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子亮世界上最长的名字有几个人叫这个名字

《盗梦工厂》丨供致力于教育改革人士参考_译言-爱微帮
&& &&& 《盗梦工厂》丨供致力于教育改革人士参考
作者丨赛斯·高汀 译者丨郑枫、熊会花、田崴崴、范子亮,等工业化的学校模式已有将近一百五十年的历史,它还能满足今天的需要吗?学校的职能究竟是什么?赛斯·高汀在这篇三万字的意见书里指出,互联时代需要的不是读死书的考试冠军,不是听指挥的产业工人,而是独辟蹊径的追梦者,是敢于打破成规的领袖、企业家、创业者、艺术家。本书于日发表在作者的博客上,由多篇短文和博客文章集合而成。作者在书中简述了现代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对教育体制(包括高等教育)的改革提出了很多大胆而独到的设想和建议,并开放版权,以期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盗梦工厂》书摘第四章 学校的职能是什么?这么简单的问题似乎不值一问。然而,可能的答案却有很多。下面仅列出几条(我在这里谈论的是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公立教育或遍布各地的私立教育):建立一个文化上和谐的社会。推动科学进步,探索未知世界。提高文明程度,用智慧取代愚昧。训练高效率的劳动者。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教育的普及程度大幅度提高——受教育的人越来越多,在校时间也越来越长。同时,教育开支增长更快,我们在大规模办学上花费了亿万美元。但直到前不久,学校只对以上四个社会目标之一做出过杰出贡献。首先,我们看一下其他三个目标:建立一个文化上和谐的社会:在这方面,学校的作用比电视差远了。就文化体验而言,一所资金短缺、学生过多的城区学校与一所资金充足的郊区学校之间就存在着巨大的鸿沟。一个高中辍学生与一个耶鲁大学毕业生在文化素质上也有明显的差别。就连科学方法是否有用这样简单的问题,人们的看法都大相径庭——你在哪里上学基本上决定了你所学的内容。如果学校的目的是为一个共同的文化打基础,那么它目前所做的远没有达到它能够做到的水平。探索未知世界: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教孩子学三角学,很多孩子既学不懂,也不会用,而且他们将来根本不会研究数学。我们投入了大量时间教学生欣赏小说和文学,反而使大多数人不再热爱阅读(一项研究表明,58%的美国人从学校毕业后,就再没有为消遣而读过书)。阅读一旦与考试联系在一起,就不再是乐趣。我们一边不断提高教授职位的门槛,一边培养大量既不会教课、也没有多少科研成果的博士生。我们教授事实,而学生真正吸收的知识却很少。用智慧取代愚昧:在西方,几乎所有人都受过多年的义务教育。尽管如此,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人轻信毫无根据的理论、错误的金融决策和蹩脚的社区和家庭计划。人们对科学和艺术最多只知道点皮毛,普通消费者的商业头脑也少的可怜。如果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人们理性思考、科学推论以及明智决策的水准,那么,对大多数公民来说,教育是失败的。不,这些不是学校的目的。我认为,学校当初显然是为了一个特定的功能而设计的,它效力于此也已达一百年之久。我们的前辈办学的目的,是为工业化经济培养能够终身高效生产的工人。这个目的达到了。其余的都是副产品,是为工业化经济培训劳动大军而建造的学校系统的衍生物(有时是好东西)。第六章 现状必须改变,因为需求已经不同如果学校的功能是培养经济发展所需的劳动者,那么,我们必须改造学校,因为我们对劳动者的要求变了。过去,学校的使命是制造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顺从、知足的劳动者以及随和、热心的消费者。这已不符合现在的要求。改造学校不是要把已有的铅笔削得更尖。如果改革的着眼点是让学校按以往的要求做出改进,那么它不会成功。我们不需要学校按原设计生产更多的产品。所以挑战是:在投入更多的时间和金钱提高学校的效率之前,先改变学校的产品设计本身。这部意见书的目的是提出一套新的问题和诉求,以方便家长、纳税人和孩子转达给他们选择的听众,转达给我们花费了时间和金钱建立起来的教育机构。我们的目的是改造学校,使它能够为我们培养新型公民。第十八章 快速、灵活、专注很显然,经济形势已经变了。我们对最佳公民的要求与期望也变了。这不仅体现在人们上班所做的工作上,对那些希望做一番事业的人来说,机会也增加了。同时,互联网在不断地改变着知识的获取方式。那些忙着把时间耗费在Facebook和YouTube上的人不会注意到互联网是有史以来最高效、最强大的信息传输系统。经济的变化与网络信息传输相结合,使这种变化的步伐大大加快。快速的变化让工业化教育系统越来越跟不上形势。结果,教育产业——这个一百多年来有效地培养了大量的产业工人、律师、护士以及士兵的系统,现在过时了。我们要么重振它,要么改造它。「我们还是要这样的教育,只是要它更好,更廉价。」我认为这个想法不现实。事情不会这样发展,而且我想,我们也不见得想让它这样发展。我们需要学校生产不同的东西,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唯一的办法就是从全新的角度去质疑和挑战现有教育体制的每一个元素。教师、校长、董事会成员给出的回答如果还是按照规则改变前的思路,我们必须叫停,让他们重新开始。不,我们不需要你们培养服从性。不,我们不需要你们训练死记硬背。不,我们不需要你们教学生安于现状。一个学校如果在这三个方面下工夫,那不仅是在浪费金钱,而且根本与我们的要求背道而驰。我们真正缺乏的是梦想,以及实现梦想所需要的资金和决心。不要改良。要革命。第三十五章 推卸责任:放弃成功的机会才高过人是可畏的,因为随之而来的是责任。假如你能否认你有天赋,假如你能把天赋隐藏起来,不让别人知道,甚至让自己相信你根本就没有天赋,那么,你就不必承担任何责任了。无需负责是工业化教育系统承诺的一个关键元素。自从学校接管了孩子的教育,家长理所当然地不用承担教育的责任了。由于教学大纲是事先拟定的,而且它的效果是经过检验的,老师就不用承担责任了。学生也不用承担责任,因为他们要走的路都是标注好了的,地图也已经发给他们了。只要你规规矩矩地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按照学生指导办公室的指点申请大学,按照就业办公室的指点找工作,那么,将来出问题肯定不是你的错。我们经常从灰心丧气的求职者、讨厌自己职业的公司雇员、债台高筑却无力偿还的学生那里听到同样的抱怨:「我都是按他们说的去做的,现在我倒霉了,这不能怨我。」这些人放弃的是梦想和成功的机会,换来的是免责的借口。离开常规路线,就意味着后果自负。工业化教育系统能清楚地识别任何偏离轨道者,因此脱离轨道的人显得尤为突出。正因为如此,我们很容易发现谁是渴望发声、渴望连接、渴望领导的人。他们引人注意的一个首要特征,是拒绝做任人摆布的羔羊。丽贝卡o查普曼(RebeccaChapman)是新兴网络杂志《新探索》(The NewInquiry)的文学编辑。《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援引了她这样一段话:「我的一生都是在按照别人的要求做事,我进的都是好学校,我一直成绩优秀,我得到了所有的岗位实习机会。结果呢,我什么工作都做不了。」这个说法唯一令人惊讶的是,居然有人对此感到惊讶。丽贝卡训练有素,能出色地完成给她规定好的任务。她在这个教育体制的最顶层呆了十六年,上的是最好的学校,拥有最充足的资源,做着别人让她做的事。可惜的是,没人愿意雇用她。由于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做什么,她很难找到适合于自己的位置。能人太多,工作太少。皮特o泰尔【注:皮特o泰尔(PeterThiel),德裔美国企业家和投资人。】曾因出资鼓励大学生退学创业而上了头条。这个项目的成功和上不上大学其实无关,重要的是它吸引了一批勇于为自己的未来承担责任的人。教育本来不是个问题,只是当它将学生与社会隔开、成为一个害怕失败者的避难所时,才成了一个问题。第四十四章 定义教师的角色这个问题曾经很简单:教师是警察,授课者,答案的来源,信息资源的守护者。教师是集所有这些角色于一身的人。教师是一个能够传授知识的人,是为你解答「为什么」或「怎么办」等问题的最佳人选。教师还可以营造一个相互信任的关系或环境,使学生能够端正学习态度,发挥最佳水平,接受新的挑战。我们都有过这种经历:竞争、社会身份或是与另一个人的关系,曾经促成了我们的转变。互联网正在使得「信息资源守护者」的角色失去其重要性。它不仅多余,甚至是浪费。在数字化的今天,任何可变成文字的资料都可以被任何人搜索到。我们不需要一个人站在那里,教给我们如何求一个数的平方根,或者如何磨斧子。(请停留片刻,再回味一下上面这句话的革命性意义。)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这样一个人:他能让我们认识到自己内心对学习的渴望,他会督促我们,鼓励我们,创造一个使我们能自觉自愿学习的环境。假如一个教师的工作就是给教室里的30个或者300个学生念念她做的PPT上的文字,那么她还不如呆在家里。这种教法不仅对学生是极不尊重,对这位教师的才能也是一种极大的浪费。教书不再是简单地传授别处学不到的知识了。第四十六章 教育的核心我认为有必要反思一下学校的功能。实际上,走到今天这一步并非我们的本意,我们是被逼到这个份上的。150年前,只有1%的人能够上学。那时候的人是为读书而读书,他们学习哲学、数学和基础科学,为的是了解世间万物。其余的人都没有上过学。人们也许可以从父母那里学到一些知识,富裕的人家也许会请一个家庭教师。但铁匠、马倌、理发师都不曾坐在用纳税人的钱修建的典雅的单间校舍里,因为这样的校舍根本不存在。有了公立学校之后,一切当然就不同了。1%的人去学校依然是为了了解世间万物。99%的人去学校是被迫的。学校教的是最基本的书写(使你能够工作),阅读(使你能够工作),和算术(使你能够工作)。学校就这样教育了整整一代人。这是前工业化时期的孩子们接受的一种直接的、目的性很强的终极教育。但是后来,就像大多数机构一样,学校开始出现扩大化的倾向。人们开始琢磨:既然我们教授知识,那么就多教一点吧。于是,学校在教学中添加了各种各样的内容。我们教高级数学、物理、化学、莎士比亚、拉丁文——不是因为这些对你求职有帮助,而是因为学习本身很重要。公立学校改变了方向——它把学院式的知识普及给了大众。我想澄清一点:我不想生活在一个愚昧无知的社会里。我真心相信教育能够提高人的素质,改善我们的文化和经济,给科学的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造福整个社会。所以,我不是在批评教育。我只是不明白,为什么我们认为学校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多地给学生灌输无关紧要的事实和数据。因为这就是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我们不管这些知识是否实用,既不做课题,也不动手实践,只知道没完没了地考学生。当80%的课堂时间都用来逼着学生做练习,让他们暂时吞下本月所学的內容,然后再吐出来应付考试,这究竟能满足哪一个社会目标呢?线绳艺术的图示第六十二章 拔钉子的故事:从小培养服从观念几年前,我以协助一个数学项目的名义,旁听了一堂五年级的课。玛丽o埃佛勒斯特o布尔(MaryEverest Boole)是一位19世纪的数学家,也是布尔逻辑(Boolean logic)发明者的妻子。她的成就之一是发明了专为教授数学而设计的线绳艺术(string art)。这个数学项目根据玛丽的核心概念,设计出了一个手工制作课。我的工作是提供锤子,一共24把,我已经事先从当地一个五金店里用很低的价格买到了。学生们要先用小铜钉在松木板上钉出各种图形,然后再用线绳在钉子上交织出模九【注:modulo-nine,数学概念。】的图案。这个制作(名义上)既是学习,也是艺术创作。一开始,老师先做了讲解,严肃地告诉学生一定要牢牢地把钉子钉进木板。接下来的半个小时里,我就坐在那儿,听24个学生震耳欲聋地敲击钉子。是不是钉子敲得越多就学得越多我可不知道,我只知道那声音不是一般的吵。(一千颗钉子,每颗敲三十下——你懂的。)然后,老师让学生停下来,把一个学生(10岁)叫到教室的前面。「我说过,」她拉着长腔,提高了音量,「所有的钉子都必须钉牢。」她让那个学生摸摸他钉的几颗钉子。都是松的。接下来发生的事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她没有要求这个孩子再钉紧一点。没有。她站在那里,当着全班同学和这个几乎要哭出来的孩子的面,把那些钉子一个一个地拔了出来。半个小时辛苦(而响亮)的劳作,全白费了。她是在有意地羞辱他,原因只有一个。她是在告诉学生:我是老板,我说了算。你们必须听我的,满足我的质量标准,否则就会受到惩罚。我看,再没有比这更有效的办法来夺走孩子们对梦想的追求了。第九十五章 高等教育即将土崩瓦解(一个营销者的视角)美国高等教育已有四百年辉煌的历史。从十六世纪哈佛大学邀请伽利略当客座教授起,到今天几百万人在电视机前观看大学运动队之间的赛事,大学所享有的时间、金钱和声誉一直在步步攀升。但恐怕所有这一切即将灰飞烟灭。我认为:多数大学是在为中等水平的学生提供中等水平的教育随便找一本大学宣传册,去掉上面的名字和地图,你能分辨出来是哪个大学的吗?虽说也有一些比较另类的大学(比如圣约翰大学(St John’s University)和深泉学院(DeepSprings College)),但多数学校都大同小异,都是大规模营销商。请停下来思考一下商业化的后果。由于注重大规模、统一性和排名,大学改变了它们的使命。在工业化时期,这样的策略相当奏效,因为当时一个大学生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大大超过了雇用他的成本。巨大的需求量使得大学生非常走俏,供不应求。但是……大学学费上涨速度大大超过工资上涨速度结果,成千上万的大学毕业生债台高筑,很可能需要几十年才能还清。这种状况人们都有所耳闻,很多人不会再上钩了……这样一来,新一代准大学生就不能(也不会)再盲目地选择上「最好」的学校了。「最好」的定义被滥用为什么现在的大学要向几百万(!)高中生发千篇一律的垃圾邮件?免学费!申请表仅一页!申请吧!这是我见过的最不专业、最赤裸裸的邮件。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呢?最大的原因:提高拒收率。一个大学拒收的学生越多,它在美国新闻(U.S. News)大学排行榜和其他排行榜上的名次就会更高。所以各个大学都急着招揽学生以求更好的排名。这个迹象表明,营销商(即大学)急于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如果你能上一个排名靠前的学校,谁管它是不是真的提供更好的教育呢?大学学位能否带来成功很值得怀疑大学本不该成为(有更多人酗酒的)高中,但是在很多地方,大学正是如此。据我所了解的数据,相比学费更低的大学,那些名牌大学(不论有无橄榄球队)的学位并没有转化成职场上更多的机会、更好的工作和更幸福的生活。资格认证不是答案,而是症结所在大学的很多问题都是统一的资格认证系统造成的,这种系统一直在驱使大学走高投入、低回报的路线,一直鼓励培养教授型人才,而不鼓励培养领导者和实干家。正如我们所目睹的大众产品营销这种旧式营销观念正在解体一样,我们将目睹大众学位营销的旧式办学理念即将出现显著的裂痕。在数字革命前,信息的获取是一个问题,所以,图书馆的规模很重要。上大学的好处之一就是可以获取信息。而在今天,这个渠道没有那么重要了。上大学的主要价值是可以接触到大师(通常是那些亲自授课并认真治学的教授),还可以参加对个人成长有益的各种课外活动。那么我想问:大众营销型大学在推销自己和抬高身价上的花费是否值得?它们究竟是在培养人才还是在追求排名?纽约大学真的需要扩招吗?为什么呢?高等教育问题有很多解决办法。如今,获得便宜而自由的教育有着无数的途径。这类教育让你接触社会,使你有机会和做实事的人一起工作,学习怎样才能有所作为(从这里开始吧)。不过,不会有人大张旗鼓地向你推销这类教育的,你也不必进入一所有两百年厚重传统、并拥有一个摔跤队的大学。利用高中毕业后的空档年旅行,做研究助理,开办公司,或者做公益项目,这些都可以为渴望发现新世界的学生提供各种机会。唯一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是那些焦虑并喜欢干涉孩子的家长、大众营销型大学和传统的雇主。但是这三类人也正在觉醒,正在学习怎样面对新的形势。第一百零二章 著名历史事件:传统主义者的担忧在《文明》一书中,尼尔o弗格森写道:一项对英国某一流大学历史系大一学生的调查显示,只有34%的学生知道在西班牙无敌舰队(the Armada)进攻英国时,谁是英国在位的君主;只有31%的学生知道布尔战争(the Boer War)发生的地理位置;只有16%的学生知道滑铁卢战役中谁是英国军队的指挥官。另一项类似的对英国11-18岁青少年的调查显示,17%的人认为奥利弗·克伦威尔【注:奥利弗·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17世纪英国的军政领袖。】参加过黑斯廷斯战役【注:黑斯廷斯战役(Battle ofHastings),1066年诺尔曼人征服英格兰的战争。】。他抱怨现在的孩子们只知道最著名的历史事件,只知道亨利八世、希特勒、马丁·路德·金这些最知名的人,却不记得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我的第一反应是:「那有什么关系?」我自然更有理由不以为然,因为他说的是英国历史,而我自己对黑斯廷斯战役就一无所知。在一个永远「在线」的世界里,搜索黑斯廷斯战役的信息比我打这几个字还快。那么,真正的问题在于:「有多少年轻人在离开了学校之后还对它感兴趣?」这种自上而下、靠命令和控制将知识强行灌输给孩子们的专制主义教育是完全失败的。在服从的压力下,机灵的孩子会暂时配合,不机灵的孩子则遭受惩罚,这两种情况对孩子的成长都没有益处。让我明说吧:布尔战争的知识在什么情况下会派上用场?这条知识的用处难道就在于它能证明一个学生听话、配合,所以进步很快吗(换句话说,它是一个标志,用以说明另一个问题)?再说,我们真的需要知道这种鸡毛蒜皮的事吗?鸡毛蒜皮?是的,我认为记忆黑斯廷斯战役的年代是鸡毛蒜皮。然而,了解历史的全貌,看清历史上征服与被征服的不断重演,并对造成这种状况的世界经济事务有深刻的理解,这些非常重要,是所有受教育者都需要学习的。在信息渠道不畅通的年代,我们需要让学生们记忆事实。而在信息不再短缺、获得信息也很方便的今天,我们需要的是让学生们理解事实。如果我们需要「标志」的话,我们应该使用更有意义的「标志」。第一百二十三章 图书馆的未来图书馆问题与这里讨论的教育问题基本上是并行的。那些正在颠覆现行教育系统的力量也同样在颠覆图书馆系统。以下是我的一篇转发量最大的博客文章:公共图书馆的职能是什么?首先,我们看一下图书馆的历史。在古登堡【注:指约翰内斯o古登堡(Johannes Gutenberg,),德国人,活字印刷的发明者。】发明活字印刷术之前,一本书的价格几乎与一幢小房子的价格相当。因此,只有国王和主教才买得起书。在这种情况下,图书共享成为必然,于是出现了图书馆。这样一来,学者们(因为只有他们不需为糊口而奔忙)不必买书也可以读书。图书馆是人们为了共享好书而建的书库。有了图书馆之后,才有了图书管理员。图书管理员不是随便一个图书馆工作人员都可以做的。图书管理员是数据猎犬,导游,夏尔巴人【注:夏尔巴人(Sherpa),尼泊尔境内的一个民族,以做登山向导而闻名。】,老师。他起着桥梁的作用,能够将丰富的藏书与热心却不会检索的读者连接起来。古登堡之后,书籍变得便宜起来。人们开始有了个人收藏。但同时,图书的种类迅速增长,对图书馆的需求也与日俱增。我们无疑需要一个大仓库来存放所有的书,而且,我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图书管理员来帮我们找到需要的信息。图书馆是图书管理员的所在地。实业家们(特别是安德鲁·卡内基)出资兴建了现代的美国图书馆。他们的想法是,在电子媒体尚未出现的那个年代,上班的人们既需要娱乐,也需要学一点文化。白天工作一天之后,人们晚上可以读读书,使自己成为一个更有修养的社会成员。那么小孩子们呢?小孩子也需要一个能够读到百科全书和趣味盎然的儿童读物的地方,这很可能让他们养成一生热爱阅读的习惯。阅读可以使人们更勤于思考,更明晓事理,成为对文明社会更有用的人。这当然是件很好的事情。到目前为止。想看电影吗?在线影片租赁提供商Netflix是更好的图书管理员,它的图书馆也比美国任何一个图书馆都好。Netflix的图书管理员熟知每一部电影,知道你看过哪些电影,也知道你可能想看哪些电影。如果我们的目的是把观众和电影连接起来,那么Netflix是最佳选择。这已经使很多图书管理员感到不爽,但事情并没有到此为止。维基百科和数量庞大的网上信息库的存在,使得图书馆不再是做非学术性研究的学生(小学生,中学生,甚至大学本科生)的最佳信息来源。随着时间的推移,网上资源将会更丰富、更便宜,这应该没有疑问吧?孩子们不会为了写一份关于罗斯福总统的作业而赶去图书馆,查阅一部已经过时的百科全书。你也许希望孩子这样做,但如果你不强迫,他是不会这么干的。孩子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位图书管理员(以便学会更聪明地搜索和利用信息)。但他们完全不需要图书馆。如果孩子们更愿意去购物中心而不是图书馆,那么不是购物中心赢了,而是图书馆输了。我们还应该考虑一下Kindle出现的后果。一本电子书的价格约合1962年的1.60美元。一个移动设备存1000本书毫无问题。易储存,易分类,易分享。再过五年,电子阅读器就会与吉列剃须刀同价,而电子书将比剃须刀片还便宜。图书管理员们正在积极游说图书馆提供电子书借书服务,但其实关键并不在这里。他们仍在维护图书馆的图书仓库概念,而不是试图使图书馆满足未来的需要。未来的图书管理员应该兼制片人、前台接待、中介、老师和乐队总管于一身。后古登堡时代,图书终于丰富起来,不再稀缺,不再昂贵,不再值得囤积。后古登堡时代,稀缺的是知识和洞察力,不是获得知识的渠道。图书馆不再是存死书的仓库。在这个信息经济时代,图书馆应该起到信息神经中枢的作用,为本地区服务。(请不要认为我抵制书本!我所做的一切和我的职业选择都清楚地显示了我的爱书立场。我并不是说我想要让书籍消失。我只是在描述一个必然的前景。)我们都愿意看到一个出身卑微的孩子靠着读书一步步地摆脱了贫困。但是在今天(多数情况下),真知灼见和影响力来自于快速和灵活地利用网上资源,而不是埋在书堆里读书。未来的图书馆仍将是一个人们可以聚在一起的地方,一个人们可以群策群力地搞发明创造的地方。这就需要一个理解「网状」【注:指Lisa Gansky的书The Mesh讲到的基于互联经济的「网状」商业模式。】概念的图书管理员,他既专业,又善于和人打交道,还能从各种渠道获取信息。未来的图书馆是为这样的图书管理员准备的:他敢于将孩子们请进来,教给他们如何事半功倍地学习。他教他们如何使用电烙铁,或将一个内部不含用户可自行维修零件的设备大卸八块。他甚至会让孩子们教课,讲他们自己喜爱的东西,只是为了好玩。如果哪个孩子毕业时不是一流的数据专家,他愿负全部责任。未来的图书馆将有足够多的网络终端,以便永远有闲置终端供人随到随用。这样一个图书馆的管理者绝不会认为这种既提供信息也促进人际交流的双重服务无足轻重——它实际上正是图书馆的全部意义所在。这样的图书馆有着布鲁克林最好的咖啡馆的气氛,还有热情健谈的信息讲解员,谁不愿意在一个拥有这样的图书馆的城镇居住、工作并为其纳税呢?在这种地方,我们有很多事情可以做,都为了同一个目的:挖掘有用的信息,将信息与社区的人们结合,从而创造价值。我们现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图书管理员。我们所不需要的,是那种只会保管死书的办事员。图书管理员太重要了,我们不能允许这个职业在我们的社会中衰落下去。对于那些有能力的图书管理员来说,这是个一生只有一次的机会。中坚人物、大师与学校与经济增长《盗梦工厂》书评文:范子亮单词Linchpin原意是「车轴销」,赛斯o高汀在书中用来指一类人,即「企业里不可或缺的人……能够带来足够的凝聚力、活力和行动力,使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我们译为「中坚人物」;而「大师」是「为企业带来新思想的人,是慷慨奉献的人」。在我的理解中,比尔o盖茨、拉力o埃里克森和史蒂夫o乔布斯这些高科技产业的翘楚无疑都是大师级或者是中坚的人物,然而他们都没有完整地接受学校教育,也正如赛斯o高汀所说,「多数大师和中坚人物的能力和态度并非来自学校教育」,「很多名人、成功人士、中坚人物对我们经济有如此的贡献并不是『因为』学校的教育,而是『尽管』受了学校的教育」。中国的你没有背景、没有关系,寒窗苦读16年后迈出大学校门,会突然发现社会冷冰冰地问你:「上那么多学有用吗?」原本只有创新可以改变命运,学校却只教给你服从命令。诚然,中国三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学校教育将数以亿万计的人口变为廉价的劳动力,再成为可以变现的人口红利,可谓功不可没。但根据2013年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在相当长时期里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比上年减少345万人,这意味着人口红利趋于消失。如若不依靠大师和中坚人物们的创新,我们的经济增长还能依靠什么?房地产和高污染的制造业么?人口红利、环境、资源,这些都是不可持续的,而创新才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近日拜读了穆斯克的著文《美国为什么能击败中国》,其创办的特斯拉公司所研制的SpaceX火箭发射成本只有5400万美元,比世界上发射价格最低的中国长征三号乙火箭还要便宜至少600多万美元,而且中国到现在还在采用剧毒的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为燃料、助燃剂,美国早在上世纪90年代均研制出了成本低、可靠性高、性能高、无毒、无污染的新一代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这是美国创新战胜了更廉价的海外劳工的典型事例」。在普遍唱衰美国的时候,美国出了乔布斯;乔布斯走了,又来了穆斯克……美国的增长尽管不够活跃,却似乎总是小水潺潺流不断。而中国虽然增长的势头仍旧很猛,但环境、土地等问题已经越发成为不能承受之重。以牺牲环境、土地、资源和健康为代价的经济增长,并不是真正的增长;工厂化的学校教育也不是真正的人才教育。如果您是一名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关于学校教育的改革,本书里有很多不错的建议;如果您是一名望子成龙的家长,本书可以告诉您在互联时代工厂化的学校教育的局限性,以便在家庭教育中弥补这些局限,成就孩子的梦想。4 中文版由译言社区译者自发协作翻译,提供免费下载。下载请点 阅读原文…·…·…·…·…·…·…·…·…·…·…·…·…·…·…·…·…·…·…·…·伙伴们,回复关键词“全球书评”四个字,即可获取《全球书评》的目录。
点击展开全文
发现、翻译、分享中文之外的互联网精华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发送邮件到 bang@ 或联系QQ ,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上最好听的名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