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克在哪里取景现在位于哪里,哪个国家

当前位置: >
太阳的后裔乌鲁克太白部队拍摄地是哪里
发布时间:
15:12:58 & 来源: 微博
  因为太阳的后裔实在是太火了,所以大家关于剧中发现的信息永远是在不断更新的,小编发现目前大家都很好奇剧中乌鲁克太白部队拍摄地是哪里,那就是位于江原道太白市的韩宝碳矿。  很多粉丝都表示景色好美,以为是在希腊取景,其实是在韩国啦,但是遗憾的是电视剧在去年拍摄完之后,这里的布景已经被拆除,韩国旅游界都在要求将其复原,但因为经费预算问题,太白市还没有做出是否要复原的决定。  据悉韩国korail方面将在4月中旬推出探访太阳的后裔拍摄地的旅行团,目测这里也将成为大热的旅游景点,那么请有旅游打算的亲们看下地址:江原道太白市桶洞140-8。而且也有粉丝说除了宋宋情侣的“船戏”是在希腊拍的,其它的拍摄地都是在韩国取景的,这也意味着还会有别的拍摄地会被开发成为旅游景点,对此韩讯网也会持续关注。
160723快乐大本营完...
昨日播出的《快乐大本营》节目中,TFBOYS与李宇春...
EXO中国综艺阳光艺...
中国综艺节目《阳光艺体能》昨日开播,EXO在节目...
鹿晗大张伟农场恶作...
鹿晗和大张伟在上一期《我去上学啦》节目中成为恶...
160709奔狍小剧场鹿...
昨晚,奔狍小剧场更新啦,我们看到了鹿晗在择天记...乌鲁克文化_百度百科
乌鲁克文化
西亚的铜石并用时代文化。主要分布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公元前4000年后兴起,至公元前3100年为提姆杰特·那色文化所取代。居民经营农业、畜牧业,部分人专门从事烧陶和采石行业。乌鲁克文化期(约前3500-前3100),是考古学上苏美尔从氏族公社向文明时代过渡的第二个时期,苏美尔开始进入文明时代。这一时期铜器大量出现,陶器制作普遍使用陶轮,能制造彩陶。阶级分化越来越明显。乌鲁克文化产生了奠定苏美尔文明传统的三项成就,即塔庙式的神庙建筑、圆柱形的印章和文字的发明。这一切都说明苏美尔已经进入了阶级社会。
乌鲁克文化简介
除石器外,当时更多地用铜制造武器,并打制金银器皿。神殿建筑宏伟壮观,以其为中心形成庞大的聚落,并向城市发展。乌鲁克遗址的聚落面积达0.81平方千米,神庙建筑物包括石庙、红庙、镶锥宫等。其中镶锥宫建于台基上,大厅柱廊由两排直径达2.62米的柱子拱立,围墙以红、白、黑色的圆锥形物镶嵌,显得神奇而又富丽。在基什附近的奥海米尔土丘遗址出土了块约为公元前3500年石板,上面刻画有图画符号,可辨认的有人头、手、脚和线形符号等,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该文化至晚期,社会出现严重的贫富分化,氏族制开始瓦解,并逐步向阶级社会过渡。
乌鲁克文化乌鲁克文化
乌鲁克文化属于西亚铜石并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伊拉克境内的古城乌鲁克而得名。主要分布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年代约当公元前第4千年后半叶,晚于,约于前3100年为提姆杰特·那色文化所取代。主要遗址有乌鲁克遗址(12~4层)、和尼普尔城址等。
该文化流行轮制的红色或灰色磨光陶器,有的饰以简单刻纹,器形以高柄长嘴的钟形罐为主。金属制品的盛行也是这一时期的特色,主要为矛、棍棒头等铜制武器及金银制容器等。石斧、石刀等石制生产工具和陶镰仍继续使用。居民从事农业和畜牧业,已知人工灌溉。手工业、特别是制陶和采石日益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行业。这一文化的雪花石膏雕像也十分精致。
这一文化的神殿建筑较欧贝德文化的规模更大,以神庙为中心,出现了大规模的聚落,并向城市发展,奠定了苏美尔时代城市的基础。这种聚落址以乌鲁克为最著名。 其第6层时的城区面积不小于0.81平方公里。其中官方建筑物、园地墓地和民房各占三分之一。神庙建筑物集中在伊安纳塔庙和天神安努塔庙区。前者的代表性建筑是白庙、红庙、迷宫和镶锥宫。镶锥宫筑于台基之上,大厅的柱廊由两排直径达2.62米的柱子拱立,围墙以红、白、黑色的圆锥形镶嵌物装饰。这些建筑物的宏伟的规模和高超的镶嵌装饰技术,反映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尤其是这一时期产生了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最早的象形文字。
在基什城址附近的奥海米尔岗发现一小块石板,其两面以直线刻画出表示各种事物的图画符号,其中可以辨识的有人的头、手、脚和线形符号等,年代约为前3500年,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目前已发现乌鲁克文化的象形文字共有2000多个,大多书写在泥板上。
企业信用信息二次元同好交流新大陆
扫码下载App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
LOFTER精选
网易考拉推荐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乌图-赫加尔(Utu-hegal)在位期间击败古提王朝,将古提王朝逐出美索不达米亚。不过在前2113年,乌尔的乌尔-纳姆击败乌图-赫加尔,结束乌鲁克王朝。&&美索不达米亚西南部苏美尔人的古城城名。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幼发拉底河下游右岸,今伊拉克境内。早在远古时期,苏美尔人在此创建文化,史称乌鲁克文化(约公元前3400—前3100年)。居民制造铜器和陶器,建有巨大塔形建筑物,并创造图画文字,为后来两河流域楔形文字的萌芽。后形成早期的乌鲁克城市国家和宗教中心。公元前二十四世纪中期乌玛国王卢伽尔—吉尔伽美什(Gilgamesh)(约公元前2373—前2349年)在此建城,建立的苏美尔国家,公元前二十四世纪时曾为乌玛王国(Umma)首都。后并入阿卡得王国。迄公元前一千年代仍为“两河流域”重要城市。公元三世纪波斯 萨珊王朝时被毁。十九世纪中期以后对乌鲁克古城进行发掘,获神庙等建筑遗迹及各时期器物多种。 曾出土的乌鲁克女神像(石雕)是“两河流域”的代表作品,为公元前3500~前2500年之物。柏林的佩加蒙博物馆,为游客提供了一窥也许是第一个真正的世界城市,一个新的展览,乌鲁克古老的历史痕迹。文物展品包括粘土面具的魔鬼,鸭用石灰石作为权数,棱镜与苏美尔国王列表,详细交易显示“大城市Uruk_5.000年”片剂和水的容器。可追溯至公元前四世纪。样本涵盖乌鲁克发掘在一个世纪的,在什么是现在的伊拉克。但到目前为止,组织者说,不到5%的城市在沙漠中已经探索。柏林博物馆馆长,迈克尔Eissenhauer,周三表示,该展览是为了说明的重要性,乌鲁克,“在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主要城市的可识别。”早在公元前3300年前后,在西亚地区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南部,在当今的伊拉克境内,苏美尔人就建立了一个城市(国家),苏美尔人把这座城市叫作“乌努克”(Unug),后来的阿卡德人称之为“乌鲁克”(Uruk),希伯莱《旧约》称之为“以力”(Erech),当地阿拉伯人把当年这座城市所在的遗址称为“瓦尔卡”(Warka),现代学者则习惯采用“乌鲁克”来称谓这座早已变成遗址的古代城市。乌鲁克位于伊拉克现代城市塞马沃以北,与之相距15公里,地处北纬31度18分,东经45度40分。乌鲁克是当年两河流域南部最大的城市,如今是这一地区最大的遗址,遗址覆盖面积多达550公顷。  乌鲁克在古代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提到乌鲁克,人们就会联想到最早的城市国家,联想到人类文明的摇篮,联想到古代城墙,联想到人类历史上一位伟大君王吉尔伽美什,也会联想到最早的文字---原始楔形文字。苏美尔地区的其他城市,如早于乌鲁克的、被誉为“洪水”之前第一城的埃利都(Eridu),晚于乌鲁克的、20世纪30年代出土了琳琅满目的金银器的乌尔(Ur),较之乌鲁克,都黯然失色。埃利都始终没有发展成为独立的城邦,而乌尔的第一个辉煌时期(大约公元前2600年前后)比乌鲁克晚来了近千年(至少700---800年)。  苏美尔和阿卡德史诗中的主人公吉尔伽美什、神话中集爱与战斗为一身的女神伊南娜(伊什塔尔)、托勒密和普林尼笔下的乌鲁克天文学、暴露在地表的大型建筑遗迹、早期盗掘者发现的楔形文字泥版……最终把德国考古学家吸引到了乌鲁克。首次发掘于年在约丹(Julius Jordan)的主持下实施,至1998年,德国考古学家已经在此发掘了40个回合。目前,乌鲁克的考古发掘还远未结束,但重要的建筑遗迹和其他文化遗存已经令人目不暇接:雄伟高大的塔庙、富丽堂皇的镶嵌建筑、相互毗连的神庙建筑群、等级可辨的宫殿建筑群、坚固宽厚的城墙、巧夺天工的雕塑、千姿百态的楔形文字等等,这一切都昭示着乌鲁克昔日的辉煌。  遗址的中心地带是始建于欧贝德时期(公元前4500年前后)的宗教建筑群,遗址周围是吉尔伽美什建造的城墙的遗迹,它们在荒漠中隆起,宛如一条卧龙,在历尽岁月的沧桑后,长眠此地。②这座长达九公里的城墙,曾是吉尔伽美什引为自豪的杰作,“它是烧砖建筑,并非土坯堆砌,”“七个智者为之奠基,”“看那台基,无与伦比。”(引自《吉尔伽美什》史诗第1块泥版)遗址西部出土了古巴比伦时期的国王辛卡希德(SinKashid,公元前年在位)建造的宫殿,遗址东部的建筑遗址属于塞琉古和帕提亚(安息)时期(公元前4世纪---公元后3世纪)。上下五千年,文明之火绵延不息。  是的,就是在这里,在公元前3500年前后,即距今5500年前后,乌鲁克人率先迈入文明的门槛。当其时,乌鲁克的埃安纳(Eanna)圣区已经形成一个大型建筑群,其中有红庙(亦称石灰石庙)、镶嵌庭院、神庙D、神庙C、宫殿E、墩柱大厅、大庭院、夯土大厦、里姆辛(Riemchen)建筑、石镶嵌神庙等。③在乌鲁克的另外一个区,即安努塔庙区(亦称库拉巴区),安努塔庙(Anu-ziggurat)已经巍峨耸立。虽然这些建筑通常被视为乌鲁克IVa的标志性建筑,但是,其中的大部分都不是这个时期始建的。红庙、石镶嵌神庙和石庙始建于乌鲁克V(约公元前3600年),里姆辛建筑始建于乌鲁克VI,神庙A、神庙B以及墩柱大厅的始建年代是乌鲁克IVb。至于安努塔庙,早在乌鲁克VII之前就已经存在,并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  滚印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主要标志之一。根据英国学者婆斯特加特(N.Postgate)的说法,最早的滚印出土于乌鲁克VI,而德国学者法肯斯坦(A.Falkenstein)则认为,最早的滚印不晚于乌鲁克VI。也有人认为滚印的发明时间应该在乌鲁克VII,还有人认为滚印应该产生于乌鲁克VII-VI之间。无论如何,滚印的产生早于文字,在文字产生之前,滚印部分地发挥着后来文字发挥的传递和储存信息的作用,滚印对苏美尔国家的起源起了推动作用,在国家产生之后,继续长期地在经济生活和管理体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乌鲁克晚期,金属加工技术已经达到很高水平。乌鲁克时期的铜匠在提高天然铜的质量方面进行了许多尝试。属于这个时期的一个小狮像含9%的铅,另外一个属于这个时期的箭头,其质料是铜银合金,银的比重占25%。毫无疑问,与欧贝德时期相比,或与乌鲁克中期相比,乌鲁克晚期的金属加工技术有很大发展,诸如整体铸模、两瓣铸模、熔锻金属片或铜丝以及失蜡法等,都显示了此时金属加工技术的水平和特点。但金属铸造技术不是国家的专利,早在国家产生之前的欧贝德时期,金属铸造就已见端倪。
  乌鲁克晚期在艺术方面也达到很高水平,这时出现一批大型雕刻艺术品,如猎狮碑、祭司王、浮雕祭器、乌鲁克石膏瓶,等等。这些作品虽然出土于捷姆迭特·那色时期,即乌鲁克III,但学者们普遍认为,它们的产生年代要早于乌鲁克IV,即早于文字。  除上面提到的建筑、滚印、雕刻艺术和金属铸造技术外,还可举出一系列早于文字或与文字同时存在的文明成就,如快速陶轮的应用等等。这些技术成果代表了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属于经济基础(仅就技术层面而言)的范畴。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会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  那么,与这些大型建筑、精美滚印、大型金属铸造器以及大型雕刻相关的上层建筑应该是什么样子呢?从下面的两个例子可窥见一斑。建筑红庙用的石灰石采自乌鲁克以西约80公里的地下石灰石内围层,采石、运输以及建筑施工都需用大量劳力。据估计,像建于乌鲁克晚期的安努(Anu)塔庙台基那样的建筑,1500人每天做工10小时,5年才能完成。“猎狮碑”所用的石材是一块高达80公分的不规则的玄武岩,这块石材的产地是叙利亚。采集这样一块石头,并千里迢迢地把它运到乌鲁克,如果不是有计划的国家行为,实在令人难以想象。不论是到千里之外采集巨石,还是建造大型建筑,都需要一大批非农业劳动大军,而且需要强制劳动。大批非农业劳力的存在只有在农业出现大量剩余产品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而强制劳动意味着国家机器的存在。  乌鲁克之所以被视为人类文明的摇篮,其主要原因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产生于这里。在已经出土的5000余块原始楔形文字泥版中,最早的泥版属于乌鲁克IV,即公元前3300年---3100年,而绝大多数泥版属于乌鲁克III,即公元前3100---2900年。大多数泥版所记载的内容都与经济活动有关,因此,学者们把这样的泥版称为“经济文献”⑦。但其中也有一部分泥版,它们记载的内容不是经济活动,而是分门别类的物名,学者们称其为“辞书文献”。最早的劳动分工和社会分层的情况在最早的“辞书文献”也有所体现。到目前为止,学者们一共归纳出15表,即“人表”、“官职表”、“牛表”、“鱼表”、“飞禽表”、“猪表”、“树木表”、“贡物表”、“植物表”、“容器表”、“金属表”、“食物表”、“城市表”、“地域表”和“借词表”。此外,一些泥版碎片显示,除上述15表外,可能还有其他辞表。“人表”、“官职表”、“容器表”、“金属表”、“食物表”和“城市表”的最早版本属于乌鲁克IVa。据此可以肯定,最早的原始楔文不仅被用来记载经济活动,而且被用于记载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名。不论这种分门别类的辞书的功能应该如何解释,它们产生的社会原因都应该是当时已经存在、且已相当发达的社会分层和劳动分工。  “人表”中至少罗列了125种不同官职,其中可能也有职业名称。排列的方式是由大到小,或者说由高到低的。有人认为,这种排列方式本身就反映了等级观念。如果承认劳动分工、社会等级的形成以及如此复杂的官吏等级制度的确立需要一个过程的话,就不能不承认,它们早在文字产生之前,即在乌鲁克IVa之前,就已经存在。虽然学界目前对它们的具体发展演进过程尚不能准确描述,但有理由相信,“人表”中反映的社会现象至少在乌鲁克V就已经存在了。据此可以认为,在乌鲁克V时期,乌鲁克已经成为城市国家,即中国学者所说的城邦。到文字产生时,作为城市国家的乌鲁克至少已经存在了200至300年。  现代学者普遍认为,乌鲁克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叫库拉巴(Kullaba),一个部分叫埃安纳(Eanna)。但从苏美尔史诗中却难以得出库拉巴和埃安纳是乌鲁克的组成部分这样的结论。相反,在苏美尔史诗中,库拉巴和埃安纳(即乌鲁克)更像是两个同时存在的、暂时统一在一王统治之下的独立国家。这一点也可以得到塔庙的印证:库拉巴和埃安纳各有一座塔庙。根据后来的塔庙分布特点,一座城市只有一座塔庙,库拉巴和埃安纳都有自己的塔庙,说明它们是(至少曾经是)独立的城市国家。  《苏美尔王表》在讲到乌鲁克时这样写道:  “基什被打败,其王权转移到埃安纳。在埃安纳,麦斯江伽舍尔,乌图之子,既是恩(en),又是卢伽尔(lugal),王324年。麦斯江伽舍尔出海入山。恩美卡,麦斯江伽舍尔之子,乌鲁克之王,乌鲁克的建造者,王420年。卢伽尔班达,牧羊人,王1200年。杜木兹,渔夫,籍贯库阿,王100年。吉尔伽美什,其父是风神,库拉巴之王,王126年。”  在此,除了国王统治年代带有神话色彩外,其他都是史实。麦斯江伽舍尔在埃安纳为王,其子恩美卡在乌鲁克为王,而隔了两代的吉尔伽美什在库拉巴为王,这里的排序是埃安纳、乌鲁克、库拉巴。据此判断,埃安纳可能是最早的居住中心,乌鲁克是在埃安纳基础上的扩展,扩展后的整个地区被称为“乌鲁克”,其中包括埃安纳。此时的库拉巴可能是一个独立国家,只是到吉尔伽美什统治时期,乌鲁克和库拉巴才统一在吉尔伽美什的统治之下。吉尔伽美什最初很可能是与乌鲁克并列的库拉巴城邦之王,后来他把乌鲁克也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但王衔未变,仍保留了本来的王衔“库拉巴之王”。  “库拉巴”(kul-aba4ki)是用三个符号来书写的,即NUMUN.UNUGki。KI是地点指示符号,没有意义。这样,其余部分NUMUN.UNUG可释为“乌鲁克之后裔”。乌鲁克IV-III时期的文献中没有“库拉巴”,“库拉巴”的最早文献证据出现在乌尔古朴文献中。这颇令人费解。这种情况只能有两种解释:其一、乌鲁克早期文献中的“库拉巴”尚未被发现;其二、乌鲁克早期文献中根本就没有“库拉巴”这个概念,它是后来才有的概念,是后人对已经变得遥远莫测的早期乌鲁克城市发展史的一种诠释。由“库拉巴”的字面意思“乌鲁克之后裔”可知,后人把“库拉巴”视为“乌鲁克”发展扩大的结果,从时间上看,乌鲁克在先,库拉巴在后。这大概就是苏美尔史诗把恩美卡称为“乌鲁克之王,库拉巴之王”的原因。  对乌鲁克遗址进行的地表勘察表明,早在公元前四千年代早期,两河流域南部的乌鲁克就形成了以神庙为中心的居住群。这些居住群不规则地联系在一起,很少出现直排形式,居住群外面有大片空地,大概是无人居住的沙漠或沼泽。在以神庙为中心的居住群内,大部分社区都分布在相互交叉成辫形或网形、自然形成的支流旁边。这个居住群又分为若干个地域单位,每个地域单位由几个村社组成,而其中总有一个规模较大者。这时的灌溉还不成系统,只是靠临时修筑的水坝来控制泛滥的洪水,很少有用人力或靠动物把水从低处提到高处然后再进行灌溉的情况。这种非强化的灌溉不需要太多资金、太多的集体劳作,因而也就不需要太大的官僚机构来管理。  到公元前四千年代中期,居址分布形式发生了变化。这时仍然是小型村落居多,但其总的数量却在减少,介于村落和城市之间的形式---镇出现了。过去的相互不连接、不规则的居住分布形式已经让步于以镇为中心的、直排的分布形式。这种分布形式表明,人们在水源上已经不再完全依赖自然支流,而开始依靠用水坝拦截的、直而长的人工水渠来保证用水。在接下来的二、三百年中,乌鲁克迅速发展,人口增加了几倍,地域也很快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乌鲁克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城市国家。周围的村落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成为城市居民。《史诗》中的“英雄”恩美卡就生活在这个时代。根据《苏美尔王表》的说法,恩美卡是乌鲁克的创建者。但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已经看到,乌鲁克的形成是个长期过程,它不是一个人、也不是在一个人的领导下建造的。到恩美卡统治时期,作为城邦的乌鲁克已经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已经在建筑、技术及艺术等多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把恩美卡视为乌鲁克创建者,不符合历史事实。  经验告诉我们,有些发明创造可以由某个人在某个特定时间里完成,有些则是日积月累、由量变到质变的结果。城市的建立,至少古代城市的建立,就属于后者。
  什么是城市?英国学者泊斯特格特在《早期美索不达米亚》一书中专设了一节,叫作“给城市下定义”, 但他并没有给城市下定义,而是以几个实例描述了早王朝时期城市的形式和内容。乌鲁克是公元前四千年代末的大城市,早王朝时期吉尔伽美什修造城墙,把城市包围起来,城墙长9公里,被包围在城墙内的面积大约400公顷。他认为,不论以什么标准判断,它都可以被称为“城市”了,而且是个大城市。早王朝时期的阿布萨拉比赫与乌鲁克相比可谓相差悬殊,其城墙的长度只有1.3公里,围在城墙里的面积不过10公顷,比许多村社还小。尽管如此,泊斯特格特认为有理由把它们都视为城市,理由就是它们都有城墙。小城市的城墙也往往有几米之宽,它们的建造足以显示一种集合力。可见,他把城墙视为衡量城市的重要标准。除城墙以外,城市还有如下特征,用泊斯特格特的话说就是:1.如果说神庙体现了一个城市的宗教特征的话,那么,具有防御功能的城墙就反映了这个城市的政治特征;2.城墙不是城市化时代才开始有的新生事物;3.城墙既有实际作用,也有象征意义,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往往不惜代价修建城墙,而当征服者征服一个城市时,他们也一定要捣毁城墙。在我们看来,就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而言,不论是统治者修建城墙,还是征服者毁坏城墙,其象征意义和威慑意义都要大于实际意义。美索不达米亚南部是冲积平原,缺少石头和木材,而这二者是建造坚固的防御工事不可缺少的材料。当然,用烧砖建造城墙可以大大增加城墙的坚固性,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完全用烧砖建造的城墙。根据《吉尔伽美什》史诗的描述判断,吉尔伽美什建造的城墙使用了石头和烧砖,但可以肯定,他建造的城墙不是全部都用石头和烧砖建造而成的,而只是部分地使用了这两种材料,门和其他重要部位可能用了一些石头,而烧砖可能只是用于城墙的外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最大的神庙建筑---塔庙就是用土坯和烧砖建造的,“核心部分用土坯建造,每隔一定高度就铺上一层芦苇席,以增加稳固性和弹性,外表用烧砖和沥青砌成”。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任何地方、任何时代的城墙都没有留下哪怕是一点残垣断壁,留下来的仅仅是埋在地下的地基。这表明,美索不达米亚南部所有的城墙都没有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它们在当时能够在防御上起多大作用?可以肯定,城墙的御外作用是十分有限的。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基什王未能成功征服乌鲁克是因为乌鲁克有城保护。乌尔第三王朝时期,乌尔的统治者舒辛(u-Sin)为了抵御阿摩利人的入侵而修造了一道“长城”,但这道“长城”没有能够挽救乌尔第三王朝灭亡的命运。我们有理由相信,美索不达米亚的城墙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其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其主要功能可能不是御外,而是安内。总之,城墙是一座城市的最重要的标志,但乌鲁克的考古发掘表明,恩美卡统治时期乌鲁克还没有建造城墙。文献证据表明,乌鲁克城墙是晚于恩美卡两代的国王吉尔伽美什建造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恩美卡也应该不是乌鲁克的创建者。  从政治体制方面看,在恩美卡统治时期乌鲁克已经存在相当发达的社会和政治体系,这在“人表”中得到充分体现。就目前解释的程度看,“人表”中的人或“职业”是按等级排列的,国王排在第一位,之后是次于王的各种官职,然后是再次一等的职业,依此类推。相关的职业名称被排列在一起,其中重要者在先,次要者次之,再次要者再次之。除国王外,在这些职业名称中有主管城市的官员(NAM.URU)、主管耕犁的官员(NAM.APIN)、主管诉讼的官员(NAM.DI)以及主管军队的官员(NAM.ERIN)等等。如果套用现代概念,这些名称大致相当于现代的市长、农业部长、司法部长、国防部长。此外,还有“议会长”(KINGAL)、“朝臣”(GAL.TE)、“大使”(GAL.SUKKAL)之类的职务名称。社会体系和政治体系的建立也是个长期过程,它不是凭某个人(包括国王在内)的能力在短期内就可以实现的。  公元前四千年代末至三千年代初,乌鲁克处于高度发达的“黄金时代”,它不但是当时地域最大的城市国家,也是最“先进”的国家,其先进性不但体现在军事方面,也体现在经济(包括农业、畜牧业、工艺和海外贸易)、宗教、政治和文化方面。乌鲁克国王恩美卡和吉尔伽美什对乌鲁克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阅读(2407)|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历史上的今天
在LOFTER的更多文章
loftPermalink:'',
id:'fks_',
blogTitle:'乌鲁克(Uruk)古城',
blogAbstract:'乌鲁克(Uruk)是苏美与巴比伦尼亚的城邦之一,位于幼发拉底河东岸、底格里斯河西岸,当时可能有50,000至80,000位居民居住在6平方公里的范围中,也是当时最大的城市。乌图-赫加尔(Utu-hegal)在位期间击败古提王朝,将古提王朝逐出美索不达米亚。不过在前2113年,乌尔的乌尔-纳姆击败乌图-赫加尔,结束乌鲁克王朝。&&美索不达米亚西南部苏美尔人的古城城名。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幼发拉底河下游右岸,今伊拉克境内。早在远古时期,苏美尔人在此创建文化,',
blogTag:'',
blogUrl:'blog/static/',
isPublished:1,
istop:false,
modifyTime:7,
publishTime:0,
permalink:'blog/static/',
commentCount:0,
mainCommentCount:0,
recommendCount:0,
bsrk:-100,
publisherId:0,
recomBlogHome:false,
currentRecomBlog:false,
attachmentsFileIds:[],
groupInfo:{},
friendstatus:'none',
followstatus:'unFollow',
pubSucc:'',
visitorProvince:'',
visitorCity:'',
visitorNewUser:false,
postAddInfo:{},
mset:'000',
remindgoodnightblog:false,
isBlackVisitor:false,
isShowYodaoAd:false,
hostIntro:'',
hmcon:'1',
selfRecomBlogCount:'6',
lofter_single:''
{list a as x}
{if x.moveFrom=='wap'}
{elseif x.moveFrom=='iphone'}
{elseif x.moveFrom=='android'}
{elseif x.moveFrom=='mobile'}
${a.selfIntro|escape}{if great260}${suplement}{/if}
{list a as x}
推荐过这篇日志的人:
{list a as x}
{if !!b&&b.length>0}
他们还推荐了:
{list b as y}
转载记录:
{list d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if x_index>4}{break}{/if}
${fn2(x.publishTime,'yyyy-MM-dd HH:mm:ss')}
{list a as x}
{if !!(blogDetail.preBlogPermalink)}
{if !!(blogDetail.nextBlogPermalink)}
{list a as x}
{if defined('newslist')&&newslist.length>0}
{list newslist as x}
{if x_index>7}{break}{/if}
{list a as x}
{var first_option =}
{list x.voteDetailList as voteToOption}
{if voteToOption==1}
{if first_option==false},{/if}&&“${b[voteToOption_index]}”&&
{if (x.role!="-1") },“我是${c[x.role]}”&&{/if}
&&&&&&&&${fn1(x.voteTime)}
{if x.userName==''}{/if}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list x.l as y}
{if defined('wl')}
{list wl as x}{/list}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乌鲁克是哪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