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奉大战电影完整版吴佩孚为什么不打进山海关

第一次直奉大战&----&我与秦皇岛老照片(一九一)
1922年4月3日,吴佩孚以为自己祝寿为名,通知直系将军,云集河南洛阳,讨论对奉系作战计划。4月10日,奉军以“换防”为名兵分两路,开始进入山海关。一路由热河(旧省名,辖今河北省东北部、辽宁省西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1914年(民国三年)设热河特区,1928年改设省,1956年撤销,分别并入河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经古北口进入北京;一路由山海关抵天津。4月15日,先后有十批奉军相继入关。奉军在天津军粮城设立了总司令部。总司令张作霖通电全国,指斥直军破坏和平统一。吴佩孚则联合直系将领,通电全国,列举张作霖十大罪状。张作霖在1922年4月29日,在天津军粮城下达了总攻击直军的命令,第一次直奉大战正式爆发。
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奉军投入兵力12万,直军投入兵力不满十万。奉军的武器装备占优势,并有大批剽悍的马队参战,而且久经战场,多数参战部队训练有素。
直系司令部设在保定,总指挥为吴佩孚。直军兵力分东、西、陇海三路。一路司令为张国榕、二路司令为王承斌、三路司令为冯玉祥。奉军为了应对直军亦分三路,总司令为张作霖。第一路(京奉线)司令张作相、第二路(津浦线)司令张学良、第三路(京汉线)司令张景惠。
自1922年4月21日起,直奉两军开始在马厂、固安、长辛店等地陆续接战。4月底,奉军发动总攻。战斗打得激烈,双方伤亡惨重。5月1日,吴佩孚亲赴中路指挥,由炮兵部队掩护步兵进攻张学良部、郭松龄部,并将其击退10公里。东路直军一路攻入马厂、青县。奉军开始向唐官屯、静海退却。5月4日,吴佩孚集中精锐部队于西路分三路向奉军发起进攻,双方展开激战。激战中,奉军的主力部队第十六师突然倒伐,导致奉军全线崩溃。被迫向丰台退却。西线的战局影响了东线,东线奉军也迅速瓦解,一下退于滦州。张作霖见势不妙,为避免全军覆没,下达了总退却令。直军借机穷追猛打,连克廊坊、杨柳青、军粮城。奉军从滦州撤到山海关后,依托山海关的有利地势,在城西红瓦店、五泉庵一带挖壕布阵,坚守数日,帮助张作霖率余部4万多人逃回了东北,至此,第一次直奉战争,以奉军失败而告终。
1922年5月5日,直奉军阀混战后,北京政府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奉军撤出关外,直军撤回原防。5月10日,在吴佩孚的催促下,北京政府下令撤销了张作霖的奉天督军、省长和东三省巡阅使、蒙疆经略使等职。张作霖根本不买徐世昌的“账”。5月20日,东三省议会宣布“联省自治”,推举张作霖为东三省保安司令,张作霖宣布东北独立,与中央脱离关系,处心积虑地整军统武,发誓要雪耻复仇。&&&&&&&&&&&&&&&&&&&&&&&&&
&(博文图片搜集:郝三进)
第一次直奉大战山海关城东望夫石村凤凰山上的孟姜女庙是是奉军的战地指挥所
第一次直奉大战山海关城东望夫石村凤凰山上的孟姜女庙是是奉军的战地指挥所
&&&&&&&&&&&&
& 山海关首山二郎庙旧址第一次直奉大战奉军战地指挥所
&&&&&&&&&&&&&&&&&&&&&&&&&&&
被炸坏的山海关南海口马头庄遗址
&&&&&&&&&&&&&&&&&&&&&&&&&
三道关上的石砌城墙被作为直奉大战掩体
&&&&&&&&&&&&&&&&&&&&&
第一次直奉大战九门口一片石关石券门遗址
&&&&&&&&&&&&&&&&&&&&&&&&&&&&
&两军争夺的角山长城旱门关
&&&&&&&&&&&&&&&&&
&&&&&&&&&&&&
两军争夺的三道关战场
&&&&&&&&&&&&&&&&&&&&&&
两军争夺的山海关北冀城
&&&&&&&&&&&&&&&&&&&&&&&&&&&&
两军争夺的山海关边墙烽火台
&&&&&&&&&&&&&&&&&&&&&&&&&&&&&&&&&
两军争夺的山海关南冀城
&&&&&&&&&&&&&&&&&&&&&&&
两军争夺的山海关威远城
&&&&&&&&&&&&&&&&&&&&&&&&&&
两军争夺的山海关东罗城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张学良:吴佩孚不是一个好军人
张友坤 杨天石
[摘要]《张学良口述历史:访谈实录》一书主要围绕其一生及其经历的事与人展开。口述中张学良客观地认识评价了自己的一生,充满了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深挚情感。《张学良口述历史:访谈实录》,张友坤、杨天石 著,当代中国出版社本文摘自《张学良口述历史:访谈实录》,张友坤、杨天石 著,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8月。张学良:我这个大将郭松龄啊,在山海关打了一半,他老人家火了,我们那个时候是两个军,跟那个军闹意见,不干了,不打了,军队都进去了,打了,他老人家把军队给带回来了。访一(编者注:访问员,下同):对了,您说一会儿又带回去了。张学良:我跟你说过吧!访一:以为你是战术。(笑声)张学良:结果,一跟人家闹,人家说他,他一火一气,一下子,……这个地形你知道不知道?访一:知道。张学良:那我一说就得了,你先得找山海关。(找地图)访一:哟!咱们没印上。访二(编者注:访问员,下同):这儿,这儿!张学良:找铁路,画一条线,你这没山海关,有山海关吗?访一:这儿,山海关!有!张学良:我跟你讲,这山海关,啊,你看铁路啊!赵一荻:你们小心感冒啊,好冷啊,这阵儿,穿那一件单衣,一看见你就冷。张学良:说热了。访二:您看这是山海关,在这儿,北京在这儿。张学良:山海关,前面,往北京,往北京,在中间找秦皇岛。访一:下头呢,北戴河!张学良:嗯,过头了,北戴河,山海关中间这儿,秦皇岛。访一:这儿!张学良:你听我讲,这边,我们知道是山顶,这是平面图啦,这是山,我们在山海关对抗的时候啊,他所有的军队都在山海关这边,重要的军队,所以吴佩孚这个人不是个军人,不是个好军人。我们,我就说郭松龄一闹一追,跑回来,我一骂他激他,我说你死到前线死去,他又把军队带到秦皇岛去。你知道,就把他留在这儿了,他(吴佩孚)没地方走了,所以他从海上走。他个人走了,把整个的军队全灭了,他们带的军队都完了。访二:他为什么把军队都搁在这边呢?张学良:嗯?访二:他想再继续往,出关是不是?张学良:我们在山海关打仗呢,所以我说他没用就是没用,你这句话问的,他那时候呀,我们在山海关就看见他,看明白了,我们把军队都从这边九门口运去,就简单说得了,我们山海关留了一旅人,留的这一旅还是东北军里头不是好的一旅,假如他那时候肯冲出来,那我们就完蛋了。访二:就把您给截断了。张学良:我们就知道他不会冲,就看出他这指挥军队了。所以整个把他包围了,整个把他,所有的军队都全灭了。访二:他自己从海上跑了。张学良:他从秦皇岛坐船跑了。他那时候,我跟你说简单说,后来这人联系不到,我一个团长,在前线,最前线是他,他就写了一个条子。那时候我当军长,他说军长,你赶快前进,他说我俘虏了兵啊,拿嘴巴子都会把我的兵给打死,他一团人俘虏了一万两万人。所以我跟你说,我看见那事儿,我真的几乎掉眼泪呀!我真是要哭了。一个军人呐,你知道我们当军人,到那个程度看见真难过极了,看见那个,我们那个兵是拿着枪,俘虏一万多人呐,“转过脸去!”都把脸靠着墙,“不许看!”就是,人家都拿着枪啊,不是没枪啊,他拿着枪呐,“架上枪!”就把枪架上。访一:哟!那为什么不回手呢?张学良:所以兵败如山倒!所以我们中国有句话,兵败如山倒呀!那真是,他这两个人到现在我还佩服呢!那他两个。那时候他一师呀,那个师长叫彭寿莘(彭寿莘,直系将领。第二次直奉战争时任直军第十五师师长。),那是直隶很有名的一个师。他两个师长都姓郭,那个师长还下命令,让那个兵冲锋,那兵都不动。赵一荻:那吴佩孚都逃了嘛,你听着上头都逃了嘛!还打什么嘛!张学良:啊?赵一荻:他们听说,红胡子逃了!他们打什么?张学良:是呀!我告诉你们,这兵无斗志呀,那你就……古人说,草木皆兵啊。草木皆兵就是说我们东北军。这旅长是我的干哥哥呢,我把他枪毙了,我父亲为这个事,很不愿意。我们那个时候,是第一次奉直战争退却的时候,他,他退,从滦河这边退,本来说我们到滦河堵,他突然间把军队撤走了,怎么回事儿?唉!那天,人家那边来了个邮差,他把军队吓跑了。后来查出来,你为什么把军队退了?因为前面来了一个邮差,他看见来了个邮差,那邮差穿着,那时候直隶军队着绿衣服,他看邮差穿绿衣服,他看见绿衣服的,他跑了。所以我跟你说草木皆兵啊。访二:太紧张了,您说是不是?张学良:不是,到那个时候,这个人呐,心理作用很大,这个指挥官,不能说兵无斗志,这指挥官没斗志,所以回来我枪毙他,我父亲为这事情很不愿意。哪有这样指挥军队的!那时候,我很小哇,他们都是我父亲老部下,“哎呀兄弟呀,算了吧!”我说这……我毫不客气。访二:您怎个干哥哥呀?张学良:啊?访二:怎么个干哥哥法?张学良:他是我父亲的干儿子,我妈妈的干儿子!访二:您经过很多这个战事大战事,您认为和共产党那时候的彭德怀呀什么的,您认为他们的战术怎么样?张学良:什么?访二:彭德怀,共产党的战术怎么样?赵一荻:你看共产党的战术怎么样?张学良:那不,共产党那厉害!赵一荻:也不光是厉害,人家打的有目的!访二:齐心?赵一荻:不是,战争您得有目的呀!为什么打?人家是争取,要实现他的主义嘛!(本文为腾讯文化独家签约的合作方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每日微信 | 如果爱打牌的胡适也有朋友圈
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一度痴迷打牌你信么?不信就一起围观胡适的“朋友圈”吧。
←扫我订阅腾讯文化,每天至少一篇品味文章,让你的生活更充实
[责任编辑:smilechen]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热点新闻排行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直奉大战的历史是怎样的?_百度知道
直奉大战的历史是怎样的?
扶植奉系、奉两系军阀共同控制了北京政权、凌源,终结战争、鄂等省直军北上驰援,到9月30日已连克朝阳;吴还分化奉军内部,调集四个军及后援军,直军以吴佩孚为总司令指挥七个师。11月3日、琉璃河、美支持的直系军阀吴佩孚,囚禁曹锟,出动六个军及海、建平,双方停战,奉军张景惠部第十六师停战倒戈。14日奉军又克石门寨,29日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京汉铁路,并促使奉,山海关直军正面阵地动摇。  直系取胜后,奉系在日本援助下重整军备,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承德发起进攻、空军一部、固安,分两路向山海关,继续推行“武力统一”政策。双方在马厂,绕至奉系后方芦沟桥。  直系第三军总司令冯玉祥因不满吴佩孚排除异已,中路奉军退至天津。后经英、美传教士调停,吴佩孚孤立无援、开鲁、秦皇岛均告失守,张作霖又迫使靳云鹏辞职,分头抵御。两军在山海关争夺激烈,分东,直系和奉系军阀共同控制北京政权。10月7日奉军攻克九门口要塞,星夜回师北京,通电攻击梁士诒内阁媚日卖国,约十二万人、长辛店等要隘被直军攻占。消息传到前线,徐世昌总统下令免除张作霖东三省巡阅使等职。   日。并共推靳云鹏组阁、冯玉祥等共同拥戴段祺瑞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执政”,直,冯玉祥乘直系后方兵力空虚。1922年1月,率残部出关,联合六省军阀。在内阁问题、美帝国主义在华势力的扩张和日本帝国主义在华势力的受挫,并急调江,伤亡惨重,阻止直系援军北上,奉系张作霖自任总司令,使奉军第十六师临阵倒戈。直系取代皖系,直军后路被断,直军在华北的主力全部覆灭、空军约二十万人应战,加之内部各派争权夺利,奉军开入山海关与直军对峙、皖两系重新联合。直系以吴佩孚为总司令,开战后在古北口屯兵不前。10月23日,受英,吴佩孚出奇兵绕道攻击奉军后方,占领滦县,宣布成立国民军、豫,吴佩孚指挥的直军在杨村被国民军击败,当奉军与国民军迫近天津时、皖两系开始重新合作,对抗直系,张作霖败退出关,支持亲日的梁士诒任国务总理、马厂等地展开激战、对待华盛顿会议提出的山东问题等,财政濒于破产,全线崩溃、西两路沿津浦。此后。5日,吴佩孚改守为攻,通电主和,将主力迂回作战。10日,曹遭到国人反对,导致关系破裂。双方自19日始将军队撤退。受日本支持的奉。4月上旬。    6月17日,双方矛盾剧烈,迫梁离职,以保定为大本营,10月9日又占赤峰,张作霖以反对直系发动江浙战争为由,陷入内外交困的局面、海。但奉军由冷口突入长城,张作霖,签订和约,率领四个师,并与直系将领胡景翼。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吴佩孚率兵一部回救北京,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吴佩孚被迫放弃自海路运兵攻击奉军后路的计划。   日   直奉战争爆发   直系军总司令吴佩孚   1920年直皖战争后,使卢沟桥奉军腹背受敌。山东督理郑士琦和山西督理阎锡山也出兵分别切断了津浦,在英帝国主义干预下,设司令部于落垡、赤峰,发动“北京政变”,直。5月3日,其首领曹锟于1923年10月以贿选手段当上总统,共计约十五万人。5日。后来,战事重心移向山海关主战场、奉矛盾日趋激化、孙岳密谋倒戈,组成反直“三角同盟”。奉军以张作霖为总司令、五个旅约十万人迎战,率12万名奉军官兵发动总攻击。  奉军在热河战场进展顺利,临时抽调精锐部队增援山海关战场。5月3日,直奉两系停战议和。吴佩孚于11日亲赴山海关督战。芦沟桥、长辛店激战。两军在长辛店,完全控制了北京政府,造成全线溃退,山海关。曹锟任吴佩孚为讨逆军总司令;日本不甘心失败。   奉系军总司令张作霖  第二次直奉战争  1924年9月15日、九个旅。奉军大举入关,致使奉军腹背受敌、京汉铁路向直军发起进攻,并联络孙中山为首的广东政权、固安。张作霖下令退却,伺机卷土重来,并与段祺瑞共同策动冯玉祥等直系将领倒直、浙,威胁直军侧翼。11月25日,直军士气一蹶不振第一次直奉战争  1920年直皖战争后,反映英,北京政权实际上落入奉系军阀手中,吴率残部两千余人自塘沽登船南逃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2条回答
以吴佩孚。作战双方,主要以京津地区和冀东地区为主,吴佩孚被迫南逃:第一次直奉战争中。败退回东北的奉军统帅张作霖重整旗鼓。 作战时间,入主北京政权;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直系在战争中彻底失败。曾与段祺瑞,重新杀回关内、曹锟为首的直系军阀对阵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奉双方在山海关、冯玉祥订立反直协议的张作霖自任总司令。18日,带领25万人马迎战,任命吴佩孚为总司令。战争目的:1922年4月至1924年11月作战地点,率领奉军17万之众进关,直,奉系被击退:北洋军阀内部直系和奉系争夺对北京中央政府的统治权,热河一带发生激战,退出关外:中国的北方。战争结果。张作霖的奉系军阀取代直系军阀,直系军阀曹锟发布讨伐张作霖的命令
直奉战争 1922年(中华民国十一年)﹑1924年﹐以曹锟﹑吴佩孚为首的直系军阀和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为争夺北京政权在华北地区进行的两次战争。
  第一次直奉战争
  直皖战争后﹐受英美帝国主义支持的直系军阀和受日本帝国主义扶植的奉系军阀控制了北京政权﹐由于分赃不均﹐矛盾日深。后因张作霖推荐梁士诒任国务总理﹐吴佩孚以梁亲日媚外为由﹐迫其去职﹐终于爆发了战争。
  1922年4月下旬﹐奉军总司令张作霖自任镇威军总司令﹐指挥4个师﹑9个旅﹐约12万人﹐分两路企图围攻直军大本营保定﹐西路陈兵长辛店﹑廊坊﹐东路进驻杨柳青一带。直军总司令吴佩孚指挥7个师﹑5个旅﹐约10万人﹐分三路企图迫奉军撤出华北﹐西路进驻琉璃河﹐中路驻守固安﹐东路布防大城。29日起﹐两军在长辛店﹑固安﹑马厂...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第二次直奉大战主要是冯焕章倒戈,他和吴佩孚的矛盾,倒戈前奉军没赢;张学良在临颍是打败了,不是退兵
少帅——张学良,这个在中国颇有名气的人物,因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而闻名。对于他的评价亦是各有千秋,在大陆官方评价中张多是正面的爱国形象,周恩来更曾对其评价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但在台湾官方的评价中则相对负面,甚至在张学良于台湾被解禁后,台湾人才知道了这个与他们教科书中记载的不太一样的张学良。老师亦曾说张学良军阀之后,略有痞性,关键是没打过什么胜仗。
我对于张学良将军的兴趣应该是源于名字上的谐音,记得小时候曾有一部5集的电视剧,名为《少帅传奇》,在剧中经常听到有人喊“少帅”,幼年的我总是好奇的问爸爸,为什么电视里有个人和我叫一样的名字啊。也正因此,我慢慢知道了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位唤作“少帅”的人物。后来慢慢长大这种兴趣也驱使我去更多的了解这位少帅,大陆有过不少以张学良以及西安事变为题材的书籍和影视作品,但这些作品在人物的塑造上略显脸谱化,有意为突显某种主流价值而刻意进行艺术修饰,对于一些历史细节的真实性应有待考察。相对更为真实的应是在张学良被解禁后,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处所记载的张学良本人的录像,而台湾公共电视也曾以此录像为主要内容制作了一期纪录片(限于某些条件,笔者未能直接接触到前者),庆幸的是07年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了张学良口述,唐德刚先生撰写的《张学良口述历史》,使我更深入的了解了一些以往未知的历史真相。本文中所引用史料也大多选自该书及台湾所做纪录片,个人认为这些史料是在张学良政治人身基本自由时所述,真实性应较高,但毕竟限于笔者能力,未能亲自对所选史料进行细致的佐证,研究,如有错误之处敬请老师批评指正!
张学良军人出身,职业就是打仗,老师认为张打仗不咋地,那我们不妨看看张在所参加的战争中的一些表现,在国内的战争中:
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战爆发,张学良与郭松龄(张的老师,后反奉)指挥的东路军奉军第三混成旅,张学良任旅长,经过霸县战斗和山海关阻击战,成为了第一次直奉大战当中,奉军唯一取胜的部队。
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战爆发,孙中山,冯玉祥联合张作霖攻直系军阀吴佩孚,其中奉系由北方入关攻吴,张学良率领奉军第三军与姜登选的奉军第二军为东北军入关的主力军,经过张学良部队的猛攻,奉军突破山海关,直捣北平。直系全面溃败,全军覆没,吴佩孚成为张作霖手下,直系从此走入历史。奉系由此一战顺利夺取了中央政权,张作霖由此一战成为了北洋军阀的领导人,奉系的军事实力也在此时达到顶点。战后,张学良升为京榆地区戍卫总司令。
日,郭松龄于滦州宣布反奉,倒戈出关。他曾给张写信说“他与张学良患难与共岂忍相逼,但他反对奉军进关打内战,东北应该保境安民,并劝张学良不要对其父亲愚忠愚孝,应忠于国家人民。”此事是令张颇为痛苦,老师郭松龄的话他是赞同的,可他又何敢冒大不韪背叛父亲,张悲愤至极几进跳海。最终双方兵戎相见,隔着巨流河做最后决战,然而郭的部下多是东北军旧属,眼见要与少帅开战,多是拒不受命。郭见大势已去遍弃兵而走。&由此也可见张的部下多对其较有忠心,张也颇有驭兵之能。
1930年5月,中原大战爆发,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为抵制蒋的独霸决意联军,合取蒋中正,联、蒋双方经过激烈战斗,死伤惨重,9月18日,张学良发电,宣布反对内战,支持国民政府,拥护统一,希望各方立刻停战。张学良的建议被联军拒绝后,张学良于两日后率东北军几万人入山海关,联军溃败。11月4日,阎锡山,冯玉祥通电下野,张学良收编接管西北军,并入主燕京,进军华北,势力大增,中原大战结束。蒋中正获胜,对各地军阀的控制能力大增,而张学良则“三分天下,可谓有二”。
而在日后张学良任剿总副司令同红军作战时,张的军队可谓大败,这也是增添了张对内战的反感,也促成了“西安事变”,当然这是后话了。
由此可见在国内的战争中,相较其余军队,奉系是很有实力的,而张学良也确实具有一定的军事才能。当然毕竟那个年代中国国力较为衰弱,各军阀势力也并不强,张在国内打了胜仗,但到与外敌打仗时确是胜仗无几,这个我们后面再细说。
在那个年代,张学良看到如此频繁的混战,他内心愈发痛苦,愈发反对内战,他内心中一直希望国家统一,安民建设,共抵列强。在他的口述录像中有这样一段话,让我很是感怀“我曾看到一个老太婆在地上抓土吃,我问她为什么这样,家里还有人吗,她说没了,儿子都给抓壮丁抓走了,家里的东西也给打仗打没了。我心里很难受,我就回来和我父亲说咱们为什么打仗,今天跟这边打,打完明天就好了,中国人互相打目的是啥?这个孽,死这么多老百姓,就是咱们造的孽。”于是当北伐军欲与奉系决战时,张学良劝张作霖退军,不打了,当然此时张作霖也是看到奉系大势已去,负隅顽抗只能是生灵涂炭,徒增伤亡。而张学良更是早在之前就已从郑州前线退军,并在退军时留给进攻的北伐军将领白崇禧一封信,大意如下:我不是不会打仗,郑州铁桥我不是不知道炸,我完全能给你炸了让你过不来江,我没炸因为这是国家财产,造起来不容易。粮草我不是不知道烧,也不是来不及烧,我就是说留给你,希望你开仓放赈。
由上可见,张学良确是一位不愿内战,拥护统一的军人,更是一个爱国的铮铮汉子。在国民革命军与奉系交战时,日本方面曾找到张氏父子,提出愿意协助奉系对抗国民军,终被回绝,张作霖说“胜败事小,引狼入室关系重大”。而在皇姑屯事件爆发,张学良掌东北大权之后。日本方面更是派出林久治郎,林权助等人威逼利诱张学良宣布独立,进而使东北成为日本的附属,分裂中国。在张学良的口述中有这样一段资料,日本使臣林久治郎将当时国内形势和张学良的处境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提出:一、南京国民政府含有共产色彩,且地位尚未稳定,东北目前犯不着与南京方面发生联系;二、如果国民政府以武力进攻东北,日本愿意出兵相助;三、如果东北财政发生困难,日本正金银行愿予充分接济。然张学良听后告诉林久治郎,我的处境,你比我自己都分析的都好,但是你忘了我是中国人,东北的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问题,用不着日本插手。最终张学良将军肩负国耻家仇,不顾日本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毅然于日向全世界通电,毅然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在东北降下原北洋政府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改升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宣布拥护国民政府的政治行动,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东北易帜”。&此举也标志着北伐战争的正式胜利结束,北伐军领袖蒋中正完成了中华民国形式上的统一。&&&&&&&&
或许张学良本便不适合做一个割据的军阀,他一不要地盘,二不要票子,三不争天下,不善权谋,亦无政治野心,或许也正因此,中原大战后蒋能放心的让张掌北方大权。
前面我说到张学良同外敌作战时没打啥胜仗,这里面打的最挫,最受人诟病的可以说算是中东路事件了。1929年7月,在蒋中正的强力支持下,张学良执行的“革命外交”政策,意图废除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各项权益,“强硬对抗苏俄”。故提出要取消苏俄在东北的特权,查封哈尔滨苏联商业机构,开始着手收回中东铁路。8月14日,斯大林命令苏联军队沿中东路一线向东北进攻,张学良领导的东北军大败,实力严重受挫,并且中国最东端的黑瞎子岛被苏联军队占领。张学良被迫在伯力签订议定书,恢复苏联在中东铁路的特权,一切回到原点。这场战争的失败很重要的愿意应该归结于张学良的鲁莽及对形势的认识不清,那时张学良29岁初掌东北军政大权,既是盘踞东北的一方枭雄,又是刚成就易帜大业的“封疆大吏”备受各界瞩目,正雄心勃勃欲大展宏图抵抗外强。在他后来的“口述”中他说自己当时“很想施展一下子”。中东路铁路事件变成了张“施展”的由头。年轻的东北王“少帅”早就想找个对俄国过去在满洲不义行径报仇的机会,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国内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声浪迭起,最后在蒋介石的怂恿之下,“少帅”冲冠一怒,决定收回中东铁路。又由于张对苏联实力以及中苏,中日关系的错误估计最终丧师失地,缔结城下之盟,带来了军事上以及外交上的惨败。中东路之战中张着实表现不佳,但究其出发点却也是本着爱国之心,收我路权。相比之下,当时左倾的中共中央紧急发表宣言,号召全国的劳苦群众,在“国际反赤色日”8月1日举行示威,抗议帝国主义及中国豪绅资产阶级对苏联的进攻。宣言认为,“苏联的胜利,也就是中国革命的胜利,苏联的失败,也就是中国革命的失败!中国革命的失败,也就是苏联的失败。”甚至打出“武装保卫苏联”的口号,其对苏态度之暧昧,着实令人作呕。
中东路事件对于张学良以及东北军带来的影响可谓是重大的。如此之惨败可以说是把他打怕了,他也意识到列强实力太强于中国,单以自己东北军的势力去抵抗只能是无谓的牺牲,只有举全国之力方能抵御外强,这也是为何日后面对日中种种挑衅,张令军队极力克制,并于九一八事变后,将东北拱手相让,背上了不抵抗将军的骂名。除却感觉我方实力太弱,抵抗只是无谓的牺牲,对于日军侵略行为认识不清也是张选择不抵抗的重要原因。对此,张学良一直耿耿于怀,日后张一心想停止内战,全力抗日,收复东三省,最终导致了“西安事变”的发生。
谈张学良,必要谈西安事变,日华清池里的一声枪响,可谓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当然也改变了这位“少帅”的命运。对于“西安事变”我不想过多赘述,单讲一下“西安事变”的导火索。刺激他的正是当年灞桥学生请愿事件,日,一二九运动爆发一周年,西安学生发生请愿游行,向在临潼的蒋介石请愿,张学良为保护学生赶去劝阻,当日晚上张蒋为此大吵,蒋说“对于这群学生除了用机关枪打,没别的办法了”正是这句话引爆了“西安事变”,在张学良在口述中说到:这可把我气火了,我话都到嘴皮子,我想说:你机关枪不打日本人打学生?我气极了。这话我没说出来,蒋先生也看我变了脸,我脸都气红了。这件事中张的表现着实令我深深敬佩,一个铁血军人,就是应忠于国家与人民,以保护国家和人民为天职,而绝非单为某个政治势力,进行政治维稳,向手无寸铁,和平请愿的学生们开枪!
“少帅”张学良可谓是悲情英雄,他一生充满太多的悲剧色彩,五十四年幽禁生活,发动兵谏换来抗日自己却不能亲赴战场杀敌,其父被日军炸死,其珣、玗、琪三子亦皆早逝,其女闾瑛与父分别三十载,却只能在国民党监视下父女匆匆相聚一小时……或许我们不能去说张的一生是成功还是失败,值还是不值。但是,在中国当时的环境下,“少帅”张学良以爱国之心和无畏之勇,做出震惊中外,改变中华民族命运之大义之事。他,必是不负“民族英雄”之名!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直奉大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