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片叶子原文Johnsy人物性格

孙绍振:《最后一片叶子》解读
要理解这篇小说的特点,首先要提出一个要害问题:得了肺炎的人,是不是能够活下来,是由病人想不想活决定的吗?
这一篇小说,虽然表面上是写实的,有现实的环境,有现实的生活细节,有现实的人物。一切都和经典的现实主义小说一样。但是,有一点是不一样的。在现实生活中,得了肺炎的人的生命主要是由生理和病理决定的,而在这篇小说里,却是由一种精神,一种对于生命的信念来决定的。小说里的医生对于乔安西的病是这样说的:
“现在十成希望只剩下一成。”医生一边甩下体温表里的水银一边说。“这希望取决于她抱不抱活下去的决心。”
心理对于病理来说,可能有相当的影响,但是,像这样起绝对决定性作用无疑是不太可能的。从这里,可以感到作者所要强调的是:生命的信念丧失了,人就注定要死亡;反过来,只要坚持生命的信念,就可以战胜死亡。
把主观的情感的重要性放在客观的生理规律之上,在小说里并不是很罕见的。例如,在《儒林外史》中有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一位姓严的监生,很小器,临死前因为家里一盏灯点了两根灯草,就老是不断气。弄得家里人莫名其妙。后来他的老婆,理解他,把灯草退去一根,他才平静地死了。
但是,这是一种讽刺。
精神超越死亡,在童话和神话里,或者在诗歌里比较多见。最有名的是,白居易的《长恨歌》爱情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的。“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尽期。”说的是,情感是如此绝对,甚至可以超越无限的时间和空间,绝对地永恒。臧克家的诗《有的人》:“有的人,死了,但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但是他死了。”强调的是精神是可以超越生死界限的。这种超越不是现实的,而是想象的。不是一般的想象,而是诗的想象的。抒情诗的想象的最大特点,就是情感的自由。为人民的幸福而民牺牲的人,是不死的,他的生命就是永恒的。所表现的并不一定是现实的,而是诗人的情感。
信念决定生命,使这篇小说,充满了诗意。
但是,如果用写诗的办法来写小说,可能有概念化之嫌。因为信念是抽象的。如果让病人直接讲出来,读者是很难感受得到的。
为此作者又在构造情节时,又设计了相当独特的关节,把生命的信念集中到一个可感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上去。如果光是可感,比如,留恋、舍不得情人送的礼物之类,也并不是不可以。但是,这样就可能比较俗气了,或者落入俗套了。小说中,医生和病人的朋友休易有几句对话,粗心的的读者可能没有十分注意:
“这位小姐认定自己再也好不了。就不知道她还有什么心事吗?•……我是问她心里有没有还留恋的事。比方说,心里还会想念女士们男人。”
“男人?男人还会值得她想?”休易的声音尖得像单簧口琴,“没有这种事,医生。”
这一笔,看来很平常,却很有意味,一个女孩子,快要死去了,在美国人看来,能够引起她对生活的留恋的,还有什么比爱情更强烈呢。连爱情都没有,可见是极其绝望了。小说,出奇制胜地设计了一个东西,比之爱情更为强烈,那就是叶子。窗外的叶子,一片片正在凋零的叶子。
为什么是叶子呢?
首先,因为她是画家。她对画面是为敏感。
其次,叶子很平凡,但是,在这里,作家赋于它以生命在凄风苦雨中顽强生存意味。
 这就不完全是现实的描写,更多的是象征,诗意的象征。
 作者赋于这片叶子的意义远远超越了叶子本身。女主人公乔安西不厌其烦地提起:
等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我也就完了。
要是天黑前我看到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就好,见到了我也好闭眼。
我只愿像没了生命力的败叶一样,往下飘,飘。
    最后一片叶子,是一种象征,不是单一的象征,而是复合的象征。一是现实的叶子,是脆弱的,岌岌可危的生命,二是画家画出来的,是虚拟的,想象的,哪怕是被误解了的,也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二者结合起来,就有了深邃的诗意:生命的信念。精神的信念可以使垂危的生命起死回生。
但是,这种精神的力量,女主人公原来是并不具备的,她曾经把自己比作“弱不禁风的的藤叶”,是另外一个人物以生命(以画出来的叶子为象征)为代价改变了她。
值得欣赏的是:乔安西从失去生活的信心,到重新获得生命的信念,本来是挺抽象、挺复杂的一个过程,对于作家来说,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如果正面去写可能吃力不讨好。而奥•亨利却驾轻就熟,只是在对话中,用了几个细节就完成了一个人的生命观念的转化:
起初是医生的话:
如果病人盘算起会有多少辆马车来送葬,药物的疗效就要打个对折。要是她能问起今年的冬天大衣袖的时兴什么样式,那么我对你说罢,她的希望就不是一成,而是两成。
只用了两个细节,就说明了生死之别。后来乔安西病休好转了,读者从她外表就可
以看得一清二楚。但是她的内心如何呢?奥•.亨利同样也是用对话的方式作了精练的交代:当然,如果接着医生的话头,说下去,乔安西,打听起时兴的大衣袖子样式了。这就既不真实,也不艺术了。他让乔安西说话:实际上回答了医生提出的问题:
休易,我太不应该。不知道是怎么鬼使神差的,那片叶子老是掉不下来,可见我原来心绪不好,想死是罪过。你这就给我盛点鸡汤来,还有牛奶,牛奶里搁点葡萄酒――等等!先拿面小镜子来,再把几个枕头垫到我身边,让我坐起来看你烧菜。
一共才用了五个细节:鸡汤、牛奶、葡萄酒、小镜子,坐起来看烧菜,统统说明,
她对饮食、打扮、生活琐事又充满了情趣。这是简练的手笔,一来表现出作者对于短篇小说这种形式的娴熟的驾驭,二来透露出作者明快的风格的风格追求。
导致乔安西转化的人物,贝尔曼,无疑提作品中的英雄。但是,这个英雄,作者好像故意,把这他写得没有英雄的光彩。先是他的外表:他老了,年过六十,其貌不扬,(红眼睛不住地流泪)其次是,四十年作画,一事无成,穷困潦倒。再次,说话粗鲁,用的都是下层百姓的词语,在英文原著里,充满了发音的错误。说明他没有受过多少正规的教育。我们的课文所用的译文里,除用语粗俗以外,无法把他的口语中透露出来文化上的弱点充分表现出来。试举老贝尔曼和休易的说话为例,短短的几句话,就说错了许多,对英语有兴趣的老师可以看出,他把pose说成
bose, with 说成 mit ,have 说成haf,been说成
peen,God说成& Gott ,this 说成 dis ,place
说成blace ,good 说成goot, paint 说成 baint ,we说成 ve :甚至连女主人公的名字,johnsy
都说成了 Yohnsy:
You are just like a woman!" yelled Behrman. "Who said I will not
bose? Go on. I
come mit you. For half an hour I haf peen trying to say dot I am
ready to bose.
Gott! dis is not any blace in which one so goot as Miss Yohnsy
shall lie sick.
Some day I vill baint a masterpiece, and ve shall all go away.
Gott! yes."
到小说结尾,读者才明白正是这个老头子,在窗户上画出一片叶子,显得它没有凋零。给了女主人公以生命的信念。他是在雨中画的,弄得“衣服、鞋子全湿了”,受了风寒,得了和女主人公一样肺炎,他牺牲了生命,女主人公却因此获得生命的信念,战胜了病魔。
由此可见,这篇充满了诗意的小说,所歌颂的,不仅仅是生命的信念,而且是为了他人的生命的信念,作出了最大的自我牺牲。贝尔曼无疑是个英雄,但是,却平凡异常。他一点没有英雄的自我意识,他也没有意识到自己会牺牲,这正是他的平凡之处,和女主人公一样是平凡的。
然而,作者又暗示,这样的平凡的人物,又是不平凡的。
这种不平凡的暗示,主要集中在关键词语“杰作”上。
这个“杰作”,一连几次,都是反讽的,直到最后一次才是抒情的。
这种手法和鲁迅在《长妈妈和山海经》中几次用“伟大的神力”一直是反讽的,直到最后一次,才是歌颂的,是异曲同工。
贝尔曼出场的时候,作者并不是偶然地强调他在艺术上一直没有搞出什么名堂来,但是又一直强调老头子,念念不忘要有所成就,念叨着要画出“惊人之作”。可是,他画架支起来,二十五年了,还没有开始画上一笔。这么一把年纪,没有什么希望成功的了。可他还是念念不忘自己画出“惊人之作”。单纯从这一点上看,小说的笔调语带讽刺。在原文中,是很明显的。可惜我们所选用的译文,却没有充分把奥•亨利式的调侃风格传达出来。
然而,到了小说的结尾处,作者却借休易的嘴巴说:
现在你看墙上还趴着最后一片藤叶,你不是奇怪为什么风吹着它也不飘不动吗?唉,亲爱的,那是贝尔曼的杰作。在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来的晚上,他又画上了一片。
点出了挽救生命的叶子,原来出自这个不成材的画家之手,讽刺的意味就变成了歌颂。叶子,最后的一片叶子,的内在涵义,是多重的。不仅仅是生命信念的象征,又是平凡的牺牲的象征。
“杰作”在这里,是个双关语,表面上是绘画,可要真正从绘画的角度来说,根本没有什么了不得的成就,但是,从精神上境界上看,是作出奉献,而又没有奉献之感的象征。只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才是难能可贵的,是真正的杰作。
不论从思想上,不是从艺术上,这都是小说的焦点,然而,作者却采取了一种很奇特的写法,不是正面写这个英雄,也不正面写获得生命信念的乔安西。正面着笔的是:休易。这个人物在故事情节中,没有起多大的作用。她的任务只通过她的眼睛和嘴巴,让读者体验了情节和人物的发展和变动。包括老贝尔曼的英雄行为,也是通过她的嘴巴作了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叙述,连一点描写都没有。
这不是本末倒置吗?不是。
这正是奥•亨利构思独特的地方。如果直接正面写贝尔曼如何在夜里,搬了梯子,拿着画笔,如何忍受细雨和寒风,也不是不可以。但那样的篇幅就不但很长,而且悬念也就没有了。现在这样写:
头一天看门人在楼下房间发现他难受得要命,衣服、鞋子、全湿了,摸起来冰凉。谁也猜不着他在又是风又是雨的夜晚上哪儿去了。后来他们 发现了一盏灯笼,还亮着,又发现楼搬动了地方,风向标画笔东一枝,西一枝扔着。一块调绝板上调了绿颜料和黄颜料。
这种写法最明显的好处是精练。只用了几个细节,就把一个人的死亡的整个过程,表现出来了。一盏灯,说明是夜里,而且还亮着,微妙的暗示,隐现在字里行间。扶梯搬动过,说明是往窗户的高处画。衣服鞋子都湿了,是雨中工作的地结果。几枝画笔,东一枝,西一枝,说明零乱,是受冻以后,艰难支撑的遗迹。
真正的好处还不止于此。
这样,不但把悬念,而且把思想的焦点都放到了最后一句。“亲爱的,那是贝尔曼的杰作,在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来的晚上,他又在墙上补上了一片。”
这正是奥•.亨利式的结尾:突然把故事的谜底提示出来,故事有了新的意义,对人物的评价发生倒转。贝尔曼从一个穷愁潦倒的人物,变成了一个崇高的英雄,这不但,非常具有戏剧性,而且非常深邃。这样的结尾,话说得这么少,却有巨大的潜在含量,这样的叙述就不是一般的故事情节的交代,而是把想象的空间留给读者,促使其掩卷沉思。
我们的练习里,有一段是比较两种译文的。一般的同学可以人两种汉语译文进行比较,为了帮助有兴趣的老师和同学仔细研究,我们把相关的原文提供给大家:
When it was light enough Johnsy, the merciless, commanded that
the shade be
The ivy leaf was still there.
Johnsy lay for a long time looking at it. And then she called to
Sue, who was
stirring her chicken broth over the gas stove.
"I've been a bad girl, Sudie," said Johnsy. "Something has made
that last leaf
stay there to show me how wicked I was. It is a sin to want to
die. You may
bring a me a little broth now, and some milk with a little port
in it, and -
bring me a hand-mirror first, and then pack some pillows about
me, and I will
sit up and watch you cook."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跪求《最后一片叶子》中琼珊,苏艾,老贝尔曼,医生的人物性格,详细点_百度知道
跪求《最后一片叶子》中琼珊,苏艾,老贝尔曼,医生的人物性格,详细点
我有更好的答案
让我们着实为琼西的命运紧张了一番,展示他们向往人性世界的美好愿望。最后一片叶子”的故事、苏,为贝尔曼的博爱震撼了一次、贝尔曼,主人公是琼西,为苏的友谊感叹了一回。文中作者着力挖掘和赞美小人物的伟大人格和高尚品德最后一片叶子》
向医生提问
完善患者资料:*性别: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最后一片叶子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30浅析《最后一片叶子》的文体特征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30浅析《最后一片叶子》的文体特征
浅析《最后一片叶子》的文体特征;陈燕;(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外国语学院,重庆400;摘要:文体分析能够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文学作品是怎;关键词:《最后一片叶子》;叙述视角;修辞手段;会;AStylisticAnalysisofTheL;Abstract:Stylisticanalys;一、引言;“文学批评的过程就是文学欣赏的过程;它包括用语言;欧?亨利(1
浅析《最后一片叶子》的文体特征陈燕(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047)摘要:文体分析能够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文学作品是怎样用语言传达印象、感想和意义的。因此文章将从叙述视角、修辞手段和会话三个方面对欧?亨利的著名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进行文体分析,以期对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学价值有更深刻的了解。关键词:《最后一片叶子》;叙述视角;修辞手段;会话A Stylistic Analysis of The Last LeafAbstract: Stylistic analysis can enh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ways in which impressions, effects and meanings are communicated by language in literary works. Therefore, this essay focuses on the stylistic analysis of O? Henry?s famous short novel The Last Leaf from three aspects: the point of view, rhetorical devices, conversation, so as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me and aesthetic value of this novel.一、引言“文学批评的过程就是文学欣赏的过程;它包括用语言学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而文体分析则是文学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秦秀白,1986:10)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对其内容、社会意义的了解。我们还必须学会分析作家是通过什么样的语言手段来表现内容的,这就需要我们利用文体学的知识对作品进行分析。“文体学为我们从内部研究文学作品提供了道路。”(钱瑗,2006:6)文体分析就是结合语篇的语言和社会文化语境,在语音、词汇、句法、语义或修辞等层面上对语篇中突出的语言特征进行恰当的描述、阐释和评价,其目的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语篇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达到有效地鉴赏语篇或作品的目的。“文体分析的价值就在于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手段,使他能够把一篇文学作品与他自己对于语言的感受联系起来,从而使他的感受深入一步。”(Widdowson,)本文将从叙述视角、修辞手段和会话三个方面对欧?亨利的著名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进行文体分析,以期对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学价值有更深刻的了解。欧?亨利()是美国杰出的短篇小说大师,被评论界誉为“作家的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他的作品颇具独特风格,常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别具匠心的构思,出人意料的结尾是他的小说的独特标志。他的小说中的主人公常常是被人遗忘的“小人物”,他们生活贫困,遭遇坎坷,却有着伟大的抱负和崇高的精神,他们在困境中互相支持,为了帮助别人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最后一片叶子》是欧?亨利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被公认为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讲述了三个艺术家之间的悲惨故事。苏和琼西都是画家,她们在古老的格林威治村的一座又宽又矮的三层楼砖房的房顶合租了一间画室。在同一座房子的底楼住着一个叫贝尔曼的画家,多年来除了偶尔为商业广告界画点小玩意儿之外,他一直没有作品问世,但是他始终想着有一天能画出一幅杰作来。冬天来临的时候,琼西患了肺炎,生命垂危。医生说只有她有活下去的念头,她的病才能好转。但是,琼西整天胡思乱想,把生的希望寄托在窗外的常春藤叶上。她告诉苏当常春藤上的最后一片叶子落下的时候,即是她离开人世的时候。苏非常难过,并把琼西的想法告诉了贝尔曼。就在那个寒冷的夜晚,贝尔曼在常春藤旁边的砖墙上画了一片叶子。一天天过去,那片“叶子”始终完好地立在常春藤上,于是琼西下定决心活下去。然而贝尔曼却因肺炎而死。二、叙述视角“叙述视角涉及到作者与小说中的事件之间、作者与读者之间、以及小说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叙述视角是高度哲学化的。叙述视角是文学作品中叙述者或者人物的态度或观点,或者是叙述者与被叙述者之间的关系” (邵锦娣,2001:29)。一般来讲,叙述视角主要有两种: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和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叙述文本以“我”“我们”充当叙述主体的,就是第一人称叙事;以“他”“她”“它”及其复数形式、或者由这些代词所指代的人物,充当叙述主体的,就是第三人称叙事。用“你”或“你们”来充当陈述主体的作品极为少见。这篇小说采用了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叙述者不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而是作家的“代言人”,他被赋予了全知全能的特权,可以根据故事发展的需要自由地进行叙述或描写,能够叙述故事的每一个细节,甚至可以描述人物的心理过程,而这些细节描写和心理过程能够有效地展示人物的个性特征。例如,得知琼西的严重病情后,“苏走进工作室里,把一条日本餐巾哭成一团湿。然后,她手里拿着画板,装作精神抖擞的样子走进琼西的屋子,嘴里吹着爵士音乐调子。”才刚刚大哭了一场,现在却要装作精神抖擞的样子,显然苏这样做是为了不让琼西知道自己严重的病情。为了使琼西能坚定生存的意志,苏不得不隐藏内心的痛苦与担忧。这一细节描写不仅道出了苏的善良,同时也展示了苏和琼西之间的诚挚友谊。作为故事的讲述者,该故事的叙述者只是客观地陈述故事。他几乎没有对整个故事发表任何评论,而是给读者留下了更多想象的空间,使读者很自然地被作品中三位主人公的艰苦生活以及贝尔曼的高尚行为所感动。三、修辞手段“人们在说话、写作或文学作品中常使用一些修辞方式来说明问题、表示强调、渲染气氛、增加色彩等。”(王佐良,丁往道,1999:80)修辞是该小说的一大亮点。各种修辞技巧的使用不仅达到了独特的文体效果,而且有助于故事情节的发展。拟人是这篇小说的最突出的修辞手法之一,文章将以小说的第四、五段为例加以阐释: “That was in May. In November a cold, unseen stranger, whom the doctors calledPneumonia, stalked about the colony, touching one here and there with his icy finger. Over on the East Side this ravager strode boldly, smiting his victims by scores, but his feet trod slowly through the maze of the narrow and moss-grown ?places?.Mr. Pneumonia was not what you would call a chivalric old gentleman. A mite of a little woman with blood thinned by Californian zephyrs was hardly fair game for the red-fisted, short-breathed old duffer.”在例文第一段中,肺炎被比作一个残忍而又肆意妄为的罪犯。它被称为“陌生人”,单词“pneumonia”的首字母也被有意大写而将肺炎人格化。“stalked about”, “touching”, “icy finger”, “ravager”, “strode boldly”, “smiting”, “feet” and “trod”这些词语都赋予了肺炎以人的特征。“stalked”通常用来描述一个人偷偷地接近事物,这里将“肺炎”形象地比作一个不怀好意的破坏者,他游手好闲,到处为非作歹,“用他冰冷的手指头这里碰一下那里碰一下”,将肺炎的侵袭比作暴徒血腥的迫害。“this ravager strode boldly, smiting his victims by scores”这句话用拟人的手法更生动地展示了肺炎在艺术区迅速而广泛的传染。作者接着在例文第二段将肺炎称作“Mr. Pneumonia”。“Mr.”这个词通常用于姓的前面表示对某人的尊敬,然而作者又说“肺炎”不是一个“行侠仗义的老绅士”,这样不仅起到了良好的讽刺效果,而且还展示了欧?亨利语言的幽默特征。该段中,“肺炎”被比作一个无情的老头儿,对一个弱小的妇女有不放过,更形象、生动地展示了肺炎对人的危害。重复是该小说的又一种突出的修辞手法。“有时为了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可以特意安排重复。这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段。通过对重点词、重要概念的多次重复,可以引起读者或听者的注意,以使重点留下较深的印象。”(王佐良,丁往道,)该小说中,琼西望着窗外这个动作总共出现了五次:① But J and she lay, scarcely moving, on her painted iron bedstead,looking through the small Dutch window-panes at the blank side of the next brick house.
② Johnsy lay, scarcely making a ripple under the bedclothes, with her face towardthe window.③ Johnsy?s eyes were open wide. She was looking out the window and counting Ccounting backward.④ ?You needn?t get any more wine,? said Johnsy, keeping her eyes fixed out the window.⑤ When Sue awoke from an hour?s sleep the next morning she found Johnsy withdull, wide-open eyes staring at the drawn green shade.这五个句子从小说的开头到末尾,几乎贯穿了全文,向读者展示了琼西望着窗外这一细节。琼西为什么老是望着窗外?作者为什么将这一细节不断重复?随着故事的发展,读者慢慢发现琼西是看着窗外的常春藤,她将生的希望全都系在了那挂在常春藤上的最后一片叶子,当最后一片叶子落下的时候,也是自己生命终结的时候。这一细节的反复出现以悲凉、忧郁的笔调描述了琼西病中的孤独、寂寞和绝望,使读者不由自主地对人物的困苦景况产生怜悯之情。四、会话分析会话分析是话语分析的一个分支,它有助于对人物性格特征的理解,“也有助于理解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Leech, ) 会话分析不仅可以揭示参与者的人际关系,还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参与者的价值观、信念和兴趣。先看看苏和琼西的一段对话:① ?Twelve,? she said, and a little later, ?eleven?; and then ?ten,? and ?nine?; ?andthen ?eight? and ?seven,? almost together.…...② ?What is it, dear?? asked Sue.③ ?Six,? said Johnsy, in almost a whisper. ?They?re falling faster now. Threedays ago there were almost a hundred. It made my head ache to count them. Butnow it?s easy. There goes another one. There are only five left now.?④ ?Five what, dear? Tell your Sudie.?⑤ ?Leaves. On the ivy vine. When the last one falls I must go too. I?ve knownthat for three days. Didn?t the doctor tell you??⑥ ?Oh, I never heard of such nonsense,? complained Sue, with magnificentscorn. ?What have old ivy leaves to do with your getting well? And you used to love that vine so, you naughty girl. Don?t be a goosey. Why, the doctor told me thismorning that your chances for getting well real soon were C let?s see exactly what he said C he said the chances were ten to one! Why, that?s almost as good as a chance aswe have in New York when we ride on the streetcars or walk past a new building. Try to take some broth now, and let Sudie go back to her drawing, so she can sell the editor man with it, and buy port wine for her sick child, and pork chops for hergreedy self.?⑦ ?You needn?t get any more wine,? said Johnsy, keeping her eyes fixed out thewindow.⑧ ?There goes another. No, I don?t want any broth. That leaves just four. I wantto see the last one fall before it gets dark. Then I?ll go too.?⑨ ?Johnsy, dear,? said Sue, bending over her, ‘will you promise me to keepyour eyes closed, and not look out of the window until I am done working? I must hand those drawings in by to-morrow. I need the light or I would draw the shade down.?⑩ Couldn?t you draw in the other room?? asked Johnsy coldly.? ?I?d rather be here by you,? said Sue. ?Besides, I don?t want you to keeplooking at those silly ivy leaves.?? ?Tell me as soon as you have finished,? said Johnsy, closing he eyes, andlying white and still as a fallen statue, ?Because I want to see the last one fall. I?m tired of waiting. I?m tired of thinking. I want to turn loose my hold on everything,and go sailing down, just like one of those poor, tired leaves.?在这个对话中,苏和琼西的话题围绕着藤叶的落下而展开。对话由琼西数藤叶的独白开始,当苏问她在数什么的时候,琼西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继续数藤叶,继续自言自语似的谈着藤叶。这就暗示了琼西除了关心藤叶的落下以外对其他的任何事物都不在意,即使是她最好的朋友。在这个对话当中,读者很容易发现第六句很突出。因为在苏的五个话轮里面,其它四个话轮的话语量都相对较少,总共用71个词语,每个话轮平均用词17.75个,然而第六句尤其长,总共用词竟达到127个。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话语量失衡的现象呢?回头看看第五句,我们知道琼西告诉苏她正在数藤叶,而且当最后一片藤叶落下的时候,也是她离开人世的时候。听到这些话之后,苏很为琼西担心,为了尽力劝说琼西放弃那个愚蠢的想法,她的这个话轮相对较长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在苏的对话当中,她频繁使用?dear? 、‘child’这类亲切的词语,这不仅表明苏对琼西的深切关怀,而且还暗示了苏的乐观善良。然而琼西不但没有表达任何感激之情,反而显得很冷漠,这又再次强调了琼西的绝望,除了死亡她看不到生活中任何有意义的东西,更不会在意别人的关怀。作为小说的主人公,贝尔曼的话语并不多,全文只有他的两处会话,然而这两处会话却能充分展示他的性格特征。请看他的这两个会话:① ?Vass!? he cried. ?Is dere people in de world mit der foolishness to die becauseleafs dey drop off from a confounded vine? I haf not heared of such a thing. No, I vill not bose as a model for your fool hermit-dunderhead. Vy do you allow dot silly pusiness to come in der prain of her? Ach, dot poor little Miss Yohnsy.?② ?You are just like a woman!? yelled Behrman. ?Who said I vill not bose? Goon. I come mit you. For half an hour I haf peen trying to say dot I am ready to bose. Gott! dis is not any blace in which one so goot as Miss Yohnsy shall lie sick, Some day I vill baint a masterpiece, and ve shall all go avay. Gott! yes.?从语域的正式程度来看,贝尔曼的话语具有强烈的口语色彩。他的语言变异较多:语音方面读音不准,他的这两个会话总共用词127个,却有32个词语发音不规范,如dere,mit,prain(brain),句法方面并列句多,从句少,而且他说的每个句子几乎都有语法错误。“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居住区域、个人修养等,影响着他的语言。反之,一个人所使用的语言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的社会地位、居住区域和个人修养。”(王佐良,丁往道,)通过贝尔曼这些不规范的语言,我们很容易推断出他属于社会低层并且没有什么文化修养。他就像个无赖,说话前后不一致。在第一段对话中他对苏说“我才不给你那隐居的矿工糊涂虫当模特儿呢”,可是当苏说他是个“讨厌的罗嗦鬼”时,他又马上改变自己的态度说“谁说我不愿意当模特儿?走,我和你一块去。我不是讲了半天愿意给你当模特儿吗?”这种前后差异说明贝尔曼并不在意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当贝尔曼首次出现在小说中时作者就告诉读者他脾气暴躁,“在艺术上是个失败的画家”,“几年来他除了偶尔画点商业广告之类的玩意儿以外,什么也没有画过”,“他喝酒毫无节制,还时常提起他要画的那幅杰作”,“他还是个凶狠的小老头,专爱挖苦别人的好心肠”。作者刻意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将贝尔曼这个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而贫穷的“小人物”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普通而贫穷的“小人物”为了拯救一个年青艺术家而不惜牺牲自己。这种鲜明的对比更衬托出了贝尔曼的高尚。
欧?亨利是一位关心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作家。通过从作品内部对《最后一片叶子》进行文体分析,我们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作品的主题有了更透彻的认识。同时也再次感受了欧?亨利这位文学大师的独特的创作风格。参考文献:[1] Leech, G. N.}M. H. Short. Style in Fiction: 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Fictional Prose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2] Widdowson, H. G. Stylistics and the Teaching of Literature [M]. London: Longman, 1975.[3] O? Henry著. 欧.亨利短篇小说选集(英文)[M]. 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4.[4] 钱瑗. 实用英语文体学(英文)[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5] 秦秀白. 文体学概论[M]. 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6] 邵锦娣. 文学导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7] 王佐良,丁往道. 英语文体学引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作者简介:陈燕(1984―),女,重庆潼南人,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作者联系方式:手机
E-mail: 联系地址: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103信箱
邮政编码:400047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外语学习资料、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行业资料、30浅析《最后一片叶子》的文体特征等内容。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浅析《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中主要人物的心理现象 108 以《最后一片叶子》为例...分析童话的文体特征 117 论“迷惘的一代”--以...  特征和方法 《赫索格》中玛德琳的性格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解读 《药》的两...沃克《紫色》中的家庭 81 浅析科技英语的文体特点 82 对罗伯特?弗罗斯特自然诗...  浅谈《老人与海》桑提亚哥性格特点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解读 广告语篇中的...奥巴马竞选总统获胜演讲的文体分析 课后练习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A ...  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文体分析 解读《金色笔记》中的...浅析《红字》中的象征意义 论圣经诗篇的修辞特点 A...亨利《最后一片叶子》解读 127 英语新闻标题的汉译...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美国梦的虚幻性 浅析《雾都...产品说明书的文体特征及其翻译 比较研究中美商务谈判...以《最后一片叶子》为例论欧亨利的创作风格 艺术与...  《最后一片叶子》解读 《爱玛》的婚姻观分析 从《...从文体风格谈培根散文《论美》的翻译 53 从时代...浅析《愤怒的葡萄》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138 ...  中保罗的恋爱模式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解读 简爱...普拉斯诗歌中的死亡意象 英语商务合同的文体特点及其...美学浅谈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 46 《七宗罪》的人性...  英语文体特点分析 哥特式风格特征在《远大前程》中的...功能对等角度下《最后一片叶子》的翻译策略 功能目的...分析与翻译 浅析女性主义在薇拉q凯瑟作品中的表现 ...  以《最后一片叶子》为例论欧亨利的创作风格 67 研究网络语言的特点,影响以及其...海明威《雨中猫》的文体分析 76 浅析构词法及其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77 What...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最后一片叶子读后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