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连3 1.4.0存档哪一章得的铭牌多

兄弟连3:战争之子铭牌以及勋章获得方法_爱游戏
爱游戏手机客户端
兄弟连3:战争之子铭牌以及勋章获得方法
兄弟连3战争之子以第2次世界大战为题材的射击系列游戏,震撼人心的游戏画面让玩家欲罢不能,那么游戏中铭牌以及勋章怎么获得呢?想知道吗?下面小编就为大伙说说兄弟连3战争之子铭牌以及勋章获得方法吧
& & 兄弟连3战争之子以第2次世界大战为题材的射击系列游戏,震撼人心的游戏画面让玩家欲罢不能,那么游戏中铭牌以及勋章怎么获得呢?想知道吗?下面小编就为大伙说说兄弟连3战争之子铭牌以及勋章获得方法吧.......  问:兄弟连3战争之子铭牌和勋章怎么获得?  答:铭牌可以通过过关来获得,并且三星获得的铭牌更多,当然,土豪玩家可以通过充值VIP来增加铭牌的获取数量。  勋章的获得则只能通过走土豪通道了!  以上就是小编对兄弟连3战争之子铭牌和勋章获得方法的相关内容介绍,如果大家还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话,欢迎关注我们!爱游戏为你提供最新最全的资讯及攻略,想查找更多关于:兄弟连3战争之子铭牌以及勋章获得方法 的内容,你可使用站内搜索功能哦!
热门推荐:
【兄弟连3:战争之子铭牌以及勋章获得方法】相关内容
热门手机游戏《兄弟连3:战争之子》(Brothers in Arms 3)是一款由知名厂商Gameloft推出的《兄弟连》系列的第三部作品。游戏为第三人称射击游戏,玩家需要继续扮演美国101空降师士兵,奔赴战场与德国纳粹决一死战。与前作一样游戏将会提供多种游戏模式,甚至允许玩家同时控制其他队友,享受&指挥作战&的成就感,但是如果不注意与队友协作的话,依旧无法漂亮的完成作战任务。且更令人兴奋的是,系统加入了一套自动瞄准系统,有了它玩家便能更加畅快的体验神枪手的感觉。 ()
兄弟连3:战争之子下载
iphone版下载
中文,英文 | 482 MB | 版本:1.0.0
ipad版下载
中文,英文 | 482 MB | 版本:1.0.0
Android版下载
& 合肥好玩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皖ICP备号兄弟连2铭牌枪评价_兄弟连2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732贴子:
兄弟连2铭牌枪评价
本帖有部分资料引用自兄弟连2全球战线吧高手
只需要连续扣动板机就行...
什么情况?有知道的吗
兄弟连3》Brothers In A...
在太平洋、诺曼底、北非...
说说吧,为何跑刀,为何...
打开游戏,点击右下角的...
本组织属于一个大型的交...
下面的是不是你们的人全...
@血之煞狼原帖地址
1.加兰德:垃圾废物,作用是迷惑敌人使敌人轻敌。标签:新手专属引用:加兰德,射速1秒3~4发,威力小,后座力小,弹夹小,威力135,射程1650,不要怪楼主搬数据,这数据很有用!135威力除以射速就是每发的伤害,约45,射程单位是像素,1650的射程就是1650个像素的长,即2分米少一点。
2汤普森:比加兰德好些,便宜,但建议西西里岛之后拒不要用他了标签:新手的枪神引用:汤普森,伤害180,即每秒6发180血,一发30。射程1650,即1650个像素。一发30的伤害是鸡肋,比加兰德还低,但射速超快,一秒6发,命中率极低,只有50%,在1650的距离打,命中率33%,伤害减20,就只有10了!汤普森10块钱120发子弹,也亏了。伤害综合1500,每120发子弹亏1.12375元!
3.m1918:综合能力强,推荐使用,子弹便宜。m1918是轻机枪,射速快,伤害大,单机和联机效果差别不大,是不可多得的好抢。玩兄弟连必备。标签:玩家必备引用:m1918,伤害241,巨高,两枪一个人,射速每秒4发,和加兰德一样,但命中率却有67%!技术好的能达到96.7%!射程1900,还算的过去。10元买150子弹,综合每150发子弹赚3.63785元。m1918唯一的缺点就是后坐力大。不过子弹稳定性好,瞄了脖子就不会打到其他的地方。一发伤害60,有时能达到惊人的85!30的弹夹大了,20就够用了,20发之后枪就从瞄的腿变成了瞄的头。m1918是一把新手使用的枪,老手用m30即可。新发现,射程和伤害成反比。600伤害30的话(当然是举例)1600:30,距离800伤害就有可能达到60!当然要不超过之前算出来的伤害数据。比如汤普森哪怕距离1,伤害都只有30误差15。排名:联机第三,单机第三,综合第二
4.m1加兰德m84:狙击枪,射程远,准确率100%单机瞄准了1枪毙命,伤害150,距离3500。缺点是弹夹容量小,射速慢。必备标签:百步穿杨排名:单机第三,联机第四,综合第三
倒数第一的应该是1200勋章的那把枪m31。堪称垃圾中战斗机。我曾用伽蓝德狂虐使这把m31的德军
最狂野肯定首推榴弹
5 m30:看似不如m1918,其实是单机枪神!除队友外所有NPC一枪毙命,打两枪就够了,坦克暂时还大不了。m30是我使用的第三把枪,我是从汤普森换m30的,当时感觉爽到极致,个人感觉他和机枪有一拼(虽然机枪射速快,但是一枪打不死人),当时我有些用机枪的管我索性用m30代替机枪,闪点过关。m30的后座力应该比游戏中大得多,可不知为什么这么小。因为其弹夹容量大,射速快,伤害高,故称为刷经验首选武器。因其子弹便宜,在单机要比任何铭牌枪省钱。m30在单机时的伤害(同样时间杀的敌人数)甚至比榴弹,,燃烧,,m1918等好武器还要大。m30唯一的不足是联机,它弱爆了。我算过,联机榴弹打(四十级一下,以下同。四十级以上时,乘2)死一个敌人用;psh100用2s,m1918用3s,加兰德用4s,火箭筒1s,狙击枪用4s,m30却用了5s多!所以在玩联机游戏时,注意把m30换成榴弹\m1918\火箭筒\psh100标签:单机枪神引用:m30是刷NPC神器,目测伤害比汤普森高375%,可能有100,命中率也很高,有83.3%,属于高命中高伤害的枪,在联机中焉了的原因调查中。。。排名:单机第二,联机倒数第一,综合第四
我对有些枪不太了解欢迎补充
贴吧夺宝,1元成就梦想
今天有事,明天再更新
6榴弹 何谓枪神?榴弹绝对是最强的枪!榴弹比伤害更大,比psh100、m30范围更广,比燃烧m1918距离更远,比火箭筒准确路更高。我没有形容词来形容榴弹了,贵就是好呀,虐跟玩似的。标签:枪神排名:所有兄弟连2枪第一
7 psh100单机废铁,联机枪王标签:联机枪王排名:单机倒数第一,联机第二,综合第五
为什么没人顶一下?不好么?
m30():求助编辑
,及其原型枪,是不同于传统制造观念具有现代冲锋枪特点的方便批量生产而设计的第一种冲锋枪。也是期间军队使用最广泛、性能最优良的冲锋枪。它曾经被称为“施迈瑟冲锋枪”,其实与德国枪械设计师胡戈·施迈瑟并无联系,他并没有参与该枪的设计。 查看精彩图册目录·研制背景发展简史特点性能数据展开·研制背景发展简史特点性能数据展开编辑本段·研制背景
的大部分作战,主要以阵地战和碉堡作战为主。 进攻的一方,首先以密集火炮最大程度地攻击对方的坚固工事、战壕和铁丝网,大量杀伤敌人的有生力量,然后他们以密集冲锋的形式接近冲入对方的阵地,在激烈而短促的近战中消灭敌人,夺取阵地。 可是,随着战争的展开,各国就感觉到了这种战术的重大问题。 由于军事工事建造技术的发展,使得当时的战壕曲折复杂。即使再猛烈的炮火也不可能摧毁战壕里面的所有人。同时重机枪的发明,使得防守一方即使人数很少,也可以给予进攻者巨大的杀伤。 实际上,一战爆发刚刚四个月,德法就分别伤亡了70万和85万人,而装备差劲的俄国人在一年内更是伤亡250万人。 因此,防守武器的水平远远强于进攻武器,这种残酷的现实就要求进攻武器在技术上必须要有突破。具体来说,对于进攻一方来说,他们在人数和地形上的劣势,要求他们有更猛烈的。而当时的各国步枪,大部分战斗射速不过每分钟12发,这样的武器,根本无法有效攻破对方的阵地,加上一战时期配着刺刀的步枪几乎有1.5米长,这么长的武器也无法在狭窄的战壕中使用。于是,一种由单兵手持,可以在近距离产生巨大威力的武器随之产生——这就是曾经被称为“手提机关枪”的。
的扛鼎之作为德国的,他由德国著名武器设计师施曼塞尔设计,伯格曼军工厂生产。在它装备部队后,虽然一战已经快要结束,德国败局已经确定,但是仍然在实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战结束以后,对深有恐惧的英法胜利者,在战后的条约中明确规定,德军不可以装备冲锋枪,这也是对这种武器变相的肯定吧。
中的成功,大部分依赖于闪电战。而闪电战的核心就是装甲部队的使用。作为装甲部队来说,因为使用了车载武器如火炮和机枪,所以对于远距离的目标有巨大的杀伤力。但是,装甲车辆在复杂的地形里,经常遇到近距离的各种武器的袭击。由于装甲车辆自身的限制,它对于近距离的袭击反应较慢。因此,它很需要车载步兵保护其安全,这个距离一般在150米以内。然而德国传统的毛瑟步枪的火力和射速无法实现这个目的。于是,德国从30年代初期开始,就致力于发明一种可以供装甲步兵和伞兵使用的。
在战前的十年内,德国陆续使用了MPl8/l、MP28/ll、MP34/l、MP35/l、厄尔玛,这些武器部分参加了西班牙内战,在西班牙激烈的运动战和阵地战中,它们也发挥了一些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德国专家的专业眼光来说,这些武器仍然保持一战时期的水平,没有太大的发展,所以德军也并没有大量装备。编辑本段发展简史
早在1936年,德国额厄尔玛兵工厂就研究出了一种,1938年应德国陆军总部要求进行改进生产,正式装备,命名为冲锋枪,这种枪的诞生,是为了满足德国装甲兵和伞兵部队对近距离突击作战的自动武器的需求而列装德军。MP38式冲锋枪是世界上第一支成功地使用折叠式枪托和采用钢材与塑料制成的冲锋枪。随即德军在1939年波兰战役爆发前装备了数千支该枪,基本全部由德国装甲部队使用。
在短促而激烈的波兰战役中,面对波兰士兵的顽强抵抗,成功的保护了防御能力很脆弱的1型,2型,3型坦克和德式装甲车,MP38猛烈火力使得手持集束手榴弹和***的波兰反坦克士兵无所适从。MP38的火力和战斗中可靠性深受各方的赞赏。不过其保险装置的不稳定等问题也受到了批评。由于MP38的简易保险不可靠,当枪机在后方待击位置时,拉机柄挂在机匣拉机柄槽后端的保险缺口内,使之不能偶发,受到较大的震动时容易走火,针对保险机构进行改进,命名为MP38/40。可将拉机柄推入机匣机柄槽前端增设的保险缺口,使枪机不能拉动,增强了保险作用。
MP38/40将MP-38的单体拉机柄改为双体拉机柄,并在机匣机
MP38/40柄槽的前端增设一个缺口,使枪机也能挂在前方位置,从而增强了保险作用。MP40
在战争期间制作精良的武器简化生产工艺以及降低生产成本是军方考虑的主要问题。以后,为了进一步简化生产工艺,提高,德国军工企业根据实战的经验,在1940年再次进行改进,使它造价更低,工时更少,安全性更高。这个改进的型号就是大名鼎鼎的。MP40用大量冲压、焊接工艺的零件代替MP38的机加工工艺的零
MP40件,降低成本,标准化的零件在各工厂分头生产,在总装厂统一装配,容易大批量生产,甚至一些非军工企业也能分包生产零部件,具有良好的加工经济性和零件互换性。在1940年至1945年间,共生产了1,037,400余支。根据统计,二战中间MP38和MP40一共生产了120万支。
,及其原型枪MP38,采用自由枪机式原理,使用9毫米口径弹,直型的32发弹匣供弹。管状机匣,裸露式枪管。握把护板均为塑料件。用钢管制成的造型简单的折叠式枪托,向前折叠到机匣下方,方便于携带。枪管座钩状形状可由的射孔向外射击时钩住车体,避免因后座力或者因车辆颠簸使枪管退回到车体内。该枪结构简单设计精良,枪的分解与结合不需用专门工具,非常方便。
手持MP40的士兵,后来成为中的德国军人的象征。实际上,最早的MP38/只是由和空降部队使用,随着生产量的加大,MP40已经普遍装备基层部队,成为受到作战部队欢迎的自动武器,不但装备了装甲部队和部队,在单位的装备比例也不断增加,总是优先配发给一线作战部队。但是事实上并不象人们印象中那样
分解广泛使用。 客观的说,MP40是一款划时代的武器,但是并不是完美的武器。MP40Ⅱ
MP40/Ⅱ式是MP-40/Ⅰ式的进一步改进:将发射机框与机匣后盖连为一体;采用固定式击针;以多股复进簧代替套叠式复进簧;为了增加容弹量,用一个双联弹匣仓将两个标准的MP-40的32发弹匣联为一体,并在枪管与机匣之间的护罩底端开槽,使双联弹匣仓可沿护罩的底槽滑动。两个方弹匣卡笋位于弹匣仓后方,弹匣仓前方设有两个指示定位器,当左边一个弹匣的枪弹用完时,推弹匣仓向左,此时,右边的弹匣在定位器作用下正好位于供弹口。
MP40ⅡMP41
此枪还有还有MP41型,由德国亨耐尔兵工厂生产,雨果·斯麦瑟设计。基本结构同MP40但采用固定木托,增加了快慢机,可以进行单发或连发射击,该枪射速一分钟有600发,但产量很少,未装备德军。MP36
其实,“胡戈·施迈瑟没有参与该枪的设计”这种说法存在争议。因为MP38的前身MP36冲锋枪就是胡戈·施迈瑟设计的。MP36冲锋枪和MP38冲锋枪非常相像,但MP36冲锋枪的弹匣向左倾斜30°,便于左手握持弹匣。在MP38冲锋枪生产设计时,为了简化生产,把弹匣改为垂直设计。MP36冲锋枪可以选择单、连发射击。MP36冲锋枪数量极少,仅存两支。
编辑本段特点
,具有现代冲锋武器的几个最显著的特点:
制造的简单性和造价低廉。
MP40取消枪身上传统的木制固定枪托、护木组件以及枪管护筒等粗大笨重的结构,主要部件都是钢片压制成,连唯一较费工时的木质枪托,也由钢制折叠式枪托代替。全枪没有复杂的工艺,钢片压制的枪身可在一般的工厂的流水线中随意制造,一般的初级技术工人依靠工具即可制造;机匣的下半部则以重量很轻的铝材制造。甚至对于枪的表面也没有什么磨光,总之,一切复杂的工艺全部取消。这样的设计思路,使得MP40可以在德国各地的大小工厂中大量制造。
射击的稳定性和精度
在二战期间大量装备的冲锋武器中,具有较高的精度。由于后坐力很小,MP40在有效射程内的射击非常精确,在持续射击中的精度更是无人能比。 一把连续射击中的苏联波波沙和英国司登都是很难控制,而任何一个德国新兵都可以控制住猛烈射击中的MP40。在较近距离作战中提供密集的火力。
这主要还是来自于的设计思路。它采用自由式工作原理。复进簧装在三节不同直径套叠的导管内,导管前端为击针。射击时,枪机后坐带动击针运动,并压缩导管内的复进簧,使复进簧平稳运动。 另外,它使用9mm口径帕拉贝鲁姆手枪弹和该枪射速较低也是其射击精确的原因。
南斯拉夫影片《桥》在这部影片中,游击队员们人手一把,其中包括少年和女游击队员。少年和女人虽然并没有什么战斗经验,臂力又较弱,但是他们也可以很好控制住持续射击MP40,在实战中消灭了许多德国士兵。除了《桥》之外,美国战争片中的德军伞兵突击队躲在建筑物中,使用和相互射击,轻松压制在小巷的“E连”官兵,最后还是发威,才勉强摧毁了火力点。这也说明了MP40在固守射击的稳定性,尽管射速慢,但在中距离巷战中MP40冲锋枪还是可以轻松压制手持或的敌军。
的枪身折叠以后,仅长62厘米。比各国的固定枪托武器都要短20厘米以上。 这非常适合于装甲兵,伞兵和山地部队的使用,尤其是在狭窄的车厢和飞机的机舱里。
对于伞兵来说,短小精悍,火力猛烈,非常适合伞降使用。 早期在西线一系列的空降作战,包括空袭的要塞,突袭,大规模空降,MP40帮助德国的伞兵部队完成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们密集短促的火力往往可以压制数量占绝对优势的盟军士兵。 对于装甲兵来说,短小的MP40可以折叠后放在狭小的车厢里。 对于山地步兵来说,由于山地战通常敌我双方的距离都不会太远。重量较轻和火力较好的非常适合他们的需要。
的主要缺点:
射速较低。
的最大问题在于射速过低。其理论射速不过每分钟500发,实际射速还要低很多而它的主要对手--的每分钟射速高达900发,美国的汤普森射速也高达700发,只有英国加工低劣并且仿造的射速都有550发,因为两者内部结构基本相同。MP40的设计初衷,主要是针对训练严格的德国士兵,他们使用这种持续射击精确的冲锋枪,可以在有效射程内,依靠准确射击来杀伤大量的敌人。
在斯大林格勒的激烈城市战中,到处都是火力点,到处都是障碍物,到处都是突然的近距离遭遇战,敌人忽隐忽现,手持的士兵们很难也不可能精确瞄准射击。而大多数的时候,他们只是朝着敌人的大概方位扫射一通。在这样的对决中,的射速只是的一半左右,完全被冲锋枪火力所压制,实际伤亡重大。
装弹量较少
的装弹量有32发,这和盟国的其他大致相当。但是,它在和有着71发大弹鼓的的对战中,又处于绝对的下风。在近距离作战中,冲锋枪的用处就是在最短时间把最多的弹药压制到敌人的头上。MP40的32发直弹夹,又只是的一半不到。在激烈的近战中,德国士兵更换弹夹的次数要大大多于苏联士兵,在换弹药的时候,火力必然要间断或者停止。在战斗火力的中断就是死亡的前奏曲。对于这点,一线的德国士兵有着最快的认识。
很多德国士兵都抛弃自己的,而是捡起一把有着71发弹鼓的。在德国影片《斯大林格勒》有真实的反映。后来由于德军士兵使用波波莎的过多,德军居然还专门研究了一个波波莎冲锋枪的改进型号,这种改进型号可以发射MP40所发射的9mm帕拉贝鲁姆手枪弹。武器也是商品,对于战斗武器来说,士兵就是客户。显然在和波波莎冲锋枪的对决中,MP40占了下风。
对的总体评价
无疑是容易控制的武器,它的后坐力相对较小,在扫射中可以准确的把密集的枪弹射向对方。在非极冷的气候下,它的供弹可靠性很强,基本没有卡壳的危险。相比起来,的射速过快,激烈射击时枪身跳动的很厉害,新手很难控制。司登虽然也比较容易控制,但是该枪造型独特,射击时候必须一手拖住枪托,一手在侧面抓住弹夹,在枪身上下移动时候很费力,只适合水平扫射。而且司登的供弹可靠性太差,经常莫名其妙的卡壳,这在战场中就是把性命交给了对手。而美国的的子弹穿透能力太弱,对待较远一些的半隐蔽目标杀伤性太差,只适合近距离扫射没有防护的士兵。也正因为汤姆森冲锋枪的种种缺点,美军才最终决定在1944年用造价低廉、性能良好的M3冲锋枪来代替汤姆森冲锋枪和性能低劣的M50雷辛冲锋枪,而这种冲锋枪从内部构造和制作工艺上看,完全是的简化版,这也说明了MP40冲锋枪首创电焊工艺的先进性。
在出现之前,仍然是世界最顶尖的。由于它的成熟和可靠,直到60年代仍然有一些国家使用它。编辑本段性能数据
初速:381米/秒
射速:500发/分钟
弹药:9×19mm帕拉贝鲁姆手枪弹
自动方式:自由式
发射方式:连发
枪口初速:381m/s
表尺射程:200m
理论射速:500发/min
供弹方式:弹匣
弹匣容量:32发
全枪长:枪托打开833mm;枪托折叠630mm
枪管长:251mm
膛线:6条,右旋
全枪质量(不含弹匣):式4.086kg;式4.027kg
全枪质量(含弹匣):式4.756kg;式4.697kg
实弹匣质量:670g
瞄准装置:片状准星;U型缺口式照门词条图册更多图册开放分类: 第二次世界大战 轻武器 枪械 军事 武器 社会
m1917:M1918式自动步枪求助编辑
M1918式自动步枪M1918式自动步枪(简称:M1918BAR),由在期间设计并装备美国军队。在那场战争中只有少量服役。它主要用于中。目录简介设计结构特点投产装备改进型M1918A2展开简介设计结构特点投产装备改进型M1918A2展开编辑本段简介
最初设计是作为单兵步枪,但是它实在太重,中美军的步兵班需要班组支援武器,于是作为班用自动步枪,使得步兵班的火力大为提高。 美国的军用很少有像自动步枪那样赢得较好信誉。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的一些老兵对BAR这支可靠而又非常有效的武器还记忆忧新。虽然对枪的重量曾有一些不满,但是在实际作战的危急关头,却几乎听不到对此的抱怨声。BAR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是,世界范围内无计其数的战场作战已证实了BAR的实用价值。从1918年法国战壕的炮火洗礼到瓜达尔卡纳尔的丛林战,或酷寒的朝鲜,BAR都争得了荣誉。编辑本段设计
BAR的设计思想起源于的法国战壕,当时交战双方正陷入伤亡惨重的、持久的阵地战的困境之中。美国于日参战,但不久就发现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美军装备除了M1903式斯普林菲尔德步枪和M1911 .45ACP(两者都供应不足)这类优秀的装备之外,美军主要装备的作战武器总的来讲无法令人满意。
美军急需一种能在行进间进行突击作战的自动武器。美军的法国盟军企图用1915型“CRSG”轻机枪(Fusil MitrailleurModele 1915’GRSG’)来填补这一空白。此枪通常被称作“chauchat”,发射8mm勒贝尔枪弹。美国从法国购买了大约16000支chauehat枪,但不久就发现:此枪工作极不可靠,火力不足,很不受欢迎。
约翰·摩西·一直在悄悄地设计一种可靠性好,射击效果好的自动步枪。勃朗宁首先与专利武器制造公司签署了一份协定,该公司有权使用发明家的专利。日,对于采用轻机枪还是自动步枪,由战争部长召集组成了一个军械小组进行了试验并作出了决定,勃朗宁的设计很快被采纳,被命名为“M1918式”,装备美国军队。这就是著名的“勃朗宁自动步枪”(Browning Automatic Rifle),不久便以其首写字母“B A R”简称代之。编辑本段结构特点
BAR口径为0.30英寸(),发射斯普林菲尔德0.30-06步枪弹(1英寸=25.4mm),可实施半自动或全自动射击,射速大约为550发/分。由装于机匣下方的容量20发子弹可拆卸弹匣供弹。据报道曾试用过大容量弹匣,但没有人见到过。采用导气式原理,可选择半自动或全自动方式射击。枪弹击发之后,一部分火药燃气经导气孔进入活塞筒,推动活塞,活塞连杆及枪机框后退,枪闩离开闭锁槽,整个机体后退,实现枪机开锁。开锁后的枪机框带动枪机后退,并压缩复进簧,而拉壳钩将空弹壳从弹膛内抽出,弹壳底部碰撞退壳板而将弹壳抛出,直到枪机框与缓冲器相撞,后退完全停止。如扣住扳机不放,复进簧带动枪机框及枪机前进,枪机的推弹凸笋从弹匣内推出一发枪弹进入弹膛,枪机复进到位,枪机框继续前进,枪机后部上抬进入机匣内的闭锁槽完成闭锁。当闭锁时,枪机框继续前进而撞击击针击发。继续扣住扳机,又开始下一个循环。
BAR坚固耐用,所有金属部件均经过蓝化工艺处理,该枪机匣用一整块钢加工而成,所以外观上显得粗壮结实,非往复式装弹(待击)拉柄位于机匣左侧。表尺为直立式。枪管长24英寸,枪管膛口安装圆柱形消焰器。枪管上端印有制造厂的首写字母及生产的年、月。型号标志,制造厂及枪号则印刻在机匣顶部。枪托和刻有格子花纹的下护木由胡桃木制成。与其变型枪不同的是,最初BAR没有安装两脚架。BAR也配备了一个特殊的子弹带,其右侧有一金属“杯”,可将枪托底部插入其中,以便使其能够在BAR设想的“行进间射击”的作战模式下使用。子弹带有四个口袋,每个口袋中可装入两个弹匣,还有一个弹药盒是为容纳两个M1911.45弹匣而准备的。子弹带上的索环可加挂手枪套,水壶,急救包等物品。一种“助理射手”带也投入生产,其上有四个容纳弹匣的口袋及几个为步枪压弹夹准备的口袋。BAR配备有与M1907步枪相似的皮质枪背带,但稍长一些,且有三个金属枪背带调整扣。BAR重约16磅,看起来似乎有些重,但实际上与那个时代的自动步枪相比它还是轻量级的。
勃朗宁自动步枪构造简单,分解结合方便。虽然原来设计是作为单兵自动步枪,可由单兵携行行进间射击,进行突击作战,压制敌方火力,为己方提供火力支援。但是由于它的重量(重7.5公斤)不方便携行,并且发射大威力步枪弹的后坐力使全自动射击时难于控制精度。编辑本段投产
由于位于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的柯尔特兵工厂已经处于满负荷运转,因此公司希望在康涅狄格州的默里迪恩另僻厂址来制造BAR。由于要求最大数量的BAR步枪在最短的时间内生产出来,而且新工厂的工人必须经过全新培训,军械部没有同意。合理的解决办法就是另僻途径,为此,政府通过与柯尔特公司及勃朗宁达成协议,即获得了战争“进行期间”此枪生产的专利权。
1917年9月,马林·罗克韦尔公司和温彻斯特连发武器公司签定了生产BAR的合同。柯尔特哈特福德工厂在其生产任务相当紧张的情况下也接受了生产BAR的合同。这三家生产厂原本都已有沉重地武器生产任务,但由于新式自动步枪的重要性及其优先的生产权,工厂不得不新上设备加速其生产。这里既没有此枪的设计图更没有详细的技术指标,而现有的唯一的工作模型就是手工制作的样枪。而温彻斯特工程部只被允许从柯尔特公司借用样枪使用仅仅一个周末,根据样枪绘制了必要的产品图及蓝图,并于星期一早晨将样枪归还给柯尔特公司。然后温彻斯特公司又辅助马林·罗克韦尔公司建立了生产线。 温彻斯特公司于1917年12月开始交付产品,马林·罗克韦尔公司开始于1918年1月,而柯尔特公司于同年2月提交产品。尽管BAR实际上是1917年列装的,但却将其命名为“M1918”,这也许是为了防止与勃朗宁1917型水冷式重机枪相混淆的缘故。编辑本段装备
海外军队于1918年夏末开始配发BAR。有趣的是:此枪最先是由设计师的儿子——瓦尔·勃朗宁中尉在法国进行演示的。日,第79步兵师使用BAR是美国军队在战场上使用BAR的最早记载。很快BAR作为一种战斗武器被证实是很成功的。正如1919年助理战争部长所指出的:“BAR受到了我们的军官及使用过它的人的高度评价。尽管这些枪的使用环境很恶劣,在前线,曾一度在雨中使用,射手们几乎没有时间去擦拭它,但一直工作很好。”
1918年11月停战之时,已有大约52238支勃朗宁自动步枪交付使用。此枪的生产一直持续到1919年末才停止,到那时为止共生产了102125支M1918式BAR。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BAR仍然保留在美国的货单中,并且在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包括中国、海地、尼加拉瓜等国在内的全球范围内各种小规模的军事行动中使用的BAR的数量是相当惊人的。柯尔特公司生产了一种民用型勃朗宁自动步枪,并将其命名为“班长”,但由于标准军用BAR易于得到,限制了其销售量。由于一些BAR从国**卫队军械库及其它地方失窃,因此在二十年代及三十年代的骚乱期间为犯罪分子所利用。BAR在这个时期的两次最臭名昭著的犯罪案中起了重要作用,犯罪分子克莱德·巴罗、邦尼·帕克及另一人最终落人执法人员手中。编辑本段改进型
1922年,军队对一种更轻巧的试验型BAR进行了测试,它是为高度机动的地面部队使用而设计的,但没有投入生产。1937年,第一支主要的变型枪被命名为“M1918A1”。它与M1918基本相同,增加了一个可折合的两脚架,通过一对锥型减震腿固定在枪管下方的活塞筒上。此枪还安装有折叠式枪托底板,以便全自动射击时使枪保持稳定。缩短了上护木的高度,使枪管更多地暴露在外以便达到更好的冷却效果。由于M1918A1是在M1918基础上改进而成,因此没有进行单独生产。编辑本段M1918A2改变
截止到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前,BAR最终的也是最广泛生产的型号是“M1918A2”。于1941年投产。与“M1918A1”相似,M1918A2也安装有可折合的两脚架,只是M1918A2是将其安装在安装在枪口消焰器上,而非活塞筒上。经改进后的带折叠式枪托底板的枪托后部及预备的单脚架也被采纳,尽管单脚架看起来非常没用。缩短了下护木的高度和长度,表尺换成了与M1919A4机枪上使用的型号相同的表尺。扳机护圈前填加了金属导棱便于辅助更换弹匣。与M1918和M1918A1不同的是,M1918A2不能够选择半自动射击,只能实施全自动射击,全自动射击时射速两档可调,分别约为300-450发/分和500-650发/分。改进后重量增加了,M1918A2全重达到大约20磅,而M1918仅有16磅。起初,M1918A2是在M1918改进的基础上加工而成,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期,改进而成的M1918A2主要是由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生产。一些未经改进过的M1918根据Lend-Lease协议发往大不列颠(通常在这类枪上漆上红杠)。因此,一些M1918未被改成M1918A2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列装部队使用。
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BAR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不得不寻找新的生产地。政府部门与两个商业公司签定了定购合同,即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和新英格兰轻武器公司来生产M1918A2。在战争期间,这两家公司共为政府输送了总量为208380支这种类型的BAR。这是对早期BAR的补充。
BAR投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激烈的战斗作战,并再一次证实了其有效性和可靠性。一份有关BAR性能的例证在一份1943年海军陆战队的报告中可见一斑:“口径为.30的M1918A2勃朗宁自动步枪。一种一直受到好评的武器。在任何情况下使用都很少发生意外和出现故障,即使在丛林地带作战它也能达到所期望的冲击侵彻力”。尽管BAR的重量有些偏重,但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受到了广泛的好评。作为自动武器,BAR优越于.45口径冲锋枪之处就在于其使用的.30口径弹丸的侵彻力。BAR的射速及可靠性受到了战斗部队的高度好评价。缺点
对M1918A2最普遍的抱怨就是对其超过20磅的重量,为此有时拆除两脚架以减轻重量。约翰·乔治中校在他所著的《怒射》一书中对此情况评述到:“我们到瓜达尔卡纳尔后两个星期,将所有的配件(两脚架等)拆除,成为一支完全裸露的枪……又回到了老勃朗宁最初的方式。”
BAR的作用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它的重量妨碍了其作为真正自动步枪的使用,而是扮演着轻机枪的角色。即已从部队阵地战的“行进间射击”转变成标准的班用自动武器,M1918A2是“货真价实”的轻机枪。在战争中美军作战所用另外唯一的一支班用自动步枪就是M1941式约翰逊轻机枪。约翰逊枪在设计特点上有一些改进,比BAR的重量轻得多,但它在战争中应用不太多。
BAR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的班用自动武器,用来构建火力压制点。尽管它在许多应用领域都充分地发挥了其性能特点,但也同样存在着一些缺点。由于其设计问题,BAR的20发弹匣容弹量有限是一个不利之处,它不可能像勃朗宁M1917A1和M口径弹带供弹机枪那样具有持续自动射击功能。枪管不易拆卸及更换是另一个严重的缺陷,因为持续自动射击很快就会烧蚀枪管,而BAR的枪管仅能在军械库中完成拆卸与更换。为使BAR适应弹带供弹及可以更容易的更换枪管作了大量试验,但却需要对机匣作较大幅度的改进,因此不太现实。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末期为止,BAR实际上已有些过时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BAR在朝鲜战争中广泛应用,在那里它适度地发挥了其卓越的性能特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BAR又重新恢复了生产,共生产了6万支。那时数千支这种枪都是由皇家麦克比公司生产的,这些朝鲜战争时期的M1918A2枪与二战后期生产的BAR非常相似,都在枪管上安装有提把,因此改善了短距离的携行状况,但随之更增加了重量。退役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发射7.62×51毫米NATO标准枪弹的M14自动步枪与M60通用机枪装备美军,作为包括BAR在内的一些武器退出现役。但是,一些库存的BAR在越南战争中使用,一些供应南越军队及其盟军。编辑本段步枪规格参数
设计日期:1917年
生产期间:1918年到1950年代
变型:18A2
类别:连发选择性射击
枪机:导气式,开放式枪栓
口径: .30(7.62毫米)
弹药: .30-06斯普林菲尔德步枪弹(7.62×63mm步枪弹)
弹匣容量:20 发
全长:1214 毫米
枪管长度:610 毫米
重量:7.5 公斤(A1型)、9.2 公斤(A2型)
射速:300-450发/分;500-650发/分(A2型)
初速:805 米/秒
有效射程:600 米勃朗宁M1918A2式自动步枪——班组火力支柱
勃朗宁M1918A2自动步枪是M1918系列自动步枪的最后一款改进型,于1939年定型,1940年装备部队。该枪采用长行程活塞导气式自动原理,枪机偏移式闭锁机构,开膛待击。M1918A2最主要的改进是取消了单发发射功能,即只能连发发射,并在枪托内安装了一个降低射速的缓冲装置,可通过快慢机杆选择两种不同的连发射速。当快慢机杆位于“F”档时,为300~450发/分的低射速;位于“A”档时,为500~650发/分的正常射速。
其他的改进之处还包括在扳机护圈前增设了金属导棱,在插入 弹匣的过程中起导引作用,便于弹匣快速定位;修改了表尺分划, 以适应新的M2步枪弹更平直的弹道,表尺射程装定为91.4~1462m (100~1 600码)。
二战中,美军曾列装M1918A2步枪,朝鲜战争中也有使用。 20世纪50年代末,北约统一采用7.62mm NATO弹,M1918A2遂被 M14自动步枪及M60通用机枪取代。
勃朗宁M1918A2式自动步枪开放分类:步枪 自动步枪
psh100搜不到
M1式加兰德步枪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M1式加兰德步枪M1式加兰德步枪(正式名称:United States Rifle, Caliber .30, M1) 因其设计师约翰·坎特厄斯·加兰德而得名。是美国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装备的制式步枪。 约翰·伽兰德(john c. garand )从1919年10月开始在美国陆军的春田兵工厂从事武器研究和设计工作,其中最著名的产品就是1935年10月定型的7.62mm口径m1半自动步枪,也称为伽兰德步枪。日,美军开始装备m1伽兰德,历经二战和朝鲜战争,至1957年全世界共生产了m1伽兰德近1000万支。 查看精彩图册目录简介研制历史结构特点服役概况规格参数狙击型基本资料展开简介研制历史结构特点服役概况规格参数狙击型基本资料展开编辑本段简介
M1式加兰德步枪(正式名称:United States Rifle, Caliber .30, M1) 因其设计师约翰·坎特厄斯·加兰德而得名。是美国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装备的制式步枪。中国俗称大八粒。
约翰·加兰德(john c. garand )从1919年10月开始在美国陆军的春田兵工厂从事武器研究和设计工作,其
M1式加兰德步枪中最著名的产品就是1935年10月定型的7.62mm口径M1半自动步枪,也称为加兰德步枪。日,美军开始装备M1加兰德,历经二战和朝鲜战争,至1957年全世界共生产了M1加兰德近1000万支。
口径:7.62mm
初速:865 m/s
有效射程:730m
发射方式:半自动
全枪长:1107mm
全枪重:带刺刀4.75 kg
弹容量:8发编辑本段研制历史
美国军队历来重视单兵步枪火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就开始研究自动步枪(M1918式勃朗宁自动步枪)。
当时使用的普通步枪子弹使自动步枪连射时后坐力很大,很难控制精度,而且重量大,携带困难。1925年美国军方提出要求研究一种重量轻于4公斤的半自动步枪。
1920年加兰德在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也译为:春田兵工厂)开始设计半自动步枪(子弹自动装填上膛)。1929年样枪送交阿伯丁试验场参加美国军方新式步枪选型试验,通过对比试验,1932年加兰德设计的自动装填步枪被选中。其间,美国军械委员会指令更改样枪的口径为7毫米(.276口径),中选后又遭到军方否决,仍然被要求采用7.62毫米口径(.30口径)。经过进一步改进,1936年正式定型命名为“美国.30口径M1式步枪”,简称为M1步枪,一般加上设计师的姓氏而称为“M1式加兰德步枪”。1937年投产,成为美国军队制式装备,用以取代美国陆军的M1903式斯普林菲尔德步枪(手动后拉式枪机)。M1式加兰德步枪是枪械历史上第一种大量生产进入现役的半自动(自动装填子弹)步枪。编辑本段结构特点
最初的M1步枪采用的导气装置在枪管上并无导气孔而是在枪口装一个套筒式的枪口罩,当弹头被推出膛口时,部分火药燃气通过枪管端面与枪口罩之间的空隙进入活塞筒,推动活塞向后运动。这种导气方式的缺点是活塞筒与枪口罩连接不牢固,刺刀装配不稳,准星移动影响精度。1939年伽兰德重新设计了步枪的导气装置,改成为在枪管下方开导气孔的导气装置。从1940年秋天开始,所有新生产的M1步枪均采用新的导气装置。之前已经生产且已经装备部队的5万支M1步枪多被改装成新的导气装置。美国士兵不知道,他们所熟悉的M1步枪并不是最初定型的M1步枪。
M1式加兰德步枪M1式加兰德步枪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枪机回转式闭锁方式。导气管位于枪管下方。击锤打击击针使枪弹击发后,部分火药气体由枪管下方靠近末端处一导气孔进入一个小活塞筒内,推动活塞和机框向后运动。枪机上的导向凸起沿机框导槽滑动,机框后坐时带动枪机上的两个闭锁突笋从机匣的闭锁槽中解脱出来,回转实现解锁,枪机后坐过程中完成抛弹壳动作同时压倒击锤成待击状态。枪机框尾端撞击机匣后端面,由复进簧驱使开始复进。机框导槽导引枪机上的导向凸起带动枪机转动,直至两个闭锁突笋进入闭锁位置。复进过程中完成子弹上膛,枪机闭锁。机框继续复进到位,枪又成待击状态。相对于同时代的后拉式枪机步枪(手动装填子弹),M1加兰德步枪的射击速度有了质的提高。在战场上其火力优势可以有效压制手动装填子弹的步枪。
M1式加兰德步枪M1步枪供弹方式比较有特色,装双排8发子弹的钢制漏弹夹由机匣上方压入弹仓,最后一发子弹射击完毕时,枪空仓挂机,弹夹会被退夹器自动弹出弹仓,会发出声响,提醒士兵重新装子弹。弹夹有双园开口和单开口两种,双园开口的不论上下都可以装入弹仓,单开口只能开口向上装入弹仓。每发子弹的弹底抵在漏弹夹后壁上,弹壳底部的拉壳沟槽卡入漏夹的内筋中,假如有一发子弹的弹头伸出则其他子弹无法装入,由于弹夹子弹外露,有时子弹不一定对齐双园开口,为了使子弹对齐开口士兵装弹的时候往往在钢盔上磕几下使之对齐。当一次压入弹仓的弹夹在子弹打光之前再次弹夹重新装弹很困难。作为半自动步枪,弹仓容量还嫌太少。编辑本段服役概况
M1式加兰德步枪M1步枪投产之后最初生产和装备军队的速度都十分缓慢,随着美国于1941年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加兰德步枪产量猛增,除了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外,1940年,美国政府增加了温彻斯特公司作为M1步枪的生产承包商。1945年8月M1步枪停产时,两家公司共生产了超过400万支M1步枪。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重新生产M1步枪。到朝鲜战争结束后,新生产了16万支M1步枪。之后直到1956年仍在生产M1步枪,但逐步减产。1957年,M14式7.62mm步枪被美军正式采用,自此M1步枪正式停产。现已改装成M14
M1步枪可靠性高,射击精度高,易于分解和清洁,它被证明是一种可靠、耐用和有效的步枪。
战争中手持加兰德步枪的士兵在太平洋岛屿、东南亚丛林、非洲沙漠、欧洲战场,M1步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大多数战场上都有过出色表现,被公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好的步枪。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中是美国军队的主要步兵武器。美军士兵对M1非常喜爱,美军的报告称:“制式步枪(M1步枪)在朝鲜半岛充分的发挥了性能,受到了部队的好评。这一称赞并不是光来自于陆军和美国海军陆战队,而是来自美军全军的。M1步枪出色地通过所有极限环境下的考验,几乎所有的士兵都希望装备M1步枪,从未提出过要进一步改进之类的建议。”美国著名将军乔治·巴顿评价它是“曾经出现过的最了不起的战斗武器”。
M1式加兰德步枪根据美国的军事援助计划提供给许多美国在欧洲、亚洲和南美洲的盟友装备军队。伽兰德曾经在M1步枪上增加了快慢机,改用20发弹匣供弹。M14自动步枪列装后,加兰德步枪才退出现役。作为替代的M14自动步枪还保留了很多加兰德步枪的特色,很多部件直接来自M1步枪。
1944年,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在加兰德步枪的基础上,加装2.5倍瞄准镜、枪口消焰器、腮垫等专用附件,命名为M1C/D狙击步枪。计划取代M1903A4狙击步枪,在二战末期只有少量M1C狙击步枪发放到前线部队中使用。瞄准镜偏左安装,即不影响从上方装填/抛壳,也不妨碍使用机械瞄具。编辑本段规格参数
类型:半自动步枪
口径:7.62 毫米
弹药:M1906斯普林菲尔德0.30-06步枪弹(7.62×63mm步枪弹)
弹仓容量:8发
M1式加兰德步枪弹夹
枪机:导气式, 回转闭锁式枪机
全长:1.1 米
枪管长度:610 毫米
初速:865 米/秒
空枪重:4.37 公斤
枪口动能:3597 J
有效射程:730 米
瞄准工具:片状准星,觇孔式照门
产量: ~ 550万编辑本段狙击型
M1伽兰德步枪——狙击型M1加兰德步枪除标准步枪外,最主要的衍生型是狙击型,这是在二战末期针对美军要求而生产的。当时兵工厂试验了两种加装瞄准镜的型号,分别为M1E7和M1E8。美国陆军在1944年6月M1E7被重新命名为M1C并被正式采用为标准的制式狙击步枪,计划取代M1903A4狙击步枪,但在二战末期只有少量M1C狙击步枪发放到前线部队中使用。而M1E8(重新命名为M1D)虽然是与M1E7同时研制,但在1944年9月才被正式采用,而且直到战争结束后才装备部队。美国海军陆战队是在1951年正式采用M1C作为他们的制式狙击步枪,并在朝鲜战争期间广泛使用。
区分M1C与M1D的简单方法是看瞄准镜的安装方式。M1C使用的镜架用销子和螺丝固定在机匣左侧,而M1D则是把瞄准镜座安装在一个枪管衬套的左侧上。这两种安装方式都使瞄准镜偏左,不影响装填/抛壳,也不妨碍使用原来的机械瞄具。M1D的方式只是增加一个枪管衬套,不需要改造机匣,因此对步枪本身的改动较小。与传言的相反,M1步枪的狙击型不是用精挑细选出最准确的步枪来改造的,仅仅是给普通的量产型步枪加上瞄准镜而已。
由于在二战期间没有大量生产和使用,因此M1C和M1D直到朝鲜战争才成为制式狙击步枪。通过朝鲜战场的实战检验发现,M1C和M1D从400至600码射程内的命中率很高,但远了就不行。当然只有2.5倍的瞄准镜是制约有效射程一个因素,此外美军没有为狙击手配发比赛弹,而只是使用标准的普通弹,这样也影响了这些狙击武器的有效性。
M1C狙击步枪通常使用2.5倍的M73“莱曼-阿拉斯加(Lyman Alaskan)”或M81或M82瞄准镜,采用Griffin & Howe的瞄准镜架,后来许多翻新的M1C改用2.5倍的M84式瞄准镜。在1952年,美国海军陆战队翻修了部分现役的M1C狙击步枪,采用了Stith-Kollmorgen公司生产的4倍瞄准镜,这种瞄准镜在1954年被海军陆战队重新命名为4XD型瞄准镜,经此改进的M1C狙击步枪被称为MC-1或MC1952狙击步枪,但很少被发现在战斗中使用。
M1D狙击步枪最初使用春田兵工厂生产的瞄准镜架及M82瞄准镜,后改为M84瞄准镜。后来改用的瞄准镜是Weaver K4,这是在1960年代初期生产的4倍商业瞄准镜,更换这种瞄准镜的M1D是由预备役部队和国**卫队使用的,并改用K4瞄准镜时专用镜架。
有许多M1式狙击步枪安装了一种通过刺刀卡笋固定的喇叭形消焰器,或安装一种通过导气箍固定的开叉形消焰器。
M1式狙击步枪被美国和其他同盟国使用了很长时间。这些步枪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仍有少量作为剩余物资卖给外国政府。有时候民间射击管理计划(Civilian Marksmanship Program)也销售这些步枪。有一些M1D狙击步枪是在民间用USGI或商业部件改装的,而部分真正的原装枪的价格特别高。编辑本段基本资料
名称: M1式加兰德步枪
服役期间:1933年-1957年
用户:美国、二战同盟国、加拿大、 韩国、南越、中华民国及其他
参与战役:二战、韩战、 越战(小量)
研发者:约翰·加兰德
研发日期:1924年
生产商;春田兵工厂、温彻斯特、
Harrington & Richardson、
International Harvester、
贝瑞塔、春田公司、胜家
制造数量:约540万
衍生型:参看衍生型编辑本段规格参数
名称:M1式加兰德步枪
类型:半自动步枪
口径:7.62 毫米
弹药:M1906斯普林菲尔德0.30-06步枪弹(7.62×63mm步枪弹)
弹仓容量:8发
枪机:导气式, 回转闭锁式枪机
全长:1.1 米
枪管长度:610 毫米
初速:865 米/秒
空枪重:4.37 公斤
枪口动能:3597 J
有效射程:730 米
瞄准工具:片状准星,觇孔式照门
产量: ~ 550万编辑本段研制历史
1920年加兰德在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也译为:春田兵工厂)开始设计半自动步枪(子弹自动装填上膛)。1929年样枪送交阿伯丁试验场参加美国军方新式步枪选型试验,通过对比试验,1932年加兰德设计的自动装填步枪被选中。其间,美国军械委员会指令更改样枪的口径为7毫米(.276口径),中选后又遭到军方否决,仍然被要求采用7.62毫米口径(.30口径)。
经过进一步改进,1936年正式定型命名为“美国.30口径M1式步枪”,简称为M1步枪,一般加上设计师的姓氏而称为“M1式加兰德步枪”。1937年投产,成为美国军队制式装备,用以取代美国陆军的M1903式斯普林菲尔德步枪(手动后拉式枪机)。M1式加兰德步枪是枪械历史上第一种大量生产进入现役的半自动(自动装填子弹)步枪。
M1式加兰德步枪投产之后最初生产和装备军队的速度都十分缓慢,随着美国于1941年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加兰德步枪产量猛增,它被证明是一种可靠、耐用和有效的步枪。被公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好的步枪。美国著名将军乔治·巴顿评价它是“曾经出现过的最了不起的战斗武器”(Greatest battle implement ever devised)。
M1式加兰德步枪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韩战中是美国军队的主要步兵武器。越战初期,美军及南越部队仍有小量装备的M1加兰德。一直到1957年,M14自动步枪列装后,M1加兰德步枪才退出现役。作为替代的M14自动步枪还保留了很多M1加兰德步枪的特色。M1加兰德亦是很多国家的军队装备,直至今天仍可发现M1加兰德的踪影。编辑本段设计特点
最初的M1式加兰德步枪采用的导气装置在枪管上并无导气孔而是在枪口装一个套筒式的枪口罩,当弹头被推出膛口时,部分火药燃气通过枪管端面与枪口罩之间的空隙进入活塞筒,推动活塞向后运动。这种导气方式的缺点是活塞筒与枪口罩连接不牢固,刺刀装配不稳,准星移动影响精度。1939年伽兰德重新设计了步枪的导气装置,改成为在枪管下方开导气孔的导气装置。从1940年秋天开始,所有新生产的M1步枪均采用新的导气装置。之前已经生产且已经装备部队的5万支M1步枪多被改装成新的导气装置。美国士兵不知道,他们所熟悉的M1步枪并不是最初定型的M1步枪。
M1式加兰德步枪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枪机回转式闭锁方式。导气管位于枪管下方。击锤打击击针使枪弹击发后,部分火药气体由枪管下方靠近末端处一导气孔进入一个小活塞筒内,推动活塞和机框向后运动。枪机上的导向凸起沿机框导槽滑动,机框后坐时带动枪机上的两个闭锁突笋从机匣的闭锁槽中解脱出来,回转实现解锁,枪机后坐过程中完成抛弹壳动作同时压倒击锤成待击状态。枪机框尾端撞击机匣后端面,由复进簧驱使开始复进。机框导槽导引枪机上的导向凸起带动枪机转动,直至两个闭锁突笋进入闭锁位置。复进过程中完成子弹上膛,枪机闭锁。机框继续复进到位,枪又成待击状态。相对于同时代的后拉式枪机步枪(手动装填子弹),M1加兰德步枪的射击速度有了质的提高。在战场上其火力优势可以有效压制手动装填子弹的步枪。
M1式加兰德步枪供弹方式比较有特色,装双排8发子弹的钢制漏弹夹由机匣上方压入弹仓,最后一发子弹射击完毕时,枪空仓挂机,弹夹会被退夹器自动弹出弹仓,会发出声响,提醒士兵重新装子弹。弹夹有双园开口和单开口两种,双园开口的不论上下都可以装入弹仓,单开口只能开口向上装入弹仓。每发子弹的弹底抵在漏弹夹后壁上,弹壳底部的拉壳沟槽卡入漏夹的内筋中,假如有一发子弹的弹头伸出则其他子弹无法装入,由于弹夹子弹外露,有时子弹不一定对齐双园开口,为了使子弹对齐开口士兵装弹的时候往往在钢盔上磕几下使之对齐。当一次压入弹仓的弹夹在子弹打光之前再次弹夹重新装弹很困难。作为半自动步枪,弹仓容量还嫌太少。编辑本段装填方式单发子弹
将活塞杆(operating rod,垃机柄是它上面的一个附件)拉到最后。保持枪口向下倾斜,将一发子弹装入弹膛,并用拇指使之就位。用右手掌缘顶住垃机柄,使活塞杆稍向后移动。右手拇指按住托弹板顶部将其压下,使枪机可以向前滑动。从托弹板上移开拇指,松开垃机柄,使活塞杆回到前方。 [1]满弹夹
左手托住步枪的重心位置,将垃机柄向后拉到底。枪托抵住大腿或地面。右手将一个满弹夹放到托弹板顶部。拇指按住弹夹中最上面一颗子弹的中部,将弹夹直向下压入弹仓,直到卡住。迅速移开右手,让枪机向前运动。注意,在装填过程中不需要将活塞杆按在后部,因为只要弹夹最上面的子弹仍然受压,它就不会向前移动。为了完全关闭和锁住枪机,有可用需要用右手向前拍打垃机柄。[1]半满弹夹
按前述装填满弹夹的方法托住步枪。将活塞杆拉到最后,将一个空弹夹装入弹仓。向弹仓内放入第一发子弹,放在托弹板顶部左侧。将第二发子弹压入弹夹,让子弹向下移动同时旋转,直到它卡到位置上。用同样方法装入其余的子弹。右手掌缘抵住垃机柄,使活塞杆稍向后移动。右手拇指按下最上面的子弹,让枪机推动最上面的子弹前进。移开右手,让活塞杆回到前方。[1]编辑本段生产数量
1936年正式定型命名为“美国.30口径M1式步枪”,简称为M1步枪,加上设计师的姓氏而称为“M1式加兰德步枪”。
1937年投产,该年8月,首批M1步枪出品,取代M1903式斯普林菲尔德步枪机成为美国军队制式装备。最初仅春田兵工厂生产, 1937年产量为945支,1938年产量为5879支,直到1940年1月才提高到日产20支。
1940年增加了温彻斯特公司作为M1步枪的生产承包商。春田兵工厂(36~45年)大约生产了3,526,922支,温彻斯特公司(40~45年)共生产了513,880支,二战结束时两家公司共生产了超过400万支M1步枪。
朝鲜战争爆发后,春田兵工厂重新生产M1步枪,至战争结束,又生产了168,500支。另外,陆军军械部还委托了其他三家公司生产(搞笑的是竟然找了家生产收割机的International Harvester Company——IHC),但数量极小。
春田兵工厂直到56年仍在生产,但也逐步减产。
日,M14式被美军正式采用,自此M1步枪正式停产。总产量方面,百度给出的是约550万,维基给出的是约540万,而我从上面的数据算出来的总数是421万,差了120万的数量,估计网站上的数据包括各种衍生型。编辑本段衍生类型
M1式加兰德步枪有多种衍生型,包括加装瞄准镜的狙击步枪型及没有服役的测试型号,当中狙击步枪型包括M1C(又名M1E7)及M1D(又名M1E8)。
M1C在1944年6月取代M1903A4成为美国陆军制式狙击步枪。将原本M1加兰德改为M1C需要加装镜座、瞄准镜及改装机匣,而由于M1加兰德采用顶端漏夹装埴,镜座安装在机匣顶部左则。因为改装M1加兰德成为M1C需要大量时间及工序,结果春田兵工厂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推出简化版本,名为M1D。M1D装有改良的机匣及镜座。
M1C及M1D在韩战时期大量装备美军部队,在1951年美国海军陆战队亦以M1C作制式狙击步枪,而其后美国海军亦有采用改为7.62 x 51 NATO的M1加兰德步枪。
M1式加兰德步枪有两种比较有趣但没有服役的改装型号,M1E5及T26又名“坦克手加兰德”(Tanker Garand),。M1E5装有折叠枪托,T26“坦克手加兰德”装有18寸短枪管及标准固定枪托,其实“坦克手加兰德”从来没有服役过,只是民间市场在二战后为了增加销售额而改装而成。其中没有服役的改装型号如T20E2,T20E2特别之处在于它采用勃朗宁自动步枪(BAR)弹匣,更可改变射击模式为半自动或全自动。
在1950年代,意大利贝瑞塔受到北约指示,以美国政府在二战时运给意大利的温彻斯特生产工具来生产M1加兰德步枪,意大利名为“M1952”,其后更衍生出BM-59系列。丹麦军队装备意大利制加兰德步枪名为Gv M/50,其后被Gv m/75及Gv m/66(HK G3)取代。编辑本段狙击类型
M1式加兰德步枪——狙击型M1式加兰德步枪除标准步枪外,最主要的衍生型是狙击型,这是在二战末期针对美军要求而生产的。当时兵工厂试验了两种加装瞄准镜的型号,分别为M1E7和M1E8。美国陆军在1944年6月M1E7被重新命名为M1C并被正式采用为标准的制式狙击步枪,计划取代M1903A4狙击步枪,但在二战末期只有少量M1C狙击步枪发放到前线部队中使用。而M1E8(重新命名为M1D)虽然是与M1E7同时研制。
但在1944年9月才被正式采用,而且直到战争结束后才装备部队。美国海军陆战队是在1951年正式采用M1C作为他们的制式狙击步枪,并在朝鲜战争期间广泛使用。
区分M1C与M1D的简单方法是看瞄准镜的安装方式。M1C使用的镜架用销子和螺丝固定在机匣左侧,而M1D则是把瞄准镜座安装在一个枪管衬套的左侧上。
这两种安装方式都使瞄准镜偏左,不影响装填/抛壳,也不妨碍使用原来的机械瞄具。M1D的方式只是增加一个枪管衬套,不需要改造机匣,因此对步枪本身的改动较小。与传言的相反,M1步枪的狙击型不是用精挑细选出最准确的步枪来改造的,仅仅是给普通的量产型步枪加上瞄准镜而矣。
由于在二战期间没有大量生产和使用,因此M1C和M1D直到朝鲜战争才成为制式狙击步枪。编辑本段朝鲜战场
M1C和M1D从400至600码射程内的命中率很高,但远了就不行。当然只有2.5倍的瞄准镜是制约有效射程一个因素,此外美军没有为狙击手配发比赛弹,而只是使用标准的普通弹,这样也影响了这些狙击武器的有效性。
M1C狙击步枪通常使用2.5倍的M73“莱曼-阿拉斯加(Lyman Alaskan)”或M81或M82瞄准镜,采用Griffin & Howe的瞄准镜架,后来许多翻新的M1C改用2.5倍的M84式瞄准镜。
在1952年,美国海军陆战队翻修了部分现役的M1C狙击步枪,采用了Stith-Kollmorgen公司生产的4倍瞄准镜,这种瞄准镜在1954年被海军陆战队重新命名为4XD型瞄准镜,经此改进的M1C狙击步枪被称为MC-1或MC1952狙击步枪,但很少被发现在战斗中使用。
M1D狙击步枪最初使用春田兵工厂生产的瞄准镜架及M82瞄准镜,后改为M84瞄准镜。后来改用的瞄准镜是Weaver K4,这是在1960年代初期生产的4倍商业瞄准镜,更换这种瞄准镜的M1D是由预备役部队和国**卫队使用的,并改用K4瞄准镜时专用镜架。
有许多M1式狙击步枪安装了一种通过刺刀卡笋固定的喇叭形消焰器,或安装一种通过导气箍固定的开叉形消焰器。
M1式狙击步枪被美国和其他同盟国使用了很长时间。这些步枪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仍有少量作为剩余物资卖给外国政府。有时候民间射击管理计划(Civilian Marksmanship Program)也销售这些步枪。有一些M1D狙击步枪是在民间用USGI或商业部件改装的,而部分真正的原装枪的价格特别高。编辑本段重大影响
M1式加兰德步枪投产之后最初生产和装备军队的速度都十分缓慢,随着美国于1941年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加兰德步枪产量猛增,除了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外,1940年,美国政府增加了温彻斯特公司作为M1步枪的生产承包商。1945年8月M1步枪停产时,两家公司共生产了超过400万支M1步枪。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重新生产M1步枪。到朝鲜战争结束后,新生产了16万支M1步枪。之后直到1956年仍在生产M1步枪,但逐步减产。1957年,M14式7.62mm步枪被美军正式采用,自此M1步枪正式停产。
M1式加兰德步枪可靠性高,射击精度高,易于分解和清洁,它被证明是一种可靠、耐用和有效的步枪。在太平洋岛屿、东南亚丛林、非洲沙漠、欧洲战场,M1步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大多数战场上都有过出色表现,被公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好的步枪。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中是美国军队的主要步兵武器。编辑本段战争中的应用
美军士兵对M1非常喜爱,美军的报告称:“制式步枪(M1步枪)在朝鲜半岛充分的发挥了性能,受到了部队的好评。这一称赞并不是光来自于陆军和美国海军陆战队,而是来自美军全军的。M1步枪出色地通过所有极限环境下的考验,几乎所有的士兵都希望装备M1步枪,从未提出过要进一步改进之类的建议。”美国著名将军乔治·巴顿评价它是“曾经出现过的最了不起的战斗武器”。编辑本段出现过的游戏荣誉勋章:
联合袭击、先头部队、突出重围;几乎每关主角都持有。荣誉勋章:
血战太平洋,按鼠标右键可以使用刺刀攻击。荣誉勋章:
空降神兵,可使用榴弹。使命召唤1.2.5
使命召唤5战火世界M1加兰德可使用刺刀攻击,还可以发射榴弹。黑手党2
步枪类武器,威力很大
胜利之日(DOD)
精度高,连发威力大
兄弟连·全球战线
步枪类,子弹无限。可以变成狙击枪或发射榴弹的瞄准器(这时子弹有限),近身可以用刺刀,是游戏中出现最多,威力较大的步兵武器。编辑本段缅甸战争
M1式加兰德步枪根据美国的军事援助计划提供给许多美国在欧洲、亚洲和南美洲的盟友装备军队。伽兰德曾经在M1步枪上增加了快慢机,改用20发弹匣供弹。M14自动步枪列装后,加兰德步枪才退出现役。作为替代的M14自动步枪还保留了很多加兰德步枪的特色,很多部件直接来自M1步枪。
1944年,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在加兰德步枪的基础上,加装2.5倍瞄准镜、枪口消焰器、腮垫等专用附件,命名为M1C/D狙击步枪。计划取代M1903A4狙击步枪,在二战末期只有少量M1C狙击步枪发放到前线部队中使用。瞄准镜偏左安装,即不影响从上方装填/抛壳,也不妨碍使用机械瞄具。
战后,根据美国的军事援助计划提供给许多美国在欧洲、亚洲和南美洲的盟友装备军队,包括丹麦、智利、希腊、土耳其、菲律宾、突尼斯、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和中国台湾。前几年在海地发生的武装冲突中仍然可以看到M1伽兰德步枪的身影,这些是台湾在多年前卖给海地的。
八十代后期和九十年代早期,大量的M1步枪进口回美国的民用市场,像韩国、菲律宾、土耳其和其他国家都在卖出他们的库存M1式加兰德步枪。编辑本段二十世纪的五大步枪
步枪是步兵单人使用的基本武器,不同类型的步枪可以执行不同的战术使命。但步枪的主要作用是以其火力、枪刺和枪托杀伤有生目标。因此,在近战中,解决战斗的最后阶段,步枪起着重要的作用。
技术——武器AK-47 AK-47步枪的声望超越了所有同时代的武器。卡拉什尼科夫已经和俄罗斯的伏特加、克里姆林宫一样,成为一个经典词汇。 ​美国M-16步枪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换装的第二代制式步枪,也是世界上第一种正式列入部队装备的小口径步枪。英国李·恩菲尔德步枪 是1895年至1956年英军的制式手动步枪,有大量衍生型,亦是英联邦国家的制式装备,包括加拿大、新西兰、澳洲、印度。M1式加兰德步枪 因其设计师约翰·坎特厄斯·加兰德而得名。是美国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装备的制式步枪。比利时FNFAL步枪 FNFAL成为二战后产量最大、生产与装备国家最多、分布最广的军用步枪之一。词条图册更多图册参考资料1.
美国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
.二战资料网 . [引用日期] .开放分类:武器 枪械 轻武器 步枪 军事 社会 二战 , 陆战武器 , 步兵武器 , 半自动步枪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兄弟连3 战争之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