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食品法 处罚条例中对鲜牛奶的储存有什么要求

新食品安全法即将实施
国内乳业格局生变
|产经_新浪财经_新浪网
  本报见习记者 阚丽丽报道
  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版食品安全法即将于10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的实施,进一步加大了对食品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同时,对食品安全将实行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加快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
  食品安全关乎人们的身体健康,一直牵动着广大的神经。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如地沟油流回到餐桌、奶粉添加三聚氰胺、工业胶代替食用胶制造酸奶等,在利益的驱使下,食品安全正受到冲击。
  值得一提的是,农业部连续7年实施生鲜乳质量监测计划,三聚氰胺等违禁添加物抽检合格率保持在100%。但是,国产奶质量大幅提升,并没有减少乳品进口量在我国乳品消费总量的比重。
  对此,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向健军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国内近几年并未出现大型问题牛奶事件,但是小问题仍然层出不穷,消费者对国产牛奶依旧没有信心。”他强调,进口牛奶除了奶源、品牌的优势外,近几年来国际牛奶价格整体下滑也扩大了进口牛奶的竞争优势。同时,自由贸易区、自贸协定等的落实推进降低了牛奶进口关税,也有助于扩大进口量。此外,跨境电商的迅速发展,使牛奶进口更加便利,降低了交易成本。
  “人们在消费牛奶时最担心的问题就是品质问题,所以消费者在选购牛奶时最看重品质因素,而奶源地会直接影响牛奶的品质,消费者对牛奶品质的判断大多都是依据奶源地。品牌、价格和口味因素的重要性仅次于品质,销售渠道、包装等因素对人们的决策行为影响相对较小。”向健军指出。
  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号称史上“最严法律”,不仅从源头上对食品生产过程进行监管,还要求食品企业建立可追溯体系,在旧法基础上增加了“食品生产经营者对其生产经营食品的安全负责”以及“诚信自律”的条款等。
  在婴幼儿配方乳粉上,规定“婴幼儿配方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实施从原料进厂到成品出厂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对出厂的婴幼儿配方食品实施逐批检验,保证食品安全。”新法还明确规定,“不得以分装方式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同一企业不得用同一配方生产不同品牌的婴幼儿配方乳粉。”
  向健军对此表示赞同,他强调,国内品牌牛奶需要在产品品质、产品生产工艺、产品创新等方面进行改进。一是要严格控制奶源供应,加强对生产加工过程的管控,提高产品品质;二是改革生产工艺,改进生产装备,提高鲜奶、巴氏奶等产品的营养价值;三是加大产品创新力度,丰富牛奶品种和口味,满足消费者多样性需求。
  “新《食品安全法》的出台,意味着牛奶市场的监管将更加严厉,有利于打压市场上不正当的竞争行为,规范牛奶市场竞争秩序,提高产品质量。”向健军向记者表示,新法实施后,牛奶市场竞争将会加剧,小企业生存环境恶化,行业整顿步伐会加快。同时,新《食品安全法》加强了食品安全的监管和惩罚力度,尤其是加强了对一些食品安全问题高发区的监管,有利于提升消费者信心,但是信心恢复效果还要看新法最终的落实效果。(共1个回答)
牛奶忌高温久煮。牛奶加热时,牛奶中呈胶体状态的蛋白质微粒会发生变化,在60~62摄氏度时出现脱水现象,从而变成凝胶状态,随之还会出现沉淀。达到100摄氏度时牛奶
鸭蛋的油在于腌制,而不在于火候
一般手术3个月即可做修复手术。
羚羊角丝三四片左右,放三或四碗水煮成一碗水就可以。
大火煮开转小火煮大约半小时左右,不可以用铁器,最好用砂锅
煮好的水凉了后喝,当天喝完,隔夜的就不可以喝了
失眠可以吃点酸枣仁试试。刺五加本身就不能多吃。也不知道哪儿来的方子。一周没效果建议别喝了。
大家还关注
(C) 列表网&京ICP证100421号&京ICP备号-1&琼公网安备08| | | | | |
盘点2015年食品相关的政策法规
核心提示:
2015年最后一个月即将过去,这一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年。在这承上启下的关键时刻,食品行业又有哪
& & 2015年最后一个月即将过去,这一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年。在这承上启下的关键时刻,食品行业又有哪些国家层面的政策出台,影响着整个市场的发展呢。
&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
&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在《瓶(桶)装饮用水卫生标准》及《瓶(桶)装饮用纯净水卫生标准》的基础上,整合修订形成,由卫生计生委于日批准发布,自日起实施,标签标志新规则将从明年1月1日起执行。
& & 新国标对包装饮用水进行了划分,除矿泉水外,分为饮用纯净水和其他饮用水两类,即不是矿泉水、纯净水就归结为其他类饮用水,届时&天然山泉水&&矿物质水&&离子水&等名称将不得再出现。
& & 新版《饮料通则》国标
& & 日,由中国饮料工业协会技术工作委员会牵头起草的《饮料通则》(GB/T)推荐性国家标准正式发布,并将于日正式实施。《饮料通则》(GB)是在2007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重点调整了饮料各分类的名称、顺序以及定义,此外,为了与其他相关国家标准协调一致,加快饮料产品标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标准中对各类产品的技术指标要求将直接引用相关产品标准的形式。
& & 《饮料通则》(GB)的发布将继续引导行业产品创新和质量保证。
& & 《食品召回管理办法》
& & 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发布《食品召回管理办法》,该法于日起施行。《食品召回管理办法》规定:食品生产者通过自检自查、公众投诉举报、经营者和监督管理部门告知等方式知悉其生产经营的食品属于不安全食品的,应当主动召回。当主动召回不安全食品而没有主动召回的,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责令其召回。
&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 & 由国家卫生计生委新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于5月24日实施。新《标准》着重修订了食品添加剂在安全性与实用性上的规定,例如删除7种合成着色剂铝色淀在膨化食品中的使用规定和删除缺乏工艺必要性的食品添加剂使用规定。
& & 《物流企业冷链服务要求与能力评估指标》
& &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等单位联合起草的《物流企业冷链服务要求与能力评估指标》国家标准于7月1日即将实施。这一国家标准是在原有冷链物流企业发展基础上,从各个方面对冷链物流企业进行严格考评,并运用多种保障措施,力推冷链物流服务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
& & 《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
& & 《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已于7月1日起正式实施,在标准实施前生产的食品可在食品保质期内继续销售至保质期结束。即将实施的《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中明确规定,包装不得再对0至6个月婴儿配方食品中的必需成分进行含量声称和功能声称。
& & 《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
& & 新《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增加了原料采购、验收、运输和贮存的相关要求;增加了产品追溯与召回的具体要求;增加了记录和文件的管理要求。增加了&食品生产环境微生物监控计划指南&。对原料和包装材料的运输和贮存上要求运输方式及环境应避免日光直射、备有防雨防尘设施,根据原料特点和卫生需要,还应具备保温、冷藏、保鲜等设施。其中,&冷藏、保鲜&也是新标准修改后,对食品原料运输新增加的要求。
& & 《规范》还要求企业应建立与原料和包装材料的采购、验收、运输和贮存相关的管理制度,确保所使用的原料和包装材料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 &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 &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将于日起施行。新法规定:婴幼儿配方乳粉的产品配方应当经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注册。注册时,应当提交配方研发报告和其他表明配方科学性、安全性的材料;修改后的食品安全法还明确不得以分装方式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同一企业不得用同一配方生产不同品牌的婴幼儿配方乳粉。此外,还有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制度、为赔偿设置最低限额、提供违法经营场所要受罚、重拳整治虚假广告、网络售卖食品也要经营许可证等。
& & 《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
& & 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已于10月1日起施行,作为新《食品安全法》的配套规章,国家食药监总局制定的《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也于10月1日起同步实施。该证由原先的《食品流通许可证》和《餐饮服务许可证》合并而成。这就意味着,不论是商场、超市,还是餐馆,以后只需要办食品经营许可就行了。
& & 按照《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要求,新获证及换证食品生产者,应在食品包装或标签上标注新的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不再标注&QS&标志。
& & 《超市生鲜食品包装和标签标注管理规范》
& &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日前启动了超市生鲜食品包装和标签标注管理制度的起草工作。目的是杜绝超市等食品经营者擅自更改生产日期或保质期等违法违规行为。目前,形成了《超市生鲜食品包装和标签标注管理规范(征求意见稿)》。
& & 意见稿中提出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超市经营者对适宜以最小销售单元进行包装的生鲜食品进行标装及标签标注,应当防范包装物污染或其他交叉污染,并按照规定要求向消费者提供生鲜食品标签标注的信息,保障实现可追诉。在具体的包装方面,要求对生鲜食品进行包装,应当符合生鲜食品在运输、储存、陈列和销售等过程中,保障食品安全的需要,防止生鲜食品遭受机械损伤,腐败变质和二次污染 。
编辑:foodnews2015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京举办
用户名: 密码: 
&&忘记密码&&
2015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京举办
信息来源:&&&&&&&&&&&发布时间: &&
孟素荷,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
1月12日,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的“2015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工商大学、江南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多学科领域的专家们,对“食品安全法”、“转基因”、“红肉、加工肉制品致癌”等12个食品安全热点进行了科学解读。从2015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全年跟踪解析的27个食品安全热点的整体趋势来看,微生物、乳制品、肉制品等成为关注度较高的领域。媒体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点也发生了变化:从2011年的方便食品与非法添加,到2015年关注微生物污染与营养健康。
据了解,此次对2015年食品安全热点的解读,是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自2011年首次启动年度食品安全热点媒体沟通会后的第五年,在整体上延续了以往权威、专业的特征及第三方的定位。值得注意的是,在对解读专家的邀请上,除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陈君石,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等众多食业权威专家参与外,还根据当前“互联网+”时代的舆情特征,邀请在新媒体上有较大影响力,且专业素质优秀的中青年科学家及多位营养界的权威专家,在保持强大阵容的同时,注重食品与营养学的学科交叉,以及“老、中、青”三代科学家的活力。此外,会上还梳理了2015年食品安全微信谣言TOP 10。
2015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 1、诺如病毒引发儿童腹泻――刘秀梅研究员
刘秀梅,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技术顾问2、关于辣条的热点解读――谭斌研究员谭 斌,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粮油加工研究室副主任3、“金箔入酒”事件舆论应对及时――陈君石院士陈君石,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
4、对“方便面32小时不消化”的质疑――王书军教授、马冠生教授王书军,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工程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新《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孙宝国院士孙宝国,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6、 “僵尸肉”事件――周光宏教授、张万刚教授、钟凯副研究员张万刚,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教授7、 “毒豆芽”系列案件首现无罪判决――胡小松教授胡小松,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8、 饮用“生鲜奶”安全吗?――任发政教授任发政,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9、 “红肉、加工肉制品归为致癌物”风波――王守伟教授级高工王守伟,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主任10、质疑“植物油做饭可致癌”――王兴国教授王兴国,全国粮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油料及油脂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江南大学教授11、对洋奶粉“同品不同质”的质疑――陈颖研究员陈 颖,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首席专家12、 “转基因三文鱼”在美上市――罗云波教授罗云波,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13、关于“量效关系”的科学解读---范志红副教授范志红,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
风险交流的不懈积累让科学基础日益坚实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教授介绍,2015年食品安全热点的解读具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所选的12个食品安全热点,近80%源自于新华网、中国经济网、南方周末及中国食品报等多家媒体的关注和提议。 二是专家对热点问题的解读,是在全年对27个热点舆情跟踪的原有基础上形成,以“科技界共识”回应媒体与消费者的“共需”。因此,就其解读的严谨、专业与权威性而言,科学的基础更加坚实。 据悉,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食监三司的支持下,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2015年全年对27个食品安全热点问题进行了跟踪与解析。期间,55位食品及营养领域的权威专家参与其中。孟素荷表示,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在做这项工作的过程中,严守专业、客观公正的科技界立场,跨部门、跨行业地利用全国资源,只谈“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怎样解决”,以表达“科技界共识”。形成对重要的食品安全舆情热点的科学评估,也提升了公众对中国食品安全现状的认知。
微生物、乳制品等成为热点解析频次较高的领域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分析显示,2015年27个食品安全热点的区域分布中,大陆地区的热点20个,占比74%,境外热点7个,占比26%。在热点分布领域方面,27个热点中,共涉及到微生物等7个主要领域,其中出现频次较高的热点领域包括5个,依次为微生物、乳制品、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剂、肉制品。 从对热点判定的变化可知,27个热点中,不属于食品安全事件的热点16个,占59%;属于食品安全事件的热点6个,占22%;针对潜在风险的预警提示5个,占19%。通过对年食品安全热点定性分析可知,对潜在风险的提示是2015年食品热点解析的亮点。从年,每年媒体及公众对食品安全热点的关注点也在不断变化与延续:从2011年的方便食品与非法添加,到2013年的原料污染与恶意造假,再到2015年关注微生物污染与营养健康。
2015年舆情关注热点呈现六大特征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通过组织相关专家对2015年全年27个食品安全热点进行梳理、分析后总结出2015年舆情关注热点呈现出如下六大特征:特征一:热点密度有所降低。2014年全年跟踪38个食品安全热点,而2015年全年跟踪27个食品安全热点,舆情的热点密度降低31.6%。特征二:“微生物污染”连续两年位列第一。对比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年的食品安全风险解析热点可知,微生物污染于2014年首次成为食品安全关注的头号焦点,2015年仍然位居第一位。显示了媒体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点,正逐渐回归中国食品安全的真实,与全球食品安全面临的问题相吻合。
特征三:违规超范围添加仍是顽疾,但对食品添加剂的认知趋于理性。2015年27个热点中的6个食品安全事件,其中2件是由于违规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导致的,占到食品安全事件的三分之一。相比之下,2014年38个热点中涉及到食品添加剂的热点有6个,都不属于食品安全事件。从整体上来看,对食品添加剂的关注热度逐渐趋势于理性,对食品添加剂的公众科普已显效果。 特征四:乳品安全仍心牵天下。2015年的27个热点中,涉及乳及乳制品的热点问题5个,占27个热点的18.5%,是第二大被关注点,但均不属于食品安全问题。关于“常温乳酸菌饮料”、“生鲜奶”等热点均为乳品相关问题。热点中,既涉及到乳制品的微生物污染(肉毒杆菌),又涉及到化学污染(硫氰酸钠);还首次出现了风险预警(“生鲜奶”)。既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特征五:关注点开始由食品安全转向对食物的营养健康评价。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通过分析2015年27个热点反应的焦点发现,媒体和消费者的关注点已不仅仅停留在食品的安全问题上。对褪黑素、膳食补充剂、银杏叶提取物等保健食品及对糖等常见基础食品原料的关注上可以看出,公众的关注点已逐渐转向对食物的营养健康评价。特征六:老问题穿上“新马甲”。“方便食品和非法添加”是2011年媒体的主要关注点,时隔5年,虽然经过科技界持续的公众科普,相关问题早已成定论,但如“烹炸油安全”、“毒草莓”、“方便面32小时不消化”等,仍然被反复炒作,只是换上了不同的标题。由此,预示着科普的力度仍需加大。
热点凸显风险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陈君石在对“金箔入酒”事件的解读中特别指出,这个例子可以很好地说明新媒体的风险放大作用。“如何应对和管理新媒体已成为风险交流领域的一个新挑战。” 陈君石说。&&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主任王守伟在做“红肉致癌”热点事件的解读时指出,在发布关乎民生健康的风险信息时,需要严谨和慎重。媒体要正确描述风险,避免引起公众不必要的恐慌。此事件也凸显了风险交流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良好的和及时的风险交流可避免类似问题的失真和夸大,对社会谐和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胡小松教授在“毒豆芽”系列案件首现无罪判决的热点事件解读时直言,让不让用是管理问题,是否有毒是科学问题,不能在“有关部门公告禁止使用的物质”和“有毒有害物质”之间简单地画等号。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副院长兼总工陈颖在对“洋奶粉”相关问题进行解读时表示,消费者需要科学地辨别真伪,正确获取消费信息。应正确对待真正的食品安全问题和食品安全风险,全面科学地认识食品包括婴幼儿配方乳粉的质量安全状况。 孟素荷分析,2015年我国食品安全在整体上呈现了进步,但同时也面临着挑战:一是中国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渐趋成熟。2015年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为代表的政府部门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日趋成熟,以“风险预防”为目标的规范化长期化的抽检工作,为体量庞大的中国食品安全摸清底数、对症下药作出贡献。首次将“风险交流”列入政府日常管理中,在“透明产生信任”中,形成对食品安全科学认知的引导力量。二是中国食品工业的食品安全水平在逐步提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2015年上半年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情况表明,肉蛋奶等制品的产品合格率明显提升。三是原料污染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是我们短期内难以有效化解的最大挑战。四是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已从境内延伸到境外。
欧盟食品安全局前主席、国际食品科技联盟国际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共同主席PatrickWall教授也参与了会议交流。他在对中国食品安全状况分析中表示:“很多中国的百姓觉得食品安全问题只发生在中国,但其实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的问题。中国消费者认为进口的产品质量更好,但进口婴幼儿奶粉的质量其实也依赖于中国。中国在婴幼儿奶粉、健康食品、食品添加剂以及电子商务中的食品领域的监管力度已强于许多其它国家。”
据悉,本次活动同时作为中国科协“科普中国”2016年开年重点活动之一,主办单位邀请了近60家媒体参会,通过现场微信方式与媒体互动,并联合中国经济网、腾讯网进行直播,以食品安全科普信息化的方式,为公众答疑解惑。 浏览次数:1624
  每天十分钟,知晓行业事!
  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便捷,面对纷至沓来的海量资讯,我们又感到无所适从,怎样从信息的海洋中方便的汲取自己需要的资讯呢?“总编读报”也许能帮助您!
  信息时代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电子文档,纸媒同新媒体的结合就是电子网刊,电子网刊将凭借其传播方便,速度快的优势成为您不可或缺的朋友!
  杂志近期的活动预告及工作总结,主要是在编辑出版每期杂志之外的宣传与推广活动,借此向食品从业人员展示食品行业风貌,了解食品行业发展,我们的最突出特点是:提前预告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可以接受读者的监督与指导!
  《食品工业科技》杂志每期一百余篇科技文章,一年上千篇内容,您需要哪一篇?阅读文摘要是个不错的选择。
  中国一年有上百个与食品相关的展览会,各展会时间跨度长,地点分布广,您知道哪个更专业?哪个更合适您?我们是您的探路先锋。
  法治社会最重要的是依法办事,了解国家各项法律法规才能有章可循,“政策法规”能够帮助您!
  研讨会,科技论坛是探讨科技发展,传播最新科技成果的平台;面对面的沟通更能将理讲透辨清,促进食品工业的发展。
  读者来信,专家释疑,解决问题,共同提高。
您是本站的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食品工业科技》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永定门外沙子口路70号
邮编:100075
电话: 010-275896
传真:010-牛奶可以冷冻保存吗?
谢邀!当然可以。如果灭菌处理得当(比如超高温灭菌处理过的牛奶),冷冻保存很久也不会有什么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但是,如果只是巴氏消毒,那冷冻以后还是会有风险。解冻后建议还是加热一下再饮用。冷冻保存牛奶在营养方面也不会有什么损失。牛奶中的钙质,矿物质,蛋白质,维生素等不会因为冷冻而变少。那为什么大家都不这么做呢?因为:不好喝啊。牛奶在被挤出来之后,通常要进行 “均质化” 的步骤,目的就是把乳脂打成微粒均匀分散在牛奶体系中。参见我的。当牛奶冷冻过以后,由于脂肪和水凝固点的差异,体系会自动分层,乳脂会浮在上面,水会沉到下面。这样再解冻后,体系就变不回去了。家里一般不会有 “均质机” 这么高大上的东西,所以....口感上会受到很大影响。喝起来会有一种颗粒状的感觉,口感也不如原来的那么醇厚,香浓了。大家可以自己在家试试。如果口感可以接受,那就可以尝试这种保存方法~对了,如果是用来做菜,做甜品,或者放在咖啡里等对口感没要求的话,把牛奶冻起来还是挺好的选择~参考资料:-------------------------------------微信公众号 “技术型吃货”,会分享一些原创的食品科学的技术型科普,欢迎关注。
袋装牛奶放冰箱冷冻一下,冻成冰坨,再拿出来,化到一半的时候拿个杯子把液体挤出来,冰留下,简直好喝的不得了。——来自一个吃货的心得
先上回答,可以,冷冻牛奶是东北地区和内蒙东部寒冷地区人民储藏牛奶的常用方法。————————————————————————————————
答主家乡在呼伦贝尔,早些年牛奶冷冻保存是很普遍的事情。
快入冬的时候大人们会去滨州线上的小镇嵯岗买牛奶,也会有奶贩把牛奶运到呼盟各地。一次买几十斤基本就够一家人喝啦(答主不喝牛奶)。鉴于户外零下二三十度,打开窗就是冰箱的冷冻储藏室,所以几十斤的牛奶我们是用洗脸盆(没错!就是洗脸盆!)装好,套袋后放在户外。不到一天就会由内而外冻成“冰”啦。我们称之为奶砣子。想要喝的时候呢,就用菜刀或钝器砸一“块”牛奶下来。煮开、过滤(记得过滤使用的纱布),就可以喝啦。至于味道呢,家里人说跟鲜牛奶并无太大差异。
现在喝“奶砣子”的人不多了,因为即使是冬天的时候也有奶站提供鲜奶,寒假陪家人买奶的时候,记得是三块钱一斤。嗯,答主也不知味道如何,答主不喝牛奶(生在我大内蒙感觉好没福分)。
冰冻的牛奶太淡没什么味道,一般做冰棍用奶油。
冰的牛奶很好喝
我大东北在以前早晨送郊区奶场的新鲜流奶的都放在门卫窗台上,零下30多度,比冰箱还爽,冻得杠杠的,拿回去照样热热喝,你放心,妥妥的。
我喜歡喝冷一點的牛奶,感覺味道更純,還有降火,哈哈。還有一種方法,加點鹽,更利於保存,並且更好喝~
还有牛奶进冰柜就不要再拿出来了,不然你的肚子会很不舒服
可以,如图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5最新食品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