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或之年

A解析:考查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之论”实际上是梁启超在评价魏源的《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海国图志》是介绍西方各国历史地理情况的巨著,“中国士大夫之稍有世界地理知识,实自此始”。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高中历史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叶,一位外国人在中国的见闻如下:道光皇帝驾崩不久,我们正好离开北京外游,一天,我们在一家客栈喝茶时,碰到有几个中国公民在座,于是试图引起一点政治讨论。我们谈到皇帝驾崩这件必会令所有人感兴趣的大事,对于当时还未公布谁是皇帝的继承人,我们表示忧虑……我们提出各种假设,希望刺激在场的良好公民发表他们的看法。可是他们似乎充耳不闻……当这种冷漠的态度确实开始惹恼我们时,在这群高尚的中国人当中,有一个从他的坐椅走过来,嘲讽地说“官员领受朝廷俸禄,自当处理国家大事。那就让他们食君之禄吧,事不关己,己不劳心!若涉足政治无利可图,我们岂不成了大傻瓜?”其余的人喊道:“言之有理!……”
材料二:开放带来了文化的传播。1906年,450部英文原版《大英百科全书》首次大规模在中国发行,每部数百两银,极为昂贵,但销路极好,购买者“均系各衙门.各官员.各学堂并各银行.各洋行司事。”尽管如此,尚不能与日本相比,同年,《大英百科全书》共在日本销去5500本。
材料三:这五十年来中国具体的政治,诚然可以说只有退化并无进化;但从国民自觉的方面看来,那意识确是一日比一日鲜明,而且一日比一日大。自觉,觉些什么呢?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一种是民族建国精神;第二种是民主的精神。这两种精神从前并不是没有;但那意识常在睡眠状态之中,朦朦胧胧的:到了近五十年----实则是三十年-----却很鲜明的表现出来了……在最近三十年间我们国民所做的事业,第一是将外族统治的政治根本铲除,第二是将君主专制的政治永远消灭,而这两宗事业并非无意识的偶然凑合。……
&&&&&&&&&&&&&&&&&&&&&&&&& ---- 1922年梁启超为《申报》五十年周报写的一段话
(1)据材料一分析这位外国人认为当时的中国人对政治持什么态度?请从材料中找出证据加以说明。
(2)这位外国人关于对当时中国人的政治态度的认识是否准确?请简单陈述理由
(3)请简要评述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4)材料三中梁启超对中国的政治发展持什么看法?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学年湖北省武汉市高三2月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以来,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不少人习惯上也将这个时期称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清初几位大师所提倡的“经世致用之学”,……能令学者对于二百多年的汉宋门户得一种解放,大胆的独求其是。他们曾痛论八股科举之汩没人才,到这时候读起来觉得句句亲切有味,引起一班人要和这件束缚思想、锢蚀人心的恶制度拼命。他们反抗满洲的壮烈行动和言论,……蓦地把二百年麻木过去的民族意识觉醒转来。总而言之,最近三十年思想界之变迁,最初的原动力,是残明遗献思想之复活。——摘编自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材料二? 五四运动实际是分为两部分的。第一部分是新文化运动,叫五四新文化运动,从1917年蔡元培到北大当校长时就已经开始了。第二部分是1919年5月4日前后的抗议运动。但在我看来,这两个实际上是两回事、两个事件。……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文化启蒙。……个性解放和自由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基调,大批青年投入其中。……五四运动本身也像各种政治运动一样,充满了爱国激情。……但是这个政治运动中经常是限制别人自由的,道德口号起来了,你不跟着走就是卖国贼。——摘编自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材料三? 1936年,陈伯达发表《论新启蒙运动》,一方面强调“新启蒙”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另一方面强调此次运动是对“五四”传统的继承。……希望发扬“五四”自由讨论的传统,把思想文化统一到民族国家的生死存亡这一时代主题上来。1937年5月,亦即纪念“五四”运动十八周年的前后,新启蒙运动进入高潮。——摘编自启良《20世纪中国思想史》(1)据材料一归纳“中国的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产生的社会条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所说的“残明遗献思想的复活”的核心,并说明19世纪末思想界重视“残明遗献思想的复活”的主要目的。(12分)(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五四运动”的相关观点。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所描述的“新启蒙运动”的特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了哪些影响?(13分)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学年安徽省无为县四校高三联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清政府限制国内商民出海贸易。康熙二十三年(1684)开海贸易后,规定山东、江南、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各海口的“商民人等有欲出洋贸易者,呈明地方官,登记姓名,取具保结,给发执照。将船身烙号刊名,令守口官弁查验,准其出入贸易”,但是只“许令乘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康熙五十六年(1717)定例:“出洋贸易人民,三年之内,准其回籍,三年不归,不准再回原籍。”清政府限制出口商品的品种和数量。康熙四十七年(1708),“禁商贩米出洋”。五十九年(1720)规定:“沿海各省出洋商船,炮械军器概行禁止携带。”乾隆二十四年(1759),“禁丝觔贩卖出洋”。其他如火药、硝磺、铁器、大黄、绸缎、茶叶、书籍等商品也在限制之列。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政府的海外贸易政策及其表现。(4分)
材料二&随着世界市场的开拓,欧洲的经济发展愈以加快。18世纪在英国开始了技术革新和产业重组的浪潮,工业革命由此展开。工业革命不仅在空间上逐渐扩散,而且波澜起伏、连续不断。工业革命造成了人类社会的大转型,改变了整个世界。----岳麓版《经济成长历程》第9课前言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阐述世界市场与工业革命的相互关系。(4分)
材料三&梁启超在1923年2月发表的《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了……”
(3)中国为融入世界市场,针对在“器物上感觉不足”,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结果如何?(2分)
材料四&二战以后,为了争夺市场,各国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式:1.组织参与经济贸易集团控制市场;2.通过跨国公司打进他国市场;3.积极参与世界性统一市场内的竞争。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在三种方式中的具体措施。(3分)
(5)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由拒绝市场到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闭关锁国到全面融入世界市场的原因。(3分)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学年山东省青岛市高三期末检测历史试卷
题型:综合题
(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政府限制国内商民出海贸易。康熙二十三年(1684)开海贸易后,规定山东、江南、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各海口的“商民人等有欲出洋贸易者,呈明地方官,登记姓名,取具保结,给发执照。将船身烙号刊名,令守口官弁查验,准其出入贸易”,但是只“许令乘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康熙五十六年(1717)定例:“出洋贸易人民,三年之内,准其回籍,三年不归,不准再回原籍。”清政府限制出口商品的品种和数量。康熙四十七年(1708),“禁商贩米出洋”。五十九年(1720)规定:“沿海各省出洋商船,炮械军器概行禁止携带。”乾隆二十四年(1759),“禁丝觔贩卖出洋”。其他如火药、硝磺、铁器、大黄、绸缎、茶叶、书籍等商品也在限制之列。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政府的海外贸易政策及其表现。(4分)
材料二& 随着世界市场的开拓,欧洲的经济发展愈以加快。18世纪在英国开始了技术革新和产业重组的浪潮,工业革命由此展开。工业革命不仅在空间上逐渐扩散,而且波澜起伏、连续不断。工业革命造成了人类社会的大转型,改变了整个世界。
——岳麓版《经济成长历程》第9课前言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阐述世界市场与工业革命的相互关系。(4分)
材料三& 梁启超在1923年2月发表的《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了……”
(3)中国为融入世界市场,针对在“器物上感觉不足”,采取了什么措施?(1分)结果如何?(2分)
材料四& 二战以后,为了争夺市场,各国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式:1.组织参与经济贸易集团控制市场;2.通过跨国公司打进他国市场;3.积极参与世界性统一市场内的竞争。
&&&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在三种方式中的具体措施。(3分)
(5)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由拒绝市场到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闭关锁国到全面融入世界市场的原因。(3分)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学年湖南省与浏阳一中高三第五次月考历史卷
题型: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19世纪中叶,一位外国人在中国的见闻如下:道光皇帝驾崩不久,我们正好
离开北京外游,一天,我们在一家客栈喝茶时,碰到有几个中国公民在座,于是试图引起一点政治讨论。我们谈到皇帝驾崩这件必会令所有人感兴趣的大事,对于当时还未公布谁是皇帝的继承人,我们表示忧虑……我们提出各种假设,希望刺激在场的良好公民发表他们的看法。可是他们似乎充耳不闻……当这种冷漠的态度确实开始惹恼我们时,在这群高尚的中国人当中,有一个从他的坐椅走过来,嘲讽地说“官员领受朝廷俸禄,自当处理国家大事。那就让他们食君之禄吧,事不关己,己不劳心!若涉足政治无利可图,我们岂不成了大傻瓜?”其余的人喊道:“言之有理!……”
材料二:开放带来了文化的传播。1906年,450部英文原版《大英百科全书》首次大规模在中国发行,每部数百两银,极为昂贵,但销路极好,购买者“均系各衙门、各官员、各学堂并各银行、各洋行司事。”尽管如此,尚不能与日本相比,同年,《大英百科全书》共在日本销去5500本。
材料三:这五十年来中国具体的政治,诚然可以说只有退化并无进化;但从国民自觉
的方面看来,那意识确是一日比一日鲜明,而且一日比一日大。自觉,觉些什么呢?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一种是民族建国精神;第二种是民主的精神。这两种精神从前并不是没有;但那意识常在睡眠状态之中,朦朦胧胧的:到了近五十年----实则是三十年-----却很鲜明的表现出来了……在最近三十年间我们国民所做的事业,第一是将外族统治的政治根本铲除,第二是将君主专制的政治永远消灭,而这两宗事业并非无意识的偶然凑合。……
&&&&&&&&&&&&&&&&&&&&&&&&&
---- 1922年梁启超为《申报》五十年周报写的一段话
(1)据材料一分析这位外国人认为当时的中国人对政治持什么态度?(3分)请从材料中找出证据加以说明。(3分)[来源:学+科+网]
(2)这位外国人关于对当时中国人的政治态度的认识是否准确?请简单陈述理由(4分)
(3)请简要评述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现象。(4分)
(4)材料三中梁启超对中国的政治发展持什么看法?(4分)英语翻译人们总是习惯于在葬礼上哭诉对死者的爱和不舍,可是,死者再也听不到了.我们何不在我们所爱之人的有生之年就告诉他们呢?We always celebrated Dad’s birthday on Thanksgiving Day,even after he ent_百度作业帮
英语翻译人们总是习惯于在葬礼上哭诉对死者的爱和不舍,可是,死者再也听不到了.我们何不在我们所爱之人的有生之年就告诉他们呢?We always celebrated Dad’s birthday on Thanksgiving Day,even after he entered a nursing home.As years went on,these events took on a double meaning for me:a traditional birthday party for Dad,and thanking for all that he had been to me in my life.When we knew it might be his last birthday,the whole family decided to rearrange Thanksgiving plans and come together for a huge birthday celebration at the nursing home.Dad was a good storyteller and here was the audience he had had.During a quiet moment,I announced that it was now Dad’s turn to listen to some stories for a change.I wanted everyone to tell Dad what we loved about him.The room became still.One after another,people told stories from their hearts,while Dad listened with tears in eyes.People recalled kinds of stories — stories about when they were little,stories about when Dad was young,and stories that shared family treasures.The stories flowed.Everyone seemed to have more than one story.Even the little grandchildren couldn’t wait to tell Dad why they loved him.For a man who had been kind to so many hundreds of people in his life,here was our chance to celebrate him.A few months later,at Dad’s memorial service,we more fully realized what we had given Dad that night.Those are the stories people normally tell at a funeral after a loved one is no longer alive to hear the words.They tell stories,full of tears.But we had given those memories to Dad in his life,and we had told them through laughter,accompanied by hugs and joy.He had them to hold and roll over in his mind during his last days and months.Words do matter,and they are enough.We just need to say them or to speak them publicly to the ones we love.That’s the way to give back love and our chance to celebrate a person in his or her life、
穷比组丶剤sr
我们常常在感恩节庆祝爸爸的生日,甚至当他后来进了疗养院也是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件事情对我来说有两层含义:一个是爸爸的传统生日party,另一个是感谢他在我生命中为我所做的一切.当我们知道这也许是他的最后一个生日时,我们全家决定重新调整感恩节计划,齐聚疗养院为他开一个大大的庆祝会.爸爸讲故事讲得很好,而他曾经的听众就站在这儿了.在沉默的那一刻,我说,现在爸爸该换一下,听我们讲些故事了.我希望每个人都告诉爸爸我们喜欢他什么.整个房间变得安静起来.大家一个接一个地,说出自己心里的故事.爸爸一边听着,眼眶溢满了泪水.大家回忆起各种各样的故事——他们在小时候的故事,爸爸年轻时的故事,还有分享家里秘密的故事.故事不断地涌出来,似乎每个人的故事都不止一个.就连小孙子也迫不及待地要告诉爸爸他们为什么爱他.爸爸在一生当中,曾和善地对待许许多多的人,现在该是我们为他庆祝了.几个月后,在爸爸的追悼会上,我们深深地了解到,那天晚上我们给他带去了什么.人们习惯于在葬礼上讲那些话,可他们心爱的人再也听不到了.他们讲着故事,眼含泪花.但是我们却在爸爸的有生之年,带给他那些记忆,我们笑着讲故事,伴随着拥抱,和快乐.故事盘旋在爸爸的脑海中,支撑着爸爸渡过最后的日子.这些话是有用的,而这已经足够了.我们只需公开地告诉我们爱的人.这就是感恩的方法,这就是我们在一个人的有生之年为他庆祝的好机会.
其他类似问题
我们始终庆祝爸爸的生日在感恩节,甚至在他进入了一个养老院。由于年来,这些事件发生的双重意义上的我:一个传统的生日聚会的爸爸,并感谢所有,他已对我的生活。当我们知道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的生日,全家人决定重新安排计划和感恩走到一起的一个巨大的生日庆祝活动在养老院。 爸爸是一个很好的故事在这里是他的观众了。在一个安静的时刻,我宣布,现在爸爸的时候听一些故事改变。我想每个人都告诉爸爸,我们爱他。房...
在他进入了老人院以后,我们在感恩天总庆祝了爸爸的生日。 当几年继续,这些事件承担了一个双重意思为我: 一次传统生日聚会为爸爸和感谢所有他是对我在我的生活中。 当我们知道它也许是他的前个生日,被决定的全家重新整理感恩计划和为一次巨大的生日庆祝一起来在老人院。
爸爸是一个好讲故事者和这里在他有的观众。 在一个寂静片刻期间,我宣布它现在是爸爸的轮细听有些故事变动。 我要大家告诉爸爸什么我们爱关于他。 ...
扫描下载二维码答案:见详解解析: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阅读下列的文段,完成1~4题。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把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1.对文中三个“其”的指代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1)其后六年  (2)其后二年  (3)其制稍异于前
    A.(1)吾妻归宁  (2)吾妻死  (3)南阁子
    B.(1)吾妻来归  (2)室坏  (3)整治后的南阁子
    C.(1)吾妻来归  (2)吾妻死  (3)整治后的南阁子
    D.(1)吾妻归宁  (2)室坏  (3)南阁子
  2.下列各句中的“从”意义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
    A.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    B.弟走从军阿姨死
    C.今之从政者殆耳       D.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E.后还朝,求太监后,得二从子
    F.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3.文中作者说“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记事、抒情的关键句的意义在这一节中是如何体现的?
  4.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
  (1)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2)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
&&& A.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拜:授予官职
&&& B.且相如素贱人&&&&&& 素:向来、本来
&&& C.且庸人尚羞之&&&&&& 羞:感到羞愧 
&&& D.以先国家之急&&&&&& 先:前面
下面句子中加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
&&& A.以相如功大&&&&&&&&&&&&&&&&&
徒以吾两人在也
&&& B.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今两虎相斗,其势不俱生
&&& C.相如闻,不肯与会& 不欲与廉颇争列
&&& D.且相如素贱人&&&&& 且庸人尚羞之
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渑池之会”后,廉颇对于蔺相如在自己之上心有不甘,宣称要羞辱相如,这表现了他为人鲁莽、妄自尊大、胸襟狭窄、斤斤计较于名位之争的缺点。
&&& B.蔺相如在知道廉颇要羞辱自己的时候,采取的是退让回避的态度,或称病不朝,或引车避匿,表现了大明大义、识大体和不计私怨,以国家前途为重的品质。
&&& C.选文主要记述了廉蔺之间的矛盾从激化到解决的过程,作者对廉颇的忠于国家和勇敢改过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对蔺相如的懦弱有些许的不满。
&&& D.廉颇在听到蔺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话后,大为感动,也很惭愧,立即负荆请罪。表现出性格坦率、忠心爱国、勇于改错等性格上的优点。
&&&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 ③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8题(9分,每小题3分)&& ①几个世纪以来,科学一直被看成一种为人类带来幸福的力量,以牛顿力学为代表近代科学引发的工业革命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20世纪初,以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为代表的物理学革命,从宏观和微观的尺度上,把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向了高峰。在一片胜利的欢呼声中,科学作为以一种新的“偶像”登上神坛。②1845年8月,在日本广岛上空爆炸的原子弹开始打破人们对科学的迷信。当原子弹造成的种种惨象通过媒体传播时。那些参与制造原子弹的科学家们陷入了深深地内疚之中。他们开始感到,科学研究的领域也存在着潘多拉拉盒子。 ③20世纪后半叶,以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为开端的分子生物学革命逐渐成了科学舞台上的主角。20世纪60年代初,遗传密码被破译。1969年,DNA限制性的内切酶被发现。1971年,斯坦福大学的保罗?伯格将猿猴病毒40(SV40)的DNA引入大肠杆菌并与其DNA重组,获得了一种新的带有SV40基因的大肠杆菌,由于SV40对鼠类动物具有致癌性,还可以在试管内使人的正常细胞转达化为癌细胞,因此伯格的重组大肠杆菌就有可能具有致癌性。 ④大肠杆菌广泛存于人体肠道内,如果含有SV40基因的大肠杆菌在人群间传播,可能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美国著名分子病毒学家罗伯特?普兰克了解了伯格有的工作后,立即与他通电话,指出这种大肠杆菌可能成为传播人类肿瘤的媒介,并建议他暂停此项研究。这使伯格特犹豫,他深知DNA重组技术的革命意义,但他也为此项研究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担忧,他与其它生物学家讨论后,他毅然决定暂停此项研究。 ⑤但是,DNA重组的研究并未停止,并在其他实验室不断取得新突破。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推进,基因重组技术引起的伦理问题日益引起政府和公众的关注。1974年7月,在美国科学院的支持直,伯格等著明分子生物学家联名发表了一封建议信,呼吁在全世界范围内无条件禁止一切有可能导致无法预知后果的基因重组研究。因为“伯格信件”的倡议,1975年2月,16个国家的140位著名科学家在美国加州举行会议,与会者一致认为:“尽管基因重组技术会促进分子生物学的革命性进展,可是运用这项技术所产生的生物新类型,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和意想不到的危害,因此必须对此严加控制。”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专门对此做了一个题为《DNA争论:科学反对它自己》的专题节目,向公众普及科学伦理。 ⑥在伯格信件中,积极从事该领域研究的杰出科学家主动提出对自己的研究工作进行限制,这在科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它显示了那一代科学家巨大的道德勇气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堪称科学史上的重大事件。 &(选自《环球科学》2009年第2期,有删改) 6.下列关于“伯格信件”的阐述,与原文意思不符合的一项是 A.伯格兴建是伯格等分子生物学家在美国科学院的支持下于1974年7月联名发表的一封建议信。 B.伯格信件提议在全世界范围内无条件禁止一切基因重组研究以避免可能导致的无法预知的后果。C.在伯格信件中,伯格等杰出科学家主动提粗对他们从事并取得成果的领域的研究工作进行限制。 D.“伯格信件”这一科学史上的重大时间显示了那一代科学家巨大的道德勇气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7.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中称科学为一种新的“偶像”,这是对在欢呼中登上神坛的科学的批判。B. DNA重组技术虽然具有革命意义,但也有可能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的后果。C.杰出的科学家主动停止了自己的科学研究,日益引起政府和公众的广泛关注。D.加州会议与会者一致认为,必须严格控制分子生物学革命产生的生物新类型。8.本文原标题为“科学反对他自己”,依据文章,对该标题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科学反对它自己并不意味着反对它的全部,而是反对它有悖于科学伦理的部分。 B.只是限制那些有可能危害人类的科学研究,有赖于科学家的道德勇气与社会责任感。 C.防止科学技术在运用中对人类造成危害,有赖于科学家的道德勇气与社会责任感。 D.新科学反对旧科学,科学就是在不断否定过去的研究成果的过程中得到进步的。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1届重庆市重庆八中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墙(1)早上,躺在床上两眼直勾勾地瞅着那雪白的墙,忽然间觉得这位朝夕相处的朋友身上竟也有许多传奇与内涵。(2)世上本没有墙,由于人类不安全感的增长,才有了墙。墙的出现肯定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否则有巢氏也就不会那样受人敬重。在墙没有出现之前,人类只能住那并不十分安全的山洞,要么就干脆露宿野外,连睡觉都睡不安稳,这样的生活是何等艰难,文明的发展势必也会受到极大的阻碍。但是,有了墙,尤其是墙立体起来构成房屋的时候,一切都不同了。人类可以放心休息,风、霜、雨、雪、虫豸、野兽……一概不管。有了好的休息,也就有了更充足的精力,文明的进程也便得到了极大地推动。因为只有人的生命得到保证,他才有工夫做别的什么事情。在半坡,在河姆渡,都有了墙,而因为有了墙,分分割割,一个简单的社会便形成了。(3)墙的初衷是简单的,就是保护,给人一种安全和温馨。实用是第一位的,不需太在乎形象。但是,许多东西都不是这么简单,人刚得到墙的庇护,就开始忙着为它打扮。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不多久,这种装扮就不是给墙了,而是变相地装扮墙的主人。装饰并不是为了墙,人类从一开始就很自我,只可惜大多数个体没有成为中心的资本,于是就只能装饰给别人看。正如时人的化妆打扮,是给自己看的吗?好像大多不是。但大家很热衷。在很多的时候,人们并不知道做什么是为了什么或为了谁,然而却又总表现得理所当然。(4)于是,墙有了颜色,有了图案,有了种种形状,有了……似乎还不错,是一个很好的美术分支。只可惜,在历史的车轮下,再好的墙也终究要被碾碎,像阿房宫,像圆明园,像……只是个时间问题而已。人类很奇怪,总是辛辛苦苦地追寻,得到后又不知珍惜。常常呕心沥血创造了美,却又简简单单地把它亲手打碎。(5)或许会有不朽,颐和园、紫禁城不是还好好的吗?但是谁也说不清它们到底是否真能不朽。明天无法预知,而且当它们朽了的时候,我们自己恐怕也已经先朽了。而连我们自己都朽了,它们朽不朽还有什么意义呢?(6)人间处处都是费解的难题。(7)将特长发挥到极致是件美事,但个性的过分膨胀又往往适得其反。许多人许多事都是毁在自己的特长与个性上,墙同样有这样的悲剧。墙的最大作用是保护,但当它的保护作用被无限强化后,便成了一种隔离与时淡时浓的恐怖。中世纪的古堡,封建岁月的城墙,几乎个个坚不可摧,但也正因为这坚固的保护,使许多事物不能及时地被时代更新。于是,一场,又一场,流血冲突,城墙浸透了人类的悲哀和自己的悲哀,直到火炮诞生,它才在毁灭中得到了梦寐以求的解脱。(8)这是个悲剧。人之间的纷争总是牵连无辜,而且在通常情况下,无辜的结局总比罪魁更惨。(9)墙,建了毁,毁了建,似乎总有些进步,但人类在更多情况下总在机械地重复,做了许多无用功。许多新的创造只起一时之用,不多久就成了祸害,而且常常祸害得让人莫名其妙搞不懂。墙本来是保护人类免受伤害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墙却几乎成了人与人之间戳不破的隔膜,跨不过的鸿沟。一面面墙把世界分割得七零八落,把一个个灵魂孤立起来,把一切精神联系都割裂了,而这无疑是一种更大的伤害!于是,种种社会病、心理病都出现了,因为我们的种族内部失去了沟通。(10)人常常自己为自己制造枷锁。(11)物质是实在的,精神却不然。因此,许多精神范畴的东西常常要到物质中寻找载体。于是,有了象征,墙也是。我说不清这是好是坏。有了象征的墙平添了许多色彩,而不带象征的墙更少了无数的忧患……(12)走在大街上,花花绿绿处处墙,可我总觉得冷冰冰的。内心里,我总是怀念昔日的土坯墙,很粗糙,但很实在,很有人情味,是可以亲眼看着它在人的手中一点点地成长起来的。墙上或许有剪纸,而不是什么乌七八糟的明星。这才是我的墙,是一面真实的、生活中的墙。(选自《散文百家》)【小题1】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1)墙的出现肯定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2分)&&&&(2)有了象征的墙平添了许多色彩,而不带象征的墙更少了无数的忧患。(4分)&【小题2】文章是围绕“墙”展开的,请简要分析作者的行文思路。(6分)&【小题3】文章说“城墙浸透了人类的悲哀和自己的悲哀”,结合全文看,“人类的悲哀”体现在哪几个方面?(4分)&【小题4】有人说“墙的发展演变历史也正是一部人类史”,你赞成这种说法吗?请结合原文陈述理由。(6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惑之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