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周氏家谱辈份表入川历史江津李市林家嘴

零陵磨头湾周氏族谱&&&&&&&&&&
发布者:&|&
浏览(8795) 评论
&|&发布时间: 19:05:44&最后更新时间: 13:37:13
本作品所属分类:
文章类型:普通
永不磨灭的香火&&&&&&&&&&&&&
——磨头湾周氏族谱考察&&周康伟&&&&&&&&&&&&&&&&&&&&&&&&
& &继《我的家谱》系列文章之后,为彻底弄清我们家族的世系源流、血缘系统,笔者联络四川、广西周氏宗亲,实地探访道县楼田、江永上甘棠村、宁远下灌村、零陵周家大院等永州古村,有效整合各族谱资料,将对磨头湾及其周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与居地变迁进行较全面、系统地考证和叙述。&
&& 首先,遵循由远及近,由共性到个性的原则,对周氏源流层层剖析。在考察磨头湾周氏时,不仅溯源本支派之来历,而且还旁及了其他分支分派;历史只记录到县级,这本身就决定了修谱的原创性。这是一项浩大工程,我只能择其要而述之,对庞大的家谱进行归纳提炼,为家谱作序或作附谱,也为有识之士研究周氏文化提供参考。&
& &中国五千年文明,就是不同血缘姓氏的宗族繁衍生息、兴衰更替史。家谱不但记录家族变迁也应记录国家大事。但很多家谱只记载家族的情况而没记载历史背景、所处时期的大事。本文将以纲领性内容,揭示历史大背景下的磨头湾周氏族谱之谜。中国崇尚门第,家谱往往攀附望族以自重。磨头湾家谱不见经传,没有显赫的家族背景,没有可标榜的名人,但记录了一个家族血脉的延续,记载着永不磨灭的香火,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沧桑;&
& &一、周氏源流、总世系考&
& &中华姓氏《百家姓》,都是“黄炎子孙”,在寻根问祖中,人们纷纷从四书五经、三皇五帝去搜寻各自的始祖;“三皇五帝”是一个不确定的说法,也不指固定的人数。这些人仅是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而已,后世因其杰出或伟大而追尊他们为“皇”或“帝”,是传说,直到黄帝才是最接近史实的人物。&
& &中华民族是黄炎子孙,五千年的文明史要从黄帝算起。诗曰:“炎黄龙种始轩辕,得姓封程越三千”。为中华。后,黄帝打败炎帝,统一炎黄部落;黄帝姓姬,黄帝率领的炎黄部落都姓姬。黄帝的子孙很多,姬姓是名副其实的“百姓之祖”,其子孙分化出很多姓氏,但周姓为姬姓的主体继承者,可以说是黄帝的嫡系后裔。&
& &周族史诗讲述了自己的早期历史,也混杂了大量神话。传说有一位叫“姜嫄”的女子,是五帝之一帝喾的元配,她在荒野里踩到了巨人的足迹,怀孕生子后稷,繁衍出了周人氏族。后来周姓人把后稷奉为周族的始祖。综上所述,周姓主要源流为:黄帝生玄嚣,玄嚣生蟜极,蟜极生帝喾,帝喾生后稷。后稷传到十三代,到古公亶父周太王时,才有了比较可靠的记载,周太王从陕西武功县迁陕西渭河平原歧山下的一个叫周原的地方;崛起于周原的周族,是中华文明的奠基者。周太王之孙周文王(姬昌),收百子而赐以百姓,故有今日百家姓! 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克商,兵抵朝歌,开创大气磅礴的周王朝。因此说,是姬姓建立了周朝。周初,大规模分封诸侯,诸侯国广布于黄河九曲中下游,其中姬姓国就有53个;后来,周族由西向东迁徙繁衍,在河南(中原)发展。& & &周平王(姬宜臼)继位时,迁都河南洛阳,史称东周,他封小儿子姬烈于汝南,即汝坟侯;按照周代宗法制和分封制,嫡子承袭天子位,庶子得封诸侯,那么姬烈是周平王的庶子;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秦灭六国,汉统天下,这一时期周平王的后代以原国号为氏,即以周为姓,这才开始姓周。详情是:周平王少子烈(即周平王的小儿子姬烈)至十八代姬邕时,秦灭周,姬邕因失侯而改以国姓叫周邕。周家王朝本姓“姬”,“周”只是国号,不是姓,直至周朝亡国之后才有名义上的周姓,周邕为开基始祖。&按历史逻辑顺序发展,从后稷→立国启姓始祖周太王→承国授氏始祖周文王→受氏得姓始祖姬烈→周邕,经过了四百多年的过渡期,周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周氏。也就是说,后稷的子孙,从孙子公刘到第十三代周太王再到文王,都属于黄帝的姬姓。姬姓,是黄帝裔孙这个大的宗族系统的称号;周氏,则是姬姓这个大的宗族系统的分支的称号。文王的周氏,不同于秦汉以后的周姓,文王及其子孙还是姓姬,不是姓周。&
& &汉高祖刘邦认为,只有分封才能安国,所以广封诸侯,其中恢复姬烈的后代周仁汝坟侯,并置汝南郡(河南中部),周氏在当地形成望族,即汝南周氏,得到了大举的繁衍,后有汝南周氏遍天下之说;因此,也有观点认为,从姬烈到周仁,即从东周到秦末五百多年,是汝南周氏的得姓、成姓开氏期,称周仁以上列祖为姬姓,从周仁开始姓周。&&&&& 魏晋南北朝之时,北方长年战乱,民族大迁徙,周姓从中原大举南迁。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军阀混战及北宋未年金兵南下,周姓大量迁至福建、广东、浙江,后又迁徙江西;北宋灭亡时,山东、河南一带周姓,大批随宋高宗南渡长江,定居浙江。元末明初,江西移民湖南潮中,江西吉安府周氏迁徙湖南宝庆(邵阳)。&
&& 二、江西移民潮与湖南周氏&
&&& 族群的划分一般是由宗到支,到派,最后才到族。磨头湾周氏族谱应属于湖南周氏,弄清其来源,只有先从大的范围考察。古时流传“走西口”、“闯关东”等民谣,证实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一次又一次移民浪潮,其中有元末明初“江西填湖广”、 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两次大规模移民活动。元朝建立行省制度,湖南属于湖广省。现所见湖南家谱中,有60 %以上的家谱都称始迁祖在宋、元、明之际来自江西,特别是元末明初从江西吉安府泰和、庐陵、吉水县迁入。江西周氏主要有两支,即以江西吉水为祖居繁衍的三国时期军事家周瑜后代以及以江西瑞昌(九江)周氏为代表的两个源流。周瑜为江西吉水周氏一世祖。自汝坟侯周仁生十子,迁徙于安城;安城周氏一支迁居今安徽庐江,周瑜自祖父周荣开始在庐江居住。周瑜的儿子周胤因言语触犯孙权被贬发配江西庐陵郡,谪居庐陵(吉安),后代便世居吉安,成为今天吉安周氏大族。除极少数土著人外,湖南周氏基本上是江西移民。各个家谱常记有“自江西……鹅泾塘、鹅公大丘迁至……”等字样,从许多族谱中经常可以看到“泰和县鹅公大丘”。鹅公大丘出现在许多由江西迁出的姓氏族牒里,注定这是一个极富历史秘密的神奇之地。自古泰和属吉安,隶属今天的吉安市。今天多数族谱记载的来源地都来自这个吉安府。很多姓氏家谱上都说是鹅公大丘来的,有的说鹅颈大丘或鹅掌大丘
、鹅沟大丘,五花八门。如四川内江南桐梓弯周氏支族记载:先祖隐公,在江西吉安府泰和县鹅胫大丘定居。唐氏家谱也提到吉安府泰和县清平乡白鹤堰鹅公大丘。冷水滩普利桥李氏族谱提到过“鹅公大丘”,其始祖元末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圳上“鹅公大丘”李家迁居祁阳,后迁普利桥。 “江西填湖广”姓氏大迁徙地考,称“鹅公大丘”主要指今天江西泰和、井冈山、永新三县交界处;其他各姓都在寻找泰和鹅公大丘系列地名,这样的地名具体在泰和什么地方?我认为在泰和县一处水陆交通要道,离泰和县城不远,是古代移民集中地。因此,鹅公大丘应是泰和县境内的移民集中营,是江西移民集中出发地。包括许多村落。堂号是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有的直接以先祖的祖籍地为堂号,有的以先祖的名著为堂号,如爱莲堂、细柳堂。细柳堂出自汉朝军事家周亚夫的细柳阅兵,爱莲堂出自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文。如果说堂号是周氏支派区别的标志,那么郡望是更高一级的宗族寻根标志。作为周平王之后的汝南郡,目前在全世界人口达3700多万,湖南居住了周姓总人口的10%,为周姓第一大省。三、零陵周氏与周家大院走进零陵古城,就感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收藏了很多被遗忘的时光;大约五千年前,零陵属炎帝势力范围。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设长沙郡,置零陵县,最早的县治在今广西全州县咸水乡老拱桥边(后改称建安司村)。自秦至隋,零陵县治所均在今广西区全州县咸水乡,县域范围包括全州、兴安、灌阳。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置零陵郡,辖、桂林、、衡阳、、等地区,郡治设在全州咸水乡(即凤凰乡建安司村);东汉光武帝25年,零陵郡治所由建安司村迁到泉陵(今零陵区),零陵县治所还是在建安司村。这样,就使零陵郡治和零陵县治分设二地,两个地方都叫零陵,从而使作为地名和行政区域名称的零陵由一个变成两个。为了有所区别,从当时起直至南北朝时期,将县治设于咸水乡的零陵县称为“小零陵”。直到隋朝开皇十年(590年)废零陵郡改设永州总管府,改泉陵县为零陵县,治所在今零陵区徐家井街道。原零陵县改称湘源县(今广西),治所在全州县永岁梅潭村。隋文帝废郡改州,零陵、永州从此一地二名。即永州在以前称零陵。以后,永州、零陵成为一地二名。元代,永州改称永州路,明朝改称永州府(比县高一级),府治在零陵县。综上所述,零陵是我国夏以前就已出现的全国三十四处重要地名之一,沿用至今;司马迁的“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之说值得商榷。实际上,顾名思义,零,凋零、荒蔽;陵,小山丘。零陵,就是荒蔽的小山丘。当时全州咸水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故名零陵。那么,零陵周氏究竟来自哪里?江西移民主要出自江西南部吉安、北部九江;根据移民地理特征,复原当时的移民路线,可以看到,因避免长途跋涉,江西南部周姓大都移向湖南南部,江西北部周姓大都移至湖南北部。零陵位于湖南南部,又距吉安近,因此零陵周氏应来自江西移民潮中的江西吉安周氏。四川达州周亮家谱记载周氏迁徙路线图,为江西周氏迁零陵提供了佐证:周原→汝南郡→江西填湖广→永州府→湖广填四川→达州;明朝万历年间(1577),周亮祖先由江西迁徙零陵县大团里崎山岭。明末清初,重庆、四川经过战乱,导致人口急剧减少,因此有“湖广填四川”的大规模移民。周亮祖先迁徙零陵后的第七世于1720年从零陵入川去达州;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考察磨头湾周氏迁徙时间有几个参照点:1、东安县井头圩镇大福村,周氏先祖是明洪武年间(朱元璋在位)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搬迁而来;&
& &2 、周家大院。走进周家大院,探寻晚清名臣遗迹。位于富家桥镇干岩头村的周家大院,相传是“八仙飘海”中何仙姑的故里(撤乡并镇前叫何仙观乡)。周家大院因出了“两朝四进士”(周希圣、周圭、周道、周崇傅)而闻名于世;1804年,晚清名臣周崇傅在《初修宗谱序》中讲周家大院为周敦颐的后裔。宋朝天禧元年(1017),周敦颐出生在湖南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永州道县),1073年6月7日病逝于江西九江,其子周焘定居江西。元末明初有一批人随朱元璋打天下由江西迁徙永州,其中有周焘的十世孙周仕德与零陵大樑园周氏始迁祖周景和;周仕德于明初偕长子日奇从江西调入永州,始居祁阳;周景和,原籍江西永新,明初由江西携二子贵龙、贵虎征永有功,得封孱陵侯,长子贵龙回籍,季子贵虎留居零陵北区大樑园,传五世有玄孙十三人,衍为十三房,分处零陵、东安等处。零陵北区大樑园为何地?台湾网“黄埔军校第七期同学录”通讯地址中有“零陵北区邮亭圩”、“零陵北乡杨家巷”字样,零陵北区指的就是零陵北面,解放后,零陵几经分离,先是分离出了双牌县,后又分离出去冷水滩,冷水滩区花桥镇周氏家谱提到了始迁祖周景和。这个地点有可能在零陵,也有可能在冷水滩。从周景和“逝葬零祁分界岭”记载来看,大樑园应地处今冷水滩区。&&&& 1505年,周仕德的四世孙周敬,从祁阳迁居零陵河西(今造纸厂);1550年,明朝嘉靖年间,周敬的孙子周佐又从零陵河西迁徙零陵西南路今富家桥镇干岩头村;干岩头村是零陵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古民居群之一,村民大都姓周,周佐后裔通过做官,经商,囤集财富,购置良田,于1904年建成周家大院。&
& &潜心考谱,有例有证;周家大院始迁祖与零陵大樑园周氏始迁祖、东安县井头圩镇大福村周氏,均为明初由江西迁入;所有江西迁零陵来的周氏应都是同一个时期,磨头湾也不例外。磨头湾周氏作为零陵周氏的一支,与周家大院周氏在元末明初“江西填湖广”的移民浪潮中由江西鹅公大丘迁到零陵的一支;&
& &四、磨头湾周氏及世系的基本估计俗话说,树大分杈,族大分家;我的家谱是探寻最亲近的祖先。由于年代久远,旧谱又毁于一场大火,世系考察只能按年代推算;元末明初移民活动中,磨头湾周氏始迁祖周秀远落户山脚底,后迁移田中间、磨头湾,后裔绵延已达20代,健在后裔数以千计。现在大多采用25年为一代,20代大约500年,就是说始迁祖出生在500年前,成年后不久迁零陵,与“元末明初”这个时间是相符合的。(一)磨头湾周氏与始迁祖周秀远寻根问祖,为祖寻根,是我多年的愿望。今年清明祭祖之际,踏雪寻梅,百里来寻故地,来到了家族的发祥地。在距古城零陵51公里、地处湘南边陲,有三个自然村——山脚底、田中间、磨头湾,今分属石岩头镇和平村、樟树脚村;四川简阳周晓斌家谱记载“自明朝周秀远移至湖南,落业于永州府零陵县开善乡隆庆里大田寺山脚底居住。恢宏先绪,重振家声。继因丁口繁衍,分作三宅:一名山脚底,一名田中间,一名磨头湾”。以上文字说明,磨头湾周氏始迁祖为周秀远,始居山脚底,后搬迁田中间、磨头湾,&合称代田。代田,古时将一亩地分为三份的意思;因此,当地有“代田代三村”之说;而把磨头湾、山脚底、田中间、金家山、古里周家(相传有一周姓人家在此居住而得名)总称大田。偏僻的三家村,宁静的桃源,河畔、田野、村舍,炊烟袅袅,充满田园风光,呈现一幅古朴的村庄图。旧时的乡村是朴素、宁静的,从没有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古时的村里人常矗立于河边,望着那日落日出,等待那时光流逝。& & &大浪淘沙,洗尽铅华无数。如今,磨头湾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周成学、周成杰、周成源等,已屈指可数,作为宗族里的元老,他们是历史的见证人,朝花夕拾,他们讲起个人的人生与磨头湾村的历史变迁,娓娓而谈。磨头湾明朝以前是一片原野,今韩家岭是一个山洞,因韩姓人家迁居而得名韩家洞;古往今来,磨头湾村民祖祖辈辈从事水稻生产,主要农作物以水稻为主,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辈子离不开庄家田。传统的手工业是做竹席子,为了改善经济,他们常到外省,把到广西搞副业叫“上广西”。湖南广西一衣带水、地脉相连,水路湘江到广西;秦以前,零陵交通主要靠水路;那些散落在零陵各地的零散的村庄,人烟稀少;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置“十里一亭”乡以下行政架构,而在交通干线上的“邮亭”,是专供传递文书者或来往官吏中途住宿、换马的处所。零陵修建秦驰古道,标准马车道,磨头湾村是永州人出湘入桂的通道,由于年代久远,这里已找不到“上广西”的驿站。&在寻根问祖中,家谱也是历史的见证者。以前的家谱是齿录,“齿录”表示抄写、收录、叙用,纯文字表述;四川简阳三星、仁寿县龚家坝等地周氏支族记载“周氏祖籍江南,宦游江西,落业于江西吉安府泰和县鹅颈大丘……自明朝及秀远公移至湖南,落业于永州府零陵县开善乡隆庆里大田寺山脚底”;四川简阳平桥乡“湖广系川祖平桥后裔孙周重家谱再版前言”记载:仅以祖籍江西,官游江南落业吉安府移居湖广零陵县开善乡隆庆里大田寺磨头湾、山脚底定居。本族谱以始祖周秀远脉延达佐;兴佐;兴佐(无子),达佐后祠周诚、周礼、周瑞、周贤。分支脉延用科之子—鼎;周穗公之子—俊、一联;用稳之子—芳;用鼎、正鼎、正相等适闻开垦四川之音,独怀鹏博万里之志,爱得我所,家室计以皆行,由楚地入川,各支派各有所好,新签班次,尔后由于族人繁衍人丁兴盛、居住分散、家谱失传、班次字形、字音也有变。从以上文字记载分析,始祖周秀远从江西吉安府移居湖广零陵县,当时基层政权称乡、里,周秀远及后裔先后定居零陵县开善乡(今水口山镇)隆庆里山脚底、磨头湾,到正字辈,正蓬“湖广填四川”,正鼎、正相等入川。如四川仁寿县龚家坝等地的周秀远往下第10世正字辈周正鼎为入川始祖。历史记载,周秀远后裔有6个支系在康熙年间入川。后来族人居住分散、家谱失传,字辈有变;磨头湾族谱记载的自周秀远起字辈:秀、左(佐)、周、文、得、世、廷、思、正、一、登、弘、继、述、昌、应、启、成、康、治;四川简阳周晓斌家谱班辈排行是“秀、佐、永、单、文、得、世、廷、思、正、一、登、弘(鸿)、继、述、昌、应、启、豪、杰”,现在居住在四川简阳的平桥乡等地;重庆壁山周志刚之先祖于1722年从湖南永州零陵县崇文乡崇文里迁至重庆,家谱记载在湖南永州零陵县有继字辈周继祥、周继康、周继相、周继章、周继宣、周继冥等宗亲,皆为周大昌的后人。清朝,县以下称乡、里,零陵县崇文乡崇文里这地址现在具体是哪里?有待考证。一本家谱,仿佛还在述说,那风风雨雨的往事;走进家谱,仿佛看到当年先辈们鲜活的身影。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二)从周敦颐到周秀远汝南安城周姓,自汉朝以来一脉相承,历时千载,成为周姓的主体。唐朝宰相周墀《家谱•序》连同其谱,为周氏保存了由汝坟侯周仁到湖南道县远祖周归仁血脉源流大统。安城周氏迁居安徽庐江形成旺族,周瑜家族是其一,其后裔世代在朝廷为官,散居各地,隋唐时期其中一支由山东迁徙湖北后再迁徙湖南,路线图:河南汝南→山东青州→湖北襄阳→湖南宁远→道县。→→周景→→始祖周瑜→(暂居) →周泰(江西)→周光熙→周范→周柏→周达→周崇武→周坦→→周征→周玢→周穆→周汾翁→周。周归仁祖居山东青州→周贵珠→周文颖→周安时,安时生子如是、如锡,得24孙,族譜称之为“24宏”(24才子);如锡,唐朝武德元年(618)中进士,任高州刺史,后贬道州司马,遂落籍;“24宏”原居江永上甘棠村,唐朝天宝年间在此定居立宅,取名甘棠,是湖南省发现的年代最为久远的古村之一;后以宁远县大阳洞为中心,分脉到江永11宏,宁远4宏,道县2宏,恭城2宏,富川1宏,长沙1宏,韶州2宏,回山东青州1宏。其中,道县2宏成为周敦颐的先辈。即:周如锡→周弘谦→周崇昌→周寓→周惟简→周镶→周彦朴→周虞宾→周从远→周智强→周辅成→周敦颐。四川、广西周秀远后裔族谱把周归仁视为一世祖,记载了从周敦颐到周秀远世系表,诠释了周秀远是周敦颐的后裔;四川周氏家谱记载:五十世周尚能生四子:秀远、秀道、秀通、秀达(约生于1350年左右);五十一世祖周秀远,因世乱举家过湖广永州府零陵县开善乡庆山岭大田寺山脚底定居。祖人兴旺,子孙分派,大明年间共有三百余户。五十二世兴佐、达佐,随父秀远过永州府零陵县大田(山脚底)居住。五十三世永恭,配祖妣黄氏。五十四世祖启,配祖妣唐氏。五十五世世槐,配唐氏。五十六世文琏……;秀远往下第八世周思侯,字遇吉,为明朝山西总兵,明末指挥宁武大战,与李自成农民军决战于宁武关的巨大山口之间。宁武虽破,李自成死将士七万余人。以上族谱揭示,周秀远的祖父周伯元生于1233年,卒于1301年,伯元生三子尚德、尚能、尚诚。尚德生于1265年,卒于1329年,尚德生德兴(),尚能生秀远,秀远估计比德兴小几岁,大约生于1300年后,与前面的推算相符;他成年后迁徙零陵,估计是1360年左右,正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朱棣出生的日子,属于元末明初,与“元末明初江西移民潮”这个时间也是相符合的。(三)周秀远迁徙前的零陵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刘备进取零陵。蜀建兴元年(223)& 刘备死,零陵辖地尽入东吴。三国时276年起,零陵连续三年水灾。唐朝永贞元年(805)&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寓居龙兴寺。僖宗乾符六年(879)& 黄巢起义攻广州后回师北上,途径永州。零陵县志记载,1180年零陵连续五个月不雨,饥荒严重;南宋1203年,零陵特大饥荒,许多人流离失所,迁徙他乡;1260年,蒙古兵攻入零陵;元朝,1330年虫灾,大部分农作物被毁;1334年,零陵干旱7个月;1354年,大旱,温疫流行;1368年,明朝建立,定都南京;此前后,周秀远迁徙零陵。(四)周秀远迁徙零陵后家族生活状况与历史的转折1500年前后,弘治中兴,明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百姓富裕、天下小康;但嘉靖18年(1539年),零陵大旱酿成巨灾;1554年,零陵爆发农民起义;万历年间(1589年),大旱,人食树皮,死尸载道;崇祯年间(1540年),零陵地震,大水成灾;清朝顺治三年,永州大旱,米价暴涨,灾民死亡惨重。1653年,永州大雪40天;从以上零陵县志记载,不难想象当时“十年九不收”与家族的生存状况。周亮家谱记载七世祖于1720年从零陵入川,而我先祖正字辈这时候入川,那么正字辈之后的一字辈也就是这个时期。根据以上推算,第十世一字辈韩继周约出生1720年之前,按古制辈份,韩继周为我们的鼻祖,祖宗10代由远及近为:鼻祖、远祖、太祖、烈祖、天祖、高祖、曾祖、祖父、父亲。父之子为子,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晜孙,晜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云孙,云孙之子为耳孙;我们这一代属于鼻祖的耳孙。以25年计一世,约公元1720年左右,韩继周从田中间搬迁到磨头湾,这是家族历史的转折,标志磨头湾宗族的开端。从此风生水起,经过10代的生息繁衍,已形成一个有200多户、400多人的村庄。在村口,有一荷塘,韩继周从田中间迁徙,最初在荷塘边建房,古代的村里人远行时常在这里洒泪揖别;代田三村地势低洼,水灾频繁,十年九不收,旧时百姓深受水灾之苦,只得背井离乡。沿着荷塘的小路,看到杨柳依依,想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忽然,有一个问题萦绕在脑中,我们的十世祖先为什么姓韩?我估计“韩继周”是上门女婿姓韩,或者是寄拜给姓韩的,有的地方叫“拜保保”。还有一种情况,中国实际的“双姓”,其中包括母亲的姓或父姓。传说两姓两合即是好八字,能白头偕老,富贵荣华。因此,韩继周也可能是韩周两姓的组合,韩周夫妻两姓合在一起取的名。有趣的是,韩继周儿子周迁,也可叫韩周迁,再下一代则叫周韩振,周韩二姓交替使用。韩继周生有三子,长子周迁,次子、三子,形成磨头湾村三大家族;即整个村庄由韩纪周三个儿子的后裔组成。&
& &为纪念韩继周,村里建立了祠堂,以韩继周所属的“一”字辈立堂号“一言堂”,以区别于田中间、山脚里;由于磨头湾、田中间、山脚里的历史源渊,后来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常发生土地、山林权属纠纷,甚至械斗。&
&&& 五、家族的丰碑&
& & 进得村内,一条胡同,当年青石铺成的地板,一段碎石路还隐约可见;在磨头湾村的东边,一座清代建筑,伫立数百年,这是一座砖木混合式建筑,仿效皇家建筑风格,吸收江南园林建筑精华,主要结构都是木材,砖瓦只是配件;四周是砖墙,室内采用木构架结构,由木梁柱承重。堂屋、天井,青砖黑瓦木屋,无言地诉说历史的沧桑,留下不可磨灭的历史遗迹。&
& &话说韩继周长子周迁,配唐氏,生长子韩振、次子韩兴,重视实业;乾隆年间,正处“康乾盛世”,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由于南方多熟种植的推广,粮食丰收,十二世太祖周韩振,从荷塘搬迁至村东,建成这座砖木房屋,成为神圣家族的丰碑。&
& &综观太祖一生,周韩振生三个儿子周继高、周继柳、周继梅,传至五个来孙,分别为:周启主、周玉生、周启玉、周启文、周启能。周启主传三子周成源、周成琼、周成增;周启能传四子一女即周成宗、周成宇、周凤英(女)、周成标、周成虎(公平);周玉生传二子成国、成兴;周启文传一子周成军。周韩振之后分成三系:一系为周继高,传至周启主之孙周康军(解生)、康明(国生)、正生、丁仔、戊仔、建忠、富忠及周老玉之孙周爱军、连军、耀军,老启之孙(迁徙广西);另一系为周继梅后裔,传至周启能之孙周文哲、周康伟、周明德、周明清、周庚德、周能德。再一系为周继柳,传到周启文一支;&
&&& 六、家族近代史& &
&1840年鸦片战争标志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据推算,高祖一辈周昌阳、周昌寅等人出生于鸦片战争前后,恰巧形成我们家族的近代史。回首自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近代史,家族的繁衍与发展,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是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缩影,是绵延数百年家族史的里程碑。&
& &高祖周昌阳、周昌寅等人出生的历史背景,要追溯到烈祖周继高、周继柳、周继梅。周继高、周继柳生卒年不详,家谱上无记载;有年代可考的是周继梅,生于1771年乾隆年间,殁于1809年嘉庆年间,享年38岁,可谓英年早逝。&烈祖们所处的乾隆、嘉庆年间,清政府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唯广州一地对外通商。在广东顺德流行的一首《竹枝词》写到:“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竟何如?”反映了海外贸易刺激了国内丝织业生产、经济复兴。这时期,周继高生四子:述显、述来、述茂、述稷;周继柳生子三:述光、述烈、述壮;周继梅生二子:述英、述康,人丁兴旺;到了清朝道光年间,当时来自东南海上的鸦片流毒猖獗,但天祖们(述显、述英等人)从不吸食鸦片,靠勤劳致富。&
& &几千年的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国家,农村、农业、农民(三农)构成社会和经济的主体。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直维持下来。大部分土地归地主和富农阶级所有,地主通过地租、高利贷和商业资本三种形式剥削农民。我村以小农经济、小手工业(打竹席)作为经济基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一首描写古代农村生活的诗,正是天祖时代的真实写照。&
& &《零陵县志》记载:1848年,入秋以来,全县大雨不止,成灾。从以上的文字来看,当时自然灾害严重。1846年至1850年,两广地区本来就地瘠民穷再加上水、旱、虫等天灾不断,广大劳动人民陷入饥饿和死亡的困境,鸦片的输入,导致满清白银大量外流,劳动力日益衰竭,人民生活更加艰难困苦,于是发生了太平天国、捻军起义。&
& &1851年1月,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农民起义,与广西毗邻的磨头湾村震撼很大,太平天国事迹在村里广泛传播。5月19日,太平军离开广西进入湖南,抵达零陵城外。适逢潇湘二水暴涨,湖南提督鲍起豹督重兵把守,太平军泅水强渡未成,便绕道而行,克道州、郴州,后进攻长沙,最后定都南京。述显、述英兄弟们避开了战火。&
& &当时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末期,英国殖民主义大肆向中国走私输入鸦片,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清政府政治、军事进一步腐败,广大人民负担沉重。从谱书记载的事件来看,先辈们是同情农民革命、不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 &&曾祖应金、应澣等人出生的历史背景。周应金约出生于1864年,这年太平天国失败,清朝政府开始镇压北方的农民起义军捻军。1866年,清廷任命李鸿章为钦差大臣对捻军作战。这一年,周昌寅之子周应澣出生,也就是我的曾祖;(同年,孙中山先生诞辰)&
& &&周应澣出生的同治五年(1866年),正好是洋务运动时期,中国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重要起点。在城市中产生了一批新的社会力量,如买办、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对农村影响不大,农村仍然是传统社会的农民、地主阶级。但在经济上,农村听命于城市,小城镇听命于大城市,大城市听命于通商大埠的经济一体化浪潮初动。甲午战争前,村里有了洋火(火柴)、洋伞、洋车。日常用品都是从国外进口,所买的东西都要加个洋字,把外国流入的银也称为洋钱。&
& &七、跨世纪&
& &进入20世纪的头一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双双出逃。周启主、周启能均出生于光绪年间;周启主出生于1902年,是周应金的独子;周启能出生于1908年(光绪34年),是周应澣的独子;周应澣时年42岁,曾祖母汪氏,汪家村人。汪家村因汪姓始居,故名,今属水口山镇夏大村汪家组。宣统三年,1911年,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进入民国时代。这一年,周应澣女儿周玉英出生,后嫁于今水口山镇白玉塘村,村内一塘中多石灰石,故名。民国三年(1914),祖母杨爱妹出生在一个叫雄板山的自然村(今水口山镇禾木山村),共7姐妹,大姐杨金妹(1909年生)嫁于今珠山镇马迹岭村。相传昔日竹山马在此吃竹叶留有足迹,故称马迹岭。&
& &&1919年五四运动,近现代文明的传入,农村社会慢慢向近现代转型,村里有了私塾(学校),有了报纸。1921年中共成立后的土地革命,直接影响了乡村的农民运动。1927年过4月,磨头湾村有族人参加零陵县万名农民进城,庆祝县农会成立。零陵县农民运动成为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的一个典型。&
& 1928年,周氏宗亲周文以阳明山为根据地,自称中国共产党湘南永属区农民自卫军总司令,队伍扩3000人,并在黄江源、白果市建立农民政权。伴随抗日战争的隆隆炮声,周成源、周成宗、周成琼、周成宇、周成增及姑妈周凤英先后出生,他们均出生于抗日战争前后,即1934年至1945年间;旧社会有“抓兵”即强抓农民服兵役,国民党借着抗日的招牌抓壮丁,祖父启能被抓,曾祖周应澣卖田二亩将其赎回。&
& &1944年9月,日军沿湘桂铁路从祁阳全线向永州方向推进,袭击蔡家铺机场后,侵占零陵。零陵城乡沦陷于日军铁蹄之下,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日军撤出零陵,这时期叫“走日本”&
& &“走日本”那年,1945年6月,日本兵进了磨头湾村,进行“扫荡”,村里人全部逃走;当时村里有一支地主武装,从事抗日活动。周启英之弟启明与田中间村周哲在购买枪支途中被日军抓到,在今于家乡当众烧死。周应铜的外甥也死于日本炸弹。解放战争时期,国军54师路过零陵。该师原为陈诚的嫡系部队,第八旅长周文韬与堂祖父周启文的宗亲关系,周启文随军到广西。原谱记载,周启文迁徙广西,葬于龙胜。&
& & 1949年10月,全国解放。10月21日,解放军四野40军120师与湘南游击队解放零陵,南下工作团108人接管县政权;零陵解放后,10月25日,40军120师离开零陵,向广西、海南挺进。10月26日,零陵县人民政府成立,书记张克,县长刘新国。由于零陵县委书记、县长人选在南下途中的河南新郑县就已确定,所以后来10多年历任中共零陵县委书记张克、宁生、王守生、赵文波、何守忠、杨文正,都是南下干部中的河北人,直到1963年才由零陵本地人蒋德玟担任书记;曾祖周应澣一直活到了新中国成立,直到1950年12月去世,享年84岁。&
&& 八、家族复兴&
&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全国解放后的新情况,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农村展了一场空前广泛的土地改革群众运动;土改从斗地主到划阶级成分,将生活在农村中的人,划分为地主、富农、中农、下中农、贫农、雇农等不同的阶级。这既是土改中变更地权的理由,更成为确立新政权在乡村中合法性的基础。&
& & 蓝天白云下的田野小路上,我仿佛看到了当年如火如荼的土改场面。磨头湾村土改时人均土地1、5亩,户主拥有土地是这个数目的就定为中农,比中农土地略少的定为下中农。人均土地很少的就定为贫农。一丁点儿土地也没有,全靠做长工渡日的就定为雇农。周启主、周启能划为下中农,周启玉(老启)划为雇农,其他划为贫农;周启英、周启甲、周成遥、周成通、周成智划为地主;这划定的阶级成分不仅改变了很多人的下半辈子,甚至影响了几代人的命运,直到1979年为地主摘帽。&
& 1951年,火烧零陵,引发历时一年多的镇压反革命运动,基本上肃清了国民党在零陵的残留势力,清杳行动延伸到了磨头湾,有力地支持、配合了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战争。从1951至1956年,我村基本上实现了农业合作化,村里有了生产合作社,大队有了供销合作社,乡政府有了信用合作社。&
& &1958年人民公社运动,磨头湾村按祖宗亲近关系,划为二、三生产队;周成彪、周成虎、周成国、周成兴均出生于此时期,即1950年至1957年间,属于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一代;周国英、周顺娥、周康明等人出生在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的“五风”时期。当时农业大跃进运动,也是我国三年困难时期,共产风、浮夸风、干部特殊风、强迫命令风、生产瞎指挥风,村里人称“五风”。&1959年周成宗娶鲁氏(伍艮)、1961年二叔周成宇娶鲁氏(显秀),婶娘鲁显秀与母亲鲁伍艮同是鲁家村人,相传从梳子铺搬来的鲁姓人家以姓氏取村名叫鲁家。仁德出生于1962年。这一年,根据农业“六十条”(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基本核算单位由大队下到生产队,恢复生产队“三权”、“四固定”,即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与固定土地、劳力、耕畜、农具。在定权发证中,家族取得了房屋所有权用与一定自留地。1962年,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后,各地迅速部署农村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贫下中农组织纷纷建立起来,零陵地区普遍建立了贫下中农协会,生产队建立了贫下中农代表小组。我出生的那年,正值农村开展“四清”(清仓库、清财务、清工分、清账目);1963年底至1964年,又开展清思想、清政治、清组织、清经济的“四清”运动。磨头湾生产队是第二批“四清”,各公社选择1、2个大队搞试点,县委工作组进驻生产队。当年8月,发生严重干旱,气温达40度,村里大部农田受灾;文化大革命中,农村中的主要形式是“斗争会”,我父亲联合一些人斗过他人,也被另一些人合起来斗过。二叔周成宇参加了革命工作,家族中最早的国家干部。当时在县城中学读书的四叔周成彪参加红卫兵“串连”,到过北京。他是村里唯一的高中生,后来成为回乡知青。当年的知识青年除了从城里下放到农村的之外,还有一部分本是农村出身的,他们高中毕业后也回到养育他们的农村,成为新时代的农民。1969年至1971年间,零陵县设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组长于德卿;1971年1月,徐俊熙任县委书记,一直到76年彭雪保接任县委书记;当时,农业学大寨运动如火如荼,零陵县修建石坝仔水库达到高潮,磨头湾全村劳力投入其中。明德、明清、建忠等人出生于这错综复杂的时代背景下。&
& &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是文革中推行的农村政策。生产队处于学大寨的最前沿,在农业学大寨运动推动下,我村开展割“资本主义的尾巴”。村里打席子,养几只鸡,种一些菜,都被没收。还要定期检查和丈量农民的自留地,看看是否偷偷扩大了面积;检查农民私人喂养的鸡、猪是否超过了规定的数目。当时因缺少燃料资源,村里人常到石凡村拾煤渣,该地以前叫蛇凡,后因石头多改名为石凡,沿用至今。村民还经常到数十里外的湘桂界山黄花岭砍柴。因山上多黄色野花,故其名。1976年,毛泽东逝世,标志一个时代的终结。60后成长的一代,有的入学,有的当兵;我于1978年考入中等专业学校;周康明、周仁德分别于对越自卫还击战时期的1979年、1980年入伍。庚德、能德等人则在这个时期出生,改革开放为时代背景。& & &家族出类拔萃之辈在哪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周韩振大家族至康字辈人丁兴旺,标志家族的复兴,有仍孙16人,按年龄大小排列:周康军、周康明、周文哲、周康伟、周正生、周丁仔、周戊仔、周明德、周明清、周建忠、周庚德、周富忠、周能德、周爱军、周连军、周耀军;仍孙女13人:周国英、顺娥、朝英、正娥、竹英、明娥、淑英、淑娥、美英、香英、军娥、冬娥、巧娥;如果破除男尊女卑的惯例,把我们这一支的女性及夫婿的名字也记入家谱,将构成更加庞大的家族体系;&&纵观磨头湾村宗族变迁,始迁祖韩继周生的三个儿子,形成三系,一系为长子周迁传至周韩振大家族;另一系为次子传至土改时期划为地主的周启英、周启甲、周成智、周成通、周成遥与周元兴、周成恩周成作、周成义、周成爱及其后代周康宏、周康吉等;再一系为三子传至周启柱、周启年、周成楼、周成学、周成杰及其后代周甲国、周康炳、周康井、周治标等;&
& &族谱记载,周迁生卒年不详,葬于石桥头楠木巢;据考证,石桥头楠木巢位于江基头村,在磨头湾与白玉塘村之间;新中国成立以来,周迁家族中先后有7人入党,7人当兵,2人考入中等专业学校,6人参加工作,2名公安干警。他们是:周成源,1953年参军,1975年入党,时任和平大队党支部书记;周成干,1955年参军;周成宇,1961年参加工作,1968年入党,历任石岩头公社信用社主任,1991年退休;周成国,1975年参军,入党;周康明,1979年参军、入党,曾任珠山邮政所长;周仁德(周文哲),1980年当兵,入党,曾任梳子铺派出所所长,现任零陵公安分局警务保障室主任;周刚青(周康伟),1978年考入郴州地区农业机械化学校,1981年毕业并参加工作;入党,现任七里店派出所民警;周明德,1990年12月当兵,入党,1990年参加工作,曾任零陵区信用联社菱角塘、零陵信用社负责人;现任信用联社保卫部经理;周明清,零陵师范毕业,中学教师;周明娥,1991年参加工作,现任石岩头信用社信贷客户经理;&
& &九、村政权与隶属关系沿革&
& & 中国封建政治,古代政权不下乡,即所谓“王权止于县政”,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朝廷命官至郡县而止;因此,乡村完全靠“自治”。千百年来,中国农村靠的是孔孟之道与儒家思想作为精神支柱,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社会作组织结构。在宗族关系中,集若干家而成户,家有家长,户有户长;集若干户而成房,房有房长;集若干房而成支,支有支长;集若干支而成族,族有族长,同宗同族之人集为宗族。因为宗族是家族的扩大,人们也因此常常用家族代称宗族。&
& &清朝,县级行政机构称知县公署,基层政权称乡、里;零陵县划分为12乡,25里,后增为49里,磨头湾隶属零陵县开善乡隆庆里;康熙年间,乡村推行保甲制,加强对农村的权力控制;保甲制始于宋朝王安石变法时期,它的最本质特征是以“户”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清朝对保甲制有了大的发展,同治10年,由原来的保、甲二级变为牌、保、甲三级,10户为一牌,10牌为一甲,10甲为一保。&光绪34年(1908),零陵改制,乡、镇以下设团,划分10乡、7镇、206团;民国时期,县级机构改称行政公署,知县改称知事(后改称县长),基层政权沿用旧制。民国16年(1927),将原零陵改制的206个团并为133个团;1935年,农村恢复保甲制度,重新划分乡镇,全县组编807个保、7979个甲。其负责人均为地主及代理人;磨头湾村周成遥为甲长,马家湾唐姓为保长。&
& &解放前,磨头湾一直隶属水口山镇,开善乡即今水口山镇;解放初,零陵沿用旧时乡保甲制,全县29个乡镇、345个保、3569个甲;我村与今水口山镇汪家村共一甲,与水口山镇马家湾共一个保,甲长仍为周成遥;1950年6月,开始废除保甲制度,我村暂由农协会主席周老启代行村长职权;8月,建立乡村政权,零陵县设129个乡,乡的名称以地名命名,村以下设组,由甲改置而成;1952年,零陵划小乡,全县划为14个区、285个乡,我村隶属芳坪乡,芳坪原为一大片芳草丰美的坪地,宋朝末年有一蒋姓宰相安排蒋氏家族到此居住而得名。&
& &和平村的前身是石岩头公社和平大队。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隶属关系几经变迁,从1951年互助组,1954年初级社到1956年高级社;建立初级社的时候,当时有3个初级社,和平初级社是其中一个,建立高级社时得名和平;磨头湾叫和平高级社,先后隶属郭家乡、火湘桥乡;到1958年人民公社时,隶属超美公社(今珠山)。人民公社化运动至1962年,明确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隶属关系为石岩头公社和平大队第二、三生产队。&
& &&新中国,中共把政权延伸到乡村,宗族中的周成爱、周成源、周甲国先后担任和平大队党支部书记;&
&故乡的磨头湾,我想套用凤凰传奇的歌唱来赞美你:有你在的那个家乡,总让我心驰神往,一路有你的歌唱,我就不怕岁月漫长。有你在的那个家乡,总让我心驰神往,插上云彩的翅膀,就能找到梦想天堂,自由飞翔!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让我们继承先辈们的壮丽事业,光宗耀祖,建设美好未来。&& &&&&附1:字辈(新旧班行)前20代字辈:秀、左、周、文、得、世、廷、思、正、一、登、弘、继、述、昌、应、启、成、康、治;下20代字辈:林、焕、坤、金、浩、椿、晖、民、锦、江、森、炫、增、钰、镁、叶、灿、至、钟、湘。附2:世系表一世周秀远,二世左字辈(兴佐、达佐),三世周字辈(达佐之子周诚、周礼、周瑞、周贤),四世文字辈(文琏),五世得字辈(得启),六世世字辈(世槐),七世廷字辈,八世思字辈(思候),九世正字辈(正鼎、正相,湖广填四川,入川);十世韩继周(磨头湾宗族的奠基者,家族历史的转折);十一世周仟,配唐氏,生子周韩振、韩兴;十二世周韩振,生子继高、继柳、继梅;周韩兴生子继堂、继杨、继爽;(十二世弘谆,于清朝中后期迁广西全州,传至林字辈);十三世周继高,配李氏,生子述显、述来、述茂、述稷;周继柳配王氏,生子述光、述烈、述壮;周继梅配王氏,生子述英、述康;周继堂配杨氏,生子述悦、述莪、述朗、述国;周继爽生子述典;十四世周述显,生子昌阳、昌辉;周述光,生子会昌;周述英配汪氏,生子昌宗、昌寅;周述康配唐氏,生子昌萱、昌宙;周述悦配杨氏,生子昌奇、昌宁;周述国配唐氏,生子昌永、昌达、昌祥、昌茂、昌朱;十五世周昌阳,生子应铜、应镗、应金、应银、应钥、应铨;周会昌生子应权;周昌寅生子应澣;周昌萱生子应坤、应巽;周昌奇配唐氏,生子应熊、应辉、应耀、应芝、应习;周昌永配唐氏,生子应甫;周昌达配杨氏,生子应旦;周昌祥配陈氏,生子应会;周昌茂配张氏,生子应科;十六世周应铜、应银等人生女无子,应银女嫁石凡村;周应金,配杨氏,生子启主;周应权配唐氏,生子启文;周应澣配汪氏,生子启能;周应钥配唐氏,生子启玉、玉生(老玉);周应铨生子启群;十七世周启主,配朱氏,生子成源、成琼、成增;周启能配杨氏,生子成宗、成宇、成彪、成虎;周启文配张氏,生子成军;周玉生配唐氏,生子成国、成兴;周启群生子成干(迁广西);十八世周成源,配唐氏,生子康军、康明;周成琼配唐氏,生子康秧、丁仔、康清;周成增配杨氏,生子建忠、富忠;周成国配杨氏,生子连军、爱军;周成兴配王氏,生子耀军;十八世周成宗,配鲁氏,生子康伟、明清;周成宇配鲁氏,生子仁德(文哲)、明德;周成彪配蒋氏,生女军娥、冬娥、巧娥;周成虎配蒋氏,生子庚德、能德;十九世周康军配柯氏,生子志华、志平;周康明配唐氏,生子志辉、志宁;周康秧生子治兴;周丁仔配朱氏,生子治旺、治发;周康清配杨氏,生子治达;周建忠生子周斌,周富忠生子周鹏;十九世周康伟,配李氏,生子锐宏;周明清(继出)元配盘氏,生女唐倩,再婚配杨氏,生女唐可;十九世周仁德(文哲),元配柳氏生女周婷(俪雪),再婚配黄氏,生女周姿岑;周明德配阳氏,生子周俊杰;周庚德配何氏,生二女,周能德配黄氏,生子周凯鑫,生女&&& ;二十世周志华、周志平、周志辉、周志宁、周治兴、周治旺、周治发、周治达、周俊杰、周凯鑫、周斌、周鹏、周锐宏、周健;周志辉配杨氏,生子林恒;二十一世:周林恒&&&&
&&&&&&&&&&&&&&&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古时认为女性的名字是不能上家谱的,故旧谱没有将女性记载入谱。烈祖烈宗表鼻祖:韩继周远祖:周迁太祖:周韩振、韩兴烈祖:周继高、继柳、继梅天祖:周述显、述来、述茂、述稷、述光、述烈、述壮、述英、述康、述悦、述莪、述朗、述国、述典高祖:周昌阳、昌辉、昌宗、昌寅、昌萱、昌宙、会昌、昌奇、昌宁、昌永、昌达、昌祥、昌茂、昌朱;曾祖:周应铜、应镗、应金、应银、应钥、应铨;应权,应澣,应坤、应巽,应熊、应辉、应耀、应芝、应习、应甫,应旦、应会、应科;祖父:周启主、启能、启文、启群、启生、玉生父辈:周成源、成琼、成增;成国、成兴;成干;成军;周成宗、成宇、成彪、成虎;周继高直系亲属表周继高生于清朝乾隆年间,配李氏生四子述显、述来、述茂、述稷;述显生昌阳、昌辉;昌阳生六子,其中第三子应金传到启主家族;第五子应钥传到玉生、启玉家族;周应金约生于1867年,卒年不详,葬于大园里,配杨氏,生于1870年,卒于1961年,葬大园里,享年91岁;应金生启主,启主生于1902年2月初三,卒于1952年8月16,葬大园里;配朱氏(生于1900年10月29日,卒于1963年5月21日,葬瓦厂园),生成源、成琼、成增;周成源生于1934年3月20日,配唐氏,生二子康军、康明;成琼生于1936年8月20日,卒于1983年11月初七,配唐氏,生三子康秧(正生)、丁仔、康清;成增生于1945年11月初六,配杨氏,生二子建忠(1973年)、富忠(1981年);成国生于1955年6月19,配杨氏,生子连军(1980)、爱军(1983);成兴生于1957年11月18,配王氏,生子耀军(1981);康军(解生)生于1952年7月初九,配柯氏,生二子志华(1988)、志平(1989);康明生于1960年3月12日,配唐氏,生二子志辉(1986)、志宁(1988);康秧(正生)生于1963年4月初六,子治兴(1986);丁仔生于1977年5月初六,配朱氏,生二子治旺(1989)、治发(1991);康清生于1968年11月初六,配杨氏,生子治达(1993);建忠生子周斌,富忠生子周鹏;志辉配杨氏,生子林恒,是为21世;&&&&&&&&&&&&&&&&&&&& 周继梅直系亲属表周继梅,生于1771年,卒于1809年8月28日;葬于石桥头楠木巢。继梅生述英、述康;述英配汪氏,生昌宗、昌寅;昌寅生应澣;周应澣,生于1866年,卒于1950年12月,配汪氏,生子启能,女儿玉英;——玉英嫁白玉塘村,生子长成、顺成、发成(顺成娶唐氏,生一男二女,发成娶和妹,生子月兴、女燕娥)周启能,生于1908年9月18日,卒于1971年正月16日;配偶杨爱妹,生于1914年3月19日,卒于1989年5月初六;生长子成宗,季子成宇,三女凤英,四子成彪,五子成虎;&周成宗,生于1935年9月22日,卒于1975年正月,配偶鲁伍艮,生于1938年5月,卒于2012年6月30日;生长女顺娥,长子刚青(康伟),二女正娥,三女淑娥,小儿明清;周成宇,生于1937年9月25日,配偶鲁显秀,生于1939年2月22日;生长子仁德(文哲),女儿明娥、小儿明德;周凤英,生于1939年,卒于1995年7月,配偶杨英孝,生长子海明,季子海荣,三子勇荣,女儿小燕,小女华燕;周成彪,生于1950年正月15日,卒于2008年;配偶蒋秀,生女军娥、冬娥、巧娥;周成虎,1952年8月22日生,配偶蒋小玲,1960年12月24日生出生,生长子庚德,季子能德;周仁德(文哲),1962年6月21日生;配柳永红,生女婷婷(1988),再婚娶黄玉萍,生女姿岑;周刚青(康伟),1963年5月21日生;配偶李悦,生子锐宏(2013年11月2日出生);周明德,1970年5月3日生;1999年结婚,配偶阳丽君,生子俊杰(2001年农历4月1日生);周明清,1971年11月生;元配盘水英,生女唐倩(1999),再婚娶杨兰,生女唐可(2013年);周庚德,1980年10月初十生,配何氏,生二女;周能德,1982年11月初一生;配黄氏,生子周凯鑫,生女&&周顺娥,生于1960年,嫁唐平旦,生于1955年3月,生女双燕,子锦良;周正娥,生于1966年,嫁唐丙富,生长子颖斌、次子颖辉;周明娥,生于1967年,嫁唐高林,生于1969年,生子彬榕;周淑娥,生于1969年,嫁杨美标,生子杨豪、女杨红;周军娥,生于1979年,招郎艾连之,生子周健、女雨馨;唐双燕,生于1983年,嫁黄飞鸿,生子健洋;唐锦良,生于1985年,娶杨锦秀,生女子琪、子瑶;周婷婷(俪雪),生于1988年,嫁唐松柏,生女苏怡;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或立场)
写的不错,欣赏与学习了,问候博主好!!!
:&( 21:20:29)&
拜读。问候本家!
:&( 16:54:05)&
2 篇, 1 页 1
(必填)&&&&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
发表(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安徽周氏家谱辈份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