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世界之深夜txt读者群

你现在的位置:&&&&&&深夜的大众食堂——评日本NHK纪录片频道【纪实72小时】之深夜的大众食堂
深夜的大众食堂——评日本NHK纪录片频道【纪实72小时】之深夜的大众食堂
ドキュメント72時間【纪实72小时】是NHK(NHK即日本放送协会Nippon Hoso Kyokai (Japan Boardcasting Corporation) 从2005年起推出的记录片系列,一直到2015年都在陆续录制播出,每一集都非常短小,大约30分钟左右,每集都选择一个特定的地点,对那里的人事连续三天七十二小时进行采访拍摄,镜头对准日本国内,选取的地点有长途车站、漫画吃茶、便利商店、排档等等,通过72小时的定点观测,力求真实框取日本社会日常现实中的人间百态(该段为【纪实72小时】的官方简介)。
NHK是日本最大的广播电视机构,也是日本唯一的公共广播电视台,1925年创办开播,以制作高质量的纪录片著称于世,与英国的BBC齐名,以其严谨、客观的制作风格,巧妙的构思以及先进的拍摄技术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NHK纪录片的影像结构简单,叙事几近流水,但揉和的思想与领会却总在高处,令人刮目相看。即使录制像“莺谷(日本著名的风俗店街)的深夜大众食堂”这类容易让人浮想联翩的作品,也很好的维护了风月场边食客们的尊严,如实表达了他们作为平常人的生活与艰辛、谋生的不易、人生的不简单和生活况味的多层次,对在一间小小大众食堂里发生的人情世故充满悲悯和注视,也恰到好处的混杂些微轻巧的调侃和幽默。在纪录片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学功底和人文关怀的平衡与宽容之处,它有底气在纪录片中构建故事、情节、矛盾。以客观看待社会细微之处的敏锐之眼,瞬间发掘和折射出社会乃至芸芸众生共有的人生体验与共同之处。于微小之处放射出宏大从容的理念和格局,就是NHK纪录片的过人之处。
NHK曾做过反映日本社会与人生普遍事实的“无缘社会”与“不婚时代”,以敏感敏锐的观察角度和精辟总结而震惊日本。在发达社会表面之下,孤独到令人窒息的个体生活与冷漠势利的社会事实。不仅是日本社会,更是更多开始经济发达和城市发展成熟却日趋老龄化社会共同的令人担忧的“老无所养”、“与世隔绝”和“现代人的孤独症”;急剧的老龄化也是已经陷入飞速城市化潮流中的中国目前所遭遇的难题,中国的目前80后一代极有可能成为60岁才能休息的第一代“终生工作者”。而走在经济发展更前沿的日本,其实老年人终身工作、“终生孤独”都已经非常明确和广泛,在【纪实72小时】的“深夜咖啡馆”中,半夜现身,来往咖啡馆喝茶吃饭的出租车司机,平均年龄都已在60岁以上。前来饮茶的也有年老独居,调侃自己随时会死的老年人们。“莺谷的深夜大众食堂”里,受访的大部分人处在不同的年龄阶层,却大部分单身,由于单身的自由可以让他们工作到半夜,前来吃一餐热饭,也因为单身而渐生孤独和感情没有归宿的苦闷,反映出因为飞速经济步伐和互联网交际的诞生而导致的传统家庭的逐渐崩溃肢解、人际关系的稀释、亲情与人情的日渐疏离。
我们只在NHK旷若烟海的纪录片集锦里中简单提取【纪实72小时】系列的“深夜大众食堂”,来领略下樱花之国——日本社会风情风俗的种种趣味,在纷繁多彩的饮食文化和传统背后不同人生的多重滋味,民间食肆中隐藏的不语传奇与难言的复杂身世,人间百味里的风尘往事,一饭一饮里的寻常故事。
重复纪录片的原文介绍:“在人间关系日趋稀薄的今天,且暂停一下脚步,把目光转向自己以外的日常戏剧吧。”
风月场边的“深夜食堂”
深夜的大众食堂是坐落在东京著名风俗店街——莺谷里的小小食肆,很有日本昭和时代的气息,它是现存为数不多的通宵营业、还提供传统家常菜的食堂,屋内的陈设略显简陋,有一圈围着厨房的围座,周围也有排列的独立小饭桌,热闹的时间只能容纳50人左右。深夜时分,华灯初上,人声鼎沸,有欢场疲惫归来的客人进来吃一餐热乎乎的麻婆豆腐;也有深夜才下班叫上三五好友过来聚会小酌;还有工作到半夜的夜女郎过来吃碗热猪肉汤,喂饱自己再去面对红灯区飘摇风凉的你情我爱;也有屡屡情场失意、难觅伴侣的建筑工人进来烂醉如泥,醉酒时已难言心酸与孤寂,惟有擦擦惺忪的双眼步出食肆,迎接新一天不变和阴沉的宿命;还有年过半百却投资失利、血本无归而不得不开始经营风俗店生意的年老女人,她捧着一碗荞麦面旁苍老的手,就透露出她小心翼翼去艰难营运的生活经历,辛酸况味不觉已尝。一间毫不起眼的深夜饭堂,来来往往的是迥然各异、非凡或普通的人生;进进出出的都是食物间的深沉故事,自有它格外的魅力与滋味。
在日本,风俗店与歌舞町街是不同的,风俗店街指性交易场所(虽然日本法律规定风俗店不准从事性服务活动,但由于法律词汇模糊和大概,早已被忽视和突破),也有提供一夜情的廉价私密小酒店;而歌舞町则是高级夜总会聚集的街道,情调和奢侈是第一位的。在“深夜的美甲店”这一集中,我们能看到夜总会头牌小姐们豪奢的高档消费,她们总是半夜前来美甲,在指尖不惜代价镶嵌上各种闪闪烁烁的宝石来增加吸引力。一次美甲的费用在几万日元以上(折合人民币五六百到一千元不等,令人咋舌);在“深夜的大众食堂”中,虽然拍摄者使用模糊的局部很好保护了受访的风俗店小姐,但从她们粗糙衰老的手和简陋随意的打扮看出,这个区域的风俗店和她们都属于情色生意的最低端,步入中年、年老色衰的她们完成夜间的工作之后,还要费力打理白天的工作和家庭,拼命维持生计,人生的确充满挫折与历尽沧桑。歌舞町街遍布为了满足年轻的高级小姐们消费的高级场所,包括美甲店和美发店等;而在莺谷这样的风俗店街消费环境却显得亲民和朴实很多,小小的大众食堂并不供应昂贵的食物,它主要供应的都是熏鲸鱼肉、凉拌焯菜等陪酒小菜;另外还有蛋包饭、拉面、荞麦面等一些家常饭菜,消费几百日元不等,非常平凡。
本话题来源于日志:
--------------------该烧香烧香,该吃饭吃饭,该办的事,天打雷劈都得办!楼主
这个系列做得非常好,一直在看,都是老百姓的生活,虽然平凡,但很有意思
--------------------There something inside me,it's hard to explain
楼主,写的不错啊,有木有NHK纪录片,求分享一下呗,可以发条链接么。。。&
--------------------
纪实性很棒,那种平实的感觉和未加装饰的美味让人更贴近生活。
--------------------
虽然没有精致的妆容,那种真实感却太打动人人了
--------------------
哈哈,这纪录片挺另类好看的
--------------------
很生活的感觉,喜欢
--------------------
对和美食有关的纪录片没有抵抗力~
--------------------
每次看这部剧的时候总想好好美餐一顿
--------------------小晗爱电影~希望大家喜欢小晗!
看这部剧 我爱上了吃货
--------------------
参与话题讨论,请先
42097名成员15424个主题
可用积分:25分魔兽世界之深夜最新章节,魔兽世界之深夜全集txt下载,全文阅读 - 笔下文学
小窍门:阅读时通过键盘上的左右方向键“←”或“→”可快速转到“上一章节”或“下一章节”,按回车可返回《魔兽世界之深夜》最新章节目录
魔兽世界之深夜 全集下载
卷一:奇怪的猎人
卷二:风乍起
卷二:风乍起
卷二:风乍起
卷二:风乍起
卷二:风乍起
卷二:风乍起
卷二:风乍起
魔兽世界之深夜 卷二:风乍起
魔兽世界之深夜 卷二:风乍起
卷二:风乍起
卷二:风乍起
卷二:风乍起
卷二:风乍起
卷二:风乍起
作品《魔兽世界之深夜》版权归“左手易冷”或出版社所有,笔下文学(bxwx8.org)会员收集整理&来自虹膜读者群的电影推荐(4)_虹膜_【传送门】
来自虹膜读者群的电影推荐(4)
虹膜读者群
本文首发于虹膜公众号(IrisMagazine)。虹膜读者群有一个固定的活动,每天轮流由每个人为大家推荐一部自己喜欢的电影,并写写推荐的原因,自己为什么喜欢。时间一久,积累了很多推荐片目。今天发出来的是读者二群的部分推荐影片记录。感谢每一个人的推荐,即使限于篇幅,你的推荐没有出现在这里。
《鸭羹》推荐人:柯大地推荐理由:之前确立群规的时候就有仔细思考过推荐电影的原则。就我而言,不太希望自己推荐给大家存在争议的电影。所以排除一些选择之后,我选择了这部电影,《鸭羹》('Duck Soup'),由马克思三兄弟(格鲁乔·马克斯,哈勃·马克斯和契科·马克斯)主演的影片中最著名的一部,在「AFI百年百大电影」2007年的评选中位列第60名。当然,此片在豆瓣的标注人数还未满 1500也是推荐的原因之一。 简要分析:此片上映于1933年底,属于非常典型的神经喜剧。与以巴斯特·基顿为代表的默片时代的动作喜剧不同的是,《鸭羹》对白密集,有着大段的 双关语,充满了机关枪式的语言交锋,但也有着精妙的身体表演镜头。同时,这部电影也对于伍迪·艾伦有着比较大的影响(可能尤其是格鲁乔在镜头前的疏离技巧),出现在伍迪的《汉娜姐妹》中的片尾。片中除了最突出的「镜框前的哑剧」可以作为亮点,片尾有次将求援的呼喊与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的场景剪辑在一起的创意同样也是妙趣横生。而且值得一提的是,《鸭羹》 可以算是马克斯三兄弟的事业转折点,在此之前他们与派拉蒙合作,影片上映之后他们转向米高梅的阵营 ,虽然仍然有《歌剧院之夜》这样的佳片,但终究因为制片人对剧情规划的影响开始走上了下坡路。(这点基顿也是前车之鉴) 画外音:我觉得这部电影最突出的人物形象就是格鲁乔的角色,他言谈中充满了大量具有双重含义的暧昧词汇与下流暗示,又以极快的语速喷吐出来。当然, 他本人的就是这样一个人——罗杰·伊伯特在其耄耋之年曾跟他相处过一段时间,表示他仍然是成名前喋喋不休的模样;在此之后有个著名导演在作为演员方面受到了他极大的影响,这个导演是谁你们现在都知道了(奸诈脸)。有人说本片片名('Duck Soup')是个老式的英语俚语,意思是「易如反掌的事」或「好欺负的人」。但我更愿意以影评人提姆·德克斯(Tim Dirks)的解释结束我的推片——「据说格鲁乔提供了如下一份菜谱:'取两只火鸡,一只鹅,四颗卷心菜混在一起,但别拿鸭子。尝了一口之后,你余下的生活就是小菜一碟。'」
《暴雨将至》推荐人:阿平推荐理由:《暴雨将至》是曼彻夫斯基的处女作,但是电影内所包含的内容和意义值得我们深思。一个人能否对战争,鲜血,宗教,种族产生影响,在影片中导演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这部电影中无数的隐喻,一群儿童讲火圈中的乌龟点燃,子弹的呼啸声划过天际,打破了正在教堂中祈祷的宁静,传教士纷纷向外看去,这样的一段声音的连接打破了空间的距离,传递出马其顿的暴力已经无处不在。还有很多的例子就不在这里列举。 在影片中导演在剪辑和镜头运用了大量的技巧,通过声音蒙太奇巧妙专场,在酒吧的那场戏中镜头相连在形式上营造出紧张的气氛,通过演员的表演将惶恐不安表现的淋漓极致。 《暴雨将至》三段相互交错的故事,将文化、宗教、民族的误会造成 的悲剧形成这个电影独特的三段式结构,又在时间上做成了一个圆环一般的迷局,使得影片到了最后,让观众恍然大悟:时间不逝,圆圈不圆。
《侠骨柔情》推荐人:new order推荐理由:《侠骨柔情》(My Darling Clementine)本人最爱的西部片,是西部片大导演约翰福特的杰作之一,也是神话式浪漫主义西部片最后的巅峰之一,之后的西部片都或多或少地开始转向。本片根据传奇的墓碑镇OK牛栏之战改编,塑造了最有名的西部英雄之一怀亚特–厄普警长创世神话般的形象。 本片是福特天才般视觉力量最强有力的证明之一,不论是镇外云层旷野的明暗对比,还是酒吧内精确的几何构图,都展现出震撼人心的美与力。纪念碑山谷再次成为福特视觉表达的催化剂。在大部分的外景镜头里,天空是画面的主宰力量,天际线成为所有构图几何线灭点的最佳归宿,搭建起一个象征善与恶、混沌与秩序的天神交战舞台。 与男性阳刚斗争平行的是一条混杂着柔情雅致与堕落颓靡的感情线,人性的美好与多元便展现出它令人动容的力量。演员的优异表现使得人物塑造立体生动,尤其是亨利方达,展现出奕奕星光,驿站初见克莱曼婷以及教堂奠基舞会的场景进人难忘。 即便这是一部近七十年前的黑白电影,即使它的故事情节与诸多细节画面早已刻印在我脑中,然而它超越时间的力量仍使我一遍一遍地重复观看。美妙且伟大,墙裂推荐!
《细细的红线》推荐人:Steve?推荐理由:影片中反复展示战前的场景,土著和士兵在作为背景的碧色海洋中浮潜,配以温暖色调和思辨性质的呓语,构造了导演对战争和其背后现代社会的反面描述,即人对家园与母体的回归。导演的角度不是悲悯也非控诉,而是对悲剧赋以基于普遍人性的注视;针对战争的荒谬本质,来自画外音的质疑声讶异、深沉但不煽情,拍摄也在运动中始终保持稳定。影片避免以英雄叙事塑造人物,很多能够挖掘人性光辉的点都被主动掐断了(如拉错手榴弹保险后牺牲自己)。导演的人道立场高出一般战争片,始终平等刻画战争中的敌我双方。如从士兵视角拍摄美军对落单日本兵的伏击段落,将战场上的死亡符号化,淡化战争背景而突出暴力因素,模糊了正义与非正义的界限。在占领高地后的一场戏中, 着力去刻画双方士兵受创的、丑陋的、残缺至无法复原的肉体,凸显士兵无差别的恐惧,各种场景下的碎碎念共同表达着对回家的渴望。 正如镜头对瓜达康纳尔岛美好自然物象的渲染与战场暴力叙述之间的割裂和背反,也如理智的上尉面对命令最终无法规避的境遇一样,导演对战争与人的反思整体而言呈现出一种理性思辨面对宿命般现实时的无力感。这种无力感让观众感同身受,也使影片显得厚重,反战的意义更经得起咀嚼。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推荐人:avventura推荐理由:这是阿巴斯·基阿罗斯塔米的乡村三部曲之一。电影情节简单,讲述了一个小男孩误拿了同学的作业本,为了不让同学第二天受到老师的惩罚,他要将本子还给同学,但是他却不知道同学住在哪里,只能到处寻找同学的家。 电影的魅力没有因为他的情节简单而打折扣,相反,简单的情节和诗意的运镜相得益彰,情感真挚,取意深邃。这种简单的风格格与几十年的新现实主义一脉相承,可以看到少许徳西卡和罗西里尼的影子。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电影后半部分,一位孤独的老木匠给男孩带路。他们走在镇上的时候。老木匠絮絮叨叨的给男孩介绍他做过的门窗,光线从五彩斑斓的玻璃窗里面透照出来,透过精美窗栅照在墙上,像一个精致的浮雕一样。这是一个妙不可言的对比:青少年的急躁匆忙的想跟上时代的脚步,而精湛工艺的美丽消失在时代面前。
《刺客聂隐娘》推荐人:这个世界会好吗?推荐理由:一部电影,没有同类 00 午夜场 我记得以前,我就是个特别喜欢深夜去影院的人。尤其是预判必好的电影,往往深夜去追0点首映。今天晚上也是,正好加班到快0点,期待了近半年的《刺客聂隐娘》,没有不第一时间追的理由。能够0点首映场据守在影院的人,大抵都是真爱。他们观影素质好,中途没有杂音。 最后的镜头渐隐,结束的声音渐强时,没有人离座。1、阿城说孝贤本片的编剧阿城先生曾经写过《且说侯孝贤》,里面说到:「《悲情城市》是伐大树倒,令你看断面,却又不是让你数年轮以明其大,只是使你触摸这断面的质感,以悟其根系绵延,风霜雨雪,皆有影响,不免伤残,又皆渡得过,滋生新鲜。」《刺客聂隐娘》就是一个断面,可是为了这个断面,我们知道,必须了解整棵树的通身、部位以及生长的土壤。就像导演说的准备工作,通读《资治通鉴》,研究时间是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只为了一个中唐时的小故事。 《且说侯孝贤》还称:「中国没有史诗,只称诗史。」「中国诗有一个特点是意不在行为,起码是不求行为的完整,这恐怕是中国诗不产生史诗的重要原因罢。孝贤的导演剪接意识是每段有行为的整体质感,各段间的逻辑却是中国诗句的并列法,就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四句,它们之间有甚么必然的因果关系吗?没有,却『没有』出个体来。孝贤的电影语法是中国诗,此所以孝贤的电影无疑是中国电影,认真讲,他又是第一人,且到现在为止似乎还没有第二个中国导演这样拍电影。」 懂侯孝贤的人,烟火气得去问朱天文,她称他为「豹子」,但懂美学的,还能再多一人,就是阿城先生。2、中国诗尤其在《刺客聂隐娘》中,这种「中国诗」的电影语法特色发挥到了极点。因为即便在《童年往事》、《恋恋风尘》等前作中已然用到炉火纯青,但是当把「中国诗」语法带到中国诗歌最鼎盛的唐朝,你会发现,每一个场景与其说是在用镜头探访彼时中国的现场,不如说,是直接用镜头在创作诗歌,于是观影过程中,当你面对青山绿水阡陌小庄的空镜头时,好像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又或者是行在大山大川中,是「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即便是路上的武戏,那种洗练和肃杀,也是「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的境界。毫不夸张地说,《刺客聂隐娘》的每一个镜头,都可以找到一句唐诗当注脚。 我们的时代对故去中国的认知完全只能想象,可侯孝贤曾说,当你在创作时,观众是不存在的。不存在的时候,没有参照,只有独冥。而他独冥的唐朝,就是那一幅幅山水画卷,有着写意画的意境,又有工笔画的精致。这种意境,我在西安的残墙中没有找到,没想到,在这部电影里,不是看到,是惊艳地邂逅了。3、留白在「中国诗」的语法原则下,叙事必然只有「留白」。侯孝贤的所有电影,「留白」看似一种电影美学,但个人认为已经发展成一种叙事手法,「留白」推动叙事,看着某一场景,我们无法知道下一个场景和这一个场景的必然联系性,但「留白」处提供的想象就是叙事的动力。比如精彩绝伦的一场戏:田季安和瑚姬纱帐夜聊,聂隐娘隐于纱帐外,此时,田季安和瑚姬在纱帷飘然的场景中寥寥数语,帐后的隐娘内心即便万马千军,也只能靠我们的想象。 所有的韵味都在画面之外,所以对话镜头不需要正反打,不需要切换,就像开场不久道姑送隐娘回聂府,隐娘母亲交玉玦予隐娘一场戏,镜头用了好几分钟拍摄隐娘母亲对故去经年宫闱变迁的静静讲述,我们不知道中间经历了什么样的澎湃,最后一个镜头,隐娘已泣不成声。 4、藏的孤独《聂隐娘》的原著,只有短短1700多字,不爱读书的人,就着译文也能全部读完,其实志怪之味甚重。但到了电影里,侯孝贤找到了一个非常绝俏的主题:孤独。且不说作为女主角的台词之简,之短,之少,整部影片中,除了打斗戏和末尾与磨镜少年的徐徐隐去,聂隐娘的角色在全片中只有一个字:藏。 利刃之所以能成名器,在于藏鞘而不在于出鞘。她把她的锋利、凶狠、柔情、隐忍全部藏在屋梁上、山腰上、纱帐后甚至那一身黑色的行装内,巧妙的是,通过「留白」的叙事手法,我们观道姑而知窈娘,观聂父聂母而知其女,观田季安而知青梅竹马,甚至,观田元氏与瑚姬而知旧情之人。 原本故事中的许多情节,如果放给其他导演拍摄,可能会重点突出营造峰回路转的戏剧感,比如周韵饰演的田元氏,一角双面,完全可以打造成为机锋厚黑的宫闱权谋戏,但难能可贵的是,电影克制住了。克制住了是为了保留那点救世药一样的中国美学,毕竟美学这种事,太奢侈了。5、赞美这部电影的票房不会好的,我残忍地断言,为此,我决定去贡献至少三张电影票。真是生命中美好的体验之一,能在有生之年在大荧幕前欣赏一部伟大作品的诞生。且我也丝毫不想吝啬自己的赞美,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部打了多少中国当代电影脸的作品。侯孝贤说,现在已经没有人这样拍了。不过后半句他说,没办法,我只会这样拍。好一个万幸的「没办法」,就像电影宣传语说的那样:一个人,没有同类。说的其实是侯孝贤自己,也是电影本身:一部电影,没有同类。 不要和我说你看到睡着的事,世界上真正高级的电影,还真不少能让你屡幸周公。满分五颗星的话,我狠狠地给六颗星。
《李岚的天空》推荐人:Jean推荐理由:我很喜欢这个电影。推荐它一是出于我的年龄,二是,电影里的他和我太像,家庭情况和经历性格等等。片中一些台词出来的时候仿佛看到另一个自己。有点相见恨晚的意味。其三,它不是大气之作,需要耐心看完,这样一碟清淡的小菜最适合吃多了大鱼大肉后的调味。只愿各位看官海涵。 一个少年杀了一个自闭症儿童,而后表现他在感化院的生活。 故事梗概,像是一种俗套的悬疑片。实则与其有天壤之别。这是一部需要耐心来观赏的电影。影片中任何一处都不能找到利蓝的杀人动机,强调的是他在感化院与教师派尔的相处以及——make mistakes。几乎所有角色都犯了错。或大或小,像是在呼应迷茫无措、易犯错的青春。起于犯错,止于犯错。开头是主角的记忆:草地与阳光,主角的旁白,迷幻的配乐,强烈黄绿色的美好与摇镜,接着利蓝滴血的手和掉地的匕首告诉我们,他犯了错。或者说,犯罪。结尾再次出现这段回忆与另一支匕首,戛然而止的镜头回味无穷。抑郁,封闭,青涩,敏感,几乎概括了这部电影。片中的利蓝,用他独有的眼光看世界和情感,童年时缺少父母情感,少年时失败了初恋,使整个人敏感封闭。于是他的快乐停止了,纯洁地将悲伤当作幸福。世界是他眼中的样子,所以他不告诉任何一个人他杀人的原因。甚至选择了遗忘。私以为,是他在自闭症儿童的身上看到了自己,见到另一个孩子像他这样活着,于心不忍,选择结束了他的生命。他不相信世界的恶,却做出大众评判标准内的,极恶之事。 从利蓝角度展开故事,无非想要观众进入他的世界,体验那些常人不能理解的情感和世界观。或许每个人都能在利蓝的身上看到自己从前的影子,因为他正是青春时敏感的我们。 整部电影中,最喜欢的部分是它的风格基调。它没有中心主题,像是散文,反映的是利蓝的悲观世界和青少年的状态。无论是台词的意识流,还是故事的清澈,都是脆弱的让人感觉一碰就碎。开头与片尾的精彩甚至可以让中间电影插叙手法不娴熟造成的某些混乱不值一提。绝望悲伤的世界观,就是它的特色。明媚的黄绿色,是一种绝望的美好。 值得一提是它的卡司,作为当时的独立电影,以现在的眼光看,是非常耀眼。主角rayn gosling,忧郁的眼神将利蓝反映的无比真实。父亲扮演者是kevin spacy,派尔是 Don cheadler,剩下跑龙套的还有michelle williams,kelly washington…全部卡司可见imdb…很耀眼… 生活远比虚长岁数复杂。出自本片,不容错过。推荐语到此结束吧(卖个萌,第一次这样写,还是从文学的角度(^-^)
《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开往大埔的红van》推荐人:effy推荐理由:这是一部理论上可以有许多宣传噱头的电影:演员阵容有影帝任达华,有影后惠英红,有杜导御用男配林雪,故事剧本改编于当时香港高登论坛的人气连载同名网络小说,丧尸、末日空城、病毒、奸尸、核爆、异次元空间都是能够吸引现代观影受众的因素,甚至于早日去世的David Bowie的那首寓意贯穿于全片的space oddity似乎都能在今天拿出来作为一个合情观影理由。但我要说的都不是这些。这是一部几乎没有好评的电影,可能很大部分观众对于拍出那部《香港制造》的陈果有着很高的期待,同时人们觉得这部电影无时无刻都在提出着新的问题,摆出了迷惑,制造了悬念,但是却没有设法去解释这些问题,甚至觉得这部打着悬疑惊悚旗号的电影有些地方非但荒诞离奇并且十分可笑。影片越到后半部分,绝大多数观众都能察觉到影片背后的暗线处理包含的厚重的政治隐喻成分,其实无可厚非,有着「草根导演」之称的陈果本就是一个极具社会以及政治触觉的导演。电影里面避开了原著设定的结局:大陆政府建造运营的大亚湾核电站核爆导致香港被污染,车上的乘客及司机都是大环境的实验品。结尾的红雨是整个片子最大的政治隐喻,透露出香港人面对庞大的大陆力量而引发的一系列的围城恐慌感和焦虑。电影海报最醒目的宣传语:「一夜之间,香港没有了」, 或许97年回归之后,香港就不是那个香港了。 也许大多数人看电影非常注重逻辑与手法,很多东西非要找到一个出处、一个解释,但个人愚见,这是一部像是处于超现实主义梦境的电影,做梦嘛,思考那么多并没有多大意义。我没有看过原著,也并不十分关注政治,极少尝试了解「占中」和普选,但是这部电影算上今日,也看了三遍有余。推荐的结尾用片子最后一句话献给日渐衰落的香港电影 「随着这座城市暗光沉睡之时,我们有否已淡忘曾经光辉的过去。」 谢谢。
《疤面人》推荐人:欢欢推荐理由:这部电影讲述的是男主人公Tony从一个小混混成长美国芝加哥黑帮头目,但最终被警察击毙的一个故事。脸上的刀疤和张狂的暴力欲望是主角最大的特点。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二十年代末的美国芝加哥黑帮头把交椅阿尔·卡邦。其实这部电影在拍摄期间,主角原型仍然还是当时呼风唤雨的黑帮头目。因此也可见制片人和导演的勇气和辛辣眼光。这部电影是黑色电影的先驱同时也是经典的黑帮电影,这不仅体现在三十年代的时间上,我们仍能看到后来的许多黑帮电影中出现过不少似曾相识的画面,《教父》也好,斯科塞斯也好,很难说这不是因为受到本部电影的影响。无论是在枪声中翻过的日历,还是在安静的大街上突然驶过一辆扫荡的汽车,亦或是墙上的人影举起一把枪……飙车时架起机关枪在大街上轰炸,技术上达到了当时能达到的高难度。更值得关注的是短短九十分钟里,导演霍华德·霍克斯既克制又乖张,对善恶的批判中架起了十字架(影片中有不少十字架的意象),隐喻与杀戮中只闻枪声不见猩红,但黑白的血色却仿佛在画面之外晕染开来。
《廊桥遗梦》推荐人:陈雪颜推荐理由:故事发生在20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此时美国经济急速发展,思想进一步开放,女性主义运动也日益兴起,人们对女性的关注度逐渐提升。且美国的文化向来以热情奔放为主导。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女主角弗朗西斯卡的勇敢追求爱情的行为能够得到美国民众的理解和支持。而影片结局弗朗西斯卡选择回归家庭,也与当时美国民众的心理诉求有关。弗朗西斯卡的情感选择,一方面与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导演的政治关注点有关。他的多部作品都阐释了女性的价值,如这部影片之后的《百万美元宝贝》、《换子疑云》等电影,都对女性的独立精神、反抗精神等有着较多的投射。他关注女性主义的崛起,《廊桥遗梦》中的弗朗西斯卡勇敢热切地追求真正的爱情,也是他对女性主义的尊重的表现。可以说,这是他在影片中真正关注女性思想与感情的开端。另一方面,结尾的处理可能是导演自身对电影情感的把控要求。女主角放弃「一生只有一次」的爱情,留下了遗憾,也许也是导演特意追求的缺憾之美。也正是这种达不成的缺憾,令整部影片更加荡气回肠、意蕴绵长。
《广岛之恋》推荐人:夜宵Siukay推荐理由:最近看书的时候突然谈到了这部法国新浪潮时期的电影,自己曾经有一段时间看了一堆闷片,比较有印象的就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和《广岛之恋》,今天我主要讲下《广岛之恋》,这部影片大量使用蒙太奇用大量的「闪回」和画外音把过去和现在、经验和对经验的叙述交织起来,探讨了战争给人带来的心灵创伤。电影的一开头非常震撼,音乐也搭配得让人异常压抑,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开头那个特别「脏」的镜头。在大量的闪回画外音中,回忆梦幻遗忘想象潜意识全部都在,充满着意识流的结构叙事方式,时空交错剪辑,独白叙事视角,强调人物的内心世界,象征含义和隐喻层出不穷。最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影片开始的前十几分钟,两位主人公暧昧若隐若现的床笫之欢通过特写的肢体动作来表达,同时通过闪回的画外音把主人公当时的心理所想表达出来。这一点蒙太奇效果的一种剪辑,但同时它又具有自己的特色,这种风格私以为就是当年新浪潮时期电影的一种表现吧。而电影整体带给人的压抑感受和那种闷闷的感觉,在当今快餐文化时代变得更加难以接受,需要特别的心境和态度去观影效果会好一些不然容易看不下去…
《狩猎》推荐人:JackMa推荐理由:本片的建立在北欧的人民对性侵儿童的极度恐惧的背景下,讲述了一个女孩无意的一句谎话造成善良的男主卢卡斯遭到了小镇居民的集体围剿。 影片的前半个小时感觉有点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切入过慢,但是一过这个节点,影片便开始展开其爆炸性的张力,导演对镜头的处理平静而理智,就像影片中主人公开始对自己理智的克制一样,但是到了后半段,主人公的理智开始摇晃时,影片的镜头仍然平静如初,这种镜头内的躁动和镜头外的平静理智,让观众产生一种由内及外的愤怒,也引发了观众对人性的思考,没有人真正在乎到底什么是真相,这才是《狩猎》最令人胆寒的地方。人们只需要一个契机、一个谎言、一个由头、一个流言扩大的漩涡,他们很少会应用理性去思考、动用实践去探知事实,而是相信和推定,在下结论的同时也撇清了自己,在预设的立场下不惜以伤害无辜者利益来拔高自己的边界。在影片的结尾的那一枪又打破原本看起来已经平静的小镇,那一枪也许是愤怒,也许是警告,算是电影结局的点睛之笔。
《喝彩》推荐人:Woo推荐理由:导演拉杜·裘德有罗马尼亚新浪潮的标签,加上其凭借此片拿下2015年柏林银熊,基本是大部分人观影前的全部认知。影片聚焦19世纪30年代的罗马尼亚,以一对父子追捕逃怒为线索,连带展开彼时罗马尼亚社会的粗犷画卷。自出片源以后,或是讨论时代的蛮荒或是讨论人性的局限,陆续有一些自媒体及影迷推荐过。影片本身黑白影像,加上经常出现的宽阔远景和荒诞对话,一定程度上也强化了这种印象。我推荐此片,更多是有感于父子走读、认知世界这样一种设定。父亲竭力为孩子传递人生的经验,却不时陷入在后来者看来根深蒂固的时代偏见。这不仅仅是那个还充斥着奴隶制的罗马尼亚的问题,同时也是各个时空同样会遇到的问题。除却大人物的经天纬地,在时代局限下,小人物卑微的善良在一代代间传承发展,同样也是对文明理性的『喝彩』。
《狂人皮埃罗》 推荐人:猫爪胡 推荐理由:戈达尔的电影观通过他的《电影史》系列,委婉表达了自己对于电影百年历程的个人理解,尽管这份理解以及影像的表达非常私人化,但仍对研究戈达尔全体主义电影史观以及对后现代主义艺术领域的影响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甚至戈达尔三个字已经形成一种独特的美学潮流,而今,这种潮流已经对当代艺术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并且戈达尔在电影艺术三大矛盾之中进行了深刻探索与革新;并在革新中探讨更多具备研究价值的符号意义。正如《狂人皮埃罗》开篇序诗「像回声一样传播,化为掷地有声的粉末」,新浪潮如是扩散至东欧乃至世界;戈达尔美学同样当如是。
《浮生一日》推荐人:阿嚏推荐理由:这是一部比较特别的纪录片。说它特别,是因为它的诞生源于一个YouTube组织的活动:邀请全世界的网友纪录下自己日自己一天的生活片段。最后收到了4500小时的视频素材,由导演凯文·麦克唐纳(代表作:《末代独裁》、《马利》)剪辑组织构架成了这部纪录片。 这部电影作为纪录片,可以说是很客观真实地表现了它的的主题: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平凡的人们是如何度过自己平凡的一天。我们能看见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人过着与我们不同的又或是相似的生活:生老病死,爱与恐惧……很多真实却渺小的生活琐碎在这电影中交汇错杂反而让人感动。我们常常期望能经历精彩或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天,然而事实常常却并非如此。但我们所厌恶或是漠然的寻常一日,也许是两万公里外的某人眼中来自另一个世界的传说。杨德昌的《一一》里有句话说「自从电影发明后,人类的生命就至少延长了三倍。」而这样的纪录片,无疑让人生命的长度与广度都扩大了太多倍。这部纪录片让人相信每一段人生都是一部电影,而这百万种的人生,便是上帝亲自拍的电影。
《夺魂铃》推荐人:泛泛推荐理由:作为邵氏的爱好者,今天想推荐的是岳枫的《夺魂铃》,是我最喜欢的邵氏电影之一。这是一个孤胆英雄复仇的故事,改编自史蒂夫麦奎因的《西部浪子》,情节简单,甚至可以说老套。但是镜头使用,气氛营造,制作精细程度都令人印象深刻。本片男主角张翼就是古天乐版《神雕侠侣》里的公孙止,此外还可以看到谷峰和年轻的午马。动作场面借鉴了剑戟片的特点,与张彻硬桥硬马的动作场面不同,干净利落、凌厉肃杀。竹林大战、秉烛斗剑以及长街决斗,三场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前两场,灯光运用得极好:利用竹林光影摇曳、蜡烛明灭变化以及雷电天气的特点,手持镜头快速切换,加上慢镜或空镜,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之余,使镜头静中有动,富有张力和节奏感。如此精细的镜头设计近年的动作片武侠片中都看不到了。最后说句题外话,从昆汀《无耻混蛋》开头灭门一场来看,他应该是看过本片的。
《对话的维度》推荐人:小狼狗推荐理由:这部动画短片上映于1982年,比较特别的是史云梅耶一贯的特色-利用不同的材质去表达主题,比如他的其他作品《肉之恋》、《食物》等。 这部短片通过三个部分来表现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状态。第一部分被称作Factual Discussion,蔬果拼凑出的人像,厨具和文具陷入了一个彼此吞食又反刍的循环之中。第二部分被称作Passionate Discourse,由黏土制作而成,两个黏土人像表演了一出情侣之间见面,相恋,融合,却又要处理相恋的激情之后产生的问题,最后一部分被称作Exhaustive Discussion,两个动画制作的人头用舌头在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 在观影时,我认为第一部分的三个人像象征了三种相互争斗的物质形式,工业,农业和信息,这个互相吞噬和反刍的过程也象征了文明进程中一种不容异己的残忍。第二部分其实我比较喜欢的是他表现爱情的方式,黏土的融合和分裂特别具象的表现了情感状态。第三部分的石头剪刀布有很多人说象征了政治,当规则被破坏,交流必定无法平衡。
《大路》推荐人:没有長鼻子的大象嘟嘟大小姐推荐理由:费里尼在1953年完成的《大路》讲述了一对流浪艺人的故事。 若将这样的故事交给阿莫多瓦,必定是色彩艳丽的对比和紧扣眼球的剧情叙事;若交给安哲,必定是史诗一般的长镜和永远雾霭的追寻;若交给布烈松,必定是冷静的固定镜头和令人深思的社会影响;若交给昆汀,必定是疯狂的暴力美学盛宴。但偏偏交由于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与热情浪漫于一身的费里尼。他镜头下的这个故事没有值得引起关注的技术成就——大量的固定镜头,屈指可数的摇镜,更别提推位摄影了,内容也看上去陈芝烂谷,无非是寻求不得的爱情故事。 许多论者对此不大看好,因为《大路》既不如《卡比利亚之夜》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映射,也不若《八部半》漂亮的意识流,仅是简单的古典叙事,朴素的电影剪辑,随意的场景搭建——但真如此我何苦在这里浪费口舌?费里尼的象征体系不仅仅这一个,不知有没有人注意过从影片一开始到二分之一处,但凡杰索米娜经过的地方必有孩童出现,大人们总将自己失去的天真和烂漫寄予孩子,并称之为「天使」,这点在傻瓜出现时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他宛若轻盈的精灵,踩着钢丝从天而降地出现在她面前,聚光灯照得他通体发亮。 再就是声音的运用,影片前二十分钟就是一部黑白喜剧,滑稽的配乐滑稽的姑娘滑稽的动作滑稽的发型和赞巴诺滑稽的表演......导演将他的浪漫天赋在一片滑稽里表现得一览无遗,以至于我认为也许就会在这一片滑稽里走向结局——然后便开始了转变,首先变化的是同期声:小号源远悠长的哀调映到杰索米娜的眼里,吹到观众耳边,穿到整个影片,留在赞巴诺心底——以至于很多年以后,他拖着疲惫的身体,木然地向观众们展示完「钢铁般的肺」,听到悠扬的小调声还是不可避免地眼睛一亮四下寻找......噢,那句话怎么说来着?言犹在耳,人何止已天涯。
《一个和八个》推荐人:飞鸟冰河推荐理由:这是中国电影第五代集体早期的一部代表作。根据郭小川的长诗改变,因此有着那个时代独有的残酷和浪漫。而电影在非线性叙事手法,非主旋律光影造型和构图上的突破和探索,是中国电影人摆脱传统思维模式的开始。尽管如今看来已经平淡无奇,不过其勇气和大胆,至今值得铭记。这部电影的背后,是八十年代,中国社会上下对宏大叙事,伟光正思维的集体反思,关注个人命运,关注被遗忘的痛苦,关注我们自身不为外人道的另一面,可以说,第五代导演后来的高峰之作,例如《活着》,《霸王别姬》,其实是从这个时候就开始了。希望大家有时间去看一下,为了我们已经快忘却的诗意。
《石榴的颜色》推荐人:0x推荐理由:帕拉杰诺夫的《石榴的颜色》扩展了我对电影的定义。我不知道有没有人怀疑过这个「视听作品」到底还能不能被算作电影。因为全片是由一个个精致却更加接近静态摄影的片段组成的,没有对白,人物之间几乎不直接发生关系,都直视着镜头(也就是直视着观众)。如果硬要说,这些片段经过组合也讲了一个故事(一个游吟诗人的一生)。可很明显故事在这部影片里地位是很低的。那些民族风情浓厚华丽精致的服化道、强烈的宗教仪式感以及又诗意又诡异的氛围才是电影最主要的表达工具。有太多被视为电影艺术的标志的东西都被舍弃了,如景深镜头和戏剧性。但我还是极度想把它「挽留」在电影艺术的行列中——谁都不能否认电影给予了观众强大的视觉与听觉冲击力,谁都不能否认就是从这些不寻常的画面中感受到了导演对亚美尼亚民族和文化炽热的情感。这是一首精神影响的诗歌!除去强烈的情感冲击以外,影片还是非常有价值的研究高加索地区历史文明的民族风俗志。我想一个作品如果能包含这些,那它无疑是属于甚至超越了电影属性的。总之,就像亚瑟克拉克说的,有些电影不是用来理解而是用来感受的,我想这部电影的正确打开方式便是什么都别想,只是单纯的沉浸在那首神秘的异域诗中,接受某种深奥的洗礼。往期精彩内容这是广告,虹膜会因你的点击获得收入酷的生活是可以买来的。长按上图二维码进入亚文化市集「黑市」,或者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买世界上最稀奇古怪的东西。编辑:夏夏联系我们:
觉得不错,分享给更多人看到
虹膜 微信二维码
分享这篇文章
虹膜 最新文章
虹膜 热门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魔兽世界之深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