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翻译在线翻译中文中文林琴南是个怎样的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阂县林琴南孝廉纾
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
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 师怒谓其窃却弗受
.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
之礼?”即呼备
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注释】①林琴南孝廉纾(shū):林纾,字琴南,福建阂县(今福州人).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②亟:急忙.③束修: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④呼备:叫人准备.⑤赍(jī):携带.1、解释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 ①
师读(   )  & ②
以致师(   )   2、文中划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 师 怒 谓 其 窃 却 弗 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林琴南为什么急忙回家取米送给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中可以看出林琴南是一个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跟从,跟随   & ②背着  2、师怒,谓其窃,却弗受. 3、因为他得知老师没有米煮饭,想帮助老师.(或因为他得知老师老师家穷,没有米煮饭.) 4、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文言文阅读。阂县林琴南孝廉纾①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②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语文试题及答案
繁体字网旗下考试题库之栏目欢迎您!
1、试题题目:文言文阅读。阂县林琴南孝廉纾①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
发布人:繁体字网() 发布时间: 09:00:00
文言文阅读。  阂县林琴南孝廉纾①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②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③之礼?”即呼备④,赍⑤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注]①林琴南孝廉纾(shū):林纾,字琴南,福建阂县(今福州人)。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②亟:急忙。③束修: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④呼备:叫人准备。⑤赍(jī):携带。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词的意思。⑴从师读(   )⑵以袜实米(   )⑶负以致师(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林琴南为什么急忙回家取米送给老师?从中看出林琴南是一个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来源:浙江省中考真题
&&试题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试题难度:中档
&&适用学段:初中
&&考察重点:文言文阅读
2、试题答案:该试题的参考答案和解析内容如下:
1.⑴跟从(跟)⑵装满(装)⑶背(背着)2.你的心地是善良的,但这能作为送给老师的礼物吗?(或“你的想法本来是好的,但这能作为学生拜师的礼物吗?”)3.因为他得知老师没有米煮饭,想帮助老师。(或“因为他得知老师家很穷,没有米煮饭”。)这件事反映了林琴南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意对即可)
3、扩展分析:该试题重点查考的考点详细输入如下:
&&&&经过对同学们试题原文答题和答案批改分析后,可以看出该题目“文言文阅读。阂县林琴南孝廉纾①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的主要目的是检查您对于考点“初中文言文阅读”相关知识的理解。有关该知识点的概要说明可查看:“初中文言文阅读”。
4、其他试题:看看身边同学们查询过的语文试题: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唐宋八大家:
当前位置: &&
&&林琴南敬师
林琴南敬师
学习古诗词必备工具,!
【文言文】
闽县林琴南孝廉纾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即呼备,赍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全文翻译】
闽县(今福建福州市)人林纾(字琴南,当时是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六七岁的时候,跟随老师读书。老师非常贫困,做饭没有米。林纾知道后,急忙回家,用袜子装米,装满了,背着送给老师。老师生气了,说这是他偷来的,推辞不接受。林纾回来后告诉了母亲,母亲笑着说:“你这份心意固然是好的,但是这样的方式(袜子装米)难道是学生赠送老师礼物的礼节吗?”随即让人准备,送一石米到私塾,老师于是接受了。
【注释(字词翻译)】
林琴南孝廉纾(shū):林纾,字琴南,福建阂县(今福州人)。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
亟(jí):急忙。
束脩(修):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
呼备:叫人准备。
赍(jī):携带(送)。
从:跟随。
负:背着。
却:推却。
————————————————
附:《林琴南敬师》阅读练习(供参考)
闽县林琴南孝廉纾①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②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③之礼?”即呼备④赍⑤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注] &①林琴南孝廉纾(shū):林纾,字琴南,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②亟:急忙。③束修: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④呼备:叫人准备。⑤赍(jī):携带。
1.与文中“以袜实米”中“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 & & &)
A.徐喷以烟 & & & & & & &B.以虫草为林
C.可以为师矣 & & & & & &D.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即 呼 备 赍 米 一 石 致 之 塾 师 乃 受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
译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从文中可以看出林琴南是一个怎样的人? (2分)
【阅读练习答案】
2.即 呼 备 /赍 米 一 石 致 之 塾/ 师 乃 受
3.你的心地是善良的,但这能作为送给老师的礼物吗?(或“你的想法本来是好的,但这能作为学生拜师的礼物吗?”)
4.林琴南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尊敬老师的人)1.①跟从,跟随& ②背着
2.师怒,谓其窃,却弗受。
3.因为他得知老师没有米煮饭,想帮助老师。(或因为他得知老师家穷,没有米煮饭。)
4.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
参考译文:
& &&阂县(今福建福州市)人林纾(字琴南,当时是孝廉,即举人)六七岁的时候,跟随老师读书。老师非常贫困,做饭没有米。林纾知道后,急忙回家,用袜子装米,装满了,背着送给老师。老师大怒,说这是他偷来的,推辞不接受。林纾回来后告诉了母亲,母亲笑着说:“你的心意虽然是好的,但是这样的方式(袜子装米)难道是学生赠送老师礼物的礼节吗?”随即让人准备,林纾携带者一石米送到私塾,老师于是接受了。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初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14分)【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乙】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①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②能讽诵③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④,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注]①患:担心&②俟sì:等待。&③讽诵:出声诵读,抑扬顿挫地诵读。④&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知识丰富,记忆力强。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字的意思。(4分)(1)稍稍宾客其父(&&&&&&&&&&&&)&&&&&&&&&(2)泯然众人矣&(&&&&&&&&&&&&&)(3)尝主编《资治通鉴》(&&&&&&&&&&&&)&&(4)俟能讽诵乃已(&&&&&&&&&&&&&)2.下列各句中的“之”与“为一时之名臣”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邑人奇之
B.不能称前时之闻
C.或以钱币乞之
D.卒之为众人
3.翻译句子。(2分)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4.画出下面句子的两处停顿。(2分)余闻之也久5.试比较仲永与司马光两人的不同经历,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3分)&
科目:初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共10分)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咦!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2分)(1)可爱者甚蕃&&&&&&&&&&&&&&&&(&&&&&&&)(2)亭亭净植&&&&&&&&&&&&&&&&&&(&&&&&&&&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B.菊之爱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C.中通外直初极狭,才通人
D.陶后鲜有闻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4..鲁迅青年时期在《莲蓬人》中写道“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它的立意和语言受益于《爱莲说》中的那两句名言?(2分)&
科目:初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10分)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1.解释下列各组句中的画线词。(3分)⑴臣未尝闻也(&&&&&&&&&)   ⑵休祲降于天(&&&&&&&&&)⑶秦王怫然怒(     )   ⑷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⑸非士之怒也(     )   ⑹秦王色挠(    )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⑴专诸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⑵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3.从文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2分)4.列举我国历史上除唐雎之外的一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1分)⑴人物&&&&&&&&&&&&&&&&事迹&&&&&&&&&&&&&&&&&&&&&&&&&&&&&&&&&&&&&&&&
科目:初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7—19题。(8分)【甲】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3分)①由是先主遂诣亮&&&②欲信大义于天下&&&③恐托付不效【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小题3】.刘备说自己“智术浅短”,你怎么看?结合两则选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3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4届江西省吉安市七年级第一学期期中模拟检测语文试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②,迨③能倍讽④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释:①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赐为温国公称号。②下帷绝编:“下帷”指东汉董仲舒放下帷帐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绝编”指孔子研讲《周易》,把穿筒的熟牛皮翻断好几次。即“韦编三绝”。这里是说司马光勤奋。③迨(dài):等到。④倍讽(bèi fěng):“倍”通“背”,讽:背诵。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1分)
用 力 多 者 收 功 远
2.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3分)
①患(&&&&&&&&&&&&
)& ②尝(&&&&&&&&&&&&&
)& ③或(&&&&&&&&&&&&

3.翻译下列句子。(2分)
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对本文理解正确的是(&&&&&& )(2分)
A、本文主要告诉读者司马光小时记忆力不好。
B、文章主要表达其他人学习爱偷懒,而司马光很用功。
C、文章主要是说司马光聪明过人,背过的东西终身不忘。
D、作者也赞同“书不可不成诵”的观点。
5.你赞成“书不可不成诵”的观点吗?说说理由(2分)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阂县林琴南孝廉纾
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
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
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
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注]①林琴南孝廉纾(shū):林纾,字琴南,福建阂县(今福州人).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②亟:急忙.③束修: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④呼备:叫人准备.⑤赍(jī):携带.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词的意思.⑴ 从 师读(   ) ⑵以袜 实 米(   ) ⑶ 负 以致师(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林琴南为什么急忙回家取米送给老师?从中看出林琴南是一个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⑴跟从(跟)⑵装满(装)⑶背(背着) 2.你的心地是善良的,但这能作为送给老师的礼物吗?(或“你的想法本来是好的,但这能作为学生拜师的礼物吗?”) 3.因为他得知老师没有米煮饭,想帮助老师.(或“因为他得知老师家很穷,没有米煮饭”.)这件事反映了林琴南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意对即可)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文翻译成古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