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遍大江南北的松花江上歌曲的背景反映的历史背景是谁

高一历史上册前四单元单元测试题(附答案)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高一历史上册前四单元单元测试题(附答案)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 &&&
高一历史上册前四单元单元测试题(附答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
文章来源莲山课 件 w w w.5y K J.Co m 学年度上学期期中测试&& 高一历史试题(3)【新人教】命题范围:& 必修一前四单元
&第Ⅰ卷为,共50分;第Ⅱ卷为非共50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吕氏春秋》:“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材料反映了&(&&& )&A.财产继承的原则&&&&&&&&& &B.宗法制的基本原则&C.任人唯才的要求&&&&&&&&&& &D.兄终弟及的传统2.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B.开创皇帝制度&C.统一度量衡、货币&&&&&&&&&&&&&&&&& &D.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3.历史发展证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有助于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执政能力。下列我国古代的选官标准中能体现这一认识的是&&&(&&& )&A.按军功选官&&&&&&&&&& &B.按门第选官& &&C.科举考试选官&&&&&& &D.按品德选官4.下列中央官制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①三公九卿制②三省六部制③内阁制&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②③①5.《汉书,地理志》言:“秦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材料表明秦朝采取的措施是&&&(&&& )&A.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实行郡国并行制&C.推行三公九卿制&&&&&&&&&&&& &D.推广行省制度6.雅典梭伦改革,秦朝实行郡县制和隋唐时期的科取制度,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 )&A.加强了中央集权&&B.缓和了社会矛盾&C.打破了世袭特权&&D.推进了民主政治进程7.《全球通史》中写道:“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也许最重要的一个贡献是,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习俗。”符合该观点的最早的法律是&&&(&&& )&A.习惯法&&&&& &&B.《十二铜表法》&&& &C.公民法&&&& &&D.《民法大全》
8.今年暑假,四名高一的学生参观上海世博会的英国馆时讨论英国与上海世博会,你觉得 他们的下列观点中错误的是&&&&(&&& )&A.“《权利法案》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基本确立”&B.“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客观上加快了上海的发展”&C.“英国议会的权力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统而不治’”&D.“在英国,首相掌握立法权,是国家权力的中心”9.英国的责任内阁与我国明朝时期的内阁的本质不同在于&&(&&& )&A.内阁成员不是由君主任命&&&&&&&& &B.内阁成员人数众多&C.内阁行使国家行政权力&&&&&&&&&& &D.内阁实行任期制10.西方学者评价1832年英国议会制度改革是具有革命意义的变革――“Britain is probably closer to the revolution than any other countries in Europe”。这是因为&&(&&& )&A.部分城市工人赢得选举权&&&&&&&&& &B.保障了妇女的权利与自由&C.工业资本家渐入政权中心&&&&&&&&& &D.垄断资本控制了国家政权11.2011年底美国将举行总统选取,总统是由&&&(&&& )&A.选民直接选举而产生&&&&&&&&&&&& &B.选民间接选举而产生&C.国会任命&&&&&&&&&&&&&&&&&&&&&& &D.继承老布什的位子12.有学者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充满了理性精神的妥协”。这种妥协主要表现在&(&&& )&①大州与小州之间&&&&&&&&&&&&&&&& ②中央与各州之间&③北方与南方各州间&&&&&&&&&&&&&&&& ④立法、行政与司法间&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13.“总统可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总统和议员都由民选产生”,上述条文所体现的原则是&&&(&&& )&A.中央集权原则、民主原则&&&&&&& &B.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C.自由平等原则、权力制衡原则&&& &D.中央集权原则、分权原则14、(;广东梅县期中考) 下列关于法国共和制确立过程曲折艰辛原因的分析,叙述不正确的是&A.法国封建势力强大,封建制度发展充分&B.欧洲封建势力与法国封建势力达成了反资产阶级革命的同盟&C.法国共和派力量长期较弱&D.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缺乏群众基础15.下列法律文件: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1875年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它们的共同点是&&&&(&&& )&A.都是本国的根本大法――宪法&&&& &B.都以此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C.都以此确立了共和政体&&&&&&&&& &D.都以此确立了本国的近代政体16.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最主要是为了&&&(&&& )&A.使鸦片走私合法化&&&&&&&&&&&&&&&& &B.占领中国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C.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 &D.报复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经济损失17.右图是外国侵略者在洗劫并焚毁圆明园时掠夺的文物照片。法国佳士得公司于日将这两件文物公开拍卖,引起中国人民的愤慨。该文物是在哪一场侵华战争中被掠夺&&&(&&&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8. “如果基督教国家参与镇压这场运动将是很悲哀的,因为起义者们抱着一种争取进步的激情和作全面改革的意向,……目前显得较可取的惟一政策,……避免与内战双方发生任何政府层面的瓜葛。”这则材料反映出&&&&(&&& )&A.太平天国运动初期英国采取中立政策&B.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避免介入&C.北伐战争时期英国奉行中立政策&D.辛亥革命时期英国采用外交孤立政策19.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反映出列强侵华的趋势是&&(&&& )&A.从经济侵略到政治侵略&&&&&&&&&&&&&& &B.从开口通商到割占土地&C.从单独侵华到共同侵华&&&&&&&&&&&&&& &D.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20、19世纪的爱国诗人丘逢甲在《往事》中写道“银烛鏖诗罢,牙旗校猎还。不知成异域,夜夜梦台湾。”这里“台湾成异域”是指&&&(&&& )&A.鸦片战争中英国占领台湾&&&&&&&&&& &B.甲午战争中日本占领台湾&C.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 &D.《马关条约》后日本割占台湾21.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武汉将举全市之力筹办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辛亥革命对我国的近代化做出了重大贡献,最主要表现在&&(&&& )&A.推翻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B.创立了民主共和制度&C.动摇了封建制度的根基&&&&&&&&&&& &D.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2.下列有关五四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开端&&&&&& &B.提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C.青年学生是运动的先锋&&&&&& &D.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23.下列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说法,不符合史实的是:&&(&&& )&A.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B.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C.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D.中共一大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奋斗目标24.20世纪30年代,一曲凄怆的《松花江上》唱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歌中唱到:“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歌中的“那个悲惨的时候”是指&&&(&&&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南京大屠杀&& &D.淞沪会战25.毛泽东曾在一篇文章中宣告:“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的主要标志是&&(&&&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渡江作战与解放南京&C.三大战役的胜利&&&&&&&&&&&&&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5小题,共50分。26.(10分)下列材料:&材料一& 康熙帝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渐不可行。所以无论臣细,朕必躬自断之。”&&&&&&&&&&&&&&&&&&&&&&&&&&&&&&&&&& ――《东华录》(清)&材料二& 人们参加社会的理由在于保护他们的财产,他们选择一个立法机关并赋予其权力的目的,是希望由此 可以制定法律,树立准则,以保卫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人们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们的抵抗强暴权利的共同庇护。――约翰•洛克《政府论》(英)&材料三& 1.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4.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8.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9.议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询问。&&&&&&&&&&&&&&&&&&&&&&&&&&&& ――《权利法案》(1689年)(英)&请回答:(1)概括指出材料一与材料二观点的不同之处。
(2)结合时代背景比较这一历史期中、英政治体制的不同特点。
(3)分析中英不同的政治体制给两国历史发展所带来的不同影响。
27.近代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有力保障。&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未经谇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招募或维持常备军;议会必须定期召开;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1)分析指出,上述材料对英国的政治体制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材料二& 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在2004年国庆日演说中说:“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2)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怎样实现把总统“关在笼子里的梦想”的。(4分)&
&材料三&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正式颁布;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即1875年宪法)终于通过。(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部宪法规定的两国政体及议会职权的不同。(4分)&(4)综上所述,资产阶级代议制有哪些基本特征?(2分)&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没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摘编自《日本大陆政策史》)&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梁启超说:“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此观点适用于对甲午战争的分析,请具体说明理由。(19分)
(2)甲午战争后,有人说:“日本与中国战,并不是日本与全中国战,不过是与北京政府战。”谈谈你对此观点的认识。(12分)
(3)指出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6分)
2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中国的民族运动自从五四运动才渐渐变成近代的民族运动――有组织的群众的反帝国主义与军阀的运动。&&&&&&&&&&&&&&&&&&&&&&&&&&&&& ―― 张太雷《张太雷文集》&材料2:五四运动提倡新生活成为当时进步青年的主张。当时妇女的面貌(服饰、发型等)变化较大,提倡个性解放,主张男女平等和妇女参政。新式知识分子对传统家庭进行了批判,家庭婚姻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 《“五四”运动研究综述》&材料3:(五四运动)是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存在与力量的突变证明,如果还有什么地方的人对中国人爱国主义的力量和普及程度抱有怀疑态度,那么这种证明就是深切而且令人信服的教训。―― 杜威《中国人的国家情感》&材料4: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未来的希望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 杜威《中国的新文化》(1)据材料1回答,五四运动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 (2)材料2反映的是五四运动时期哪一方面的变化?这一变化是哪种思想直接影响的结果?&(3)材料3中所说的“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具体指的是什么?
(4)结合所学内容分析“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未来的希望打下了哪些“最为坚实的基础”?
30.(10分)近来,钓鱼岛撞船事件影响持续发酵,中日关系出现严重危机,不禁让人回想起历史上的中日关系的曲曲折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井上清先生曾于1972年撰写了一部专著,题为《“尖阁”列岛---钓鱼岛的历史解析》。他在书中指出,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他经过查阅历史文献而断定:钓鱼岛在日本染指之前并非“无主地”,而是中国的领土。钓鱼岛是台湾的附属岛屿。(1)历史上日本是在哪次战争后,通过哪一不平等条约割占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的?(2分)&
&材料二& 国际公认的战争罪大致分为三种:①反和平罪,即计划、准备、发动、实施侵略战争。②常规战争罪,即违反战争法规、惯例,杀害、虐待被占领地的平民和战俘。③反人道罪,即在战争或战争中杀害、灭绝、奴役平民与其他对平民的非人道行为。(2)根据材料二所列的三种战争罪类型,指出日本在1931年至1945年侵华期间犯有哪几条罪行,并各举一例说明。(3分)&
&材料三&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材料四&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日本天皇停战诏书》(3)依据材料三、四,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2分)
&材料五1937 年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1945 年8 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9 月2 日正式签署投降书。1945 年10 月25 日台湾光复。&材料六 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罗斯福(4)根据材料五和材料六,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抗日战争的重大意义。(3分)
1―10 BACAA& CBDCC& 11―20 BCBDD& BBADD& 21―25 BADAD6.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外制度的作用。雅典属于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国家,梭伦改革扩大了民主基础,但没有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A;秦朝实行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但是秦朝自上而下的暴政激化了社会矛盾,不久灭亡了,可排除B;因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秦朝隋唐不可能出现民主政治的,排除D;只有C符合,因为雅典梭伦改革废除了债务奴隶制,按照财产多少划分等级,打破贵族特权垄断;秦朝废除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许多贵族失去了往日的尊荣;隋唐时期的科取制度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员的依据,都打破了世袭特权,故选C。9.C 中国明朝的内阁没有决策权,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机构,而英国的责任内阁有很大的权力。内阁是权利的重心,可以通过立法限制王权。12.C解析: “这种妥协”可以理解为矛盾的调和,①②③所述矛盾在1787宪法中,得到了一定的调和,而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是三权分立,相互制衡谈不上是妥协,故选C项。13.B 前面两句体现了总统和议会相互制约,达到分权制衡的作用;“总统和议员都由民选产生”体现了民主的原则。15.D 《权利法案》不是宪法,各国确立的政治体制不同,但都属于近代政体。16.B解析:分析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应抓住其工业革命的完成需开拓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进行分析。A是重要原因,但不是最主要原因,C是直接原因,D是借口。18. A 从材料最后一句可以看出所持态度为“中立”,再联系“内战双方”,即可判断材料描述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初期,侵略者采取中立观望的态度,准备坐收渔利。19.D解析: 列强侵华在经济方面的趋势:从《南京条约》开口通商,协定关税,体现了商品输出为主,到《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体现了资本输出为主。20.D 结合时代背景,可排除A、C两项,B项不符合史实,甲午战争中,日本并未占领台湾,而是战后割让台湾。21.B【解析】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推翻“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最主要的表现是B项。23.D【解析】中共二大在充分分析和认识基本国情的基础上,第一次在中国人民面前明确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奋斗目标。25.D解析: 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蒋介石二十年反动统治由发展到消灭”,可以判断,该事件发生在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二十年之后,符合要求的是D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1947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1945年,渡江作战与解放南京和三大战役的胜利是1949年。26.答案:(1)不同:材料一认为皇帝应总揽全国一切大权;材料二认为权力来自人民,反抗强暴统治是上帝赋予人民的权利。(2)不同特点: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制度趋势衰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3)不同影响:中国的政治体制虽然有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但它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英国的政治体制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27.答案要点(1)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限制,从而使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4分)(2)总统由选举产生;有任期限制;实行三权分立;总统只握有行政权;受到国会和最高法院的制约; (4分,答对4点即可得满分)(3)政体:君主立宪政体、民主共和政体。&不同:法国议会有选举总统的权力,对政府行使监督权;&德国议会不能组成代议制政府,对政府没有监督权。(4分)(4)特征:以议会形式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议会至上原则);实行分权制衡原则;实行民主原则;实行资产阶级政党政治。(2分,答出2项即可得满分。)【解析】第(1)问材料引自《权利法案》,答出其影响即可。(2)“把总统关在笼子里”,意思即约束总统的权力,美国通过选举制、任期制、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等方面实行约束。答对四点即可。(3)德国与法国的政体不同,前者是君主立宪,后者是民主共和。议会权力也不同,前者没有实权,不能监督政府;后者可以选举总统,对政府实行监督。(4)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代议制的特点,可从议会、分权、民主、政党等角度归纳。答出两项即可。28.答案要点: (1)当时双方实力差距不大,但中国存在着根本性的弱点。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中国仍为君主专制,且政治腐败。日本由国家推动工业化,国力增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缓慢,国力增长迟缓。日本已建成近代化军队,制定了详细的侵略计划,战争准备充分;中国军队近代化进程缓慢,军队素质低下,仓促应战。 (2)日本在战争期间能一致对外;清政府腐败无能,内部矛盾重重,难以动员全国力量抗击日本侵略。 (3)甲午战败使中国损失巨大,民族危机加深,引发维新运动&解析:(1)结合材料分析梁启超的话,可以从影响到战争胜败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来组织答案,而且一定要体现出尽管中日实力差距不大,但发展的趋势却是大相径庭,这对答题方向很重要。(2)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军国主义道路,为发动战争做了精心的准备,而当时的清政府政治腐败,内部矛盾重重,难以全国一致抗日。(3)甲午战争的战败,《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欲望,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各个阶级、阶层开始挽救民族危机,维新运动就是最直接的代表。29.答案(1)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2)社会风俗的变化。反封建、反传统、反旧道德等。(3)爱国主义情感。(4)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使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看到改造中国的新途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广泛传播;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深入到工人中间,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30.答案(1)战争:甲午中日战争;(1分)条约:中日《马关条约》。(1分)(2)反和平罪: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分)常规战争罪:南京大屠杀;(1分)反人道罪:细菌战、毒气战。(1分)(3)主要原因: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1分)次要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或者苏、美、英等国对日作战,美国对日本投放原子弹)(1分)(4)是中国人民在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或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或答中国收回了台湾,或答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以上四点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3分) 文章来源莲山课 件 w w w.5y K J.Co m
上一个试题: 下一个试题:
? ? ? ? ? ? ? ? ? ?当前位置:
>>>20世纪30年代,一曲凄怆的《松花江上》唱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歌..
20世纪30年代,一曲凄怆的《松花江上》唱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歌中唱到:“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歌中的“那个悲惨的时候”是指A.九一八事变B.七七事变C.南京大屠杀D.淞沪会战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不详
A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描绘了日军侵略给中国带来的无尽伤害,松花江在中国东北,由此可知这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初的“九·一八”事变,故答案选A,B C D三项战场均不在东北。点评:创设新情境,挖掘新史料重新认识和解读历史是当下高考命题方式的主流方向和趋势,材料以歌谣的形式来考查学生对“九·一八”事变的感知能力是此题的最大特点。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20世纪30年代,一曲凄怆的《松花江上》唱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歌..”主要考查你对&&定都瑞金,南昌起义,国共的十年对峙,前四次的“围剿”与“反围剿”&&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定都瑞金南昌起义国共的十年对峙前四次的“围剿”与“反围剿”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①时间:1931年11月②首都:瑞金③建设:制定了宪法大纲④主席:毛泽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的成立:
(一)成立条件:1、统一领导全国各革命根据地和红军斗争的迫切需要。从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开始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到1931年秋短短的4年时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建了10多块“工农武装割据”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掀起了土地革命的高潮。然而,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严密封锁、残酷“围剿”,加上交通阻隔,各根据地和红军的斗争活动基本上是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政权来加强领导、统一步调。  2、争取政治主动,实现人民利益的迫切需要。在当时的中国政坛上,实际上已经存在着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政权,一种是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革命政权,一种是国民党执政的反革命政权。然而,这两种政权是不对等的,前者是区域性的、零散的、没有外交话语权的,后者是国家形态的、系统的、具有外交话语权的。随着各地苏维埃区域的建立和迅速发展,中国共产党迫切需要建立苏维埃国家政权,以便赢得政治斗争的主动权,更好地表达和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同时也只有尽快建立苏维埃国家政权,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实现苏区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3、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的形成为开基建国创造了有利条件。1930年12月到1931年9月,毛泽东、朱德领导红一方面军连续取得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赣南、闽西两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了以瑞金为中心的拥有21座县城、5万平方公里面积、250万人口的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这就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瑞金因其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稳定的周边环境,成为红色国都的不二选地。
(二)性质: 日,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布第一号《布告》,庄严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中华苏维埃政权体制是由全国中华苏维埃代表大会、中华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人民委员会、最高法院、审计委员会等部分组成。全国中华苏维埃代表大会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最高政权机关。全国中华苏维埃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中央执行委员会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最高政权机关。中央执行委员会闭会期间,选举主席团为最高权力机关。人民委员会则为中央执行委员会的行政机关,最高法院为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司法机关。这个政权性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人民民主专政;它宣布中华民族的完全自主与独立,不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政治经济特权;“在苏维埃领域帝国主义的海陆空军不容许驻扎”。大会通过宪法大纲、土地法、劳动法、妇女法等,规定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分配给贫农中农。  临时中央政府于日发出对日宣战通电,宣告它将“领导工农红军和全国广大被压迫民众,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反对一切帝国主义实行瓜分中国,以求得中华民族彻底的解放和独立”。
(三)光荣终结: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1935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成立,以博古为主席。12月,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决定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改为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以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日,随着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形成,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更名为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政府。至此,历时5年零10个月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完成了光荣的历史使命。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走向消亡,而是因为国内革命形势的变化而转换成地方政权的形态得以继续延续,直至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瑞金的“红场”通向了北京的天安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承接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逻辑。
(四)历史地位: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继苏联之后,世界上出现的第二个红色国家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劳苦大众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是中国共产党建立人民政权的探索和尝试,可以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次伟大预演。……当年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雏形,这里是共和国的摇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各根据地、各部分红军的中枢指挥作用,扩大了党的影响,也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地建设,以及后来新中国政权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中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工农民主政权的根本法,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由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1934年1月由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修改,共17条。其基本内容为:1、确定政权的性质是工农民主专政,“这个专政的目的,是在消灭一切封建残余,赶走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的势力,统一中国,有系统地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进行苏维埃的经济建设,提高无产阶级的团结力与觉悟程度,团结广大贫农群众在他的周围,同中农巩固的联合,以转变到无产阶级的专政”;2、规定国家的组织形式是民主集中制的工农兵代表会议制,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最高政权机关,在大会闭会期间,全国苏维埃中央委员会为最高政权机关,中央委员会下设组织人民委员会,处理日常政务,发布一切法令和议决案;3、规定工农劳动群众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政治民主权利,并用政权的力量“保障他们取得这些自由的物质基础”。4、宪法大纲还规定了体现工农民主政权彻底反对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坚决保护工农劳动群众的政治经济利益,坚决保护少数民族和国际革命友人利益的劳动政策、土地政策、财经政策、对外政策、军事政策、婚姻政策、文教政策、宗教政策、民族政策等。宪法大纲是中国第一部反映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参加国家管理的宪法性文件,为后来建立革命政权和法制建设提供了经验。 南昌起义概况:1、背景:(1)大革命失败以后,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人民进行了极端残酷的镇压,中国革命进入低潮。(2)为挽救革命和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我党决定在南昌发动起义。(3)选择南昌作为起义的地点是由当时南昌敌我力量对比决定的。
2、经过:(1)时间:日 (2)领导人:周恩来、贺龙等 (3)军队:国民革命军(4)过程:南昌起义→南下广东→分兵作战(湘南和海陆丰)。(5)结果:直接:占领南昌城最终:南下途中遭到敌人封堵,损失严重;一部分由朱德、陈毅率领,转战湘南,坚持斗争;另一部分进入海陆丰,与当地农民军会合。
3、意义:(1)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2)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4、教训:(1)夺取城市和巩固中心城市的革命道路不符合中国民主革命的实际情况,所以不能成功;(2)革命武装力量没有同中国人数最多受压迫最深的农民、同农民对于土地的需求结合起来。国共十年对峙阶段背景:
1、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国共两党、两个政权的对立斗争;2、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3、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4、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国内矛盾变化:
①大革命失败后,南京国民政府坚持一党专政和独裁统治;中共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开展土地革命的总方针,进行了一系列斗争。国共两党所代表的阶级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②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但这一时期日本的侵略还没有触及到美英和四大家族的根本利益,国民政府仍积极“围剿”红军。所以,阶级矛盾仍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③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中华民族已到了亡国灭种的关头。中日民族矛盾已上升为压倒一切的矛盾,阶级矛盾退为次要和服从地位。
1927年~1937年中国国内革命形势的变化:①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处于低潮,随着“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革命形势重新高涨;②但第五次反“围剿”失利,革命遭到惨重损失,被迫实行战略转移;③红军长征胜利后,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并逐渐形成抗日救亡新局面,革命势力又重新上升。 中国共产党政策、方针的调整:(1)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开展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取得四次反“围剿”胜利和长征的胜利。(2)纠正错误路线,确立正确路线:从城市转入农村,开辟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之路;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的领导。(3)对日本侵华: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领导和推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4)逼蒋抗日,促成时局转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国民党政策的变化、调整:①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继续对共产党屠杀和围剿;②蒋介石对日本侵华实行不抵抗政策,接着又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③国民党内部出现分化,爱国将领冯玉祥、蔡廷锴等抗日反蒋;④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西安事变最终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易混知识提示:
①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是指中共开始了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②文家市决策在中国革命史上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③中国革命选择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是中国特殊国情决定的,即中国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④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核心内容和战胜敌人的基本条件。⑤九·一八事变使华盛顿体系瓦解,民族矛盾开始上升,抗日救亡运动兴起。⑥“左”的错误,特别是军事方针的错误,使红军放弃根据地被迫战略转移的根本原因。⑦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⑧遵义会议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是指中共摆脱共产国际的错误领导。⑨“一二·九”运动的伟大意义是促使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⑩西安事变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国共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中国共产党从极端困难走向成熟:胡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期”。1、极端困难的表现:①国民党独裁政府对共产党人的镇压和根据地的围剿。②日本侵华。中国共产党承担起反侵略的领导责任。③党内“左”倾错误,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2、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表现:①从大革命失败中认识到革命领导权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右倾错误,决定进行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总方针。三大起义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新局面。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②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问题。③1935年,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运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普遍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④瓦窑堡会议,中国共产党根据社会矛盾的变化及时地调整了党的方针,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和理论。⑤193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表明中国共产党能够高瞻远瞩,正确处理国内复杂的政治问题,是政治上成熟的一个重要表现。3、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原因:①中国共产党能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②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实践,总结出正反两方面经验。③中国共产党排除了共产国际“左”倾错误的干扰,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④能够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方针政策。
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1、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开始。①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了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新时期。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②“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③三大武装起义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由城市转入农村揭开了序幕。 2、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①毛泽东在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②及时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国共十年对峙():
第一次反围剿:1930年11月,国民党经过先前数月的准备后调集11个师又2个旅,共约10万余兵力由江西省政府主席兼第9路军总指挥鲁涤平组织对红一方面军和中央苏区进行第一次大规模围剿。中国共产党第一方面军总前敌委员会在查明敌情后,同江西省行动委员会就反"围剿"的方针问题进行了多次讨论,确定了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了“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方针。最终红军诱敌深入,歼灭国民党一万两千多人,活捉敌第18师师长张辉瓒,红军第一次反围剿也宣告胜利。
第二次反围剿:蒋介石在第一次“围剿”失败后,于一九三一年二月,派他的军政部长何应钦代行总司令职权兼陆海空军总司令南昌行营主任,调集十八个师另三个旅,二十万人的兵力,“以厚集兵力,严密包围及取缓进为要旨”,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作战方针,积极部署对红一方面军的第二次“围剿”。中央红军则继续按照毛泽东同志提出的“诱敌深入”战略方针,连打五个胜仗,歼敌三万余人,缴枪二万余支,痛快淋漓地打破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
第三次反围剿: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蒋介石在前二次“围剿”失败后,于日,亲自带着德、日、英等国军事顾问到南昌,就任“围剿”军总司令,何应钦为前敌总司令,调集二十三个师另三个旅,约三十万人的兵力,准备发动第三次“围剿”。这次“围剿”,敌人采取长驱直入的作战方针,企图先击破红军主力,捣毁我根据地,然后再深入进行清剿。方面军总前委决定仍采取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毙伤俘敌三万余人,彻底地粉碎了敌人的第三次围剿。
第四次反围剿:1932年5月,国民党反动派就开始准备对各根据地红军发动第四次“围剿”。这次“围剿”,敌人采取的战略是逐次转移重点,实行各个击破,转入“围剿”的第二阶段,对中央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进攻,达到围歼中央红军的狂妄目的。面对国民党来势汹汹的进攻,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治委员周恩来沉着应战,黄陂、草台冈两仗,共歼敌近三个师,俘敌万余名,缴枪万余支,基本上打破了敌人的第四次“围剿”。红军粉碎国民党反动派三次反革命“围剿”:1、“围剿”和反“围剿”战争,是当时中国革命与反革命之间战争的主要形式。 2、三次反“围剿”战争是在毛泽东的直接指挥下进行的。3、在战争中,发展了井冈山时期红军游击战的原则,形成一套科学的战略战术原则。这些战略战术原则,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军事科学,不仅保障了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而且是世界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的宝贵财富。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军事科学上的具体运用。
红军能够打败反革命“围剿”原因:从1930年10月到1932年底,国民党军队相继向红军发动四次大规模“围剿”。妄图消灭红军,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工农红军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能够一次又一次地粉碎数倍于己的敌人的数次“围剿”。1、根本原因:党在根据地实行了正确的方针、政策,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赢得了人民群众人力、物力的广泛支持。2、基本原因:这些胜利也同毛泽东等人的正确的战略战术指导分不开,它主要表现在:着眼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集中兵力,各个歼敌;“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在运动中发现敌军弱点,速战速决。这些正确的战略战术思想,解决了红军如何以劣势兵力和落后装备去战胜强大的敌人这个异常复杂而困难的问题。它是根据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特点,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形成的。
发现相似题
与“20世纪30年代,一曲凄怆的《松花江上》唱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歌..”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1539325684221462221353024740026719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松花江上背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