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心如何判断蘑菇是否有毒有毒的吗?

答案:略解析:
(1)多细胞;阴暗潮湿;(2)不科学。在野外采食时,要注意区分毒蘑菇。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初中生物
  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鸟类的迁徙
  每年春暖花开的季节,百鸟争鸣,莺歌燕舞,一派生机盎然的情景。可是,秋天以后很多种鸟不见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是因为鸟类有迁徙的现象。
  鸟类迁飞时是什么情景呢?科学家经过仔细观察后发现,鸟类迁飞的时候,常常集结成群,一般是有组织有秩序地飞。个体较大的鸟类,如鹤、雁和野鸭,往往排成“一”字形或“人”字形,由老鸟在前领路,幼鸟在后尾随。夜间休息的时候,还有“值班”、“站岗”的鸟负责警戒,大雁中承担这项任务的,大多是孤雁。个体小的鸟类,如家燕,往往组成稀疏的鸟群。猛禽类常常是一个一个的单独飞行,彼此保持一定的距离。鸟类迁徙时,飞翔的高度是不同的,一般都在1000米以下。天鹅是飞翔力强的大型鸟类,迁飞时排成“一”字长队,身体与长颈形成一条直线,振翼坚定有力,鸣声高亢嘹亮。它的飞翔高度可以达到8800多米,能够飞越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顶。一些飞翔力弱的小型鸟类,一般只能飞翔到300米上下。
  各种候鸟迁徙时的飞行路线,通常是固定不变的。大多数海鸟的迁徙是沿海岸飞行。野鸭和大雁是依大河飞行。
  鸟类为什么迁徙?引起鸟类迁徙的原因是很复杂的。现在一般都认为迁徙是鸟类的一种本能。这种本能是鸟类对外界生活条件长期适应的结果。
  鸟类迁徙是一种什么行为?它对于动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小心毒蘑菇等食物中毒
您所在的位置 :
新华搜索:
小心毒蘑菇等食物中毒
麻风果具有很强的毒性。
  夏秋季是误食有毒动植物导致中毒的多发期。近年来,海南省常见的误食有毒动植物为毒蘑菇、麻风果等。近日,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发布食品安全消费警示,提醒市民防范误食下述有毒动植物。
  毒蘑菇中毒:毒蕈中毒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多发生在高温多雨的夏秋季节。野生蘑菇中存在多种有毒品种,中毒表现各异,主要有恶心、呕吐、流涎、流泪、精神错乱等,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专家建议,不要轻易品尝不认识的蘑菇。对市场上出售的野蘑菇也不能放松警惕,尤其不要采购、制作和食用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蘑菇。如果不慎误食了有毒蘑菇,应及时采取催吐、洗胃、导泻等有效措施,并及时求医诊治。
  麻风果中毒:麻风树又名假花生树、青桐木等。麻风树全株有毒,但以种子含量最高,食2—3粒即可中毒,7—8粒可致死。中毒表现主要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公众勿自采自食麻风果,以免误食发生中毒。如果发生中毒,应立即采取刺激口咽催吐或药物催吐等措施,并尽快到医疗机构救治。
  洋金花中毒:洋金花别名闹洋花、曼陀罗花等,是中医学常用的草药,具有毒性,不能过量服用。中毒患者会出现口干、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皮肤干燥、烦躁不安等症状,严重者在12—24小时后进入昏睡、痉挛、发绀、最后昏迷死亡。
  预防措施是防止曼陀罗的种子混入可食豆类,防止曼陀罗的幼苗、叶子混入菠菜等蔬菜中。在食用菠菜等蔬菜时,要挑除菜叶中的杂草杂叶。
  海鲎中毒:鲎亦称马蹄蟹,主要有圆尾鲎等品种。圆尾鲎成体及幼体的卵、肌肉、黄色结缔组织均富积有河豚毒素。人食用后的中毒表现为头晕、胸闷、口周麻木、四肢无力,甚至呼吸肌麻痹而危及生命。
  为预防海鲎中毒,建议市民尽量不要购买或食用鲎类。一旦误食后出现口周麻木、四肢无力等症状,应立即上医院治疗。
  蟾蜍中毒:蟾蜍俗称癞蛤蟆,身体表面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其分泌出来的黏液含有剧毒,对人体会造成严重损害。具体症状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严重时还会出现昏迷,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目前,对蟾蜍中毒尚无特效疗法。一旦发生误食蟾蜍中毒,应立即采用催吐、洗胃、导泻、灌肠等方法,迅速排除毒素。皮肤染毒后,也要迅速用温开水冲洗,并尽快送医院处理。(记者 侯赛 通讯员 贺澜起 陈定胜)
(责任编辑:
· ( 08-07)
· ( 08-06)
· ( 08-05)
· ( 08-04)
· ( 08-05)
· ( 08-02)
· ( 08-01)
 精彩图片今日共16版&&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1&&第22269期&&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出版&&日 星期三
& > 食品周刊(15版)
小心中毒 不熟悉的蘑菇不要采
□本报记者&周伟&&&&7月3日,达州市宣汉县桃花乡的马某一家,因误采有毒蘑菇食用,导致家里4人中毒,其中3人经救治后脱险,1人救治无效死亡。省食药监局向广大消费者发出消费警示:现已进入蘑菇上市季节,要预防误食毒蘑菇,市民最好不要采摘不熟悉的蘑菇,减小中毒的几率。“那天吃了两顿,到晚上7点多的时候,我就开始想吐了,后来变成又拉又吐,越来越严重。”马某回忆说,随后其父母妻子也相继出现同样的症状,想到可能是蘑菇有毒,随后便到桃花乡卫生院治疗,经过治疗,症状有所减轻,原以为是病情好转,不料7月5日白天,其母亲开始全身发软无法行走,当晚就离开了人世。事件发生后,宣汉县食安办立即上报到达州市疾控中心,该中心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认为这是一起毒蕈中毒事件。&&&&据了解,毒蕈即野蘑菇,其中所含的生物毒素能很快进入人体血液中,引起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或者是呼吸系统等一些中毒症状。误食毒蘑菇可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和幻觉等症状,严重的造成心、肝、肺、肾等脏器功能衰竭甚至死亡。&&&&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相关负责人提醒,不论是哪种蘑菇都要煮透炒熟,不要凉拌生吃,不能同时饮酒,因为会加快人体中的血液循环,加速中毒。其次,在学生食堂、集体食堂等集中供餐单位严禁加工野生蕈出售,降低毒蘑菇中毒的几率。如果误食毒蘑菇中毒,应立即采取刺激咽喉催吐等措施,并尽快到医疗机构救治。& 新闻客户端 &
炎热潮湿野蘑菇长势旺 小心苏州6种常见毒蘑菇
近一个月的梅雨季终于过去,苏州即刻进入三伏天。高温多雨的天气最适合菌类生长了,这几天不少路边的草丛或者野外的山林中,都长出了各种各样的野蘑菇。不过,专家提醒说,这些来历不明的野蘑菇千万不要随意食用,苏州以及周边城市近来已经发生多起因为误食毒蘑菇的中毒事件。
那么,有哪些常见的野生毒蘑菇?如何识别有毒蘑菇与无毒蘑菇呢?“民间流传一些关于辨别毒蘑菇的方法,不可靠。”专家表示,野蘑菇与食用菇区别并不特别大,仅凭肉眼难以辨别。
□商报记者 张鹏
毒蘑菇放倒一家四口
7月8日上午,家住穹窿山景区的老陆一家四口因为食物中毒,齐刷刷住进了医院,而罪魁祸首竟然是他们自己去穹窿山上采摘的一碗毒蘑菇。病情最严重的是70岁的老陆,甚至出现了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
老陆的儿子介绍说,7月6日晚上,全家人用采来的蘑菇做了道菜,不料晚饭过后到第二天早上,一家四口均出现不同程度头晕、乏力、恶心、呕吐以及腹痛、腹泻症状,眼睛看东西也不是那么清楚了,于是赶紧到医院就诊。挂了水以后,全家人的症状有所好转,大家没太当回事就回家了,谁知道回家后很快病情反复,所以8号上午一家人都住进了医院。
无独有偶,苏州周边的浙江、无锡等地,这几天也接连发生了几起毒蘑菇中毒事件。无锡市民余先生一家七口采食野蘑菇中毒,6人都被送进了医院的ICU病房中,目前已有两人先后离世。浙江永嘉、宁海等地近日也有食用野蘑菇中毒事件。
蘑菇中毒还有“假愈期”
“蘑菇中毒没有特效药,及时就医很重要。”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内科专家金建荣是老陆一家的主治医生,他介绍说,食用毒蘑菇后,中毒发病的潜伏期较短,最短5分钟,最长为36小时,平均7小时,加上发病时多以呕吐、腹泻等胃肠炎症状为主,如果患者不把食用过毒蘑菇的信息提供给医生,一般极易误诊为胃肠炎和一般的食物中毒。
蘑菇中毒经常是混合症状,综合毒素在临床上对人体造成的症状,可以将中毒情况分为五种类型:胃肠炎型、肝损害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光过敏性皮炎型。胃肠炎型主要症状是呕吐、腹泻、恶心、腹痛;神经精神型的病状则是出现精神错乱、幻觉;溶血型患者则表现为毒素破坏红血球,造成贫血、黄疸、肝脾增大等情况;光过敏性皮炎潜伏期约24小时,与光接触部位皮肤肿胀,指尖剧痛、指甲根部出血,嘴唇肿胀外翻。以上四种只要治疗得当,一般不会致死。最为凶险的是肝损害型,它的潜伏期长,中毒症状出现在食后6—24小时,开始先有呕吐,继之腹痛及腹泻,重症患者可死于肝昏迷或衰竭。
另外,金建荣还提醒说,有的患者发病后经过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进入“假愈期”,以为已经康复可以回家,不过症状很可能会在患者身上重现,当再次来院就诊时,往往病情会难以控制。所以,对中毒患者的观察和护理非常重要,稍有粗心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同时要对患者加强观察,及时发现内脏损害的表现,一般需住院观察一周以上。
最稳妥就是做到“三不”
大家都知道毒蘑菇不能吃,也总结了一些识别毒蘑菇的办法。不过农林部门的专家说了,毒蘑菇很难从肉眼或者感觉来识别,不同的品种有不同的生长环境和生态特征,要想抓住它的一两个性状,用一两句话概括来说“这样的蘑菇有毒,那样的蘑菇无毒”,是不容易的,目前还找不出这样一个规律。
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些说法,例如有的说,颜色鲜艳,样子好看的或菌盖上长疣子的有毒;有的说,不生蛆,不生虫的有毒;有的说,有腥、辣、苦、麻、臭等气味的有毒;有的说,受伤后易变色的有毒;也有的说,煮时使银器、大蒜、米饭变黑的有毒等等。苏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专家潘复生表示,这些说法对于某一种毒蘑菇来说可能是对的,但都不能用作鉴别所有毒蘑菇的一般规律。例如白毒伞,颜色纯白并不鲜艳,样子也不怎么好看,受伤也不变色,也不能使银器、大蒜变黑,然而含有致命毒素。50克的极毒蘑菇足可毒死一个人。再比如裂丝盖伞既无乳汁,味道又不苦,菌盖也无疣子,可是同样有很大的毒性。
“野外采摘蘑菇,就算是拿着彩色图册对照,也不能完全认定是哪种蘑菇。”潘复生介绍说,有非常多种蘑菇眼见特征是相同的,而且,就算是一种可以吃的蘑菇,因为生长的地方不同,或许它也可以变得有毒,就是在实验室经过特征、孢子、成分等检测,实验人员也不敢完全认定某种蘑菇有没有毒。所以,最稳妥的办法就是,没有吃过的尽量不要吃,不认识的尽量不要吃,没有把握的尽量不要吃。
6种毒蘑菇苏州常见
为什么最近毒蘑菇事件频发?市农林部门的专家表示,雨水充沛、空气湿润、天气变热,这些都会导致野生蘑菇生长旺盛。而今年6、7月份雨水很多,很适合野生蘑菇的生长,出现食用野生蘑菇中毒的事件也就比较多。
毒蘑菇学名叫毒蕈,目前我国已经鉴定的蘑菇中,可食用的近300种,有毒的约100多种,剧毒可以致死的有近10种。而在苏州,最常见的毒蘑菇有6种,其中最常见的是白毒伞,这是最易被误食同时也是毒性最大的一种。
形状特征:又名白毒鹅膏菌。菌体白色,菌盖表面光滑,宽7-12厘米,菌柄长9-12厘米,菌环生在柄的上部,菌托白色,大型、苞状。极易与可食用的蘑菇混淆。
生长环境:6月至9月的林中地上。
毒性:极毒。含有毒伞肽和毒肽,能严重损害肝、肾、心、肺、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等。潜伏期可长达数小时至一天。
形状特征:菌盖直径约5-10厘米,颜色呈瓦灰色或浅青褐色,表面有块状鳞片。菌柄长12-16厘米,近白色。
生长环境:阔叶林地上单生,或与云杉、松树等形成外生菌根。
毒性:极毒。
形状特征:菌盖烟灰色,直径1-3厘米,顶部蛋壳色,稍有皱纹。菌柄柱形,常扭曲,呈浅紫色,有白色粉末。
生长环境:春季至夏季在粪堆及肥土上生长普遍,群生或散生。
毒性:食后发病快,约1小时后出现精神异常,产生幻觉。除严重者外,一般无胃肠道症状。
4.肉褐鳞小伞
形状特征:菌体小,菌盖宽1-5厘米,表面密集红褐色或褐色小鳞片,有菌环,无菌托。有淡淡的蘑菇香味。
生长环境:春至秋季草地上、竹林内,单生或群生。
毒性:极毒。
5.裂丝盖伞
形状特征:菌盖直径2-4厘米,有明显辐射状开裂,常常露出白色菌肉。菌柄长2.5-5厘米。
生长环境:夏秋季林中地上,并常见于柳树附近,单生或散生。
毒性:产生神经性症状以及胃肠道症状,食后发病快,病程短。
6.变黑蜡伞
形状特征:菌盖呈圆锥形,宽3-4.2厘米,表面蜡质,菌柄长8-9厘米,菌肉薄,呈淡黄色渐变黑色。
生长环境:夏秋季草丛中。
毒性:食后潜伏期长,引起剧烈的呕吐、腹泻,短期内可引起脱水、休克甚至死亡。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因蘑菇长相相似,图片如有误差请见谅。)
(本文来源:城市商报
没有相关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辨别蘑菇是否有毒 的文章

 

随机推荐