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很聪明,人觉得很滑稽,人很聪明,但超人也觉得很滑稽。这是尼采超人理论说的,怎么去理解?

论人的本质是意识
论人的本质是意识
人对自己的本质的认识,比对其他事物的认识还要困难,因为正如俗话所说的,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是太不容易了。我们自己也有这样的感受,认识自己有时候比认识别人要困难。这原因可能是,人在认识别的事物的时候是以人自身为尺度的,那么根据这种尺度来衡量事物时,很少会有不清楚的感觉,因为我们是在用一个不同的东西衡量另一个种事物。但当我们认识人自身的本质时,就产生了用自身来衡量自身的问题,这样就很难有一个比较客观的结果。这正如用具有相同的度量单位的两个尺子来相互度量一样,量来量去,结论只能是一尺是一尺,一寸是一寸。当思维思维正在进行的思维时,也会出现这种情况,不仅得不出一个认识,还让人感到头晕。所以,在人的本质这个问题上,人们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历史上各种观点的考察
1.理性本质观
把人的本质看作是理性,这种观点是很普遍的。但由于人们对理性含义理解的不同而导致了不同的观点,虽然都认为是理性,但不同的理性观所理解的“人”相去甚远。
一种是欧洲中世纪的神学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人的本质是理性,这是人比动物高级的地方,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但这种理性有两大特点:它是上帝赋予人类的,因而人就没有什么自由,人的理性只能按照上帝的意志行事;另一个特点就是它是与感性相分离的,或者说它是对感性的否定。它把人的感性看成是人的低级的、动物性的部分,是必须要否定的对象。这样,人就成了一种抽象的理性存在。
其次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性观。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所理解的理性是与中世纪的理性相对立的,他们所理解的理性就是自然(nature),即人的本质就是要过一种自然的生活,自然要求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因此这种观点要求人们珍惜现世的生活,享受自然所赋予我们的一切,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享乐主义。
西方大部分思想家都把理性看作是人的本质,但一般并不否定感性生活对于人的意义,通常也不把理性看作是来自于人之外的某个地方。如柏拉图、康德、黑格尔等人,大都持这种观点,或认为人的本质是理性,或认为人的本质是精神。思维、理性、精神,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据,是把人与其他一切存在物区分开来的本质。
这种观点一般把人的非理性部分排斥在人的本质之外,把逻辑、道德看作是这种本质的重要表现,不承认人的非理性也是人的本质中的应有之物。这种观点也是通常流行的一种,人们总是把人的非理性的行为归于“兽性”,即非理性的行为不是人的行为,而是动物的行为。
2.非理性本质观
这主要是现代西方哲学和心理学中出现的一种思潮,也同样具有不同的分支。
一种就是叔本华的观点,认为人的本质就是意志。这意志不是人所能够控制的,因为它是整个宇宙的本质,人的本质只是它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上说,人是没有自由的。人只是意志的工具。
人的本能是人的本质。这是尼采和弗洛伊德的共同观点。区别在于尼采只是一般性地强调本能是人的本质,而弗洛伊德则具体地揭示了什么样的本能是这个本质。
尼采一再强调人的肉体就是人的“自己”,就是“我”,精神只是肉体的一个工具,肉体才是人的主宰。另外他还特别肯定性对于人的积极意义,说那些禁欲主义者是向人类的源头上泼污水。
弗洛伊德在两个层次上揭示了本能是人的本质。一个层次就是人的基本本能是人的本质,另一个层次就是人的潜意识是人的本质。基本本能主要是指以性为基础的欲望,他叫做力必多,它的本质特点是自我肯定。从心理过程上来说,人的心理过程是由潜意识决定的,潜意识并不由人的意识来控制,相反,意识要受潜意识的控制。潜意识才是人的心理过程的实质部分。这样,自我的行为就不是由意识决定的,而是由潜意识支配,换句话说,人是由一种非理性的东西支配着的,人自己不能决定自己。人的本质是一种非理性的东西——潜意识。
3.人的本质是时间性
柏格森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绵延,因而人的本质也是绵延。所谓绵延就是一种时间,这种时间不同于我们通常的时间。通常的时间是一种外在的、机械的时间,它均匀地流逝,没有质的区别,或者说只是一些数字而已。今天的八点与昨天的八点并无任何区别。而绵延却是一种质的时间,每时每刻都是不相同的,都发生着质的变化,每一时刻都是新的、创造性的。这样的时间不能用数字来衡量。这种时间可以说是一种内在的生命时间,它是不可重复和计算的。
海德格尔认为,人最本质的状态就是此在,而此在的根本规定就是时间,时间是此在的内在结构。这种时间不是永恒的,而是有开始和终结的,这就是我们每个个体所能够拥有的时间,有生有死的时间,它与我们的生命是一体的。所以它是一种本体性的时间,是生命的根据,是我们人生一切可能性的根据。这种时间还有一个特点,即它的方向与通常的时间相反,是从未来开始的。这意味着,这种时间是一种价值意义上的时间或理解的时间,人生各种活动的意义是从未来开始的,我们的任何一个行为的真正起点是未来,我们过去和现在的意义也取决于未来,我们的活动总是向着未来的目标奔去,一旦失去未来的目标,现在和过去的活动就失去了意义。这种时间不断地超出现在,趋向未来。这种时间不是公共的时间,而是一种个体化的时间,属于每个人所拥有。公共时间对我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只有这种内在于我自身的个体化的时间才有意义。比如,1999年,只意味着耶稣降生的年代,对于我来说并无意义,对我有意义的是我自己所拥有的时间,如今年有多少岁(不是多少岁所表示的数字,而是这数字所表示的本体时间)这个时间才有意义;对于那些已经死去的人而言,1999或更大的数字,就一点意义也没有了。
4.人没有预定的本质
  这是萨特提出的独特观点。他对人的本质的看法主要表现在“存在先于本质”这个著名命题中。这个命题是说:
假如上帝不存在的话,人就不是一种被创造物,因而人也就没有什么预定的本质。同时,人的本质也不是由他人决定的。因此人的本质也就是由每个人自己规定的。
这样,人首先出场,活动在这个世界上,然后才设定自己的本质。他所理解的本质就是限定,人的本质就是要限定自己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人在开始的时候还没有这样的限定,还没有设定自己为什么样的人,所以这时他没有本质。然后人才自己设定自己,决定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时候才有本质。这个本质完全是由他自己决定的。
这就表明他是自己真正的主人。他自己决定自己的一切事情,他要为自己的一切负责,因为没有人为他负责。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孤立无依的。对于他来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他可以依赖的东西,没有什么救世主,只有他自己才是值得依靠的。
所以,“存在先于本质”这个命题也就意味着“自由先于存在”。就是说人的自由先于人的本质,于是这种自由就具有了本体论的意义,人只有在本体上是自由的,他才能够自己设定自己的本质。对于人而言,没有任何先天预定的东西,如果说有的话,那么唯一的先天因素就是自由,即他没有任何预先的约束。
因此,一个人可以自由地决定自己的本质,决定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认为,萨特关于人的本质的看法存在着内在的矛盾。比如“存在先于本质”这个命题就存在着内在矛盾。它说人一开始并没有本质,人先存在,然后才有本质,即人先存在然后他才自己塑造自己,自己决定自己将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但是,这里的问题是:(一)开始存在的人是没有本质的,那么,一个没有本质的存在是什么呢?我们只能说它什么也不是,这样的一个没有任何规定性的存在,不可能是人;既然不是人,它怎么能够自己塑造自己呢?如果这个存在不是人,那么按照这个命题只能得出结论:人的本质不是由人决定的,因为在人的本质被确定之前人还没有存在,那么人的本质就是由一种非人的东西所决定的了,这样人反而是不自由的。(二)既然说人先存在,然后才确定自己的本质,那么,这个命题就已经假定了人的存在,即在确定自己的本质之前,人已经存在着了,这个所谓的本质是以我的存在为前提的。既然我在塑造自己之前已经存在着了,那么这个我必然是有规定的,一个没有规定的东西怎么可能是我呢?一个没有规定的东西怎么可能给予一个东西以规定(即确定一个东西的本质)呢?这就意味着,在我确定自己的本质之前就已经具有了本质了,否则,就无法来规定自己的本质,无法设定自己,只有我先存在,然后才能设定自己,而这个先存在的“我”已经是一个有本质,即有规定的东西。所以只能说,人的本质先于存在,所设定的那个本质,只是按照早已存在的那个“我”的要求所设定的。
萨特的这种观点从科学的角度、从人的现实上来看,也是有问题的。人在还没有出生之前,其本质就是已经确定了的,这就是人的类本质,人所生的后代,除了特殊情况之外,肯定是人,而且也只有人所生的后代才能被教育成人。由此看来,人是有一个普遍的、类的本质存在着,这一点使人和其他动物区别开来。如果没有这个类本质,要进行自我设定就是不可能的。
萨特也许会申辩说:我所说的是个体的人的本质,每个人的本质由他自己塑造。个体的人的本质是否就是由自己确定的?我认为也不一定。首先,每个人的类本质是先定的,不可更改、不可超越的,因而他的自我创造只能在这个范围之内进行,即他不能超出人的类本质,否则他就不是人了。无论他怎样设定自己,他都必须以人的方式来进行,无论是好还是坏,都是人所特有的方式。这就决定了他进行自我创造的限度。无论怎样设定自己的本质,他都不可能也没有办法把自己设定成一只老虎或超人。其次,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之中,他的自我创造不可能完全脱离他的社会、他的环境,他进行自我创造的出发点必然是他的具体处境。这就决定了他进行自我创造的方式,也决定了他不可能进行绝对的自由创造。比如,一个人生在乞丐的家庭,那么他要改变自己,首先就必须否定这个乞丐的家庭和他的乞丐身份;而一个出生在总统家中的人,就无需这样来塑造自己,无需走过一个乞丐所走过的道路。一个人对自己本质的设定,不可能超出他的时代,也很难摆脱社会对他的要求,往往是按照社会的要求来设定自己所是的人。而这种先天条件和社会条件不是自己能够选择的。第三,个体生理的先天条件也是自我塑造的出发点,它同样决定着自我塑造的方式。比如,一个残疾人,他塑造自己的方式,就与健康人不同,他必须从这个角度出发来塑造自己。而这个先天条件并不是自己能够选择的。第四,人选择自己的道路和存在方式,还受自己能力的限制,而这个能力并不是自己能够决定的。我想成为一个富翁或一个诗人或一个天才,但能否成功并不一定取决于我的努力,因为朝着这个目标努力着的人很多,但成功的却很少。因此人不能够成为他想成为的人。所以,萨特所说的那种自我设定,只具有极其相对的意义,从根本上讲是不成立的。因而“存在先于本质”这个命题也难以成立。因此,这种人没有预先本质的说法恐怕经不起推敲。
5.劳动观或实践观
这是目前国内比较流行的一种观点,认为人是劳动的产物,有的人认为劳动就是社会实践,所以也把劳动创造人的观点称为实践创造人。
这种观点从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论述中推论出来的。有关论述如下:马克思说:“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工业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恩格斯说:“人类社会和动物界的本质区别在于,动物顶多只能采集,而人则能生产。”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马克思认为人通过劳动来“能动地表现自己”;通过劳动,“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恩格斯说:“人是唯一能够由于劳动而摆脱纯粹的动物状态的动物——他的正常状态是和他的意识相适应的,而且是要由自己创造出来的。”马克思说:“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产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在这种意义上说人是“制造工具的动物”。
这种观点虽然有道理,但仍然没有找到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因为动物也会劳动,尽管动物的劳动比较简单,但毕竟是劳动。那么把人的劳动与动物劳动区分开来的东西是什么呢?
二.意识是人的本质
上述种种观点,都有它们的不足之处。
把理性看作是人的本质,虽然是比较正确的,但若上推到原始人,尤其是刚刚出现的人类那里,就不那么恰切,因为原始人还不能说有了明确的理性,他们的思维方式往往具有非理性的特点,是一种非逻辑性的思维,而逻辑性是理性的主要特点之一。但是原始人是有意识的。
非理性观不能概括人的本质特点。尽管非理性不是动物的特点,我们不能说非理性行为是动物行为(动物无所谓理性与非理性),但非理性毕竟不是把人与动物区分开来的根本原因。如果没有理性,而只有非理性,那么就不会有人类文化,这样的人就是一种处于疯狂状态中的人,他不可能有什么创造。人类精神中那些非理性部分,如情感等等,只有在人具有正常的理性的状态下,才能够成为正常的东西。人的本能已经人化了,已经不是动物式的本能,而是获得了人的意义,例如在动物中只能是自然的性活动,在人类中就成为爱情;人类的吃与动物也有着根本不同的意义。人类的心理中确实存在着无意识现象,但无意识不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把人与其他动物区别开的东西,仍然是意识,我们对无意识的认识也是在意识的前提下产生的。
说人的本质是时间性,这种观点主要是表明了时间对于个体的重要意义,但并没有说明人的类本质。它所强调的是个体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劳动创造了人,这种观点已经接近了人的本质,但还不是人的本质本身,劳动还不是终极的、本原性的东西。如果仅仅把劳动作为人的本质,那么仍然会有许多问题无法解决。
说劳动创造了人,给人的感觉好像人是被动地被劳动所创造的,似乎劳动是一种外在于人的东西。但实际上,这里所说的劳动,只能是人的劳动,那么说劳动创造了人,也就是说是人自己创造了自己。可是,人自己创造了自己这种说法,仍然有着理论上的困难,因为,它意味着在人创造自己之前人就已经存在着了,我打算要创造自己的时候,我就已经存在着了;而且,这个命题还意味着,人对自己的创造是自觉的创造,即有意识的创造。但这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人类的产生是自然而然的一个过程,是自然演化的结果,而不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
动物也有劳动,那么把人的劳动与动物劳动区别开的东西是什么呢?是意识。动物的劳动不是有意识的劳动,而是无计划的、偶然的。人的劳动则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因而人的劳动是经常进行的,这原因就是因为他有意识,有意识才能够有自觉的活动,总结经验、传递经验,改进工具。
人为什么能够制造工具?是由于人有意识,因为,要制造工具,必然事先已经在大脑中有了制造工具的蓝图,具有了制造工具的目的;不可能有这种情况,制造工具的时候,脑子中还根本没有制造工具的方案,还不知道用它来干什么,这样的东西不能称之为工具。这个“方案”、“目的”就是意识的表现。人的最不同于动物的特点当然更在于用工具制造工具,这就更需要以意识作为前提了:动物由于没有意识,它就不可能超出现有的存在物,制造出一个现实中没有的工具来;人由于有意识,因而才能够超出以自然物品制造的工具,进一步制造出以工具制造出的工具。这是更为深刻的创造性活动。创造性正是来源于意识,没有意识不可能有创造。
人的类的特性,的确如马克思所说,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也即劳动。但这里的关键不是劳动,而是“自由自觉的”这个定语,是它把人的劳动与动物的劳动区别开。“自由自觉”则必定是以意识为前提和基础的,没有意识就不可能有“自由自觉的活动”,怎么可能有没有意识的“自由自觉”活动呢?
一方面说劳动是人的本质,另一方面又说劳动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这种说法逻辑上是有问题的。把这两个说法合起来,就成为:人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这恐怕说不通。劳动本来就是对象化的活动,劳动不是内在于人们心中的东西,怎么可能还有一个对象化的过程?这样一来,人的本质就成了对象化的对象化了。劳动确实是对象化的活动,在劳动中人们劳动所要改造的东西,就成为人们的对象性的存在,成为一种客体,而人就成为主体;对象化的产生是由于人有了意识,所谓对象,只能是意识的对象,没意识就不可能有对象,人们之所以能够认识和改造对象,就是由于意识的存在,是意识在进行着认识,是意识在指导着改造活动。其实,劳动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工业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示、是打开了的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面前的人的心理学等等说法,已经说明了人的本质力量是一种内在的精神性的力量——意识,劳动所展示出来的就是这种内在的无形的力量,劳动只是对这种内在力量的证明,是这种内在力量的客观化、外在化,劳动的过程也就是意识力量、意识过程的客观化过程。在劳动中被对象化的东西不是别的,正是意识。劳动本身就已经是打开的过程,如果说劳动本身就是人的本质,那么前面的几个说法就成了工业是劳动力量的展示、工业是打开了的劳动的书,这显然说不通。所以,劳动只是人的本质的展开,但不是人的本质自身。
劳动的特点在于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从而使自然表现为人的作品。那么,人为什么能够改造世界?这种能动性来自何处呢?显然来自意识,没有意识的劳动怎么会有能动性呢?没有意识的劳动无法改造世界。能动性必定是建立在对事物的认识基础之上的,对事物没有认识,就不可能加以改造,任何改造世界的活动,一定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否则就不能、也无法改造世界。对象化的自然既然成了人的作品,那么这种作品当然只能是意识的作品,否则怎么能叫做“作品”呢?因为,这种作品只是人的意图的反映或客观化,它渗透着意识,劳动仅仅是这意识能够展示出来的一个过程。
劳动说还强调人的本质特点在于他能够进行生产。这一点没有错,但人为什么能够生产呢?生产的过程必然是有意识的过程,不存在无意识的生产,无意识的生产也不能称之为生产。比如,当原始人开始种植的时候,他头脑中必定已经有了种植的结果,即是由于种植会带来收获,他才种植。所以生产活动必定是有目的的、有意识的活动。有一种说法,人的本质力量通过实践活动表现出来;可是如果把这种说法与劳动是人的本质的命题联系起来,就很滑稽,这个命题就成为:劳动的力量通过劳动表现出来,因为人的本质是劳动,而实践活动也是劳动。这样就成了无意义的同语反复。
劳动说认为语言是劳动的产物,从这个角度上说,人是会制造符号的动物。人之所以制造符号,是因为有了要表达的观念,是因为心中有什么东西要说出,所以这也证明了意识逻辑上是在先的,只有有了意识,才可能有要表达的观念、有要表达的愿望。至于说在时间上劳动和语言哪一个在先的问题,只能说他们是同时产生的。因为,在劳动一产生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意识,有了意识就有了要表达出来的愿望。
因此,从以上对劳动学说的考察来看,劳动学说恰恰证明了意识才是人的本质。马克思所说的那句话:“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以及人类的特性恰恰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才是事情的根本,才真正揭示了人的本质。
劳动诚然是人的重要特征,但把人的劳动与动物的劳动区别开来的,只能是意识,而不是别的。只有有意识的劳动,才是人的劳动。
那么劳动和意识是同时产生的还是先后产生的呢?从逻辑上来说,意识应当是在先的,因为不存在无意识的劳动,这样的劳动不是人的劳动,也不能叫做劳动。劳动的起点一定是意识,因为劳动总是有目的的。但若从时间上来看,只能说意识与劳动是同时产生的,两者是一个同一的过程。
我们可以进一步追问,意识是由于什么样的原因产生的呢?这个问题很复杂,目前还难以回答。除了进化这一宏观上的原因外,也许动物生存的内在需要是意识和劳动产生的动因。
这样,我们的结论就是:人的本质是意识,是意识把人与动物区别开。人与动物的其他一切区别都只能从意识这里才能得到解释。由于有了意识,才有了人的劳动;由于有了意识,才有了理性;由于有了意识才使人的非理性成分具有了了人的性质。
一个没有意识的人,我们不能说他是一个人。比如植物人,严格说他已经不是人了,他对于周围的世界、周围的人,已经没有任何意识,只是一个能够新陈代谢的机体罢了,甚至连动物都不是了。
我们之所以能够活动,能够做一切事情,能够进行认识,都是由于我们有意识。一旦失去意识,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了。睡眠中我们就失去了意识,所以睡眠时什么事情也不能做。
我们的全部文化都是意识的产物,是意识的外化。我们的各种物品无不渗透着意识。虽然艺术作品常常是意识所不能控制的灵感的产物,但这些灵感之所以能够成为艺术作品,是因为它们的创造者是有意识的人,如果它们的作者失去了意识,就不可能创造出这些作品。
&Cf. Martin Heidegger, The
Problems of Phenomenology, translation, introduction, and
lexicon by Albert Hofstadter,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2.
&参阅萨特:《存在与虚无》,陈宣良等译,杜小真校,三联书店1987年版;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文主义》,载W·考夫曼编著:《存在主义》,陈鼓应、孟祥森、刘崎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转引自韩震:《生成的存在》,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5页。
&以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话凡未注明出处者,均转引自袁贵仁主编:《对人的哲学理解》,郑州:河南人民出1994年版。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几乎包括了尼采的全部思想。全书以汪洋恣肆的诗体写成,熔酒神的狂醉与日神的清醒于一炉,通过“超人”查拉图斯特拉之口宣讲未来世界的启示,在和诗歌史上均占有独特的不朽的地位。 这本以散文诗体写就的杰作,以振聋发聩的奇异灼见和横空出世的警世智讲“超人哲学”和“权力意志”,横扫了基督教教条造威的精神奴性的方方面面,谱写了一曲自由主义的人性壮歌。在本书中,“上帝死了”,“超人”诞生了,于是近代人类思想的天空有了一千年的奇异彩虹。令尼采饱受非难的言论“去女人那里吗?别忘了你的鞭子”,便是出自此书。只有深入理解了尼采的精神实质,才能真正理解这样的怪论。面对一座万仞高山,我们往往说不出多少话来,感到赞辞是多余的。面对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这位德国近代大诗人、大哲学家,我们也有同样的感觉。这个尼采,他宣告:“上帝死了!”曾经使整个西方世界震撼。这个尼采,他的“超人哲学”只有极少数人能够真正理解。深受他影响的思想文化巨人有:里尔克、弗洛伊德、加缪、萨持、海德格尔、萧伯纳、梁启超、鲁迅,等等。尼采一生饱受漂泊和病痛之苦,最后是在精神错乱中了却残生,更为不幸的是,他的学说常常受到误解和歪曲。德国纳粹分子曾把他的学说肆意曲解为法西斯的理论支柱。希特勒曾亲自去拜谒尼采之墓,并把《》作为寿礼送给墨索里尼。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
此书作为尼采的代表作,对于有哲学基础的读者来说,并不难于理解。作者将自己全部关于人类与人类未来的思想全部倾入了此书当中,并以符合逻辑的方式一点点的,通过查拉图斯特拉阐述了出来。作者主要表达的思想有:&1.人类是处于超人与禽兽之间的物种,人类进步的方向便是超人;2.上帝已死。唯有让上帝死,才能让人类进化至超人;3.要甘于堕落自己,才能使全人类进步(查拉图斯特拉,耶稣便是代表)。人类的道德便是超人堕落的意志。4.&超人的具体描述,在这就不赘述,由读者自己阅读和领悟。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开赴前线的德国士兵的背包中有两本书是最常见的,一本是《圣经》,另一本是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尼采的强权思想对希特勒的影响也是众所周知的。
尼采的《查拉斯图拉如是说》融合了他毕生的哲思精华,充满了对人生追求进步独立的热烈思考和探索,包含积极的智慧,不乏人性的锦囊,渗透着哲理思辨,喷薄着诗人激情,引领人们走向精神的高贵,激发自强不息的斗志,深悟人生,而又少了尼采其他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悲剧意识和过于忧郁,他的偏执、狂妄等也似乎不重要了。
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有的人死后方生。
在我的著作中,《查拉斯图拉如是说》占有一个特殊的地位。我以这部著作给人类以空前伟大的赠礼,这本书的声音将响彻千古。它不仅是世界上最高迈的书,是山顶雄风最真实的书——整个现象以及人类都远在它下面——而且也是最深邃的书。它从最丰富的真理中产生,是一个永不枯竭的源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行。
——尼采。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
凡具有生命者,都不断的在超越自己。而人类,你们又做了什么?(名言)
人类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是桥梁,而非目标。人值得被爱-在于他是横越,是下降。(查拉图斯拉如是说-序言-4)诚然,人是条污秽的川流。要容纳一条污秽的川流而不被污染,除非你是大海。听哪!我教你们以超人,他就是这大海,在他里面你的大轻蔑将被融入。(查拉图斯拉如是说-序言-3)啊!伟大的星球,假如没有你所照耀的人们,你的快乐何在?(序言-1)
如果你想走到高处,就要使用自己的两条腿!不要让别人把你抬到高处;不要坐在别人的背上和头上。(查拉图斯拉如是说-第四部-论更高的人-10)
人们必须在心中怀着混乱,为了能够创造一个舞动的新星。(序言-6)
人是一根系在动物和超人之间的绳子。也就是深渊上方的绳索。走过去危险,停在中途也危险,颤抖也危险,停住也危险。(序言-4)
儿童就是纯真和遗忘,是一种新生,是一场游戏,一个自己转动的圈圈,一种最先存在的运动,一种神圣的肯定。(序I-1)
你们尊敬我,但要是有天你们的尊敬倾倒了那又怎样?不要让一座雕像砸了你。
你说,你相信查拉图斯特拉?但查拉图斯特拉又怎样?你们是我的信仰者-但所有的信仰者又怎样?你还没有找寻你自己:你只找到我。所有的信仰者都是这样,如是所有的信仰成就渺小。
我命令你否弃我,并发掘自己。唯有当你们否决我的一切,我才会回到你们之中。(查拉图斯拉如是说-第一部-论赠与的美德-3)
一般人都把这怜悯称为一种道德,他们对那种种了不起的不幸、丑陋和失败丝毫不懂得尊重。(查拉图斯拉如是说-卷四&67-最丑陋的人)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
尼采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德国近代诗人、哲学家。他宣告:“帝死了!”彻底动摇了西方思想体系的基石,他高蹈的“超人哲学”与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主要著作有《》、《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等。尼采既有哲学家的深遂洞见,又有诗人的澎湃激情。深受他影响的思想文化巨人,有里尔克、萧伯纳、弗洛伊德、加缪、萨特、海德格尔,粱启超、鲁迅等。尼采和马克思,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等同时荣获“千年家”的盛誉。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
尼采在他的代表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站在一元论的立场上向世人展示了一种发展的辩证的历史观,下面我想从四个方面来谈谈这个问题。(一)发展的思维方式查拉图斯特拉在山上度过了十年节制生活之后,在人类面前发表了第一次演讲,陈述了从植物到超人的过程:植物→虫子→猴子→人类→超人。“你们经历了从虫子到人的道路,在你们身上多少有点像虫子。你们以前是猴子,在现在人也比任何一只猴子更象猴子。”1尼采认为在生物界中始终存在一种更高的发展,目前的阶段绝非最终阶段。人这个阶段也是发展中的过渡阶段,还会超过人这个阶段,向下一个阶段——超人的阶段发展。查拉图斯特拉断言:“到目前为止,所有生物都创造了一些超过自己的东西。”2“创造”这个概念表明,查拉图斯特拉并不将生物进化理解为一种机械的因果过程,而认为这些生物自身就是发展动力,他(它)们自身创造超出自己的事物并因此而超越自己。遗憾的是存在一种错误观点,这种观点根深蒂固地左右着人类的思维:人类自以为自己就是宇宙发展的最高阶段,人类判定自己是进化结束的最终成果。由于没有什么可再发展了,于是乎人类停止不前甚至退回到已经超越的阶段。为此查拉图斯特拉提醒道:“你们想要成为汹涌潮水中的落潮同时宁可返回到动物也不愿超越人类吗?”3要知道人类是生物中唯一不靠本能在进化潮流中进行创造活动的,而且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对抗或顺应进化潮流。但是按照查拉图斯特拉的观点,即便是人类为了使自己保持为人也必须在极端的对立面之间来回跑。换句话说为了当落潮必须先当涨潮,只有体验了落潮的失落才能享受涨潮的喜悦。假若人类停滞不前就会退到早已被超过了的阶段——动物预备阶段。“对于人来说,猴子是什么?一种大笑或者是一种痛苦的羞辱。而人类对于超人来说正是如此:一种嘲笑或者是一种痛苦的羞辱。”4当人类回顾自己的历史时,他看到了成为人之前的全部发展阶段。一方面他发现自己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在猴子中显现同时猴子又颇具人性,这时他会哈哈大笑;另一方面当他想起自己的祖先曾是猴子时,又会面红耳赤。有朝一日超人也会产生这样两方面的感觉。对此赫拉克立特也有同感:“最漂亮的猴子与人相比也是丑陋的。最聪明的人在上帝身边看起来如同一只猴子,这涉及到智慧,美丽和其它的一切。”查拉图斯特拉在爱听耸人听闻消息的观众面前做了他的第一次演讲,但是他的听众不理解他的演说,因为这些人甚至还未达到人的阶段“你们之中最聪明的人也只是植物和魔鬼的一种矛盾的混种。但是我教你们成为魔鬼或植物了吗?/你们看哪,我教你们什么是超人:/超人是大地的意义。你们的意志说:超人是大地的意义!”6在尼下的查拉图斯特拉看来,由于人类还算不上一个完整出色的整体,只是两个相互矛盾的部分的组合,这两部分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还未被认识到,所以在从猴子到人的过渡期间就出现了物质和精神的分离。&很显然,尼采不想在进化论的狭隘的意义中去展示人类的生物进化史而想从生物遗传学方面来演示植物→虫子→猴子→从→超人的整个发展史。在此清楚地显示了尼采的历史观(1)是发展的而不是停止的,(2)既不是简单的机械的因果过程也不同于达尔文的进化论。尼采始终认为达尔文的观点是片面的,达尔文在生存斗争中忽略了精神,没有黑格尔就没有达尔文,因此尼采强烈反对把他当作达尔主义者,“受过训练的有角动物使我对达尔文主义产生了怀疑”。下面让我们再看看尼采笔下的精神的三个发展阶段。查拉图斯特拉对众人说:“我告诉你们精神的三种变形:精神是如何变成骆驼,骆驼是如何变成狮子,最后狮子如何变成小孩。”8这精神的历史经历了“物质化”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即骆驼的阶段,刻画了西方传统观念中自我悟性的特征。在第二阶段即狮子的阶段,查拉图斯特拉扮演了传统价值的批判者的角色。在第三阶段即小孩阶段指明超人还没有诞生。乍一看起来似乎精神的三种变形与黑格尔的三段论:正题、反题、综合很相似。但这仅仅是在一定条件下。在第一阶段,精神以骆驼的外形出现,扮演了屈服顺从的角色,一个外在的、来世的、永远固定的超精神强加于它。在第二阶段,它认识到了骆驼是一种自鄙的形式,因而彻底否认了骆驼的行为,它自己宣告了自己的死亡,并为自己的新生做好了准备,这是一次凤凰涅盘,于是精神发展到了第三阶段:小孩阶段。“小孩是天真与遗忘的”9表明精神通过产生自己的第二个起点而忘记了以前的失败和过失。精神在超越了狮子阶段以后就把自己的往事忘得一干二净,因为在当年它不是自觉自愿,而是被外来力量强制的物化的魔鬼精神,只有在小孩阶段才恢复了自我,才有了创造性“一个自转的轮”。“是的,为了创造的游戏,我的弟兄们,一个神圣的肯定是必要的:精神现在要有它的意志力,失去世界者赢得了他的世界。”10总之,在精神发展的第三阶段,只有在这个阶段,世界做为精神活动的真正产物才诞生了。顺便说一句,尼采在此对精神系列的三种变化的描绘与基督教教义中上帝从虚无中创造了世界的情形很相似。看来坚决反对基督教神学的尼采也无法摆与环境对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尼采认为精神和物质在极端对立中相互依存,并因此形成了一个又一个超越自己又回归自己的向高级发展的运动。(二)辩证的一元论观点&尼采用查拉图斯特拉的名义从植物和魔鬼的情形入手来研究肉体和灵魂这个古老的问题。按照查拉图斯特拉的观点,尽管传统哲学将人类视为肉体——灵魂、物质——精神所组成的整体,但在事实上已经将精神物化了,精神变成了可以脱离物质单独存在的实体。因此就有了查拉图斯特拉的反问:“我教人们成为魔鬼和植物吗?”11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同样都是人类自我悟性的片面形式,在这其中或者是人的肉体的那一面或者是人的精神的那一面被否定了。在查拉图斯特拉一开始演讲时我们就听到了人类应该是被超越的。现在当人类被分裂成肉体与灵魂两部分时我们再次听到他的声音:“你们看哪,我教人们什么是超人!”12当我们思考超越人——这个前进中的质的飞跃时,让我们再回忆一下人类已经超越的那些阶段,以便更好地理解从猴子到人的过程中如何出现了灵魂和肉体的分离。首先要回忆的是从植物→虫子→猴子→人的发展过程中被描绘为在两个平面上发生的过程。其一是空间的平面:活动半径由植物到人递增,因而活动余地和生活空间变大了变广了。为了适应扩展了的生活空间带来的多样性,就必须在思想这第二个非空间的平面上加工出新的东西来。生活空间愈是色彩斑斓,思想活动就愈是抽象枯燥。这思想活动不得不把各种秩序、条理带入生存所必须的繁杂的多样性中,并以这种方式形成了与生活空间相关联的意识。这样一来在猴子阶段就逐渐现出了猴子和世界的二元不同性的绉形,尽管还没有达到人类所特有的反省、抽象那样高级的程度。人类不仅在与世界的联系中而且在自身中也发现了我与非我的二元性。这样一来人类将自身也作为客体对立起来,并用这种方式与自己拉开了距离,于是乎意识的我与肉体的我撕裂了,势不两立地对立了。人类出现的这个错误已被尼采在《真实的世界究竟是如何成为寓言的》这篇文章中讨论过。人类的这个错误在于:意识到了自身却忘记了出身,忘记了从植物一直到人类的整个发展史,所以才使精神和物质相脱离。假如人类从生物发展史的起源阶段就正确理解自身意识,那么人类就会自然而然地在自身中找到自己超越过的每一个阶段,发展成人类的这个生物进程就会被描绘成肉体和精神辩证关系的自然延续。而西方人在很长时间里却不是这样。他们使灵魂和肉体相互脱节,他们为精神杜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更高级的起源并因此发明了一个非感官所能感觉到的、超自然的世界。物质和精神的彻底分裂在肉体和灵魂这个问题上清清楚楚地表现出来了。当人类由如此相相互对立的、老死不相往来的两部分组成时又该如何想象作为一种自身统一的生物的人呢?灵魂和肉体之间的脱节问题在这个疑问中得到了最高体现。这些僵化的规则希望将关于两个世界的二元论以及物质和精神的鸿沟最终地永久地固定下来,而尼采笔下的查拉图斯特拉却用具有大地意义的超人的理念来与之相对抗。尽管这是用一种唯心主义来对抗另一种唯心主义,但查拉图斯特拉的对抗显然技高一筹,这对抗产生了新事物,因为它使两个对立面之间有了即使是瞬间统一的可能性,正如在彩虹中可以看出它是光与水等等元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样,从物质与精神、肉体与灵魂的相对抗中就产生了超人。总而言之,尼采笔下的查拉图斯特拉把传统的灵魂和肉体对立分裂的二元论思想理解为人类一种自我误解的结果,这正是尼采的高明过人之处。一旦人类消除了这种误解,那么灵魂和肉体相互撕裂的问题就解决了,这就意味着人类阶段被超越了,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超人阶段。无论如何对于人类来说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大地的意义和生活的意义不存在于一个静止的、物化了的精神产物中,不存在于魔鬼、上帝、理念式的理性中,而只存在于对立面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之中。从以上分析人们不难看出,尼采用一元论克服了二元论,尽管尼采的出发点仍是唯心主义,但是他用发展的辩证的唯心主义来取代僵化的静止的唯物主义,这无疑是一种进步。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尼采还拟人化地讽刺揭露了当时灵魂和肉体之间的错误关系:“从前灵魂蔑视肉体,这种蔑视在当时被认为是最高尚的事:——灵魂要肉体枯瘦、丑陋并且饿死。它以为这样便可以逃避肉体,同时也逃避了大地。/啊,这灵魂自己还是枯瘦、丑陋、饿死的,残忍就是它的淫乐!”13对于查拉图斯特拉来说,肉体在传统的形而上学和基督教那儿所受到的贬低是一种谬论。这种谬论认为,人应该抛弃一切感官的感受,抛弃人类的以往的动物的历程而只通过关注精神就能向更高阶段发展。这种谬论只承认精神的积极因素和肉体的消极因素。查拉图斯特拉的看法正相反,如果灵魂能够作为肉体的灵魂而存在,那么它试图从肉体中独立出来的每一次尝试都是胡闹;如果灵魂贬低肉体,那无异于贬低灵魂自己,灵魂和肉体永远相辅相成不可分离。查拉图斯特拉还认为,灵魂对肉体的评价恰恰等于肉体对灵魂的判断:“你们的肉体是怎样说明你们的灵魂呢?你们的灵魂难道不是贫乏、污秽与可怜的自满吗?”14灵魂为自己创造了一个虚幻的世界,它臆想着战胜肉体的辉煌胜利,但这只是可怜又可笑的精神胜利法。只有与肉体同时存在,灵魂才能越来越丰富;只有当精神和物质相互终结并产生于对方之中时才会出现“贫乏、污秽与可怜的自满”的反面。查拉图斯特拉的结束语是:“不是你们的罪恶,而是你们的节制向天呼喊!/那道用舌头舔你们的闪电何在?那个应当向你们注射的疯狂何在?/现在我教你们什么是超人:他就是这闪电,他就是这疯狂!”15查拉图斯特拉在这儿抨击的正是被基督教深恶痛绝的“罪恶意识”:如果人们满足了肉体的欲望就意味着背叛精神,就意味着有罪。查拉图斯特拉公然与基督教教义背道而驰,他认为原罪不存在于违背精神的罪恶中而存在于违背肉体的罪恶中,当人类真的因为有罪过要受到惩罚时,肉体首当其冲在劫难逃。为了彻底摧毁基督教教义,需要电闪雷鸣,以便让二元论人物及其观点彻底暴露,以便让千百年来僵化凝固的教条都活动运转起来。与此同时,尼采以圣者来反衬突出查拉图斯特拉的发展、运动的一元论观点。圣者追求尽善尽美。他将自己对人类的爱当作这个世界上最完美的事情,可惜,这个爱永远不可能从理想变为现实。因为人类存在的有限性从原则上禁止他们去达到那位圣者所要求的完美。持有这种看法的圣者让自己孤立于人类之外而转向唯一能满足这个要求的生物:上帝。谁要是象这位圣者一样在对上帝的爱中找到了自己的满足,那他就实在无法理解为什么查拉图斯特拉背离完美的事物而去寻找不完美的事物。&圣者的这种观点是由他的以宗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决定的。圣者崇尚完美,并因此而完全脱离并不完美的人类世界。他独居在森林中每天赞美上帝。圣者所理解的完美是自身封闭的、不变的、无法超越的,因此可以说圣者为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是静止不变的,这一点,从尼采的笔下可以清楚地看出。查拉图斯特拉跳舞,圣者唱歌、谱曲、作词。他的歌声表达了他对尽善尽美的执着的追求。通过歌唱他不断地接近完美并与之越来越相似。前面已经谈到当查拉图斯特拉跳舞时,圣者唱歌。他伴着歌声在原地动,可以说他始终停留在圆周的中心点上,所有的半径从此开始,所有的直径通过此处,圣者围绕自身绝对旋转。他的生活方式凝固成油画般的静态的完美,在其内部所有的运动都消失贻尽。上帝之死的想法对于圣者来说是不堪设想的。因为死亡意味着一种由活转变为死的变化过程。圣者之所以爱上帝是因为上帝是至高无尚的完美无瑕的化身的体现,是一成不变的无比至尊的代表的体现,也就是说排除了任何运动变化的可能性,上帝绝不可能变成别的什么,也绝不可能死去,上帝必须永远是上帝,永远是尽善尽美、完美无瑕的化身。对于圣者来说这个永远的存在象征性地固定在他停留的那个中心点,使他也成为完美与永恒。对于查拉图斯特拉来说,在现实世界中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事物,在现实世界中万事万物都在诞生、变化和终结,而绝不可能超时空而存在。如果在我们这个唯一的真实世界里谈论上帝,那么上帝就必须被认为和其它的万事万物一样是发展变化的,而不是凝固不变的,那么上帝也会和其它的万事万物一样存在着产生和终结,对于已经终结的上帝,人们可以如此这般地说,上帝死了!圣者是个典型的二元论者,象其他的二元论者一样在他那里真实的世界与想象的世界被相互颠倒,真实的世界被歪曲成了,而想象的世界却被称之为真实的世界,所以尼采才针锋相对地写了那篇《真实的世界究竟是如何变成寓言的》。我们可以举个通俗的例子,在想象中人们总是把现实世界描绘为一汪静止不动的清泉,这汪清泉总是被描绘成无比纯、无比净、无比透明。但事实上真实的世界是一个肮脏的池沼。柏拉图认为真实的世界代表了昏暗的洞穴,而这昏暗的洞穴又被看作人类肉体的象征。而对于苏格拉底来说最艰难的就是从上面的大地回到下面的洞穴中,即从明亮的精神那里返回污秽的肉体中。这一上一下、一个天堂一个地狱活生生地将一个完整的生物的人撕裂成两部分。总而言之尼采通过塑造这个追求尽善尽美的二元论者——圣者,反衬了查拉图斯特拉辩证、发展的一元论观点。(三)超人模式查拉图斯特拉说:“人类是一根系在动物和超人之间的绳索,一根悬在深谷上的绳索。/往彼端去是危险的,停在半途是危险的,向后望也是危险的,战栗或者不前进,都是危险的。”16查拉图斯特拉的意思是说,人类刚好处在猴子阶段和超人阶段的过渡中。如果他回首自己的历史,那他就面临遵循早已无效的规则的危险;如果他踌躇不前,他就会发现自己的脚下是万丈深渊,这样他就会因惧怕跌落而战甚至坠落。与回首、前瞻和停止相联系的这三种危险给人的印象是,查拉图斯特拉将人类与一个走绳者相比较,后者随着他在绳上迈出的每一步都会陷入一种死亡的危险之中,而人类却是绳索和走绳者的合二而一。这就是说并不存在一条现成的路(绳索)和某个在这条路上行走的人(走绳者),而是如果没有走路的人,也就不存在这条路。路是由于有了那个在路上行走的人才产生的。此人知道自己曾经是谁,也知道他将会是谁,但是不肯定自己能否够成为他将是的人。超越自己要冒很大的风险,因为人们为此必须将习惯的、久经考验的、安全的事物抛开,以便朝着一个未知的目标前进。绝没有现成的道路通往这个目标,人们要在奔向目标的过程中自己创造出路来。路途中的每次怀疑和犹豫都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因为只要人们一停止前进,脚下的路和远处的目标就消失了;行者脚下若踩空同样也就跌入了未知和虚无的深渊。人类只有永无止境地向前走,才会脚踏实地,即脚踩绳索。换句话说,人类通过行走自己创造出支撑自己走路的支架,最终目的也不再会同路脱离开,因为目的不是别的,正是走路本身。随着每一步的迈出,就意味着不断的离开和到达。这条直直的绳索,从固定的一端伸展到另一端,可以理解成绕圆周行走的辩证法。这行走代表了生命,代表了超越自己的强烈追求。在走这条路时,人类产生出了作为绳索的超人。人类走在这根绳索上,与此同时,人类就是这根绳索。查拉图斯特拉继续说:“人类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是一座桥梁而不是一个目的。人类的可爱之处,在于他是一个过程和一个终结。”17桥梁以及前面提到的绳索都可以理解为走过去,朝着人类还不曾是的情形前进。而人类本身也正因为是一座承前启后的桥梁而不是一个目标才变得伟大。如果人类是目的,那他就不能自己设定目的,他就无法将自己设计为他将要成为的情形,而会受到他的内在的目的性的限制,那么人类所做的一切努力最终不外乎仅仅是去实现他无需去做就已经存在的目的了。被视为目的的人类显然不能通过自我超越而向更高层次发展,因为他就是他自己的最高层次。但是,假如人类将自己视为一个通向最高层次的阶段,通过一次次的自我超越,建立起连接现在的他和将来的他的桥梁,那么人类的这个事业就比人类将自己本身当作目标的事业要伟大得多。只有当人类走出现在的自我以后才决定自己要成为谁和要干什么时,那么在最初的意义中人类就是自由的。这时,只有在这时,人类的目标才不再是人类,而是超越了人类的超人。因此查拉图斯特拉才说,人类的伟大和可爱之处在于,他是一个过程和终结。超越作为人的自我运动;终结表示通过这个运动人类阶段消失了,超人阶段来临了,如同涓涓细流汇入奔腾咆哮的无边大海。对于人类之后的超人阶段,查拉图斯特拉用散文诗的形式抒发了自己对其的热爱“我爱那些只知道为终结而生活的人。因为他们是跨过桥者。”18谁作为人类而终结,谁就跨过了桥,就迈向了超人。“我爱那些伟大的轻蔑者,因为他们是伟大的崇拜者,是射向彼岸的渴望之箭。”19渴望之箭意味着渴望超越自己的努力,这种努力鄙视人间的一切目的,唯独想要到达彼岸世界。“我爱那些人,他们不先到星星后面寻找某种理由去终结、去牺牲,他们为大地牺牲,使大地有朝一日能属于超人。”20任何一个能正常思维的人都不会为一个虚无飘渺的来世作出牺牲。地球,我们生活的大地,有足够的理由让人类为它做出超越自我的牺牲。人类向超人超越的过程是一个极其艰难曲折危机四伏的过程,随时可能付出。走绳者无疑代表人类,他想建立一座由动物通向超人的桥梁。走绳者是查拉图斯特拉所喜爱的人们中的一个。这些人蔑视末人的理想社会,敢于进行危险的超越,勇敢地向着超人的理想前进。超人的事业是前所未有的事业,必将受到旧势力的疯狂攻击,走绳者的坠落就标志着基督教教义的胜利,这教义抨击所有违背基督教教义的事为原罪并对触犯原罪的人处以死刑。走绳者在其过去(顺从的羔羊)和未来(独立的个体)之间被拉来扯去,最终过去获胜了,未来被放弃了,魔鬼战胜了超人。但是这一结局并不是最终结局,每个作为走绳者的个体都必须在从动物到超人的过渡中经受多次这样的死亡(“原罪”),直到有一天他成功地在自身内超越人类这个阶段。我们在前面已经谈到绳索和走绳者是不可分的,绳索这条路的存在正是由于人们在它上面行走,随着迈出的每一步超越自己的行为都重新进行,这种行为的总和就是超人。换句话说超人是走绳者、绳索和目标交织在一起向前进的一个整体。遗憾的是走绳者没有能够将这个统一体坚持到底,他在行进中失去了冷静和平衡,摔了下去。在某种程度上人们可以说走绳者掉进了肉体和灵魂的二元论中,坠进了他想超越的物质和灵魂之间的鸿沟中。这坠落使由走绳者、绳索、目标三方面组成的统一体破裂了,解体了。如果一个人让宗教或形而上学的偏见主宰着自己,那他就会被它(们)所超越,走绳者的悲惨结局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查拉图斯特拉试图让走绳者在临死前明白,他(走绳者)本来已经超越了基督教关于魔鬼和地狱的教义,只是他还未来得及做出不存在灵魂不死的结论。要知道肉体和灵魂始终相依相存;肉体是经济基础,灵魂是上层建筑,肉体终结了,灵魂也就不存在了。走绳者虽然没有走到绳索的那一端,但他用自己宝贵的生命向世人展示他是一位勇敢者、创新者,是一位向着超人理想奋勇直前者。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一位大无畏的先驱。查拉图斯特拉在其演讲的结尾谈到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超人的宣告者。“我爱所有那些人,他们象沉重的雨点,一滴一滴地从人们头顶上的乌云中落下;它们预告着闪电的到来,并作为预告者而终结。/看吧,我是一道闪电的预告者,一滴自云中落下的重雨点:但是这道闪电便是超人。——”21查拉图斯特拉不是超人,也不是超人的代表,而是超人的宣告者。他要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预示着超人的闪电事件中。这闪电将旧世界突然间照亮,撕掉了它的全部伪装,展露出狰狞的本来面目,并宣告了它的末日。这闪电表明了旧的思维方式和旧的历史观的终结,这闪电预示了新的质的飞跃的来临。随着这闪电的到来,作为宣告者的查拉图斯特拉就终结了。因为闪电、雷鸣、暴风雨过后,人类就成功地过渡到了超人,作为超人的宣告者就成为多余的人了。人类自身超越了传统的人物形象,并把这个新形象放到恰当的位置上。一旦超人的理念直接进入到人类的意识中,查拉图斯特拉的使命就完成了,那时他将同其他人一样,把所有的力量集中在更新自己,全力以赴地创造一座由动物向超人过渡的桥梁。非常遗憾,查拉图斯特拉的演讲超出了人类理解水平的地平线。所以,当查拉图斯特拉结束演讲时,听众大声、怪叫、咂舌头。人们嘲笑他,就象当年苏格拉底向洞穴人解释他的理念时受到的嘲笑一样。即便在那儿,洞穴人也向苏格拉底嚎叫:让我们看看你的理念吧!接着他们指向每一堵有阴影的墙,在这些洞穴人看来,这些阴影就是真理的化身。苏格拉底无法向他们展示什么是理念,并不仅仅因为他从阳光普照的世界回到昏暗的洞穴中感到头晕目眩,还因为而且首先是因为理念表达的方式和墙上阴影表达的方式截然不同,理念是无论如何无法以阴影的形式出现的。查拉图斯特拉和苏格拉底的遭遇如此相似,听众想看见他宣扬的超人,但人们没有搞明白,超人是无法看见的,只能做出来。遗憾的是,按照人类的传统悟性,人类只能理解物化了的、客观上触摸得到的形体,而恰恰在这种意义上既不存在超人,也不存在理念。超人就不是人,更不是那种超级人。超人不是个体,而是个体一项活动的总称。这项活动的特点是既超越出去又在更高的程度上回归自己。所以,只有当我们去做这件事时,只有当我们去超越人类自身时才会有超人。由于世人的不理解,查拉图斯特拉下山后的第一次演讲失败了。人们用旧的思维方式来理解查拉图斯特拉的超人学说,似乎他要宣布一个新的救世主的降临。按照传统观念这个新的救世主是特定的个体的人,他以说教者的身份来此地教训人类,人们想看的就是这种人。回顾人类的思想史,人类对于超出了自己理解力的改革者通常都采取从肉体上消灭的解决办法。到目前为止查拉图斯特拉是第一个幸免于难的人,这也许得益于人类的误解。在世人看来,查拉图斯特拉是个难得的白痴,一个令人捧腹大笑的丑角,但恰恰是这个丑角向旧世界的尊贵无比的人物形象和至高无上的理性观念宣战。(四)对立统一体的圆周运动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塑造了查拉图斯特拉的两个动物形象:鹰与蛇。这两只动物象征着一个对立同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对立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依相存。鹰这个高傲的动物盘旋在高空,它代表了理智与精神。蛇这个聪明狡猾的动物生活在地面,它代表了肉体与物质。尽管这两种动物向前运动的方式不同,但是其共同点是都做圆周运动:鹰在空中画圈,蛇在地上圈曲前进。蛇缠绕在飞翔的雄鹰的颈上的情影直观地表现了对立面的统一。鹰与蛇,精神与物质是如此的不同,只有圆周运动才将二者联系在一起。对于尼采来说超越自我的行为就是向高层次发展的原则,它既超越自己,又在超越后回归自我,只不过是在更高的层次上。鹰与蛇尽管相互对立,截然不同,可它们二者之间没有敌意,它们在友好的合作中完成圆周运动。同样的,精神和物质不是相互抵毁,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精神通过物质来实现,物质通过精神来提高。蛇在与鹰的共同飞翔中离开了它在地上的居留地升跃到了它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达到的层次,同样的物质作为精神的实现者进入了它通过自己的努力无法涉足的领域。精神中有物质,物质中有精神,不论物质还是精神都存在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要求。这种要求作为权力意志的原则在共同的又存在差异的圆周运动中表现出来。人类好比鹰与蛇的统一体。因此查拉图斯特拉乞求高傲(鹰)永远伴随他的智慧(蛇),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类永远以圆周运动的方式前进。在这圆周运动中人类存在的对立面辩证地统一在一起,相互斗争,相互依存,就象查拉图斯特拉的鹰与蛇一样。它们各是不同种的生物,但是缠绕在一起共同做圆周运动。在现实世界中精神(灵魂)既要紧跟物质(内体),以便不与物质脱节并随时汲取生活的活力,同时精神还要反作用于物质,发挥其独特的能动作用。最后,让我们分析一下查拉图斯特拉的终结。从表面意义上看,这首先是指查拉图斯特拉本人。他在十年前走了自下而上之路——复活,现在走的是自上而下之路——终结。从一个非表面的意义上看,查拉图斯特拉在进行这两种相反的运动中执行的是权力意志的原则,这一点在形成过程中表现得非常直观。传统的二元论观点把对立面不是看作既矛盾又统一的,而是看成极端相反、水火不相容的。恰好在这一点上尼采与传统的二元论者分道扬镳。西方哲学界的普遍错误在于他们把对立面作为誓不两立的二元论固定、延袭下来了,其实质问题为如何看待对立面之间的关系。在真实世界(即西方传统观念中所说的表象的世界)中立面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既极端对立又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尼采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一点。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尼采表达了清晰明确的一元论思想。二元论的思想渊源流长,无论是在人类早期哲学的璀璨明珠希腊哲学中还是在人类宗教史上历史最长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基督教教义中同样存在着两个世界的学说——真实的世界和表象的世界。这两个世界之间的关系被绝对化了。形象地说,好比人们设定了圆周的直径,却忘记了圆周本身。这样一来势必给人造成一种:这是一对无法调节、无法统一的对立面,人们只能或者选择这一面或者那一面;或者向上到精神,踏上通往所谓的真实的、美妙的世界之路,或者是向下到物质,坠入所谓的表象的邪恶的世界之中,二者之间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尼采力图超越二者之间的鸿沟,他用形象的比喻和散文诗的语言生动地表述了二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以及圆周式的前进方式。超人的思想是尼采超现实的想象,超人的理论无疑应归入唯心主义的体系。但是这里面所包含的一元论的思想和辩证发展的历史观是无论如何应该肯定的。另外尼采的唯心主义体系里所包含的异常生动的辩证法思想,此起当时在欧洲大陆广为流行的庸俗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拜物教不知要高明多少倍。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论,由于其机械的、形而上学的性质,没有在强调思维依赖于存在,精神依赖于物质的前提下,充分估价意识、精神、主观的巨大能动作用,人类这方面的正确认识首先是在唯心主义哲学范畴中被体现出来了。尼采在《查拉图斯特如是说》中所提出的超人理论和的思想就是出类拔萃的例证。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
代总序尼采,一位应该被超越的伟人译者前言尼采最具轰动效应的扛鼎之作第一卷查拉图斯特拉前言查拉图斯特拉的演说论三种变形论道德讲坛论信仰彼岸世界的人论蔑视肉体者论快乐和激情论苍白的罪犯论阅读和写作论山旁之树论死之说教者论战争和战士论新偶像论市场的苍蝇论贞洁论朋友论一千零一个目标论爱邻人论创造者的道路论老妪和少妇论毒蛇的咬啮论孩子和婚姻论自由之死论馈赠的道德第二卷持镜的小孩在上论同情者论牧师论道德家论流氓无赖论毒蜘蛛论著名的智者夜歌舞蹈之歌坟墓之歌论超越自我论高尚者论教化的国度论纯洁的知识论学者论诗人论伟大事件预言家论解救论人的智慧最寂静的时刻第三卷漫游者论相貌和谜论违背意志的幸福日出之前论逐渐变小的道德橄榄山上离弃背叛者归家论三件恶事论沉重的思想论新旧招牌痊愈者论伟大的渴望另一支舞曲七个印章第四卷蜂蜜祭品痛苦的呼号与两位国王的谈话水蛭魔术家逊位最丑陋的人自愿行乞者影子正午欢迎晚餐更高级的人忧郁之歌论科学在们中间觉醒沉醉之歌征兆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
鲁迅先生:鲁迅先生曾受过尼采深刻的影响,并为他所喜爱的作家。尼采的主要著作他都读过,并且十分熟悉。《查拉斯图拉如是说》更是他喜爱的著作。他曾用白话译过《查拉斯图拉如是说》的序言,用文言译过序言的前三节。鲁迅曾说《查拉斯图拉如是说》的精髓是“鼓励人类日渐向上”。但是此书充满寓言、隐喻,特别是作者的表现手法和书中被赋予了独特意义的概念令读它的人往往感到困惑。
媒体推荐:查拉图特拉斯下山了,他向世人布道:上帝死了!……人之伟大&,在于其为桥梁而是非目的;人是一根绳子,系于禽兽与超人之间……《查拉斯图拉如是说》便是这样开头的。这是一本渗透着哲人睿智的书,一本喷涌着诗人激情的书……一本属于永恒的书。
尼采曾被鲁迅指称为“发了疯”,那是指尼采自诩为太阳的哲学观发生了问题,但又很少有人知道鲁迅就是中国的尼采。如果想给你探索的人生课题注入新的思考元素,多一点独立和个性,学习鲁迅,成为鲁迅式人物,那么你可以阅读尼采的《查拉斯图拉如是说》。
网络评价:《查拉斯图拉如是说》是尼采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最为复杂、争议最多、最难懂的一部作品.它颠覆了尼采的一贯著作风格。它模仿着圣经,却又与圣经背道而驰.《圣经》主张人们向“善”,而《查》一书则明白无误地让人们作“恶”,它以树木越是要往上长,就越是要把它的根更深地扎入到黑暗中去来做比喻。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学位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6次
参与编辑人数:10位
最近更新时间: 18:53:03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尼采和他的超人哲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