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川西南部有什么县

峨眉山(四川省乐山市下辖县级市)_百度百科
?四川省乐山市下辖县级市
(四川省乐山市下辖县级市)
峨眉山市[1]
是四川省辖县级市,位于西南边缘,东北与接壤,西南连接大小,是盆地到高山的过渡地带。全市幅员面积1183平方公里,辖12个镇、6个乡,245个行政村、19个社区。2012年末全市户籍人口43.3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71万人,非农业人口18.66万人。峨眉古系地,蜀汉时期至两晋、南北朝属犍为郡南安县辖地,北周武帝保定元年正式建平羌县,隋开皇三年改名,历史上属眉山郡,民国时期和建国后沿设峨眉县,1988年9月撤县建市。千百年来,儒、释、道三家文化在此碰撞、融合、演变,形成了以佛禅、武术、茶为核心的峨眉山文化。佛禅文化和峨眉武术享誉国内外,截至于2012年,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2]
峨眉山市因山得名,是一座有着1400多年历史,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城,境内的峨眉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和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素有 “仙山佛国”、“地质博物馆”之美誉。[3]
2012年,峨眉山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3.63亿元。[2]
峨眉山建制沿革
峨眉山名称来源
因地处峨眉山东麓而得名。峨眉,取大与二峨山两山相对如眉而名。一说峨眉作蛾眉,谓山云鬟凝翠,鬓黛遥妆,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也。于是有“峨眉天下秀”之谚。或谓峨以名言,状其巍峨;眉以形言,有如秀眉。
峨眉山设治前
峨眉山市历史悠久。峨眉古系蜀国地,迄今已有2600多年历史。
蜀汉时期至两晋、南北朝属犍为郡南安(今乐山)县辖地。
峨眉山设治后
北周武帝保定元年(公元561年)正式建平羌县。
隋三年(公元583年)改名峨眉县,隋大业十三年(616)置绥山县,属。
唐二年(665)置沫州罗目县。唐元年(700)析绥山县分置。
宋四年(966)废绥山、罗目入峨眉属。
清嘉庆十四年(1809)划出县西南大为以西地区设。
民国时期和建国后沿设,1988年撤销峨眉县,改设峨眉山市。[2]
峨眉山行政区划
2013年,峨眉山市下辖12个镇(、、、、、、、、、、、),6个乡(、、、、、)。[4]
市人民政府驻绥山镇。[5]
峨眉山景区
峨眉山交通
峨眉山公路
距紧邻峨眉,到成都只需1.5小时。已经通车,成都到峨眉山全高速跑拢90分钟。[6]
还有即将开工建设的。、货运通道(省道103、306线峨眉山市过境段改线工程)相继建成通车。[2]
峨眉山市实现了乡乡通硬化路、村村通公路。公路四通八达,纵横密布。
峨眉山铁路
由北至南贯穿全境,境内有火车站5个。[2]
日上午,正线轨道全面铺通。作为西南地区首条城际高速铁路,成绵乐客运专线预计今年9月进行联调联试,年底既可实现最快10分钟一趟的“公交化”运营。这意味着,峨眉山市即将进入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高铁时代”。在峨眉山市设有和点,从成都前往峨眉将不会超过一个小时。峨眉山市即将进入“高铁时代”。也将从峨眉通过。成绵乐城际客运专线已于2014年12月开通运营。
即将于2014年年底开工建设,届时将直接连接和。
峨眉山航空
峨眉山市域内没有机场,北距120公里;距建设中的40公里。
峨眉山人口民族
峨眉山人口
2009年末,峨眉山市总户数152949户,户籍人口为434854人,比2008年末减少1549人。出生人数2596人,死
亡人数2120人,自然增长率1.1‰。在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166409人,农业人口268445人;男性人口221449人,女性人口213405人,人口性别比为103.8,计划生育率为95.55%。2009年末峨眉山市常住人口43.53万人。全市城镇化率46%,比2008年提高1%。
2010年,根据数据:峨眉山市总人口423070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绥山镇 9、2、2、2、2、1、、、1。
2012年末,峨眉山市户籍人口43.3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71万人,非农业人口18.66万人。[2]
峨眉山民族
峨眉山市有汉族、彝族、藏族、、苗族、回族、侗族、瑶族、蒙古族、土家族、僳僳族、满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民族分布。
峨眉山地理环境
峨眉山位置境域
峨眉山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东北与川西平原接壤,西南连接大小凉山,是盆地到高山的过渡地带。其东邻乐山、,南连,西毗、,北接。市域地理坐标在东经103°10′30″-103°37′10″,北纬29°16′30″-29°43′42″之间。[7]
全市幅员面积1183平方公里。[2]
峨眉山气候
峨眉山市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性气候,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7.2℃,年均降雨量1555.3毫米。
峨眉山水文
峨眉山市境内有8条天然河流。[2]
峨眉山自然资源
峨眉山植物资源
截至2012年,峨眉山市拥有高等植物242科,3200种以上,约占中国植物物种总数的十分之一,占四川植物物种总数的三分之一。[2]
峨眉山矿产资源
截至2012年,峨眉山市境内已探明的矿产资源共有17类21种,其中煤炭储量3200多万吨,石膏储量1亿吨以上,水泥用灰岩5亿吨以上,是西南地区主要的非金属矿区和建筑建材基地。[2]
峨眉山动物资源
截至2012年,峨眉山市野生动物有2300多种,属国家级保护的动物如小熊猫、苏门羚等有29种。[2]
峨眉山水资源
截至2012年,峨眉山市水资源总量10.52亿立方米。共有12座水库。[2]
峨眉山经济
峨眉山综合
2015年,峨眉山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1.03亿元,同比增长9.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5%。固定资产投资140.86亿元,同比增长18.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5.76亿元,同比增长14.3%。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4.20亿元,同比增长6.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00元,同比增长8.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94元,同比增长10.1%。旅游总收入158.42亿元,同比增长24.1%。城乡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累计上涨2.1%。
峨眉山农业
峨眉山市农业产业形成了“茶、菜、药、畜”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建成了全国无公害茶叶示范基地和省级蔬菜、黄连、食用竹笋等农产品无公害基地,成为全国最大的草席生产基地和茶叶集散基地,峨眉山中药材享誉全国,峨眉白蜡产量占全国的1/2。2012年,粮食作物总产量达11.15万吨;蔬菜面积13.4万亩,产值4.37亿元,其中无公害蔬菜10万亩、大棚蔬菜4.6万亩;茶园总面积20万亩,茶叶鲜叶总产量6万吨,茶业综合产值20亿元;中药材面积3.2万亩,产量860吨,产值4300万元;食用菌、藤椒、水果等产业产值2.6亿元。“论道”等荣获全国驰名商标,、列入国家。[2]
峨眉山工业
峨眉山市工业按照“一区两园”发展模式,形成了建材、水饮料、铝材等三大支柱产业为主和制鞋等轻净产业为辅的“3+1”产业发展格局。建材产业代表企业有峨胜集团、佛光水泥、金顶集团,水泥生产全部实现新型干法化,产能达2000万吨,市场占有率排全省第二。水饮料产业代表企业为、华润啤酒。铝材产业代表企业为其亚集团,该集团实力雄厚,在贵州、山西有铝土开采矿山,在新疆规划建设的180万吨电解铝项目已投产20万吨,铝锭市场占有率排名全国第八。制鞋产业代表企业为金威利、中威鞋业,金威利鞋业解决用工上万人,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典范。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3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5亿元,其中:上亿元企业34户,10亿元企业4户,全省百亿企业1户,大企业大集团2户。[2]
峨眉山旅游业
峨眉山市是
2012年全市接待中外游客686万人次,比2011年增长26.5%,实现旅游收入87.12亿元,比2011年增长32%,旅游业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全市有宾馆饭店125家(其中:5星级1家、4星级3家、3星级11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3500余人,间接从业人员1.5万余人。旅游景区13处(其中:峨眉山为5A级风景区、大佛禅院为4A级、飞来殿为2A级)。峨眉山启动了“黄川”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峨秀湖国际旅游度假区已入驻安娜塔、艾美等多个酒店项目,并委托国家发改委编制《峨眉山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规划》,争取列入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县。[2]
首届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于日至29日在峨眉山市举行。[9]
峨眉山社会事业
峨眉山教育
2009年,峨眉山市投入8245万元,完成教育灾后重建任务,通过了省政府教育督导评估。免除义务教育阶段3.5万名学生杂费、课本费,向贫困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73.6万元,资助贫困家庭学生380.9万元。普通高中招生2371人,增加332人,在校生6308人,增加479人;普通初中招生数4787人,减少448人,在校生14831人,减少595人;小学招生2786人,减少259人,在校生21986人,减少2167人。高考本科上线725人,同比增加136人。峨眉山市内高等学府:。[10]
峨眉山科技
2009年,峨眉山市开发新产品8种,获得国家级科技项目立项1项、省级4项。全市高新技术企业1个,产值3.11亿元。全年共申请专利31件,获专利授权18件,其中,发明3件,实用新型9件,外观设计6件。
峨眉山文化
2009年末,峨眉山市公共图书馆藏书总量5.7万册。全年新建成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面完成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成功申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人,乐山市项目代表性传承12人。2009年全市有1项,省级名录7项,乐山级名录12项。
2009年末,峨眉山市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光纤电视用户5.71万户,新增1100户。2009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0%,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为92%,比2008年提高2个百分点。
峨眉山卫生
2009年末,峨眉山市拥有卫生机构138个(不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16个,卫生院17个,诊所79个,卫生所、医务室16个。拥有卫生机构人员2315人(不含村卫生室)。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965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有执业(助理)医师922人,注册护士(师)666人,药剂人员118人。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实有床位1702张,其中:医院1267张,卫生院324张,妇幼保健院24张。全市婴儿死亡率9.2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1.45‰,产妇住院分娩比例99.5%。全市共有村卫生室208个,村卫生室的卫生从业人员273人。
峨眉山体育
2009年,峨眉山市组团参加乐山市五运会,共获得金牌35枚,银牌18枚,铜牌29枚,1人次打破省纪录。全市拥有各级体育社会团体9个,全民健身路径25条,社会体育指导站8个,标准体育场地186个。全年创建省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0个,乐山市级体育示范工程6个。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中国四川国际峨眉武术节。
峨眉山人民生活
2009年,峨眉山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71元,增加443元,增长8.0%;人均消费支出4588元,减少542元,下降10.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36元,增加1513元,增长12.1%;人均消费性支出11315元,增加1437元,增长14.5%。2009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3.7%(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城镇居民家庭38.7%。
2009年末,峨眉山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5.84亿元,比年初增长20.6%。
峨眉山社会保障
2009年末,峨眉山市企业参加人数为105092人,比2008年末增加21073人,增长25.1%;参加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33073人,比上年末增加998人,增长3.1%;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为24333人,比上年末增加3654人,增长17.7%;参加生育保险人数12644人,比上年增加4389人,增长53.2%;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9350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71220人。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29万人,参合率达97.1%,新农合兑现住院补偿3.76万人次,兑现住院补偿金额2868万元。
2009年,峨眉山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6748人,比上年增加2382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2322人,增加578人;农村传统救济人数283人。
2009年末,峨眉山市拥有社会福利院1所,床位250张,在院人数229人;敬老院1所,床位574张,在院人数42人。年末农村&五保&供养人数1170人。全市直接接受社会捐赠180万元。
峨眉山环境保护
2014年双福镇、川主乡、龙门乡被环境保护部正式授予“国家级生态镇乡”称号,峨眉山市共建成9个“国家级生态镇乡”,总数位居乐山市之首。[11]
2009年,峨眉山市启动了6个镇乡集镇生活污水处理和管道工程,建成垃圾中转站2个,垃圾池点423座,清运垃圾9.3万吨,完成5家挂牌污染企业限期治理和年度减排任务。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11个,投资额1263万元。
2009年,峨眉山市建成四川省生态市,通过国家园林城市复查验收,建成省级环境优美镇乡8个,完成省级人居环境村庄治理3个。
2009年末,峨眉山市拥有污水处理厂2个,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5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100%。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5.98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40.4%;建成区绿地面积5.41平方公里,绿地率36.6%。
峨眉山安全生产
2009年,峨眉山市发生生产安全事故115起,死亡人数36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75.5万元。其中,交通事故78起,死亡29人,直接经济损失23.3万元;火灾26起,直接经济损失63.8万元。
峨眉山旅游
峨眉山:峨眉山地处四川省西南部,系邛崃山脉北岭南支,总面积300多平方公里,最高峰万佛顶,海拔
3099米。峨眉山距成都约160公里、乐山市34公里。峨眉山是中国,国家风景名胜区。
报国寺:是峨眉山的门户,坐落在峨眉山脚,是峨眉山最大的一座寺庙,为峨眉山第一景。背靠雄伟的光明山,面对秀巧的凤凰堡。原名&会宗堂&,报国寺始建于明代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明末毁于大火。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闻达禅师重建,清康熙帝敕名报国寺。匾额为康熙帝亲书。清嘉庆和光绪时经过两次扩建,成为四重殿宇和亭台楼阁俱全的宏大寺庙。
万年寺:是峨眉山的主要寺庙 之一,始建于东晋元熙二年,当 时叫普贤寺,宋代改名为白水普 贤寺。明
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建无梁砖殿,第二年竣工,改名为圣寿万年寺。其明代砖殿内宋代铸造的普贤骑象铜像为镇寺之宝,这尊铜像通高 7.85米,重62吨,万年寺是。
清音阁:海拔710米,位于峨眉山牛心岭下黑白二水交汇处。 阁下有双飞亭双飞桥,素有&双桥清音&之美誉。在清音阁,有面积30万平方米的绿色生态湖清音平湖,水质纯净,清澈透底,为峨眉新十景之一。
华藏寺:华藏寺是全国重点寺庙之一,始建于东汉,海拔3079米,当时称普光殿,后改名为元相寺。明代在殿后最高处营建普贤佛殿,俗称铜殿。殿顶鎏金,又称金顶。铜殿及华藏寺皆毁于火。现存的金顶华藏寺,是1986年—1989年按原貌重建的。华藏寺侧为卧云庵,庵左为睹光台,可观看金顶四大奇观。
金顶:金顶海拔3079米,以高达48米的四面十方普贤金像为中心,由金殿(普贤殿)、银殿(卧云庵)、铜殿(大雄宝殿)、朝圣大道和四大观景平台(舍身崖、金刚嘴、睹光台、修心台)组成,整个建筑群气势恢宏、典雅庄重。登临此处,可观&金顶四奇&——日出、云海、佛光、圣灯。
竹叶青生态茗园:峨眉山位于峨眉山下的国家级乐山农业科技示范区茶叶科技园内,是集茶文化展示、品茗休闲、茶叶生态观光和茶叶工业旅游为一体的茶文化主题公园,是&竹叶青&展示其企业文化的窗口,更是乐峨精品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大佛禅院:原名大佛寺(民间又称大佛殿),原址位于峨眉山市区东郊,明代无穷国师开创,历时15年建成。寺院占地300余亩,拥有多重大殿、140多间禅房。因寺内大悲殿供奉了一尊高12米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铜像,明万历皇帝的母亲慈圣皇太后特意赐寺名&大佛寺&。
峨眉山文化风俗
峨眉山美食
肉包谷耙:峨眉有名的小吃。将细包谷粉用温水调和好,再把拌上香料的猪肉颗粒和在调好的包谷粉中,捏
成团,放在拗子(平锅)上烙熟,然后放入炉内周围烘烤。这时香气四溢,诱人食欲。
雪蘑芋:蘑芋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上叶柄成蛇纹色,复叶成掌状,小叶羽状分裂,地下茎是球状,块茎似芋。经磨粉加工后方能食用。煮熟后成黑色,俗名黑豆腐峨眉净水、峨山、双福、普兴、川主等镇乡均有出产。
凉粉:峨眉凉粉的花样很多,按颜色分有黄、白两大类;按原料分有米凉粉、荞麦凉粉、等。这些凉粉可根据需要切成大、小片子、丝、方颗等,或拌或煮。还有一种别具一格的花样谓之“打手摊子”,它不用碗,而是将凉粉切成巴掌大一块,托在手心,上浇调料,食客边走边吃。
峨眉素斋:佛门认为吃素可以清心寡欲、益寿延年,故在素食上极其讲究。报国寺、伏虎寺、万年寺僧人办的素席较有名。佛门素席是用豆制品、面精、蔬果等为原料,仿荤席的品类、形状而做出的菜肴。不但仿其形,
而且仿其味,可以乱真。
鳝丝:是将鲜活鳝鱼宰杀,然后洗净切丝,辅以黄豆芽、粉丝和蒜苗节,加郫县豆瓣、刀口辣椒等烹制而成。成菜色泽红亮,口感细嫩,麻辣味浓。
叶儿粑:,就是用叶子包的粑。用糯米细粉做包皮,内有用白糖、花生、核桃、芝麻等合制成的馅,或用猪肉(半瘦半肥)和芽菜等配料做成馅。用粑叶包好蒸后,即可食用,味道鲜美,令人回味。可在天一家叶儿粑总汇(市区西正街)品尝到。
雪蘑芋烧鸭:具有质地松软,香而不腻,风味独特等特点。食用时经温水浸泡成海绵状,压干水份,切成薄片或细条,配上各种调料,既可凉拌,又可烧鸡、烧鸭,口感清谈、味鲜。
三合泥:是峨眉山小吃中一道有名的甜品。材料为黑糯米、黄豆、芝麻、油炸花生和猪油,用特制密法制作,吃起来皮面干脆、芯里柔软,特别香浓。在好吃街可以品尝到。
峨眉还有许多的名小吃像、峨眉抄手、串串香、炸土豆、夹饼、冒菜等。
峨眉山特产
峨眉山“独蒜”
乐山峨眉山种植大蒜的历史悠久,早就享有“三江九叶灵芝草”之美称。主要产地在峨眉山山麓、沿峨眉山及周边地区为最,其蒜苗、蒜苔、蒜砣(蒜头)的质量也最好。[12]
是峨眉山极名贵的中药材,与人参、鹿茸并列为三大珍品,用作滋补强身。 自古冬虫夏草被当作是一种奇异的药物。在清代,有人误认为它冬天变成虫,夏天变成草;甚至说它如果不采集,冬天又会再变成虫。[12]
峨眉以树皮、根皮入药,性寒、味苦,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多用于热痢、肠炎、肝炎黄疸、腿膝软、小便短赤涩痛等病症;又可用于热毒疮痈、皮肤湿疹及耳内流脓等;还有类似黄连的广谱抗菌、降压有利胆的作用。[12]
到峨眉山的游客在春夏之间可选购应时新茶,为防误购往年,最好在有冲沏条件的地方就地品饮之后,再行决定。山道两侧及峨眉山市区内均有一些茶叶专卖店。[12]
竹叶青:中国名茶,为类,茶产于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地和国家AAAAA级风景旅游区峨眉山,茶行业率先评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的品牌。竹叶青鲜叶的采摘十分讲究,必须在清明前,海拔800-1200米的峨眉山高山茶园采得,此时茶叶的内质最好。采摘标准为独芽和一芽一叶初展,每500克成品茶即需消耗芽芯3颗。[13]
仙芝竹尖:“”绿茗茶分以下等级:有机茶、和级、雅级、特级四大等级。采自峨眉山高山区海拔
1500以上,终年云雾缭绕的黑包山茶场。 “仙芝竹尖”于清明前开采,标准为鲜嫩独芽初展和一芽一叶初展,鲜叶嫩匀,其特点是:扁平挺秀、形似竹尖、色泽谷 黄、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鲜爽回甘、栗香浓厚持久、叶底均整、如雨后春笋、内质如灵芝之妙。仙芝竹尖以其优秀的产品品质,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评为四川名牌产品,并荣获世界食品行业最高奖,“尤里卡金奖”。[14-15]
峨眉山民间文艺
峨眉韵是一台供游人观看反映地方民间文化特色的表演,旅游季节剧院每天晚上接待游人观看,直到冬季峨眉山封山。包括有滚灯、川剧、、、、等等。[16]
峨眉山宗教流派
峨眉山佛教僧徒多是门人,次之。据《》等书记载:(公元827~840年在位)年间来峨眉山的昌福禅师(眉州人)、黄檗老人(福建人)、灵龛和尚(成都人)、和尚(峨眉人),为峨眉山最早南岳临济宗门人。(公元874~888年在位)年间来的西禅和尚(人)、白水和尚(嘉州人)、澄照禅师(川西人)、布水岩和尚(人)、东汀和尚(嘉州人),则是青源系曹洞宗最早门人。他们来峨眉山后,修建寺庙,招收门人,代传相续,延流至今。[17]
峨眉山城市荣誉
峨眉山市是、[8]
、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市、全国、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全国文化体育先进市、四川省生态城市、[19]
、全国创建文明工作先进市和全省第一个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市。[20]
.峨眉新闻网[引用日期]
.峨眉山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四川经济日报[引用日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引用日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引用日期]
.华西都市报[引用日期]
.新华网[引用日期]
.中国网[引用日期]
.峨眉山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引用日期]
.峨眉山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新浪网[引用日期]
.江南时报[引用日期]
.四川日报[引用日期]
.四川日报[引用日期]
.新浪网[引用日期]
.四川省人民政府网[引用日期]
.新华网[引用日期]
.新华网[引用日期]
.峨眉山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明朝大同镇七十二城堡之镇川堡
现在的新荣区花园屯乡镇川堡村就是明朝时大同镇所管辖的七十二城堡之镇川堡,属分巡冀北道北东路。北东路参将驻守宏赐堡。嘉靖二十八年(1549)宏赐堡参将移驻助马堡。
镇川堡村位于大同市新荣区东北25公里处,距大同市25公里;北有极冲地域镇川口,距长城2.5公里;西有灵泉寺、方山永固陵和祁皇墓。西北有万泉河,东有采凉山,地表为山区丘陵地带,有“七里八条沟”之称。
镇川堡是大同镇著名的&“边墙五堡”(内五堡)之一,也是山西北出大同联通内蒙古的交通要道。明嘉靖年间修筑,堡高13.3米,万历年间包砖。由于镇川堡所管辖长城沿线地势平衍,无山河之险可凭借,故此易受侵扰,嘉靖,隆庆年间,边外把都儿倘不浪扯布等部落曾由此两次大举毁墙深入。
本堡创建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万历十年(1582年)砖石包修,堡周1250米,高连女墙13.66米,设守备官1员,所领官军679员,马骡70匹,分管边墙一道,沿长10公里,边墩28座,火路墩3座。镇川堡东至镇边堡15公里,南至大同城25公里,西至弘赐堡10公里,北至边墙2.5公里,距镇川口长城2.5公里。
镇川堡东接镇边堡十六墩,构筑于方山东侧,西临御河支流河道。由东侧的堡城与西侧的关城组成,堡城坐东朝西,平面呈方形,四角均设角台。南北墙均设马面。西侧的关城与堡城西墙相连,形制较小,坐西朝东,平面呈方形。原开西门,现无存。关门外有照壁一座。堡外北侧有火路墩一座,原堡外东北有校场一处,现存点将台,原关堡内寺庙林立,衙署耸峙,现无存,只残存关门外照壁一处,后重修,堡内现存古井一口,用明砖砌成,口径2米,深达10多米。
2001年以前,镇川堡是乡政府所在地,现归新荣区花园屯乡所辖。境内208国道、得大高速及一条省道纵贯区境。人口1800人。本区地形为东北部、西南部高,境内地势较平缓,是典型的黄土丘陵地貌。山脉主要有采凉山、马头山、雷公山、弥驼山等。
境内北有涓子河,中部横贯东西的淤泥河,东部纵贯南北的饮马河、万泉河。堡西临御河支流河道。农作物以种植山药、莜麦、谷黍、豆类、胡麻等为主;畜牧业以养牛羊、养猪等为主。
镇川堡是北东路最坚实的堡城,民间有“铁打的镇川,纸糊的得胜”之说。
2013年冬天考察,堡墙包石17层,包砖厚达5米。夯筑质量极好。堡子加关城东西360米,南北345米,堡墙夯土层厚20厘米。堡子东西长320米,南北宽300米。堡开西门,有瓮城,瓮也开西门。清朝时又开东堡门,现在两门及瓮城均已无痕。地势东高西低,北墙外原来是一条护堡壕沟,以后从东山上逐年有雨水冲涮,现已成为一条深沟。南墙外也已成为一条深沟,沟南有民居。
现东墙北段137米还很完整,残高3—8米;中段有50米已无痕迹,再向南有25米残存,残高2—6米;过一4米宽的豁口,再向南有80米残存,残高2—8米;东南角台比较完整。
南墙东段残留33米,残高6—8米;中段残留下一截土墩,像烽火台一样矗立于村子中心;西段残存100米,残高3—6米;西南角台竣整高大。
西墙南段残存50米,残高4—6米。
北墙基本完整,但坍塌较严重,顶端多豁口。
据村中老人讲,日本人在此堡扎过营,让汉奸张三毛拆砖拆石,将石条拉到大同城修了马路牙子。解放后,农业社又大量拆砖盖粮站,建公社。因为有七八个生产队,建一个队拆一座庙。堡墙土是改革开放后开始被人们挖取垫圈或建房。堡里过去有300多户人家,1000多人,现在只剩下老弱病残200多人。姓氏有杨、贺、郭、马、赵等20多姓。
与镇川古堡一河之隔之西寺梁上,新耸立着一座红墙灰瓦的寺院,晨钟暮鼓的声响,传送在整个镇川峪。到镇川堡过镇川河,经过万泉庄,一条新修的道路环山而上,史之记载此北魏古之御道,御道是石头排列还是黄土垫道,都已无从考证,此道一直通山顶北魏永固陵。在山半腰中有一村是西寺村,西寺村有一个古刹--彗泉禅寺。具有关资料记载:彗泉禅院始建于明弘治十一年,先是小规模的,后明万历年间经过重修,达到了辉煌壮观情景。
位于镇川西寺梁山,是北魏文成帝拓跋浚之妻室冯氏之墓地,俗称祁皇墓,为我国已发掘的南北朝时期最大的墓葬之一。永固陵造于西寺梁山顶玄武岩上,封土现高22.87米,呈圆形、墓底为方形,南北长117米,东西宽124米。墓室坐北朝南,建于封土堆中心,设有墓道、甬道、前室、主室等,为北魏杰作之一。特别是将陵墓建于山顶,中国绝无仅有。
长城由阳高县镇边堡向西入大同市新荣区元墩村界,继续向西经镇川口抵宏赐堡。然后分两路:主干长城由宏赐堡向北至镇羌堡,在镇羌堡转向西经拒墙口、拒门口、助马口至十三边,由十三边转向南至助马堡、砖楼沟,继续向南,出大同市入左云界;另外一路由宏赐堡向西行,经新荣、破鲁堡入左云界。&长城在大同新荣区基本上都在山脉边缘或者平川上建筑,沿线地势平缓,无山河之险可凭借,受到人为侵扰破坏严重,向北转西的长城稍好一些。&长城由元墩向西至镇川口段长城,因地势较为平缓,高大的土筑墩台十分密集,黄土夯筑墙体高5米以上,十分坚固,又远离人口密集区,人为破坏较少,保存较好。长城由镇川口继续向西跨西寺儿梁山,抵宏赐堡。这段长城为黄土夯筑,较坚固。由于地势起伏较大,又墙体保存较好,多存高5米以上。是大同市内所辖长城较为突出的地段。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苍溪县三川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