驩兜奥克斯空调怎么样样

贝原操的喜欢 | LOFTER(乐乎) - 记录生活,发现同好
LOFTER for ipad —— 记录生活,发现同好
贝原操 的喜欢
&nbsp&nbsp被喜欢
&nbsp&nbsp被喜欢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2}
{if post.type == 3}
{if !!post.image}
{if post.type == 4}
{if !!post.image}
{if !!photo.labels && photo.labels.length>0}
{var wrapwidth = photo.ow < 500?photo.ow:500}
{list photo.labels as labs}
{var lbtxtwidth = Math.floor(wrapwidth*(labs.ort==1?labs.x:(100-labs.x))/100)-62}
{if lbtxtwidth>12}
{if !!labs.icon}
{list photos as photo}
{if photo_index==0}{break}{/if}
品牌${make||'-'}
型号${model||'-'}
焦距${focalLength||'-'}
光圈${apertureValue||'-'}
快门速度${exposureTime||'-'}
ISO${isoSpeedRatings||'-'}
曝光补偿${exposureBiasValue||'-'}
镜头${lens||'-'}
{if data.msgRank == 1}{/if}
{if data.askSetting == 1}{/if}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_index < 3}
{if post.type == 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if drlist.length>0}
更多相似达人:
{list drlist as dr}{if drlist.length === 3 && dr_index === 0}、{/if}{if drlist.length === 3 && dr_index === 1}、{/if}{if drlist.length === 2 && dr_index === 0}、{/if}{/list}
暂无相似达人,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this.p={ dwrMethod:'queryLikePosts',fpost:'d4',userId:,blogListLength:30};朋党论是怎样通过反复论证和对比手法强调主题_百度知道
朋党论是怎样通过反复论证和对比手法强调主题
  反复论证:  第三段广泛列举史实,从各方面论证用君子之真朋则国兴,用小人之伪朋则国亡。与上文开头的“朋党之说,自古有之”遥相呼应,对上文结尾的“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是有力的补充和论证。文中正反引用尧、纣时对朋党的利用,加强对比,阐明小人无朋,君子有朋,有关国家兴亡。再以东汉桓、灵时的党锢之祸、晚唐昭宣帝时朱全忠杀害名士的史实,引用反面例证,阐明迫害残杀君子之朋导致亡国的历史教训。  对比:  对比。作者在分析君子、小人的区别时剖析道:小人、邪者以利相结,同利则暂时为朋,见利则相互争竞,力尽则自然疏远或互相残害,从实质上看,小人无朋;与此相反,君子之朋以道相结,以道义、忠信、名节为重,同道、同德,自然同心,从这一意义上看,君子之朋才是真朋。二者对比鲜明,水到渠成的得出“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的结论,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同时带起下面的一段文字。  《朋党论》选自《四部丛刊·欧阳文忠公文集》,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在庆历四年(1044年)向宋仁宗上的一篇奏章,目的是驳斥保守派的攻击,辨朋党之诬。文章实践了欧阳修&事信、意新、理通、语工&的理论主张。通篇对比,很有特色。  《 朋党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在1044年(庆历四年)向宋仁宗上的一篇奏章,被评为是欧阳修最好的文章之一,也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古文运动中最好的文章之一。  作品赏析  这篇文章起笔不凡,开篇提出:君子无党,小人有党的观点。对于小人用来陷人以罪、君子为之谈虎色变的“朋党之说”,作者不回避,不辩解,而是明确地承认朋党之有,这样,便夺取了政敌手中的武器,而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开头一句,作者就是这样理直气壮地揭示了全文的主旨。它包含三个方面内容: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朋党有君子与小人之别;人君要善于辨别。作者首先从道理上论述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本质区别;继而引用了六件史实,以事实证明了朋党的“自古有之”;最后通过对前引史实的进一步分析,论证了人君用小人之朋,则国家乱亡;用君子之朋,则国家兴盛。文章写得不枝不蔓,中心突出,有理有据,剖析透辟,具有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全文共分五段。  第一段:“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吾子、小人而已。”“朋党”,指同类人因某种目的而在一起。“自古有之”的“之”是代指“朋党之说”的。“幸”是希望的意思,“惟幸”,说只希望。“其”,代“朋党”,为第三人称“他们”。听说有关朋党的议论,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只是希望国君能辨别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罢了。  第二段:“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以同道为朋”,就是因志同道合而结为朋党,“以”是因为的意思,“以同利为朋”,就是因利害关系相同而结为朋党。接下去,作者以设问的方式提出问题:“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这里用“然”字转折,问道:“我以为小人没有朋党,只有君子才有,那原因是什么呢?”“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这是说小人所喜好的是禄利,“禄”是俸禄,小人所贪的是财物。“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党引”是结为朋党,互相援引。这句说,当他们利害相同时,暂且互相勾结援引而成朋党,那是假的。“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及”是到了,“其”代这些小人,“贼害”即伤害。这几句说,到了他们见到好处而争先恐后,或者好处已经抢光了,交往也少了,则反而互相残害,即使是兄弟亲戚也不能相保。所以,作者重复说:“故臣谓小人无朋,伪也。”再说君子,他们的行为完全两样:“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不然”,即不是这样。“守”,是坚守、遵循的意思。“忠信”,是忠诚、守信,“名节”是名誉、气节。君子所坚守的是道义,所力行的是忠信,所珍惜的是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以之”的“以”,是凭借的意思,“之”,代上面所说的“道义”、“忠信”和“名节”。这几句说,凭借道义、忠信和名节来修炼自身,那么君子就有了共同的道德规范,相助而得益,凭借这些为国效力,那么君子就同心协力,始终如一。接着,作者用“此君子之朋也”一句,强调这些作为与小人截然不同。因此,他得出结论说:“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退”是斥退,罢黜,“用”是进用。这几句说:所以做国君的,只要斥退小人的假朋党,用君子的真朋党,那天下就安定太平了。  第三段:作者举了大量的历史事实来说明:“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共工,驩兜等四人”,都是古史传说中凶狠邪恶之徒,“君子八元,八恺”之“元”,是指善良的人,“恺”是指忠诚的人。传说高辛氏有八个有才德的后裔,叫做“八恺”。舜辅佐尧黜退四凶小人的朋党,而进用元、恺君子之朋党,因而尧的天下得到大治。  至于舜之时,文章写道:“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说等到舜自己做了天子。皋、夔,稷、契等贤臣一起在朝中做官。“更相称美,更相推让”的“更相”,是相互的意思,“更”,读第一声。“称美”,是称颂人家的美德和好处,“推让”是谦虚礼让。这样,他们团结一心,舜对他们都加以任用,天下也获得大治。等等。  第四段:作者带有总结性地论述:“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夫前世之主”的夫是发语词,没有实义。“莫如纣”的“莫”是代词,为无指代词,代人,当“没有人”讲,代物,当“没有什么”讲。这几句说,前世君主,能使人人不同心不结为朋党,没有人像商纣王那样;能禁止善良的人结成朋党,没有人像汉献帝那样;能杀戮品行高洁、负有时望者的朋党,没有什么时候像唐昭宗统治时那样。这些国君都把他们的国家搞乱了,灭亡了。“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士,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这是说:“互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生疑心,没有人像舜的二十二个臣子,舜也不怀疑他们而都加以任用。然而后世的人不责备舜被二十二人的朋党所欺蒙,反而称颂舜为聪明的圣人,是因为他能辨别君子和小人啊。”这几句里,“诮”是责备的意思,“以能辨”的“以”是因为的意思。“周武之士,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举”是全,“其”是代词他,即周武王,这句说他全国所有的三千人臣民,全部结成一个大朋党。“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多”是人数多,“大”是范围广,这句说,自古以来,结成朋党人数多而且范围大没有哪个朝代象周朝那样的。“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用此以兴”的“用此”,就是因此。“善人虽多而不厌”说好人虽多而不满足,也就是再多也不嫌多。“厌”是满足。  文章末尾,作者又强调了一下:“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迹”是历史事迹,“鉴”是借鉴。这是说上述的兴亡治乱的史迹,做国君的可以借鉴。很明显地请求宋仁宗纳谏,用君子之真朋,退小人之伪朋,以使国家兴盛起来。  文章不讳言朋党,而是指出朋党有原则的区别,“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并引证历史来说明君子之朋有利于国,小人之朋有害于国,希望人君进君子之真朋,去小人之伪朋。文章避免了消极地替作者作辩解,而从正面指出朋党的客观存在,指出借口反对朋党的人就结为朋党,说明朋党有本质的不同。这就争取了主动,使作者立于不败之地,文章也由此具有深刻的揭露作用和强大的批判力量,而排偶句式的穿插运用,又增加了文章议论的气势。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1.直接提出观点,认为有关朋党的议论,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只是希望国君能辨别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罢了。
2.先说有两种“朋党”,即因志同道合而结为朋党,因利害关系相同而结为朋党。接下去,作者以设问的方式提出问题:“我以为小人没有朋党,只有君子才有,那原因是什么呢?”说明当他们利害相同时,暂且互相勾结援引而成朋党,那是假的。到了他们见到好处而争先恐后,或者好处已经抢光了,交往也少了,则反而互相残害,即使是兄弟亲戚也不能相保。所以,作者重复说:“故臣谓小人无朋,伪也。”再说君子,他们的行为完全两样:君子所坚守的是道义,所力行的是忠信,所珍惜的是名节。凭借道义、忠信和名节来修炼自身,那么君子就有了共同的道德规范,相助而得益,凭借这些为国效力,那么君子就同心协力,始终...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怎样避免自己成为一个狭隘的人?
不想因为一点点小事搞得自己会不爽很久,特别是在与大学室友相处方面。虽然表面上能做到不再乎,但是心里还是会一直有疙瘩~怎样能使自己内心做到像表面看起来的那样不在乎~
按投票排序
充实起来,你就没工夫置气了。
上高中的时候,有一段时间睡不好,我习惯午觉,睡觉的时候容不得别人一点点吵,爸妈在家走路小声说话有一点声音我都不行,睡不好还老哭,我爸妈忍了我好久,然后有一天中午我妈跟我说,你就是心太小,心里只装着你自己,容不下别人,才会觉得别人做什么都不好,是在影响你。这句话我一直记到现在。
在和舍友相处上,我觉得首先不要把自己孤立起来,把自己和他人放到敌对的位置上,先学会接纳别人,接纳他无论是自己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地方,你的心里如果不只装着你自己,你真的就不会那么计较了。
哎我果然是不会讲道理。。。
嗯,感谢曾经的还有现在的舍友们,你们都很可爱,也很难得,遇到你们是我的福气
狭隘是一种心里的感觉或者说情绪,而感觉或者情绪是自然而然出现的,是很难避免的,只能忍耐,转移或者克服。你现在因为一件小事而不爽了,然后我告诉你不要斤斤计较不要鼠目寸光要退一步海阔天空,虽然理性上你认可我的话但是你的情绪却不会因为我的几句大道理而变的积极,你内心的疙瘩还在。(这就像我们每个人小时候都知道要好好读书可是真看起书来大部分都难以精神抖擞起来)选择忍耐,你明白这个疙瘩虽然有,但你可以忍忍就过去了,明天太阳照常升起,比如今天你坐公交不小心被人踩着脚那人却不以为意,虽然不爽但是忍忍就过去了,下了公交你就看不到他了,过两天自然对这件事的感觉烟消云散了。选择转移,有些人令你不爽但又经常见面,就最好不要忍耐,这样疙瘩会越压越大,搞不好哪天压不住情绪爆发那就得发生点悲剧了,那惹不起咱们就躲呗,能不交流就不交流,即便必须接触,也一事做一事的处理,不拖泥带水。最后就是克服了,克服是积极主动的面对自己的狭隘,自然也是最漫长的过程,就像GS的回答一样多了解,多长见识,多调整心态,狭隘是人天生的缺陷,每个人多少都会有这样的心理,所以完全不要抱着克服狭隘的目标来克服,顺其自然就好,面对人性缺陷,就把它当成青蛙放在水里小火慢慢煮吧
我曾经也遇过同样的问题,我相信很多人也遇到过。我个人的一点愚见就是,每个人的生活环境,性格都不一样。对方做出那样的反应只是因为你跟他的不同而已。差异总是存在的。不要因为别人跟你的不同就排斥或者厌恶他,要懂得,他做出那样的行为也是因为他身处的环境以及性格造就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或者处事方式,这些的存在就证明他是合理的。解决的方法就是多了解对方,多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去想问题。当你了解了,你就会知道他为何这样做了。生气,愤怒,厌恶,排斥也就不存在了。身处这个社会上,我们要懂得求同存异。要懂得如何去尊重他人。
GS讲得好好,鼓掌!补充一句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先说读万卷书,当然是好书,网络yy小说什么的,看过就算了,别太当回事。尤其推荐历史类,自然类,科普类书籍。心里烦闷的时候,抬头看看星空,想象几千年前康德曾说过的那句话,让我心折服的,只有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又或者赫拉克利特说过的,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样的河流;又或者那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又或者想想银英传里面那句,我们的征途,是星程大海。再说行万里路。我有朋友,在工作上觉得很不顺心,看不惯他们那个团队的作风,自己无法改变,甚至开始沾染了一些自己也看不上的坏习惯,如背后说人坏话,于是干脆辞掉了工作,旅行了大半年,回来的时候,神清气爽。问他为什么,答曰:路上碰到的人和事,让自己明白这个世界太大,有很多比自己肚脐眼更有意思的事情可以去了解和探索,有很多人需要帮助,有很多人值得学习。有很多看似平常的事物值得更加珍惜,比如亲情和友情(朋友在外遇到车祸,据说在看着车头冒烟解不开身上安全带的时候,心里突然像顿悟了一样,人生观开始改变)。
唐朝有个名人叫魏徵,学识渊博,他敢于向皇帝提出各种建议并直言谏劝,唐太宗任他为谏议大夫,在朝廷中他也享有很高威望,连唐太宗都很尊重他。有一次,太宗问魏徵:身为君主,我要如何做才是明,怎样做又是暗呢?魏徵回答说:作为国君,如果只听一面之词常常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只有多听取意见,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不至于被坏人蒙蔽而办错事情。接着魏徵又说:从前尧帝明晰地向下面民众了解情况,所以三苗作恶之事及时掌握。舜帝耳听四面,眼观八方,所以共、鲧、
驩兜不能蒙蔽他。而昏君秦二世偏信赵高的话,而招来了杀身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的话,而自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的话,而导致彭城阁之变。这些史实都证明偏听或偏信奸臣小人的话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相反,如果多了解一些情况,多听取一些意见,就可以避免或防止一些灾祸的发生。唐太宗听了心里豁然开朗。郑文贞公魏征卧病在床,唐太宗李世民派使者询问消息,赐给他药饵,前来探望送药的人往来不绝。又派郎中将李安俨住在他的府上,一有动静就立刻汇报(他的病情)。太宗又和太子一同到魏征府上,指着衡山公主,想要让公主做他儿子的妻子。戊辰(十七日),魏征去世了,太宗命九品以上文武百官都去奔丧,赐给手持羽葆的仪仗队和吹鼓手,陪葬在昭陵。魏征的妻子裴氏说:“魏征平时生活节俭朴素,现在用一品官的礼仪安葬,这并不是死者的愿望。”全都推辞不受,用布罩上车子载着棺材去下葬。太宗登上苑西楼,望着送葬的队伍痛哭,非常悲哀。太宗亲自撰写碑文,并刻在石头上。太宗不停地思念魏征,对身边的大臣说:“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一个人的衣服和帽子,将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朝代兴衰更替的道理,将人作为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魏征去了,朕失去了一面明镜了。”多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有的话,要注意改正;如果没有,就要加以防备。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拜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品德才能并不如孔子。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那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高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各有钻研与擅长,只是这样罢了。
内心在乎就是在乎,能维持表面的不在乎已经很好了,不用强求改变自己的想法,客观环境改变的时候你的想法自然就会变的。例如,在工作中我就有很讨厌的同事,就是讨厌她,三观都相左,能维持正常关系的方法就是保持距离。
想不成为狭隘的人,你需要:多读书,多聊天,多承认已经存在的事实少手淫,少意淫,少看那些脑残电视节目信自己,信自然,信所有值得相信的事情不拒绝,不反对,不轻易将自己置身事内推荐你看一篇文章,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最后博君一笑:
如果说只是针对楼主提出的与室友相处的问题,我来点个人的经验之谈,轻拍。第一,拉近你与室友的关系,努力去了解他们,了解他们做出各种你不爽或者不理解的行为背后的动机,了解了,你兴许就会释怀,不计较,甚至会支持。第二,学着在人际交往中划界,要暗示,要明示,要让身边的人感觉到你的底线,你可以接受的程度,学会适当的拒绝。第三,发展更多的朋友,本科的生活比高中更广阔,你要通过活动接触更多的人,不局限自己交际限于宿舍,认识更多人,分散注意力。第四,如果如同上面提及的“以人为镜”,楼主你这面镜子也不怎么干净吧,好好反思下自己的行为。
狭隘是因为自己心小偏偏又在乎的多, 那怎么才能不狭隘呢? 嘿,让自己心大点儿呗,遇事儿少往坏了想,不恶意揣度他人,当然我知道这很难。我觉得有两种人,过得很坦荡。一种是心胸纳百川,一种是狭隘不自知。过得最不痛快的人就是自己是狭隘的,知道自己是狭隘的,偏偏自己还知道狭隘是不好的。狭隘的人在乎的太多,不仅在乎自己,还在乎别人,且在乎别人的要比在乎自己的还要多。怎么理解这句话呢?若是只在乎自己,不在乎别人,这叫自私。我只管我不管你,这种人内心不会羞愧不会痛苦。狭隘的人往往在乎别人,做都做了,却怕别人说自己狭隘,太介意别人的看法,喏,这种人呦,对于审判自己这种事儿特在行,一边痛苦地反省,一边痛快地狭隘。我都看透啦,因为我曾经就是个心不大的女的呀。 哎呀可烦啦,在别人眼里我是对什么事儿都满不在乎的人。 装的,我都是装的,我心里在乎得要死呢。更难受得是自己纠结到要死,人家根本不把这当个事儿,根本不和你计较,留你一个人对着空气羞愧又愤怒。因为自己的狭隘,没少跟自己较劲儿,好在现在慢慢改掉了很多,现在承认起来,还怪不好意思的呢~来,首先让我们分析下,为什么别人不在乎你所在乎的。也许是别人早已拥有,根本不差这些需要你努力才得来的东西。也许是别人迟钝,根本感觉不到你的计较。也许是别人心大,懒得跟你计较。太多的也许啦,然而种种的可能都不是你可以狭隘的借口。好吧,狭隘怎么克服呢?我赞成某个回答说的让自己忙起来。忙起来确实可以少想一些事儿,少作一些祸,少计较些东西。然而我个人觉得这并不治本。狭隘像是一场内心戏,得从思维方式上改变。首先要知道,心思纤细并非全都是坏处,改变不过是为了让自己过更好。好了,接下来就是关于转变思维方式的鸡汤了。很多时候,就差一句“没事儿,爷们儿心大,不在乎”遇事儿多体谅别人,还是好人多,人没什么恶意,和你无怨无仇怎么可能针对你,很多时候都是你自己想多了,承认吧,要么是把自己位置摆太高,要么就是太妄自菲薄。人活着不就是让自己好过一些让身边人好过一些么,遇到不开心的事儿要么接受要么想开,想不开那就找个理由让自己想开。把对方往好了想,从善意的角度打量对方,拒绝用恶意揣测他人。你愿意相信对方是善意的,你便是快乐的。实际上解决自己狭隘的,就一点儿,心大少想,这就够了。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请问夏商周以前是的中国是一个怎么样的国家(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那时的有王帝的么?全国人口大概有多少?他们的生活是怎么样的?背景又是如何?知道的朋友请说说.
Saber╈┬204
  这方面的,《史记·五帝本纪》史记的第一篇最权威了,以下是译文  黄帝,是少典部族的子孙,姓公孙名叫轩辕.他一生下来,就很有灵性,出生不久就会说话,幼年时聪明机敏,长大后诚实勤奋,成年以后见闻广博,对事物看得透彻.  轩辕时代,神农氏的后代已经衰败,各诸侯互相攻战,残伐百姓,而神农氏没有力量征讨他们.于是轩辕就习兵练武,去征讨那些不来朝贡的诸侯,各诸侯这才都来归从.而蚩尤在各诸侯中最为凶暴,没有人能去征讨他.炎帝想进攻欺压诸侯,诸侯都来归从轩辕.于是轩辕修行德业,整顿军旅,研究四时节气变化,种植五谷,安抚民众,丈量四方的土地,训练熊、罴、貔(pí,皮)、貅(xiū,休)、?貙(chū,初)、虎等猛兽,跟炎帝在阪泉的郊野交战,先后打了几仗,才征服炎帝,如愿得胜.蚩尤发动叛乱,不听从黄帝之命.于是黄帝征调诸侯的军队,在涿鹿郊野与蚩尤作战,终于擒获并杀死了他.这样,诸侯都尊奉轩辕做天子,取代了神农氏,这就是黄帝.天下有不归顺的,黄帝就前去征讨,平定一个地方之后就离去,一路上劈山开道,从来没有在哪儿安宁地居住过.  黄帝往东到过东海,登上了丸山和泰山.往西到过空桐,登上了鸡头山.往南到过长江,登上了熊山、湘山.往北驱逐了荤粥(xūn yù,薰玉)部族,来到釜山与诸侯合验了符契,就在逐鹿山的山脚下建起了都邑.黄帝四处迁徙,没有固定的住处,带兵走到哪里,就在哪里设置军营以自卫.黄帝所封官职都用云来命名,军队号称云师.他设置了左右大监,由他们督察各诸侯国.这时,万国安定,因此,自古以来,祭祀鬼神山川的要数黄帝时最多.黄帝获得上天赐给的宝鼎,于是观测太阳的运行,用占卜用的蓍(shī,师)草推算历法,预知节气日辰.他任用风后、力牧、常先、大鸿等治理民众.黄帝顺应天地四时的规律,推测阴阳的变化,讲解生死的道理,论述存与亡的原因,按照季节播种百谷草木,驯养鸟兽蚕虫,测定日月星辰以定历法,收取土石金玉以供民用,身心耳目,饱受辛劳,有节度地使用水、火、木材及各种财物.他做天子有土这种属性的祥瑞征兆,土色黄,所以号称黄帝.  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建立自已姓氏的有十四人.  黄帝居住在轩辕山,娶西陵国的女儿为妻,这就是嫘祖.嫘祖是黄帝的正妃,生有两个儿子,他们的后代都领有天下:一个叫玄嚣,也就是青阳,青阳被封为诸侯,降居在江水;另一个叫昌意,也被封为诸侯,降居在若水.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儿,名叫昌仆,生下高阳,高阳有圣人的品德.黄帝死后,埋葬在桥山,他的孙子,也就是昌意的儿子高阳即帝位,这就是颛顼帝.  颛顼帝高阳,是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他沉静稳练而有机谋,通达而知事理.他养殖各种庄稼牲畜以充分利用地力,推算四时节令以顺应自然,依顺鬼神以制定礼义,理顺四时五行之气以教化万民,洁净身心以祭祀鬼神.他往北到过幽陵,往南到过交阯,往西到过流沙,往东到过蟠木.各种动物植物,大神小神,凡是日月照临的地方,全都平定了,没有不归服的.  颛顼帝生的儿子叫穷蝉.颛顼死后,玄嚣的孙子高辛即位,这就是帝喾.  帝喾高辛,是黄帝的曾孙.高辛的父亲叫?极,?极的父亲叫玄嚣,玄嚣的父亲就是黄帝.玄嚣和?极都没有登上帝位,到高辛时才登上帝位.高辛是颛顼的侄子.  高辛生来就很有灵气,一出生就叫出了自己的名字.他普遍施予恩泽于众人而不及其自身.他耳聪目明,可以了解远处的情况,可以洞察细微的事理.他顺应上天的意旨,了解下民之所急.仁德而且威严,温和而且守信,修养自身,天下归服.他收取土地上的物产,俭节地使用;他抚爱教化万民,把各种有益的事教给他们;他推算日月的运行以定岁时节气,恭敬地迎送日月的出入;他明识鬼神,慎重地加以事奉.他仪表堂堂,道德高尚.他行动合乎时宜,服用如同士人.帝喾治民,像雨水浇灌农田一样不偏不倚,遍及天下,凡是日月照耀的地方,风雨所到的地方,没有人不顺从归服.  帝喾娶陈锋氏的女儿,生下放勋.娶?訾(jū zī,居资)氏的女儿,生下挚.帝喾死后,挚接替帝位.帝挚登位后,没有干出什么政绩,于是弟弟放勋登位.这就是帝尧.  帝尧,就是放勋.他仁德如天,智慧如神.接近他,就像太阳一样温暖人心;仰望他,就像云彩一般覆润大地.他富有却不骄傲,尊贵却不放纵.他戴的是黄色的帽子,穿的是黑色衣裳,朱红色的车子驾着白马.他能尊敬有善德的人,使同族九代相亲相爱.同族的人既已和睦,又去考察百官.百官政绩昭著,各方诸侯邦国都能和睦相处.  帝尧命令羲氏、和氏,遵循上天的意旨,根据日月的出没、星辰的位次,制定历法,谨慎地教给民众从事生产的节令.另外命令羲仲,住在郁夷,那个地方叫旸(yáng,阳)谷,恭敬地迎接日出,分别步骤安排春季的耕作.春分日,白昼与黑夜一样长,朱雀七宿(xiù,秀)中的星宿初昏时出现在正南方,据此来确定仲春之时.这时候,民众分散劳作,鸟兽生育交尾.又命令羲叔,住在南交,分别步骤安排夏季的农活儿,谨慎地干好.夏至日,白昼最长,苍龙七宿中的心宿(又称大火)初昏时出现在正南方,据此来确定仲夏之时.这时候,民众就居高处,鸟兽毛羽稀疏.又命令和仲,居住在西土,那地方叫做昧谷,恭敬地送太阳落下,有步骤地安排秋天的收获.秋分日,黑夜与白昼一样长,玄武七宿中的虚宿初昏时出现在正南方,据此来确定仲秋之时.这时候,民众移居平地,鸟兽再生新毛.又命令和叔,住在北方,那地方叫做幽都,认真安排好冬季的收藏.冬至日,白昼最短,白虎七宿中的昴(mǎo,卯)宿初昏时出现在正南方,据此来确定仲冬之时.这时候,民众进屋取暖,鸟兽长满细毛.一年有三百六十六天,用置闰月的办法来校正春夏秋冬四季.帝尧真诚地告诫百官各守其职,各种事情都办起来了.  尧说:“谁可以继承我的这个事业?”放齐说:“你的儿子丹朱通达事理.”尧说:“哼!丹朱么,他这个人愚顽、凶恶,不能用.”尧又问道:“那么还有谁可以?”驩兜说:“共工广泛地聚集民众,做出了业绩,可以用.”尧说;“共工好讲漂亮话,用心不正,貌似恭敬,欺骗上天,不能用.”尧又问:“唉,四岳啊,如今洪水滔天,浩浩荡荡,包围了高山,漫上了丘陵,民众万分愁苦,谁可以派去治理呢?”大家都说鲧可以.尧说:“鲧违背天命,毁败同族,不能用.”四岳都说:“就任用他吧,试试不行,再把他撤掉.”尧因此听从了四岳的建议,任用了鲧.鲧治水九年,也没有取得成效.  尧说:“唉!四岳:我在位已经七十年了,你们谁能顺应天命,接替我的帝位?”四岳回答说;“我们的德行鄙陋得很,不敢玷污帝位.”尧说:“那就从所有同姓异姓远近大臣及隐居者当中推举吧.”大家都对尧说:“有一个单身汉流寓在民间,叫虞舜.”尧说:“对,我听说过,他这个人怎么样?”四岳回答说;“他是个盲人的儿子.他的父亲愚昧,母亲顽固,弟弟傲慢,而舜却能与他们和睦相处,尽孝悌之道,把家治理好,使他们不至于走向邪恶.”尧说:“那我就试试他吧.”于是尧把两个女儿嫁给他,从两个女儿身上观察他的德行.舜让她们降下尊贵之心住到妫(guī,规)河边的家中去,遵守为妇之道.尧认为这样做很好,就让舜试任司徒之职,谨慎地理顺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伦理道德,人民都遵从不违.尧又让他参与百官的事,百官的事因此变得有条不紊.让他在明堂四门接待宾客,四门处处和睦,从远方来的诸侯宾客都恭恭敬敬.尧又派舜进入山野丛林大川草泽,遇上暴风雷雨,舜也没有迷路误事.尧更认为他十分聪明,很有道德,把他叫来说道:“三年来,你做事周密,说了的话就能做到.现在你就登临天子位吧.”舜推让说自己的德行还不够,不愿接受帝位.正月初一,舜在文祖庙接受了尧的禅让.文祖也就是尧的太祖.  这时,尧年事已高,让舜代理天子之政事,借以观察他做天子是否合天意.舜于是通过观测北斗星,来考察日、月及金、木、水、火、土五星的运行是否有异常,接着举行临时仪式祭告上帝,用把祭品放在火上烧的仪式祭祀天地四时,用遥祭的仪式祭祀名山大川,又普遍地祭祀了各路神祗.他收集起公侯伯子男五等侯爵所持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五种玉制符信,选择良月吉日,召见四岳和各州州牧,又颁发给他们.二月,舜去东方巡视,到泰山时,用烧柴的仪式祭祀东岳,用遥祭的仪式祭祀各地的名山大川.接着,他就召见东方各诸侯,协调校正四时节气、月之大小、日之甲乙,统一音律和长度、容量、重量的标准,修明吉、凶、宾、军、嘉五种礼仪,规定诸侯用五种圭壁、三种彩缯,卿大夫用羊羔、大雁二种动物,士用死雉作为朝见时的礼物,而五种圭璧,朝见典礼完毕以后仍还给诸侯.五月,到南方巡视;八月,到西方巡视;十一月,到北方巡视:都像起初到东方巡视时一样.回来后,告祭祖庙和父庙,用一头牛作祭品.以后每五年巡视一次,在其间的四年中,各诸侯国君按时来京师朝见.舜向诸侯们普遍地陈述治国之道,根据业绩明白地进行考察,根据功劳赐给车马衣服.舜开始把天下划分为十二个州,疏浚河川.规定根据正常的刑罚来执法,用流放的方法宽减刺字、割鼻、断足、阉割、杀头五种刑罚,官府里治事用鞭子施刑,学府教育用戒尺惩罚,罚以黄金可用作赎罪.因灾害而造成过失的,予以赦免;怙恶不悛、坚持为害的要施以刑罚.谨慎啊,谨慎啊,可要审慎使用刑罚啊!  驩兜曾举荐过共工,尧说“不行”,而驩兜还是试用他做工师,共工果然放纵邪僻.四岳曾推举鲧去治理洪水,尧说“不行”,而四岳硬说要试试看,试的结果是没有成效,所以百官都以为不适宜.三苗在江、淮流域及荆州一带多次作乱.这时舜巡视回来向尧帝报告,请求把共工流放到幽陵,以便改变北狄的风俗;把驩兜流放到崇山,以便改变南蛮的风俗;把三苗迁徙到三危山,以便改变西戎的风俗.把鲧流放到羽山,以便改变东夷的风俗:惩办了这四个罪人,天下人都悦服了. 尧在位七十年得到舜,又过二十年因年老而告退,让舜代行天子政务,向上天推荐.尧让出帝位二十八年后逝世.百姓悲伤哀痛,如同死了生身父母一般.三年之内,四方各地没有人奏乐,为的是悼念帝尧.尧了解自己的儿子丹朱不贤,不配传给他天下,因此才姑且试着让给舜.让给舜,天下人就都得到利益而只对丹朱一人不利;传给丹朱,天下人就会遭殃而只有丹朱一人得到好处.尧说:“我毕竟不能使天下人受害而只让一人得利”,所以最终还是把天下传给了舜.尧逝世后,三年服丧完毕,舜把帝位让给丹朱,自己躲到了南河的南岸.诸侯前来朝觐的不到丹朱那里去却到舜这里来,打官司的也不去找丹朱却来找舜,歌颂功德的,不去歌颂丹朱却来歌颂舜.舜说“这是天意呀”,然后才到了京都,登上天子之位,这就是舜帝.  虞舜,名叫重华.重华的父亲叫瞽叟,瞽叟的父亲叫桥牛,桥牛的父亲叫句(gōu,勾)望,句望的父亲叫敬康,敬康的父亲叫穷蝉.穷蝉的父亲是颛顼帝,颛顼的父亲是昌意:从昌意至舜是七代了.自从穷蝉为帝之后一直到舜帝,中间几代地位低微,都是平民.  舜的父亲瞽叟是个瞎子,舜的生母死后,瞽叟又续娶了一个妻子生下了象,象桀骜不驯.瞽叟喜欢后妻的儿子,常常想把舜杀掉,舜都躲过了;赶上有点小错儿,就会遭到重罚.舜很恭顺地侍奉父亲、后母及后母弟,一天比一天地忠诚谨慎,没有一点懈怠.  舜,是冀州人.舜在历山耕过田,在雷泽打过鱼,在黄河岸边做过陶器,在寿丘做过各种家用器物,在负夏跑过买卖.舜的父亲瞽叟愚昧,母亲顽固,弟弟象桀骜不驯,他们都想杀掉舜.舜却恭顺地行事,从不违背为子之道,友爱兄弟,孝顺父母.他们想杀掉他的时候,就找不到他;而有事要找他的时候,他又总是在身旁侍候着.  舜二十岁时,就因为孝顺出了名.三十岁时,尧帝问谁可以治理天下,四岳全都推荐虞舜,说这个人可以.于是尧把两个女儿嫁给了舜来观察他在家的德行,让九个儿子和他共处来观察他在外的为人.舜居住在妫水岸边,他在家里做事更加谨慎.尧的两个女儿不敢因为自己出身高贵就傲慢地对待舜的亲属,很讲究为妇之道.尧的九个儿子也更加笃诚忠厚.舜在历山耕作,历山人都能互相推让地界;在雷泽捕鱼,雷泽的人都能推让便于捕鱼的位置;在黄河岸边制做陶器,那里就完全没有次品了.一年的功夫,他住的地方就成为一个村落,二年就成为一个小城镇,三年就变成大都市了.见了这些,尧就赐给舜一套细葛布衣服,给他一张琴,为他建造仓库,还赐给他牛和羊.瞽叟仍然想杀他,让舜登高去用泥土修补谷仓,瞽叟却从下面放火焚烧.舜用两个斗笠保护着自己,像长了翅膀一样跳下来,逃开了,才得以不死.后来瞽叟又让舜挖井,舜挖井的时候,在侧壁凿出一条暗道通向外边.舜挖到深处,瞽叟和象一起往下倒土填埋水井,舜从旁边的暗道出去,又逃开了.瞽叟和象很高兴,以为舜已经死了.象说:“最初出这个主意的是我.”象跟他的父母一起瓜分舜的财产,说:“舜娶过来尧的两个女儿,还有尧赐给他的琴,我都要了.牛羊和谷仓都归父母吧.”象于是住在舜的屋里,弹着舜的琴.舜回来后去看望他.象非常惊愕,继而又摆出闷闷不乐的样子,说:“我正在想念你呢,想得我好心闷啊!”舜说:“是啊,你可真够兄弟呀!”舜还像以前一样待奉父母,友爱兄弟,而且更加恭谨.这样,尧才试用舜去理顺五种伦理道德和参与百官的事,都干得很好.  从前高阳氏有富于才德的子孙八人,世人得到他们的好处,称之为八恺,意思就是八个和善的人.高辛氏有有才德的子孙八人,世人称之为“八元”,意思就是八个善良的人.这十六个家族的人,世世代代保持着他们先人的美德,没有败落他们先人的名声.到尧的时候,尧没有举用他们.舜举用了八恺的后代,让他们掌管土地的官职,以处理各种事务,都办得有条有理.舜又举用了八元的后代,让他们向四方传布五教,使得做父亲的有道义,做母亲的慈爱,做兄长的友善,做弟弟的恭谨,做儿子的孝顺,家庭和睦,邻里真诚.  从前帝鸿氏有个不成材的后代,掩蔽仁义,包庇残贼,好行凶作恶,天下人称他为浑沌.意思是说他野蛮不开化.少皞氏也有个不成材的后代,毁弃信义,厌恶忠直,喜欢邪恶的言语,天下人称他为穷奇,意思是说他怪异无比.颛顼氏有个不成材的后代,不可调教,不懂得好话坏话,天下人称他为梼杌,意思是说他凶顽绝伦.这三族,世人都害怕.到尧的时候,尧没有把他们除掉.缙云氏有个不成材的后代,贪于饮食,图于财货,天下人称之为饕餮,意思是说他贪得无厌.天下人憎恨他,反他与上面说的三凶并列在一起称为四凶.舜在四门接待四方宾客时,流放了这四个凶恶的家族,把他们赶到了边远地区,去抵御害人的妖魔,从此开放了四门,大家都说没有恶人了.  舜进入山林的时候,遇到暴风雷雨也不迷路误事,尧于是才知道了凭着舜的才能是可以把天下传授给他的.尧年纪大了,让舜代行天子之政,到四方去巡视.舜被举用掌管政事二十年,尧让他代行天子的政务.代行政务八年,尧逝世了.服丧三年完毕,舜让位给丹朱,可是天下人都来归服舜.禹、皋陶(yáo,姚)、契、后稷、伯夷、夔(kuí,奎)、龙、倕、益、彭祖,从尧的时候就都得到举用,却一直没有职务.于是舜就到文祖庙,与四岳商计,开放四门,了解勾通四方的情况,他让十二州牧讨论称帝应具备的功德,他们都说要办有大德的事,疏远巧言谄媚的小人,这样,远方的外族就都会归服.舜对四岳说:“有谁能奋发努力,建立功业,光大帝尧的事业,授给他官职辅佐我办事呢?”四岳都说:“伯禹为司空,可以光大帝尧的事业.”舜说:“嗯,好!禹,你去负责平治水土,一定要努力办好啊!”禹跪地叩头拜谢,谦让给稷、契和皋陶.舜说:“好了,去吧!”舜说:“弃,黎民正在挨饿受饥,你负责农业,去教他们播种百谷吧.”舜说:“契,百官不相亲爱,五伦不顺,你担任司徒,去谨慎地施行五伦教育,做好五伦教育,在于要宽厚.”舜又说:“皋陶,蛮夷侵扰中原,抢劫杀人,在我们的境内外作乱,你担任司法官,五刑要使用得当,根据罪行轻重,大罪在原野上执行,次罪在市、朝内执行,同族人犯罪送交甸师氏处理;五刑宽减为流放的,流放的远近要有个规定,按罪行轻重分别流放到四境之外、九州之外和国都之外.只有公正严明,才能使人信服.”舜问:“那么谁能管理我的各种工匠?”大家都说垂可以.于是任命垂为共工,统领各种工匠.舜又问:“谁能管理我山上泽中的草木鸟兽?”大家都说益行.于是任命益为朕虞,主管山泽.益下拜叩头,推让给朱虎、熊罴.舜说:“去吧,你行.”就让朱虎、熊罴做他的助手.舜说:“喂,四岳,有谁能替我主持天事、地事、人事三种祭祀?”大家都说伯夷可以.舜说:“喂,伯夷,我任命你担秩宗,主管祭祀,要早晚虔敬,要正直,要肃穆清洁.”伯夷推让给夔、龙,舜说:“那好,就任命夔为典乐,掌管音乐,教育贵族子弟,要正直而温和,宽厚而严厉,刚正却不暴虐,简捷却不傲慢;诗是表达内心情感的,歌是用延长音节来咏唱诗的,乐声的高低要与歌的内容相配合,还要用标准的音律来使乐声和谐.八种乐器的声音谐调一致,不要互相错乱侵扰,这样,就能通过音乐达到人与神相和的境界啦.”夔说:“呣,我轻重有节地敲起石罄,各种禽兽都会跟着跳起舞来的.”舜说:“龙,我非常憎恶那种诬陷他人的坏话和灭绝道义的行为,惊扰我的臣民,我任命你为纲言官,早晚传达我的旨命,报告下情,一定要诚实.”舜说:“喂,你们二十二个人,要谨守职责,时时辅佐我做好上天交付的治国大事.”此后,每三年考核一次功绩,经过三次考核,按照成绩升迁或贬黜,所以,不论远处近处,各种事情都振兴起来了.又根据是否归顺,分解了三苗部族.  这二十二人个个成就功业:皋陶担任大理,掌管刑法,断案平正,人们都佩服他能按情据实断理;伯夷主持礼仪,上上下下能都够礼让;垂担任工师,主管百工,百工都能做好自己的工作;益担任虞,主管山泽,山林湖泽都得到开发;弃担任稷,主管农业,百谷按季节茂盛成长;契担任司徒,主管教化,百官都亲善和睦;龙主管接待宾客,远方的诸侯都来朝贡;舜所置十二州牧做事,禹所定九州内的民众没有谁违抗.其中禹的功劳最大,开通了九座大山,治理了九处湖泽,疏浚了九条河流,辟定了九州方界,各地都按照应缴纳的贡物前来进贡,没有不恰当的.纵横五千里的领域,都受到安抚,直到离京师最远的边荒地区.那时,南方安抚到交阯、北发,西方安抚到戎、析枝、渠廋、氐、羌,北方安抚到山戎、发、息慎,东方安抚到长、鸟夷,四海之内,共同称颂帝舜的功德.于是禹创制《九招》乐曲歌颂舜的功德,招来了祥瑞之物,凤凰也飞来,随乐声盘旋起舞.天下清明的德政都从虞之物,凤凰也飞来,随乐声盘旋起舞.天下清明的德政都从虞舜帝开始.  舜二十岁时因为孝顺而闻名,三十岁时被尧举用,五十岁时代理天子政务,五十八岁时尧逝世,六十一岁时接替尧登临天子之位.登位三十九年,到南方巡视,在南方苍梧的郊野逝世.葬埋在长江南岸的九嶷山,这就是零陵.舜登临帝位之后,乘着有天子旗帜的车子去给父亲瞽叟请安,和悦恭敬,遵循为子之孝道.又把弟弟象封在有鼻为诸侯.舜的儿子商均不成材,舜就事先把禹推荐给上帝.十七年后舜逝世.服丧三年完毕,禹也把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就跟舜让给尧的儿子时的情形一样.诸侯归服禹,这样,禹就登临了天子之位.尧的儿子丹朱,舜的儿子商均分别在唐和虞得到封地,来奉祀祖先.禹还让他们穿自己家族的服饰,用自己家族的礼乐仪式.他们以客人的身份拜见天子,天子也不把他们当臣下对待,以表示不敢专擅帝位.  从黄帝到舜、禹,都是同姓,但立了不同的国号,为的是彰明各自光明的德业.所以,黄帝号为有熊,帝颛顼号为高阳,帝喾号为高辛,帝尧号为陶唐,帝舜号为有虞.帝禹号为夏后,而另分出氏,姓姒氏.契为商始祖,姓子氏.弃为周始祖,姓姬氏.  太史公说:学者们很多人都称述五帝,五帝的年代已经很久远了.《尚书》只记载着尧以来的史实;而各家叙说黄帝,文字粗疏而不典范,士大夫们也很难说得清楚.孔子传下来的《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读书人有的也不传习.我曾经往西到过空桐,往北路过涿鹿,往东到过大海,往南渡过长江、淮水,所到过的地方,那里的老前辈们都往往谈到他们各自所听说的黄帝、尧、舜的事迹,风俗教化都有不同,总起来说,我认为那些与古文经籍记载相符的说法,接近正确.我研读了《春秋》、《国语》,它们对《五帝德》、《帝系姓》的阐发都很明了,只是人们不曾深入考求,其实它们的记述都不是虚妄之说.《尚书》残缺已经有好长时间了,但散轶的记载却常常可以从其他书中找到.如果不是好学深思,真正在心里领会了它们的意思,想要向那些学识浅薄,见闻不广的人说明白,肯定是困难的.我把这些材料加以评议编次,选择了那些言辞特别雅正的,著录下来,写成这篇本纪,列于全书的开头.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苹果se怎么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