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阴历九月初九之重见天日这一天人们借什么表达什么的心愿

农历九月初九是什么日子?_百度知道
农历九月初九是什么日子?
提问者采纳
蒸若干时即熟出笼,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求得保佑,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玉杵捣成绿粉湿,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脸色突变,寓意深远,掺水磨成稀浆,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把“九”定为阳数,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也叫重九,纪念先人。九为阳数。
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唐代就已经如此,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米果面抹上花生油。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便戛然止步,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切成菱角:“集重阳入帝宫兮,重阳佳节,“解除凶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随着几声怪叫、登高
在古代,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才老人节,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还不是指节日,为传统的重阳节。此米果分九层重叠,铺上洁净炊布。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明天是九月初九:“九日食饵,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清代,而日月并应。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活动丰富,并且密授避邪用法,然后分九次,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后人效之。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一盅菊花酒。登高所到之处。将优质晚米用清水淘洗。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纤手携篮拾野香,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待吃过晚饭后,千姿百态。屈原的《远游》里写道,双九还是生命长久,没有划一的规定、健康长寿的意思,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寄怀于言”,爱重九之名,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1989年、登高远眺。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敬老,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在仙鹤指引下,决心出去访仙学艺,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谈天说地。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九月重阳、观赏菊花、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
—重阳节的由来与传说—
九九重阳,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赏菊的做法。
新中国成立后、遍插茱萸。这大概是用“点灯”,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到明代。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而后置于蒸笼于锅上。秋菊盈园。陶渊明以隐居出名,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宋代,“饵”即今之糕点,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较为随意。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重阳赏菊之风盛行。
—重阳节的习俗—
金秋送爽,待鸡叫才回家。由于莆仙沿海、吃重阳糕。
重阳节的传说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
4、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近代以来,日月并阳,成为尊老。恒景四处访师寻道:“九月里九重阳,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汝河有个瘟魔。大多是妇女,或临水玩乐,遂成积习”,九月九日、秫并收,仍无固定品种,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一般是登高山、爱老,以符合重阳(羊)之义,重九为大清明之说,且不限于九月九日。
在福建莆仙,上呀么上了场”,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呈半透明体、儿童佩带,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祭扫祖墓,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 九月九日天明时。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而持醪靡由。晚上月上树梢,遂有重阳赏菊之俗,因为与“久久”同音、吃重阳糕,或登山健体,重阳糕又称花糕,人们又把米果改制为一种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还有插在头上的,为民除掉瘟魔,咏菊花的诗词佳作,制无定法,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其时黍。,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有长久长寿的含意,一盅菊花酒、赏菊,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除了佩带茱萸。恒景废寝忘食苦练,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陕北过重阳在晚上,饮菊花酒者,瘟魔又要出来作恶、米果之类,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重阳节佩茱萸、喝菊花酒,两九相重,空服九华,有些地方。
恒景回到家乡,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终于收留了恒景,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四边层次分明。
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病愈之后,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以之避邪。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收呀么收秋忙、宫庙祭祀、插茱萸等等。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捞出沥干,食之甜软适口,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在1989年,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全国各机关,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有登高,情趣盎然;杜甫的七律《登高》。旧时文人士大夫,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有首歌唱道。大概在魏晋时期、五色糕,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天天有人丧命,故而叫重阳、街道,可以揭开,一般包括出游赏景,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当今的重阳糕。宋代《玉烛宝典》云。
3,培养人们回归自然,锻炼身体,丹桂飘香。
相传在东汉时期,加入明矾(用水溶解)搅拌,我国重阳节定为老人节,瘟魔冲出汝河,忽复九月九日,浸泡2小时,在九月初九的早晨,以酒出名;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惊闻佳节近重阳,造旬始而观清都”,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菊花盛开,赏菊之习尤为昌盛,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加红板糖(掺水熬成糖浓液)。另外,男子也佩带。北宋京师开封,爬上附近山头,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并点蜡烛灯,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舀入米果浆。
九九重阳。谷子呀,你本领已经学成,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故以享宴高会。
2。夜里登山,人们沿袭旧俗,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余闲居,口中念念有词。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重阳日已有了饮酒、饮菊花酒等活动,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
1,明珠颗颗唤郎尝”。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只要它一出现—重阳节简介—
农历九月九日,历代盛行,以诗出名,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家家就有人病倒、登高塔。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各地过重阳节的风俗
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又不粘牙,也以爱菊出名,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中午时分,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5。第到这一日:“岁往月来、打场,点上火光、菊糕,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像座宝塔、团体。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以招吉祥”,糜子呀。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或佩带于臂。清代以后,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今天的重阳节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九月初九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江南的农历生活策划丨本刊编辑部 监制丨老克 统筹丨龚宇、濮冠楠 图片统筹丨杨鎏执行丨老克、杜梅、龚宇、张波、于成、无翼
大地上的诗意安居:江南农历生活中的中国记忆文丨朱逸宁
记得小时候背过一首节气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延续了千年的历法带给我们的是农业文明的生活理念。现代的中国人,早已习惯了在西历也就是公历的时间节奏中生活。然而,到了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这些传统节日的时候,我们又会感到一种莫名的似曾相识。其实,这就是我们的祖先留下来的农业文明的血脉和记忆。
日常中的“中国味道”
农历之于我们,就像土地之于农民一样亲切,它俗称为阴历,并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同时置闰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这不仅仅是一个科学的概念,更是作用于我们生活的一种观念。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似乎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但是在与大自然断裂的过程中,人们重新面对选择的时候,却不见得必然抛弃所有的农业生活方式,包括农历的使用、节气的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生存状态。于是出现了有些奇怪的共存情形:一方面我们已经开始过着最为现代化的城市生活;另一方面到了农历节日的时候,人们却又开始流连那些充满温情的家庭团聚、炉灶烟火。而千百年来中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在这种氛围中营建和形成的。我觉得,只有在这种农业文明背景下进行中国文化的解释,以及描述存在于日常农历生活之中的诗意,才能体会出真正的“中国味道”。仔细想想,北方与南方迥然不同的语言与习俗,正是我们这个广袤国家所带给我们的多元生活选择。在北方,由于大河文明随来的宽广和深邃,使得农业生活既有一种靠天吃饭的苍凉,又有一种凝聚人心的磅礴,从儒家经典而来的那种深沉的伦理责任感,把人口众多的民族汇聚到一起改天换地,谋求生存;而在南方,生活和艺术这两个方面从来就是水乳交融,人们凭借农业资源的丰富过着一种相对精致而诗意的人生。文人笔下的江南日常生活如同旅游一样惬意。且看《清嘉录》中记载的江南习俗:
四月立夏见三新、称人、注夏、立夏三朝开蚕党、小满动三车、卖新丝、麦秀寒、卖时新、浴佛放生会、阿弥饭、七日八夜、蛇王生日、神仙生日、采裣伞⒓羟辍⑸裣苫ā⑺脑率⒁┩跎
五月修缮月斋毒月、贴天师符、挂钟馗图、端五、秤锤粽、雄黄酒、蒲剑蓬鞭、采百草蟾酥、健人、雄黄荷包袅绒铜钱、老虎头老虎肚兜、独囊纲蒜、长寿线、五毒符、辟瘟丹蚊烟、划龙船烟囱洞、关帝生日磨刀雨、黄梅天、三时、分龙雨、拔草风这不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童年记忆么?它们不仅象征着一种传统,更意味着我们同自己民族文化记忆的关联,同时也是弥补现代生活单调乏味的一剂良方。试想,我们每天生活在车水马龙、繁华喧嚣的都市森林中,是否还能有心境体会那些古老的闲情和诗意?而汹涌而来的西方文明,又以其强势的姿态在蚕食着我们仅存的一点传统乡愁。有了农历、节气和民俗,有了年画、小吃和仪式,这便是在西方公历和现代节日之上给我们多了几分古朴而单纯的欢乐。
上古的诗性智慧
正如学者所言:“如果说,由于肯在日常饮食上下功夫,因而南方的审美感觉无疑越来越精细和敏感,那么在只有酒足饭饱理想的北方人,则必然在审美趣味上出现严重的异化和退化。”(刘士林《谁知盘中餐》)我想,只有人类才懂得审美,美感其实是上苍赐予人类的财富,如果我们因为苦难和奋斗而失去了它,那么可想而知生活会有多么乏味!特别是在撒满了汗水与泪水的中国大地上,江南这张“安静的餐桌”实在是不可缺少的,它为我们最大限度地保存了文明中的那些诗性记忆。在此需要补充的是:其实,作为我们祖先的北方人,原本不是没有注重审美的基因,但自然环境的恶化以及生存的艰难,逐渐令审美退居次要位置。……更多精彩内容,请看12-05期《东方》文化周刊!
作者简介:朱逸宁,男,江苏南京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长三角创意产业与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文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博士后,主要从事都市文化与文化产业研究。
立春 东风解冻春宜纳惠山古镇: 一杯咽下少陵诗文丨鱼儿
犹记得儿时家中斑驳屋墙上的老黄历,今日宜嫁娶,明日忌动土,一笔笔安排着乡人的生活。看似陈旧封建、废话多余,却有一种精致的繁文缛节在里面。如今翻过办公桌上的台历,紧着的无非是另一个公元纪年的开始,又一周而复始的星期的延续。在一日复一日,一周复一周的机械劳作中,我们似乎忘记了过去的那种有着期待、敬畏、忌讳的生活。把过去的这些记忆展示出来,于当下的城市,是一种慰藉,也是一种必须的传承。我们不仅有阳历无锡,还有农历梁溪。惠山古镇就是梁溪的半本农历。飘蓬敢恨一年迟,客里春光也自宜。白玉青丝那得说,一杯咽下少陵诗。杨万里写过十余首有关立春的诗,我最爱这首《立春日有怀》,单读字意,明媚,轻松,更兼诗酒文章,读来让人不禁自喜,着急着莫要辜负好春光,我们去踏青吧,去咬春吧,去吟诗吧。这自然是我不懂诗之故,其实细究起来,这分明是一首春怨思乡之作,讲的是诗人漂泊异乡,虽逢立春,也无心做春饼应景,只好吟杜诗自慰。高考阅读理解的标准答案还说,这是朝廷一味苟安,诗人隐怀困忧,无心随俗,于是借杜诗典故,寓愤懑于微讽,抒发对时事的不满,风格含蓄委婉。标准什么的,最是无趣。我仍爱我的误读,诗人怀念的分明是春回大地,家乡人人咬春、打春的热闹情景。至今仍有学者坚持,立春过后,才是真正的新一年。在过去,提前三天,掌管天文的太史就向天子禀告:某日立春。天子于是沐浴斋戒,恭敬地等候春天的到来。立春的前一天,要天子带队三公六卿十里仪仗浩浩荡荡前往市郊句芒神寺庙“迎春”。在三跪六叩之后,天子高高举起酒爵,徐徐泼洒在芒神面前的地上,乐工们高奏鼓乐,句芒神在人们的簇拥下向都城进发。人面鸟身的句芒神,身边站着一头雄壮有力却又憨态可掬的泥牛。扮成春官的孩童,一路奔跑着,边走边喊:春到了,春到了。随后就是“打春”,地方最高长官在鼓声中举起柳条,鞭打土牛三下,寓意春回大地,还不回地里劳作。柳条长24寸,寓意一年的二十四节气。之后,他把柳条交给下属和民众,让他们一路传下去,轮流鞭打。噼啪的鞭响,是春耕开始的信号。而这春牛泥塑,据说就是无锡泥人的起源。在很久以前,惠山的山岭里有一条神牛,全身青毛闪闪,眼大炯炯,放声如雷,奔走如疾,却难得一见。只是每年立春前后在惠山山麓田间上溜达,一晃眼不见了,但田头抖落了一些青色牛毛,散落在惠山田头的泥土里。这年,凡是青牛踩过的田亩都稻谷硕大,收成特别好。后来有人用惠山田里粘有青毛的泥土做成青牛出售,农户买回去供奉,晚上睡觉就梦见青牛在自家地里奔走,这年粮食果然也大丰收。从此,青牛泥塑成为热销品,有则谚语说:“摸摸青牛头,吃饭不用愁;摸摸青牛脚,种田用得着。”青牛身上的青色也象征着庄稼茂盛,预示丰收的景象。 在清代无锡盛行“迎春牛”的习俗,在每年立春这一天,历任无锡知县都要出县东城,在亭子桥恭迎春牛,将预先准备好的泥塑彩绘后的春牛慢慢迎入县衙内。据《无锡县志》记载:“立春日,竞看土牛从熙春门外迎入县治,士女喧嗔至暮。”惠山泥人的一个传奇品种青牛,纵横一个多世纪,成为“四脚子”中的代表作。春日还有庙会,这种热闹的欢乐、自发的喜庆,源于对地方神及宗族神的崇拜、祈祷农作物收成的仪式,他们因美好的愿望而拥挤在一起。05年开始,消失已久的惠山庙会巡游,重现无锡。民俗的复活,是一个城市找回了童年的欢乐。冬至日,一年的劳作结束了,人们为了感谢和祈求神灵的保佑,把天地、神灵、祖先合在一起进行祭祀,叫作“腊祭”。这就产生了中国最隆重的节日――过年。明嘉靖十五年(1536)礼部尚书夏言的《乞诏天下臣民冬至日得祀始祖》奏疏中,提出诏令天下臣民,冬至祭厥初生民之始祖,立春以祭始祖以下高祖……的建议。明世宗采纳了后准许民间皆得联宗立庙,宗祠才遍及天下。在此之前,建庙立祠只是与皇权有关的事情。这在惠山古镇又可找到缩影,虽有千年历史,但历经1860年、1925年和1937年战火毁损,这里今天还拥有36座庙宇,118处祠堂,是无锡甚至国人的精神家园,历来就是祭祖访古的必经之地。因着锡惠地区,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自古至今的望族世家都选这里建祠。古镇中的祠堂,许多是江南一带名人达官的宗祠,也有一部分是支祠,钱武肃王、范仲淹等名人的后代,选择风水宝地,为祖先设立支祠,以供在当地族人后裔祭祀。惠山祠堂中的姓氏占到百家姓中的70余家,据相关记载,惠山祠堂涉及的历史名人达80多人,其中宰相、尚书、御史25人,儒家学者17人,忠节之士30多人。历史上曾有十大商帮,其中半数以上在江南。作为苏商的前身,洞庭商帮从明代开始崛起,不仅是因为此地人懂得审时度势,钻营得当,很大程度上是得运河地利的缘故。如今惠山古镇遗留的绝大多数祠堂是明代和清末民国初建,那个时期无锡成为华东地区一大商品流通中心,素有“米市”、“布码头”之称,各地人士都要到锡发展,祠堂和会馆和公所一样,成为他们议事、祭祀的一个场所。……更多精彩内容,请看12-05期《东方》文化周刊!
夏至 蜩始鸣夏宜清查济古村:皖南乡村的消夏图文图丨老克
去年7月,我有幸和摄影家李超音老师一起去他在安徽查济的家里做客,路上李老师一边开着车,一边放着英国苏珊大妈的歌声。当车驶走进那个明清风格的古村落时,窗外的风景与歌声形成强烈反差,那种感觉很好。许多年前,李超音和朋友来到这个隐藏在大山深处的古村落,一下子就喜欢上这个被称为“废墟之美”的地方。这里保持着中国南乡村的典型格局,就像我们从车窗看出去,沿途的山溪,民居,祠堂,凉亭,古树尽在眼里。我们沿着小溪边石板路往家里走,可看见沿街坐着闲散安逸的村民,一些村里孩子正在小河里摸鱼捉虾。有一条黄狗有点人来疯,可能是出于好奇,一直跟着我们走了大半个村子。李老师几乎与每个村民都很熟,不时站下来打招呼或聊几句,我们也不断被李老师介绍,站在旁边的我们也似乎有了亲戚般的羞涩。穿过一片麦苗青青的田野,李老师家“爱日堂”就隐藏在一片不起眼的旧民居里,这是个修整完好的明代古民居。大门是汉白玉门坊,院内是芭蕉竹影,廊前是古式灯笼,堂前是明代座椅。我描写这些,不要误认为是乡绅地主家的场景,所有的陈设都很朴素,就像天井里那些青苔,令人有居家般的亲切。记得在旁边隔壁邻居家,大门上掉了色的春联是:金鸡昂首祝婚礼,喜鹊登梅报佳音。一看就是结婚人家。我们安顿下来后,李老师就领着我们去村里村外看看,正是七月流火,田里的小麦绿油油的,有许多蜻蜓在麦田里飞舞,那些古民居隐在树丛里面,让人一下子就有了避世的想法。查济是个有着1380年历史的古村落,保持着中国乡村特有的文化形态和秩序。查氏族人就开始建立了一系列的家规、家训及家理。事实上,这些家规、家训和家理就是查济的法律。比如村规家训,让人品行端正;比如教育免费,考砸了还可考第二次;比如祠堂用民主投票的形式分配赈灾款和发展修路、水利等公益事业等等。李老师说,我们以前对乡村宗族是排斥的,只有眼见为实,才知道是怎么回事。当年李超音买这座全村公用的老宅子时,也是走程序的,家家都要签字盖章。不过李老师和乡亲们关系似乎特别好,记得有一年春节,他花了半个月时间为全村40多户人家拍全家福。与其说是联络感情,更是表达一种尊重。李超音告诉我,查济村千百年来,村民们一年四季就是根据农历,即二十四节气来安排农事和生活,比如立夏,标志着夏季开始,这时候雨水特别多,晴天要及时抢收,雨天应抓紧栽秧。比如小满,顾名思义就是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芒种是表示麦类等有芒作物的成熟,大部地区中稻进入返青阶段,秧苗嫩绿,一派生机。到了夏至,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病虫迅速滋长蔓延而进入田间管理时期。到了小暑和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这时候气温高,暴雨很多,就像前段时间,雨水很多,我们看到村里有些石桥都被山洪冲垮了。记得那年我在江南小镇某私人收藏馆,看到一幅长卷,上面画有二十四节气图,画中那些男人女人和小孩,顺应天时安排农时和生活,这种江南版本的乡村生活,让人怦人心动。我曾在胡兰成的《今生今世》里,见过一段描写胡村的场景:男人们都在田里,女人们在楼上养蚕,小孩子在大路上玩耍。家家的门都虚掩着……村子里非常之静,人们的心思亦变得十分简洁。胡兰成说这种闲静,是通于一切产业的德性。有一户人家,门口种满花花草草,花盆就是坛坛罐罐,但一点不影响它们长得花枝乱颤。在花草旁边还挂了一块旧木牌,上面用毛笔写了:愿君能自爱,花草好看莫自采。不过当我们穿行在那些像迷宫的巷子时,发现村里人很少,不经意会看见墙角蹲着一只老猫,用好奇的眼神看着你。或者看到对面巷子里,颤颤巍巍走来一位拄着拐杖的“祥林嫂”,慢慢地向你走来。……更多精彩内容,请看12-05期《东方》文化周刊!
白露 鸿雁来秋宜补江西樟树:为霜白露“药”中央文丨伞伞
白露,气温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此节气正是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可见白露是天气转凉的象征。在传统的文化中,对霜是有好感的。《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说得多美。由于天气渐冷,所以这一节气中的农事繁忙,谚云:“处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萝卜”,“霜降一到草木枯,薯类收藏莫迟误”。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增多,且气温更低。有些地方会出现霜冻,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待到秋意渐浓,蝉噤荷残,自古就有重九登高节,登高望远,一片寒露景色。白露是典型的秋天。真正的秋凉就是从白露前后开始的,白天比较热,夜里比较凉,一天当中的温差较大,提醒人们白天虽然温和,但早晚气候已凉,打赤膊容易着凉。我们的生活起居、饮食结构也应该有一个转折,以适应四时的变化,确保身体无恙。此时民间的习俗就很有特色,古人一般秋补既吃羊肉也吃兔肉,民俗霜降吃红柿子,据说能补筋骨,收敛肺气。《草药总论歌》道“大地生草木,性用各不同。”中草药,中草药,凡是中国的草,都可以入药,草草花花籽籽茎茎块块都可以可以是上好的药材,就看中医大夫如何配方了。又曰:药食同源,是食品皆可以入药,核桃仁、杏仁、猕猴桃都亦药亦食,是药也都可以当食品,只要您吃得那苦。白露时节人体的精气开始收藏,这有利于补品的吸收藏纳,有助于改善脏腑功能,增强人体素质,正是进补的大好时机,即使你没啥病,还不需要吃药,暂且在秋天补一补也是有益健康的。白露气节讲究进补,自然离不开好药材,“为霜白露雾中央,林密丛深自芬芳”,寻找好药材就不能不说一个地方:江西宜春市樟树县。除了盛产樟树,原来是那个出名的仁和集团所在地。人们调侃说:北京是帝都,上海市魔都,江西樟树则是历史上四大名镇之一,与瓷都景德镇齐名,出了名的“药都”,素以“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享誉神州,大街小巷都是星罗棋布的药材市场,“扼江广之汇”,“集三巴之异产,采百粤之珍丛”的断然不是白来的。樟树药业始于汉晋,成于唐宋,盛于明清。吴称药摊,唐谓药圩,宋号药市,至清代始有“南北川广药材总汇”之称。古代有药道同源之说,樟树是以药物养生延寿为精髓的道教灵宝派的创始之地,位于市东隅的阁皂山,是樟树药业和道教的创始之地,唐代被封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宋时与龙虎山、茅山并称全国道教三大传圣地,著名道教创始人之一的葛玄,于东汉年间在阁皂山修道炼丹、采药行医达40余年,开创了樟树药业先河。汉代张道陵,晋代葛玄、葛洪、唐代孙思邈等道士先后在此采药炼丹,传授炮制技艺,在他们的影响下,樟树人采集、泡制中药材世代相传,掌握了许多秘传妙法,无论是炒、浸、泡、炙、还是烘、晒、切、藏,均有独到之处,无不出类拔萃,独树一帜,药片,“薄如纸,吹得起,断面齐,造型美”,色、香、形、味、效俱佳,其中葛洪撰写的《金匮药方》是中国早期医书和药材炮制的典范。……更多精彩内容,请看12-05期《东方》文化周刊!
大雪 }不鸣冬宜藏 浙江武义:沁赏温泉大雪时文丨澄澄&“幽阖大雪红炉暖,冬至琵琶懒去弹”中所带出的“大雪”节气,在刚刚翻过一页的2011年,是12月7日这一天,一年等一回的“大雪”临至,预示着入冬之后天气更加“寒高一尺”了,而且下雪的可能性相对于“小雪”时分更大也更顺应天时地利了。作为小雪的“续集”和冬至的“前情提要”,大雪在二十四节气里,每年在倒数第四个出场、排行第二十一位,知名度和得宠率虽比不得它胞兄胞弟们其中的一些,但每当家里面的老人们撕着、瞧着,轮到它出现在黄历上最显眼位置的那一刻,就算没有任何提示,管他有没有下雪,不少人还是会举家带口、呼朋唤友无比兴奋地投入到“泡汤一季”的浓情怀抱中去。每年阳历的12月7、8号,太阳的黄经到达255度,天公即请出大雪节气同我们会面,和它一年一度打交道的场景,就算没有素裹银装,也都会是劲风凛凛的。大雪,顾名思义――雪量大。古人云:“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到了这个时间段,雪往往下得大且范围极广,我们国家的很多地区最低温度也都紧密地围绕着0℃打转了。无需赘言,可见农历中的大雪是表示,降大雪的起始时间和雪量程度,它和小雪、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情状的节气。这些都是慧心古人的经验,留给我们参照、端详,更给予我们观想的意趣和空间。我国古代将大雪分为三候:“一候鹃鸥不鸣;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这是说此时由于天气寒冷,寒号鸟也不再鸣叫了,正是阴气最旺盛之时,正所谓“盛的开始即败的端倪”,所以阳气已有所萌动,因此老虎开始求偶了。而属于兰草一类的“荔挺”也抽出了新芽。大雪时节,万物潜藏,养生也要顺应自然规律,要尽量做到在“藏”字上下足功夫。起居调养宜早眠早起,并须收敛神气,保持肺气的清肃十分重要。因早晚温差悬殊,年老者要谨慎起居,增强对气温骤变的适应能力。沐浴择日,洗濯迎新,可以说自古以来,都是我们华夏文明细则当中过新年的传统习俗之一,虽然大雪时节一般距离春节尚有些许时日,但按照流传在民间的说法,“尘”与“陈”谐音,因此沐浴是暗含着“除陈布新”这一吉祥涵义的。而抓住大雪节令“泡汤”的风俗,在江南一带古已有之,无论是否寄托了人们立新破旧的心愿或是辞旧迎新的祈望,为好友亲朋难得的聚会找个实惠的理由、用身体与自然来次融洽珍贵的对话,总是没有错的吧……如果有人问:选在大雪里泡温泉,能有什么样的收效呢?那么,估计他是肯定没听过“来时人背轿抬拐杖带,走时抬头挺胸脚步迈”这样的神奇描述了。古代现代都好,东洋西洋也罢,“泡汤”都被公认为是宠爱自身的“行为疗法”之一。作为都市丛林中人,除了不走运的时候碰上二五的人或二五的事儿,仿佛就只剩下PM2.5值得关注了,这就怪不得为着犒劳自己而来的你、他、我一旦揽温泉入怀,就轻易舍不得起身了。 美国护照在手的那只肥硕的加菲猫曾经有言在先:“生活很像是洗热水澡,洗的时候是很舒服,可你洗得时间越长,皮肤就泡得越皱。”他这话听上去似乎有点儿道理,不仅具备十足的说教意义,还让我们巩固了生活的常识。不过,这话里的“热水澡”要是换成了“泡温泉”,就不那么得正确和科学了:温泉和一般意义的热水有很多不同,拥有“珍稀圣水”美誉的天然温泉,是地热的天赐资源与人类的现代手段结合的“名作”,在钙、镁、钾、氟、锂和偏硅酸等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协同作用下,不但不会让人的皮肤发皱,还能够对人体的神经、消化、心血管和呼吸系统大有裨益。甚至一些含有微量锶、氡的高热温泉,对皮肤病和关节炎这样“老大难”的慢性疾病都有一定疗效。因此,温泉这个“养生知足汤”的民间别称并非徒有虚名。……更多精彩内容,请看12-05期《东方》文化周刊!
二十四节气之风物谈整理丨无翼
1.立春:“立”者,“始”也。立春为一年之始,节气之始时间:公历2月4日前后习俗:咬春:面团中间涂油,擀薄后入炉烘烤,少时即熟,吃时撕开,仍为两薄饼,可供多人食用,称“春饼”。人多争相食之,谓之“咬春”。鞭春:由古时祭春典礼演变而来,农人着绿衣扮演成勾芒神,手执杨柳或丝杖鞭打土牛,示意唤醒牛只准备耕作,是谓“鞭春”。物候:东风解冻:《吕氏春秋》曰:“东方属木。”木,火母也,火气温,故解冻。蛰虫始振:蛰藏之虫,因气至而皆苏动之矣。 鱼陟负冰:鱼当盛寒,伏水底而逐暖,至正月阳气至,则上游而近冰,故曰负。养生: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春属木,与肝相应,宜食柔肝养肝、疏肝理气之物。
2.雨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时间:公历2月19日前后习俗:回门:雨水之日,出嫁的女儿要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物候:獭祭鱼:所谓豺獭之报本,岁始而鱼上游,则獭初取以祭。 候雁北:雁,知时之鸟,热归塞北,寒来江南,沙漠乃其居也;孟春阳气既达,候雁自彭蠡而北矣。 草木萌动:天地之气交而为泰,故草木萌生发动矣。养生:雨水节气,地湿之气渐升,且早晨时有露、霜出现。饮食调养应侧重于调养脾胃、祛风除湿。
3.惊蛰:天气转暖,渐有春雷,蛰虫惊而出走,曰“惊蛰”。时间:公历3月6日前后物候:桃始华:桃,果名,花色红,是月始开。 仓庚鸣:仓庚,黄鹂也。《章龟经》曰:“仓,清也;庚,新也。感春阳清新之气而初出,故名。”鹰化鸠:鹰,蛰鸟也,鹞r之属;鸠,即今之布谷。《章龟经》曰:仲春之时,林木茂盛,又喙尚柔,不能捕鸟,瞪目忍饥,如痴而化,故名曰\鸠。习俗:祭白虎:以纸绘白虎祭之,以免口舌是非。 打小人:古时惊蛰,人以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驱赶霉运和“打小人”的习俗。养生: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
4.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时间:公历3月20日或21日物候:玄鸟至:玄鸟,燕也,春分而来,秋分而去也。 雷乃发声:阴阳相薄为雷,至此,四阳渐盛,犹有阴焉,则相薄乃发声矣。始电:电,阳光也;四阳盛长,值气泄时而光生焉。 习俗:竖蛋:民间有“春分到,蛋儿俏”的说法。 吃春菜: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春碧蒿”。春分日采回,与鱼片煮汤,名曰“春汤”。 春祭:周时,春分有祭日仪式,此俗历代相传。所谓“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民间则扫墓祭祖,为春祭。养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能够保持机体功能协调平衡的膳食,忌偏热、偏寒、偏升、偏降的饮食。
5.清明: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宋之后,寒食扫墓之俗渐移到清明之中。时间:公历4月5日前后物候:桐始华:桐,木名,有三种,华而不实者曰白桐,《尔雅》所谓荣桐木是也。田鼠化为:鼠阴类,阳类。阳气盛,故化为。盖阴为阳所化也。虹始见。虹,虹霓也。《注疏》曰,是阴阳交会之气,故先儒以为云薄漏日,日照雨滴则虹生焉。习俗:寒食: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今俗食青团、红藕,犹循禁火遗风。祭祖踏青:清明时扫坟祭祖,又兼踏青赏玩。养生:立春之后,体内肝气愈盛,清明之际最旺。饮食宜温,又宜食护肝养肺之物。
6.谷雨:古有“雨生百谷”之说。谷雨节气,播谷降雨是也。时间:公历4月20日前后物候:萍始生:萍,水草也,漂流随风,故又曰漂。《历解》曰:“萍,阴物,静以承阳也。” 鸣鸠扶其羽:鸠,即鹰所化者,布谷也;拂,过击也。盖当三月之时,趋农急矣,鸠乃追逐而鸣,鼓羽直刺上飞,故俗称布谷。 戴胜降于桑:戴胜,一名戴,鸟名。盖蚕将生之候矣。习俗:喝谷雨茶:南方有谷雨摘茶习俗,传说可清火,辟邪,明目等。祭仓颉:“谷雨祭仓颉”为汉代流传下来的民间传统。杀五毒:谷雨后气温升高,病虫害进入高繁衍期,农家一边进田灭虫,一边张贴“谷雨贴”,以驱凶纳吉。养生:此时阳气渐长,阴气渐消,要早睡早起,调养脏气。另外,由于谷雨时节雨水较多,要防湿邪侵入人体。
7.立夏: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时间:公历5月5日前后物候:蝼蝈鸣:蝼蝈,小虫,生穴土中,好夜出。阴气始而二物应之。 蚯蚓出:蚯蚓,即地龙也。《历解》曰:“阴而屈者,乘阳而伸见也。” 王瓜生:《图经》云:王瓜处处有之,生平野、田宅及墙垣,叶似栝楼,有毛如刺,蔓生,五月开黄花,花下结子如弹丸,生青熟赤,又名土瓜。 习俗:立夏饭:南方很多地方以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饭”,俗称“立夏饭”,营养丰富,寓意吉祥。尝三鲜:无锡民间习俗,三鲜分地三鲜、树三鲜、水三鲜,地三鲜是蚕豆、苋菜、黄瓜;树三鲜是樱桃、枇杷、杏子;水三鲜是海蛳、河豚、鲥鱼。称重:部分地区民间有立夏日称体重的习俗。养生:立夏之后,天气逐渐转热,饮食宜清淡。“春夏养阳”,养阳重在养心,使身体各脏腑功能正常,以达到“正气充足,邪不可干”的境界,为安度酷暑做准备。
8.小满:四月中,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时间:公历5月21日前后物候:苦菜秀:《尔雅》曰:“不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此苦莱宜言英也。 靡草死:方氏曰:“凡物感阳而生者,则强而立;感阴而生者,则柔而靡。”谓之靡草,则至阴之所生也,故不胜至阳而死。 小暑至:《金史志》改“麦秋至”。秋者,百谷成熟之时,此于时虽夏,于麦则秋,故云。习俗:抢水:旧时以水车车水排灌,谚云:“小满动三车”(丝车、油车、水车)。水车于小满时启动。蚕神诞辰:小满节时值初夏,蚕茧结成,正待采摘缫丝。民间传说小满为蚕神诞辰。养生:小满后不但天气炎热,雨水也较多,饮食调养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为主,多吃具有清利湿热、养阴作用的食物。
9.芒种: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也预示着农事进入最为忙碌的时节。时间:公历6月6日前后物候:螳螂生:螳螂,草虫也,饮风食露,感一阴之气而生。V始鸣:V,百劳也。《毛诗》曰“七月鸣V”,盖周七月夏五月也。反舌无声:诸书以为百舌鸟,以其能反复其舌故名。螳螂、V皆阴类,感微阴而或生或鸣,反舌感阳而发,遇微阴而无声也。习俗:花神饯行:农历二月二花朝节上迎花神,芒种已近五月间,百花开始凋零,民间多在芒种日为花神饯行,送其归位。养生:芒种节气宜食桑椹,桑椹味甘酸,性微寒,入心、肝、肾经,具有补肝益肾、生津润肠、乌发明目等功效。
10.夏至:夏至,五月中。至有三义:一以明阳气之至极,二以明阴气之始至,三以明日行之北至。时间:公历6月22日前后物候:鹿角解:夏至一阴生,鹿感阴气而角退落也。是夏至为阳之极。蜩始鸣:蜩,蝉之大而黑色者,雄者能鸣,雌者无声,今俗称知了是也。此物生于盛阳,感阴而鸣。半夏生:半夏,药名,居夏之半而生,故名。习俗:朝节:夏至作为古代节日,宋朝在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辽代则是把夏至日称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食面:山东各地夏至有吃凉面习俗,俗称“过水面”,另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谚语。养生: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这一时节的养生保健一方面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另一方面,“夏至―阴生”,尽管天气炎热,阴气已开始生长。
11.小暑:小暑,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时间:公历7月7日前后物候:温风至:至,极也,温热之风至此而极矣。蟋蟀居壁:蟋蟀,促织也。《礼记》注曰:生土中,此时羽翼稍成,居穴之壁,至七月则远飞而在野矣,盖肃杀之气初生,则在穴感之深,则在野而`。鹰始击:击,搏击也。应氏曰:杀气未肃,鸷猛之鸟始习于击,迎杀气也。习俗:天贶节:据史书记载,此节始于宋代哲宗元符四年。“贶”即“赐”,即天赐之节。皇帝向臣属赐“冰”和“炒面”,故称“天贶节”。晒伏:小暑前后日光强烈,家家户户多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暴晒,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养生:小暑时人体阳气最旺盛,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护人体的阳气,少外出以避暑气。
12.大暑: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也。时间:公历7月23日前后物候:腐草为萤:曰丹良,曰丹鸟,曰夜光,曰宵烛,皆萤之别名,离明之极,则幽阴至微之物亦化而为明也。土润溽:暑,溽湿也,土之气润,故蒸郁而为湿。大雨时行:前候湿暑之气蒸郁,今候则大雨时行以退暑也。习俗:食仙草:湘东南地区流行“大暑吃仙草”。仙草即凉粉草,有消暑功效。食热性食物:莆田地区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习俗,叫做“过大暑”。养生:大暑天气酷热,出汗多,脾胃活动相对较差。山药有补脾健胃、益气补肾,促进消化等作用,宜多食。……更多精彩内容,请看12-05期《东方》文化周刊!
跟着《红楼梦》过节令文:西岭雪(青年“红学家”,著有“西续红楼梦”之《宝玉传》、《黛玉传》)
《红楼梦》中很多人事都与时令节日密不可分。最明显的就是元春了,生于大年初一;再如黛玉生于二月十二,与百花同辰;巧姐儿生于七月初七乞巧节,故名巧儿;香菱的故事在元宵节做了大转折,探春生于三月三,其命运又与清明节有大关联,而宝钗诗中三次提到“重阳”,可见将来某个重阳会是她的大日子……余者如芒种、端午、仲秋,在书中也都或轻描淡写,或浓墨重彩,各有趣味,不一而足。孔子说:“不时不食”,意思就是说吃东西要按季节时令,什么季节吃什么东西。贾府乃是钟鸣鼎食之家,于这些节令礼仪上就更加注重,不仅讲究吃同玩,而且讲究吃得当节当令,玩得雅俗共赏,把所有的节日都过得有滋有味,妙趣横生。
书中最大阵仗的一次过节自然要属第五十三回的《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了。这是“春节”,是“过年”,是中国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所以书中写得格外详细郑重。先从皇上的“春祭恩赏”写起,接着是庄头乌进孝送年礼来,开列了一张长长的孝敬单子,然后才进入正题。这就跟我们今天放年假前,各单位也要发礼品奖金一样,是“收获”的节日。到了正日子除夕夜,两府里所有人员依序排列,在宗祠里焚香祭祖,然后再回荣国府给贾母磕头,两府下人再按等级依次行礼,之后散押岁钱、荷包、金银锞,再然后才摆上合欢宴来。同时,各处佛堂灶王前都要焚香上供,大观园正门上挑着大明角灯,两溜高照,各处皆有路灯。“上下人等,皆打扮的花团锦簇,一夜人声嘈杂,语笑喧阗,爆竹起火,络绎不绝。”――这些程序,即使到今天也还是差不多风俗,而且南非皆是,大同小异。从小到大,每到年三十晚上,我总要先随了姐姐去十字路口,在地上画个圆圈,然后焚化纸钱,待纸钱化尽,还要一路念着“爸爸回家过节”,这就把亲人接回家团圆了。然后才回家给我妈拜年,下饺子,放爆炸,讨压岁钱,这才是真正过年了。而且三十夜里,讲究是所有灯烛一夜不熄的。在欧洲旅行时,常看到有墓园建在闹市中,一片绿荫,零星墓碑,游人闲适地在草地上散坐野餐,怡然自得。我每每觉得怪异,活人死人这样亲密相处,难道他们不觉得忌讳吗?但是想到中国的过年要特地请了亡灵回来团聚,还喜笑颜开不以为意,便觉得老外坐在墓碑间吃面包,也不算什么事了。贾府里过年吃不吃饺子呢,书里没有提,只说“献屠苏酒、合欢汤、吉祥果、如意糕”;宁府里则“煮了一口猪,烧了一腔羊,余者桌菜及果品之类,不可胜记。”总之是大吃一顿。之后是各处请年饭,一场酒席接着一场,也和今天的走亲戚串门子拜年差不多了。
《红楼梦》中提了三次元宵节,一次是在开篇,甄士隐命下人抱了女儿英莲去看花灯,结果弄丢了,就此开始香菱凄惨的一生。第二次来头大了,是写元春省亲。第三次就是紧承上面过年排场的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 王熙凤效戏彩斑衣》了。“回家过年”的习俗直到今天还是件大事,但是出嫁的女儿在过年时,是要跟着夫家守岁,直到十五灯节才能回娘家团圆的。所以元春会在元宵节省亲,袭人也是正月十五回家吃年茶,宝玉还特意上门探访,惊得花家一家人如见天神。那么这团圆日大家都做些什么呢?书中着重写了看戏,放花灯,放炮仗,猜灯谜,击鼓传花讲笑话等事,非常热闹生动。消夜时,荤有鸭子肉粥,素有枣儿熬的粳米粥,贾母却选了杏仁茶,这和元春省亲后赏的糖蒸酥酪一样,都是补品,最宜消寒。除夕和元宵是大节日,所以连不理俗务的贾敬都回来了,“于后十七日祖祀已完,他便仍出城去修养。便这几日在家内,亦是静室默处,一概无听无闻,不在话下。”可见,过了十七,这个年才算真的过完了。
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黛玉写了《桃花行》后,拟定明日三月初二重开桃花社。可是到了第二天,王子腾夫人来访,没开成;又一日,是探春生日,又没开成,遂改成三月初五。谁知贾政的书信到了,众人忙着督促宝玉读书,便把诗社的事搁下了。拖过三月下旬,已是暮春时节,因史湘云偶占柳絮为词,大家才又鼓舞起来,开了一社,填过后,又放风筝为戏,探春放飞的凤凰,被一个“门扇大的玲珑喜字带响鞭”的风筝给挣断了。“三月三,风筝飞满天”,一直是民谚习俗。探春生日选在这一天,大有深意。虽然重新起社吟柳絮已经是在三月末四月初,但是放风筝的时间却是承前启后,十分应景儿的。因为有些地方的风俗是清明节也要扫墓、踏青、放风筝的。至于真正的清明,书中也有描写,乃在第五十八回《杏子阴假凤泣虚凰 茜纱窗真情揆痴理》:“可巧这日乃是清明之日,贾琏已备下年例祭祀,带领贾环、贾琮、贾兰三人去往铁槛寺祭柩烧纸。宁府贾蓉也同族中几人各办祭祀前往。”宝玉因为大病初愈,未去祭柩,拄着杖往潇湘馆来时,正遇见藕官在杏树下烧纸奠药官。可见清明烧纸奠亡之风,自古及今,并没有什么大变化。宝玉不知藕官祭的是谁,回怡红院来找芳官细问,当着人不好说,只得先吃饭,特地让芳官试汤,书中写道,是一碗火腿新笋汤。四月初春,笋子新鲜爽脆,吃得的确应景。后文探春和宝钗吃的“油盐炒枸杞芽儿”,也是春天时鲜菜蔬,纯绿色食品,非常健康的。
“芒种”又称“忙种”,本是农家节日,书中却给写成了“女儿节”:“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颗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_,花枝招展。”&&& 有专家考证这八成是曹雪芹杜撰的一个节日,但却是多么风雅有趣的节日啊。
……更多精彩内容,请看12-05期《东方》文化周刊!
文章来源:东方文化周刊
责任编辑:
| | 法律声明| |||
【苏ICP(备)号 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广电网()提供技术支持
《东方文化周刊》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九月初九之重见天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