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是只颁发给国防 和北京航空航天国防生吗

股票/基金&
高校获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情况
  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于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  全国高等学校获得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6项,占授奖项目总数46项的58.7%。  全国高等学校获得2014年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二等奖38项,占通用项目授奖总数54项的70.4%。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共3项,其中2项专用项目一等奖均为高校获得。  全国高等学校获得2014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115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10项,创新团队奖1项,二等奖103项),占通用项目总数154项(特等奖3项,一等奖14项,创新团队奖3项,二等奖134项)的74.7%。其中,高校为第一完成单位的获奖项目57项(一等奖3项,创新团队奖1项,二等奖53项),占通用项目授奖总数的37.0%。  全国共有138所高等学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或参与完成单位,获得了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三大奖180项,占通用项目总数254项的70.9%。其中,有86所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获奖项目数为122项,占授奖总数的48.0%。  另外,全国共有14所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了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国防专用项目20项,占授奖总数的31.3%。其中,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获得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分别获得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各1项。  高校在全国授奖项目中的继续保持高比例,说明高等学校的科研实力在不断提升,对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尤其是高校获得的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项目,充分体现了高校的基础研究和重大原始性创新研究在我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附件1:高校获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通用项目)统计表.xls  附件2:高校为第一完成单位获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通用项目)统计表.xls  附件3:高校获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目录.doc  附件4:高校获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项目目录.doc  附件5:高校获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目录.doc  附件6:高校获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专用项目)统计表.xls  附件7:高校为第一完成单位获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专用项目)统计表.xls  科技发展中心  日
(责任编辑:HN666)
01/09 08:2301/08 15:2801/08 09:5501/07 08:3501/07 07:0001/07 06:3601/05 16:3801/05 13:59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滁州教育局--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获得者、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院士--
电子邮件登陆
请选择你的邮箱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cn <OPTION value= 网易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新浪
<OPTION value= 搜狐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net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中华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您现在的位置: &&
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获得者、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院士
  & 黄伯云在实验室计算机上与研究人员分析研究图表。 &&&&&&&&&&&&&&&&&&&& 任晓锋 李伦娥 李茂林 胡宏文& &编者按   20年的辛苦磨砺,6000多个日夜的淬火,无数次失败的打磨,终于迎来了扬眉剑出鞘的辉煌。“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承载了太多的泪水和欢笑,承载了太多的酸甜和苦辣,承载了太多的期待和自豪。这一发明的问世,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增添了动力,为我国航空战略安全和国防安全增添了砝码,为中华民族增加了自信。作为一名院士、一名科学家,黄伯云在科学研究上的这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科学探究精神,将会极大地鼓舞广大高校科研人员,激发他们为国家、为社会研制出更多的高科技成果。正是像黄伯云这样用“特殊材料”制成的科学家,以他们敢于攻克任何难关的勇气,一步步推动着我国科研事业的发展。黄伯云实验炉里那不熄的火焰,点亮的是中国高科技发展的历史。 &  3月2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200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上午10点多,颁奖仪式开始。“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发明人——中南大学黄伯云及其课题组,获得200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当大会宣布这项荣誉时,会场上顿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伴随着鲜花、掌声和人们敬佩的目光,一个精瘦、儒雅的男子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的手中,接过了大红的荣誉证书。他,就是黄伯云。   黄伯云这个名字,在科技界、教育界并不陌生。他是我国高技术新材料领域的著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校长。他和他的课题组的这项重大发明,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能够生产“炭/炭”复合材料航空刹车副的国家,而且在产品性能、质量上居于世界先进水平。更重要的是,这项发明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实现了该项产品国产化,对于确保我国航空航天战略安全和国防安全,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我干定了这个项目,就是把生命搭进去也要干成!”   蓝天,白云。起飞,降落。谁也数不清,每天,在浩瀚无垠的天空中,有多少架飞机在飞翔着,有多少人以每小时近千公里的速度被载送到达目的地。但是,一般人不知道,这高高飞翔着的进口大型客机中,有一个部件受着卖方的牵制。这个部件,就是用“炭/炭”复合材料制成的飞机起降、滑行需要的刹车副。   什么叫刹车副?通俗点说,就是刹车片。飞机是摩擦刹车,刹车材料要求能耐得住1000多度的高温。过去,所有飞机的刹车副都是金属材料制成的,其耐高温性、比重以及使用寿命等都不理想。于是,20世纪80年代,英、法、美三国先后研制出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用这一新型材料制成的刹车副,现在已被广泛应用于欧美民航和军用飞机。   我国的飞机中使用“炭/炭”刹车副的,已逐步增至50%左右。这东西好是好,但它是一种易耗品,一般一年就要换一次。一架波音757一次要换72盘,仅民航大型客机,全国每年就要进口1万多盘。而且价格贵,一年下来,要花去国家数亿元的外汇。不仅如此,人家对制造技术和方法还高度保密——每卖一副新盘,要把旧盘先收回去!哪天人家不高兴,对不起,我国大多数飞机就得“停摆”!更重要的是,在航空航天飞行器上,使用“炭/炭”材料做关键部件的越来越多了,“炭/炭”被人家垄断,我国的航空战略安全和国防安全,就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威胁了!   一定要打破国外的技术封锁!1986年,湘江之滨,岳麓山下,聚集着一大批材料研究专家的中南大学的前身——原中南工业大学,以该校粉末冶金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为主体,成立了“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课题组,开始了艰难的起步。   1988年,黄伯云从美国回来了。回国不久,黄伯云被任命为当时的中南工业大学粉末冶金研究所所长,并破格晋升为教授。那几年,他致力于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获得了一个个国家级奖和省部级奖。黄伯云硕果累累,成为了我国粉末冶金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   然而,有谁知道,黄伯云却开心不起来。他从回国的那天起就瞄准了“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这一前沿研究方向。一晃几年,课题组最初的两名成员王汉和、黄尚文相继离开人世,而“炭/炭”,还是没“探”出个眉目来。他这位当所长的坐立不安呀。这期间,为了少走弯路,他也曾出国考察借鉴。那一次到某国一个专门研究“炭/炭”的科学院,接待人员对他说:“很抱歉,你们不能参观我们的生产车间。如果你们购买我们的技术,那至少可以缩短20年的研究时间。”言下之意,是说我们20年也拿不出这个产品来。黄伯云听了,心里很不舒服,但还是花钱买了一个产品。回来一“解剖”,却发现根本就是一个“破玩意儿”!岂有此理!黄伯云气愤了:“他们瞧不起我们,搞技术封锁,我们就要在技术上超越他们!”他发誓:一定要做出咱中国自己的“炭/炭”!   但是,研制“炭/炭”谈何容易?采访中我们了解到,这里的两个“炭”,并不是一回事。第一个“炭”指的是炭纤维,第二个“炭”说的是炭基体。“炭/炭”材料,就是通过高温,让碳原子在炭纤维编成的“炭毛坯”里有序排列。用黄伯云的话来说,如果炭纤维是钢筋的话,碳原子就是水泥,钢筋浇注了水泥,建成的房子才牢固结实。此道理用到“炭/炭”上,就是说,炭纤维必须“增强”进碳原子,才能达到耐高温、耐摩擦等效果。这话听起来好像很简单,钢筋注入水泥,谁不会啊?道理好像是一回事,真正做起来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首先,相当于人头发丝十分之一粗细的炭纤维,要像编织毛衣一样编成“炭毛坯”,如何编?横向纵向还是斜向?其次,“炭毛坯”要放进一个特制的炉子里,像传说中的“太上老君”炼丹一样,通过高温将碳原子有序地排列到“毛坯”中,这“太上老君”的炉子如何制?特别是要让碳原子按照人的意志“有序”排列,简直就像在大海里捞针一样不可思议。大家都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根本就看不见,摸不着。我们伸手抓一把空气,手心里就会握着数以亿计的原子。你能让手中的原子按照你的心愿有序排列吗?   果然,在黄伯云和他的课题组的探索中,一系列挫折接踵而来。开始烧制出来的样品,是一堆他们自己都看不懂的黑团团。于是再实验,结果又失败。一次次实验,一次次失败。黄伯云和他的同事们,就这样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那时,课题组只有8个人,十几年来,这8人别无他求,一心一意地围着24小时不间断烧制的实验炉,轮流值班,通宵看守,昼夜检测,分析数据,整理资料。没有双休日,连元旦、春节也是守候在炉膛旁度过的。   这是在用生命燃烧“炭/炭”。在燃烧中,黄伯云伴随着无数个不眠之夜,告别了人生最精彩的中年,也由所长成为副校长、校长。燃烧中,黄伯云手下的一批年轻博士也告别了青春,迈入了中年。这批精英中有“副帅”熊翔,以及易茂中、黄启忠、张红波、邹志强、蒋建纯等。后来,为了加快“炭/炭”这个庞大系统工程的研制进度,黄伯云调兵遣将,将材料、化学、冶金、机械、电子、航空六大学科的工程技术人员共60多人齐聚于麾下,并将这个庞大的项目分解成六大子课题,分兵把守,齐头并进。课题研究终于有了初步成果:1996年,完成了实验室基础研究,掌握了基本制备方法;1997年通过成果鉴定,申请工业性试验;1998年,被原国家计委列为国家重点项目,投资1.5亿元,开始工业性试验。   从实验室到工业性试验,从小样品到大样品,并不是简单的复制和放大,而是一个极其艰难曲折的过程,可以说,整个过程基本上要重新来过。   1999年,六大子课题组先后完成任务,一些关键技术有了新的突破,并自行研制了差热式气相沉淀炉等30多台件关键设备。“太上老君炼丹炉”里炼制出的大样品,实验室检测也是完全达标。成功的曙光似乎就在黄伯云和同事们面前了。   然而,这只是一丝曙光而已,离朝阳喷薄而出的时候还早着呢。1999年夏天,黄伯云与同事们选出几盘样品,到桂林、襄樊两个基地进行刹车检测实验。可是,非常遗憾,第一次检测实验失败了。在强度、性能等方面,都比国外产品差了许多。“有困难和失败很正常,没有反而不正常。”黄伯云鼓励大家说,并要求大家马上赶回去重新来过。“要抢时间啊。”他说。为什么?因为科研人员们辛辛苦苦编成的“炭纤维”,放到“炼丹炉”里让碳原子“沉积”进去,要“炼”整整7个月!   7个月后,再次到桂林和襄樊试验,再次失败——飞机正常情况下、超载情况下,刹车盘各项指标都能达到要求,可是紧急刹车时,问题就来了。   “我真不愿意相信那个事实,只觉得脑袋里嗡的一声,一片空白。”熊翔说,他是拖着肌腱撕裂的伤腿守在现场的。那是2000年年初,大家春节都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思过。前后一个多月,大家在桂林—襄樊之间来回“折腾”,可是最后……那几天,同事们望着黄伯云眼中的血丝、脸上的皱纹、两鬓的白发,一个个悄然落泪。有人说,我们江郎才尽,招数使完了,不如就此罢手,转向别的项目。团队情绪一时低落。   黄伯云心里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一个星期都没睡好觉。此时此刻的他,已将生命的感受置之度外。不管有多大的困难,他绝不会让“炭/炭”这炉火熄灭!他以遇险不惊的将帅风度,又一次把同事们召集到一起,坚定不移地说:“我们搞科研的,只有踏着失败的阶梯,才能登上成功的高峰。其实,在桂林的两次失败,已经使我们向成功迈进了一步,甚至有可能到了成功的大门边。这个项目关系到国家航天航空战略安全,意义格外重大,我们松不得劲呀!活着就要拼命干,我干定了这个项目,就是把自己这条老命搭进去也要干成!”一番肺腑之言,掷地有声。   天道酬勤,终于,问题的症结找到了。原来,测试时“炭/炭”不过关,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碳原子在作怪。想想,原来在小炉子里“炼丹”,炉子体积小,“炭毛坯”也小,碳原子当然就好调控一些。这就好比在一个小房间,七八个人出门,主持者让大家排着队一个跟着一个,当然容易。可换成全校性的大会了,在大礼堂里,散会时你让数千人按高矮或按年龄有序出门,试试?根本不可能,总有些性急者或不听招呼者从旁门左道出去。   弄清了原因所在,解决起来就相对容易多了。一个“逆定向流——径向热梯度沉积热解炭技术”的发明也应运而生,终于能在大炉子里让碳原子听话了。2001年11月,第三次到桂林做试验,计算机屏幕上良好的曲线清晰地显示在人们面前:成功了!这一天盼望了多久啊,终于胜利了!大家激动得热泪盈眶,高兴得欢呼起来。黄伯云和他的课题组顽强拼搏,在理论上发现了原子有序排列的微气氛控制和制动过程摩擦膜形成机理,首创了定向流热梯度式碳原子沉积技术等,获得11项国家发明专利。走出了一条与国外完全不同的技术路线,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其使用强度提高30%,耐磨性提高10%,综合成本降低21%。而且产品重量大大减轻——可别小看减轻的这点重量,一架飞机能减轻几百公斤,就意味着能多装好几个人或几百公斤的油料呢。   此后两次实地装机试飞,“炭/炭”再次经受住了严格考验。   至此,整个课题可以说登上了世界级的高峰。令人扬眉吐气的是,如今中国的“炭/炭”已漂洋过海。当年曾拒绝黄伯云参观的某国那家大公司,如今也转换“角色”,成了黄伯云最大的买家。“以前,你们曾派人来我们这里学习。今天,我们不仅要向你们取经,而且还要和你们签订购买合同,使用你们的产品。你们真了不起!”他们投来敬佩的眼光,向黄伯云竖起了大拇指。   “做科研,里面的世界更精彩!”   作为“项目总指挥”的黄伯云,在这近20年里,既跑项目又做科研,并担任一连串职务。最忙的要数担任中南大学校长了,领导着一所有着6万多名师生员工的综合性大学,可是他还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被SCI和EI分别收录43篇、81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九五”攻关等一系列重大课题,还出版专著;先后获得国家级奖3项、省部级奖8项。   当领导、搞科研、带学生,难道他是超人?难道他有三头六臂?难道他就不吃饭、不睡觉?当然不是,他也是肉体凡身。甚至因为过度劳累,他比别人更瘦弱:1米72的个子,体重才55公斤!冬天特别怕冷,浑身上下,有毛病的“零件”还不少。   “他是特殊材料,比不得。”“工作狂,除了工作,没有任何业余爱好,甚至身体锻炼也没有。”“从家里到办公室300米,从办公室到实验室500米,从实验室到家是800米。每天这三点一线地走一圈,就是他的体育锻炼。”采访中,同事们这样评说黄伯云。   大凡在科学的世界里有卓越成就的科学家,总有异于常人的性格。朝着既定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是他们的共同特征。   黄伯云就具有这种执著的秉性,否则,他就拿不到那个1.5亿元的项目。当初,至少有七八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竞争,而黄伯云所在的中南大学,前期工作已做了许多,基本理论、基本思路、基本方法都出来了,关键是需要进行工业性试验。而这种试验,需要的经费简直是天文数字。想想,一座“太上老君炼丹炉”,光炉子的研究和制造就不知要花多少钱,一炉“炭/炭”炼下来,少说也是十几万元!而要“炼”多少炉,才会在无数块“炭/炭”中发现一两块合格的?所以,有很长一段时间,向相关部门和专家陈述中南大学“炭/炭”研究的实力以及在研究上所作的努力,成了黄伯云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此,他上北京的次数,都快到三位数了。一次,他向有关部门争取项目资金,那位工作人员不知是搪塞还是真不知道:“博士都要不到钱,你是博士后,也想要钱?”——他把“博士后”理解成了“博士后面的人”。好几次眼看就要柳暗花明,大功告成,突然又冒出反对的声音。1998年9月,中南大学乃至湖南省,当时最大的一个纵向课题终于让黄伯云拿到手了。还来不及高兴,就有人在一次全国性的大会上提交报告:这么大一个项目为什么不给我们?我们有著名的航天基地,有一流的研究人员……采访中,黄伯云提到这些事,眼圈发红,瘦瘦的脸颊颤抖着。他说:“我不止一次流过眼泪。”是啊,成大事者,谁不经过九九八十一难?谁能随随便便就成功?   平常,他每天工作本来就在12个小时以上,每天晚上不是在办公室就是在实验室。那段时间,这种加班、加点更是“发挥”到极致。2000年初夏,第二次失败后不久的一天,经常感觉腹内不适的黄伯云,好不容易抽空到医院看病。医生给他作了肠内肿瘤切片检查后,他又马上赶回了实验室。没过多久,突然腹部胀痛,低头一看,裤腿已渗出血迹。他再次被同事送到医院治疗,好在切片检查结果出来,原来是较严重的痔疮。黄伯云根本不听医生的叮嘱,很快又返回实验室。   还有一次,他患重感冒正在医院输液,接到紧急通知,项目需要他马上到北京汇报。“换个人吧。”医生和家人都劝道。“不行,项目争取到了关键时刻,这点小病算什么?”他硬撑着从病床上起来,提着输液瓶蹒跚地钻进了汽车,直奔机场。在机场候机室里,刚刚输完液,他就匆匆办理登机手续。在机舱里,面容憔悴的黄伯云苦涩地笑了:“还好,没有误航班!”那个晚上,他的科研秘书刘咏记得最清楚,到北京从当天晚上准备汇报材料,黄伯云忙到第二天凌晨3点。   身边的同事都知道,黄伯云有“三快”:吃饭快、走路快、工作节奏快。比如走路,别看黄伯云身体不算好,年纪也近花甲,但走起路来,一般人还跟不上。“偶尔我也跟他散散步,但他哪是散步,简直是竞走。”30多岁的刘咏说。黄伯云“也有两不急”:开会不急、赶飞机不急。通知8点开会,绝对只提前一两分钟到;如果是9点钟的飞机,总是让人先办好登机手续,在关闸的最后一分钟赶到。或许,这“三快两不急”并不能节约很多时间,但却是黄伯云向时间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   “现在改革开放,大家都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你整天忙于工作,从来不换一下‘口味’。几十年了,总是三点一线,烦不烦啊?”真的觉得黄伯云都快成“超人”了,工作工作还是工作,就没有别的快乐可言?记者都有些不信地问道。   “唉呀,你们写文章的人不晓得,做科研,里面的世界更精彩啊。”黄伯云说。   “里面的世界更精彩”,其实这句话是黄伯云特殊性格的真实写照。   “把自己的才智献给祖国,才是真正的幸福。”   采访了许多人,有一个问题一直没有人能准确地回答我们:当年,已在美国生活了8年,并且妻子、女儿都去了美国,女儿的中文水平已跟不上国内教育,黄伯云为什么要携妻带女,卖掉别墅和两部小车,回到祖国?   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让我们看看黄伯云的成长经历吧。   日,黄伯云出生在湖南省南县一个农民家庭。作为农民的儿子,吃苦耐劳成为黄伯云的精神底色,也正因为如此,他的成才之路走得很顺。196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原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特种冶金系;1969年毕业,留校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1978年,他参加出国人员考试,以学校参考人员总分第一的成绩被录取为冶金部出国访问学者。1980年,他飞到了遥远的美国。   美国是一个讲究实力的国家,他所在的田纳西爱阿华(IOWA)州立大学也不例外。进校没多久,语言关都还没过,一个名叫McGee的教授就丢给黄伯云一个课题,让他独立完成。McGee并没有指望黄伯云能很快完成,因为这个课题困扰了McGee及他的几名研究生好几年了。他只是想试一试这名中国学生的水平,没想到被倔强的黄伯云做成了。当他把结果给McGee教授看时,McGee震惊了,高兴地说:“这是一个重大的进展。”洋教授对中国小伙子刮目相看了。   三天后,McGee教授郑重其事地找黄伯云谈话,这位美国材料界权威正式提出,希望黄伯云能成为自己的研究生。这无疑是一次绝佳的发展机遇,是许多人所期盼的发展台阶。面对盛情,黄伯云有些心动,但也有顾虑:“按我们国家的制度,访问学者转研究生要经教育部批准才行。”一周后,爱才心切的McGee教授亲自给中国教育部写信,提出:“黄先生有出色的研究才能,IOWA州立大学愿为他提供全部奖学金,为其攻读博士学位。”教育部很快给予了答复,于是他迈上了从研究生到博士,再到博士后的学习之路。   在异国他乡,祖国的概念变得十分具体、感性而可触摸。“在他们眼中,我是外国人。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你会觉得,自己做得好不好,不是一个‘个人’问题,而是关系着‘中国人’的形象。我就常常提醒自己:我是一个中国人,我的言行,我的成功与否代表着中国。”黄伯云用这样一段话解释自己在美国8年“抗战”的所作所为。8年“抗战”,他一直遥遥领先:发表了10多篇有重大影响的学术论文,得到美、法、日等国科学家的高度评价。   科研的成功在给黄伯云带来喜悦之余,又让他陷入了新的困惑之中:科研论文发表再多,自己署名时,却只能与“美利坚合众国”联在一起,而不能在名字前堂而皇之地写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他感到无助、无奈,甚至深深的歉疚。于是,他越是学出了头,越是产生回国的念头。然而,设身处地站在黄伯云当时的境遇想想,是回是留,又确实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美国的生活环境、工作条件和待遇显然要优越得多。当时,美国好几所大学竞相聘他去当教授,最低年薪也有4万多美元。而当时在国内,像黄伯云这样的知识分子,全年工资加起来也不过是2000多元。细细折算,在国内工作一年,还不及在美国工作一周。当时还有好几家美国大公司向黄伯云摇动橄榄枝,希望他加盟。那薪金更加诱人,同时承诺为他办理绿卡。更何况,黄伯云的妻子和女儿已经到了美国,已经适应了美国的环境。但是,黄伯云还是选择了回国!   “党和国家送我出来是留学,不是‘学留’。把自己的才智献给祖国,才是真正的幸福。”在黄伯云看来,知恩图报,不仅是一种道义,更是一种责任。在黄伯云心中的天平上,物质条件显得那么的轻微。   日,黄伯云携妻带女,飞越太平洋,回到了让他魂牵梦绕的祖国。   然而,当时国内大学的条件毕竟有限。在美国,黄伯云一家住别墅,出门自己驾车。回国后,他住两室一厅的房子,出门骑自行车,车后驮米又驮油。家里没有淋浴设备,洗澡去挤公共澡堂。更为糟糕的是,他没有户口,享受不到“国家粮”的待遇,只能到小商贩那里高价购买“黑市”米。家里第一次开伙,吃的就是“黑市”米,用的是借来的碗筷。真正是一无所有,白手起家。女儿因为中文丢得差不多了,成绩也一度落了下来。   “子不嫌母丑”。这一切困难,黄伯云没有放在心上。他坚信,祖国会越来越好,自己的日子也会越来越好,能为国家作贡献,再苦再累也值得。   留学美国,黄伯云不仅收获了知识,而且收获了另外一种十分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作为一名科学家,他的研究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刚去美国的时候,黄伯云的目标是写几篇有分量的论文,拿到学位。然而,有一件事给了他很大的触动。黄伯云有一个名叫Oliver的同班同学,从事显微硬度研究,在写博士论文期间,他把自己的研究变成了一个产品,研制出了一种显微硬度剂。后来,他又办了一个公司,专门生产自己研制的产品并销售到世界各地,赚了数千万美元。Oliver还收购了一个大公司,事业越做越大。这件事让黄伯云深深认识到:科研成果只有转化为产品,才能真正变成生产力。   可是,当时国内的情形让黄伯云倍感震惊:科研成果转化率仅为5%。这意味着95%的科研成果“老死深闺”。许多搞科研的主要是为了发论文、评职称,更重要的是,大家对这种状况已见怪不怪了。这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1998年,国家召开科技创新大会。这犹如春风,唤醒了黄伯云蛰伏已久的创业梦想。2000年,黄伯云创办了湖南刹车材料实业有限公司和湖南英捷新材料公司,他的头上又增添了两顶董事长的帽子。这时,又有好心人劝他,你已经是工程院院士了,何必还要冒险受罪。对此,黄伯云总是付之一笑。   对于专家、院士创业,湖南省长沙市举双手赞成,并在税收、融资、征地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今,第二次创业在中南大学已成为热潮,全校14位院士中有9名相继办起了学科性公司。这些公司不仅成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基地,而且还成了“金蛋”孵化器——学校实现了1亿多元的无形资产的资本化,拉动3亿元民间资本投资,形成近5亿元的资本总量推动科技创新,先后办起50多个学科性公司,完成200多个新产品的市场化。黄伯云的湖南刹车材料公司仅用一年多时间就形成了年产300盘的生产线,每年可为国家节约外汇5亿多美元。而他名下正在建设中的湖南博云新材料有限公司将占地150亩,投资1.5亿元,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将达2亿元。(本文图片由中南大学提供) & &
字号选择〖
〗/双击滚屏&单击停止&&&[]&&& []&&& []
上一篇文章:
版权所有:滁州市教育局 地址:安徽省滁州市凤凰路371号 邮编:239000&& Email:技术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