念 物的参观停止,为做到这一切,要向每个有关的人行贿。但有一件事最伤脑 筋,那就是持续不断的噪音:电喇叭的尖叫,出租车司机和乘客的吵架声, 头上飞机轰鸣,乞丐们讨钱的喋喋不休??这些噪音全得消除,使之沉寂。 因为是同步录音,但是罗马硬是得不到完全的宁静,因为喷泉的溅水声和鸽 群的振翅声还是无法控制。  此外,围观的意大利人既不听指挥又不肯安静,拍片日夜进行,他们则 日夜围观,不论公主和记者到哪里拍片,哪里就有围观者。在拍摄一些表示 爱情的亲密镜头时,似乎罗马城一半的人都来了。他们又是大笑又是大喊, 冲着明星们指指点点,扮着鬼脸。剧情要求演员们装出凉爽舒适的样子,而实际情形却是热得要命,那年是罗马有史以来最热的一年。演员脸部化妆的油彩甚至受热都溶化了,没办 法,他们只好离开镜头,把颜色洗掉。拍摄的时间很长,常常是从黎明拍到 下半夜。大家都热得吃不下饭,只是为了保持体力勉强吃一点点。赫本几乎 什么也不吃,只饮一点香槟。她不叫苦。公主严以律已和控制情绪的能力这 时已为人称道。更糟的是,罗马城的政治形势十分紧张,斗争激烈。拍摄期间,法西斯分子和共产党人在街上打仗。机枪嗒嗒作响,说不定什么地方会突然发生爆 炸。因为这段时间正是五月选举刚过,发生了一些流血政治事件。当基督教 民主党人夺取胜利时,抓住了携带黄色炸药的共产党人。在一座选为外景点 的桥下竟发现了五名带炸药的恐怖活动者。工人的罢工也不断威胁着拍片工 作,火矩游行、欢呼、唱着流行歌曲示威往往把拍摄日程打乱。因此,工作进展很慢,难题多。有时为了重复拍一个镜头,一个下午要干上 60 回,赫本有点承受不了,但她并不怨恨,她也力求完美。不过导演为 赫本也尽力克制自己,他用一切办法提高她的自信心,让她感到轻松愉快。 他告诉她说,她必须忘悼自己是在演戏,应当认为自己就是那个公主。他给 她上了电影明星的第一课,他教她“要迎合内心的感觉而不要做戏。”这一 点让赫本终生受益匪浅。  派克是一个风流大明星,赫本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年轻新星,因此,拍摄 期间,总有些小报记者把两人用浪漫故事扯到一起,这让赫本十分恼火。其 实,派克对赫本体贴、爱护、且始终如一,他体察她的感情和她对他的敬畏。 拿下这部片子在他是件轻而易举的事。但他无私地哺育她一场又一场戏,因 为他意识到,是她而不是他在这部片子中更有价值。他是一个有道德而大度 的人,他们之间根本没有任何浪漫故事。拍摄工作最终还是圆满完成了。1953 年 8 月 20 日,赫本飞往伦敦参加《罗马假日》的首映式,然后又飞往威尼斯参加威尼斯电影节。在美国,也 为罗马假日的上映开了公众招持会。该片在全世界获得了极大成功。在日本, 这部影片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赫本后来成为日本人心目中的偶像。赫本 片中的短发型一下子成了国际流行发式。在斯堪的那维亚半岛国家,《罗马 假日》是同期上映影片中最走红的一部。一时间,赫本成了国际知名人士, 全世界都在播放她的新闻片,电视台用黄金时间赞美她。大量的报纸欣喜若 狂地赞美她的美貌、活力、妩媚、典雅,人们称赞她是继嘉宝和褒曼之后的 最佳女演员。据说褒曼在看该片时,竟发出一声惊叫,她丈夫罗西尼问她:“你为什么喊叫?”  这位大明星说:“我被奥黛丽·赫本深深感动了。”这个消息传来,使 赫本大受鼓舞。“真有点让人受不了”  因主演《罗马假日》,赫本第一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的提名。依 照惯例,凡获该奖提名者,全得出席该奖的终评颁奖仪式。此届颁奖仪式 1954年 3 月 25 日在洛杉矶和纽约同时举行。全美广播公司电视网将两地联成一个有机整体。通用汽车公司出资 27 万美元买下了在颁奖仪式过程中做电视的 权利。这一天,赫本在纽约刚演出完《美人鱼》,谢幕完毕她就一头钻进一辆出租车,在一名警察护送下直奔颁奖现场——世纪剧场。她感到体力不支, 加上希冀、盼望、焦虑、恐惧,那天晚上的一切对她都好象是一场梦,一切 印象都是模模糊糊的。在出租车上,她换掉了戏装,一下车,她穿过剧场外庞大的影迷群,她一路小跑,后面跟着男爵夫人。穿过门厅,那里簇拥着大批记者和倾慕者, 闪光灯不断地发出耀眼的光。她马上躲进化妆间去洗脸上的油彩。那些性急 的记者和摄影者们等了五分钟便不耐烦了,把门拍得震天价响。无奈,赫本 只好先放他们进去拍上几张。赫本步入会场时,电视屏幕上正播放着远在墨 西哥的主持人贾莱·古柏宣读最佳女主角提名的名单。赫本找了个位子坐了 下来,接着看到古柏拆开一只信封,抽出一张什么也没有的纸条,做出宣读 获奖者的样子,赫本内心怦怦直跳,她紧咬指甲,紧张地期待着最后的结果。 只见世纪剧场的司仪走上舞台,宣布道:“获奖者:奥黛丽·赫本。”  赫本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在一片欢呼声中,她从座位上一跃而起, 跑到舞台侧翼,由于过度兴奋,本应向右,她却向左跑去,司仪赶紧把她招 呼到舞台中央来,在抓住奖品的当儿,她差点和司仪撞个满怀。她接过金像 说了一句话:“这真有点让人受不了。”又说了几句官样的感激话后,她就 逃离了舞台。  然后是到记者招待会去。赫本由于乐极发呆,竟把金像给弄丢了。她记 得是放在什么地方来着,但谁也找不着它。这样,她拍照的时候就没法拿着 金奖了。有人拿出另一个让她拿着。最后,她的那一个竟在女厕所里找到了。 可惜的是,10 年后的一天,赫本在外地拍戏期间,小偷溜进她的家,偷走了 这一座金像。此刻,赫本兴奋得发抖,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完全没有了平日的冷静。她吻学院院长琴·赫肖特时,本应吻面颊,赫本却吻了她的嘴唇。不过 还算幸运,总算平安地回到了家。她不能入睡,一夜出神地摇来晃去,闹得 她母亲男爵夫人也一夜没睡好。  几天以后,赫本又听到一个好消息:她荣获美国戏剧年度奖——托尼奖, 从此以后,荣誉对她纷至沓来。事实证明,此时赫本已处于事业的顶峰。自1948 年她拍第一部 40 分钟的短片以来,仅仅五六年时间内,她就获得如此 殊荣,实在是很了不起的,简直成了荣誉“暴发户”,也的确“真有点让人 受不了”。誊满全球的窈窕淑女  赫本荣获第 26 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标志着好莱坞进入了新秀辈出的时 代,人们为影坛出现这样一个清新隽永、纯洁可爱的形象而欣喜若狂,世界 各地纷纷向她表示祝贺,赫本也十分愉快,她用各地发来的贺文装饰她的房 间,以此来庆祝她的成功。之后,她一帆风顺,成为欧美影坛上一颗耀眼的 新星。  迄今为止,赫本已在 26 部影片中担任各种角色,包括一部电视影片,其 中主演 20 部。《沙布里娜》、《战争与和平》、《滑稽面孔》、《在蒂凡尼 早餐》、《黄昏之恋》、《俪人行》、《谜中谜》、《窈窕淑女》、《等到 天黑》等影片里的角色都演得出神入化。赫本一生共拍 26 部影片,这在欧美著名演员中应该算是最少的了。但她的几乎每一次表演都让人永久难忘。她拍片精挑细选,宁缺毋滥,从影 26 年,平均每年只拍一部电影。《罗马假日》成名后,她不但慎选剧本,而且 只和一流导演合,作。所以,赫本每拍一部片子都水准高,卖座也好,深得 影界和评论界的一致好评。《罗马假日》自不待说! 1956 年《战争与和平》 公演后,观众写信给报社说:“赫本演得如此出色,以致于我每次翻开小说《战争与和平》,一副赫本面孔的娜塔莎就跃然纸上。”《在蒂凡尼早餐》中,赫本饰演一位玩世不恭、肤浅虚荣的社会下层年轻卖笑女子霍莉·戈莱 特丽。该片公演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据《华盛顿邮报》报道,几个 大学生“被赫本弄得神思恍熄达一周之久,似乎有一种摆不脱的魔力,天天 晚上把他们拉到影院去看霍莉·戈莱特丽。”该片的主题歌《月亮河》由赫 本亲自演唱,后来不仅获得奥斯卡最佳歌曲奖,而且风行一时,成为欧美流 行最广的电影歌曲之一。  赫本对待电影,最突出最感人的就是她在拍摄工作中从来都相当地刻 苦、认真。她说:“我从来不拥有什么天赋才能,我崇拜我的工作,我尽了 最大努力。”是的,她的确是这样做的。在为拍《美人鱼》试装时,为了使 服装达到完美的程度,赫本在制作过程中一连几个小时地站着,纹丝不动。 在拍《修女传》时,她突然患了肾结石,但仍强迫自己起床,继续工作。她 曾在大雨中一连淋上好几个小时,也曾为骑马而摔断椎骨;她曾因学开车而 撞了别人的车被推上法庭;还曾因拍摄需要花几个月耐心驯养一只小鹿,做 它的代理妈妈??  因为她的天份和刻苦工作,她的演技日益纯熟精湛,也越来越得到广大 观众的喜爱,甚至那些要求苛严的影评家也对她推崇备至,授予她各种各样 的电影奖。她先后五次被提名奥斯卡奖,亦即是说,她先后至少五年都在该  年度欧美影坛的五大女明星之列。她的知名度越来越大,人们给她的片酬也 越来越高。1955 年拍《战争与和平》时,她的片酬高达 30 万美元,这是当 时演员片酬的世界之最了。1964 年拍《窈窕淑女》时,她的片酬高达 100 万 美元,成为继主演《埃及女王》的伊丽莎白·泰勒之后的第二个拿百万片酬 的女演员。  赫本是世界影坛上难得一见的瑰宝,她的容貌清秀,不俗艳,而且耐看。 她的身材苗条修长,她的气质永远那么高雅纯洁。在观众心目中,她从不在 摄影前搔首弄姿,更不用裸露镜头和挑逗性的动作来取悦观众,色情电影更 与她无缘。1976 年在拍《俪人行》时,其中有一场海滨的戏,赫本和男主角 必须身着游泳衣。然而对优雅、美丽十分敏感又十分苛求的赫本,想到自己 首次将身体暴露在干千万万影迷面前,不禁紧张到极点。导演安慰她,给她 打气说,她的身体是大多数妇女所羡慕的。而她还是忐忑不安。戏尽管是拍 了,但她演的动作很做作,明显是装出来的愉快。她的这种洁身自重的高尚 情操,在西方影艺界,尤其是在好莱坞女明星中,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正因为如此,导演和演员们、同事们都愿与她合作,并以此为荣。她与 曾几度合作的大导演威廉·惠勒,比利·怀尔德以及特伦斯·扬之间都相处 得十分愉快。而她似乎也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一些商业气息很浓的 导演一经与她合作,便得以净化、升华,拍出了艺术水准相当高的片子。如 特伦斯·杨是著名的商业导演,曾导演过 007 詹姆斯·邦德侦探片集,而他 与赫本合作拍《等到天黑》时,竟为赫本优雅的风度所感染,拍出的片子艺 术水准很高,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同样也收到了很高的经济效益。摄影师们 爱看她那毫不俗艳的美,都喜欢为她拍照捕捉那“无法比拟的美”,著名导 演怀尔德说:“自从嘉宝以来还不曾出现过这样的人物:导演见了会忍不住 再三为她大拍特写镜头——拍她那端庄的大眼睛,拍她那诱人而甜蜜的微 笑,拍她那活泼的举止,拍她那炽热的感情。你离开了剧院,但她的音容笑 貌,时时出现在你的眼前,挥之不去,欲忘不能。”赫本不仅外形纯美,而且内心也清洁高雅,她为人很有教养,从不摆大明星的架子。因此,演员们都很愿意与她同台演戏。在《罗马假日》里,她 与格里高利·派克合作就十分好。在拍斯坦利·多南执导的《俪人行》中, 她与男演员扮演者艾伯特·芬尼合作得也相当愉快。两位主角甚至有时因为 在摄影机前笑得太过火而只好重拍。艾伯特情绪极好,经常讲笑话,一场戏 下来,检查录音时,忽然听见艾伯特说:“我和奥黛丽要当导演啦!不晓得 斯坦利·多南还能挣到什么钱!”自然这段录音只好剪掉,重录。当然也有 的演员因为赫本名气太大,与她一起拍戏还有些不适应。在拍《在蒂凡尼早 餐》时,和她演对手戏的是年轻英俊的演员乔治·佩帕德。他非常紧张,在 拍一场与赫本的床上戏时,他躺得过于靠边,不料扑通一声跌倒在地板上, 后来,赫本热情主动帮助他,使他消除了紧张,终于拍好了这场戏。  赫本的人品和艺德也是为圈中人物和广大影迷所称赞的。她拿过百万片 酬,但她认为,一个演员不该由于拿过百万片酬就非永远拿百万不可。在 1966 年拍喜剧片《如何盗窃一百万》时,她与著名导演惠勒第三次合作,赫本十 分感激这位在《罗马假日》中提拔、启发她的恩师,主动地将片酬减为 75 万美元。至于拍摄巨片《窈窕淑女》一事就更能说明问题,来自英国的歌舞 演员朱莉·安德鲁丝(后主演了《音乐之声》)在百老汇主演了根据肖伯纳《卖花女》一剧改编的《窈窕淑女》,十分走红。华纳兄弟影片公司见有利可图,创纪录地花了 550 万美元买下了该片的拍摄权。但老板华纳觉得安德 鲁丝名气不大,决定换由赫本主演卖花女艾丽莎,他们认为,仅凭赫本这个 名字就足以使这部电影成功。凑巧的是,安德鲁丝应迪斯尼影片公司之邀主 演《欢乐人间》。两部影片都获得巨大成功。但在 1964 年度评奥斯卡奖时, 安德鲁丝获得最佳女主角,且《窈窕淑女》一片也获得奥斯卡史上少有的最 佳影片等八项奖,而在其中作为顶梁柱的赫本却连提名都没有。个中原因有 二点,一是投票者们认为片中歌曲是别人配唱的,用别人的歌声来为自己配 音是赫本的欺骗行为,其实赫本在自己主唱上是尽了最大努力的,他们不了 解实情。二是电影界人士对在舞台上扮演艾丽莎的大名鼎鼎的朱莉·安德鲁 丝未被起用感到愤慨。这个消息虽然使赫本感到震惊,但她却觉得这些决定 是公平的,虽然观众和影视界评论界对《窈窕淑女》反应很好,但她认为自 己在片中的表演也不尽如人意。但赫本影迷们对此却愤愤不平,连安德鲁丝 也公开表示:“赫本应当获提名”。颁奖单位学院为缓和众怨,让赫本主颁 本届最佳男主角奖,而该奖获得者就是在《窈窕淑女》中与赫本合作的男主 角扮演者哈里森。赫本对此并不耿耿于怀,她表现得大度、自信和愉快,并 千里迢迢专程从欧洲拍片现场赶来颁奖,还向安德鲁丝表示祝贺,甚至事后 给她送去一大束鲜花。而赫本自己则收到了一大扎慰问电报,其中有一份来 自好莱坞的另一个赫本——凯瑟琳·赫本,电报中说:“别为落选而烦恼, 说不定哪天你会因为一个连提名都不值得的角色而获奖。”在颁奖仪式上, 几乎每一个《窈窕淑女》的获奖者都在领奖时说:“我要感谢奥黛丽·赫本 的精彩表演。”只有哈里森不知谈什么才好,因为两部《窈窕淑女》里他都 是男主角,他在舞台上与安德鲁丝搭档成功,在影片中又与赫本配合默契, 此刻他手拿金像不知感谢哪位“淑女”才好,终于,他结结巴巴地说:“我 要向,唔??两位窈窕淑女表示敬意”。由于赫本在银幕上的形象,广大观众十分喜爱她。在她声誉鼎盛的五、六十年代,世界各地的影迷把她奉为“银坛女神”,对她的名作百看不厌。《罗马假日》成功后,全世界都赞美她的美貌,说她是仙女下凡,她那吊眼 梢、高颧骨,迷人的、若隐若现的微笑,还有那小精灵似的下颏,都使男人 女人们为之倾倒,她的一切都成了世界女性仿效的对象。她在《罗马假日》 里那种清新秀美的短发型后被称为“赫本头”、“奥美佳”,竟风靡世界, 无数时髦女性以做此发型为荣。许多年轻妇女都学着影片中公主的样子把头 发削得短短的,不少理发店专理赫本头;大街上树起巨大的“赫本头”广告 牌,一些男士也站在牌前摄影留念。赫本偏瘦的体型使得减肥美容业兴旺起 来,就连赫本的服装、帽子、太阳镜也都风靡一时。赫本在《龙凤配》中, 穿的是著名巴黎时装设计师吉旺希设计的一字领袍裙。这是一件袒露胸肩的 白色长袍,胸部相当于衣领的部位是“一”字形的平直线条,它造型简炼、 明快,疏密相间的大花图案恰到好处地出现在应当出现的部位,这件长袍优 雅美丽,仿佛神话世界里的东西,赫本穿上它一出现在银幕上,广大观众就 如痴如醉,成千上万的妇女群起仿效,掀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赫本热”。《时代》周刊在 1953 年 9 月 7 日那期封面上刊登了她的照片,这是它有史以 来第一次刊登一个初出茅庐的演员的照片。1957 年,著名的社会专栏作家把 她封为世界 10 大杰出女性之一。她的形象甚至到了这样一种程度:导演起用 她时,是什么都不问的。他们认为,只要奥黛丽·赫本的名字出现在电影海 报上,那就意味着完全可保证影片获得国际性的成功。事实也的确如此,除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歌声传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