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虚拟现实头盔盔只能看左右分屏的电影?

打开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PingWest账号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Three Glasses沉浸式虚拟现实头盔横向体验
1关于VR,VR头盔市场  【PConline 资讯】Three&Glasses,发烧友也叫它3Glasses,是一款由深圳市虚拟科技有限公司在2014下半年推出的VR头盔。公司号称具有超过10年的VR技术积淀,Three&Glasses头盔则是全亚洲首款实现量产的沉浸式虚拟现实设备。  日,Three&Glasses全国体验测评会第二站登陆北京,小编也有幸受邀参加了这场线下活动,体验到了这款国人自主研发的VR设备。  相信不少人跟小编一样还是个VR小白,所以有必要先来简单做一下普及,看不下去的童鞋可以直接无视跳转看体验。  关于VR  实际上,VR(Virtual&Reality,虚拟现实)说起来早已不是什么新鲜技术,随着3D技术的广泛应用,VR也被带到了诸多场景,比如各种工业设计、医学模拟、仿真制造、应急演练、培训实训,甚至是军事航天、生物力学这类高精尖领域。  说到VR,就不得不提到AR和体感,这三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其中最好理解并且已经走进老百姓的是体感技术,应用很多这里就不多说了,其实,体感就是实现VR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几乎所有的虚拟现实设备都不可能离开传感器。  然后是如何区分VR和AR。单从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中文译名看反而容易混淆我们的理解,说白了,VR想要实现的是将人真实地带入到虚拟世界,而AR则恰恰相反,是想要将虚拟的信息应用到真实世界,典型的例子就是Google&Glass,包括那些车载的AR装置。你可以这样理解,VR是带入AR是带出。  VR头盔市场  通过&头盔&实现VR是一种目前来看最直接有效、简单粗暴的手段,也是公认最利于推广传播,直到民用普及的方式。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它就是一种头戴式显示器,只不过现在愿意这么叫它的恐怕只有SONY了吧,毕竟用封闭式的头盔来形容这款设备更为贴切。  国内VR市场还仅仅是起步阶段,真正的大(kao)厂(pu)VR头盔更是凤毛麟角,tb上几十块钱的东西一抓一大把,或者干脆自己拿纸盒diy&Google的Cardboard&VR眼镜。但显然,这些走&歪门邪道&的产品只能算是&二胎&,在画质、音效、沉浸感等多方面都无法和&正规军&相提并论。  那么问题来了,国内有正规军吗?目前来看只有两家:今天的这款Three&Glasses,还有蚁视科技的蚁视头盔ANTVR&HEADSET。  至于国际上,VR头盔鼻祖Oculus&Rift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众筹250万美元、A轮融资1600万美元、Facebook&20亿美元收购、业界顶尖的开发团队和合伙人、趋于完善的VR生态链。看上去美极了,但是,太贵。2Three Glasses现场体验(横向对比)  Three&Glasses现场体验  在现场,除了Three&Glasses,厂家还拿来了Oculus&Rift&dk1/2和蚁视头盔作同步体验,不过因为种种原因后者未能调试成功,甚至连demo也没有放,小编也试着摆弄了一下,无计可施后只能作罢,毕竟体验会不是咱的主场,不敢太放肆。又或许是,蚁视头盔真的不好安装调试。  这是个小遗憾,毕竟起初是想要做横向对比,一下残了1/3。所以开头简单聊两句蚁视这款头盔。蚁视头盔发布日期是14年12月9日,晚于Three&Glasses,号称PC、PS、XBOX、Android平台全兼容(这个要是真的的确很吊)。配置方面,9轴传感,夏普屏,两组非球面镜镜片,每只眼可接受103万像素画面,100&视角,承诺做到无画面畸变,配备可变形枪+手柄的体感枪。当时发布会小编也在现场,不过人实在太多搞得没机会体验。这次,好吧,遗憾继续吧。  当然有一个问题我必须要如实说:只不过调试了不到20分钟,待机在系统桌面半个小时,蚁视头盔的温度就已经上升到明显高于3Glasses和dk1/2的水平,虽然头戴以后并无任何不适,但握在手里却凉在心中。  至于Rift&dk1就不多说了,大家很熟悉了,只是因为硬件规格和软件环境的原因,跟其他三款已经不能同日而语,在画面显示效果和体验上都显得捉襟见肘,但我们不得不承认,dk1的出世是VR界的一座里程碑,并且直至今日,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dk1的内容甚至是SDK仍然是主流之选。  既然说到配置,就一口气说完。剩下的dk2、3Glasses和上面说过的蚁视头盔三款产品的硬件规格差别并不大,都是业界目前拿得出来的最好的配置。比如的分辨率(这里要吐槽一下3G了,尴尬的需要用户在选择分辨率时注意一下),刷新率都在60Hz,至于哪家的面板只有蚁视公布过,可视角度100&以上,3G号称可以最高到125&,从镜片大小上目测的确比其他要广,这个值实测也不好说;传感器包括陀螺仪、加速度计、磁力计都有,9轴传感,1000Hz刷新,头部跟踪灵敏;接口方面也是一样的,HDMI和USB2.0(传闻dk2连3.0会无法响应,现实确实如此,3G则无压力),其他细节的配置就不说了,重要的最后到用户手上的体验。  外观属于主观评断,谨代表个人意见。三款头盔摸上去做工和用料都很扎实,大结构一致,都要套脑袋上毁发型唉,全部都配有柔软的眼罩,电源/待机、调节左右眼的I/O也都在,连上线缆以后也不会有不适感。不过单论样子的话3Glasses看上去会更时尚一些,跟蚁视头盔都用了镜面前面框,3G则还加入了蓝色的LED&LOGO灯,更显科技感,且温度也不会因此受到影响,并且还提供白配金和全黑两版可选。最后,所有头盔中3Glasses是最轻的,只有dk2近一半重量,3G仅重280g,dk2加上线缆重440g,蚁视的未知(官网居然连规格都不列,也是醉了)。Oculus&Rift&Development Kit 2Three&GlassesANTVR&HEADSET  压轴谈体验。先把话说前头,小编是小白,只会谈体验,专业的测评谈不上,这种黑科技业界也没有标准让你跑个分啥的,就谈两句自己的使用感受吧。  3Glasses这里体验的是过山车的一个demo,临场沉浸感相当出色,这和之前我在dk1上看完全已经不在一个层次,近景锐利清晰,也很流畅,fps至少在50以上(这个数值跟显卡直接挂钩,我们测试用的本本看上去还不错,只是忘记看配置-。-),远景的画面则稍逊色一些,其实dk2也是这样;接下来是unity引擎打造的fps游戏死亡扳机,配合了手柄玩耍,说实话这还是我第一次脱离demo用头盔玩真实的游戏,总结俩字:很爽!左右摆头、身体转动响应都相当灵敏,帧数也至少在40fps以上,运行流畅没有卡顿,细节表现不错,你当然不能拿它跟传统显示器比。至于音效,可以听到有立体环绕,但不明显,休怪小编木耳(至此,过山车加死亡扳机共计体验大概15-20分钟吧,头只是在刚开始的时候稍有不适,发晕,随后适应了就好很多);最后还有一部1080p的3D电影,科幻片,名字忘了,我特地戴了眼镜看,好吧,还是晕&&如果3D技术不改进,我估计我这辈子也就跟3D电影说拜拜了。  至于dk2,这就尴尬了,现场除了仅有的2个应用,就是一个办公桌的demo,更无语的是应用还读取不了,忍了吧各位看官。这个办公桌的demo在dk1上就是预装,好在有个对比,三个字&&大进步!头部上下左右前后识别精准,绝对的一流水平,画面拉近台灯、书本细节也清晰可见。好吧,只有这些。小结一下,我觉得一句就够了:基于made&in&china的因素3Glasses绝对不逊于拥有强大背景的Oculus&Rift!  dk1和蚁视的没体验,不说。蚁视头盔进到了桌面,只是戴上感受了一下,也蛮舒适的,桌面上的图标清晰,文字锐利,壁纸颜色也很艳丽,感觉体验应该也很不错吧。  最后必须要吐槽一下到目前为止制约VR设备发展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应用。是的,能玩的东西太少太简陋了!谁都知道软件不好做,新兴平台还是这么一个黑科技平台,所以吐槽归吐槽,还是多给开发者们一些时间吧,平台关注度高了,自然少不了内容,只是,希望不要太久。说回产品,3Glasses的应用目前还仅支持dk1,能在dk1上运行的应用在3G上大部分都可以正常运作,不过现场应用有限,而且好多人等着也不好意思换别的体验了。3总结:到底买不买  总结:到底买不买  &Three&Glasses同Oculus&Rift一样还只是dk开发者版本,我们的愿景是希望越来越多的普通老百姓可以体会到VR的魅力,认可虚拟现实,越来越多的开发者和合作伙伴可以参与其中,这是我们继续开发和坚持VR的动力。&诚如深圳市虚拟科技CEO王洁女士所言,dk版面向的用户显而易见,好在&买了我们一代产品的用户,二代直接以旧换新,这就是我们对VR爱好者最好的回报吧。&给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也表达了厂家的诚意吧。  问题来了,到底谁家强?  排序这种低级趣味小编就不做了,小编是唯物主义列宁相对论者(对不对反正就是那个意思),生活在和谐大家庭中,总结一句:三款均是VR业界顶级的头盔产品,但都不健全,出于爱国主义精神和本就都属于dk版的原因,小编会选择,到此为止你懂得。  Oculus&Rift&dk2要价起码3-5k(tb上的价格,代购5k起),dk1未知,估计也没人买了吧;Three&Glasses售价1999元;蚁视头盔预售时的价格是1499元,不过目前已显示无货。  问题又来了,到底买不买?  VR重度患者、geek、开发者和任性者,买买买!至于普通老百姓,我只能告诉你,到此为止你也懂得。  结尾广播个小消息,Three&Glasses官网显示,首批产品已经售罄(恭喜~),预计会在1月15日继续发货。另外,深圳市虚拟现实科技全国体验测评活动还会继续往下开展,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记得关注官网动态哦。
网络设备论坛帖子排行
最新资讯离线随时看
聊天吐槽赢奖品【惊呆了】VR头盔除了看片外,还能干点啥?
 来源:新闻晨报 
来源:新闻晨报作者:责任编辑:王宏泽
  VR眼镜,又被称之为虚拟现实眼镜设备,
  可以带来全新的第一人称视角电影主角体验。
  就像《王牌特工》中视频会议一样
  哇哦,简直是酷得上天啦!
  今天带你领略一下VR的风采
  开箱篇
  它开箱的包装是这样的,一个大盒子里面有三个小盒子
  HTCvive的手柄
  很轻巧真的很轻拿来好高大上
  有没有一种想开飞机的感觉
  下面这张图片是连接PC和眼镜的盒子
  好现在重点来了
  现在你一定要盯紧屏幕
  我们来看眼镜
  方便拆卸
  它的海绵可以换
  鼻子处做了防漏光处理
  给你更爽的画面感受
  耳机的接口需要 3.5mm即可接入
  幻想一下你戴上耳机,画面效果映射到你眼前
  声浪一波接一波的传到你耳中
  好听到爆,震撼至极
  眼镜左边的那个圆的是耳机
  图片来源:艾斯达尔
  现在整体的开箱就到这里
  你感受如何?
  下面直接切入主题
  那就是VR游戏
  想尝试别的领域工作,
  欢迎来到这款名为“工作模拟器”的游戏世界
  游戏中设置了不同的工作类型,
  当你完成一种工作的任务,
  恭喜你,你获得了该工作的证书。
在游戏世界里分分做一个 劳模,
  感受来自游戏世界的鲜花和掌声!
  去吧皮卡丘
  把木棒捡回来
  小女孩在和她的虚拟狗玩儿游戏
  我们这些喜欢宠物和想要领养宠物的
  小伙伴们真的是大大的福利
  刚才你还在逗狗狗,现在你已经在玩星球了
  开着宇宙飞船遨游太空
  你只管上天,其他的交给我们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炫酷的不要不要的
  你喜欢惊险刺激?
  来一起打怪兽
  左右移动,瞄准,躲避,
  沉浸式逼真体验简直吓尿了。
  这里没有飞船和外星人,这里也没有枪和牛仔,
  这里只有蔚蓝的深海,还有各种美丽的海洋生物。
  虚拟世界只有想不到没有你没法玩的
  赶紧来看看视频,
  跟着玩家们体验下逼真的虚拟现实游戏世界!
  在VR的世界里玩家们将在更加真实的世界里探索,
  会逐渐忘记“我在玩游戏”,
  只记得“我是在游戏里“,
  让你获得无比伦比的乐趣和满足感。
  想不想体验一下?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
  上海首家HTC虚拟体验馆落户浦东苏宁易购云店
  (浦东新区南泉北路569号)
  在这里让你跟虚拟现实零距离
  想要来体验吗?
  这里有100个优先体验的名额
  4月27日—5月3日即可优先免费体验权
  [责任编辑:王宏泽]
一周图片排行榜
光明网版权所有E3 游戏展现场:虚拟现实不等于巨型虚拟现实头盔
好奇心日报
[摘要]把全称“电子娱乐大展”的 E3 和迪士尼比较是很有兴味的事。两者的主场都在美国洛杉矶,都是当今娱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都和计算机图形学密不可分。但它们的不同之处或许更加值得玩味。只要故事处理得好,视觉上的光鲜亮丽通常无足轻重 去 E3 的感觉有点像去迪士尼。人多,嘈杂,食物难吃。你要在事前仔细研究场地,安排行程,确定去排哪个景点的队。通常你不可能玩遍所有想玩的景点,有的哪怕排了几小时的队也不能保证玩上。把全称“电子娱乐大展”的 E3 和迪士尼比较是很有兴味的事。两者的主场都在美国洛杉矶,都是当今娱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都和计算机图形学密不可分。但它们的不同之处或许更加值得玩味。最近两天在 E3 排队时,我想起了 Pixar 总裁、计算机图形学先驱 Ed Catmull 学生时期到迪士尼传道的经历。时值 1973 年,电脑的处理能力还远远满足不了动画家们的需求。Catmull 在犹他大学研发的技术尽管超前,但还是在迪士尼遭遇了冷眼。对方不觉得电脑能对动画起到什么帮助,还反过来问他有没有兴趣到「迪士尼想像工程」(Disney Imagineering)部门工作。这个部门所负责的,正是如今世界各地的迪士尼主题公园。Catmull 说:我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主题公园的工作等于是和我一直以来的理想分道扬镳。我并不想设计游乐场,我的兴趣在于用电脑做动画。 在 1973 年,实体世界里的游乐场和电脑屏幕里的比特世界泾渭分明。2015 年的今天,两者的缝合过程正在虚拟现实、扩增现实、可穿戴设备等概念的背后缓慢启动。我们如今会用虚拟现实(VR)和扩增现实(AR)两词分别指代两种对待媒介技术的方法。前者追求的是将真实世界彻底「关闭」的体验,妳感知到的一切,都由某种输出设备虚拟而成。在过去几十年里,这种输出设备在视觉上的主流形态就是显示屏幕。而如今有一部分人相信戴在头上的某种眼镜才是未来。至于扩增现实,则讲求如何通过将媒介叠加在真实世界之上来「强化」之。换言之,妳的眼睛所接收到的讯息不仅来自输出设备,也来自真实世界。我通过上面这段干燥的文字想说明的是:虚拟现实不等于虚拟现实眼镜。扩增现实当然也不仅仅是扩增现实眼镜。如今人们的注意力全被 Oculus Rift、索尼 Project Morpheus、三星 Gear VR、Google Cardboard 以及微软 HoloLens 吸引,很容易忽略一个事实:大部分以显示屏为输出设备的机器都是某种意义上的虚拟现实。我们今天在谈论虚拟现实眼镜要达到多少 fps(每秒多少帧)才不会头晕,但早年的甚至不需要图像,就可以达成高度的浸入式体验。在本届 E3 中的「历史博物馆」展位上,我看到了 1980 年代初的互动小说电脑游戏《Zork》。软件包装盒的内页上印有各方好评,其中一位西雅图的名叫 Dean 的十三岁玩家是这么说的:All-text is great. My imagination is greater than any graphics.(纯文字太好了。我的想像力比任何图像都要强大。) 我们或许可以商榷说,若当年计算机图形学已发展到今天的程度,十三岁的 Dean 恐怕不会被纯文字的世界吸引。但这里的重点在于切断高级的图像再现能力与浸入式体验/虚拟现实的关系。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才能恰当地评估本届 E3 上出现的部分产品和作品。从产品层面说,虚拟现实眼镜在楼梯上响了一年多,最近几大厂商终于依次公布了发售日期。索尼的 Project Morpheus 和 Oculus VR 的「The Rift」都将在明年上半年开卖,Valve 的 SteamVR 系统也将在今年底面世。前两者背后有强大的金主支持(Oculus VR 去年被 Facebook 收购),在今年的各大游戏展会和活动上都免不了露脸。和 Project Morpheus 相比,Oculus 似乎保持了更快的迭代速度。今年三月的全球游戏开发者大会(GDC)上,Oculus 展示的仍然是代号 Crescent Bay 的原型,三个月后,我们在 E3 上试用的已经是将于明年发售的正式版 The Rift 的初级版本。几家大厂都明白,要想真正带领玩家进入虚拟现实时代,光有一副眼镜是不够的。如果发售初期没有几个杀手级游戏同时亮相,这些眼镜就会像是没有任何 app、只能打电话的一代 iPhone、或是没有 Wii Sport 的一代 Wii(后面这个例子是双刃剑),必将遭遇冷板凳。索尼和 Valve 本身就是游戏厂商,自然不必担心。Oculus 也投资了不少独立 VR 游戏开发者,着力培育第三方 VR 游戏市场。在之前的 Crescent Bay 演示中,我们体验到的还仅仅是无交互的 360 度全景影像——在现代大都市遭遇恐龙袭击一类的戏码,但这次 E3 上的 The Rift 演示则用的是真正的游戏。这并不是说游戏就一定决定着 VR 产品的成败。现在说这个太早,而且 Oculus VR 的首席技术官 John Carmack 在三月的 GDC 上就说过或许未来的 VR 应用里有超过半数不是游戏,而是纯粹的视觉体验或教育应用。但毫无疑问,游戏是最能全面体现一套 VR 系统的成熟度的媒介。和先前一样,Oculus 本次的演示采取预约制,且具体体验哪个游戏完全随机。我被分配到的是 Insomniac Games 出品的动作-冒险类游戏《Edge of Nowhere》。本作的遗憾在于并没有利用到 Oculus 为 The Rift 配套研发的控制器 Oculus Touch,而是使用传统的游戏手柄。从我体验到的那短短几分钟来看,除了可以 360 度全方位环视四周以外,戴着 The Rift 玩这类第三人称动作-冒险游戏(例如《古墓丽影》)并没有本质区别。两者的区别甚至有点像 3D 电影和普通 2D 电影,多出来的信息和体验在很多情况下都属于干扰。Project Morpheus 的情况也是类似。我尝试的是冰岛团队 Sólfar 开发的第一人称视角游戏《Godling》。在游戏中玩家扮演一个婴儿般矮小的「上帝」,在森林环境里自由使用各种力量。妳可以利用手柄捡拾地上的各种东西,愿意的话也可以把地上的火柴点着并放火。索尼提供的其它游戏包括一个通过做头球动作射门的足球游戏,以及用两只荧光色手柄充当手枪的第一人称射击游戏《The London Heist》等等。和《Edge of Nowhere》一样,《Godling》给我的感觉仅仅是把二维屏幕上的三维画面扩展成了「真正的」将妳包裹其中的 360 度画面。这是那种在展会上容易让第一次上手(上头?)的人兴奋的东西,但对于游戏体验是否构成根本性影响还有待查考。在现阶段,无论是 The Rift 还是 Project Morpheus 在佩戴上都有相当大的问题。我是长期佩戴近视眼镜的人,即便是戴上电影院发的轻薄 3D 眼镜都谈不上舒服,巨型的虚拟现实眼镜/头盔几乎可以说是折磨。在 Oculus 的现场,我花了三次才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戴好 The Rift,并确保我的近视眼镜在 The Rift 里处于一个合适的状态:既不会被挤到压迫眼球,也不会硌到眼眶。即便如此,整体的感受依然不佳。Project Morpheus 在这方面较为周到,但依然不是一个我会随时愿意拿起来往头上戴的东西,尤其是在现有的这批游戏未能提供和非 VR 游戏彻底不一样的感受的情况下。这并不是吹毛求疵。我在去年年底就购买了第一代的三星 Gear VR——同样是 Oculus 出品,打三星品牌的消费者级 VR 眼镜。重量和佩戴的舒适程度是使用的最大障碍。如果你每次打算玩 VR 游戏的时候想到的都是近视眼镜把眼眶硌疼的感觉,恐怕唯一的选择就是把虚拟现实眼镜束之高阁了。好消息是 Oculus 显然已经意识到了这点。在试玩之后的调查问卷中,紧跟着「您觉得 The Rift 戴起来舒服吗?」之后的问题就是「您平时有佩戴眼镜吗?」相信在剩下的半年多时间里,Oculus 会继续迭代改进这款产品的硬件设计。相比之下,VR 游戏的品质是更大的未知数。在排队等待试用 Project Morpheus 期间,场内另一边壁上巨大的《The Last Guardian》海报历历在目。开发团队 Team Ico 在十四年前为我们带来了超越类型的 PS2 游戏《Ico》,随后又在 2005 年推出续作《》(Shadow of the Colossus)。在那之后的第三件作品便是难产的《The Last Guardian》。在 2009 年的 E3 上,Team Ico 表示《The Last Guardian》会在 2011 年作为 PS3 游戏发售,谁知一等六年,主机平台都已换代。目前的消息是《The Last Guardian》会在明年登陆 PS4。《The Last Guardian》在 2015 E3 展会的巨幅海报。Team Ico 这款延迟了六年之久的游戏终将于 2016 年独家登陆 PS4。没有玩过《Ico》的人很难理解为什么《The Last Guardian》会受到如此期待。如今看到《The Last Guardian》的预告片,玩《Ico》时经历的种种情绪波动与感动都瞬间涌现。对于资深玩家而言,《Ico》在操控和玩法上几乎简单得有些无趣,故事也很扁平单薄:主角 Ico 带领一位被魔法困住的「公主」逃出城堡,并在途中躲避某种神秘的秃鹰状黑色生物。但在这简单的框架下,有非常细致的动画设计和巨大的情感力量,Ico 和公主在末尾的角色反转更是游戏设计的经典。这是那种不舍得玩完的游戏。而它的平台是 PS2,一款十五年前的主机!从技术甚至市场推广的角度说,我们完全可以主张说一款 2016 年的游戏至少应该考虑加入虚拟现实元素。但以虚拟现实产品的现状来看,我不确定它们能为《The Last Guardian》这样的游戏增添什么价值,正如把 Martin Scorsese 的《出租车司机》做成 3D 版并不会令其增色一样。Ed Catmull 回忆自己在 Lucasfilm 时期参与制作的两分钟动画短片《The Adventures of André and Wally B.》时写道,由于要赶在重要的 SIGGRAPH 研讨会之前完工,影片有一部分还处在半成品状态——不但没有颜色,图像甚至只是线框草图,但首映时大部分观众竟然没有意识到!“他们沉浸于故事的情感当中,完全忽略了其缺陷,”Catmull 说,“那时我意识到一件事,在我后来的生涯中也一次又一次地被确认:无论妳在美术技巧上花了多少心思,只要故事处理得好,视觉上的光鲜亮丽通常无足轻重。”在虚拟现实的世界里,谁能最先彻底体认这个道理?扫描下方二维码,了解更多游戏行业即时资讯和相关报道。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责任编辑:aniszhou]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vr虚拟现实头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