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9月251972年出生的女人命运人注定后半生是一个人过吗

周易姓名测试打分 张融融,女,阴历日上午10点25分出生,请测下名字_百度知道
周易姓名测试打分 张融融,女,阴历日上午10点25分出生,请测下名字
改一个好名字
提问者采纳
其实不然,好争辩:火土土  笔画分别是,最后财运仍不丰、35,是前半生的命运、家庭,斗志力旺盛,不可太任性,得不到肯定,只顾面子不务实际,大都攻击性强。  12,大多是白费,喜欢强辩行事,暗示,富贵):男娶意志不坚之妻:  (刚强)权威刚强,时常有意见争吵,婚后不美满,其实内心苦闷,主管人一生命运]、人:社交能力不错,贵人得助,不马虎:60 分  详细解说如下、16。  人格与外格(七七)搭配。  11。  地格数理 32(木)[又称前运、事业等信息为、健康:您兢兢业业的精神虽然可嘉,多听人劝导能改变您的命运。 (半吉)  性格主观  姓名,但成功有限。  9:12(木) 27(金) 32(木) 43(火) 17(金)  总评数理得分。  10、事业,又无财运可依靠,但固执成性会增加您的精神负担及痛苦。吃苦耐劳。  地格数有 5,助夫爱子:  (增长)欲望无止。  3,是姓名的中心点,暗示,多受毁谤,果敢决断,操劳而功少,突破万难:辛勤劳苦而收获少,适合自己创业及开发工作,做事不妥协、24,或者遇不测的风险,难酬志向  人格数理 27(金)[又称主格,只有一个表面的空壳子,任何事情多与人商量、性格,求得精神上的寄托,诸事不遂,三教九流的朋友都有,努力奋斗亦可成功。 (半吉)  天,虽有智谋、11:  胸怀大志,但缺乏同化力。  7,是后半生的命运:  (散财破产)散财破产、16,反抗心较强。  8,如能容忍,忍耐力很强,忍耐性强、33:老境孤独,影响中年到老年],自我强烈。  人格与天格搭配(七二)暗示成功运,多为强雄气派,应修身养性,柔刚和平,易遇不平:意志不够坚定,好胜心强:易患精神衰弱,对子女却过严:与父母意见不能沟通,必获成功、老运,心身过劳,不愿受到他人干涉或牵制,则德行优良、社交能力,暗示、总论:  成功可能性小:  天格数理 12(木)[又称先格,行为好似英雄豪杰。  2,费心困苦:  人格数理 27 暗示性格为、32,但尚能忍受艰苦;女嫁无果断力之夫,追逐权势。 (下)  人格与地格搭配(七二)暗示基础运、生活是否顺利为,是祖先留下来的、42等财运诱导之数(多钱财,但大多身心劳累,易患神经衰弱疾病:  (宝马金鞍)侥幸多望,会影响中年以前],繁荣至上、23、32,虽生不足,凄凉,内含刚气:  意志坚定,抑郁不能发展:终生劳苦变成空。  5: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人格,夫妻感情不睦.外格数分别,外缘也佳:  (掘井无泉)无理之数、地三才 2 7 2(木金木)暗示健康。 (凶)  外格数理 17(金)[又称灵运、财运、子女。 (下)  人格或地格中有15。 (吉)  总格数理 43(火)[又称后运,如果是女性、社交能力和智慧],您的主观太重害了您,您的计划及劳心劳力,外表温厚,发展薄弱,自我意识强烈、婚姻:  外表安定、精神,暗示人际关系,若不慎重则易倾覆,讨厌细事。(凶)  1。 (吉)  更多信息,财帛如裕。  6、15、24.地格,暗示,大运或财运被伤则怀才不遇:子女聪明顽固:张融融  五行分别是。数吉者、13,暗示、外伤,财来财去、6。  4:外表乐观,慎防意外之灾,其实内部困难重重、41,主管命运之灵力:  虽有困难,遇事不会融通。凡事喜欢自己决定,奋斗心强,对人生影响不大]、肺病,费心费力而无所成、社交、意志,损伤脑和神经,尚可成功.总格:11 16 16  天格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姓名测试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出生的人注定后半生是一个人过吗_百度知道
出生的人注定后半生是一个人过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哪有这种事情。只是缘分未到而已。
都四+多了还没到
跟自己的性格有大关系。
性格也不是对不起朋友也是很开郎的呀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永利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沈从文的后半生
<span STYLE="FonT-siZe: 16 mso-fareast-font-family: 仿宋_GB-19498080
“”“”“”“”“”<span STYLE="FonT-siZe: 16 mso-fareast-font-family: 仿宋_GB<span STYLE="FonT-siZe: 16 mso-fareast-font-family: 仿宋_GB<span STYLE="FonT-siZe: 16 mso-fareast-font-family: 仿宋_GB“”
“”<span STYLE="FonT-siZe: 16 mso-fareast-font-family: 仿宋_GB“”<span STYLE="FonT-siZe: 16 mso-fareast-font-family: 仿宋_GB
<span STYLE="FonT-siZe: 16 mso-fareast-font-family: 仿宋_GB<span STYLE="FonT-siZe: 16 mso-fareast-font-family: 仿宋_GB<span STYLE="FonT-siZe: 16 mso-fareast-font-family: 仿宋_GB-1927<span STYLE="FonT-siZe: 16 mso-fareast-font-family: 仿宋_GB2020
“<span STYLE="FonT-siZe: 16 mso-fareast-font-family: 仿宋_GB4044”“”“”
<span STYLE="FonT-siZe: 16 mso-fareast-font-family: 仿宋_GB“……”
<span STYLE="FonT-siZe: 16 mso-fareast-font-family: 仿宋_GB“”
<span STYLE="FonT-siZe: 16 mso-fareast-font-family: 仿宋_GB“19”
<span STYLE="FonT-siZe: 16 mso-fareast-font-family: 仿宋_GB<span STYLE="FonT-siZe: 16 mso-fareast-font-family: 仿宋_GB7
&“‘’‘’‘’‘’”
“”“”<span STYLE="FonT-siZe: 16 mso-fareast-font-family: 仿宋_GB99
<span STYLE="FonT-siZe: 16 mso-fareast-font-family: 仿宋_GB“”
<span STYLE="FonT-siZe: 16 mso-fareast-font-family: 仿宋_GB
<span STYLE="FonT-siZe: 16 mso-fareast-font-family: 仿宋_GB“”“”“”“——”
<span STYLE="FonT-siZe: 16 mso-fareast-font-family: 仿宋_GB“…..”“……”
<span STYLE="FonT-siZe: 16 mso-fareast-font-family: 仿宋_GB“”“”“”——“”“”
10<span STYLE="FonT-siZe: 16 mso-fareast-font-family: 仿宋_GB“”
<span STYLE="FonT-siZe: 16 mso-fareast-font-family: 仿宋_GB<span STYLE="FonT-siZe: 16 mso-fareast-font-family: 仿宋_GB1“”“”
“”“”“”
<span STYLE="FonT-siZe: 16 mso-fareast-font-family: 仿宋_GB“”
<span STYLE="FonT-siZe: 16 mso-fareast-font-family: 仿宋_GB
“”“”<span STYLE="FonT-siZe: 16 mso-fareast-font-family: 仿宋_GB9“”
<span STYLE="FonT-siZe: 16 mso-fareast-font-family: 仿宋_GB“”<span STYLE="FonT-siZe: 16 mso-fareast-font-family: 仿宋_GB7“”
<span STYLE="FonT-siZe: 16 mso-fareast-font-family: 仿宋_GB“”
<span STYLE="FonT-siZe: 16 mso-fareast-font-family: 仿宋_GB<span STYLE="FonT-siZe: 16 mso-fareast-font-family: 仿宋_GB<span STYLE="FonT-siZe: 16 mso-fareast-font-family: 仿宋_GB
<span STYLE="FonT-siZe: 16 mso-fareast-font-family: 仿宋_GB1015“”6259
17<span STYLE="FonT-siZe: 16 mso-fareast-font-family: 仿宋_GB“”“”
五、文革中
“”“”“”“”“”“”
<span STYLE="FonT-siZe: 16 mso-fareast-font-family: 仿宋_GB2“”“”
“”“………”
<span STYLE="FonT-siZe: 16 mso-fareast-font-family: 仿宋_GB2“”“”“”“”
“”“”“”
<span STYLE="FonT-siZe: 16 mso-fareast-font-family: 仿宋_GB“”“”“”
<span STYLE="FonT-siZe: 16 mso-fareast-font-family: 仿宋_GB<span STYLE="FonT-siZe: 16 mso-fareast-font-family: 仿宋_GB
六、生命的完成
<span STYLE="FonT-siZe: 16 mso-fareast-font-family: 仿宋_GB2
<span STYLE="FonT-siZe: 16 mso-fareast-font-family: 仿宋_GB“…”“”
“”<span STYLE="FonT-siZe: 16 mso-fareast-font-family: 仿宋_GB“”“”
<span STYLE="FonT-siZe: 16 mso-fareast-font-family: 仿宋_GB“”
<span STYLE="FonT-siZe: 16 mso-fareast-font-family: 仿宋_GB
<span STYLE="FonT-siZe: 16 mso-fareast-font-family: 仿宋_GB6
<span STYLE="FonT-siZe: 16 mso-fareast-font-family: 仿宋_GB
<span STYLE="FonT-siZe: 16 mso-fareast-font-family: 仿宋_GB“…”
<span STYLE="FonT-siZe: 16 mso-fareast-font-family: 仿宋_GB5106“”“”830
<span STYLE="FonT-siZe: 16 mso-fareast-font-family: 仿宋_GB10
<span STYLE="FonT-siZe: 16 mso-fareast-font-family: 仿宋_GB5
<span STYLE="FonT-siZe: 16 mso-fareast-font-family: 仿宋_GB
七、人生的意义
<span STYLE="FonT-siZe: 16 mso-fareast-font-family: 仿宋_GB“…………”
“”“”“”“”“”“”“”
<span STYLE="FonT-siZe: 16 mso-fareast-font-family: 仿宋_GB“”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张爱玲介绍A
一.中国现代作家
[编辑本段]人物介绍
  张爱玲(日-日)
  张爱玲,本名张瑛,笔名梁京,海派作家,现代文学史上重要作家。生于上海,原籍河北丰润。
  日(一说为1921年),张爱玲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313号(今静安区康定东路87弄,临近苏州河,周边是鸿章纺织染厂)的一幢建於清末的仿西式住宅中。她的父母给她取名叫做张煐。张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是晚清洋务派领袖朝廷重臣李鸿章的女儿。父亲张廷重是典型的遗少,母亲黄素琼则是留过洋的新女性。
  1995年张爱玲逝世于美国洛杉矶寓所,终年七十五岁。当时身边没有一个人,恰逢中国的团圆节日——“中秋节”。
  张爱玲主要作品
  散文集《流言》、散文小说合集《张看》、中短篇小说集《传奇》、中篇小说《倾城之恋》、长篇小说《半生缘》、《赤地之恋》、《小团圆》。
  诗歌《雨》。晚年从事中国文学评价和《红楼梦》研究,曾在美用十年时间细品《红楼梦》。
  说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当不为过。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钻进你的心里去。喜欢张爱玲的人对她的书真是喜欢,阅读的本身就能给读书的人莫大的快感。阅读的快乐只有在她那里才可以得到,至少对我是这样。读别的书你或许能知道道理,了解知识,得到震撼,但是只有读张爱玲的文章你才是快乐的。即便是有点悲剧意味的《十八春》依然如此!
  张爱玲是世俗的,但是世俗得如此精致却除此之外别无第二人可以相比。读她的作品你会发现她对人生的乐趣的观照真是绝妙!张爱玲的才情在于她发现了,写下来告诉你,让你自己感觉到!她告诉你,但是她不炫耀!张爱玲最有名的一本集子取名叫《传奇》其实用传奇来形容张爱玲的一生是最恰当不过了。张爱玲有显赫的家世,但是到她这一代已经是最后的绝响了,张爱玲的童年是不快乐的父母离婚,父亲一度又扬言要杀死她,而她逃出父亲的家去母亲那里,母亲不久就又去了英国,她本来考上了伦敦大学,却因为赶上了太平洋战争,只得去读香港大学,要毕业了,香港又沦陷,只得回到上海来。她与胡兰成的婚姻也是一个大的不幸。本来在文坛成名是件好事,可是这在解放后居然成了罪状,最后只得远走它乡!
  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二,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浅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至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
  现代女作家有以机智聪慧见长者,有以抒发情感著称者,但是能将才与情打成一片,在作品中既深深进入又保持超脱的,张爱玲之外再无第二人。张爱玲既写纯文艺作品,也写言情小说,《金锁记》《秧歌》等令行家击节称赏,《十八春》则能让读者大众如醉如痴,这样身跨两界,亦雅亦俗的作家,一时无二;她受的是西洋学堂的教育,但她却钟情于中国小说艺术,在创作中自觉师承《红楼梦》《金瓶梅》的传统,新文学作家中,走这条路子的人少而又少。
  现代著名作家,四十年代在上海孤岛成名,其小说拥有女性的细腻与古典的美感,对人物心理的把握令人惊异,而作者独特的人生态度在当时亦是极为罕见。五十年代初她辗转经香港至美国,在此期间曾经创作小说《秧歌》与《赤地之恋》,因其中涉及对大陆当时社会状态的描写而被视为是反动作品。其后作品寥寥,唯有关于红楼梦的研究尚可一观。
  张爱玲也曾为香港电懋电影公司编写《南北一家亲》等六个剧本,之后也曾从事翻译与考证工作。张爱玲与宋淇、邝文美夫妇有深交,她的作品即是透过宋淇介绍给夏志清先生,肯定张爱玲不世出的才情,而享誉国际。张爱玲遗产的继承人是宋淇夫妇,其中大部分交由皇冠出版社收藏。
  一九九五年中秋夜,曾经瞩目中国文学界的才女张爱玲猝死于洛杉矶一公寓内,享年七十五岁。
  她的逝世使她的名字在文坛上再一次复苏。这位沉没了多年的作家一夜间又浮上水面来,而且是前所未有的美。那刻的美是永恒的,因为张爱玲孤独的一生走完了,留下的一片苍凉与无尽叹息化成玻璃灵柩,守护着她过去的灿烂。隔着空间和时间的玻璃墙望回去,越光辉的成就也越凄凉。
  张爱玲系出名门,祖母李菊耦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鸿章之女。不过她的童年是黑暗的,生母流浪欧洲,剩下她和弟弟在父亲和后娘的监管中成长(详见《私语》)。或许这是导致张后来的作品充满悲观跟势利的主要原因。她笔下的女性是实实在在的:自私、城府,经得起时间考验。就是这些近人情的角色的永恒性加重了她文字里苍凉的味道,反复地提醒着我们所有现今的文明终会消逝,只有人性的弱点得以长存于人间。至于她本人亦是斤斤计较的小女人:摸得到、捉得住的物质远较抽象的理想重要。
  张爱玲离开了父亲逃到了母亲那里,母亲给了她两条路,让她选择:“要么嫁人,用钱打扮自己;要么用钱来读书。”张爱玲毅然选择了后者,然而,母亲的经济状况一直不好,而母女间的矛盾也在一天天间慢慢地、以一种不易察觉的形式在一天天间激化。张爱玲说:“这时候,母亲的家亦不复是柔和的了。”
   中学时期的张爱玲已被视为天才,并且通过了伦敦大学的入学试。后来战乱逼使她放弃远赴伦敦的机会而选择了香港大学。在那里她一直名列前茅,无奈毕业前夕香港却沦陷了。关于她的一切文件纪录尽数被烧毁。对于这件事,她轻轻地说了几句话:“那一类的努力,即使有成就,也是注定了要被打翻的罢?……我应当有数。”大有一种奈若何的惋惜。
  此后张爱玲返回上海,因为经济关系,她以唯一的生存工具——写作,来渡过难关。《第一炉香》和《第二炉香》却成为她的成名作,替张爱玲向上海文坛宣布了一颗夺目的新星的来临。张爱玲的这两篇文章是发表在由周瘦鹃先生主持的《紫罗兰》杂志上的。继之而来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金锁记》等等更奠下她在中国现代文学重要的地位。就在她被认定是上海首屈一指的女作家,事业如日中天的同时,她却恋爱了。偏偏令她神魂颠倒的是为大汉奸汪精卫政府文化部服务的胡兰成。
  张爱玲为这段恋情拼命地付出。她不介意胡兰成已婚,不管他汉奸的身份。战后人民反日情绪高涨如昔,全力捕捉汉奸。胡兰成潜逃温州,因而结识新欢范秀美。当张爱玲得悉胡兰成藏身之处,千里迢迢觅到他的时候,他对她的爱早已烧完了。张爱玲没能力改变什么,她告诉胡兰成她自将萎谢了。然而,凋谢的不只是张爱玲的心,她惊世骇俗的写作才华亦随之而逝。往后的日子纵然漫长,她始终没再写出像《金锁记》般凄美的文章。在1945年出版的《文化汉奸罪恶史》中,张爱玲榜上有名,这多多少少拜胡兰成所赐。张爱玲与胡兰成相识于1944年,分手在1947年,只有短短三年,却是张爱玲一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后张爱玲在美国又有过一次婚姻,她与第二任丈夫赖雅相识于1956年,对方是个左派作家,两个人同年结婚。直到1967年赖雅逝世。
[编辑本段]爱玲名字的来历
  爱玲十岁的时候,母亲主张把她送进学校,父亲一再大闹着不依,最后母亲像拐卖人口一样硬把她送去了,因为已经有相当张爱玲母亲--黄逸梵基础,所以进黄氏小学四年级插班就读,在填写入学证的时候,因为“张瑛”这两个字嗡嗡地不响亮,她想给重取一个名字,一时踌躇着不知填什么名字好,支着头想了一会,说“暂且把英文名字胡乱译两个字罢”,这个词描述她当时的心情:ailing,意为烦恼。张爱玲这个普通的名字只是母亲烦恼心情的随意表达,后来却响彻了整个文坛。母亲一直打算替她改而没有改,再后来,爱玲不愿意改,也没必要改了。(团结出版社《张爱玲传》)
  张爱玲的译名现在比较多的是Eileen,夏志清先生《中国现代小说史》英文版上用的就是这个名字。夏志清先生是张爱玲的一个发现者。在这部用英文撰写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夏志清用多于鲁迅的笔墨介绍了张爱玲。
  图为张爱玲母亲黄逸梵
[编辑本段]张爱玲的年表
  日出生上海麦根路(今康定东路),取名张瑛。原籍河北丰润。她是清末洋务派名臣李鸿章的曾外孙女。
  1922年迁居天津。
  1924年开始私塾教育,在读诗背经的同时,就开始小说创作。如果说第一篇小说写一个家庭悲剧,可以看出家庭环境对她的影响,那么第二篇小说写一个女郎失恋自杀的故事,则充分显示了她的文学创造力。
  1925年母亲黄逸梵出洋留学。 
  1927年,7岁的张爱玲随家回到上海,不久,母亲回国,她又跟着母亲学画画、钢琴和英文。张爱玲对色彩、音符和文字都极为敏感,她曾说:"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
  1928年由天津搬回上海读《红楼梦》《三国演义》。
  1930年改名张爱玲,父母离婚。
  1931年秋就读上海圣玛利亚女校。
  1932年圣玛利亚女校校刊,刊载短篇小说处女作《不幸的她》。
  1933圣玛利亚女校校刊,刊载第一篇散文《迟暮》。
  1937年「国光」刊载小说《牛》《霸王别姬》及《读书报告叁则》《若馨评》。
  「凤藻」刊载《论卡通画之前途》。
  中学毕业后
  1938年,在困境中终于长成大姑娘的张爱玲再一次接受了命运的考验。她虽然考取了英国的伦敦大学,却因为战事激烈无法前往。
  1939年考进香港大学。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
年香港沦陷,未毕业即回上海,给英文《泰晤士报》写剧评、影评,也替德国人办的英文杂志《二十世纪》写“中国的生活与服装”一类的文章。 辍学开始投入文学创作「二十世纪」杂志刊载《婆媳之间》《秋歌》《中国人的生活与服装》《我的天才梦》获「西风」杂志徵文第十叁名。
  1943年「紫罗兰」杂志连载中篇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第二炉香》「杂志」月刊刊载《茉莉香片》、《到底是上海人》、《倾城之恋》、《金锁记》。
  「万象」月刊刊载《心经》、《琉璃瓦》。
  「天地」月刊刊载《散戏》、《封锁》、《公寓生活记趣》。
  「古今」月刊刊载《洋人看京戏及其他》、《更衣记》。
  结识周瘦鹃、柯灵、苏青、胡兰成等三人在当时的上海,张爱玲不仅是个有名的才女,更是著名的时尚中人。她穿的衣服都由自己亲手设计,这些服装在当时无论是样式还是颜色都显得很大胆,这也成为了当时上海报纸和圈内人士津津乐道的话题。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却骄傲地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人情练达,但生活中却始终与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这一切似乎都在预示着她后半生的凄凉结局。
  1944年「万象」月刊连载长篇小说《连环套》、「杂志」月刊刊载《红玫瑰与白玫瑰》、《殷宝滟送花楼会》、《论写作》、《有女同车》、《走!走到楼上去!》、《说胡萝卜》、《诗与胡说》、《写什么》、《忘不了的画》、《等》、《年轻的时候》、《花凋》、《爱》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传奇》由杂志月刊社出版「天地」杂志刊载、《童言无忌》、《造人》、《打人》、《私语》、《中国人的宗教》、《谈跳舞》、《道路以目》、《烬馀录》、《谈女人》「小天地」杂志刊载《散戏》、《炎樱语录》「苦竹」月刊刊载《谈音乐》、《自己的文章》、《桂花蒸
阿小悲秋》。
  1945年「杂志」月刊连载《创世纪》、《姑姑语录》、《留情》、《苏青张爱玲对谈记》、《吉利》、《浪子与善女人》译作「小天地」月刊刊载、《气短情长及其他》、「天地」月刊刊载《卷首玉照及其他》、《双声》、《我看苏青》自篇《倾城之恋》在上海公演。
  抗战胜利
   1947年「大家」月刊刊载《华丽缘》、《多少恨》。
  《传奇》增订本由山河图书公司出版。
  《太太万岁》改篇电影。
   与胡兰成离婚
  1948年上海「亦报」连载《十八春》(後改名《半生缘》)1949年上海解放后以梁京笔名在上海《亦报》上发表小说。
  1950年参加上海第一届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
  1952年避居香港。
  1954年《秧歌》、《赤地之恋》在「今日世界」连载,後在香港出版英文本及中文本。
  《传奇》改名《张爱玲短篇小说集》,在香港由天风出版社出版。
  今日世界出版社刊行译作《无头骑士》。
  1955年秋天离港赴美。
  拜访胡适。
  1956年得EdwardMacDowellColony的写作奖金1956年8月,36岁的张爱玲与65岁的赖雅结婚。
  1966年香港「星岛晚报」连载长篇小说《怨女》。
  《怨女》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1967年赖雅去世。
  获邀任美国纽约雷德克里芙学校驻校作家。
  着手英译清代长篇小说《海上花列传》。
  1968年《秧歌》《张爱玲短篇小说集》《流言》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皇冠」杂志、香港「星岛晚报」连载《半生缘》社出版。
  [1] 1969年《半生缘》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皇冠」杂志发表《红楼梦末完》。
  转入学术研究,任职加州柏克莱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出版。
  1972年自「中国研究中心」离职出版。
  1973年定居洛杉矶。
  「幼狮文艺」刊载《初评红楼梦》。
  1974年「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刊载《谈看书》《谈看书後记》。
  1975年完成英译《海上花列传》。
  「皇冠」杂志刊载《二详红楼梦》。
  1976年《张看》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联合报」刊载《叁详红楼梦》《张看自序》。
  1977年《红楼梦魇》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1979年「中国时报」社刊载《色·戒》出版。
  1981年《海上花列传》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1983年《惘然记》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幼狮文艺」刊载《初评红楼梦》。
  1984年「联合文学」刊载电影剧本《小儿女》《南北喜相逢》。
  1987年《馀韵》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1988年《续集》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1991年《张爱玲全集》典藏版;《秧歌》《赤地之恋》《流言》《怨女》《倾城之恋》《第一炉香》《半生缘》《张看》《红楼梦魇》《海上花开》《海上花落》《惘然记》《续集》《馀韵》由皇冠文学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1992年《爱默森选集》由皇冠文学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1993三年完成《对照记》。
  「联合文学」刊载电影剧本《一曲难忘》。
  1994年《对照记》由皇冠文学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日逝世于洛杉矶公寓,当时身边没有一个人,恰逢中国的团圆节日---“中秋节”,享年七十五岁。
  9月19日林式同遵照张爱玲遗愿,将遗体在洛杉矶惠捷尔市玫瑰岗墓园火化。9月30日张爱玲的生日,林式与数位文友将她的骨灰撒在太平洋。
  张爱玲文学生涯抗日战争胜利,张爱玲的小说精致、圆熟,笔触冷静又充满世俗情趣,一个二十多岁的女孩儿能有这样的才情,使得上海文坛受到了不小的震动。张爱玲小说极为鲜明的艺术独创性,主要表现为"旧小说情调与现代趣味的统一。去香港前,1952-六十年代到美定居前,定居美国到逝世.她的创作大多取材于上海、香港的上层社会,社会内容不够宽广,却开拓了现代文学的题材领域。这些作品,既以中国古典小说为根柢,又突出运用了西方现代派心理描写技巧,并将两者融合于一体,形成颇具特色的个人风格。
[编辑本段]张爱玲作品年表
  一、小说
  《不幸的她》上海圣玛利女校年刊《凤藻》总第十二期,1932年,为作者处女作,(华东师大陈子善考证)。
  《牛》,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国光》创刊号,1936年。
  《霸王别姬》,《国光》第九期,1937年。
  《沉香屑第一炉香》,上海《紫罗兰》杂志,1943年5月,收入《传奇》。
  《沉香屑第二炉香》,《紫罗兰》,1943年6月,收入《传奇》。
  《茉莉香片》,上海《杂志》月刊第11卷4期,1943年7月,收入《传奇》。
  《心经》,上海《万象》月刊第2—3期,1943年8月,收入《传奇》。
  《倾城之恋》,《杂志》第11卷6—7期,月,收入《传奇》。
  《琉璃瓦》,《万象》第5期,1943年11月,收入《传奇》。
  《金锁记》,《杂志》第12卷2期,月,收入《传奇》。
  《封锁》,上海《天地》月刊第2期,1943年11月,收入《传奇》。
  《连环套》,《万象》7—10期,月,收入《张看》。
  《年青的时候》,《杂志》第12卷5期,1944年2月,收入《传奇》。
  《花凋》,《杂志》第12卷6期,1944年3月,收入《传奇》。
  《红玫瑰与白玫瑰》,《杂志》第13卷2—4期,月,收入《传奇》。
  《殷宝滟送花楼会》,《杂志》第14卷2期,1944年11月,收入《惘然记》。
  《等》,《杂志》第14卷3期,1944年12月,收入《传奇》。
  《桂花蒸阿小悲秋》,上海《苦竹》月刊第2期,1944年12月,收入《传奇》。
  《留情》,《杂志》第14卷5期,1945年2月,收入《传奇》。
  《创世纪》,《杂志》第14卷6期,第15卷1、3期,月,收入《张看》。
  《鸿鸾禧》,上海《新东方》第9卷第6期。1944年6月。
  《多少恨》,上海《大家》月刊第2—3期,月,收入《惘然记》,台湾皇冠出版社,1983年6月。
  《小艾》,上海《亦报》,1950年连载,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年7月。《十八春》,上海《亦报》连载,1951年出单行本。
  《秧歌》,香港《今日世界》月刊,1954年。
  《赤地之恋》,香港《今日世界》,1954年。
  《五四遗事》,台北《文学》杂志,1957年,收入《惘然记》。
  《怨女》,香港《星岛晚报》连载,1966年,台北皇冠出版社出版,1968年。
  《半生缘》,1968年,先在台湾《皇冠》杂志刊出,后改名为《惘然记》,收入《惘然记》。
  《相见欢》,收入《惘然记》。
  《色·戒》,台湾《中国时报·人间副刊》,1979年,收入《惘然记》。
  《浮花浪蕊》,收入《惘然记》,1983年。
  (以上三篇约作于1950年,发表时间晚。)
  《小团圆》(创作于1970年,于日在台出版,4月8日在大陆出版发行,引起热议。)
  二、散文
  《迟暮》,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3年刊。
  《秋雨》,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6年刊。
  书评四篇,《国光》第1、6期,年。
  《论卡通画之前途》,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7年刊。
  《牧羊者素描》,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7年刊。
  《心愿》,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7年刊。
  《天才梦》,西风出版社征文,1939年,收入《张看》。
  《到底是上海人》,《杂志》第11卷5期,1943年8月,收入《流言》。
  《洋人看京戏及其它》,上海《古今》半月刊第33期,1943年《更衣记》,《古今》第34期,1943年12月,收入《流言》。
  《公寓生活记趣》,《天地》第3期,1943年12月,收入《流言》。
  《道路以目》,《天地》第4期,1944年1月,收入《流言》。
  《必也正名乎》,《杂志》第12卷4期,1944年1月,收入《流言》。
  《烬余录》,《天地》第5期,1944年2月,收入《流言》。
  《谈女人》,《天地》第6期,1944年3月,收入《流言》。
  《小品三则》(包括《走!走到楼上去》、《有女同车》、《爱》),《杂志》第13卷1期,1944年4月,收入《流言》。
  《论写作》,《杂志》第13卷1期,1944年4月,收入《张看》。
  《童言无忌》,《天地》第7、8期,1944年5月,收入《流言》。
  《造人》,《天地》第7、8期,1944年5月,收入《流言》。
  《打人》,《天地》第9期,1944年6月,收入《流言》。
  《说胡萝卜》,《杂志》第13卷4期,1944年7月,收入《流言》。
  《私语》,《天地》第10期,1944年7月,收入《流言》。
  《中国人的宗教》,《天地》第11—13期,月。
  《诗与胡说》,《杂志》第13卷5期,1944年8月,收入《流言》。
  《写什么》,《杂志》第13卷5期,1944年8月,收入《流言》。
  《〈传奇〉再版序》,1944年9月。
  《炎樱语录》,上海《小天地》第1期,1944年9月,收入《流言》。
  《散戏》,《小天地》第1期,1944年9月。
  《忘不了的画》,《杂志》第13卷6期,1944年9月,收入《流言》。
  《谈跳舞》,《天地》第14期,1944年11月,收入《流言》。
  《谈音乐》,《苦竹》第1期,1944年11月,收入《流言》。
  《自己的文章》,《苦竹》第2期,1944年12月,收入《流言》。
  《夜营的喇叭》《借银灯》《银宫就学记》《存稿》《雨伞下》《谈画》(以上均收入《流言》中,发表刊物及年月不详)
  《气短情长及其它》,《小天地》第4期,1945年1月。
  《〈卷首玉照〉及其它》,《天地》第17期,1945年2月。
  《双声》,《天地》第18期,1945年3月。
  《吉利》,《杂志》第15卷1期,1945年4月。
  《我看苏青》,《天地》第19期,1945年4月。
  《姑姑语录》,《杂志》第15卷2期,1945年5月,收入《张看》。
  《中国的日夜》,收入《传奇》增订本,1947年。
  《华丽缘》,上海《大家》月刊创刊号,1947年4月,收入《惘然记》。
  《有几句话同读者说》,收入《传奇》增订本。
  《〈太太万岁〉题记》,上海《大公报、戏剧与电影》日。
  《张爱玲短篇小说集·自序》,1954年7月。
  《〈爱默森文选〉译者序》1964年。
  《忆胡适之》,台湾《中国时报·人间副刊》,收入《张看》,1976年。
  《谈看书》,台湾《中国时报·人间副刊》,收入《张看》,1976年。
  《谈看书后记》,台湾《中国时报·人间副刊》,收入《张看》,1976年。
  《〈红楼梦魇〉自序》,台湾皇冠出版社,1976年。
  《〈张看〉自序》,台湾皇冠出版社,1976年5月。
  《〈惘然记〉序》,台湾皇冠出版社,1983年6月。
  国语本《海上花》译后记,日、2日台北《联合报》副刊。
  《〈海上花〉的几个问题》(英译本序),日台北《联合报》副刊。
  《表姨细姨及其他》,台湾皇冠出版社,1988年。
  《谈吃与画饼充饥》,台湾皇冠出版社,1988年。
  《“嗄?”?》,日台北《联合报》副刊。
  《草炉饼》,日台北《联合报》副刊。
  三、电影剧本
  《未了情》,1947年。
  《太太万岁》1947年。
  《情场如戏场》(改编),1956年摄制,收入《惘然记》。
  四、学术论著
  《红楼梦魇》,台湾皇冠出版社,1976年。《〈海上花列传〉评注》,台湾《皇冠》杂志刊出,1981年。
  五、译文
  《海上花列传》(汉译英)。《美国现代七大小说家》(与人合译,英译汉)。
  她的小说《色·戒》被著名导演李安拍成电影。
《色·戒》的创作灵感来自王尔德的《薇拉》(Vera)。王尔德是张爱玲一直崇尚已久的偶像,她的个性与作风将王尔德模仿得淋漓尽致,简直是一个翻版。
[编辑本段]张爱玲爱情故事
  张爱玲与胡兰成,一个是当时上海最负盛名的女作家,一个是汪伪政府的要员。在乱世之中,他们的相识、相知、相恋,及至最后的分手,都堪称是一场“传奇”。
  1944年初春的一天,南京的一座庭院的草坪上,有一个躺在藤椅上翻读杂志的中年男人。当他看到一篇小说时,才刚读了个开头,就不由得坐直了身子,细细地读了一遍又一遍。这个男人就是胡兰成,他读的小说就是张爱玲的《封锁》。
  胡兰成是浙江嵊县人,生于1906年。从小家贫,吃过很多苦,赤手空拳拼天下。他原有个发妻玉凤,在玉凤过世之时,胡兰成借贷以葬妻魂,却四处碰壁。对此,胡兰成后来回忆说:“我对于怎样天崩地裂的灾难,与人世的割恩难爱,要我流一滴眼泪,总也不能了。
我是幼年时的啼哭,都已还给了母亲,成年的号泣,都已还给了玉凤,此心已回到了如天地之仁!”就是这个生活在社会底层只身闯世界的文人,在挣扎中淡漠了自己的人格、尊严、价值观。所以在汪精卫为组织伪政府而四处拉拢人才时,他们看上了胡兰成。而胡兰成也不顾是非黑白地应允,成了民族的罪人。
  此时的胡兰成,已在汪伪政府中任职,正在南京养病。当他收到苏青寄来的杂志《天地》第十一期,读到《封锁》的时候,喜不自胜。文人与文人之间的那种惺惺相惜,使他对作者张爱玲充满了好奇。于是他立即写了一封信给苏青,对张爱玲的小说大加赞许,并表示极愿与作者相识。苏青回信说,作者是位女性,才分颇高。这更是让胡兰成对张爱玲念念不忘。不久,他又收到了苏青寄来的《天地》第十二期,上面不仅有张爱玲的文章还有她的照片。他越发想结识张爱玲了。胡兰成回到上海之后就去找苏青,要以一个热心读者的身份去拜见张爱玲。苏青婉言谢绝了,因为张爱玲从不轻易见人。但胡兰成执意见,向苏青索要地址。苏青迟疑了一下才写给他——静安寺路赫德路口192号公寓6楼65室。胡兰成如获至宝。虽然此时,他是个有妻室的人,而且,是他的第二次婚姻。
  胡兰成第二天就兴冲冲地去了张爱玲家,她住的赫德路与他所在的大西路美丽园本来就隔得不远。可张爱玲果真不见生客。胡兰成却不死心,从门缝里递进去一张字条,写了自己的拜访原因及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并乞爱玲小姐方便的时候可以见一面。第二天,张爱玲打了电话给胡兰成,说要去看他,不久就到了。张爱玲拒绝他的到访,又自己亲自去见他,主意变得好快。其实早前,胡兰成因开罪汪精卫而被关押,张爱玲曾经陪苏青去周佛海家说过情。因此,她是知道他的。于是,就这样见面了。
  真正见了面,胡兰成只说与他所想的全不对。他一是觉得张爱玲个子之高,二是觉得她坐在那里,幼稚可怜相,不像个作家,倒像个未成熟的女学生。但他两人一谈就是五个小时。从品评时下流行作品,到问起张爱玲每月写稿的收入。对一个初次见面的小姐问这样的问题,实在是失礼的,但“因为相知,所以懂得”,两人已有了知交之感,所以张爱玲倒未觉得胡兰成的话很唐突。胡兰成送张爱玲到弄堂口,并肩走着,他忽然说:“你的身材这样高,这怎么可以?”只这一句话,就忽地把两人的距离拉近了。“这怎么可以”的潜台词是从两个人般配与否的角度去比较的,前提是已经把两人作为男女放在一起看待了。张爱玲很诧异,几乎要起反感了,但,真的是非常好。
  次日,胡兰成去回访张爱玲。她房里竟是华贵到使他不安,胡兰成形容说,三国时刘备进孙夫人的房间,就有这样的兵气。那天,张爱玲穿了一件宝蓝绸袄裤,戴了嫩黄边框的眼镜。多年后,胡兰成对这些细节都有着清晰的回忆。此后,他每天都去看张爱玲。一天,他向张爱玲提起刊登在《天地》上的照片,张爱玲便取出来送给他,还在后面题上几句话: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这一年,胡兰成38岁,张爱玲24岁。但很快,他们恋爱了。他们谈情说爱的方式似乎是他们最初相识的延续。胡兰成在南京办公,一个月回一次上海,一住八、九天。每次回上海,他不回美丽园自己的家,而是径直赶到赫德路,先去看张爱玲。两人每天在一起,喁喁私语无尽时。但当时世人并不了解他们之间的感情,只觉得胡兰成的政治身份是汉奸,又有妻室,年纪大到几乎可以做张爱玲的父亲。世人都觉得这样的爱情似乎有些不可思议,都是为张爱玲惋惜的。她却不觉得。
  胡兰成是懂张爱玲的,懂她贵族家庭背景下的高贵优雅,也懂她因为童年的不幸而生成的及时行乐的思想。仅仅这一个“懂得”,也许就是张爱玲爱上胡兰成的最大原因。其实细细分析来,张爱玲本身就不是一个世俗之人,她不以尘世的价值观去品评一个人。她没有什么政治观念,只是把胡兰成当作一个懂她的男人,而不是汪伪政府的汉奸;对于胡兰成的妻室,她也不在乎,因她似乎并不想到天长地久的事。她在一封信中对胡兰成说:“我想过,你将来就是在我这里来来去去亦可以。”也许她只在乎胡兰成当下对她的爱,其他的,她都不愿多想。胡兰成的年龄比她大出很多,但这也许又成了她爱他的原因。
  张爱玲从小缺乏父爱,便容易对大龄男性产生特别的感情,所以,年龄问题也不是障碍。于是,她倾尽自己的全部去爱他了,就这样在世人诧异的眼光中相爱了。爱得那样的超凡脱俗。
  1944年8月,胡兰成的第二任妻子提出与他离婚。这给了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一个升华的机会——结婚。他们就这样结婚了,没有法律程序,只是一纸婚书为凭。因为胡兰成怕日后时局变动,自己的身份会拖累张爱玲。没有任何仪式,只有张爱玲的好友炎樱为证。“胡兰成与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前两句是出自张爱玲之手,后两句出由胡兰成所撰。就这样,他们的感情有了一个踏实安稳的关系——夫妻。
  这一段时间,也是张爱玲创作生涯中的黄金时间。胡兰成对她的写作是有帮助的,两人会一起讨论一些文学话题。而张爱玲的散文《爱》,在开头就说,这是一个真的故事。的确是真的故事,是胡兰成的庶母的故事。也许他是给她的创作提供灵感的吧。但,这样的时间,并不长。
  时间已经接近了44年年底,时局明显地在变动。日军在中国的势力已经江河日下。而胡兰成作为汪伪政府的官员,也有了危机感。有一个傍晚,两人在张爱玲家的阳台上看上海的暮色。胡兰成对她说了当下的时局,恐自己将来有难。张爱玲虽对政治不敏感,但此刻,她知道,这个国,这一次是真真连到她的家了。汉乐府中有“来日大难,口燥唇干,今日相乐,皆当喜欢”的句子。而张爱玲此刻是真切地体会到了这两句诗的含义。胡兰成说“将来日本战败,我大概还是能逃脱这一劫的,就是开始一两年恐怕要隐姓埋名躲藏起来,我们不好再在一起的。”张爱玲笑道:“那时你变姓名,可叫张牵,或叫张招,天涯地角有我在牵你招你。”
  就是这样真实的期盼!但两人果真是要分别了!
1944年11月,胡兰成到湖北接编《大楚报》,开始了与张爱玲的长期分离。那是一个时常有警报和空袭的时期。有一天,胡兰成在路上遇到了轰炸,人群一片慌乱,他跪倒在铁轨上,以为自己快要炸死了,绝望中,他只喊出两个字:爱玲!这个时候,他还是全心爱着张爱玲的吧。
  但胡兰成毕竟是个毫无责任感的人,来武汉不久,他便与汉阳医院一个17岁的护士周训德如胶似漆。他不向小周隐瞒张爱玲,但又向她表明要娶她——只有做妾了。但小周的生母是妾,她的反应是,不能娘是妾,女儿也是妾。于是胡兰成又进行了一次婚礼,似乎全然忘了张爱玲的存在。而张爱玲对此一无所知。她给他写信来,还向他诉说她生活中的一切琐碎的小事。她竟还是那样投入地爱他。
  1945年3月,胡兰成从武汉回到上海。在张爱玲处住了一个多月。此时,他才将小周的事情告诉了张爱玲。她是震动的,因为她把自己对胡兰成的爱看作是那样坚贞不可动摇的,但又怎么会冒出来一个小周?此时,张爱玲的心已被刺伤了,但她仍是爱他的。于是她只有默默承受。两个人在一起,胡兰成倒是再也不提小周了。也许他就是这样一个只看见眼前的人。
  可惜,5月,胡兰成又回到了武汉。一见到小周,就有回家的感觉——他又忘了张爱玲了。
  时局大乱,日,日本投降,胡兰成末日也来了,重庆方面定会惩办他这样的汉奸。于是他逃到了浙江,化名张嘉仪,称自己是张爱玲祖父张佩纶的后人——果是姓张,只是不叫张牵或是张招,住在诸暨斯家。
  斯家的儿子斯颂德是胡兰成的高中同窗,胡兰成年轻的时候就曾在斯家客居一年。斯家的男主人已逝,是斯家主母维持生计。斯家还有个庶母,范秀美,大胡兰成两岁,曾经与斯家老爷生有一女。在这样的乱世中,斯家人安排胡兰成去温州范秀美的娘家避难,由范秀美相送。只这一路,胡兰成就又勾引上了范秀美。未到温州,两人便已做成夫妻,对范家人以及邻居也以夫妻相称。刚离开张爱玲、周训德的胡兰成,此刻又与范秀美在一起,可见他的滥情!
  然而,已有半年未曾见面的张爱玲,竟一路寻着来到了温州。这两个女人与一个男人的三角关系,无论如何都只能是尴尬。因为怕范秀美的邻居对三人的关系有所猜忌,他们三人都是在旅馆见面的。一个清晨,胡兰成与张爱玲在旅馆说着话,隐隐腹痛,他却忍着。等到范秀美来了,他一见她就说不舒服,范秀美坐在房门边一把椅子上,但问痛得如何,说等一会儿泡杯午时茶就会好的。张爱玲当下就很惆怅,因为她分明觉得范秀美是胡兰成的亲人,而她自己,倒象个“第三者”或是客人了。还有一次,张爱玲夸范秀美长得漂亮,要给她作画像。这本是张爱玲的拿手戏,范秀美也端坐着让她画,胡兰成在一边看。可刚勾出脸庞,画出眉眼鼻子,张爱玲忽然就停笔不画了,说什么也不画了,只是一脸凄然。范秀美走后,胡兰成一再追问,张爱玲才说:“我画着画着,只觉得她的眉神情,她的嘴,越来越像你,心里好不震动,一阵难受就再也画不下去了。”这就是世人所说的“夫妻像”吧。张爱玲真的是委屈的,她的心里只有这一个男人,而这个男人的心里却装着几个女人,叫她怎么能不感伤?
  离开温州的时候,胡兰成送她,天下着雨,真是天公应离情。她叹口气道:“你到底是不肯。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够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这场雨,也冲刷了他们曾经的“倾城之恋”。张爱玲已经知道,她这一生最美的爱情,已经走到了辛酸的尽头,再有没有挽回的余地了。
  此后的八、九个月时间,两人偶有通讯。张爱玲也会用自己的稿费接济胡兰成,只因怕他在流亡中受苦。
  有一次,胡兰成有机会途径上海,在危险之中,他在张爱玲处住了一夜。他不但不忏悔自己的滥情,反倒指责张爱玲对一些生活细节处理不当。还问她对自己写小周的那篇《武汉记》印象如何,又提起自己与范秀美的事,张爱玲十分冷淡。当夜,两人分室而居。第二天清晨,胡兰成去张爱玲的床前道别,俯身吻她,她伸出双手紧抱着他,泪水涟涟,哽咽中只叫了一句“兰成”,就再也说不出话来。
  这就是两人最后一次见面。
  几个月后,1947年6月,胡兰成收到了张爱玲的诀别信: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经不喜欢我的了。这次的决心,是我经过一年半长时间考虑的。彼惟时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难。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
  小吉就是小劫的意思。此时的胡兰成已经脱离了险境,在一所中学教书,有了较安稳的工作。张爱玲选择他一切都安定的时候,写来了诀别信,随信还附上了自己的30万元稿费。自此以后,这二人一场传奇之恋,就这样辛酸地谢幕了。胡兰成曾写信给张爱玲的好友炎樱,试图挽回这段感情,但张爱玲没有理他,炎樱也没有理他。这段感情,真的是谢幕了。张爱玲曾对胡兰成说:“我将只是萎谢了。”萎谢的不仅仅是爱情吧,还有文采,此后张爱玲的创作也进入了低谷。
  然而,还有后话。
  20世纪50年代初,胡兰成移居日本,与上海大流氓吴四宝的遗孀佘爱珍同居。而张爱玲也已离开大陆到了香港。胡兰成得到消息,曾托人去访她,但未遇着,那人便留下了胡兰成在日本的地址。半年后,胡兰成收到了一张明信片,没有抬头,没有署名,只有熟悉的字迹:手边若有《战难和亦不易》、《文明与传统》等书(《山河岁月》除外),能否暂借数月作参考?
  后面是张爱玲在美国的地址。胡兰成大喜,以为旧情可复,又以为张爱玲还很欣赏自己,便马上按地址回了信,并附上新书与照片。等到《今生今世》的上卷出版之时,他又寄书过去,作长信,为缠绵之语。张爱玲一概不回,末了才寄来一张短笺:
  兰成:
  你的信和书都收到了,非常感谢。我不想写信,请你原谅。我因为实在无法找到你的旧著作参考,所以冒失地向你借,如果使你误会,我是真的觉得抱歉。《今生今世》下卷出版的时候,你若是不感到不快,请寄一本给我。我在这里预先道谢,不另写信了。
  胡兰成一见,便彻底断了念头。至此,这段爱情是真真地谢幕了。
  张爱玲从未就这一场恋情说过只言片语,我们只有从胡兰成所著的《今生今世》中《民国女子》去考证。这段感情,究竟孰是孰非,也许真的并不重要。
  就象张爱玲在《金锁记》的开头说的:
  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应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纸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后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点凄凉。
已投稿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个人的强势注定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