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历和阳历不是一年的怎么算阴历是那一年吉他谱的啊

如果用阴历对照阳历、那么每年都是不一样的、那要怎么算星座啊?是不是每年都是不一样的星座啊?_百度知道
如果用阴历对照阳历、那么每年都是不一样的、那要怎么算星座啊?是不是每年都是不一样的星座啊?
我说的是每年 阳历和阴历的对比 日期都是不一样的啊? 比如说 阴历 1 &#珐範粹既诔焕达唯惮沥47; 10
但是明年就不是了?
提问者采纳
只看你出生那年的就好了,嗯~~比如吧,2001年阴历的2月14,对照的是阳历的3月8日,这天是双鱼珐範粹既诔焕达唯惮沥的,不管以后的了,所以呀,就是双鱼座了。有解决吗?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星座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星座是按出生那一年的阳历来计算的。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81942',
container: s,
size: '1000,60',
display: 'inlay-fix'网友们看到这一幕,心头涌起一阵怜爱,呼吁多谅解。
露天公厕四面透风,只遮住重要部分,让人膛目结舌。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简述: 日历是一种日常使用的出版物,用于记载日期等相关信息。每页显示一日信息的叫日历,每页显示一个月信息的叫月历,每页显示全年信息的叫年历。有多种形式,如挂历、座台历、年历卡等,如今又有电子日历。
  中国始有历法大约在四千多年以前。根据甲骨文中的一页甲骨历,证明殷代的历法已具有相当
  日历是一种日常使用的出版物,用于记载日期等相关信息。每页显示一日信息的叫日历,每页显示一个月信息的叫月历,每页显示全年信息的叫年历。有多种形式,如挂历、座台历、年历卡等,如今又有电子日历。
  中国始有历法大约在四千多年以前。根据甲骨文中的一页甲骨历,证明殷代的历法已具有相当的水平,这一页甲骨历是全人类最古老的历书实物,这页甲骨历也就叫日历。
  中文名日历 外文名calendar 种 类挂历、座台历、年历卡、电子历等 起源时间四千年前 日本Z日预 ひめくり 目录1 历史
  ? 历史变迁
  ? 来源
  2 历法分类
  3 制作工艺
  ? 封面制作
  ? 支架制作
  ? 联系实际
  4 作用
  ? 数码台历
  ? 健康日历
  ? 铭记历史
  编辑 历史变迁
  日历从古到今,有三种说法:1.历书之类。2.今指记有年p月p日p星期p节气p纪念日等的本子o一年一本o每日一页o逐日揭去。有挂在墙上的o也有摆在桌上的。3.史官按日记载朝政事务的册子,是史官纂修国史的依据。
  各种日历图片 (9张)
  月历常会配以图像作为装饰,月份牌就是月历的其中一种装饰画。
  挂历和台历就是由日历发展来的,但是这不过近百年的历史。至于日历从何时出现的,谁也说不清,只是据史料记载,大约在1100年前唐顺宗永贞元年,皇宫中已经在使用日历了。当时的日历又称皇历,不仅记录着日期,而且是编修国史的重要资料。那时候的日历把一年分为12册,按每月的天数来确定每册的页数,并将月份和日期写在每一页上,然后交给服侍皇帝的太监暂时保管,待太监在每日的空页上记下皇帝的言行并在每月月终交皇帝过目,批准后,送史官存档。
  史官再将日历的内容与朝廷,国内各地区的大事结合起来,经提炼,润色后,记录下来,便成为国史。以后,由于日历给生活带来许多方便,就逐渐地进入了不少在朝大官的家庭,经过一番变动,编制成自家的日历。再往后,随着日历向大众化,家庭化的发展,人们也就把历书上的干支月令,节气及黄道吉日都印在日历上,并留下供记事用的的大片空白。
  真正的日历产生,大约在一千一百多年前的唐顺宗永贞元年,皇宫中就已经使用皇历。最初一天一页,记载国家、宫廷大事和皇帝的言行。皇历分为十二册,每册的页数和每月的天数一样,每一页都注明了天数和日期。如今通行的日历,不管是纸质出版物还是手机应用、电子台历,通常都会载有公历、农历和干支历这三种历法。
  简述: 日历是一种日常使用的出版物,用于记载日期等相关信息。每页显示一日信息的叫日历,每页显示一个月信息的叫月历,每页显示全年信息的叫年历。有多种形式,如挂历、座台历、年历卡等,如今又有电子日历。
  中国始有历法大约在四千多年以前。根据甲骨文中的一页甲骨历,证明殷代的历法已具有相当
  农历的由来
  日历会以大字显示当日日期,并有当日的节气、运情等预测。
  日历 月日、干支、节令等内容事先写在上面,下部空白处留待记事,和“台历”相似。那时,服侍皇帝的太监在日历空白处记下皇帝的言行,到了月终,皇帝审查证明无误后,送交史官存档,这在当时叫日历,这些日历以后就作为史官编写《国史》的依据。
  后来,朝廷大臣们纷纷仿效,编制自家使用的日历。至于月历以后又发展成挂历、台历等各种形式,只是近一个世纪的事。随着时代的发展,&尽管日历的品种增多、花样也不断翻新,但仍旧坚持着古老日历的格局。
  干支历的由来
  其形成有一个过程,它由纪日开始。干支纪日早在中国商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已采取十二地支纪月,而十二地支加时制度至迟西汉时已被采取。西汉末至今,一直用干支来纪年。唐以后,五代历书月名开始注以干支,北宋时又将十干十二地支配合以纪时,至此年月日时分别全以干支注记,干支历日趋完整。[1] 干支历以立春为岁首,年长即回归年,用二十四节气划分出十二个月(即寅月、卯月、辰月等),每个月含有两个节气,没有闰月。干支历与地球环绕太阳的周期运动有关,它能反映出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自古以来,干支历一直为中国官方和民间所普通认识,应用于天文、风水、命理、选择术和中医等学科上,并为历朝官方历书(即黄历)所记载。[1] 以清朝官修史书《清实录》为例,书中的干支纪年均以立春为分割点:如中华书局影印《清实录》之第十七册,乾隆实录之第九册,第573页,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廿二日(庚戌)立春,《实录》的记载是:“庚戌。是日癸未年立春。”另见清代《红楼梦》第九十五回:“是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春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这里更是明确地指出干支历在纪年纪月时的转换点。
  而农历和干支历是两种不同的历法,两者在年份起点、月份划分规则、每年天数等皆不同。[1] 由于民国后使用了公历,不少民众包括极个别所谓专家在历法知识上的欠缺,所以两者常被混淆。实际上不能因为历书中同时记载这两种历法就认为农历就是干支历,倘若再过数百年,岂不公历都包括农历?只因社会都以公历为主导。
  公历的由来
  儒略历(Julian Calendar)
  我们今天用的日历一年12个月,平年365天,闰年366天。这种历法是一种太阳历,
  简述: 日历是一种日常使用的出版物,用于记载日期等相关信息。每页显示一日信息的叫日历,每页显示一个月信息的叫月历,每页显示全年信息的叫年历。有多种形式,如挂历、座台历、年历卡等,如今又有电子日历。
  中国始有历法大约在四千多年以前。根据甲骨文中的一页甲骨历,证明殷代的历法已具有相当
  可追溯到公元前46年古罗马凯撒大帝的历法改革,凯撒采纳古罗马天文学家Sosigenes of Alexandria的建议,将一年定为365天,闰年366天,一年分为12个月,每四年加一天为闰日,这样算起来平均一年是365.25日。凯撒的名字叫儒略&凯撒(Julia Ceasar),,所以由凯撒确立的这种历法叫儒略历(Julian Calendar)。
  公元元年
  在凯撒建立新的历法时,还没有耶稣基督,所以那时候的年号与现如今是不同的,采取罗马建城纪年。现如今日历上公元元年的确立是在公元525年由东罗马皇帝迪奥(Dionysius Exiguus)开始,迪奥为了能够方便计算耶稣的复活日,于是将耶稣诞生那一年定为公元元年。在英文中用A.D.表示,A.D.来源于中世纪的拉丁文Anno Domini,其意义是“主的生年”。公元元年之前,用B.C.表示,意为“耶稣之前”(Before Christ)。
  格里高利历(Gregorian Calendar)
  格里高利历,是国际通用的历法,即公历。由罗马天主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Pope Gregory 13)于公元日启用。格里高利历是在儒略历的基础上,对闰年设置做了一些调整,按儒略历,每四百年中有一百个闰日,格里高利历将一百个闰日减为九十七个。格里高利十三世做这个调整是出于宗教原因,是为了精确计算耶稣复活日。因为实际上一个回归年为365.24219日,儒略历到公元1582年已经累计了十天误差(多了十天,或者说与实际季节相比慢了十天。)所以格里高利十三世下令公元日(儒略历)的下一天为公元日(格里高利历)星期坚持连续不变。经过这样的过程之后,便完成了从儒略历到格里高利历的更替。但是这样产生了一个效应便是从历史上看来公元日至14日这十天“凭空消失”了。其实是因为两种历法版本的更替,这十天从来也没有存在过,所以又称作“消失的十天”。目的是为了消除掉积累的误差。修改置闰法则之后格里高利历的平均历年长度已经达到了365.2422日。这已经非常接近于真实的回归年长度了。可以说已经相当精确了。到今天,格里高利历已被世界广泛采取,成为国际通用历法。
  中国采取格里高利历
  中国使用格里高利历是在公元日,中华民国成立之时。但由于历史原因,依旧使用中华民国记年。类似的情况如日本至今还坚持着天皇年号纪年,比如平成某某年。公元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正式采取公元纪年法。
  简述: 日历是一种日常使用的出版物,用于记载日期等相关信息。每页显示一日信息的叫日历,每页显示一个月信息的叫月历,每页显示全年信息的叫年历。有多种形式,如挂历、座台历、年历卡等,如今又有电子日历。
  中国始有历法大约在四千多年以前。根据甲骨文中的一页甲骨历,证明殷代的历法已具有相当
  历法分类
  编辑 日历中的历法又分为阴历、阳历和阴阳合历,三种。
  阳历亦即太阳历,其历年为一个回归年,现时国际通用的公历(格里高利历)和中国的干支历即属于太阳历这类。[1] 阴历亦称月亮历,或称太阴历,其历月是一个朔望月,历年为12个朔望月,其大月30天,小月29天,伊斯兰历即为阴历的一种。
  阴阳历的有非常明显的平年和闰年之分,年天数差异较大,历月为朔望月,因为12个朔望月与回归年存在一定的差别(少11天左右),所以阴阳历中设置闰月,用以协调回归年和朔望月之间的关系,存在闰月的年份中一年为十三个月(朔望月),是闰年。一般每经过十九年就会有七个闰年。区别于一年有十二个朔望月的平年。因此这种历法即与月相相符又与地球绕太阳周期运动相符合。中国的农历就是阴阳历的一种。
  制作工艺
  编辑 日历月历台历挂历的后期工作可以分为俩部分,封面工艺制作和支架工艺制作。
  封面制作
  封面UV
  指在封面表面涂覆(或喷,或印)上一层无色透明的涂料,从而在封面的表面形成薄而均匀的透明光亮层。可以保护台历的印刷内容,又起到美观的作用。同时起到让印刷品更有光泽,视觉效果显著。
  封面凹凸印刷
  通过有紧密配合度的一块凹版和一块凸版,夹合封面,在一定压力下,使封面表面形成与凸版相似的图文或花纹,使印刷品具有明显的浮雕感。封面覆膜是将塑料薄膜涂上粘合剂,与封面经加热、加压后使之粘合在一起的加工技术。
  封面覆膜
  表面多了一层塑料薄膜,更加平滑,而且光泽度和色彩的牢固度也更好,图文颜色鲜艳并富有立体感,同时还拥有了防水、防污、耐磨耐折、耐腐蚀的功能。
  支架制作
  借用一定压力和温度把烫印机上版,将金属铝箔或颜色铝箔按烫印模版的图形转印支架上。
  主要应用于木质支架,用高密度优质木板作面层板,用人造板作芯层基材(二层结构的则为底层材),用低密度廉价板作底层板,在通用的热压机中进行压合,从而生成成本低廉,外观性能良好的支架材质。[2]
  其它作用
  联系实际
  日历与日程任务紧密相连,密不可分。日程计划一般以日历形式展示最为方便,明确每日的日程和任务主题。
  通过软件把两者结合得很好,佳盟个人信息管理为例,任务日程功能融入整合了当前领先的GTD时间管理理念于软件设计中,实现由简变细从高到低的任务和日程安排,并可对每一项任务产生的信息进行提醒和记录处理内容;人们通常因为工作忙碌担心某个商务活动或约会被忘记,这时您可以通过创建日程或任务,设定好提醒周期和时间,软件就会到时自动提醒您了;支持定时打开多个网页或发送邮件、定时打开多个程序或文件以及设定定时关机;支持日程和任务的多种周期、时间、循环、次日提醒等设置;支持待办任务在我的桌面显示,支持的待办任务策略类型有(工作计划、准备、商务活动、领导委派);支持手工一键完成/取消任务,同时也支持处理进度到100%下任务自动完。是整过过程和时间紧密的融合在一起的。
  简述: 日历是一种日常使用的出版物,用于记载日期等相关信息。每页显示一日信息的叫日历,每页显示一个月信息的叫月历,每页显示全年信息的叫年历。有多种形式,如挂历、座台历、年历卡等,如今又有电子日历。
  中国始有历法大约在四千多年以前。根据甲骨文中的一页甲骨历,证明殷代的历法已具有相当
  把日期作为一种资源,那么,制造日历是一个基于日期的能力需求计划。制造日历是一种明确表示工作日期、休息日期的日历,有时也称为工作日历。
  制造日历的作用
  考勤计算的依据,在MPS、MRP中基于提前期计算主生产计划、作业计划时用于确定开工日期、完工日期的依据;计算工作中心产能负荷时的日期基础;资金实现日期的认定。 制造日历有两种类型,即单一制造日历和复杂制造日历。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无论是生产部门还是管理部门,无论是执行表面处理作业的工作中心还是完成产品装配作业的工作中心,都使用同一个制造日历,则这种企业的制造日历被称为单一制造日历。在一个企业中,由于环境条件限制例如能源消耗等、管理需要例如设备维修等,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工作中心有可能采取不同的生产日期和休息日期,从而具有不同的制造日历。则这种企业的制造日历被称为复杂制造日历。
  对于采取复杂制造日历的企业来说,不同组织层次的制造日历具有不同的优先级。位于组织层次最低的工作中心具有最高优先级的制造日历,位于组织层次最高的企业具有最低优先级的制造日历。也就是说,如果在某个工作中心上定义了制造日历,那么该工作中心使用本身的制造日历。如果某个工作中心没有定义本身的制造日历,那么采取所属部门的制造日历。如果所属部门也没有制造日历,那么该工作中心采取企业的制造日历。
  有的人建议把制造日历依照序号排列,以便于提前期的计算,这种建议是不妥的。首先,对于计算机来说,无论是依照日期,还是依照编号,计算提前期的复杂程度几乎没有差别;其次,如果依照编号,那么日历编号资源的管理工作则是一项人为的额外工作。
  编辑 数码台历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数码产品越来越趋于平民化,拥有一本个性化的数码日历已经不再是稀罕事。日前,网友“撒瓦滴卡”就向记者展示了一本朋友为她制作的数码台历。
  健康日历
  “年纪大了,记忆力没过去好,正好挂历上日期下边有空地,就顺手就上面写些东西。”从开始记录哪天该买米换煤气,渐渐变成体重和血压。对于老年且有高血压的老人,可以在日历是记下一些生活的备注。
  铭记历史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到来之际,一个志愿者团体悉心制作了一本抗战挂历。志愿者们希望通过这本挂历,让人们铭记历史并帮助尚健在的老兵。
  简述: 日历是一种日常使用的出版物,用于记载日期等相关信息。每页显示一日信息的叫日历,每页显示一个月信息的叫月历,每页显示全年信息的叫年历。有多种形式,如挂历、座台历、年历卡等,如今又有电子日历。
  中国始有历法大约在四千多年以前。根据甲骨文中的一页甲骨历,证明殷代的历法已具有相当
  志愿者们精心挑选了抗战时期12个经典战役,并配合文字和图片,制作了一批2010年挂历。他们表示,所制作的挂历将免费赠送给各地登记在册且健在的每位老兵,剩余的由志愿者进行认购。每本挂历除去制作成本及运费外,多出的费用将用于老兵的紧急资助基金,以帮助那些因突发事件需要帮助的老兵。[3]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23610文章数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农历(中国传统历法)_百度百科
?中国传统历法
[nóng lì]
(中国传统历法)
农历是中国汉族传统历法,又有、汉历、华历、等名称,是一种,取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古代典籍和中均对农历多有记载,但农历最早产生于何时无从考究。农历阴阳合一的历法规则一般认为产生于。1912年中国官方开始采用公历,而农历作为中华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一直广泛流传于民间。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均以农历计算,至今的国家和民族大多仍遵循农历的传统节日,如、、、等。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颁发《中国天文年历》
农历,又称、,是中国传统之一。主要规则经历多个朝代逐渐完善形成,其形式一直延续至今。农历属于一种阴阳历,其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为十二个月;闰年为十二个普通月另加一个闰月,总共十三个月。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其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年年不同,由计算决定。平年全年353~355天,闰年全年383~385天。为了协调朔望月和回归年之间的关系,所以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置闰规则为使用冬至作为计算回归年的起点,从甲年冬至所在历月到乙年冬至所在历月(不含)之间,如果只有十二个朔望月,则设立为平年,不置闰。如果出现十三个朔望月时,则从甲年冬至所在历月之后起算,使用第一个不含二十四节气中任意一个中气的历月,设立为闰月,称作闰某月。此外,农历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季节的变化特征,有助于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民间俗称农历为“阴历”,其实是广为流传的谬称。因为农历实际上属于,所以错误的俗称“阴历”应该弃用。真正的阴历是按月亮的月相变化来安排的历法与一年四季的变化无关,比如。
中国现存最早的历书是《》,以后历法不断发展,到时期制定时已经有了相当完善的历法规则,之后又经历过多次修改,只是优化计算精度,而规则相对保持稳定。现行农历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负责计算,属于官方历书《中国天文年历》的组成部分。[1]
传统历法属于;农历作为,最早源自何时尚无准确考古学证据,但据传说自时期。
《晋书·历志》中有一段文字,可以很好的概括农历的起源:“炎帝分八节而始农功,轩辕纪三纲而阐书契,乃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伶伦创律吕,大挠造甲子,隶首作算数。容成综斯六术,考定气象,建五行,察发敛,起消息,正闰余,述而著之,谓之《调历》。是故历法之作由来尚矣。”[2]
所谓轩辕黄帝时期创制的《调历》便已经属于阴阳合历了。从出土的和中国典籍的记载来看,现时阴阳合历的规则不会晚于时期。
殷商时期的历法已经相当成熟,所以夏朝虽然没有出土实物但我国典籍正史的记载是可信并值得参考的。从上古六历到至今,中国历史多次修订历法,提升计算的精准度。这些历法对中国文化与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比如、()、、西汉、隋、唐等。
汉朝以前的中国历法以365.25日为一岁实(回归年),计算月亮圆缺为一个历月,使用来协调两者的关系;已经有、、和时的时间单位,具备了的技术;观察到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和日月的运动规律;历法实施成为重要大事,主要内容之一是“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和“正闰余”。由此来确定年岁的终结和开始。到了,由于周朝王室衰落,诸侯各行其是,因此出现多轨制历法,亦即各诸侯和各地部落还有自己的地方历法;
汉朝初期开始中国历法出现了大转折,全国统一历法,历法也成为了一门较为独立的科学技术。汉武帝责成、唐都、等人议造《》,汉武帝元封七年历成。是年五月改年号为太初(即为太初元年),并颁布实施这套《汉历》,后人以此称呼此历为《》。这部历法的显著特点是确立使用夏正建寅,确立使用无中气置闰之法则,自此之后中国历朝历代所颁布的历法版本,均为在此基础之上的算法修订,规则改动甚少,只有从平气平朔到定气定朔的改动,为了更符合天体运行,提升精确度。
关于农历历史中的建正问题
《史记·历书》有“”、&”、&&之分,这就是战国、秦、汉时代盛行的“三正论”。[3]
建正意为阴阳历以哪个月建作为其一年中的第一月份的起始位置。,是指以十二支纪月。日南至(即)所在的一个朔望月,北斗斗柄指子,所以是子月,在子月之后,顺次为丑月、寅月、……,在子月之前,逆次为亥月、戌月、……。[3]
于是,夏代的是,商代的岁首是丑月,周代的岁首是。[4]
秦代相信有论,以夏、商、周三代的三正交替是事实,还杷它引伸起来,改以十月为年始。到了汉代,武帝七年改用,以之月为岁首。此后两千多年一般都是用。建正在上的用法是这样的:当把农历的正月置于寅时,往后的月份依次排列,二月便和卯对应,三月和辰对应,其余类推。
一般所谓是指而言,如、、建寅等等。有人认为月建是指农历月的大小,所以有大建和的谬称。这是因为月建干支自古便采用农历每月的第一天,也就是朔日为准。传统历书将月建记载在月名栏中,比如十一月大、建丙子。当这些标注被错误的断句变成“十一月大建、丙子”时就会导致谬误的出现了。下图为《大明嘉靖三年岁次甲申大统历》实物照片,如图所示。
农历规则计算
节气和朔望的时间计算以东经120度,中国标准时间为准。
(农历法则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是在黄道坐标系统中用来确定天体在天球上位置的坐标值、共分成360度、在这个系统天球被黄道平面分割为南北两个半球,太阳移到黄经0度为春分、移到黄经90度为夏至、移到180度为秋分、移到270度时为冬至。
:月球移到地球和太阳中间时的那一天叫朔日。
:用的平均长度计算、没考虑日月运行的不均等性;缺点:“含有真正的“”的当天有时可能会出现在前一月的最后一日(“”、廿九日或卅日),有时会出现在初二”。
:计算考虑了日月运行的不均等性,将含有真正“朔”的当天作为每月的开始。
:计算不考虑太阳在上运动快慢不匀,将一时间()24等分划分出,两个节气之间的平均天数为15.22天。
:计算考虑太阳在黄道上运动快慢不匀,将定气两个节气之间的天数不一样、短的只有14天、长的达16天。
:冬至交接时间所在的那一天就叫冬至日。冬至日必须在子月:冬至日当天或冬至日前的那个朔日定为子月初一“起点”(注意:起点和算命不同)。
建正:年首月份,农历的建正就是“夏正”:夏历正月[子月为十一月];
:殷历正月建丑[子月为十二月]、同殷历;
:周历(周朝历)正月建子[子月为正月];
:秦历《颛顼历》正月建寅,十月建亥为一年的第一个月。
:一年分十二节令、十二中气,共二十四个节气,清朝《》(公元1645年)以前用标注,清朝《》(公元1645年)以后用标注。注意标注和计算的不同,农历定气算法在隋唐时代就已经产生,但受到当时保守势力的阻拦并没有完成从平气标注到定气标注的转变,比如僧一行修订《大衍历》时倡议定气注历,但朝廷并未采纳他的学说,最终定气算法在明末之前只用于计算日躔、五星行度和日月食预报。到了明末的《崇祯历书》经过激辩,最终确立的定气注历的原则。
历法:可分为阳历、阴历、阴阳历三种:
():以太阳周年视运动周期(即,约等于365.2422日)为一年,一年划分成12个月,它与月亮运动毫无关系。根据阳历日期,可知寒来暑往的四季变化、合理指导农业等事。公历(学名格里高利历)就是阳历的一种。
():以月亮的圆缺周期(即,等于29.530588日)为一个月,积12个月为一年。它完全不考虑太阳的周年视运动规律,因而阴历的日期不能显示四季冷暖。这种历法实用价值太小,现除外,已弃置不用了。
:我国的农历属于此类,它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根据农历日期,既可知道涨落,又可大概掌握四季更替。
:记载历法等相关信息的出版物,如、书。而电子历书是科技发展的产物,是新的载体。
农历规则的标准化陈述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历算组发布
1.计算采用北京时间为标准。
2.太阳和月亮位置的计算依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nternation Astronomical Union)下属的基础天文标准评 审委员会(the Standards Of Fundamental Astronomical Reviewing Board) 推荐的天体位置归算标准模型。
3.朔所在的农历日为农历月首。
4.冬至所在的农历月为十一月。
5.如果从某个十一月开始到下一个十一月(不含)之间有13个 农历月,则取其中最先出现的一个不包含节气的农历月为闰月;
6.十一月之后第2个(不计闰月)农历月为农历年的起始月。
7.农历年干支的参考时间:对应于北京时间公历日 零时起到1985年2月 20日零时止的时间间隔的农历年为甲子年。
8.农历日干支的参考时间:对应于北京时间公历 日的农历日为甲子日。
在古代,日的定义:以地球自转一周为一日。其中以太阳离地平线最远的一个时辰为子时,相当于北京时间23:00~1:00。但是农历中一天始于子正(0:00),而非夜子初(23:00)。
月策与置末规则:朔日为每月起点(初一日);朔日(月初一日)到下个朔日(下月初一日)有多少天、这月就有多少天。有30天为大月、有29天为小月;唐朝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以前用的是平朔,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以后用的是定朔。
年策与规则:以冬至日必须在子月(寅正十一月),上个冬至月(寅正十一月)到下个冬至月如有12个月就不置闰,如有13个月就要置闰,以上个冬至月之后第一个无的月份为,在几月后面就称闰几月。 例如:壬子年(2032)冬至月到癸丑年(2033)冬至月之间有12个月,就不置闰。癸丑年(2033)冬至月到甲寅年(2034)冬至月有13个月就必须置闰,在癸丑年(2033)冬至月(十一月)后的第一个无中气之月是该月的下一个月,就定为闰月。它正好十一月后,所以就叫闰十一月。
1.干支纪年
如甲子为第一年,乙丑为第二年,丙
明嘉靖三年大统历日上
寅为第三年……六十年为一周。一周完了,再由甲子年起,周而始,循环下去。
干支纪年萌芽于汉初,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从此干支纪年和帝王年号纪年一起使用于中国传统历的纪年。值得注意的是干支纪年按照农历正月初一日,农历新年为准,生肖也在同日转换。
公历纪元号与干支纪年,例如1929年是己巳年,1930年是庚午年……到1989年又是己巳年。我们在日历上看到的己巳年、庚午年,就是按干支纪年这种方法排列下来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公元年号属于公历,按照公历新年为准(公历每年1月1号);干支纪年属于农历,按照农历新年
明嘉靖三年大统历日下
为准也就是农历每年正月初一日转换,这是绝对不可混淆的。两套历法是相互无关的独立系统。还有干支纪年绝对不可与公历日期发生混用,否则便是属于很严重的谬误。
2.干支纪月
起于先秦的十二辰纪月,因此须先确定地支:以冬至所在月份为子月,以此类推。遇到闰月则采用上个月份的地支。确定地支后,下来确定天干: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是丙寅,二月是,三月是戊辰,类推;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为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为甲寅。正月之干支知道了,其余月可按六十甲子的序推知。干支纪月以朔日(即数字纪月每月的初一日)作为起点,遇闰月则与上月用同一干支纪月,历代官方采用这种纪月法。
3.干支纪日
明万历五年大统历日
甲子第一日,乙丑为第二日,丙寅为第三日……60日为一周。一周完了再由甲子日起,周而复始,循环下去例如农历壬辰年(西元2012年)正月初一日是癸未日,初二日是甲申日……到三月初一正好是60天,因此三月初二又是癸未日,初三又为甲申日。汉历中,干支纪日一直未中断未乱记,是中国纪日史也是世界纪日史中最长的一种纪日历史。 有明确记载的日期,就可达2700多年。
4.干支纪时
一天中时辰的地支也是确定的,所以二十四小时配十二地支,则为由夜间十一点至一点为子时,一点至三点为丑时,其余照推。时的天由该日所对天干推求,其歌戾如下:
甲己还生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从戊起,丁壬庚子居,
戊癸何方发,壬子是真途。
即若该日是甲或己的,在子时上配上甲为甲子;日是乙或庚的,在子时上配上丙为丙子;丙辛日子时配上戊为戊子;丁任日为庚子;戊癸日为壬子。知道了子时的干支,便可推知其余。
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传统民俗学中使用的生辰八字算法与历法干支不同,四柱中干支年柱使用立春交节时刻,干支月柱使用: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的交节时刻计算,注意不是节气日0点,所以一个干支日柱可以分别划为两个年柱或月柱,这种算法仅用于生辰八字的计算,不属于历法,这是绝对不能够混淆的。
农历二十四节气
农历是阴阳合历,早在殷商便已经将二分二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订入历法,春秋战国到先秦时代已经完善到八节气,增加了四立,也就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已经明确的订入华夏历法。同时期二十四节气也已经出现并逐渐开始完善,直至从西汉《太初历》开始农历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完整的写入农历,详细划分成十二节令、十二中气,成为农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节气是农历表示太阳视运动的成分,通过二十四节气农历可以精确的反应一年四季的变化,便利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农业耕作。农历二十四节气是历算家安照农历的规则,通过实际观测用天文算法计算的,农历的月份和十二中气是基本对应的,而十二节令可出现在农历的上个月后半月和这个月的上半月中。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周之交已分四时,春秋时代已有分至八节。到战国晚期就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体系(已确定)。二十四节气是农历确定月名月序和设置闰月的凭藉,也是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节气由太阳位置决定,反映太阳的视运动。西汉初年制定的《》,二十四节气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明确以没有的月份为。后来,该历法经由西汉末刘歆改造而成《》[8]
,又历经多个朝代的改进,基本形式没变。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
十二节令:
、、、、、、、、、、、。
十二中气:
、、、、、、、、、、、。
“节”和“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左右,两者统称为“节气”。
农历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属于农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公历属于一种太阳历,因为描述同一个太阳视运动的缘故,所以看上去节气日期在公历上基本固定,最多前后波动一两日。但是农历二十四节气是农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属于公历而属于农历。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农历二十四节气释义
立春正月节: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太阳过黄经三百一十五度为春季开始,是为立春。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揭开了春天的序幕,草木开始萌芽,农民开始播种。
雨水正月中:降雨开始,雨量渐增。太阳过黄经三百三十度为雨水。雨水本来是指冰雪融化成水。农民历书说:“门指壬为雨水时,东方解冻,冻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雨水。”雨水时节,正是万物欣欣向荣,草木萌生的时候。
惊蛰二月节: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太阳过黄经三百四十五度为惊蛰。天气回暖,蛰伏中的昆虫相继苏醒。时节已经进入仲春,桃花红、梨花白,莺鸣叫、鸟高飞。春雷是这节常见的自然现象。
春分二月中: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太阳过黄经零度,是为春分。春分是春天的中间。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开始。春分、夏至、小暑、冬至则处于各个季节的中间。春分这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上的昼夜时间相等,所以春分秋分又称为“日夜分”。
清明三月节:天气晴朗,草木繁茂。农历清明当日为。太阳过黄经十五度时为清明,清明含有天气晴朗温暖、空气清新明洁,草木繁茂之意。清明这天,民间有踏青、寒食、扫墓等习俗。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谷雨三月中: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太阳过黄经三十度,农民布谷后望雨是为谷雨。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这时节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丰沛的雨水灌溉滋润,俗语说:“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够茁壮成长。
立夏四月节:夏季的开始。太阳过黄经四十五度,夏季开始是为立夏。古谚有云:“立夏小满,雨水相赶”。立夏是多雨的季节。传说古代君王常在这一天到京城南郊迎接夏天。
小满四月中: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故称小满。太阳过黄经六十度为小满。这时候田里的稻谷和麦子等农作物,渐渐结穗,看来丰实饱满的样子,就等待成熟。庄稼人眼见辛勤与努力,即将有了丰收,于是把这个节气形容成小满。
芒种五月节: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太阳经过黄经七十五度为芒种。这一节气,已经进入典型的夏季,天气炎热,麦类等芒作物成熟,大部分地区中稻进入返青阶段,秧苗嫩绿,一派生机。芒种接近端午节。
夏至五月中:炎热的夏天来临。至有极的意思,这是一年当中北半球白天最长的一天。太阳过黄经九十度为夏至。夏至当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夏至过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
小暑六月节: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天气炎热,但还没有达到最热。太阳过黄经一百零五度为小暑。小暑已是盛夏,颇感炎热,但还未到最热的时候。
大暑六月中:这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太阳过黄经一百二十度为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天气酷热。
立秋七月节:秋季的开始。太阳过黄经一百三十五度,秋季开始即为立秋。立秋是节气迈入秋凉的先声。大暑过后夏去秋来,时序到了立秋,表示酷热难熬的夏天即将过去,凉爽舒适的秋天就要来临了。
处暑七月中: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太阳过黄经一百五十度,暑气渐消是为处暑。秋季已到,暑气消退,因此称为处暑。
白露八月节:天气转凉,露凝而白。太阳过黄经一百六十五度为白露。此时气温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
秋分八月中:昼夜平分。太阳过黄经一百八十度,太阳再次直射赤道为秋分。秋分是象征季节变化的节气。秋分这天,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天气已经凉爽下来,所谓的“一场秋雨一场寒”。
寒露九月节:露水已寒,将要结冰。太阳过黄经一百九十五度,夜寒水气渐凝结成霜,是为寒露。民谚常说:“寒露麦,霜降豆”。
霜降九月中:天气渐冷,开始有霜。太阳过黄经二百一十度为霜降。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立冬十月节:冬季的开始。太阳过黄经二百二十五度,时序开始进入冬天,所以叫立冬。古谚:“立冬之日,水始冰,地始冻”。
小雪十月中:开始下雪。太阳过黄经二百四十度,气候寒冷,降水形态由雨逐渐演变为雪。
大雪十一月节:降雪的可能性增大,地面出现积雪。其时视太阳到达黄经二百五十五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至此而雪盛也。”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
冬至十一月中:寒冷的冬天来临。至有极的意思,这是一年当中北半球白天最短的一天。太阳经黄经二百七十度为冬至。冬至日太阳照射在南回归线上,所以北半球的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冬至过了之后,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白昼渐渐变长。
小寒十二月节:气候寒冷,但还没到最冷的时候。太阳过黄经二百八十五度为小寒。冬至过后,天气日趋寒冷。小寒时节虽冷但还不算是最冷,所以就称为“小寒”。
大寒十二月中: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太阳过黄经三百度气候严寒是为大寒。时序已到了隆冬,天气变得非常寒冷,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所以这个节气为“大寒”。
农历的历月长度是以为准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互弥补,使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
农历固定地把朔的时刻所在日子作为月的第一天--初一日。所谓“朔”,从天文学上讲,它有一个确定的时刻,也就是月亮黄经和相同的那一瞬间。(太阳和月亮的计算十分繁琐和复杂,这里就不予介绍了)
至于定农历日历中月份名称的根据,则是由“”来决定的。即以含“雨水”的月份为正月;以含“”的月份为二月;以含“”的月份为三月;以含“”的月份为四月;以含“”的月份为五月;以含“”的月份为六月;以含“”的月份为七月;以含“”的月份为八月;以含“”的月份为九月;以含“”的月份为十月;以含“”的月份为十一月;以含“大寒”的月份为十二月。(没有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上月的闰月)
农历的历年长度是以回归年为准的,但一个回归年比12个朔望月的日数多,而比13个朔望月短,天文学家在编制农历时,为使一个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义,即初一是无月的夜晚,十五左右都是圆月,就以朔望月为主,同时兼顾季节时令。
春秋时代天文学家曾经首创十九年七闰的方法;采用20组19年7闰插入1组11年4闰,计391年144闰,使农历的平均历年更接近回归年;此外还有334年123闰、闰的提法,和回归年的差额更小。但自唐代以来,我国即完全采用确定历年、历月,从而使农历的平均历年与回归年完全一致。
上古时代,曾把闰月放在一年的末尾,叫做“十三月”。秦汉时期闰月放在九月之后,叫做“后九月”。到了汉武帝元年,又把闰月安置在一年中不包含的月份来作为前一个月的闰月,直到现在仍沿用这个规定。
为什么有的月份会没有中气呢?节气与节气或中气与中气相隔时间平均是30.43685日(即一回归年365.2422日平分12等分),而一个平均是29.530588日,所以节气或中气在农历的月份中的日期逐月推迟,到一定时候,中气不在月中,而移到月末,下一个中气移到另一个月的月初,这样中间这个月就没有中气,而只剩一个节气了。
上面讲过,编制农历时,以十二个中气作为十二个月的标志,即雨水是正月的标志,春分是二月的标志,谷雨是三月的标志……把没有中气的月份作为闰月就使得历月名称与中气一一对应起来,从而保持了原有中气的标志。
农历月的大小很不规则,有时连续两个、三个、四个大月或连续两个三个小月,历年的长短也不一样,而且差距很大。这样看来,农历似乎显得十分复杂。但其实这是因为农历完全采用精密的天文算法计算,当日月黄经差为0度的日子必然是朔日,也就是每月初一日,日食必然只会发生在朔日。农历的节气就是太阳视黄经的标度,每年的大小月和年长都是天象定的,而不是人为的。因为历书都会注明当年的年长和当年每月的大小,所以这并不影响农历的使用,相反更能展现农历密合天行的优势。
中国历代历法
(《黄帝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颛顼历》)(? - 公元前104年)
() - 西汉、新朝、东汉(公元前104年- 84年)
- 东汉(85年- 220年)、曹魏(220年- 236年)、东吴(222年)、蜀汉(221年- 263年)干象历 - 东吴(223年- 280年)
- 曹魏、西晋、东晋、(237年- 444年)、北魏(398年- 451年)
- 刘宋、南齐、南梁(445年- 509年)
- 南梁、南陈(510年- 589年)
三纪历 - 后秦(384年- 517年)
- 北梁(412年- 439年)、北魏(452年- 522年)
- 北魏(523年- 534年)、东魏(535年- 539年)、西魏(535年- 556年)、北周(556年- 565年)
历- 东魏(540年- 550年)
历 - 北齐(551年- 577年)
历 - 北周(566年- 578年)
历 - 北周(579年- 581年)、隋朝(581年- 583年)
历- 隋(584年- 596年)
大业历 - 隋(597年- 618年)
- 唐朝(619年- 664年)
- 唐(665年- 728年)'
- 唐(729年- 761年)
历 - 唐(762年- 783年)
- 唐(784年- 806年)
- 唐(807年- 821年)
- 唐(822年- 892年)
- 唐(893年- 907年)、、、、、(908年- 955年)
- 后晋(939年- 943年?)、(961年? - 993年)
- 辽(994年- 1125年)
- 后周(956年- 960年)、北宋(960年- 963年)
- 北宋(963年- 981年)
历 - 北宋(981年- 1001年)
历 - 北宋(1001年- 1023年)
崇天历 - 北宋(1024年- 1065年;1068年- 1075年)
- 北宋(1065年- 1068年)
- 北宋(1075年- 1093年)
观天历 - 北宋(1094年- 1102年)
占天历 - 北宋(1103年- 1105年)
纪元历 - 北宋、南宋(1106年- 1135年)
- 南宋(1136年- 1167年)
干道历 - 南宋(1168年- 1176年)
历 - 南宋(1177年- 1190年)
历 - 南宋(1191年- 1198年)
- 南宋(1199年- 1207年)
历 -南宋(1208年- 1251年)
历 - 南宋(1252年)
会天历 - 南宋(1253年- 1270年)
历 - 南宋(1271年- 1276年)
- 金朝(1137年- 1181年)
- 金、元朝(1182年- 1280年)
()- 、明朝(1281年- 1644年)
- 清朝(1645年- 1723年)
-清朝- 中华民国(1724年- 1913年)
新法天文夏历 - 中华民国(1914年- 1928年)
紫金历 - 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1929年- 至今)
在1645年以前,农历使用平气注历,各月之后出现闰月的概率相等。之后使用定气注历,各月出现闰月的概率变为不相等。以下是1645年至2644年一千年间各的统计。
公元年间各闰月出现次数统计表:
闰月 出现次数
闰正月 6次
闰二月 23次
闰三月 47次
闰四月 61次
闰五月 74次
闰六月 59次
闰七月 51次
闰八月 26次
闰九月 8次
闰十月 9次
闰十一月 5次
闰十二月 0次
由上可见,闰月多,闰月少,原因就是地球远日点出现在7月初(到之间),近日点出现在1月初(到之间),所以夏季速度较慢,出现无中气月的概率就要大一些。
另有计算表明,2262年将会再次出现,3358年将会首次出现闰十二月(闰十二月初一日对应公元日,这个历月只有“立春”节气)。
以下是年共六千年间各闰月数量的统计。
闰月 出现次数
闰正月 32次
闰二月 41次
闰三月 101次
闰四月 196次
闰五月 289次
闰六月 367次
闰七月 351次
闰八月 316次
闰九月 231次
闰十月 150次
闰十一月 97次
闰十二月 39次
农历的第一个月,按照习惯称为正月。农历的十一月和十二月分别称为和腊月,但冬月已经很少用了。表示气候寒冷的成语“”就是从此得来,字面意思即为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为一年中最寒冷的月份。
农历的一个月的前十天按顺序习惯上称为初日,如正月的第二天称为正月初二日;第十一天至第二十天以及第三十天直接用天数,如正月的第十五天()即称为正月十五日;第二十一天至第二十九天按顺序习惯上称为日,亦有些将之说成念日,如正月的第二十二天称为正月廿二日或正月念二日。农历的每个月份都有不同的别称。由于它和农业生产紧密的联系,所以从二月到九月差不多都用植物来表示,下面是农历十二个月的别称:
正月:、、隅月、始春、孟春、首阳
二月:、、、仲春、绀香
:、桐月、、阳春、暮春、季春
四月:、、、清和、槐序、孟夏
五月:、、蒲月、仲夏、天中、郁蒸
六月:、荔月、、伏月、溽暑、季夏
七月:、、、相月、孟秋、首秋
八月:、、仲秋、南宫、仲商
九月:、玄月、季秋、晚秋、暮商
十月:、、子春、孟冬
:、、辜月、仲冬
十二月:腊月、、嘉平、季冬、冰月
注:正月不是别称,而是农历第一个月的正式名称。
以花命名的农历各月份的诗意别称:正月--柳月,银柳插瓶头,又称柳月;二月--杏月,杏花闹枝头,又称杏月;三月--桃月,桃花粉面羞,又称桃月;四月--槐月,槐花挂满枝,又称槐月;五月--榴月,石榴红似火,又称榴月;六月--荷月,荷花满池放,又称荷月;七月--巧月,凤仙节节开,又称巧月;八月--桂月,桂花遍地香,又称桂月;九月--菊月,菊花傲霜雪,又称菊月;十月--,芙蓉显小阳,又称阳月;十一月--,冬至时地气管喷射芦苇灰,又称葭月;十二月--,梅花吐幽香,又称梅月。此外,农历月份还有其它许许多多的别称。
农历的优点
1.农历是定历,它具有的特性,能很好地和各种对应,如它的严格对应,较严格地对应,的不发生频率和发生频率对应地球近日点和远日点,其它天象如, ,方位,,等,就连也大致对应太阳高度;
2.农历历月的天数只有29日和30日两种,且由日规定,人为因素最小,不易随意改动;
3.有较强的天文学意义,具有阴月阳年的天文学意义;
4.阴阳合历,最体现汉民族、阴阳和谐的传统文化;
5.和纪年循环使用;由于它包含节气十分利于划分,由于它包含月相,所以也十分反映潮汐,日月食等天象和月亮对气候的影响。
公农历名称对比
公历标准名称为(Gregorian calendar),以改制此历者而得名。
现因全球基本通用,公用之历法,故称“公历”。
传入中国后,民国开始与传统历法并用,故民间又出现多种别称以区分二者。对比如下:
公历别称及其原因农历别称及其原因公历:全球基本通用之历农历:反应农时之历(狭隘看法,其实农历的科学性更强):源于:中国固有历法;:汉族历法:类型属(),国内现用最主要的一种阳历,故以阳历称之:民间误称,农历本属阴阳合历,只是农历日期基本对应月圆月缺,性质显而易见,因历史原因错误称呼之。应纠正!:新采用的历法:原有的旧历法;老历:类似:民国开始采用,现台湾沿用此名:一说始于夏朝历法,一说同() 
关于“大年三十”的问题解答
坊间偶有疑问说这年没有“大年三十”,那年又有“大年三十”,这是为何?另有人言其“大尽”与“小尽”之不同所致。其实农历每年的大小月都是不同的,农历规定每月初一日必定是天文学上准确的之日。所以计算农历的大小月又称作。农历的每月初一日称作,每月的最后一天则称作(这里的晦指无月而晦暗无光之意,无关吉凶)所以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称作大晦日、年除日(除日晚上就称作)准确来说除夕是农历每年十二月晦日,日期每年都是固定一致的。这样说来,有人或许会问了,除夕有时是农历十二月廿九日有时是十二月三十日,怎么能说是固定的?明明不固定的!其实道理是这样的,不管除夕是在农历十二月廿九日还是三十日,那天都是农历十二月晦日,所以真的是固定的。因为大家可以看一看凡是在农历十二月廿九日过除夕的时候,那年农历十二月必定是小月,凡是在农历十二月三十日过除夕的时候,那年农历十二月必定是大月。至于说“大年三十”只是民间的一种俗称,而不是正式的称呼。因为农历大月是三十天,所以用那个俗称可以毫无歧义的表明是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因为如果当年农历十二月是大月,则除夕正是十二月三十日。但是当农历某年十二月正好是小月时,则十二月廿九日就是除夕日。俗称中依旧可作“大年三十”这都是没有什么大碍的。但是呼吁使用除夕、除日、岁除这类称呼,因为可以有效的避免一些误区。至于如果说某年农历十二月恰为小月,而将十二月廿九日称作“大年三十”反推将农历十二月廿八日称作“大年二十九”这种做法和称呼严格来说是并不恰当的,应该予以纠正和避免。因为农历是一种很完善实用的历法,使用农历时就是使用农历的日期为准的。所以如果某年农历十二月恰逢小月,十二月廿八日可以称作“腊月廿八”下一天仍旧是“腊月廿九”并且是除夕之日。这样的用法才是正确使用农历的方法。如果可以注意一下这些微小的细节也会比较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历算组.《2014年中国天文年历》.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年6月
二十四史之《晋书》房玄龄等撰
陈遵妫.《中国天文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卢央.《中国古代星占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
明朝钦天监五官司历等.大明嘉靖三年岁次甲申大统历.北京钦天监衙门:大明钦天监,公元1523年
明朝钦天监.《大明万历五年岁次丁丑大统历》.北京:北京钦天监,公元1577年
清钦天监.《大清道光二十二年岁次壬寅时宪书》.北京:北京钦天监,公元1842年
张培瑜,陈美东,薄树人,胡铁珠.《中国古代历法》: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那一年 这一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