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贵州省贞丰县龙场镇北盘江镇银洞湾村花椒种植有几户

贞丰县北盘江镇子洪花椒种植场
您当前的位置: &
贞丰县北盘江镇子洪花椒种植场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苗族自治州贞丰县北盘江镇马家坪果园场17号,于 00:00:00
正式成立,联系电话为,总经理陈子洪,欢迎您前来参观指导 ,自贞丰县北盘江镇子洪花椒种植场创建以来,坚持“诚信为本,客户至上”的宗旨,本着“品质为本,精益求精”的经营销售理念,力求给客户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的同时,也使企业得到长足的发展。期待与各位业界新老客户携手共进,共创辉煌。
公司名称:
贞丰县北盘江镇子洪花椒种植场
公司类型:
企业单位 (制造商)
所 在 地:
公司规模:
注册资本:
注册年份:
保 证 金:
已缴纳 0.00 元
经营模式:
公司行业:
下图中的红点是贞丰县北盘江镇子洪花椒种植场在黔西南百度地图中的具体位置,您可以用鼠标放大缩小
&2016 贞丰县北盘江镇子洪花椒种植场 版权所有&&
温馨提示:本站所有信息由企业自行注册或者来自互联网,网络交易请体防诈骗,本站不负任何责任
技术支持:&&
访问量:0&&股票/基金&
贵州“顶坛模式”的启示
作者:李盛明
  “眼望花江河,有水喝不着;石缝种苞谷,只够三月活;想要吃米饭,除非坐月婆;姑娘往外嫁,媳妇讨不着。”这首悲凉的歌谣就是贵州省贞丰县北盘江镇顶坛片区过去的真实写照。由于顶坛片区90%以上是岩山,自然环境恶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该片区曾有17户人家因无法生存而迁走他乡。  六月的贵州,满眼尽是苍翠。粗砺的石头山被娇嫩的绿色覆盖,尽显刚中见柔之美。记者一行人来到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时,不禁被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折服。要不是贞丰县常务副县长陈湘飚介绍,我们很难想象,仅仅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石漠化严重的地区,曾经被认为是“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  现如今,在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的大背景下,不少曾经迁走的农户又迁回顶坛片区,这是什么原因呢?    花椒种植让农民脱贫  在北盘江镇银洞湾村的花椒种植基地里,记者看到一个椒农正在为自己心爱的花椒树除草。经记者询问才知道,这位名叫罗泽进的农民近些年来正通过种植花椒成功致富,还修了新房。罗泽进说,以前种玉米时他家根本吃不饱,生活很艰苦,但是现在种花椒,家里经济条件就好多了。罗泽进一家现在有花椒地20亩,一年经济纯收入有七八万左右,养活了一家人。在罗泽进的家里,他向记者介绍说,以前村里人都住瓦房,但是现在他家已经盖了砖房,还贴了磁砖。  顶坛片区像罗泽进这样的人家还有很多。通过种植花椒治理石漠化后,2006年底,顶坛片区仅花椒一项收入上万元的农户就有70多户,8000元到10000元的有200多户,其他农户收入都在6000元左右。2011年,顶坛片区花椒种植人均纯收入达4800元。银洞湾村有五六户椒农每年靠花椒和育苗收入可达10多万元。现在,贞丰县花椒的总产值已达9000万元。    艰难的转型探索  在贵州,这种不改变原始地貌,因地制宜,采取生物措施调整结构,恢复治理生态的模式被称为“顶坛模式”。不过,“顶坛模式”的打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用了近二十年时间的,这个农业生产转型的过程不可谓不艰难。陈湘飚介绍说,贞丰县这片石漠化的土地有“三跑”的特性,即跑水、跑土、跑肥。因此,种水稻肯定是不行的,但是种玉米也很勉强。穷则思变,顶坛人曾经种过花生、砂仁,也搞过养殖,但是都失败了。有的人提出要坡改梯,有的人说只能实行移民搬迁……发展是第一要务,但是找到一条适合顶坛发展的道路并不容易。种植花椒实际上来源于村民袁家伦的偶然提议。他自己有一棵花椒树,算下账来,如果大面积种植的话,比玉米划算得多。  这个提议经过专家的论证后被认为是可行的。花椒喜钙耐旱,这在石头山众多钙质丰富的喀斯特地区特别合适。花椒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根系发达,可以治理水土流失、维护生态环境。顶坛片区简直就是种植花椒的绝佳选地!    咬定青山不放松  确定了转型的思路,实施起来困难依旧不少,因为这个地区的农民已经习惯了种玉米。不少人认为,虽然这点玉米不够糊口,但毕竟是粮食。花椒连粮食都不是,培育椒苗还需要三年的时间才能挂果,真种出来要是挣不到钱就只能饿肚子了。顶坛片区的领导意识到这一点后,就组织村干部先种,再向普通农户推广。因此,在“顶坛模式”形成过程中,“干部先行”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以银洞湾村为例,上世纪90年代初,先是由十几个村干部带头种植。到1993年的时候,花椒的收益就开始显现了。当时每户大约种了100多株花椒,因此每家就有了1000多元钱的收入。有了成功的经验,当地农户种花椒的积极性就起来了。随后,花椒种植面就铺开了。  为了解决种植的具体问题,贞丰县从林业部门的专家和教授那里寻求到了不少技术支持,比如种植花椒和防治病虫害技术,配套地进行坡改梯工程、修建田间便道和建蓄水池等。为了打通花椒的销路,村里还成立合作社统一进行营销。此外,政府还主导招商引资建花椒加工厂。有了政府的大力支持,花椒的种植一下子就推开了。1998年时,顶坛片区就种植了1万多亩花椒。农民从花椒种植上找到了自己的路子,既治理了石漠化,又体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还解决了老百姓的收入问题。陈湘飚颇有感触地总结了“顶坛模式”的经验:“一是,发展地方经济,政府要身体力行;二是,治理石漠化要选准一条因地适宜,符合老百姓长远生计的发展路子;三是,充分调动老百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至关重要。”  现在的顶坛,已经不再是贫穷落后的面貌,这里的歌谣应改为:“远看花江河,椒子起坨坨;昔日荒山地,今日绿满坡;电器进了门,家家有摩托。”(本报记者 李盛明)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贵州黔西南州贞丰县北盘江镇银洞湾村
您当前的位置: & 欢迎光临
  银洞湾村位于珠江水系北盘江花江河段南岸,贞丰县北盘江镇东北部,是一个低海拔、干热河谷气候、喀斯特地貌较为集中的地区。全村由银洞湾、胡家麻窝、报公寨、庞家寨、水淹坝、新发寨、坪子头七个村民小组组成,居住着汉族、布依族、苗族、黎族等多种民族,该村现有302户1379人,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5亩,属典型的喀斯特山区。95%以上的面积都是石漠化严重的荒山荒坡,自然环境十分恶劣,曾被许多中外专家认定为“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  由于地少贫瘠,村民们只能在石头缝里种玉米,收成极低。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几天大太阳,晒得喊爹娘”,加之处于“老、少、边、穷”地区,环境恶劣,交通不便,村民生育观念落后,使村民步入了愈生愈穷、愈穷愈生的怪圈。到1990年时,人均吃粮不到100公斤,人均年收入不足200元。遇上旱灾,粮食基本没有收成,全村95%的人家都要靠政府的救济艰难度日。  为改变银洞湾村民的贫困状况,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计生“三结合”政策,制定相应的“三结合”帮扶计划,从控制人口上下工夫,狠抓“少生快富”工程。1992年以来,镇党委、政府协调金融部门,为银洞湾村民提供小额信贷、低息、无息贷款,帮助银洞湾村民发展生产,积极协调县农、林、畜牧、教育等部门,政策上实行倾斜、优惠,为银洞湾村民提供资金、物资、技术、知识上的帮助和扶持。镇党委、政府着力抓好基层组织建设,配齐、配强村“两委”班子,帮助村“两委”班子理清工作思路,抓好“双带”工作,使扶贫攻坚工作在银洞湾村迈出了可喜的步伐。银洞湾村“两委”结合实际,充分利用当地光照足、气温高、群众积极性高的有利条件,积极争取各部门的帮扶,大力发展花椒种植,经济收入和生活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名称:贵州黔西南州贞丰县北盘江镇银洞湾村建议着长袖T恤、衬衫加单裤等服装。年老体弱者宜着针织长袖衬衫、马甲和长裤。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产业扶贫:进山,出山,铺就致富路
“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让安顺浪塘村焕然一新,乡村旅游带动当地农户脱贫致富。吴忠贤 摄在“扶产业就是扶根本”的理念指导下,我省将发展产业帮助贫困人口增收作为脱贫攻坚的中心工作和主要措施,将扶持具有比较优势的扶贫产业作为主要目标,打造山地特色有机农业大省和山地旅游大省助推脱贫攻坚,推广“三变”改革经验,构建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精准扶贫到村到户的格局。2015年10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小康的决定》等“1+10”配套文件,决定深入推进产业化扶贫,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主要通过积极发展种养业、加工业、旅游业、流通业、劳务经济等五个途径,帮助发展产业和扩大就业,实现增收脱贫奔小康。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通过抓好产业扶贫,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和乡村旅游、电商扶贫等产业推进工程,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享受到了政策的红利。游客在贵州少数民族村寨享受长桌宴上的美味。山地农业 土地里生长希望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帮助贫困农户就地发展生产增收。到2020年,种养业吸纳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100万人,帮助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147万人。现场直击:十年前,家住黔西南州贞丰县北盘江镇银洞湾村的胡明忠,举家搬离,离开了自己依恋的乡土。因为那里95%以上的面积都是石漠化严重的荒山荒坡,“眼望花江河,有水喝不着;石缝种包谷,只够三月活;想要吃米饭,除非坐月婆;姑娘往外嫁,媳妇讨不着。”这首歌谣就是银洞湾村的真实写照。贵州是全国石漠化面积最大、类型最多、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石漠化地区的贫困,让许多百姓都不得不选择背井离乡,因为那方水土养活不了人。在人们纷纷出走的时候,银洞湾村的村支书罗泽亮不肯走。面对困境,他积极转变思路,探索如何在现有土地资源上做文章,结合当地以喀斯特地形腐殖土壤为主的特征,他萌生了种植花椒树的想法,并且试种成功。此后,他便开始亲自育苗,并免费提供花椒苗发动群众种植,免费指导种植。石旮旯地里种花椒,在石头缝里形成灌木丛,水土流失就大大减少,而且还能产生经济效益,从此开创了喀斯特地区“花椒经济”的脱贫致富模式。在罗泽亮的带动下,胡明忠和许多在外的村民都回到了家乡种植花椒。现在胡明忠家庭平均年收入6万元左右,不仅不用愁温饱,还建起了一栋3层小楼。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贞丰县通过向石山要地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实现了“绝地逢生”,而在麻山腹地的罗甸县和长顺县,则通过科技兴农助推农业增效、“藤缠树”利益联结机制,让土地生长出了希望。罗甸县麻山高效蔬菜产业园里,“菜—稻—菜”一年三熟种植模式使蔬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如今,麻山深处的“菜篮子”早已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2015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已达35万亩,产值达15.17亿元,先后有10余万贫困户通过种菜实现脱贫。长顺县紫王葡萄扶贫产业园里,大门由两棵大树和许多藤蔓所组成,喻意着长顺的贫困农户将依托“藤缠树”模式走出贫困,走向富裕。所谓“藤缠树”即是以大企业带动,贫困户参与的模式,将大企业当作一棵树,千家万户为藤,以“藤缠树”共生共荣的方式形成规模化发展。贫困户可选择“合作社+基地”、“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合作社+电子商务”、“合作社+实体销售店”运作方式加入其中共同脱贫致富。围绕绿壳蛋鸡、高钙苹果、紫王葡萄、优质核桃“产业四宝”和香酥鸭、刺梨、中药材、蔬菜、烤烟等产业优势,长顺县紧盯脱贫攻坚任务,用“藤缠树”产业扶贫模式,精准锁定贫困对象,找准脱贫帮扶措施,集中全力攻坚,实现“十三五”开局之年4个贫困乡镇摘帽、16个贫困村出列、1.5万贫困人口脱贫。游客在采摘苹果。 张明勇 摄乡村旅游 美景里享受幸福大力发展以乡村旅游为主的旅游业,帮助贫困农户就近就业增收。到2020年,旅游业吸纳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48万人,帮助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70万人。现场直击:穿上蓑衣斗笠、腰间挎着民间能手专门编织的超大鱼罩和笆篓,随着寨老一声令下,近万名游客冲下梯田,顾不上满身泥浆,埋头捕捉最大的“鱼王”。捕鱼比赛结束后,游客们又架起铁锅,把亲手捕捉到的鱼做成美味的酸汤鱼,现场一片欢腾。10月3日,国庆黄金周第三天,施秉县举办了第三届世界自然遗产生态旅游节,万人捉田鱼品鱼宴庆丰收暨捕鱼王大赛、杉木河“划骑跑”旅游铁人三项赛、抢抓土鸭子比赛等系列活动,让云台山景区的游客接待量超过了11.8万人次,创下历史之最。这不仅让游客充分体验了稻鱼野炊美味和田间丰收乐趣,更极大带动了当地村民的旅游收入。据了解,稻田养鱼一直是施秉县的传统特色产业,为了助民脱贫,施秉今年全县普及发展稻田养鱼近3万亩。坐落在世界自然遗产地云台山附近的云台村154户村民,初夏就放养了4000余斤鱼苗,秋收后稻鱼增长达1万余斤。这次捉鱼活动在这1万余斤稻鱼基础上,又收购了各村寨1万斤的稻鱼供游客捕捉,解决了农户秋旱稻鱼无水放养问题和稻鱼销路问题。此外,9月中旬以来,施秉小河村、上翁哨村等十几个村寨和黄平谷陇等周边的村民为游客编织的10000余个鱼罩、腰箩及各式捉鱼道具,也是一笔客观的收入。不仅是施秉县,国庆节期间,我省各乡村旅游景点以美丽的田园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多彩的民间活动、独具特色的民俗体验,吸引大批游客到访。六盘水盘县羊场乡纳木村,刺绣、纺织、打糍粑、吹木叶……布依族的民俗画在了整齐的红木白墙上,每一面讲述着布依族故事的墙都是游客照相留念的首选。毕节市赫章县兴发乡,花开时节,一望无际的紫色韭菜花盛放山间,应和着悠扬的彝族歌谣,每天四五千名省内外游客“涌”进,农家餐馆和旅店生意异常火爆。2013年以来,我省在总结各地新农村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在全省范围内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深入实施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六项行动计划,一个个设施完善、产业兴旺、生态良好、环境优美、魅力独特、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在贵州大地次第花开。安顺市旧州镇有一张民俗乡愁旅游产业链精准挂钩贫困户作战图。作战图上,农旅融合、文旅融合两大类5条产业路径,将全镇14个村居委的1638个贫困人口,精准挂钩到集绿色种养、特色加工、体验服务为一体的“旅游+”融合产业链各个环节。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我省还形成了以“旅游协会+农户”、“政府+公司+农户”、“政府+公司+旅行社+农民旅游协会”、“村合作社+村民”等多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让贫困农户广泛参与其中、受益其中。普安县德信兔业公司的长毛兔养殖场里,楼下镇补者村的农户,在学习长毛兔的养殖和剪毛技术。特色加工 双手织就美好大力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加工业,帮助贫困户实现就业增收。到2020年,加工业吸纳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30万人,帮助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44万人。现场直击:地处乌蒙腹地的赫章,海拔和气候非常适合核桃树生长。因壳薄、仁饱满、味香纯而著称的赫章核桃,备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为推进绿色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赫章县立足自然资源禀赋,把核桃产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与开发扶贫、生态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结合起来,大力推进核桃产业发展,全县种植核桃160余万亩。在核桃种植产业不断壮大的同时,以解决种植户销售渠道、延长产业链、增加群众收入的核桃深加工产业亦在赫章兴起。在马川镇,核桃托起了一个产业基地。赫之林、金果缘等16家龙头企业落户该镇,核桃乳、核桃糖、核桃木等深加工产品从这里走向全国。走进赫章县金果缘农特食品加工厂,屋子里摆满各种各样精巧的工艺品:玲珑的笔筒、规整的办公桌、圆圆的烟灰缸、细致的纸巾盒……尤为吸引眼球的,是那些规格不等、造型各异的花瓶。这些花瓶在市场上颇受欢迎,少则能卖二三十元、多则四五千元。“接二连三”,贯穿“吃穿住行”,核桃产业成为赫章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强力引擎。据统计,整个赫章县核桃年产值10亿元,年收入万元以上的核桃种植户5000余户,每年为农民人均创收1000元以上,惠及60余万人。2013年,我省启动实施“锦绣计划”,全省30万从事特色手工产业的妇女在家门口就业,特色手工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培育成长了30家优强企业和100家专业合作社,妇女特色手工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达到1000家。从事特色手工产业的妇女达到30万人,带动了100万人脱贫。杨光英今年64岁了,她所居住的普定县白岩镇讲义村是一个白族、苗族、布依族聚居的村寨,这里的妇女个个都有描龙绣凤的巧手,她们的技艺是一辈一辈传承下来的。在过去,刺绣只是爱好,没有成为她们增加收入的渠道。如今,她们将花、鸟、虫、鱼和民俗故事绣在枕头上,再经过统一加工制作成朵贝茶枕销往大江南北,平均每月能挣2500多元,绣娘也成为最受青睐的职业。“十几岁就开始学的,种一辈子地,到现在才晓得绣花还可以挣钱,我是赶上了好时候。”杨光英笑着说。用双手编织“锦绣钱程”,不仅让一批批农村贫困妇女实现了就近就业、自主创业,增收脱贫,也有力传播和发展了贵州多彩的民族文化。拔“穷根”播“富种”手记地还是那块地,为什么过去是养不活百姓的“穷窝窝”,而现在却变成致富的“金窝窝”。关键在变。要拔“穷根”,观念要变。典型的山区省份的贵州,山地和丘陵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92.5%,土地零碎、耕地质量差,发展传统种植业自然是投入大、收成少。但是,优越的生态环境、独特的自然气候和丰富的生物资源,好山、好水、好空气、好土壤的有机组合,却又是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天然理想场所。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让山区“绿色、生态”的优势尽显,也实现了农业农村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过去,为什么农民会守着挣不了钱的包谷地或者直接撂荒,而不愿意发展能致富的特色农业呢?原因不外乎三个:一是不懂技术和管理,造成成活率低、产量少,无法获得实际收益;二是特色农产品投入大、产生经济效益周期长,大多数农民更愿意选择来钱快的;三是市场不稳定,销售渠道不畅通,种出来了却烂在地里则更让农民痛心。要播“富种”,方法得变。通过建设农业示范园区,让懂技术会管理的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做示范,建立“农业合作社+贫困户”、“基地+贫困户”等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农户共同发展,抱团,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发展,也更利于市场的拓展。通过大数据和电子商务,将农产品市场营销作为产业化精准扶贫的重要方向,运用互联网理念和技术,改变农副产品供销模式,变金字塔式的传统营销渠道为点对点的网络营销渠道,能有效助推“黔货出山”。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引进深加工企业,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用长远的目光看发展,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旅游打基础。一系列新方法新举措注入到产业发展中去,打消了农民的疑虑,发展的积极性自然高涨。而唯有贫困户广泛、积极地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贵州脱贫才会更有力量。当前位置:&>&&>&
贞丰县北盘江镇银洞湾村村支书带领群众致富
&石旮旯里创造的生态&奇迹&
&&记北盘江镇银洞湾村村支书罗泽亮带领群众致富事迹
   座落在北盘江畔的银洞湾村曾被许多中外专家认为 &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全村有7个村民组368户1558人,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3亩,属典型的喀斯特山区,95%以上的面积都是石漠化严重的荒山荒坡,山高坡陡,自然环境极为恶劣,乡亲们辛苦一年洒下的汗水换来的只有贫瘠土地上的微薄收成,日子过得清苦、紧巴。
   如今,银洞湾村漫山遍地种满了花椒树,乡亲们守着山上的&摇钱树&,过上了好日子。变化不为别的,只因村里出了个&点金人&&& 罗泽亮。
   罗泽亮,不是神仙,他是一位朴实的农村汉子,银洞湾村村支书,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年已5旬多的他,中等身高,体态略胖,皮肤黝黑、笑容朴实&&看上去是那样的平凡。而在当地,只要提起他的名字,乡亲们都会自豪地向我们讲起他&点石成金&带领乡亲们走上致富路的感人故事。
   银洞湾村的乡亲们过去主要以种植传统农作物为主,地瘦人穷。生于斯、长于斯的罗泽亮对这里艰苦的自然条件和生产生活条件深有体会,对乡亲们种植成本高、收益低的难处感同身受。乡亲们的清苦生活,罗泽亮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帮助乡亲、改变家乡贫困面貌的责任感,使他时常思量着如何使乡亲们增收脱贫。
   面对困境,罗泽亮寻思着如何在现有的土地资源上做文章?结合当地以喀斯特地形腐殖土壤为主的特征,他萌生了种植花椒树的想法,经过市场调查,证明种植花椒树是可行的。怎样能让乡亲们减少种植花椒树风险,确保收益呢?
   在一心想要种植花椒树念头的催动下,罗泽亮自备干粮徒步走了30多公里的路到县城坐车远赴四川的成都、重庆江津等地找销路、学技术,由于经济困难,每到一个地方罗泽亮都是选择最便宜的旅馆住下,然后和当地人打听好线路后,自己步行去目的地,渴了就在有自来水的地方喝点冷水,在了解了罗泽亮的一路艰难历程后,许多老板和客商都很敬佩他的做法,也纷纷爽快地告诉了他种植花椒的技术,并把国内市场的情况给他作了详细的介绍。经过多方打听和接触,他主动联系上了多位花椒经销商,经与客商商议,实行&客商+农户&的订单种植模式,罗泽亮率先种植了20亩花椒,当年罗泽亮种植花椒收入就达1万余元。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项目选定后,原本以为会很顺利的花椒树种植项目,却是出现了最大难题&&乡亲们拒绝栽种。大家对种植花椒树普遍缺乏信心,不愿接受,担心大面积土地种植花椒树后,得不到收益怎么办?村民们说:&种啥子花椒哟?!这个东西是香料,没得好多人吃,到时候恐怕连饭都没得吃的,还说什么增收?!看他种嘛,可能到头来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有的村民甚至认为是罗泽亮有私人目的:&当然要大家都来种哟,他肯定是得了好处的噻!&
   为消除村民们的顾虑,罗泽亮召开了党员、村民代表会,耐心细致地向他们做思想工作,给他们计算经济效益对比帐,但任凭他磨破了嘴皮,即便以自己取得经济收益现身说经,乡亲们依然不领情,收效甚微,认为他在吹牛,有私人目的,觉得他在倒卖花椒苗赚钱。老伴看到罗泽亮为推广花椒树的事一天到晚愁眉不展,劝他说:&为种花椒树,你硬是走火入魔了,他们不种就算了,关你啥子事嘛!&&我是共产党员,我是支书,我不带头谁带头?&为此,罗泽亮决定采取走家窜户的方式,面对面地做乡亲们的思想工作。
   村民张明进、胡明学、黄相芬是最反对他做法的3户农户,罗泽亮决定,就以他们为突破口。上门做3户农户的工作,给他们谈好处,摆道理,3户农户依然不为所动。一次不行,再来第二次,二次不行,再来第三次,就这样,3户农户终于被罗泽亮的诚意所打动,决定试种花椒树。接着罗泽亮又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游走于田间地头,见人就说,逢人便提,其间磨破了两双&解放鞋&。功夫不负有心人,数月后,80%的村民决定试种花椒树,于是一场&减粮种花椒&的革命在银洞湾村展开了,短短半年时间全村共种植花椒树达500多亩。到2012年张明进、胡明学、黄相芬3家卖花椒收入近万元,人均纯收入达3500元左右。
   初战告捷,罗泽亮感到无比欣慰。他高兴的不仅是增收了,更重要的是从乡亲们赞许的眼神里读出了大家对种植花椒的认可。村民初偿了种植花椒的甜头后,对罗泽亮倍加信任。&罗支书确实没得私心,带领我们大家致富。&&罗支书这个人耿直!&&&
   罗泽亮在带领村民种植花椒树时,深深地意识到知识和技术的重要。&不仅要让他们种,还要让他们种好,提高产量,争取能致富。&带着这样的想法,罗泽亮通过不断学习,掌握了花椒树的种植管理技术,并私人掏钱组织村民进行技术培训,还时常在家里院坝里,组织大家观看种植技术方面的VCD电教片,提高大家的管护技术。10多年的时间共花去技术资料费5000元左右。不仅如此,他还时常深入农户种植地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帮助乡亲们解决种植过程中的难题。
   采访接近尾声罗泽亮告诉笔者:&目前,银洞湾村花椒种植面积已由起初的20亩发展到了1万余亩,产值达2000多万元,人均收入达1万多元,全村已经买了13辆大货车,1辆挂车,1辆小车,90%的人家都有摩托,户户通电话、通电视。过去因为生产生活条件差产搬出去的胡明思等17户农户,现在看到村里发展好,也都搬回来了。他正带领乡亲们开发花椒树的附属产品,现在他们利用老化的花椒树生产出了一些磨牙棒、沐浴盆,产品备受客户欢迎。村主任王福昌已发展了林下养鸡4000余只,许多村民也正在积极筹划林下养鸡的事情,过不了几年我们村将有一次翻天覆地的大变化,乡亲们的生活会更富裕、日子会更好过&。
   罗泽亮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不仅自己要带头致富,还要带领群众致富,为群众致富创造条件。&罗泽亮这个朴实的农村汉子,只有一个朴实的信念:农村党员的先进性,不仅体现在&做给村民看&,更要&带着村民干&,使乡亲们致富有方向、生活有奔头,让银洞湾村的石旮旯里真的种出&摇钱树&来!(潘高 报道)
亮点黔西南欢迎投稿,新闻邮箱:
有奖报料电话: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贵州省贞丰县龙场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