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算农历还是阳历是年底但是阳历是第二年怎么算

农历和阳历有什么区别?_百度知道
农历和阳历有什么区别?
提问者采纳
农历 中国推算的时间计算单位 阳历 国际的时间计算单位 比较科学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4条回答
农历是根据太阳活动周期推算的计算时间的方法,所以俗称太阳历,或阳历。老外发明的 阴历是根据月亮活动周期推算的计算时间的方法。因为农作是根据阴历二十四节气来进行,所以又称农历。咱中国人发明的传统历法
阳历,即太阳历,是以四季循环的回归年(地球绕太阳一周)为基本周期,与月相变化无关。太阳历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历月的日数和年的月数是人为规定。
阴历,即太阴历(月球我国古代称太阴),以月球圆缺的周期朔望月为基本周期。历月平均长度29.5天,规定单数月30天,双数月29天,12个历月为1年, 共354天。规定30年内增加11个闰日,安置在第2,5,7,10,13,16,18,21,24,26,29各年的12月底。目前太阴历只在伊斯兰教国家和地区使用。(注意跟我们有的阴历不是一个概念)
公历,公共历法简称。现行世界通用历法,真名格里高利历(罗马教皇制定颁布),太阳历的一种。天天在用就不具体说了。
农历,中国传统历法,属阴阳历(我们经常简称为阴历,这里一定要与前面所说的太阴历区别)。以月相变化周期...
阴历 农历,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阴历”、“殷历”、“古历”、“黄历”、“夏历”和“旧历”等。农历属于阴阳历并用,一方面以月球绕地球运行一周为一“月”,平均月长度等于“朔望月”,这一点与阴历原则相同,所以也叫“阴历”;另一方面设置“闰月”以使每年的平均长度尽可能接近回归年,同时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因此农历集阴、阳两历的特点于一身,也被称为“阴阳历”。至今几乎全世界所有华人以及朝鲜半岛和越南等国家,仍旧使用农历推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农历,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阴历”、“殷历”、“古历”、“黄历”、“夏历”和“旧历”等。农历属于阴阳历并用,一方面以月球绕地球运行一周为一“月”,平均月长度等于“朔望月”,这一点与...
阴历,它是单纯根据月亮圆缺的周期制定的。所谓“单纯”就是它只顾月亮这一头,不管由太阳与地球的关系而产生的气候冷热等季节变化。月亮又叫做“太阴”所以这一类历法叫做“太阴历”,简称为阴历。当月亮和太阳正好分处于地球两边的时候,柔和的月光通宵达旦地照耀着酣睡的大地,这个月亮最圆的时刻叫做“满月”,也叫做“望”。由于月亮是时刻都在运动着的;所以严格地说来,真正的“望”只是极短暂的一瞬间,一刹那,一般人是观察不到那样的细微变化的,通常就把包括真正的“望”这一天全天叫做“望”日,或者简称为“望”,这是一种最容易观察到,最显著的—种天象。与此相反,当月亮正处在太阳与地球中间的那一天,人们根本无法看到月亮的任何一点形象,这一天就叫做“朔”,在天文学则是指月亮的黄道经度...
农历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普通人怎么分辨公历、农历、阴历和阳历之间的关系?
它们分别是怎样由来的?
按投票排序
农历属于一种阴阳历,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但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
现行公历(公元/西元纪年)即格里高利历,是由意大利医生兼哲学家Aloysius Lilius改革儒略历制定的历法,由格列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颁行。公历是阳历的一种。
阳历,又称太阳历,在天文学上与阴历对应,指主要按太阳的周年运动来安排的历法。它的一年有365日左右。
阴阳历,在天文学中是指兼顾月相周期和太阳周年运动所安排的历法。一年有12个朔望月,过若干年安置一个闰月,使年的平均值大约与回归年相当。
阴历又称太阴历,在天文学中与阳历对应,指主要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它的一年有12个朔望月,约354或355日。
很多人不了解农历,常常把农历和阴历混淆。中国的农历是阴阳历。阳历就是农历里的太阳历,阴历就是农历里的月亮历。阳历主要是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按照地球在黄道上位置划分的。黄道可以理解成地球围着太阳公转的轨道,一共360°,每15°为一个节气。天球是一个想象的旋转的球,理论上具有无限大的半径,与地球同心。天空中所有的物体都想象成是在天球上。与地球相对应,它有天赤道,天极。上图就是以天球为模型,以地球为固定视角看待太阳的位置,等同于太阳围着地球转。黄道与天赤道的夹角为23.5°,这个角度造成了南极和北极的极昼、极夜现象。当太阳转到夏至位置时,地球无论怎样自转,北极一直都会被阳光照着,而南极一直看不到阳光。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至、即太极图中四象的“太阴”、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据说冬至是二十四节气最早测定出的节气,也因为它和夏至是最容易准确测定的。同理,春分和秋分就是白天黑夜刚好等长的日子。阴历是按月亮的月相来安排的。“月”是“塑望月”的简称。月亮轨道上绕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月亮的黑暗半球对着地球,这时叫朔,正是阴历每月的初一。当月亮绕行至地球的后面,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对着地球,这时叫望,一般在阴历每月十五或六十日。一年的时间为365.25日,月球围着地球转一圈的时间是29.53日。而每年的太阳历一年和月亮历十二月并不是完全对等,为了弥补二者的差,农历从春秋时代就基本采用十九年七闰的方法,也就是每十九年里额外补充七个闰月来填补:365.25*19=.53*(19*12+7)阴历每月的天数根据月相而定,30日的称为大月,29日的称为小月(阴历月份并没有31天)。阴历十二个月称为:子月、丑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阴阳历中定冬至所在的月为子月,大寒所在的月为丑月,雨水所在的月为寅月。这点在补充闰月以后,确定了阴历阳历的对应关系。秦始皇统一的“颛顼历”以亥月为正月,也就是农历十月为正月。到了西汉,汉武帝把正月往后推了三个月,也就是以寅月为正月,沿用至今。以上摘自我的一篇专栏文章。
看新西游记的时候有句台词,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如何如何,我以为三百六十五天是近代才有的说法,就上网骂编剧脑残,后来有人指出这种说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我就查了一些资料,总结了一篇东西,发出来给lz做参考吧。看新版西游记,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这句台词脑残。经人指出才发现,西游记成书年代每年确实是三百六十五天。为了避免文盲现象再度出现,查一下中国历法的知识总结一下。涉及到的天文学专业知识太多,做不了严格考证,只用于装逼,不用于科学论证。根据太阳还是月亮的运行计算历法,决定了历法属于阴历还是阳历。所以中国传统夏历严格讲不是阴历,而是阴阳历,即兼顾了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周期。中国上古时期起,就出现了历法,主要是为了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由于太阳年不是整数年,但历法必须是整数年,因此通过置闰,即在历法中添加闰日、月、年的方式使历法精确。现行农历为阴阳合历。地球自转一周为一日,子时为一日之始。以月亮绕地球一周为一月,采用朔望月。地球绕日公转一周为一岁,计算方法有回归年、恒星年、近点年等。现行历法采用回归年。由于每个回归年并不等于整数个月,因此根据日月运行同步周期十九年置闰,每十九年有七年存在闰月。因此,人在十九岁整数倍年龄的那一年,阴历生日和阳历生日会再度重合。秦代以前,制定了六种历法:夏历、黄帝历、殷历、周历、鲁历、颛顼历,成为古六历。古六历一岁长365.25日。其中,黄帝历、周历、鲁历以十一月为一年的开始,颛顼历以十月为一年的开始,夏历以正月为一年的开始。现行农历历法以正月为一年的开始,因此也被成为夏历。战国时期由于政权不统一,历法较为混乱。秦朝统一中国后统一了历法,改正朔,实行夏正。汉朝初期历法成为一门较为独立的科学技术,作《太初历》《三统历》,特点为年岁合一,每年整数天数365天。之后中国历朝颁布的历法,均与太初历大同小异。(我文盲的悲剧由此开始)一年为365又1/4天的历法成为四分历,汉代、三国时期实行过。祖冲之创制大明历,一回归年长度为365.2428日,为1199年之前最符合实际的一种数据。采用了岁差的概念,是历法史上的又一次大变革。中国历史上实行时间最长的为元明时期的授时历,西游记成书年代即实行此历法。每年365.2425日,每月29.530593日。正式废除上元积年,截取近世任意一年为历元,数据全凭实测。清代实行时宪历。这部历法编制于明代崇祯年间,未及实施,明朝就已经灭亡。后来由清朝实施。参与编制的有很多西方人,以西方数学知识为理论基础。现行的农历被成为紫金历,为紫金山天文天根据观测数据制定而成。二十四节气又分为十二节气和十二中期,每月有一节气和一中气。节气为月之始。目前农历使用定气法,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二十四分之一即十五度为一个节气。零度为春分,节气精确至时分秒。由于地球靠近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因此冬季节气相隔时间较短。中国古代,正月初一被成为元旦,而过年过的是立春。民国之后,才有正月初一过年的习俗。传统上的属相,是根据立春计算的。写了这么多,还是没搞明白到底一年应该算多少天。由于十九年七闰的关系,我才认为每年有365天是个脑残的说法。但是一回归年确实是这个数目,每一部实行的历法都应该对此有所考虑。现行公元纪年,除闰年外,每年的天数都是相同的,因此我们都说每年有三百六十五天。但如果平均每三年中有两年是三百五十多天,有一年是三百八十多天,那还会有人产生每年三百六十五天这种下意识的想法么?尽管我在这个问题上还处于扫盲阶段,但我依然认为,这句台词是不妥的。
关于农历的一些知识,可以参考我在另外一个问题的回答:
这是我2年前回答一个好友的问题写的一篇博客,原地址:-------综述--------自古世界上纪年方式分两类,阳历与阴历;任何历法中,为方便计数,年和月的长度均为日长的整数倍,分别称为"历年"和"历月",并非严格天文意义上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且所有历法中,均采用置闰(设置闰月或闰年)的方式来消除整数历年、历月与天文时间的误差;现代公历所用的"日",每天长度相等,称为“平太阳日”,即假定地球公转轨道为一正圆形、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相垂直时,地球相对太阳自转一周所经历的时间;而一个完整的四季变化所需要的时间周期称为回归年,其长度等于365.2422平太阳日;月亮一个完整圆缺变化的周期称为朔望月,长度等于29.5306平太阳日;阳历(太阳历),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所定出来的历法,故每一阳历年都要尽量接近于回归年。阳历中采用与回归年最相近的整日数来计算年的长度,即1年=365日;但每一阳历年比回归年少了0.2422天,故需要设置闰年(1年=366天)来消除误差。阳历置闰的方法很简单:非世纪年的公元年数能被4整除的为闰年,世纪年(如1900年,2000年)的公元年数能被400整除的为闰年,其余的年份为平年。这样平均下来每一阳历年只与回归年相差26秒;阴历(太阴历),是根据月亮圆缺变化周期所定出的历法,故每一阴历月都要尽量接近朔望月。纯粹阴历的纪年也有平年和闰年之分。平年354日(包括六个大月和六个小月),闰年355日(在十二月末增加一天,包含七个大月和五个小月)。但这种历法并不照顾到历年平均长度,尤其是回归年的长度,久而久之,误差甚大。------阴阳历的冲突-------阴历的根本特点在于历月平均长度等于朔望月,必然与月相相对应,比如阴历十五大致就是满月(也称望月,即月亮全亮),初一大致就是新月(也称朔月,及月亮全黑),而阳历的月就不能反映这一点。但阳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能较好地反映一年四季的变化,而阴历的历年则不能反映出季节的变化;-----主角登场了,中国农历-----中国农历兼顾了太阳与月亮的运行规律,在年的时间计算上,尽量接近于回归年,能完整准确地反映四季变化,在月的时间计算上,尽量接近朔望月,能准确地反映月相的盈亏,通过设置闰年(闰年有13个月)来弥合阴历年(以朔望月为基础)与阳历年(以回归年为基础)在天数上的差别。如此,中国的历法既能指导农业生产、天时变化(太阳历的专长)又能反映月亮对人体内部的影响(阴历的专长);早在春秋时代就已发现,如果在19个阴历年中插入7个闰月,那么总长度便和19个阳历年长度几乎相等。这就是"十九年闰七月"的由来,在古历中称为"闰章"。(19个回归年=6939.60日,而235(12×19+7)个朔望月=6939.69日,两者仅差2小时9分36秒)(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每19阳历年,与阴历年的误差将达到7个月);节气在现代反映了地球在轨道(黄道)上的运行(古代曾简单地把一年划分为24等分,每一等分对应一个节气),规定太阳黄经等于零时称为春分,以后黄经每隔15°设一节气,共有24个节气,所以节气在阳历中的日期比较固定;节气分为中气和节气,相间安排,一年共12个中气和12个节气,一般情况每月各有一个中气和一个节气。每一中气都配定属于某月,不能混乱(节气在阴历中的日期并不确定,同一节气在各个阴历年中出现的时间甚至可相差一个月)。所以节气取决于地球的公转,属于太阳历的范畴;而农历的月份采用阴历的方式反映月亮的圆缺,每月的日数相对固定;所以农历既有日数的变化(每月29-30日),也有月份数的变化(平年12个月,闰年13个月),这样一来,天文学上的日、月就都兼顾到了;然而,地球轨道(黄道)并非正圆,而是椭圆,所以每运行15度的时间也有不同。冬至时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运动速度较快,因而太阳在黄道上移动15度的时间不到15天,夏至前后的情况正好相反,太阳在黄道上移动较慢,一个节气达16天之多。但必须保证在春分和秋分两个节气昼夜平分。所以在夏季,农历三四五六七月闰月的情况很多,冬季闰月就较少;长期积累下来,就会有些月份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一月内只有一个节气),那么这个月便为闰月,比如公历1979年闰六月后还有一个六月,一年有13个月;闰年13个月,弥补了阳历与阴历之间每年日数不同所产生的误差;多讲一句,虽然现代基本不用阴历,但实际上月亮对人的影响远远大于太阳对人的影响。简单地讲,阳历主要指导农业生产,阴历主要用来参考天体对人体精神、肉体方面的影响。古代世界大量采用的阴历,肯定是有其道理的。补充一些阴阳学上的历法规则,不好意思把2年前的东西照抄一遍了事,总得有点新东西。1.按十二地支划分月份,以寅月为首月,即寅月(一月),卯月(二月),辰月(三月)...子月(十一月),丑月(十二月)。中古时代,夏朝以寅月为首月,商朝以丑月为首月,周朝以子月为首月。到汉朝武帝时期,复用夏历至今,所以农历也称为夏历。2.阴阳学中,以四柱(八字)和时家奇门遁甲为例,年份的划分,并不是春节划分年份,而是以立春为新年到来的标志。比如今年2014年,按公历是日零时进入新年;按农历是日23点进入新年(晚23点-1点为子时,来到新的一天);按照阴阳学上的划分则是公历日凌晨6:03分立春进入甲午年(节气的交节要算到分钟);
普通人怎么分辨公历、农历、阴历和阳历之间的关系?普通人通过学习和记忆来区分他们之间的关系。善用维基即可
阳历是根据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来设计的历法,这种历法起源于西方,古埃及人已经开始使用。古埃及历每月30天,一共12个月,年底增加5天的新年,一共是365天。公转的一个回归年是365.2421897天,所以每隔4年就会少了一天。古埃及历没有闰年,所以每隔1460年就会多出一年,被称之为“天狗周期”。古代人对于太阳的观察能力比较弱,对于月亮的观察能力比较强。所以,更多的地方使用的是阴历,也就是通过月亮的月相周期来计算的历法。一般来讲分成大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月亮绕地球转动一周周期为29.5306天。一般阴历中设定没有月亮的夜晚就是三十和初一,满月就是十五。阴历确定容易,但是农作物的生长需要按照阳历来确定。所以单纯使用阴历的国家不多,基本上都是阴阳历。中国传统历法农历就是阴阳历,一方面是通过月相来确定的阴历,另一方面通过推算阳历的节气。阴阳历需要兼顾到阴历和阳历,所以要求较高,古人推算的历法经常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因为误差过大而失效。直到近代,西方阳历传入之后,有了更先进的推算手段,才确定下来。南京紫金山天文台通过先进手段,参考国际天文成果,对清代的时宪历进行修正,推出了紫金历。古罗马人早期使用的是阴历,称之为儒略前历。这是因为在公元前46年,凯撒在希腊天文学家的建议下,修改历法,启用阳历的缘故,这个历法称之为儒略历。儒略历一直使用到1582年,因为闰年误差的缘故,被教皇废除。教皇格里高利推行了新的历法,即现行的阳历格里高利历。因为格里高利历后来随着西方文明的崛起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大家公认的历法,所以称为公历。当前中国大陆仍然是公历和农历并行,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公历,在民间使用农历。现行的公历是格里高利历,现行的农历是经过修正的紫金历(由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推算的历法)。
谢谢邀答。
公历就是阳历,农历就是阴历。这是最一般的区分。
公历比较简单,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基础制订的,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每四年一个闰年。按照这一天数,划分为12个月,其中有7个月有31天,4个月有30天,再有一个月即2月为28天,但到闰年时的2月,增加1天,为29天。
地球24小时转一圈为一日,地球绕太阳一周实际为365.2422日,这个时间被称为回归年。公历年一年按365天计算,每年就少了0.2422天。因此,400年中需置97个闰年。闰年在2月末加上一天全年366天。这样经过3333年才有一天的误差。 每四年一闰,每满百年少闰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闰,即每四百年中有97个闰年。
公历又称西历,世界通用,我国自辛亥革命起开始采用,因此又称新历。
从上述情况看,月的划分,每月时间的天数,平年、闰年以及各种调差,是一种数学处理,都是为了保证公历年的计算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最终一致,不出差错。
农历则比较复杂。农历又称夏历、旧历、古历,旧历、古历与新历对应,好理解。为什么叫夏历,我未查到解释。日常人们将农历称为阴历,是与阳历对应。
实际上农历包括了阳历与阴历。并不仅像通常所说的阴历那样简单。
农历中的阴历按朔望月计算,朔为月黑,完全不可见,望为满月,月黑月圆为一月。以朔日为初一,计到下一个朔日前止。每一个朔日,太阳和月亮,都在东方升起。冬至日所在月,计为11月。
月有大月与小月之分,大月为30天,小月为29天,以此和朔望月的时间接近。由于每个月的平均天数只有29.53059天,12个月不足一个整年,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增加一个闰月补差。
冬至日至次年冬季日为一年。
每月的第一个节气为日“节气”,第二个节气日为“中气”,“节气”与“中气”的时间,各间隔15天,“节气”“中气”交替出现,现统称为节气,全年共24个。这个节气的时间,反映的是太阳历即阳历的时间,所以节气在公历中的日期基本上是固定的,前后相差也就一两天。
问题中问到几者之间的关系。现以公历与农历说,公历是以确定年的天数,再来划分月的,这个月,没有考虑月的朔望关系,农历是以月的朔望计月,再以月计年,不足时补闰月。但二十四节气,又以太阳历计算。两者在计年上殊途同归,但农历是以朔望月计月的,与大自然的变化节律一致,多了一重含义。
此题是我参考了百度百科上的许多资料写的。原来也不大懂,这次算学习了。历法中涉及许多复杂算法,答题中就不涉及了。对我或对普通人而言,对此,知道个大概也就行了。如有说得不对的地方,欢迎纠正。
“公历纪年”即以公历作为标准来记载年数时间。从解放初的全国政协会议方面的有关文件到有些介绍天文学历法知识的书籍中,例如,我国采用“公元纪年”的纪年法等这种有问题的说法一直都在沿用着,没有及时得到改正。“公元”是“公历纪元”的简称,因此,“公元纪年”也就是“公历纪元纪年”。查《新华字典》(1998年修订本)中的“纪元”解释为“纪年的开始”, 那么,“公元”就是“公历纪年的开始” 的意思。而 “公元纪年”也就成为了 “以公历纪年的开始来纪年”.由于“公元”中已经包含了“纪年”这两个字,完全没有必要把“纪年”重复说二遍,用了一个“纪年” 两个字,另一个“纪年” 这两个字便完全是多余的。因此,“以公历纪年的开始来纪年” 应该修改为“以公历(作为标准)来纪年”, 也就是说,“公元纪年” 可以改正为“公历纪年”。 所以,从上面的分析,大家可以看出,“公元纪年”很明显是属于有叠床架屋式语病的说法。
“公历纪年”是以公历作为标准来记载年数时间。而“公元纪年”则是以公历纪元作为标准来记载年数时间。“纪元”仅仅是表示元年(第一年)的开始,与记载具体年数时间的“纪年”是两码事,因此,把“纪元”和“纪年” 叠加组合在一起的“公元纪年”的 这种说法明显是不合适的。“公元纪年”,作为正确的说法,应该改成为“公历纪年”( 或 “公历纪年法”) ;或者改说成“公历纪元”;或者只能说成“公元” 这两个字,后面什么字也不带。
这是目前我最能看得懂的一篇介绍农历算法的(这样说是不是很low),
公历=阳历,农历=阴历,只是叫法不同。(我不想普及它们是怎么来的,因为即使你知道了也并不是那么重要的。)可以简单认为,公历是世界标准,农历是中国传统——我们老祖宗编的。看日历:阿拉伯数字就是公历,国际节日,工作日程普遍用的。对应下面初几廿几即农历,二十四节气,中国传统节日,广大农民常用。这里面有几个基本常识:1.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是说公历里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是31天,除二月分闰年(29天)平年(28天)外其他月(四六九十一月)是30天,恒久不变的。#严格来说,腊月的叫法也该归到农历里。2. 闰年平年的规定:如果某年能被4整除即闰年,否则为平年。例,2015除以4得503有余数即为不整除,2015年为平年,那么今年二月就有28天,而2016年就是闰年了。如果遇到整百年如2000年需被400整除才算闰年。所以这里就有个有趣的事情,如果一个人出生在2012年(闰年)2月29日,那么他四年才能过一次生日。#过生日有的遵照公历,有的遵照农历,不一而论。3. 农历也分大月小月,还有闰月(一年里有两个相同的农历月)#留着再编?公历没啥研究的,农历才是透着我们祖先智慧的光芒而值得研究呢!那么等下次二十四节气也得好好普及了。——纯手打
公历和阳历是一样的,都是在日历上数字打的那个,农历和阴历是一样的,就是日历上小得哪个,好比2012年的正月初一是在号,1.23就是公历(阳历),正月初一就是农历(阴历);阴历全称“太阴历”或“纯阴历”。 阴历以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为一个月,共29天半。为了算起来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月中,大小月大体上交替排列。 阳历即太阳历,也就是公历,它是国际通用的。我国自民国元年起采用阳历,为与我国旧有之历相对称,阳历又称“新历”。
公历就是阳历,农历就是阴历。公历反映的是地球和太阳之间的位置关系,二十四节气就是根据太阳照到地球的直射点所决定的气候变化制定的。农历反映的是地球有月球之间的位置有关系,比如十五月圆。
这个好问题啊,留着看看。
阳历就是公历。阴历就是农历。大家都是普通人。具体哪天看日历。那么长答案看的不累吗
公历就是”好像大家都在用的历法“。农历就是”好像古代人在用的历法“。阴历就是”好像是根据月亮运行制定的历法“。阳历就是”好像是根据太阳运行制定的历法“。“公历好像就是阳历”。“农历好像就是阴历”。以上只是说笑而已。================要想理顺这中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或者要是想了解表面字义下边的背景,恐怕通读世界历史也达不到。我觉得历法的历史就是人类的文明史。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这个问题,历法的历史本质上是天文学的历史,而天文学又是人类最重要最古老的历史。参考资料:========文物:=====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年 公元前年 这个帽子上可能记载了一种“阴阳历”。中国知网========人的生日是按照什么来算才准呢,是阴历还是阳历呢?拜托了各位 谢谢_百度知道
人的生日是按照什么来算才准呢,是阴历还是阳历呢?拜托了各位 谢谢
提问者采纳
都不一定的,有的地方是不一样. 不过我们中国的传统就是看阴历了,所以按传统的话就是算阴历的生日. 但也有算阳历,过阳历生日的,所以看你喜欢或是习惯过阴历还是阳历生日了.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农历按月相变化而来,每年的天数不一样,差别在30天左右,如果一年的天数都差这么多,怎么能相信它准确呢,因为今年和明年是不一样长的,就是年和年不一样长。如果农历每年都一样长是354天,那春节就会在任意月份出现,比如在夏天过春节,为避免这种现象,就拿闰月来调整。最终农历还是与太阳相关联上(阳历就是与太阳有关的历法),也就是节气。所以农历是一种阴阳历。阳历是按太阳和地球运行规律而来,阳历一年天数虽然也不完全相同,但变化幅度小,在一天左右,平时还有小调整,比如去年年底延长了1秒,正是这种微调,是阳历做到尽量准确,而农历调整幅度太大,天数相差较多。所以说农历不如阳历准确。说明一点,农历24节气是非常准确的,因为他是按照太阳照射地球角度计算的,也就是黄道的位置来定的。因为...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本命年算农历还是阳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