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塔笔记艾伦.图灵传的原型是艾伦.图灵传图灵吗

您已经赞过此文了。
艾伦o图灵:自杀结论不被认可
原作者:Roland Pease
发表时间:浏览量:11731评论数:0挑错数:0
本文回顾了图灵离开前的许多细节,以此反驳审讯的自杀结论,支持死于意外的结论。
作者:Roland Pease
图灵的管家发现他死在床上
艾伦·图灵, 1912年6月23日生于英国,数学天才和密码破译者,如大家所想,可能并非死于自杀。
周六,牛津大学举行的一个会议上,图灵专家Jack Copeland教授会对1954年审讯所提交的证据提出质疑。
他认为这些证据放在今天不足以用来判定为自杀。
以他所见,图灵的死可能是一场意外。
艾伦·图灵死于氰化钾中毒的事实人所共知。
他的管家发现这位年仅41岁的数学家死于床上,床头还放着一个被咬了一半的苹果。
人们普遍认为,图灵一直饱受童话故事《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中的毒苹果困扰,最后绝望地采取相同的方式结束了他因同性恋而遭到的迫害。
但是Copeland教授认为,图灵有睡前吃苹果的习惯,他没有吃完也很正常。他身边的半只苹果并非有意为之。
警方从未检测过苹果上氰化物的存在。
此外,Copeland教授强调,现在的验尸官宣布自杀裁决前需要充足的证据,但在图灵最后的日子里没有任何记录显示他不开心。
按照习惯,他在办公桌留下了字条,提醒他从银行假日的周末回来之后要完成的任务。
在审讯时,验尸官称:“像他这样的人,你永远不会知道他在想什么。”他所说的“这样的人”指什么并不清楚。
自杀的动机很容易猜测。1952年,图灵因其同性伴侣闯进他的房子实施盗窃而报警,此后他就因“猥亵行为”而被调查。
选择监禁,他可能因此失去在曼彻斯特大学的数学地位,继而失去进入世界上唯一的计算机大门的机会。因此,图灵接受了“化学阉割”,通过荷尔蒙注
射疗法抑制性冲动。
尽管图灵仅提过一次,人们还是常说化学药物使他长出胸部。
1953年,当局对图灵持续关注变得明显起来。当时,挪威人Kjell用明信片表示他愿意到威姆斯洛见图灵,但神秘的是最终他没有来。
图灵向一个朋友解释道:“有一段时间,警方在英格兰北部寻找Kjell。”
60年后观之,这些压迫,对他战时贡献的无视,以及他对曼彻斯特计算机部门的决心,都导致了图灵生前数年遭受迫害的悲惨画面,以及自然而然的自杀结局。
相反,Copeland教授认为图灵的生涯是一个智慧的至高点,他以“幽默”的方式来承受这一切。
在Kjell的事件中,图灵写道:“这可以和Arnold(卑劣的猥亵行为)的故事相媲美,”定罪之后,他告诉一位朋友:“审判当天并非令人不快。”
“虽然和其他罪犯一同关押,我有一种非常愉快的无罪感,更像是回到了学校”
表面上看,这些都不是面对迫害的反应。
更重要的是,图灵忍受了长达一年的激素治疗,并以坚强的态度当作对自己的缓刑(“我的美德熠熠生辉”),就这样一年过去了,一切都看似平静。
验尸官表示,很多朋友都证明了图灵离开前仍然很乐观幽默。
邻居描述,就在离开的4天前,图灵还为她和她的儿子举办了一场“相当愉快的(茶)派对”。
那个周末前,他的密友Robin Gandy一直与图灵呆在一起,说“如果是的话,他似乎比平常更快乐。”
然而,验尸官的结论是自杀。与此同时,他的内心感到了不安。
Copeland教授认为,当时图灵的母亲提出的另一种解释不无可能。
图灵在被他称作是“梦魇”的房间中进行化学实验,而他家中的氰化物正用于此。
Bombe破译机:我们应该关注图灵的天造之才。——Copeland
他电解毒液,在勺子上镀金,这个过程需要氰化钾。图灵不仅智力超群,而且热衷实验,这些实验对他来说也很平常。
Copeland教授认为是图灵疏忽了。
电解实验室连接到了天花板的灯座中。
在另一些情况下,实验导致严重的电击。
而且众人皆知,他习惯通过品尝来辨识化学药品。
也许,他不小心把苹果放在了一小堆氰化物中。
也许,他无意吸到废液中的氰化物蒸汽。
Copeland教授指出,图灵死后,“梦魇”房间有一股强烈的氰化物气味;吸入导致死亡比摄入要慢;图灵器官内毒物的分布更符合吸入。
Andrew Hodges在图灵的权威传记中表明,这个实验是一个掩饰自杀的诡计,很显然这一幕场景图灵以前向朋友提过。
图灵注射一种合成雌激素——己烯雌酚。
但是Jack Copeland认为证据应该务实,意外死亡与目前已知的情况相符。
他抱怨说,问题是调查开展不利,甚至连谋杀都无法排除。考虑到这些未知因素,“存疑裁决”才最合适。
在他最后的几年里,所有的这些存疑都无法为图灵的激素治疗提供转机,Copeland.教授说道。
教授向BBC说道:“图灵饱受煎熬,但他保持乐观和幽默的态度。”
“要诉说真相,而非推测。”
“一定程度上,如今我们已经再述了图灵的生活,而且我们认为他是一个不开心,最后自杀的年轻人。但没有证据”
“图灵死亡的确切情况可能永远不会清楚,” Copeland教授总结道。
“也许我们只该无所谓的耸耸肩,把注意力集中在图灵的生活和非凡的工作中。”
Roland Pease在BBC全球服务探索发现中在制作了两部关于图灵的剧集。第一部中,他描述了一系列事件使得图灵最终在国家物理实验室设计出完全可编程的计算机(Ace)。周一即将播出的第二部中,他探索了图灵的生活和贡献。两部剧集都将由数学家Matt Parker为我们展现。
来自无觅插件
还没有人赞过这篇文章
Copyright & 2014 yeeyan.org
公司全称:北京译言协力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阜安西路望京SOHO-T1-A座-2202室
联系方式:010-
京ICP备号&&京公网安备99号
&&|&&&&|&&&&|&& &&|&& &&|&&&&|&&18:01 | Tags 标签:, ,
本文为苏椰所翻译一书的序言
(一)关于这本传记
几年前我颇有些在网上闲聊的热情,有一次不小心在某个帖子里脱口而出:“如果我只打算把一本书翻成中文,那么一定是安德鲁·霍奇斯的这本《艾伦o图灵传──谜一样的解谜者 》。”说归说,我并没有足够的毅力和时间去践约。
这本厚厚的传记,我当时只看过一小部分,印象深刻。简单地说,图灵是这么个英国人: 生于1912,死于1954,是数学天才也是同性恋,这在半个多世纪前的英国还是大忌。1952年,因为报告自己的住处被人抢劫而被警方发觉(引贼入室的正是他的伴侣),被强迫注射雌性荷尔蒙。不满四十二岁的时候,他最终吃掉一个毒苹果而死--没有人知道为什么。本书提到图灵的死,居然一笔带过,只说结果。虽说图灵那一刻没有目击者,但如果他愿意的话,无论如何可以八卦出来,顺便煽情几句。但是,他这样说,“图灵象白雪公主那样,吃了一只毒苹果。”好个浪漫的死法,好个简单的描述,简单得乖僻而残酷。本书作者霍奇斯的冷静令人十分吃惊。我见过冷静的作者,但没见过这么冷静的。他自己也是同性恋,按理说同病相怜,但他一切叙述皆从外部证据入手,一直讲到五十年代对同性恋的残忍“治疗”,仍然不动声色,不妄自推测,不抒情,不悲伤---这个人的思维方式,倒真像图灵测试 中那个既冰冷又诡异的回答者!慢着,难道我们这个世界不就这么荒诞么,从外部永难抵达深渊一样的真相。
如今冷静下来再细读这本书,仍然感想多多。观看科学家的人格和抽象思考互相投射,确实很有意思,尽管不敢妄加解读,尽管怎么解读也是谜上加谜。
话说作者霍奇斯也是一位奇士,我爱屋及乌,对他也产生一些兴趣。这个人把形而上,形而下,都弄得津津有味,一边宣称自己跟图灵一样是公开的同性恋,一边敬业狂热地工作和写作。他还正巧是名物理学家,《皇帝新脑》的作者、人工智能的反对者彭罗斯的学生,现在在牛津数学系教书。他的网页上琐碎地写他做了什么工作,打什么工,十分自得。提到让他出名的,卖了十万册的图灵传记,他说图灵不会想到自己会那么出名,不会介意自己作为一个纯数学家,只被同行知道。而他为此书在两年时间里全职写作,以微薄的资助维持生计--“由于条件所限,只能被迫尽快完成任务,有时简直草率得像图灵的鞋带!”
图灵的老母亲在他死后写了一本薄薄的传记。霍奇斯说,奇怪的是,她写的传记却带有难得的客观色彩,好象写陌生人--后来我借了这本小册子来读,印证了这个感觉。为什么呢?因为图灵的母亲不仅不懂数学,也不懂得他(哪怕母亲可以津津乐道图灵小时候的脏脸蛋、涂鸦、打架),她对科学的全部理解就是“应用”。看到这几句,我不由大恸,为这交流的阻隔、简单的悲哀。图灵非常爱母亲,然而他的古怪行径无疑让母亲担忧多年,毫无办法,他后来进了监狱,流露出自杀之意,不过他曾向母亲一再保证,不会伤害自己。图灵死前没有遗嘱,没有任何确切证明自杀的迹象。他没有留下任何抗议,看上去不能排除意外而死--也许是因为顾及对母亲的承诺吧。母亲真的一直相信,他是不慎服毒而死的,因为那些日子里,他迷上了化学实验。
霍奇斯写道,图灵母亲的传记,最大的优点是客观,最大的缺点是,只会以别人的结论判断自己的儿子,好象儿子是小学生,时时靠老师打分。她最喜欢说的是,儿子的成绩被哪位名流赞扬了,获得什么奖,和自幼厌恶势利和规矩的图灵完全不同。儿子飞扬而纯真的天性,她也从来不曾懂得一点点。这样说来,儿子真的是陌生人。母爱留不住他,他终将消失。这个不修边幅的大男孩,似乎也从来不理解这个世界,他只会以自己的方式和世界对话。青年时期,他曾和如今公认的计算机科学创始人之一冯o 诺依曼一起工作,也难以沟通,尽管诺依曼非常欣赏他。按理说两人都才华超群,志趣类似,本应惺惺相惜,然而冯o诺依曼是炙手可热的学界巨头,从研究到管理处处如鱼得水,同时拥有工程经验、良好教养,那时已被公认为最重要的数学家之一。而年轻的图灵则只有坚硬、锐利的思想和不圆通的个性,除此之外,交际笨拙、没有管理能力,在研究上则另辟蹊径,无可依靠。剑桥之后,图灵在普林斯顿大学随数学家丘奇读博士,其间给母亲写信,“他昨天带我去吃晚饭。这些人都是大学教授,可是谈话内容真让我失望。他们只对自己的事情有兴趣,这些旅行琐事真把我烦死了。”毕业后,他谢绝了和冯o诺依曼合作的机会,回到英国。
而“不沟通”这几个字,让我感慨多多。世上的天才奇思,往往在“不沟通”的状态下孕育而成,而人世不只需要奇思妙想。种种芜杂俗务,要的就是个体与环境步调一致,水往低处流。
如此这般,你才能换来他人之眼中的正常生活。
图灵其人的形象,由今人之口来叙述,倒是很容易被脸谱化成“天才怪人”。而当年因畸恋被排斥而形成的封闭和痛苦,今人无法分担。少年时代,他显露出聪明,不过他自己也不知道以后会有怎样的道路。他和别的孩子一样考各种试,去争取奖学金,也有过失败的经历,不过最后如愿以偿,进了剑桥。这期间的科学兴趣,和最要好的朋友,也是伴侣的克里斯托夫有关。克里斯托夫十分聪明,热爱科学,先得了三一学院的奖学金,而图灵没拿到,克里斯托夫要去上学,他俩一起去听音乐会,图灵知道要和他分开,劝说自己“我们还会再见面的。”可是,克里斯托夫当夜就生了急病。六天的挣扎之后,克里斯托夫死了。十八岁的图灵完全被击垮,这是他最早也是最严重的情感创伤。
【图灵和克里斯托夫,二人都已逝去,留下泛黄的照片让两人永远在一起。出处:】
那个时代的英国,像许多历史悠久、文化发达之地一样,人际摩擦细致,等级森严,普通人出头愿望强烈,社会生活气氛压抑。 剑桥的空气相对宽容。图灵仍然和少年时代一样害羞、邋遢、鞋带总是拖拉着,衣服皱巴巴。他交不到什么朋友,但有过几个伴侣。当时对同性恋最大的容忍和尊重就是“保持沉默”。同性恋中受过良好教育的那些,隐隐约约从古希腊历史中得到一点安慰和回应。
在一次旅行中,相识多年、同为数学专业学生的朋友莫里斯和他留宿在亲友家中。主人并未多想,让两个男人睡在一张床上。
“友谊突然爆出裂痕。莫里斯大吃一惊—他一点也没想到。图灵赶紧道歉,撤回。”也许是是因为极度的窘迫,图灵突然愤恨地发作,倾诉起少年时代父亲在印度任职,自己小小年纪被送到寄宿学校的经历。“谁把我变成了这个样子?”莫里斯接受了道歉,再也不提此事。
这样的经历不止一次。他和别的同性恋者一样努力而笨拙、最大程度地掩盖自己身上的独特之处,内心还要和主流话语的歧视顽抗。因为无法顺应社会上的多数人,身体、灵魂、自我,这些靠推理怎么也扯不清的纠葛,无论自责还是自我安慰,都不能获得圆满的解释,使之平静。
(二)加密
图灵的重要成就之一,是二战中的“解密”贡献,其实这也引向对计算机的设想。
二战前,德国的数学和科学成就在欧洲领先,海军用收音机收发信息来交流,波兰军方数年来一直在努力解码。截获这些信号很容易,但你怎么在上千条加密过的信息中读出意思?加密由一个名为名为“Enigma”(谜)的通信密码机来做。这个模型并不新鲜,战前就有,而且早被商业化了。战争中,它给加了个接线板,一下子增加了许多可能性。口令由人轮班掌握,一日数易,几乎没有破解的可能。当时波兰在解码方面已经和德国苦斗许久,仍不能取胜。尤其是,德国人稍稍改动接线,就令解码装置一下子失去了用场。波兰人用的方式,还是以穷举为本,只是速度比较快。
【德军哑谜机(the Enigma Machine。图片出处:】
图灵和许多数学家被派往布雷契莱庄园(当时的英国情报破译中心)。在这里,他旧习不改,仍然看上去邋邋遢遢,对他认为不够聪明的高级军官“不够尊重”,宁可和聪明的低级军官下棋。在这个地方,同性恋更是大忌,好在他不可替代,所以被容忍。
而英国人运送粮食的船只总是被德国人打沉。最糟糕的情况下,英军舰队只有一个星期的供给。解码常年没有进展,损失不可尽数。
最后,图灵和同事们经过长久努力,设计出一种破译机(取名“Bombe”, 原意是一种甜食),先排除若干自相矛盾的解读方式,余下的再穷举,一下子快了很多。不仅如此,几台Bombe 环形相连,抵消了插线板所增加的可能性。他们渐渐可以在几分钟内解出一条信息,最终的结果,是让战争提前结束两年。当然,战争时期的研究,实用是第一,无暇顾及理论的严密,而有时实在只能靠无奈的赌注和猜测,政府对战争的预测,并不比公众强多少。二战后丘吉尔下令将当时的二百多台“Bombe”全部销毁。
【“Bombe”, 原意是一种甜食。图片出处:】
以上当然仅仅是解密加密史中的一小段。这本传记充满细节,读起来并不太容易,不过,它常常把我带回到当年在校园里读书的回忆中。我曾经选过一门“网络安全”课,记得老师说了句极有意味的话:在工业上,不能用诡计(trick)来实现加密,因为花招迟早被人识破。一旦识破,它就很脆弱,不再有任何用处。那么,管用的、能够持久的加密是什么样的呢?答案是,在加密被标准化之后,也就是算法已知、解密程序存在的情况下,仍然需要长时间运算才能解开的编码。时间要长到什么程度?理论上说,用现存的数学算法,理论上都不能在可行时间内算完。典型的如RSA,该算法虽然不断改进,但其思想近30年铁打不动,就是因为大质数的幂运算本身有着很高的复杂度。理论上说,你等它算完的成本,高于解开秘密的成本。或者你算完的时间,比密码有效期还长。当然,这是理想情况。密码被破解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
而从小就迷恋解码思想的图灵,不知是否也经历过类似的惊讶和好奇:加密思想其实是有哲趣的。人活着,一边攻破一边设障。最有效的障碍,不是靠小聪明,一个一旦告诉你答案就不堪一击的秘诀,而是靠数字本身的复杂度和无序性来实现的。加密技术多多,基本可归为隐藏,换句话说,是让有序的东西看上去无序,从而无法获得有意义的信息。而意义,不正意味着方向和秩序吗?打乱(不管是人为还是自然)和生成秩序的方法有多种,并且随着人的认知能力的增加而增加。
从二战甚至更早,用统计分析的方式来找规律并解密的方法就存在了--图灵他们也用过。比如某个字母出现的频率,分析多了就可以对应上答案。所以加密也是针对于此。物理中“熵”(Entropy)这个概念是衡量混乱度的,熵值越高越混乱,故加密的理想正是找到一种编码方式,达到比较高的无序状态,让你看不出哪个字母出现频率高,并且在你设想出一条规律的时候来迷惑你,让规律显得似是而非。你看,多数时候科学研究都是寻找规律,但加密则相反,把牌洗到最乱,淹没规律—这当然是为了对付人。所以人和人、人和自然界的关系转了个圈:你要掌握一个东西,要减低其熵,等你获得它之后要用盾对付别人的矛,也就是增强其混乱度。攻防之间,此规律输给彼规律—往往是复杂度比较高的规律获胜。
当然,解密也可以不那么正大光明地跟真正的数学问题对决。它可以通过分析时间来接近解密,特别是对某些算法。比如,加密中某些运算,比如耗时较长的乘法,时间较短的移位等等。因为其计算复杂度有差别,解密者分析时间,可以大概猜到到底什么运算进行得比较多。后来加密者想出对策,把这些运算统统改成查表,也就是说,无论快慢运算,索性都改成查表找结果,这样一来,不但加快了速度,还统一了时间。当然,查表也不是万灵药—万灵药是不存在的,秩序和反序之间,从来都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而对解密的成就,往往带来纯数学研究的进展。
在战争中,这些看上去有趣并纯洁的数学游戏,背后则是暴力、血腥和性命。
(三)图灵机
战后,科学家们兵分几路,兴趣开始分散。图灵最热衷的是继续发展解码思想,并制成真正“能计算的机器”,他认为总有一天,人类在科学艺术各个领域都会遇到“机器”的挑战。而写作《哥德尔、艾舍尔、 巴赫:集异璧之大成》 的作者侯世达,在《阿兰o 图灵: 生活和思想传奇》一书的序言中说,“我怀疑图灵是否真的以为,机器会代替人类。”“彻底了解任何一个人,都不是我们全部的智慧所能抵达的—连试图彻底了解自己都只会带来无尽的谜语和矛盾。对此图灵应该比任何人都更清楚,因为这正是图灵机的核心。”
其实,计算机的发展限度,并非图灵所能预料(或者打算预料)。霍奇斯说自己对侯世达的担心毫无兴趣。如今我们眼看计算机飞速发展,笔者对新鲜模型倒有那么点审美疲劳。相当多的时候,最感兴趣的不是人工智能进展如何了,而是这个老掉牙并且不好使的图灵机模型。图灵自己说过,“我的模型只能做非常简单低级的工作。”在场的人大哗,也许潜台词是,“那你做它干什么?”
那么图灵机到底是什么?它的功能很有限,资源就是无限长的带子,有个读写头在一个个孔上左右移动,而孔代表0或1。你可以读之写之,但只能写0 或 1。读写头的移动方式则根据函数决定,而函数是以过去的状态作为输入,决定下一状态的。同时可以以另一纸带辅助计数,比如在带子A上走三格,在带子B上走一格,并且还可以擦掉某些已写的痕迹。而且,已写的被记住,随时可用。它的能力,基本就这些。
你看,图灵机本身不是计算机模型,而是数学模型,看上去和“电脑”毫无关系。图灵机本身并没有直接带来计算机的发明,但它对计算的本质认识,是计算机科学的基础。它告诉我们计算是系列指令的集合,还有,什么可算,怎么决定,什么可以决定。
S0表示起始状态,上面弯弯的指回自己的线表示可走无限个1或0,&&是往右走,&& 是往左走,走到最后如果红点掉进最后那个圆圈,“有限状态(Finite State)”, 它就决定了,这个字符串(红点的足迹)是所定义的语言--这个判断正是操作的目的。如果掉不进去,就不是。在这里,语言规则本身指定读写头的移动。游戏规则当然有很多种,但都基于状态导致输出(这种方式引发了庞大的递归体系),读写头左右移动,所经历的“历史”被判断,和定义相符与否。相符就接受,否则拒绝。
要实现它,只需这样的设备:一条或多条无限长的纸带;一个读写头;一套控制规则(根据当前状态决定下一步走法);一个状态寄存器(存储当前状态)。你可以对纸带读之写之,但只能写0 或1,而且,已写的被记住,随时可用。图灵机后来生出一些“变种”,但它的“智商”,总是限于读写和涂抹。注意,图灵机是虚拟的,只供思想模型之用。
和图灵机相关的一个概念还有,“有限状态机”(Finite State Machine),也是描述语言之间的抵达,换言之,设计一种从此达彼的路线--也是我们曾经奋斗一学期的事情。那时我们每天的作业都是用铅笔画圆圈和线(你瞧,计算机系研究生有时完全不需要计算机!),表明从此怎么达彼,一般来说,手段是字符串后面连接上0还是1。比如,用它表示所有被4整除的数,要研究被4整除的数变成二进制有什么规律,然后为这样的二进制字符串设计出路线---一个字符出发,中间路过0或1,都捡起来垫在屁股底下,然后越坐越高,转了一圈之后发现自己已经人模狗样,扑通一声栽进某个“状态”,化成语言丛中一滴水珠。
注意,这种模型虽然和“计算机”有关,其思想和途径跟东方古老的算盘完全不同。世界在图灵机中被简化成这个样子,缤纷的变化缩成如此有限的能力,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此思想模型其实古已有之(比如把计算过程当作‘黑箱’的想法),不过图灵是第一个把它系统化、形式化的人,而且为之提供清晰的算法和证明。
你看,它不像算盘那样,以口诀之助提高计算速度,反倒把数字计算“原始化”,好像回到了用小石头在沙滩上计数的年代—正是因为状态简单,所以能和硬件(磁带、晶体管等)接轨,开始了无限制的增长。最终引向计算机科学--最少产生了最多,最原始变成最先进。
从思想来说,图灵机这条无限长的纸带和可以无限进行的读写动作,就概括了一切纸笔上进行的数字表达和数学运算。这个思维过程,妙在对“等价”的认识。比如,纸带可一端伸展和两端伸展是等价的—前提是不考虑效率。而对效率和空间、资源的忽略,将数学世界的认知推进了一大步。这是用算盘来增加资源、方便计算的思路不能想象的。我们从而关注“可能”、“不可能”,而不是快慢、长短,于是我们看待数学的目光被更新了。从这个简单的数学模型,图灵和后来的丘奇、哥德尔等人提出的可计算性、停(图灵)机、可判定性、不完备定理等等,掀起一场革命。
而当年我囿于学生的视角,哪有时间去惊叹模型之美?我们最关心的是习题结果和作业成绩。大家都知道,各种科学课程,不做题是学不会的,为什么?因为做题让你明白“场合”和“条件”, 听上去非常正确和简单的定理,在什么条件下可以用,要对“条件”有反反复复娴熟区分才可,也就是,要明白A,得知道什么是非A。想想看,图灵机的抽象和了不起也在于此:当年有了图灵机的设想,但没有衬托它的“非图灵机场合”,图灵在黑暗中摸索,从尚未吸收到学术经验中的未知,驶向更遥远的未知。
时至今日,他的猜测,有一些被划分到“非图灵机”——图灵机这个抽象化奇想的结果,终于在无数次的辨识中,转变成“习题”。好在还有一系列后来者,包括彭罗斯,对“图灵”和“非图灵”争辩不休。图灵机的概念仍然是开放而活跃的。
(四)停机
除了搞研究,图灵是个段位不低的长跑者,据说最好成绩曾经接近当时的马拉松世界纪录。这个充满奇想的人,却沉醉于这样简单枯燥的运动。他好比一只长“纸带”上的读写头,一生不停地“计算”。计算可以转化,生命却并不如此简单。它不禁错读、无法重写。智慧的生命在简单而无穷的纸带面前悲哀地告负,“图灵机”无言地停机,而他的生命和别的生命一样,消失得简简单单。
霍奇斯提到图灵之死,其实也有自己的诠释。“你问他为什么死,好比问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何发生:某一声枪击,列车时刻表,或者国家情结,可能都是原因。从某个角度看,不过是原子运动而已,遵循着物理定律,从另一个角度看则是个神话;再换个角度,是不可避免的发生。”在我读来,“不同水平的描述”,让我想起人工智能研究中的人机对弈。其实,任何一个事件,都有巨大的复杂度,如果你仰头追问,为何同性恋被视为犯罪,为何他们一定要被“纠正”成“正常人”,为何事物总有自己的边界和极限,为何总有些语言要掉落到图灵机之外?我自己的解释是,个体生命之间是不同的,不同的质地和经历造成交流的阻隔。这个社会能做的事情,只是在他死后竖起好几座铜像,英国首相布朗在几千人的呼吁下,2009年正式表示“向图灵道歉”。再有,同性恋早就不会因此进监狱了,而图灵则成了同性恋组织的骄傲。
可是,人生之间的差异仍然存在。想象力、欲望和需求,总是在世上处处受制。
我们都熟悉的丘奇-图灵论题,大意是这样:一切直觉上能行可计算的函数都可用图灵机计算,反之亦然。我们今天制造出的形式化的关系,都来自“等价”的认识。而要认识等价,首先要理解将一个计算过程粉碎到底层的过程。这个论题的哲学意味也非同小可:人性、伦理、社会、历史,是不是都有个事关生命特质的“底层”基础? 人群有着惊人的“求同”本能,而社会中的人,时时处处关心“自己眼中的他人之眼”,一些奇异的个体要么被扭曲、被多数人同化,要么被遗弃。
在求同和挣脱之间,我们好比用图灵机来考量的“语言”,用一生来判断自己的归属。
《图灵o如迷的解谜者》豆瓣页面
本网站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2.5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C) &&Designed By &&&基于阿兰·麦席森·图灵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阿兰·麦席森·图灵
艾伦·麦席森·图灵(Alan Mathison Turing),生于日,逝于日[1],被誉为“计算机科学之父”和“人工智能之父”。图灵和同事破译的情报,在盟军等重大军事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图灵因此在1946年获得“不列颠帝国勋章”。历史学家认为,他让二战提早了2年结束,至少拯救了1400万人的生命[2]。计算机逻辑的奠基者,提出了“”和“”等重要概念。(ACM)1966年设立[1]的以其名命名的“”是计算机界最负盛名和最崇高的一个奖项,有“计算机界的”之称。日出生于英国,1931年进入,师从著名数学家,1938年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二战爆发后返回,曾经协助军方破解德国的著名密码系统,帮助盟军取得了二战的胜利。因图灵的倾向,他于1952年被起诉(这种行为在当时的英国仍属刑事犯罪)。 为了继续科研工作,他接受了治疗注射(
)代替牢狱之刑。 图灵于日去世(食用泡过的苹果中毒), 勘验确定他的死亡是自杀。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2013年追授特赦。艾伦·麦席森·图灵是一名世界级的长跑运动员。他的马拉松最好成绩是2小时46分3秒,比194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金牌成绩慢11分钟。1948年的一次跨国赛跑比赛中,他跑赢了同年奥运会银牌得主(Tom Richards)。外文名Alan Mathison Turing国&&&&籍民&&&&族出生地英国帕丁顿出生日期日逝世日期日职&&&&业,,密码学家毕业院校国王学院,主要成就提出“”概念代表作品《论数字计算在决断难题中的应用》,《机器能思考吗?》《说说显微镜》《左右周期性的等价》血&&&&型O型传&&&&记《艾伦·图灵传》传记片《》荣誉称号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
英国数学家、,被称为计算机之父,人工智能之父。1931年图灵进入国王学院,毕业后到美国攻读博士学位,二战爆发后回到,后曾协助军方破解德国的著名密码系统,帮助盟军取得了二战的胜利。[3]图灵
1912年生于英国伦敦,1954年死于英国的,他是计算机逻辑的奠基者,许多人工智能的重要方法也源自于他。他对计算机的重要贡献在于他提出的有限状态自动机也就是图灵机的概念,对于人工智能,他提出了重要的衡量标准“”,如果有机器能够通过图灵测试,那他就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智能机,和人没有区别了。他杰出的贡献使他成为计算机界的第一人,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将计算机界的最高奖定名为“图灵奖”。
上中学时,他在科学方面的才能就已经显示出来,这种才能仅仅限于非文科的学科上,他的导师希望这位聪明的孩子也能够在历史和文学上有所成就,但是都没有太大的建树。少年图灵感兴趣的是数学等学科。在加拿大他开始了他的职业数学生涯,在大学期间这位学生似乎对前人现成的理论并不感兴趣,什么东西都要自己来一次。大学毕业后,他前往美国,也正是在那里,他制造出了以后称之为图灵机的东西。
二战时,图灵在英国通信部工作,他运用他的专业技能破译德国密码,德国人开发出一种用于计算的机器称为Enigma,它能够定期将密码改变,让破译者根本摸不到头绪。在通信部工作的时候,图灵和同事们一起使用一台称为COLOSSUS的设备破译德国的密码。COLOSSUS在当时人们看来由马达和金属制成的,与数字式计算机根本不是一回事,但它是现代计算机重要的一步。二战后,图灵需要找一种放松自己的方法,于是他选择了长跑,他选择的一般都是他擅长的。
已经有软件可以通过图灵测试的子测试,软件这个人类智慧的机器反映应该可阿兰·麦席森·图灵以解决一些人类智力的问题。在完成之前,图灵离开了,他在曼彻斯特大学开发曼彻斯特自动计算机(Manchester Automatic Digital Machine,MADAM)。他相信在2000年前一定可以制造出可以模拟人类智力的机器,图灵开始创立算法,并使用MADAM继续他的工作。
图灵对生物也十分感兴趣,他希望了解生物的各个器官为什么是这个样子而不是那个样子,他不相信达尔文的进化论,他觉得生物的发展与进化没什么关系。对于生物学,他也用它钟爱的数学进行研究,它的研究对他进行计算机的研究有促进作用。它把生物的变化也看做是一种程序,也就是图灵机的基本概念,按程序进行。
图灵的家族成员里有三位当选过会员,他的祖父还曾获得剑桥大学数学荣誉学位。可他父亲居里欧的才能十分平常。但他倒能踏实办事,于是被政府派到英属殖民地印度去当一名小公务员。
图灵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天分,在他三四岁的时候自己学会了阅读,读的第一本书叫做阿兰·麦席森·图灵《每个儿童都该知道的自然奇观》。他特别喜欢数字和智力游戏,并为之着迷。图灵自幼充满好奇与想象,母亲回忆说:“他把一个玩具木偶的胳膊、腿掰下来栽到花园里,期待能‘生长’出更多的玩具木偶,那年他3岁。”
6岁正式读书后,校长和老师都注意到这个特殊的小孩。8岁时,他写了他的第一篇“科学”短文,题目叫《说说显微镜》。
图灵从小喜欢体育运动,尤其酷爱足球。可是在和小朋友们踢足球的时候,他并不热衷于上场,而是更喜欢在场外担任巡边,为的是能有机会观察、估算每次足球飞出边界的角度,他从中获得了极大的乐趣,乐趣就在于能够一眼看出问题的答案。
图灵16岁就能弄懂的,并且运用那深奥的理论,独立推导力学定律。[4]
主要科研时期
1931年,图灵考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由于成绩优异而获得数学奖学金。在剑桥,他的数学能力得阿兰·麦席森·图灵到充分的发展。1935年,他的第一篇数学论文“左右的等价”发表于《伦敦数学会杂志》上。同一年,他还写出“论高斯”一文,这一论文使他由一名大学生直接当选为国王学院的研究员,并于次年荣获英国著名的史密斯(Smith)数学奖,成为国王学院声名显赫的毕业生之一。1936年5月,图灵写出了表述他的最重要的数学成果的论文“论可计算数及其在判定问题中的应用”,该文于1937年在《伦敦数学会文集》第42期上发表后,立即引起广泛的注意。1937年,阿兰·麦席森·图灵发表的另一篇文章“可计算性与λ可定义性”则拓广了(Church)提出的“丘奇论点”,形成“丘奇-图灵论点”,对计算理论的严格化,对计算机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奠基性的意义,1936年9月,阿兰·麦席森·图灵应邀到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学习,并与丘奇一同工作。在美国期间,他对群论作了一些研究,并撰写了博士论文,1938年在获博士学位,其论文题目为“以序数为基础的逻辑系统”,1939年正式发表,在数理逻辑研究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5]
图灵毕业后留校执教,不到一年工夫,他就发表了几篇很有分量的数学论文。1935年,刚刚毕业,年仅23岁的图灵就被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甄选为研究员,成为剑桥大学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研究员。 为此,剑桥大学特地宣布放假半天以示庆贺。罗素教授也异常器重图灵,安排图灵讲学授课。同年,图灵又因他在“概率论”上的成就,荣获“斯密思奖”。[6]
1936年他来到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攻读数学博士学位,他的研究涉及逻辑学、代数和数论等等领域。[7]
图灵发表了2篇影响深远的论文,第一篇“论可计算数及其在判定问题中的应用于1937年发表在《伦敦数学会文集》第42期上,是他的最重要的数学成果的论文,第二篇著名论文“计算机械与人工智能”发表在1950年10月的哲学期刊Mind上[8]。日出生于英国伦敦。[4]
1926年,他考入位于英国多赛特郡(Dorset)有名的谢伯恩公学(Sherborne School),受到良好的中等教育。
1930年和1931年,两次获得他的一位同学莫科姆的父母设立的自然科学奖,获奖工作中有一篇论文题为“亚硫酸盐和卤化物在酸性溶液中的反应”,受到政府派来的督学的赞赏,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为他后的一些研究奠定了基础,他的数学能力使他在念中学时获得过国王爱德华六世数学金盾奖章。
1931年-1934年,在英国剑桥大学(King's College)学习。图灵考进了剑桥大学的“国王学院”专攻数学。[6]
1932年-1935年,主要研究、概率论和逻辑学。
1935年,年仅23岁的图灵,被选为剑桥大学国王学院院士。
1936年他来到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攻读数学博士学位。[7]
1936年,图灵向伦敦权威的数学杂志投了一篇论文,题为“论数字计算在决断难题中的应用”。[3]
1936年-1938年,主要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做博士研究,涉及逻辑学、代数和等领域。
1938年,图灵学成后又回到他的母校剑桥大学国王学院,作为那里的研究员,他继续他在逻辑与数论方面的理论研究。[9]
年,返回剑桥从事研究工作,并应邀阿兰·麦席森·图灵加入英国政府破译二战德军密码的工作。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对德宣战,图灵随即应征入伍,正式到“政府编码与密码学院”服役。[9]
1940年-1942年,作为主要参与者和贡献者之一,在破译纳粹德国通讯密码的工作上成就杰出,并成功破译了德军U-潜艇密码,为扭转二战盟军的大西洋战场战局立下汗马功劳。
1942年,他曾赴美数月,目的是使两国的语音加密系统能够协调兼容,以便在联合对付德军的U-潜艇危机方面建立两国最高层的情报共享,以及为英国丘吉尔首相和美国罗斯福总统建立秘密安全通话热线。[9]
1943年-1945年,担任英美密码破译部门的总顾问。
1945年二战结束,图灵复员,随后被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聘为高级研究员,他于是又回到出生地伦敦,专心研究计算机理论。[10]
1946年,图灵获得“OBE”,即“”,那是英国皇室给予为国家和人民做出巨大贡献、立下大功的人士的荣誉。[9]
1947年-1948年,主要从事计算机程序理论的研究,并同时在神经网络和人工智能领域做出开创性的理论研究。
1945年到1948年,图灵在国家物理实验室,负责自动计算引擎(ACE)(AutomaticComputing Engine,ACE)的工作 。[11]
1949年,他成为曼切斯特大学计算机实验室的副主任,负责最早的真正的计算机---曼切斯特一号的软件工作。[11]
1949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把计算机实际用于数学研究的科学家。
1950年夏天,图灵搬到了位于曼彻斯特以南10英里的威姆斯洛。他对形态形成学产生了兴趣,这是一门研究如何发展和,形成各种各样模式和形态的物种学科。这个研究涉及在曼彻斯特的计算机上运行仿真程序[8]。
1950年,写文章提出了著名的“”。[11]
1950年10月,图灵又发表了另一篇题为“机器能思考吗”的论文,成为划时代之作。也正是这篇文章,为图灵赢得了“人工智能之父”的桂冠。[3]
1951年,从事生物的非线性理论研究。日[8],阿兰·图灵因其在可计算数方面所做的工作,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8],那年他39岁,成为他家族中的第四位皇家学会会员。[10]举荐他的是麦克斯·纽曼和伯特兰·罗素。那天晚上,BBC播放了图灵题为“数字计算机能够思考吗?”的录音谈话[8]。
1952年,图灵写了一个程序。后来美国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研究群根据图灵的理论,在MANIAC上设计出世界上第一个电脑程序的象棋。[11]
日,警方传讯了阿兰·图灵。在几轮审讯后,图灵承认了与穆雷之间的同性恋关系[8]。图灵为自己的罪名辩护,法庭最后判处图灵1年缓刑,在此期间图灵必须接受荷尔蒙治疗[8]。
1953年-1954年,继续在生物和物理学等方面的研究。被迫承受对同性恋倾向的“治疗”。
日[8],图灵被发现死于家中的床上,床头还放着一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警方调查后认为是中毒,调查结论为自杀。
1966年,美国计算机协会设立,被当作计算机科学的[1]。
日,图灵死后五十五年,在英国人民的强烈呼吁下,英国首相向全国人民正式颁布对图灵的道歉[1]。因为图灵的倾向而遭到的迫害使得他的职业生涯尽毁。1952年,他的同性伴侣穆雷协同一名同谋一起闯进图灵的房子盗窃,图灵为此而报警。在调查过程中,他承认与穆雷发生了性关系。英国警方的调查结果使得他被控以“明显的猥亵和性颠倒行为”罪。
当时他没有为他是同性恋的事实申辩。在公审后,他被给予了两个选择:坐牢和(雌激素)注射“疗法”(当时政府力推、以化学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所谓“”)[12]。(图灵言“&no doubt I shall emerge from it all a different man, but quite who I've not found out)
为了能够继续进行科学研究,他选择了雌激素注射。在这段时间里,药物产生了包括乳房不断发育的副作用,也使原本热爱体育运动的图灵在身心上受到极大伤害。
有人特别向法庭提及并作证,图灵曾获得过大英帝国,是国宝级的科学家,是“当世最精深最纯粹的数学家之一”,但都无济于事,甚至,反倒还使“丑闻”升级——当地一家报纸在头条位置报道此事时,用了这样一个标题:《大学教授被处缓刑必须接受化学阉割》。[13]
日,艾伦·麦席森·图灵因食用浸染过溶液的苹果死亡。
图灵的母亲不相信自己的儿子会自我了结,坚称他只是误食做化学实验时沾染了氰化物的苹果[14],因为她的“阿兰”从小就有咬指甲的习惯。不过,人们更多的还是相信验尸官裁定的死因——自杀。[13]2009年8月,约翰·格雷厄姆·卡明投递了一份请愿书,要求英国政府道歉。请愿书收到超过30,000人签名。首相承认请愿书,于日声明,并描述图灵的待遇“骇人听闻”:
Thousands of people have come together to demand justice for Alan Turing and recognition of the appalling way he was treated. While Turing was dealt with under the law of the time and we can't put the clock back, his treatment was of course utterly unfair and I am pleased to have the chance to say how deeply sorry I and we all are for what happened to him... So on behalf of the British government, and all those who live freely thanks to Alan's work I am very proud to say: we're sorry, you deserved so much better.
(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一起,要求对于艾伦·图灵的公平,和承认对待他的方式是可怕的。而图灵是根据当时的法律被处置的,我们不能让时光倒流。他受到的待遇是绝对不公平的。我很高兴能有机会说出我和我们对于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深深的歉意…我代表英国政府,和所有自由生活的人感谢艾伦的工作,我很自豪地说:我们很抱歉,你应该受到更好的待遇。)
在2011年12月,威廉·琼斯奉上了一份电子请愿书,要求英国政府赦免图灵“严重猥亵”的所谓“罪行”:
We ask the HM Government to grant a pardon to Alan Turing for the conviction of &gross indecency&. In 1952, he was convicted of &gross indecency& with another man and was forced to undergo so-called &organo-therapy& – chemical castration. Two years later, he killed himself with cyanide, aged just 41. Alan Turing was driven to a terrible despair and early death by the nation he'd done so much to save. This remains a shame on the UK government and UK history. A pardon can go to some way to healing this damage. It may act as an apology to many of the other gay men, not as well-known as Alan Turing, who were subjected to these laws.
(我们请陛下政府赦免艾伦图灵的“严重猥亵罪定罪”。在1952年,他与另一个男人被判犯有“严重猥亵罪”,被迫接受所谓的“有机”疗法–化学阉割。两年后,他用氰化物自杀,年仅41岁。艾伦图灵被那个他做了那么多挽救的民族推向可怕的绝望和英年早逝。这是英国政府和英国历史的一个耻辱。宽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这种损伤。它可以作为对许多其他的同性恋者的一个道歉。他们并不像艾伦·图灵一样著名,但他们也受到这些法律的非人处置。)
不幸的是虽然请愿书收集的37000多个签名,但该请求被麦克纳利勋爵劝阻,作为司法部长的他给出的意见如下:
A posthumous pardon was not considered appropriate as Alan Turing was properly convicted of what at the time was a criminal offence. He would have known that his offence was against the law and that he would be prosecuted. It is tragic that Alan Turing was convicted of an offence which now seems both cruel and absurd—particularly poignant given his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to the war effort. However, the law at the time required a prosecution and, as such, long-standing policy has been to accept that such convictions took place and, rather than trying to alter the historical context and to put right what cannot be put right, ensure instead that we never again return to those times.
(追授赦免并不被认为是合适的举措。因为艾伦图灵的行为在当时是刑事犯罪,判决是正确无误的。他应该知道,他的罪行是违法的,他将被起诉。艾伦图灵被判违法这件事现在看起来是一出残忍和荒谬的悲剧,尤其是在考虑到他在战争中的巨大努力和突出贡献时。然而,当时法律要求作出这种行为的人必须被起诉,再者,长期以来的政策一直接受这种信念的发生。我们与其试图改变历史环境,把不能修正的事情强加为正确,还不如确保我们不会再回到那样的时代。)
2012年12月,物理学家和其他10位名人:包括里斯勋爵,英国皇家学会会长、爵士,特兰平顿夫人(战争期间与图灵一同工作),以及主夏基,致函呼吁首相推动赦免工作的进行,政府明确表示支持此法案。要求正式为图灵平反。在日,签署对图灵定性为“严重猥亵”的赦免,并立即生效。司法大臣克里斯·格雷林说图灵应被当之无愧地“记住并认可他对战争无与伦比的贡献”(remembered and recognised for his fantastic contribution to the war effort),而不是对他后来刑事定罪。在2013年8月女王正式宣告赦免图灵。1936年,图灵向伦敦权威的数学杂志投了一篇论文,题为&论数字计算在决断难题中的应用”,这是他对理论计算机的研究成果。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计算机房现在以图灵为名在这篇开创性的论文中,图灵给“可计算性”下了一个严格的数学定义,并提出著名的“图灵机”的设想。“图灵机”与“冯·诺伊曼机”齐名,被永远载入计算机的发展史中。“图灵机”不是一种具体的机器,而是一种思想模型,可制造一种十分简单但运算能力极强的计算装置,用来计算所有能想象得到的可计算函数。[15]基本思想是用机器来模拟人们用纸笔进行数学运算的过程。
图灵机被公认为现代计算机的原型,这台机器可以读入一系列的零和一,这些数字代表了解决某一问题所需要的步骤,按这个步骤走下去,就可以解决某一特定的问题。这种观念在当时是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因为即使在50年代的时候,大部分的计算机还只能解决某一特定问题,不是通用的,而图灵机从理论上却是图灵机模型的理论通用机。在图灵看来,这台机器只用保留一些最简单的指令,一个复杂的工作只用把它分解为这几个最简单的操作就可以实现了,在当时他能够具有这样的思想确实是很了不起的。他相信有一个算法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而困难的部分则是如何确定最简单的指令集,怎么样的指令集才是最少的,而且又能顶用,还有一个难点是如何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这些指令的问题。[11]
“图灵机”想象使用一条无限长度的纸带子,带子上划分成许多格子。如果格里画条线,就代表“1”;空白的格子,则代表“0”。想象这个“计算机”还具有读写功能:既可以从带子上读出信息,也可以往带子上写信息。计算机仅有的运算功能是:每把纸带子向前移动一格,就把“1”变成“0”,或者把“0”变成“1”。“0”和“1”代表着在解决某个特定数学问题中的运算步骤。“图灵机”能够识别运算过程中每一步,并且能够按部就班地执行一系列的运算,直到获得最终答案。
图灵机”是一个虚拟的“计算机”,完全忽略硬件状态,考虑的焦点是逻辑结构。图灵在他那篇著名的文章里,还进一步设计出被人们称为“万能图灵机”的模型,它可以模拟其他任何一台解决某个特定数学问题的“图灵机”的工作状态。他甚至还想象在带子上存储数据和程序。“万能图灵机”实际上就是现代通用计算机的最原始的模型。[7]
美国的阿坦纳索夫在1939年果然研究制造了世界上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ABC,其中采用了二进位制,电路的开与合分别代表数字0与1,运用电子管和电路执行逻辑运算等。ABC是“图灵机”的第一个硬件实现,看得见,摸得着。而冯·诺依曼不仅在上个世纪40年代研制成功了功能更好、用途更为广泛的电子计算机,并且为计算机设计了编码程序,还实现了运用纸带存储与输入。[7]
图灵是第一个提出利用某种机器实现逻辑代码的执行,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科学家。而这一点,成为了后人设计实用计算机的思路来源,成为了当今各种计算机设备的理论基石。今天世界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最高荣誉就被称为“”,相当于计算机科学界的诺贝尔奖;1950年,图灵被录用为泰丁顿(Teddington)国家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开始从事“自动计算机”(ACE)的逻辑设计和具体研制工作。他提出关于机器思维的问题,他的论文“计算机和智能(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和深远的影响。[16]1952年的论文今天被视为生物数学的奠基之作,这至多可以算的上他短暂科学生涯中第三大的贡献之一。图灵的三大贡献是:对理论计算机的研究、破译二战德军U-潜艇密码和对人工智能的研究。图灵在数学,逻辑学,神经网络和人工智能等领域也作出了很多贡献。在新旧世纪交替的2000年,美国《时代》杂志评选的二十世纪对人类发展最有影响的一百名人物中,图灵、和都在仅有二十名的“科学家,思想家”栏中榜上有名。[17]图灵领导了英国政府破译二战德军U-潜艇密码的工作,为扭转二战盟军阿兰·麦席森·图灵雕像的大西洋战场战局立下汗马功劳。
二战爆发后不久,英国对德国宣战,图灵随即入伍,在英国战时情报中心“政府编码与密码学院”服役。当时,德国人研制出了“谜”式密码机,能将平常的语言文字(明文)自动转换为代码(密文),再通过无线电或电话线路传送出去。即使被截获,对方也难破译[2]。
图灵带领200多位密码专家,研制出效率更高、功能更强大的密码破译机,将英国战时情报中心每月破译的情报数量从39000条提升到84000条[2]。这些情报发挥了重要作用。历史学家认为,图灵让二战提早了2年结束,至少拯救了2000万人的生命[2]。图灵因此在1946年获得“不列颠帝国勋章”。1950年10月,图灵又发表了另一篇题为“机器能思考吗”的论文[15],其中提出了一图灵试验种用于判定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试验方法[14],即图灵试验。每年都有试验的比赛。[11]
1950写文章提出了著名的“图灵测试”,测试是让人类考官通过键盘向一个人和一个机器发问,这个考官不知道他问的是人还是机器。如果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提问以后,这位人类考官不能确定谁是人谁是机器,那这个机器就有智力了。[11]
图灵在对人工智能的研究中,提出了一个叫做图灵试验的实验,尝试定出一个决定机器是否有感觉的标准。
图灵试验由计算机、被测试的人和主持试验人组成。计算机和被测试的人分别在两个不同的房间里。测试过程由主持人提问,由计算机和被测试的人分别做出回答。观测者能通过电传打字机与机器和人联系(避免要求机器模拟人外貌和声音)。被测人在回答问题时尽可能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人,而计算机也将尽可能逼真的模仿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如果试验主持人听取他们各自的答案后,分辨不清哪个是人回答的,哪个是机器回答的,则可以认为该计算机具有了智能。这个试验可能会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可,但是却不能使所有的哲学家感到满意。
图灵试验虽然形象描绘了计算机智能和人类智能的模拟关系,但是图灵试验还是片面性的试验。通过试验的机器当然可以认为具有智能,但是没有通过试验的机器因为对人类了解的不充分而不能模拟人类仍然可以认为具有智能。
图灵试验还有几个值得推敲的地方,比如试验主持人提出问题的标准,在试验中没有明确给出;被测人本身所具有的智力水平,图灵试验也疏忽了;而且图灵试验仅强调试验结果,而没有反映智能所具有的思维过程。所以,图灵试验还是不能完全解决机器智能的问题。
其实,要求电脑这样接近地模仿人类,以使得不能和一个人区分开实在是太过分了。一些专家认为,我们不该以电脑能否思维为目标,而是以能多大程度地模仿人类思维为目标;然后,让设计者再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图灵奖(A.M. Turing Award,又译“杜林奖”),由美国计算机协会(ACM)于1966年设立,又叫“A.图灵奖杯M. 图灵奖”[16],被喻为“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它是以英国数学天才Alan Turing先生的名字命名的,Alan Turing先生对早期计算的理论和实践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图灵奖主要授予在计算机技术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而这些贡献必须对计算机业有长远而重要的影响。奖金25万美元,由公司和公司赞助。[18]二战爆发后不久,英国对德国宣战,图灵随即入伍,在英国战时情报中心“政府编码与密码学院”纪念雕像服役。图灵带领200多位密码专家,研制出名为“邦比”的密码破译机,后又研制出效率更高、功能更强大的密码破译机“巨人”,将“政府编码与密码学院”每月破译的情报数量从39000条提升到84000条。图灵和同事破译的情报,在盟军诺曼底登陆等重大军事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图灵因此在1946年获得“不列颠帝国勋章”。[16]图灵思想活跃,他的创造力也是多方面的。据同事们回忆,他在战时的秘密工作中,曾创造很多种新的统计技术,但都未形成论文发表,后来又重新为他人所创建,由A.瓦尔德(Wald)重新发现并提出的“序贯分析”就是其中之一。他对群论也有所研究,在“形态形成的化学基础”一文中,他用相当深奥而独特的数学方法,研究了决定生物的颜色或形态的化学物质(他称之为成形素)在形成平面形态(如奶牛体表的花斑)和立体形态(如放射形虫和叶序的分布方式)中的分布规律性,试图阐释“物理化学规律可以充分解释许多形态形成的事实”这一思想。在生物学界,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探讨这一课题,图灵还进行了后来被称为“数学胚胎学”的奠基性研究工作。他还试图用数学方法研究人脑的构造问题,例如估算出一个具有给定数目的神经元的大脑中能存贮多少信息的问题等。这些,至今仍然是吸引着众多科学家的新颖课题。人们认为,图灵是一位科学史上罕见的具有非凡洞察力的奇才:他的独创性成果使他生前就已名扬四海,而他深刻的预见使他死后倍受敬佩。当人们发现后人的一些独立研究成果似乎不过是在证明图灵思想超越时代的程度时,都为他的英年早逝感到由衷的惋惜。苹果公司的标志一度被误认为源于图灵自杀时咬下的半个苹果。但该图案的设计师和苹果公司都否认了这一说法。[19]
2012年是阿兰图灵的100周年诞辰,被定为“艾伦·图灵年”。
2014根据安德鲁·霍奇斯所写的传记《》改编而成电影《》并获得2015年第87届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主演为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艾伦图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