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是知道这个A4U模特的a4u名字加图片 不胜感激

关于一张相片的技术讨论
典型的曝光过度与曝光不足同时存在,请问遇到类似情况是重新构图、还是其他技术手段弥补?谢谢!详见链接:/photos/photo//
上午利用空余的时间,看了一些大师的作品,触及到了照片的形式、内容、精神(或者风格)的问题。有一些心得,记录在此。想和磨房里的大侠们交流交流。摄影的第一步是形式,如何发现一些美,用适当的光圈与快门组合,以及构图把这种美准确的展现出来,这时的照片自然是只会有一个感觉--漂亮,好看。就比如自己在西安(网址:http:.cnphotoblogpage.do?method=photoPagefrom=photoblogpid=660724http:.cnphotoblogpage.do?method=photoPagefrom=photoblogpid=660823)的一些照片,或者是之前在丽江(网址:http:.cnphotoblogpage.do?method=photoPagefrom=photoblogpid=521512http:.cnphotoblogpage.do?method=photoPagefrom=photoblogpid=521508)的照片皆是如此,虽然好看,但给人走马观花的感觉很严重,不耐看。那么这个阶段是打基础的时候,熟练掌握相机以及相关工具的使用,对光影的把握,让机器可以老老实实的呈现出自己想要的那个感觉,对精彩瞬间的捕捉;迅速找到最佳的构图等等。当然,我觉得自己现在仍然是在这个阶段里前进,把相机用熟,再寻求技术上的突破。那么接下来的进阶,就应该是把照片赋予一些内容,或者是同一组照片的一个主题,让作品的内容开始丰满起来。在贝蓝品的《风的呢喃》里面(网址:http:.cnphotoblogpage.do?method=photoPagefrom=photoblogpid=610599http:.cnphotoblogpage.do?method=photoPagefrom=photoblogpid=604751),就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这样的内容,感觉到作品的连贯以及丰满;或者是在JB的《日系》里面,这种东西也很明显,平常的景物,通过场景的布置,构图,前后景的比照衬托,甚至是一些后期的制作,令读者可以在欣赏照片的同时,也清清晰晰明明白白的感觉到作者本身想表达的一种东西或者主题,那么,这个就是照片的内容,在事物本身的影相之上,但是却通过它来凸现。有生活气息,有人文味道,有奔跑有呐喊,有抒发等等,这样的照片要突破形式,不拘泥于各种法则,要让照片里的元素为这样的一个主题服务,才会丰满,才会引起共鸣或者思考,才会给人印象深刻。贝蓝品的一段话让我感触很深:“拍人像片子需要表达一种情绪而唤起观众的共鸣,并非只是呈现一个模特的形象,模特的气质并不等于就是照片的气质。摄影在解决了快门、光圈、构图之类的基本功之后,赋予作品以内涵才能拍出有神采的作品,精于“术”更要精于“道”。如果没有整体艺术修养的提高,不跳过摄影技巧本身从更高的角度看这条路的发展方向,最后也仅仅是“照清楚”而已。玩摄影是需要沉淀的,真正的好相机是你的眼睛;真正的好片子在你的心中;阅历、知识、对美的感悟才是最好的技术。环境人像拍摄,摄影师更重要的是创造一种视觉感受和心里想象,从而使画面摆脱客观条件制约和摄影技术局限,片子容易上升到更高的艺术层次。由于环境气氛的渲染,观众的注意力会相对地更多放在整张照片的意境、情调、色调、构图等方面上,沉浸在精彩的光影和模特的演绎中浮想联翩。有内涵、有意境、有思想、有深度的片子最能打动观众的心,好的图片能穿透事物的表象,在情感上打动你,把你的思绪带到更远、更深的地方去.......”再进一步,就是照片的精神,或者是风格。当我们一看到某张照片就会马上断定,这时谁谁谁的作品,那么这个就是大师傅了,诚然我入门尚浅,而且业余时间也有限,没有过细的去钻研摄影这个圈子的东西,所以不敢妄加评论。||摄影使我们观察世界的一种方式。修心是关键,一张作品所反映的也是作者的观点角度思想。技术,不过就是一个基础而已。大师的路很长……||对于美各人理解不同,我觉得美是很感性的。对于我们普通爱好者来说相机只是我们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同时我们又在追求用相机去展现自己生活中美的事物,亦是对美的一种追寻。欣赏这句“阅历、知识、对美的感悟才是最好的技术。”||学习中||学习。。||菜驴过来学习||量变到质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贝蓝品的《风的呢喃》确实很棒,他链接上的红装作品也非常强大,真喜欢!http:.cnphotoblogpage.do?method=homePageaid=4793997谢谢楼主的介绍,让我看了那么多非常喜欢的作品。||贝蓝的片子技术过硬,但我对摆拍没兴趣||拍得太美了:)||学习学习||目前就对拍人像感兴趣尤其是长期跟踪拍摄呵呵抢拍抓拍为主摆拍的是另一个创作领域证件照也是摆拍偶尔帮忙也拍拍||我觉得当一个人拿起相机开始思考该如何拍摄眼前的景物时,他就有自己的爱好与偏向了;然后在其他地方找到与自己的构想类似的照片时,就会引起共鸣。我之所以喜欢《风的呢喃》是因为我觉得这两组照片已经超越的传统意义上的人像,或者可以说这种人像也是我想要寻找的提升方向。||这种摆拍的人像,除了摄影者本身的水平之外,对模特的要求也比较高。||好的相机加上漂亮模特,就这么简单~~~||同意楼顶的TX,虽然我还在第一阶段,但对质变后的无比强大很是希翼!也许咱没这慧根,但至少有daydayup的感觉也是非常好的。||学习中.
冬季的西藏,关于一些在西藏搭车和行走的经历时间:2011年2月某日(大概半个月左右)寒假期间地点:拉萨-林芝-八一镇-雅鲁藏布江1号大峡谷-色剂拉山口-鲁朗林海-(金色池塘南迦巴瓦日出)-波密-米堆冰川-米堆村-然乌湖--瓦村-来古冰川-波密-林芝-米拉山-拉萨.....待定问题:1.没有护照可以去尼泊尔吗,(跟团)具体情况希望能讲详细点。(由于办理护照途中遇到种种困难,所以只能无照)【注明:已解决】2.搭车注意事项,除了要知道西藏各地车牌前一个字母,据说西藏还是相对比较好搭车的(这条路基本上都在国道上)还有什么要注意的问题。3.此行两位女生,轻装,在穿着和物品上要注意什么。4.冬季道路情况怎样,会泥泞吗。5.地图,有好的版本给介绍下。6.关于望远镜性价比高一点的牌子和型号。(已解决)顺便住的地儿给推荐么沿途......线路上有什么可以借鉴的拜托有经验的TX能多给点成熟的自身经验帮助完成这次的搭车,不胜感激!!!!!ps:希望能找到西藏当地热爱旅行的TX同行,或者想去拉萨的同行者......||自己顶~||顶~羡慕~||LS多谢||http:grouptopic有需要参考的这里进提供个方便先||我也准备去 你们预算多少?||我也准备去 你们预算多少?||6:10:08七月太阳尚远但必有太阳我也准备去 你们预算多少?预算不加自己买的东西和火车票钱2500的标准||再没人我很靠谱的......
最近深圳的岩友对攀岩速度赛的规则有一个讨论。讨论帖http:bbsdispbbs.asp?boardid=2replyid=816id=816page=1skin=0Star=1讨论的焦点在于决赛阶段发生技术故障时,是否应该由发生故障的选手单独重新攀爬,还是未发生故障并完成线路的人要和故障选手一起重新攀爬。发到这里,请教一下各位专业人士。最好能有国际级专业裁判出来指点一下。我找了3个版本的翻译来做比较:第一个版本是深圳Leopard翻译的IFSCInternationalclimbingcompetitionRULES2008版本中关于技术故障的部分。http:bbsdispbbs.asp?boardid=2replyid=816id=816page=1skin=0Star=16.1.3Speedcompetitionsshallbecarriedoutoneither:【6.1.3速度赛必须进行在以下条件之一:】atworoutesofthesamelengthandofsimilarprofileanddifficultyClassicFor【a)相同长度、相仿路线和难度的两条路线(传统模式);或者……】btwoormoreparallelroutesofidenticallength,profile,designanddifficultyRecordsFormat.【b)统一的长度、路线、设计和难度的两条或者多条的平行赛道(标准模式)】6.1.4IntheClassicFormat,eachcompetitorclimbsbothroutesineachheat,whileintheRecordsFormateachcompetitorclimbsonlyonceineachheat.TheflashsystemisnormallyusedintheRecordsFormat.【6.1.4在传统模式中,每个运动员必须攀爬每轮的两条线路;在标准模式中,每个运动员每轮只需要攀爬1次。FlashSystem通常只在标准模式中使用。(在这里,我没有搞懂什么是FlashSystem??)6.12TECHNICALINCIDENTS【6.12技术故障】6.12.2Ifacompetitorsuffersatechnicalincidentandinterruptshisherattempt,hesheshallstarthishernewattemptaftertherepairhasbeeneffectuated.【6.12.2如果运动员在攀爬过程中遇到技术故障造成攀爬中断,他她应该在技术故障被修复之后重新开始他她的攀爬。】IfacompetitorsuffersatechnicalincidentduringanyheatotherthaninthequalifiCATionroundwheretheClassicFormatisapplied,andinterruptshisherattempt,hisheropponentcompetitorsshallcontinuetoclimb.Ifthetechnicalincidentisconfirmed,thenbothallcompetitorsshallre-starttheheat.【如果运动员在比赛中遇到技术故障导致攀爬中断,他她的对手应该继续攀爬,除了在传统模式比赛的资格赛以外。如果技术故障被证实,那么双方所有的运动员应该重新进行这一轮的比赛】Exceptwhentheflashsystemisapplied,acompetitoraffectedbyatechnicalincidentshallwaitinaseparateisolationzoneuntiltherepairhasbeeneffectuated.ThisisapplicablealsotocompetitorsinthequalificationroundwheretheClassicFormatisapplied,whohavefinishedtheirattemptonaroutewherethetechnicalincidenthasnotoccurred,andwhostillhavetofinishtheirattemptontheotherroute.Aminimumrecuperationtimeof5minutesshallbeallowedforcompetitorsaffectedbyatechnicalincident.【除非使用FlashSystem(??),否则被技术故障影响的运动员应该在专门的隔离区等待直至技术故障被排除。这个规定也可以应用在传统模式资格赛中的那些在技术故障发生前已经完成他们线路以及仍然需要比赛其它线路的运动员。】【每个被技术故障所影响的运动员至少有5分钟的休息时间】第二个版本是2007英文版本由台湾的山岳協會攀登委員會翻譯,2007年好像还没有正式实施现在的标准赛道(但是也已经有标准赛道的规定,只是略有不同):http:www.rocsf.org.twrulesIFSC_Rule%.pdf6.1.3Speedcompetitionsshallbecarriedoutoneither:速度賽時應採用其中一種型式:atworoutesofthesamelengthandofsimilarprofileanddifficultyFormatA,or兩條相同長度且形態與難度類似的路線(型式A)bfourparallelroutesofidenticallength,profile,designanddifficultyFormatB.四條完全相同的長度、型態、設計與難度的路線(型式B)6.10TECHNICALINCIDENTS(技術事件)6.10.2Ifacompetitorsuffersatechnicalincidentandinterruptshisherattempt,hesheshallstarthishernewattemptaftertherepairhasbeeneffectuated.一選手因技術事件而影響攀登,在路線修復後該名選手重新攀登。IfacompetitorsuffersatechnicalincidentduringanyheatotherthaninthequalificationroundwhereFormatAisapplied,andinterruptshisherattempt,hisheropponentcompetitorsshallcontinuetoclimb.Ifthetechnicalincidentisconfirmed,thenbothallcompetitorsshallre-starttheheat.在型式A的比賽模式,一選手因技術事件而影響攀登,只有該名選手重新攀登,另一選手則繼續攀登。假如因技術事件而影響兩位全部選手攀登,比賽應重新開始。Aminimumrecuperationtimeof5minutesshallbeallowedforcompetitorsaffectedbyatechnicalincident.受技術事件影響的選手,至少有五分鐘的恢復時間。第三个版本是在8264找到的。http:4238_4.html#news_text但是没有英文的对照,不知是何时的版本。翻译:张清校译:赵凯译自:03_ICC-Handbook(第七章)二,对比赛路线的要求速度赛应由两条长度相同、难度及形态相似的路线组成。如一名运动员遇到技术故障中止了攀登,他应该在路线修复后立即重新攀登。如果运动员在决赛轮中遇到技术故障中止攀登,他的对手应继续攀登,只有遇到技术故障的选手才允许重新攀登(独自攀登)。受技术故障影响的选手应在临时隔离区等待直到路线被修复。这一点也适用于已完成了没发生技术故障的路线,但仍需等待完成故障路线才能完成此组比赛的选手。在路线的顶端,运动员须用手拍击开关来停止计时器。[本帖最后由stevenfj于8:16编辑]||我对照了2008版本和2007版本英文的描述也基本一致(除了关于传统赛道模式和标准模式赛道的描述和规定有区别外)。不过,台湾译本和张清、赵凯的翻译基本一致,但是同我和Leopard对英文规则的理解却有差异,特别是关于出现技术故障后是不是一个人重爬还是两个或多人重爬这一点。1.台湾版本将otherthaninthequalificationroundwhereFormatAisapplied直接翻译成“在型式A的比賽模式“我认为译者忽略了qualification资格赛otherthan(除了。。。之外)这两个词,意思也有出入,这里值得商榷。2.台湾版本将Ifacompetitorsuffersatechnicalincidentduringanyheat,andinterruptshisherattempt,hisheropponentcompetitorsshallcontinuetoclimb.翻译为“一選手因技術事件而影響攀登,只有該名選手重新攀登,另一選手則繼續攀登“。但是我从字面上看不到有关于”只有該名選手重新攀登“的英文描述。3.台湾版本将Ifthetechnicalincidentisconfirmed,thenbothallcompetitorsshallre-starttheheat.翻译为“假如因技術事件而影響兩位全部選手攀登,比賽應重新開始“。从字面上看和Leopard的翻译仍然有出入。不过,倒符合了公平竞赛的原则,受到攀登影响的选手都应该重新比赛。4.还有就是现在两种情况下,一个是在标准赛道模式(RECORDFORMAT)上比赛,另一种情况是传统赛道模式(CLASSICFORMAT)上比赛,规则是否一样。今年的青海世界杯使用的就是标准赛道,李春华和俄罗斯选手冠亚军决赛,俄罗斯选手脱落,李春华完成了攀爬。但俄罗斯选手提出技术故障,后来证实一个点松了,双方重新进行决赛。这次运用的规则和Leopard翻译的相同。【如果运动员在比赛中遇到技术故障导致攀爬中断,他她的对手应该继续攀爬,除了在传统模式比赛的资格赛以外,如果技术故障被证实,那么双方所有的运动员应该重新进行这一轮的比赛】当然现在用的是2008版本的规则,2008英文版本和2007英文版本的文字表述并没有本质的区别。2007英文版本:IfacompetitorsuffersatechnicalincidentduringanyheatotherthaninthequalificationroundwhereFormatAisapplied,andinterruptshisherattempt,hisheropponentcompetitorsshallcontinuetoclimb.Ifthetechnicalincidentisconfirmed,thenbothallcompetitorsshallre-starttheheat.2008英文版本:IfacompetitorsuffersatechnicalincidentduringanyheatotherthaninthequalificationroundwheretheClassicFormatisapplied,andinterruptshisherattempt,hisheropponentcompetitorsshallcontinuetoclimb.Ifthetechnicalincidentisconfirmed,thenbothallcompetitorsshallre-starttheheat那么为什么判决的结果和台湾版本、张清、赵凯版本翻译的规则有冲突呢,是不是标准赛道和传统赛道的规则不一样?以上只是根据英文版本字面上我个人的理解。不知国际攀联在裁判培训当中的解释和实际操作惯例当中是否和台湾版本及张清、赵凯版本是否相同。但是我认为作为国际攀联标准的比赛规则,更应该把传统赛道模式下和标准赛道模式下的规则分开,作分别的表述和规定。这样才不会因为理解不同而产生歧义。||原则是对选手公平公证!!||这个问题树树808在VBOULDER给了详细的回复。http:bbsview...extra=page%3D1
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但是本人还是觉得大家有必要进行讨论,请大家讲个人经验和体会,最好不要罗列其他网站庸长的资料.请突出重点.个人体会:1山地车大部分都有缓冲前叉,根据质量品质不同,在高速行驶特别是下坡,对刹车性能有影响.2山地车设计主要是面对山地丛林土洼,安全速度设计估计20~40kmh.3现在有许多山地车是左手前刹,右手后刹,相反的也有,中国普通自行车大部分是右手前刹,左手后刹,许多人学习自行车都是这样适应来的.4本人有4辆自行车,其中3辆为右手前刹,左手后刹,我自己更习惯这种.5前后刹车松紧度不同,如果同时刹车,可能会导致前刹先于后刹,导致严重伤害翻车.6始终带着后刹下坡,似乎大家都知道的常识,但常识有时也会被忽略.7公路车设计就是在公路上骑行,更适合公路路面,前叉都是硬叉.安全性强.8座垫过高下坡时可能比座垫低的安全性差整车重心高.9山地车碟刹,比V刹相对更安全,更省力,刹车更轻松.10.....待续以上都是本人自己的骑行感受,不一定正确,仅仅供大家参考.谢谢!||10山地车普遍重量大约公路车,在加速时惯性大,下坡时,速度增加可能更快,刹车难度更大.11大力同时刹车,前后轮子,一定都会抱死,后轮抱死,会产生严重的摆尾,前轮抱死,很容易翻车.12山地车下大坡比公路车更容易兜风,相对风阻也许会更大,更容易发生车身晃动.13沙石土路面的拐弯,急拐,急刹,本人一直害怕,总觉得后轮因为刹车容易打滑.||左后右前的习惯改过来真难!||自己改不过来,就改车!可能在千钧一发时,本能更重要!自己的3辆车2公1山,在装车时都是应本人的要求改过来的.这样左手刹后刹,右手可以和路上的行人朋友打招呼,也可以挥舞国旗....另外1辆,XDS是整车提供的,油刹,正在考虑如何调整过来,因为是油刹必须在装车前提出要求,这是中国国情,也是自己的私情.||很全面,暂时没有补充.||有人覺得我快,其實是我對剎車控制有自信,說說我的經驗吧:前剎車雖然減速效能明顯,但是高速中使用容易導致翻車後剎車減速效果弱,但是勝在穩定,不過容易導致側滑1.任何狀態下,單捏前剎或單捏後剎都是錯誤的!2.針對不同的情況(速度、路面),要分清前後剎的主次(用力不同)3.沙土路面,或路面有沙,忌捏死後剎,此時以前剎為主剎。4.下大坡,以後剎為主剎。5.高速急停,這是極端的情況,此時前後同時捏下(後為主手),感覺車要翻起,即刻鬆開一瞬間,接著再捏下,重復幾次即可停穩。試驗從40KM制動到0,距離不超過15米。另外,不得不提剎車的手感,軟硬合適最好。即捏下12處感覺制動效果明顯,在接近把橫的位置抱死。當然,這因人而異,而且需要一定時間的磨合和感覺。||刹车的运用和“经验”有很大的关系。尽可能避免“紧急制动”便可以将伤害率降到最低。视线不好、路面湿滑、路况不熟、有弯道、坡度大等必须限制速度。除此之外还需要保持合适的车距。做到这些,基本可以避免“紧急制动”了。这次在大鹏的事故,从路面状况上分析,并不符合“紧急制动”的条件。可以说,那下坡路的最后阶段是很直,路平,且前无来车。是什么原因能导致车手在良好的路况下作出“紧急制动”的措施呢?当前方车友略有变化(如避免障碍物时改变车道、刹车等等),若跟车距离不合适,就有可能采取“紧急制动”的措施。在高速行使中,往往这些变化都是瞬间的,凶险也只有本人才能体会到。问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刹车?||從各位的描述來看,我覺好象是車失控在先啊?那事件關鍵起因就不是剎車了,可能是轉向過度,或者是前叉未鎖死?||很少骑山地车,和公路车对比我的看法是:1.山地车的结构和骑行姿势决定了在高速骑行时的操控性不能和公路车相提并论,在发生紧急情况需要变线或减速时,往往很难如愿。无论多长多陡的下坡,山地车的速度不宜超过35以上。2.山地车制动能力比较强,紧急制动时轮胎发生抱死的几率比较大,因此建议将左手做为前刹,右手控制后刹,避免发生前滚翻的危险。3.在平时的活动中多做有关控车能力方面的练习,例如如何使用点刹避免甩尾、高频率登踏、由双手控车走直线进步到双手离车走直线。4.在摔倒前尽量做出保护自己的姿势(侧身倒地),听起来好像很难,其实只要头脑里有这个意识,平时多练习就自然会有了。||导致失控的原因有:身体神志方面(事故前2-3分钟还休息过十多分钟,这个方面原因较小)、车况问题(翻车点不在最陡的阶段,且之前也经过多次的下坡,车质量上应当不存在问题)、路况问题(根据现场看,路面干燥,可以说较难导致失控问题)、紧张情绪(这里会因为车况、路况出现问题导致,也会因为路面的变化导致,比如:路面窜出一个老鼠、兔子、蛇都属于路面的变化,之后就有可能引发紧张情绪,导致失控)||关于左右刹车的安装问题个人体会:这是本人思考了多年不解的问题:1中国传统的自行车,大家都是从车的左边上车,极少人从车右边上车,绝大多数车友停车时,双腿跨立在车粱两侧,都是左脚点地,左手后刹相对应该更顺手.2一般性自行车倾斜,更多国人习惯于身体向左倒,然后左脚支撑维持平衡.3自行车是舶来品,单速车传统车,都是左边后刹,右边前刹,变速自行车更是舶来品,却是左边前刹,右边后刹,本人猜想:也许是后刹和后拨需要配合使用的,而且在右手完成,有的时候,后轮变速的同时也许需要右手刹后轮减速,对于追求比赛速度的车手这一点可能很重要,对于本人就意义不大了.4设计一定有它自身的道理,不过本人是一个顽固分子,平衡能力也很有限,极少松开双手展开双臂,酷行曾经很向往,更习惯于左手不离车把,右手可以做一些平衡动作,比如给车友照相拍摄美丽的风景和路人打招呼.5结论: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刹车平衡下车习惯来安装左右刹车,这一点太重要了!||前后刹车左右手之分,以习惯为准。但在没有养成习惯前,推荐力气大、反应灵敏的手控制后刹,毕竟在紧急情况刹抱死后轮要比抱死前轮安全。||林老師這帖有意思。我也提供一些個人知道的供諸車友參考:1.煞車最好養成兩手同時煞的習慣。2.練習〝點煞〞技巧,危急時非常有用:連續不斷的煞、放、煞、放。我常開玩笑說這是〝人工ABS〞3.前煞車的阻力應調高一些。像登山車的V煞,左右側各有一支張力調節螺絲,應把前煞車的張力調高一些。公路車Shimano的Dura-Ace也有這項調整功能。別的煞車我就不清楚了。3.1Cable與Wire之間的磨擦阻力,稱為〝線阻〞。3.2後煞因為Cable較長,線阻也較大。車友可自行感覺一下,通常後煞需多一些力量去捏煞把。3.3因此需將前煞車的阻力調高一些,使前後煞捏起來所需的力道大約相同。4.正規的組法,左手管前煞、右手管後煞。這個問題我曾請教過外國車手,答案很有意思:4.1雖然西方人左撇子比例比東方人高些,但總的來說,大多數人的慣用手還是右手。4.2慣用手不僅力量較大,反應通常也較快。4.3緊急情況當然最好兩手同時煞。但若確實來不及反應,只有慣用手右手來得及反應的話,當然單煞後煞,比單煞前煞安全些。因此右手管後煞。光煞前煞的話,當場來個〝前滾翻〞的機會很大。4.4其實很好記。一般我們說〝前後左右〞,因此左手管前煞、前變;右手管後煞、後變。||我有个习惯刹前刹,也许是因为上次后刹坏了而一直没去理它的结果。不过觉得这个问题挺大的,无论是公路车还是山地车只刹前刹都很容易翻车。改变习惯,前后同时刹安全点。||只想说刹车是为了减速!||我也讲讲我的些许经验其实我觉得右手前刹更加科学点,因为前刹的制动性相对后刹更加好。如果急刹车,前刹会引起翻身,但如果急煞后刹,制动性就差很多,前轮会带动后轮向前滑行一段距离,而且还会引起失衡。我始终认为刹车是为了控制速度,所以任何急煞都是危险的。个人觉得刹车最好的方法是,先微刹前叉一下,然后一起前后一起刹。||关于左手管前刹好?还是右手管前刹好?每个人的体会都不一定相同。但可能只有翻过车的本人才能真正体会到。但体会的结果也只能对本人有效。我原先使用“右手管前刹”,现在改为“左手管前刹”,只因为经历了多次“紧急刹车”的过程,觉得自己适合“前后左右”(借用乳鸽名词)。||理由非常充分,谢谢鸽子的阐述!不过安照这个原理,国内有近亿辆的自行车都是安装错误的!!可能代步的自行车车速较慢,所以左手刹后,便于上下车;运动自行车车速高和转向复杂,所以需要更加灵活有力的右手操控后刹,关键:速度上来,无论何时,一定要后刹先,而且力量大于前刹,而且尽可能别抱死需要训练!||已经习惯中国传统的左后刹、右前刹!!!||个人认为:即使经过多年训练的许多车手,都无法保证车速在50公里以上的下大坡,有突发事件一定能够尽快地停下来.自行车绝对是高危户外运动.想想在自行车比赛中,全路封路警车开道依然无法避免没有运动员不摔跤.更何况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在现在这么恶劣的道路中骑行,没有封路更没有警车开道!个人认为最根本的是:1不过分追求极限速度的刺激.2认清楚,在高速行驶中急刹车,是极其危险的操作,
汽车往往都刹不住,更何况10公斤左右的自行车.3都不是孩子了,要能够了解自己能够驾驭的速度.4更好地熟悉自己的刹车系统,出发前一定要检查.5建议平路限速40,下坡限速50,自定6骑得更久,比骑得更快,对业余爱好者更有意义.7保险绝对是必须的,友邦人身意外保险不错.推荐8普通的意外人身保险一般不保比赛中,比赛必须专门购买特殊保险.切记!||久没留言,见林老师谈山地车公路车剎车技术,手痒下又说几句.回林老师:至于许多山地车是左手前刹,右手后刹这问题,纯习惯而已,不要太强求一定右手惯用手管后剎,也非什么中国传统,但无论如何,如驾开摩托车的例如小弟,则所有自行车都一定是右手前剎,否则会引起混乱而严重者甚至会出事故,因为摩托车是右手管前剎,左手管离合器,右脚管后剎,左脚管变速的小弟玩山地为主,少玩道路玩道路倒不如飞摩托车,有三台山地两台高性能XC加一台高性能DH,一台roadbike,另加两台外出短距离代步的铁架菜货,全都是右手前剎.至于前后刹车松紧度不同,如果同时刹车,可能会导致前刹先于后刹这问题,则较为复杂,一方面这松紧度不同可靠熟习这车去适应,另一方面不能否认前剎停车效果胜后剎这物理科学的事实,但一旦前轮抱死滑胎,车就很易失控翻倒,落山或roadbike如前轮剎车太急,更有可能前翻,故不同环境,前剎和后剎各用多少力度完全不同,真的要先明了其原理功能,再靠熟习和经验累积才能收放自如.公路车设计就是在公路上骑行,更适合公路路面,前叉都是硬叉,但并不表示安全性强.由于公路基本不会崎岖不平,故可在车架避振轮胎各方面都无须特别考虑,而重点放在减少车重,减少和路面摩擦例如使用幼胎和空气阻力,使更轻松轻快的骑行,更高的速度.所以如刚好辗过汽水罐小石子或路上有减速壆,硬叉不能有避振叉的阻尼功能,造成前轮瞬间离地,有机会造成失控摔车,轻量单薄的轮圈亦可能扭曲变形.最好的公路配置是短行程的避振系统使路面有小小颠簸轮胎都能紧贴路面据悉,方程式赛车的避振行程只有三吋,作为道路自行车,为减轻重量避振系统的重量占机动车的车重比例不大,但加一套避振系统在自行车会令车的自重增加10%以上,还未计车架要预给避振系统的辅助装置.至于山地车碟刹是否比V刹更安全,之前各车友都讨论过,一副好的V剎,剎车效能较低价碟剎更好.当然,一套Hope四甚至六活塞油压碟剎,自然是“天下无敌”,价钱当然也天下无敌–数千大元!无疑山地车普遍重量大过公路车,在加速时惯性大,但下坡时,因为同在地球同一位置,万有引力相同,故加速度并不会更快,刹车难度较大主要是因其重量引致的增大的惯性,另一方面,山地车的车架刚度和避振系统?令其剎车难度减少,即更易安全剎停.效能越高的剎车系统,例如四甚至六活塞油压碟剎,越易令车子抱死,如何充分发挥这优秀的四两拨千斤效能,就看骑车者了.相信林老师是玩开roadbike的,才会一直害怕沙石土路面的拐弯,急拐,急刹,总觉得后轮因为刹车容易打滑.如上述,roadbike的设计是针对在马路骑乘的,沙石土路面骑roadbike完全是它的弱点所在,不但小心后轮因为刹车容易打滑,更要小心前轮抱死导致失控翻倒,亦要小心凹凸不平路面弄坏轮圈断辐条.油刹必须在装车前提出要求,如属易手车而需对调前后剎车,必须对油路清除气锁俗称放气的操作熟悉,否则还是托车行或熟悉的车友帮忙为佳.至于建议平路限速40,下坡限速50,这与个人的能力经验,以及器材有关,很难定上限.比方说,对一个惯了速度感的,例如驾道路摩托车动辄时速过百公里的,五六十公里的速度没特别感觉,骑着一辆配上好的贴路性能的光头胎的自行车,50多60公里时速下坡没什么问题.回SC悟空:任何状态下,单捏前剎或单捏后剎都是错误的:普通漫游式道路骑行,就算单捏前剎都没问题,更可延长后外胎寿命通常后胎较前胎易磨蚀,较前胎早要更换,而后胎的磨蚀主要是因使用后剎车而非蹬车的力量.所以,正确说法是一般状态下不是任何状态下,单捏前剎或单捏后剎都是错误的.沙土路面,或路面有沙,忌捏死后剎,此时以前剎为主剎:正确的做法是沙土路面,或路面有沙,忌捏死剎车前后都是,更应以后剎为主剎,因过度捏死了后剎,顶多后轮拖着去甚至摆尾,捏死前剎?会即失控翻车.回szsunhua4u:山地车制动能力比较强,但并不表示紧急制动时轮胎发生抱死的几率比较大,如上述,一套高性能的油压碟剎会更易抱死,会否抱死主要决定于骑车者.乳鸽老哥只提到Cable与Wire之间的磨擦阻力,?没提到油压碟剎,的阻力,让小弟补充少少.虽然前后剎车的油压管道长度不同,严格来说管长者液体流动的阻力增加,但对自行车的油剎来说,这前后的分别阻力感觉绝对不明显,亦是油压碟剎的好处之一.||to:水上飄非常感谢你,元旦放假还能如此耐心地讨论这样的看似"初级"问题,2007期待大家度过快乐平安,有自行车相伴的每一天.
可能有下面几个问题有待讨论:(1)救援过程的重建(2)是否应该连夜进山找人(3)是否应该连夜出山(4)如果不出山,救援队进去有什么作用,这种情况下应该带的物资(5)这种情况下的理想流程(6)救援过程中,队员和被救者伤亡的法律责任和应对措施对于迷路过程、报警和相关的责任问题,可以等事故报告出来后再讨论||1东方新闻的示意图上看,现场不是翡翠谷的那个主溪沟,而是西边(主山脊一侧)的一条支溪沟,出事点可能是在支溪沟到主溪沟的途中;救援队是从上下二个方向同时展开的;(2)我觉得不能排除,理由是a)晚上有灯光容易找人,b气温较低,4度左右,食品不够,衣服已经湿掉,队员有失温可能;案例是牛头山;当时条件比较相似,都是冬天;与夏天的案例不能比(3)这个是有问题的(4)毛毯,气罐+炉头,营灯,喷枪可能是最重要的,我觉得生火是关键(5)不知道(6)不知道||说说我的两点想法:是否应该连夜进山找人,就本次黄山事件,我认为应该。理由是有被困人员的GPS点位,集结点距离被困点距离不远且有路迹。理应第一时间上山找人,确定情况后再决定下一步怎么办。就当时情况来看,坐等天亮再出动,指挥救援的厅长需要面对极大的各种压力。是否连夜出山,需要找到被困人员后,分析如下几点:1、队员是否有生命危险;2、夜间路况如何。就本次黄山事件,救援人员找到被困者后,将消息传出,已经达到稳定各方情绪的目的,不应连夜下山,因为被困者状态良好而路况危险。||(1)救援过程的重建目前媒体出来的消息还不全面,因专业背景的关系准确度可能存在问题。这几天应该会有现场人员的报告出来,还有lola的gps轨迹如能导出,还原起来就容易多了。(2)是否应该连夜进山找人如果是我们户外救援队,这个要看环境情况和受困人员的处境,由现场的搜救队长决定,出发的人符合自己的意愿——毕竟都是志愿者。如果当时与受困队伍联络上,并已获知这些人员、装备情况,以及他们的自救措施,等天亮再出发为宜。对于警方,不好评判,他们有自己的流程和决策体系。(3)是否应该连夜出山就目前报道出来的情况,没必要。带人出来队伍管理的复杂性远高于搜索,而且确实在这过程发生了伤亡事故(4)如果不出山,救援队进去有什么作用,这种情况下应该带的物资主要还是预防和处理失温。精神上的作用也是一方面。如果队伍已经出现分裂、失控,救援队这时候介入对安全出山、避免进一步危险也有重要作用。(5)这种情况下的理想流程要专项探讨(6)救援过程中,队员和被救者伤亡的法律责任和应对措施不清楚||(1)等事故报告(2)具体针对本案例,不主张连夜进山。原因一,队伍的位置明确,而且无人受伤。原因二,队伍比较大,食品帐篷等都可以调剂,低温雨水对个体的威胁相对降低。如果有失温,实在不行可以靠身体取暖。原因三,黄山不比清凉峰,悬崖较多,即使白天也要谨慎行进,何况夜晚。沟底植被较多,雨夜头灯可以照射的范围有限,白天吹哨子的联络范围更广。(3)不主张连夜出山。找到人员,报平安后,可以原地修整等天亮。(4)只需要一个4人救援小组,带上通讯设备,急救包,然后带2升热水(奶茶、咖啡、姜汤),可乐2瓶,炉头套锅1副,应急毯2张,45米主绳1条即可。最主要的作用是稳定军心,并让大家轮流喝点热水祛寒。天亮以后救援组做向导引路,出山还是要靠队员自己行走。(5)思考中(6)不清楚||各方皆有疏漏,但“连夜出山”的决定是致命的,事实上干警滑坠后全体人员也是返回事发地等到天明才下山。决定连夜出山一方面出于早点解决事件的压力,另一方面应该是指挥人员大意了,让公安指挥山地搜救有点勉为其难。年轻干警的生命对于“保障救援队员安全的前提下实施搜救”的理念从口号上升为坚硬的执行原则还是有推动意义。无论如何,对于黄山警方的救援行动整体上应该肯定,他们是我们最后的保险。“警察在救援驴友时牺牲了”,这是一个事实,谁都不能保证下一个遇险的不是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赞扬警方的救援行动,组织纪念活动及发起人道主义的募捐,都是一个负责任的驴友应该采取的行动。避免走到反面,当地警方对驴友的冷漠甚至对立。从长远来说,建立国家公园制度、认证向导制度和专业搜救制度是从根本上解决的办法。有完善地图、路标、路基、水源、营地等配套设施和专业管理人员的国家公园比目前的景区野山能更好地满足自助驴友们的需求,环保上也是有利的;在台湾2千米?以上的山头需要认证向导带领,8人以上需要第2名向导,向导必须经过定向、攀岩和急救的培训和考试。控制住领队,一个队伍就有了基本的安全保障。专业搜救制度就不用在这谈了。这三项制度的建设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需要形成社会的共识,并转化为国家行为,急也急不来的,慢慢来吧。跑题了,师太莫要生气哦。||(1)救援过程的重建信息不足,暂时重建不了。(2)是否应该连夜进山找人这个要看具体情况,对这个事件,外界收到的救援信息只提到“18人求救”,还有gps数据。不知道有没有后续的联系,在信息有限的情况下,我觉得警察连夜出动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不知道情况到底有多糟。早点出发肯定比晚点好。这对于我们的一个问题是,夜间到底要不要出动救援,风险评估怎么做?要是呼救的人有可能扛不过这个晚上呢?(3)是否应该连夜出山这个有点不好回答,如果进山搜救过程很顺利,那么可能换成我也会做出连夜出山的决定。因为看起来当时警察的体力消耗应该不大,而且也没有携带适当的过夜装备。(4)如果不出山,救援队进去有什么作用,这种情况下应该带的物资这个应该从2的风险评估来得出结论。对于这次的具体情况,目标位置明确,那么救援队的作用就是进去,把迷路的人带出来。重点不在搜而在于救,所以携带轻量装备。不做过夜打算是可以理解的。(5)这种情况下的理想流程主要还是风险评估,是不是连夜出发,是不是连夜返回,很难有决定的标准。这种情况下,理想流程其实是,不出动救援。(6)救援过程中,队员和被救者伤亡的法律责任和应对措施说不上来。||这几天也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我认为:1、有求救,就必须在第一时间响应,这一点毫无疑问,不管别人是不是盲目报警。2、需要根据得到的求救信息,判断救援的目标任务。以前开会时,我曾提到的几种演练模式,通过本次搜救,我们可以清晰定义其中一种:如果知道坐标,且无人员伤亡,天气等各方面因素无进一步恶化的情况下,应当只派出救援小分队,了解实际情况并提供现场技术支援。||(1)救援过程的重建?(2)是否应该连夜进山找人Yes1、警察的职责是接警必须作相应处理2、如果在获知18人暂无生命危险的情况下,仍不放心或有压力,可派几个熟悉地形、路况的人员组成精兵小分队,适当地送进一点急需物资,探查一下18人的实际状况,安抚一下,给上面一个汇报.3、对领导层来说,需要准确的现场信息以作决策之用。(3)是否应该连夜出山No1、18人暂无生命危险,无连夜出山必要性2、不符合山野作业规则2、在雨夜条件下,在黄山地形条件下,在18人徒爬一天且受冻、受惊而体力透支、装备不完备情况下,警方的经验、技能、装备不一定能确保18人(而非几个人)在出山过程中安全性。(4)如果不出山,救援队进去有什么作用,这种情况下应该带的物资1、部分回答同(2)中回答;2、按夜里临时容易找到,小分队容易携带入的体积小、重量轻的资源:热姜汤与加糖的热麦片粥(小分队每人背2个保温瓶,每个不论大小,一般500ml-2L),18套内衣裤(最好化纤,找不到的话棉质的也可),36双袜子(每人穿两双),36件薄塑料雨披(上半身下半身各一件)或农用地膜或保鲜膜(够把每个人裹3-4圈。换上干内衣,裹上膜,再穿上湿衣服,会舒服很多),一个急救箱,50米左右5mm以上农村常见尼龙绳(必要时每人3米作确保,如山谷涨水),武警绳50-60米,生火的器具(1-2瓶汽油,多个打火机)(5)这种情况下的理想流程?(6)救援过程中,队员和被救者伤亡的法律责任和应对措施?||报警是正确的。看到很多批评队员乱报警甚至批评罗先生乱报警的,其实,出了问题报警是没错的。当时的情况,装备严重不足,队员情绪不稳定,领队无法稳定军心,缺乏有经验的团队核心,这个时候报警时合适的。另外,关于救援队,假如还有需要救援的情况出现,请大家在出发之前仔细想想:我们要去干什么?目前国内的体制,最有效的救援还是通过政府来实施。一方面,政府责无旁贷;其次,政府具备救援的合法性,万一在此过程中出现二次伤害,政府有足够的能力来解决;三,政府能够调动更多的资源;四,其他。。。民间救援队,其实目前还处在名不正言不顺的尴尬境地。撇开这个不谈,民间救援队的力量是有限的,大家都是业余,而且缺乏后援、保障机制。再者,举个极端一点的例子,如果救援队找到被救者,需要进行急救,但是这个过程加大了被救者的伤害,你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你有能力承担吗?我认为,救援队应该是政府搜救队伍的补充。我们利用我们的户外知识,利用我们对山野状况的熟悉,对户外探险行为者行为可能的了解,以及无线电、搜救经验等等技能,协助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救援。我们的定位,应该是协助、配合的角色。说了那么多废话,归到正题:(1)救援过程的重建等具体报告。(2)是否应该连夜进山找人应该,原因:A天气很差B队员新手居多,情绪不稳,领队缺乏统御能力C缺乏必要装备D前方情况不明,后方无法充分判断,这个时候应做最坏打算同意蓝冰只需派遣一个小分队的观点。理由:坐标点明确,路线清楚,根据前期掌握的情况分析,“搜”重于“救”,能力强的小分队可以快速反应,效率高(3)是否应该连夜出山不该:A没有伤亡B装备基本足以应付一夜宿营C随着救援人员的到达,队员的情绪得到缓和D缺乏必要的装备,如头灯等(4)如果不出山,救援队进去有什么作用,这种情况下应该带的物资进去的作用:A带去希望,安定情绪;B协助解决具体问题(如有)C带去装备或粮食这种情况下应该带的物资:A急救包--必备物资,任何救援都要带的B炉头等--针对冷雨夜,可补充热量防止失温C对讲等通信装置--也是救援必备D绳子--山野情况不明,有悬崖,另视情况决定是否带安全带等技术装备(5)这种情况下的理想流程--接警--分析--报警(特指警察)--决定出动救援(如需)--组队,设立后方指挥中心(资料、地图搜集、整理分析、对外总协调、总体调度指挥)、前方指挥中心(前方资料搜集,通信中心,搜索队直接指挥及协调安排,前方对外协调)组队的同时,准备好必备的物资,如通信、急救、绳索等等--出动搜索这个整套流程应该很严谨的,具体好像深圳山野救援队有的,回头再找找看。(6)救援过程中,队员和被救者伤亡的法律责任和应对措施不懂||下面也是fd山协出事后的现场处置,从通报上看:相同点:a)搜救活动很多也是在夜间开展的;b)指挥层级都是地方主管;c)出事的是同一协会,甚至有同样的队员。不同点,救人出山是在白天进行的。============================================http:www.:8080XxgkNewsHtmlJHJH908005.html5月31日16时25分,在我县牯牛降探险走失遇险47个小时的上海复旦大学生鞠小君,经过我县军警民连续53个小时的紧急搜寻和营救,终于成功获救。 5月29日上午11时54分,祁门县公安局指挥中心接到报警:上海复旦大学一登山团体在牯牛降探险时,一名学生迷路走失。正在执勤的历口派出所所长谢培飞接到指令后,迅速先后向牯牛降景区和历溪景区了解情况。 经查,上海复旦大学“登山探险协会”30名学生(18男、12女),在领队石翔的带领下于5月28日早晨6时20分左右从历溪景区出发,当日上午10时许到达宿营地,中午12时许20名学生向顶峰冲刺(其余人员在营地休息),15时30分许到达顶峰,16时许开始下撤返回营地。在返回途中走失一名男生(鞠小君,男,24岁,上海复旦大学医学院2002级临床医学学生)。 接报警后,祁门县公安局吴彪、王浩两位副局长先后带领20多名民警火速赶赴历溪景区,会同县乡领导安排搜救工作。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炜,县委常委叶为舟接报后迅速率领公安、安监、旅游、林业及历口镇等部门领导赶赴历溪景区了解事情经过,指挥安排人员进山搜救。当晚20时,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召开专门会议部署救援工作,会上成立了应急救援指挥部,下设搜救组、事故调查组、后勤协调组三个工作组开展工作。当日下午,29名学生安全返回历溪村,77名搜救队员分成4批从15时起先后进山搜救。鞠小君父母及舅舅连夜抵达历溪景区。 5月30日,县委书记张敏,县长杨龙,县委常委、武装部长范中华,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炜,县委常委叶为舟,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蒋晓放,县委常委、副县长方少宜等县领导,与29日晚闻讯30日一早赶到现场的县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江春进,及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在历溪景区共同研究部署搜救事宜,市公安局治安支队副支队长项国潘会同上海警方有关人员也赶到现场了解相关情况。指挥部发动近200名公安民警、乡镇干部、基干民兵和附近村民开展搜救工作。当日15时许,两名搜救队员在主峰西北方向石台县境内一峡谷中的半山断崖上发现走失者鞠小君。当即一名队员留下负责陪护并留下食品,另一名队员下山报告。接报后,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炜,县委常委、副县长方少宜,县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江春进率公安、救护人员火速赶到石台县牯牛降景区,计划实施施救。经当地人介绍,得知夜间无法施救,随后又返回祁门历溪景区开展相关工作。18时20分,祁门县公安局调集7名消防官兵赶赴现场救援。21时许,指挥部决定请县武警中队予以增援。县武警中队按程序向市武警支队报告后,市武警支队胡毅清支队长和周生华参谋长带领19名武警官兵于5月31日凌晨3时赶赴现场增援。6时许,市武警支队胡毅清支队长再次调集49名武警官兵赶赴现场增援。我县在开展救援工作的同时,县人民政府将情况通报给石台县人民政府,商请给予支援。 5月30日晚,由消防官兵、村民向导和医生组成的近20人的救援队从历溪景区上山经过一夜的攀爬,于5月31日早晨7时50分左右到达鞠小君被困现场。鞠小君意识比较清醒,但右腿膝盖以下严重肿胀,无法动弹。其所处位置位于峡谷中的半山断崖,断崖林密但山势陡峭,基本无路可走,断崖下50米为峡谷瀑布,深不见底,救援工作异常困难。救援队经研究,向上攀爬和下到谷底的救援方案均不可行,最后决定往石台县方向平行开路营救。救援队员对鞠小君采取了伤情保护措施后,将其固定在多功能担架上,采取背拉、肩扛、手抬等方式,用柴刀开路缓步移送。救援队员从5月31日上午8时30分左右开始运送,中午12时30分左右第二批公安民警、武警和村民赶到现场增援,下午16时25分,救援队走到山外公路,鞠小君成功获救,被火速送往祁门县医院救治。31日,县长杨龙再次到现场指挥施救工作,并率队前往石台接应。 经医院检查,鞠小君脸部软组织挫伤,右腿胫腓骨骨折,目前病情稳定。据统计,整个搜救过程中我县共出动人员660多人次,先后派出25支小分队上山救援,其中公安民警、武警、消防出动警力近200人次。6月1日12时10分,鞠小君及其家人离祁返沪。 因鞠小君迷失方向最后受困于石台县境内,后期搜救工作得到了石台县人民政府、石台县公安、林业等部门的有力支持。||||我觉得大家也没必要纠结于“是否应该连夜出山”这个问题。这件事件,连夜出山是导致了意外,但有时候情况也不尽然。救援者和被救援者的立场、身体状况,地形、地貌、天气条件等等都会对如何选择造成影响。曾经有上海户外俱乐部在3峰因落石造成骨折后求救,是不是连夜下撤也和当地救援者有争议。在这点上,我觉得还是尊重当地救援者的意见,毕竟人家是当地人,熟悉情况嘛。我个人倒是认为,夜间搜救有风险,在地形地貌不熟悉的情况下,民间救援者一般不考虑夜间搜救。||http:a46.htm这段应该是当时人的报告,有意思。||我把上面新闻摘下来:===========================================面对社会质疑复旦在校生和校友等组成的驴友团求生技能不够以及漠视生命的指责,黄山游的领队侯盼还原了整件事的来龙去脉。侯盼表示,此次黄山游的准备是很充分的,人员组成方面,一共18人,有7人有10次以上户外探险经验,其中一个是测绘工程师,工作就是在全世界做测绘工作,是地图专家。另7人有一次以上户外经验,其中1人2009年曾走过这条线路,还有4人是新人。为什么要进行黄山游?侯盼表示,一开始想去清凉峰,后来因寒流来袭未能成行。经考察后决定改走黄山,这条路线叫做黄山东海大峡谷穿越,每年会有很多队伍徒步该线路,比较成熟。2009年5月,复旦登协组织28人走过这条路线并成功穿越。此次装备也是专业的,带了等高线地图、GPS、指南针、对讲机同时还买了保险,出发前,去年成功穿越的领队给他们提示了路线和风险,18人还把各类资料交给了紧急联络人。GPS偏差导致走错路队员们带了13条羽绒睡袋,于12月10日晚上7点30分包车出发,11日凌晨3时10分到达景区,开始徒步,11日中午,GPS落水后关机。接下来11日下午3点,队伍到了通天塘营地。11日相对顺利,当晚观察到月亮有月晕,队员们做好防雨措施。12日一早下雨了,队伍8点40分出发。队伍沿着河谷下行,GPS因为之前进水出现了偏差,因此导致对比位置发生了错位。因为怕有队员失温,领队侯盼同意报警,队员们抓紧时间扎了四个帐篷,当时状态还算稳定。13日凌晨2点左右,有救援队的声音,队员们用求声哨、打头灯和救援队接上了头,随后跟着救援队下山。不料走了几分钟就有人坠崖,接下来侯盼让队员退回之前的休息区等天亮,很多队员还不知道有人牺牲了。13日上午9点半左右,队员们终于走出山谷,面对的是各地赶来的记者和“长枪短炮”。总结为什么行动会失败,侯盼认为,一是队员过分自信,二是队伍人太多,三是天下雨时起大雾,四是报警时机的选择,如果镇静一点把队伍控制住,就不会出现后面的情况了。||我想知道,政府对非官方救援组织的建议会采信么?||经过昨天的研讨,我觉得造成这次事故的问题点在于(上海市政府或队员)向黄山警方施压,错误传达了一个危急的信息。导致大规模连夜搜救,事后分析,根本没这个必要。根据当时队伍的实际情况,报警电话只需告知警方在天亮后,派两名警员由老乡带领找到迷路队伍再带出山即可。||我还是认为报警是个错误,在装备充分没有实质性危险的环境,反倒增加了不确定性昨天的研讨,可以说部分的迷路要归结于地图的不完善上,技术上我的建议:1。建立一套标准化,可信赖的地形图库,结合SRTM,ASTERDEM和天地图,俄国版军图的小路,水系,GE卫图的植被,水系,防火道,完全采用国际标准分幅和国家标准标注,不要各自临时搞一套有歧义的地形图2。本次通讯基本畅通的条件下,后方联络没有得到实用性的路线支援,是一个教训3。对能短信联系上有GPS的求援队伍,想办法搞出一套发送参考路点坐标的机制可以部分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那时候,估计已是失去镇定了。如果真想http:a46.htm这个链接中提到的那么“强大”,那还报什么警啊?“总结为什么行动会失败,侯盼认为,一是队员过分自信,二是队伍人太多,三是天下雨时起大雾,四是报警时机的选择,如果镇静一点把队伍控制住,就不会出现后面的情况了。”——最后一句倒是说到了点子上。||如果论及领队及队伍的能力因素,至少存在如下2个预案问题:1、未把浙西、黄山区域12月份的持续冷雨或冻雨气候视为必然条件,故未作相应的装备预案;有此预案,队伍的恐慌性会少很多,加上老驴的疏导,报警的可能性就极小了。2、尽管领队及多位队员均具户外经验,且有专业的测绘工程师(若带有打印出来的地形图应能应用吧?),但至少对GarminGPSMAP60csx的性能或操控不熟练。在此状态下,队伍又过于依赖GPS,且无GPS备机。这等于未出发就出悖论了。||基本上不睬,也不信.1、一个是管辖权问题,风景区管理委员会有最高权利,这是话语权;2、外来的救援力量太强,会削弱管委会管辖的救援力量的威信,这是面子;3、除非搜救没有结果,遇险者家属强烈要求非官方的救援组织介入,这是万不得已。在大理苍山搜救过程中就是最好的例证。1、管委会的领导会请你去搜一块与事件无关的区域;2、悄悄去,静静地走,就当外来救援队伍从未在苍山出现过,是当地最高兴的一件事;3、在大理苍山,当地的民间力量对救援起到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不管是民间还是官方的,作为一名救援人员,最好具备三种资质:1、户外资质:户外指导员、领队、教练等等;2、医疗资质:120WMA等等;3、救援资质:紧急救助员、高级紧急救助员、紧急救助师等等。不然,还是会因为救援过程中的不当,引发救援后的舆论压力、诉讼等后患。||可能有下面几个问题有待讨论:(1)救援过程的重建----经过媒体的曝光,整个过程已经非常清晰。(2)是否应该连夜进山找人----救援队如果有正规的流程,按照流程走;没有流程,只能听从领导的。(3)是否应该连夜出山----在原地等待是最好的。时间回顾:被找到后,学生被迫出山,然后出事;学生坚持原地等待,天亮后解困;出动武警搬运。(4)如果不出山,救援队进去有什么作用,这种情况下应该带的物资安抚作用;管饥寒的物品。(5)这种情况下的理想流程紧急程度分析----定救援等级----装备----出发----搜索----救援----结束。(6)救援过程中,队员和被救者伤亡的法律责任和应对措施相互之间无法律责任可追究,顶多是追讨门票,被媒体公开后,估计景区也拉不下面子要钱。||有道理。||赞同Billy的分析。救援等级的区分,深圳山地救援队已经做得很细了,可以直接拿来用。有一篇报道也提过,复旦队伍的遇险等级比较轻,但官方的相应速度和社会资源投入力度则是做为重大事故的标准来,感觉是不惜代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淘宝男模特红人名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